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中小學教育論文

中小學教育論文

時間:2022-04-01 04:21: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中小學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小學教育論文

中小學教育論文:淺析中小學教育科研現狀及解決對策

論文關鍵詞: 中小學 教育科研 問題 解決對策

中小學開展的教育科研活動已經有幾十年的發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體系。很多教育管理人員和教師逐漸認識到,教育科研在解決學校教育實際問題、提升教師素質、提高教學質量、推進教育理論建設等諸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小學教育科研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中小學教師提出的時代要求。但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開展,學校教育科研工作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圍繞中小學的教育科研現狀及解決對策等問題展開探討。

一、中小學教育科研存在的問題

如上所述,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總體上看,中小學教育科研整體水平仍不夠高,遠遠不能適應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需要。我國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從觀念上來看,中小學教師普遍存在對科研工作的認識誤區。

從一定意義上說,現在部分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意識較之以前有所提高了。他們已經認識到教育科研對教育教學活動改進,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有很大幫助,認識到科研可以使教育教學理論更加完善成熟。但是,從整體而言,部分教師對中小學的教育科研工作存在許多觀念上的誤區。

誤區一,搞教育科研是專家學者的事,是專門機構與專業人員的事。很多中小學教師認為,自己只是教書匠,充其量“傳道、授業、解惑”,搞教育科研只會分散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誤區二,學校領導重視不夠。學校管理人員只是把教育科研與評先進、評優秀掛鉤,把科研工作的進行作為考核教師的手段之一。這會導致一部分教師錯誤地認為,教育科研只是證明個人能力的一種方式,是提高工資的一種手段,是換取名譽的一種途徑。

誤區三,不少中小學教師把從事教育科研工作簡單地理解為的數量多少。他們盲目地通過在各種期刊上來證明自己的科研能力,甚至為了增加的數量,不惜把錢花在不知名的期刊上。

(二)學校教育科研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教育科研工作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比較嚴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教育科研的管理方面來看,學校管理者忽視對教育科研的過程管理。很多學校出現這種情況,只重視立項和結果鑒定時的管理,忽視整個教育科研工作各個環節的監督和管理。一些教師教育科研課題申報成功,獲得立項以后,科研工作就立刻進入停滯狀態,申報人員將其放置一邊,學校管理者也沒有進行指導和管理。直至結題階段,申報人員才開始找資料,補記錄,編寫研究報告,東拼西湊,整理出一套材料,拿到一個國家、省級或市級的獎狀或證書就告一段落。因此,中小學的教育科研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對課題的監督、檢查、成果的鑒定上。

2.教師在教育科研過程中存在理論指導不足。中小學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也正是因為此,中小學教師缺少足夠的時間及時學習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一方面,他們掌握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較少或者比較膚淺,難以用先進的教育理論來指導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即使掌握了一些教育方面的理論或方法,大部分中小學教師也無法用他們所掌握的這些教育理論分析解決實際遇到的教育問題,因為他們經驗豐富但理論基礎薄弱。

(三)科研經費不足造成教師參與科研主動性不高。

一般來說,對于各級規劃的課題,相應的管理部門應給予適當的經費支持。但是,科研經費現狀是,科研所需要的經費遠遠高于管理部門所給予的數量,中小學教師申請的科研項目要想出成果,除了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外,還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小學教師參與科研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研究成果價值偏低。

中國教育學者鄭金洲曾經指出,中小學教育科研存在“有行動無研究、有研究無成果、有成果無轉化、有方法論無具體方法、有定性無定量、有敘事無提煉、有課題無問題、有師本無校本、有分析無元分析”等基本問題①。

教育研究成果價值偏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許多重要教育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還相當薄弱,有的還近乎空白;二是教育科研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功能沒有充分表現出來。科研的宗旨是要改進實踐。教育科研應該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服務,真正以改進教學為目的的科研活動并不多。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總體水平不高,已無法適應新形勢對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工作要求。

二、針對中小學教育科研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針對上述論及的各種問題,結合國內外學者在教育

科研方面的研究成果,我認為中小學教育科研要想走出誤區,不斷提高科研素養和科研水平,應采取以下五個方面的對策。

(一)樹立正確的科研觀念。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研究型教師已成為新形勢下對當代中小學教師的時代要求。所謂研究型教師就是把中小學教師的日常教實踐與理論分析創新相結合,促進教師專業化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中小學教師向“研究型”轉變離不開教育科研。

一方面,中小學教師要認識到,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既不同教育專家的教育科學研究,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學經驗總結。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應該是在研究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對教育理論的充實和創新。這樣,既不會把教育科研工作專家化、專門化,又不會把教育科研工作看作教學工作之外的附加工作。

另一方面,中小學教師要在發展自身、發展學校的基礎上來進行教育科研工作,摒棄科研是為了“晉級評優”的思想,克服形式主義和應付了事的工作態度。廣大中小學教師要認識到只有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提升教學水平,促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二)完善教育科研的管理制度。

如何制定一套科學、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我們認為,從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現狀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要從課題選擇、評審、立項開始,到課題的檢查、鑒定及獎勵,整個教育科研過程需要不斷完善。不能在一些教師剛開始申請課題時,學校表現很積極,整個科研過程卻不聞不問,加上教師自身也很懈怠,使得整個研究過程極為松散,科研成為空談。針對這種情況,學校要對整個科研的過程進行跟蹤檢查,及時督促,對不能按時完成研究任務的教師取消其研究資格,結題時不予上報。

嚴格申報教育科研課題的教師資格。有的教師平時教學工作質量不高,考核成績較差,但數量不少,申報課題很積極。對于這種教學工作考核成績不好的教師,在制度中應明確規定,在課題申報或者驗收時不應給予過高評價,必要時取消其上報資格。

可以設立專門教育科研管理機構,同時打通科研、教學、教師培訓之間的關系,使得教師對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有正確的認識。同時,在申報教育科研課題時得到必要的指導,從而營造廣大教師積極參加的科研環境。

(三)加強教育科學理論培訓,以先進的理論指導科研工作。

中小學教育科研加強理論培訓是指,中小學教師要接受教育理論的指導,用先進的教育理論武裝自己,而不是對教育實踐遇到的問題或教育創新進行盲目的、無計劃的、隨意的經驗總結。具體說,中小學可以聘請教育理論工作者進校指導或組織教師積極參加各項教育培訓,熟練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具有教育學、心理學、教學論等方面的知識,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驟,以理論武裝自己。在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從事系統的教育科學研究工作,以此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師的科學素養、教育素養。

(四)建立教育科研激勵機制,加大教育科研經費投入。

要改變中小學教師進行科研工作的功利思想,調動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積極性、主動性,就必須建立教育科研激勵機制。通過教育科研激勵機制,引導中小學教師端正進行教育科研的態度,積極投身于教育科研實踐。

一方面,學校必須本著公平、公正、客觀的原則來評價成果的價值,不能根據發表文章數量來評職晉級,否則會挫傷一部分真正想從事研究的教師的積極性,影響研究結果的價值和實用性。

另一方面,學校可以設立“教育科研專項基金”,為中小學教師提供充分的科研經費支持,使教師在從事科研工作時無后顧之憂,從而提高教師從事教育科研活動的積極性。

(五)重視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科研成果價值偏低是當前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工作較為普遍的現象。很多教育科研成果對教育實踐中急需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未涉及或未作深入研究,大部分提出的研究成果仍然是口號式的,雖然有些道理,但是可操作性很低,實用價值不大。事實上,評價一項科研成果是否具有價值應該看其對本校甚至中國的教育教學工作的改進是否有幫助,其現實意義尤為重要。

只有科研成果面向實踐,才能發揮應有的價值。因此,教育科研成果是否運用到學校實踐中去,是判斷教育科研活動是否具有價值的關鍵。當然,只有通過教育科研活動,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才能不斷提高。

蘇霍姆林斯基有過一段經典的言論:“如果你想使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快樂,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藝術,那就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道路上來。”在目前如火如荼進行的新課改過程中,“研究型”教師的理念已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教師通過參與教育科研活動,一方面解決現實問題,另一方面形成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提高教學水平和自身素質,另一方面推動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改進。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工作已經引起了相當多學校和教師的高度重視。

中小學教育論文:中小學教育應貫穿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思想內容

摘要:世界上對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工業生產的節制不嚴,形成對環境的破壞、大氣的污染,使之成為人類的巨大威脅。我們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資源和環境工作,并取得顯著成效,但仍是任重而道遠。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遠處著眼,從中小學的教育著手抓起來,把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思想貫穿到中小學教育教學中去,論文以三點理由講述了其必要性,在五個方面加以實施,措施具體,可操作性強,必能收到長遠的預期效果。

關鍵詞:資源;環境;愛護;保護;中小學;教育

愛護資源、保護環境是人類共同面臨的保護自我生存發展的一項偉大事業和緊迫任務。目前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都已對愛護資源、保護環境提出了限制排放污染和治理方案,有的形成公約。上世紀90年代初,聯會國大會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我們黨和政府對資源與環境高度重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提出節能減排、生態治理等等的具體防治措施,投入巨資予以治理,努力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的經濟增長,由數量型轉變為質量型、效益型的經濟發展,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當前,我們社會,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思想觀念普遍提高,各行各業正在同志“科學發展觀”的號召下加快落實,成效越來越顯著。我國每1000美元gdp消耗的油當量已經從以往的0.6噸下降到0.3噸左右。作為中小學教育,在愛護資源、保護環境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美化校園、靜化學習環境方面有顯著成績,但與新時期、新任務、新目標的要求相比,還不夠全面和完善。今天我們還應當提出“要把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思想貫穿到中小學教育教學中去”的響亮口號,讓孩子們盡早加入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行列中,從小實踐保護人類、造福人類的偉大事業。

其所以這么提,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讓他們從小知道資源、環境對于人類的重要,增強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思想觀念,產生節約使用資源、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土地、水、礦產、糧食都是人類賴依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構成人居環境的要素。沒有這些基本的東西,人類就不能生存和發展,而且,這些物質如土地、水、礦產是自然資源,地球上總量有限,是不可再生的;有些資源越使用越少,直至可以用完,如礦產資源方面的煤、石油;據有關專家預測,世界上的石油以現在的速度使用從現在起僅能再供人類使用30多年,煤僅能再供人類使用150年左右。所以現在油價煤價都漲的很高。盡管油價現在有回落,可是從長遠看,價高是一個不變的趨勢。現在人類正開發新的石油替代能源——生物醇,開發新的動力能源----太陽能、風能、地熱、核能。糧食是農民伯伯在土地上耕作培育收獲的產品,它是可以年復一年收獲的,但土地如果遭到破壞,如有害物質給予污染,有害物質污染了水傳導在土地上,使土壤結構中含有破壞莊稼生長的毒素,使莊稼或蔬菜不能生長,就不能生產糧食和蔬菜,或過度開墾土地嚴重沙化糧食種植要減產。而人的生育是呈上升的趨勢,必然造成糧食短缺,形成饑餓,災荒,威脅人類的生命。

二是讓他們從小認識資源使用、環境變化狀況以及帶來的嚴重后果,增強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危機感和憂患意識,產生愛護資源、保護環境,學習先進科學技術,使國家富強擠身世界之林的精神動力。我國建國五十多年來經濟發展很快,gdp增長迅速,2007年達到24.66萬億元(合32508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65.5%,年均增長10.6%。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比建國初期gdp增長了十多倍,而礦產資源消耗增長了40多倍,單位gdp消耗礦產資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許多,而礦產資源回收率僅為30-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個百分點。以2003年為例,我國gdp占全球gdp總量不到4%,而我國消耗的煤炭占全球煤炭消耗總量的31%,消耗的石油占7.5%,鋼材占27%,水泥占40%;環境污染也高出世界水平,我國排放的溫室氣體co2總量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平均每4美元gdp排放的co2,美國700千克,日本400千克,中國900千克,排放so2,美國2.3千克,日本0.3千克,中國18.5千克。平均每立方米空氣含有的懸浮顆粒物,按微克計算,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是60-90,2000年北京370,上海162,廣州151,而美國洛杉磯1998年時只有52。單位gdp排放的廢水比發達國家高4倍,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廢棄物比發達國家高出10多倍。國家環保總局負責人也披露,我國1/3的國土已被酸雨污染,主水系的2/5成為劣五類水,3億多農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億多城市居民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1500萬人因此得上支氣管炎和呼吸道癌癥。有人計算2003年我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環造成的經濟損失占當年gdp的15%。當我們聽到和看到這些信息時,產生許多危機的感覺,坐如針扎,一定產生科學文化、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念頭,以便將來更好的治理環境、愛護資源,保護我們每個人的健康。

三是讓他們從小克服浪費資源有損環境的小毛小病,養成良好的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習慣,同時通過這些青少年行動影響更多的人參與,形成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廣泛的社會力量,促進環保事業的快速發展 ,經濟社會健康發展,造福人民。現實生活中我們一些中小學生,特別是居住在城市的學生,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存在有洗臉洗衣不注意節約用水,用電不隨時關開關,吃飯不注意珍惜飯食,隨意扔掉剩余飯菜,走不多遠也愛讓大人駕車接送,不僅多排車輛廢氣,浪費汽油,還形成街道堵塞;也還存在有走在公園、農地不注意愛護莊稼、花草、樹木,走在街上有不注意小便去廁所、隨地吐痰、亂扔紙屑的現象,有打掃衛生倒垃圾不往指定地點運送的情況,干凈了自家門,影響了街道衛生、鄰里衛生。對于存在的這些問題,對于大多數的青少年來說,只要知道了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危害性和產生了危機感后,都能自覺克服,逐步改正。并且通過青少年學生的影響和宣傳,能夠引導家庭、社會,擴大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力量。這就如同《老外在幫我們清除心理垃圾》(《中國信息報》2005年11月24日第5版刊載)的事例一樣,產生的社會影響是相當廣泛的。這則消息是說:美國老人,已退休的法學博士路乞,客居湖北省黃石市,同武漢的環保志愿者一起沿路撿拾垃圾,清理環境衛生,在他的帶領下,黃石市隨后有數百名志愿者也都積極地參加了環衛義務活動。同樣在新疆烏魯木齊市南山旅游景區也發生了這樣的一幕。80多名韓國游客集體撿垃圾的場面,還包括30多名兒童參加。我國的不少旅游者看到非常感動,從而參加了該行列。

那么,怎樣的辦法才能把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思想貫穿到小學教育教學中去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5個方面的努力來實現。

第一、提高認識,廣泛宣傳,把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思想貫穿到中小學教育教學中去。新聞媒體與教育部門要密切配合,經常開展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宣傳的活動,不僅使社會各界受到教育,也使青少年學生受到教育,還使教育機關的學校老師、校長也受到教育,明確認識愛護資源、保護環境是每個社會成員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從而自覺地把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思想貫穿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形成良性的教育互動,更加積極主動地做好這項工作。

第二、 改革和充實中小學的有關教材教學內容,將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有關知識列入教材教學之中,使之內容在一些教材中占到一定比例。在小學三年級以上的《科學》中就可以作為重要內容列入教材中;一二三年級的一些語數課本中利用編題、問題回答,適當編入有趣話題,使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初中、高中地理可增設一些章節,專講資源的地球存量、消耗及節約使用途徑等問題,引起興趣,留下深刻影響,從而使他們逐步樹立起愛護環境、保護資源的意識。

第三、加強培訓工作,使各科教師懂得防止污染、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經濟發展增長方式、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等等的一些基本知識,在教學中進行應用。

第四、修改小學生守則內容,充實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小學生可以落實在行動上的條款。例如: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珍惜糧食,不挑飯食等。

第五、以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為主題,開展少先隊隊會活動、共青團組織生活會活動或班內討論活動,聯系實際想人類,暢談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發揚良好的行為習慣,采取有組織的突擊活動,清理一些公共場所衛生死角和景區塑料污染,在有益的活動中改正青少年自身存在的小毛小病,增強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思想觀念,激發小學生樹立遠大的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志向,加強學習,長大成材!

