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9 03:53: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高一政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課堂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政治素養的平臺。但是,政治這門學科比較枯燥、深奧,很多高中生不喜歡,尤其是理科學生,對政治課的態度相當消極。為了讓學生能夠了解一些基礎知識,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重要的。就如何對高一學生進行政治學習興趣的培養進行了有效的嘗試,為政治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高一政治;課堂教學;興趣;培養
經歷了中考的選拔,高一的學生對政治課沒有多大的興趣,這是高中生普遍表現出來的問題。高中生學習的目的性非常強,尤其是隨著現在高考的“3+x”的模式的改革,考試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有的學生高一的上半學期就開始出現偏科的現象,他們會有意識地選擇自己在高考中的科別。除了文科學生必須學習政治課外,選擇理科的學生一般不會認真上政治課,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中學生來說,不管是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將來的發展,政治課的學習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我對高一學生進行興趣培養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全方位的備課
1.熟悉教材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課中的知識點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以經濟生活為重要教學內容,因此,在備課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教材編排的目的、意義、教學方法等基本內容。比如,第一單元的第一節《商品》的備課中要熟知商品的含義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必備的條件是“勞動產品”“用于交換”“就具有使用價值”“離不開流通領域”;兩個基本屬性等。這些基礎知識要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顯得很枯燥,因此,在備課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在課堂教學中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熟悉學生
對于高一的學生,要充分了解他們的年齡特點。在經歷了初中緊張的學習之后,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水平有一定的基礎,了解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知識點并沒有太大的難度。關鍵是有的學生認為政治學習就是背誦學科,想到背誦就頭疼。于是很多學生對政治課從根本上就產生了厭倦的心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態度也是消極的,更有甚者根本就不想學。根據這個事實,在備課的過程中要設置很多情景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感悟,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水平。
二、課堂教學不拘一格
高中的課堂教學比初中的課堂教學任務更多,要理解的內容更多,因此難度更大。如果學生沒有興趣,很難達到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的目的。為此,我開展了以下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顯得特別輕松。
1.小組合作學習法
在課堂教學中,我更愿意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因此,我讓學生以前后座四人為一個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小組成員首先進行自主學習,把枯燥的問題變成靈活的易于掌握的知識點作為學習的目標,然后小組內進行交流。統一思想之后進行小組匯報。教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投入小組的學習中,整體把控課堂。在小組合作學習有了一定的成果之后,我讓他們逐個進行學習成果匯報。其他小組認真聽,并匯報小組的優缺點。還可以及時提出質疑和分享。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時刻處于主動的狀態,隨時準備接受對手的發問并解答。這樣的課堂教學與其說是政治課,還不如說是辯論課。學生在不斷的質疑和解答中不但鍛煉了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對知識點的積累也可以做到當堂課完成的效果。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學效果也相當不錯。
2.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要想讓課堂教學達到教學目標,開展活動是最重要的。教師要根據教材要求來設置活動。比如,在教學《貨幣》這一節的時候,對貨幣的產生、本質、職能等枯燥的知識學生容易混淆。于是我設置了搶答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競賽。結果很多學生在搶答過程中高度集中精力進行記憶,不但順利地完成了教學目標,還激起了小組之間的競爭意識,效果很好。除了知識競賽外,我們還開展手抄報、演講比賽等活動。在教學《多彩的消費》這一節的時候,我讓學生到網絡、圖書館收集資料,再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就“消費與收入”“影響商品價格高低的因素”等話題來寫出演講稿并在班上進行演講。學生通過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弄清楚了收入與消費的關系: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們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對各種商品和服務的消費量就越大。收入增長較快的時期,消費增長也較快;反之,當收入增長速度下降時,消費增幅也下降。總之,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激發了求知欲,不但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課堂教學任務來設計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中完成學習任務。
三、設置不拘一格的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因此,在課后作業的設置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學習條件來進行作業的布置。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他們喜歡從網絡、媒體等方面吸收新的知識,教師可以根據這一現象,安排學生到他們喜歡的地方去尋求答案。比如,在教學第一單元《生活與消費》之后,我給學生布置的課后作業是讓學生到網絡、電視、圖書館等地方去查找資料,了解貨幣的神奇,進而統計出貨幣的種類。學生通過對貨幣歷史的了解,更加明白了貨幣的作用和意義。再比如,在學習了《多彩的消費》這一節之后,學生對消費的類型、目的、結構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便讓學生構建一個家庭的消費圖。從而鼓勵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了解消費復雜的心理表現,幫助學生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
四、結合學生成長案例進行教學
在對學生進行“消費觀念”的教學時,結合生活實際的教學更能夠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消費心理。人們在消費的過程中常常有很復雜的心理反應,而通常具有的消費心理有從眾心理、攀比心理和求實心理。在大多的消費觀念中,消費心理偏重于求實。比如,人們在買衣服的時候更偏重于買一件實用的衣服,而不是片面追求時尚或者價格。這種消費觀念很理智。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高中生,他們的從眾心理和攀比心理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消費觀念。很多學生為了追求時尚、名牌,根本不在乎父母的經濟承受能力,無形中給家人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壓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否定學生的消費觀念,而是要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進行反思。高中生的從眾心理和攀比心理是這個年齡正常的心理表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已經不再是小孩子,他們需要在別人面前樹立自己的形象。所以,出現攀比和從眾心理本無可厚非,但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從眾,更要讓學生明白一個人吸引別人的不僅僅是外表,而是內涵和氣質。鼓勵學生在合理、理智消費的同時,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讓內心的美好道德素養形成磁場。在對學生進行引導的時候,我舉了初中學生的從眾和攀比的例子,讓學生感受到他們的可笑,從而反觀自己的行為。學生通過自我反省,知道了如何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的三十二字方針: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避免盲從,理性消費;保護環境,綠色消費;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思想政治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摒棄生活中的不良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從而建立健全的人格,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次報告中提出:“二十一世紀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的確如此,我們所處的是一個知識經濟化時代,這個時代的競爭不僅是知識水平的競爭,還是應用知識和創造知識的競爭。因此,在思想政治課的學習中,教師必須重視科學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運用知識解讀生活中的現象。這不僅是高中政治教師的使命,也是高中政治學科的意義和目的。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的知識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比初中思想品德有明顯的提高,為了使高一新生能夠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和新的學習內容,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高一階段就要適時予以引導,以便在以后的學習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從新課程三維目標的角度探索高一政治教學,并予以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關鍵詞】高一學生 ; 政治教學 ; 新課程三維目標
一、把握好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主要指學生要學習的學科知識、經驗知識、信息知識,以及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對完成某種任務所必須的活動方式。它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基本目標,只有較好地實現了教學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才能更好地實現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和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課堂是政治課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過程是實現知識與技能目標的主要手段,所以要通過對課堂教學過程的精心設計,充分運用靈活的教學策略,使知識與技能目標的達成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
1.明確知識與技能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明確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有利于學生在學習時集中注意力,并且提高記憶活動的積極性。不但要對每一堂課教學內容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有準確的把握,還要有意識地告訴學生本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有哪些,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這將會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知識與技能目標任務越明確、具體,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目標的掌握效果就越好。一般在課前預習題中首先向學生展示,課中突出重難點,最后在教學小結中進行強調,起到引入與鞏固的作用。
