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7 06:13: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網絡新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手機網民規模達到4.20億。接近半數的中國人每周平均在上網20小時,網絡新聞的使用率持續攀升,網絡新聞也在人們生活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位置。
何為網絡新聞,網絡新聞有什么特點,網絡新聞有哪些傳播形式,現階段我國網絡新聞傳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如何應對?本文將通過逐個分析這些問題來表明筆者的觀點。
1網絡新聞傳播的內涵
所謂網絡新聞,即以網絡為載體的新聞。引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閔大洪給網絡新聞的定義:網絡新聞是通過因特網(internet)、傳播的新聞,其途徑可以是萬維網(www)網站、新聞組(newsgroup)、郵件列表(mailing list)、公告板(bbs),網絡尋呼(icq)等手段的單一使用或復合使用,其者、轉發者可以是任何機構也可以是個人。因為因特網的特殊性,決定了網絡新聞是反應快速的、渠道廣泛的、互動的多媒體新聞。突破傳統的報紙、電視等媒體形式,給予受眾以視覺、聽覺、感覺等多方面的體驗。
2網絡新聞傳播的特點
因特網已經發展成為全球化的平臺,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傳播信息,網絡新聞傳播也因此具備了以下一些特性。
2.1 無地域限制
因特網為全球所有,任何地區只要連接到因特網,即可獲取因特網上的信息資源。這使得我們可以跨地域的去了解其他國家和地區發生的新聞,同樣其他地區的人也可以通過互聯網來了解我們所在地區發生的新聞;而傳統新聞的傳播則受到地域的限制,只能傳播一定范圍內發生的新聞,而無法了解到跨地區的新聞信息。
2.2 無時間限制
不管新聞何時發生,都可以以最短的時間傳播出去;不論新聞發生有多久,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新聞報道。網絡新聞的傳播既可以傳播現在(即時性,要求新聞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被報道),也可以傳播過去(可追溯性,要求新聞在時間發生一段時間后,能很容易被重新挖掘),擺脫了傳統新聞的時間限制,只能夠傳播某一段時間發生的新聞。
2.3 無媒介限制
網絡新聞的傳播打破了傳統新聞傳播媒介單一單調的特點,可以同時采用不同的媒介來傳播新聞,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手段綜合運用,既生動又形象,人們可以很輕松的在一個頁面里了解到整個新聞的始末。
2.4 無內容限制
互聯網允許任何組織與個人以任何有效的形式在網絡上信息,而信息的內容則由新聞發現者來編輯,所以內容沒有任何限制。可以綜合的包括所有人類社會發生的各類事件,政治、軍事、社會、自然等等,均可成為新聞報道的內容,相較傳統新聞來說內容極大豐富了。
2.5 交互性更強
網絡新聞在傳播的過程中,是可以被評論和解釋的,傳統新聞傳播則不能很好的具備這一特性,新聞只能被接受。例如,微博中的回復、轉帖;論壇里的交互回復等,都是典型的交互方式。
2.6 定制和搜索
新聞閱讀者可以有選擇性的去集中閱讀某一方面的內容,而不是什么內容都要接受;也可以通過搜索引擎去進行搜索,獲取需要的信息。
3網絡新聞傳播的形式
網絡新聞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至今也有了極大的轉變,當初的新聞粘貼,到如今的互動媒體。傳播形式一直在變化,傳統媒體也紛紛上線,發展網絡新聞,把傳統新聞和網絡新聞很好的結合,大型門戶網站也紛紛開辟網絡新聞傳播板塊,更有各種類型的網絡虛擬社區,通過不同的形式來傳播新聞?,F階段的主流傳播形式[1]有:1)新聞社區;2)即時通訊;3)機器新聞。
3.1 新聞社區
以新聞媒體行業為主體,通過專業的渠道獲取新聞,并在制定的社區網站上的一種傳播形式。譬如:人民日報社、環球時報、南方周末等傳統新聞出版社的社區網站,網易新聞網、搜狐新聞網、優酷娛樂資訊等門戶網站以及一些大型的bbs論壇等。此類新聞社區為新聞的主要發源地,這些網站將各類信息有效的分類,以適合不同受眾閱覽。
3.2 即時通訊
主要以一條極短的信息或一張圖片、一段影片等微小的新聞形式出現在各類即時通訊社區,此類新聞由所有網民來共同參與,即以受眾為主體。譬如:博客、微博等,數以億計的網民上網時產生大量的微內容,同時也閱覽這些微內容,這種高效率、高即時性的新聞傳播方式發展極快,已然成為網絡新聞傳播的主力軍。
