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歷史教學改革論文

歷史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03-28 04:19: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歷史教學改革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歷史教學改革論文

歷史教學改革論文:中學歷史教學改革中教師角色定位與轉型

摘要:中學階段所學的歷史知識對于一個學生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是其歷史知識的基礎甚至全部。換句話說,中學歷史知識可以培養一個學生的歷史觀甚至價值觀,對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歷史人物的言論行為以及勞動人民的智慧也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引導甚至能成為一個參考因素。但是目前我國中學課堂的歷史教學暴露出太多的問題,這些問題扼殺了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同時也和新課改提出的新要求相悖,因此,如何改變歷史教學現狀對于教學的主導者——歷史教師來說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旨在挑明當前我國歷史課堂暴露出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結合當前實際提出教師的角色定位,最后對于教師如何做到角色轉型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中學歷史;現狀;教師角色;定位和轉型

一、中學歷史教學現狀分析

1、課堂形式單一,多媒體缺乏

幾十年來,歷史課堂的教學模式似乎一成不變,都是教師帶著一張嘴,拿著一只粉筆在黑板上滔滔不絕地講解著歷史事件、介紹著歷史人物,然后分析該歷史事件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或者總結該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以及后人對他的評判。教師的講解和分析成為了真理,學生在學業和考試的壓力之下,只能死記硬背,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過多時間去思考、去評判,都是將教師的話記錄下來然后結合課本知識回去強記,目的只是為了能在考試中得到一個更高的分數。這種現狀是很悲哀的,學生學習的目的不該是為了應付考試,每門課程的設置都有自身的意義,歷史課程的設置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銘記歷史,這樣才會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才不會忘本。其次,還為了培養學生的歷史觀,讓學生以史為鑒,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有一定的參考。但是,當前的歷史教學形式無法激發學生對于歷史的興趣,當我們提到一個歷史事件時,很多學生都能將該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解釋得很清楚,但是卻不能將很多歷史事件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學習出現了斷層的問題。

2、歷史教師越俎代庖,將自己的看法嫁接給學生

歷史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理應站在一個客觀公正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角度去從事自己的歷史教學,但遺憾的是,人是感情動物,對一切事物都帶有自己的一定看法,歷史教師也不另外。在其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看法片面的傳播給學生,但是,學生沒有過多的時間去思考、去檢驗,只是將教師的分析作為真理強記下來,這樣學生對于該歷史事件或者該歷史人物的看法也就變得片面。比如在講解國共第二次合作時,很多教師會為國民黨鳴不平,過度洗白,一味強調在抗日期間國民黨的貢獻遠遠大于共產黨,甚至評判共產黨漁翁得利,沒有國民黨的幫助,不會取得最后的勝利。這種看法的荒謬度我們姑且不去評判,但是這種荒謬的看法在學生群體中扎根,激起部分學生對于共產黨的憤懣,在日后則表現得更加激進。

3、中學歷史教學內容狹隘、抽象,不具發散性

中學歷史課本一般是按照事件順序根據古、今、中、外來進行編排的,教師在講解時也是按照這個順序一步步展開,對于某一歷史事件的分析也十分透徹,學生對于某一段歷史的理解也比較全面。但是,我們的學生總是將歷史事件割裂開來處理,無法看到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對于這一問題,筆者想舉一個西方歷史教學中的一個案例:美國一次歷史考試曾出過這樣一道題目,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當初如果沒有死,歐洲會發生什么變化?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個方面分析。很多學生都分析道“如果窩闊臺沒有死,那么黑死病就不會傳播到歐洲,修女和神父就不會死,人們就不會去懷疑上帝的存在,也就不會有席卷整個歐洲的文藝復興,意大利和西班牙就不會強大,日耳曼和奧匈帝國就不會出現在歷史舞臺之上……”回答得頗具高度,讓人眼前一亮,我想這種答案在中國學生的回答里應該是鮮有的,原因就是我們的歷史教學十分狹隘,一是一,二是二,機械地傳播歷史知識,千品一律地分析歷史意義,卻不能將諸多歷史結合在一起來考量。另一方面,學生都是被動地去等待教師講解,沒有自己課下獨立的思考和總結,也從來不去圖書館查閱資料,沒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成為考試的機器。

二、歷史教師的角色定位

1、歷史教師應該充當學生和課本之間的橋梁,激發學生對于課本的興趣

中學歷史的綜合性強,同時也是幾代歷史學家和研究者的心血,自然蘊含著豐富的價值,學生如果能將書本上的知識掌握,其歷史基礎便很扎實。但問題在于很多學生對于教材沒有過高的興趣,教師說到哪里他們就看哪里,不愿自己主動去閱讀,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的幫助了。歷史教師應該扮演學生和課本之間的橋梁,將課本上較為抽象的、難懂的部分用現代化的方式重新展示給學生,并且和現實緊密結合在一起,拉近學生和歷史事件的距離,使歷史事件不再成為遙不可及的空中樓閣,這種方式會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親近感,更加愿意去學習。同時教師要從心理因素去排除學生對于教材的恐懼,不要讓學生認為閱讀課本是一種負擔,要讓他們認為這是一種享受。此外,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隱藏著的深層次歷史問題,讓學生知道教材的內容遠不止人眼能看到的部分,還有很多有待開發和挖掘的部分,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主動去尋找教材隱含的內涵。具體的做法就是做誘餌,故意提出很多問題,拋磚引玉。

2、教師要做拓寬學生視野的鑰匙

教材上的知識是有限的,教材的編者很難在幾本書中將所有的歷史提及到。但是中華五千年的厚重歷史和世界的歷史知識卻是無限的。對于某些歷史事件,在篇幅局限的情況下,很難面面俱到,這時候,教師就需要列書單讓學生在課外進行一定的閱讀來拓寬視野,去看看別人的評判和標準,這樣才能更加公正、多角度地區分析一個歷史事件,同時自己的理解也不會片面,而是更加深刻。但是,教師對于書單的羅列也要遵循一定的方法。首先,要和教材的內容緊密結合在一起,不能天馬星空,讓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夠一定程度上對教材的理解有輔助作用;其次,書單的羅列在數量上要少,質量上要精。中學生的學業壓力十分繁重,除了歷史課程還有諸多其他課程需要學習,因此不能占用太多時間,這就要求數量要少。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之下,書本作為商品其質量也不如從前,歷史書籍更是種類繁多,教師應該做出一定的篩選;最后,對于書單,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來,不能強迫學生去閱讀,否則只會讓學生更加討厭歷史課程,有違初衷。

3、教師應該充當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者,由課堂的領導者變為課堂的引導者

當前歷史課堂上,教師的分析不容置疑,一直被當作真理,學生很少會去考慮教師的分析是否存在問題,長期以往學生就不會自己主動思考,更不會有創新意識,這種教學模式只會訓練出新時代的“掉書袋”,不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鼓勵不一樣的聲音。問題的提出對于師生雙方都是有益的。一方面學生主動去思考了,會記憶更加深刻,另一方面,教師在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中會重新思考,轉換角度,從而得到更深的理解,對于自己也是一種進步。

三、如何實現歷史教師角色的轉變

1、改進歷史教學方式,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

筆者前面提到,當前歷史教學模式即教師講解,學生負責聽課和記筆記。這種教學模式一方面抹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不能將抽象的問題簡單化,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應該在備課時花更多的時間,查找相關的文獻資料和影像資料,將這些先進的技術手段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散思維。比如說,對于一件工藝品,教材上即便進行多么詳細的文字說明,對于學生來說依然是抽象的,不如一張圖片來的明了。再比如,可以通過播放百家講壇片段的方式,讓學生對于某一段歷史的理解更加深刻具體。

2、教師應該豐富學生學習歷史的途徑,擺脫死記硬背的模式

筆者認為這是歷史教師進行角色轉換的關鍵。學習歷史的方式有很多,傳統的,大家都是對課本知識進行記憶,但是很快就會因為時間的問題而淡忘。教師應該間接性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換一種形式來讓學生學習歷史。首先,教師可以對一些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讓學生進行討論或者辯論,教師在這場討論中扮演者參與者的角色。比如,李鴻忠究竟是賣國賊還是大清良臣?再比如你認為曹操是亂世梟雄嗎?隋煬帝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等。這些辯論會不斷發散學生的思維,同時為了取得辯論的勝利,學生會在課下搜集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其次,可以開展歷史人物板報、演講和征文比賽等形式,讓歷史走進學生中去,使其不再成為誰在書本中的文字。

作者:王興龍 單位:六盤水師范學院

歷史教學改革論文:新課程歷史教學改革論文

如今,素質教育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過去,“死讀書,讀死書”的狀況正在日漸改變,全社會更加注重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培養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師的角色將發生很大的變化。

一、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

傳統教學重視對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人的全面發展。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因此歷史教學的重點要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

我們知道,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而不是一個有待灌輸的“知識容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掌握知識,又要獲得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同時還要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教學過程既是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一個身心發展、潛能開發的過程。在教學中,對于著名的歷史人物如司馬遷、霍去病、班超、文成公主等,筆者不是只簡單的介紹他們的事跡,而是指導學生閱讀有關的書籍,讓他們整理相關的材料,然后在課堂上或小組中介紹這些英雄人物的事跡,暢談英雄身上的優良品質,及對他們當時社會做出貢獻,對我們今天的為人處事有那些啟發等。通過這些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學到歷史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學生從心靈深處激發出對優秀歷史人物的崇敬,從而受到歷史人物優秀品質的熏陶和感染,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進入21世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日益激烈的科技競爭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歷史教育已不再是僅僅為了追求記住歷史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記憶現成的結論,而是為了使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人的個性得到自山、和諧的發展;新的教學觀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以及學習和認識歷史的能力,關注學生學習歷史后思想感情的變化。歷史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提高學生認識歷史和現實的能力。回顧20世紀學校教育所走過的歷程,大致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發展軌跡:知識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當代歷史教學應致力于發展學生包括智力在內的個性特征和整體素質。

二、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讓學生全面發展,并不是要讓每個學生、學生的每個方面都按同一規格平均發展。一刀切、齊步走、統一規格、統一要求(復習舊課引入新課講述課文提問鞏固布置作業),少有變更,這是現行教育中存在的最突出的問題。備課用一種模式、上課用一種方法、考試用一把尺子、評價用一種標準。這樣做,只能把千姿百態、風格各異的學生“培養”成一種模式化的人。顯而易見,“一刀切”的統一規格教育既不利于人才的培養,也不符合時代對教育的要求。在教學中為了避免一刀切、統一要求的弊病,筆者設計了各種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回答,并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歷史成語故事比賽、課堂辯論會、模擬歷史情景表演、仿古小制作、考察古跡尋找歷史等。總之,在教學形式上,綜合運用集體授課與活動、分組討論和交流、自學與輔導、收集資料與研究等多種形式,不拘一格;在教學流程上也盡可能靈活多變,每堂課都按教學的實際需要來設計安排,以滿足學生各種各樣的需要,發展學生各種各樣的能力。

有人說,黃沙如海,卻找不到絕對相似的兩粒沙子;綠葉如云,尋不見完全相同的一雙葉片。那么我們也可以說,人海茫茫,教海無涯,我們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也不會有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我們來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學依據。

三、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一堂課究竟應該怎么上?傳統教學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這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不利于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比如在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和影響時,教師過多地講解、分析和說明,學生只是被動地“聽”,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教師仍然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擔心學生理解不了課文,于是就包辦代替。這種教學方式培養不出有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來。

新課程倡導,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學評價標準也應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為主。正如葉圣陶老先生說的:“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歷史教學不能再片面強調知識的傳授,而應更加注意與學生情感的交流,應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與學的任務、注重教學過程中師生信息的交流,更加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地去追求知識,學會學習。因此,上課時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反應,而不能只顧自己滔滔不絕地“講”,而不管學生是否能接受。課后還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與他們進行個別交流,要把學生適應教帥轉變為教師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要研究如何“啟發”學生接受和理解教師教給他們的知識,更要研究如何讓學生學會自己去學習歷史。

