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信息科學論文

信息科學論文

時間:2022-04-06 06:54: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信息科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信息科學論文

信息科學論文:分析地理信息科學本科生能力調查

1企事業單位對學生能力期望分析

在對學生成績總體評價方面,單位或企業都很看重學生的在校成績,希望學生成績在良好以上的單位占92.0%。在學生獲得各類證書方面,希望學生外語成績通過四六級考試的比例為72.0%,但有些單位不要求學生通過等級考試,這樣的單位有軟件公司和從事純測繪的單位。希望學生掌握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能力的單位占96.0%,但在計算機等級考試方面,希望學生過二、三級考試的單位占64.0%,也有28.0%的單位不需要學生過計算機等級考試,這樣的單位往往是行業管理單位或規模較小的單位。考慮學生是否具有“全國GIS應用水平考試證書”的單位不多,選擇可有可無的單位占80.0%,選擇需要的只占12.0%,“全國地理信息系統應用水平考試證書”考試是由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及其應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組織的。目前除高校外,對大多數企業來講不是很了解,有待進一步加強宣傳力度,當其納入到政府行為的全國職業資格考試范疇時才會引起學生和用人單位的重視。在行業內地理信息系統軟件使用方面,有84.0%的單位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地理信息系統軟件使用,說明單位看重學生的對行業內地理信息系統軟件的實際動手能力。在地理信息工程應用方面,希望學生在校期間參加過工程應用項目經歷的比例達84.0%,且92.0%的單位希望學生掌握了數據整理與建庫技術。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開發方面,要求學生基本掌握或熟練掌握地理信息系統二次開發技術的比例達96.0%,要求熟練掌握的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公司和信息中心等單位達48.0%。由于調查的是測繪地理信息行業,有68.0%的單位希望學生具有從事外業測繪工作的經歷和能力,不要求學生具備外業測繪能力的單位多數是軟件公司和信息中心。除外業測繪能力外,有96.0%的單位強調學生具有攝影測量與遙感方面的知識,因為企業都知道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是未來空間信息獲取的主要手段,此項知識的掌握有助于單位未來業務拓展。自學能力是一個人從事終生學習的基本要求,幾乎所有的單位都希望學生具有自學能力,有72.0%特別強調很需要,說明一個單位的發展離不開員工的知識更新。希望學生具有科學研究潛力的單位占80.0%,只有20%的單位不強調這一要求,其中私有企業幾乎都要求學生具有科學研究的潛力,表明企業要發展,必須要求員工具有科學研究潛力來保證。多數企業注重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各類競賽活動并獲獎,有60.0%單位表示會優先考慮錄用獲得過各類競賽獎的學生,只有16.0%單位不會考慮。至于學生在校期間是否獲得獎學金,有60.0%的單位明確表示不考慮,表明單位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的因素大于課堂考試成績因素。在團隊協作精神方面,有96.0%的單位強調學生這一素質,因此大學期間如何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是今后學校應該關注的問題。就學生的交際能力方面,84.0%的單位表示學生應該具備較強的交際能力。在學生業余愛好方面,強調學生具有體育、藝術愛好的單位比例分別是48.0%和36.0%,也有20.0%的單位不對學生業余愛好提出要求。在學生生源的地域方面,有76.0%的單位不考慮學生的地域要求,希望學生來自農村或周邊省份的單位所占比例均為16.0%單位,這樣的單位是基礎測繪單位,希望學生能吃苦、穩定。在性別方面,有72.0%的單位不考慮學生的性別,有28.0%的單位希望是男生。這是由于GIS專業性質所決定,GIS專業人員大多在室內工作,男女生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而希望招收男生的主要是從事測繪與地理信息生產任務的單位。

2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本科學生能力結構體系

2.1學生能力結構體系

人的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質的基礎上,經過教育和培養,并在實踐過程中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經驗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能力=知識+科學方式+技能[6,7]。地理信息科學是一門集計算機科學、地理學、測繪科學、環境科學、空間科學以及管理科學等學科為一體的交叉學科,這就要求GIS專業的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應該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軟件開發能力,同時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適應未來學科發展和拓展應用領域的基礎[8]。具體來講,對一個GIS本科生的基本要求是:起碼要熟練掌握一門計算機語言,能夠開發簡單的GIS應用模塊,能夠掌握二種以上的常見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并至少具有一種二次開發的能力,盡最大可能讓學生參與相關的科學研究與實用地理信息工程項目的開發[9]。由此可見,GIS專業學生能力除一般大學生所具備的能力和素質之外,更要突顯以下七個方面的能力:專業基礎理論與前沿技術、地理信息系統軟件使用與數據采集處理能力、空間數據建模與分析能力、地理信息工程建設能力、地理信息系統二次開發設計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GIS科研與創新能力等。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構建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學生能力結構體系,通過專家打分后采用改進的層次分析法進行 綜合評價得到各結構項的權重[10-12],如表2所示。在該能力結構體系中,強調學生的基礎理論、兼顧學生的基本技能,同時也突出了地理信息系統工程應用的特點和創新能力。權重的高低并不代表知識重要程度,因為表中的7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是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所必須具備的,它是指各知識結構在整個知識結構中的比例,可以成為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基礎。

2.2能力結構體系應用

東華理工大學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從1999年開設,專業教師一直在探索該專業學生能力體系結構,并根據能力結構體系制訂和修訂教學計劃。東華理工大學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是依托測繪學科開設的,所以東華理工大學的特色在于突出空間信息的獲取與表達、地理信息工程開發與建設兩個方面。對此,東華理工大學加強了測繪類和計算機類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性教學的比重,體現理論與實踐性課程“四年不斷線”的教學計劃設計思路。例如,測繪類課程開設了地圖學、測量學、測量平差基礎、攝影測量學、GPS測量原理、遙感原理等課程;計算機類課程開設了計算機基礎、C語言、高級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數據庫原理與地圖數據庫、計算機地圖制圖、GIS二次開發等課程;實踐性課程有數字化測圖軟件(測量學)、GIS軟件及應用、遙感軟件及應用,GIS設計與開發、專業綜合實習、生產(畢業)實習。這樣保證了學生從大一到大四每年都能在測繪類、計算機類、實踐類三方面都有相應的理論課程或實踐性教學環節,對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對學生能力培養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此外,東華理工大學還注重為學生提供科技創新與動手能力的機會,例如實行本科生導師制、鼓勵學生參加老師生產型或研究型課題、引導學生參加各類科技創新與競賽活動等。實踐表明,通過教學計劃的調準,學生能力有穩步提高的趨勢。例如,東華理工大學2013屆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有一個本科生就成功地在網絡環境下研發了一個“基于GIS的高校餐飲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統”,并應聘到上海誠信所從事軟件開發工作,這與平時東華理工大學加強學生知識結構與能力培養是分不開的。

3結束語

就業率的高低是高等學校培養大學畢業生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之一。通過本次調查研究發現,目前社會對GIS專業學生需求量較大,而且寄希望他們從事GIS工程開發與維護工作,更注重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GIS軟件操作與二次開發能力、科技創新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精神。針對就業單位的需求,本文構建了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學生能力結構體系,它可以作為GIS課程體系設置的基礎,為GIS專業學生能力培養提供很好的參考依據。

信息科學論文:信息科學和技術課程思考

一、當前電子信息課程教學存在問題

1.中職學校在教育決策方面出現了失誤,誤導了電子信息課程教育方案的實施,影響了整個專業課程的教學成效。另外,學校對電子信息課程缺乏足夠的條件支持,也是課程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表現:一是觀念。中職學校尚未認識到電子信息科技的重要性,沒有將校內課程教學與市場人才需求相結合,對電子信息課程失去了正確的認識;二是設備。對新型課程教育缺少資金支持,教育資金過少而限制了教學活動的開展,使學生無法接受到最專業的教育。

2.對于任何一門專業課程教學來說,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教師本身專業水平決定了后期的教學質量。目前,中職學校教師存在的問題包括:一是專業問題。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落后,與當前社會科技發展趨勢不相符,部分教師依/,!/舊停留在過去信息技術的認識水平,課堂教學中無法引導學生高效率地學習專業知識;二是方法問題。電子信息屬于科技類的專業課程,教師必須要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平臺,才能使學生客觀地理解和掌握課程知識,而實際教學中教師所用的方法不科學。

3.學生是課程教育中的主體,教師只有圍繞著學生的需求擬定教學方案,才能更好地挖掘中專生的專業潛能。而中專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擾,參與電子信息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直接導致了其專業課程水平的缺失。例如,當今社會是人才競爭的時代,中專生因自身學歷較低,失去了與大專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參與就業競爭的信心;對于電子信息課程缺少全面的認識,削弱了其學好電子信息課程的信心。

二、電子信息課程教學的建議

1.加強教師隊伍培訓。教師能力的高低是影響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質量的關鍵。若沒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即使有良好的學校環境與先進的教學設備,也難以取得滿意的教學成果。因此學校應將教師隊伍的建設作為管理的重點,優化教師的知識結構,打造一支教學經驗豐富、理論深厚、師德高尚的教師隊伍。

2.調整教學內容,進行實踐教學內容的改進。應著力改變過去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如果僅僅側重理論的灌輸,而與實際例子脫離,學生可能在經過很長時間的學習后,依然無法真正理解課程的實際作用,在學習興趣培養上是不利的。為此,應結合電子信息專業發展現狀,基于實踐對教學內容進行大膽的調整,重點突出應用性更強的信息系統、電子電路、通信工程等方面知識的綜合調配,將落后的知識或者沒有應用價值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刪減,同時拓寬知識面,將信息論與編碼、計算機網絡等作為重要的專業基礎納入教學計劃。把圖像處理技術、數字語音、數字視頻技術等信息前沿技術充實到教學體系中,使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專業當前的最新理論和技術發展趨勢。在教學中,應堅持引導開發教學,適時采用多媒體將一些與專業密切相關的實例帶到現場進行演示,讓學生在演示和操作中提升興趣,調動動手實踐的積極性。

3.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校企合作是未來技術類專業教學的發展趨勢。定期聘請電子信息專業的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到學校進行授課,使學生了解企業對于人才的需要以及最新的行業動態。同時與有關的企業建立校外實習基地。通過學生在企業內的實際學習增長學生的見識同時拓寬了視野,了解聲場管理等業務,增強對社會的認識,學到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

4.鼓勵大家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和競賽。通過鼓勵大家參加各種學科競賽、相關社團和科技創作,可以提高大家的實踐能力。這些科技活動主要包括專題的電子設計和制作、電器維修活動等課余科技活動,還包括學術活動,主要是在學生中選拔實踐能力強的參加老師的科研課題,在學生中形成良好的科研風氣;另外舉行科技創業大賽,成立電子產品設計與制作團隊,對外承接電子信息技術的設計任務。這都將對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起到極大地幫助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知識的不斷更新,專業課程體系與專業培養計劃也應及時更新。因此,課程體系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只有將科學技術進步的最新成果及時地融入專業教學中,才能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專業技術人才。

信息科學論文:對信息科學人才成長途徑分析

本文以信息科學領域1994—2008年的杰青獲得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基礎研究青年拔尖人才的成長規律。信息科學領域杰青獲得者不僅在樣本量上有保證,而且年齡較小,均為45歲以下(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申請的硬性要求),與當前的社會教育環境和教育體制比較相近,研究他們的成長路徑對我國基礎研究領軍人才的培養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杰青獲得者的概況

自1994—2008年15年間,信息科學領域共有220位青年拔尖人才獲得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基本情況如下:從年齡分布來看,由于杰青獲得者的年齡限制在45歲以下,根據實際情況,我們將他們的年齡分為4個年齡段:幼齡段26—30歲、小齡段31—35歲、中齡段36—40歲和大齡段41—45歲。220杰青獲得者的年齡分布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四分之三的杰青獲得者屬于中齡段和大齡段,說明時間積累對于基礎研究拔尖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從獲得學位來看,220位杰青獲得者中有216位取得博士學位,占總人數的98.18%,說明博士已成為青年拔尖人才成長的主流學位。從教育背景來看,220位杰青獲得者中有102位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或從事過博士后研究。剩余的118人中,有53人在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前有過1年以上的香港或國外訪問學習研究經歷,19人有過三個月以上的國外訪問學習研究經歷。三者相加,多達174人在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前有過海外學習研究經歷,占總人數的79.10%,說明海外學習研究經歷對于青年拔尖人才成長的重要促進作用。從依托單位來看,220位杰青獲得者中高校有162人,占73.64%;中國科學院有56人,占25.45%,其它單位2人。說明高校和中科院作為基礎研究拔尖人才培養的主體地位。從地域分布來看,220位杰青獲得者中有173人的工作地點在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和陜西等省級行政區,其中工作在北京的有91人,占總人數的41.36%,顯示出北京作為高校和研究院所集聚地而具有的超強基礎研究實力。從學科分布來看,信息科學領域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電子學與信息系統、計算機科學、自動化、半導體科學與信息器件、光學和光電子學等5個學科的拔尖人才。電子學與信息系統學科人數最多,資助53人;光學和光電子學學科人數最少,資助33了人。事實上,由于基礎研究的各學科之間日益呈現出相互滲透和融合的特點,僅從申請人申報的學科代碼已無法準確界定其研究內容的學科歸屬。

杰青獲得者的關鍵成長路徑分析

關鍵成長路徑的定義關鍵路徑是項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是項目計劃中最長的路線,決定著完成整個項目工程的完工時間。本文將關鍵路徑的概念應用于拔尖人才成長路徑的分析中,提出關鍵成長路徑的概念。關鍵成長路徑是拔尖人才的主要成長路徑,其主要特點是:通過關鍵成長路徑成才的耗時較短,成才的人數最多。設選擇成長路徑的拔尖人才總人數為ni,選擇成長路徑i的第j個人成才的耗時為tij,i=1,2,3,…;j=1,2,3,…,ni,則選擇成長路徑i的ni個人的平均成才耗時為:Ti=∑tij/ni;選擇成長路徑i平均每年的成才人數為:Ni=ni/Ti;當Max{Ni}時的成長路徑i即是關鍵成長路徑。研究樣本的選擇及研究途徑本文以216位擁有博士學位的杰青獲得者為研究樣本,從教育連貫性、教育經歷多元復合性以及本科階段教育單位層次等三個視角,分析他們從本科到博士畢業的關鍵成長路徑。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中選擇成長路徑i的第j個人成才的耗時tij,計為該杰青獲得者從博士畢業到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的時間。取得多個博士學位的,以獲得第一個博士學位的時間為準。杰青獲得者的關鍵成長路徑分析.1教育連貫性視角下的關鍵成長路徑。教育連貫性是指杰青獲得者從本科、碩士到博士畢業的連貫程度。三個階段間間隔的時間越長,教育連貫性越差。根據杰青獲得者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可以將教育過程分為五種模式:本科—碩士—博士、本科-碩士—工作—博士、本科—工作—碩士—博士、本科—工作—碩士—工作—博士、本科—直博。通過計算分別得到五種模式下的平均成才耗時Ti、平均每年成才人數Ni如表2所示。明顯地,選擇成長路徑l3的平均每年成才人數N3最多,遠高于其它路徑,且平均成才耗時T3也較短。因此,連貫性最好的成長路徑l3,即是教育連貫性視角下的關鍵成長路徑。