3.3 機器新聞
以搜索引擎和rss相結合的而產生的新聞傳播形式,以搜索量排行和訂閱源相結合來展現給受眾,產生的新聞信息量大,內容多,可定制,且完全自動化。當用戶通過rss工具訂閱某類型的信息時,這些信息會每天跟新,一旦用戶連入網絡,就會提醒用戶閱讀新聞內容。
4網絡新聞傳播的策略
盡管網絡新聞的傳播形式較之傳統新聞有太多的優勢,但是由于網絡新聞準入門檻低,內容繁多,傳播形式復雜,為了保證新聞在第一時間進入讀者視野,新聞傳播過程中就需要通過一定的策略來彌補其可能產生的問題。
4.1 突破新聞的時空限制
網絡新聞因為其全球性,任何地域的人都可能瀏覽本地新聞,但
不是任何地域的人都對本地新聞感興趣,所以新聞本身的地域性不能因為網絡新聞的某些特性而忽視,本地新聞應當首先在本地主流網站。新聞的時效性是極強的,有所謂的黃金報道時間,網絡新聞的傳播尤為如此,由于網絡新聞的信息量更大,往往事件的發生還沒有來得及報道完全就被另外的新聞所掩蓋。所以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應當優先考慮即時新聞。
4.2 突破新聞的表現手段
網絡給我們提供了各種不同的新聞表現形式,我們應當全面應用各類媒介,如影像、聲音、圖片、文字等綜合使用,讓受眾得以立體的,全方位的去了解新聞的全部過程。新聞傳播者應當時刻保持更新新聞傳播手段的思維,在原有經驗的基礎思維上,以滿足受眾正常判斷的邏輯思維,增強受眾對新聞印象的形象思維,判斷新聞發展的超前思維和創新思維來武裝自己,適應網絡新聞的發展,有效地鞏固新聞傳播效果[2]。
4.3 提高新聞的交互性
當前社會,是一個網絡新聞的時代,新聞傳播者和受眾是等同地位,不在是受眾被動接受新聞信息。因此新聞傳播過程中應當更多的采用交互機制,來實現新聞的動態傳播。例如,2012年12月上旬,中國國家領導人廣東考察,全民微博直播,受到人民一致好評。
4.4 提高新聞的文化導向性[3]
既然在網絡新聞時代,任何人都是新聞傳播者,又都是受眾。那么新聞傳播的內容反映的就是真實的社會文化,反映的是群眾的基本訴求。輿論的導向性在新聞傳播中極為重要。網絡新聞傳播盡管是開放的、自由的,新聞傳播者發揮個人文學特長,以受眾的利益為重,真實客觀的反應事實,并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對待新聞本身,做出優秀的新聞報道,形成一定公信力,才能被受眾認同,才能引導文化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4.5 網絡新聞傳播中特殊問題[4]
1)真假新聞錯綜復雜。一般網民在編寫新聞時,不會考慮到新聞的真實性對于本人自身的影響,更不會考慮到新聞對其他人產生的影響,所以難免會有不實報道。而法制上又尚未對此類問題進行規范,所以導致網絡新聞的真實性受到很大的質疑;2)新聞水平參差不齊。新聞傳播者的文學素養和專業素養直接決定了其所創作的新聞的可閱讀性,而由于網絡新聞的傳播者受教育的層次不一,新聞報道的水平也就不一樣;3)缺乏權威性。最初的網絡新聞都是粘貼其他網站的新聞得來,更有虛假新聞和粗制爛造的新聞,導致網絡新聞在一定程度上無法與傳統新聞在權威性上進行比較,從而使新聞失去了原本應該有的特性。面對此類問題,我們現階段只能從道德上對所有人進行約束,希望新聞傳播者以事實為依據進行報道;而在新聞源的選取上,盡量選擇正規新聞渠道產生的新聞來進行閱讀,以規避粗糙的新聞內容。
5結論
網絡新聞的力量越來越強大,也越來越關乎我們的日常生活。以真實而行之有效的方法的網絡新聞的傳播來對待每一條新聞報道,并構筑一個良性循環的人文社會,需要每一個人都具備良好的新聞素養。
摘要:網絡新聞是網絡媒體利用互聯網對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網絡新聞標題同傳統新聞標題一樣,是新聞的眼睛,以其獨特的優勢概括傳遞新聞的內容,進而引導著讀者對新聞的閱讀。網絡新聞標題在吸引受眾注意力,營造閱讀興奮點,爭奪受眾點擊率,實現新聞信息的有效傳播過程中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然而在此過程中,網絡新聞標題出現異化,庸俗化,虛假化等惡劣問題。在全民網絡大眾傳播時代下,關注和研究網絡新聞標題的特性,并從技術層面透視網絡新聞標題失范與媒介素養的關系進行研究,對于網絡新聞理論及業務的創新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網絡新聞標題 失范 媒介素養
一、網絡新聞標題的特點
(一)準確真實,新穎別致
“準確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標題的生命,網絡新聞標題同其他傳統媒體一樣必須具備準確真實這一特性。與傳統新聞的播報方式相比,網絡新聞“由于網絡的多媒體功能,新聞的標題除了用文字表現以外,還可以是聲音、圖像,甚至是動畫來表現,這種多樣性是傳統媒體無法做到的?!?