四、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重結果輕過程”,這也是傳統課堂教學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也是一個十分明顯的教學弊端。所謂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教學的結果,而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讓學生去重點背誦“標準答案”。所謂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上,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現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能力。歷史學習是一個認識歷史的過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和理解歷史知識,再到對歷史現象進行思考(比較、分析、演繹、歸納等),了解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找到歷史發展的特征和規律,從而認識歷史和現實的過程。歷史教學如果只強調“學習的結果”,必然會走到死記硬背教科書知識的應試教育的死胡同里去。而要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興趣和思維能力,單靠教師的“傳授”是絕對不行的,必須讓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這一過程。特別是歷史思維方法的養成,是歷史教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如果強調學習的結果,只會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一個共同的標準答案的方向,而沒有什么歷史思維可言。

重視過程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揭示歷史知識的發生過程,指導歷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既長知識,又增才干。在教學中,凡涉及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筆者并不重點關注學生是否得出正確結論,而是關注學生怎樣得出結論。他們怎樣找材料?怎樣整理材料?怎樣從材料中得出結論?如果沒有像這樣的學習過程,得出的結論往往是瞎猜的或是抄來的,說明學生沒有真正學到知識,能力沒有真正提高。

由此可以看出,過程與結果同樣重要。沒有過程的結果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學生對學習的概念、原理、定理和規律的推理、總結過程不了解,就沒有能力開發和完善自己的學習策略,那就只能是死記硬背和生搬硬套的機械學習。

我們知道,學生學習歷史往往經歷“(具體)感知——(抽象)概括——(實際)應用”這樣一個認識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有兩次飛躍。第一次飛躍是“感知概括”,也就是說學生的認識活動要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抽象概括,得出歷史知識的結論。第二次飛躍是“概括應用”,就是把掌握的歷史知識結論應用于實際的過程。顯然,學生只有在學習過程中真正實現了這兩次飛躍,教學目標才能實現。

如此看來,過程是不可省略的。壓縮和忽略學生的思維過程,直接讓學生得出結論或抄背前人提供的答案,這種做法是舍本求末,對學生的學習十分有害。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忽視學生知識的學習過程,削弱學生從感知到概括的過程,急于得出自己的教學結論,結果使學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感知與概括之間的思維斷層。此外,學生對“概括應用”這個基本環節也需要一個反復多次、循序漸進的思維訓練過程。但有的教師喜歡把概括后的結論馬上加以應用,甚至一開始就做變式題,造成學生嚴重的“消化不良”,并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很顯然,這種“欲速則不達”的做法無法保證教學的質量,更談不上發展學生的學習策略。

五、由單項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

從信息論上說,課堂教學是由師生共同組成的一個信息傳遞的動態過程。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不同。信息交流的方式也不相同。一般來悅,主要有以下四種。

1.以講授法為主的單項信息交流方式。教師講解,學生接受。

2.以談話法為主的雙向交流方式,教師問,學生答。

3.以討論法為主的三項交流方式,師生之間互相問答。

4.以探究——研討為主的綜合交流方式,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做實驗。

按照最優化的教學過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過程的道理,顯而易見,后兩種教學方法所形成的信息交流方式更好,尤其是第四種多向交流方式最佳。這種方法把學生個體的自我反饋、學生群體間的信息交流,與師生間的信息反饋、交流及時、普遍地聯系起來,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立體信息交流網絡。為此,在上新課之前,我總是布置學生圍繞這一課的內容去閱讀相關的歷史書,上課時讓學生充分地議論、提問,教師也參與議論,并強調指出:教師的看法僅供參考,以鼓勵學生繼續思考、研究下去。或課前布置一些課題讓學生去準備(學生也可以自擬課題),上課時師生再來一起討論。

這種教學方式能使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互相啟發、互相幫助,使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互補”,達到共同提高。這種方式還加強了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和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并把兩者有機地貫穿起來,組成網絡,使信息交流形成縱橫交錯的立體結構。這是一種最優化的信息傳送方式,它確保了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系列學生主體活動展開與整合的過程。

六、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合轉變

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處于“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地位,學生完全聽任教師擺布,受教師灌輸。教師處于居高臨下的地位,師生之間的關系顯然是不平等的。

現代教學論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存在兩個心理過程。一個是感覺——思維——知識、智慧(包括知識技能的運用)的過程;另一個是感受——情緒——意志、性格(包括行為)的過程。前者是一種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后者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項都不能成為真正合理的學習過程。然而,傳統的教學理論只看重認知過程,卻忽略了情感過程,丟棄了非智力因索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巨大作用。這也是造成當前學生厭學和教學效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是師生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同時,學生也要尊重教師的勞動。在教學中筆者總是積極鼓勵學生發言,“你講我聽”“你問我答”。并鼓勵學生就學習中的有關問題與教師爭論、探討。這樣師生在教學中情感交融、氣氛和諧,達到了師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七、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教了幾十年書,上了幾千節課,送走了幾代人,要問自己的教學模式是什么,教學特點有哪些,實在是說不清。這是我們相當一部分教師的通病。而現代教學卻要求教師樹立特色意識,形成個性化教學。

教學方法的大忌是單一化、模式化、公式化。那么怎樣才能形成自己的個性化教學呢?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墨守陳規,而是要勇于創新、積累、總結、提高。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不明確這個問題,就不能準確地分析和判斷教師的課是否有個性風格,是否符合新時期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培養有智慧、有創造性的一代新人。

教師教學的創造性首先體現在對教材的處理上。教材往往把知識以定論的方式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看到的是思維的結果——教學結論,而看不到思維活動的過程。具有創造性的教師應該使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導演對劇本的處理是一種再創造。與此同理,教師并不是教材和參考書的“留聲機”,而是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已有的知識,對教材進行科學和藝術的處理,從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學思路。這就是一個教學再創造的過程。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其次,教學創造還在編制和優化教法上。各種教法各有利弊,如何傳道授業,需要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教法上的編排、設計和加工,克服組織形式的模式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利用教材為學習服務。

再次,教學創造性體現在教師富有個性的教學風格上。教學是一種藝術,教學風格就是一種教學藝術的創造性表現。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遵循一般的教學規律,而且要結合自身實際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突破和創新。

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使我國中小學教師發生一次歷史性的變化,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教師將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而重新形成自己的教學方式。

歷史教學改革論文:歷史教學改革論文

學習歷史課程,可以使學生了解人類歷史的發展歷程,認識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原因和規律,認識歷史發展過程中人與人、人與自然及人與社會的關系。學習歷史課程,可以培育學生的歷史智慧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世界意識,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改革創新精神,使學生更好地迎接未來社會生活的挑戰。歷史課程在素質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來,北京市廣大中學歷史教師認真貫徹落實北京市中學歷史學科的三個指導性文件,不斷深化歷史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取得了不少成績。但用素質教育的要求來審視,歷史課堂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亟待改革的問題。主要是:

一、教學目標的固定化與封閉性。

近年來,在確定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目標時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即分為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個方面。這一方面反映了歷史教學研究成果,教學目標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發展;另一方面,它內含的固定化因素對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制約作用。首先,它造成了對這三項任務不能完全涵蓋的內容的忽略和排斥。諸如,不同年級學生在審美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在歷史課堂往往不被認識或重視,這些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另外,固定化也導致了相對的封閉性,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忽視各項目標之間有機聯系的現象。其表現,一是知識目標定得多且細,課堂教學承載量過大;二是能力目標和思想教育目標往往流于空泛,存在著老師用教學大綱中“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向學生進行社會發展規律教育、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等歷史教育的宏觀目標作為一節課的具體目標的現象。三是教學目標間不能統籌兼顧,常常厚此薄彼或顧此失彼。其結果,是使中學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二、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真正確立。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舊的教學觀將教師視為知識的傳遞者、能力的培養者、思想認識的教育者。在這種觀念下,不少教師在備課時對學生的自主性活動或是缺乏設計,或是停留在一問一答淺層次的認知活動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單一化,也造成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北京市基礎教育研究中心歷史室根據近兩年在各類學校所聽的約四百節歷史課的情況進行分析,得到的認識是:歷史課上教師以自己為中心,講述時間過長,學生主要是聽教師講,處在被動地位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地存在。其結果是,學生對歷史課不感興趣,課堂教學質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三、教學評價的片面性和評價方式的單一化。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評價的片面性,主要表現在對教師教學的評價上。在評價課堂教學時,重視評教忽視評學,將教師“教”得怎樣作為評價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學習的實際效果缺少有效的考查。教師在設計教學時也是從“教”的角度想得較多,從學的角度考慮得較少。

中學歷史教學評價方式的單一化,主要表現在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上。一是在確定學生歷史課總評成績時,一般只重視期末的考試成績,對學生平時的歷史學習情況缺少記錄和考評,或者是有記錄而與總評成績無關;二是在考試方式上,一般只是書面考試,幾種常見的題型,很少有實踐活動的考查;三是在考試內容上,多以記憶性知識為主,歷史思維能力和唯物史觀的考查較少。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學生認為歷史考試必須“死記硬背”,形成懼怕或厭煩心理,或者平時不好好學,考試時臨陣磨槍。學生在平時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得不到激勵,缺乏主動學習的內驅力。

上述三個方面的問題,是當前進行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主要要解決的問題。對此,我們經過認真的研究和探討,提出以下四個方面的思考:

(一)、實現教學目標的開放性和多元化。

現代教育的不斷進步和歷史教育功能的深入挖掘,要求歷史課堂教學目標不斷更新和完善。要使歷史教學與時展同步,教學目標的設計和實施就要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的觀念,突破舊的模式,實現開放性和多元化。

第一,要充分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和教育。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中的《歷史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對歷史教學目標的表述與過去的大綱有了很大不同。首先是將態度、價值觀目標放在了第一位。這是因為對人的發展而言,態度和價值觀相對于能力和知識應該更受到重視,在選擇教學內容,設計和實施教學目標時,應首先予以考慮。近來用“態度、價值觀”取代“思想教育”目標的作法已被越來越多的老師所接受,有人將其進一步表述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種表述比之“思想教育”拓展了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它可以涵蓋原來思想教育目標不能包括的情緒、興趣、動機和意志等各種情意目標,體現了目標的多元化。此外《標準》中還在“態度、價值觀”具體目標中,提出了“培養人文素養”、“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等內容,這是以往各版本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從未明確提出的。和“思想教育”相比,“態度、價值觀”的表述更加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它提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人文素養主要是通過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學習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得到的人格、氣質和修養的內化。從終生教育的大教育觀看歷史教學目標,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最關鍵時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確定當然至關重要。

第二,從學生的發展出發,實現教學目標的開放性。“學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說是對歷史規律、人類文明發展的科學認識:“智”既包括鑒古知今的認識智慧,也包括開拓未來的創新智慧。“明智”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運用分析、歸納、比較和概括等思維方式,對重要的歷史問題、歷史現象和歷史進程的認識過程。這個認識既體現了教學目標的多元化,也說明了各項目標間開放、滲透和融通。北京素質教育經驗交流會展示課《戰國七雄》的教學設計在教學目標間的開放與融通上作出了成功的嘗試。首先,確定了以商鞅變法為重點教學內容,用以培養學生的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價值的教學目標;在思維能力培養上,教師與學生一起就“商鞅變法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為什么商君死而秦法未改”等核心問題進行了討論、激發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為保證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教師對教材的知識內容大膽地進行了取舍。從教學實況看,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思維活躍,在探討歷史問題的同時掌握和理解了重點知識,訓練了歷史思維能力,從活生生的歷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啟迪。

(二)、確立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歷史學習的主體,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歷史課堂教學改革,需要我們認識主體、尊重主體、發展主體,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自身的“體驗”中學習歷史,在體驗中“學會學習歷史”,就是能力的培養過程和人文素質的提高過程。

第一,認識主體,就要轉變舊的教學觀念,改變“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要成為教學活動的全面參與者;教師要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指導者和組織者。認識主體還要突破以教材為中心的舊觀念,全面了解學生,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學生發展的需要,調整教材內容,刪繁就簡,以保證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第二,尊重主體,就要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平等、和諧的民主學習氛圍。教學民主性的激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許多思維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綻放。尊重主體就要面向全體學生,平等地關注和尊重每一個學生,給他們以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及表現、發展能力的機會。尊重主體就要在課堂上關注到學生基礎、智力和愛好特長的不同,使他們都能參與教學活動。一些歷史教師因材施教,實行了的分層教學。他們不僅在課堂教學中的講述、自學、提問等環節兼顧了不同層次的學生,而且在課前預習、課后輔導、作業和考核中都從層次性出發,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全體學生在不同基礎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這種成功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并遷移到整個歷史學習的過程中。