教育經歷多元復合性視角下的關鍵成長路徑。高等教育經歷的多元復合性,是指一個人在兩個及以上單位(含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從本科到碩士、博士的高等教育,接受過不同學術氛圍、校園文化的熏陶。高等教育單位越多,多元復合性越好。根據實際情況,杰青獲得者選擇在一個、兩個或三個單位等三種路徑完成本碩博三個階段的高等教育。這三種路徑下的平均成才耗時和平均每年成才人數Ni如表3所示。選擇成長路徑l2的平均每年成才人數N2最多,而且平均成才耗時T2也較少。因此,多元復合性較好的成長路徑l2,即是教育經歷多元復合視角下的關鍵成長路徑。.3本科階段教育單位層次視角下的關鍵成長路徑。本文所述的教育單位層次是指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高校一般被劃分為“985”工程重點高校、“211”工程重點高校和地方一般院校等三個層次。另外,國內還有大量的科研院所從事高等教育。據統計,216位杰青獲得者全部在國內高校完成了本科階段的教育,其本科階段教育單位分布如表4所示。明顯地,選擇成長路徑l1的平均每年成才人數N1最多,而且平均成才耗時T1也較小。因此,選擇“985”工程重點高校的成長路徑l1,即是本科階段教育單位類型視角下的關鍵成長路徑。這反映了“985”工程重點高校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雄厚實力。但另一方面,我們統計還發現,216位杰青獲得者的博士學位都是在國內重點高校(含“985”和“211”)或國內科研院所或國外高校完成的,沒有一位的博士學位是在地方一般高校完成的,這說明地方一般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薄弱,同時也說明了我國高等教育結構還不太合理,有待進一步完善。

基礎研究拔尖人才培養的啟示

進一步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培養了數以億計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但正如國家主席在清華大學100周年校慶大會上指出的那樣“從總體上看,我國高等教育還不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明顯差距[8]。”正如我們前面分析的那樣,“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高校本科階段培養了絕大多數的青年拔尖人才,但由于教育資源的不足和地域乃至家庭環境的差異,不是所有人才本科階段都能在“211工程(含“985”)”重點高校接受教育,更多人才的培養是在地方一般院校完成的。而且,如我們前面分析 的那樣,近20%的青年拔尖人才本科階段是由地方一般院校培養的。因此,我們在努力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的同時,還應給予一般院校適當的政策關懷和資源支持,構建協調發展的高等教育體系,拓寬拔尖人才成長的渠道。設計多通道的高等教育培養模式在同一環境下接受本科、碩士和博士教育,可能導致人才思維模式的僵化、創新能力的缺乏,不利于拔尖人才的成長。因此,應大力鼓勵高等院校通過加強與國內其它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對學生進行聯合培養。同時,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兩種途徑,為學生的國際化培養提供機會,即一方面將學生送出國,與國外高校、研究機構開展合作培養;另一方面將國外的優秀師資、課程等引進到國內課堂。注重科研能力的培養基礎研究拔尖人才的培養,重在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教育單位應積極為學生的培養搭建一流的科研平臺,同時,提供機會讓學生在校期間就充分參與項目研究。這樣就能夠保證學生在完成學位課程學習后,可以立即開始科研項目的研究,進而盡快融入世界前沿水平的科學研究之中,在高水平的科研創新中得以歷練。

信息科學論文:信息科學和概率統計學的整合策略

數學學科作為所有自然學科的基礎,對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有著極強的推動作用,而信息科學作為新時代的主流技術,也已經逐漸滲透到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然,二者在發展中還面臨著許多的挑戰和阻力,對于概率統計與信息科學二者的結合研究,其意義就在于加強學科間的滲透從而給各個學科帶來更加廣泛的運用,給學科自身發展探究帶來便捷。

1簡介概率統計與信息科學的發展

1.1關于概率統計學

概率與統計是一門從數量方面研究隨機現象規律性的數學學科,概率與統計的概念被廣泛運用到各個領域及部門。概率統計學的運用及其廣泛,隨機事件的研究結果對于當代各類數據分析整合都有著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概率與統計的學科特點也決定了其研究的難度較大,概率與統計的結論得出往往建立在大量的實驗與實踐基礎上。作為一門應用型數學學科,其廣泛性必將為未來科學技術和人們生活水平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而其自身研究條件的局限性,尤其是實驗條件的不足,將直接影響到未來自然科學發展,也勢必會減慢人類在科技創新之路的發展進程。

1.2關于信息科學

信息科學主要包含信息論、控制論、計算機理論、人工智能理論和系統論,其中,信息論、控制論和系統論在信息科學中占有主要地位,而計算機理論是數學研究中的應用重點。信息科學的興起直接帶領人類走向了信息化時代,對于人類文明的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信息科學發展到今天,其作用已經不僅僅針對于學科本身以及信息行業,在信息化趨于高度發達的今天,將會為人們的生活帶來質的飛躍,對于不同的行業領域,都將有信息科學的推動,信息化帶來的是未來自動化和智能化的飛速前進。而信息科學自身也在不斷地發展完善,數學學科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學科,對于信息科學的發展也不例外,只有從基礎上進行完善和補充,才能幫助信息科學走上更加成熟更加美好的未來之路。

2信息科學與概率統計學的內在聯系

在信息科學已經逐步成熟的今天,其所包含的各項技術已經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體驗。當然,信息科學是建立在數學基礎上的學科,其技術須有數學理論、數學方法的支持與論證。[1]概率統計對于現代數學更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所涉及的隨機規律的研究將更加符合生產生活的需求,而隨機規律的運用在信息科學中體現的更淋漓盡致,信息科學的大多數結果都需要建立在龐大計算與實踐的基礎上,這就需要對結果的普遍性進行概率與統計的研究分析,同樣,對于概率統計學科的發展,信息科學能夠很大程度的減少研究過程的繁冗,加速概率統計學的發展和進步。由此可見,這兩個科學領域存在緊密的內在聯系,將概率統計與信息科學整合研究對于其自身發展以及整個應用型科學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3信息科學與概率統計學的整合策略

3.1重視對二者探究觀念的結合

信息科學的發展帶來了許多先進的生產技術,將其應用于概率學的研究探討可以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何將二者更加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更大的社會價值,首先就要要求在思想觀念上將概率統計學與信息科學聯系起來。例如,在對于概率統計的研究或者論證中,根據其研究特點將概率統計中的數學模型抽象出來,針對其特點進行信息化的整合,力求將繁冗的步驟簡化,減少人力物力的過度消耗。同樣,對于信息科學,要在對其先進性進行發展改進時考慮到概率統計的運用,利用概率與統計的結果和普遍性規律對信息科學技術進行改良與進化,使得信息科學在實際中的應用更具有合理性。科學具有廣泛的共同性,并且都不是單一存在的,只有建立起學科間穿插研究、互相滲透的觀念,才能在科學技術的發展進程中更大程度的的實現多樣化,挖掘出自然科學更大的潛力。[2]

3.2重視將整合后的理論用于實踐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而實踐才使得理論具有意義,這句話對于各個領域,尤其是自然科學的探究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概率統計與信息科學的滲透發展,僅僅局限于“敢想”是不夠的,在充分的思考后,要將想法勇于實踐才能真正的實現二者的結合發展。而如何將理論用于實踐,不知是需要專業知識的支持,還需要對環境因素、人為操作因素、結果預估等等進行全方位的統計,在推行到實踐的過程中,始終保持科學嚴謹的態度,把控每一個環節,抓好每一個細節,才能更好的將理論運用于實踐中去,才能賦予學科間滲透結合更完整的意義。

3.3重視對實踐結果的推廣

成熟的技術需要進行推廣才能創造更大的效益,眾所周知,概率統計學的研究過程面臨著龐大的實驗數據,要將這些數據分析并不是人力所能承受的,這就需要在對此學科的研究中大力推行計算機科學以及信息科學的技術。將二者充分的結合滲透,研究出兼具科學性、合理性和操作性的技術模式,為研究人員、教師和學生都創造出極大的便利,也為其自身技術水平的先進化和自然科學的整體發展水平提升做出了杰出貢獻。

4結束語

概率統計學發展至今,其所研究的隨機規律已經帶給了人們許多便利,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信息科學也是如此。在時代的要求下,二者的結合滲透已經成為了突破自身發展瓶頸的必要途徑,加強二者在研究觀念上的結合、在實踐應用中的結合、在技術推廣上的結合將會在未來創造出更加優異的成績。當然,在二者的結合發展中還將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難題,要努力將專業知識與實踐經驗結合在一起,多角度的考慮問題,解決問題,勢必會為科學的進步添上其濃墨重彩的一筆。

信息科學論文: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建設和探究

1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建設現狀與思路

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進入起步階段。隨著社會進步,地理信息產業不斷發展,我國地理信息產業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仍然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十一五”期間增幅超過300%,2011年產業總產值突破1500億元,從業人員約80萬人,從業機構超過2萬家。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推進地理信息產業的目標是到2015年年總產值超過3000億元,到2020年年總產值達到10000億元。1998年教育部頒布了我國新的《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其中對高校本科專業行了調整,專業由原來的504個調整為294個,教育部特別增設了地理信息系統專業,這一點說明地理信息產業的特殊優勢和生命力。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再次調整,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改名為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經各種資料的統計表明,2000年有37所院校設立了GIS專業,2003年有93個高校開設了GIS專業,2007年全國共有161所高校設置GIS專業,2012年全國共有168所高校設置地理信息科學專業[1-2]。從而促進地理信息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2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分析

2.1教師專業素養迫切需要提高

目前狀況是一些院校現有的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教師是從相關學科轉入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大多數是從學校畢業又走入學校,并沒有機會從事實際地理信息系統研究、開發和應用的經驗[3]。而地理信息科學技術本身發展又很迅速,這使得一些教師很難勝任所承擔的核心課程與專業課程教學任務。

2.2教材建設與培養目標脫節

由于軟件的更新速度飛快,相應的實驗教材很難跟上。據此有些人提出了要大膽嘗試采用電子教材,某些部門或是軟件出品單位不要只是將精力放在軟件使用幫助上,也應當隨之出品入門級或更高檔次的電子實驗教材,彌補實驗教材陳舊落后更新慢的問題。理論教材內容更新滯后非常明顯,與各人才培養層次與方向脫節,沒有針對各個培養層次和方向的統一化、系統化的教材的建設[4]。

2.3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與社會需要脫節

各高校開辦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時,主要是依托已有相關專業構建課程體系,無論是學科基礎課程,還是專業核心課程的設置,皆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培養目標及社會需求脫節[5]。大多是根據本校的師資和學生的素質來設置相應的課程。還有因師資不足,涉及地理信息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課程不能開設,學生空間分析、地理信息系統技術二次開發與應用的能力上得不到鍛煉,在工作中暴露出地理信息系統應用能力差的缺陷,直接影響到該學校地理信息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聲譽[6]。

2.4專業目錄名稱與本學科內涵不相適應

隨著形勢的發展,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從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分層次的培養來看,名稱上存在不相稱,一些專家建議,對于理科院校或從地理科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完全可以稱為地理信息科學專業,但對于工科院校或從測繪等方向發展起來的,可以改稱為地理信息工程專業。筆者認為經過多年的磨合共融發展,也可能在將來二者會統一于新的名稱。

2.5資金投放不足

目前,高校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同樣受到發展速度與投入增量不同步的影響,專業建設經費不足,儀器設備陳舊且不配套。特別是在一般本科類院校,在追求規模發展過程中,因資金不足與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對教學儀器設備與運行保障經費采取緊縮政策[7]。

2.6全國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發展沒有一個統一的教育培養評價體系

對于這個專業培養的人才沒有相應評價體系。尤其針對一般本院校來說,不論是以測繪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還是以地理科學為依托發展起來的地理信息科學專業,都沒有真正融入到全國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大圈子里。要真正服務社會,不應靠少數頂級院校的科學進展,更多是發揮好全國各地的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教育資源,讓地理信息科學的大眾化教育與培養復合型人才可以落到實處,從而彰顯地理視角。

3建議與發展策略

3.1地理信息科學教育應遵循應用科學的教育理念

這個專業無論是從測繪工科院校發展起來的還是從以地理學空間分析應用為主的理科發展起來的,大家都會認為本專業是理論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從現在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就業情況來分析,本科階段是扎實掌握基本理論的重要時期,研究生階段可注重與實踐相結合。大學本科階段要遵循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不是一味地追尋市場,更不能成為步入社會的培訓場所。大學本科教育是思想和認知善惡發育成型的階段,讓學生有能力去追求知識與真理,這是大學本科的教學核心。只有這樣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更強的創新能力。

3.2培養空間思維的教學模式不能變

空間思維能力不只是讓人知道東西南北,更多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空間維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地理信息科學的普及也是對全民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比如ESRI在美國會對小孩子進行免費的地理知識講解,使他們從小就能接觸到地理空間的概念,啟發了他們的空間想象力。

3.3人才培養上要在權威機構中劃分出層次

從地理信息產業發展來看,地理信息科學學位教育應強化技能培訓,這部分人才培養就落在一些以測繪為基礎的工科院校發展起來的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培養上,突出地理信息科學技術的開發與應用。而另一類別是以地理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院校專業上應突出地學方面的應用。總之地理信息科學人才的培養既需要有能夠創新思路的人才,也要培養具有扎實知識的技能型人才,這樣才能共同推動地理信息科學和地理信息產業可持續發展。

3.4通過任教資格考試、技術水平認證來規范地理信息從業人員的水平

國家應有相應的政策法規來管理地理信息產業。規定必須要有相當水平的從業人員才能承接各種項目。原因就是地理信息產業的相關行業關系人類社會正常發展,如果政策法規跟不上,那么將會一片混亂。3.5為一線地理信息科學教育工作者申請教學或科研

項目建立一種運行模式與保障機制筆者認為可以從政府層面上建立一種運行模式,保障地理信息科學教育工作者真正地申請到地理信息科學項目,如教育部科技司、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等等或是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等各級協會都可以組織建立保障機制并實施這種運行模式。 3.6分層次規范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課程體系

筆者認為,全國一流院校培養高級人才應側重于地理信息科學技術研究的學術型人才;對于一般的工科院校來說,這個專業的課程設置應突出測繪或計算機及信息科學方面的應用,培養出具有優秀技能型人才;對具有地理學師資優勢的一流綜合理科院校,其專業課程設置應突出地學方面的應用,培養能夠有創新思路的人才;那么對于一般的理科或職業院校,應該重點培養地理信息科學的大眾化教育及具有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信息科學論文:“數字鴻溝”與地球信息科學的應對(1)

2003年上半年,連續出現嚴重的全球性突發事件,國家與地區之間的“數字鴻溝”,差距繼續在擴大之中,發人深省!

