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中國科技論文

中國科技論文

時間:2022-04-03 05:52: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中國科技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國科技論文

中國科技論文: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的評定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的評定主要考察自然科學領域學術類和技術類期刊的學術質量和影響:

1)期刊的社會影響和學術地位

來源期刊必須具備較強的社會影響力和較高的學術地位。有較好的學科聲譽,能吸引本學科國內外高水平的作者發表高質量的論文,同時擁有穩定的讀者群。來源期刊的收錄重點為:重要科學技術領域的國家級學術期刊;各級自然科學學會的會刊;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和重點高等院校的學報;以及地方級優秀的學術研究期刊。

來源期刊必須按照國際、國內的編輯慣例進行編輯,并執行CSTPCD對源期刊的有關規范要求。應具備完整的文獻書目信息,包括刊名和年卷期、論文題目和摘要、關鍵詞和分類號、全面的作者信息,規范的參考文獻,以及其他重要的科學計量數據。

來源期刊還必須保持嚴格的出版周期,不能隨意拖期、誤期,并按照規定準確、及時地將期刊和數據磁盤寄到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

3)國內外著名大型檢索系統收錄情況

是否被國內外著名大型檢索系統收錄為源期刊是CSTPCD評估入編期刊學術水平的重要依據。例如,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擴大版(SCIE)、美國工程索引(EI)、美國化學文摘(CA)、英國科學文摘(SA)、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俄國文摘雜志等,以及我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等國內外著名大型檢索系統,都是CSTPCD經常查閱和參考的檢索工具。

4)期刊的學術內容和評審機制

來源期刊的學術內容應能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重要的科研基金研究項目。能夠擴展該學科某一領域的知識體系,具有自己的學科特色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時,來源期刊還應具有全國范圍內的權威專家組成的編輯委員會,以能夠對期刊論文進行嚴格的學術評審。

5)期刊文獻計量指標的定量分析

CSTPCD利用科技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申請入編期刊進行定量化的綜合評估,并對所有來源期刊進行經常性跟蹤測評,力求準確、客觀地評價各類期刊。這些評價指標包括: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基金論文比例、論文作者地區分布數等。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原則是CSTPCD選刊過程獨具特色的方面。

6)特殊情況的統計考慮

為了使評價結果更加準確、全面,CSTPCD對一些特殊情況給予專門考慮。包括:

·照顧新學科和高技術學科的期刊,以保證學科和知識的完整性;

·照顧邊遠地區,以及新發展地區的期刊,以保持地區范圍的完整性。

中國科技論文:中國科技期刊的登峰計劃

一、“在唯SCI論文數量論的消極影響下,國內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最好的科研成果論文都首先投到國外期刊上發表,我們的雜志還沒有被SCI收錄,想把國內好的論文留住非常難?!薄吨袊姍C工程學會電力與能源系統學報》副主編吳青華坦言。他是在近日舉行的中國科技期刊登峰行動計劃(以下簡稱“登峰計劃”)現場工作指導會上作這番表述的。不只是《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力與能源系統學報》,中國工程院主管的期刊《工程》也同樣面臨缺乏優質稿源的難題?!豆こ獭穲绦兄骶巺窍蚪榻B,由于宣傳力量不足,期刊的可見度較低,目前《工程》還沒有被國際權威的EI、SCI收錄,不利于吸引高質量自由投稿,優質稿件數量目前比較少。

二、“打鐵還需自身硬”。為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中國科協2016年啟動了中國科技期刊登峰行動計劃,從國內期刊中遴選出16種期刊進行重點扶持,其中包括《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力與能源系統學報》《工程》等。在給予資金扶持的同時,中國科協還派出專家組,以現場工作指導會的形式對入選期刊進行“把脈問診”。

三、在“登峰計劃”的支持下,部分入選期刊的被引用頻次有了明顯提升。“入選‘登峰計劃’之前,GoogleScholar引用頻次為190余次,估測期刊影響因子為0.62;入選后到目前,GoogleScholar引用頻次達到542次,估測期刊影響因子達到7.5?!眳乔嗳A列舉了《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力與能源系統學報》被引用數據的變化。期刊的影響因子是論文作者在選擇期刊時的一項重要標尺,同時,期刊的審稿時長也是影響論文作者做決定的因素之一。《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力與能源系統學報》目前的論文審稿周期是2—3個月?!?—3個月的審稿時間必須降下來,這么長的審稿時間不符合國際標準。審稿周期太長,別人就不愿意投稿,投稿不多,淘汰率就不高,進而影響刊發的論文質量,因此,縮短周期非常重要?!币晃辉谖覈持麑W術期刊擔任主編的中科院院士指出。

四、稿件質量無疑是期刊的命門之一。一位科技信息研究專家拿起桌上一本中文版《工程》雜志說道,這期雜志里有3篇綜述性文章,分別是關于三峽、高鐵、煤炭能源的論文?!斑@3篇文章對各自領域里過去十年、二十年爭論的熱點問題都沒有涉及。作為國家級工程類期刊,對焦點科學問題應該有所回應?!?

五、為提升刊載論文的國際影響力,不少期刊選擇與國際知名的出版商合作,比如斯普林格(Springer)等,在線出版OA(開放獲?。┱撐摹?,來自期刊的負責人介紹,發表一篇OA論文,需要向國際出版商支付500—1000美金的費用,如果想實現全刊OA出版,對期刊社來說是一筆不菲的開支。

六、對此,中國科協一位負責人建議,國內的期刊可以以組團的方式去和國際出版商“砍價”,降低OA出版成本。“現在國內的學術刊物都是一個一個獨立的,能不能有一個中國學術期刊的大平臺,統籌各種資源,以企業模式進行運作。這個事情討論很多年了,也沒有最后的結果,需要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

中國科技論文:中國科技競跑提速美國再炒“威脅論”

要走好自己的科技興國之路,中國就必須先學會面對阻撓。要時刻牢記一點: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2006年歲末,一份來自世界經合組織的題為《2006年度科學、技術和工業展望》的報告再次引起世界騷動。

報告稱,2006年全年中國在研發領域的投入為136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20%。這一數字遠遠落后于美國的3300億美元,卻高于日本的1300億美元。假若中國保持目前的科研支出增長速度,到2010年將超越歐盟,并在2013年后超過美國。

長期以來,只要中國有什么大的進步,都會招來“中國威脅論”的詆毀。此次成為全球第二大研發投入國消息的傳出,同樣讓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繃緊神經。美國前參議員歐內斯特?霍林斯和商業信息公司總裁查爾斯?麥克米林,于1月16日發表文章告誡美國要嚴防中國“嚴重而迫在眉睫的威脅”。

然而,中國要取代美國科技霸主地位又談何容易!中國科學技術促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趙剛指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顯示,2005年中國公開的研發經費只有2450億元,占GDP總量1.34%,而與發達國家的2%以上差距甚大。此次經合組織所說的1360億美元科研投入并不真實,而美國方面的反應也未免有些杞人憂天。

中國演繹“后來者居上”

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世界各國都有目共睹。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企業的經營觀念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雖然人口優勢與價格優勢還在發揮著作用,但效果已在逐年減弱。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就變得尤為重要。而這當中,科技力量的加強則是勢在必行。

資料顯示,在1985年明確提出發展高科技產業趕超西方先進水平的“科技興國”戰略后,中國主要從兩方面著手:首先是加強內部科技實力提升,加大對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科學研究的支持力度;其次是制定更優惠的政策,積極鼓勵全球先進科技公司入境,在研發與生產方面與其展開廣泛的合作。

美國國內的一些分析者認為,中國政府精心制定的工業政策不僅使它獲得了世界頂尖企業的頂尖專業知識,同時也擴大了與美貿易時的順差。他們甚至恐懼地以為,美國賴以生存的科技成果,正逐步被中國蠶食。

據悉,自從1995年在信息技術領域首度出現貿易逆差后,這種被美國人稱為“噩夢”的局面就一直在擴大,并延及更多的科技產品。2002年,美國開始丟失在全球高科技產品貿易上的順差地位;兩年后,在知識產權方面的版稅和費用收入的順差,也不能讓美國在科技產品及服務方面逃過“全球赤字”一劫。

“中國是導致這一情況出現的最主要因素?!睔W內斯特?霍林斯表示,“中國已經在分子醫學、導彈、通信技術和空間技術等眾多關鍵領域擁有世界發言權。對美國而言,這個國家正全力從模仿者的處境中掙脫出來,它發誓要向創新者的角色轉變這才是最大的威脅?!?

如今,幾乎所有的世界級科技企業都在中國開展業務,中國也從中找到了獲取科技、財務和管理能力的途徑。值得關注的是,為了能繞過國外專利的束縛,中國除了加強自主品牌建設,還極力推動建立新的國際技術標準。這種情況一旦成為現實,美國現在僅有的優勢必將再次受到嚴重沖擊!

美國人把中國的科技進步描繪得猶如世界末日,趙剛對此有截然相反的觀點。他表示,在美國經濟增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國則3倍于此的大背景下,中方在科技上演繹“后來者居上”并未有違常規。恰恰相反,中國只是在調整與自己經濟實力相稱的科技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還應繼續加大對這方面的投入。

美國明放暗堵

過去10年中,美中貿易逆差日積月累,目前已經高達1.2萬億美元(編者注:美國的統計數據,中方認為沒有這么多),但細加分析不難發現,外界對其中科技影響的關注程度遠要比對數字本身更多。一些分析者以此為據,不斷散播“中國威脅論”,并鼓動美國政府在處理該問題時應以前國防部戰略貿管司司長約翰?康法拉在上世紀80年代末提出的“美國要在有戰略意義的關鍵領域保持30年的領先地位,并以此決定對華出口”的建議為原則。

事實表明,美國已經采納了這一建議。

在去年5月22日,美國商務部部長卡洛斯?古鐵雷斯宣稱“將盡一切可能確保美國的出口管制政策不會阻礙美民用技術出口到中國”,但隨后就傳出國會將通過一項對華出口管理新草案的消息。這項草案新增了40多項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審查的內容,將“出口許可證”的受限范圍從占全部出口的1.5%提升到10%以上,這充分證明了美國不可能實質性地放寬對中國的高技術出口限制。

著名科學雜志《自然》的主編菲利普?坎貝爾表示,美國害怕中國沒有任何道理。他舉例說,2004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高科技產品為460億美元,而出口到中國的僅有90億美元,這一事實讓不少美國高科技企業甚感“恥辱”。這些企業的老總們一致認為,政府在對華科技貿易中的明放暗堵的做法正陷入一種矛盾的境地:一方面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讓它的戒備心越來越強,管制也越來越嚴;另一方面則是這種不合理的壓制政策不僅沒有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反而激發了它自主研發的潛能,這無疑又讓貿易雪上加霜。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發現,盡管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工業資本回報率遠不及美國,但現在這種情況正發生著十分微妙的變化。

曾參與該項目研究的盧鋒教授透露說,以權益作為資本存量計算,中國工業的凈資產凈利潤率已由1998年的2.2%上升至2005年的12.6%;稅前利潤率從3.7%上升到14.4%,總回報率從6.8%上升到17.8%。以資產作為資本存量計算,總資產利潤從1998年的0.8%上升為2005年的5.3%,稅前利潤率由1.3%上升到6.0%,總回報率從2.5%上升到7.5%。尤其是中國的民營企業,它們與美國企業已相當接近?!霸谶@里面,科技的貢獻是最大的?!北R鋒教授說。

中國無須自喜

盡管美國方面一直宣稱,如果不是波音公司等一批優秀企業存在,美國喪失科技領先優勢的問題會更加明顯。但就目前的情況看,中國還無須因此而沾沾自喜。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指出,中國投入的大部分研發經費主要用于產品改進,而非基礎性的科研項目。這種導致原創性和長遠意義研發不足的做法,反映出國內科研投資結構以及管理部門在促進創新方面思路的不合理性。同時,在歐美國家的專利部門中,劃入中國名下的專利注冊數量依然較少,而類似于上海交大“漢芯”造假的科研丑行還缺乏相關法規的約束,這將可能導致研發資金流失。這位中國著名的科學家認為特別需要提醒的是,美國在散播中國科技威脅的時候既有客觀描述,也有片面夸大,其用意值得警惕。

所以,中國應該冷眼看待美國的“恐慌”。

中國科技論文:被“豢養”的中國科技

這個題目在我腦海中徘徊了兩個多月,起因于我在思考運營商從事信息化業務時所面臨的體制困境:企業想做跨行業的信息化項目,就必須去拜那個行業信息化主導者的科技山頭。另一個原因在于,溫州動車追尾事件讓我開始思考缺乏市場化的科技體制在缺乏競爭壓力下的效率和能力問題。

我得出一個結論:在中國,科技是以一種被豢養的方式生存著。所謂豢養,我認為是這樣一種狀態:每個產業部門都有各自完整的科技體系,且對本部門的科技從業單位極度信任,其他獨立從事相同和相似領域的業者,即使水平更高,也很難進入該產業部門。

