時間:2022-04-07 10:41: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中小學德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德育途徑是德育取得良好實效的重要保障,面對當前我國中小學德育途徑存在著教學途徑主渠道不暢通,活動途徑走過場,班主任工作重智育輕德育等問題,必須恢復德育課在學校教學中應有的地位,明確各項活動的育人目的,讓班主任成為學生成長為“人”的引導者,方能確保德育途徑暢通,順利實現德育目標。
[關鍵詞]德育途徑問題策略
進行德育,不僅要有正確的內容,而且要有恰當的途徑。常有這種情況,教師對學生所講的內容是正確的、有針對性的,但實際上卻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與德育途徑選擇不當或不暢通有關。為此,必須針對中小學德育途徑存在的問題,采取優化策略,以確保德育途徑暢通,順利實現德育目標。
一、中小學德育途徑的重點
德育途徑是指學校為了向青少年學生施加德育影響而組織進行的各個不同方面的活動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對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實現德育目標的橋梁。德育途徑規定了實現德育目標、落實德育內容所必須經過的基本通道或路徑。
根據我國現行中小學德育大綱的規定,并結合中小學的實際情況來看,當前我國中小學應重點抓好以下德育途徑:第一,教學途徑。包括專門的德育課教學(如思想品德課、政治課等)與其他各學科的教學。第二,活動途徑。包括課外與校外活動(含勞動與社會實踐),共青團、少先隊所組織的各種活動。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學途徑統一要求缺陷的彌補者,是活動途徑的主要組織或指導者,是學校德育向家庭、社會德育延伸的搭橋者。第四,家庭、社會等校外環境。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空間,父母是學生發展的第一任教師。社會是學生成長的廣闊空間,社會的各種事件、變化等是影響學生發展的全方位途徑。
上述四個途徑在實踐運行過程中,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問題,需要我們加以關注并尋求優化的策略。
二、中小學德育途徑存在的問題
1.教學途徑不暢通,發揮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學途徑不暢通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專門的德育課教學在中小學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往往成為其他所謂“主課”的犧牲品,教學時間得不到保障、教學內容陳舊僵化、教學方法單調死板、教學評價重知輕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學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學之中,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只顧教書,忘了育人,認為那是德育課老師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師則游離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簡單聯系學生實際,使學生反感。這些均導致教學途徑發揮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讓學校德育的實施喪失了主陣地。
2.活動途徑走過場,形式大于內容
由于活動途徑有著特殊的外顯魅力,所以活動被很多學校、老師所青睞,但實踐中許多活動途徑只是走過場并未取得預期的實效,形式大于內容。有些學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計劃來相當正規和龐大,似乎很受重視。諸如:搞多少次主題班會、主題隊會,請名人做多少次報告,搞多少次參觀、訪問、調查等等。當然這些活動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數量,就會使這些活動徒有虛表,而學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質、言談舉止中存在的很多具體、實際的問題則不一定能解決。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對升學的壓力和外在歪曲的評價、物質的誘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內能夠抓出成效的智育上來,而不大鐘情于吃力不討好的德育。其實促進學生的學業成績進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職責(說極端點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職責),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產品。“班主任的具體任務和職責很多,其中的一項主要任務和職責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币虼?,班主任的主要職責應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學習態度、學習目的等較為深層的有關思想認識領域的規范與引導。學生學業成績的進步是各科教師優秀教學的結果,是學生求知欲強烈、學習態度端正的必然結果,這并不能成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為評價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標。
4.學校、家庭、社會德育相分離,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國當前的學校德育是強調奉獻的教育,強調學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實惠教育,強調自家的孩子在與外界交往時不吃虧;社會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發展,有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痕跡。這些說法也許是不恰當的,但卻也說明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即學校、家庭、社會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離,各自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學校是高處不勝寒,孤掌難鳴;家庭鐘情于孩子能否在學業上繼續深造,將來出人頭地;社會不太能夠自覺控制自己的不良影響,“社會教育對我們所說的,把父親和師長所教育的思想全部推翻。”這種分散的、甚至有點相悖的德育影響阻礙了學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的健康成長。
三、優化中小學德育途徑的策略
1.恢復教學途徑的主渠道地位
(1)必須恢復德育課在學校教學中應有的地位,同時改革德育課的教學與評價,真正發揮德育課專門的教育、養成作用。第一,確保專門德育課的教學時間,不能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第二,及時更新并不斷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讓學校德育素材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社會現實。第三,改革德育課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學校其他各科的教學都在探索教學組織形式與教學方法的變革,而作為專門培養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課本應該是這場變革的先導,更不能落伍了。小組討論與合作、采訪或追尋身邊先進人物、參觀、辯論、社會實踐、主題演講、情感體驗等都可以成為德育課教學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試卷、筆試、背誦有關道德條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識為主的德育課評價體系,構建融面試、道德實踐活動、義務勞動、愛心體驗等為一體的,以考查知行統一為主的德育課教學評價體系。
(2)必須明確德育“工作”不僅是德育工作者的專門工作,也是學校全體員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師在學校里承擔的教學任務不同,所施加德育影響的方式有別罷了。“任何人沒有權利剝奪任何教師參與學校德育工作的權利,任何教師也沒有權利放棄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義務,德育是教師的天職,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2.還活動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開展活動之前必須明確活動的育人目的,并依此來檢驗活動的成敗。有的時候也可能需要活動來“做做秀”,但更多的時候則是應該通過活動達到其他途徑所不能達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動目的的實現離不開活動過程中每個細節的認真處理,所以對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突發事件、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言談舉止等都要加以認真對待。正所謂成功的活動必須考慮到所有方面,但失敗的活動只要有一個細節沒有考慮到則足以導致。
(3)活動的數量、類型應因德育的目標和內容而定,不是數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動越熱鬧越好。如對于激發學生的同情、友愛之心來說,一個貧家子弟發奮成材的現身說法,可能比聲勢浩大的向災區人民捐款要來得更為直接和有效。
3.讓班主任成為學生成長為“人”的引導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義就是‘引導’,教育者在本真的意義上就是一個‘引導者’?!北仨毭鞔_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職責,讓班主任將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見影的,需長期抓、抓長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進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習慣的養成,促進學生濃厚學習興趣和踏實學習態度的形成?!耙靶娜巳烁鞑幌嗤?,同一個事件或對象也不會滿足兩個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個對象觸動所有人的這種激情?!卑嘀魅尉褪且粩嗉て饘W生這種充滿人性的激情,成為學生成長為“人”的引導者。
4.構建學校為主導、家庭為基礎、社會為實踐舞臺三維一體的德育影響網絡
“目前亟待建立的是一種網絡全社會的大德育意識。只有全社會建立起了較為充分的對于學校德育的義務感和德育的自覺,我們所追求的學校德育的社會環境優化才可能走向現實。學校道德教育所要實現的目標既是學校、教師的任務,也應是全社會的當然使命。”必須明確學校、家庭、社會在學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健康成長中的角色、地位與作用,“超越專門德育教材的知識,開發其他課程的育人作用,整合學生、學校、家庭、社會的育人力量,強化學生校內外德育生活的實踐”。構建學校為主導、家庭為基礎、社會為實踐舞臺的三維一體的德育影響網絡,讓學生無論在“小環境”中還是在“大氣候”中都能聽到真話,得到真誠,悟到真理,學到規范,形成學生有形、持久的良好道德表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20年,是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20年,也是學校德育工作改革發展的20年。本文試從分析德育發展狀況和發展趨勢的角度,以德育科學化和規范化問題為中心,追溯德育改革的軌跡,探索德育改革的主要線索和實踐走向,以求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啟示和幫助。
一、中小學德育發展的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的德育工作總體上經歷了如下幾個發展階段:
(一)第一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6年。這是一個撥亂反正,強調又紅又專的時期,主要解決的是德育正位問題
這一階段,在剎住十年教育動亂、恢復和建立良好教育秩序、狠抓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的同時,強調了學校德育,既要重視德育的政治性,又要重視政治思想工作落實到業務工作之中,做到又紅又專;重申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加強了學校德育的宏觀管理。這一時期最重大的教育事件是恢復高考,結束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化推薦升學制度,學校德育在深刻反思的基礎上開始從泛化的政治束縛中解脫出來。但是,這一階段仍普遍存在著德育方式單純灌輸、德育內容成人化等問題。
(二)第二階段:1986年到1992年。這是一個建立制度、探索規范的時期
這一時期國內開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學校德育受到了來自兩個方面的嚴重沖擊:一方面,社會上的不正之風搖動了學校德育的管理、削弱了德育隊伍的力量;另一方面,西方侵入的資產階級的自由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搖撼著我國傳統的信念和價值觀。社會上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在教育界的直接反映就是抓智育硬、抓德育軟。宏觀和微觀背景條件正在發生深刻的歷史性變化,學校德育工作出現了“不到位”的問題。“老辦法不行,新辦法不會”,“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重智輕德、應試教育等問題日益嚴重,形成了學校教育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的傾向,德育工作成為學校工作的薄弱環節。不少學校處于矛盾彷徨之中,建立制度,制定規范,保證德育到位的呼聲越來越高,大量德育序列化實驗開展起來。1988年,黨中央制定和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校德育工作的通知》,首次確立了學校德育工作實行校長負責制,國家教委頒布了《中學德育大綱》和《小學德育綱要》,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內容和管理提出了明確的系統的要求,結束了建國四十年學校德育無綱少范、簡單服從社會成人運動的局面。這幾個文件對推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整體改革,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管理,實現中小學德育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三)第三階段:1992年以后,進入了構建現代學校德育體系時期
這一時期,黨中央根據新形勢又進一步制定頒發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和《愛國主義教育綱要》。學校德育的社會背景和內在要求基本清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對精神文明建設的強烈需求、廣大人民群眾對精神文明的迫切愿望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責任感,使學校德育在改革開放十幾年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開始出現了從宏觀背景到教育管理直到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的系統探索,并取得了很多可貴的經驗和研究成果。這些方方面面的經驗正在互相磨合、交互融合,逐步形成學校德育的學科理論、管理規范和教育內容、方法的體系。
這一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一些基本問題,諸如德育內容不系統不科學,隨意性的問題,德育目標缺乏針對性、層次性,德育活動缺乏計劃性等問題,以及“小學講共產主義,中學講社會主義,大學講行為規范”的德育現象,引起了專家、學者和廣大教育工作者普遍關注,進而通過研究提出了德育的層次性、針對性、系統性、計劃性、科學性等一系列對策和實踐措施。
二、中小學德育的基本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德育的內部和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從總體看,學生思想道德面貌的主流始終是好的,也可以說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最好的行業,學校是全社會系統中德育工作做得最好的部門。但是,新形勢下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對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小學德育工作新格局尚未真正建立,建立起較完善的現代中小學德育體系尚需時日。
(一)關于對德育的認識與管理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對學校德育的重要性、地位、任務總體上是趨于認同的,但存在著社會、家庭與學校認識不同步、不一致現象。
近十年來,不少學校和地方黨政部門都意識到學校德育綜合治理的必要性,并且進行了社區、家庭與學校齊抓共管的大量探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但由于對市場經濟、社會的不可控因素認識不足,沒有形成綜合治理的機制和規范。人們對社會和家庭影響因素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中作用增強的趨勢還沒有充分估計,因而導致了社會、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不協調或配合不當。
改革開放以來,中小學以教學為中心的思想樹立得還比較牢固,但學校德育建設對教學工作的目的性和動力意義,還未被更多的人所認識。有些學校還錯誤地認為教學工作上去了,分數成績上去了,學校的德育就無可指責。學校德育的重要性并無多少異議,但如何統一全社會對于學校德育的認識,卻是國家和教育面臨的重大問題。