伊拉克應對美英聯軍的戰爭,是一場很不對稱的非常規戰爭。美國步兵師的裝備全部數字化、信息化,具備很強的制空能力。精準制導炸彈占80%-90%,而1991年海灣戰爭中只占7.6%,科索沃戰爭美國一共動用了50多顆民用和軍事偵察衛星,24顆全球定位衛星,以及第7代預警衛星。包括長曲棍、快鳥、鎖眼等低軌、高分辨率、超光譜和雷達衛星。早在1998年,美國副總統戈爾提出“數字地球”戰略,重組“國家影像制圖中心”,美國總參謀長、海軍上將威廉·歐文斯狂言,2005年,美軍將在全球90%的地域上有能力偵察任何重要的軍事目標。而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司令被收買,巴格達1:1萬的城市信息系統和“快鳥”衛星的圖像數據,早已掌握在美軍手里。巴格達城外壕溝里燃燒石油,就像烏賊吐放的墨汁,只是臨陣脫逃的迷霧。

第二個突發事件就是全球性的“薩斯(sars)”病毒,另一場突如其來的沒有硝煙的戰爭。由于美國在9.11事件之后,早就意識到應對突發疫情和生物武器恐怖襲擊的重要性,投資791億美元,建立了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在今年的非典病例調查中,啟動緊急行動計劃和特別調查組,格外“關注”國際調查,提出隔離與檢疫措施、標準,對來自病區的旅客實行嚴格檢查(照相、按指紋手印),并利用“傳染病監測網絡”,通過旅游警告機制。到4月7日,cdc共發出疾病防范警告50萬份。

歐洲一些經歷過瘋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危機的國家,也建立了比較健全的疫情監測機制,信息渠道暢通,效率較高,形成了比較規范的疫情信息渠道和防范模式。例如英國3月17日開始在全國范圍監測sars,對所有可疑的“非典”病例,實行全程跟蹤。疑似病例報告全部存入傳染病監測中心的數據庫,通過傳真或電子郵件,發送當地的流行病學專家,跟蹤防治。

世界衛星組織專家英格爾4、5兩個月全程考察北京、廣東、上海、河北及河南等地sars疫情,認為我國公共衛生防疫體系,存在四個主要問題:一是缺乏公共衛生專業化隊伍,鄉鎮地區缺乏專業培訓;二是疾病監測報告體系比較落后,大都用手工報表或電話通報,沒有評估環節,無法了解數據是否準確到達指定地方。例如省級疾病控制中心(cdc)起初未將數據報告到國家cdc,而是通過衛生部轉移數據;三是數據分析遲緩。疫情報告數據包括數字、發病地區、癥狀、是否群聚感染等。但北京在4月下旬疫情爆發后,仍未分析病例數據,導致一半以上病例傳染源不清晰;四是實驗室控制能力不足。河北、河南等農業人口大省防疫部門,缺乏健全的實驗室檢測系統,河南甚至未建立省級疾病控制中心。

第三個全球性突發事件是:西太平洋島鏈中日本、菲律賓和印尼連續發生地震。尤其2003年5月26日18時仙臺海域的7級地震,襲擊半個日本,引發19次山崩,3起火災98人受傷。大約3.5萬戶人家暫時斷電,但幾小時后又亮起來。位于震中附近的太平洋岸城市--女川的一座核反應堆自動關閉。日本首相官邸危機管理中心立即成立了東北地震對策室,當地的自衛隊應命作了準備。由于震源仙臺東北100公里的近海海底71公里,判定沒有海嘯發生,余震最大為里氏4.7級。

東京成田機場關閉了30分鐘,羽田機場和仙臺機場也暫關閉。大約半小時就重新開放。由于日本采用先進防震技術和嚴格建筑標準,沒有房屋倒塌,只有少數房屋受損。回顧1995年神戶里氏7.2級地震,造成大約6400人喪生,4人受傷,24.8萬處建筑物被毀。我們參觀東京的全國地震災害研究所時看到,幾乎日本每個縣都有自己的防災救災信息系統。今年的地震證明,日本在地震災害方面,已經具備較高的應變能力。

經過唐山等特大地震災害的襲擊之后,我國地震災害的監測、預警與應變能力,已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經過1991,1998年特大洪澇災害襲擊之后,我國氣象界旱澇、沙塵暴預報準確程度和機理研究,也有了顯著的提高。

應變能力與長遠規劃

誠如中央黨校戰略室段培君主任接待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所說,這些突發事件,不僅讓我們從體制、機制的層面上進行反思,也同樣在深層的觀念上進行反思。給人們帶來啟示:知情權也是生存權。獲取信息才能維持生存,了解信息也是生存的基本條件。信息誤導就是對生命的誤導。只有讓公眾知道實情,公眾才會更理智地“萬眾一心、眾智成城”,把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4月20日是我國迎戰非典突發事件的轉折點。從當時國務院新聞辦的會上,老百姓第一次從正規渠道得知當時北京山雨欲來的嚴重疫情。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有力政策和措施,穩定了局面。坦承失誤,吸取教訓,群防群控的局面,立刻展現了強大的凝聚力,在災難面前,迸發出偉大民族精神的燦爛光輝。

2003年接二連三的全球性突發事件,對人類絕不會僅僅是損失。至少是又一次暴露、一個警告、一個推動、一個契機。多難興邦,人類從災難中學到的東西,印象深刻。人民是歷史的主人,政府不能沒有群眾的信任!信息不透明,公眾參預不夠,決策民主不夠,行政的效力和公正性就很難得到保證。

2003年上半年的三次世界性突發事件,再一次證明了信息時代的嚴酷:誰掌握信息,誰就更加安全,更加富有;誰失去信息,跌進“數字鴻溝”,誰就更加貧窮,難免要被動挨打,甚至授人以柄,付出生命的代價!

我國在信息時代制訂《2020年的

地球信息科學的應對

由于綜合國力有限,捉襟見肘,在20世紀的年代里,面對許多全球性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我國科技界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是“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只有少數項目得到領導部門的超前決策,能夠列入國家長遠科技規劃,能夠付諸實現,很快取得輝煌成就。我親身經歷了1954年國家12年長遠規劃的制訂和實施,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超前決策,當時組織全國科學家,并借助前蘇聯的科技力量,大力開展青藏、新疆、內蒙古等邊遠地區、黃土高原與大河流域的綜合考察,完成了全國1:10萬地形圖和1:20萬地質圖,水文地質圖的測繪,完成了國家、省區系列專題地圖集的編制,完成了全國自然區劃、農業區域,動植物志和1:100萬土地利用、土地資源、草場系列地圖等基礎性調查和研究工作,為建國初期的資源開發與經濟建設,及時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科學數據和地圖。也為20世紀建立相應的各種資源與環境數據庫打下了基礎。1977年科技大會之后,連續制定三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我國自己的航天、遙感事業,成功發射了氣象、資源,海洋系列衛星,完善了地面臺站觀測網絡系統,開展了以資源與環境為主體的地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在三北防護林,江河洪水災情監測與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方面,組織了應用示范。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航空雷達的研制與沿海城市化的發展與“數字地球”的思潮,以電子政務(辦公自動化)電子商務為核心的數字省區、數字城市、數字流域,百舸爭流,勢不可擋,在電力、交通、物流管理,地下管網規劃、建設與管理,交通安全與公安、遠程教育設施,土地、森林、漁業資源管理,環境保護等許多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極大地推動了國家信息化的進展,縮小了與美、俄等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成為第三世界和發展中的國家和地區的榜樣。我國目前大約已有180多個衛星與航空遙感應用機構和400多家地理信息系統公司,70多所高等院校設置了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擁有理科和工科兩類不同的博士點,逐步形成了一支初具規模的地球信息科學專業隊伍。經過3個五年計劃的整合,正在努力謀求衛星遙感、航空對地觀測、衛星定位系統與地理信息系統的綜合集成。朝著以地球系統科學為指導,以并行計算,網格計算等信息科學新技術為依托的學科體系。深入探索地學信息圖譜與知識發現的新方法;促進網格地圖在自然與人文學科中的融合與應用。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沒有基礎研究和基礎性數據作為應對突發事件的科學儲備,臨渴挖井,就難免“遠水救不了近火”。養兵千日,用在一朝,sars突發,而我們對這類病毒知之甚少,政府呼吁“依靠科學,防治非典”,科技界感到非常慚愧!只能又一次付出生命的代價,去與疫病相拼搏!人類應該反思,科學技術這柄雙刃劍,是否應該多發揮它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在人與人的和平共處、在謀求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方面更大的作用?我們很高興地看到,數字北京的地理信息系統,不僅服務于2008年的奧運,馬上移植到非典肺炎的監測與防治系統中,作為跟蹤疫病傳播快速的路線,部署防治系統,保障物流供應的有效手段,就是一個立竿見影的例子。“國家sars控制與預警地理信息系統”的應急研制計劃,已經在有關部委和院校的通力合作下誕生,5月上旬建成的疫情實時采集與傳輸、webgis的internet疫情系統,面向決策的模型分析五個子系統,已在北京、在石家莊付諸實施。

《信息科學中的哲學問題》評介

摘要:俄羅斯科學院信息科學問題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國際信息科學學會(isis)主席,康斯坦丁·科林先生的著作《信息科學中的哲學問題》,對信息科學發展的歷史、現狀,對信息科學的性質、研究對象和范圍、學科地位、體系結構、領域和方法,信息科學教育,信息的科學觀和哲學觀,信息社會與人類文明的發展等諸多領域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對信息科學的未來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在這本著作中,科林先生不僅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科學觀和哲學觀,而且還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社會觀和教育觀。科林先生所代表的俄羅斯學者的相應研究和工作,一定會給我們諸多啟發,值得我們借鑒。

關鍵詞:信息;科學;哲學;問題;評介

中圖分類號:b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731(2012)02-0023-05

在2010年8月召開的第四屆國際信息科學基礎大會(fis 2010,北京)上,我很榮幸地認識了俄羅斯科學院信息科學問題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康斯坦丁·科林(kohctahtl4h koz_rm)先生。他為大會提交的英文論文的題目是“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and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modeltl informatics”(《信息哲學與現代信息科學的基本問題》),而這樣的研究方向正是我所感興趣的。在進一步的接觸中,我們了解到,科林先生在信息哲學和信息科學中的哲學問題的方向上已經研究了20多年,是信息哲學和社會信息科學領域的著名專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從科林先生的介紹中,我們還了解到,俄羅斯學者在信息哲學和信息科學中的哲學問題的方向上的理論研究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其中有相當一批學者都對這一研究領域十分重視,并作出了一系列開創性的成果。

另外,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俄羅斯科學院和俄羅斯的一些大學還開創性地在大學生和研究生中開設了關于信息科學與哲學方向的通識課程和學位課程,其中舉辦較為成熟的課程有《信息科學中的哲學問題》和《社會信息科學》。而科林先生正是這兩門課程的積極倡導者和重要設計者。

在會議期間我們還了解到,科林先生有一本新書將以俄文和英文兩種語言同時出版,而這本新書既是一本專著,又是為配合《信息科學中的哲學問題》的研究生課程而編寫的教材。會后征得科林先生的同意,我將這本新書從俄文譯成了中文,該譯本即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本書是一本關于信息科學的性質、研究對象和范圍、學科地位、體系結構、領域和方法,信息科學教育,信息的科學觀和哲學觀,信息社會與人類文明的發展,以及信息科學發展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前景的學術專著。全書論域之寬泛、理論之深入、觀點之明確、論述之簡明,都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如此體例和內容的學術專著尚未見到。

全書的立論是建立在作者對信息的本質及其存在范圍和普適性規律的認識的基礎之上的。

在關于信息的本質和信息的存在范圍的認識上歷來頗多爭議。科林先生堅持從世界客觀本體的層面上對信息的本質和存在范圍做出相應的規定。他寫道:“在最廣泛意義上,信息是現實世界的客觀屬性,它是物質和能量在空間和時間中分布的差異性(不對稱)的表現,這些表現存在于所有自然發生的生命界、無生命界,以及人類社會和意識活動的非平衡過程之中”(第三章第三節)。這樣的認識無疑在兩個方面是十分成功的:一是把信息看作是所有事物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即是說,信息具有最為普遍性的存在論品格;二是用信息顯現和表征的“差異性(不對稱)”來解讀信息的本質,這就在某種程度上看到了信息存在方式和物質、能量的存在方式的區別。

但是,在這里我們還是要提請注意,僅僅用“差異性(不對稱)”來標明信息的本質,還只是看到了信息活動外在表現的方面。固然信息必須通過“差異性(不對稱)。”來顯現和規定自身,然而,這種“差異性(不對稱)”本身卻不是信息最本質層面的規定性,因為,人們完全可以把“差異性(不對稱)”看作是物質世界自身存在的一種方式、一種關系。另外,任何“差異性(不對稱)”都還必須通過信息的對應性顯現才能表征自身的存在。如此看來,信息只能是在顯現、表征的意義上才可能構成自身區別于物質世界的獨特存在方式。這樣,要真正揭示信息區別于其他存在形式的本質,還有必要從信息獨特的存在方式的層面上繼續探討。但是,無論如何,科林先生已經把對信息本質的規定設置在了客觀自然關系的尺度上,這就離我們關

于信息本質真諦的認識不遠了。

科林先生的理論的更為深刻之處還在于,他基于他對信息的本質和信息存在范圍的認識,提出了一個關于世界二重化存在的理論。他寫道:“我們面對世界的現實結構具有二重化的性質,因為,這個世界同時包括兩個主要的組成部分:物理現實和理想現實。這兩個部分都是客觀存在的,并且是相互作用的,因而它們具有相互反映的特性”(第三章第二節)。由此出發,我們便可以建立一種全新的哲學本體論學說,從而打破傳統的關于世界是由物質和精神構成的二元對立的哲學觀念,這在實質上就是建立了一種全新的世界觀。

在科林先生那里,信息的科學觀和世界觀是統一的,并且,信息的世界觀是以信息的科學觀為其科學基礎和依據的。這種信息的科學觀就集中體現在科林先生對信息的性質和作用的認識之中。在科林先生看來:“信息貫穿于我們周圍世界的有組織的物質和能量的各個層次,它是物質和能量運動的首要的原因,并決定著它們在空間和時間中運動的方向”;“信息是進化的決定性因素,它決定著自然和社會進化過程的發展方向”;“信息是現實世界中的多方面的現象,它以某種特定的方式體現于自然的生命界和無生命界的各種信息環境之中,體現于信息活動過程的不同條件之中”;“可以假定,在這些一般的信息流程、現實對象,以及任何形式的過程和現象中,都體現著某些基本的信息規律”(第三章結論)。