第三,發展主體,探索適合學生主體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作為課堂教學的結構和活動程序是客觀存在的,它受制于教育思想和理論的指導。“以講為主”教學模式是傳統教學思想和歷史教學傳承習慣的體現。但是,隨著素質教育研究的深入,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和落實素質教育精神已成為廣大歷史教師的自覺行動。經我們最新的調查表明,北京市歷史課堂教學學生主體活動時間有了明顯增加,由原來平均每節7分鐘,增加到了15-20分鐘。《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和內戰的爆發》兩節研究課,采用了人文學科的“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其課堂實錄師生討論的片斷在北京市歷史教學研究會年會播放后,引起了與會者的極大興趣并得到了蒞會各方面專家的肯定。當前,越來越多的教師正在探索和試驗體現學生主體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可以不同,但遵循的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是有共性的。首先,要注意不斷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質量。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應當經過“意向——感知——理解——運用”的認知過程,這個過程應是師生互動的,在恰當的歷史情境中對有價值的歷史問題提出、探究和解決。停留在一般感知層次的學生活動,不可能產生創新意識和培養創新能力。其次,要保證學生活動的足夠時間和空間。教師要給予學生系統的學法指導,還要調動學生情感、興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再次,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教學媒體的變換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還可使更多的學生有獨立觀察、思考和參與解決問題的機會。

(三)、運用多樣化、現代化的教育技術。

從培養適應21世紀人才的角度思考,顯然僅僅依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已遠遠不能適應需要,合理、創造性地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資源已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從歷史學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現性的特點和較其他學科更為嚴重存在的“師講生聽”的狀況看,如何實現現代化教學媒體為歷史課育人目標服務的功能,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第一,轉變觀念。一是要轉變不重視現代化教育技術在人文學科中運用的思想或認為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運用太麻煩、太難的畏難情緒。二是要改變已往把現代教育技術僅僅看作是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的看法,要看到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是社會變革的動因,而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運用,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深刻變革,并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與學的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何克抗:《論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深化改革——關于ME命題的論》,)。也就是說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運用是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目標相聯系的。

第二,促進教學模式的轉變。從已經開發的教學軟件看,其設計思想基本上還是以“教”為中心,主要作用仍然是輔助教師如何在課堂上講授,而較少考慮學生如何學的問題。這種設計實際上同多年來統治我們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有關。這也告訴我們,教學模式不改變,僅僅是內容、手段、方法的先進,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質教育進入歷史課堂的。我們主張,在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多媒體交互性強、共享性好等特點和超文本、網絡特性,開發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兩者相結合的教學軟件,促進新型的教學模式的建構。

第三,因地制宜、靈活、創造性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技術。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全市歷史學科教育技術運用的狀況是不平衡的,大致分為兩種狀況:一是以城八區為主,計算機輔助教學發展得較快,有些區已經把讓青年教師掌握一種工具平臺軟件視為教學基本技能。一是以遠郊區縣為主,由于設備、條件等硬件的限制,計算機輔助教學剛剛起步,教學媒體還以投影、掛圖為主。我們主張應將教育技術發展的現實性與長遠性相結合。具體而言,一方面應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學網絡和計算機輔助教學,在利用現已推出或上市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的同時,鼓勵中青年教師掌握一種工具平臺技術制作優秀的教學軟件,而市區教研中心應為實現全市歷史教師軟件資源的共享,變現今全市軟件開發“人自為戰、封閉”式的小生產模式為開放、共享的模式創設條件;另一方面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靈活、創造性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技術推進課堂教學的改革。

(四)、明確教學評價的指導思想,改進教學評價的方式方法。

教育教學評價有很強的導向功能,形成素質教育機制帶有關鍵性的一項任務是解決教育教學評價問題。中學歷史學科要推進素質教育,必須改進教學評價特別是課堂教學評價。

第一,要樹立符合素質教育精神的歷史教育價值觀。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進行價值判斷。進行價值判斷的依據是教育價值觀。素質教育的價值觀核心就是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中學歷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評價歷史教學,主要不是看教師是否能講,不是看學生對具體的知識記憶多少和某一次書面考試成績,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養成。

第二,要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是教育價值觀的具體體現。目前,應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對評價的指標體系進行調整。在教學目標上,不能拘泥于教材內容,要考慮學生發展的需要,體現開放性和多元化;在教學內容上,要允許教師根據學生的狀況和教學的需要作靈活的處理和選擇;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選擇上,要鼓勵教師選擇和創造適合學生主體學習的教學模式,提倡展開課堂討論,師生合作、生生互動,通過研討問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樹立科學的歷史觀;考察教學過程,不僅要看教師對知識結構的把握和重點、難點的處理,更要看教師如何“導學”,如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課上的活動既要有量(即一定人數和時間)的保證,也要有質(即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的要求;考察教學效果,主要看學生的學習效果,看學生在課上的思維狀況和學習情緒如何,測試學生具體的學習效果怎樣。

第三,提倡用多種方式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生平時學習成績和課上參與情況應在學期歷史學成績中占一定比例。歷史課的學業成績考核除了書面考試還要有實踐活動,要鼓勵學生進行歷史演講、歷史小制作、歷史參觀考察等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自己搜集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成果應計成績。歷史書面考試也要從重知識考查向重素質考查、重能力考查轉變,逐漸扭轉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局面。

第四,改進評價模式和評價策略。首先是變單向評價模式為雙向評價模式。教學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教師要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生也可以評價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水平。教師日常教學情況怎樣,是否適合學生,學生最有評價權。學校和教育督導部門在評價教師時,也應重視學生的看法。當然,讓學生評價教師,有一個科學和慎重操作的問題。其次是合理采用量化統計和分析描述的評價策略。量化統計的評價策略重數據、重實驗控制,表述精確,但難于全面地評價教育效果的豐富內涵。比如評價學生主體活動的情況,光用活動的時間和發言的人次顯然不能說明實際的教學效果,還必須描述學生活動的內容和活動中的表現。分析描述性的評價帶有綜合性,能夠準確表達教學活動的意義,但沒有一定的數據也會缺乏說服力,特別是在評比性的教學評價活動中,量化指標有時是不可少的。

歷史教學改革論文:高中歷史教學改革論文

摘要:本文從新課改后,對高中歷史的教學要求方面進行研討,分析當前高中歷史教學的要求,從而提出對高中歷史教學進行改革,進而提出改革的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新課改教學改革

新課程改革之后,高中歷史主要是以專題的形式進行內容編排,主要體現了專題史的特點。它的優點是與通史比較,因為研究的范圍、空間更加廣闊,也更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另一方面,因為課程知識的廣泛性和學習內容的選擇性,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即告知學生在歷史上的某年某月發生了什么事以及重要人物的事跡等等已經不合時宜了,歷史教學必須進行變革,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1對傳統歷史教學的揚棄

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在形式上應該是靈活多樣的。歷史學科本身就是一門人文學科,而且是一門思辯性很強的學科,強調對內容繁雜的歷史事件做思辯性考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再用“填鴨”式的滿堂灌,因為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雖對提高學生的考試水平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不利于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只會將學生的思維模式固定成一個模式,就成為傳統意義上的死讀書的學生。時至今日,我們需要的是有能力和高素質的人才,是能夠去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所以必須變革傳統高中歷史的教學模式。

2采用的方法

新課改之后,就必須引入新的教學方式。即問題授課方式,結合高中歷史標題采用模塊化教學方式。

2.1問題授課方式

在這種授課方式下,教師成為問題的點撥者和研究的指導者,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由學生自己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比如在學習第六課“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時,可以讓學生根據前言提出的三個問題,經過自己閱讀、思考得出結論;也可以讓學生扮演雅典城邦的執政官的角色來設計民主方案;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比較中外政治制度,得出雅典民主的進步性和局限性。這種教師點撥、學生探究的教學方法能夠很好地培養和發掘學生的思辯能力和歷史感。

為了讓學生盡快進入角色,教師在授課之初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比如,在講授第一課“封邦建國”一課時,我設計了四個層次遞進的問題:1.封邦建國的條件是什么?2.分封的對象有哪些?3.分封形成了怎樣的等級結構?4.西周封國和商朝封國有什么不同?學生把這些問題的答案搞清楚了,自然就對“封邦建國”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同時,通過老師這樣的層層設問,學生也學會了如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當然,新課程下的歷史課堂教學形式不只是問題教學法,還有討論法、講述法、情境重現法、辯論會法等等。歷史教師應根據課型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授課方式。筆者嘗試過很多的方法,讓學生撰寫小論文就是一舉多得的好方法。比如,在完成第三課的教學后,發給學生柳宗元的《封建論》全文,讓學生在研讀的基礎上,結合教材內容和自己的認識,寫一篇《論封建》的論文,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其他的教學手段還有播放歷史紀實片、考古專題片、評點歷史影視劇等,都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躍起來,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

2.2模塊化教學方式

高中歷史教學可以采取職業教育中的模塊化教學法,將這種教學法移植到歷史教學中來。所謂模塊化教學法(MES),是20世紀70年代初由國際勞工組織研究開發出來的以現場教學為主,以技能培訓為核心的一種教學模式,它一出臺就在許多國家,特別在發展中國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由“計劃”轉向“市場”,我國的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該教學模式以其靈活性、針對性、現實性、經濟性的特點,越來越受教育理論工作者及各類職業技術學校的關注。作為一名高中歷史老師,我認為我們可以借簽這種教學方法,在歷史課上使用。因為這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同時,我們所使用的新教材也是按專題編寫的。

如在我們講授一堂高中歷史課時,根據專題,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方面來講授:

(1)劃分小組。小組人數以3—6人為宜,推選組長。組與組之間大體上要平衡,控制小組成員的變量很多,如學習者的學習成績、知識結構、認知能力、認知方式等。

(2)確定內容。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需要通過完成一項或幾項具體的任務融合到教學過程中,從任務中引出教學目標,使學生產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一項好的任務是完成教學目的的關鍵,要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融入任務中,使任務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3)布置任務。確定要完成的任務后,教師要向學生具體詳細地講清任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認清了自己要完成的任務后,如果覺得對此力所能及,便自然愿意去完成。

(4)學生實施。向學生講明要做什么后,教學組織者、實施者是教師,教學的指揮、調度仍掌握在教師手中,還要讓學生知道怎么做,指導學生想辦法、找出路,特別是對有困難的學生要給予必要的指導,使每個學生都能順利完成任務。這一階段,教師是“指導者”、學習伙伴、“導航者”的身份較為明顯,學生在親切友好、和諧平等的氣氛中進行知識的學習。

(5)評價結果。學生完成任務之后,教師要進行討論、總結、評比,使教材內容得到進一步地強化。各小組學生代表要依次對完成的任務發表見解,其他小組提問或發表自己的看法,由老師或小組負責人進行總結,最后由老師評價。評價包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運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等,注意多褒獎,少貶低,以激發學生進行下一輪學習的興趣。

3開展課外教學

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很強調課堂教學,對課外教學則很少關注,僅僅只是偶爾讓學生去參觀名勝古跡,次數非常的少,甚至有的學校從來就沒有組織學生去參觀過。

所以,除課堂教學要改革外,開展歷史課外活動、歷史研究性學習也是高中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雖然很多學校沒有條件把學生帶進歷史博物館和歷史遺址,讓學生親身感受歷史,但完全可以在學校內開展一些活動來模擬歷史,可以通過表演歷史小戲劇,再現歷史場景。

另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充分地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研究性學習,通過查找一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詳細信息,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開展一些感興趣的自主研究;其次,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開展一些社會調查,或者做一些開放性的歷史作業。

綜上所述,新課改之后,高中歷史也要適應形勢的需要,進行改革,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能力。

歷史教學改革論文:高中歷史教學改革初探

摘要: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高中歷史教學也面臨著重大的改革。歷史是高中教育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認真學習歷史能夠使學生全面了解世界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啟發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主要圍繞高中歷史教學進行分析,并提出了針對歷史教學改革的有效措施。