中小學教育論文:試論社會性別視角下中小學教育的性別應視

論文摘要:社會性別作為一個獨特的分析視角,是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重要方法和工具。用社會性別視角審視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可以發現在學校、教師和教材層面都存在著嚴重的性別歧視現象,亟需改進。

論文關鍵詞:社會性別視角;性別平等;性別教育

社會性別是在社會文化的制約中形成的對男女特征的定義與角色要求。“社會性別”概念在諸多研究領域中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特的分析視角,它是一種社會關系,一種社會結構,也是表示權力關系的一種途徑,現已成為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重要方法和工具閉。從社會性別視角審視我國中小學教育,可以發現在教師層面、教材層面和學校層面都存在著諸多性別歧視現象。

一、教師層面

社會心理學認為,在兒童性別角色社會化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性別刻板印象.認定男性大多堅強、獨立、膽大、冒險、理性,適于從事家庭以外的、具有競爭性和開拓性的工作;而女性大多溫柔、內向、仔細、體貼、情感細膩、膽小,適于從事家務以及服務性的工作,性別刻板印象往往是在內隱地起作用,影響我們的觀念和行為。這種觀念投射到教師身上,他們都會有意無意地采用這種性別刻板印象引導男女學生的發展方向。例如,研究者陳霞于2007年2月對江西省鉛山縣縣城的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性別意識現狀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1)教師的男女平等觀不成熟;(2)教師的女性家庭角色意識濃厚;(3)教師的女性發展觀念受傳統性別觀念的影響較深;(4)教師的性別態度不公正,存在性別刻板印象。由此可見,我們的教師一方面長期處于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之中.另一方面又得到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的保護,很容易產生社會已經“男女平等”的感知錯覺,造成社會性別意識淡漠,不能對女性受壓迫、受歧視的現象進行客觀的分析。而對于這樣的社會現象,如果教9幣沒有采用性別分析的視角去評析,很容易讓學生,尤其是女生回到過去刻板的性別模式。從心里很自然地接受這些約定俗成的對女性的偏見,使我們的教育成為傳統的刻板的性別模式的歷史性重復。

兒童是性別角色社會化的主體,社會性別意識和性別平等的觀念并不是天生就決定的,是在社會化的成長過程中通過教育來培養的。教師,作為教育過程中的主要引導者之一.其本身的社會性別意識以及對性別文化和現象的評價與思考能力都是很重要的,都會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性別社會化。為此,在《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01-2010)》中,國家在“婦女與教育”的策略措施中明確提出,“在課程、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改革中,把社會性別意識納入教師培訓課程。”這有助于在教育政策層面加強教師的社會性別意識培養,提高教師的社會性別意識,提升教師處理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社會性別問題的能力,最終實現社會性別平等的教師教育。

二、教材層面

西方國家在女性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檢視教科書中反映男女不平等思想的內容,并制定了按照社會性別公平化的準則,使用無性別偏見語言編寫的教材,清除教材中的性別歧視現象。我國的研究者也非常關注這個問題,分別對我國中小學教材中的人物插圖和男女兩性的角色定位及能力、性格等方面的描述進行了量化的統計分析。結論是,我國的中小學教材中同樣存在著嚴重的性別不平等思想的內容:第一,男女兩性在課文和插圖中的出現頻率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嚴重忽視女性人物。教科書中描寫女性人物的課文只占以寫人為主的課文總篇數的11.89%,女性人物插圖也只占人物插圖總數的16.5%,女性人物在教科書中的地位顯得微不足道;第二,男女兩性在職業角色、性別觀念和能力、性格等方面的描述有顯著差異,繼續延續我國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男強女弱”、“男主女從”、“男尊女卑”的傳統思想觀念十分濃厚的性別刻板印象,仍在大量地傳播著落后于時代要求的性別觀念與行為;第三,男女兩性在對社會文化和歷史進步等方面的貢獻描述存在極大的差異,明顯地不注意宣傳女性人物,忽視女性對社會所做的貢獻。在教材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和性別偏見現象,一方面說明了我們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對女性的省略、忽視、刻板化和歪曲,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我們教育過程中存在的“男性標準”問題。從教材的編著到教材內容的篩選都以男性的視角為基點,都刻上了男性的價值標準的烙印,是無視或極少考慮社會性別文化因素的。

女性在這樣一個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中不僅處于弱勢地位,而且還被以男性的標準來要求她們,女性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聲音。這不僅是教育過程和教育機會的不平等,而且也會造成教育結果的不平等。因此,學者們呼吁只有將性別平等原則和視角融入中小學課程和教改中,消除教材、教法中的性別偏見才能確保實現男女教育權利平等的目標。

三、學校層面

學校教育作為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教學活動,是學生學習社會性別文化、性別態度與期望、性別行為,完成性別角色塑造與定型的重要場所。學校教育可以糾正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也可以更加強化傳統的性別偏見。如教育哲學家簡·羅蘭·馬丁認為,西方教育存在兩個極端,要么完全無視性別,要么唯性別論,這給男女兩性,尤其是女性帶來了嚴重的傷害和不平等,為了避免這種傷害和不平等,可替代的辦法就是在教育中保持性別敏感嘲。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父權制”的社會。雖然男女平等的思想得到了廣泛的宣傳與推廣,男女平等的觀念也已經深入人心,但是仍然未能撼動“重男輕女”這個深厚而悠遠的歷史文化根基。傳統的性別觀念仍舊滲透到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中,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我國的教育,從中小學開始就在為了追求教育公平與性別平等.一直奉行著“性別無涉”或“性別中立”的原則,即男女學生坐在同一間教室,穿著統一的校服,學著同樣的課本.遵循同樣的標準。從表面看,對不同性別的學生都施以相同的要求和標準,似乎是公正的。但是,這種為了追求性別平等而努力保持的性別中立,“不僅忽略了男女學生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性別差異性,而且也忽略了在學生個體成長過程中社會學意義上的文化性別差異性結果使得反對教育中的性別歧視而追求教育平等的過程,變成了人為制造現實教育中性別歧視的過程”。所以,我國現行的教育無論是實踐層面還是政策層面仍然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性別偏差.從教育目標、教育內容、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到教師態度、教育行為、教育評價、學校文化等,無一不存在著性別歧視主義。

教育作為一項基本人權,其目的是為了讓受教育者成為自由人,獲得發展的機會與權利。而我國男女兩性在教育領域所面臨的不利處境,教育領域發生的種種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與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學教育是分不開的。所以,在我們的中小學教育中過程,必須把社會性別意識的教育納入我們每一個教學環節。無論是教育的組織者管理者,還是教育的承擔者——教師,都要掃除理論認識的盲區,在提高自身社會性別理論素養的同時。還要創設“性別為先”的教育環境和教育理念,真正把社會性別視角貫穿到整個教育的全過程。另外。我們還要在幫助學生認清并發揮自己“性別”優勢的同時,引導他們注意向異性學習,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項,促進中小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和人格的完善。

中小學教育論文:影響農村中小學教育質量的家庭教育因素分析

【摘要】當今,農村問題是關系社會發展與穩定的一個大問題,而農村的中小學教育問題又是農村問題的關鍵所在,發展農村教育勢在必行。家庭作為中小學生成長的第一環境,家庭教育必將對學校教育質量產生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農村教育 教育質量 家庭教育因素

一、影響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收入與家庭教育投資

教育投資不僅來自于學校和社會,有一大部分來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資數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家庭教育的質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資數量又與家庭收入有關。例如,有資料表明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農村經濟發展落后,家庭經濟發展水平就相對低下。其結果就是城鎮家庭有能力對受教育者進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隨著城市與農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資的拉大,將會有更多的家庭因為缺乏購買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資認識而無法實現學生對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觀念

(1)“全面發展觀”與“成績至上觀”

“全面發展觀”即德、智、體、美、勞動技能的全面發展。家庭教育不僅要進行智育,而且要對受教育者進行德育,培養受教育者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受教育者形成來那個好的思想道德素質;進行美育,培養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杜威曾言:“教育歷程本身以外別無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蔡元培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說過“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進一份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而農村的一些家長不從受教育者的實際出發,對受教者的期望過高,把考上大學作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標準和唯一出路,將分數教育、比較教育、擇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發揮自己的潛能。”

(2)“教育無用觀”與“教育有用觀”

“教育無用觀”是在大學擴招以后才逐漸流行,并為越來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幾年來的大學擴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習者就業困難。大學生就業困難狀況確實存在,但也應該看到教育對于社會發展,民族素質和自身發展的深度影響,不能因噎廢食。

(3)“女子無才便是德”與“教育平等觀”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一觀念在中國存在了數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會更被封建家長奉為圣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農村這一觀念仍然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許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愿意將太多的金錢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引用龔繼紅,鐘漲寶的“家庭子女性別結構對家庭教育直接投資的影響”調查資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項事務投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這種情況的發生與農村長期以來積淀的思想觀念是不無關系的,以男為重、重男輕女的行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發生的。“教育平等觀”與之相對立,許多城市家庭是獨生女,他們從思想上和行動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觀,并且在教育中實踐了教育平等觀。

3.家庭教育者自身狀況

家庭教育需要通過家庭教育者來實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質,地位等因素也會對受教育者的教育質量產生影響。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對家庭教育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職業因素

家庭教育者的職業背景對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舉止上直接發生,而且職業習慣也影響他們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

(2)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經驗不僅來源于前人的教育經驗和自身的生活體驗,還需要從大眾文化傳播媒介及各類刊物中汲取經驗教訓,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行動。而很多農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養與文化程度相對較低,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現了一些問題,進而影響教育質量。

(3)與學校合作態度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合及合作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教育者對學校教育的合作態度。這種態度影響家庭教育者對學校教育的參與程度。家庭教育者與學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饋信息,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家庭教育,進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通過改善農村家庭教育來提高中小學學校教育質量的建議

1.轉變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

農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這些錯誤觀念不轉變,家庭教育將難以有大的發展。“成績至上觀”、“女子無才便是德”、“教育無用觀”等觀念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的教育質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須使家庭教育者轉變這些錯誤的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2.適當增加家庭教育投資

農村經濟相對于城市來說還處于較低水平,但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很多農村家庭的收入甚至已經趕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想上農村家庭教育者還沒有家庭教育的投資意識。農村家庭教育者應當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投資的意義,量力對家庭教育增加投資。

3.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農村家庭教育方式多為嚴厲型或放縱型兩個極端。在這樣兩種極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質量難以提高。農村家庭教育者應當積極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家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積極引導但不可過于干預,包容其個性發展但不可過于放任,促使農村中小學學生的獨立、自主、創新能力的形成。

4.建立一個有效的家庭教育長效機制

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長效機制,利用各種社會資源為家庭教育服務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現在的農村家庭教育多是處于自發的、比較隨意的狀態,還沒有科學、規范化的教育引導機制,特別是實施這種教育的保障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無論是在領導、人力、資源、管理還是經濟方面的保障上都還存在薄弱環節。長效機制能幫助家庭教育者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導家庭教育者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及促進家庭教育方式的轉變,為家庭教育者多途徑獲得教育信息和進行經驗交流提供一個平臺,使家庭教育向科學化規范化邁進。

中小學教育論文:當前日本中小學教育改革的經驗及啟示

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50多年間,作為戰敗國的日本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其教育也在隨之發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育體系。考察日本的中小學教育,分析其教育的特點與不足,對中國當前的基礎教育改革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 日本 中小學教育 啟示

中國自實行改革開放后,經濟和教育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全面推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中國制定了以加強素質教育為重點的、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50多年間,作為戰敗國的日本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其教育也在隨之發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育體系。考察日本的中小學教育,分析其教育的特點與不足,對中國當前的基礎教育改革具有參考價值。

一、發展面向21世紀的教育,努力實現教育現代化

近代日本教育百十余年的歷史就很好地想我們說明了教育本身現代化的必要性和艱難性。1872年就開始了近代化歷程的日本教育,由于沒有注重自身的近代化,最后淪為軍國主義的工具,將大量善良和無知的青少年培養成殺人工具送上了戰場。在上世紀末的經濟危機風暴中顯露了其脆弱性。于是再次向人們提出了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這個古老又新穎的問題。日本是我們的近鄰,從19世紀70年代起,日本民族開始覺悟到要實現教育的現代化,通過一個多世紀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實踐,成功的日本的教育有力的推動和促進了日本國民經濟的發展,提高了人民生活和文化水準。

日本文部省在80年代中期以來的教育改革的基礎上,陸續發表了面向21世紀的日本教育改革的目標。平成8年7月19日,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在“展望21世紀我國的教育的理想目標”的答辯中,明確地提出了新世紀教育改革的方向,強調在“寬松”的環境中培養“生存力”,即“今后的兒童需要的是無論社會如何變化,都能自己發現課題、自己學習、自己思考,自主地判斷、行動,更好地解決問題的素質及能力等”的培養,將成為日本教育改革的重點,也體現了日本教育的新學力觀。盡管沒有“素質教育”的明確說法,但是從其內容上來看,與中國“素質教育”的要求有相同之處。 在這一教育改革方針的指導下,從1997年起,日本開始制定了《教育改革計劃》,以后每年都根據各方面的意見及發展形勢進行修訂,逐漸形成了面向21世紀的日本教育改革的總體目標。為適應國際化、信息化的要求,注重培養個性,完善生涯教育,學校教育多樣化、彈性化,高等教育個性化、高度化等,將成為日本新世紀教育改革的重點。

日本文部科學省于2001年1月25日的《21世紀教育重生計劃》中,明確地提出了新世紀日本教育改革的七個戰略重點:通過通俗易懂的教學提高基礎學力,通過多種多樣的服務、體驗活動養成感情豐富的日本人,完善可以愉快安心學習的學習環境,創建受家長、地方信賴的學校,培養“教育‘內行’的教師”,推進世界水準的大學建設,確立與新世紀相適應的教育理念、完善大學的基礎設施。

因此,必須承認教育的獨立性,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人的發展,不在于其他,至于其他都是教育在完成自身的目的后的副產品,不能躍過教育的現代化,用手段的現代來取代教育本身的現代化。教育,特別是素質教育,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工程,百年樹人,需要認真地,堅持不懈的努力。不能有半點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更不能幻想教育會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財富回報。日本成功的經驗在哪里?通過對日本教育的研究和分析,感覺首先對基礎教育,日本是抓的很緊,而且經過反復摸索實踐,積累了很多經驗,當然也有其不足和教訓之處,這些對我國今天的基礎教育改革或是明天的基礎教育的設計,都不無參考價值。

二、要做到立法嚴謹,執法堅決,依法治教

1984年8月,中曾根首相設立臨時審議會。經過3年多的研究和廣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見,發表了4次咨詢報告,探討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教育改革的目標和原則等,成為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導性文件。各級的職責都由法律明文規定,一目了然。法律形成體系,法令執行細則、實施條例等環環緊扣,面面俱到,避免了人們在執行過程中任意曲解。不僅要制定和完善法制體系,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人們守法意識,樹立法制觀念。有法不依,甚于無法。特別是政府部門的公務員,更要嚴格守法。政府部門按照法律行事,老百姓依照法律對其進行監督。如果發現有違反或不執行的,都屬于違法行為。違法民法、觸犯刑法是犯法;違反有關教育法規的也是犯法,也得由司法部出面加以追究,進行處理。

要理順關系,明確責任。從日本基礎教育管理上,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的教育基本上分三個層次,即中央政府的文部科學省,都道府縣和市町村。哪一級教育該由誰管,誰負責解決經費,都通過立法分工的一清二楚,各級部門各操其事,恪守其職。基礎教育基本上由市町村政府負責,但是,國家制定整個教育的大政方針,決定教學內容、頒布教學大綱、提供教科書。這樣就使得全國的基礎教育基本上能保持一個比較齊整的水平;同時國家還補貼負擔義務教育學校教職員工的人頭費開支,避免了各地因經濟發展不一,而造成的不公平。經濟發達、財政實力雄厚的地方則少補或不補,以此來調節各地的教育經費,保證教育質量。

三、要重視教師教育的實效性和建設高水平的教師隊伍

培養教育“內行”的教師。培養人才離不開教育,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是教師。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為此,教師素質的提高也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環。日本政府在平成9年7月28日進行的“教育職員養成審議會”第一次答辯中,就“面向新時代的教師養成的改善對策”對教師提出了基本養成目標:在全球角度行動的素質能力,在變化的時代生存的素質能力,與實踐性指導相關的素質能力。平成13年1月25日,日本文部科學省在《21世紀重生計劃》中更明確地提出培養“教育‘內行’教師”的方針,將不稱職的教師調離教學崗位。日本國在教師教育研討中,特別注重實效性和高水平。在提高教師教育水平中,首先選擇“課程設置、教材研究”為突破口,這無疑是正確的,并且強調課程要適應社會和時代的要求,聘請國內外一流教授、專家投入研究工作,研究的成果具有國際水平。另外,強調聯系實際,聯系全國的各類中小學,使研究成果在實踐中,有指導意義。以此提高教師教育的實效性和水平。我國在教師教育中,也注意教師教育的實效性和提高水平,尤其在編寫教材中,注意提高質量。但是往往一考慮中小學教師需要,有些部門就考慮經濟效益,盲目追求經濟利潤,忽略了質量的提高。其次,我國也設立了面向全國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研究中心,根據日本的經驗,人員編制與選拔、研究項目和承擔任務,請國外的客座教授,教育部都要予以指導與支持,這對我國是有啟發的。再次,在實施中小學教育中,要反對形式主義,例如,日本東京大學教育部長、日本國教育改革國民會議成員藤田英典在研討中提出,在實施道德教育的時候,反對形式主義,要講究實效。他也反對只顧尖子生的培養,要發展普及性的教育等。以上這些,對我國的教育也是有啟示的。在教師教育中,日本特殊注意與中小學校聯系起來,正如一位美國學者所說“專門的培訓并不能使教師人人受益,也不能保證教師終身受益。讓教師終生都處在培訓中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大學、專門培訓機構和中小學聯合起來,為教師提供隨時的服務”。日本對教師研修制度給予充分的肯定,把教師培訓納入中小學校工作日程,構建了學校的校務分管制度和研修活動制度緊密結合的體制,對推進基礎教育的改革和中小學校教師接受高層次教育都起到推動作用,這對我國的教師教育也是有借鑒作用。