從學校內部的管理看,大部分學校對德育工作抓得較緊,強調德育的計劃,保證德育的活動時間,明確方方面面的責任等等。這些措施對守住德育陣地、頂住逆流沖擊、防止學?!拔廴尽逼鹆撕艽笞饔?。但是,學校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德育校長負責制的管理體制,以校長掛帥、班主任為骨干、課任老師全員參與、黨團組織積極配合的德育工作系統還不健全,黨支部、團隊、工會、政教處、教導處、年級組、教研組、班級德育工作的相互關系尚未形成有效的規范和常規。大多數學校的所謂德育人人有責,實際上是班主任對方方面面負責。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時期,如何把教學工作與德育工作很好地結合起來,需要深入地研究。
(二)關于德育的內容與方法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德育內容越來越豐富。從德育的范疇看,心理素質教育、道德素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等都成為學校德育涉及的領域;從具體內容看,傳統美德教育、國情教育、“五愛”教育、時事政治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法紀教育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等30多項內容都進入了學校德育。豐富的德育內容為我國學校德育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目前,如何整合極為廣泛的內容,推進學校德育課程化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內容豐富的同時是方法的多樣靈活,**性、實踐性的生動活潑的教育方式大量涌現,已經產生了極為豐富的經驗。但是,長期以來德育工作過分強調思想改造,片面強調“曉之以理”的灌輸,忽視通過“循循善誘”去激發學生在道德上自我完善的內在需要和機制,經常把對學生的德育要求和學生道德發展的自我需要和內在機制對立起來。因而大多數校長和教師仍然長于“管”和“灌”,而短于“放”與“導”。所以,如何把靈活多樣的德育方法系統化、常規化,使廣大教師習以為常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三)關于學生思想道德現狀
總體上講,學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愛祖國、愛學習、有理想、守紀律、團結同學、尊敬老師,是我國中小學生的優秀品質和基本特點。但是,在現代社會中特別是在經濟體制發生質變的過程中,中小學生有了更多耳濡目染的機會,也有更多的接受不可控強烈刺激的可能。市場經濟的雙重效應在他們身上發生的作用就更為明顯:他們政治上關心國家大事,但對了解和參加政治活動缺乏熱情;他們思想活躍、自我意識強,有強烈的獨立自主需要,卻對學校的馬列主義世界觀教育有逆反心理,苛求社會和他人為其提供更多的條件,卻缺乏社會責任感;他們生理的成熟、能力的發展先于心理的發展和社會的成熟,卻盲目自信,認識事物只會橫向比較,不會縱向分析,處理事情則自律少,規范差。這些矛盾使相當數量的(20%左右)青少年出現心理健康問題,莫名其妙的煩躁、波動、消沉、狂熱等現象經常發生?!半p重效應”背景下“學壞容易,學好難”導致了中小學生的一些普遍性弱點: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和勞動觀念淡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較差,正視困難、克服困難的能力不足,缺少同壞人壞事做斗爭的正義感等等,這些缺陷已經成為學校德育工作必須解決的難題。
三、德育改革發展趨勢
近年來,圍繞構建新形勢下的德育工作新體系,廣大教育工作者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并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認同,成為中小學德育改革的主要發展方向。
(一)德育管理的發展趨勢
1.德育組織形式社會化。前幾年,我們的中小學德育工作之所以未盡人意,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互為環境的學校、家庭、社會之間協調不夠,缺乏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和工作經驗,未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近年來的德育研究與實踐告訴人們,要取得中小學德育的最佳效果,光憑學校單方面德育管理是不行的,必須實行社會全方位綜合治理。各行各業,校內校外,家庭、政府都要負責,齊抓共管,一起把青少年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當前不少學校都在嘗試這條途徑。上海市政府與社會積極配合,通過成立學校德育社區教育委員會,劃片治理,包校到區,明確社區教育的職責、任務、目標、分工等問題,并逐級落實的辦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煙臺市芝罘區在80年代中期就開始構建“一主兩翼”的社區教育模式,這種模式以學校為主,社會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德育為中心開展共建、共管、共育活動,優化了德育的外部環境,極大地增強了學校德育效果。這種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社區教育格局,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并付諸于實踐。然而,在總體上,我國大面積的真正意義上的社區教育網絡尚未形成,黨政、工青婦、文化宣傳等有關擔負精神文明建設主要職責的部門齊抓共管的德育運行機制尚未真正建立。
2.學校內部德育管理由黨支部為核心、團隊組織活動為主發展到校長負責、團隊配合,以班主任為骨干,課任教師全員參與,班級活動為主。以往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主要依靠黨團組織全面管理。多年的德育實踐證明,此種把社會模式直接移進中小學的做法不太符合學校工作特點和中小學生發展規律,效果不太理想。近年來,校長負責制已逐步成為中小學管理的主要制度。學校德育不論是黨團為主管理還是校長負責管理,都要依靠班主任和教師落實到班級。因為廣大教師和學生是教學過程的全程參與者和主體,二者之間相互作用的時間和空間比學校的其他任何部門和人員都長,在時空上具有同一性和互溶性,教師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況最了解、最清楚,因而做工作最具有及時性、針對性,也最具有號召力和說服力。班級是學校實施教育教學的基本單位,班級和教學過程理所當然地應成為德育的主陣地。中小學德育工作實行校長負責,黨、團配合的制度更為合理。天津一中以班主任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和煙臺市萊陽一中的班級教導會的經驗說明,校長負責、班主任為骨干、教師全員參與的德育管理應是中小學德育發展的主要方向。
(二)中小學德育目標的發展趨勢
中小學德育目標從過去單一的高要求開始走向分階段分層次實施的基本要求和較高要求。建國后,伴隨著社會的階級斗爭和思想改造運動,學校德育高度政治化和成人化,德育目標不視年級高低、年齡大小,從幼兒、小學到中學、大學都是培養共產主義接班人,都要求做到政治掛帥,大公無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鄧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培養“四有”新人的樸實要求,1988年中共中央下發了《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要“實事求是地確定中小學德育工作的任務和內容”,提出了“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愛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并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使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將來能夠成長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這個通知,明確了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要以培養合格公民為基本要求,以造就共產主義接班人為更高要求。同年,國家教委制定下發了《小學德育綱要》和《中學德育大綱》,明確提出了小學德育目標要為培養社會主義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礎,中學德育目標要把學生培養成“四有”的社會主義公民。近十年來,不少地區和學校根據目標分階段、分層次的思想,制定了學段、學年乃至學期的具體德育目標,形成了目標系列和相應的德育評估標準。
(三)實施德育內容的發展趨勢
德育內容課程化,是學校實施德育內容發展的主要趨勢。隨著學校德育工作目標進一步明確,學校德育內容逐步實現全面、系統、具體。學校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不同的特點,它必須充分考慮教育的社會性和現實性,有效的教育內容必須與社會的、區域的乃至學校的具體背景相聯系。這很容易造成學校德育寬泛、無序。各個學校通常都能夠從實際出發,聯系具體實際,進行大量的德育活動,這些活動雖然大都對提高學生德育素質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對學生整體素質發展而言,其全面性、系統性、必要性從量和質上缺乏教育的規定性,必然造成德育的盲目性??朔つ啃?、明晰規定性的基本途徑,就是德育課程化,使德育的目標內容、計劃和方法成為廣大教師自覺操作的規范。世界上不少國家都以課程方式明確規定了德育的訓練項目、時間和程序,這種課程與學科課程從規定上和實施上的不同特點在于,有共同的明確目標和相對統一的教育要求,但在內容和方法上有相對的選擇性。目前,我國的學校德育工作課程化也正是這種趨向。
(四)德育方法的發展趨勢
從重視理論灌輸、說理教育發展到強調養成和實踐。長期以來,我國傳統德育存在著重共性輕個性,重他律輕自律,重外顯輕內化,重灌輸輕養成,重理論輕實踐,片面強調限制、防范和改造,忽視引導、熏陶、塑造的傾向,造成了目標結構的片面性和不合理,導致了德育功能的不完整。前幾年,學校德育過分突出政治功能,甚至以政治功能代替德育的認知功能、情感功能和審美功能,排斥德育促進和完善人自身發展的功能,因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學校德育陣地大大縮小,嚴重影響了德育效果。德育實踐告訴人們,道德素質教育只有針對學生生理心理特征及其對道德的認識能力水平,遵循人的身心發展和思想道德形成發展規律,才能真正增強德育實際效果。近年來,人們在科學育人思想的指導下,根據學校德育規律,對德育方法進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成果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注重了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強化養成,在養成訓練中培養學生的良好作風,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另一方面注重了使學生走向社會,深入生活,參加勞動,在社會實踐中體驗、思考、認識、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規范自己的行為。重視實踐、強調養成已成為德育方法發展的重要趨向。
(五)德育途徑的發展趨勢
首先,幾乎所有學校都把教學工作作為實施德育的主渠道,注重發揮學科的德育功能。廣大教學工作者越來越認識到任何一門學科教學都直接或間接地、有形或無形地涉及到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個性心理素質等方面的教育。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學生每天有6—8小時直接與教學相聯系,如果在學科教學中不能充分發揮教學的德育功能,德育就不能真正到位。從學科教師、班主任的比例看,占教職員工3/4以上,如果教師的學科教學放棄德育,那么加強德育也將成為一句空話。所以,近年來,廣大教育工作者越來越重視研究學科教學的教育性,探索學科德育功能的理論、途徑和方式。
加強勞動技術教育,建立社會性的德育基地,是完成學校德育任務的重要途徑。勞動教育是一種綜合教育,既是德育的重要內容,又是德育的重要途徑。1990年,國家教委《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幾點意見》明確要求,“各學校在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一定要周密計劃、精心組織、嚴格要求,重視活動實效,真正使學生通過勞動和社會實踐接觸實際,接觸工農,認識社會,了解鄉情國情,增強愛家鄉、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和建設家鄉、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培養正確的勞動觀點、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學生參加勞動和社會實踐的表現,應作為操行評定的一項重要依據?!迸c抓好勞動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直接相關的是建立社會性的教育基地,目前,學校與企業、街道、博物館、歷史紀念館和名勝古跡等建立牢固的聯系,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德育活動,已經成為加強學校德育的重要渠道。
改革開放時期是中國教育向現代化邁進的重要階段,也是中小學德育變革的關鍵時期。如今,學校德育已擺脫左的思想束縛,并從社會政治運動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不斷地朝著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的方向邁進??偨Y研究這20年來中小學德育所取得的主要成績,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差距,對于加快和深化德育改革,使德育更好地承擔時代賦于自身的歷史使命,將是十分有益的。
一、中小學德育改革的主要成績和實踐特色
(一)中小學德育改革的主要成績
1.增強德育的科學性、規范性。德育大綱是德育規范化的具體體現,但長期以來,對德育大綱的研究幾乎是空白的。由于德育和社會政治運動聯系過于緊密,致使人們認為德育只是隨政治形勢變化而變化的一種宣傳工具,無自身的規律和特點可言。故在中小學中,語、數、英等各科都有教學大綱,唯德育無大綱,無要求、無檢查、無考核。改革開放以后,德育大綱對于德育實踐的指導意義得到了真正的重視,幾十年德育無大綱的局面開始扭轉。1983年,《我國學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大綱的研究》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教育科學“六五”重點課題,由北京師大,華東師大,華南師大三所院校共同承擔這項研究任務。這項研究成果,為教育部后來制訂中小學德育大綱提供了依據。在廣泛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國家教委于1988年8月10日和8月20日分別頒發了《小學德育綱要》(試行)、《中學德育大綱》(試行)。經過幾年的試行,國家教委于1993年3月和1995年2月正式頒發《小學德育綱要》和《中學德育大綱》,從此中小學德育走上了依綱管理、依綱育人、依綱考評的科學化、規范化的道路。
2.加強政治課改革,不斷完善德育教材。政治課(小學稱思想品德課)是德育的主渠道,提高政治課的教學效果,與教材設置的科學性關系很大。為此,1982年5月,教育部頒發了《全日制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大綱》(試行草案),1986年5月,國家教委頒發了重新修訂后的六年制的《全日制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大綱》,允許各地根據大綱要求,實行“一綱多本,委托編寫,審查通過,自由選用”的原則。與此同時,中學政治課改革也有所動作,1985年確定中學政治課為思想政治課,其課程設置依年級順序為《公民》、《社會發展簡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科學人生觀》、《經濟常識》、《政治常識》。教材中強調注重思想性、知識性、科學性、實踐性、趣味性原則。與小學相同,也實行一綱多本。1985年,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分別規定了我國小學、中學、大學馬克思主義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的主要內容;指出要改變注入式的教學方法,盡量實行啟發式的教學方法。1996年,國家教委頒發《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課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試行),其中初一年級的課程內容是心理品質教育。新編的課程內容,較傳統的教材單憑政治知識進行選編教材范圍較大,內容較充實,編排較科學合理,標志著政治課教科書編寫較以前成熟。政治課改革雖取得一定的成績,但要使這門課程被學生所接受和喜歡,還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3.創設多樣化的德育方法?,F代德育宗旨,根本上是要使學生形成主體意識和自覺主動的精神,而傳統的德育往往憑借“我講你聽”、“我說你服”的生硬的方法實施強制性的灌輸,極大妨礙學生自覺自愿精神的形成,所以,創新德育方法勢必成為德育改革的重要方面。近年來,德育方法創新主要表現為突破以往課堂坐而論道的局限,擴大德育的空間和影響。一是利用各種媒體與現代傳播工具,對學生進行德育,提高德育的覆蓋面、滲透力。二是有針對性地開展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健康向上的文娛活動、知識競賽、社會活動等,使德育活動更具有吸引力,達到讓學生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教育的目的。三是通過校風建設和校園建設,發揮“無形教育”的熏陶作用。在具體的德育方法改革上,針對過去空洞枯燥的說教,變“刻意”教育為“無為”教育,如采用“陶冶”、“示范”、“暗示”等方法,另外還注意借鑒國外學校德育和心理輔導的方法,把“角色扮演”、“價值澄清”、“傾聽”、“體驗”等方法運用到德育中來。這些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斷、自我體驗,故易被學生所接受和喜歡。