在中國,科技被豢養的一個關鍵的制度形式,科技單位都是由所屬產業部門的行政管理部門主管或主辦,或者本身兼具所在行業的標準制定、設備檢測等半官方行政職能;另一種形式,則是產業部門的主導業者是大股東。

這些被豢養起來的中國科技因此被分割得凌亂不堪,重復性的研究和同質化的產品層出不窮,使得中國的科技界很難產生出具有獨立的重大產業價值的東西。

這些被豢養的科技缺乏真正的競爭力。因為,評判一個科技單位的項目的價值及其獲取項目的能力,并不是看其本身的技術和科研水平,而是看其主管部門的行政級別或者大股東的實力。套用流行的話說,就是“拼爹”,看誰的“爹”更厲害。這也使得被豢養的中國科技從制度上缺乏真正的創新。

這些被豢養的科技還缺乏真正的創新能力。由于其生存依賴于行政部門或者大股東,在技術創新上,行政部門或者大股東領導的一言一行會被無限上綱上線。科技人員的存在,是為了證明管理部門或者大股東領導的正確,而不是為了創造新技術和產品以更好地生存。

這也是中國所謂“兩化融合”的困境。中國成立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信息化主管部門,然而,制度安排沒有解決,所謂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還是處于各個產業部門各自為政的狀態,而行政主導的信息化模式,也使得所謂的“兩化融合”被條塊分割。

這種被豢養的中國科技的產生,從近的歷史角度看,是中國行政體制條塊分割,追求大而全的惡果;從大的歷史角度看,筆者認為是中國自春秋戰國以來,門客文化和軍閥文化盛行和延續的結果。幾千年沉積下來的民族心理結構,其慣性之巨大,令我輩后人瞠目結舌。

這也是中國科技創新和進步的頑疾。此頑疾不打破,中國科技發展前景堪憂。

中國科技論文:尋找中國科技股的公信力

中國科技股還有公信力嗎?面對科技股行情,這是始終縈繞在人們心頭的一個疑問。

在目前被采訪的投資者中,多數人對科技股持懷疑態度?!笆裁纯萍脊桑呋貓舐拾?,說到底就是上市公司給中小投資者畫的一張大餅。”華西證券北京營業部大戶室里的一位股民,面對記者的采訪言詞犀利。而上海萬國測評的活動部經理呂沈強的話則更為直接:“科技股還有公信力嗎?”

6年之前,科技股在中國的股票市場上幾乎是“一枝獨秀”――在2001年的大半的時間里,除了股價可以用“飆升”二字形容,更多的則是給國內的投資者上了一堂科技知識的普及課。而隨著眼花繚亂的科技項目一一被揭開面紗之后,科技股的股價在6年的時間里幾乎一瀉千里,幾無回天之力。

時至今日,科技股在2006年上半年的“牛市”行情中仍舊是一蹶不振,看不到明顯走強的跡象。而在高科技概念與現實之間,飽受6年套牢之苦的投資者們開始回歸理性與平和。

科技股藍海迷津

2005年至今,對于中國企業界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藍海戰略”。無數企業對其頂禮膜拜,幾乎奉為新的“企業圣經”。

“藍海戰略”認為,要贏得明天,企業不能靠與對手競爭,而是要開創“藍海”,即蘊含龐大需求的新市場空間,以步入新的高速增長之路。這種被稱為“價值創新”的戰略行動能夠為企業和消費者都帶來價值的飛躍:使企業徹底甩脫競爭對手,并將新的需求挖掘并釋放出來。

但在中國的高科技領域,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上市公司幾乎是鳳毛麟角。多年的經營習慣使國內的高科技企業無不把絕大多數精力投入到如何利用價格手段去打擊競爭對手上,無論在電器、PC業,還是手機等大家耳熟能詳的高科技企業里,幾乎都在延續同樣的沒落道路,其間真正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藍海”的企業微乎其微。

格力電器(000651)顯然是空調行業的得意者之一。2005年格力電器的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了31.92%,而企業內部上下開展的“自主創新”活動,共完成創新項目1612項,其中產品開發類670項,技術類143項。另外在打造“格力”品牌方面,已將“格力”牌產品成功打入英國、法國、巴西、俄羅斯、澳大利亞、菲律賓、沙特、印度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自主品牌出口占公司出口總量的比例接近1/3。

來看看格力周圍的競爭對手:2006年澳柯瑪空調停產,格蘭仕空調因為業績不佳兩度換帥。與此同時,2006年上半年,格力銷售收入達到123.36億元,同比增長33%,實現凈利潤3.1億元,同比增長15%,尤其是內銷收入增長19%。而取得這樣的業績的背景是2006年上半年空調行業銷量的零增長。

在公布了2006年上半年的業績后,G格力(000651)在8月8日公布了關于擴產與定向增發的董事會決議。該決議表示,格力將投資新增360萬臺壓縮機產能、新增300萬臺/套空調產能。

至于為何要在空調行業不景氣的背景下擴產,格力證券事務代表葉永青表示,主要是由于今年外銷增長非常大,出口銷售收入超過39億,同比增長約77%,而外銷生產線經常需要擠占國內生產線。

但無論怎么說,格力的做法都稱不上什么“藍海戰略”,而就是這樣一家國內傳統的家電廠商卻成為2006年中國科技50強的新狀元。尋找自己的“藍?!?,求新的同時,關鍵還要守住自己的家業。最近3年家電業在運用多元化戰略尋求突破點的同時,又有多少上市公司考慮過如何守好自己的家業呢?

狂飆易,守業難?

“基業長青”幾乎是每一個企業的理想目標,但國內多數的企業都無法回避企業成長曲線里的下滑階段,尤其是在高科技的新上市企業中,“一年績優,二年績平,三年微利或虧損”的現象幾乎就是無法突破的怪圈。

在50強名單中,2005年手機廠商幾乎全部跌出榜單,而在今年的榜單中依舊看不到他們的身影。顯然這和中國手機市場的成熟度有關。之前的手機廠商幾乎就是在市場需求拉動的環境中生存,而這樣的企業必然要受到行業走勢的影響。一旦行業整體陷入低谷,就會有一批在競爭中的處于劣勢的企業被淘汰出局。

曾經是2005年科技股排名第34的大唐電信,今年則以每股收益1.5857元的業績無緣2006年科技股50強。而曾經在榜單上排名靠前的中興通訊在榜單上的名次也出現了一定的滑坡。

從《互聯網周刊》開始做科技股50強的評選活動開始,4年來的科技亮點相繼從家電業、通訊業和消費類電子行業次第滑過,但罕有連續在50強榜單中居前10位的科技上市公司出現(目前僅有中國聯通一家)。

“通則不痛”,這句普通的廣告語,對中國科技股而言則顯得意味深長。變革意味著機會,也預示著風險。熊貓移動曾經是南京熊貓重要的主營業務之一,但熊貓移動事發之后,南京熊貓不得不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2005年初,南京熊貓被迫割舍了熊貓移動的股權。時過一年,公司2005年報顯示,股權投資收益仍然是公司業績的主要支柱之一,業務主體是南京愛立信熊貓通信有限公司和北京索愛普天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兩家公司。南京熊貓董事長李安建表示,退出手機業務后,公司現階段正集中精力致力于把現有業務做強做大。南京熊貓的主營業務是衛星通信產品、移動通信產品、機電儀產品和電子信息產品以及電子制造業務等。

進入科技股50強,南京熊貓是第一次。而究其原因,關鍵之處在于其甩掉了自有手機業務這個“雞肋”。但轉變也有風險,如果南京熊貓所投資的兩家公司一旦出現業績下滑,南京熊貓也將不可避免地受到牽連。對于能否在科技股50強中站穩腳跟,目前無法斷言。

高科技的中國結

《互聯網周刊》“科技股50強”的評選活動已經是第4個年頭,4年中,始終有一個指導思想貫穿其中,那就是:我們要更精確地體現中國高科技的靚麗風采。但對于什么是最公正客觀的評價標準,至今在上市公司的基本資料中也沒有一個有絕對說服力的指標。

中國的高科技企業隊伍正在壯大,中國的高科技產業也正步入正軌,像中興通訊、深圳華為等一批具有典型科技特征的企業正為世界所認知。中國的科技力量需要聲音,也需要更多的呵護和扶持。

事實上,用任何方法對中國科技上市公司進行排名都很危險,因為排名的價值全在于信譽及可靠性的確立,而在目前的中國證券市場環境中,信譽及可靠性的確立,不僅僅需要上市公司的自覺自律,還需要排名操作者去夯實每一塊地基。為了盡可能公正客觀,本刊選取的數據和指標都來自上市公司的年報資料,而對50家公司的解讀,我們也仔細查閱了大量資料。

盡管我們的目標在于發現更多具有創新潛力和市場前景的科技公司,但更希望有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能夠穩健中求勝―雖然高科技行業一直有“高風險,高收益”的說法。

中國科技論文:深化國際合作 加強中國科技教育

摘 要:空間科學與技術是近年獲得迅速發展的前沿交叉學科領域,空間科學與技術領域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我國空間科學與航天事業提供有力的支撐,空間科學與應用專業的發展對我國國防建設、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具有戰略發展意義。俞俊生,北京郵電大學與倫敦瑪麗女王大學聯合建設的“電磁場理論與應用”國際開放實驗室執行主任,兼任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航天技術專家組專家、中英空間科學教育與研究合作中方實驗室團體專家組秘書長、電子科技大學“立人班”導師組總導師、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國際教育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專家。為透視中國在空間科學國際合作和人才培養方面的發展狀況及未來趨勢,本刊對俞教授進行了專訪。在采訪中,俞教授指出,空間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需要“地位對等”和“優勢互補”;平臺合作、團隊穩定和優勢互補是國際合作成功的關鍵;中英兩國在空間科學教育方面的合作十分必要,取得了累累碩果;未來科技領域頂尖人才需從娃娃抓起。

關鍵詞:空間科學;優勢互補;國際合作

一、空間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需要

“地位對等”和“優勢互補”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俞教授,您好!很高興您能夠接受本刊的專訪。作為北京郵電大學與倫敦瑪麗女王大學聯合創建的“電磁場理論與應用”國際開放實驗室執行主任和中英空間科學教育與研究合作中方實驗室團體專家組秘書長,您是怎樣看待空間科學領域的中英合作的?

俞俊生:空間科技體現一個國家的整體科技實力、綜合工程能力和系統管理水平,國際合作能夠實現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優勢互補,但這一領域的國際合作也往往比較敏感。高水平國際合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合作雙方整體科技實力的“地位對等”和“優勢互補”。英國在近代自然科學方面的發展舉世矚目,先驅者如牛頓、麥克斯韋爾等聲名顯赫,他們在力學和電磁學方面的貢獻幫助人類全面演進至當今的科學時代。英國的科學技術始終走在世界的前沿,具備良好的科研傳統和深厚的學術積累。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艱苦奮斗、勵精圖治、努力追趕,在建國之初的十幾年里,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科學研究和工業體系。以錢學森、鄧稼先等為代表的一批老一代科學家放棄了當時西方國家優越的生活條件,投身到新中國的懷抱,并和眾多的本土專家一道,面對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和蘇聯科技援助的終止,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取得了“兩彈一星”等一批從無到有的偉大成就,在世界上展示了新中國的力量,為新中國贏得了尊嚴。這一時期,中國涌現出了一大批科技領軍人物,這其中有28位科學家代表榮獲“兩彈元勛”的殊榮,他們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群體的杰出代表,他們的家國情懷和獻身祖國科技事業的拼搏精神,構成了中國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的核心價值基礎。自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過3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國的綜合國力有了較大的提升,為科技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經過新世紀十幾年的發展,我國的經濟不僅邁上了更高的發展臺階,科技水平更是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財政部聯合的《2015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達到1.4萬億,科技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里程碑式的科技成果層出不窮。例如,2016年9月25日,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被形象地稱為“天眼”,在貴州的自然天坑中正式啟用;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成功發射升空;2016年6月20日,中國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在國際比賽中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運算速度奪得第一;2016年6月22日至8月12日,中國科考船“探索一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開展了我國第一次綜合性萬米深淵科考活動;2016年1月底,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的大科學工程“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成功實現了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2016年8月16日,中國發射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2015年12月17日,中成功發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這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探測研究邁出重要一步;2012年底,北斗區域導航系統建設已完成,2020年前后將形成全球覆蓋能力;2016年9月10日,鄭(州)徐(州)高鐵正式開通運營,中國高鐵運營里程突破2萬公里;2017年年初,中國宣布將在北京投資近50億元建設超級同步輻射源裝置“慧眼”。