同時,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更新教育觀念是實施教育改革的前提和條件,尤其是教師的教育觀念是十分重要的。神戶大學科學發展學部副教授船奇俊雄指出,在教育改革與發展中,教師的形象十分重要,讓每個教師都知道,當教師的目的是什么,這樣,教師才能清楚的認識教育的實質,隨著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他列舉本人當教師的體會談到,自從讀了“日本戰后教育史”自己才明確了怎樣當教師,怎樣認識、理解教育,他提倡教師要了解歷史,尤其要了解教育史。這件事,對我們是有啟發的。因此,中小學教師都要學一點中外教育發展史,有百利而無一弊。這樣,才能明確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才能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四、要注意發展和培養學生健康的個性

教育改革重視個性的原則,這是20世紀80年代日本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原則,強調在教育中注意尊重個性、尊重自由和培養學生自律與自我負責的精神。必須按照這個原則重新評價日本教育的制度、內容、方法、政策,凡是與此原則相抵觸的東西,必須加以革除。充實發展個性的教育。戰后日本的教育具有濃厚的集團主義的色彩,教育的均等化、規范化,在有利于貫徹教育機會均等的同時,也造成了學校教育的劃一刻板化,對發展學生個性極其不利。因此,日本政府的中小學教育改革強調了由偏重知識的灌輸教育向培養兒童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發展個性的教育轉變,擴大選擇范圍,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另外,個性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職責,也是家庭、社會的義務,日本文部省制定的“學社融合計劃”體現了社會教育對于發展個性教育的職責所在。中國面臨的是對“應試教育”的改革,使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真正能實現。高考制度的改革、用人制度的改革等,都對義務教育的普及有重大影響。日本對各類不同類型的學員注意施以不同的教育,即使對殘疾人,也采取相應的措施,使之獲得多方面的知識。對我們也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如何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我國也創辦了特殊教育專業,據了解,在教育的過程中,針對性還不強,現代化程度還不高,學員的收獲受到一定限制。我們應該學習日本的教授方法,為了讓殘疾學生學到某種技能,搞一些有針對性的科學研究。正如日本奈良大學文學部附屬小學校副校長大津昌昭先生所說,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立場考慮問題,考慮學生的需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考慮學生喜聞、樂見,這樣才能教好學生。我想只要每一個教師都考慮學生的需要,教與學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形成永恒的良性循環,我們的教育就會大有希望,就會培養大的的高素質的人才。

五、要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教育改革的多樣化原則。要實行學校制度的多樣化、類別化和開放化:要改革教育內容,糾正偏重智育的教育,重視創造力、思考力和判斷力的培養,重視德育和體育;要擴大中學階段的選修課:高等教育要實現學科和課程的多樣化和內容的靈活化,取代現行的國立大學一次性統考制度,創設國、公立大學都可利用的共同考試。 創新是以主體意識和能力的發揮為前提的,以個性的充分發展為關鍵。這既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所在,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和要求,也是人道主義精神在教育上的體現,是創新活動的邏輯要求。但是,我們不能由此得出創新只是某種或某類個性的產物,而是要承認并尊重個性的多樣性。只有個體以自己獨特的思想、獨特的方式、獨特的內容作出獨特的貢獻,社會才能在綜合眾多個性的基礎上迅速發展。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尤其是神戶大學科學發展學部藤田英典先生認為,創新的基本要素和構成是不變的,根據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的經驗,創造能力是由3個最基本的要素:“讀、寫、算”,再加上專業知識和技能來體現的,這是最基本的、不變的。他特殊提到,要實施“尊重的教育”,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品質,要尊重學生變化性,要尊重學生取得的各種成果。這樣,才能發展學生的健康的個性,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以上這種觀點是對我們是有啟發的,我們在教育改革中,也要提倡“尊重的教育”,尊重教育規律,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尊重學生的人格人性,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才能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

六、重視充實心靈的道德教育

“知、德、體”——“三育主義”是日本教育多年來的方針,加之家庭、社會的“教育力”下降,青少年道德性的問題日益嚴重,正義感、倫理觀、同情心等在青少年中非常淡薄。少子化、老齡化、核家族化、城市化的社會背景下,原為三位一體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教育環節中,本該承擔人際關系、品德形成、傳統文化的傳授等教育職責的家庭、社會的“教育力”顯著下降,間接導致目前已成為日本教育嚴重問題的“欺負虐待弱小同學”、“拒絕上學”等現象多發,學校暴力、少年犯罪率上升,出現了“學級崩壞”(注:指小學生上課時,在教室內隨意行動、講話,我行我素,不服從老師的指示,致使班級全體無法正常上課的現象。)、“學校荒廢”等嚴重后果。為此,在《改訂學習指導要領》中,增加了德育教育的具體內容。而道德素質也是中國“素質教育”的最基本的、首要的素質,更是中國一貫堅持的德、智、體教育方針的體現。在新世紀之初,黨中央、國務院再次發文強調“德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首要內容”,直接關系到“科教興國”戰略的成敗。盡管中日社會制度不同,德育教育的要求、內容也有所不同,但是指導學生學會做人則是德育教育的共同目標。

總之,盡管中日目前經濟水平不同、社會制度不同、面臨的教育問題不同、中小學教育改革使用的用語不同,但是培養新世紀人才的教育改革的目標是一樣的,就是要培養適應以知識經濟為主導的國際社會競爭要求的高素質人才。概括來說,可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培養學生學會做人。這是最基本的,日本稱為“心靈的教育”,中國則是思想政治素質的德育教育。第二,培養各種基本能力。這是未來發展的基礎,包括基本生存能力、身體素質、審美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勞動素質等。第三,培養自立性和創造能力。這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中小學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是要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打好基礎。

中小學教育論文:中小學教育信息技術應用

一、新信息技術在我國中小學教育中應用的總的策略

新信息技術在我國中小學教育中應用的總的或根本的策略應該是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強調運用教育技術的理論與方法支持和指導新信息技術在我國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

現代信息社會對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人才的培養規格和培養目標上要求從培養知識積累型人才轉向培養創造型人才,要求學習者能夠有良好的素質和持續發展的能力。這就要求更加重視學習者的學習效果,讓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包含更多的主動獲取知識、處理信息、促進發展的成分。為達到這樣的培養目標,新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提供了好的機遇,它不僅為學習者提供了各種供選擇的學習資源,還將導致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課程內容、教育模式、教學方法、教育手段乃至教育體制等全方位的變革。因此必須以現代教育思想來考慮新信息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發展策略。

新信息技術本身不會孤立地在教育中必然地發揮作用,它必須要在現代先進的教育價值觀念、現代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才能對發展全民教育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只有把新信息技術的應用作為中小學教育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與科學地確定課程內容和目標,正確地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特征,選擇適合的教學策略,確定合理而科學的評價標準等教育教學過程中各方面的因素結合起來,用教育技術的思想和方法進行支持和指導,才能發揮教育系統的整體功能,真正做到充分、合理、有效地發揮新信息技術的功能效益和優勢,達到優化教育系統的目的,實現全民教育的宏偉目標。

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教育技術的思想和方法符合現代教育觀念,強調應用系統思想和方法對各種教育系統進行全面地分析、設計、開發、管理和評價。

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學習新知識和掌握新技能的認知過程,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所要利用的環境和條件。新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擴大了學習的資源,改善了學習環境,豐富了傳授的方法與途徑,但必須對與新信息技術的應用有關的教學過程和新信息技術所構建的學習資源環境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才能保證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這正是教育技術的研究領域的組成部分。

二、新信息技術在我國中小學教育中應用的一般策略

(一)必須加強調查研究,進行科學決策

教育中應用新信息技術是百年機遇,不可放過,但必須走一條自己的路,要面向未來、著眼現階段,作好分階段總體規劃是當務之急。

應建立各種專家咨詢和調查研究的機構和組織,為政府決策提供咨詢。重大決策應在有關專家多角度、多層次評議、論證的基礎上進行,以確保決策的科學性和政策的連續性。

新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是一個新的、投入較大、影響深遠的課題。國家教委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需要圍繞這一新課題認真開展調查研究,應從新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整體改革,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學習方式、方法和過程等多方面的影響進行有效的實驗,并定期地、有組織、有計劃地作定量定性的跟蹤調查,以及時分析現狀,發現問題,修訂策略,推動進一步發展。

要重視對信息社會中人才培養規格和目標、模式的研究,建立適應國際化、個性化、信息化的信息教育課程及其它相關課程目標,著重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尤其在計算機教育的目標、內容、課程方面作深入思考,重新確定計算機教育的政策和目標、學科內容,擺脫強調程序設計語言的偏向,以計算機應用為主,把計算機作為教與學的工具,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和其它手段去探索、獲取和處理各種知識信息的能力。

要重視對新信息技術所構建的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與評價。建立與新信息技術應用相適應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機制,開展與新信息技術應用相適應的課程目標、教學結構、教學評價的研究,重視對新信息技術應用的評價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這包括對成本效益的評價、對應用新信息技術的教育系統有效性的評價、對學生學習成就的評價等與新信息技術的應用有關的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的各方面的評價。

要研究制定信息社會中的教育政策,尤其是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規劃、政策和策略。無論是視聽技術、計算機技術,還是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它們在教育中的應用都需要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盡快作出合理的發展規劃,制定相應的發展政策和策略,并切實有效地組織實施,這是當前新信息技術的發展特點所要求的。

(二)加強政府行為,切實處理好幾個關鍵的問題

1.領導的重視與認識問題

各級領導的重視是推動新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應用的關鍵。領導者的重視及正確的認識可以直接轉化為政府的一系列有效行為。由于存在經費、認識、師資、軟件以及升學壓力等多方面的原因,當前新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發展十分緩慢。如果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通過政府行為來推動,十分有利于新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應用的發展。

2.經費投入問題

首先,各級政府應為新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建立穩定的經費來源渠道,確保經費投入,可以考慮以下一些可供選擇的措施:

(1)在中央和地方財政中設立專項資金,通過撥款、獎勵、補助、貸款等形式向中小學增加投入;

(2)通過制訂企業向學校資助經費可抵稅收的政策,鼓勵企業向學校提供資助和各種設施;

(3)通過教育附加、勤工儉學等多種形式,多渠道籌措經費,同時通過獎勵、補助等形式鼓勵中小學繼續自籌經費,投入新信息技術的應用;

(4)考慮確立教育部門購置教育資源的價格優惠政策;

(5)積極爭取國際援助,鼓勵國內企事業單位和一些民間組織與中小學共建。

其次,切實保證硬件、軟件、培訓和管理維護的合理投入比例,發揮資金使用的整體效益。

再次,國家在經費投入政策上應有所傾斜,尤其對經濟落后地區和條件較差的中小學,要增加撥款和補助的比例,以加快其發展速度,縮小教育差距。

3.硬件問題

新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發展程度取決于國家、地區和學校的具體情況和發展階段,不應盲目追求最新、最高技術。每個地區、每所學校要根據自己經濟和教育發展水平、不同的教育教學需求、資源與約束條件來確定自己最基本的教育技術設備作為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改進教學的條件。

同時,必須對硬件維修、維護措施作出有效的安排,以保證硬件設備的正常運轉和新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4.軟件問題

軟件的開發和應用是保證新信息技術作為工具、手段去改善教育質量的最為重要的因素。為此,必須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有效的教材建設和軟件開發機制與科學的質量標準教學軟件的質量和它能否被教師和學生接受是使用新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教材建設和軟件開發必須建立有效的機制與科學的標準。

中小學教材的設計、開發應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在國家教委主管部門的組織規劃下,由學科內容專家、學科教學教師、教育技術專家、教學媒體專家、軟件編程專家、教育心理學專家和教學研究人員等多方面專家組成的小組共同設計、開發,并要有相應的政府行為,形成相應的規劃、投入、管理、設計、開發、試用、反饋、修改、評審、生產、推廣、出版發行的工作系統。

國家教委主管部門應進一步規范視聽教材和計算機課件的開發標準和綱要,建立科學的質量評價體系和軟件規范標準,加強視聽教材和計算機課件的評審。所有軟件均應有配套的使用說明或手冊。

軟件開發中要特別重視教師與學生的參與,要了解學生和教師的需要并考慮到教師和學生在相應教學環境中的相互作用。要注意軟件不是課堂教師的電子替代物。

(2)建立若干高標準的視聽教材與計算機課件的骨干編制基地當務之急是中央和地方應建立若干高標準的視聽教材與計算機課件的骨干編制基地,統籌規劃,重點投入,分區協作。采用政府與企業聯手的方式開發軟件(由國家教委提出軟件產品的詳細指標及要求,讓企業投標制作,版權歸國家教委所有)以增強軟件開發能力,克服開發人員和資源的嚴重不足。軟件開發必須重視前瞻性、適應性、交換性,以實現資源共享。

(3)在軟件開發上提供特殊政策視聽教材與計算機課件屬于特殊商品,既要面向教育市場,又要實行特殊政策,在一定時期以文字教材的收益補貼視聽教材與計算機課件的建設,國家和地方都應有重點投入,或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吸收社會資金編制中小學視聽教材與計算機課件。通過確立對教育行業優惠的市場機制,教育電視臺或計算機網絡傳送等多種形式促進視聽教材與計算機課件的流通。通過視聽教材與計算機課件評選、軟件競爭等方式鼓勵優秀教師參與教材或軟件的開發,對編制視聽教材與計算機課件應視為“著書立說”,國家和地方應有相應的認定與獎勵辦法。

(4)適當引進國外優秀的教育教學軟件適當引進國外優秀的教育教學軟件,結合我國中小學教學的實際進行改造和編譯,提供給中小學使用。引進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和借鑒國外軟件制作的經驗和技術。

5.培訓問題

任何一種新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創造力得以發揮的重要條件是教師使用新信息技術的自覺要求和能力。因此,建立一支足夠數量的、穩定合格的現代化干部教師隊伍,是新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成功應用的關鍵。

(1)建立職前教育與在職培訓并重的培訓體系要在教師繼續教育以及師范院校中開設教育技術課程和計算機等信息文化課程,培養廣大教育行政干部、教師和在校師范生的信息文化意識和適應新信息技術的教學和管理能力。培訓必須形成制度,經常地定期進行,以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

(2)要特別重視對校長的培訓校長是推動新信息技術在學校應用的關鍵力量,因此要特別重視對校長的培訓。教育行政人員對信息文化和信息技術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關系到對與新信息技術有關的國家政策的理解與執行程度,重視對他們的培訓,有助于為新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提供科學合理的行政支持。

(3)要重視專兼職電教教師的培訓首先要普遍地進行崗位培訓,實行憑證上崗的制度。在此基礎上分級組織專業進修、學歷、雙學歷教育和骨干教師培養,逐步形成一支合格的、穩定的、擁有更多教育技術、教學設計和媒體專家的電教教師隊伍,適應新信息技術應用的需要。

(4)對學科教師實行全員培訓學科教師是應用新信息的主力軍。對學科教師要實行全員培訓,除了關心他們技能的提高外,還應注意他們態度的轉變,利用一切機會闡明新信息技術和相應的教學軟件改進教學過程的教育結果,要盡可能聯系課程、聯系教師的經驗和觀點來進行培訓。要注意到教師使用新信息技術的勉強性常常是設備使用中實際困難的反映;要注意消除教師對媒體會代替他們或降低他們的地位和作用的擔心;要注意消除教師害怕在學生面前暴露他們對新技術的不適應的心理。

(5)重視加強對師范生的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要重視對師范生的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把“教育技術基礎”和“計算機基礎”列為必修課,為學校輸出適應信息社會和教育現代化要求的合格教師。

(6)重視對教學軟件開發人員的培訓重視對教學軟件開發人員的培訓,使他們不斷掌握新知識、新技術。尤其要加強教與學的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的培訓。

(7)建立分級培訓體制采用分級培訓體制,利用和改進現有的培訓系統廣泛開展信息技術的培訓,除調動中央和地方培訓機構的積極性外,要充分利用社會力量開展培訓。

(8)重視對培訓效果的考核和評價要以行政、法律、經濟等手段規范、吸引廣大教師和教育行政干部參加培訓,并重視對培訓效果的考核和評價。對有一定基礎的教師和干部要有一定的政策鼓勵他們通過自考、遠距離教育等形式進修第二學位或獲取證書。

6.管理體制問題

新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必須按照系統原則進行科學管理,才能充分發揮其功能作用和效益。

要將新信息技術的應用狀況納入中小學“雙基”督導、檢查、評估范圍,制定評估標準和相應的政策,分類推進,督導檢查,促進新信息技術應用的制度化、規范化管理。

(1)盡快改變視聽教育與計算機教育分而治之、多頭管理的狀況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中小學電化教育與計算機教育基本上是分別管理的,從國家教委到地方,甚至到學校,多為兩個工作系統,彼此分離,人們在思想觀念上也常把二者分割并列,這已帶來管理上的很多問題,對于未來的發展更為不利。因此,只有采取相應措施將二者統一起來,才有利于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統籌規劃與設計使用,才有利于新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應用的協調發展。

(2)教育電視臺的建設與管理在當前是一個非常緊迫的任務它直接關系到衛星電視教育網絡的發展和衛星電視教育的成敗,對達到《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的目標至關重要。國家教委應盡快與廣播電視部門協商,制定一個教育電視臺管理條例,促進教育電視臺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加強管理,提高社會效益。對于教育電視節目進入有線電視網,國家應在立法上加以考慮。