2.結合生活實例,幫助學生深入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充分地理解所學的知識。記憶的自我參照效應表明,記憶材料與自我相聯系時的記憶效果優于其它編碼條件的現象。所以,要將理論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及學生所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緊密結合,有效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3.強化知識鞏固環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新教材中有很多開放性、實踐性的內容,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實踐參與。學習了教材中的“價值規律”后,再請學生來分析某一商品價格上漲的原因以及會不會無限上漲或下跌。通過這個過程不但檢驗了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較好地實現了知識目標,而且培養了學生實踐的能力。
4.采取適當的教學手段,營造有益課堂氣氛
要實現教學的知識目標,需要采取適當的教學手段。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教學手段不斷更新,其中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不僅有利于教師對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分析和學生的參與,也有助于營造有益的課堂氣氛,從而利用學生的情感進行教學。
二、把握好過程與方法目標
1.要把政治學科重要性與學生全面發展相結合
經過中考思想品德開卷考試,高中教學中,要針對思想政治學科的特點向學生強調其重要性,不能只憑興趣,一意孤行。它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思想等各方面,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當然,思想政治課本身所具有鮮明的思想教育、素質教育、技能培養、政策宣傳、公民教育等特色,也是任何科目無可比擬的。思想政治課的學習,能使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2.培養學生讀書方法和做練習的方法
要求學生在課前閱讀教材,先是總體內容再細讀,充分發揮自己的自學能力,理清哪些內容已經了解,哪些內容有疑問或是看不明白分別標出并記下來。課后第一件事仍然閱讀教材,這是知識消化階段,是學生進行深入理解、分析綜合的積極思維過程。在學完每單元之后,再閱讀整單元教材,做一個全單元總結,整理成有綱有目的系統內容,有系統地掌握它,也可以結合參考資料進行知識歸納,并進行練習鞏固。做練習是高中學習中的必不可少的環節,它對透徹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培養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起很大的作用。要做好練習不能只追求解題的答案和數量,要學會做練習。理解掌握基礎知識,是正確完成練習的前提條件;而基本概念、規律是解題的依據。所以,要布置有價值的練習,要求學生把課堂習得與自主練習相結合。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加強交流相結合
在教學中通過靈活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比如,閱讀法、自主探究法等。但學生僅僅“閉門造車”還不夠,還引導要注意和老師的交流,無論是目光交流,還是問題交流,都可以促進學習,可以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比如,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等。同時要引導學生與同學課下的學習交流,互補互進。
三、把握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情感目標是人的社會性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態度體驗。進入高中后面對新的面孔,敏感內向而且自尊心極強的孩子就會產生孤獨感。這種情況下要引導學生走出個人的小圈子,走到集體的大天地中去,不自怨自艾,不拘泥于一時的得失榮辱,要胸懷大志,放眼未來,把精力投放到緊張的學習中去,為以后的奮飛而拼搏。
2.態度目標不僅指學習態度和對學習的責任,它還包括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等。
3.價值觀目標是指學生對教學中問題的價值取向或看法。新課程理念中明確提到“本課程要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這無疑為學生價值觀的培養指明了正確的途徑,那就是把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
高中政治教學課堂不僅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陣地,更是新課程改革發展的重要環節之一。對于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儲知識,而是學會探究和自主學習,以便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我的高一學年的教學實踐,在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指導下,秉承正確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從新課程三維目標出發,結合學生實際,摸索前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了很大的收獲。接下來,我將繼續向前看,和學生一起走去領略思想政治課中文化與哲學的魅力。
【摘要】多年來在高考定乾坤的指揮棒下,全社會的注意力集中在升學率上,由于高一學生文理沒有分科,每天九門文化課輪番轟炸,繁重的課業負擔把青春的激情壓榨一空,而課堂流淌著的幸福感就成為師生們的奢望,政治課因其較強的理論性、教師專業素養的有限性演變為如同嚼蠟的說教課。我們力圖通過這次課題研究,培養高一學生主動探索,自主支配政治課堂的時間和空間,在一個民主、輕松的課堂氛圍里,點燃智慧的火把,喚醒內心深處的潛能。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 高一學生幸福感 四環節課堂 課前五分鐘 多媒體應用
世界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 高一學生掙扎在九門文化課堆積成的“五指山”下,每當看到本應該朝氣蓬勃的他們用滿臉無奈的表情迎接政治老師來到教室,我們感到深深的內疚,這些青春小鳥們的幸福感太過值得浮躁的我們靜下來深思。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
我校是豫東平原上一所普通的縣級高中,師資力量薄弱,絕大部分學生來自縣城的各個鄉鎮,這些孩子的素質與能力相對較低,多年來在高考定乾坤的教育體制下,從進入高中的那一刻起,師生們就開始了為三年以后的高考日夜挑戰著身體的極限。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展,我們學校也在積極改變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先后派出骨干教師去優秀課改學校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學生依然沒有感受到學習政治的樂趣和政治課堂的幸福感。
二、制約高一思想政治幸福課堂的因素
1.對思品課的地位認識有誤。調查表明,在初中、小學相當一部分思品老師不僅不是本專業老師,而且不少老師在帶著主課的情況下兼帶這門課,被蔑視的思品課必然淪為空洞的說教,甚至是“缺德的課”,這間接抹殺了學生對政治課的熱情和興趣,也給老師端正學生學習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態度加大了難度。
2.政治課無用論由來已久。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限制了教師和學生的選擇。學校的高一學生要學習九門文化課,作業、試卷每天一堆,時間有限、壓力山大,于是相當一部分準備報考理科的學生早早地就對政史地決然放棄;傳統觀念認為初中思想品德課沒有使用價值,中招時還是開卷考試,考前突擊一下即可,這種觀念也隨著學生升入高一,認為政治考前背背就行,于是經常會看到部分學生在政治課堂上堂而皇之睡大覺,在數理化課堂上生龍活虎的尷尬局面。
三、取得的成果
1.認識要兩個到位:首先,教師改變師本位的觀念,與時俱進,隨時學習,終身學習,從習慣于“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把政治課堂的活力解放出來,重視學生的個性,給學生發揮的空間,倡導課堂多元文化,平等、合作;其次,學生的認識到位,教師幫助擺脫文科生的自卑心理,入情入理的給學生講清學習思政的必要性,點燃起學習的動力和自信心。
2.課前三個準備。準備好飽滿、愉悅的情緒,不帶個人情緒進課堂;準備好課堂上將要解決的問題,應該涵蓋哪些問題,哪些問題是重難點需要著重強調;準備好幽默、趣味的知識佐料,讓課堂始終流淌著輕松、歡快的音符。
3.打造四環節課堂。從課堂的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反饋提升、解惑釋疑四個環節入手,打造一個以學生為主體,適合學生特點和需求的課堂。教師不僅要給學生一個自主支配政治課堂的時間和空間,還要深入學生,參與學生的討論,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要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真理,增強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索欲望,提升學生的成就感。
4.利用好三個工具。(1)探究材料。關注社會生活是政治教師的基本職責,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引領學生從教材、新聞媒體、自然、社會領域、本地鄉土資源中搜尋探究材料,讓課堂教學更豐滿、生動。(2)多媒體的課堂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單純的說教無益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反而容易使學生產生心理疲勞。多媒體具有聲畫并茂、視聽結合、感染力強等特點,使學生如臨其境,順利突破難點,不僅有助于知識的獲取,更有利于知識的保持。(3)利用好實踐活動。利用前一節課結束前兩分鐘安排學生分組合作調查下節課所需的資料、數據,社會調查內容可以是模擬一場基層政治生活會、設計班級聽證會等,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促使他們從中體驗學習的樂趣,提升合作能力、集體意識和政治素養。
通過這半年多來對這一問題的探索,我們發現在政治課上學生越來越能發表自己的想法,思維越來越活躍,考慮問題越來越全面,我們希望通過不懈的努力,立足幸福課堂教學,依托本課題的研究,深入實踐更多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讓這些可愛的小鳥們在思想政治這棵大樹上收獲越來越多的幸福。
摘 要: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在高一思想政治教學中,必須始終抓住生產力這條主線,抓住了這條主線,就抓住了高一思想政治的靈魂。
關鍵詞:思想政治;生產力
高一《思想政治》主要是介紹經濟方面的常識。經濟,在經濟學上是指社會物質生產和再生產的活動。在以生產勞動為基本形式的社會實踐中產生了社會基本矛盾。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因此,要搞好高一《思想政治》教學,必須要抓住“生產力”這條主線。
一、商品、商品經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商品和商品經濟是有了社會分工和私有制以后才出現的,而商品經濟的產生、發展又進一步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
二、社會生產力經過封建社會的緩慢發展,最終導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進而確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資本主義階段,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然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限性也在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中日益顯露出來了。換言之,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占有制之間的矛盾,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尖銳化,從而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壟斷的形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出現和現代世界的三大矛盾,這一系列矛盾又進一步加深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必然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要從根本上克服這些矛盾,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必然要以社會主義公有制取而代之。資本主義的滅亡,社會主義的勝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的產生、發展、壯大,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