經過60多年的追趕,我國科技事業的整體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已逐步縮小,其中,航天、核能、高鐵等多個領域已成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形成了廣泛開展高水平國際合作所需“對等性”的重要基礎。2013年12月2日,中國國家航天局與英國航天局在京簽署了《中國國家航天局和英國航天局關于探索與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合作的諒解備忘錄》,雙方進一步擴大在空間科學、空間應用、教育培訓等多個領域探討合作的可能性。2015年9月,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率中方代表團訪英,全面深化中英第三次人文交流機制;2015年9月19日,劉延東副總理出席在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舉行的“中英科技創新座談會”,作為論壇議題之一的“中英空間科學教育合作”得到劉延東副總理和與會英方代表的積極評價?;仡欀杏⒖臻g科技領域的合作歷程,可以很清楚地發現,隨著中英空間領域合作的“地位對等”性不斷鞏固,雙方科技優勢的“互補性”亦日益凸顯,英方的空間科學、探測載荷技術等與中方的衛星平臺、運載火箭技術等互補性強,促成了中英合作不斷躍升。

二、平臺合作、團隊穩定和優勢互補是

國際教育合作成功的關鍵

《世界教育信息》:在空間科學領域,請您繼續深入介紹一下中英雙方在高等院校層面的合作。

俞俊生: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中英空間領域的校際合作始于2000年由清華大學宇航技術研究中心和英國薩瑞大學空間中心共同研制的微型衛星“清華一號”順利升空。2007年11月8日,在中英兩國航天局的支持下,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時任院長房建成教授與英國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時任主任哈德威爾教授負責組建的“中英空間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開創了中英空間領域高端平臺合作的先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該聯合實驗室作為組織協調兩國的航天研究機構、大學和工業部門的合作平臺,推進中英空間領域的高端合作,雙方共同組織年度合作交流會的工作機制十分有效,迄今已經成功組織了11屆年度交流會,取得了豐碩的合作成果。

我以我所在的實驗室為例,向大家介紹中英合作的一些經驗和體會。2003年11月8日,在北京郵電大學時任校長林金桐教授和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時任院長史密斯教授的支持下,成立了“北郵-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電磁場理論與應用國際開放實驗室”,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的陳曉東教授任實驗室主任,本人擔任執行主任。自實驗室成立以來,通過每周五下午1個小時連線交流雙方的學術進展、協助指導研究生、聯合申請科研項目資助、師生學術互訪等,我們在研究生培養、科研攻關、項目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令雙方滿意的合作成果。以我們承擔的“十一五”“十二五”民用航天項目為例。“十一五”時期,我們引進了英方的緊縮場天線測量技術,在對方團隊的幫助下消化、吸收,已培養了三屆研究生,基本掌握了系統設計方法。在此基礎上,“十二五”時期,我們瞄準更高性能的系統(比英方的系統性能指標更高),搭建原理驗證樣機。我們負責系統設計,英方提供關鍵部件加工,并指導我們系統裝調。由于性能指標屬于世界前沿,具有較大的技術挑戰和風險,我們充分發揮合作團隊的協同創新能力和實際經驗,克服了許多技術難題,于2016年初順利完成樣機裝調、測試并達到各項技術要求,為下一步的工程樣機研制服務衛星載荷整機測試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2014年5月28-30日,在由“中英空間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主辦、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承辦的第九屆中英研討會上,我榮幸地與英國國家航天學院阿努奧吉先生一起共同擔任“教育與培訓”分會主席,中英雙方的代表討論了中英空間教育各自的特色和優勢,希望將來能有機會開展這方面的合作。2015年9月5-10日,我第2次參加了由“中英空間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主辦、英國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承辦的第十屆中英研討會,并繼續與阿努奧吉先生共同擔任“教育與培訓”分會主席,會議期間,我與阿努奧吉先生在上海會議的基礎上,共同擬定了未來十年“中英空間科學教育合作”愿景,希望通過未來十年的努力,在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工程三個領域利用雙方的教育和研究資源,培養兩國的未來空間人才,合作涉及到雙方的中小學、大學以及工業部門。大會決定把這份合作計劃推薦給于2015年9月19日在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舉辦的“中英科技創新研討會”。在得到官方確認后,該項合作計劃被正式列為研討會議題。9月19日下午,阿努奧吉先生和我被邀請出席“中英科技創新研討會”,阿努奧吉先生向與會代表匯報了我們的建議,得到了劉延東副總理和英國高層領導的積極評價和贊同。經過近3個月的籌備,2016年1月16日,“中英空間科學教育與研究合作中方實驗室團體”在北京成立,國家航天局、英國駐華大使館和來自高校、科學院和工業部門的20家實驗室代表出席了成立大會,標志著中英空間科學教育計劃正式啟動。

經過十多年的國際合作實踐,我有幾點體會。第一,平臺合作保障長效機制。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要避免短期行為,只有長期穩定的合作,才能給雙方帶來更多的收益。第二,團隊穩定保障合作穩定。科學研究中,設備儀器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團隊穩定更能實現協同創新。第三,優勢互補保障合作效能。優勢互補是合作的原動力,可以優化雙方資源,以便挑戰更高的科技目標。

三、開展創新活動,

支持空間科學領域青少年人才培養

《世界教育信息》:我們知道,科學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在這個問題上,請談談您的看法。

俞俊生:通過中英空間教育合作,充分借鑒英國中小學空間科技教育已有的成功經驗,整合中英雙方的空間科技教育資源,我們希望開辟一條空間科技人才選培的新路。眾所周知,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航天事業的杰出科學家代表錢學森先生沒有沉浸在過去的成績上,而是更具憂患意識,提出了著名的“錢學森”之,以警示后人。錢老之問的核心思想是需要培養造就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技大師,中國的航天科技事業乃至整個國家的科技事業才能有更大的發展,才能始終走在世界的前列。這應該是錢老心中的“中國夢”。人生百年,生命有限,培養科技大師應該從娃娃抓起。我國的九年制義務教育保障了所有青少年能夠接受基礎教育,現階段我國中小學教育涵蓋的知識內容已十分豐富,但科技教育往往受到實驗設備、師資等因素的制約,雖然高科技產品已經進入家庭,如自動洗衣機、智能終端設備、寬帶網絡接入、汽車等,但普通大眾和廣大青少年對它們的科學原理和技術實現知之甚少。從青少年成長的規律來看,這一時期的青少年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性認知能力強,學校和家長應該多帶孩子們到學校之外的工廠、科技博物館、國家實驗室等參觀學習,接觸高科技、了解高科技、愛好高科技,努力學習,長大后成為高科技的創造者。這樣的科技教育,才符合時代的要求和國家的需要。遺憾的是,還有不少學校糾結于學校的升學率和排名而忽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大多數家長糾結于孩子的考試排名而忽視孩子的幸福感教育和興趣培養。從科技人才選拔培養的角度,必須破除現存某些落后于時代的思想桎梏。數理化生學科的偏才、奇才、怪才,未來有可能成為科技大師的苗子,一經發現,學校要把他們當成“金種子”,量身定制他們的學業發展規劃,而不能因為偏科影響升學考試,就得不到老師和家長的重視與呵護。

中英空間科學教育合作項目的創設,借鑒英國科技人才培養經驗,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并有效推廣示范。我們的計劃包括組織國內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空間科學資源向中小學開放,展示我國最新的空間科技成果,激發青少年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組織英國空間科學數理化大師班來華開展教學觀摩。發展一批初高中合作學校(高中示范校、初中基地校),推薦數理化生拔尖學生(偏才、奇才、怪才),參加“中英空間科學教育與研究”暑期學校,聆聽專題講座和實驗室參觀,邀請其中有興趣的學生參加實驗室的科研項目。組織專家導師組,輔助他們本科階段、碩士研究生階段、博士研究生階段的學業發展以及職業規劃。組織部分學生代表,參加英國皇家學會舉辦的科學活動周,推薦有條件的學生赴英進入一流的空間科學實驗室攻讀學位。

《世界教育信息》:剛才您已經提到了一些舉措,請您談談中英空間科學教育與研究合作計劃啟動后,在空間科學領域青少年人才培養方面的舉辦的活動及其具體的創新舉措。

俞俊生:中英空間科學教育與研究合作計劃已于2016年正式啟動。第一,我們舉辦了兩期“英國空間科學數理化大師班教學觀摩活動周”。2016年3月15-19日,首次“英國空間科學數理化大師班教學觀摩活動周”在北京和上海舉辦,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蘇、四川、廣東、海南的近百名師生參加了北京、上海兩地的平行式教學觀摩,英國的4位學術大師及其助手們分別為大家講授了空間物理、空間生物、空間化學3門課程。新穎的內容、精彩的教學讓師生們大開眼界。一般來說,許多同學對物理、化學、生物學科感到有難度,英方老師的做法是先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如注射器、玻璃球、干冰、醬油、牛肉塊等,帶著同學們用這些教輔設備做實驗,一邊做實驗、一邊問問題,實驗結束后,老師啟發同學們歸納總結發現的現象并講授科學原理,以及相關科學家的故事,一節課不知不覺就結束了,同學們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有同學感慨,這樣的方式上課,一定會喜歡上“高大上”的數理化。中方老師們更是盛贊英方的教學方法,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通過教輔設備演示和學生們實際操作,結合生活常識,建立感性認識;啟發學生思考深奧的科學知識,再由老師提煉出書本上給出的科學規律;講科學家的故事,科學家各自都有鮮明的人物個性,弘揚科學精神。第二期教學觀摩活動周也于11月14-18日在北京和上海成功舉辦。

第二,2016年7月18-29日在北京舉辦了首屆“中英空間科學教育與研究活動周(暑期學校)”,來自全國的50名愛好空間科學的初高中學生和教師代表參加了暑期學校的培訓。培訓包括12場中英航天專家的精彩講座、參觀5個國家級空間科學實驗室等,講座的主題面廣、內容豐富,結合圖片與視頻,擴大學生知識面、增長航天知識;實驗室參觀中,實驗室的專家們向同學們介紹科研項目和實現的科學目標,展示了許多先進的實驗儀器。英國專家介紹了空間基礎知識,通過視頻觀看了英國在軌航天員提姆匹克在空間站做的碰撞演示實驗。在第一期暑期學校結業式上,學員代表紛紛表示這是他們參加的航天科學方面最高端的活動,親歷了走進我國航天頂級實驗室時的激動心情,忘不了實驗室老師們的熱情接待,增長了對航天人的親切感和敬仰之情。短短的兩周r間,學生們聽到的、看到的還需要慢慢消化、吸收,但老師們的殷切希望已銘記在心頭。2016年首屆暑期學校的教學工作得到了國家航天局國際合作處、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北京大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英空間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北京郵電大學-倫敦瑪麗女王學院國際開放實驗室、英國國家航天學院的大力支持。

四、高度重視科技領域頂尖人才培養

《世界教育信息》:您對科技領域頂尖人才的培養有哪些建議?

俞俊生:科技人才是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群體,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現在歐美發達國家紛紛推動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課程進入中小學,高度重視中小學階段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這兩年,STEM課程也在嘗試進入中國市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一些中學與國際教育機構合作,嘗試引入STEM課程。在創新科技教育的國際潮流中,我國的數學教育越來越受到歐美發達國家的關注。當今世界各國在通過普及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培養造就大批量實用型、通用型科技人才的同時,也在努力探索拔尖人才的培養方法。“科學大師”是怎樣煉成的?追尋大師的足跡,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第一階段,學生少年時期遇到好的啟蒙老師(家長或學校老師),產生對自然科學濃厚的興趣,得到家長和老師的保護和支持,這一階段應該屬于“興趣+好奇”驅動型學習模式,達到不知疲倦、廢寢忘食的狀態。第二階段,學生青年時期接受優質的高等教育,遇到志同道合的同學和老師,這一階段屬于“興趣+求知”驅動型學習模式,同樣達到不知疲倦、廢寢忘食的狀態。第三階段是漫長的,面對各種科學難題的挑戰,努力攀登一個又一個科學珠穆朗瑪峰,失敗、孤獨、苦難常常相伴,需要巨大的勇氣和耐力,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這個漫長的階段屬于“興趣+信仰”驅動型學習模式,不僅有不知疲倦、廢寢忘食的工作狀態,還有百折不撓,矢志不渝的堅強意志,只有信仰才能具有無窮的力量。鑒于這種理解,我對培養拔尖科技人才的建議如下。第一,加強青少年的科普工作,在中小學增加科普活動,如專題報告和外出參觀。增設科技興趣班,主動發現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倡導“興趣+好奇”驅動型學習模式。第二,興辦特色、專長高中和大學,入學條件由“全才”轉變為“專才”,保障有專業興趣的孩子能接受好的高中和大學教育,倡導“興趣+求知”驅動型學習模式。第三,讓“偏才、奇才、怪才”的偏科學生受到家長和學校的重視,創造條件早期進入國家實驗室,參與科學研究和科學實驗,并為他們配備學術發展導師,進入青年時期,倡導“興趣+信仰”驅動型學習模式。我堅信,中國的未來肯定會涌現出大批的科技頂尖人才。

中國科技論文:中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問題研究

摘要: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在推動科技創新、產業機構的調整、解決就業難題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融資難的“瓶頸”長久以來制約著科教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通過全面分析中國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產生的原因,并提出加強企業自身建設,提升企業自身素質;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強化政府的服務職能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原因;對策