(3)搞好教育電視欄目,合理設計和編排節目內容緊密結合中小學教學的實際需要,搞好教育電視欄目和節目內容、形式的合理設計和編排。衛星電視教育的主要落腳點是中小學及家庭、社會,衛星電視教育節目播出的主要對象和客觀評價者之一是中小學,優化節目播出的基礎源泉之一是中小學教育與教學實踐。因此,教育電視臺應針對中小學實際,播出與中小學教學配套的小版塊節目,配合課堂教學,同時辦好“開放性課程”和各類教育活動。有條件的學校應建立校內電視接收和閉路系統,同教育電視臺“聯網”形成相互配合施教、兩翼齊飛的態勢。

教育電視要為中小學提供與學科教學配套的豐富的教學資源,總體上要做到與中小學教學進度基本同步或略超前,這樣一方面可以給中小學教師提供一種教學示范,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師將有關的教學材料整合到課堂教學中去,以充分發揮教育電視資源的效益。

(4)重視教育電視節目的反饋要重視教育電視節目的反饋,建立有效的教育電視節目收視情況反饋網絡,定期開展節目收視調查,收集反饋意見,以調整播出計劃和修改教學節目。

(三)普及和提高基于視聽技術(投影、錄音、電視、錄像、語言實驗室、計算機輔助教育等)的多媒體教學形式,大力發展基于衛星通訊技術的遠距離教育形式,積極試驗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網絡教學形式和基于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多媒體教學形式。

這一策略的實現,可以采取以下具體策略:

1.分類指導,分層推進

當前在經濟比較發達,科學技術和教育水平發展較好的地區,多數中小學的校舍、師資、一般教學設施、正常經費等辦學的基本條件已經達到基本要求,學校科學管理基本成型,教育改革被提到議事日程,校長一般具有較強的現代教育意識,在這些學校中應大力提倡應用新信息技術。在經濟、科技和教育發展較差的地區,多數中小學的辦學條件較差,在這些學校應首先改善基本的辦學條件,同時積極創造條件開展新信息技術的應用,并利用已有的新信息手段開展師資培訓。對新信息技術的應用應該考慮到既能在有條件的地區與學校迅速有效地發展,又能對較為落后地區與學校進行輻射與扶持。

有條件學校,應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分別確定不同層次的應用新信息技術的目標和模式,分步推進。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興起的情況下,必須仍然重視以投影、幻燈、錄音、電視、錄像等視聽媒體為主的多媒體教學形式的應用。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應確立一批不同層次、不同應用模式的示范校,要重視和扶持一批條件較好的學校積極試驗和推廣多媒體教學形式和網絡教學形式,影響和帶動一般。

我國多數鄉村貧窮落后,中小學布局分散且條件較差。對這些學校來說,首先的是確保最基本的辦學開支、維持正常教學、改善辦學條件等問題。有條件的農村中小學應用新信息技術發展教育可以有兩個基本方法:一是以中心校為點,充分利用縣鄉建立的廣播電視接收裝置,接收廣播、電視教育節目,獲得教學資料和教育信息,建立縣鄉教學資源中心,開展教研與教師培訓,進行德育與公共課教學;二是在學校和班級進行以常規媒體應用為主的實驗,取得經驗,創造條件,逐步推廣。

2.多類型、多層次布局

在中小學教育中應用新信息技術,可按照如下四種類型和層次布局:

(1)重點配置,形成若干應用新信息技術的教學點有些中小學的班級、學科較多,物質條件與經濟力量有限,教育方式和手段又需逐步更新。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可以把新信息技術應用的重點放在年級和學科上,在一些宜于應用新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又需重點保證的學科與內容上,根據需要配備一定數量的投影、幻燈、錄音、錄像與計算機等設備和相應的軟件。

(2)以班級為基點,形成應用新信息技術的班級體系在一些條件較好的中小學,適應班級授課制,把應用新信息技術的基點放在班級,在每個教室里裝備投影、幻燈、電視、錄像等視聽設備和計算機設備,給教師提供相應的軟件和教材,方便教師使用。也可以在電化教室、語言實驗室、計算機室、音像閱覽室等一室或多室配備投影、幻燈、電視、錄像、計算機等設備和相應的軟件,供一些學科使用。

(3)以學科為基點,形成應用新信息技術的學科專業體系在辦學條件有較大改善,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情況下,班級授課趨于“專業化”,個別化教育逐步得到發展,多數學科教學在專業教室進行。適應這種情況,學校把新信息技術應用的基點放在學科,在每個學科的專業教室除裝備相應的演示、實驗設備,掛圖、教具與學具外,根據學科需要裝備特定的視聽設備、計算機設備和教學軟件。

(4)以多媒體教學形式和網絡教學形式的試驗為中心,將基于視聽技術的多媒體教學形式和基于衛星通訊的遠距離教學形式等多種新信息技術的應用形式組合形成現代教育技術體系。

在少數辦學條件有根本改善的中小學,在新信息技術普遍應用的基礎上,以發展多媒體技術為重點,建立校園網,形成包括廣播電視、錄像、通訊、計算機與投影、幻燈、實驗設施等各種應用形式在內的網絡系統,覆蓋學校教育教學各個方面,并留有接口同國內外聯網。

3.建立資源中心,實現資源共享,強調媒體的優化組合利用

新信息技術為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建立正確的資源觀念并強調資源共享有利于充分有效地利用新信息技術。當前中小學經費短缺,軟件、硬件缺乏,應該在省、市、地、縣、鄉(鎮)、學區建立學習資源中心,為周圍學校提供資源服務,實現資源共享。這種資源中心還將為開放學習和個別化學習提供條件,促進學習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學習化,為實施全民教育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任何媒體都有其特定的作用,能夠解決特定的教學問題。我們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學中積極推廣應用新的信息技術或新媒體,一方面也要充分發揮已有媒體技術的作用,通過教學設計,對媒體進行選擇和優化組合,以最有效地解決教育教學問題。

中小學教育論文:中小學教育管理改革

摘要不同的理論觀點,既影響著教育管理理論的研究,也會在管理實踐中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風格,也直接影響教育管理改革的發展方向。在當今世界,科學主義、人文主義和東方倫理主義形成了影響世界教育管理理論與實踐的三種理論思潮。三種理論在相互攻訐、相互作用、相互對話的過程中,給教育管理帶來了勃勃生機。三種理論思潮在理論和實踐中的融合,已成為當代中國教育管理改革的一種理論導向。

關鍵詞教育管理科學主義人文主義倫理主義理論導向

從中小學教育管理發展的歷史來看,無論古今中外,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教育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時,總會采取不同的理論觀點和獨特的研究方法,在批判、繼承、交流、整合的基礎上,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教育管理理論和流派。不同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因其價值觀念、道德標準、思維方式不同,會認同不同的管理理論,也就會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風格。我們為論述方便,可以大體將他們歸并為: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以效率為核心的“科學管理理論”;以人本主義為導向的“行為科學”理論;以倫理主義為導向的“人倫管理理論”①。在當今世界,這三種理論導向構成了教育管理的基本圖式。在當代中國中小學,對各種理論的探索和實踐,也深刻地影響著中小學教育的發展軌跡,但無論是世界還是中國,這三種理論導向發展的趨勢,都正在逐步由對立走向整合,對這種趨勢的深入研究,對深化我國中小學管理改革,意義極大。

一、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科學管理

在科學主義者眼中,科學是對客觀真理的認識,客觀真理被認為是可以解決人類一切問題的出發點,而對“科學方法”的普遍性信念,則被認為是人們在認識客觀真理之后解決人類一切問題的法寶。現代科學管理是在社會大生產條件之下,對科學主義理論的一種實踐。在教育管理中的科學管理作法,許多是從企業管理中移植過來的。對形成20世紀以來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影響重大的最早一種學說是英國工程師F·泰勒提出的“科學管理”理論,泰勒認為:科學管理的原則有四條,一是對工人操作的每個動作進行科學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單憑經驗的辦法;二是科學地選擇工人和管理人員;三是培訓工人,使其掌握自己工種的學問;四是資方與工人之間親密協作,職責均分,資方要干自己應該干的事情,不要把它們都推給工人②。這種理論提供了解決企業管理中怎樣提高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和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這兩個環節的方法,因而成了現代管理科學的基礎,它也被稱為“科學管理主義”。其思想不僅在企業界得到廣泛運用,而且也運用到教育和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在美國,由于公共學校教育在19世紀末得到迅速發展,教育管理面臨許多新的棘手問題,同時政府和社會對教育的巨額投資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們向學校要效率,學校管理人員只好求助于泰勒的方法,成為在教育管理上與當時西方掀起的“教育科學化”運動遙相呼應的一種思潮。在我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迎來了“科學的春天”,改革開放的熱潮帶來了整個社會的巨大變化,社會、政府、家庭給教育提供了越來越好的條件,同時對教育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也引發了教育管理人員學習西方科學管理理論的熱情,可以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教育管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科學管理”思想影響下進行的。

科學管理思潮對教育管理的影響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注重提高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20世紀初,由于社會、生產、科技的迅速發展,各國基礎教育也得到迅速發展,學校數量大量增加,社會、團體、家庭對教育的投入也大量增加,這引起了人們對教育效益的廣泛關注,企業界和政府部門對學校在管理上的浪費現象提出了嚴厲批評,要求管理人員把重點放在質量和效率上。為此提出必須對學校各方面工作進行考核,在社會和家庭的巨大壓力之下,教育管理人員不得不放棄傳統的教育價值觀,轉向接受與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和管理模式,科學管理的思潮開始在學校管理中流行,它要求教育和管理人員明確了解教育目標,了解學校的總效率與員工們的工作效率的聯系,了解教師的工作成效,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了解一個班和另一個班教學效果的差別,了解本校學生與其他學校學生相比較孰優孰劣,即注意把經費的分配同教學成本聯系起來。如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講師富蘭克林·博比特就提出,要提高學校行政的效率,首先要確定學校產品的理想標準(即學生標準);其次規定學校的生產方式;生產者(教師)必備的資格和工作準則。這樣“管理人員就一定能夠牢固地掌握控制生產成本的規律并懂得如何引進更有效的工作方法”,而“效率意味著權力的集中化和監督者對全部執行過程實施明確的指揮”③,這樣注重效率、成本、管理全過程的觀念對傳統的經驗型管理思想產生了很大的沖擊。

(二)強調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量化管理

隨著科學主義觀念的流行,教育科學研究也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量化方法如教育調查、教育統計、教育測量成了學校進行科學管理的基本工具,成了記錄、分析和比較教育產品及其成本的手段。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教育管理中十分流行的崗位責任制、教師工作量的量化,標準化考試的盛行,甚至學生品德也要實行量化標準,各種統計技術、量表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的運用,使學校管理由粗放化走向了集約化之路。為保證質量和效率,競爭和淘汰成為必不可少的措施,分數和年級、名次和證書,成為管理的主要手段,一切與此無關的興趣活動和課外活動,便理所當然地被排除在課程之外。

(三)以科層管理為組織基礎

科層管理理論屬于古典組織學派的一個分支。它是由德國學者馬克斯·韋伯(Maxweber)提出來的。其主要貢獻是提出了所謂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即建立在理性——法律權威基礎上的等級體系。科層管理理論認為,在現代社會,由于科技革命改變了工作場所的性質,即分工細化和管理復雜化,這就有必要發展控制工作的綜合機構,創造溝通和協調的系統,確定管理者及其屬員的行為準則。在韋伯看來,“充分發展的科層組織機制較之其他組織,簡直就象大機器生產與非機器生產方式之別”④,也就是說,他認為這種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精確性、穩定性、紀律性和可靠性方面優于其他組織體系。

雖然對教育管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應用科層管理理論,有許多不同的看法⑤,但教育管理的理論研究者和實踐人員仍試圖運用科層組織的概念和操作方法來說明和解決教育管理問題,對教育管理產生了切實的影響。如在教育系統中建立上下銜接又有明確分工的管理體系;國家通過法律、法規、政策賦予各級教育組織以明確的職責和權力;在學校內部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組織網絡,各職能部門層次分明,分工明確,有標準的工作程序;各級領導要經常考核下屬的工作效率,并按他們的能力和成績決定進退,等等⑥。

上述觀點充分反映了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教育管理理論觀點。由于有了效率意識,教育管理人員更容易與社會各界溝通,促進了教育管理的科學化和理論化,促進了教育管理的專業化、理性化、協調合作、連貫性和激勵作用,為教育管理的理論和實踐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這種理論導向在實踐中的缺陷也是相當明顯的。首先,它把人看成機器人、經濟人,只能服從,忽視了教育是一項特別需要教師創造性勞動的事業,僅僅視教師為執行命令的工具,無意調動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使人失去人性并使教師和學生屈從于機械程序和某些領導人的專斷獨裁行為;其次,缺乏對組織環境的復雜性和動態性的認識,不重視處理組織中的人的問題,在組織結構上的基調是獨裁式,過份強調組織形式、成文的法律和規章制度等,缺乏對人格的尊重和對人的靈活性的重視,其等級化、制度化的管理常常使組織僵化,束縛了事物的發展。第三,在強調教育管理和企業管理的共性時,忽視了教育過程與生產過程、教師勞動與工人勞動、教育投資與生產投資、教育結果與工業產品的區別。雖然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首創了運用定量方法解決管理問題,彌補了過去純定性分析的不足,但事實上很難完全用定量的方法來分析和評價教師和學生的情況,其研究方法帶有明顯的形而上學色彩。

隨著時間的發展,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給教育實踐帶來的危害也越來越明顯:首先,加速了學歷社會的形成,在教育中形成了兩個無休止攀爬等級階梯的群體,教師為更高的工資、更高的職務和職稱而攀爬,學生為更好的學校、更高的學歷和學位而用功,使教育背離了教育本身的價值,教師和學生常常在為許多虛假的目標而奮斗。其次,在教育內部,顛倒了人和教育的關系,壓抑人性、摧殘兒童,把人培養成了科學技術和官僚管理制度的工具,教育嚴重脫離了生活。再次,學校從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成為一個“篩選”的等級化機構和發放學歷證書的場所,另外,由于學校教育轉向考試中心主義,畢業證書成了挑選職業的通行證,其貶值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激烈的升學競爭導致了普遍的厭學情緒,嚴重影響了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

因此,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教育管理理論受到了來自兩方面的批評,一是來自人文主義,一是來自倫理主義,他們抓住科學主義的要害猛烈開火,批評它忽視人、忽視人性、忽視教育的本質、忽視教育與生活的聯系,但它們各自的管理思想也是涇渭分明的。

二、以人文主義為導向的民主的人際關系管理思想

本世紀30年代以來,由于勞工運動和民主思潮的蓬勃發展,新興社會科學的產生,加上學校規模擴大和學校系統內部結構變化,科學管理思想受到來自各方面的猛烈抨擊。于是,民主管理的新思想開始醞釀、誕生。其中名氣最大、影響最深的倡導者當推杜威,他在系統地提出基于人文主義精神的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張的同時,提出要讓教師有機會更充分地參與管理,這不僅不會改變學校組織的本質,而且還將改變教師和管理人員之間關系的類型和性質;作為學校管理人員的“領導應當是通過和別人交換意見從而激發和指導智慧的領導,而不是那種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專橫獨斷地將教育目的和方法強加給別人的領導”⑦。以后,工業和社會科學所進行的人際關系研究似乎在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證實了民主管理的支持者的所抱的信念——人道主義的領導方式能夠提高組織的士氣和效率。

以人文主義為導向的民主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注重管理中的人際關系研究

當時工業方面進行人際關系研究的著名實驗是美國芝加哥霍桑工廠的管理部門與哈佛大學管理教授E·梅奧(EltanMayo)等人合作進行的“霍桑調查”,其研究結果促使管理上的“經濟人”模式向“社會人”模式轉換,即注重集體以及集體中人與人的關系等社會問題對個人和組織效率的影響。不久,此種研究形成為有廣泛影響的人際關系學說,其基本原理是:工人是“社會人”,是復雜的社會系統的成員,他們不僅有追求物質利益的欲望,還有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友情以及安全、歸屬等方面的社會和心理的欲望,滿足工人的社會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氣(如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協作精神等),是提高效率的關鍵;領導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好集體工作,要在正規組織的經濟需求和工作人員的非正規組織的社會需求之間保持必要平衡。

最早意識到把人際關系學說的研究和教育管理聯系起來的教育家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教導主任拉爾夫·泰勒,他在《變化中的思想概念促使教育必須調整》(1941年)一文中提出人際關系的研究與學校管理人員有關,他預見今后教育管理必將受到“霍桑實驗”的影響。二戰以后,把人際關系學說和教育管理結合起來研究的文章增多,如威爾伯·約契主張校長要正確處理好全體教職員之間的關系,要和教師以平等的地位對話等,給教育管理理論以新的啟發。