P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措施

高中生的學習目標是順利通過高考,因此,每門課程在教學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歷史課程作為高中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不僅能夠使學生了解到中國歷史的燦爛文化,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的記憶能力與創新能力。如今,新課標的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師從知識到實踐、從素質到能力進行全方面的提升,并根據高中學生的特點制定出相應的教學改革措施。

1.轉變師生角色,確立學生主體地位

以學生為中心是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這對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提出了挑戰。在以往的教學中重教師輕學生,學生是被加工的對象,完全受教師的擺布,可以說只是執行命令的機器,而沒有個人的思想與情感參與,這樣的教學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會機械運用教材上現成的知識解決特定的問題,而問題稍有變化就會不知所措,靈活運用能力與創新能力缺失。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轉變師生關系,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積極而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探究的過程中主動地構建知識,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與記憶,更靈活地運用,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全面提升。作為新時代的教師不僅是一個教者,而要是一個學者,是與學生一起參與學習的共同體。因此,教師要從高高在上的不可動搖的權威者走下來,與學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變師生間的對立為平等、民主、和諧、融洽,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強化學生的主體體驗,使學生主動而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使整個教學活動都圍繞學生的學習展開。

2.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要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的事半功倍,就必須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在新課改的要求下,目前的高中歷史教學要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讓學生在課堂之上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自身的優勢。這樣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要科學合理地開發新課改的內容資源,在課堂中實現教學目的。相比較傳統的書本傳授的模式,我們可以采取多方位、多手段并用的方法,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進行課堂的補充,讓內容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

比如,教學“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這一課時,教師在導入時可以用《秦王掃六合》的主題曲,甚至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在學生情緒激昂的氛圍中學習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封建王朝,知道了這樣一個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又如何進行統治的。

3.組織實踐活動,提高學生運用能力

教學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實現學以致用。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讓歷史更好地為現實服務。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只讓學生識記課堂上所學的教材知識,而是要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注重歷史與社會、歷史與生活的聯系,將課堂向外延伸,以社會為大課堂,尋找更為寬廣的學習空間,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出發,與現實找準結合點,將教材知識向生活延伸,以體現教學的開放性、實踐性,使學生的眼光與視野不只是局限在教材上,而是向生活延伸,向社會延伸,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政治,提高學生的歷史運用能力與歷史思辨能力。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尋找相關資料來支持論證自己的歷史觀點,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調查活動等,讓學生真正學會歷史,會學歷史。

4.培養學生多角度的歷史觀

歷史不是一成不變的,對于同一個歷史事件,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甚至在不同的時間點也會對歷史事件的考量不同,對歷史的事件的評價更是如此。目前,史學界對諸多的歷史事件存在爭議,如近代化史觀、生態史觀,革命史觀、全球史觀等。這就要求我們能綜合不同的歷史觀點來對學生進行引導,在爭論中讓學生能更加深刻地認識和理解一些存在爭議的歷史問題,在討論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歷史觀。

關于“殖民擴張”問題的看法,我們可以讓學生認為是在某種程度上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和交流,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緊密,也可以理解為加速了被殖民地區落后的經濟生產模式的解體,并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同時也沖擊了當地落后的制度和思想觀念,甚至可以讓學生明白,殖民擴張也極大地促進了被殖民地區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程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通過不同的歷史觀點去解讀,必然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就要求我們要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引導和學習,讓學生能夠學會用客觀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總之,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之中學習到知識和技能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只要我們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教學水平,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就能夠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的歷史觀。

歷史教學改革論文:略談深化歷史教學改革

摘要:傳統的教育目標非常單一,就是使學生的分數能夠提高就是好的教育,而新課改的方向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應與社會發展同步,在歷史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上應注重多元性,堅持以學生為本位。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這是因為一個人的發展不單單是高分就是人才,首先應該將教育學生的人格放在第一位,所以,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比學習知識更重要。

關鍵詞:歷史教學;素質教育;問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歷史教學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那么,傳統的歷史教學存在哪些問題,如何就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簡單談一談看法。

在傳統的歷史課程教學中,歷史課程往往過于封閉,教學模式過于單調,教學方式不靈活,不能適應學生的發展需要,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的固定化與封閉性

近年來,歷史課堂教學的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和固定,以教授歷史知識作為唯一的教學目標,而對學生的思想培養卻顯得有些滯后。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念、思想認識等方面的培養不能適應學生的發展規律,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效果。此外,教學模式的固定化和封閉化,使教學不能聯系實際,忽視教學目標之間的關聯,往往顧此失彼,使歷史教學的功效不能通過歷史課程充分發揮出來。

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歷史課只是單純的老師教、學生學,甚至是教師講,學生記。沒有互動,也沒有交流,教師只是知識的傳遞者,對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主體地位的培養卻很容易忽視。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往往只是停留在淺層的知識認知上,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的積極性得不到提高,最終使學生厭煩上歷史課,抵觸上歷史課,教學效果很不理想。

三、教學評價的片面性和評價方式的單一化

以前的歷史課堂上,教師往往忽視對學生的評價,常常是只注重講授知識,對學生評價很少甚至不評價。教師講課怎么樣作為課堂效果的依據,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或者聽課情況深入探究。即使有評價也是片面和單一的。主要表現在,一是只注重歷史課的最終成績,也就是在期末考試的成績好就是歷史課程學得好,對平時的監督和考評基本沒有;二是只注重筆試的成績而忽視實踐能力的考查,不能將歷史教學與現實社會生活相聯系,考查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三是考查內容上只注重記憶性的知識,而忽視歷史素養能力的考查,即考查內容只注重知識性,不注重思想性,不能引導學生在考查層面上將零碎的歷史知識系統起來,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

四、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歷史教學改革

當前在歷史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是實現素質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歷史新課程改革中主要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主要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去提高。

1.在教學目標上實現多元性和開放性

傳統的教育目標非常單一,就是使學生的分數能夠提高就是好的教育,而新課改的方向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應與社會發展同步,在v史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上應注重多元性,堅持以學生為本位。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這是因為一個人的發展不單單是高分就是人才,首先應該將教育學生的人格放在第一位,所以,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比學習知識更重要。而態度和價值觀的建立不僅僅是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還包括學習情緒、興趣、動機等方面的情感態度,充分體現了新課改下歷史教育的多元性發展。其更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所以,今后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應逐漸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通過歷史教學的學習,使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人格和修養逐漸內化到學生心中,而中學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階段,所以,實現歷史課程教學目標的多元性和開放性至關重要。

2.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改革要求將學生放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引導者,所以,在今后的歷史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發展,教師首先應該樹立新的教學觀念,應重新審視教學方式,將學生放在重要的主體位置上,尊重主體,發展主體,讓學生主導參與到歷史教學活動中,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歷史的課程中體味到樂趣。那么,如何轉變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主體地位呢?

(1)應認識主體

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改變以前主要以教師的“講”為主的教學方式。要知道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認識到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只是教授知識,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接受能力、層次差異等多種因素,保證學生的主體參與性。

(2)應尊重主體

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將教師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教師與學生應建立一種平等互助、共同進步的教學關系。我們知道激勵教學是重要的教育教學方式,只有多多鼓勵學生,學生自然就會愿意學習。所以,在今后的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關注和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教學中,因材施教,分層教學,這樣每一位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夠在學習歷史課程中得到認可和尊重,更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3)應發展主體

教師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后,最重要的就是要發展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去設計教學課堂,給學生留有充分的發展空間,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只有學生主動參與進來,才能在歷史教學中提高能力,培養素質。

歷史教學改革論文:新課程環境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改革路徑探索

摘 要:初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影響,在綜合素質教育的提倡下,初中歷史作為其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教學內容,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歷史教育有助于初中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如何有效地提高在新課程環境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成效就成為一項重要的教育研究課題。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歷史教學;改革;探索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逐步深入,對于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初中歷史教學作為綜合素質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個課題,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如何有效地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提高初中生對歷史的興趣,正成為初中教學中十分嚴峻的內容,也是對初中教學改革的考驗。

一、在新課程環境下初中歷史教學改革問題的提出

隨著最近幾年我國在教育系統內所進行的改革的逐步深入,素質教育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初中歷史教學正是素質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科目,關系著初中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同時也是我國教育改革對培養全面人才的一個要求。目前我國初中歷史教學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我國的初中教育中還存在著對歷史教學不重視的問題。由于學校、教師對這一課程的不重視,導致學生對歷史課程也缺乏應有的興趣,很多初中生與家長甚至對歷史課程存在很大的抵觸心理。從現有的調查報告中可以發現,絕大多數的初中生對歷史課程存在抵觸情緒,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初中歷史課程枯燥乏味,學生提不起興趣。這就對初中歷史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廣大的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僅要傳授相關的歷史基礎知識,而且應當積極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鼓勵學生對課堂中的歷史知識進行擴展性的探索。而如何提高初中生對歷史的興趣,如何有效地開展歷史課堂的討論等,都是全新的研究課題,要求我們廣大的初中歷史教師及其相關的研究人員不斷進行探索。

二、新課程環境下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路徑

1.創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

初中生有自身的特點,特別是初中生所處的年齡階段,使其對各類新鮮的事物特別好奇,這就要求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要關注如何提高初中生對問題的分析與解決能力,徹底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死記硬背等教學模式。要想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改變教學模式,初中歷史教師應當逐步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在每堂初中歷史課之前,可以讓學生先收集與課堂內容相關的一些知識,然后在課堂中進行講解,因為初中生是帶著任務來學習的,所以可以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激發其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而通過對這些相應知識點的收集,可以有針對性地提高其自學能力,由于要在課堂中對已收集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可以培養其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2.將各類現代化的技術引入課堂

在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初中歷史教師要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這無疑增大了教師的工作量,而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由于教學手段單一,無法滿足初中生對知識的渴求。隨著社會與科技的進步,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與多媒w技術的發展,各類新興的技術逐步走進了課堂,比如,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相關知識點的講解,使初中生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到知識點的內涵,從而增進初中生對知識點的了解,有助于其對知識點的掌握。

3.理論聯系實際

在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中,初中歷史教師要特別注意理論與實踐的關聯,要逐步培養學生將理論使用到實踐中去的能力。初中歷史教師可以有效整合學校內與學校外的各類歷史資源,將各類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從而使各類資源的功能發揮最大作用,為初中歷史教學服務。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開展到一定程度后,教師要積極地開展各類活動,以有效地鞏固相關的知識。比如,可以組織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將學生帶到各類歷史古跡或是各類歷史教育基地中,使學生對相關歷史的認識不再是課堂上空洞的知識點,而是實實在在的感受,從而增強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同時也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在社會實踐中還可以培養學生對問題的收集、分析、解決能力。

在新課程環境下初中歷史教學作為素質教育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正日益得到人們的重視,如何有效地開展初中歷史教學,如何創新初中歷史教學模式與方法,正成為初中教學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課題。改革初中歷史教學的模式與方法,不僅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也是關系初中生綜合素質的重大問題。本文就新課程環境下初中歷史教學改革問題提出的背景進行了簡要的說明,并就相關的改革路徑進行分析,希望對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所幫助。

歷史教學改革論文:基于“以生為本”視角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在教育事業改革日益深化的形勢下,各科教學方式、教學理念等都發生了大的變化。初中歷史教學作為傳授學生歷史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歷史觀的重要學科,在改革過程中,也應遵循新課標要求,著重強調“以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和自主探究欲望,以促進其全面發展。

關鍵詞:以生為本;初中歷史教學;改革

現階段,我國愈發注重素質教育,在各階段教學中,都逐漸將提升學生各方面素質作為重要教學任務,并引入“以生為本”教學理念,強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的提升。初中歷史教學也應遵循新課改要求,基于“以生為本”視角開展教學改革,進一步實現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一、基于“以生為本”視角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現存問題

1. 形式化

在初中歷史教學改革中,“以生為本”教學理念的融入存在形式化的問題。一些教師對“以生為本”教學理念的認識不足,未能將其充分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僅對教學活動進行表面上的改變。例如,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單向知識灌輸的教學方式,而在新課標要求下,一些教師為了展現“以生為本”教學理念,開始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但是整體教學方式依然采用灌輸式教學,只是將板書換成了多媒體屏幕,改革內容十分簡單,不存在質上的變化。同時,一些教師也僅僅將“以生為本”教學理念的融入作為一項應對公開課的手段,僅在公開課上與學生進行互動、開展實踐性教學活動,在平常的課程中依舊采用傳統教學方式,歷史教學改革形式化嚴重,與“以生為本”教學理念及新課標要求嚴重不符。