4.逐步形成實施德育的測評、量化考核。傳統德育對學生品德的考評一般都根據經驗,采用定性方式,往往帶著較強的主觀性?!凹t不紅,朦朦朧朧”,這句使用了幾十年的老話,即是強調個體德育的難測,也反映了當時德育考評的籠統和模糊。品德到底能不能量化?如何量化?解決好這一問題,對落實和實施德育大綱,加強德育管理,提高德育實效,克服德育評價的籠統性、模糊性起著很好的促進作用。近十幾年來,經過德育理論工作者和實際教育工作者的艱辛的探索,目前對德育評測的必要性、現實性、可行性及其方法原則方面達到某種共識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學生品德的考評方面,初步建立起科學的考評指標體系和設計出考評的途徑與方式。德育測評的產生無疑會推動德育向科學化、規范化的方向進展。但由于品德具有明顯的變動性、主動性和隱蔽性,所以測評如何較準確地反映個體品德的全面性、深刻性,比如說,如何反映個體外部行為和內在意識的一致性、如何反映個體知、情、意、行的均衡發展、尤其是如何反映個體思想意識的深度等,這些都是德育測評所要努力的方向。
(二)中小學德育實踐的主要特點
1.突出基礎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新時期的德育,比較重視基礎道德建設。80年代富有成效的“五講”“四美”的文明禮貌教育,對青少年一代“講文明,樹立社會主義新風尚”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此后,文明禮貌教育、行為規范教育、校紀校規教育作為德育中富有成效的教育而被堅持下來。
2.引進心理輔導,拓寬德育內容。新時期社會的急劇發展變化,造成青少年因適應不良而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這個新問題的出現,促使德育改變過去“包打天下”的做法,不斷引進心理輔導的主要內容,如養成正確的自我觀,培養積極的情感,恰當地表現自我,協調人際關系,維護心理平衡等等。而建立和諧民主的談話氣氛、傾聽、角色扮演、行為訓練等輔導方法也經常被運用。
3.強化德育管理。這也是新時期學校德育的一大特色。眼下各級各類學校都制訂了德育工作的規章制度。如德育崗位責任制,各種德育會議制度,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各種常規,學生思想品德評定、評估方案、學生的思想品德獎勵條例等等。加強德育管理,有利于保證德育正確的方向,對貫徹中小學德育大綱,對保證青少年身心健康,避免各種消極影響侵害有著重要意義。
4.重視學校、家庭和社區三結合。隨著社會影響的復雜多樣、價值觀的多元,單純依靠“學校教育”完成培養青少年的任務變得日益困難,強調發揮家庭和社區的教育功能,創造良好的教育大環境的呼聲日高?,F在不少學校采取各種形式舉辦“家長學?!被颉凹彝ソ逃v座”等,另外也要求家長和社區的人們參與教育,同時經常組織學生參加社區的各種活動,利用社區優勢進行各種有意義的課外活動,藉此加強學校家庭與社區的聯系和合作。
二、新時期學校德育存在的問題
這一時期,中小學德育取得了不少的成績,得到較快的發展,但畢竟處于社會轉型期,舊的價值體系解體,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建立,使得德育舉步維艱,效果不佳。德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可歸結為如下幾方面。
1.德育的地位不高。具體表現為:一是德育在學校中處于可有可無的狀況,“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德育隨時都要為升學讓路,德育活動的開展受到限制,德育經費不到位等。二是學生對德育不感興趣,德育沒有吸引力。如政治課是德育的主渠道,它不僅傳授一定的道德政治知識,更須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但許多學生對政治課不感興趣,只為考試死記一些條文而思想上卻無所觸動。社會上功利主義的高揚造成德性在生活中的失落,大大削減了德育在學校中的地位,削減了德育對于學生的吸引力,而德育遠離學生的切身利益,沒有很好地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
2.德育內容滯后,與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相脫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商品經濟的發展,競爭機制的廣泛引進,使得社會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無疑,學校德育理應作出回應。然而,由于德育和生活社會缺乏建立廣泛的聯系,故德育內容顯得陳舊、單薄,不足以解釋當前復雜的社會現象,也不能解決學生的思想實際,于是德育就成了與現實生活和學生實際不相干的東西,成了“來自天外的聲音”,既不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其認同,更難促使其內化。
3.德育重管理,輕人格養成。德育的本質是靈魂的教育,它不僅塑造人規范的行為,還要培養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靈魂?,F在德育工作明顯的不足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規范行為和校規校紀的教育,通過校、級、班、組層層管理,把學生置于這張無形的網中,不出亂子即可。這種滿足于抓外部行為而忽視深層思想情感培養,使德育成了單純的行為訓練,長期以往,將會使德育生命力日趨萎縮。
4.德育中的形式主義和簡單化盛行。新時期德育的形式主義主要體現為德育量化的濫用,目前不少學校把品德量化作為德育的“常規武器”大用特用。做好事加分,做錯事減分,年終把每個學生的各項表現的分數相加,排等級,便是一年德育的結果。至于在這些“加減分”的背后,學生是否養成自覺的行為,以及平時如何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做好過細的思想工作,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有的教師就考慮得很少,甚至不考慮。學校德育的形式主義和簡單化的流行,使學生的道德內化嚴重受阻,往往為追求表揚或為增加“品德分”而做出符合規則的行為,容易導致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雙重人格的養成,這種現象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德育出現這些問題,究其原因,社會經濟大潮的沖擊,社會傳媒的不良影響,社會上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思想的盛行,無疑會影響著學校德育對人才的精雕細刻,而學校追求升學率的態勢也限制了德育作用的發揮。此外,德育忽視自身的“本職”工作也是客觀存在的。盡管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從德育總體發展情況看,這些不足是前進中的問題,在今日的現實條件下,有些局限也是難以避免的。
面向21世紀,中小學德育任重道遠,如何處理社會價值多元化與學校德育一元化的沖突,社會觀念的不斷更新與德育內容滯后的矛盾,大眾傳媒的豐富多彩與德育方法相對呆板的反差,這將是新時期德育所要面臨的主要任務。
一、美國中小學品格教育面臨的問題
最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年人由于沒有意識到或漠視道德價值觀念,而在不斷地傷害自己或他人,這是美國社會的一個非常嚴重而且很急迫的問題。美國進行傳統品格教育的機構,包括學校、社區、家庭和宗教組織在向青少年傳授核心價值觀念方面基本上沒有什么效果。
道德危機使美國社會的道德基礎變得非常脆弱和不穩定。這此危機包括家庭破裂、貧困、種族不平等、隔離、憤世疾俗、新聞媒介中暴力與性的泛濫、實行主義以及貪婪等等。在美國,人們常常對個人權利比較關注,而不注意個人對家庭、社區以及國家應當承擔的固有的義務和作為公民應盡的責任。盡管道德危機影響了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但對于青少年卻更具有極大的破壞作用?!皩τ诿绹鴥和瘉碇v,應該成為其保護者和道德支柱的家庭本身就處于放任墮落之中,他們從來就沒有一個應有的家庭,他們的鄰里是一個充滿恐怖的場所,街道是一個充斥暴力之地”。
美國兒童保護基金組織在1996年12月發表的年度報告中指出,美國現有近100萬兒童無人照管甚至飽受凌辱和虐待,約50萬兒童沒有親生父母照顧,而是被人領養,近1/7的兒童缺乏健康保險。近年來,由于家庭生活、教育和社會中存在的種族差別、貧富差別等方面的問題引起青少年吸毒、犯罪現象已經達到創記錄水平。美國聯邦調查局的一項報告說,1995年美國青少年因犯罪而被捕的人數猛增到14.7萬多人,比1990年增加一倍以上。冷漠、不信任、憤世疾俗和不誠實正在取想主義和樂觀主義而成為解釋青少年品格的名詞。
二、美國公眾對品格教育的支持及CEP的成立
品格教育日益得到美國公眾的廣泛理解和支持。盡管多數主要的教育團體反對在課堂上傳播有關宗教信條,但同時又認為,傳播為人們廣泛接受的公民美德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有希望的。最近的一項蓋洛普民意測驗表明,60%的公眾認為他們的社區會同意在公立學校進行一些基本的價值觀念教育,90%多的公眾支持公立學校向學生傳授誠實(97%)、民主(93%)、對不同種族背景的美國人的接受(93%)、愛國主義(91%)、關心朋友和家庭成員(91%)以及道德勇氣(91%)的觀念、(PhiDeltaKappan、October1993,P.145)。對于讓學生培養一種較強的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感的重要性的看法,來自美國學校管理者協會對學校領導人態度的綜合報告顯示,74%的學校領導人認為非常迫切;25%的領導人認為相當重要;只有1%的領導人認為不是很重要。同時還有70%的公眾和51%的教師認為對于學校來說,向學生傳授倫理道德觀念比傳授學術知識更重要。
在此情況下,美國的品格教育協作組織(CharactorEducationPartnership簡稱CEP)于1992年3月成立了,1993年2月聯合成為一個廣泛的、無黨派的、并自稱是非盈利的各類組織和個人的聯合體。她的主要任務是聯絡各地的品格教育組織,提供咨詢服務,推廣各地在品格教育方面好的做法和經驗,影響國會和政府。在這一組織的推動下,美國國會已經通過法律,在全國12個州進行品格教育的試點工作。CEP致力于培養青少年的公民美德和道德品格,以此作為創造一個更富有同情心和責任感的美國社會的一種途徑。CEP執行主任約翰·馬丁先生說,CEP希望與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合作,努力使品格教育成為公立學校的根本使命。同時也要加大教師崗前培訓和職業培訓的力度。
盡管CEP的主要著眼點放在青少年身上,但該組織同時認為,影響青少年的這些問題也是對整個美國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的更廣泛的反映,正如“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一文中所講的那樣,這些問題“很少有哪些問題僅僅是政府有責任解決的問題,也沒有一個問題僅僅是學校有義務解決的”。因此,所有的成年人都有責任踐行優良品格,共同加強美國的公民和道德基礎,從而使今后更多的美國人對實現美國理想充滿希望。
CEP認為,品格教育是一項幫助青少年培養良好品格的長期的過程。這些良好品格包括理解、互助、并按照公平、誠實、有同情心、責任感、尊重自己和他人等核心倫理價值觀念行事。在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里,每個公民不僅擁有不可剝奪的權利,而且作為個人和公民還要對社會承擔責任;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有能力維護一個自由、民主的政府體制;良好品格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持續的教學、示范、學習和實踐的過程形成的;培養兒童的良好品格不僅是家庭的責任,也是所有的社區、學校、宗教組織和青少年服務機構應盡的責任;創造一個文明、互助的學校社區對于培養學生的良好品格和進行有效的教學工作都是非常必要的;有效的品格教育是要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學校成為更為文明、充滿關心的社區。
三、關于品格教育的途徑:
根據美國教育部門的調查顯示,49%的被調查者認為學校是對學生進行品格教育的主要場所,12%的被調查者認為品格教育要由學校和其它社區合作共同進行,其余的認為品格教育應由教會和家庭承擔。一些學校的品格教育是通過公民課和社會課等課程的學習來進行的,主要強調基本的憲法原則和作為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其他的學校則是通過教師、學生家長和社區代表的廣泛磋商而形成自己的一套基本的品格教育方法;一些學校是把品格教育滲透到給學生安排的課程和課外活動的各個方面,而另一些學校則是從特別安排的倫理課和價值觀念課程中接受品格教育訓練。一些學校開發了自身的品格教育資源,另一些學校則是利用其它學校和團體已經開發出來的資源。許多學校把提供社區服務作為幫助學生培養責任感、同情心和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途徑。
四、品格教育的基本原則
美國中小學校對學生進行的品格教育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一些品格教育的基本原則已日益得到學校認可,這就是美國品格教育協作組織提出的,用于學校和其它團體開展品格教育和評價其效果的11條原則:
1、品格教育使核心倫理道德觀念成為優良品格的基礎。
品格教育堅持一些廣為人們所接受的非常重要的核心倫理道德觀念,比如,關心、誠實、公平、負責、尊重自己和他人等,以此作為形成優良品格的基礎。學校的義務就是理直氣壯地公開提倡和堅持這些價值觀念;向學校所在社區的全體人員傳播這些價值觀念;向學校所在社區的全體人員傳播這些價值觀念;模仿這些價值觀念;把這些價值觀念作為在校人際關系的基礎,等等。
對學生進行品格教育的學校要通過品格教育向學生說明,以上這些核心倫理道德觀念有利于個人的發展和利益,有利于公眾利益,有利于在一個民主的社會里對人們的權力和義務做出解釋。學校要向學生說明,這些基本的人類價值觀念超越了宗教和文化的差異,表達了人們共同的心聲。
2、品格必須包括思考、感受和行為。
品格從廣義上來講包括認知、情感、以及道德生活的行為。優良品格是由理解、關心、按照核心倫理道德觀念行動幾個方面構成。品格教育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知道“善良的東西”,并據此價值觀念行為。
3、有效的品格教育要求采取一種有意識的、積極的、廣泛的態度,從而對學校生活的各個階段的核心道德價值觀念產生促進作用。
“有意識的”和“積極的”態度是指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品格,而不是簡單地等待機會的到來?!皬V泛的”態度則是指利用學校各方面因素教師的示范作用,紀律約束,學術課程(包括有關、酒精以及性教育課程),教學過程,學習評價,學校環境管理,與父母的關系,等等,作為學生品格培養的機會。
4、學校必須是一個關心人的社區。
學校本身必須體現優良品格。學校必須朝著美國追求的那種文明、關心和正義社會的方向發展。要幫助學生養成依靠成人和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的習慣。這種相互幫助的關系有助于學生培養學習的愿望和成為一個善良人的愿望。教室的日常活動同學校環境的其它所有部分一樣(如走廊、自助食堂、操場和校車),必須滲透諸如關心和尊重他人、責任感、友善、公平等核心價值觀念。
5、學生需要通過表現道德行為來養成自己的品格。
為了培養學生的優良品格,學生需要多種多樣的機會把責任心和公平等價值觀念應用到日常交往和交談中。要緊扣現實中的各種挑戰課堂上如何取得一致?合作學習小組如何分工?操場上如何減少斗毆現象?學生就會在實踐中加深對公平、合作以及尊重等要求的理解。
6、有效的品格教育包括一門有意義的、具有挑戰性的學術課程。這門課程要尊重所有的學生,并幫助他們成功。品格教育和在校學習不能視為兩個不同的領域,相反,二者必須是一種強有力的相互支持的關系。在一所充滿關心的學校里,學生如能感受到被老師和其他同學喜愛和尊重,他們會更加勤奮學習,并取得成功。相應地,如果學生在校取得了成就,他們會感受到別人的關心和做人的價值。
由于學生在能力、興趣和需求方面各有不同,所以這門幫助所有學生取得成就的課程必須在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屬于高精尖。尊重學生的最佳辦法莫過于尊重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
7、品格教育應當努力去探究學生固有的內在動機的形成過程。
隨著學生優良品格的逐步培養,他們的內心也會產生一種強烈的義務感去做一些他們認為在道德判斷上屬于正確的事情。學校在對待紀律的態度問題上應當努力發展對核心價值觀念的固有的義務,盡量少用外部的獎懲手段,因為這些手段會使學生忽視對自己行為負責的真正原因。對于違犯規章的學生,要給他們以悔過自新的機會,促進他們對規章的理解,并在未來的行為中自覺遵守這些規章。
同樣,在學術課程中,也應盡可能地培養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機。
8、學校全體員工必須是有學識的、有道德的公眾,人人有責從事品格教育,努力奉行指導學生品格教育的相同的核心價值觀念。
這里有三項工作要做:
第一、學校全體員工,包括教師、行政管理人員、顧問、教練、秘書、自助食堂工人、操場輔助人員、公共汽車司機等等,都必須參與有關學生品格教育活動的學習、討論和實踐。所有成人必須在踐行核心價值觀念方面以身作則,做出表帥,并利用同學生接觸的機會對學生的品格產生影響。
第二、約束學生生活的價值觀念和各項規則必須同樣適用于對學校社區全體人員集體生活的約束。如果學校的員工在交往中不踐行尊重、公平和合作等道德觀念,那么,他們很難做到把這些價值觀念傳授給學生。
第三、學校必須提供機會傾聽全體員工有關道德問題的反映。學校要經常詢問以下問題:學校已經為學生提供了哪些正面的品格建設的實踐?還有哪些產生負面作用的道德實踐學校還沒有提出來(比如學生間的相互欺騙行為,成人不尊重學生、隨地扔東西等)?學校目前遺漏了哪些重要的道德實踐(比如學習上的相互合作、學校和社區服務、以及向來自不同種族、民族集團和社會經濟背景的人們學習的機會)?學校哪些活動是與已經明確的核心價值觀念和發展一個相互關心的學校社區的愿望相背的?對這些問題的反映是發展學校道德生活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9、品格教育需要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的雙重道德領導。
對學生進行品格教育必須要有領導(包括一位校長,另一位行政官員,一位榜樣教師),而且是要支持這項活動,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至少最初應有一個品格教育委員會(或幾個類似的支持團體,每個團體在品格教育中都有所側重),負責品格教育的長遠規劃和具體執行。以后這個委員會的功能就由學校正常的管理機構來承擔。學生也應當參與到道德領導的角色中通過學生管理、學生間沖突調解、跨年齡指導等等途徑來發揮他們的作用。
10、學校必須吸收學生家長和社區成員全面參與學生品格教育活動。
必須聲明:父母是學生道德教育的首要因素。其次,學校應當在學生成長的每個階段都采取切實措施,就學校在學生品格培養方面的目標和行動與學生家長溝通,以取得支持。為了建立學校與家庭間的相互信任,在制定品格教育計劃的品格領導委員會中應當體現家長的意愿。
最后,學校如果能夠得到商業、宗教機構、年輕人的各種組織、當地政府及新聞媒介的支持的話,那么在推動核心倫理價值觀念方面,學校和家庭的合作將會更加有效。
11、評價品格教育應當評價學校的資格、學校全休教職員工作為品格教育工作者的作用,以及學生的優良品格的表現程度。
(1)學校的資格:包括學校的文明化程度如何?這一點可通過向學生測試如下問題的滿意程度來解決:該校學生彼此之間是否相互尊重,相互關心?學校(教室)像家庭一樣溫暖嗎?