(二)注重人的需要的滿足

人際關系理論通過霍桑實驗得出的重要結論是,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是提高工人士氣。究竟怎樣才能提高員工士氣呢?人際關系理論研究者認為:追求滿足社會和心理方面的需要是激勵人們的動力。以后的一些行為科學研究者對此又作了進一步的探討,認為人們各種各樣的行為,都出自一定的動機,而動機又產生于人們本身存在的需要。因此,人們的需要和動機確定了人們行為的目標,人們的行為都是為了達到一定目標。從人們內在需要出發,推動人們采取某種有目標的行為,最終達到需要的滿足,這就是激勵的過程。以人文主義為導向的行為科學論者認為,沒有達到滿足的需要是激勵過程的出發點,行為的推動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觀點是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和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勵兩因素論”。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認為激勵的前提是,一方面,人是有需要的動物,只有尚未滿足的需要才能影響行為,而已經滿足的需要不再是激勵的因素;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是按重要性的等級排列的,一旦一種需要被滿足,另一種需要就會出現,并要求滿足。這個進程是沒有止境的,人就是為了滿足需要而不斷地生活和工作的。馬斯洛在1954年發表的《激勵和人》一書中,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等級。依次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性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的這些基本思想被后來的實際管理人員廣泛接受,在教育管理中如何用更高層次的需要手段來激發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是教育管理人員普遍研究的課題。

2.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勵兩因素論”

赫茨伯格同他的助手在調查研究中發現,人們不滿足于工作時,是對工作環境不滿;如滿意工作時,則是滿意于工作本身。1959年他在發表的《工作的激勵》一書中提出了激勵的兩因素論。即:第一,保健因素或維持因素。這種因素是維持一個合理的滿意水平所需的,沒有它們,職工就不會滿意,但它們的存在并不構成強烈的激勵。第二,激勵因素。這些因素構成對職工強烈的激勵,能使職工高度滿意于工作。激勵理論明確指出人們的工作效率決定于人們的工作態度,而工作態度又取決于人們需要被滿足的程度;而人們的需要是否能得到合理的滿足,又受到工作本身和工作環境的影響。70年代以后,馬斯洛、赫茨伯格的管理理論對教育管理的影響與日俱增,“自我實現”既是教育管理者自身的一種追求,他們也認為,以人文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就是要幫助每個人成為自我,如格里菲思就斷言:“學校全體教師中士氣的高漲,是和管理人員幫助他們每個人在工作中獲得的滿足所能達到的程度直接聯系在一起的。”⑧

(三)注重領導方式的研究

行為科學的研究者通過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在影響企業各部門工作效率的因素中,領導是最主要的因素。他們發現生產效率高的領導人總是讓下級清清楚楚地知道目標是什么,需要達到什么要求,然后讓他們有充分的工作自由。并且還認為,如果領導人員以職工為中心,不僅注重職工工作,而且經常關心他們的需要和愿望,那么這個部門的效率就高;如領導人僅以工作為中心,不關心職工的愿望和要求,這個部門的效率就低。利克特和他的助手在調查研究中就領導是否對下級信任、下級在工作中有無自由的感覺,以及領導是否積極與下級發生聯系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組織領導的四種基本制度;一種是剝削式的專制制,第二種是仁慈式的專制制,第三種是參與制,第四種是民主制。調查結果發現,工作效率高的單位多采用第三、四種制度。因此,利克特認為,高效率管理人員領導人的組織有以下鮮明特點:第一,整個組織中每個成員是相互高度信任,目標一致,并有參與、支持完成目標的意識;第二,組織成員對組織目標有明確、合作的態度和正確的動機;第三,組織是一個緊密結合的、工作有效的社會系統,成員之間相互信任、支持,領導鼓勵成員有效“參與”;第四,對成績的總結,主要用來進行自我引導,而不是為了控制。國際知名心理學家K·節英(Kortlewin)與其研究生在美國依阿華大學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領導作風如何影響群體行為。結果顯示,實行民主領導的組織活動成果豐富,組織成員對相互間的交際感到滿意,他們表現出更有創造性和獨立性。

不難看出,以人文主義為導向的民主的人際關系思想之所以被教育管理界廣泛接納,除了與本世紀20—30年代的民主思潮發展有關外,更實際的原因是因為它們有助于解決由于學校管理和教育行政越來越官僚主義所造成的問題。同時,教育組織的進一步專門化及其在規模上的擴大、教育活動的復雜化都要求教育管理人員在處理有關事物的過程中應更加依靠教師的合作和專業知識,而民主管理理論和人際關系理論兩者的確都提供了一些重新分配決策責任,以及幫助教育管理人員更好地同教師一道工作的方法。這種管理理論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傳播,并在實際管理中產生了深刻影響。首先,它改變了教育管理中對人的看法,重視人的因素,特別是將人的組織行為作為討論的重點,不僅可資借鑒,而且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促進了管理思想的繁榮;其次是采用新的研究方法發展了管理理論,一方面開創多學科協調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加強了對人的行為的調查研究;另外,它還強調人的行為的因果關系和行為規律,并據此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第三是提出了在工作中實現“民主”和“自主”原則,恢復“人的尊嚴”或“人性”,使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相結合等新的管理方式,開辟了一條管理新路,特別是倡導教師參與管理的各個方面,“目標管理”和“豐富工作內容”等方式方法,在教育管理實踐中影響是很大的。

然而,民主的人際關系學說畢竟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定階段發展起來的管理思想,它不可能解決管理的全部問題,也無法解決隨著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各種矛盾沖突。特別是這種理論被行為科學論者片面強調其作用,夸大其在管理實踐中的有效性,其片面性顯得更加突出。加之制約人的組織行為的因素相當復雜,單靠某一種理論予以科學的把握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尋求多種理論的整合使教育管理理論趨于完善便成了人們繼續奮斗的目標。

三、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向的人倫管理理論

在前面我們已經提到,管理思想是由一系列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和思維定勢所組成,管理者的管理行為就是他的管理觀念的體現,西方現代管理思想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它們無不出自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思潮的融合。而以中國為代表的管理思想則是東方文化的產物,它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改造自然、社會和自我發展的過程中積淀而成的價值道德和思維定勢。中國人處事、待人、律己都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是非標準為準繩的。在管理思想上重人論、重和諧、重傳統居于主導地位。正如倫理學家羅國杰先生所說:“人倫關系和人倫價值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起點,精神境界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支柱,人道主義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核心。整體觀念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歸宿。修養踐履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根本要求,而推己及人則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唯一重要方法。”⑨我國現在的教育行政與管理人員就是在人倫為本的文化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在他們頭腦中潛藏著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向的人倫管理思想。這種思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強調政教合一

道德理想主義特別重視教育的作用,視教育為改造人的靈魂的工具。有一句名言:“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轉變學生的思想”⑩,可說是這一觀點的代表。道德理想主義者特別是在儒家的哲學里,政治就是教化,教化也就是政治,“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11)管理者首先是一個教育者,管理過程也是一個教育過程。他們反對自然主義學說,認為人在組織中如不被好的東西去影響、改造,就會被壞的東西影響、改造。教育的責任就在于“化性啟偽”,引人向善,就是把人的本性中好的東西發掘出來,用以驅除后天不好的東西,向“仁”和“君子”邁進。管理就是通過管理者的教育,使被管理者遵守人倫關系中的秩序。

(二)重視知行合一

道德理想主義強調知行合一,強調用一整套倫理規范來規范人在組織中的行為乃至個人的生活小節,管理就是建立一種倫理規范,管理方式主要是通過做、行,在做和行的過程中養成行為習慣,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向的管理者相信、道德理想、道德秩序是個人精神和國家的支柱,它甚至可以超越經濟的、軍事的力量,并且相信一種理想的道德可以通過合適的方法、途徑有效地灌輸給受教育者,陶行知先生在曉莊師范、山海工學團、重慶育才學校就是進行這樣的教育,也是實踐這種管理。陶行知把它概括為“教學做合一”的原則:“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12)

(三)講求人倫秩序

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十分講求人際關系中的秩序,要求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特別是下級對上級的服從,朋友之間的“信”,上級對下級的“義”。辦事要謙虛謹慎,寬容忍耐,嚴于律己,沉著穩健,工作勤奮,生活節儉,講究中庸,強調團結,重視和諧,遵守紀律,這一切對于提高管理的質量和效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德理想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是源遠流長的,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向的教育管理思想在中國的教育管理者的頭腦中也是根深蒂固的,從儒家的“修道之謂教”,到王陽明、陶行知的“知行合一”,都可以看出道德理想主義的影子。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若服務于一個理性的、民主與法制健全的國家,管理的質量和效率將會大幅度提高,教育將會取得巨大進步。但是,這種管理思想在長期的封建社會的土壤中也衍生出一些消極因素,成為中國人前進中的包袱,比如崇尚權力的官本位專制主義思想;論資排輩的等級觀念和行為準則;只重情義不講效益;和為貴,忍為高;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缺乏開拓進取精神,等等。這是我們今天所必須摒棄的消極因素。

四、融合——當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走向

從以上管理思想發展的歷史看,無論是西方管理思想還是東方管理思想,各種理論導向都有自己的視角和側重點,科學主義導向產生的變式都關心應當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組織更富有效率的問題,其視點在于組織結構方面。人文主義導向產生的變式其注意力則在于人的情感和其他的心理因素,強調人的需要。道德理想主義產生的變式則強調秩序、人倫關系的重要性。但是,隨著當代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學科高度分化、高度綜合的趨勢影響之下,許多學者發現單獨一種教育管理思想解決不了問題,教育管理思想也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融合,即博采眾家之長,促進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學化和專業化。

在西方,隨著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理論、突變理論以及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興起,一種以這些理論為基礎的開放系統管理理論開始受到管理界的歡迎,并引入教育管理,可以視為教育管理理論走向融合的發端。系統管理論認為,學校是社會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認為學校、社區和社會之間的界限是可以滲透的、相互作用的,社會上各種因素(政策的、觀念的、經濟的、風情的等等)都在影響著學校的教育質量、工作秩序和效率。一方面,系統管理學說從系統觀念上給教育管理人員提供了一種思想方法,提供一種把學校內外環境、各種因素作為整體進行思考的方法,要求教育管理人員樹立起整體優化觀念、合理組合觀念、動態平衡觀念、開放與閉合統一觀念、信息溝通與反饋觀念。同時把系統分析的方式應用到教育調查、教育預測、教育決策、教育規劃、教育評價、教育診斷之類的教育行為之中。另一方面,系統管理學說認為教育是一個以人為主體的一體化系統,它是由許多子系統組成的開放的系統。第一,學校是由人、物資、教育媒介和其他資源在一定目標下組成的復雜系統,一個系統的變化會引起另外幾個子系統的變化,學校領導人在協調學校內部管理過程時,要注意各子系統之間的動態聯系。第二,學校是一個開放系統,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受外部環境影響,如社會對學校的政策和法律規定及廣泛的文化影響,它同時也影響外部環境,它只有在與外部環境相互影響中才能達到動態平衡。同時,系統管理理論往往同權變理論結合起來,不承認在處理組織問題時有一套放之各種組織而皆準的方法,管理應該是根據學校系統內部和外部的具體情況對組織問題作出靈活處理。

在我國,特別是80年代以后,我們在學習西方管理思想的過程中改造我國原有的管理思想和體制,大多數學者認為,我們學習西方管理理論,無論是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還是以行為主義為導向的,都是為了消化、吸收,為我所用。根據對以上三種教育管理模式的分析,我認為必須用鄧小平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偉大教導為指南,對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管理理論進行系統地、深入地研究,把現代的先進管理理論與中國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既不妄自菲薄,盲目崇拜,也不全盤否定,大加討伐。縱觀整個世界管理理論的發展,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理論與運用,多樣與綜合,已成為當代教育管理理論完善與更新的大趨勢。

中小學教育論文:中小學教育科研

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到底有什么意義,卻還需要我們認真去思考。有不少人認為:教育科研工作自有專家學者去研究,我們教師不就是按照書本教書嗎,還搞什么教育科研?其實這就是對中小學教育科研目的意義不理解的一種表現。我們知道,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傳統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已越來越不適應今天的社會現實。怎樣做到教育“與時俱進”,使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轉變我們的教育理念,提高我們的教育科研水平。廣大的中小學教師,雖然教育科研的理論水平沒有專家學者的高,但卻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為我們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管是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還是普通中小學教師的研究結果,它都必須經過教學實踐的檢驗。作為中小學教師,不管你對教育科研有沒有興趣,你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了問題怎么辦?難道你不去解決嗎?而這個解決的過程不正是你的教育科研的過程嗎?就這一點說,中小學的教育科研最主要的目的意義就在于通過教育科研來指導教育教學實際工作。

思考二: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們明確了中小學教育科研的目的意義,其實也就給我們中小學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學教育科研更多的表現為對教育教學實踐的研究,通過研究來指導教育教學實際工作。因此,中小學的教育科研更應注重自己的教學實際,以小的課題研究為主,做到一個課題能解決一個教學實際問題即可,切忌貪多求大。這是因為:

1。工作需要。

2。自己熟悉。

3。便于操作。

4。利于推廣。

思考三:中小學教育科研的種種不良現象

1.功利主義:今天中小學教育科研熱,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義造成的,嚴重違背了教育科研的實質。我們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門嚴肅的科學,。雖然中小學教育科研的起點低,學術性不是很強,但其科學性不容置疑。它更多的表現為對教育教學實踐的研究,通過研究來指導教育教學實際工作。一切真知來源于實踐。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實質就是通過教育科研的研究來達到提高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水平,使之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但眼下的中小學教育科研熱,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為學校招來一塊“金字招牌”,那些參加科研工作(特別是參加課題研究)的教師,也大多是出于評職晉級的需要,給自己臉上貼金罷了。至于所研究的內容(課題)是否對教學有益,對學生是否有切實的意義則不太關心。只要上級能肯定,給一個什么獎,那就萬事大吉了。

造成科研工作功利嚴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管部門只浮于表面,而疏于管理和指導是分不開的。只要留心一點就不難看出,由于現在許多評定的項目和內容中,都有一條“科研情況”或“課題研究”情況。你想評職,沒有參加課題研究,不行!你要獲得諸如“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的稱號,對不起,未參加課題研究,不行!這種人浮于事的現象的確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義”能不大行其道嗎?

教育科研是嚴肅的、科學的,它不能成為一個指標,也不需要所有的教師都必須參與,因為它必定是理性的,學術性很強的東西。而我們今天的某些領導,不能正確認識其科學性和學術性,硬實要把它作為一項評定的指標,這不僅違背了教育科研的本質,更是把它推進了“功利主義”的死胡同。

2。兩頭熱,中間冷:功利主義必然造成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兩頭熱,中間冷”。這里所說的“兩頭熱,中間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學教育科研中的課題研究方面,大家的熱情和精力都放在課題的立項、開題和結題上。這種現象在中小學教育科研中是比較普遍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簡單,應為大家所關心的并不是課題本身,而是課題的影響力,課題在上級那兒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說穿了,也就是一個“功利主義”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功利主義、兩頭熱,中間冷的現象必然產生“泡沫學術”,在中小學教育科研熱的背后,各種“泡沫”現象層出不窮,水分沙子越摻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項目中,老師為課題的名稱的確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悅于領導,課題一旦獲得通過,便在開題、結題方面大做文章,包裝過度,大話空話不少,但對課題的實施研究過程,卻并不看重。更為甚者,對研究的過程憑空想象,造假數據,東摘西抄,胡亂拼湊,把課題越吹越大,但卻經不起實踐的檢驗。一些用巨資累起來的課題成果,不要說推廣運用,就連本校教師甚至高課題研究的老師也不敢真正把它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誰敢拿教學質量開玩笑呢?