一、引言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指主要由科技工作人員組成,以市場為導向,能將科技研究成果與市場需求相互轉化,從事科技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知識密集型中小企業。中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主要表現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結構失衡、風險投資不完善,信息不對稱現象普遍、商業銀行惜貸嚴重,融資服務發展滯后以及行政審批繁瑣,管控嚴格,支持不足等。如何化解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現就其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并以多個角度深入全面地提出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的可行性、創新性對策。

二、科技塑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企業自身方面

1.發展起步晚、規模小,抵御市場風險能力有限

首先,起步較晚、規模較小等原因,初創期只有專利技術、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企業的固定資產、可抵押擔保物很少或價值不高。其次,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應收賬款周轉率和存貨周轉率普遍較低,增加了企業的財務風險。第三,企業未來經營過程中的現金流量、風險可預測性等方面都較難預測,缺乏金融機構的可靠保證,對風險的抵抗能力較弱。

2.受到企業條件的限制,管理能力存在一定問題

首先,大多的中小企業起步晚、發家于小型家族企業等原因,使得管理機制松散、權責不清,重大決策由企業主決定,缺乏民主性、科學性和規范性。其次,在企業人力資源中,技術人員占主導地位,管理人才稀缺,使企業發展受阻。

3.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信用等級低,擔保能力弱

科技型中小企業精通財務和金融專業知識的人員稀缺,尤其在一些企業中,內部控制和財務制度的混亂現狀,甚至沒有建立起正規的財務管理制度,在融資時并不能向金融信貸部門提供認可的財務數據。而且這些中小企業的信用觀念普遍不高,存在著逃債、避稅行為,甚至做假賬粉飾財務報表,破壞企業的信譽度,加大了融資難度。

4.企業融資的特點和需求大大加劇了融資的難度

科技產品的研發是一個風險高企、需要充足資金保障的環節,但由于科研產品的周期性,往往滿足不了申請項目長期貸款的條件,所以往往在科研成果未開發成功或者還未投產獲利的時期,貸款已經到期,缺乏融資的連續性保障。

(二)政府宏觀政策方面.

1.政府對于融資方式的控制。民間資本缺乏法律依據和行業規范,極大地限制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另外,根據中國間接融資的規定,貸款必須要有相應的固定資產作為抵押,將絕大多數科技型中小企業拒之門外。而且,目前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不能滿足發行股票和債券的條件,無法走直接融資渠道。

2.繁瑣低效的行政審批制度。由于缺乏一個系統化的管理機制,政府對于中小企業審批程序權責不清、程序繁瑣;大大降低了融資貸款的效率。

3.相對較高的企業稅務負擔。近些年來,中國GDP增長速度遠遠低于同期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企業的稅負增長過快,負擔較重。另外,現行的稅收政策設計不夠科學完善,使得原本資金就十分短缺的中小企業更不愿意承擔創新風險。

(三)金融體系方面

1.缺乏專門服務于中小科技企業的商業銀行。中國金融機構以四大國有銀行為主導,政策性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并存,但是高度壟斷的四大國有銀行將貸款的75%80%貸給國有企業、大型企業。

2.高度集中的貸款審批程序降低了融資效率。銀行等金融機構發放貸款有著嚴格的程序,審批程序繁瑣復雜,金融機構寧愿選擇辦理較大額度的信貸融資業務,而不是中小企業的小額融資。在抵押財產過程中,需要辦理財產評估、財產登記、保險、公證等行政手續,大大增加了企業貸款成本,降低了融資的效率。

3.金融體系內部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居高??萍夹椭行∑髽I財務信息不透明、做假賬現象普遍存在,參與信用評級的企業占比較低,信譽水平低,金融機構獲得其真實的信息和資料尤為困難,加大了交易成本和風險。

4.債權、證券市場門檻較高,融資渠道狹窄。中國證券、債權市場發展滯后,中小科技型企業很難通過股票或者債權直接融資,大大限制了中小企業通^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

5.征信系統不完善,企業的信用狀況不透明。中小企業信用評估體系和征信系統是建立和完善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的必要條件,然而中國目前的企業、社會征信系統都在籌建階段,企業和金融機構都對彼此的信用信譽不明了,信息不對稱增加了融資成本和風險,也提升了融資難度和契合度。

6.信用擔保機制不健全,缺乏統一管理監督。目前中國擔保機構的制度尚不完善,立法滯后,在運作、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嚴苛的貸款擔保條件,成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的障礙。

(四)資本市場方面

1.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發展緩慢,無法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中國雖逐漸建立起了資本市場,但金融體制與配套的服務體系尚未建立健全,資本市場融資潛力尚未全面發揮。中小企業融資依賴于商業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方式,很難得到多方面的融資支持。

2.風險資本引入較晚、發展不充分,難以轉化為投資成果。中國的金融市場底部較晚,資本市場很不完善,風險投資發展緩慢。個人投資者的參與積極性不足,政府資金占比過高,投資效率低下。

三、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對策

(一)加強企業自身建設,提升企業自身素質

1.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在現代企業制度下,產權明晰和權責明確是對一個經營實體最基本的要求,完善的治理結構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業自身綜合實力的增強。科技型中小企業應該打破傳統的家族式經營管理模式,建立職業經理人管理制度,使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提升企業在經營和管理過程中的效率,實現效益最大化。

2.規范財務管理制度,改善信息不對稱局面??萍夹椭行∑髽I也要學習和完善企業的財務管理制度,培養引進專業的財務人才,加強與會計師事務所的交流合作,打通企業的信息交流平臺,贏得更多投資者和金融機構的信賴。

3.提高強企業競爭力,樹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提升企業競爭力仍需要企業自身的努力經營,必須依靠尊重市場規律、積極自主創新、降低生產成本、誠信經營才能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贏得良好的信譽和形象。

4.摒棄傳統融資理念,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萍夹椭行∑髽I要主動去熟悉資本市場的融資途徑,掌握融資所需的方式方法。根據企業自生特點探尋最適合的融資渠道。同時也要學會對于融資方式的有效組合,合理的分散、規避風險,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和負債負擔。

(二)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強化政府的服務職能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供基本制度保障。中國目前對于中小科技型企業尚未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支持,處于一種無法可依的狀態,只能依據行業特征和所有制性質不同處理。近年來出臺的《物權法》《所得稅法》等是很好的開端,國家要抓緊完善立法的漏洞,并且能在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化的過程中,逐步推進專門針對中小科技型企業的法律規范,更好地澆灌和培育中小科技型企業的發展。

2.削減行政審批流程,降低企業融資門檻。政府對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審批審核相當嚴格,行政流程繁瑣。因此,政府應從服務型角度出發,明確各部門的職責,簡化審批流程,適度降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門檻,給企業的創設和發展提供寬松的環境。

。

3.弱化對利率的管制,降低企業稅務負擔。逐步推動人民幣利率市場化改革,使利率真實地反映市場主體對資本的供求狀況,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金融機構之間的良性競爭,激發金融創新、降低交易成本。

(三)完善金融體系建設,促進融資便利化、科學化

1.成立專門服務于中小科技型企業的政策銀行。中小企業的飛速發展形成了巨大的中小金融服務市場缺口,迫切需要成立大批中小金融機構,適應中小科技型企業發展的專門性政策銀行,發揮其工作效率高、融資成本低、貸款門檻靈活等特點,以滿足中小型企業的需求。國家贏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促進其規范、良性發展,成為中小科技型企業發展的有力支撐。

2.建立健全完善的征信系統、信用擔保體系。要貫徹落實科技部在2015年1月的《科技部關于進一步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的要求,通過財稅政策推進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運用互保、聯保、貸款保險等多渠道建立貸款擔?;鸬确绞剑苿訐C構加強業務創新,探索低成本、可復制、易推廣的融資產品和服務模式,強化其分散風險、增強信用功能,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

3.發展債券、證券市場,引入風險投資基金。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發揮風險投資、私募股權基金、債券市場、證券市場等的補充作用,鼓勵有實力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嘗試多元化融資渠道。在投融資方面,將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突破口,把培育發展鷴孕孕灤瞬業作為主攻方向,加快金融機構、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進一步推進種子基金、天使基金、創業投資基金、貸款擔保(質押擔保)、非上市公司場外交易等的發展。

(四)挖掘中介機構和投資者的潛力

1.規范中介機構市場運作,改善中介機構服務機制。充分發揮專業中介機構以及科技服務機構作用,在服務領域方面逐步開放并擴大,規范中介服務市場,提供并改善各類服務。

2.發揮民間資本的作用,拓寬投資者的范圍和隊伍。要進一步大力發掘民間資本的作用,加大社會宣傳力度,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和民間金融機構的培育,引導民間信貸的規范發展,拓寬投資者的范圍和隊伍。

中國科技論文:懷柔科學城,中國科技新地標

曾以雁棲湖、紅螺寺、虹鱒魚、紅肖梨聞名的京郊懷柔正在悄悄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6年9月,國務院印發《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提出“統籌規劃建設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和未來科技城”。同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l《懷柔科學城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這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一艘“科技航母”將在北京東北部啟航,成為創新中國夢的新引擎。

空間布局“一核四區”

“懷柔科學城概念的提出不是突發奇想,而是與這些年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整體思路和近年來懷柔的定位、發展基礎一脈相承的?!睉讶釁^副區長王|認為,通過近年努力,懷柔大力發展科技研發產業,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具備了建設科學城的良好基礎。

懷柔科學城位于懷柔區平原區東北部,北鄰雁棲湖生態發展示范區,南接中國(懷柔)影視產業示范區,西鄰懷柔城區。規劃面積41.2平方公里,按照“一核四區”進行空間功能布局。

“一核”,即核心區,規劃面積2.3平方公里,主要布局大科學裝置和交叉研究平臺,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八膮^”,包括科學教育區、科研轉化區、綜合服務配套區、生態保障區。其中,科學教育區規劃面積5.6平方公里,主要依托中科院大學建成人才培養基地;科研轉化區規劃面積12.3平方公里,主要以雁棲湖經濟開發區為主體,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綜合服務配套區規劃面積10.2平方公里,主要依托雁棲小鎮等功能組團,提供綜合配套服務;生態保障區規劃面積10.8平方公里,構建科學城的生態保障空間。環繞在核心區周邊,四個功能區組成了重要的配套保障圈層,將推動懷柔科學城高效協同運轉。

“可以說,懷柔科學城是承接中關村溢出效應、優化創新空間的再布局,是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集中資源要素的再安排?!蓖鮸說。

通過“一核四區”規劃布局,懷柔科學城將覆蓋科學、技術、產業、服務四個圈層。“科學城,核心是共同產生原始創新的科學圈。其次是技術圈,指的就是把原始科學成果轉化成應用技術的交叉研究平臺。第三是產業圈層,即把技術變成產業。以上這些,要實現良好的運轉,還要提供服務圈層,讓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等等在這里舒適地生活、工作、學習。概括地講,就是宜讀、宜研、宜居、宜業?!?