(二)簡潔精練,觀點鮮明
在海量的網絡新聞中,為了能讓讀者很快找到自己想讀的新聞,新聞標題一定要做到簡潔精練,由于網絡新聞中新聞標題與內容分開,為了吸引受眾點擊進入二級網頁閱讀,通常會將觀點點明,突出其中最重要的新聞因素,標題中會揭示新聞中最新的、最本質的內容。
(三)語言平民化,煽情化
隨著新聞業務的日漸發展, 新聞采編及寫作方式逐漸走向成熟, 新聞也掙脫了居高臨下上傳下達的定勢而走向社會日常生活, 其親和性也贏得廣大受眾的歡迎。網絡新聞媒體基于網絡本身的平等互動地位使其人文內涵與品格魅力橫溢, 標題的口語化使其具有濃厚的人情味。
二、網絡新聞標題的失范現象及原因
(一)版式限制導致歧誤標題
報紙新聞標題可以使用多層題,且講究修辭、語詞對稱、虛實結合等。而網絡新聞由于網頁版面較小于,容量較大,為了容納更多的標題,只能盡量采用。
單行標題且不能過長,因為過長可能導致回行現象的產生,從而影響整個版面的視覺效果。網絡新聞標題的簡潔和版式的局限性,使得網絡媒體在擬寫標題的時候往往“惜字如金”,必須在短短的一行句子里把最有“賣點”的新聞事實準確無誤地予以表達,甚至有時候兩個主謂句中間沒有空格,產生歧義。為了頁面整齊, 無視語法規律的標題是對新聞語言的嚴重傷害,將新聞文本和版面編排之間的輕重關系本末倒置了。而且有些時候還不能排除編輯故意添加噱頭,目的是要引起受眾的注意,從而常常使一些受眾產生被騙的感覺。
(二)追求點擊率導致題文分家
眾所周知, 網絡新聞與其他傳統媒體的新聞最大的差異性在于它的題文分家,即網絡新聞的標題和正文是分別排在不同層面的網頁上的,如果讀者想要看哪條消息,非要點擊它的標題后才能看到, 而電視、廣播新聞都是以時間為維度的線形傳播,如果受眾一開始沒有看懂或聽懂新聞內容, 都不是什么問題, 只要接下去慢慢看或讀下去, 內容就會越來越明白。但是網絡新聞對標題文字的依賴性特別強,如果標題不能夠吸引受眾點擊, 那么新聞內容將永遠無法出現在受眾的面前。因此網絡新聞標題必須吸引人才能獲得高的點擊率。
(三)網絡新聞“標題黨”泛濫
1、標題轉載過程中失實
根據我國有關規定,目前只有省級以上的新聞媒體網站才擁有采訪權,其他商業網站只是獲得新聞資格。
2、過度煽情、黃色標題屢禁不止
為了提升點擊率,一些網站在新聞標題制作上用媚俗標題來“搶眼球”,一些大的門戶網也不能幸免,有些網絡新聞的標題專門去找那些荒唐怪誕、聳人聽聞的字眼來刺激受眾,引誘受眾繼續讀下去。特別是一些新聞標題中,甚至包含了色情、裸體、奸殺、施暴、奇案、綁架、紅杏出墻、淫穢外遇、親密接觸、性感、仇人等字眼,以刺激網民。
三、加強媒介素養對網絡新聞標題的提升作用
(一)加強公眾媒介素養的作用
公眾的媒介素養就是公眾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傳播信息以及反思批判信息的能力, 它主要表現為公眾的信息處理能力。學者周葆華和陸嘩研究發現, 目前我國公眾的媒介信息處理能力處于中等偏弱水
, 公眾批判接受媒介信息積極主動思考解讀的情形尚不普遍,面對傳媒技術的飛速發展,傳媒內容的日趨豐富和多元, 受眾的信息處理能力函待加強,遏制網絡新聞標題失范的根本途徑就是提升公眾的媒介素養, 讓他們成為挑剔的信息消費者, 而不是低級的信息癮君子,只有公眾對于失范標題的新聞不加以點擊,變相鼓勵,那么色情暴力、黃色新聞標題就沒有生存的可能。
(二)加強傳媒人媒介素養的作用
網絡媒介素養水平偏低,應該是網絡新聞標題失范的最主要原因。網站采取不正當競爭以及迎合受眾,都因為編輯本身媒介素養水平不高,“把關”能力較弱。網絡媒體近三四年來快速發展,從業人員遠遠超過了傳統媒體從業者。目前,我國媒介素養研究關注的重點是如何提高公眾對于各種媒介信息的選擇與鑒別能力、理解與評價能力、質疑與思辨能力。
制作網絡新聞標題僅僅是網絡新聞傳播中一個小小的環節,但這也是極能體現網絡編輯媒介素養的一個環節。要改變目前網絡新聞標題不規范的現狀,需要提高網絡編輯的媒介素養,使網絡從業人員加強自身職業的認知水平、選擇能力、價值取向、傳播技巧和職業道德等,使媒介從業人員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高素質的信息傳播者,才能做到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營造良好輿論環境,更好地發揮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的重要作用。