2. 過度化

初中歷史教學改革過度化問題剛好與形式化問題相反,是教師過度偏重“以生為本”教學理念所產生的。一些教師對“以生為本”教學理念十分認可,未能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對這一理念的應用進行有效控制,導致教學目標發生偏離,反而大大降低了教學效果。例如,在“虎門銷煙”相關內容的教學中,一些學生在與教師互動中,提出“林則徐行為不利于環保”的觀點,歷史教師為遵循“以生為本”教學理念,鼓勵學生對其所提出觀點展開探究,并要求學生對其他銷煙方式進行探索,但是卻未能考慮到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已經超出了歷史教學范圍,不符合歷史教學目標,對學生歷史知識水平的提升無法發揮明顯作用,不利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

3. 簡單化

在初中歷史教學改革中,教師“以生為本”教學理念的融入存在簡單化的情況,缺乏對教學方式的創新,難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例如,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僅為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形式,且提問內容多為“同學們對這一觀點是否認同”等缺乏引導性及啟發性的問題,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為體現對學生的尊重,多采用鼓勵方式,導致學生對教師問題敷衍應付,無法得到獨立思考問題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培養。

二、基于“以生為本”視角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1. 增加學生的自主學習機會

“以生為本”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滿足學生這一學習需求。例如,在學習《》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各方面的水平程度,將學生科學地分成幾個小組,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失敗原因”的問題,從經濟、政治、軍事等多個方面展開探討。學生對小組成員都十分熟悉,在討論過程中,能夠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與其他成員展開激烈的討論,實現思維的融合及碰撞,得到了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對于其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等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并且有效地補充、鞏固了學生的歷史知識,既符合“以生為本”教學理念,又提升了學生的歷史學習水平。

2. 正確引導學生探究路徑

在初中歷史教學改革中,教師應注意“以人為本”教學理念作用發揮的“度”,對課堂進行良好掌控,正確引導學生探究路徑,以免教學方向偏離教學目標,無法完成教學任務。“以人為本”教學理念,鼓勵學生思維發散、拓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正確觀點應給予適當的鼓勵,對于學生的不同觀點也應正確引導,使其思維始終在教學主線上。例如,在學習秦始皇、武則天等歷史人物時,學生對這些歷史人物相關的故事十分感興趣,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通過網絡、書籍等查找相關內容,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的評價進行正確指導,幫助學生區分真實歷史事件與小說、電視劇虛擬情節,始終將學生的關注點吸引在教學內容上,以達成教學目標。

3. 結合學生興趣開展多樣化教學

過于簡單的教學方式變化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且不符合“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因而,在初中歷史教學改革中,教師應結合學生興趣愛好,開展多樣化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便更好地提升學生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習“官渡之戰”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課文內容,編制歷史情景劇。初中生對表演十分感興趣,通過自編自導自演,學生能夠產生一定的成就感,能夠有效地提升其對歷史學習的自信心,并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收集,獲得歷史知識的補充。在表演過程中,學生充分融入角色,也可以更深入地體會當時的歷史背景,拉近與歷史人物的距離,鞏固所學歷史知識。

三、結論

在初中歷史教學改革中,“以生為本”教學理念的融入至關重要。目前,一些教師在這一教學理念的應用中,還存在著眾多的問題,需要教師對這一教學理念深入理解,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機會,正確引導學生探究路徑,結合學生興趣開展多樣化教學,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江北高級中學 725000)

歷史教學改革論文:師范院校歷史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現階段基礎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的開展,師范院校歷史教學存在明顯的教育理念滯后、和歷史新課程改革不協調、教學方法落后等問題,直接導致了師范院校學生教育理論基礎薄弱、教學研究能力不強等問題。因此,本文著重針對師范院校歷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與主要路徑進行了分析,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師范院校;歷史教學;改革

從本世紀初開始我國各師范院校的歷史專業都紛紛推進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以期適應時展需要。隨著近年來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展開,特別是新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以后,歷史專業的教學效果怎樣?是否可以與基礎教育改革要求相適應?筆者針對這些問題針對一些釋放院校教授歷史專業的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發現當前的確存在一些問題,多數和歷史教學論課程相關,下面我們針對師范院校歷史教學改革的相關問題進行進一步分析。

一、師范院校歷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滿足素質教育發展要求

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傳統“應試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的發展需求,素質教育的理念開始從這時傳達出來。對于各學科來說素質教育的實施都是一場深刻的變革,歷史學科也是如此,傳統歷史教學的目標并不全面,各項具體目標之間都存在尖銳的矛盾,在教學實踐中長期存在這種情況,對歷史教學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從20實際80年代素質教育實施提出以來,中小學開始了行動,展開大幅改革,@對于師范歷史教學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師范歷史教學改革更加迫切。

2.歷史學科面臨的困境

從提升國民素質、推動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歷史教學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一個國家對于歷史教學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了該國家國民的文化水平高低以及道德品質素養,直接關系到是否可以利用科學的歷史經驗為自己的行動及決策提供指導,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但是要想提升國民的道德水平與決策能力,還需要經過漫長的形成過程,歷史學科與數理化等工具性學科不同,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歷史教學改革的過程是無比漫長的,需要很久才能讓人看到它的價值。

3.師范歷史教學的弊端

當前師范院校的教學內容為兩門通史,其教學內容重復,根本無法適應時展的需求,采用的教材觀點也非常落后,例如《世界近代史》使用按照資本主義國家矛盾、殖民半殖民地人民解放戰爭以及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的線索進行歷史學習,利用這種觀點編出的教材根本不能將世界近代史全貌反映出來。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和比較簡單的教學手段,教學課堂中很少窺見先進教學手段的應用,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師范院校歷史教學改革的主要路徑

1.堅持與時俱進,適應新課改需要

在歷史教師培養過程中歷史教學論課程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同時也在歷史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橋梁與紐帶作用,所以,必須緊緊把握歷史教學改革的脈搏,時刻關注歷史教育改革的發展動態,通過多種途徑和措施向學生傳遞有關新課程改革的相關信息,并針對歷史改革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出深入的分析和探討,這樣才能使學生有效把握歷史課改的具體內容,把握住新課改的發展方向,與歷史教學改革的新要求相適應。

2.把握時代脈搏,應用新媒體技術

在師范院校歷史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學手段革新是重要的突破口。隨著近年來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教學媒體技術開始應用于歷史教學中,目前教學手段開始逐漸朝著多媒體、網絡化的方向發展,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將歷史教學內容生動的展現給學生,有效的活躍了歷史課堂的氣氛,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從看書、教師講授變得更加直觀,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很多歷史問題的了解。在歷史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可以將教學時間、空間打破,使資源共享得到實現,從而進一步加快更新教學內容的步伐。

3.注重培養學生教學研究能力

在師范院校歷史教學中喚起學生教學研究的意識非常重要。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教育網站、教育類期刊閱讀與歷史教學研究相關的論文,綜合了解當前的教育理論及相關熱點問題;其次,指導學生結合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作出一些綜合性文章來,鍛煉自己寫作的能力;最后,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將歷史教學中的某個問題作為自己的學年論文或畢業論文,以此為核心進行資料搜集及文章寫作的相關工作。這樣一來,學生的教學研究能力就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得到提升,更好的為以后教學研究工作奠定基礎。

4.建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首先,應更新傳統教育觀念。長期以來形成的“知識質量觀”、“專才教育觀”單純重視對知識的傳授,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必須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將開發學生智力與常規教學相結合,不斷的將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應用到教學之中;其次,提升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師必須擁有非常扎實的歷史功底,同時還要時刻關注歷史研究領域的新成績,在教學過程中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將最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這對于學生視野的拓展非常有利;第三,教師還要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衡量教師的綜合水平科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指標,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教師是否能夠跟上時展的步伐,只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才能為社會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師范院校教學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同時加快對學科體系的建設,積極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教學研究能力的培養,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這樣才能為歷史教學領域輸送更多優秀的歷史教師。本文對師范院校歷史教學改革的相關內容進行了分析,雖然當前師范院校歷史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但是相信在改革的大背景下,師范院校教師一定會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研究,進而形成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

歷史教學改革論文:管窺農村中學歷史教學改革

[摘要]歷史課程改革要有利于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然而教材的局限和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限制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的實施。農村中學的教師在設計教法時,要兼顧夯實學生知識基礎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關鍵詞]歷史課程改革;農村中學;教材;學情;教法

一、農村中學歷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村中學歷史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筆者求學時涉獵了很多教育教學理論,培訓中接觸了各種教學一線的教法和學法,但在課堂上運用時總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總會有差距,再完美的理論也需要通過一定時間的實踐來檢驗。

記憶中的歷史課是教師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就能說古論今,最多再加上一塊小黑板和兩張試卷。學生動手畫,張嘴讀,到黑板上默寫,課外練習和參考資料基本沒有,考試成績還不錯。如今的歷史課是教師課前查閱各種資料編寫教案、設計導學案,課上用盡各種現代化的手段展示,課后還要寫教學反思和批改作業。學生擁有各種圖文資料,課上像演員般展示自學成果,課后要做大量的練習,然而歷史成績在高中文科科目中應該算是最低的。

2.農村中學生歷史學習能力不夠理想

真羨慕歷史公開課上的那些學生,他們站起來就侃侃而談,坐下去就合作探究,問題一想就透,習題一做就會。而筆者所接觸的學生,有的不清楚中國的朝代順序,有的抄書還抄錯字或找錯行,讀不懂材料題的大有人在。每年的兩次大型考試(學業水平測試和高考)按分數劃分為A、B、C、D四個等級,學生大都在后三個等級。

二、農村中學歷史教學工作反思

1.人民版歷史教材的局限及改進

筆者所在的學校使用的是人民版歷史教材。人民版教材將同一時期的歷史分割為政治史、經濟史、思想文化史三個模塊,一學期只學其中一塊。筆者所在農村中學,只有部分文科班的學生可以將這些歷史整合起來,大部分理科生根本不知道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更有甚者連中國的朝代順序都不清楚。可喜的是,《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初稿)》糾正了這一弊端,必修課程設一個模塊,名為《中外歷史綱要》。課程內容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史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內容均在歷史時序的框架下。希望新的歷史教材盡早應用到實際教學中,這樣才能養成和提高學生認識歷史所必備的時空觀念,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才能有切實的依據。

2.農村中學生學不好歷史的原因

高中歷史課程多、時間緊――3個學期要學完25個專題82個學習內容――而每個學期只有20周,每周只有2節課,除去節假日,幾乎一節課就要完成一個學習內容。雖然筆者認為歷史是有趣的,打心底也想讓學生感受,但在課堂上卻是心有余而時間不足。受江蘇省高考模式影響,語數外是三“大科”,歷史是“小科”之一。農村中學的學生大多數能上的學校就是高職高專,這些學校對歷史的要求不高,再加上歷年來“小科”里最難的還是歷史,成績好些的學生會認為歷史學好了也用不著,成績中等的學生會認為花時間學好歷史不值得,成績靠后的學生會認為歷史學了也學不好。在如此重的教學任務和學情下,農村中學歷史教學所遇到的困惑就不難理解了。

3.農村中學歷史教學要夯實知識基礎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教材中都強調群體的歷史,忽視個體的歷史,真實歷史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一件件生動的事例在歷史教科書中很少出現,只有在影視劇和語文書中有所呈現。現在的高中生都有自己的偶像或崇拜的對象,但這些偶像或對象大都不是我們歷史教科書中的人或物,所以學生記不住歷史教科書上的內容,卻對其偶像或崇拜對象的事跡如數家珍。針對這種現象,筆者就想法將教材上群體的歷史與學生的個人經歷聯系起來,以此來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現在看來,這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第三條――歷史理解不謀而合。當然,這樣講解的前提是學生掌握好基礎知識,具體做法是要求學生將知識點在書上畫出來,筆記也記在書上,再準備一個默寫本,通過畫、讀、記、默四個步驟切實夯實基礎知識。筆者告訴學生:如果全班基礎知識都記牢了,會有獎勵――看歷史紀錄片。這樣,學生就有相當大的興趣和動力去學歷史,歷史成績也就有所提高。聽過筆者授課的學生大都認為歷史課很輕松很好玩也很好學。