“國家隊”相繼匯聚核心區

實際上,從懷柔科學城醞釀之初,一支國家科技戰略力量就已經開始行動。

2009年6月,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市政府簽署《共建中國科學院北京懷柔科教產業園合作協議》,懷柔科教產業園區上升到院市合作層面,為懷柔建設科學城打下了基礎;2011年,中科院與北京市簽署了院市共建北京綜合研究中心協議,為在懷柔建設依托大科學裝置的綜合性研究中心邁出了第一步。

近年來,院市高層領導多次會商并召開了合作推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座談會,簽署了《“十三五”期間北京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合作推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行動計劃》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懷柔科學城合作協議書》。

“院市雙方密切配合,中科院拿出最好的項目和團隊,北京市拿出最大支持力度,共同謀劃建設北京懷柔科學城核心區――大科學中心?!敝锌圃罕本┚C合研究中心主任姜曉明說。

目前,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等大科學裝置正加快推進,中科院懷柔科教產業園已有15個項目投入運營。

坐落在核心區以北的中國科學院大學,在蕓蕓學子心中是全國頂尖學府。以中科院各院所的強大科研力量為平臺,師從各領域的著名學者乃至院士,在這里就讀的學生享受著國內頂尖的科研教育資源。以此為主要依托,這里將建設科學教育區,為科學城的發展持續輸送一批創新型國家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目前,中國科學院大學已有8000名師生入駐。

核心區以南,是科研轉化區,規劃范圍與現有的雁棲經濟開發區大致吻合。近年來,這里已匯聚了一批高新技術項目。全市首家納米科技產業園――北京納米科技產業園,簽約入駐納米能源等項目48個,成為國家級納米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2016年9月破土動工的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2018年建成后將成為集研發、展示、交流、產業轉化等于一體的國際一流納米能源全球創新中心。與此同時,中科院已有12個研究所22個項目落戶在這里,其中15項建成投入運營。

隨著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前沿交叉研究平臺的布局完善,懷柔科學城具備了更深層次融入國家創新戰略、為創新驅動發展做出更大貢獻的基礎和條件。正如姜曉明所說,北京是全國創新要素最活躍的集聚地,“全力配合北京建設代表國家最高科技水平的全國科創中心,是中科院作為科技國家隊的責任和義務”。

對中科院來說,這當然也是一種雙贏。中科院懷柔科教產業園作為中科院在北京的又一次發展機遇,成為了繼中關村園區、奧運園區之后,中科院在北京傾力打造的第三個園區。

“國家戰略”鋒芒初現

藍圖已繪就,下一個問題是,誰來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力學所、電子學所、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等科研單位,以及中科合成油、北龍中網、中科納通等院屬企業,它們或在懷柔建立了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組織開展國家級科學研究;或引領懷柔向新能源、云計算、納米新材料等新興領域加速聚集,從而成為了中科院在懷柔的第一批“先遣部隊”。

從寸土寸金的中關村搬出來,無論對誰來說,都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但如今看來,這些幾乎是“咬著牙”做出的決定,為研究所換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位于懷柔園區的空間科學任務大廳,“親眼”見證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等創造的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譽。

中科院力學所研究員姜宗林和他的同事,在這里研制成功了世界首座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超大型激波風洞,該風洞技術創建了先進高超聲速地面試驗技術的國際新高度,獲得美國航空航天學會2016年度地面試驗獎。

而該所在懷柔建成的高速列車動模型實驗平臺,則是目前國際上唯一能完成列車模型縮比1:8、最高實驗速度500公里/小時的高速列車空氣動力學實驗專用平_?!澳壳霸撈脚_已為多家企業完成了CRH380系列、中國標準動車組、城際列車等高速列車研制的空氣動力學實驗,支撐了中國高速鐵路的發展?!敝锌圃毫W所研究員楊國偉透露,他們還將繼續為我國“十三五”國家“先進軌道交通”專項的400公里高速列車和中速/高速磁懸浮列車研制等提供實驗數據。

“兩裝置五平臺”今年開建

未來,懷柔科學城將建設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高能同步輻射光源,以及布局建設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子午工程二期等大科學裝置項目。依托大科學裝置集群,還將建設一系列聚焦物質、材料、生命、環境、空間等基礎科學領域的跨學科交叉研究平臺。今年,將有兩大科學裝置和五大交叉研究平臺開工建設。

據悉,今年動工的兩大科學裝置為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和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其中,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將建成世界上首個集極低溫、超高壓、強磁場、超快光場等極端條件為一體的用戶裝置,可滿足多學科、多領域物質科學研究對綜合極端實驗條件的需要。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以認識地球環境復雜系統、模擬地球系統圈層變化和長期氣候變化、精細描述和預測地球物理化學生物過程等為目標,促進重大科學成果產出。

今年將開工建設的五個交叉研究平臺包括材料基因組研究平臺、先進光源技術研發與測試平臺、清潔能源材料測試診斷與研發平臺、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及有效載荷研制測試保障平臺、先進載運和測量技術綜合實驗平臺。

其中,材料基因組研究平臺將建設一個國家級的“設計-實驗-應用”一體化材料基因組研究平臺,為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等大科學裝置提供高質量的材料研究樣本、高效快速的高通量檢測手段,建成我國首個、世界規模最大、手段最齊全的材料基因組平臺,促進重要材料的發現和優化。

先進光源技術研發與測試平臺將開展先進光源技術研究及關鍵設備驗證測試,直接為高能同步輻射光源落地建設提供支持,建成先進光源技術研究中心、創新中心和技術轉移中心,為我國未來在先進光源領域達到并保持國際領先水平奠定基礎。

清潔能源材料測試診斷與研發平臺可充分利用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建設先進儲能、物理儲能、太陽能電池綜合測試分析、LED綜合測試分析及清潔能源用同步輻射光源線站等研究平臺,成為我國首個開放共享的從原子級到宏觀尺寸、從材料到系統的清潔能源材料、器件綜合分析測試平臺。

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及有效載荷研制測試保障平臺項目建成后將有效支撐國際子午圈、載人航天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月球與深空探測科學任務等國家重大任務,力爭在時域天文學、太陽爆發、全球變化和地球空間耦合等國際空間科學前沿取得重大原創突破。

先進載運和測量技術綜合實驗平臺將為臨近空間超高速飛行器、高速列車、空間引力波探測等重大科技工程的技術攻關與系統方案研究,提供世界領先的實驗條件。

通過建設一批大科學裝置和交叉研究平臺,面向全世界科學家和研究機構開放,懷柔科學城將建設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和開放科研平臺,成為未來中國的科技新地標。

這一切都將繼續……可以預見,到2030年,當國人再談起懷柔時,或許會充滿自豪地想到,那里有一座世界一流的科學城。

中國科技論文:淺談中國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摘 要]近年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于研發經費的投入快速增長,依靠創新、科技提升產品價值,在高技術領域與關鍵技術領域擁有核心競爭力,提高中國制造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已成為國家戰略。本文關注的是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同時考慮到科技與經濟大系統之間的關系,以相互聯系的系統觀的視角考察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效率以及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并從創新及管理體制角度提出了改革的方向。

[關鍵詞]科技創新;經濟發展;資源配置;創新管理體制

一、我國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支撐的現狀

(一)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效率總體偏低

有關數據顯示,全國各省份創新對經濟的支撐效率普遍偏低。近年來我國創新對經濟支撐的平均值僅為60%左右,距離100%的效率目標還有很大距離。這顯示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尚有待提升。國家的研發經費的投入快速增長,遠高于GDP的增長率。然而,高技術產值平均增長率較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的總產值占比很低,一直沒有明顯提升。這表明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仍然有限,在建設創新型國家背景下,如何高效利用現有的創新資源、讓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發展是當前社會轉型的迫切任務。

(二)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效率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

雖然總體上看,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效率比較低,然而,這種支撐作用顯示出明顯的區域差異性??萍紕撔聦洕闹涡试跂|中西部地區顯示出明顯不同:東部地區顯

著高于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并且正是由于東部地區的高效率提升了全國平均水平。科技創新對于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依賴于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與環境。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在于技術轉移的市場平臺、技術轉移體系、創新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等制度建設和市場環境是否完善,以及企業生產技術水平和能力。從這些因素看,東部地區要明顯優于中西部地區。

二、創新生產系統和創新支持下的經濟系統兩階段效率分析

(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受制于創新支持下的經濟發展階段

有關數據表明,創新投入到創新產出的轉化效率(創新生產階段)明顯高于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效率(創新支持下的經濟發展階段)。這可以看出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不強主要是受制于創新支持下的經濟發展階段,即創新支持下的經濟系統效率低制約了整體效率的提升。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科技成果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的潛在空間很大。

(二)省際創新成果轉化效率差異明顯

據有關數據和對各省創新過程兩個階段的效率差異的比較,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創新對經濟發展強支撐型:這一類省份創新對經濟發展過程的兩個階段效率都很高,基本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以天津、上海、廣東等省份為代表。第二類是創新成果轉化制約型:這種類型包含了很多省份,表現最為典型。這一類省份的特點是:創新生產階段效率較高,但是創新支持下的經濟發展效率比較低,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不強,兩個階段的效率差異明顯,這種類型囊括大部分省份,甚至北京兩個階段的效率差異也較大。

這充分說明創新成果轉化難是普遍現象,也是制約創新支撐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

第三類是創新生產制約型:這一類省份表現非典型,創新支持下的經濟發展階段效率高,但是創新生產階段效率較低,創新對科技的支撐作用受制于創新生產階段,如江西、海南。

由此,我們可以獲得兩點發現:一是創新支持經濟發展的效率受到創新生產階段和創新支持下的經濟發展階段兩個系統的影響,任何一個階段無效或者低效都會對整體效率形成制約;二是我國省份之間差異巨大,創新支撐經濟發展的過程在區域間表現差異非常明顯,各有不同。

三、創新成果的優化配置

(一)開放型的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滯后制約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除了少數省份實現中間產出的最優配置外,絕大多數省份都沒有實現中間產出的優化配置。總體來看,一是創新成果普遍不足;二是代表技術轉移指標的“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在絕大多數省份內都處于顯著不足狀態。

“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能夠反映我國技術交易轉移體系建設情況,這項指標絕大多數省份都沒有實現最優配置,充分說明目前我國技術交易轉移體系建設亟待加強。當前跨區域的技術交易轉移服務體系建設尤其滯后義亟須建設區域間和省際相互開放、互聯互通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

(二)創新資源和成果的區域互聯互通是提升創新對經濟發展支撐效率的關鍵

一類是由于創新資源投人過多導致,如江蘇、北京、浙江和湖南;另一類是和有限創新資源投入相比,“專利授權數”相對豐裕導致,如黑龍江、重慶、安徽和新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可以通過建立區域性創新資源共享平臺和區域性創新成果協作平臺來促進創新資源和成果在區域間的流動與共享。通過這些平臺建設,促進這些資源和成果相對豐裕(或者由于自身能力限制成果難以轉化)的地區向其他地區轉移,這樣不僅能夠提升自身效率,而且也能促進其他地區的效率提升,實現雙贏。

四、我國科技創新及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

(一)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體系

為了使科技創新更好的支撐經濟發展,應盡快推動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體系,以法制為基礎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的建設。消除現有法律體系中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相關法律立法精神相沖突的地方從法律上保障科技成果轉化主體的權益。同時,出臺配套細則,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法中對創業人員的經濟激勵措施。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向經濟成果的轉化,充分發揮創新在經濟轉型和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二)改革科技管理體制

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創新成果的轉化率不高與成果本身的“非市場化導向”密切相關,尤其是大學和科研院所作為創新主體,其科研成果的非市場化導向與當前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密切相關。

(三)建立開放型的技術轉移交易服務體系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環境

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建設滯后是當前科技創新支撐經濟發展的關鍵制約,構建全國層面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乃當務之急。

(四)建立共享平臺和交流體制

建立區域間互聯互通的創新資源和科技成果共享平臺,提升區域創新支撐經濟發展的能力。制定政策,支持科技人才和創新資源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實現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的區域間共贏。

目前我國科技創新對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普遍偏低,其中創新成果未能有效D化是制約創新有效支撐經濟發展的主因,同時開放型技術交易體系建設滯后制約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創新資源與創新成果未能實現優化配置成為普遍現象,創新資源和成果的區域互聯互通是提升創新對經濟發展支撐效率的關鍵。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與外部經濟及政治壓力都要求中國經濟必須轉向創新驅動和價值驅動,這都要求中國當前亟須解決科技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問題,亟待提升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中國科技論文:從考古三大刊文獻計量分析看中國科技考古發展趨勢

摘 要:根據發表在《文物》、《考古》和《考古學報》三種學術期刊上的研究論文,綜合考察2005―2014年中國科技考古研究的新進展,發現過去科技考古的研究更偏重于單個遺址、單一材料或某一種技術手段的應用,而現在的研究更強調研究對象的整體性和研究方法的關聯性,并初步分析科技考古發展的總體趨勢。

關鍵詞:科技考古;計量分析;發展趨勢

科技考古是考古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主要是指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分析研究古代人類文化遺存以及與人類活動相關的自然遺存,獲得更多的古代人類活動信息,從而盡可能地構建古代人類社會的面貌。

19世紀中葉,近代考古學開始形成。進入20世紀以后,各種自然科學和技術都有快速發展,并在國外考古學中得到廣泛應用。中國的科技考古事業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逐漸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已有較大進步和喜人成績。

科技考古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國內已有學者專文介紹過,它包括年代學研究、環境、植物與動物考古學研究、體質人類學研究、物質結構及化學元素分析、田野考古新技術、計算機技術考古及文物保護等方面。

科技考古的文章主要發表于《考古》、《考古學報》、《文物》、《考古與文物》、《故宮博物院院刊》、《敦煌研究》、《中國歷史文物》( 原《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 、《江漢考古》八種考古類刊物上。其中《考古》、《文物》、《考古學報》是中國文物考古界公認的三大權威刊物,代表了中國文物考古的學術主流,都是重要的中文核心期刊。

有學者采用科技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在對九種中文核心期刊(其中八種考古類核心期刊,一種為物理核心期刊)《考古》、《考古學報》、《文物》、《考古與文物》、《故宮博物院院刊》、《敦煌研究》、《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現《中國歷史文物》)、《江漢考古》、《核技術》等所刊登的科技考古論文的統計中發現:我國科技考古論文統計曲線呈現三個平臺,它印證了我國科技考古的三個歷史發展階段:即倡導期(1950-1977),初步發展期(1978-1989),快速發展期(1990-2002)。這種采用科技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中文核心期刊所登載的科技考古論文進行文獻計量統計,很有學術意義和價值。我們借鑒文獻計量學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我國科技考古文獻,不僅看文獻的數量,也分析文獻的質量和內容。綜合上面各種因素,本文選擇了考古學界認可度較高、影響較大的考古三大刊近十年發表的文獻進行統計和分析,以期了解和總結近年來我國科技考古的發展情況,進而提出對我國科技考古發展趨勢的一些拙見。