摘要:網絡新聞話語是表現社會結構的一種重要形式,不可避免地帶有意識傾向色彩。本文運用主觀性理論與敘事理論通過對網絡新聞話語與新聞“委托人”的關系、“新聞來源”的主觀性、網絡新聞編排的主觀性等方面的探討,認為新聞來源是影響網絡新聞話語主觀性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網絡新聞話語 “新聞來源” 主觀性
人與世界的關系實質上是一種話語關系。作為時下反映社會交流、社會結構與社會權力功能的重要話語形式,網絡新聞話語與傳統新聞話語一樣,其符號并非孤立產生,其意義從它所處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環境中產生,是由整個社會賦予的。許多情況下,網絡新聞話語的來源另有其人,即“新聞來源”與傳播者是分離的。新聞來源極大地影響了網絡新聞話語的主觀性。
一、網絡新聞話語的主觀性
沈家煊認為,主觀性是指語言的這樣一種特性,即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度和感情。[1]網絡新聞作者傳播新聞事件時具有自己的立場、偏愛與主觀認識。新聞的主觀性與客觀性是永遠共存的,主觀傾向普遍存在于新聞話語中,滲透在新聞語篇文本結構中,由此傳遞給社會大眾。首先,新聞事件并非孤立存在,總是發生在具體的社會背景下,涉及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的諸多因素。新聞作者在預設受傳者已經儲備一定相關背景知識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報道當前事件。換言之,要全面地、真實地為社會公眾還原整個新聞事件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其次,新聞作為輿論的工具,又必然要為操縱者服務,也就必然流露出作者的思想傾向。新聞作者并非總是親臨新聞事件現場,新聞語言也并非個人作品,因為新聞不是某一個人單獨寫作而成,而是相應的制度化組織整體制作、表述的產品。作為網絡新聞故事的傳者主體,新聞作者并不可以隨心所欲,而是以一個已經由各種因素建構的身份說話。新聞職業的要求、作者所屬組織的利益、社會的主流價值以及作者個人與編輯的立場、偏好等諸多因素決定了新聞話語的價值取向。
二、網絡新聞話語與新聞委托人
新聞媒體利用了人們權威思維的定勢,進而成為權威話語的代言人——新聞媒體一般都是權威團體開辦的,因此,權威話語與新聞話語合二為一。媒體新聞常常是權威團體的話語,它們經過了剪輯、編排、復核、裁定和時間上的沉淀, 再以新聞話語單向式、灌輸式的傳播方式傳達給受傳者。而這種新聞話語,恰恰同受傳者的權威思維相契合和統一,因此就造成了人們唯一認同媒體新聞公信力的態勢,使受傳者無從選擇,只有相信并接受信息,認為新聞是公正的、客觀的,認為新聞話語的來源就是新聞作者。而事實上,真正的敘事者是隱而不現的,新聞作者實質上是通過各種引語形式傳達了新聞委托人的意志。
網絡時代的來臨,讓更多的社會公眾逐漸習慣通過媒體傳播自己的聲音,媒體日益成為社會公眾實現言論自由權利的重要途徑之一。此外,媒體更加注重滿足社會公眾對信息的需求,網絡新聞話語正逐漸向社會公眾的信息交流平臺轉化。在日益成為反映社情民意、監督政府、揭露陰暗的重要平臺的同時,網絡新聞的負面效應也逐步顯現,并在進一步放大。博客、論壇、網聊群每天都在上演“網友曝”,成為網絡媒體的一大特色。網友曝料,媒體跟進,網民熱議,幾乎成為一個分工合作的生產鏈。這里的網絡推動往往是人為炒作而起,并非網民完全自發。這樣的“網友曝”如果是事實,對于推動事情的解決無疑具有良性的作用,但假如是造謠或惡意炒作,不但會給當事人造成難以想象的傷害,媒體和網民也會成為被人利用和戲耍的工具。我們可以從2009年閆德利事件的發展過程中洞察惡意炒作的推動力量,它使一篇原本非常普通的博客文章迅速躥紅成為各大新聞媒體的頭條新聞,并引發一時的艾滋恐慌。
現代敘事理論認為,敘事的本質在于“敘述什么”與“如何敘述”兩方面。敘述從來不是純粹客觀的個體行為。“把一個文本認可為敘事的最終權威不在于講述人而在于講述人/接收者關系,處在敘事與讀者之間的是敘述者,他決定講什么和讓人怎么看。”[2]敘事話語從來不是照相式的客觀,語言使用總是與一定的意識形態相關。新聞話語標榜客觀公正,但在整個新聞傳播活動中,新聞的制作與理解都需要依賴于人們對客觀世界與新聞事實的認知與態度,而不同人對于客觀世界的認知能力存