正是基于這樣的一種科學觀和哲學觀,科林先生才確立了他關于信息科學的性質、研究對象和范圍,以及其在現代科學中的學科地位的理論。他特別強調“信息是現代科學的基本概念”,信息科學是“一門基礎科學”,并具有“跨學科性質”(第二章第一節)。他寫道:“信息現象乃是信息科學的最重要的研究對象,根據信息概念的規定以及信息活動的規律,在生物領域和無生命的自然領域,也包括人類創建的人工技術系統之中,應當有一個共同的信息活動的基礎”(第一章結論);“正是信息的基本概念,以及信息在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關鍵性作用,使信息科學推動了基礎科學發展的水平,同時也使信息科學自身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知識領域”(第二章結論)。“作為基礎科學的信息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信息的基本性質、自然和社會相互作用中的信息活動過程的規律,以及這些活動過程在技術、生物和社會系統中的組織方法”(第三章結論)。 由于科林先生認為信息科學具有基礎科學和跨學科的性質,所以,在論及信息科學的體系結構和領域方法時,科林先生也應用了從基礎科學到分支科學和應用科學的跨學科的系統綜合集成的方法。科林先生寫道:“信息科學研究的并不僅僅是在計算機通訊和其他技術系統中收集、存儲、處理和傳遞信息的儀器和技術方面的問題,而且還包括在自然的生命界和無生命界,以及在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信息活動過程”;“把不同科學領域(物理、化學、生物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的科學家們匯聚起來,對生物系統,以及無生命的自然過程中發生的信息顯示的特征進行研究乃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畢竟,這些研究結果可能會導致科學家們揭示出某些一般性的規律,這些規律對于不同性質的信息環境中發生的各類信息活動過程都具有解釋的有效性”(第三章結論)。

早在1990年科林先生就提出了一個信息科學的體系結構,它包括四個主要的部分:理論信息科學;技術信息科學;社會信息科學;生物信息科學。后來,他又根據俄羅斯科學院信息科學問題研究所的相關研究成果增加了一個部分——物理信息科學。科林先生認為上述的五個部分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處于上層的理論信息科學,它研究的是信息過程的一般性質和規律;另一個是處于較低層次的四個并列的部分——技術信息科學、社會信息科學、生物信息科學和物理信息科學,它們研究的是在某一特定類型的信息領域中實現的相應的信息過程(第一章第三節)。

我們有理由把這樣一個學科體系結構看作是最基本層面的結構劃分,在其之下一定還可能細分出大量的分支性和應用性學科。由此,也可以顯示當代信息科學發展的跨層次的學科群的特征。其實,由于信息已經成為構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所以,從理論上來說,所有的傳統科學學科在對其研究對象進行研究時,都不可能回避這些對象的信息特征以及其中現實發生的信息活動過程。另外,我們還應當在上述體系結構的頂端再增加一個更為一般和綜合的

層次——信息哲學。畢竟,信息科學的發展已經有跡象把人類的哲學思維和科學思維重新統一起來。并且,要建構統一的信息科學理論,必須對信息的本質以及信息的一些最基本層面的規定進行綜合而統一的解釋,而這樣的一種解釋,只有在哲學的層面上才能最終實現。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我才在北京1995年召開的一次關于信息科學和社會發展理論的學術研討會上提出了“科學的信息科學化”的理論,并給出了一個包含六大層次的信息科學的體系結構:信息哲學、一般信息理論、領域信息學、門類信息學、分支信息學、工程技術信息學。領域信息學又包含三大并列的學科——自然信息學、社會信息學、智能信息學,分支信息學還可以再行分化出多級分支學科。兩相比較,我們可以看出,科林先生所劃分的信息科學的體系與我所劃分的信息科學體系的一般信息理論、領域信息學的層次基本對應,而其所提出的技術信息科學則對應于我所劃分體系中的工程技術信息學的層次。

雖然,科林先生僅只給出了兩個層級的信息科學體系的劃分,但是,他的信息科學的體系卻并不具有封閉于這兩個層次的性質。因為他同樣關心和注重討論了向上的信息哲學問題的方向,以及向下的分支信息科學的方向。

在這本書中,科林先生反復強調了信息科學的歷史和哲學問題方面的重要性,并對那些只關注信息科學中的工具性和技術性問題的做法的狹隘性提出了批評。科林先生在其自擬的關于本書內容的《簡介》中明確地表示:“本書的目標是要建立信息科學的哲學和科學方法論的基本理論,并對這一理論所具有的越來越重要的跨學科的基礎科學的性質,以及其在意識形態和社會經濟中的重要作用進行討論”。

在本書“第一章”的“結論”中科林先生曾經這樣寫道:“信息科學正在實現它作為一種系統的科學知識而發揮其整合功能的作用……信息科學基礎知識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的哲學和科學的方法論意義”;“當前,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是信息科學的哲學基礎的發展,這一問題是建立在對信息本質的新的哲學理論形成的基礎之上的”(第一章結論)。

從上面我們提到的科林先生關于信息的本質、信息存在范圍,以及世界的二重化存在的理論中,我們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科林先生關于信息科學的整體認識其實是以他提出的信息哲學理念為前提的。在書中他還明確強調: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認識世界的信息方式和信息世界觀,這一新的觀念從根本上改變了當代以物質一能量為標準模式的世界圖景、科學范式和科學研究方法”(第四章第一節)。

當然,信息哲學的研究內容并不僅限于科林先生所論及的部分,因此我們還是應當強調,信息哲學應該成為信息科學中的一個獨立的研究層次,它也應當有它自己的具體研究領域,如,信息本體論、信息認識論、信息進化論、信息價值論、信息方法論,等等。

從科林先生所揭示的信息科學的跨學科的性質出發,在科林先生所論述的信息科學體系的第二個層次的四大信息科學的研究領域之下再派生出眾多分支性和應用性的信息科學學科同樣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這也與科林先生在書中的相關論述和所介紹和討論的相關信息科學學科的具體領域和方向的內容完全吻合。

科林先生寫道:“信息科學的跨學科的性質主要表現在,信息科學的研究方法越來越多的被應用于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量子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遺傳學、地質學、礦物學等。另外,信息科學的研究方法還越來越多的、頻繁的開始被應用于人文學科領域: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和語言學。雖然,在信息科學自身的方法論研究領域,以及在信息科學的各種應用性研究領域,現在仍然有許多工作要做。”“信息科學的學科領域正在迅速擴展”(第二章結論)。

在論及信息科學的現狀及其未來發展前景的時候,科林先生具體介紹和討論了大量信息科學的分支性和應用性學科。其中主要包括:經濟信息科學、網絡信息經濟、信息政治經濟學、信息科學的腦科學、社會信息技術、社會信息理論、心理信息科學、教育信息科學、醫療信息科學、計算機圖形學、納米信息科學、量子信息科學,等。其實,就目前信息科學的發展而言,由于本書目的所限,已有的大量信息科學的分支性和應用性學科都未進入本書的視野,此外,尚有更多的信息科學的應有的學科或者是正在醞釀形成之中,或者是連一個基本的概念都還未能提出。

值得指出

的是,科林先生對量子信息科學的科學和哲學意義給以了相當高的評價。他認為:正是量子信息科學的產生和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科學和實踐的面貌,它使人類對物質自組織的信息問題的定性認識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量子層級的水平,人們在這一水平上達到的認識乃是人們對各級自然和人工系統的性質進行認識的基本原則。”“這一基本原則的揭示不僅能夠作為科學技術發展進步的一種新突破的標志,而且還能夠作為人類文明過渡到一個新的質的發展水平的標志”(第六章第八節)。

科林先生對量子信息科學所作的這一評價是毫不過分的。其實,無論是量子信息科學,還是納米科學,或是虛擬現實科學的領域都是最能集中體現信息科學理論的最有發展前途的前沿性領域。因為,正是這些領域的發展把信息科學的碼元、碼元序的組織結構、關系模式建構,演化程序、過程模式展示的基本科學理念和技術方法貫徹到了自然原子、分子結構的構造,以及數碼人工技術實現的層次和水平。從而以科學的名義實現了信息系統復雜綜合的世界圖景,并最終導致人類的科學觀念和科學思維方式、哲學觀念和哲學思維方式的根本性變革。

除了理論闡釋的清晰性和深刻性之外,該書的另外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它的實踐指向性。這一方面的特點主要體現在該書對社會信息科學,以及實施信息科學教育原則的設計之中。該書的“第四章新的現實信息與社會信息科學”“第五章信息科學與教育”,以及關于《信息科學中的哲學問題》《社會信息科學》兩門課程的教學大綱的兩個附錄,涉及的都是這方面的內容。

科林先生強調說:“全球信息社會的發展為人類生存條件的根本改變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而我們的現代教育體系仍然不能適應這一發展,需要從根本上進行現代化的改造……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發展教育的國家標準”(第五章結論)。“我們必須用信息科學提升我們各級教育系統課程教學的內容”(第三章第一節),并“把教育方式轉變到對信息科學的新原則進行學習的方向上來”(俄文版內容簡介)。有必要提出一個“十分重大的、具有前瞻性的全新教育原則:把信息科學的教學納人基礎自然科學和通識教育的具體科目”(第一章第二節)。

科林先生還進一步指出,由于信息科學的發展所導致的人類社會的全方位的變革,致使“人類現有的教育哲學的觀念將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予以改變,人們必須對信息社會的進程,以及形成的新的信息現實進行必要的反思。”“現在,必須對俄羅斯的科技人員進行系統培訓,使他們能夠對信息科學的歷史問題和哲學問題進行研究”(結束語)。“我們對作為一門基礎科學的信息科學的發展前景進行展望,就是要為進一步加強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融合創建一個共同的框架。然而,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目前的相互割裂的狀態,不能為人們提供關于自然和社會的全面知識,因此,有必要實行全面的教育和塑造全面的人格”(第六章結論)。

正因為有了如此明確的認識,科林先生才致力于俄羅斯教育理念、教育體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革,并長期努力投入具體實踐。

科林先生和他的俄羅斯同事們以信息科學和信息社會的發展為背景,對當代教育理念和體制所進行的反思,對俄羅斯教育所進行的改革實踐,不僅是合理的、現實的,而且還是超前的。目前,在我國的教育界,相關的理論探索十分薄弱,更談不上實踐方案的制定和落實。如此看來,科林先生所代表的俄羅斯學者的相應研究和工作,一定會給我們以啟發,實在值得我們借鑒。

翻譯是一種學習。我為科林先生提出的很多杰出的新思想感到振奮,也對科林先生在信息科學、信息哲學和相應的教育改革實踐中的執著精神深感敬佩。

在把科林先生的研究成果介紹給中國學者的此刻,我熱切地希望,能夠在俄羅斯學者和中國學者,以及其他一些更多國家的學者之間建立起更為廣泛的學術同盟,以便在信息科學、信息哲學和相關的教育領域更好地發展我們共同的事業

信息科學論文:簡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

論文關鍵詞: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人才培養 社會因素 實踐

論文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大家對電子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電子產品泛濫,電子信息科學應運而生。就現今各類院校常見的人才培養模式來說,不僅形式多樣化,內容更是豐富且具有時代特征,大致可依據三要素:基礎的厚輕、口徑的寬窄以及能力輕重程度劃分為學科型、專業應用能力型、技藝應用型這3種。顧名思義,三者差距就在著重點置于理論還是實踐。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這門新興學科專業的誕生,其人才培養模式離不開周遭環境的社會經濟科技發展、企事業單位的應用、學校師資設備的充分與否。本文對這些很大程度影響電子信息科學人才培養的因素進行探討。

1 各類院校積極培養多功能、應用型人才,盡量向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靠攏,社會缺哪種人才,我們就補上哪種,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基準

為了追趕時代新要求,我們通過實踐教學例如:實驗設置、主課程設計、整體設計實驗、總結經驗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此提高學生想與做的全方面素質和創新思維、并用在需要的地方。課程教學第一步就是對基礎知識的獲取,緊接著就是接受專業技能的訓練,從各個方面培養多功能型人才,訓練講究方法,可以開展實訓課程,具體到每一個分支,類似電視機組裝、電子路線等等,結束相應的課程后,這時就要給學生展現成果的平臺,提出基本要求,學生需通過課程實驗完成系統分析,數據統計,方案設計,程序調控,電路板整裝等。院校對電子信息與科學這個專業的管理與教學,并重基礎理論和實際應用能力,具體到細節的培養方式依據學校具體情況而定,利用課程實用的實踐實訓環節,對增大學生就業機會,提高競爭力,打造本專業特色有絕對優勢!這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學有所用,社會是驗證學校培養出的人才是否有用的最佳“場所”。

2 優化課程教學系統,改善課堂教學方式,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增加實驗的實踐過程,建設高素質教師團隊,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引導角色

網絡資源的利用給教師更多機會以新的手段教育學生,很多經驗老道的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其它的電子版教案、多媒體課件等等可利用網絡資源都能為教師所借鑒利用,從中汲取適用的、與實際課程相符的部分。整個教學過程應能劃分為兩部分,一是講授,課本不是最有用的,但卻是最基礎的理論常識,沒有理論支撐的實踐也是殘疾的;二是解決問題、研究問題的方法,“授之以漁”遠比“授之以魚”的實際作用要大,因為“授之以魚”只是短時間內的收益,只有學會方法的使用,才能獲得長遠利益,目光短淺不應該用來形容現代學生,他們應該而且必須掌握方法。達到這個目的,教師也要付出一定努力,在學生消化知識,掌握科學研究方法的授課過程中,適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中的新技術平臺,可以是放映動畫、網上制圖、計算機辦公軟件等多種形式做課件,展示課程內容及要點。要改進的不僅是教學技術,教學方法也得隨之而動,以單元為單位確定教學方法,省去了版書等不必要環節的時間,力求少課時、內容信息量大。電子信息與科學本身就是一門技術操作性強的專業,教學中加大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課程教學,也是在學習利用本專業,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本專業的熱情!教學資源的免費開放是教學現代化的一個內容,是教學進步的重要表現,使教師學生在資源利用中獲利更多。

3 最佳實現與企業合作,適當調整企業用人標準應用于教學過程中,營造學生就業的優良環境

不能等到真正要就業時被拒絕才問為什么拒絕這些畢業生,可能是某識或技能還不足以勝任這份工作?等一系列問題,恐怕已無力回天了。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到調整課程面向就業。畢業實習有在校內的,更多的是在校外。校內實習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題,學校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綜合運用所學練習的機會。校外實習的學生可以增長見識,學校常常與周邊或熟悉的企業、單位建立了長期、良好合作關系,當做學生實習基地,企業、單位也能緩解工作壓力,雙方互利。實習相對來說,只是給學生一個短暫的機會了解社會、用人單位,有的知識可能用到了,還有的需要用到的可能不會,這都是一個不利于畢業生就業的狀況,學校挑選必修、選修課程要充分考慮多方面因素,其中企業用人準則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切合企業單位的實際運作。