(2)學校全體教職員工作為品格教育工作者的作用。
他們對培養學生的品格的重要性的理解程度如何?對在這項工作中承擔的責任的理解程度如何?能力如何?等等。
(3)學生的品格:學??梢酝ㄟ^與品格表現有關的活動來評價學生對核心倫理價值觀念的理解程度、表現及責任度,比如,學生的出勤率是否提高了?斗毆現象是否降低了?破壞文化、藝術的行為是否減少了?吸毒現象是否消除了?
學校還可通過無計名回答問題的方式來評價學生品格的三個領域:知覺、感覺和表現。這些問題主要是衡量學生的道德判斷(如:考試作弊是否錯誤?),道德責任(如:如要你確信你不會被抓住,你是否會在考試中作弊?),以及自我匯報的道德表現(如,過去一作中你是否曾經在考試中作弊?)。這些問題可在學校對學生實施品格教育之初使用,以便對學生情況有個初步了解,在以后的工作中就可評價學生在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如何。
目前,我國的中小學教育改革形勢越來越復雜,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建設加快,應該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對于中小學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為“為人民服務為,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社會。在當前社會出現缺乏教育人才,學生的壓力大,高分低能的情況影響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針對這些問題,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的針對中小學生的政策和措施,了解中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的狀態,在進行對中小學生德育教育。
1分析中小學生德育教育的意義
1.1讓學生面對現實,明辨是非
現在的社會人們的公共生活領域逐漸擴大,人們在不斷頻繁相互溝通,而德育教育是在維持公眾利益和秩序,能夠體現出社會穩定性,也能夠體現一個人的修養和社會文明。而我們今天的社會中依然會出現不文明的問題:對社會道德思維模糊性和矛盾性、集體主義觀念淡薄。所以要針對中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廣大,著幫助中小學生對社會的一些不健康、消極甚至墮落的行為能夠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產生抵制思想,增強“免疫力”,并且去影響自己身邊的人。
1.2讓學生厚德載物,重視未來發展
對中小學從小實行德育教育,這樣有利于他們能夠健康的成長,這關系到社會的發展和祖國的命運。鄧小平同志之前也曾說過,教育要從幼兒和青少年抓起,要大力在中小學生中倡導勤奮努力學習、遵守法律法規。因此,在中小學生中加強社會公德教育,培養他們的公德意識,必將會使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
2分析中小學生德育教育的內容
2.1嚴格要求和熱愛尊重相結合
在現實的教育中,要求中小學生熱愛尊敬老師和同學,慢慢的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對自己,結合熱愛、尊重和嚴格要求,來知道學生不斷的進步。
2.2德育內容與學生認知特征相一致
中小學生的發展必須經歷童年、少年年、青年這三個過程。每一過程的學生身心發展都各有特征,教育者一定分析了解這些特點,使德育意義、內容和途徑在保持系統性的同時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只有如此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2.3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相結合
前人的道德經驗傳授給我們,然而道德行為和習慣則需要長期的實際鍛煉,因此在現實的德育中,極易出現言行脫節的問題。貫徹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要求在思想品德教育中,不僅讓學生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每一個行為規范準則等,還要培養他們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
3分析中小學生社會德育教育的途徑
3.1首先要學習《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
通常在教師的墻上掛上《規范》,但沒有老師指導學生對照自己的行為。中小學生行為的指導性標準就是應該努力加強養成教育規范,如果教師可以根據教育規范的要求來指導學生去對照自己的行為,指導自己的生活,學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3.2利用學校教學方式對學生實行德育教育
課堂教學就是一條主渠道來實施德育,在每一科教學中都會涉及到社會公德教育的相關內容,其實在教學里講述效比單獨的說教具有更好地效果。對于作文教學最體現了學生的思想,語文教學能夠利用文本自身蘊含的思想情感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還可以通過自然科學、生物學科的教學中,能夠依據實驗、觀察等活動,對學生滲透生命教育、環保教育、良好習慣的養成等德育教育。
3.3在學校各項活動中滲透社會公德教育
在校內的各項活動中滲透社會公德教育。如,在學校開展“放養一條魚環保活動”等,可根據活動的內容,讓學生積極體驗與感悟,形成良好的公德。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滲透社會公德教育。學校經常開展各項社會活動,能讓他們感受勞動的光榮和掙錢的艱辛,增強他們的責任感、環保意識和熱愛祖國的崇高情感。
4分析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4.1加強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學校德育工作關系到教育事業的穩步發展和青少年的成才大局。農村中小學要逐步轉變觀念,避免重智輕德,反對智育和德育相對立的觀點,理清學校辦學思路,穩步做好學校的德育工作。借助舉辦講座、課外活動,將學習制度化,強化學校內全體教職工對中小學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努力做好中小學德育教育工作。
4.2提高學校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我國農村中小學經常對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但是多數學生并不明確其中的意義。中小學教師要引導學生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努力創造有優美的學校環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逐步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
4.3改革創新德育教育方式
德育教育應始終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內外,依據學生的言行舉止進行常態教育,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質與習慣,讓學生在快樂氛圍中積極的參與學習,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這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要處理好德育和各學科知識之間的關系,
5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來看重社會公德,中小學德育教師應該正確認識德育發展的艱巨性,不斷創新德育教育理念,教師對學生有表率的作用,讓中小學生學會做人,教師會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以收到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使用新方法、新途徑,努力提高中小學德育教育的效果,做到樹人先樹德。
作者:趙明磊 單位: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蜘蛛山學校
摘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诖耍恼聦χ行W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作用進行了分析,并探究了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論知識上和教學組織形式上的融合方式。
關鍵詞:中小學;心理健康;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但承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從學生綜合能力發展和總體情況來看,需要教師從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雙重角度出發,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德育功能,解決好目前中小學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提供保障。
一、中小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學生是否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不僅關系到中小學生日后個人發展,同時也關系到整個民族素質水平的提高和發展。在中小學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兩者分別承擔著不同的教育功能,一般德育比較側重對學生思想品質的塑造,而心理健康教育側重對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目前,教育方針中已經明確指出不僅要關注中小學生成績、品德,同時要注重關心學生心理成長狀態,只有具備良好的心理健康條件,才能更好的保證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能力的發展。因此,將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可以使學生在積極樂觀的心態下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在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影響下形成并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態,利于實現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最終目的。第二,能夠使學生得到更全面的教育。中小學德育教育是一種有組織、有機制的教育活動,它強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社會主義價值觀、榮辱觀以及人生觀,在人才培養中具有導向和輔助功能。而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目前中小學教育活動中還并沒有建立完善的機制,但是通過與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作用。德育是對個體施加一種社會規范和行為準則的教育,在教育過程中,會遇到主體反抗和排斥的現象,但是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心理現象發生的原因和規律,找到學生對德育排斥的原因,從而找到改進的方法,確保中小學生能夠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第三,有利于加強德育教育的效果。德育教育效果的檢測比較困難,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對德育教育進行檢測,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德育是一種對學生心理施加影響的過程,學生對道德的認知、理解以及情感,都是能夠通過心理健康檢測得到結果的,如果德育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夠更加充分的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如果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出現反感情緒,心理健康教育也能有效調整學生的情緒波動。從總體上來講,如果對兩者進行有效融合,就能夠加強德育教育的成果。
二、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方式
(一)理論知識上的融合
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在理論上具有可行性,兩者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行為和心理方面都能夠有效融合。在中小學德育目標中有一段是關于心理素質目標的,要求中小學德育活動要培養學生自尊、自愛、自主、自強,誠實正直、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堅強意志等良好的心理素質。中小學德育的教育內容中也包括獨立自主、開拓進取的心理素質教育。在行為和心理上,德育強調被教育者在情感、行為、意志上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強調被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產生的心理變化。從表面上來看這兩種行為似乎有著差異性,但是其根本含義是一樣的,都在強調被教育者自身心理和精神上的轉變,而且教育的出發點是往好的方向發展。
(二)教學組織形式上的融合
班級和課堂授課一直是我國傳統教育中常見的模式,但是要想發揮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價值,依賴傳統教學方式是不能有效發揮其效果的。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教育活動時積極創新教學模式,從教學組織上實現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例如,在思想品質教育活動中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播放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視頻,或者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體會不同心理狀態下人物的性格、情感和立場等,讓學生產生親身經歷的感受,如此才能促進學生對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知,從而提高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三、結語
中小學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共性,學校在課程安排和活動組織過程中,要注重發揮兩者融合的作用和價值,有效整合兩者優勢教學資源,為學生帶來嚴謹性強、實踐程度高、受教育程度深的素質教育。同時,教師要樹立一種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并行的教學思想,從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滲透兩種教育功能和作用,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氛圍中得到綜合能力的提升。
作者:苑影 單位:遼寧省營口市老邊區金彥學校
摘要:處于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符合他們身心發展的要求,而學校的教育工作不僅是提高學生各學科的知識與技能,還要十分重視他們的思想品德教育,無論是在校內還是校外,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都要緊抓德育的教育和指導工作。本文在分析中小學德育工作督導評價所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中小學德育;督導工作;問題及對策
一、中小學德育工作督導評價存在的問題
1、學校德育督導忽視了學科的德育功能
脫離課堂教學的德育教育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完整的,每一個學科都有其獨特魅力,這些學科在提高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對他們的德育滲透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偏向于傳授學生學科知識,而容易忽視所教學科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2、學校對教師德育素質的督導不夠重視
教師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實施起著重要作用,當然在此過程中也是主要的示范者,教師的師德水平對學生的品德水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在許多中小學校中,德育督導忽視了對教師隊伍素質的督導,或更多的是走形式而沒有從真正意義上開展,這也就使得學生難以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德育的熏陶。
3、學校德育督導內容設置存在問題
學校德育工作督導內容按照德育科任教師隊伍建設、德育工作計劃、心理環境建設、校園德育環境建設等多個方面進行督導評估,不難看出這些內容當中有許多重復的,以致于各方面的督導教育力度不一致,形不成合力。
二、中小學德育工作督導的對策
1、發揮學科教學的功能
中小學各學科教師都要充分發揮各學科在課堂教學中的德育督導作用,不斷改進和加強中小學的德育工作。將思想政治課與生活緊密結合,內化學生的道德認知,以此形成正確的行為導向,促進學生思想、個性、情感即心理品質都能夠得到健康的發展。在藝術類的學科中探索出其中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等教育內容。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科的教材內容及其教學特點,深入挖掘和研究學科的德育因素,在人文課程中摸索出豐富的思想與政治、歷史與人文等教育因素。藝術類的課程中深入領悟其中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操和積極的審美意識等內容。教師還要在此基礎上開展有利于師生互動、交流情感的相關教學活動,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還能夠使其道德情感得到相應的提升。
2、加強師德建設
基于師德對學生德育方面的影響,學校需要采取有力措施來全面加強教師德育方面的建設。學??梢岳煤罴俚臅r間來培訓教師,從而提升他們的師德素養。學校也可以從關愛教師的角度來激勵他們的師德,堅持以人為本,強調人性化的管理,在學校為教師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輕松愉悅的工作環境,并注重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悲喜憂煩等實際問題,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教師解決他們工作之余的煩惱,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克服職業倦怠,從而促進每一位教師都能夠樂其業、盡其責,充分調動他們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當然,學校還得靠實踐來強化師德,引導教師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德育的規律,使其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引導學生認知和踐行道德情感。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導
在小升中和初升高這樣的升學體制下,中小學生在心理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壓力,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問題及產生的后果,造成了他們德育方面的一些問題。由此可見,德育督導需要格外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但這并不僅是形式上學校是否掛有心理健康輔導室的牌子或是否有心理健康輔導檔案資料,而是要看是否真正建立了心理咨詢室和配備了心理健康教師。學校應當列出一部分經費,建立心理咨詢室,配備必要的設施設備,逐步培養一批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從而全方位、多渠道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輔導,有效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