考古三大刊十年來(2005-2014)來共發表科技考古論文150篇(見表1)。每年大約都有10多篇文章,每年文章的數量變化不大,其中《考古》最多,有87篇,占總數的58%,《文物》的數量也不少,約占33.3%,《考古學報》數量最少。

按大分類統計(見表2),年代學研究19篇,環境考古學(含動植物考古)研究32篇,體質人類學研究7篇,物理化學分析技術70篇,田野考古新技術16篇,計算機考古3篇,文物保護研究8篇。數量統計表明:高新技術在考古中應用的次數頻率在增多,其中應用最多的是物理化學方法(含核技術),特別是金屬分析占據重要位置,環境考古學研究呈上升趨勢;傳統的碳十四測年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許多考古新技術的應用無法從這三大期刊中反應出來,這三大期刊更多的反應的是這些技術對考古研究的促進作用,許多領域還沒有廣泛的推廣開來,受眾的群體還不多,所以科技考古要得到發展,首先就要突破傳統考古,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適當的降低門檻。

十年來我國科技考古事業的確有較快發展,得到學術界的普遍重視: (1)《文物》、《考古》雜志開辟的“科技考古”專欄,幾乎每期都有科技考古文獻發表。(2)各地的文物,考古雜志都有一些科技考古。(3)一些科學史研究雜志也有科技考古文獻發表。(4)近年來發表的考古報告和出版的考古報告,大都附有科技考古分析報告。(5)有數量可觀的“科技考古”論文集出版。(6)一些考古文集和科技史論文集中發表了部分科技考古論文。(7)近年來舉辦了數屆“科技考古學術研討會”。(8)一些高校紛紛成立科技考古系,培養科技考古方向的碩士和博士生。(9)部分高校和研究單位先后成立科技考古研究室(所)。(10)各種中外聯合考古隊在全國各地的考古工地上正在進行不同規模的科技考古調查和發掘。(11)中外學者合作的科技考古研究也正在進行中。

通過分析近年來科技考古的成果,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1、科技考古基礎理論的建設很薄弱;2、科技考古學的多學科協作研究還不夠深入;3、我國考古發掘和考古研究的國際合作還不夠活躍。

總起來看,隨著考古學對生態環境、文化整體面貌以及文化間相互關系綜合研究的不斷加強,近年來科技考古的研究重心也在產生變化。如果說過去的研究更偏重于單個遺址、單一材料或某一種技術手段的應用,那么現在的研究更強調研究對象的整體性和研究方法的關聯性,具體說來,如下3個趨勢正變得越來越明顯:

一是更加注重研究古代人類與社會及自然環境的關系,對古代遺物和遺跡的分析研究不再停留于“是什么”的層面上,而是要繼續探究“為什么”的問題,也就是文化嬗變的動力問題。科技考古與考古的關系變得更加密切,因為兩者的目標其實并無二致??萍伎脊旁絹碓蕉嗟貜娬{最大限度地提取考古遺物和遺跡所蘊含的信息,并從各個不同學科的角度加以釋讀或分析,以期更全面地了解研究對象所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及其演變的規律。

二是更加重視不同區域技術與文化發展所顯示出的獨特性,冶金考古對云南、新疆和陜西漢中等地區金屬技術特征的揭示就是很好的例證,玉器考古對各地玉料礦物學特征的揭示亦復如是。注意技術與文化演進中的區域性特征,不僅有助于認識地理及環境背景的重要性,而且是為了更好地探討不同區域或不同人群之間的文化交流與互動,從多種角度揭示文化演進背后的動力。

三是科技考古各分支學科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這不僅體現在研究對象可能出自同一考古遺存,而且體現在研究手段上互相借鑒、互為補充,從而使得相關研究更加全面而深入。隨著研究方法或手段的不斷進步,研究者能夠獲得的信息也更加豐富,因而能以更廣闊的視野、更多樣的角度來分析或闡釋這些信息,并有條件展開綜合性的比較研究。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計算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計算機軟件越來越多樣,許多都能很好的促進科技考古的發展,我們需要更多的了解,更多的向其他學科,其他國家,其它領域學習,拓寬視野,利用更好的科學技術來協助考古研究。

中國科技論文:中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發展的思考

摘 要:目前,中國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與發展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層面:一是在總體狀況方面:科技創新人才規模相對較??;高層次的科技創新人才缺乏;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留才的體制機制還不完善,科技創新人才流失嚴重;全社會對人才資源開發和自主創新的投入不足。二是在理論研究與成果轉化方面,缺乏成熟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尚處于積累階段。三是在中國企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發展方面,企業尚未成為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發展的主體,企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發展存在障礙。因此,我們應著重從理論研究、公共管理和企業微觀管理三個方面加強中國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中國;科技創新人才;公共人才服務體系

一、引言

無論是工業經濟時代,還是知識經濟時代,對科學技術的掌握及運用程度,決定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而科技創新人才的總體數量和質量,決定了其國際科技競爭力的高低。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知識、科技、產業創新的加速發展,科技創新人才的競爭越來越被提高到國家和地區的戰略高度。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和發展,是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成效的關鍵。

美國關于創新人才培養與開發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歷史。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開始出現科研集體和一些專門的研究機構。20世紀八十年代后,北美、西歐、日本及東歐一些國家,都發展起具有本國特色的創造學研究體系,分別從心理學、性格學等角度對創造性思維進行了深入研究,為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思路。創新人才的培養,在前蘇聯、英國、加拿大等國家也取得了積極成果。前蘇聯在全國和各地區建立發明家組織,激發人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技法,培養造就大批創新人才。英國則通過設計方法討論會,研討關于創新設計的理論和方法。

中國直到20世紀八十年代才出現了進行創新理論研究的學術團體和研究組織。到1998年6月,中國政府和科技界構建和啟動了包括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教育振興的國家創新體系。國內關于創新人才培養與開發的研究中,對科技創新人才環境建設研究比較系統和全面的是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一些專家學者組織的“北京市科技創新人才環境研究”課題組,他們對北京市科技創新人才環境建設進行了深入的實證研究。文魁、吳冬梅(2008)的《科技創新人才環境研究報告》和邊文霞(2006)的《科技創新人才環境實證研究》兩篇文章分析了人才對北京市宏觀與微觀科技創新人才環境各因素的滿意度與需求度,并通過對有顯著性差異的項目做差異性分析,指出科技創新人才環境應完善之處。而課題組成員宋克勤(2005)在《國外科技創新人才環境研究》一文中分析了美國、英國、日本、韓國和新加坡在科技創新人才環境建設方面的重要措施,總結了國外在科技創新人才環境建設方面的一般特征。一些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科技創新人才和宏觀環境建設的某一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并且提出了相應的改善科技創新人才環境的意見建議。還有其他一些專家學者也對科技創新人才的企業環境建設進行了研究,以企業為出發點,對企業所營造的微觀環境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壯大企業科技創新人才的有效措施。另外,國內各省市(如上海、深圳)在科技創新人才資源的培養與發展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二、科技創新人才的界定

科技創新人才是中國特有的名詞,國際通用的概念是科技創新人力資源??萍紕撔氯肆Y源,在理論上是指實際從事或有潛力從事系統性科學和技術知識的生產、促進、傳播和應用活動的創造性人力資源。

目前,中國研究者對科技創新人才定義大同小異。其中對科技創新人才概念研究比較全面和深入的是劉敏、張偉,他們在《科技創新人才概念及統計對象界定研究――以甘肅為例》一文中,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角度對科技創新人才進行了界定。狹義科技創新人才,是指直接參與、從事科技創新活動及為科技創新活動服務的所有人員;廣義科技創新人才,是指科技人力資源,包括現在和潛在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萍紕撔氯瞬挪粌H擁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而且具有較高的創造力,是創新型和科技型的復合型人才。其具備的個體特征為:相應的專業特長和較高的個人素質;較強的個性與獨特的價值觀;具有較強的創造性和團隊合作精神。

三、中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發展的現狀和問題

2010年9月國務院發表的《中國的人力資源狀況》白皮書披露,經過多年努力,中國的人才資源開發取得了積極進展,人才資源總量不斷增加,人才素質明顯提高,人才結構進一步優化,人才使用效能逐漸提高?!?63計劃”“97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科技計劃(基金)、“百千萬人才工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重大人才項目,培養造就了一支具有較大規模和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引進了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但是,針對國際國內的形勢特別是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勢,中國人才培養面臨嚴峻挑戰,目前,中國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與發展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1. 總體狀況分析

中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具體表現在:

(1)科技創新人才規模相對較小。相對于中國人力資源絕對總量而言,中國科技創新人才的相對數量還明顯不足。中國經濟社會已經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因此,需要迅速發展和壯大科技隊伍。

(2)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缺乏。在科技人才隊伍中,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十分短缺。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在49個主要國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僅處于中等水平;創新能力不足,成為影響中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在中國科技人才資源中,尤其是能夠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做出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戰略科學家、尖子人才和領軍人才尤為匱乏。

(3)科技創新人才流失嚴重。薪酬福利、工作環境、基礎設施以及科研條件與國外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促使中國的人才外流現象十分嚴重。中國重點大學一些在該學科內最優秀的學生中60%~70%留學國外,但學成歸國的人數卻很少。人才的大量外流,不僅浪費了中國投入的巨額教育培訓經費,而且這些掌握關鍵技術,在科、教、研領域能夠創造高附加值的知識經濟領域的人才一旦流失到國外,將會對中國的科技產業甚至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另外,如何引進尖子科技創新人才是中國未來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工作不得不面臨的難題。

(4)自主創新投入不足。高水平的R&D投入是一個國家具有較高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中國的R&D投入較低,科技創新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

2. 理論研究與成果轉化現狀分析

國內關于科技創新人才的研究尚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由于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缺乏成熟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尚處于積累階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問題。

(1)局限性。相比較于國外的研究,國內關于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發展的研究起步較晚。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發展的研究,不論是環境研究,還是對策研究,國內專家學者主要集中在宏觀層面,而關于微觀層面的研究比較缺乏。一是現有文獻關于科技創新人才環境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個方向――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宏觀環境涉及國家層面、省級行政區域層面和行業層面,研究多集中于農業領域;微觀環境涉及組織層面,研究則主要集中于高校。二是在對策研究方面,部分文獻一般停留在政府層面進行對策研究,而對企事業單位如何開發和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沒有進行深入的實證研究,較少提出系統化的具體方案。三是真正有理論依據的定性研究和規范的實證研究較少。

(2)科技創新人才及其研究成果的數量大于質量。由于目前政府、企業和研究機構人力資源的管理機制,尤其是激勵機制建設不完善,一些科研人員往往難以專注于科技創新的研究與開發工作,將更多精力關注創新成果的數量而非質量,影響了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產出。具體表現在:一是國際論文數量雖多但質量不高;二是國際專利產出極少,產業技術國際競爭力處于嚴重弱勢;三是應用型及產業化人才明顯少于學術型人才;四是能夠把握世界科學前沿、做出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尖子人才匱乏。

3. 中國企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發展現狀分析

(1)企業尚未成為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發展的主體。企業應是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體,但長期以來,高層次的科技創新人才集中于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而企業的研發人才非常少,且專業技術人員占企業全員的比例較低,大多數企業沒有建立自己的研發機構。企業專業技術人員中的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不僅缺乏,而且流失嚴重。而企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發展能力的薄弱使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差,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2)企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發展存在障礙。企業在創新理念、管理機制、組織結構等方面存在不足,從而阻礙了企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與發展。主要表現在:一是企業創新意識不強。大多數企業缺少對研發和創新足夠的重視,自主創新和研發意識較弱,而更多地關注如何擴大市場份額以增加銷售收入。二是承擔技術新風險的能力低。由于絕大多數企業規模小,資金少,籌資渠道少,生產的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企業承擔風險的能力比較低。三是組織機構不健全,缺乏長期戰略性規劃。中國企業大多不具備長遠的發展戰略,沒有建立推動自主創新的機構和組織,沒有制定長期的自主創新規劃以及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四是科技創新人才的選聘、培養、評價以及激勵等機制不完善。

四、中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發展對策

1. 理論研究方面

一是國內專家學者應該注重在具體領域(行業和個體組織)和城市的科技創新人才方面進行研究,研究出來的成果應貼近實際,具有實用性。二是注重對科技創新人才微觀環境建設的研究。推進企事業單位科研工作站點建設,支持科研成果與企業和社會的對接轉移,促進產學研的緊密結合。三是國外對創造性人才的研究形成了各種科技創新人才理論,建立起比較系統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論,還編制了大量測量工具,為研究的客觀性、可操作性及可驗證性提供了有力手段,值得借鑒學習。四是建設人才交流合作平臺,加強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通過人才交流,促進創新人才的相互交流和信息溝通。通過國內外人才合作項目,發展和完善各種形式的科技人才國際化培養模式,鼓勵科技創新人才進行廣泛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