“功利主義”傾向是產生“泡沫學術”成果的溫床,而“泡沫學術”成果的飛揚跋扈又直接刺激和助長了“功利主義”傾向盛行的勢頭。要糾正這些現象,教育科研管理部門要強調教育科研的正確定位,進一步明確并強調教育科研是運用科學理論來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困難與問題,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揚科學精神。

思考四:對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幾點意見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態度

影響中小學

教育科研順利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功利主義思想,因此,要使中小學教育科研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必須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態度。這就需要我們廣大的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努力學習,提高我們的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正確認識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學的關系,多做實事,少空談,不為名利。這樣,中小學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順利的發展,也才能起到指導教學的目的。

2.切合實際,做小做實

中小學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切合實際,做小做實。作為廣大的中小學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不是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為開展課題研究而研究,我們的主要目的是解決我們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我們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須要切合實際,做小做實。所謂“小”,就是我們的教育科研工作應著眼于教育教學中的具體工作,研究一個方面,解決一個問題,決不能貪多誤得。所謂“實”,就是我們的教育科研工作應該做踏踏實實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決我們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不為名、不為利。

3.來源實踐,指導實踐

中小學教育科研有它自身的特點,它不同于一般的教育科研。這就決定了它必須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我一再強調我們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須要聯系實際,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在現階段的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使不少的教育科研工作都存在功利主義色彩,假大空現象很突出,教育科研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脫離實際的,不僅沒有起到教育科研工作的作用,相反對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產生極其不好的影響。因此,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內容必須是我們在教育教學實踐工作中所遇到的具體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形成理論,并用所形成的理論再去指導實踐。這是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總之,在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中,我們只有端正思想,正確認識教育科研工作的意義和作用,遵循教育科研工作的性質和特點,少一點功利主義色彩,多一點實干精神,這樣,教育科研工作才能健康發展,也才能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中小學教育論文:澳大利亞中小學教育

澳大利亞中小學教育由州一級政府和社會組織負責。中小學教育共12年,從1年級到12年級。在維多利亞州、新南威爾士州、首都行政區,中學從7年級開始,其他州一般是8年級開始。義務教育到10年級結束。11年級和12年級的課程,大體相當于中國的高中,以面向大學升學為主,也包含職業性課程的訓練準備。

中國中學生留學澳大利亞,比較合適的年齡是在中國讀完高一,大體相當于澳洲的10年級,然后到澳洲讀11年級。由于語言上的差距,中國學生很難直接進入澳洲主流課程,一般都需要先讀語言課程。

留學澳洲中學,在申請操作上,中國學生有三點要注意,第一,申請的語言課程最好和主流課程在同一間學校,第二,語言課程不能超過6個月,一般以4-5個月為宜,語言課程如果超過6個月,往往被拒簽,第三,澳大利亞簽證申請時間很長,所以申請者必須留有足夠的提前量,一般需要提前一年。例如,想報讀澳洲11年級,那么應該在初中畢業就開始申請,高一讀完后可以赴澳洲。

還有幾點需要提醒中國學生和家長,澳洲學校不接受插讀12年級的學生;澳洲學生簽證,對留學11年級以前的學生,不需要TOFEL或IETLS成績;高三學生申請留學澳洲,一般都被拒簽;澳洲位于南半球,大中小學的學年一般從2月份開始,到11月結束。

在澳大利亞進修英語。

海外留學生英語專修課程(ELICOS)是澳大利亞國際教育制度中的一環,專門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提供英語培訓及有關服務。全澳總共有100多所注冊認可的ELICOS學院。每年來自50多個國家的學生赴澳就讀ELICOS課程。從簽證角度出發,中國學生不能只在澳洲學英文,ELICOS課程必須作為一個正式課程的預備課程。

ELICOS學院設有多種不同形式的英語課程。全日制課程通常為期4至8周;全日制或兼讀制的考察課程通常為期1至6周。課程分不同程度設置,以適應初學者乃至高等程度學生的需求。

ELICOS種類包括使用英語、學術英語(為準備升學而設計)、中學預備班、公開考試預備班(如劍橋公開測試、IELTS及托福測試等)、專業英語課程(如商業英語、計算機學應用英語等),以及考察學習課程。國家ELICOS評審計劃署(NationalELICOSAc-creditationScheme,NEAS)為全國學院確定評核制度,NEAS評審學院的管理、員工、最低師資要求、設施、服務、校舍,以及課程等。

澳大利亞第一所大學于1850年創立。時至今日,全澳大利亞共有40多所大學,另外,還有提供職業培訓的職業技術學院(TAFE)。修讀高等教育的全日制,業余及海外學生達57萬多人,其中有超過一半屬走讀性質的全日制課程學生。現在就讀于高等教育學院的海外學生約有5萬人。澳大利亞的大學在英國及美國的院校中享有盛名,而且在計算機及科技水平方面也遙遙領先。

很多大學現在正提倡學術研究國際化,積極鼓勵員工及學生參與國際交流計劃,并與其他海外學術機構合作,進行研究及發展新課程。

澳大利亞的42所大學中有36所是納入國家統一教育體系的公辦大學。4所是聯邦政府辦的特種高等專業學校。兩所為私立大學。

外國學生

大部分外國學生要進入澳大利亞需辦學生簽證。簽證有效期比學習期限多1個月。來澳大利亞接受短期培訓不足3個月者可申請訪問簽證。學生應弄清打工、醫療保險以及回國的有關規定。澳大利亞有嚴格的法律保護學生的費用。許多私立學校參加了“學費保障計劃”,即使在學校主人發生資金困難的情況下,學生也能受到保護。在澳大利亞使館尚未通知頒發學生簽證之前,最好不要交付費用。澳大利亞國際教育基金(AIEF)是澳大利亞政府和提供教育部門的合作組織,其宗旨是推進國際教育和培訓,向學生提供信息。

中小學教育論文:美國中小學教育服務性學習

摘要:服務性學習是一種在行動和反思過程中進行的經驗性學習,它已成為近年來美國教育改革運動的焦點之一。服務性學習把社區服務作為獲得特定學術目標的載體,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反思精神和公民責任。

要害詞:美國;服務性學習;中小學生

服務性學習是學習、服務與教學相結合的一種獨特方式,目前在美國已經成為一項貫穿學前到12年級以及大學教育階段的學習運動。在服務性學習中,學校等教育組織與培訓機構,社會組織緊密聯系,學習從教室延伸到社區,并給學生提供了一定的時間,比學生通過參與一系列融合個人和小組的活動與服務,反思自己的服務與學習經歷,服務性學習能夠發展和豐富學生真實的知識、實踐技能,以及增強他們終身的社會責任心與公民價值觀、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知識、技能,在此過程中培養對他人的關懷感、服務性學習有效地把學生的知識獲得和不斷發展與豐富聯系在一起。

一、服務性學習釋義

對服務性學習的理解有多種。一般認為,服務性學習是一種教育理念、一種教學策略或者是一種學生學習經驗的補充。它強調把社區服務作為學生學習與把握技能和知識的一種方式,學生在行動中不斷觀察和熟悉,不斷進行自我發現和自我反思,除了知識和技能的獲得外,服務性學習更強調價值觀的養成和增強。“它為學生提供鏡子以觀察自身,提供顯微鏡以審閱社會,提供雙倍望遠鏡以探究前景”。

密執安州立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阿登·姆恩(ArdenMoon)認為,服務性學習是將服務與內容結構予以統合并進行實施的一種課程計劃。伊勒(Evier,1999)和蓋勒斯(Giles)認為服務性學習是一種經驗性的教育模式,“經驗促進理解,理解促進更有效的行動”。

美國國家實驗教育協會(NationalSocitetyforExpefimentaialEducation)對服務性學習的定義如下: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并且在服務過程中對所學的東西進行積極反思的有組織的服務活動。

美國服務性學習委員會最近頒布的《在行動中學習:美國學校服務性學習的力量》的報告指出:“服務性學習與自愿服務是不同的,它是一種把社區服務和學術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用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增強其公民責任感,同時促進社區發展和進步。”

需要指出的是,服務性學習不是一種自愿者的計劃.也不是學術課程的附加,而是課程本身;服務性學習不是用來懲罰學生的服務,也不是只適用于高中與大學,更不是使學生或社區單方面受益,而是使雙方互惠;服務性學習強調的是合作,而不是競爭;服務性學習不是只適合于某一些學科,而是可以在任何學科和任何年齡段的學生中開展,方式可以不同。

服務性學習與社區服務是不同的。服務性學習將社區服務作為實現學生的學術目標的媒介,與學術內容和學術標準相聯系。阿登·姆恩教授認為,社區服務不涉及正規學術性的需要及其任務;社區服務通過學生的自愿努力滿足社區需求,服務性學習也滿足那種需要,但它將那種需要作為審閱我們自身、社會和未來的基礎。并且,服務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了在現實生活情境中來應用新的已獲得的技能與知識的機會。學生從事的服務對于社區而言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然而,我們應明確,只有當社區服務適應學校課程目標時,服務性學習才有可能發生,并具有一定的價值。

美國的服務性學習已滲透到各級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在服務性學習中,一般是首先確定一個課題,進行討論,然后分小組到社區服務一段時間,最后描述整個過程,進行總結和反思。教育改革服務性學習聯合會(AllianceService-learninginEducationReform)認為服務性學習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預備——學生在他們的社區中發現問題,并制定適應社區需要的發展計劃;

(2)合作——來自于社區團體的學生與當地社區形成伙伴關系,共同解決社區問題;

(3)服務——學生實施有助于社區發展的服務性計劃;

(4)課程統合——學生為解決社區問題而運用在學校里把握的知識;

(5)反思——學生花費一定的時間對所從事的社區服務性工作進行思考、討論,并進行歸納、總結,最終形成文字材料。

二、服務性學習的歷史發展

美國服務性學習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學”的思想、早在1915年,在阿巴拉切亞就出現了工作、服務和學習相結合的兩年制或四年制的民間大學。20世紀三四十年代,為改善經濟蕭條的困境,美國決定提供受教育機會,要求學生畢業后以服務社會作為回報。人們發現,學校不是社會的“孤島”,大量的社區活動能夠不斷地滲透到青少年的學習活動之中。20世紀60年代,服務性學習被首次提出,在接下來的十年里,各種志愿服務組織和團體從地方擴展到全國,參與人數迅速增加。

1979年,美國國家服務性學習中心成立,并提出三條基本原則。20世紀80年代以后,美國教育界掀起了服務性學習的熱潮,服務性學習在全美得到普及,教育界已經開始探索各種服務性學習模式。正是因為意識到服務性工作計劃的內在價值,美國的決策者、立法者及教育者才全方位推進丁地方、州和國家層次的計劃。

美國政府1990年頒布的《國家和社區服務法案》(TheNationalandCommunityServiceActof1990)和1993年克林頓總統頒布的《全美服務信任法案》(TheNationalServiceTrustActof1993),均以法律形式確定了服務性學習的地位和發展趨勢。

在美國各州和地方學區的推動下,服務性學習運動已經從教育的邊緣發展成為教育的主流。從1984年到1997年,參與服務性學習的中小學生從90萬名上升到126萬名。1999—2000學年,在349所接受調查的大學中,有71.2萬名學生參加了服務性學習,有12.2%的教師提供服務性學習課程,有9%的學校把服務性學習課程作為畢業的要求。美國服務性學習委員會2001年的報告指出,2000—2001學年,美國參與服務性學習的中小學學生超過了130萬。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開發和實施服務性學習項目的專業人員與州和地方認證機構合作,把服務性學習納入教師教育改革之中。其具體做法是:

(1)建立能夠培養高質量服務性學習教師的課程體系。

(2)教師和教師教育機構(大學和學區)之間建立長期合作關系。

(3)對教師教育項目重點使用“教學對話”和“認知練習”的方法,尤其注重以反思性實踐為重點的服務經驗的現實性和背景性。

(4)要以長期培訓代替短期培訓。

1993年,為了探討發展美國服務性學習教師網絡的可行性,在一次由大學校園協作組織召集的會議上,首次提出要編輯一套關于服務性學習與教師教育的叢書。除了公立學校提出的項目外,一些大學和學區的教師教育項目也開始將服務性學習納入教師教育中,力圖將服務性學習項目與知識淵博的教師、提供支持的治理者、見多識廣的社區成員和真正從事服務性學習的學生結合在一起,并力圖以長期培訓代替短期培訓。

三、服務性學習的目標與價值

當今的美國學生正日漸脫離社區,失去了公民責任心,服務性學習有助于學生重構公民責任。服務性學習促進學生在連接理論與經驗、思考與行動中學習,通過有意義的與必需的在社區的直接服務,滿足尚未實現的需要,使學生有能力幫助他人,奉獻自身,并與他人建立關愛的關系。經濟學家杰里米·瑞佛肯(JeremyFifkin)聲稱,“服務性學習可能會成為21世紀解決社會問題的主要方法”。

服務性學習的目標主要包括:

(1)給學生提供一個更為豐富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了解學術科目與現實世界的關系;

(2)增強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幫助學生了解如何做事,為學生的職業選擇提供幫助;

(3)增強學生對于自身學習的責任感,并具備履行公民職責與權利的能力;

(4)向學生揭露社會的不適當、不公正問題,并幫助學生正確處理這些問題;

(5)給學生提供跨文化學習的機會。

服務性學習將學生的課堂學習與現實社會問題和需要結合起來,既促進了學生的智力發展,又提高了學生的公民參與意識。同時,服務性學習不用打破學習的嚴密性和學科性,就能夠提供給學生盡最大努力學習的理由,使學生積極參與服務計劃,既達到服務社區的目的,又讓他們形成了更高的學術成就目標。在服務性學習中。學生會分析社區和社會,了解社區的演變歷程。他們會與無家可歸者緊密聯系,還會與上代人密切交往。除了參與服務性工作本身以外,學生們通過這種計劃能夠發展多種能力。

學生在服務性學習中.可以洞察社會特征,解決社會問題。學生參與服務如建筑改造、健康看護、環境保護、鄰里聯系等,能夠使學生服務于社區,通過服務經歷進行反思,能促進對學科的學習,并為公共健康、社區工作、城鎮計劃等作出貢獻。研究表明,參與服務性學習的學生,其社會責任感、交往及學業能力等都有所增強。有94%參加服務性學習的學生認為,服務性學習教會了他們怎樣與同伴和老師相處得更好,怎樣在一個集體中工作得更好;幫助他們了解了社會,并知道怎樣使它變得更好。

姆恩說:“我們的文化缺乏對年輕人進行公民相互依靠和個人責任心的養成性教育。服務性學習為中小學生開啟了跨學科課程學習的大門,并給他們學習生活技能(如團隊工作)提供了機會。”服務性學習對于學生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學術成就、公民責任心的發展以及職業拓展具有積極的影響。學生通過服務性學習,可以實現自我價值,他們對于社會問題和社會需要具有更深刻的熟悉,從而對社會文化更輕易接受。

中小學教育論文:私立中小學教育發展

一、引言

本文不拘泥于某一個國家和地區,而是力圖從世界背景看私立中小學教育的發展和現狀,并盡可能地依據具體數據來說明觀點,從而鮮明地區別于我國很多學者在介紹外國私立教育時所常用的定性方法。

寫作本文的目的是希望為教育決策提供些許相關決策支持材料。1997年10月開始實施的國務院《社會力量辦學條例》明確提出:“國家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實施義務教育的教育機構作為國家實施義務教育的補充”。這句話既明確了國家政府對我國民辦學校給予鼓勵和支持的良好愿望,也對民辦學校的“補充”功能作出了原則性的規范。然而,這里的“補充”是維持民辦學校現有辦學規模的補充,還是允許其適度發展的補充,尚無明確說明,只能等待《條例》的“實施細則”來作出規定。而本文可作為“實施細則”的一個小小的注腳,因為我國民辦學校規模的預測和確定,不能完全忽視國外相關領域的實踐、發展和經驗。

本文數據全部取自于《世界教育報告》里的有效數據。所謂“有效數據”,就是比較系統和完整的,既有八十年代的數據,也有九十年代的數據。一個國家僅僅擁有一個時期的數據,則不在選擇之列,因為無法作前后對比。在這一原則下,筆者選擇了98個國家和地區的私立初等教育的數據和78個國家和地區的私立中等教育的數據。數據均為同一個指標,即私立學校學生數占同一階段學生總數的比值。通過對這個比值的對比和分析,我們將得出幾點結論,并將結論作淺近的定性分析。

二、98國私立初等教育的發展與變化

(1)本表依據的是1980年至1992年間私立初等教育學生數占學生總數的比值的變化情況,例如美國,1980年的比值為11%,而1992年的比值為10%,其變化特征為下降,盡管下降幅度很小。

(2)在98個國家和地區中,私立初等教育覆蓋的學生數占同一階段學生總數的比值,有所提高的國家和地區有53個,占54%;有所下降約有28個,占28.6%,而沒有變化的有17個,占17.3%。

(3)表明:國外的私立初等教育,盡管在各國的發展存在著不平衡,但發展和上升的勢頭是明顯的。

釋讀和分析:

(1)表明:私立初等教育規模在0~4%之間的有26個國家,占26.5%;在5~9%之間的有17個國家,占17.3%;在10~24%之間的有34個國家,占34.7%;在25~49%之間的有11個國家,占11.2%;在50%以上的國家有10個,占10.2%。

(2)比值在25%以內的國家有77個,占78.6%;在50%以內的國家共88個,占89.8%;

(3)由(1)和(2)可以得知,大多數國家的私立初等教育規模都在25%以內,因而只能是公立初等教育的某種補充。

三、78國私立中等教育的發展與變化

(1)依據的是1980年至1992年間私立中等教育學生數占學生總數的比值的變化情況,例如比利時,1980年的比值為64%,1992年的比值為66%,其變化特征為增加或上升。

(2)在78個國家和地區中,私立中等教育覆蓋的學生數占同一階段學生總數的比值,有所提高的國家和地區有42個,占53.8%;有所下降的有31個,占37.9%;未發生變化的有5個,占6.4%。

(3)私立中等教育,就全球范圍而言,上升勢頭是明顯的。

(1)博茨瓦納的私立中等教育增幅最大,上升了31個百分點;加篷的降幅最大,下降了26個百分點。

(2)增幅在10個百分點以上的,有9個國家;降幅在10個百分點以上的,有4個國家,升降幅度最大的國家,其升降幅度全部在5個百分點之上;如果與表2相比,則可發現私立中等教育的變化幅度大于私立初等教育。

(3)就地區分布而言,升降幅劇烈的國家和地區多位于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發達國家基本不在此列。

(1)在比值排名前10位的國家中,除孟加拉國、斐濟和毛里求斯以外,其它國家的比值均有上升。

(2)在比值排名倒數前10位的國家中,除斯里蘭卡和希臘未發生變化外,其它國家的比值也都有所上升。

(3)從表7與表3的比較中可以發現:私立中等教育相比于私立初等教育,發展的勢頭更為明顯一些,例如就比值排名第10位的數字而言,私立初等教育由1980年的55%下降到52%;而私立中等教育同期則由48%上升到62%。

(1)私立中等教育規模在0~4%之間的有7個國家,約占9%;在5~9%之間的,有14個國家,占17.9%;在10~24%之間的,有26個國家,占33.3%;在25~49%之間的,有19個國家,占24.4%;占50%以上的國家有12個,占15.4%。