目前,在我國已初步顯示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優越性。同時,我國現在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總體水平仍然不高,而且發展又不平衡,生產力水平呈現多層性,這就決定了我國不能建立單一的公有制,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多種所有制形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我國逐步建立的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結構分別與不同層次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在各自的范圍和領域內,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我們評價社會主義社會的所有制結構是否合理,不能以“一大二公”為標準,必須堅持生產力標準。
四、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只有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才能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迅速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的必由之路。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發達階段的商品經濟。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
五、社會分工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使社會中出現日趨復雜的行業和部門,各部門、各行業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聯結成一個整體。其中任何一個環節脫節,都會影響其他部門。因此,以社會分工為基礎的社會,客觀上要求把人力、物力、財力等經濟資源,按一定比例配置給各個部門,也就是要求有合理的產業結構,正確安排三大產業的比例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地發展。
六、分配是社會再生產的中間環節
在國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須正確處理好積累與消費之間的關系,才能促進經濟建設的更快發展。我國個人消費品的分配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它是由我國多層次的生產力水平決定的多種所有制形式決定的。按勞分配是主體,堅持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執行鼓勵一部分人和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的政策,它使勞動者的個人收入與他們付出的勞動直接聯系在一起,必然激勵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使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改進和革新生產工具,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其他分配方式也是與人們的物質利益息息相關,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消費是社會再生產四個環節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生產決定消費,同時,消費也反作用于生產,它可以促進或阻礙生產的發展。正確引導消費,是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七、對外經濟關系的產生和發展是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隨著國際分工的發展,生產力由一國社會化走向國際化,當代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格局日趨形成,各國的經濟聯系和相互依賴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在不斷加強對外經濟關系中求得生存和發展。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把發展對外經濟關系作為發展本國、本地經濟的基本戰略。建國以來,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必須把對外開放作為長期的基本國策。必須通過對外開放來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發展對外貿易,加強對外資金和技術交流、興辦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開辟沿海開放區等都是加速發展我國經濟的有效途徑和有力措施。
總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決定各項改革措施取舍和檢驗其得失的根本標準。我們的各項工作都必須服從于和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何忽視、干擾經濟建設中心的思想與作法都是錯誤的。
【摘 要】高一政治以《經濟生活》為例,課堂選用的事例要貼近生活,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要簡明有針對性,使學生迅速找到要點并聯系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符合時代要求……因此,事例要認真篩選,教師也要具備相應的運用技巧,掌握舉例的藝術。
【關鍵詞】高一政治;課堂事例;選擇和運用;經濟生活
一節完整而成功的政治課需要有明確的理論結構體系,突出的重難點,同時也要有豐富的課堂事例。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重難點,關注和了解學生,能選擇并利用合適的事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習思維,促進學生發展,使高一政治課堂成為形式活潑、內容充實、理論貫通、學生喜愛的課堂。
一、選擇恰當的事例
1.貼近生活,“接地氣”
高一新生要適應高中生的角色,面對很多的挑戰。政治學科內容發生的變化,讓學生在它面前產生了一些疑惑。為了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讓他們能夠較為輕松地吸收消化知識,高一政治教師在舉例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引用貼近學生生活和實際的“接地氣”的事例,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經濟生活》在生活中的價值,感覺到學習的樂趣,逐漸學會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同時鞏固課堂知識。
例如,學習貨幣的基本職能時,可以列舉學生購買文具、書籍、生活用品等事例,學習信用卡的含義、作用和優點時可以將它與學生常用的“飯卡”相結合;學習科學發展觀、促進又好又快發展時,可以列舉本地的典型事例,讓學生開動腦筋,切實提出有效的方法……
2.簡單明確,“針鋒相對”
高一《經濟生活》的內容體現一個由易到難的漸進過程,知識的展現也遵循了由淺到深的原則。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基礎開始,不斷拓展,逐漸掌握知識。因此,教師開始在選擇事例時應該適當降低難度,讓學生能在特定的背景知識下快速讀懂材料。材料要簡單明確,設問要針對性強,一個問題對應一個知識點,讓學生能迅速聯系課本知識,正確回答問題,這樣不僅能增強高一學生學好政治的信心,當學生學會在題干中得出答案時,還會使他們認識到閱讀和分析材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養成良好的讀題習慣。
例如,在介紹影響價格的因素時,可以列舉影響豬肉價格的因素,應突出養豬成本的提高對價格變化的影響,體現出價值對價格的決定作用,另外明確豬肉的供給量和人們對于豬肉的需求量發生的變化,體現供求關系對于價格的影響。對于其他的一些因素,教師在課前處理材料時就應將之略去,避免造成學生答題混亂,指向不明確。
3.與時俱進,收放自如
相對于照本宣科和空洞的理論講解,運用生動有趣、富有時代特征的事例,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當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類似問題時,能通過對事例的回憶,再現知識點,并調動知識點去解決問題,最終達到教學目的。所以,教師在課堂中可適當選用較為生動新穎的事例。
例如,在講到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可以列舉學生熟悉的影視明星做廣告來表現從眾心理引發的消費,以當前的“非主流”現象來表現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等等,最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但是,如果事例選用不恰當或是教師引導不當,會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在課堂中運用某網絡游戲為例,可能會引起部分同學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但是,如果將該游戲描述得過于詳細、生動,不僅可能使學生的討論偏離主題,也有可能會導致部分學生產生興趣繼而沉迷其中耽誤學習,那就得不償失了。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合理安排,避免嘩眾取寵,真正發揮此類事例的作用。
二、巧妙運用適當的事例
1.構建聯系,“前呼后應”
一節課要列舉幾個事例,沒有標準答案。但教師應結合本課的知識點、重難點,做到前后聯系,前呼后應。
課堂舉例要時刻圍繞教學內容,為說明知識點服務,不可偏離主題。如果一個事例要轉好幾個彎才能聯系教材,不但不能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反而會把他們引入迷途。如果事例可以與課本中其他的知識點聯系,可以把這些知識聯系起來,既使學生明白了新學的知識,又復習了原有的知識。
事例與事例之間的聯系。課本每一框都有明確的教學目的,這應當成為貫穿始終的主線。舉例是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的,如果有可能的話,盡量通過一個事例,多個設問的方式把多個知識鏈接,層層深入。若是列舉了多個事例,可以選擇幾個有聯系的事例。例如,在介紹市場調節存在自發性這一弊端時,列舉了“毒牛奶”的事例,那么在介紹盲目性、滯后性等固有弊端時,完全可以從同一個事例“牛奶”入手,轉換角度解釋相應內容。
2.準確定位,恰到“好處”
事例用在什么時機才能夠充分發揮作用呢?首先要定位,是用來導入新課,承上啟下,歸納總結,還是用來拓展延伸的。
導入新課的事例放在課堂開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出知識點;承上啟下的事例放在課堂中期,鞏固新學知識點,并引出下一個知識點;歸納總結的事例放在知識點講解之后,對之前的知識點總結深化;用來拓展延伸的事例一般放在知識點學完之后,開拓思維,實現跨越。
例如,講解完儲蓄、股票、債券和商業保險等投資理財方式之后,請同學們根據“張大爺”家的“具體情況”,幫助他設計一套投資理財的方案,并闡明原因。這個事例能夠起到總結概括的作用,幫助學生歸納了各種投資理財方式的特點,同時也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將課本知識運用自己的家庭生活實際中來。
3.積極引導,傳遞“正能量”
高一政治《經濟生活》特別強調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例如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就業觀、科學發展觀等。所以教師要善于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多用積極向上的、正面的事例去激勵學生奮發向上,振奮精神,增強信心,促進全面發展。當然,有時候不可避免會列舉一些較為消極負面的事例,此時,教師要給予評價,盡量消除負面影響,引導學生用樂觀積極地態度去解決問題,使他們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樹立正確的觀點。
例如,面對當今社會就業困難的局勢,勞動者不能整天怨天尤人,消極懈怠,要發揚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走向合適的工作崗位。學生在不久的將來也將面臨著這一問題,因此,教師要端正他們的態度,從當下開始,打好基礎,全面發展,為未來做準備。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市第一中學)
【摘 要】新課改革在全國上下早已經普遍拉開帷幕,并再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一步步助推著新一輪教改大潮的進行,對于普通高中的教育來說,在課程設置上進行了很大的調整和理念的改革。高中政治在這次課程的改革實踐中變化較大,由于高中政治教師的積極參與,筆者所在的學校,高中政治課堂教學面貌化發有很大的改觀,學生愿意上政治課,教師上課也倍感輕松,而且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主要源于對于高一政治新教材能夠高效的利用。
【關鍵詞】高效;利用;高一政治;新教材
正文:
新課改革在全國上下普遍拉開帷幕,并在進一步深化。一步步助推著新一輪教改大潮的進行,對于普通高中教育來說,在課程設置上進行了很大的調整和理念的改革。高中政治在這次課程的改革實踐中變化較大,由于高中政治教師的積極參,筆者所在的學校,高中政治課堂教學面貌化發有很大的改觀,學生愿意上,教師倍感輕松,并且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就拿新高一政治教材來說,新課改沖擊了傳統的政治教學理念,帶來了一線生機。但由于新課改的實施時間不是很長,新課程教育理念滲透的還很不到位,高中政治課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筆者就結合所在校的高一政治新課程實施中各個班級存在的問題,談一下高中政治課教學中,教材如何進行高效利用。
一、高一新教材,在使用中凸顯的問題:
1.舊的教育觀念與新高一政治教材間存在不匹配的現象