2. 公共管理方面

(1)創造科技創新人才發展的有利環境。國家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及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創造科技創新人才發展的有利環境。一是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尤其是提高R&D的投入強度,促進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的建設。二是完善公共人才服務體系的建設,重點建設科技創新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技術平臺以及科技人才數據庫等。三是建立、健全各類人才管理機制,包括科技創新人才的評價、激勵、保障機制和其他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人才自由流動制度等。

(2)吸引和培養高層次的科技創新人才。一是加強產學研合作。產學研合作是實施科技創新的重要環節和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政府應鼓勵企事業單位與高校、科研機構之間建立多種形式的產學研戰略聯盟,通過共建科技研發平臺、聯合實驗室、開展合作教育、共同實施重大項目等方式,培養引進高層次的科技創新人才。二是建立、健全市場化的教育培訓體系,包括人才服務與培訓機構、社會中介培訓機構等各類社會教育機構。三是打造科技創新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建立靈活的人才引進機制,強化人才、智力引進的政策措施。

3. 企業微觀管理方面

(1)完善科技創新人才管理體系。一是創新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改革傳統的人才評價方法。二是建立、健全鼓勵科技創新人才創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勵機制,堅持向關鍵崗位和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傾斜的政策。三是在人才培訓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國家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種社會技術交流、專家論壇等形式開展培訓工作,既要注重培訓的內容,又要注重培訓的層次,提高員工的知識和技能水平,鼓勵和支持員工的創新活動。四是在薪酬福利方面,為員工提供基于工作表現和個人能力發展的薪酬體系,鼓勵人才跨部門、跨團隊進行廣泛參與和廣泛合作,以激發創造性。五是在績效管理方面,以創新能力和工作業績作為主要衡量標準,進行科技創新人才職稱的評聘、成果評獎等。六是為人才制定科學的、個性化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注重科技創新人才的發展。

(2)創造理想的工作環境。理想的工作環境,可為科技創新人才提供充分發揮創造力和施展才能的空間,不僅可以提高人才的忠誠度,而且可以促進高質量的科技創新成果的產出與轉化,進而實現組織的創新與發展。一是滿足科技創新人才的需求??萍紕撔氯瞬抛非笞晕覍崿F,自我管理能力較強,企業應豐富工作內容,增加工作挑戰性,不定期地為科技創新型人才提供各種形式的培訓。二是營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推動創新的工作氛圍。企業應淡化領導者角色,引導員工敢想、敢說、敢做,敢于創新,樂于創新,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三是打造舒適的外在環境。積極打造健康舒適的環境,如舒適的辦公室、功能齊全的健身房、彈性工作時間制、不定期的企業活動等。

(3)構建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具有促進企業員工持續學習、不斷提高適應和變革能力的功能。學習型組織強調終身學習、全員學習、全過程學習、團隊學習,企業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拓展與外界信息交流的深度和廣度,才能不斷突破極限,實現科技創新。一是以企業文化為載體,倡導組織成員“全員參與”“系統思考”“終身學習”的學習理念。二是建立靈活的扁平式組織結構,促進信息的交流與溝通。三是開發企業內部信息交流系統,促進知識的共享、互動與創新。四是建立和完善獎勵學習與創新的激勵政策。

中國科技論文:新型光源投影在中國科技館的應用

【摘 要】投影機的傳統光源主要指高強度氣體放電的光源,包括超高壓汞燈、短弧氙燈和金屬鹵化物燈。新型光源主要有LED光源和激光光源。經過分析傳統光源與新型光源的特點,指出各種光源的優缺點,并根據中國科技館的實際情況,給出新型光源投影替代傳統光源投影的建議。最后指出逐步實現節能、環保、高性價比投影的更換是未來科技館的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投影;光源;LED;激光;科技館

投影機是一種可以將圖像或視頻投射到幕布上的設備,光源從經過不到1英寸的顯示芯片,到清晰地投射在大屏幕的過程中,顯示面積需要放大成千上萬倍,因此高亮光源是相當重要的。現階段,在投影機領域,傳統光源包括超高壓汞燈、短弧氙燈和金屬鹵化物燈,新型光源指LED和激光光源。

1 傳統光源的特點

傳統光源主要是指高強度氣體放電光源,包括超高壓汞燈、短弧疝燈和金屬鹵化物燈,它們的發光原理都是一樣的:在一個充滿高壓氣體的燈管里使兩根相距1毫米左右的電極尖端產生高壓放電,從而激發氣體產生可見光。

1.1 超高壓汞燈

當燈管內的高壓氣體為汞蒸汽時,這個燈就叫“超高壓汞燈”。超高壓汞燈具有很高的亮度,汞放電的蒸汽壓越高可見光就越豐富,電弧亮度也就越高,超高壓汞燈穩定放電時汞蒸汽壓強通常要達到104Pa以上,這就要求燈泡在工作時腔體內最少要能承受10MPa以上的氣體壓力。該燈色溫高,對視覺刺激大,但是本身很脆弱,因為它本身受到溫度太高,加上現在的技術限制,因此壽命很短,一般正常使用在2000小時左右,且其光衰性很強。由于較高的性價比,超高壓汞燈被廣泛用于中高檔投影機的中高亮度產品中。

1.2 短弧氙燈

當燈管內的高壓氣體為氙氣時,這個燈就叫“短弧氙燈”。短弧氙燈的亮度比超高壓汞燈更高,輻射光譜接近日光,最高亮度可達到4萬流明,而且亮度衰減性控制良好,隨工作電流和工作時間變化較小,但是該燈價格昂貴,而且壽命短只有可達1000小時左右。目前只用于少量高檔投影機的高亮度產品中。

1.3 金屬鹵化物燈

當燈管內的高壓氣體為金屬鹵化物時,這個燈就叫“金屬鹵化物燈”。金屬鹵素燈,其特點是壽命長,價格便宜,但是亮度的衰減性也很快,一般1000小時衰減50%左右。并且發熱量高,對投影機散熱系統、工作環境防塵要求也高,不宜做長時間投影使用。目前,主要用于低檔品牌的高亮度產品中。

2 新型光源特點

2.1 LED光源

LED光源就是以發光二極管(LED)作為投影機的光源,來代替傳統光源,LED光源分為兩類,一是以單色的白光LED作為光源;二是以紅、綠、藍三色LED作為光源。

與傳統光源相比,節能是LED光源最大的特點,耗電不到傳統光源的三分之一。此外又由于LED是冷光源,在工作時產生的熱量遠遠低于傳統燈泡光源,大幅降低了光源對投影機的散熱要求;全封閉的光學引擎完全杜絕灰塵的進入做到了光路零維護;LED光源具有超長的使用壽命,使投影機更換燈泡的頻率降低并減少了后期使用成本了。目前LED投影可以做到十年不用更換燈泡,真正做到零維護。內置的高溫隔熱膜,外置的真空散熱,再加上兩級溫控保護可以使LED投影工作時間長達十年,是傳統光源壽命的10倍~20倍。

目前LED光源已逐漸成熟,并在逐步進入了平常百姓人的家中,但其使用成本還是偏高且光源亮度不足。近年來,由于世界各大投影生產商對LED光源的日益重視,紛份加大LED光源的改進力度,使其性能不斷在改進中提升。經過對LED光源的改進,如今其已經具有了更好的發光率和發光角度以及更高的單色發光性能,但目前亮度也只可以達到3000流明,然而這個亮度已經可以滿足很多要求不高場合的使用需求了。而且根據LED光源具有超低的光衰,行業標準表明1000小時光衰為0,3000小時光衰為1%,10000小時光衰僅為3%,這顯然也為LED光源長期使用效果提供了保障。

2.2 激光光源

激光光源就是以由全固態激光器產生的激光作為投影機光源,從而代替傳統光源,激光光源也分為兩類,一是以單色激光為光源;二是以紅、綠、藍三色激光作為光源。

激光顯示技術是最新一代顯示技術,是近幾年來才新興的技術。激光作為投影光源最顯著的優勢就是亮度高和使用壽命長,使得人們不斷加大對該光源在投影領域地不斷開發與利用。另外激光的色域、色彩和飽和度等各方面的出色表現都在傳統電視之上。超低的售后維護成本,超低的光衰,使得激光光源有取代傳統光源的趨勢,目前生產商對激光投影光源的設計壽命已達10年之久。

但受限于美國國家標準學會、食品管理局、藥品管理以及歐盟相關標準:民用激光器不能超過1mW,工業用激光器不能超過5mW,因此所有在售的激光投影機的亮度不可能超過5000流明,但作為最有前途的新興光源,各大廠商(如BARCO、愛普生、科視、NEC、SONY等)都在進一步試驗高亮度的激光投影機,目前最高亮度已經達到了72000流明。此外作為新型光源的投影,激光光源的投影目前的價格較高,尤其是高亮度的投影,加之體積很大,目前還不能被廣泛地應用在生活中。

3 中國科技館新型光源投影的應用

中國科技館新館建成于2009年,展廳內現有投影機180余臺,且投影種類眾多,但大多采用高汞燈燈泡,給展品維護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平日館內展廳觀眾較多、溫度較高、灰塵很大,投影儀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每天運行近八個小時,使投影機與投影燈泡的壽命大幅降低。而且經過多年使用,很多投影效果已經明顯不能達到當初設計要求而影響到了展品展示效果,使展品完好率下降,影響觀眾參觀效果。隨著投影機老化程度不斷加大,投影機的日常維護消耗也在逐年增加。

鑒于此情況,根據對中國科技館內投影機的實際使用情況和對展品維護標準的不斷探索研究,暫時由不同的亮度需求可以將中國科技館的投影分為三類,低于3000流明,5000流明左右和10000流明及以上的。

根據LED和激光投影的特點,目前可以用LED投影取代低于3000流明的小型投影機;將5000流明左右的用激光投影替換;由于目前高流明的激光投影價格十分昂貴,10000流明及以上的仍采用目前流行的傳統燈源的高亮度工程機。

2014年,中國科技館已經將部分影響投影效果的低亮度投影更換為LED投影,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表明,LED投影完全可以滿足低亮度投影的要求。由于激光投影價格較貴,只更換了一臺激光投影來替換中高亮度的投影,也達到了相當好的效果。像這樣采用高性價比的主流投影機,逐步淘汰那些陳舊過時且不環保的機器,將是未來科技館發展的大趨勢。

4 結語

目前新型光源投影機仍有亟需改進的技術,各大投影生產商仍在不斷地加大對新型光源投影機的研究投入。經過近幾年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型光源已經逐漸出現在了人們的生活中,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新型光源的投影機會更加穩定、成熟。

中國科技論文:中國科技期刊的品牌意識與品牌戰略

摘 要:根據我國科技期刊的實際情況,筆者論述了科技期刊品牌的基本概念及現實意義。討論了創立科技期刊品牌的條件以及實現科技期刊品牌的具體途徑,并從建立健全編輯部的規章制度,籌建國際化的編輯委員會,注重塑造期刊品牌的形象,構建高素質的編輯隊伍,增加期刊選題組稿的力度,搭建期刊網絡現代化平臺等方面探討了創建科技期刊品牌戰略的基本對策。筆者強調,在市場競爭意識日益強烈的今天,辦刊人員應樹立起強烈的期刊品牌意識,把準期刊定位,突出辦刊特色,轉變觀念,與時俱進,使科技期刊得到持續發展,從而打造中國科技期刊的品牌形象。

關鍵詞:科技期刊;品牌意識;編輯素質;品牌戰略

科技期刊常常能夠顯示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總體發展水平,是開展對外科技交流的重要載體。伴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我國也逐漸成為科技論文產出大國,我國每年出版發表的科技論文總量居世界第二,形成了具有一定數量和規模、門類比較齊全、涵蓋各個學科、基本能滿足科技人員成果發表和學術交流的科技期刊體系。盡管我國科技期刊數量不少,然而國際知名品牌科技期刊并不多,我國科技期刊的全球傳播力和國際影響力與國際高水平期刊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這與我國的國際地位、綜合國力和科學技術研究實力極不相稱。因此,探索中國品牌科技期刊的發展道路,打造中國的品牌科技期刊,促進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中國科技界及期刊界的歷史責任。

一、樹立科技期刊的品牌意識

科技期刊是進行知識傳播、推廣科研成果、探討學術觀點的重要平臺。隨著國家對期刊管理體制的逐步完善,國內外科技期刊的品牌化競爭日趨激烈,因此,樹立科技期刊品牌意識是期刊在市場競爭中獲勝的基礎,打造品牌期刊已成為科技期刊發展的必然選擇。21世紀以來,品牌意識已開始自覺或不自覺地融入到了中國科技期刊的變革行列之中。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國科技期刊要求生存、求發展,必須創立自己的強勢品牌。期刊品牌是科技期刊發展的無形資源,是衡量科技期刊競爭力強弱的一個重要標志。在科技期刊競爭已達到白熱化的今天,誰擁有了品牌期刊,誰就能取得更大的發展。打造品牌期刊是科技期刊發展的最好對策,否則,科技期刊就很難在期刊市場中立足和發展。因此,加強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設,對科技期刊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辦刊人員應樹立品牌競爭意識和品牌戰略意識,積極挖掘各方資源,吸引并留住作者及讀者,在廣大讀者心目中牢固樹立起期刊的品牌形象。