綜上所述,即使教材和學情不利于教學,教師的職業道德和學校的聲譽也不允許以此為理由來推脫責任,在此大背景下,筆者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雖然上不了大臺面,但對于筆者所教的農村學生確實是行之有效。

歷史教學改革論文: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及出路探索

摘要: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環境下,為提升學生教育水平,實施課程改革是必然的。初中歷史作為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在教學改革中應積極轉變觀念,創新教學方法,將課內與課外改革相結合,積極合理地利用現代技術,走出歷史教學改革的困難,促進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改革;必要性;出路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也刺激著教育走向改革,只有創新教學才能培養多元化人才,符合當今社會發展規律。初中歷史作為一門重要學科,是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方式之一,對此項課程進行改革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但在改革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定的困難。

一、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我國初中歷史處于典型的分科課程,不僅沒有質的變化,在教學內容方面也較為單一化,再加上歷史課程課時的一再縮短,使此門課被安上“副科”的名稱。而九年義務教學初中歷史課程逐漸分配合理化,也相應納入國家課程管理,甚至與綜合課程并存,都體現了課程改革的優勢。課程改革的關鍵還在于是否能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否符合創新教育的要求。初中歷史教學注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做到全員參與,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不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似乎要讓學生成為專業的歷史學專家,收獲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初中學生沒有接觸過或很少接觸歷史,不管是生理、心理還是知識程度都處于薄弱狀態,而初中歷史由注重講解過去的人物或朝代更替,該如何引導學生對歷史現象正確認識并掌握其學習規律,是教師實施教學的重點因素。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目的是改變傳統的注重知識傳授、機械訓練的現象,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積極性,倡導學生樂于探究,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從而增強綜合學習能力。

二、初中歷史教學改革面臨的困難

1、教材與教學內容的制約

新課程改革后,初中歷史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圖像資料,與教材中的文字部分的相輔相成,有利于增加歷史學習的趣味性,在內容上也更加全面,同時增設了“自我測評”、“綜合探究”等環節,更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從整體上來看是較為成功的。但在以往的教學中,教材是教學中主要的課程資源,新教材文字文字較少后,空白部分必須由教師加以補充,而受到教育經費投入、師資力量等因素的限制,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除教材外的課程資源較為缺乏,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同時由于當前初中歷史仍被劃分為“副科”,課時較少,時間有限,新教材中設置的活動環節,若在課堂上完成,則必然會影響到其他教學任務的完成。

2、師資方面的問題

新課改給歷史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豐富的歷史專業知識、社會、文學等跨學科知識外,要求教師還要具備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等。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前初中歷史教師的素質不能較好地滿足新課程改革的需求,教師的教育理念仍較為陳舊。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歷史教學中依舊普遍存在著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現象,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關注點主要放在如何將知識講透徹、如何方面學生更好地背誦記憶上,單一的背誦記憶較為枯燥,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不少教師開始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但在實際實踐中由于應試教育思想的因素的影響,往往只注重學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培養,其目的也是為應對考試,而忽略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能力培養存在片面性和功利性。一些教師雖積極響應新課程改革,但往往過于注重形式的改變,如教學中設計大量的問題,雖然從表面上來看學生活動多,但回答問題機械簡單,學生沒有實際思考的過程,導致教學活動最終流于形式。還如一些教師在課堂上積極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技術,但未認識到多媒體只是輔助手段,將課本上的插圖掃描到計算機中利用多媒體播放,既無意義,也易造成喧賓奪主。

3、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標準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由于初中生思維較為活躍,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出現教師提出一個趣味性的話題,學生紛紛進行討論,且想象力豐富,易偏離主題,影響課堂有序性。由于不同學生個性存在差異,在課堂自主討論過程中,部分學生較為活躍,但大多數的學生往往并不參與討論。在組織自主探究活動時,不少學生并沒有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師若不加強制,學生往往不會主動進行,若強制學生完成,又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此外,受到當前一些影視劇、網絡小說的影響,學生對歷史的理解缺乏嚴肅性和真實性,如在學習清朝歷史時,對于熟悉的歷史人物,學生的回答甚至包括《鹿鼎記》、《步步驚心》等一些作品中虛構的人物。

三、初中歷史教學改革出路

1、切實轉變觀念

初中歷史教學改革中,不僅要轉變教師觀念,也要對學生的觀念進行改變。初中階段的學生都處于思維活躍階段,該如何利用歷史教學的優勢讓學生睿智明理,綜合思考遇到的事物,是當前每位初中歷史教師要重點思考的問題之一,因此在教學改革中,應注重對學生對待歷史的傳統態度進行轉變,引導其用全新的觀點和態度看待歷史,從而進行高效學習。由于歷史學習是一種非學科知識的學習過程,它和自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改革,歷史總結了以自然為基準的人類社會,學生應從學習歷史中不斷提升自我觀念,從而達到積累經驗的目的,最后作用于自然,發揮歷史教學的真正作用。學習歷史的意義在于了解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過程,開闊視野,增長智慧。然而歷史并不是簡單的講述著過去,它還要和現在連接,將所學知識運用至國家、社會及自身的現實環境中。歷史教學在新課標要求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學科的所需,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盡可能地在教學中貼近實際生活和學生。此外,還要與學生構建和諧平等關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創造和諧的學習環境。

2、積極變革教學方式

初中歷史教學目標總體圍繞符學科技能養成和培養符合與社會主義國家相符的合格公民素養兩個層面,它幫助人們用微觀和宏觀等角度看待過去,理解現在。然而傳統課堂都是“一言堂”模式,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被動地仰望教師接受學習,使學生的創造性和主觀性受到了極大地壓迫,學習效率低下。所以,改變目前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出路之一則是用多元化的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效率。首先通過歷史想象,還原場景。歷史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其中涉及了大量的人物故事和朝代變遷歷程,需要通過正確合理地聯想讓零散的教材知識脈絡清晰化,提高學生構建自主思維體系水平。例如在講解“北京人”生活時,有學生則根據教學內容展開了聯想:“十幾個北京人隨著號角聲走出山洞,他們的手里有石頭、木棒及弓箭,利用這些工具去森林射傷一只老虎,晚上,婦女,小孩都圍在火堆旁分享白天的獵物,滿足又幸福。”想象的教學方式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其次大膽提問,擴展思維。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歷史時保持積極的熱情,若單純運用情感因素感化是不夠的,要用其他有效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引導學生主動發生問題,進而求解,教師在創設問題時應與教學內容主題相結合,并在討論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圍繞教學內容進行討論,讓學生從問題中進行深度探討,達成學習效果。

3、課堂改革與課外教學相結合

初中歷史新教材中的探究環節將學生的視野從課堂延伸到了課外,如何恰當地運用這些內容,處理好課內與課外的關系,也是初中歷史教學改革中亟待處理的問題之一。在學生開展探究活動時,課堂上,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指導,幫助學生明確活動的目標,指導其制定活動的計劃,并對學生需要解答的問題、活動方法、觀察手段等提出具體的要求,對學習探究的過程進行分解,以使學生能夠有序地開展探究活動,從而保證探究活動的實效性。同時還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積極組織一定課外活動,如舉辦歷史圖片展覽、撰寫重要人物小傳、召開歷史主題班會等,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歷史人物的理解,使學生了解真實的歷史,豐富學生歷史知識,拓展學生視野,對歷史課堂教學進行補充,同時開展趣味性的課外活動,也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了解歷史知識的興趣。

4、充分合理利用現代技術

現代信息技術為教學提供了新的手段,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已經較為普遍,其聲畫合一等特點,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十分有利,但在運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把握多媒體運用的合理性、適度性,避免過度使用。除多媒體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移動學習逐漸興起,其是在數字化學習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學習者可以真正實現隨時隨地且快速的學習,不再受傳統學習環境和固定地點的限制。通過移動設備的利用WLAN或WIFI進入互聯網,與普通的互聯網用戶一樣進行瀏覽、查詢和實時交流,是基于連接瀏覽的移動學習方式。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訪問瀏覽網站的學習者還可將圖片、視頻、信息傳到網上,與更多的在線網友進行溝通學習,交換不同的學習意見,融合不同的學習理念和方式,改善自身在學習上不足。尤其初中歷史作為知識點較為密集的一門課程,移動學習可以不僅能讓學生享受到更多的教學資源,還起到鞏固學習效果,發散思維的作用。

結語:

初中歷史教學在新時代背景和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對其實施改革是必然的,也借助課改的方式改變以往“死記硬背”、“副科”的傳統觀念,深知歷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讓學生在獲取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從多方面提高教學質量。

歷史教學改革論文:社會責任培養視閾下初中歷史教學改革初探

社會責任意識是個體從責任賦予者那里接受責任后,對社會責任的一種強烈的自覺意識和崇高的情感、意志以及對自身社會權利與義務的自覺認識。初中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肩負著民族復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本文將主要分析初中歷史教學改革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從中學歷史教育當前的實際情況看,初中生思想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他們理想高遠、學習勤奮、工作積極,富有正義感和同情心,多數初中生普遍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但是,由于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初中生社會責任意識也呈現出日益淡漠的現象和趨勢。以下將從一名初中歷史教師的角度闡述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改革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一、社會責任的內涵

社會責任就是指個人對國家和民族、對家庭和社會、對他人的生存和發展承擔的職責和使命,以及未承擔職責所應承受的后果。社會責任就其本質而言,是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對現實的人的要求,反映了社會與個體的關系:社會為個體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和精神環境,個體主動擔當責任又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處于特定的位置上,肩負特定的使命,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之間客觀內在的社會聯系決定著人們的責任,由此可見,人只有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社會生活才能正常進行,個體才能成為社會有機整體的一分子,才能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二、初中歷史教學改革中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

(一)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心

人貴有自知之明。只有學會了解自我,認識到哪些是己之所短,哪些是己之所長,樹立起足夠的自信心,揚長避短,學生才能夠有效地生活和學習,才能夠做負責任的事情。樹立自信心,是學生責任感形成的基礎。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先呈現事例,實際目的是為教師提出問題做鋪墊,同時又讓學生的思考有針對性。學生的反應應該會很強烈,看書、商討的學習活動自然生成,可以避免一部分學生看書、一部分學生無所事事、一部分學生身在神游的尷尬局面出現。教師變換提問的方式,實際上是引導學生變換一種學習的角度,在以后類似的學習內容中學生就會采用此角度去分析思考問題。

(二)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的責任行為

初中歷史教師首先應以學生為本,在充分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把責任心發展的目標與各學科教學的內容自然地、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歷史課堂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責任觀念,通過課堂練習培養學生的責任行為。其次,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如上好每一節課,做好每一次作業,甚至回答好每一個問題,寫好每一個字,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責任意識的形成。此外,作為為人師表的教師,也應注意自己在課堂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準備充分的課堂教學、一絲不茍的作業批改、細心踏實的行事作風,均會給學生起到受益終身的影響。

(三)培養責任感――責任感是自主學習的動力

個體的人文素養核心是責任感。責任感是人們對自己的言行帶來的社會價值進行自我判斷后產生的情感體驗,是人們安身立命的基礎。

學習責任感主要表現為學習者對學習目標和意義的認識,以及由此產生的對學習的積極態度和敬業精神。歷史學科是一門比較特殊的學科,歷史上所有發生過的事情都是在一定的歷史及社會背景下進行的,所以,創設歷史情境是對學生進行責任感教育的有效途徑。有位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抗日戰爭爆發后,全國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時,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了《畢業歌》《大刀進行曲》《游擊隊之歌》等歌曲,再讓學生談感想。在這種激昂澎湃的旋律的感召下,每個學生都不愿只做聽眾,都想暢談自己的真實感受。有位學生這樣說:“聽到這洶涌澎湃的旋律,我好像已置身于抗日救亡運動中,像當時的愛國學生一樣,高舉手臂,呼喊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我真正體會到了當時愛國人士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仇恨和保家衛國的決心。我們雖然沒有生長在戰爭年代,沒有能為祖國解放事業貢獻力量,但在和平年代,我們有責任要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