4、加大“大德育”教育督導的力度
學校德育督導可以通過加大“大德育”方面的督導力度,以此使學校開展更多的渠道營造“大德育”的濃厚氛圍。學校的教育需要在家庭和社會的支持與協助下才能更好地完成,因此學??梢蚤_展這樣幾個方面的工作來營造“大德育”的育人氛圍:一是加強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聯系,從而形成共同抓好德育的力量,平時教師要堅持做好家訪的工作,并適當的進行上門拜訪,特別是學習上困難或平時表現較差的學生,教師要多與其家長進行溝通,通過走訪、電訪等形式加強學校與家長的聯系。二是家長與學校要相互溝通,學??梢栽诿恳粚W期召開一次家長會,以此明確目標、有針對性地落實計劃,通過這樣的家長會,使學生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學習情況,讓教師從中獲知學生在家里的生活情況,從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思想,建立民主和諧的家庭關系與家教氛圍,運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三是學校與家長要從根本上杜絕網絡對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并引導他們健康合理地使用網絡資源,同時還需要督導各級政府執法部門加強網絡市場的管理,以此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網絡空間和資源。總而言之,中小學德育工作督導評價要建立在真正落實的基礎上,實行有效的管理和建設,不搞虛無主義,不做形式化。促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更好發展,就需要督導學校建立德育工作相關的領導機制、有序的推進機制及有效的抓好落實,真正實現共同管理、全員育人的大德育氛圍。
作者:劉振華 單位:山西省晉中市壽陽縣教科局
摘要:目前,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已經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德育教育不僅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育形式,還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關鍵步驟。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給德育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營造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不斷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以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本文旨在通過對當前中小學德育教育現狀進行分析,進而提出反思建議,希望對德育教育有所幫助。
關鍵詞:中小學;德育;反思;實效性
當代中小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在素質教育背景下不斷發揮作用,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道德素養,還在規范著學生的行為習慣,使學生養成健康的身心和飽滿的學習激情。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后備力量。因此,對中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既關系到學生個人成長,也關系到祖國和民族的發展。而中小學生正處于個性形成和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所以教師必須要發揮引導作用,積極完善德育教育內容,培養學生辨別善惡的能力,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但是,目前的中小學德育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限制了德育工作的效果,需要引起廣大教師的高度重視。如何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實效性,促進中小學生養成健康的德育觀,成為了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下面,筆者根據德育教育方面的教學經驗及反思,提出有效的德育教育策略,以提高學校德育教育水平。
一、當前中小學德育教育的現狀分析
(一)德育與各學科銜接不緊密,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德育教育應該是滲透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想的啟迪。但是,當前的中小學德育教育卻并非如此,許多教師在實際工作中只關注自己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以及對學生的德育滲透,使德育工作進展緩慢,無法發揮德育教育的真正作用,導致德育缺乏完整性。甚至有的教師把自己的情緒帶入到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發號施令,不顧學生的感受,使學生構建的道德底線瞬間被沖破,從而對學生造成極大的影響,也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要想切實改變德育教育的現狀,教師必須首先轉變觀念,能夠給德育教育留出時間和空間。
(二)對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有效的規定
從目前的中小學德育教育工作進展情況分析,教師和學生都存在對德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的現象,這也是導致德育教育受挫的主要原因。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一些教師錯誤地認為德育是可有可無的,完全靠學生自己的約束能力,即使教師苦口婆心地教導,也不見得能夠發揮作用,這樣錯誤的想法使德育陷入僵局。同時,有些學生不重視德育,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文化課的學習上,認為只有取得好成績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思想是沒有問題的,因此就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現象。中小學校在開展德育工作上缺乏有效的規定和指導方案,使德育工作完全被扭曲,遠遠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德育方式不科學,只注重對學生的嚴格管理
目前,很多中小學校的德育工作都是在集體活動中進行的,因為這樣便于教師管理和總結,也容易讓領導和家長看到德育的效果,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給學生帶來的只是表面的現象,無法真正引導學生掌握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無法在實際生活中正確地指導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真正的德育教育需要教師的監督和檢查,需要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也需要教師的情感感化?,F在有一些學校依舊認為德育就是嚴格管理學生,約束學生的行為,限制學生的個性,阻礙學生的發展,這樣不但沒有發揮作用,還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中小學生需要有自由發揮的空間,才會在學習和生活中發揮主觀能動性。
二、提高中小學德育教育水平的策略
(一)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為德育營造良好的氛圍
校園文化是學校具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是學校發展的重要指標,是一所學?!盎畹撵`魂”。在進行德育教育時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集體意識,讓校園文化感染學生,從而促進學生行為健康地發展。中小學生的可塑性強,學校可以在教室、教學樓、校園等醒目的位置張貼名人名言或者道德故事等,以此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可以在學校的食堂里擺放珍惜糧食和節約用水的警示牌,告誡學生要從自身做起,珍惜身邊的資源;還可以在學校的草坪上做出禁止踐踏的提示,這樣學生就會逐漸地養成良好的習慣。由此可見,德育教育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校園文化建設為德育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加強德育與各學科的聯系,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德育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不斷完善德育教育理念,加強德育與各學科的聯系,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受德育教育,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比如在語文課堂,教師可以用“孔融讓梨”“鐵杵磨針”等故事教育學生重視中華傳統美德,增強自信心和自豪感。在音樂課堂,教師可以通過音樂節奏和音符等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欣賞能力,讓學生學會團結友愛、尊重師長。在體育課堂,教師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養成正確的生活方式,樹立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同時,在德育教育上還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將德育情況記入學生的個人檔案,用心呵護每一名學生,不放過每一名德育上的“差生”。
(三)改變傳統的德育教育觀念,鼓勵學生發揮主體作用
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離不開實踐活動,傳統的德育教育方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不利于中小學生的成長。在新時期,教師要定期組織豐富多彩的德育實踐活動,鼓勵中小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將德育與活動相結合,寓教于樂。比如,在國慶節、建軍節等重要紀念日,教師可以組織中小學生到紀念館或者博物館參觀學習,讓學生親身感受先烈的英勇事跡和不屈的精神。還可以號召學生到敬老院去幫忙打掃衛生,不僅能夠感受到勞動的樂趣,還讓學生學會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通過多種課外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利于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為學生走入社會鋪平道路。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小學德育教育工作在學校教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必須不斷創新和探索,增強德育的實效性,在原有的教學基礎上做出調整,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動搖,將德育教育滲透于各學科教學中,通過組織各種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道德品質,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使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下學習和生活。
作者:李慶勇 單位:河北省辛集市華北油田十五處學校
為深入貫徹教育部《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以及省、市文件精神,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進一步促進學校德育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全面提高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圍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總體要求,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切實把學生思想道德建設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健全德育機制,創新德育途徑,強化德育隊伍,規范德育管理,凝聚德育合力,優化育人環境,不斷提升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工作目標
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使育人網絡更加健全完善;通過交流培訓等方式,不斷提高德育管理者工作能力;鼓勵各學校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優勢,開發具有鮮明特色的德育校本教材,組織精干力量編寫縣域德育教材;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和健全人格。
三、基本原則
1.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牢固確立德育在教書育人中的優先地位,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
2.堅持教育與實踐相結合。遵循教育規律,遵循不同學段學生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廣泛開展各類豐富多彩、適合學生特點的德育實踐活動,切實增強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導學生自覺遵守道德規范,養成文明生活的良好行為習慣。
3.堅持過程與實效相結合。注重加強對德育各項工作的過程管理,計劃要具體,方案要細致,落實要到位,不斷加大督辦檢查工作力度,確保德育各項工作真正收到實效。
4.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既要對學校德育工作好的經驗、好的做法進行總結和繼承,又要創新德育內容形式,優化德育活動載體,拓展德育工作途徑,不斷增強德育工作的動力與活力。
四、主要任務
(一)陣地建設
1.加強德育環境建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和組織學校的讀書節、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及各類學校慶典紀念等活動;參與校歌、校徽、學校文化環境設計等創作;讓學生設計利用校園網、班級道德講堂、學校榮譽室(校史館)、宣傳欄、廣播站(校園電視臺)等宣傳平臺,廣泛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
2.加強德育活動建設。根據學校實際和學生發展需求,統籌設計,創造性開展富有特色的主題實踐活動。要細化常規活動,主題班會設計要有針對性、系列化;抓住學生入學、入隊、入團、成人、畢業等有利時機,開展好關鍵性的“開學第一課”、“入學儀式”、“成長儀式”、“青春儀式”、“成人儀式”、“畢業典禮”、“我的中國夢”等專題教育活動;扎實開展“我們的節日”、“網上祭英烈”、“學習雷鋒、做美德少年”、“向國旗敬禮”、“愛國歌曲大家唱”、“三愛三節”等多種形式的德育實踐活動,充分凝聚青少年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3.加強德育網絡建設。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德育網絡。加強和完善家長委員會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豐富家長委員會參與學校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形式,創新家校合作模式,完善家長義工制度;開展常態化、主題化、系列化現代家庭教育指導活動,促進提升家長育人水平;建立和完善校外輔導員制度和隊伍,聘請有責任心、有能力、有經驗的人士擔任校外輔導員;組織雷鋒文化志愿者走進鄉村學校少年宮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組織道德模范、“身邊好人”評選活動、建設學校道德講堂和班級道德講堂;積極爭取社會各界關心、支持,主動會同社區、街道辦事處、村民委員會、駐地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各種社會團體積極開發社會德育資源,為青少年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各學校要建立“千師訪萬家”常態機制,對班主任及任課教師的家訪提出具體要求,建立家校聯系的家訪檔案。
(二)隊伍建設
1.加強德育管理隊伍建設。加強德育管理骨干的培養,從業務進修、職稱評聘、先進評選、外出考察學習等方面,為德育骨干力量的快速成長創造條件。要立足教師全員育人能力的提升,把教師德育培訓落實到年度培訓計劃中,定期開展全體教師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與家長的有效溝通和家教指導能力培訓, 組織德育工作交流,不斷提升全體教職員工的德育實施水平。
2.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各中小學要充分發揮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全面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選派思想素質好、業務水平高、奉獻精神強的優秀教師擔任班主任。抓好班主任的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定期推廣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先進典型和先進經驗;認真落實班主任津貼政策,把班主任工作經歷及績效作為評先評優、職稱晉升的重要條件,鼓勵優秀教師長期從事班主任工作,建設一支穩定的校內德育隊伍。建立班主任工作評比和表彰制度,各學校每學期要評比表彰一批“優秀班主任”,形成人人爭當優秀班主任的良好氛圍??h教育局繼續開展班主任基本功大賽及優秀主題班會評比工作,每年將評比表彰一批“優秀德育工作者”和“優秀班主任”。
3.加強學校團隊組織建設。要將團隊工作納入學校德育工作的總體規劃,充分發揮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組織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學校團隊組織要發揮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培養少先隊員、共青團員對黨、國家和社會主義的情感,教育和引導青少年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4.加強校外德育隊伍建設。抓好思想道德教育隊伍、兼職法制副校長隊伍和校外輔導員隊伍建設,完善相關制度,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組織他們當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輔導員。
(三)課程建設
1.加強德育課程建設。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貫徹執行國家課程標準,開足開齊國家規定的課程,嚴格落實各學科德育目標要求,充分挖掘學科教學中的思想內涵,發揮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縣教育局將通過統籌、整合、創新將德育內容體系進行科學系統設計,形成富有縣域特色的德育課程體系;各學校也要積極開發體現學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課程??h教育局將繼續開展優秀德育校本課程教材評選活動。
2.加強德育課題研究。充分發揮理論研究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指導與推動作用,聚焦德育工作的難點、盲點和熱點問題,積極開展德育課題行動研究,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積極支持德育實踐創新。保證教育科研課題中有一定比例的德育研究課題,定期德育研究項目、召開經驗交流推介會、評選優秀研究成果,進一步促進德育內涵發展,提高德育實效。
(四)主題建設