新課改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師依然殘留著傳統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觀,這一切同新教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使用存在沖突。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這主要是部分教師的教育理念,已經在長期的實踐行為中形成了,并且存在著某種穩定性。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會被革新。可想而知,新教材在滯后的教學觀念下,在陳舊的教學方法和傳統的教學手段支配下,矛盾產生的必然性。
2.新教材存在自身的體系
高一政治教材,主要講的是馬克思主義原理。囊括的知識點和內容相當的豐富,與學校安排的課時肯定是不成正比的。就拿高一政治《神奇的貨幣》一課來說,教材內容設計為兩框,課標把這繁多的內容只安排為兩課時。“揭開神秘的面紗”(貨幣的本質――貨幣的基本職能――紙幣)占用一課時。每一部分中都演化出很多的問題和內容,如,貨幣的含義和本質,就需要同學們分析“貨幣與其他一般等價物的關系”這是很費時間的。如,貨幣的基本職能中,設計到價值尺度、流通手段,W―W(物物交換)、W―G―W(商品流通),這些都需要花費實踐講解。再如,紙幣的內容中的,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兩個名詞,需要費力耗時的為學生解釋后才能理解。
繁多的內容,安排在有限的課時當中,還不能忽視學生的探究活動,并且要達到原理知識的掌握,課時的緊張不利于新課標的貫徹,給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帶來了諸多不便。教材體系欠缺,需要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為學生加補很多的知識。不補充就會使各知識點間欠缺內在的邏輯關系。這一現象,我們從教材內容與課后的習題就能比較出來。課本只是講授最最基礎的內容,課后題目難度卻是從課本上很難直接找到習題的答案的。
二、如何高效利用高一政治新教材
1.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本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始終把學生作為知識建構的主體,在知識點獲取中,注重學生之間的生生互動。在此過程中,教師只是知識建構的引導者。擺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位置,才能有效的利用新教材。
2.觀念創新帶動行動的創新
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要求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推進素質教育的深化,依靠的就是新的教育觀念的支配。做到以學生為本,樹立新學生觀,為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創造良好的范圍。將政治課的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情操,做到知行的統一。在生活的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如,筆者在課前設計5分鐘演講;在課程中,對于難以掌握的理論,筆者安排簡短的辯論的形式,利于學生對理論的掌握;課后,對于重要的原理和思想性很強的知識點,筆者要求學生撰寫小的政治論文。將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真善美鐫刻在學生心中。
3.新高一政治基礎要在新課標指引下,采取適當的教法
新課標要求高中政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手段調動學生政治學習積極性,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將政治理論內化為科學的價值觀。
筆者在課堂教學中,結合高一政治新教材的知識點。抓住當前現實生活中的政治現象,經濟事例和文化活動,將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時政熱點與書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論知識生動、形象地相結合起。提高學生對政治課感興趣,從而掌握住政治理論觀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化高中政治改革。在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需要我們高中政治教師的積極參與,并結合自身所在的學校學生的實際,使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出現新的較大的改觀,正確使用高一新教材,使政治課學生喜歡上,感興趣,減輕教師的壓力和重任,提高了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省沛縣中學)
【關鍵詞】高一課堂教學模式創設情境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多元互動教學模式
長期以來的教育體制下,高考題很多是"背多分"的題目,答案當然是"背多分"的答案,那么教育就是"背多分"式的教育。高一作為高中階段的起始年級,如果一開始就為了分數進行這種"背多分"式的教育,那么估計是沒有學生喜歡政治課的。我們覺得在政治課教學中首要的問題是培養學生興趣,真正實現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學科功能及它的德育功能: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科學辯證看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如何做到貼近生活,在教學中基于問題、基于情境、基于案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精心設置的探究活動中培養起關注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我們著力要攻克的難題。基于此,我們高一政治備課組就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集體探討和研究,提出了三種課堂教學模式:
一、 創設情境教學模式
情境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創設或引入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教學資源,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政治課教學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要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上,因此在創設情境時,不僅要考慮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躍課堂氣氛的功能,更應注意情境的內容必須來自生活,這樣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可以用不同的手段來創設情境,常見的有:
1.呈現型問題情境
這是將現成的問題提供給學生思考的問題情境。如教師利用一個或幾個典型事例,設計出具體問題讓學生思考,以達到理解某個概念或觀點的目的。這是教師常用的一種設疑方法,多用來理解某一知識、概念、觀點等。
2.應用型問題情境
這是由教師或學生提出一些現實社會問題,讓學生分析解決,或有目的制造矛盾,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全面的、辯證地分析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遷移能力,養成變換角度、變通思路考慮問題的習慣。如可以根據學習內容布置"模擬法庭",編寫小品、開展辯論活動、召開模擬聽證會等,也可以結合所學知識和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撰寫小論文等。可提高學生參與政治課的熱情和學習的興趣,既重學習,又重應用。
3.創造型問題情境
這是指讓學生不滿足現有的結論或問題的答案,不僅僅滿足于教材中的問題,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做新的探索、補充新的見解。如教師啟發學生;"除教材中關于......方法之外,你還有自己的方法嗎?"也可以要求學生設計一個假設的情境加以思考,展開想象。如提問"假如你是市長,將怎樣解決交通擁堵問題?"通過這種角色的設計和變換,鼓勵學生積極尋找現實的具有可行性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這類問題情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二、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主線,學生圍繞問題主動構建新知識的教學方法。
從教學過程來看,這種教學方式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一、問題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以問題為主線,以培養思維能力為核心。問題既是教學的起點和主線,也是教學的終點和延伸。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上巧妙地組織適當的問題,不僅可以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與認知內驅力,調動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而且有助于學生擺脫接受知識時思維的滯澀與定勢,在探究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激活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協作學習、交流學習,知識不斷豐富,能力不斷發展。
二、學生獲取知識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在內驅力的作用下變被動發展為主動發展,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能力。探究教學模式共有五個基本教學環節,即設置情境,確定主題,自主發現,合作探究,總結升華。這種教學模式體現了"活動--體驗--展現"三個要素,即在教師組織指導下,學生自主參與探究實踐活動;親身體驗探究過程,領悟探究方法;并在探究活動全過程中充分展現和發展自己的主體性--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
三、多元互動教學模式
現代教育學認為,學習應是一個交流與合作的互動過程。情境體驗式教學就其本質特征是師生間、生生間多元互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可主要采取以下幾種形式:
1.課堂討論活動
討論是高中政治課常用的體驗式自主學習活動,是一種最有利于師生間情感溝通、信息交流的活動形式。通過討論的方式可以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使更多學生動腦、動口,始終處于主體地位。這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和交往能力,還有利于學生間取長補短、開闊視野,澄清一些模糊的認識。要使討論式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教師要精心設計、選擇討論的內容,并靈活設計討論的方式,如同桌共議、小組討論、全班發言等。討論中,教師要適時介入,給予必要的引導、輔導。
2.案例辯論活動
課前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巧妙設計辯題,在課堂上選擇恰當的時機組織學生展開辯論。對于案例的評判,教師不能一人獨攬,應該讓學生各抒己見,發表看法,在"辯論"中明白是非曲直。通過辯論,不僅能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還可以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創新性。課堂上的案例辯論活動比討論活動更能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在精心準備的基礎上各抒己見,有理有據地發表不同觀點,在"頭腦風暴"等活動中,在針鋒相對的辯論中明辨是非曲直,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運用。
3.角色體驗活動
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編排小節目,讓學生或檢驗現實生活;或體驗某個典型角色;或扮演案例中不同角色,使其通過身臨其境獲得真實感受和內心體驗,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能力。
總之,只有激發起內心的情感,學生才有學習的興趣,課堂才會充滿生氣,令人鼓舞。課堂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生成的,是師生共同參與的創造性的活動。但有一個原則是不變的:即要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從初中升入高中,高一學生有很多不適應,表現在學習、生活、心理等各個方面,政治課的學習也是如此。初中政治課內容比較通俗易懂,又是開卷考試,學生的壓力較小。而高中政治理論性強、范圍廣、容量大,能力要求高,從國家的宏觀經濟到個人的家庭消費,從國內到國外無不涉及,學生感到難以掌握。特別是到高一第一次期中考試前夕仍有很多學生驚呼:原來高中政治考試是閉卷,還需要背!經過近一個學期的學習,有的學生已逐漸適應,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學習成績的提高。為此,需要教師針對問題,找出對策讓學生盡快適應。
一、被動學習,沒有計劃
我們在教學中常會因為這樣的現象而生氣:準備學新課了,可學生毫無準備;一個極簡單的問題,可是被提問的學生是什么也不知道;要收作業了,可學生還沒做完,為了交差只能抄答案當搬運工……這種類型的學生所占比重相對較小,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是因為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純粹是為了應付。所以結果可想而知,考過、講過的題再考出來依然一竅不通。