4 通過親力親為的動手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開闊學生視野,以創新思維獨立完成科研。

在課余時間安排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作業,嚴抓學生專業學習質量,落實專業知識、技能,實驗的實現方案通常都不是唯一的,學生可以自己做主選自己最擅長或最習慣用的,最簡便的動手完成開放性強的實驗,借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開發無限動手潛能,激發學生對接受的知識更深入的理解。學生在實驗所需資料查閱過程中能了解到其他相關學科知識.,涉及多方面知識,處處孕育著創新能力提高的苗頭,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開放實驗室是一個獲益多方的行為,學校實驗器材買來就是為了用的,學生用來理解課本知識,動手有助于理解,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加大培養力度,培養專業特色適應社會發展的有用人才。

信息科學論文: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

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大家對電子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電子產品泛濫,電子信息科學應運而生。就現今各類院校常見的人才培養模式來說,不僅形式多樣化,內容更是豐富且具有時代特征,大致可依據三要素:基礎的厚輕、口徑的寬窄以及能力輕重程度劃分為學科型、專業應用能力型、技藝應用型這3種。顧名思義,三者差距就在著重點置于理論還是實踐。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這門新興學科專業的誕生,其人才培養模式離不開周遭環境的社會經濟科技發展、企事業單位的應用、學校師資設備的充分與否。本文對這些很大程度影響電子信息科學人才培養的因素進行探討。

關鍵詞: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人才培養 社會因素 實踐

1 各類院校積極培養多功能、應用型人才,盡量向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靠攏,社會缺哪種人才,我們就補上哪種,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基準

為了追趕時代新要求,我們通過實踐教學例如:實驗設置、主課程設計、整體設計實驗、總結經驗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此提高學生想與做的全方面素質和創新思維、并用在需要的地方。課程教學第一步就是對基礎知識的獲取,緊接著就是接受專業技能的訓練,從各個方面培養多功能型人才,訓練講究方法,可以開展實訓課程,具體到每一個分支,類似電視機組裝、電子路線等等,結束相應的課程后,這時就要給學生展現成果的平臺,提出基本要求,學生需通過課程實驗完成系統分析,數據統計,方案設計,程序調控,電路板整裝等。院校對電子信息與科學這個專業的管理與教學,并重基礎理論和實際應用能力,具體到細節的培養方式依據學校具體情況而定,利用課程實用的實踐實訓環節,對增大學生就業機會,提高競爭力,打造本專業特色有絕對優勢!這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學有所用,社會是驗證學校培養出的人才是否有用的最佳“場所”。

2 優化課程教學系統,改善課堂教學方式,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增加實驗的實踐過程,建設高素質教師團隊,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引導角色

網絡資源的利用給教師更多機會以新的手段教育學生,很多經驗老道的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其它的電子版教案、多媒體課件等等可利用網絡資源都能為教師所借鑒利用,從中汲取適用的、與實際課程相符的部分。整個教學過程應能劃分為兩部分,一是講授,課本不是最有用的,但卻是最基礎的理論常識,沒有理論支撐的實踐也是殘疾的;二是解決問題、研究問題的方法,“授之以漁”遠比“授之以魚”的實際作用要大,因為“授之以魚”只是短時間內的收益,只有學會方法的使用,才能獲得長遠利益,目光短淺不應該用來形容現代學生,他們應該而且必須掌握方法。達到這個目的,教師也要付出一定努力,在學生消化知識,掌握科學研究方法的授課過程中,適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中的新技術平臺,可以是放映動畫、網上制圖、計算機辦公軟件等多種形式做課件,展示課程內容及要點。要改進的不僅是教學技術,教學方法也得隨之而動,以單元為單位確定教學方法,省去了版書等不必要環節的時間,力求少課時、內容信息量大。電子信息與科學本身就是一門技術操作性強的專業,教學中加大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課程教學,也是在學習利用本專業,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本專業的熱情!教學資源的免費開放是教學現代化的一個內容,是教學進步的重要表現,使教師學生在資源利用中獲利更多。

3 最佳實現與企業合作,適當調整企業用人標準應用于教學過程中,營造學生就業的優良環境

不能等到真正要就業時被拒絕才問為什么拒絕這些畢業生,可能是某識或技能還不足以勝任這份工作?等一系列問題,恐怕已無力回天了。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到調整課程面向就業。畢業實習有在校內的,更多的是在校外。校內實習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題,學校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綜合運用所學練習的機會。校外實習的學生可以增長見識,學校常常與周邊或熟悉的企業、單位建立了長期、良好合作關系,當做學生實習基地,企業、單位也能緩解工作壓力,雙方互利。實習相對來說,只是給學生一個短暫的機會了解社會、用人單位,有的知識可能用到了,還有的需要用到的可能不會,這都是一個不利于畢業生就業的狀況,學校挑選必修、選修課程要充分考慮多方面因素,其中企業用人準則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切合企業單位的實際運作。

4 通過親力親為的動手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開闊學生視野,以創新思維獨立完成科研。

在課余時間安排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作業,嚴抓學生專業學習質量,落實專業知識、技能,實驗的實現方案通常都不是唯一的,學生可以自己做主選自己最擅長或最習慣用的,最簡便的動手完成開放性強的實驗,借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開發無限動手潛能,激發學生對接受的知識更深入的理解。學生在實驗所需資料查閱過程中能了解到其他

相關學科知識.,涉及多方面知識,處處孕育著創新能力提高的苗頭,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開放實驗室是一個獲益多方的行為,學校實驗器材買來就是為了用的,學生用來理解課本知識,動手有助于理解,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加大培養力度,培養專業特色適應社會發展的有用人才。

信息科學論文:信息的現實結構\本質和信息科學的哲學基礎

要:客觀現實的世界具有二重化的特征,因為它同時包含著物理現實和理想現實,并且,在這兩種現實之間具有相互反映的性質。我們把這一現象稱為信息。在最廣泛意義上,信息是現實世界的客觀屬性,它是物質和能量在空間和時間中分布的差異性(不對稱)的表現,這些表現存在于所有自然發生的生命界、無生命界,以及人類社會和意識活動的非平衡過程之中。信息貫穿于我們周圍世界的有組織的物質和能量的各個層次,它是物質和能量運動的首要的原因,并決定著它們在空間和時間中運動的方向。信息是進化的決定性因素,它決定著自然和社會進化過程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物質;能量;信息;本質;物理現實;理想現實

近年來,在基礎科學和復雜性科學研究的領域,信息科學的作用正在大幅度增長。這是因為,現代科學自身發展的邏輯導致的,這一邏輯就是基于信息科學的相關概念和方法的應用形成了新的科學范式和新的科學研究方法。

一、信息現象的現實結構

依據許多研究人員的看法,信息是我們面對世界的最重要的,同時也是最神秘的現象。

在今天的科學文獻中,對信息的定義有幾十個,然而,其中沒有一個能夠被普遍的接受。這是因為,科學家們在進行某一科學領域的研究時,都是從他們研究領域的特定角度出發,制定或選擇一個最適合其研究領域的特定的具體的信息定義。

此外,有些科學文獻甚至宣稱,為信息概念下一個一般性的本質定義也許是永遠不可能的,至少在今后幾年中這種嘗試不可能達到。也許,“信息”這一概念從根本上就是無法定義的,也許,它僅只是一個同音異義的術語,在日常使用中,它可能被用來指稱完全不同的或根本沒有關聯的不同的對象。

然而,與此同時,信息已經成為一種普遍性的科學范疇,今天,許多研究人員都已經公認,信息在關于自然現象、技術系統、生物世界、以及人與社會的問題等眾多研究領域的價值正在迅速增長。

信息現象是多層面的,因此,它不僅在不同狀態的信息過程中,而且也在這些過程現實運行的不同階段上都以特殊的方式表現出來。

從正統的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在現實世界中,除了物質和能量之外什么都不存在。并且,物質和能量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又是密切相關、連續運動的。

因此,物理世界(物理的現實)乃是一個被運動著的物質和能量充滿了的世界,其他的世界(其他的現實)根本就不存在。這就是從笛卡兒和牛頓的時代就開始占據科學的主導地位的關于物質和能量的世界圖景。

有沒有另外一個現實的世界——一個現實的理想的世界?雖然,整個生活的實踐使我們相信這樣一個現實的理想的世界也是存在的。但是,是什么構造了這個理想的現實?它是否是獨立于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

眾所周知的控制論的創始人諾伯特·維納曾經針對信息的本質說道:“信息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而是第三種存在”。換句話說,維納認為,除了物質和能量之外,世界上還有“第三種”存在,而這個“第三種”存在便是信息。

但是,信息本身是什么,它與物質和能量的關系怎樣?關于這些哲學問題的答案我們在維納的著作中并沒有找到。然而,后來的一些更多的科學家都認為,物質、能量和信息是現實世界的三個基本組成部分,是獨立于我們的意識之外而存在的客觀現實的不同表現形式。

然而,如何揭示這三者的相互關系?如何把它們和理想現實的概念進行比較?

為了找出上述問題的答案,我們將做一個思想實驗。假定一個現實的物理系統,其中只包含兩個組成部分——a和b。a是一個塑料球,b是一個臺球,很難在這兩個球之間找到一種一致性的關系。接下來假定,使這兩個小球相互接觸,然后再分開。其結果是,在a的表面形成了一個凹坑,這就是由于b的作用在a的表面留下的一個痕跡。

難道現在我們還不能從現實世界結構運動的角度來說,這就是兩個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嗎?事實證明,這種結構的改變已經是相當明顯了!事情還并不僅僅如此,并不僅僅是改變了a的表面形狀,使a的表面有了一個凹痕。事情更為重要的方面還在于,這個凹痕乃是a通過與b的接觸而對b的某些內容的反映(鏡像印跡)。

這樣,我們可以說,我們觀察到了一個現實的過程,之前只有兩個分離的對象,通過它

們的相互作用,產生了第三個對象c。這個c是某種痕跡(凹痕),是在a的表面呈現著的對b的表面的某些內容的反映。這個新的對象不是物質,所以,應當把它看作是一種理想現實的對象。

這個對象確實存在著,它不是我們憑空的想象。它不是一種意識的精神產品,它很真實,它是我們周圍現實的物理世界中的物質對象間的客觀相互作用的結果。

因此,理想的現實是客觀存在的。它與物理現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由物理世界中的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產生。這是從上述分析中得出的第一個和非常重要的哲學結論。

現在我們來探討“理想現實”和“信息”概念間的關系。可以說,這兩個概念的含義非常相似。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已經可以確定,兩個物體之間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是物理現實世界中的一種現象,其中一方的結構的產生是對另一方的部分內容的反映,這就能夠從某一對象的某些表面結構的模式中獲得另一個對象的某些特性(信息)。

我們還發現,信息本身不是一個物理對象,屬于理想的現實世界。當然,信息自身的顯示必須以現實的物理對象(或過程)為其載體。如果沒有這些作為載體的對象(或過程)信息的顯現在原則上是不可能的。

我們現在來證明,盡管信息具有理想特征的本質,但是,它卻能夠影響物理現實的對象和過程。正如我們在上面所舉的例子那樣,在兩個對象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對象a以其有所改變的凹痕的形式反映了對象b的某些內容,并且可以使我們由此獲得關于這些內容的副本,也就是,其物理材料的模式。

因此,我們認為,這一過程正是信息從一個物理現實的對象轉移到另一個物理現實的對象的具體機制。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一個帶有根本性價值的重要的哲學結論,這就是,在我們所面對的世界中,物理的現實和理想的現實是密切相關的,它們之間能夠發生非常明顯的相互影響。

因此,客觀現實的世界具有二重化的特征,因為它同時包含著物理現實和理想現實,并且,在這兩種現實之間具有相互反映的性質。我們把這一現象稱為信息,令人驚訝的是,關于這一現象的很多方面我們現在還沒有搞清楚。要搞清楚這一現象的本質的困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這樣一個事實,這就是,在不同的條件下它表現出來的行為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它在無生命的自然的物理系統中、在生物系統中、在人類創造的技術設備中、在社會系統中,以及在人的頭腦中它所表現出來的行為都是不同的。

信息具有多方面的表現,這就是為什么經常會出現運用同一術語所描述的具體現象卻有不同的表要:客觀現實的世界具有二重化的特征,因為它同時包含著物理現實和理想現實,并且,在這兩種現實之間具有相互反映的性質。我們把這一現象稱為信息。在最廣泛意義上,信息是現實世界的客觀屬性,它是物質和能量在空間和時間中分布的差異性(不對稱)的表現,這些表現存在于所有自然發生的生命界、無生命界,以及人類社會和意識活動的非平衡過程之中。信息貫穿于我們周圍世界的有組織的物質和能量的各個層次,它是物質和能量運動的首要的原因,并決定著它們在空間和時間中運動的方向。信息是進化的決定性因素,它決定著自然和社會進化過程的發展方向。

信息科學論文:信息科學在經濟拓展中的重要性

本文作者:陳傳久 單位:大連大學信息工程學院信息與計算機科學專業在讀生。

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廣泛應用帶來了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并產生了新一代的信息技術產業,使工業的發達國家轉變為信息經濟的行列,從生產型轉向服務型、從物質資轉向人才資源、從勞動密集型轉向“硅谷”智力型,從此可見,當代社會對智力、技術、創新及專業知識的迫切需求。從微觀經濟學的供需模型來分析,當需求大于供求時,一些新型產業的出現是個必然的趨勢,因此信息技術產業如雨后春筍般滋長。

任何一個大規模企業都需要一個以人為本、利用計算機軟件、硬件、網絡通訊設備以及其他辦公設備進行信息的收集、傳輸、加工、儲存、更新和維護支持組織高層決策、中層管理控制、基層運作的集成化人機系統,即管理信息系統。它對是一個企業的影響猶如革命對社會一樣,也可以說MIS就是一個企業的戰略資源,一個沒有運用信息科學與技術結合而產生的管理信息系統,面對一個有管理信息系統戰略優勢的企業,簡直是不堪一擊的。而當一個企業制定目標時,不僅要考慮到外部的機會和威脅,還要考慮信息科學與技術產生的系統所帶來的戰略潛力,更加不可越級的是:考慮到用戶的需求和原有的資源等等一系列的影響因子,但讓你不可不得不信的是:在調查數據的基礎上,運用信息系統,會給你一個無可比擬的戰略目標。21世紀是一個信息科學與技術為主要力的推動時代,從根本上來說主要是從企業這一方面來表現其影響力的大小,就對企業的運營管理來分析:首先,是對生產管理產生的影響,其主要的目標是: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主要體現在減少人力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上。利用信息技術,這個目標是很容易達到的,好比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對財務部門實行BPR,結果把原有的500人減到125人,勞動生產率差不多提高了4倍。其次,是用于管理提高效益。隨著信息科學與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智能機的應用,使得管理層對于方案及計劃的實施有了明顯的提高,節省了大量的時間、人力從而提高了工作的效益。提高效率和提高效益合在一起,就是我國提出的“減人增效”,是提高生產力的一種手段,也可以說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對一個企業來說這些正是使利潤最大化的走勢。由此可見,對于一個企業,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同時也是不可替代的。