在一定的差異,對于同樣一句話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偏差;相應地,對于不同的作者,同一新聞事件可以塑造的重要信息各不相同,即使存在最小程度的重合以保證彼此包容,但新聞語篇的主題仍具有主觀性。這就造成新聞報道不可避免地帶有作者及委托人的主觀傾向與偏見。面對同一新聞事件,不同的作者和編輯會通過異樣的語言手段來表達自己的認知,從而使受傳者認同自己的觀點。因此,新聞話語的主觀性與新聞委托人的意志是可以通過不同報道角度來傳達的。不同的“報道角度”本身就帶著不同的意識傾向,即帶有作者的主觀意識成分。“對于人們來說,發生在另一時空體系的事實,是通過語言的敘述才進入我們的視野的?!盵3]在新聞事實外化的過程中,新聞傳播者總是不自覺地通過語言符號將自己的意見、看法、選擇事實的標準、主觀性傾向等表現出來。網絡新聞話語并不是由若干語句和圖片等符號的簡單堆砌,而是一個具有整體結構、講究傳播手法、反映一定意識形態的敘事話語。
三、新聞來源的主觀性
新聞語篇的信息來源主要有二:一是新聞記者親身采訪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二是通過其他途徑獲取的第二手資料。通常情況下,新聞作者報道新近發生的事實總是要受到時間或空間條件的制約。由于網絡新聞特別注重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加之空間、資金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新聞作者常常不可能在新聞事件發生時親臨現場,作者觀察事物的有限性與真實全面、多角度、立體化地反映描摹客觀事物之間,明顯地構成了一對矛盾,這樣從他人獲取的第二手資料就成為主要的“新聞來源”。因此很多情況下,新聞并不是以新聞作者對事件的直接觀察為基礎的,新聞作者只不過是受當事人委托的代言人而已。也就是說,新聞來源如果對某一事件置之不理、不加以報道,那么,普通民眾可能永遠不清楚這一事件的真相。同樣,新聞來源對某一事件的解釋與對事件真相的揭示程度直接影響了受傳者對這一事件的認知程度。新聞來源的具體表現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種:
⒈ 標明新聞作者獲取信息的途徑,增加新聞的真實感和可信度,如記者由??谑幸巹澗肢@悉,??谑泻P愎珗@日前完成用地規劃選址,獲頒項目規劃選址意見書。(選自《??诤P愎珗@完成用地規劃選址 面積1517畝》南方網2012年5月28日06:57)。[1]⒉ 標明具體確切的消息來源,有名有姓地交代引語的發出者,如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丁志杰表示,人民幣對日元直接交易的意義在于東京直接交易提高人民幣可兌換性,增加人民幣被接受程度。(選自《下月起人民幣與日元直接交易》新民網2012年5月30日 04:38)[2]⒊ 含蓄不定的消息來源,用一些不具體、不確定的詞語來模糊具體的信息來源,如:此間人權專家表示,對于一直高高在上自詡為“人權教師爺”的美國,這是一次迅速而有力的回擊。(選自《專家表示:中國迅速有力回擊“人權教師爺”》,中國新聞網2012年5月26日 16:50)[3]⒋ 沒有說明消息來源,作者或者不清楚消息來源,或者覺得來源不重要不需要提及,或者因為某種原因故意隱瞞,因而采用一些模棱兩可的說法,來交代新聞來源,如據報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梁光烈上將5月28日在金邊應約會見了正在柬埔寨參加東盟防長會的菲律賓國防部長加斯明,雙方就雙邊關系及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選自《梁光烈過招加斯明 一錘定音黃巖島!》財訊網2012年5月29日20:14)。[4]
由于新聞價值注重重要性、顯著性等,掌握充足信息的政府部門、社會主流組織理所應當地成為主要的新聞來源。能夠經常接觸媒體的主要是社會地位顯赫的人物,一般是官方或半官方人士,如例,他們是“可靠的消息來源”,新聞的潛在主角是由社會已經確定的。可見“新聞來源”實質上是遵從新聞“委托人”的意志從眾多潛在對象中選擇的結果。
為體現新聞報道的客觀性,網絡新聞語篇經常轉述“新聞來源”的話語。轉述他人話語可以分為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正如fairclough指出的“大眾傳播媒體越來越傾向于使用間接引語”,[4]網絡新聞語篇中轉引“新聞來源”的言語越來越多地運用間接引語形式,如例,這樣就可以將新聞“委托人”的意志潛移默化地融入“新聞來源”的言語之中。這樣徹底模糊新聞來源的做法直接表現了“委托人”的意志。新聞的“委托人”通過選擇“新聞來源”運用恰當的表達形式控制了新聞話語的主觀傾向。