難道這些學生不想學好嗎?應該說剛升入高中時,他們也曾對學習充滿信心,但面對沉重的課業負擔往往會顧此失彼,有的甚至是干脆放棄。為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一方面,多給有困難的學生一些關心。有人說:“遺忘是最可怕的懲罰!”一個眼神、一個提問、一句鼓勵的話都可能使他倍感鼓舞。另一方面,幫助或提醒學生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為有計劃就不會亂打仗,就可以合理安排時間,恰當分配精力。這樣按照教學進度搞好預習、聽課、復習,從而對學習做到心中有數,減少疲于應付的狀況。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鼓勵他們樹立明確的奮斗目標,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做一個主動學習的人。
二、不會讀書,打開書什么都會,合上書又什么也想不起來
這類學生占相當大的比重。他們平時看書理不清頭緒,不知道什么該背,什么該理解,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出力不討好。有些理論背了幾遍就是記不住。出現上述問題的關鍵是沒有掌握讀書的方法,因此要讓學生會學習,必須教學生會讀書。
1.理清層次
首先從內容上講,要理清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不僅要找出來,更重要的是理解、記住它。考試時就需要運用這些原理來分析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果腦子里沒有理論儲備,答題時就會是無源之水、無米之炊。找出來是前提,理解是關鍵,記住是目的。其次,從結構層次上層層遞進,深入把握。對于每一課要弄清本課共講了幾個問題,為什么先講這個問題,后講那個問題。學完一個單元之后,要按照從大到小即課題――節題――框題的順序編出本單元的知識結構體系,為建立知識網打下基礎。
2.變繁為簡
把課本知識由厚變薄地壓縮。既便于記憶,也便于復習。例如,公司經營成功的因素可概括為:戰略、創新、誠信、強強聯合、社會責任、引進來走出去。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歸納為:立法、執法、體制。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可簡化為:經濟、收入、物價、政策、心理等。通過對課本內容進行歸納、壓縮,不僅能使知識變得不再難記,而且還能使我們在解題時對知識運用自如。
3.前引后聯
對同類知識進行整理歸納,形成知識集成塊,需要用的時候根據情況加以選擇即可。例如在學習了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后,了解了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內容、途徑方式、原則等,我們可以把有關公民通過網絡參與的內容整理出來:公民可在網上發表自己的觀點,享有言論自由;可以通過網絡關心國家大事,關注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通過網絡留言參與民主決策;通過輿論監督制度、網上評議政府等形式進行民主監督;還可以通過網絡向有關部門求助,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公民通過網絡充分行使各種民主權利,但也要遵守法律,履行義務,自覺維護網絡安全等。
4.敢于質疑
我們在教學中會遇到這樣的現象,一節課上完了,問學生還有什么問題,基本上是沒有;晚自習時,學生問問題的也比較少。學生不問,并非真的什么都會了,其實質還是未形成主動鉆研的習慣。在美國,把能否提出問題作為衡量教學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精神就得到了很好的培養。所以,我們的學生也要善于質疑,積極思考,自覺地分析、鉆研、解決問題。
三、上課能聽懂,但不會做題
政治考試中的主觀題是大部分學生的“軟肋”,要么沒有思路,不著邊際,答不到要點;要么丟三落四,答不全面;或者有話不會講,有理講不清;文字表達口語化、事例化,最終導致考試成績不理想。這些情況實際上反映出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缺乏正確的答題方法與技巧。
為此,教學中要注重以下三方面。一是夯實基礎。要求學生系統、全面、深入地掌握基礎知識,千萬不能滿足于一知半解,更不能淺嘗輒止。對基礎知識不但要理解,而且要準確記憶,能運用自如,做到熟能生巧。二是加強答題規范化訓練,做到答案要點化,表述規范化,原理正確,術語準確,文字工整,卷面整潔。三是要引導學生善于總結歸納,找出各種題型的答題規律,做到舉一反三,提高自己的答題能力。
學習的道路上充滿了艱辛與挑戰,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喜歡政治學好政治,對學習充滿信心,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作者單位 山西省沁縣中學)
摘 要: 在目前“3+X”的高考模式下,如何消除高一學生學習政治的心理障礙,提高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應該正確分析學生學習政治的心理障礙,正確引導學生的心理轉變,樹立學生對政治課學習的信心。
關鍵詞: 政治學習;心理障礙;創造思維;探究活動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總是聽說這種現象:絕大部分的高一學生都認為高中的政治難學。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學生存在心理障礙,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本人認為表現如下:
一、畏難,心理壓力較大
高中政治所學知識比較復雜而抽象,教學要求重在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討論和解決實際問題。例如高一經濟生活中所講的價值規律,尤其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等知識,要求學生必須具有較強的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維能力,這對于剛上高中的只有形象思維或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尚處于經驗型階段的高一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思維方式中質量上的飛躍。高中政治難學是確實存在的現象,大部分的學生覺得自己平時也花時間去學、去背了,政治成績卻比初中退步了,對現在的成績感到不滿意,對學習高中政治有較大的心理壓力。眾所周知,在高考各科成績中,政治學科的平均分歷來都是較低的,在學生當中“政治難學”成為抹不去的陰影。不良的競爭,過大心理壓力的長期作用會使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不勝負荷,從而產生學習障礙。
二、有惰性,學習方法刻板
高中政治主要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經濟常識、政治常識和哲學常識等的教育,并學習運用這些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正確分析經濟現象,正確理解對待人生價值等問題,增強民主和法制觀念。這必然要求學生要改進原來的學習方法,才能達到新的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埃德加?富爾先生預言:“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學習上產生困難,往往并非學生思維水平或智力的問題,而是學生不知道該怎樣去學。事實上,學生學會政治,到自己會用政治差距還非常大。經過本人多年的調查分析,大部分的學生還沒有掌握正確、合適的學習方法,這已是他們在政治學習中遇到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滿堂灌”教學法和“題海戰術”是產生惰性心理的溫床。學生獲取政治知識的途徑只限于課堂聽講,缺乏一定的探索精神。課后只是為了做題而做題,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學生沒有求知的熱情、成功的喜悅,只靠考試,只為考試。完全依賴老師課堂講解,思維惰性大,思路狹隘,只能套用知識,不能靈活運用知識,只能模仿,不能創新,思維僵化。學生存在惰性心理的障礙,就不會主動去汲取知識,學不到真正的東西,也不可能成為新世紀的創新人才。
三、自卑,性別心理障礙
文科是男生弱項的輿論和事例常壓得男生不敢放膽去學習政治,造成心理負擔,學習信心不足。例如近幾年各省高考實行“3+X”以來,其中“X”科選讀政治的男生較少。不僅男生學好政治的信心明顯低于女生,而且學習的勁頭也不如女生,對自己不敢要求高。在社會上大部分人認為男生學習政治至少在某方面比女生困難的情況下,男生的心理壓力實在不小。科學研究表明,男女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存在差異,但這些差異主要不是表現在水平上而是表現在特色上的不同。特色的差異并不代表能力水平的高低,只是一開始的適應程度的不同,使有的男生心理上產生障礙,缺乏信心,畏縮不前。
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下面介紹一些打破心理障礙的方法:
首先,要培養學生對政治的學科情感,提高學生的學習情商。
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學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學生的智力比作種籽。他說:“只關心種籽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種籽喂麻雀。”興趣和好的動機能夠很大地促進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師要處理好師生關系,激勵學生不怕挫折,勇于前進;要“思學生所想,解學生所難,料學生所錯,投學生所好”。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的作用,并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改變一講到底的做法,而要根據教學目的,通過“設疑”、“析疑”啟發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提問和發表自己的見解,參與課堂討論,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擺脫死記硬背的束縛,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懂得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增強學生的受挫能力和解決困難的信心,讓他們有成功的體驗,給他們開闊眼界的機會。有了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生的興趣萌發出來了,教與學也就更加相輔相成了。
其次,要注重探究活動在政治教學中的作用。
基礎教育課程綱要(試行)》中強調:“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強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綜合探究課是新課程下政治新課程出現的一個重大的變化。高中政治教材在每個單元的后面都編排了一組綜合探究的內容。足以體現綜合探究的重要性。對學生來說,綜合探究課的設置意味著一種鍛煉,一種嘗試,一種思想上的解放,一種學習方式的革新。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發散思維能力、綜合探究能力、團結協作意識以及創新精神。因此,思想政治課必須盡快實現由“傳授”型、“灌輸”型向“體驗”型、“實踐”型的轉變。本人在教學實踐中根據綜合探究課安排的結構特點,根據教學的需要,在其中靈活運用了多媒體展示、討論交流、角色扮演、社會調查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這些方法,讓學生消除心理障礙,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成為學習的主體,不僅能夠獲得知識,更能掌握獲得知識的技巧。
第三,要給男生充分的鼓勵。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伴侶,是戰勝困難的利劍,是達向理想彼岸的舟楫。有了它,就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有了它,就走上了義無反顧的追求路。有了自信,才會擁有自我,才會擁有成功,才會擁有輝煌燦爛的人生。因此,要消除男生過重的心理壓力,樹立男生學習政治的自信心。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課學習中,男生處于劣勢不是絕對的,所以不應盲目自卑。“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通過努力,男生也可以取得優秀的成績。
摘 要:高中政治教學主要包括經濟學、哲學、政治學三大方面的內容,其中高一政治主要以經濟生活為主,“多彩的消費”是其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其教學目的之一在于引導學生綜合探究,正確認識和對待金錢,學會理性消費。
關鍵詞:高一政治;多彩的消費;知識點;分析與講解
“多彩的消費”作為《經濟生活》第二單元的內容,即是對第一單元的一個出發點也是一個歸宿點。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是圍繞一個中心――消費,兩條線索――消費的基本認識和怎樣消費來組織教學的。各種消費觀和怎樣消費是本課的重點,其作用在于引導學生綜合探究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正確的消費觀點,充分認知和了解艱苦奮斗精神,深化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就這個知識點,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下作為教師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可支配收入”的分析與講解