目前,信息產業已成為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和強勁的引擎,中國經濟增長也依賴于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經濟增長理論研究表明,當今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之一是信息,越來越多的人們擔心因信息不靈而處于與世隔絕的孤立狀態,擔心因信息系統失靈而造成巨大損失。傳統經濟增長的源泉包括:資本、勞動、技術進步等生產要素上,而技術進步在經濟的增長作用上體現在生產率的提高。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與傳統經濟增長理論相反,它認為:技術進步是內生的,并且原有意義上的勞動力概念也應為人力資本。內生增長理論中利用索洛模型來假設經濟的長期增長來自于技術的進步。技術的進步會引起人均產出的持續增長,此模型認為:在超長經濟中,只有技術進步才能解釋持續增長和生活水平的長期上升。信息產業的迅速崛起為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而經濟增長用GDP的變化有表現,在信息產業中,尤其是通訊信息產業對中國GDP的貢獻份額比重比較大,可能它對GDP的拉動,實際上有二個效能,一個效能是信息產業自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新的增長點,所以我國經濟中的發展必須有它。第二,通信產業在經濟部門和其他少有幾個部門有很強的相關產業鏈帶動作用,比如房地產、汽車、通訊。最近幾年風靡全球的電子信息產業是電子商務,阿里巴巴是一個相對成功的案例,電子購物和郵政局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郵政局的50%的業務都是由各個網店來支撐的,所以信息化對經濟拉動的作用是非常直接,也是非常明顯的。而且,中國信息技術產品的市場還是相當大。不僅用戶對信息技術的需求還是很大,而且傳統企業對信息技術產品的改造的需求也很大。比如,信息產業在商業應用中運用就很不夠,現在制造業在信息技術市場規模中占的份額不到10%,要提高競爭力也將會引入信息技術方面有重大進展。中國西部大開發、電子商務的開拓、產品渠道的銷售等都表明了信息技術產業在我國的產業結構上的發展空間還是很大的。

信息科學與技術所帶動的信息技術產業大大地優化了服務行業的發展,并使其行業不斷的延伸和擴展如:計算機軟件設計、網絡編輯、計算機處理系統、軟件批發產業等等;改變了傳統產業的結構,運用信息技術大大改善了生產的模式并提高了生產效率,如電子廠中利用先進的儀器設備生產高端的電子產品,減少了勞動力的需求、并提高了生產效率;改變了原有的單一的貿易方式,現在人們利用網絡在家購物,并不僅僅是在實體商店里進行交易,大大地服務于各種用戶,將其市場擴寬,推向市場,商品的流通渠道也更加的流暢,資金的運行速度加快從而加快了經濟發展的步伐。

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雖然已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就整體來說水平還是比較低的。然而在這個信息時代,企業要在社會生存并長久地發展,進行信息化改革是一個必然的選擇,是企業能夠蒸蒸日上的一條必經之路。在我國經濟發展較快的社會背景下,企業對于信息化的建設顯然已有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科學地應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的產業的改造已達到一個新的層次上。當下,企業對于計算機的使用已經從單項向集成化、綜合化、網絡化發展,從而使得一些重點行業的大型基本實現了生產的自動化。根據一些資料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300家重點企業中有80%以上已經建立辦公自動化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70%以上接人了因特網,超過一半的企業建立了內部局域網。總的來說,我國大型企業中,僅有10%左右的基本實現了企業信息化,而中小型企業的信息系統建立的比例則更低,一些規模次之的企業在其之下,因而整體的信息化建設還是比較低的,建設空間還是非常大的。

選擇了信息化,就等于選擇了變革,高層的管理者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如:統一思想,領導重視、決策與參與,明明白白建設信息化。首先應從意識上認識到信息化是一場技術“革命”,要做好與一切之前的管理陋習作斗爭的心里準備;要努力學習與信息化相關的知識,要從心里認識到信息化是本社會需要的,不能盲從,同時也應看到實施信息化不是簡單容易的事情;要給予相關人員極大的鼓勵和支持,當他們有困難的時候,及時安慰鼓勵他們。因此實施信息化的過程必須由上級領導的支持,不然很難堅持到最后。發動工作人員積極參與該過程,增強員工對信息化的全面認識,使員工對此次的變革的態度成為一種推動力。企業高管還要積極關注國家的政策支持,以及客戶的需求的走勢,更加注意的信息技術的維護與更新,更好的企業的經營帶來利潤的空間,從而實現企業的是利益最大化的目標,進而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做貢獻。#p#分頁標題#e#

信息科學論文:光信息科學人才培訓思路

本文作者:劉雁 藍嵐翎 許云麗 曾曙光 李晶 王飛 黃瑤 單位:三峽大學理學院 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

全世界光電子技術產業的市場規模己達1萬億美元,國外光電子產業主要集中在美國、西歐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近十年來,中國光電子技術產品市場的年增長率始終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隨著信息光電子技術、激光加工、激光醫療、顯示、照明等光電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形成市場可觀、發展潛力巨大的光電子產業。2006年,《國家信息產業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中長期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未來5~15年15個領域發展的重點技術中就包括了光電子技術,聲明要重點發展激光器、光電探測器、光傳輸和光傳感設備、微光機電系統、半導體照明等產品。[6]2010年10月,國務院正式《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光電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新型顯示器件、LED等在內的細分產業都在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中明確提到。[7]可見,在光電產業相關技術和生產能力快速提高的情況下,對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也將逐年增大。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處于高速發展時期。目前,在光通信、光電檢測、光電照明、光學元件與系統、光伏產業、激光技術、光學設計、光學材料等方面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對社會的發展和貢獻不可估量。作為高校,除了科研、教學,還要服務于社會,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這些不僅體現在科學研究和教師兼職方面,也體現在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上。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同光學、機械、電子、材料、計算機、自動控制等多學科的知識息息相關,但也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十分有必要結合當地企業的發展,調整學科的發展、人才培養計劃,為地方經濟服務,加強科學研究,引領社會的發展。三峽大學地處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宜昌,經濟活躍,交通方便。現在高鐵開通后,宜昌到武漢的時間已經減少到2小時左右。隨著國內光電照明、太陽能、光電顯示產業如火如荼地發展。宜昌太陽能、光電照明等光電企業也有較大的發展,如中國南玻集團宜昌南玻硅材料有限公司(一期項目已累計投資20多億元,專門從事高純多晶硅材料、太陽能硅片及電池片生產的大型制造企業)等等一大批光電企業。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光伏產業、節能照明、LED、光學冷加工等方面。這些光電企業有著旺盛的人員需求,對本專業產業人才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1年出臺的《宜昌市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2011至2015年)》明確提出,在節能環保領域的發展方向要圍繞光電子產業核心技術開發,搶占背景光源行業技術創新制高點,加快液晶照明燈、LED背光源及照明產業化。圍繞太陽能技術開發,加快太陽能熱水系統產品系列開發及產業化。[8]由此可見,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光電子相關產業會得到快速發展,這些都為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結合本地進行產業人才培養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根據三峽大學理學院發展的需要,結合產業的蓬勃發展,產業人才培養措施如下:

改革本科教學培養方案,加強專業基礎理論學習,鞏固專業思想教育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需要學生在系統、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在光電子技術、光通信及應用等方面具有較寬廣的專業知識、較強實踐動手能力,并成為在電光源、光學設計、光學材料、光纖通信等專業領域中的一個或兩個方向具有特色的人才。畢業生能在光信息技術產業及其相關領域從事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研究、設計、集成及開發、制造、技術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因此要加強幾何光學中的光學設計、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課程設計、嵌入式系統、光電檢測技術、機械原理和設計等課程的實踐環節,同時要加強專業思想教育,了解社會發展的動態,密切了解光電信息的最新發展和應用,掌握一些主流軟件的應用。另外,為了使培養方案切合社會發展的實際,我們廣泛征求本地企業的意見,積極邀請了相關企業參與了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

加大力度開展實驗教學,開足基本實驗,充分利用專業實驗,開展創新實踐要加強實踐的教學,更新教學設備和教學內容,加強電路設計和光學設計方面的實踐教學,充實實驗室設備,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安排學生到實習基地完成相關實驗。另外,創新實驗室的設立為學生創新實踐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臺。雖然這個方面的工作才剛開始,但是已經受到學生的積極評價。

拓展實習基地的實踐教學,提升專業技能在目前聯系的實習基地基礎上,增強與當地光電企業聯系,經常參觀了解企業的發展和社會需求,同時能爭取進入相關企業實習,鍛煉培養專業能力。我們已經同宜昌勁森光電(主要從事液晶背景光源、CCFL液晶民用照明及LED民用照明開發、制造、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中船重工388廠(光學冷加工、光電系統)、匡通照明(LED封裝)等相關的光電企業建立了實質的合作關系。陸續有學生進入上述企業實習,一些優秀的學生也相繼進入這些企業工作。教師參與了勁森照明新型節能燈具的開發。與匡通照明組建了聯合的工程試驗中心,投入1000萬元左右,很快試驗設備就將到位。這些不僅僅提高了教師的科研能力,反過來又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時也為本專業的學生實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實踐平臺。實習基地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與生產企業進行有效地溝通,制訂實習項目,并且跟蹤學生對實習的反饋,建立有效的實習效果的評估體制,保證學生的生產實踐能力得到實質的訓練。學生實習基地的進一步拓展一直是迫切的需要,多方位多角度的實習訓練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利,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深刻了解產業界對本專業的要求,反過來會激勵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欲望。

人才培養與科研開發相結合人才培養能力與科研能力息息相關,科研不僅能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也增強學生對專業的信心。在橫向科研項目上,盡可能讓部分能力強的學生參與進來,直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實踐證明,學生參與科研項目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及其有效的手段。比如學生的畢業論文有些涉及到大壩光纖傳感、節能燈設計等實踐性很強的課題。鼓勵學生申請學校針對學生的創新基金項目,雖然經費不多,但是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十分有益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參與科研的熱情。隨著相關科研能力的快速提高,可以預見未來的幾年內,伴隨著學生進入實驗室,至少有一部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也會得到極大的提高。#p#分頁標題#e#

人才專職與兼職相結合以“雙師型”教師為重點,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專業教師的培訓力度。依托相關的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一方面要努力完善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制度。本專業的教師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要輪流、定期到相關企業進行培訓或者兼職工作一段時間,力爭在3~5年內實現所有專業教師都有在相關企業工作的經歷。另一方面,要聘任(聘用)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擔任本專業專兼職教師,到學校指導教學、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甚至可以參與本科畢業論文的指導。這種指導可以是單獨的,也可以是合作形式的。只要是有利于人才培養,有利于教學,這種合作的形式是靈活的。

研究型人才與工程型人才相結合過去教學中,對學生在理論的掌握方面比較重視。我國高校培養的光電人才工程能力較差,對工程技術人員這一層次的培養有所忽視。而這方面的人才不僅是光電子產業園的需要,科研生產單位也需要。在鼓勵學生考研深造的同時,要加強培養對工程上認識和正確理解,并身體力行。可以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適度建設校內實習基地作為校外實習基地的補充,同時也是對教學內容的補充。[9]我們正在設想建設一套光學冷加工的系統,讓每個學生完成設計、制作和檢測整個過程。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可以購買一些光學公司淘汰的設備,或者可以謀求有實力的公司建立聯合試驗室,我們提供場地,同時為對方人員培訓提供服務,達到雙贏。不斷完善人才鼓勵政策,培養人才,吸引人才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努力營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良好氛圍和招賢納士的優良環境。加強培養合理的教師隊伍梯隊,凝練學科的發展方向,努力爭取更多的外部資源為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做好鋪墊。教師的進修和學習要都要與本地企業的生產、研發緊密聯系。

本文以三峽大學為例,在分析光信息產業發展的特點和本地光電子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的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產業人才培養的具體措施。可為其他地方高校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產業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信息科學論文:信息科學與人才培養探索

一、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學校針對企業人力資源規劃需求,雙方共同制定或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師資、技術、設備等辦學條件方面進行合作,利用雙方的資源優勢,采取多種形式組織教學,學生畢業后直接到企業就業的一種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在于人才培養方案的落實。在此,筆者簡要介紹一下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具體做法,以供參考。采用“3+1”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前三年在學校修完所學專業的必修課和限選課,留出應修總學分的5%-8%作為任選課學分,于第四年按照企業與學院商定的課程、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進行授課和考核,所學課程和成績記入學生檔案。學生修完指定課程后,可以選擇在合作企業做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并按照學校的相關文件規定進行答辯。修改后的教學計劃和課程呈報學校教務處批準并備案。(二)“工學結合、校企產學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工學結合、校企產學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能提高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識,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興趣愛好進行合適的職業規劃。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目標。該模式能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崗位,使學生切身感受企業氛圍,了解產品研發和生產的流程,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樹立工程觀念,增強職業意識,提高專業能力,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該模式培養的學生畢業即能就業,就業就能融入企業,獨當一面,成為深受企業歡迎的優秀應用型人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積極引導教師參與佛山本地光電企業(國星光電、雪萊特、佛山照明、天財東寶等)的產學研項目,創造條件將學生的課程學習和生產實踐結合起來。利用參觀訪問、暑期見習、畢業實習等,讓學生了解光電企業產品研發、生產、組裝、質檢、銷售等環節的操作流程和管理規范,參與企業產品研發、縱向橫向課題研究,將自己所學專業知識與具體研發項目、生產過程結合起來,學以致用,加深理解。學生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一方面提高了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另一方面認識到自己在專業知識方面的欠缺以及工作能力的不足,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鍛煉自己、充實自己,及早開始職業規劃。同時企業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充分了解了學生的能力、興趣、專長。該模式培養的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很多畢業以后就被留在相關的企業中工作,并很快成長成為業務骨干。(三)“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高等教育的變革向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培養富有責任感、創新創業精神的高素質拔尖人才是新時期高校的又一項重要職責和使命。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涉及經濟、人文、科學等諸多領域,高校實施創新創業教育,需要將學生的創新精神及創業的技能素質培養貫穿于學生培養的全過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創新創業活動中來,不斷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為培養學生的創業基本素質和開拓競爭能力,我們以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為主導,以成人成才為核心,在學校開展“創新創業班”實踐的基礎上,結合本專業的實際情況,按照學校“平臺+模塊”的思路,搭建知識平臺,開設了有本專業特色的創新創業課程。佛山是世界非常重要的光電器件、顯示器件,尤其是照明器件的主要生產基地,全國大約30%-45%左右的照明器件的元件都產自佛山。我們讓本專業的學生充分了解這些光電企業的產品設計、產品生產、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等各個環節的操作流程、行業規則和各種資質認定的具體要求。通過實訓案例教學、公司見習、實習和創新創業大賽等各種機會,讓本專業的學生充分了解佛山本地光電行業的資源優勢和產業鏈銜接關系,結合學校“創新創業”班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自身創新的內驅力,提升學生的自主創新和主動探究能力,為學生創新創業、成人成才提供良好的專業指導和成長環境。