(2)如表8所示,比值在50%以內的國家,占84.6%,而在其中,比值在5~49%之間的國家有40個,居三分之二多。

(3)如果按照10個百分點劃段,那么則發現:10%以內的,有23個國家;11~20%之間的,有17個國家;在21~30%之間的,有12個國家;換言之,多數國家的私立中等教育規模在30%以下。

(4)可以發現:多數國家,私立中等教育的規模要大于私立初等教育的規模,因為私立初等教育規模在25%以上的國家,僅占21.4%;而私立中等教育規模超過25%的國家,約占40%。

四、結語

自1980年至1992年,私立初等教育規模有所下降的國家和地區有28個,占98國的28.6%,私立中等教育規模有所下降的國家和地區共31個,占78國的40%弱。由此我們可從反方向得出:世界私立中小學教育的發展是明顯的。私立中小學教育繼戰后初期的大發展而曾出現較為嚴重的下滑,那么為什么八十年代以來能夠出現這種反彈呢?究其原因,可以歸納為:探索新的辦學模式,增加教育服務的品種,擴大家長和學生的選擇。而選擇的背景,自然是人們對教育質量的需求進一步提高的反映,以及人們對公立教育信心的不斷下降。因此,鼓勵私立中小學教育的發展成為不少國家的共識,這里的鼓勵不是以犧牲公立教育為代價,而是盡可能的創造適度競爭的氛圍,以帶動公私立教育質量的共同提高。如果說傳統上私立教育的發展往往是與宗教因素、個人行為相關更多的話,那么這個時期政府行為的日益凸現則是其突出的特點。

(1)智利的私立初等教育增幅最大,上升了20個百分點;格林納達私立初等教育的降幅最大,下降了84個百分點。

(2)在變化最為劇烈的國家和地區中,增幅在7個百分點之上的有8個,降幅在7個百分點之上的僅有3個。

(3)增減幅在5個百分點以上的國家和地區共有15個,占98國的15.3%,說明多數國家的增減幅在5個百分點之內,私立初等教育變化的相對平穩是明顯的。

(4)就地區分布而言,增降幅較為劇烈的國家和地區多在非洲、拉丁洲和亞洲,很少出現在歐洲(東歐除外)和北美洲,說明這些地區的私立教育發展已進入較為成熟的階段,不大可能出現大起大落的現象,公私立初等教育的平衡已基本形成。

(1)本表的兩組比值代表了兩個極端,雖然就統計而言,它們都不在常態分布范圍之里,但12年間未出現較大的起伏,也可能暗示出私立初等教育機構與其環境已達到了某種程度的契合。

(2)這些國家的比值,無論是特殊的高,還是特別的低,絕大多數都有程度不同的上升,盡管上升的幅度多數在兩個百分點之內。

(3)比值較低的國家,其公立教育的普及和發達是勿庸置疑的,然而這些國家似乎十分珍惜那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二,而不是政府缺乏財力來舉辦這很小一部分的教育。

(4)國別的地區分布中沒有表現出特別之處。

中小學教育論文:中小學教育信息發展

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全國全面推進,但這次改革的成功基礎在于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充分運用。如果沒有信息技術的支持,新課程只能是空中樓閣和海市蜃樓,新課程的實施將是一句美麗的空話,只能是“穿新鞋(素質教育思想),走老路(應試教育手段)”。因為新課程的基本思想是充分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智慧和能力,即實施個性化的教學,而這需要極其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教學信息、教學工具等)的支持。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無法解決這個資源問題,只有在信息技術條件下才能很好解決這個難題。

全面中小學校達60多萬所,根據“校校通”工程的要求,90%以上都要在2010年都要實現“校校通”,而發達地區(大中城市、沿海地區、東部地區等)則要在2005年提前達標。

目前,全國“校校通”工程的投入累計資金達3000億以上,建成的校園網不少于20萬個。但這些教育信息化設施,由于受當前應試教育環境和傳統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制約,特別是由于缺乏一套科學、系統的素質教育理論的指導,在實際教學中并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革新教學模式、大面積地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為全面和深入地推進素質教育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相反,人們還在“用騎‘自行車’的方式開‘飛機’”,這些昂貴的教育信息化軟硬件設施基本上都成了用之不能、棄之不忍的雞肋,成了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們時時隱隱作痛的心病。

面對以上大好的市場形式,目前我國中小學教育信息化企業又是如何面對的呢?他們的生存狀態又如何呢?

一、當前教育信息化產品存在的問題

隨著2000年10月國家和教育部啟動全國中小學校“校校通”工程以來,全國各地的企業和資本都極其看好這一發展潛力巨大、利潤豐厚的新興IT市場,紛紛投身教育信息化建設和組建教育應用軟件開發企業。在2002年高峰時期,全國從事教育信息化業務的企業愈千家。其中一些具有一定資金實力和行業資源優勢的企業,在市場中迅速壯大,并在業界具有了一定影響力。如北京的科利華、清華同方、K12、校際通、翰林匯、中教育星等;廣州的唯一、TCL、智囊等;江浙的浙大網絡等。這樣的強勢企業在全國也有十來家。

經過四年多的發展,迄止2004年底,其中的絕大多數企業不僅沒能按人們預想的結果繼續發展壯大,已是紛紛偃旗息鼓,被迫悄悄地黯然退出了這一巨大而且仍在高速發展的前景無限的黃金市場。剩下的屈指可數的幾家強勢企業,目前也僅是在作垂死掙扎,而茍延殘喘!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如下——

(一)表層(產品和市場)原因

1.產品同質化:即各企業的產品嚴重趨同,各自無特色。A企業的產品線及其產品功能、特點與B企業、C企業、D企業的產品線其及產品功能、特點大同小異或完全一樣。

這一方面是同行之間懶得創新而互相抄襲,另一方面是企業研發人員大量流失后以母公司產品為原型自創小企業的緣故。

2.應用擺設化:無論那家的產品,在中小學校中都不能切實解決人們期望的降低師生教學成本、提高教學效果的根本目標,因而只能成為應付上級領導檢查的昂貴“擺設”。

3.市場微利化:其于以上兩個原因,一方面同行之間同類產品只能相互通過“殺價”和“反饋好處”甚至“免費”或“分期付款(后期款無法收)”來進行市場競爭;另一方面,采購方(各地教育部分和中小學校)既然只是買一件用來“糊弄”上級和外行的“擺設”,就沒有必要購買動輒幾萬、幾十萬元一套的教學軟件,而只需買小企業那幾千元,甚至幾百元一套的同類、同(相似)功能的軟件即可。這就是教育軟件市場微利化的直接原因。

(二)深層(本質)原因

1.理論指導缺失:當前的教育信息化應用軟件都是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研發藍本開發的,其產品只支持模擬式整合,而不支持數字式整合。

所謂模擬式整合,就是用信息技術手段模擬傳統的教學方式,將“嘴說”改為用“喇叭放”,將“手寫”改為用“屏幕顯”。這樣的整合不僅對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沒有根本的改變,而且嚴重地加重了師生學習的成本,教師要用很多時間做“課件”,學生用很多時間課后“補課”。這樣的整合可謂是“事倍而功半”,難怪會受到師生們的“冷落”和“抵制”了!

所謂數字式整合,就是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營建一個適合學習者智慧發展(學習)的高效的學習環境。這個外在的基于信息技術的學習環境,必須要與學習者內部的基于心理發展的認知結構之間達成“內外和諧共振”,才能稱之為“高效學習環境”。

要構建這樣的“高效學習環境”,就必須要在深入把握學習者學習機理和學科學習規律的基礎上,整合相關的各種學科學習支持資源,依照學習者的學習心理需求和學習規律需求進行信息化學習環境的設計和設置。這就是基于信息技術環境的新型教學模式的創建。這,才是當前市場所急迫需要和實施的,即是各中小學校迫切需要的數字式整合。

2.教學應用低效:當前信息技術的使用的現實結果是,不僅沒有降低中小學師生的教學成本,反而增加了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成本,降低了教學效益;所有教學軟件僅能小部分,而不能充分、有效地支持師生的教學活動。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標,在于“以教育的信息化推動教育的現代化”,即大幅度地降低教學成本的基礎上,大幅度地提高教學效果,從而大幅度地提高教學效益。

但當前的模擬式整合的結果與此背道而馳,在實際教學應用中,教師和學生都要付出比傳統教學手段更多的教學精力,而教學效果很多時候卻比采用傳統教學手段更差。

這就是模擬式整合在中小學校中不討師生歡迎的原因了。

3.運營模式落后:各自分割,不能充分分享資源;沒有形成良好的利益驅動機制,人人都只想坐享其成。

成功實施信息化教學的基礎,在于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這有兩個條件:①教學系統中必須積存有多倍于師生需要的教學資源,供師生擇優選用;②學校,特別是教師愿意心甘情愿地將自己最優質的教學資源拿出來與人分享,并積累地研究和制作這樣的優質資源。而這一切,依賴于對各學校及其教師的根本利益驅動——名譽的和經濟的利益多勞多得!

但當前的現實狀態是:各校各自封閉,都禁止教師將其略有價值的教學資料和資源外傳,而只鼓勵教師到網上下載和共享別人的優秀資源,以期達到使本校成為本地區或全國教學資源的領先的學校;同時,教師也不愿將自己辛苦研發和制作的優秀資源輕易與人共享,而只想下載和共享別人的優秀教學資源,以使自己在教學資源的占有方面超越別人而領先。這樣,人人都只想占有別人的優秀成果,而不愿奉獻自己的優秀成果。這就是我國教育信息化雖已實施了好幾年,但教學資源仍極其匱乏的根本原因。

如何打破這種校校、人人都只想坐享其成的現狀呢?這需要形成一種鼓勵校校、人人爭先恐后積極參與和分享的新型教學資源管理和激勵機制。即越分享得多,其學校和教師的聲譽和贏利越高、越大。

4.市場模式錯誤:以產品為導向,而不是以應用為導向。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具體就是要達到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教學成本的降低。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市場開拓模式注定只能以應用為導向,而不可能以產品為導向。

產品模式的特點,是一錘子買賣。實施產品開拓模式,只要產品功能強大、運行穩定、價格合理,這種產品就能受到客戶的歡迎。而這在教學應用中是行不通的。因為,學校購置教育信息化產品的根本目的,在于應用,而不在于產品本身,即產品僅是一個應用工具。如果僅有一個工具,而不知和不能應用這個工具發揮效益,這個工具就一點價值都沒有,而僅是一件“廢物”和“擺設”!

因此,教育信息化市場只能是以應用為導向的“應用服務”。這個“應用服務”產品應包括:在科學理論指導下集成的硬件的、軟件的和應用指導三個方面的綜合支持服務。唯其如此,才可能全面、真正解決當前學校和教師面臨的問題,從根本上達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標。

二、走向數字式整合

當前,傳統教學信息化模擬式整合產品已走到盡頭,必須尋求新的全面突破和產品換代——這,就是基于新型信息化教育理論——社會進步主義教育理指導下的數字式整合支持體系——三效TM教育信息化應用服務系統。

這套解決方案,是硬件設備、軟件體系和應用服務三個方面內容在創新的科學理論指導下的綜合體系。解決方案體系結構如下:

其中,教育信息化應用科研指導服務體系已構建完成,全國已有50多所中小學校參與這一服務體系。這一體系旨在提高學校教師的創新教學模式的能力和教學應用的水平。

目前,正在全面構建與社會進步主義教育理論相適應的教學實施體系。這一體系旨在大幅度降低師生的教學成本(教學時間)的基礎上,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這樣,才能最終使我國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躍上數字式整合的新臺階,進入一個嶄新的新天地、新階段。

中小學教育論文:提高新農村中小學教育水平的調研報告

農村調研報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今年來,我市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重中之重。市政協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這個中心工作,組織力量深入農村,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開展專題調研。根據市政協的部署,政協臺港澳僑聯絡委組成調研組,就我市農村中小學教育的現狀,采用座談會、訪問、個別談話等形式開展為期一周的調研活動,深入市教育局、鴻山鎮、永寧鎮、祥芝鎮,與分管領導、教委主任、中學校長、部份小學校長和校董進行座談,個別訪問了審計局、教育局中教、小教、幼教、器材、計財等科室負責人。調查表明,目前我市農村中小學教育經費緊張,學校運轉困難,師資力量匱乏,教師隊伍難以穩定,外來工子女就學壓力加重,存在著不少不容忽視的困難與問題。

一、我市農村中小學教育的基本情況

目前,我市共有農業人口23.5萬,占全市戶籍人口的76.8%。農村中小學共68所,占全市各類學校數的41.98%,其中中學11所,小學57所,農村中小學學生27500多名,占全市中小學生總數的45.6%,農村中小學教職工1542人,占中小學教職工總數的40.28%。此外,還有幼兒園(班)63個,就學幼兒6700多名。多年來,我市針對農村教育相對薄弱的狀況,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增加了對農村中小學教育的投入,著力做好“二改二加強”工作,即著力改造農村中小學危房、改善農村中小學師資教育隊伍建設,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學裝備,推動農村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與區市教育發展,還存在不少困難與問題。

二、我市農村中小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布局欠缺合理,亟需規劃調整

一是存在小規模學校的現象。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出生人口逐步減少,生源隨之減少,農村小規模學校隨之出現。據統計,我市生數不足200名的小學就有8所。由于農村學校規模小,校本學生人數少,師生比例不合理,辦學的規模效益很低,造成校舍設備、教育資金和師資力量的嚴重浪費,教師無法專職化,教育質量難以提高。當前,拆并校工作仍存在困難,既有并校后學生接送困難、交通安全隱患等客觀原因,也有相當部分村委、村民、華僑阻撓并校等主觀原因。如:祥芝古浮小學三年前就已不足200人,教委三年來做了大量的協調工作,但因50%的村兩委和村民不同意而停止。二是存在“多校一地”的現象。“三校一地”,即銀江中學、小學、幼兒園同在銀江中學校園內使用,銀江中學實驗室、美術室、音樂室騰給小學和幼兒園辦學,無法開展相關課程,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得不到鍛煉;“兩校一地、一校兩地”,即永寧中學初二到高中年段在新校舍,初一年段與永寧中心小學同一舊校舍辦學;“幼小一地”,即普遍存在著幼兒園附設在農村小學的現象。眾所周知,各校學生的年齡特點、作息時間、管理方法、教學活動和行為規范要要求不同,這樣的“多校一地”,不但無足夠場所開展活動,學生全面發展受到制約,而且也造成了學校管理十分困難,教學活動互相干擾,教育質量受到不良影響。

上述兩種截然相反的現象,前一種是生源太少,規模過小,造成校舍、設備、師資的浪費;而后一種是校舍設施的不足,互相影響,制約教育教學的發展。事實表明,我市農村中小學校亟需合理布局,教育資源亟需優化整合。

(二)教育經費緊缺,學校運轉艱難

在調查中,教委、學校、校董會紛紛反映:辦學經費車薪,學校運轉困難。由于辦學經費不足,有的學校教師差旅費出現困難,無力派教師參加培訓,無法進行教研,只能以看cd代替培訓;有的教學設施壞了,費用巨大,不能維修;有的學校無力支付維修、保養、更換的費用,因擔心設備、儀器損壞而停止使用,使之成為擺設;有的教學儀器、圖書資料、體育設施、實驗用品等配備不足,實驗課開設率低,制約了教育質量、學生素質的提高。如:東明小學校長反映,經費十分緊張,難以支付電腦室的監控、多媒體電燈、電腦配件等費用,甚至因支付不起礦泉水費而取消學生的技能訓練和比賽。又如:祥芝中心小學反映,今年市財政撥付公用經費共計5萬多元,僅第一季度的電費就達1萬多元等等。據測算,500人規模的農村中學比城市中學少收6萬元,支出卻比城市中學多支出3-5萬元,等等。顯然,我市農村中小學經費緊缺問題十分突出。

上述問題的出現,既有改革發展的必然,也有工作不到位的原因:一是農村稅費改革的啟動,在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農村教育也出現了復雜的新情況。以前我市農村學校可以收雜費(小學每生每年收90元,中學每生每年收120元)、借讀費(小學每生每年收8(00元,中學每生每年收1300元),但是,從今年起,我市按照國務院的有關規定,全部免除我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和借讀費后,原來作為教育經費的雜費和借讀費兩個重要來源的渠道被取消,造成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總量出現較大缺口。學校必要的經費來源減少,辦學經費得不到保障,農村中小學的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二是市財政投入只能保證教師工資和學校的基本運轉。據教育局的統計,03年我市預算內教育經費8033萬元,其中教職工人員經費7735萬元,學校公用經費319萬元;04年預算內教育經費8850萬元,其中教職工人員經費8531萬元,學校公用經費319萬元;05年預算內教育經費8850萬元,其中教職工人員經費8531萬元,學校公用經費319萬元;06年預算內教育經費13405萬元,其中教職工人員經費12662萬元,學校公用經費443萬元,學校設備費300萬元。這份數據顯示,我市預算內教育經費雖然做到逐年增長,但主要用于人員工資,公用經費投入少。三是教育附加費沒有全額用于教育。《泉州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務院和省政府〈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實施意見》泉政[2002]文2號明確規定“城鄉教育附加費足額征收、專款專用,全部用于教育”,然而,絕大部份鄉鎮都沒有把所征收的教育附加費全額投入于教育,有的鄉鎮甚至還采取變通辦法挪用。審計局曾對我市9個鎮(街道)2003年度征收農村教育事業費附加的征、管、用進行審計,發現部分鎮(街道)支出代征農村教育事業費附加手續費偏高,超過規定的比例,擠占專項資金5萬元;有6個鎮(街道)擴大教育事業費附加的開支范圍,挪用教育事業費附加86萬元。2004對全市教育費附加開展專項審計,發現7個鎮(街道)共挪用教育費附加88萬元。四是村財和社會支持辦學力量有限。長期以來,我市村(居)、旅外華僑、企業對農村中小學辦學給予很大支持,但因相當部份村(居)、旅外華僑尤其是菲律賓經濟蕭條、企業支持辦學沒有完善的機制等各種因素,村(居)、社會支持辦學和獎教獎學難以保障。