在講到影響消費的因素時涉及“居民收入”,而“可支配收入”是居民收入教學內容的核心部分。就其外延理解,可支配收入,有三個理解維度,即:國家、地區和居民個體;從國家和地區的角度來分析,可支配收入又可分為“國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從宏觀核算來說,國民可支配收入=國內生產總值+生產要素凈收入+經常性轉移凈收入(其中,生產要素收入=勞動者報酬收入+各項財產性收入;經常性轉移收入=補貼收入+贈予收入+無償移轉收入);從微觀統計角度來說,國民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純收入。高一政治“多彩的消費”教材內容中的可支配收入不是從國家和地區的維度來理解、分析的,而是以居民個體的角度來分析的,即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其范疇指的是居民能夠自由支配的收入。在此需要關注的是居民總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兩個概念,而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則和國內生產總值與國民可支配收入在道理上是一樣的。筆者認為,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地將這些內容進行滲透、講解,同時將工資與居民可支配收入放在一起進行區別、分析,拓展學生學習的范疇,強化學生對經濟知識的認知和了解。
二、“恩格爾系數”的分析與講解
恩格爾系數是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結合統計材料對銷售結構變化總結得出的規律,即: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延伸、拓展其范疇,將這個規律以一個國家來分析:一個國家越窮,那么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用于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就越大,反之,國家越富,購買食物支出的比例就會越小。加強學生對經濟知識的運用。筆者在這個基礎上,靈活變化恩格爾系數,分析、總結其系數指標的時代性與條件性,即:在總支出金額不變的條件下,恩格爾系數與總支出金額是成正比的;同樣其他條件相同的狀況下,恩格爾系數高與低分別代表著國家的富裕和窮困。在分析、觀察、統計恩格爾系數時,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時間越長恩格爾系數就越明顯、越準確,其年份中恩格爾系數的波動也屬于正常現象;第二,在進行國際分析時,需要注意的是其可比口徑,如:在中國,其住房、醫療、交通等有著補貼的現象,所以,在進行比較分析時,應適當地進行調整;第三,趨區域消費觀念、消費習慣不同,其恩格爾的系數也就不盡相同。教師在教學中應提醒學生注意恩格爾系數在實際運用中出現的誤差。
三、“做理智的消費者”的分析與講解
就這部分知識,高一政治教材是從四個方面來進行分析的,清楚幾方面的關系,即:收入與消費的關系;自己與他人、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的關系;個人行為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消費與創造、享受與積累的關系。筆者在教學中也是著重從這四個方面來進行分析與講解的。如: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適度地進行消費,借以處理好收入與消費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消費,不要盲目從眾,以個人實際需求出發,盡量避免情緒影響消費,保持冷靜,實現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的雙贏。同時,筆者認為在講解此內容時還應滲透一定的綠色消費觀念,保護環境,諸如: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綠色生活、環保購物、物品多次使用、廢品循環再生使用等等,讓學生深入明白個人行為與社會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在這基礎之上,有意識地滲透艱苦奮斗精神,讓學生深刻了解到艱苦奮斗不僅僅是過去時代所需要的,更是我們今天不變的精神追求,諸如:強化學生自主分析、總結消費與創造、享受與積累等之間的關系,最終,通過身邊的實際生活來約束自我的行為,力爭做到勤儉節約、艱苦奮斗。
總之,在實際的教學中,作為政治教師應明確讓學生了解到政治知識的實用性。對于一些政治知識點,教師不能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延伸、拓展知識范疇,強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正確的觀念。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泗陽縣眾興中學)
摘 要:在教育敘事的研究中,回顧與反思,使我們的政治教學由單一的知識傳授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使我們的課程更具實踐性和開放性,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高一政治教育; 敘事研究; 策略與反思
教育敘事研究從本質上來說屬于質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動研究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關于質的研究方法,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下面就高一政治教育敘事研究談談我的想法。
一、開展高一政治教育敘事研究的意義
我校屬于縣普通高中,學生來源為縣中統招后的生源,主要有三類:統招、擴招、增招,屬于縣中等偏下的生源,學生中普遍存在著文明禮儀的缺失、感恩意識的缺乏、團隊精神不強以及存在著心理問題等現狀,政治課堂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陣地,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而教育敘事是政治德育的一種有力形式。通過教育敘事研究,讓學生懂得并踐行文明禮儀,學會感恩、學會團結協作等,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政治基礎。為此在高一階段開展政治教育敘事研究,具有以下意義:
1.教育敘事研究可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政治課任教師面對的是有思想、感情、人性以及主動性和發展性的活生生的人,敘事這種方式可以使老師進一步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更多地與學生對話、溝通、交流,體現對學生生命的關注。這樣才能構建屬于師生共同的教育世界。
2.教育敘事研究可以促使教師反思自身的教育實踐,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學,加快自身的專業成長
政治課任教師通過對原有習以為常的教育教學經歷進行回顧和反思,對本來模糊的理論、假設、信念和自己的實踐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和理解,經過日常教育活動洗禮、升華的教育思想又進一步指導以后的教育行為,從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觀點、教育哲學。
3.教育敘事研究可以增強教師進行德育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
政治課任教師通過對政治教育教學中問題的回顧與反思,使他們從教師、家長、學生的經驗和感受出發,透過他們的眼光觀察世界,多角度地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從而在敘事活動中塑造自己,在行為中成就自己,增強德育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高一政治教育敘事研究的概念界定
高一政治:主要指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思想政治》之《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兩本教科書所學內容,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育敘事: 教育敘事研究是研究者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對教育的理解和解釋。它不直接定義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規定教育應該怎么做,它只是給讀者講一個或多個教育故事,讓讀者從故事中體驗教育是什么或應該怎么做。教育敘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教師自身同時充當敘說者和記述者。另一種是教師只是敘說者,由教育研究者記述。
高一政治教育敘事:主要指通過教師的教育敘事研究,通過記錄一個個的教育故事,讓同行分享、體驗,尋求高中政治教育教學的規律,探索高一學生德育的新途徑,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高一政治教育敘事研究的策略
通過一年的研究,在高一政治教育敘事研究中主要采用了以下策略:
1.自然情境性。高一政治教育敘事研究是教師從班級實際出發,從真實教學過程出發,從自然教育情境出發所進行的研究,這種研究的顯著特征在于“實”,它是我們教師在高一政治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實事、實情、實境和實際過程所作的記錄、觀察和探究,從而獲得的對事實或事件的解釋性意見。教師平時要善于捕捉這些教育教學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教學事件,才有特定的意義。如我的教育敘事:《愛是教育的全部》。
2.故事情節性。政治教學敘事和其他學科的教學敘事一樣,不是記流水賬,而是記述有情節、有意義的相對完整的故事。通常有與所敘述的教育教學事件相關的具體人物、沖突和事件發展等情節。每個敘事都包含一個或多個的“意外事件”或沖突,沖突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內在的。
3.反思性。教育敘事研究是一種反思性研究。在敘事研究中教師要善于積累一個個的教學故事,然后在敘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對問題或事件的認識,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經驗,在反思中修正行動計劃,在反思中探尋事件或行為背后所隱含的意義、理念和思想,從而找尋政治教學的規律,提升政治教學的水平。離開了反思,敘事研究就會變成為敘事而敘事,就失去了它的目的和意義。
四、開展高一政治教育敘事研究的反思
教育敘事研究中教師是研究的主體,一個個的敘事反映的是教學活動的具體情境、真實全貌,強調教學活動中人的主觀感受和心理活動,重視對教育教學過程中人的心理與情感活動的研究。在對敘事的反思時,往往會受到研究者自身的教學經驗、理論水平等的制約,需要研究者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從而提高教育敘事的研究水平。所以我們要做到:
1.明確政治教育敘事研究的目的
高一政治教育敘事研究不拘泥于某種具體的理論,強調回歸教育教學實踐本身,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學事件中,通過觀察與反思,歸納出解釋性的理論與結論。
2.掌握政治教育敘事研究的方法
高一政治教育敘事研究采用的是“從實踐到解釋性理論”的自下而上的歸納法,教育敘事強調故事的自然情境性,一般沒有事先的安排與設計,主要是事后的感悟與反思。
3.熟悉政治教育敘事的文體與結構
高一政治教育敘事研究對文體的要求不太嚴格,也沒有比較明確的格式與規范,只要具有某些基本要素就行了。教育敘事強調可讀性、故事性,側重于時間、地點、人物與場景,最重要的是教育敘事側重于感悟。
有人說不會反思和總結的老師就不是好老師,一個稱職的老師應該是一個善于進行教學反思的老師。教師應在反思的過程中,總結自己教學中的成功之處,反思教學中的不足和需要改進之處,以便在日后的教學中,發揚優點、克服不足。因此說,具備反思能力,是一個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和深化教學改革。下面結合高一政治教學的實踐,談談如何在高中一年級的政治教學中進行反思。
一、反思自己是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師
曾經有這樣的觀點,說教師的高度就是教學的高度,教師的厚度就是教學的厚度。這是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闡述了教師的專業素質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高中政治教師呢?這是每一個任課教師都應該明確的問題,也是應該時時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一名合格的高中政治教師,應該具有高尚的師德,精深的專業知識,能夠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總結教學經驗,形成適合自己教學的理論觀點;能夠優化教學模式,采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輔助教學;能夠精通教材、深刻理解課程標準,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關注學生的能力發展。做到這些,我們就可以認為他是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師。
二、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是否有所更新
在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實施的新課改,是我國近階段實施的重大教育改革。其主要目的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更新不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教學理念,關注學生的能力形成,關注學生的發展。那么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怎樣確定教師是否更新了教學理念呢?