二、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實踐育人工作。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是黨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堅持理論學習、創新思維與社會實踐相統一,堅持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是1998年教育部專業目錄調整后增加的新專業,旨在培養光信息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創新型、應用型專業人才,因此,圍繞專業方向和培養目標,對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進行改革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3]。(一)強化課堂實踐教學,構建開放式四層次實驗教學體系打破獨立分割的傳統教學體系,在保證必要驗證性實驗的基礎上,我們增加了研究性和設計性實驗項目,將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課題性實驗的比例提高到實驗項目的80%以上。建立了由基礎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課題研究型實驗組成的開放式四層次實驗教學新體系,不同的層次標志著不同的實驗技能和科學思維水平。各層次實驗的具體要求如下:(1)基礎實驗和綜合性實驗:實驗室開放,網絡預約,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預習或進實驗預習,獨立完成實驗,教師現場指導。(2)設計性實驗:學生自選實驗項目,提交可行性報告后實驗中心提供器材和場地,完成實驗,并撰寫小論文,教師適時指導。(3)課題型實驗:實驗室提出相關課題,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作可行性分析,搭建實驗平臺,獨立完成實驗,撰寫課題論文。教師適時指導,并定期參與討論和交流。四層次實驗教學體系不再是課堂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和驗證,而是從低到高、從基礎到前沿、從接受知識到培養綜合能力臺階式上升的教學體系。實驗內容必須滲透現代科學技術成果才能賦予實驗課程以新的生命力,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應用型人才。因此,學院將計算機技術、光通信技術、光譜技術、傳感器技術、半導體電光源技術等現代科技成果轉化為課堂實驗,從設計思想、實驗方法、儀器原理及應用等方面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他們的實驗興趣和實驗創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二)完善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提高實踐學分比重2012年,《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強化高校實踐教學環節,要求各高校結合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分類制訂實踐教學標準,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確保人文社會科學類本科專業不少于總學分(學時)的15%,理工農醫類本科專業不少于25%,高職高專類專業不少于50%。落實該文件精神,非常有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計劃時構建了一個較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切實加強實踐教學。一方面,通過開設一系列實踐教學課程以確保實踐學分不少于總學分的25%。這些課程包括軍訓、金工實習、電工實習、多門專業課課程設計、橫跨大三學年的科研訓練、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學分達到了45分,占總學分(180分)的25%。另一方面,要求學生獲得9個學分的創新學分。學生要想獲得創新學分,必須有選擇性地參加以下活動:各級各類競賽(全國大學生光電設計大賽、挑戰杯競賽、廣東省大學生物理實驗設計大賽、電子設計大賽、全國虛擬儀器大賽等)、或申請專利、參與科研活動(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承擔實際工作;完成學校學術基金項目;完成學校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等)、通過各類考試(全國大學英語等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全國計算機軟件資格水平考試等)、獲得職業技能證書、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交調查報告)、參加國家級、省級或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這樣通過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將實踐學分提高到了54分,不僅使實踐學分的比重增加到了總學分的30%,而且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另外,學院通過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激勵機制,加大表彰力度,來激發學生參與實踐的自覺性、積極性,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提高,逐步成長為應用型光電類專門人才。

三、結語

本文結合佛山地區經濟、產業、生源的特點,重點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和實踐教學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提出建立多元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和開放式四層次實驗教學新體系,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些研究能對其他院校相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起到借鑒作用。

作者:曹輝 陳國杰 梁佩瑩 韓定安 單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信息科學論文:信息科學專業實習報告

1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實習報告的重要性

1)實習報告是實踐過程的重要體現。作為實踐教學的受眾主體,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將學會通過一定的手段,借助一定的工具,掌握一定的方法,實現特定的目的。實踐教學的考核往往視實習任務的完成情況而定,一方面,需要考核學生實習結果質量的好壞,另一方面,還需要考核學生實踐過程的執行情況,如GIS軟件操作的熟練程度、GIS軟件設計與實現方法的掌握程度等。其中,實習結果的完成質量可以隨堂考核,但對于實踐過程而言,一般情況下,由于學生人數眾多,指導教師不可能逐一進行仔細檢查。實習報告是對實踐過程的闡述、分析、綜合和總結,是實踐過程的重要體現,為指導教師了解學生實踐過程的執行情況提供了重要渠道。2)實習報告是創新性思維的重要源泉。實踐教學是對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其實習內容將根據學生所學的某個知識點或多個知識點而定,涉及面相對較窄,且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所學理論與方法的認識與了解。因此,學生的實踐過程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在不偏離實習內容的前提下,適當進行外延拓展性思考,有助于將所學知識點融會貫通,縱向上可以擴展各知識點在實際應用中的深度和廣度。如緩沖區分析實踐教學中,除了實習內容規定的噪聲影響范圍分析,還可將其應用擴展到洪水淹沒分析、城市擴張影響范圍分析等。橫向上可以提高利用不同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將緩沖分析、路徑分析、疊置分析等應用于商店的選址中。這些實習內容以外的思考或靈感可通過實習報告記錄下來,與指導教師互動獲取評價或建議,為今后各種創新性活動(各種GIS軟件開發大賽)提供思路。3)實習報告是科技應用文的重要基礎。對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實習報告是最常見的一種科技應用文。除此之外,科技應用文還包括參加各種GIS軟件開發大賽需提交的系統設計書、操作說明書、總結報告等,參與老師的科研項目涉及的投標書、項目建議書、項目可行性論證報告、項目申報書、項目計劃任務書、項目實施方案、項目結題報告等,以及畢業階段每個學生完成畢業設計的同時還必須撰寫的學位論文。以上各種類型的科技應用文,是對所從事科技活動的闡述、分析與說明,從目前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并不擅長撰寫此類文章。以學位論文為例,大多存在圖文不規范、參考文獻引用格式不正確、缺乏創新等問題。實習報告作為學生接觸最多的科技應用文體,其規范寫作將有助于養成良好的科技行文習慣和良好的創新性思維習慣,為今后各種科技應用文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4)實習報告是就業面試的重要砝碼。站在指導教師的角度,通過實習報告可以看出學生實踐過程的執行情況和實習結果質量的好壞,還能看出學生對待實踐課程的學習態度。對用人單位而言,通過實習報告能夠間接了解一個學生在大學期間從事了什么樣的實踐活動,是否符合用人單位的發展需求,同時,從實習報告的行文規范能間接看出一個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工作態度。因此,在畢業找工作之際,除了個人簡歷,還可以將大學期間所做的實習報告作為就業面試的重要砝碼,為用人單位了解自身實踐動手能力提供重要參照。

2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實習報告的撰寫

武漢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同濟大學、中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GIS領域國內知名高校的本科生人才培養方案中均有針對性地開設了相關實踐課程,盡管這些課程的名稱可能有所不同,但均涵蓋了GIS軟件操作、GIS軟件研發、地圖設計與編繪等3方面的核心實踐課程。本文以這3種核心實踐課程為例來探討實習報告的撰寫規范。首先,實習報告的封面應指明如下信息:實踐課程名稱、學校、學院、專業、班級、學號、姓名、指導教師和提交日期等。其次,實習報告的提綱應涵蓋以下內容:實習名稱、實習目的、實習時間、實習內容和實結等。1)實習名稱,用于概要描述實習內容,字數不宜過多,以20字以內為宜,可作為標題放在實習報告的最上方,也可以作為實習報告的正文放在最前面。2)實習目的,一般言簡意賅,直入主題。例如,GIS軟件操作的實習目的在于熟悉某GIS軟件的某些功能操作,實現指定應用目標,掌握課堂教學的相關知識點;GIS軟件研發的實習目的在于熟悉某編程語言、某GIS軟件基礎開發平臺,掌握GIS軟件工程設計與實現思路;地圖設計與編繪的實習目的在于精通制圖軟件的相關操作,掌握不同類型的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的設計與編繪技巧。3)實習時間,包括完成實習內容的起始時間。另外,還可以在這一部分增加時間進度安排,用于進一步規劃實踐過程每一個關鍵步驟的完成時間節點。4)實習內容,是整個實習報告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對實踐過程的完整反映,需詳細闡述實驗環境、實驗任務、實驗步驟、實驗結果等方面的內容。實驗環境是指實踐過程中涉及的各種軟、硬件環境。除了實踐課程所用的計算機硬件設施、操作系統,GIS軟件操作的實驗環境還包括各種GIS軟件、數據庫軟件等。GIS軟件研發的實驗環境還包括編程語言、編譯環境、二次開發平臺、數據庫軟件等,地圖設計與編繪的實驗環境還包括各種圖形圖像處理軟件、GIS制圖軟件等。實驗任務是實習目的的具體化,通常通過完成某一個或多個實驗任務來達到實習目的。例如,某地區地塊拓撲關系的建立可以作為GIS軟件操作的一個實驗任務;某校園地理信息系統的實現可以作為GIS軟件研發的一個實驗任務;某地區人口結構分布圖的制作可作為地圖設計與編繪的一個實驗任務。實驗任務篇幅不宜過長,可略多于實習目的,通常用一小段文字進行描述。實驗步驟是指完成實驗任務的每一步操作、流程、思路等,應結合技術路線進行說明。從以往學生提交的實習報告中可以看出,在實驗步驟的闡述中,一部分學生容易產生誤區,如在GIS軟件操作的實驗步驟中大量插圖,缺乏文字描述;在GIS軟件研發的實驗步驟中大量粘貼代碼;在地圖設計與編繪的實驗步驟中僅指出圖例設計與圖面配置的結果。實驗步驟的撰寫應把握好度,既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面面俱到。GIS軟件操作的實驗步驟應圖文并茂,不必每一個參數的設置都配圖,但需用文字進行說明,插圖以關鍵步驟的實現效果圖為宜,并輔以相應的文字表述。GIS軟件研發的實驗步驟應結合流程圖展開,并輔以關鍵算法的代碼。地圖設計與編繪的實驗步驟中,對于普通地圖而言,應先指明地圖符號設計和地圖注記配置遵循的國家標準、地圖綜合選取和概況的方法與依據,再插入各種地圖符號的設計效果圖、地圖注記的配置效果圖、地圖綜合前后的對比圖等;對專題地圖而言,應先分析和比較現有專題資料,再統計分析各種專題數據,接著選擇各種專題內容的表示方法,最后以各專題內容的表達效果作為插圖。實驗結果是指通過以上實驗步驟,完成實驗任務之后所得結論或取得的總體實驗效果,一般以插圖或插圖加簡要文字說明為主。GIS軟件操作的實驗結果可以是數據編輯處理之后的效果圖、執行空間查詢分析之后的效果圖、二三維數據可視化表達效果圖等;GIS軟件研發的實驗結果可以是系統運行界面、系統各功能操作效果圖、算法執行后的效果圖等;地圖設計與編繪的實驗結果可以是一幅完成數字化或地圖綜合后的普通地圖,也可以是一幅完整的專題地圖。5)實結,是對實踐課程的整體回顧,是實習內容的進一步凝練與升華,能夠體現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是否進行了獨立的思考。實結的內容包括實踐過程的總述、遇到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實踐課程的收獲與心得、實踐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將來有待進一步學習和改進的地方以及對未來從事相關實踐活動的展望等。由于實習內容難免和現實生活之間存在一定差距,照本宣科的機械式實踐課程學習固然有助于鞏固課堂教學所學知識點,但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學生利用所學GIS知識解決復雜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應鼓勵學生在完成實習任務的同時,充分進行外延拓展性思考,并將思考的內容記錄在實結中,與指導教師進行交流,在課外進行實驗驗證,如GIS軟件操作中的緩沖分析拓展綜合應用;GIS軟件研發中最短路徑算法的改進與優化;地圖設計與編繪中的自動綜合、注記自動配置等。這既符合國家對高校提出的培養創新性人才的要求,又能真正讓學生發揮專業特長,將所學的GIS知識靈活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還能為今后的各種創新性活動提供思路。最后,實習報告的圖文格式方面應嚴格遵循科研要求,以養成良好的科技行文習慣。

3結語

實踐課程可分解為若干個不同的實踐內容,各部分實踐內容對應的實習報告都可按本文提出的規范分開撰寫。若實習報告中引用了參考文獻,需在實習報告正文中添加引用,并在末尾指明引用的文獻信息,參考文獻格式參考《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7714-2005)》。本文提出的實習報告撰寫規范及考核標準可為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學生和實踐課程的指導教師提供參考。

作者:楊乃 鄭貴洲 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信息工程學院

信息科學論文:信息科學與專業建設的思考

1蚌埠學院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的思考與實踐

近年來,國內許多重點高校和普通高校都相繼開設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并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案[5].重點高校具有深厚的學科基礎和優質資源,有的還有光學碩士和博士點;普通高校特別是新開設此專業,開始階段從師資力量、實驗室建設,以及學生的整體水平等都與重點高校相比存在差距.當前有企業反映高校畢業生存在理論脫離實際、缺乏實踐的傾向,社會急需的是能勝任研究、開發、設計策劃等工作高素質、應用型的復合型人才.那么,如何完善具有自身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案,如何培養適應社會不同層次需要的人才,如何提高畢業生的競爭力等,就成為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蚌埠學院的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已正式招生,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教學體系設置、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實驗室建設等方面都需要認真思考與實踐,不斷完善和創新[2-5].

1.1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討

社會的發展對高校人才的發展提出新的挑戰,要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的復合人才,就必須改革人才的培養模式.結合蚌埠學院的特點,構建適合社會發展、學生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專業建設中的首要問題.隨著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各種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已成為學科發展的主要趨勢.面向21世紀,我校提出了加強基礎,拓寬知識面,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適應性和競爭性的總體要求,推進學科建設.實現專業與基礎的結合,理論與實際的結合,相鄰、相關學科的交叉、滲透和融合.其目的就是培養具有堅實基礎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致力于光電子學在信息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應用,結合本校特點,本專業辦學指導思想是:實基礎、適口徑、重應用、強素質、理工結合.培養學生具有堅定的社會主義政治方向、較強的創新意識、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身心素質,并系統掌握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電子技術實訓、光信息專業的基礎實驗和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備從事光電子、光信息、光電技術及其相關學科工作的基本能力.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備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專業知識,能在光電子學、光通信、光學信息處理、光電檢測、光電信息顯示與存儲,以及相關的電子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等技術領域,從事產品設計與開發、生產制造與管理、科學研究、教學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按照社會需求,結合學生興趣和學院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規格等,我們需要努力不斷探討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應用型人才.