1.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加強“中國夢”為主題的理想信念教育,堅定青少年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和信心,樹立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和社會和諧的信心;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深入開展愛國教育、友善教育、孝敬教育、誠信教育,培養學生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的良好品質。
2.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各學校要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引導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活動,探索形成愛祖國、愛學習、愛勞動教育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改善時事教育,舉辦中小學時事課堂展示活動,用鮮活事例教育廣大學生,引導他們逐步樹立積極向上的個人理想。要認真組織開展好清明節、中秋節等節日文化教育活動,引導青少年學生弘揚民主精神,增進愛國情感,提高道德修養。
3.加強社會主義法制教育。通過普法教育、警示教育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引導青少年學生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聘請學校兼職法制副校長,開展講座、現身說法等系列教育活動,努力增強學生的遵紀守法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共同做好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給師生提供平安和諧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努力做好問題學生的幫教扶工作,建立工作檔案,有效杜絕在校生的違法犯罪行為。
4.加強文明禮儀養成教育。認真落實《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強化班級管理功能,加強對學生日常行為的管理,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和社會秩序意識。通過升旗儀式、班隊主題活動、日常班級管理,對學生進行良好行為習慣訓練。組織開展好誠信教育、養成教育、禮儀教育、感恩教育等常規德育活動。定期開展“文明班級”、“三好學生”、“優秀團(隊)員”、“禮儀標兵”等各類評選表彰活動,充分發揮先進典型在學生中的示范帶頭作用。
5.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貫徹落實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精神,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規范化建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各項制度措施。有條件的學校要設立心理輔導室,配備專職或兼職心理教師,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并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班主任工作、團隊工作等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指導學生處理好學習、成長、交友等方面的矛盾和困惑,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加強對問題學生、留守學生、單親家庭、困難家庭、殘障家庭等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強生命教育和青春期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德育領導責任
中小學德育工作實行校長負責制。各學校要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學校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安排一名副校長專職分管學校德育工作。根據學校基本情況,德育處、團委、少先隊要制訂整體推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規劃和實施計劃,建立和完善各項德育工作制度,形成各部門密切配合,教職工全員參與的德育工作機制。要保障德育工作經費,完善德育活動場所設施,為德育工作開展創造有利條件。
(二)強化德育理論研究
各學校要針對新時期教育的規律和特點,充分發揮德育科研在德育工作中的引領支撐作用,針對當前學校德育工作中和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特殊群體教育、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典型問題,積極開展德育校本課題研究,總結推廣研究成果,充分發揮德育理論對德育實踐的指導作用。
(三)突出德育工作創新
創新是體現德育工作時代性,增強德育活動生命力的重要保證。各校要依據本實施意見,制訂學校德育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德育重點工作目標和任務。要進一步更新德育理念,豐富德育內容,創新工作方法,拓展活動載體,精心設計開展學生德育活動,不斷鞏固提升德育工作成果,打造學校德育特色品牌。
(四)完善德育工作機制
縣教育局和各學校要完善德育工作激勵機制和考評機制,保證學校德育工作得到有效加強和改進。各中小學要落實德育工作專項經費,主要用于開展德育活動、培訓德育隊伍、加強德育課程建設等??h局每年將開展一次“優秀德育工作者和優秀班主任”評選表彰活動,總結推廣先進工作經驗,展示宣傳德育創新成果和特色品牌。繼續開展班主任基本功大賽、優秀主題班會、優秀德育校本課程和優秀學生社團評比活動,樹立典型,加大宣傳力度,充分發揮示范和輻射作用。定期組織開展德育工作的專項督導檢查,并將結果納入學校辦學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
【摘要】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無形中對我國中小學德育管理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信息技術是把雙刃劍,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的挑戰。德育管理一直是教學的重中之重,對中小學生的健康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加強中小學德育管理值得社會各界深入思考。
【關鍵詞】網絡環境;中小學;德育管理;探討
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不僅給人們的傳統思想帶來較大的沖擊,也使得中小學德育教育面臨較大的阻礙。在網絡環境下,由于網絡信息的快速傳播及其共享性,學生可以從網絡中瀏覽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學生可以從網絡中搜索到學習需要的相關資料,豐富學習內容。同時,網絡中的一些不良信息也會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教師如果不及時引導學生,久而久之,將導致學生沉迷網絡,無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甚至誤入歧途,對學生一生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在當下的網絡環境下,加強中小學德育管理刻不容緩。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德育教育觀念,積極運用網絡技術,發揮網絡優勢,形成正確有效的網絡德育管理模式,將網絡技術與德育管理的有機融合,實現德育管理的最佳效果。
一中小學網絡德育的現狀
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已經離不開網絡了。然而,在實際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合理運用網絡仍然面臨諸多的問題。
1.網絡德育觀念滯后
雖然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經常使用網絡,但是對網絡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大多都是簡單地使用網絡,對網絡的認識并不全面。因此,對于網絡德育也缺乏相應的認識,尚未樹立網絡德育的觀念。在應試教育的社會大環境下,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一味地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認為學生一旦接觸網絡就會荒廢學業,就嚴厲禁止學生接觸網絡。德育教育工作者因為抱有這種態度,秉承傳統的教育觀念,導致自身的專業素養無法得到提高,提高其網絡道德素質更是無從談起。另外,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導致教師無法對學生進行全面把握。為了響應素質教育的號召,一些中小學雖然表面上提倡學生個性化發展,但是實質上仍然采取簡單的教學方式,德育教育也只是空中樓閣。
2.網絡德育資源不整
網絡雖然能夠快速收集和傳播德育資源,但是仍然存在諸多的不足。首先,分布散亂。在網絡中尚未建立專門的網絡德育教育資源庫,關于網絡德育的信息都凌亂地分散在各種網站上,需要花費時間去收集和篩選,大大增加了德育工作者的工作量,導致工作效率低下。其次,基數小,重復率高。由于人們對網絡德育缺乏深入的研究,導致網絡中的德育資源十分匱乏,僅有的少數資源一直被重復利用。即使德育教育工作者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搜索,也不能收集到大量有實際價值的德育資源。再次,表現形式單一。在網絡中相關的德育信息大多數都是以文字、圖片的形式呈現出來的。這種靜態式的資源枯燥乏味,需要學生花費時間仔細去閱讀,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適合中小學生的年齡特征,久而久之,導致中小學生對網絡德育教育失去興趣。除此之外,網絡中的德育資源大多呈現出原生態化。而中小學生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有限,不能真正理解這些原生態化的資源。需要德育教育工作者積極引導,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德育資源呈現出來。
3.網絡德育師資隊伍支撐無力
德育教育一直處于教育中的首要地位,是將學生培養成優秀人才的必要前提。而德育教育工作是否能夠取得理想的效果完全取決于德育工作者。因此,大多數學校普遍都組建了一支高素質的德育教師隊伍,確保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而網絡德育工作作為傳統德育教育的延伸,對教師的整體素質要求更高。教師不僅需要熟練掌握專業德育知識,而且還需要切實了解網絡知識,具有較強的網絡實際操作能力,德育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直接決定了網絡德育的成敗。然而,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德育工作者逐漸忽視了自身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放松了對自身的要求,從而在網絡德育中逐漸表現得力不從心,大大降低了德育教育的實際效果。甚至有些德育工作者固守傳統思想,對網絡了解甚少,加劇了網絡德育的實施難度。可見,我國網絡德育教育缺乏強大的師資力量,建立強大的網絡德育教師隊伍刻不容緩。
二網絡環境下的中小學德育管理
1.積極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合理滲透德育內容
德育教育作為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應該貫穿于教學始終。有限的德育課堂教學無法真正發揮德育教學的實際效果,應該將德育教育合理融入各科教學中。因此,教師在設計和備課時,應該積極利用多媒體課件,在達到理想教學效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切實掌握學科知識并促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良好的熏陶。多媒體技術打破了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學方式,將純文字的知識以圖像、視頻等直觀的形式在學生面前展示,既符合中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又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教學中不僅帶領學生掌握了理論知識,而且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覺悟,促進了學生德育水平的提高。因此,各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結合教學目標,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充分發揮網絡的獨特優勢,帶給學生視覺和聽覺的享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合理滲透德育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建立學校專門的德育網站
德育課堂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能夠學到的德育知識十分有限。因此,學校應該開通線上教育,讓學生隨時都能接受到德育教育。學校可以建立專門的德育網站,大力宣傳德育知識。同時,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教育。在網站內設置不同專欄,展示教師的教學資源,學生可以在網頁中瀏覽各種德育信息,也可以與教師進行交流與溝通;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歷程,從而對學生做出正確的指導,引導學生健康成長。例如,在學校網頁中設置“德育在線”欄目,每周定時更新學校德育動態、班主任管理工作以及學生社團活動等,讓學生意識到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心理課堂”欄目是提供學生心理咨詢的平臺,學生有任何心理問題都可以在線與教師溝通,及時找到正確的解決辦法,確保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由此可見,德育網站成功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學生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通過這個有效的平臺進行咨詢與交流,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
3.建立健全網絡德育監管制度
為了確保網絡德育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必須制定嚴謹的制度和監督管理體系。在完善的網絡監管制度下,不斷規范網絡德育工作,切實發揮網絡德育的積極作用。因此,當務之急就是建立健全網絡德育監管制度。只有將具體任務下放到每個崗位中,發揮管理職能,在網絡信息中合理融入德育要求,促使管理人員明確自身的職責,才能將德育教育任務真正貫徹落實到位。同時,不斷完善信息管理制度,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另外,在校園網站中設置過濾系統,將一些不符合條件的網絡內容直接過濾掉,只有健康積極的內容才會被保留下來。因此,有效確保了學生接觸到的網站內容都是有利無害的,不會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最后,學校作為網絡的直接管理者,應該加強對網絡的建設與管理。加大資金的投入,建立有效的安全屏障,從根源上阻斷不良網絡信息的傳入,確保學校網站中信息的質量,盡全力為學生營造出一個健康和諧安全的網絡環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小學生尚未形成固定的價值觀和思想觀,加上對是非的辨別能力較弱,容易受到網絡中各種不良信息的誤導,阻礙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因此,在網絡環境下,應該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德育管理,利用行之有效的措施給學生傳播積極向上的網絡信息;充分發揮網絡獨特的優勢,在網絡中合理滲透德育教育內容,積極創設出良好的網絡氛圍,為學生營造和諧健康的網絡環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作者:曹瑜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一、當前喀什地區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問題和不足
(一)學校黨組織政治領導核心地位需進一步強化。個別學校黨組織軟弱渙散,放松了自身建設,放松了對黨員、教師和學生的教育和管理,不能有效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
(二)德育首位意識需進一步增強。個別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班子對德育工作仍然不夠重視,認識還不到位,沒有真正把德育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學校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合力還沒有完全形成。
(三)德育隊伍建設需進一步加強。個別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德育機構不健全,人員配備不到位,德育專職干部不落實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目前,個別縣教育行政部門沒有相應的工作機構,人員力量薄弱,工作推進不力,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地德育工作的開展。
(四)中小學德育評估工作有待進一步扎實推進。目前,全區各縣市開展德育評估工作總體情況不錯,普遍反映良好,對提高德育工作質量,提升學校管理水平產生了明顯的效果。但個別縣市教育教育行政部門仍然存在重視不夠的問題,表現在思想認識不到位,工作措施不力,對申報“德育達標?!钡闹行W缺乏業務指導,德育評估工作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工作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等方面;個別學校對開展德育達標校創建工作缺乏足夠的認識,自查自評工作開展的不夠深入扎實,對《德育評估指標體系》的理解和把握不夠準確,沒有做到教職工全員參與創建;個別學校對通過自治區級、地區級德育達標校驗收以后的“鞏固、整改、提高”工作重視不夠,整改力度不大,工作停滯不前。
(五)依法治校工作力度需進一步加大。一些學校領導班子依法治校的意識淡薄,學校各項管理制度和依法治校工作機制還不健全和完善。一些學校沒有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實施教育教學工作,還存在違紀違規現象,例如,個別學校的部分課程設置不符合自治區教育廳有關課程設置的要求;個別中學的職業班沒能保證義務教育階段文化課的授課時間;個別學校部分規章制度的內容與國家的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相抵觸,如義務教育段學校的學生管理制度中有留級、勒令退學等規定;個別學校沒能落實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一些學校仍然存在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片面追求升學率,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等現象。
二、喀什地區中小學德育工作思路的創新
當前喀什地區中小學德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十分艱巨,我們要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不斷健全德育工作機制,突出德育工作重點,加強德育隊伍建設,?創新德育模式,挖掘德育資源,增強德育實效。同時,要進一步加強與家長、社區(村委會)的溝通聯系,努力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相銜接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新格局。
(一)進一步落實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切實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建設。認真貫徹落實《喀什地區中小學校貫徹落實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實施意見》(喀黨組通字〔2007〕14號)和《中共喀什地委黨建工作領導小組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黨建工作的指導意見》(喀地黨建字〔2008〕01號),進一步強化黨組織在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政治領導核心地位,鞏固各級學校黨組織的執政地位,確保學校的教育權和領導權牢牢把握在黨和人民手中。發揮好校長在黨組織領導下積極投身教育教學改革的積極性,選好配齊學校黨務干部,加強對群團組織的領導并發揮其作用,增強發展教育事業的合力。