1.教師是否把握了時代脈搏
高中思想政治課是一門密切反映我國社會生活實際的學科,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把握時代脈搏,使教學與社會實際緊密相連。把握時代脈搏是高中政治時代性和實踐性的體現,如果教學不能與時代相符,那么這樣的政治教學就沒有意義,同時也會導致課堂枯燥乏味。真正有效的政治教學是將政治知識和理論融于真實的生活中。
比如必修一經濟生活中《影響價格的因素》的教學,
程中繼承”這一知識點,有效地避免了“人云亦云”的現象。
2.任務組式討論法。任務組是在解決某個問題或完成某個項目時,教師指定或學生自愿組建的學習小組。任務組中的學生都處在任務和活動中,每個組員都有明確的角色和任務。例如,一位教師在執教《市場配置資源》這一框題時,就“市場秩序”這一知識點設置了課堂討論:“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政府、企業、個人該做些什么?”然后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分別就政府、企業、個人應該做什么開展討論。這樣的討論,有明確的目標,使得小組內的每個人都能夠有話可說。
3.發散思維式討論法。這種討論方法的最大優點是可以讓學生突破固有觀念的束縛,最大限度地激發創造性思維能力。一般由小組領導者宣布開始,介紹一個主題或問題,并要求每個小組成員發表看法,提出解決方案。例如,在學習“保護環境,綠色消費”時,就可以采用頭腦風暴式討論法:作為高中生,我們應該如何綠色消費?這樣的討論方式,有利于克服學生思維狹窄、偏于一隅的毛病,可以開闊其思路,培養其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如在討論高中生如何綠色消費時,有的學生建議不買過度包裝的禮物;有的學生建議把不穿的舊衣物進行改造,自制筆袋、書包等。這表明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思維被充分激活。在討論中,只要學生不是犯知識性錯誤,教師都應給予鼓勵和肯定。
教學的目的在于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啟迪學生的心智。政治課堂的討論也應該圍繞這一目標,實現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發展。教無定法,教學有法,如何讓學生在三個維度上都得到發展,如何讓政治課討論更加有效,我們還需要不斷探究,不斷總結。
摘 要:立體引學式教學提倡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的自主學習。如何在高中一年級的思想政治課中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本文從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動手、動腦,促進思想轉變;放眼社會,讓學生“指點江山”三個方面去探討。
關鍵詞:立體引學式;高中一年級思想政治;教學研究
高中思想政治課是一門讓學生學習社會經濟知識,培養正確的思想情感,指導道德行為的學科,它作為高中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擔負著培養學生道德觀念,指導學生道德行為的最根本的任務。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依賴于社會主體——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宋代儒學大師朱熹說:“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在課堂教學系統中,應讓學生從知識本位轉向能力本位,從繼承性學習轉向創造性學習,從而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
在多年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筆者作了一番大膽的嘗試,把立體引學式教學運用到高中政治教學中,效果比較顯著。
一、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
社會即課堂,生活即課程,將社會生活與課本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新課程所倡導的。而傳統教學中,課上“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老師舉例學生分析”幾乎成為一種模式,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雙邊活動變成了老師的單向灌輸和傳遞,學生缺少思考和自我內化,這種教學方式對發展學生的政治思想能力是極為不利的。只有轉變觀念,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融合起來,才能使思品教學事半功倍,同時也符合學生的生活學習規律。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學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發現的事自己發現;能思考的問題自己獨立完成……解放他們的雙手,達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境界。在課堂上,我們要給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組織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增強角色體驗,拓展渠道,注重前伸后延;利用現實生活中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讓樂于自主學習的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實踐、主動探索、主動創新,從而在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促其內化導行的內驅力。
如在教學高中一年級思想政治“貨幣”一課時,我借助《黨員警示錄》中的一則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廣西壯族自治區原政府主席成克杰受賄案作出公開宣判,以受賄罪判處成克杰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的報道,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為了增強教學的效果,又發動學生自己去尋找表現革命偉人的材料,把其中他們清正廉潔,一心為民,忘我工作的故事,形成強烈的對比,然后讓學生自己組織小組進行討論,愛憎、是非,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凸顯出來,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是引導了學生,并給學生一個自由展示能力的舞臺,相信學生所受到的教育絕非書本上那枯燥的一點。
社會上的某些不正之風、腐敗現象,尤其是大眾傳播媒介中的一些不健康因素影響著青少年的靈魂,給學校教育造成困難,影響思想政治教學的實效,作為教師是不能小視的。學生最終是要走向社會的,帶著怎樣的價值觀、人生觀走向社會,在今天,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因此,讓學生參與社會的道德評判顯得意義非凡。
二、動手、動腦,促進思想轉變
對于學生來說,與其讓他們牢記“錯誤”的可怕,不如讓他們領略“正確”是多么的美好。整天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只會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會好奇,如果真的那樣做了,又會怎樣呢?因此,讓學生在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中主動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學“貨幣”一課時,我沒有簡單地喊“清正廉潔光榮,貪污受賄可恥”之類的空話,對他們而言,“光榮”是什么,“恥辱”又是什么?我在教學本課前,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做一些社會調查,要求材料真實,有教育意義。
于是,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在調查時,班上一同學揭發他的父親是縣交通局局長,每到春節或其他節日,都有很多人給他們送紅包或送禮物,原來他們都認為很光榮。是否很光榮?我讓分組進行討論,結果對照《黨員警示錄》,某一同學的父親收受他人的錢財和禮物屬于貪污受賄,可恥!應受到黨紀警告處分,不是光榮的事。集體作出決定:讓他代表我們全班同學的意見,做好父親的思想工作,把錢財和禮物退給他人,做一個廉潔清正的公務員。通過這次同學們的動手、動腦的社會調查,不但促進同學本身的思想轉變,也促進家庭成員的思想轉變,培養學生樹立起正確的金錢觀。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讓學生動手動腦,體驗成功的喜悅,讓學生及時了解和欣賞自己的學習效果,對所有的學生都適用。
三、放眼社會,讓學生“指點江山”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實,實際上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美國學者巴特勒認為:“教學過程只有讓學生參與連續的反應才是有效的。”思想政治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所學的思想政治知識必須在日常生活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體驗,才能得到鞏固、深化,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因此,教師還要使教學向學生的生活領域拓展、延伸,讓學生在現實生活的特定環境中進行探索,自主地運用所學的思想政治知識推理、判斷,選擇道德行為,獨立地解決自己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從而發展創新思維能力和道德實踐能力,使教育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創新性。
同時,教師應定期讓學生交流社會見聞,并針對該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同學之間可以“針鋒相對”各抒己見,在爭論與評判中教師適時地給出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世界觀。
如在教學高中一年級思想政治上冊第二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筆者讓學生對市場經濟問題發表意見,并就當前中國農村實行家庭承包經營進行討論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讓他們撰寫小論文起先論述,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讓他們學以致用,體驗真實情感。俗話說:“通情才能達理。”感情起了變化,就會引起思想和行為的變化。只要把學生的情感激發起來,他們就能積極地、自覺地接受這些內容中的道理。
四、加強橫向聯系,促進知行統一
(一)與各學科教學結合,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各學科教學是向學生進行教育的經常途徑。這就要求任課教師選好教學的結合點和滲透點,以所任學科的教學特點為最佳結合點,將思想政治課內容自然地融于教學過程中。如高中一年級語文課《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課文中提到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的理論貢獻唯物史觀的發現和剩余價值學說的發現。這一課內容與高中一年級思想政治上冊中的第三課《企業和經營者》一課內容聯系密切,教師可結合本篇課文的教學,滲透、深化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不可調和的產物的觀點,教育學生要堅持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體系。