總之,學生已經通過初中歷史知識的學習,深切地認識到了他們身上肩負的歷史責任,這種歷史責任將貫穿于他們學習生活的始終,也自然會對他們將來承擔社會責任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作者單位:江蘇靖江市城南新區中學)

歷史教學改革論文:淺析建筑歷史教學改革

[摘 要]文章以結合土木系新課程體系現狀為出發點,分析建筑歷史在新體系下的定位和特殊性,從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個體教學、教學內容作嘗試性的改革探索,以達到適應新教學體系和新培養體制的目的。

[關鍵詞]教學改革;建筑文化;教學體系

本院土木系根據拓寬專業口徑,增強人才的適應能力,滿足社會人才的需求為原則,對課程體系進行調整。土木專業課程體系中增加建筑歷史課程是課程體系的一次改革。這是從新的角度審視建筑歷史在土木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作用。雖然建筑學專業建筑歷史的教學由來已久且有豐富的成果可以拿來借鑒。但如果原本照搬,則和新課程體系相去甚遠,不能與之融合。建筑歷史這門課程如何適應土木專業課程體系一體化的教學需求值得研究。

一、建筑歷史課程的重新定位

高等本科院校土木專業培養的是具有競爭能力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強調的是技術和素質的培養。新的教學計劃中,不僅僅強化主干課程,同時也增加了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課程比例。建筑歷史就是新增的一門課程。嚴峻的就業壓力,飛速的社會發展,導致整個社會充滿浮躁、速成的氛圍。學生同樣受到社會的影響,功利心重,只知道技術知識的重要性,而忽視綜合素質的文化的修養。

建筑的重要性不只是人們使用的物質空間,同時作為一種文化體現,它是我們生活的載體,需要工程技術來實現。歷史上每階段的建筑過程和技術都是不同的。因此建筑歷史融入到土木課程體系中是一種趨勢。未來的建筑工程師們不僅僅會設計結構而且需要對曾經建筑了解,進而創造性的利用時代相關的物質技術條件,來達到社會對建筑的需求。而建筑歷史蘊含的深厚建筑文化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里明確建筑歷史這門學科的定位是極為必要的。

二、新課程體系下的建筑歷史教學的特殊性

(一)培養對象的不同

土木專業的學生是工科生,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以力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為主干學科,但對建筑歷史這門屬于社會科學的學科知之甚少。針對這樣的培養對象,首先,讓學生了解建筑歷史的知識構成。不能簡單認為建筑歷史是每個時期的建筑羅列。它涵蓋面廣,涉及多門課程,如建筑設計、建筑材料、建筑結構、建筑施工、建筑設備等等。它是綜合各個方面的一部歷史。因此建筑歷史是課程一體化很好的紐帶,它的設置將其他課程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其次,建筑歷史課程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作為未來建筑工程師的學生們在進行建筑活動時,則要求有較高的建筑歷史知識背景和獨特見解作為支撐。學生能從建筑歷史中受到啟發和點撥,影響其創意和構思;同時建筑歷史涉及豐厚的建筑文化知識,讓學生將建筑和人的行為聯系在一起,有助于構建人和建筑的關系。建筑歷史為建筑工程師們提供現代建筑文化的底蘊和仿古建筑的設計知識,更重要的是繼承和發展建筑文化。

(二)教學內容的差異

建筑歷史理論性強、知識性強、知識點多且偏重人文的學科類型。課程內容廣,教學時間少的現實,必然要求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做到既保證系統連貫,又取舍合理。若按照建筑學的教學內容授課,必然出現“滿堂灌”的方式,學生也興致索然,達不到教與學雙贏的效果。培養對象不同,教學內容也不同,根據土木專業的特點,不必過于深入分析。以往的教學內容將中、外建筑史分開,并分幾個學期完成建筑歷史理論課程。側重點是與建筑設計融為一體,以建筑美學為基礎分析建筑形態,進一步對建筑分解,重構。新體系教學內容在一個學期中將中國古代建筑史、外國古代建筑史和近現代建筑史三大部分完成,必然要求以經典案例分析為主,深入淺出。達到時間短收效大的效果。通過授課,學生對建筑歷史有整體把握,對未來建筑發展有預見性,側重于敘述建筑風格和建筑技術的大體做法。

(三)建筑歷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課件資料的局限性,降低了教學效益。傳統教學以課件演示和講授為主。但一些教材對建筑形式的描述,構建的形象化不夠,建筑實例的展示不充分。而隨著互聯網絡的普及,建筑圖片資料誰都能搜到,傳統課件中的建筑圖片已不足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圖片不能把建筑三維直觀體現出來。圖片二維的局限性顯露出來。學生對圖片的好奇和興趣大大降低,課件的吸引力不夠,學習氣氛不活躍,互動效果不好。課件資料的局限性是建筑歷史教學改革的一個促因。

2、教學方法的單一,不能有效的實現教學目的。假若傳統的教學方法沒有改進,只局限講授和課件演示是遠遠不夠的。過多的講授內容,沒有時間留給學生思考討論,導致以老師為主導,學生被動聽課的模式。學生自主參與基本沒有。這種教學方法已經不適合如今的培養體制。而“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性,讓其積極參與教學中,這是促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因素。

3、個體教學方法的局限,阻礙教學的改革和發展空間。教師都有各自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一旦形成風格很難改變,逐步形成一種固定模式。即使有不足之處,自己也難認識到更不用說改進了。為了促使課程體系一體化,教學方法需統一整合,各種方法互相滲透,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

三、建筑歷史教學為適應土木工程教學體系的教學改革探索

課程體系內容進行調整,必然要研究相應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去適應。于是進行建筑歷史教學方法改革,是培養體系建設的客觀需求。

(一)增加多種手段參與教學

除講授和課件演示外,一方面加入影視資料和建筑虛擬演示輔助教學。一些關于建筑題材的視頻、影視等資料都可以作為教學手段。如“中國古代建筑”、“故宮100”、“筑夢天下”等都是很好的建筑影視資料。節目中生動的解說和立體空間的畫面,讓學生更深入了解建筑的發生、演變。以三維動態展示建筑的形態,吸引學生注意力,對相關的教學內容有形象直觀的認識和理解,也進一步激發學習建筑歷史的熱情和興趣。如重要并且特殊構造的建筑物,分步驟的重現其場景。如木構架、斗拱、拱券的結構虛擬演示。另一方面增加實踐環節,深化對建筑的認識。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實地考察拍照,直觀認識建筑的基本構成,注重過程體驗,引導學生自己探討研究實體建筑,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思維方法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快樂,有進一步學習的愿望。

(二)采用多層次的教學方法結構

為了有效的實現教學目標,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首先以學生感興趣的課題引入,發起討論,進行師生互通的研討階段。如緒論中“我們生活中的建筑有哪些類型?”討論后,學生帶著問題聽老師下一步的理論授課,在聽的過程中學生也不間斷的思索,尋求答案。理論授課之后,留給學生課題作業,這個作業起到理論和實踐結合的作用。如“中國木構架建筑有哪幾種形式?舉例說明。”這種教學方法層層深入,學生在學習知識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

(三)教學需要交流,多引入,多涉及

建筑歷史課程授課,應達到與其相關的課程交叉融合。如土木工程制圖、結構力學、施工等課程知識帶入建筑歷史教學中。如歐洲古羅馬的建筑和我國古代的趙州橋都是拱券結構的典型,拱券結構利用石塊的楔形結構,將自身的重力和受到的壓力分解向兩邊的形成水平側推力,為了解決這種側推力不同時期采用不同的做法。這就牽涉到工程結構力學的相關知識。學生在學習中潛移默化形成具有融會貫通的能力,逐步體會到學以致用,知識無界限。知識的互相滲透,也促使傳統教學的改革。

(四)教學內容的改革

那種以朝代的更迭講授建筑歷史不利于學生系統掌握內容,只知道按照時間的變化來死記硬背建筑特點。有人把建筑歷史理解為是各歷史時期的各種建筑形式,其實不然,建筑不只是一個物質技術對象,它與宗教、倫理及其他種種社會文化內涵聯系在一起,或者說它要滿足這許多社會文化要求,同時建筑自身就是這些文化。歷史階段的建筑不僅僅是形式、技術的不同,還與建筑文化背景聯系在一起。如中國幾千年的建筑文化沒有發生過多風格上的演化,而建筑形式在不同歷史階段是一脈相承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主宰著建筑文化。因此教學的內容要以歷史文化為背景,建筑為主題,結構技術為細節來講授。

建筑歷史教學改革工作還處在起始階段,以上教學改革只是針對一些基本問題作出了嘗試性的探索。教學改革還需不斷的深入研究,以達到適應新教學體系和新培養體制的目的。

歷史教學改革論文:關于大學歷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現代教學的需要,教學模式不斷改革創新,教學模式的改革必須與時俱進,根據教學目標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大學歷史的改革應順應時展的洪流,實行“教學”相結合,讓擁有豐富文化底蘊的歷史學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必因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而埋沒在以經濟為主導的社會里。本文簡述了大學歷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主要內容以及在改革的主要方法。

關鍵詞:大學歷史 改革 必要性 主要內容 主要方法

大學的教學不同于初中高中的教學,大學是校園與社會接軌的地方,對于大學生的意義有所不同,大學生活是學生進入社會的準備時期,為了能在社會立足,大學生必須在學校做好充分準備,因此,大學歷史教學的改革相當重要。

1 大學歷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過于落后,大學生的歷史教學不同于高中生,大學教學相對于高中較為開放,傳統的教學模式封閉了大學生的思維,在教學方式上主要是死記硬背,教學內容僅限于教材內容,很難拓展大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同時,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以老師為主動,以學生為被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不是主動尋求知識的過程。此外,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評價過于單一,主要以考試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測評,典型的應試教育、應試學習,難以培養學生對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了解,僅僅知道歷史教材中的重點,比如歷史上重大事件的時間,沒有對歷史事件本身進行剖析,沒有真正掌握歷史學知識,因此,對大學歷史教學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2 大學歷史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

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大學歷史教學模式不斷改革創新,分級教學模式在大學歷史教學中進行了實施,對于不同層次的歷史班級,其教學大綱、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有所不同,新形勢下大學歷史教學改革的核心是建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

2.1 教學大綱的修訂

大學歷史教學大綱的修訂,應重視基礎理論的教學,尤其是對重點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應用能力,讓大學歷史教學大綱能夠適應歷史教學在新形勢下的轉變,滿足現代化教學模式的需要。

2.2 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

根據修訂后的歷史教學大綱,為不同的分級層次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對歷史教學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比如有些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較好,教師在教學時可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加深,可適當增加相關的歷史考察、歷史討論等內容,適當提升教學進度,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分析能力,奠定學生后續專業課的基礎。

2.3 制定培養后續精英的計劃

在進行大學歷史教學時,可制定培養后續精英的計劃,針對歷史基礎較好的學生或對歷史有濃厚興趣的學生,開設歷史學培訓班,連續幾個學期培養學生的歷史素質。

2.4 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

在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時,應注重學生對學習歷史學知識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尋求知識,自覺探索歷史知識的奧秘,為學生創造一個能夠積極參與討論歷史知識的條件,讓學生發散自身的個性思維,主動思考、探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實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比如在課堂講授時可以進行啟發式提問,讓學生自由討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教師與學生進行互相討論,改變原本歷史課程死氣沉沉的氛圍,形成活躍的課堂氛圍。

3 大學歷史教學改革的主要方法

3.1 制定教學改革政策

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應制定合理的教學改革政策,營造良好的環境,根據社會的需要,在對教師進行評估考核時,應注重對本科教學的考核,鼓勵教師對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等進行改革創新。