(二)認真落實“三項措施”,深入開展意識形態領域反分裂反滲透教育活動。全面落實黨組織職責具體化,明確學校領導班子工作職責,增強學校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認真落實黨員和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經?;?,采取集中培訓和校本培訓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廣大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加大對教師政治表現、教學工作監督檢查力度,切實加強教師隊伍的師德師風建設;進一步規范和落實“三維兩反”教育課堂化,保證“三維兩反”教育有教材、有課時、有師資、有檢查、有考核。從講政治的戰略高度,把維護祖國統一、增強民族團結、反分裂反滲透教育作為首要任務,堅持不懈地抓好黨員隊伍和教師隊伍以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解決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的問題,把各級各類學校建設成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堅強陣地。
(三)強化德育隊伍建設,形成全員育人的工作機制。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機構,配強人員,明確職責。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學校團隊工作,加強團隊組織陣地建設,充分發揮團隊組織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全員育人的監督激勵機制,切實落實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機滲透。[2]加大政治理論、德育理論培訓和德育評估、表彰獎勵等德育經費投入力度,通過對德育工作專職人員、團隊干部以及班主任的政治理論和德育理論知識的集中培訓和校本培訓,不斷提高德育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德育理論水平;通過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表彰獎勵機制,深入扎實地開展三級德育達標學校創建評估工作,在教師隊伍中營造濃厚的教師育人、德育為首的氛圍,在各學校中形成爭先創優的競爭激勵機制,不斷提高學校德育工作水平,促進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和辦學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以鞏固提高為重點,扎實推進中小學德育評估工作。繼續深入開展德育評估工作,不斷增強各級黨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門重視支持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識;增強學校領導班子和全體教職員工的育人意識;理順學校德育工作機制;總結學校德育工作的經驗和特色,查找學校德育工作的薄弱環節與問題,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為各級黨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不斷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提供決策依據,促進全區中小學德育工作水平與質量的整體提高。按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小學德育工作評估辦法和評估指標體系(修訂)》的要求,在開展好德育達標校評估工作的同時,對已命名的德育示范和達標學校認真進行復驗和中期檢查,鞏固已有成果,查找薄弱環節和問題,真正使各級德育達標校和示范校在全區發揮榜樣、示范和輻射作用。
(五)開展“法治學校”創建活動,推進依法治校工作。進一步加強依法治校相關文件精神的學習,建立依法治校工作運行機制,不斷增強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意識和工作水平,進一步規范學校的辦學行為和教師的執教行為。各縣、市要加強對“法治進學?!惫ぷ鞯闹笇А⒈O督和檢查,廣泛深入地開展“法治學校”創建活動。依法修訂完善學?!墩鲁獭泛透黜椧幷轮贫?,使學校各項工作都做到有章可循;充分發揮教代會在學校民主管理和監督中的作用,保證教職工對學校重大事項的知情權和民主參與權;全面實施校務公開制度,增強學校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學校重大決策法律審查制度,學校的《章程》、規章制度及合同協議等要經過法律顧問或專業人員依法審查;完善師生申訴制度,切實維護廣大師生員工的合法權益;切實抓好《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的落實,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積極開展法制教育實踐活動。
(六)加強和規范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校園育人氛圍。樹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堅持“三貼近”原則,挖掘特色,努力營造體現時代氣息、獨具地域特色的濃厚校園育人氛圍。有計劃性、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校園文化活動。堅持落實升降國旗制度和國旗下宣誓制度,規范升國旗儀式。堅持開展每天“唱國歌、唱團歌、唱隊歌”的“三唱”活動,組織開展“讀一本名著、唱一首愛國歌曲、聽一次形勢報告、看一部紅色影視片、做一件好人好事”等活動。重視校園規劃和布局,因地制宜,做好校園綠化、美化、硬化和凈化工作。注重校園人文環境建設,加強文化長廊、文化園地、墻報、板報等校園人文景觀建設,營造校園處處皆育人的濃厚氛圍。嚴格按照地區教育局《關于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通知》要求,進一步規范教室、辦公室、功能室、校園內的布置,懸掛、張貼、書寫的維漢文字內容。
(七)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管理體系。樹立“大教育”理念,明確學校、社區(村委會)、家長分工負責學生教育管理的責任。建立學生學習情況和行為表現定期向家長通報制度,認真落實教師“家訪”制度,定期召開家長會,做好教師與學生家長的經常性溝通交流。建立學校與社區(村委會)聯席會議制度,定期溝通協調,共同做好學生的校外管理和行為監督,努力形成協作聯動、齊抓共管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格局。借鑒農村、社區維護穩定“四清楚四掌握”工作制度,健全落實教師分片包干、聯系學生、定期家訪等制度,分類建立師生基本情況和社會關系等工作臺帳,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必須做到清楚每名師生的基本情況,掌握其政治面貌、政治態度;清楚每名師生的家庭情況及社會關系,掌握其在校外的活動情況;清楚每名師生遵紀守法情況,掌握其思想動態和現實表現;清楚學校周邊社情動態,掌握影響學校穩定的因素和隱患,切實做到師生校內表現底數清、校外表現情況明。借鑒麥蓋提縣在農村中小學校試點開展的鄉領導、村干部、農村“三老”人員、先進典型、回鄉知識青年及區內初中班、內高班學生代表和掛職干部“六進”學校的做法,不斷拓寬和豐富學生教育管理體系,使全社會共同關心教育、關心下一代。不斷加強和改進喀什地區中小學德育工作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中央8號文件精神,以德育達標校、法治學校創建和評估工作為抓手,不斷提高學校德育工作整體水平,提升學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鞏固社會主義教育陣地,筑牢反分裂反滲透防線,為喀什地區穩定發展培養更多更好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張如蓉 單位:喀什地區第二中學
一、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義袁切實增強做好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
1.黨和國家對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黨的十八大把“立德樹人”寫入報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切實做到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黨的十八大報告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人才培養工作和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也彰顯了學校德育工作在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正當其時。
2.海南的科學發展、綠色崛起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期許。中共海南省委六屆四次全會和六屆五次全會拉開了海南新一輪改革創新的大幕,為加快推進海南“科學發展、綠色崛起”進行了全面部署。這不僅為包括學校德育在內的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也對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青年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海南慶祝第30個教師節大會上,省委書記羅保銘、時任省長蔣定之寄語全省教師,要“以德正行、以身立教,當好學生的表率,真正守住學校這個道德高地,維護好教育這片精神凈土”,勉勵大家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當好海南“夢之隊”的筑夢人,努力培養更多的國家棟梁、寶島人才。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勢在必行。
3.海南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中共海南省委關于推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的實施意見,從七個方面明確了全省教育深層次、關鍵性問題的改革方向,吹響了全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號角,海南教育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海南省教育廳制定的改革實施方案,首要任務就是堅持立德樹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在未來五年,著力從完善頂層設計、加強德育工作隊伍建設、改進和完善德育課程體系、改革德育方式、探索構建學生品德發展及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完善德育工作保障機制等六個方面,深化學校德育工作改革,構建海南中小學德育工作新體系。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已迫在眉睫。
二、保持清醒認識袁正視發展差距袁直面新形勢下海南中小學德育工作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海南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認真學習貫徹關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實施綱要》,緊緊圍繞海南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主動應對教育綜合改革新要求,積極適應中小學生身心成長新情況、新特點,努力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全省中小學校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進一步強化,德育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課堂教學育人、校園文化育人、實踐活動育人、服務管理育人、心理健康教育等,全方位育人各項工作進一步推進,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在充分肯定德育工作已有成績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海南省中小學德育工作還存在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和亟待加強的薄弱環節,嚴重地制約了德育的科學性、實效性。這對新時期的海南省中小學德育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需要海南全體德育工作者不斷總結經驗,在已有基礎上有所突破。
三、把握關鍵袁統籌協調袁不斷提升海南中小學德育工作科學化水平
德育工作是一項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整體工作,也是一個牽涉方方面面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有許多需要認真思考、正確處置的關系。在新形勢下,加強海南中小學德育工作,要著重處理好以下四個關系,防止四種傾向。
一是要處理好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在防止忽視學生主體性的同時,也要防止忽視教師主體性的傾向。在學校德育教育中,學生既是客體,也是主體。學生愿不愿意接受教育,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認同和接受教育,往往取決于學生自身的主體性因素,德育的效果歸根到底依賴于學生的“自我教育”。當前,海南中小學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忽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大多只是要求學生被動地接受既定的道德規范,學生很大程度上只能唯命是從,成為“被塑造”的客體,其結果必然是大大降低德育的效果。當然,強調學生主體性,并不是要教師片面地去迎合學生,忽視甚至否定教師的教育主體地位。教師是學校德育的具體實施者,如果沒有教師主體作用的有效發揮,德育工作也就根本無從談起。因此,要做好新形勢下的海南中小學校的德育工作,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體性的辯證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方法上,要以“引導”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校園文化為依托,通過啟發引導,把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引發和調動起來。同時,要以各類實踐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實踐中辨別和思考什么是善與惡、美與丑、真與假。在中小學德育過程中尊重和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就是要求全體教師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堅持言傳與身教并舉,通過在學識、品格、能力、教學藝術等方面做出榜樣,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
二是要處理好教育管理與能力建設的關系,在防止忽視督促指導的同時,也要防止忽視提升工作能力的傾向。加強教育管理是做好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頒布實施,標志著中小學德育工作成為事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戰略工程。教育部《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又對新形勢下中小學德育工作提出了更為具體的基本遵循。海南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花大力氣加強對中小學校德育工作的組織、檢查、指導,狠抓文件精神的貫徹落實。一方面,全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想方設法,積極構建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大宣傳格局,加大對中央、教育部和海南省有關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文件精神的宣傳力度,增強全社會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認知認同,積極動員家庭和社會,形成共識,凝聚合力;另一方面,全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也要積極推動黨委政府加強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關心和領導,要主動向黨委政府分管領導請示匯報,同時要加強與共青團、婦聯、公安、文化等部門的溝通協作,爭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切實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只有如此,才能不斷打開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三是要處理好眼前與長遠的關系,在防止忽視當下重點工作的同時,也要防止忽視構建德育工作長效機制的傾向。當前和今后一個相當長時期內,中小學德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為抓好這項重點工作,就要充分發揮課程教學的德育功能,將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要求細化落實到《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課程,以及其他各課程的德育目標之中;要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社會實踐活動,充分體現“德育在行動”,引導學生將“三個倡導”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同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指導中小學校因地制宜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切實將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之中。建設德育工作長效機制,首先是各校要制定核心價值觀融入工作實施方案,并建立考評制度,每學期進行評價。其次是各校要健全完善校長負責,班主任為骨干,教職員工全員參與的德育工作隊伍,并按上級部門的部署安排開展專項師資培訓。第三是各校要按標準配備專職德育課程教師,帶動學校德育課程建設。
第四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設立中小學德育工作專項經費,納入教育經費年度預算,保持穩定增長;同時,要把德育工作納入教育教學督導評估指導體系中,作為學校評優評獎的重要依據。這些舉措既有監督,又有考核與評價,還與學校實際利益掛鉤,如果能落到實處,相信可以保證核心價值觀融入工作的常態化和制度化,也能夠促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永續發展。四是要處理好創新與繼承的關系,在防止忽視探索創新的同時,也要防止忽視總結歷史經驗的傾向。德育的發展歷程是一個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而不斷創新的過程。新形勢下,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是推進德育工作持續健康發展的出路所在。德育創新可以體現在工作機制上、學科理論上、活動內容上、質量管理上、隊伍培訓上等方面。然而在強調創新的同時,也要注意,切不可把創新與繼承相互割裂或對立。因為繼承是創新的基礎,真正的創新從來都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在推進海南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過程中,既要及時總結已經積累的好經驗、好做法,也要不斷總結之前工作的不足,做到在繼承中創新,在繼承中揚棄。