1.2合理構建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

由于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在國家目錄上編列的時間不長以及社會日新月異的需求,目前課程體系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課程大綱、教材內容不統一和怎樣符合不同學校的辦學特色,不同課程內容相互重復,課程設置時課程先后順序、學時分配的矛盾等.合理構建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對人才培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以知識全面性和學習者為中心,結合學校辦學特色來設計課程和培養環節,要合理安排通識課程、專業課程以及其它諸如實驗課程等的比例,安排應突出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優化組合,強化學生應用和工程意識,另外要更多渠道優化,為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較大的時間和空間,諸如校選課制、網絡課堂等.光信息科學與技術更新和發展飛速,在課程建設方面,我們要以構建“適應需求為導向的課程體系”為龍頭,帶動教學內容的更新,合理動態更新教學內容,淘汰過時的,促進課程質量的提高;其次根據課程設置對光學和光電子技術系列課程進行修訂、整合,使課程體系少重復、層次清晰、拓寬知識面;再次為了反映當代科技的重大成就和前沿,我們除了完善光通信原理、光電子技術、激光原理與技術等專業基礎課,還考慮研究生課程打通,考慮實際應用,增設了光信息科學與技術方面的選修課,如激光光譜技術、非線性光學、信號與系統、光信息存儲與現實、MATLAB光學模擬技術、太陽能基礎、傳感器與檢測技術等,以適應國內外迅速發展的光電子技術的要求,培養“理實交融”的復合型的光信息科學與技術人才.另外,由于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屬于應用面廣,實戰性強的專業,建立光學與光電子技術實驗課程新體系也尤為重要.圍繞本專業培養目標和市場對人才需求的特點,結合本院學科特點,經過反復調研、醞釀和會議討論,我們設置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主要課程為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物理光學、應用光學、電磁場與電磁波、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原子物理、量子力學、數學物理方法、光電子學、信息光學、光通信原理、光電子技術、光電檢測技術及應用等.學位課程中的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從以上主要課程中選取.

1.3實驗與實踐教學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科學和技術關系密切

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并重,所以圍繞專業方向和培養目標,以深化實驗教學和實踐教學以及實踐鍛煉、注重實驗和實踐能力、鼓勵創新能力作為指導思想,加強校內外教學和實踐環節的實效性,注重建立高素質的實驗和實踐教師隊伍和教學考核辦法,努力構建創新人才培養的實驗與實踐教學體系[1,6,7].圍繞本專業培養目標和市場對人才需求的特點,根據本專業特點以及我校專業實驗室建設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全面考慮主要實驗課程包括大學物理實驗、光學基礎實驗、模擬電子技術實驗、數字電子技術實驗、數字圖像處理實驗、光電子技術實驗、光通信與光信息技術實驗、激光原理與技術實驗和光電檢測技術及應用實驗,精心設計實驗內容和創建實驗室.實驗室要建出特色、建出水平、形成優勢,發揮示范作用.基礎課實驗室要提高建設水平和教學質量,同時重視專業實驗室建設,重視用高新技術提高實驗室建設水平,強度基礎性和完整性建設的同時,增加有利于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設計性、探究性、創新性類實驗項目.我們利用已有光學實驗室、數學建模實驗室、電子技術實驗室,強化建設信號與系統、EDA、電子工藝設計、近代光學實驗、信息光學實驗、激光實驗室、光通信實驗室、電子線路實驗、光電技術實驗等專業基礎實驗室,需要努力爭取校領導及各職能部門的支持,確保經費到位,計劃1年內基本建成,可以滿足新專業教學和研究工作的需要.本專業主要實踐教學環節包括軍事訓練、社會實踐、金工實習、電工電子實習、光信息專業基礎實驗、光電子學課程設計、光通信原理課程設計、光電檢測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我們需要進一步努力在原有校內、外實習基地的基礎上,通過更多知名光電信息企業和重點實驗室爭取建立實踐能力強、技術前沿以及管理一流的實習基地,主動與相關企業聯系調研,理論聯系實際,實現學校培養與市場需求的有機結合.此外,爭取實施校園網進教室和實驗室計劃,增加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料數量,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和創新動力.

1.4務必擁有自己的核心資源

開辦新專業僅有良好的課程設置和合理的實驗室建設是不夠的,還需要優良的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隊伍的數量、結構、素質、水平達到較高先進水平.計劃到2014年,在學歷結構上,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達到30%左右;35歲以下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學位的占90%以上.在職稱結構上,教授占教師總數20%以上,副教授占教師總數40%以上.全力推進科學研究工作,以科研促教學,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的作用,多出一些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深入到蚌埠市及周邊地區的企業,了解他們在生產中碰到的技術難題,尋找一些我們可以解決的問題作為研究課題,進行合作研究,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同時建立與本地區科研院所的聯系,加強合作,共同申報科研課題.建立科研激勵機制,培養合理的科研梯隊.廣泛開展學術研討、學術交流活動,形成濃厚的學術氛圍,加大科技開發和成果轉化力度.目前存在一個問題是該專業課教師數量不夠,迫切需要加入新生力量充實教師隊伍,加強教學和科研實力,還要注重在職教師的教學和學術進修.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建設必須擁有大量的人才資源,包括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各種教輔人員、高效精干的行政管理人員.必須擁有較好的辦學“硬件設施”和“軟件平臺”,包括教學和科研設施和服務、與外界交流的各種平臺和渠道,以及各項政策法規、規章制度等.

2結語

按照蚌埠學院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拓寬專業口徑,增強適應性,進一步優化專業的培養計劃并認真實施;加強課程建設,提高整體課程教學水平;廣泛開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努力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加強實驗和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實驗和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進一步深化教學管理體制和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教學質量保證和監控體系,進一步加強學風建設,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注重建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培養適應現在和未來社會的光信息科學與技術高素質、應用型的復合型人才.

作者:傅院霞 程榮龍 許永紅 高光明 葛立新 宮昊 呂思斌 單位:蚌埠學院 數學與物理系

信息科學論文:信息科學教學體系的構建

一、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實踐教學在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整個教學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通過各類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實習、科技活動等實踐教學途徑,構建較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學生的應用能力。

1.GIS數據采集與獲取能力培養

(1)地形測量與數字成圖實習。地形測量與數字成圖實習在第三學期開設,時間為4周。實習的主要內容為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練習,通過實習使學生熟練掌握全站儀、紅外測距儀、DS3水準儀、DJ6經緯儀的使用,掌握小地區控制測量的實施、地物地貌的測繪方法及利用電子平板進行數字地形圖成圖的基本技能,使學生熟練掌握地形測量各種儀器、工具的操作和使用方法;熟悉數字測圖的全過程,掌握地形測量的測、算、繪技能。(2)攝影測量實習。攝影測量實習在第五學期開設,時間為2周。實習的主要內容包括基于ASTER制作三維地形場景、基于SPOT異軌影像和航空像片制作三維地形場景,讓學生掌握PCI、ENVI、ARCGIS軟件的應用等能力。(3)房產與地籍測量實習。房產與地籍測量實習在第六學期開設,時間為1周。實習的主要內容為房地產分幅圖編繪、界址點測量與宗地面積計算以及房產面積測算,使學生了解房產與地籍測量的內容和工作流程。(4)GPS測量實習。GPS測量實習在第六學期開設,時間為1周。實習內容包括技術設計書的編寫、選點及標志埋設、外業觀測、內業解算,使學生掌握GPS衛星定位技術的基本原理、GPS接收機的基本操作知識,能夠利用GPS接收機進行實際作業,并能夠比較熟練地運用隨機軟件和網平差軟件進行GPS測量數據的處理與分析。(5)遙感原理與應用實習。遙感原理與應用實習在第六學期開設,時間為2周。實習針對一個具體的生產項目,按照遙感圖像處理規范完成遙感圖像的預處理、遙感圖像的增強處理、遙感圖像的分類、遙感成圖等工作,讓學生掌握ENVI軟件應用能力。(6)控制測量與工程測量實習。控制測量與工程測量實習在第七學期開設,時間為3周。實習的主要內容為控制測量野外作業的基本技能訓練,三、四等控制測量作業訓練,等級導線的作業訓練,GPS作業訓練,使學生熟悉控制測量外業觀測的基本技能和內業數據處理的方法與工程測量的基本方法。

2.GIS軟件操作與應用能力培養

(1)城市規劃原理課程設計。城市規劃原理課程設計在第二學期開設,時間為2周。課程設計內容為居住區詳細規劃設計,主要包含居住區道路、住宅、公建及綠化的具體平面布置情況。采用需求調研、方案構思、方案完善修改和機房上機相結合的方式,最終完成規劃平面圖和戶型平面2張圖紙。(2)GIS基礎實習。GIS基礎實習在第四學期開設,時間為4周。實習內容包括ArcGIS軟件的應用實習(地圖矢量化、市級行政區劃圖制作、空間分析、數據轉換及3D數據集成)以及MapGISk9的應用實習(校正影像圖、地形圖繪制、地形圖編輯、地形圖圖幅入庫),通過實習使學生熟練掌握GIS軟件主要模塊的使用。(3)城市GIS實習。城市GIS實習在第六學期開設,時間為2周。實習內容包括野外調查(實地調查獲取益陽市基礎地理城市數據庫所需的基礎地理圖件)和室內作業(建立基于GEODATABASE益陽市基礎地理城市數據庫、建立局部三維場景),使學生掌握城市GIS項目開發與管理的基本技能。

3.GIS設計與開發能力培養

(1)數據庫原理課程設計。數據庫原理課程設計在第三學期開設,時間為2周。課程設計共分八個項目,分別是學生管理系統、圖書館管理信息系統、賓館管理信息系統等。學生組成項目組,根據任務分組采用需求調研和機房上機相結合的方式,設計并實現基于數據庫的管理信息系統的各項功能。(2)數據結構課程設計。數據結構課程設計在第四學期開設,時間為2周。課程設計內容根據指導老師給定的數據結構設計題目進行選擇,通過數據結構綜合設計使學生能將所學的GIS理論、GIS軟件、GIS應用等進行綜合整理。(3)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設計。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設計在第五學期開設,時間為2周。課程設計內容包括圖書管理信息系統和學籍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和實現,五人一個小組,選擇一個題目,學生按照軟件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系統分析、設計、實現、集成、測試,鍛煉學生項目實施的能力。(4)WEBGIS實習。WEBGIS實習在第五學期開設,時間為3周。實習內容包括基于Web的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以及ArcGISserverwebadf的應用,使得學生掌握WebGIS開發平臺及網站設計的基本流程,具有一定的WebGIS開發能力。(5)軟件工程實習。軟件工程實習在第六學期開設,時間為2周。實習包括完成軟件的需求分析、總體設計、詳細設計、原型軟件設計與實現、軟件測試、提交等內容,使得學生掌握GIS軟件設計、編程、測試及維護的實用技術方法,按照GIS軟件工程的要求進行實際軟件項目的開發。(6)GIS二次開發實習。GIS二次開發實習在第七學期開設,時間為3周。實習內容為運用所學知識采用接口編程的技術和軟件開發的思維方式開發一個管理信息系統或其他應用系統,系統內容結合生產單位的具體實踐。培養學生綜合利用C#和ArcEngine進行GIS二次的能力,加強接口的運用及學生對GIS二次開發方法的初步認識,提高軟件系統分析能力和程序文檔建立、歸納總結的能力。

4.綜合能力培養

(1)GIS專業綜合實訓。GIS專業綜合實訓在第八學期開設,時間為8周。實訓包括:實訓一(2周)以益陽市內地形的測量數據為基礎,完成1∶500地形圖的編繪。實訓二(2周)以湖南城市學院新校區和朝陽校區的測量數據為基礎資料,要求把新舊兩個校區數據(CASS數據)轉換為MAPGIS數據,同時導出其屬性,然后在MAPGIS的屬性庫管理和圖形庫管理中進行入庫管理。實訓三(4周)運用GIS軟件工程思想對數字校園進行需求分析、總體設計、詳細設計、開發并實現。實訓以應用生產實際過程中的幾個綜合實踐為素材,培養學生GIS綜合應用能力和技巧。(2)畢業設計。畢業設計在第八學期開設,時間為12周。畢業設計采取由教師出題,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相關題目再由教師根據題目的難度、學生的水平及其他情況綜合評判選擇合適學生的模式。畢業設計以個人為單位,教研室老師邀請生產單位技術人員一起擔任畢業設計指導老師,對于由生產單位技術人員擔任指導老師的學生,可前往生產單位開展畢業設計。畢業設計評分綜合導師評分、評議員評分和答辯委員會評分。(3)崗位實習。崗位實習在第七、八學期開設,聯系公司和單位,推薦優秀學生進入GIS公司實習,具體時間視實習生工作情況最終確定。通過崗位實踐,讓學生近距離接觸GIS行業的生產應用,能夠幫助他們了解社會對GIS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提高今后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的職業素養以及團隊協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4)GIS活動與資格認證。GIS活動與資格認證在各學期分散開展。聯合生產公司合作舉辦各種GIS活動,組織學生參加GIS類競賽和資格認證,讓學生了解GIS前沿技術、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增長見識,開拓視野,培養學生專業意識和自信心,同時在競賽中和資格認證中鍛煉實踐能力,使得他們更具有就業競爭力。

二、結語

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我校地理信息科學專業通過了解多家GIS公司的需求,結合我校的實際構建了基于應用能力培養的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GIS產業發展勢頭迅猛,GIS企業對GIS人才素質的要求正在不斷變化,都要求我們不斷改進和完善培養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專業能力的方法,以適應市場對GIS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作者:薛云 張維 劉鳳姣 單位:湖南城市學院市政與測繪工程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小说 |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动态图| 全黄激性性视频| 在教室伦流澡到高潮hgl动漫|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嫖农村妇女 | 亚洲男同帅哥gayvideo| 国产成人av片免费| 精品国产18久久久久久|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电影| 少妇的肉体aa片免费| 日韩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不卡| 成 人 免费 黄 色 视频| 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免费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 欧洲-级毛片内射| 亚洲精品aa片在线观看国产| 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麻豆发布| 亚洲成人色区| 午夜亚洲www湿好大| 亚洲av第一成肉网| 亚洲视频一区|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夜夜欢性恔免费视频| 99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 3d成人h动漫网站入口| a在线视频播放观看免费观看| 未满十八18禁止免费无码网站 | 大雞巴亂倫有声小说|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免费看男女做羞羞的事网站 | 女性裸体无遮挡无遮掩视频蜜芽|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不卡| 国产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激情视频|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乱| 我把护士日出水了视频90分钟|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app| 成年美女黄网站色大片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