可見,我市農村中小學教育存在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不夠完善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妥善解決,勢必會導致辦學條件和辦學效益差,嚴重阻礙農村教育的健康發展。因此,進一步調整、完善農村教育投入和管理體制勢在必行。

(三)教師嚴重流失,隊伍難以穩定

教師是教育的重要載體,在整個教育工作鏈中起著主導的作用,教師隊伍的穩定對于保障和促進教育事業的健康正常發展至關重要。然而,許多跡象表明,我市農村教師隊伍存在不穩定的現象,問題較為突出。倘若不著手解決,將會給我市農村中小學教育事業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調查發現,許多教師不安心在農村執教,爭相往市區調,優秀骨干教師外流,教師嚴重流失,師資十分緊缺。如:祥芝鎮教委反映,近十年有六、七十名從學校畢來后,只在該鎮從教五、六年,正值成為骨干發揮作用時相繼調走的,留下的教師要么年輕要么年老,致使中青年骨干教師匱乏,教師結構不合理。據永寧教委統計,近十年有近百名骨干教師外調,造成優秀教師嚴重流失。總之,學校普遍反映,精心培養的骨干教師紛紛調往市區,農村學校成了市區學校培養骨干教師的基地,從而也影響了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城鄉差距明顯:一是辦學條件差。市區學校的設備已達一類標準,而農村還未達到二類標準,相當部份學校辦學條件十分簡陋,設備、多媒體、運動場、電腦室、語音室、實驗室等專業教室等設備不全。有的農村小學甚至比市區小學落后了50年。二是生存環境差。如:學校周邊工業多、環境污染,不適合人居;有的學校沒建教師宿舍,教師無處安身,許多教師在市區購置住房,盼望盡快調離,改變環境。三是工作條件差。校舍簡陋、配備落后、設施不足、家長素質低、生源質量差、班生規模大、工作量多、壓力重,制約了教師能力發揮,影響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四是子女受教育環境差。農村教師的子女不能就讀于市區公辦學校,為了讓子女能就讀于市區公辦。五是福利待遇差。農村教師的獎金福利遠遠差低于市區教師,存在著待遇不公平的現象。

(四)外來學生劇增,就學壓力加重

隨著我市農村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外來工紛紛涌入,外來生就學日益增多,給我市農村學校造成巨大的壓力和困難:一是數量大。導致教室不能容納,設備無法配齊,儲備教材不夠,班生規模超編,師資力量緊缺。如:鴻山鎮福民小學現有學生964名,每學期新增50名外來工子女。每班生數已達54人,無法再容納外來生。據預計,隨著年底工業園區標準廠房建成,近萬名外來工將帶來二、三百名子女入學;永寧中心小學教師緊缺,班生數達58人,已經嚴重超標,教室十分擁擠,等等。二是所占比例大。相當部份學校外來生所占比例越來越大,有的已超過半數,如:祥芝大堡小學現有604名學生,其外地生占441名,占總生數73%。原來為了本村學生就學,村委、村民義不容辭,捐款助學,但是現在學生結構已發生變化,本地生少、外地生多,村級辦學的積極性不高,籌集資金投入教育的力度有所減弱。再者,因村財有限,即使全力投入,也難以滿足大量涌入的外來工子女就學的需要。三是流動性大。外來工頻繁更換工作,子女隨著不斷轉學,許多學校每周有都外來生入學轉入,給學校管理造成十分不便。四是隨意性大。中途轉學、提前離校或超時歸校的現象經常發生,教材版本、進度不一、語言不通,給教師的教學帶來極大困難,制約著農村教學質量的提高。

顯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積極應對我市工業化發展給農村中小學校帶來的沖擊,妥善解決外來工子女入學問題,切實減輕學校的壓力,是一項急迫的任務。

三、建議

(一)作為重中之中,確保優先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農民的素質決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決定農村文明的程度,決定農村現代化的進度。發展我市農村基礎教育,強化我市農村中小學校教育功能,是提高我市農民文化素質的主要手段,也是我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大發展農村中小學教育。一是黨委政府把農村中小學教育納入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教育宏觀政策制定上充分體現農村教育目前重中之重的地位,切實把農村中小學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優先滿足農村中小學教育發展的需要,保障農村教育持續健康發展。二是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發揮好獨特作用,不斷推進教育改革創新,扎實做好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各項工作。三是建立市領導掛鉤農村學校的制度,把領導掛鉤到農村,同時賦予一定的義務、權力、財力,切實為學校排憂解難,積極解決制約農村教育的問題。

(二)優化學校布局,整合教育資源

為了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針對我市中小學校布局不合理的現狀,建議,一是把我市農村中小學校的布局納入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中,按照“立足發展、著眼長遠、方便群眾、確保安全”的原則,統一規劃,科學布局,留有余地,適當調整,合理拆并,改善辦學條件,整合教育資源,做到學校布局的整體優化和協調發展;二是把幼兒教育納入我市初級教育的內容,確保每個鎮都在一所初中學校、一所中心小學及一所公辦中心幼兒園。目前,我市9個鎮(辦)中只有祥芝和永寧兩個鎮有公辦中心幼兒園。三是盤活被撤銷、合并學校的現有資產,所得資金用于改善辦學條件。

(三)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是培養人才的人才。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整個教育環節中至關重要。師資力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校的教育質量。各級政府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發展農村教育的關鍵性工作,采取切實措施,穩定教師隊伍,提升教師素質,為農村教師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一是出臺吸引教師在農村執教的配套政策,例如,建設農村教師住房,解決子女上學,提高農村教師的津貼、補助標準,把提高農村教師待遇落到實處,讓他們安心農村教育,切實解決農村教師隊伍不穩定的現狀。二是針對農村學校教師緊缺現狀,適當放寬農村學校教師配置的師生比,增加農村學校的教師編制,切實減輕教師因缺編而造成的沉重課時負擔,避免長期的超負荷運轉,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學習和研究教學,提高教學水平,適應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教學需要。三是充分發揮市進修學校的作用,加大對農村中小學校長和教師的培訓力度,通過一至二年的全脫產進修、鼓勵教師自學進修提高學歷和學習兄弟學校先進的教學管理經驗等途徑,整體提升農村教師素質,確保他們適應新的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需要。四是延長支教時間,加大城鄉學校對口支援和教師交流力度,增強城鄉教育互動融合。也可適當引進高學歷的研究生帶動教學教研質量的提高。五是切實可行地解決農村代課教師的問題,由市財政按各校缺編的教師人數撥付給學校聘請,提高代課教師的待遇。

(四)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經費投入

“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大教育投入。經費落實得好,則農民得實惠,孩子得希望,教育得發展;如果落實得不好,則影響的是一個地方的農村教育事業,是一大批農村孩子的未來。農村中小學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穩定可靠的投入是搞好農村中小學教育的物質保證。為保障農村教育投入,建議政府,一是將農村教育經費全額納入預算,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于農村教育,確保落實教育“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二是從新增農業稅中劃出一定的比例用于農村義務教育,以“確保農村教育的投入不低于農村稅費改革前的水平”;三是按照《教育法》國家鼓勵境內、境外社會組織和個人捐資助學的規定,積極鼓勵社會各界在自愿的基礎上捐資、集資發展農村教育。四是征收的教育附加費專款專用,全額用于教育,不得挪作它用。五是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農村中小學設備添制、校舍維修、教師的繼續教育等等公用經費標準。六是建立專門的教育經費,用于資助農村家庭困難學生和殘疾學生接受教育的扶困助學制度。

(五)給予政策傾斜,扶持外來生學校

《義務教育法》(草案)規定流動人口子女享有與當地適齡兒童、少年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解決在流入地區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是流入地政府應盡的責任。流動人口也是納稅人,為我市的經濟發展和建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其子女教育應該得到我市本地入學兒童同等的待遇。然而,隨著我市發展建設的加快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推進,鎮級工業集中區正在整合興辦,外來工子女日益增多給農村學校的經費、設施和教學等方面帶來巨大的壓力。當前,正值我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際,市委倡導“以工哺農、以城帶鄉”方針,深入人心。在此,建議由市政府出臺政策,采取措施對外來生學校給予傾斜,由市財政按外來工子女入學人數增加經費,確保學校經費的足額投入。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既是民族的希望,也是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所在。發展農村中小學教育事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之中,是提高農村勞動力全面素質的關鍵,是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需要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采取得力措施迅速加以解決,也需要全社會形成合力,共同關心和支持。

中小學教育論文:情感教學中小學教育管理應用

【摘要】情感教學作為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情感和價值觀念的一種教育內容,其與理論知識學習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學校教育管理活動中引入情感教學模式呈現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尤其是對于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態都處于關鍵發展期的小學生而言。本文即以情感教學和小學教育管理為研究對象,在分析情感教學的內涵和特點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情感教學如何有效應用于小學教育管理活動之中,以期為小學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支持。

【關鍵詞】情感教學;小學;教育管理;應用

近年來,情感教學逐步出現在各個學校的教學過程以及學校管理活動之中,愈加受到教育部門及學校工作人員的廣泛重視。情感教學一般不會獨立存在而多借助于一定的教學形式或活動,通過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和融入,推動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念。然而,情感教學應用于學校教育管理活動起步較晚,仍有待拓展與完善,筆者基于工作經驗與對情感教學的理論分析探討其應用之道。

一、情感教學及其重要價值

(一)情感教學的內涵

情感,英文表達為affection,是指主體在面對某些現象或需求是否被滿足而形成的一種心理活動或體驗,情感產生于一定的外在環境之下,同時亦會影響個體的行為選擇。情感教學即是指教師在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時應積極融入個人情感,而非僅僅關注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相關技能的傳授,同時借助于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感受到溫暖、積極和正向的學習氛圍,促進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豐富的情感態度,達成情感或心理發展類教學目標。

(二)情感教學的重要價值

情感教學既是現階段已經受到廣泛認可的一種教學模式,同時,亦是一種教學方法。情感教學應用于課堂教學過程和教育管理活動具有重要價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增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思維創新性,保證教育質量。以情感為核心的教育模式或方法與傳統的以知識學習為目的的教育方式并不相同,其關注學生現階段及未來發展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能夠滿足其對于更高層次的情感需要,繼而形成溫暖、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與思維方式。情感教學在滿足學生情感需求的同時亦能夠提升其學習和進步的內驅力量,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觀察,并強化其獨立思考的能力,由被動學習向樂于學習轉化。其次,幫助學生構建優質的品行,達成互幫互動的和諧校園氛圍。教師于課程開展或學生管理過程中通過構建多元化的情境或活動形式實施情感教學,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樹立合作與競爭意識,形成包容尊重的社會交往態度,還可通過遷移作用幫助學生構建樂觀、博愛、樂于助人等優質品德。

二、情感教學在小學教育管理中的應用

(一)班集體建設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學應用于小學班集體建設活動之中應根據學生的具體年齡或年級的高低而進行不同的設置,重點包含兩個方面,即低年級班集體建設和高年級班集體建設。對于前者而言,教育管理者應積極引入情感教學,以構建溫暖、包容的學校教育氛圍,這是因為低年級學生進入學校學習的時間較短,必然會存在不適應等情況,教育管理者采用情感教育模式幫助學生順利達成情感或心理方面的轉化,感悟到學校及師長的溫暖。而對于后者來說,針對年齡略大或高年級的學生進行的教育管理工作應以情感陶冶與培養為核心。高年級學生已在學校學習了相對較長的一段時間,其情感過渡已完成,亦能夠適用學校生活,此時,其性格開朗、活潑,樂于參與學校活動,同時,好奇心與求知欲也逐漸增強。教育管理工作者應針對性的實施情感教學,以表達關愛之心、構建出良好學校氛圍的同時陶冶學生情操,繼而促進學生形成樂觀、積極的情感態度。

(二)班集體活動中的情感教育

班集體活動管理作為小學教育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其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通過一定的形式或方法舉辦以班集體為單位或班集體所有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并進行針對性的安排、分配與管理。班集體活動管理是學校管理與培養學生的重要表現形式,對于學生的知識學習、品行構建以及未來發展都具有關鍵性影響。豐富而多樣的集體活動不僅可對小學學生班集體實施針對性的管理,吸引學生關注和積極參與的同時,促進不同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情感表達,繼而構建出溫暖、團結的班集體,并幫助學生形成樂觀、健全的人生態度與積極情感。這其中,情感教學最貼合學生需求和教育目標,同時亦是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針對性格封閉且溝通不足的學生。學生們參與不同的班集體活動,一方面能夠增進不同學生及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增強班集體的團結性和凝聚力,另一方面亦可以為學生提供展現自身能力和個性的平臺,鍛煉其個人能力和綜合素養。

三、結語

綜上,小學教育管理不僅是維護學校日常運行、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更肩負著熏陶學生情感和培養正確價值觀的責任,因此,教育工作者及管理者必須注重情感教學在小學教育管理活動中應用,以推動優質的教育效果、保證教育質量。

作者:蔣育清 單位:邵陽市大祥區西直街小學

中小學教育論文:新時期中小學教育管理論文

一、新時期中小學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些學校教育管理工作開展中形式主義嚴重,多做表面功夫,為了展現教育管理成績,組織大量“觀摩課”“示范課”“公開課”,教育管理形式存在問題。主要原因是教育管理過于形式化。另外,在教育管理制度上,很多學校都存在問題,很多制度不能與學校教學實際情況相結合。一些制度為了管理方便,某種程度上不僅增加了師生負擔,更影響了教學質量,得不償失。

二、新時期中小學教育管理與時代精神同步發展的思路

1.提高教育管理者自身綜合素質

教育管理開展的首要任務就是更新教育管理者思想,轉變教育理念,加強培訓,以提高專業知識、專業素質、專業技能,實現管理者的自我提升,從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接受現代思想,與時俱進。教育管理者應深入認識和理解新時代精神與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保障教育管理有效性。

2.健全教育管理體系

一直以來,中小學教育管理效果差,缺乏執行,無法發揮教育管理職能,這和教育管理體系存在缺陷有著直接關系,因此完善中小學教育管理體系勢在必行。教育管理體系應明確職責分工、保障管理秩序,實現提高教育管理的高效。管理體系建立中應做好教育管理工作統籌,制訂教育管理工作指導思想、工作目標,以便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落實跟蹤、反饋、調整機制,從而實現將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實處。

3.強化教育管理制度

完善制度是解決當前中小學教育管理中突出問題的重要途徑,是保障教育管理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和基礎。教育管理內容的制訂應詳細,細化到教師與學生行為規范。教育管理制度的制訂要符合學校教育實際情況,并隨著教學具體情況變化,隨之調整,重新修訂,避免制度的滯后。制度的完善不僅能強化教育管理執行力,更能夠起到規范教師行為,提升教師個人修養,提高教育水平的作用。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對中小學教育管理意義重大,是保障教育管理工作與時代精神同步發展的關鍵。4.加強教育管理的開放性。如今,教育問題已經成為了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門話題,社會和家長都心系教育。因此,學校可以增強教育管理的開放性,讓家長也能夠參與到教育管理工作中,提高學校與家長對教育管理的重視,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目前,日本、美國都已經形成了這樣的教育管理機制,如日本的PTI協會,在家長的監督下,學校教育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因此加強教育管理的開放性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結語

新時期教育管理的對象是教師和學生,新課改背景下,教育管理必須要堅持與時俱進、以人為本,以提高中小教育質量為目標,科學合理開展有效的教育管理工作,杜絕形式主義,將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實處,實現中小學教育管理與時代精神的共同發展。

作者:彭銳 單位:深圳市寶安區海韻學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熟妇另类久久久久久不卡| 日韩av无码中文字幕| 午夜dj在线观看高清在线| 女女互揉吃奶揉到高潮视频| 无码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日本乱码伦午夜福利在线|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 97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无限资源在线观看| av人摸人人人澡人人超碰妓女|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国产麻无矿码直接观看| 丰满少妇人妻无码| 三级特黄60分钟在线观看| 四虎影视永久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花蒂被吸嘬的越来越爽|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偷麻豆|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 色播影音先锋| 国产免费看插插插视频| 中文字幕av无码一二三区电影|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一区二三国产好的精华液品牌介绍 |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四房播播久久| 久久zyz资源站无码中文动漫| 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无码视频| 成熟丰满熟妇av无码区 | 真实的国产乱xxxx| 国产香蕉97碰碰久久人人|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澡av| 韩国三级大全久久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网| 饭桌上故意张开腿让公h视频| а√天堂8资源中文在线| 麻豆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男女18禁啪啪无遮挡|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