3.2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基于目前的社會環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比書本知識更加重要,是新形勢下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知識的實用性在當今社會占據了主導地位,歷史教學的改革創新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增強其實用性,可側重對“師范類人才”的培養,教師在教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應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師范技能,在培養學生的師范技能、增強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時,有以下幾個步驟:(1)在對歷史學學生的師范技能進行培養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歷史學知識的印象,可帶領學生參觀歷史名勝古跡,對歷史遺跡進行實地考察,既能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讓學生對所學相關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又能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2)教師可帶領學生到其他學校進行調研,變換學生的教學環境,讓學生體會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教學方式,讓他們與其他學校的學生進行交流,拓展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大學生的視野,激發大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求知欲;(3)對大學生的試講過程進行拍攝,讓大學生自己找出自己在試講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自身優勢,可讓學生之間互相討論,互相指出自己未發現的優勢與不足,讓大學生對自身的了解更加深入,借鑒適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授課技能;(4)“教育實習”這一環節是培養歷史學學生師范技能最重要的實踐環節,讓學生在正式從事教學工作之前體驗作為一名教師應具備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培養學生適應工作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掌握授課的方式和技巧。由于目前中學教學實行了改革創新,大學生在教育實習過程中需根據新形勢下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習,把握教學四要素,即建立學生對學習的信心、為學生樹立模仿榜樣、適應教學思維的變化、立足社會實際,關心時事;(5)指導學生撰寫畢業論文或者學年論文,讓學生了解撰寫學術論文的基本流程,包括選題、格式、思想、內容等各個方面,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在實際中運用,對學生構建自身思想體系的能力進行培養。

3.3 “教”與“學”同時改革

在進行大學歷史教學改革時,應考慮兩個方面,即“教”和“學”。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應試教育為主,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模式和學習目標等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新形勢下對大學歷史教學的改革,不僅要注重“教”的改革,還應重視“學”的改革,為了讓大學生正確尋找自己新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擁有學習的動力,教師應對其進行引導,在改變教學模式的同時,應讓學生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明白自己要學習的是什么、應該怎么去學習,主動地接觸自己需要學習的知識。

3.4 重視教學溝通

(1)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應重視溝通,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歷史教學大綱的內容適當調節公選課,適當增加教學內容,比如歷史傳奇、人物傳記、奇聞軼事等等,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課程的興趣,降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難度,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知識的熱情,讓學生更容易吸收教師所講內容。

(2)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可根據課程內容,為學生講述近幾年或者是當下發生的時事,讓學生了解最新的時事變化,增長學生的課外知識,讓學生雖然身在學校卻能與外界緊密聯系,比如在講授有關經濟的章節時,可跟進時代步伐,講述2008年和2009年的金融危機、世界經濟的變化,或者講述最新的時事,2014年懷登對中國匯率問題的態度、利率的指引對全球金融體系的影響等等,可適當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與所學內容相結合;當講述的內容與世界政治相關時,可簡述朝鮮核危機、斯里蘭卡“反恐”、阿富汗戰爭等等。

(3)教師在進行歷史學知識教學時,可結合其他專業的知識內容一起講解,將不同專業的知識相連接,比如在講授與政治斗爭有關的內容時,可適當加入心理學中人與社會群體的心理變化規律等內容,在講授社會變遷的規律時,可與“達爾文主義”相結合,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也能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便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

(4)教師在授課時除了要考慮學生的特點之外,還應結合自身特點,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比如性格比較穩重的教師,在教學時可對教材內容進行細化講解;比較幽默的教師,可用詼諧的語言進行教學,緩解課堂氣氛等等,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讓學生對歷史學知識感興趣。

3.5 改變教學觀念

教師應改變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將“以講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變為“重視培養學生的思想素質、智力潛能、思維能力”的教學方式,堅持以人為本,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為學生教授教材中必須掌握的知識,也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在學生記住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歷史事件的發展的同時,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開發學生的潛能,養成良好的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3.6 建設具有創新意識的教師隊伍

雖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擔任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教師只有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才能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進行培養,只有站在學術的前沿,才能帶領學生走到學科的前沿。教師應以本科教學為中心,對本科教學進行研究。為了讓教師對教育理念的新成果能夠充分了解,學校可對教師進行系統培訓,鼓勵教師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對學科知識進行鉆研。

3.7 將“重教學結果”轉變為“重教學過程”

傳統的教學模式最明顯的教學弊端,就是“重視教學結果,輕視教學過程”,它讓學生對歷史學知識死記硬背,讓學生只懂得應試,不懂得思考,不懂得創新,不懂得探索,因此,在進行大學歷史教學改革時,應認識到教學過程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訓練,讓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提升了自身的思維能力。

3.8 對考核方式進行改革

為了使大學歷史教學改革取得較好的效果,除了要改革教學模式,考核方式也應進行相對應的改革,對大學歷史學科的考核,不能只注重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掌握,應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分析問題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增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察,考核時應摒棄過去以“標準”答案判斷學生能力的方式,應讓學生發表自己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見解,只要學生的評價有理有據便可,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達到大學歷史教學改革的目標。

4 結語

總而言之,大學歷史教學改革要注重“教”和“學”兩個方面,既要重視教師對教學方式的改革,也要重視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學習習慣等方面的改革,讓學生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個性思維,讓歷史教學方式與時俱進,提高歷史教學的效果和質量,讓歷史教學的改革取得顯著效果。

歷史教學改革論文:素質教育呼喚中學歷史教學改革

當前我們提出的素質教育是與應該教育相對應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質、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的基礎教育。相對應試教育,它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教育”(柳斌《基礎教育的緊迫任務是走向素質教育》。中學歷史教學的指導思想,培養學生的目標和任務與素質教育指向是一致的,應該把素質教育當作首要任務來完成。

素質教育內容和任務表明,歷史課堂以傳授和記憶知識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教學模式,已完全不適應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的需要,要把傳授知識為主要任務,轉變到以發展學生的智力為主要任務:把以老師或教材作為教學的中心,轉變到學生教學關系上占主要地位;把注重學習的結果,轉變到注意學習的過程;把側重學習的內容,轉變到側重學習的方法,把強調教師傳授知識的方法,轉變到強調到教與學方法的結合,尤其強調學生學習的方法;把注重學生識記知識的活動,轉變到注重學生創造性的運用知識的活動;從封閉的教學組織形式轉變到開方式教學形式。這是教學觀念的大轉變。從實踐上說,則要抓好三個“注重”。

首先,注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途徑。素質教育的主體性原則告訴我們,要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廣泛地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親自實踐;要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要發展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創造性思維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即要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的基礎上,不斷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其主體性進一步發展,把被動接受“要我學”轉化為主動的“我要學”,實施學生參與式的教學方法。

學生的參與要落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當代著名心理布魯納指出:“知識乃是一個過程,不是結果。”這句話深刻地提示了現代教學的一個重大轉變,就是從強調學習的結果轉向了學習的過程。所謂學習的過程,包括學生主動探究問題動機的培養探究方法與思路的發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學生愛學歷史,這僅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動機,也就是思維的積極性。學生在課堂上如果能爆發思維的火花,置疑、釋疑、并能運用歷史思維解決實際問題,那么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參與的程度就越高,對學生的潛能開發過程也越高。越有利“要我學”向“我要學”轉化。傳統的教學,都是以傳授、學生接受為特征,勢必導致老師中心論,忽視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師生之間的合作關系,學生處在被動接受的地位。把傳統的單一講授方法轉變為師生共同活動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學成為師生合作的過程。學生智力的培養,需要親自參與,才能提高和發展。不接觸具體的材料,并加以觀察和研究,不可能形成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學生思想情感的激發,不但需要教師本人在教學中輕注個人的情感,而且要與學生的情感溝通,建立起情感的雙向交流。離開了學生這個主體唱獨角戲是不行的。

強化學生當學習主人的自豪感,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和諧地發展,以充分發揮主體的作用。語文界有過改革家魏書生倡導的教學民主,把自己的思想向學生開放,讓學生知道教師在想什么,做什么,做到師生思維的同步運行,師生合力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也是歷史教學界教學可以借鑒的典范。

其次,注重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素質。

素質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既是整體性原則,有的學者將其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素質教育對象的全體,二是要把素質教育的內容作為一個整體,三是進行多種內容的素質教育必須取向一致,使其協調發展,互相促進。以下分別說明。

第一,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它要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到全面的應有的發展,無論是好學生,還是差學生,受教育的機會都是均等的。

根據人的素質培養過程規律看,如何一個智力正常的學生,都具備學好歷史科基礎的潛力。雖然歷史講的是過去的事,但它和現實關系密切,故事性教強,貫穿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可以再設情境,再現歷史場面。改革后的教材,圖文并茂,直觀性強,這些都有利激發學生的學史興趣。從理論上說,沒有學不好歷史的學生,雖然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是存在的。

針對學生發展水平和特點各自不同,必須區別對待,因勢利導,用愛心、責任感,開發“差生”的學習潛能,激發學史動機,并使之內化成學史動力。區別對待不是降低對差生的要求,而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把他們引入正軌后,逐漸對其加碼,促其趕上其他學生,使全體學生的水平得到提高。

第二,要把素質教育內容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促進學生的整體成長和全面提高。素質教育應該是完整意義上的教育,光有“一般學識”或只講“培養能力”是不完整的。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整體發展,即不僅要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且要使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的自由和諧原發展。《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現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學校養出來的學生,他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21世紀中國的面貌,關系到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能否實現,關系到能否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學校德育教育是多方面的,但歷史學科在德育方面的意義極重要。歷史教育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重要手段。愛國之心是一種強烈的感情,這是中華民族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紐帶。祖國和愛國的觀念在歷史中形成,也需要歷史認識來鞏固。歷史教學也助于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史學對人生的啟示,在于激揚人的真、善、美,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理想觀、歷史觀,使人成為品德高尚,樂觀進取的人。古代的蘇武、張衡、諸葛亮、包拯、文天祥,近現代史上的林則徐、譚嗣同、魯迅、、劉胡蘭他們的人格力量至今仍激勵著我們。總之,中學歷史思想教育內容與素質教育中的德育內容是一致的。

現實是歷史的延續,只有好好學習歷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來。面向世界,著眼未來,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基本原則之一。1977年,鄧小平在談到我國的科技、教育狀況時說:“日本人從明治維新就開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花了很大力量。明治維新是新興資產階級干的現代化,我們是無產階級,應該可能干得比他們好”。“中國近代以來沒有對世界作為應有貢獻。這首先二百多年來的帝國主義侵略有關,也與現代反動政府的腐敗有關”。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盡管我們古代在看科學技術方面創造過輝煌的成就,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進步起了偉大的作用。但是“我們祖先的成就,只能用來堅定我們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信心,而不能用來安慰我們現實的落后”。“總結過去是為了引導團結一致向前看”。鄧小平從唯物辯證觀點出發,從史學的角度給人啟迪和信心,引導人們向前看。作為史學工作者,更應義無反顧以思想教育為核心,在教育過程中,認真貫徹德育思想。

第三,取向一致,以形成教育合力,使其協調發展,互相促進。實現素質教育在人的認識觀念上與應試教育有差距,這就需要學校、家長、社會重視支持,全社會協調一致。學生的教育主戰場在學校,因此學校必須擺正各種學科的位置,對歷史學科也是如此,才能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綜合性功能。教師可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家訪、倡議書等形式,曉之以理,闡明歷史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歷史的社會功能以及歷史學科在人格塑造上的意義,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促進學生主體內部的積極性,實現素質教育水平的提高。

當前,世界各國為增強綜合國力,各國的教育改革都更觀注國民素質的提高,關心學校教育,我國正處于社會巨大變遷的歷史轉折時期,迫切要求培養和塑造出適合時代要求的具有新素質新的精神面貌的一代新人。素質教育的主要對象雖然是青年一代學生,但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對歷史教師的要求--教師本身也需要提高整體素質。時代呼喚歷史教育工作者必須有所建樹,為完成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多做探索,多做努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套内谢少妇毛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专区|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 推油少妇久久99久久99久久| 亚洲日韩乱码久久久久久| 欧美日韩亚洲中文字幕二区| 国产麻无矿码直接进入| 免费观看羞羞视频网站| 国产女人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一本一本|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欧美熟妇性xxx交潮喷| 人妻阿敏被老外玩弄系列| 欧洲精品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成熟女人特级毛片www免费| 国产午夜福利片| 国产操逼视频| av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 性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亚州日本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а天堂中文官网| 一本一道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清纯校花自慰呻吟流白浆|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爽|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老师脱了内裤让我爽了一夜| 12裸体自慰免费观看网站| 精品人妻码一区二区三区| 男插女高潮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欧美性白人极品1819hd| 性大毛片视频|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三个老头同嫖一个老妇|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国产第一页浮力影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