二、期刊品牌的基本概念與現實意義

基本概念:期刊的品牌是指期刊的辦刊宗旨和期刊定位、創意策劃和特色風格、學術地位和公眾形象等多方面的抽象和概括。品牌期刊在本行業具有較強的學術影響力, 被本行業的專家學者廣泛認可[1~3]。品牌期刊的價值是一種無形的巨大資產。品牌期刊對于期刊的未來發展有著十分巨大的促進作用。

現實意義:在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品牌經營正成為學術期刊在競爭中獲勝的重要法寶。品牌科技期刊主要表現為整體形象的標識性、文化內蘊的先進性、讀者群體的專一性、同類科技期刊的統領性和開發經營的增值性。因此,加快實現科技期刊品牌戰略對于期刊的發展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三、科技期刊的品牌戰略

一個科技期刊能否成為品牌期刊是長期以來該期刊的學術質量、期刊影響力、受眾認可度等諸多因素凝聚和積累的結果??萍计诳放茖萍计诳掷m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辦刊人員必須十分重視期刊的品牌發展,筆者將從六個方面論述實施科技期刊品牌戰略的基本對策[4-7]。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規章制度

科技期刊的品牌地位競爭日趨激烈,因而創建先進的期刊管理制度勢在必行。完善的編輯部規章制度和規范的編輯出版程序不僅是創建品牌期刊的的重要保證,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因此,建立和完善科技期刊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是保證科技期刊質量,樹立期刊品牌的重要環節。期刊社或編輯部應當按照崗位工作性質和編輯業務特點,建立一套科學公正、合理有序的編輯出版管理制度,分工到位、職責明確,保證整個編輯出版工作井然有序,使科技期刊的發展步入良性軌道。

在期刊日趨國際化的形勢下,積極組建一支國際化的期刊編輯委員會隊伍是十分必要的。一定要把那些國內外在本行業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吸引到編輯委員會里來,他們是影響期刊發展和期刊品牌建設的重要因素。這些專家、學者專業知識背景深厚,見多識廣,具有敏銳的科學觀察能力,他們對期刊辦刊宗旨及期刊組稿理念、期刊市場定位及期刊發展戰略會提出切實可行的合理化建議。例如,《西北地質》編輯部在第五屆編輯委員會的換屆改選工作中,經過與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及時溝通,補充了不同專業的學科帶頭人、院士及國際編委,同時充分發揮了《西北地質》編輯委員會的作用,極大地提高了《西北地質》的學術影響力和廣泛知名度。

(三)注重塑造期刊品牌的形象

期刊品牌的形象是讀者、作者對品牌期刊的基本印象和總體感覺,這種感覺能在本領域專家學者中迅速形成期刊識別印記[8]。期刊品牌形象的塑造總體要具有簡潔性和統一性,在視覺上應當簡潔生動、易于識別。其次這些視覺形象應當具有統一穩定的特點,期刊品牌形象長期就會在讀者、作者及其他科技人員心目中形成固定形象識別印記, 從而使期刊得到本領域的專家和學者、讀者和作者的認可。

科技期刊要成為品牌期刊,人才戰略是期刊品牌建設中的重要環節,優秀的期刊管理人才、專題策劃人才、編輯出版人才可以使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外界聲譽不斷提高。隨著學科領域的不斷延伸和相互交叉,編輯人員只有具備了深厚的編輯業務知識、寬廣的科學研究視野、扎實的文字語言功底、熟練的現代信息技術、良好的外語表達能力,才能向讀者呈現出編排規范標準、具有科學價值的高水平科技論文。品牌期刊的編輯應當具有一種較強的期刊品牌意識,無私奉獻精神和終身奮斗的思想品格。構建一支高素質的編輯隊伍,對于創建品牌期刊便具備了十分巨大的潛能。

(五)增加期刊選題組稿的力度

提高論文質量是創造品牌期刊的關鍵,編輯一定要關注行業熱點問題。專家學者和青年才俊所撰寫的稿件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和較高的科學價值,他們的稿件將有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因而編輯部應有計劃、有重點地進行選題組稿,聘請某一專業領域權威性的專家撰寫稿件,讓那些真正代表學術水平的稿件在第一時間發表。編輯人員必須及時掌握本學科的學術動態,站在學科發展的前沿進行選題策劃。

(六)搭建期刊網絡現代化平臺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互聯網為科技期刊的發展提供了保證。期刊網絡現代化既有利于期刊的廣泛傳播,充分展示期刊的品牌形象,又提升了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期刊網站可以發揮辦公自動化的優勢,完成期刊的基本信息以及目次、摘要、全文等內容的在線,一些重要的文章在網站上能夠很快地與讀者見面;建立期刊辦公自動化系統,如在線投稿、在線審稿、在線查稿、在線編輯;建立讀者與作者互動機制,加強編者與讀者的網上交流,為讀者和作者提供優質服務。內容豐富和構建完善的期刊網站,既可提高期刊的品牌影響力,又可獲得廣泛的社會認知度。

(七)注重科技論文的質量審查

期刊刊載的科技論文學術水平高低與專家審稿環節有極大的關系,一般來講,編輯部都實行兩審制度,同時選兩位本學科的專家從不同角度對論文進行審查。編輯要認真閱讀專家的審查意見,結合編輯的審讀將退修意見準確地傳達給作者,當作者修改好論文返回編輯部,編輯一定要認真審讀,修改不到位的論文退回再行修改。論文審改過程一定不能省略,只有緊緊摳住審改的每個環節,才能使論文質量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八)加強同行間的相互交流

科技期刊的辦刊人員特別是責任編輯要加強繼續教育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與同行進行相互交流。積極參加各種學術研討會,擴展視野,提高學術水平。編輯人員如果不走向各種科研活動的第一線,那么學術思維也就逐漸枯竭,就無法抓住好的稿件。經常到相關的編輯部學習交流,可以開闊思路,促進辦刊理念。積極主動與專家學者交談,可以活躍學術思想,提高科學認知的敏感度,更有利于創辦品牌期刊。

四、結 語

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科技期刊的辦刊人員應當樹立品牌意識,充分利用專家學者和編輯人才,借鑒國內外期刊編輯出版的成功經驗,從品牌戰略的角度出發,建立健全完善的規章制度,籌建國際化的編輯委員會,注重塑造期刊品牌的形象,構建高素質的編輯隊伍,增加期刊選題組稿的力度,搭建期刊網絡現代化平臺,打造中國科技期刊品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期刊業的發展將更具活力,中國的科技期刊將會以嶄新的品牌形象及較高的國際知名度出現在國際出版業的舞臺上。

中國科技論文:中國科技標準與國際標準的差距

摘 要:眾所周知,美國已經是一個典型的創新型國家,而中國的目標是未來建設一個創新型國家。兩個國家目前在創新型國家建設方面的差距到底有多大?這些差距到底與社會制度有沒有關系?這些差距能不能彌補?需要多少年才能建成?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回答。研究認為,中美兩個國家在創新型國家建設方面確實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這些差距并不是因為社會制度的原因造成的,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我們“缺乏系統作為”造成的。只要我們找到付出艱辛努力的具體辦法,我們一定能夠趕上。

關鍵詞:WBS 科技創新 技術成熟度

1、引言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大量的科技投入產出效果不佳,特別是美國軍方科技投入飽受“拖降漲”之苦。美國軍方就開始以科研項目為對象,研究如何管理才能控制投入產出。經過十多年努力,在1975年,美軍正式頒布了一個標準,即MIL-STD-881A(防務裝備項目工作分解結構)。這個標準出自軍方,后來演變為歐美商業領域全部采用。

2、創新型國家的目標與現實差距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

中國大多數的企業研發費用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比外國企業低,國有企業比其他所有制企業低。為什么企業不愿意投?他們最擔心的是研發經費投入打了水漂。企業研發投入增長的動力機制是:已有的科研投入,其產出為企業帶來了現實的回報,讓企業感到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但總體上產出大于投入,就會形成良性循環,企業才會繼續提高投入。

現在的問題是,絕大多數企業一是不放心這筆錢投給自己的研發中心,二是不放心這筆錢投給研究機構,三是不放心這筆錢投給大學。因為他們過去“搞”出來的科研成果距離生產力尚有很大的距離,科研經費花了,除了“紙面上的科研成果”,實用的生產技術還是需要從外國引進。關鍵問題的“死結”在于必須解決每個科技人員“投入產出的效率”問題,拿出真正能解決實際生產技術問題的科研成果來,樹立起科研人員和科技界的口碑和聲譽,才能提升企業投入的熱情和信心。

3、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的差距

中國的國家創新體系,在將力量變為做功的能力方面,與世界的差距比較大。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公布的《中國的航天計劃:中美合作的多種選擇》中:美國擴大與中國的合作,可以減少兩國在太空目標上存在的相互猜疑和不信任,避免制定具有威脅性的計劃。同時可以保持中國對美國技術的依賴,同時了解中國技術的性能和進程,使美國能夠在兩國關系中具有掌控力??梢岳弥袊壳暗慕洕鷮嵙Γ澕s美國航天任務的成本。這段話的核心意思是:別看中國正在研究該項目,出錢出力,但距離真正推動生產力發展尚有距離。真的形成生產力,美國人就降價。

中國的國家創新體系,在將做功變為功率的能力方面,與世界的差距很大。一個日本學者講:中國的技術人員只向尖端技術挑戰,對生產技術漠不關心。他們有很強的技術開發能力,但不能用到生產中去。大量生產廉價優質產品的技術水平之低,令人意外,這是中國落后的最大原因。

中國的國家創新體系,在將功率變為效率的能力方面,與世界的差距很大。一個美國的同行專家講:在同樣的器件水平和儀器設備的前提下,你們研制出來的雷達與我們研制出來的雷達MTBF相差一個數量級。我很不服氣地問為什么?他說:你們一部雷達的參研人員需要30個,我們最多需要15個。這就是根本原因。最后我才知道,他們用工作分解結構WBS這個國家標準衡量每一個參研人員的WBE的TRL,而我們只知道增加人員。

4、科技評價的基礎標準

4.1、WBS

對于一個科研項目來說,在其研制的過程中,將所要完成的工作自上而下逐級分解所形成的一個層次結構體系叫工作分解結構。一般由圖或表兩種表示方式。該工作分解結構縱向自上而下按層次劃分,橫向從左到右依次由若干個工作分解單元組成。工作分解結構管理所有的工作分解單元,需準確提供每一個工作分解單元的時空位置;與科研項目相伴生的,并貫穿于科研項目的全壽命周期。

4.2、EVM

把實際完成的工作的價值與實際發生的成本關聯起來,從而確定已經花去的那部分經費的效用和收益。獲得價值管理是一種控制“成本和進度”這兩個要素的有效辦法。任何有價值的評價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獲得價值管理(EVM)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兩點:一是適用性。對于技術風險小的工程項目非常適用,對于技術風險大的研制項目不太適用。二是線性假設。EVM在核算的過程中全部采用線性假設。這使EVM容易應用,但沒有考慮不同價值的權重,也沒有考慮活動順序。

4.3、TRL

技術就緒水平,對于工作分解單元來說,在其研制過程中,將其從思想火花到貨架產品的全過程分為九個臺階。這九個臺階基本能夠代表這個工作分解單元的技術就緒水平。每一個工作分解單元的成熟狀態都應該由一個TRL來表述。TRL是根據所在專業通用模型結合本項目的實際情況建立的。工作分解單元應該屬于專業領域,不同專業領域具有不同的TRL表述模版。

5、結論

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準、激勵機制、轉化機制。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一| 国产9 9在线 | 中文| 精品www日韩熟女人妻| 国产卡一卡二卡三免费入口| 黑人大荫蒂老太大| 欧美丰满大乳高跟鞋| 日本牲交大片无遮挡|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女女女女bbbbbb毛片在线|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视频| 亚洲蜜桃v妇女| 无码国产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精品丰满熟妇区| 亚洲午夜成人片|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欧美熟妇另类久久久久久不卡| 嫩b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亚洲免费人成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交换| 寺庙双乳高耸嗯啊h|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网| 亚洲精品成人无限看| 久久69国产精品久久69软件|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区 | 少妇真人直播免费视频| 亚洲日韩性欧美中文字幕| 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曰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部| 无码高潮少妇毛多水多水免费 |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下载 | 国产自国产自愉自愉免费24区| 特黄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把女的下面扒开添视频| 亚洲日韩欧洲乱码av夜夜摸| 美女黄网站免费福利视频| 麻豆国产96在线 | 日韩| 丁香花在线影院观看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