“
聞來源”通??梢詻Q定網絡新聞對新聞事件的選擇,可以影響新聞報道視角與新聞制作中的話語選擇。新聞報道運用不同敘事模式而形成的事實隱瞞、新聞報道中異常行為的解釋范疇以及新聞傳播帶給受傳者的認知與客觀事實之間的一定偏差,都可以從“新聞來源”因素方面找到原因。因此,網絡新聞話語充分體現了“委托人”的角色。“新聞來源與記者之間的互惠互利甚至相互認同,實質上是一種象征暴力,是一種通過施行者與承受者的合謀和默契而施加的一種暴力,并且雙方通常都意識不到自己是在施行或在承受?!盵5]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媒體不是一種中立的理性的社會事件協調者,而是幫助重新組構預先制定的意識形態話語。
四、網絡新聞編排的主觀性
網絡新聞話語提供受眾互動的平臺,但受制于互聯網技術,網民貌似“自由”的選擇,實際上能夠選擇的余地仍然很小。新聞網站上的新聞很多,哪則新聞被置頂成為頭條,哪些新聞卻排在后面,網民點擊瀏覽新聞時的所謂“興趣”與“自由”,實際上已經被一雙看不見的手設置過?;ヂ摼W技術雖然給人們帶來了某種相對傳統媒體的“平等”,但是在技術的擁有者與非擁有者之間同樣會出現控制與被控制。當權力與技術合流,普通民眾從網絡獲得的所謂“平等”顯得那么沒有意義。有了以上認知,我們會發現網絡新聞語篇中的許多策略同樣體現委托人的利益與觀點:對新聞事實的正面與負面評價,對己方正確行為與對方錯誤行為的夸張宣揚,對己方錯誤行為和對方正確行為的低調處理,在新聞報道中有選擇地引用新聞人物或者專家的言論,在新聞報道的標題、導語與結尾部分強調或者淡化錯誤行為的實施者,等等。
網絡新聞語篇所特有的新聞鏈接利用相關新聞對網絡新聞事件進行輔助說明,使受傳者加深對新聞事實的理解,接受新聞作者的觀念,同樣體現了新聞話語的主觀性。新聞鏈接是為新聞主體服務的。新聞主體決定了新聞語篇的主題,決定了新聞鏈接的選取標準就是在于能否從宏觀上照應與深化語篇的主題,使新聞“委托人”的意志得到更多的表現。
結 語
作為社會實踐與社會互動的一種模式,網絡新聞話語辯證地反映社會結構,反映社會不同階層之間利益的糾葛。因此,網絡新聞話語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與意識傾向色彩。從語篇的表面形式上看,網絡新聞語篇是由單一作者撰寫的自足語篇。然而,這樣的語篇通過新聞鏈接嵌套在由更多語篇共同構成的更為宏觀的新聞語篇中,不同層級的語篇使互文關系從原先的理念得以實際體現,從各個側面暗示著“委托人”的主觀傾向,充分體現了“委托人”的意志。由“委托人”決定的“新聞來源”是影響網絡新聞話語主觀性的重要因素。
論文關鍵詞:微博客 新媒體 網絡 新聞評論
論文摘要:自2009年新浪微博推出之后,微博客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原創性著稱的迅速在新媒體的浪潮下占有一席之地。由于名人認證系統被運用于新浪微博,不但吸引了大量受眾借助微博發表各自觀點,更而廣受社會名流青睞,使之成為名人的“第一傳聲筒”。
世界媒體在21世紀進入了新的發展周期。以互聯網、手機報、數字雜志為主的新媒體為代表,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新聞的方式?;ヂ摼W的發明是20世紀人類的偉大發明,并2000年開始在世界普及。復旦大學教授丁法章曾談及:"互聯網的發明和蒸汽機與電的發明一樣,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1]新媒體以信息海量、時效性強、互動廣泛等特點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反之,以報刊、雜志為主的傳統媒體受到了極大的挑戰。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掀起了一場報業倒閉高潮,《舊金山紀事報》就是個典型的案例,該報是美國第12大報紙, 2007年以來,發行量急劇下降,虧損超過5000萬美元。面對廣告收入急劇下滑和巨額虧損的情形,其東家赫斯特集團只好考慮賣出或關閉這家報紙。此外,包括《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費城問詢報》所在公司在內的美國4家報業公司都在尋求破產保護。以此看來,新媒體的到來使整個傳媒介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商界、業界、學界的人士都在對新媒體,甚至是全媒體的未來發展模式進行探討。