海南中小學德育工作者要在已有基礎上積極進行有益的探索,著力搭建“兩個平臺”,促進德育工作的創新發展。一是要搭建德育工作研究平臺。要以海南省教育學會中小學德育研究分會及心理教育協會等省內德育研究機構為依托,組織指導德育工作者開展中小學德育課題研究,著力培養一批德育專家和教學名師。同時,要組織力量深入挖掘海南人文歷史和自然資源,開發具有地方和學校特色的校本德育課程、指導性強的教師用書及可讀性強的課外輔導讀物。二是要搭建家校社合作平臺。中小學校要充分利用家長會、校園開放周和親子活動日、家長志愿者等多種方式,邀請家長們參與學校的管理與活動;要依據《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成立家長學校,通過舉辦講座、論壇等方式,系統指導家庭教育;要以街道、社區為依托,充分挖掘各類社會教育資源,加快建設校外綜合實踐基地,推動建立和完善校內外緊密結合、資源互補、相互促進的全方位德育工作新機制。立德樹人是一項長期艱苦的工作。只有全體德育工作者同心協力,不斷開拓創新,才能共同推進海南省中小學德育工作邁上新臺階,為海南科學發展、綠色崛起培養出更多的棟梁之材。
作者:周曉東羅文英單位:海南省教育廳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一、從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手,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
當前,要把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弘揚培育民族精神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務。必須突出“一個主題”,開展好“十種活動”。“一個主題”:在校園的設置布置中有意識地隨處突出愛國主義主題,校園中有“知恩亭“”德馨亭“”萬里長城”“升旗臺”“偉人雕像”和固定型的名人名言、愛國主義的詩詞歌賦以及典型人物的形象事跡。構建文明、潔凈優美的校園文化氛圍?!笆N活動”包括:講一個感恩的故事,說一個感恩的理由,看一部感恩的電影,唱一首感恩的歌曲,誦一首感恩的詩文,薦一篇感恩的美文,獻一句感恩的話語,寫一篇感恩的文章,做一件感恩的事情,寄一份感恩的書信。通過多方面、多渠道、多方位的活動,使學生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理想信念、情感、認知有較大提升。
二、以課程滲透為紐帶,實現課內課外聯動的德育途徑
要突出課堂教學滲透德育工作主渠道的地位,一要盡快糾正部分教師只教書不育人,只抓學生的成績,不管學生德育的思想。二要實現課內課外的聯動,將德育滲透到文、理、活動類的多個學科,發揮學科育人的功能。結合教材中的人物、情節,隨時進行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教育,融情于景,寓情于義,情景交融,使學生隨處都能感受到愛國主義的精神。三要將德育工作貫穿于各個活動之中。通過“升旗儀式”及國旗下演講等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
三、依托隊伍建設和經驗積累,拓寬德育工作的內容和形式
1.開展德育骨干培訓,注重德育工作交流。政教處注重班主任隊伍的培養,通報學校德育工作活動情況,及時表揚德育工作中的好人好事,評選優秀德育論文,提高德育隊伍的工作水平。
2.完善班主任考核和班級德育工作評比制度。實行德育評比,星級班級、文明班級、誠信班級,并進行評估驗收,調動班級創先爭優的積極性,加強對班主任德育工作過程的考核。
3.做好傳幫帶工作,加強對新班主任的培養。注重和加強對新班主任的培養,讓年輕班主任逐步熟悉班級德育工作,要求新班主任在具體的德育工作中,創新工作思路,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完善做法,使新班主任盡快適應學校班級的德育工作。
4.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經驗的積累和撰寫。每期要求全體教師寫一篇德育工作經驗交流的論文。學校組織交流,評選優秀的德育論文進行表彰獎勵,編入學校論文集,并且作為年終考評的加分內容,調動教師德育工作的積極性。
四、以養成教育為抓手,促進學生形成優秀的德育品質
首先是抓起始:在小學低年級和初中一年級學生中間進行守則規范、校紀校規、法律法規、文明禮儀、誠實守信、熱愛科學、熱愛勞動等綜合教育,把《守則》《規范》和文明習慣作為道德養成教育必修的第一課。其次是抓平時;學校推行“八不準”(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在公共場合喧嘩;不亂停放自行車;不說臟話、不吸煙;不損壞公共設施;不傷害花草樹木;不亂涂、亂畫、亂貼)和“五做到”(保持室內外衛生;勤洗手、洗頭、洗衣服;自覺鍛煉身體;衣著整潔得體;和人交往文明禮貌)。第三是抓及時:做到及時表彰好人好事,及時處理違規的人和事,弘揚正氣,抵御歪風邪氣,真正使德育取得實效??傊?,我們一定要遵循德育工作的規律,形成合力,真正使學校德育工作扎實有效。
作者:李發宗 單位:甘肅省山丹縣東樂中心小學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德育為先,育人為本”教育理念,優化德育隊伍建設,加強四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主題。堅持立德樹人,遵循學生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做好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引導學生明禮知恥、崇德揚善、見賢思齊,提高他們思想品質、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培育美好心靈、樹立遠大志向,促進健康成長,培養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立志修身,成人成才”打下基礎,努力開創德育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目標
全區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不斷深化;區、校級心理健康教育和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育人網絡基本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骨干班主任培訓順利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普及深入,文明禮儀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紀教育取得實效;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開展豐富生動;校園文化進一步繁榮;德育隊伍素質明顯提升,德育特色更加彰顯,德育工作水平整體提高。
三、工作思路
(一)優化一支隊伍。提升與優化德育隊伍的素質。
(二)樹立兩個觀念。一是樹立全員德育觀;二是以樹立課程育德觀。明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處處都有德育工作,在教學過程中教書與育人相結合。
(三)強化三項教育。一是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二是強化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三是強化心理健康教育。
(四)抓住四條主線。一是抓學科滲透,以教師良好的師德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去影響學生,挖掘學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體現教書育人原則;二是抓團隊活動,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體現活動育人原則;三是抓課程實施,通過校本德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提高德育的連貫性,體現課程育人原則;四是抓德育網絡,通過家長委員會的建設,搭建社會參與學校教育的平臺,體現合力育人原則。
四、工作重點
(一)夯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愛國主義和理念信念教育。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班團隊會等課堂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教育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校本課程建設。通過課堂教學、勞動實踐、主題活動等方式把“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核心價值觀教育體系,利用重要時間節點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唱讀寫畫講演展”活動,著力培養未成年人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深入開展“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努力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突出文明行為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以自主管理為抓手,狠抓學生干部隊伍培訓,進一步開展“五好”教育和豐富多彩的文明行為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崇尚文明言行、告別生活陋習、提高文明意識,形成各自文明行為養成教育的亮點,深化生本德育內涵。堅持從學校的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出發,以理想、愛心、勤儉、公德等為主要內容,以“十項教育實踐活動”為載體,調動全區中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三)加強法治教育,預防和減少青少年學生違法犯罪。全面開展教育系統法治教育培訓,實施中小學法治教育專任教師能力提升工程,推進法治進校園、進課堂、進家庭,保障計劃、教材、課時、師資、經費“五落實”,積極主動爭取法治副校長支持學校開展相關工作。上好“開學法治第一課”,舉辦法治講堂、法治報告會,開展青少年模擬法庭競賽、法治主題辯論比賽、法治書畫展覽等活動,推進法治文化培育工程。深入開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平安校園、無邪教校園、無校園創建活動,做好宗教滲透防范工作,依法保障校園和諧穩定。全面總結“六五”普法各項工作,高質量完成各級考核驗收。
(四)推進德育課程建設,拓展德育工作途徑。一是加強德育課程建設。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標準,開足開齊德育課程,結合我區實際和學生特點,積極開發具有區域特色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豐富學校德育資源。二是強化各類學科的德育功能。認真落實各學科“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結合學科知識教學,掌握學科“德育點”,關注學生良好學習品質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養,將教學與德育有機結合。規范班團隊會建設,推進班團隊活動制度化、課程化,將班團隊會課納入“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集中進行展示評比。三是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逐步將“圓夢蒲公英”農村學生看縣城、研學旅行、夏令營、農事體驗等主題教育活動列入學校整體工作計劃和教育教學計劃之中,幫助學生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自然與文化的親近感,增強熱愛祖國、建設家鄉的強大動力。
(五)重視傳統文化教育,豐富學生道德情操。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精神,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特色學校建設。以民族傳統節日為契機,通過國學經典誦讀、“小小百家講壇”“墨香書法展示”“尋訪紅色足跡”等主題教育活動強化“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提升學生內涵修養,豐富學生道德情操。
(六)開展榜樣行動,共育美德少年。做好省、市、區優秀學生、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先進班集體的推選表彰工作。以榜樣競學、讀書勵志、爭章評優等活動為重點,廣泛開展學習、弘揚、踐行美德系列活動,尋找、樹立、評選自強自立、誠實守信、孝老愛親、勤奮好學、樂于助人等方面的美德少年典型,在學生中形成崇尚先進、學習榜樣、爭當楷模的良好風尚。
(七)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師生良好心態。認真貫徹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強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師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建立學校心理咨詢室,加強心理健康輔導員隊伍建設,組織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員培訓與資格認證考試。創新舉措關愛留守學生、學困生、貧因生和行為不良學生,通過少年宮、留守兒童之家、校外活動中心等陣地,吸引他們參加各類活動,形成良好心智,促進全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體向前推進。
(八)加強德育隊伍建設,打造高效德育團隊。一是建立德育工作隊伍培訓體系。加強德育干部隊伍培訓力度,重點建立學習型和科研型德育隊伍。二是加強班主任校本培訓,建立學生成長導師制度。將非班主任教師納入學生成長導師范疇,形成全員育人的局面,促進非班主任教師德育能力的提升。三是開展青年教師師德論壇和風采展示活動。樹立青年教師師德典型,培養骨干,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德育隊伍向年輕化、專業化邁進。四是開展區教育系統“身邊好人—最美教師”推薦選樹活動,選樹師德典型,召開師德事跡報告會,完善監督機制,加大師德師風督查力度,進一步規范教師從教行為。
(九)整合德育資源,建立德育保障體系。建立多元化德育網絡。構建團隊、關工委、社區、高校德育研究人員為成員的德育工作管理網絡,努力整合德育資源、教育力量,進一步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網絡。建立區域大德育理念,加強對青少年德育工作的研究,多角度、全方位進行德育協調管理工作。充分發揮青少年德育基地作用。利用校外德育基地,定期有主題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并借助我區教育優勢,拓寬德育教育渠道,建立與兄弟縣區的德育資源對接,提高學生的道德責任感。進一步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建好廣播站、電視臺、校園網站、板報、櫥窗、文化長廊、紅領巾走廊等宣傳陣地,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帶動社會教育志愿者,協同文化、稽查部門整治社區網吧。家校聯合,整合德育力量。通過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家長會、家訪、教育開放月、學校開放周等多種形式,加強對中小學生家長的培訓,努力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
(十)加強德育督導考核,確保工作取得實效。按照市中小學德育工作單項考核評價指標,把德育工作納入學校辦學水平督導評估體系,組織開展德育工作專項督導檢查。將德育工作作為考核教師業績和學校評獎、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表彰獎勵制度。
一、通過抓突出主題的養成教育,沒有削弱學校的德育,反而使小學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增強
德育需要培養生成的要素可以說都是非智力因素?!胺侵橇σ蛩氐闹T基本因素分別獨立地發揮作用”,“某一基本因素有突出發展,就可以在智慧活動中取得非凡的成功?!薄爸橇σ蛩氐乃讲粎捚涓?,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則應適當(非智力因素的)水平過高或者太低均不能取得最佳效果?!?沈德立,教育科學出版社:《非智力因素與人才培養》第8頁、10頁)我校抓住“秩序、禮貌、友愛、上進”這一組教育主題,以突出“主題性的養成教育”來統攝學校的德育工作,教師感到工作實在,落到實處,教育的憑借恰當,措施具體易操作,教育效果好,學校風氣近幾年來一直保持在良好狀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突出“秩序、禮貌、友愛、上進”意識和習慣的養成,學習生活井然有序,學習熱情高漲,積極向上參與各種活動,學習成績名列會師鎮小學前列,受到家長和社會的好評。
二、充分證實了當前小學德育教育的主題應是“秩序、禮貌、友愛、上進”
我們重點進行了以“秩序、禮貌、友愛、上進”為主題的養成教育研究,能否體現小學養成教育的充分性和全面性,這是研究課題必須回答的問題。從理論方面,小學養成教育的憑借和依據是《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而“秩序、禮貌、友愛、上進”這一組主題就是通過對《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進行分析、研究提煉出來的。更為關鍵的是,通過實踐研究,證明了突出“秩序、禮貌、友愛、上進”為主題的養成教育帶給學校的是良好的秩序,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班風校風的進一步良性發展,學生積極上進,努力爭先。良好的育人環境在主題性的養成教育中得到張揚,師生的進取心理在主題性的養成教育中得到更好的激勵,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意識在主題性的養成教育中得到增強。通過反復的良性的重復強化,在學生的頭腦中印刻下“秩序、禮貌、友愛、上進”這一組詞語符號,學生成年后,這些詞語符號一定會在他個人人生的各種十字路口和關鍵階段,起到良好的“提醒、警示、強化”作用,為學生個人在人生中不斷成長進步發揮良好的自我督促、激勵作用。我們認為,從積淀學生人格核心的要素來看,“秩序、禮貌、友愛、上進”,這些主題都是兒童人格核心中需要積累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這些要素能夠在日常教育活動中自然地培養習得,日積月累,終成品質。這五種品質雖然相互聯系,但每一個品質所反映的內容畢竟不同,不能相互覆蓋和相互代替。在教育過程中不提倡對幾種品質同步進行齊頭培養,分步推進是必要的;如果條件不允許,在一定的時期內只能進行一種品質的養成訓練,教師也必須具有訓練其他品質的意念,從而使教育游刃有余,生動而具有后續性,實在中蘊藏著前瞻性,單進中體現出整體性,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構建出適合我校特點的“主題性”養成教育內容體系
我們把小學“秩序”教育分解為三大塊:即學習上講秩序、活動中講秩序、生活上講秩序。每一塊又列出若干條目,每塊、每條都是在“秩序”的統攝下,為突出“秩序”服務的。學校將這些要求通過不同的方式向學生宣講、展示,讓學生熟悉它、理解它,在學校生活中踐履它,長期規范,經年積累,學生的秩序意識逐漸形成,秩序習慣逐步養成,為良好校風的形成、保持、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在“秩序”教育的基礎上,我們研究探索出《禮貌教育內容體系》《友愛教育內容體系》《上進教育內容體系》,并分步實施驗證它們的操作性、實用性,通過教育實際的摸索,完成了我校主題性養成教育內容體系框架,為今后更好地開展養成教育提供了憑借。
四、克服了德育中的空洞做法
德育的倒置現象即通常所說的“小學進行共產主義教育、中學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大學來抓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這是德育空洞做法的直接后果。德育特別是小學德育,主要是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打基礎,也就是我們所提出的為學生的人格形成積淀良性要素。可一段時期中,為了突出德育的所謂方向性功能,在小學德育中高唱口號,用不切實際的空洞口號來作為具體的教育要求,用遠大的方向性要求來作為操作性目標,師生無法把握,只有緊跟唱口號,呈現出一派虛假的德育繁榮?!翱毡丶?,假襯空,虛假教育出歪風”,不切實際的空洞教育只能培養強化人們的兩面性個性,陽奉陰違,投機取巧,作風漂浮,好高騖遠,最后給個人和社會造成損害。我們從最基本的、最實在的“秩序、禮貌、友愛、上進”著手,以它們為主題開展德育工作,強化“秩序、禮貌、友愛、上進”意識,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教導學生要做一個“守序、懂禮、協作、上進”的人。如果現在在校園中遵守學校生活秩序,長大成人后進入社會生活,就會自覺地遵守社會秩序。我們堅信,一個“守序”的人,決不可能走向社會的反面;相反,一個不切實際的人,很有可能成為危害社會的人。可見,克服空洞教育是多么重要。
作者:賈宗敬單位: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會師鎮南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