(二)與班務工作掛勾,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有一些政治教師曾是班主任,作為班主任要掌握思想政治課的教育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強化思想政治觀點,聯系學生實際深入淺出地進行實踐指導。如教育學生樹立起正確的金錢觀、熱愛社會主義的觀點時,可結合思品課《商品與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教學,強化觀點,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與主題班會活動配合,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圍繞思想政治課的教育內容,召開主題班會,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對學生吸引力最大,從而鞏固、深化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效果,使學生產生終生難以磨滅的印象。如教學思想政治課下冊《國民收入的分配》的內容時,教師可圍繞通過積累與消費相互關系及處理原則的學習,能夠正確看待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社會共同利益、長遠利益與個人利益及目前利益的關系,正確看待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在實際生活中,要自覺抵制不切實際的高消費和鋪張浪費的不良習氣。
總之,立體式引學教學與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研究就是提倡全方位、多角度地給學生以影響,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培養綜合情感。如何讓思想政治課活動起來,有立體感,與時代緊密相連,讓學生不再談“思想政治”色變,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以上只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小小嘗試,相信不遠的將來,我們的思想政治教學也會充滿歡聲笑語,老師不再板著臉說教,而我們的學生也會成為心靈健康美好的一代社會棟梁。
【摘要】南寧市政治中考實施開卷考試已經多年。這個學期我也正好又一次的教高一,在教高一的政治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高一的新生在學習政治這一科存在很大的難度,他們很難適應高中的政治教學開口接受高中的政治知識,學習效果扣學習效率都不理想。針對這種情況,我想要使高一學生適應高中政治教學,掌握高中的政治知識,必須要考慮幾個方面。
【關鍵詞】高一學生 政治 教學方法 探索
一、了解高中與初中的不同之處
首先是初中政治課程標準與高中的課程標準不同。初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是以馬列主義,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緊密聯系實際,生動具體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方法、心理品質、法律意識、社會發展常識和基本國情的教育;逐步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情感,文明禮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初步使學生在基本的思想觀點與道德觀念上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中心內容,簡明扼要地講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哲學和政治學的基本觀點,以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常識;幫助學生初步形成觀察社會、分析問題、選擇人生道路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提高參加社會實踐的能力;使其成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的公民;
其次中考與高中的會考、高考的政治考試要求不同。正因為初中政治課程標準與高中的課程標準不同,所以中考與會考、高考的政治考試目標有不同,首先最大的不同是中考是開卷考試,會高和高考都是閉卷考試。我們知道開卷考試只允許學生攜帶普通初中教科書進入考場,教科書上允許寫有文字,但嚴禁夾帶紙條,其他任何資料不得帶入考場。考試期間,考生必須獨立完成考試,不得討論,不準交換資料。我想開卷考試旨在進一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可以減輕學生機械性記憶的負擔,減輕學生應試的心理壓力,而把考查的重點放在學生的觀察、理解、判斷歸納等能力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當然政治實行開卷,不是說政治這門課不重要,而是體現了教改向素質教育邁進的方向,說明我們的教育對學生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高中的會考和高考是閉卷考試,考試是指揮棒,是不能拿任何課本和資料進考場的,完全憑借自己的記憶和理解來進行測試,課本的知識要熟記在心,特別是基礎知識,還有事實政治,都需牢記在心,如果應該記牢的而不去記,或記不牢,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測試,這是很淺顯的道理。而且在記憶的基礎上還應靈活掌握這些基礎知識,用這些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還必須向創新意識方向轉變。中考的開卷考試和高中的會考、高考的要求不同,可以說,會考、高考的能力要求比中考要求要高。
再次教學方法上也存在差異:正是初中與高中的教學大綱不同,中考與會考、高考的政治考試要求不同,所以初中教師和高中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有差異。初中政治教師比較重視學科內和不同學科間的滲透與溝通,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理解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且加大教學容量,科學設置教學環節,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但有不少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自己講得太多,教學效果反饋不及時,造成學生的依賴性強,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當然這些不足必然要求改變初中政治課堂教學方法。
高中的會考、高考的樣式將直接影響到高中政治教學模式。我們知道科學的思維方法與能力的培養與素質教育的要求是相吻合的,因此,高中的政治教師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與能力,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比較等科學的思維方法,根據高中教學大綱的要求,十分注重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達到知識、能力、覺悟的統一。
二、學生角色難以轉變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高一學生的角色轉變困難。初中政治是開卷考試,而高中的會考和高考是閉卷考試,學生意識中很難接受這一點,覺得很“頭疼”。在平時政治學習中也還是用初中的那種辦法,不愿去記知識點,或根本沒意識去記,總以為政治是副科,學習興致不高,
對老師的依賴性強,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也很難適應高中老師的教學方法。
學生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都不理想,從而導致政治考試總體不理想。如在剛結束的期中政治測試中,我們出的試卷難度是7:2:1,但整個年級的平均分為56.7,及格率為60.8%,這很令人擔憂。
其次是有些教師陳舊的教學模式,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高中,有一部分教師的教學較傳統,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唱“獨角戲”,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著老師轉。學生習慣于被動學習,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喪失,對學習政治的興趣也跟著喪失了。
三、為改變高一學生政治學習狀況,使學生適應高中的政治學習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首先,教師在教學上要打破老框框,確立素質教育觀念,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在教學中只有積極誘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精心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巧用激勵來激發學習興趣。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經常用語言、微笑、手勢等方式進行鼓勵,及時地給予表揚和肯定,使學生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學生學習起來自然格外主動、認真。
我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寫論文、事實演講、社會調查等,例如我每節課前的三分鐘開展時事演講,學習會把自己感興趣的新聞提出來進行演講或者討論,這提高了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除此之外,我還積極采用現代教育手段,如我在上《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時,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到網上查閱資料,然后討論,得出結論,學生在上這一框題時非常地踴躍,積極性非常高。還有如采用漫畫、圖表段幻燈片、錄像片等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學生知識的鞏固和轉化有很大的好處。
其次,培養學生的科學的思維能力,記憶能力。何一門學科都必須以記憶作為前提和基礎,
要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我想主要提高學生的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的能力,以及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要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方法和能力就要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的自覺性,鼓勵學生勇于創新、敢于突破常規的思考方法,大膽提出新穎的見解。我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多關注時政重點、熱點,焦點,是培養學生政治敏感性,并用所學的知識來分析。學生掌握了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了科學的思維能力,定會終生受益的。
再次,要有目的的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有這樣一句古話:“授人以魚,可解一餐之饑;授之以漁,則可終身享用。”它啟示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要盡可能的傳授給學生現成的東西,而重在教給他們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途徑和方法,多教給學生“點金術”!我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通過開展學法指導,分別單選題、不定選題、解答題、辨析題和論述題的解題方法的專題講座,現我己召開了解答題、辨析題的學法指導講座,效果還不錯,期中考試這兩項得分比較高。除此之外,還必須布置適量的練習,教會學生抓住審題這個關鍵環節,做到答題有針對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以上所采取的措施不是一個權宜之計,對這個問題的探索也不單單是教師的事,學校、社會、教師、學生之間應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努力,才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我也渴望有更多的同行來關注這個問題,相互切磋,相互探索,把這個問題解決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