一、微博客的網絡新聞評論有利于輿論界的多元化
新媒體使得網絡新聞評論也呈現了令人欣喜的多樣變化。當今,微博客無疑是受眾廣為使用并討論的一項新媒體衍生品。它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eb、wap以及各種客戶端組件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2009年8月份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新浪網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也正式進入主流人群視野。博主在微博上發表評論時,無需像在傳統媒體上發表評論那樣字斟句酌,只需用簡單的句子描繪出當前的事件或感受,并可附上圖片和視頻,在短的時間內形成圖文并茂的一則消息。[2]根據2010年數據顯示,新浪微博每天發博數超過2500萬條,其中有38%來自于移動終端。新浪微博的使用者不僅來自平民百姓,還有大量商界、學界、體育界、娛樂界等一系列在社會上有知名度的人士都紛紛注冊了新浪微博,同廣大受眾探討社會上的熱門話題。為了保障名人的權益,新浪微博還推出了名人認證系統,它的標志是在用戶的名字后面有一個金色的"v"字標志。推出這一認證系統的原因很簡單,例如,在中國叫周潤發的可能有上千人,但是能拿影帝的周潤發只有一個,所以為了避免身份混淆,新浪微博推出了名人認證這一策略,不單受益于個人,還可受益于企業、集團或各項組織,例如,東方航空微博、暨南大學微博、奔馳中國微博等。有著認證系統作保護傘的新浪微博,不僅有效的保證了消息、評論的可靠性和真實性,還使各階層人民、企業、集團能夠在第一時間發出自己的聲音,減少被受眾誤讀的機會,從而極大地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使整個輿論界變得更加多元化。
二、微博客的網絡新聞評論有利于輿論監督的完善
由于微博結合了網絡傳播的快捷性和便利性,使微博上的多人轉發或關注評論的信息能迅速成為輿論焦點,同時微博還具備了強大的組織和行動能力,使消息具有實時性、現場感。微博在改變了網絡新聞評論的模式之上,也進一步發揮了輿論監督的功效。例如,"打假斗士"方舟子開通了新浪微博,由于方舟子主要以批判揭露社會上各種"偽"現象為主,而頗受關注,其粉絲數量接近50萬人。2010年7月,唐駿的學歷造假事件引發了社會各界地熱烈討論。方舟子在微博上發表評論:"美國名牌大學不是中國名牌大學,不會允許你'在職讀博',靠糊弄出一個'成功'或一篇論文就可以獲得博士學位,那是賣文憑的野雞大學的做法。唐駿造假的證據體現在:加州理工的計算機科學校友名單中無此人,也無人姓唐;美國大學博士論文數據庫無此人論文。"隨后,方舟子發現的一系列破綻將唐駿"打工皇帝"的光環徹底打碎,方舟子所發表的關于唐駿學歷造假的微博評論的關注度也一條比一條高,由起初的十幾條留言評論上升到上百條評論。由于唐駿本人并未給公眾一個清白的交代,而只說道:"我是個很真誠的人,如果你的真誠蒙到了別人,那就是一種能力,是成功的標志。"至此,輿論界開始紛紛質疑唐駿的"成功"背后有多少虛假的信息和經歷在支撐。
方舟子通過微博評論的平臺來揭發學術腐敗已經不是新鮮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確使中國的經濟、科技等方面得到迅猛發展。進入21世紀的中國,人們對權力、金錢、地位的渴望與日俱增,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態終究導致了社會上的各種虛假現象。不過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也令這個世界變得更為透明、信息也更為公開。微博客的誕生使受眾看問題的角度變得多元化,正如哲學家哈貝馬斯所提及的公共領域一概念:公共領域是那些允許市民之間公開的和合理的辯論以形成公眾輿論的社會機制。辯論可以以雜志、報紙和電子形式的交往為媒介。理想的說來,公共領域應當對所有人敞開,而不是通過自然力量的運用或威脅來獲得。[3]如此看來,微博客所發出的網絡評論就是推進公共領域的潤滑劑,同時,微博客也使得輿論監督更為完善。以往在傳統媒體的時代,人們總會說"防火,防盜,防記者",如今微博客隨著新媒體的到來孕育而生,而且在不斷壯大,任何博主都可以成為輿論監督的把關人。
三、微博客是網絡新聞評論的重要信息源
微博客在新媒體時代下對網絡新聞評論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是有目共睹的,它的傳播速度及傳播范圍是任何媒介難以超越的。借此,許多媒體的主要消息來源都有意識的集中在微博上。例如,2010年12月,中國網球運動員鄭潔通過新浪微博證實退出2011年初的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并感謝球迷支持。隨之以網易體育頻道為首的數家媒體就依此發表評論,確定鄭潔退賽的消息。又如2011年1月,北京市華遠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志強通過微博發表提案,建議取消購車搖號的限制,《京華時報》便即可為此撰寫文,為了緩解北京市內的交通擁擠問題,購車搖號這一措施不但沒有起到緩解的效果,反倒在實施之前引發了北京的購車熱潮,原因是許多人怕該項措施實施之后,購車的渠道可能會更為復雜,也很可能被限制購車。由于新浪微博擁有認證系統的保護,完全保證了消息的真實可靠,也就自然成為了各大媒體的主要消息源頭,大大擴展了記者獲取消息的渠道。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評論的時效性,也為后期的深度報道做了良好的鋪墊。
上述案例表明,微博在今日的中國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信息源之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眾多社會知名人士的積極參與,由于名人的名人效應本身就具新聞價值,所以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有可能成為各大媒體撰寫新聞評論的來源之一。此外,廣大受眾的積極互動同樣也是產生新聞價值的另一個因素,不難發現,在新浪微博首頁的右方有一個"熱門話題榜",其中將會把當前用戶討論最熱烈的短語、詞組、事件名稱等,依照被提及的次數多少,一一羅列出來,如2011年1月,熱門話題榜中出現了"解救乞討兒童"的字樣,原因是微博"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吸引近萬粉絲,網友街拍的200余張被拐兒童照片到微博上,隨后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嶸開通新浪微博"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希望借微博力量,尋找那些被拐賣乞討的兒童。2011年2月,《新京報》、中國廣播網等數家媒體都針對解救乞討兒童而發表評論,如中國廣播網的"微博發揮公眾力量'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一文,志在呼吁社會各界對乞討兒童引起重視。如今,微博上出現的新段子也有關于解救乞討兒童的,例如有網友在微博上總結出了人販子的特征,且被眾多用戶轉發。
四、微博客帶來謠言時代
微博傳遞的僅僅是信息,非事實或者新聞。而微博上140字的短消息卻常常以新聞的樣子出現,時間、地點、圖片,敘述的有模有樣,這因此也使微博成為了偽劣虛假信息的集散地,大量信息沒有可靠信源,多以"據內部人士說 ……"、 "據相關人士透露……"等。媒體正逐漸成為最不信任的對象。而微博上的大量摻假的信息給原本已經失序的媒介市場帶來了更多不確定。微博信息的海量化和匿名性撼動了傳統媒體信息的根基:真實、準確。新聞、評論、廣告儼然合為一體。[4]
以金庸"被去世"為例,2010年12月,新浪微博實名認證用戶"中島"的一條信息瞬間引爆網絡:"剛剛得到消息,著名武俠作家金庸,因中腦炎合并胼胝體積水于2010年12月6日19點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瑪利亞醫院去世。"隨后此條微博在不到1小時內就被轉發3000多次,相關討論超過5萬條。但閭丘露薇等名人迅速通過微博站出來辟謠,并稱造謠者太不專業。后經香港記者向金先生本人求證,一切安然無恙。此外,國內多家報媒也為此撤換重要版面。據悉,這也是金庸先生第二次"被去世"。
小小一條微博僅于百字,便可使整個互聯網引起蝴蝶效應般的疾風驟雨,因而,把握好微博上信息的真實性,防止它成為散播謠言的溫床,對微博發展和社會輿論的準確平衡有重大意義。
就目前微博在中國發展的一年間來看,其所帶來的積極效應要大于負面效應。網絡新聞評論的模式架構得到了天翻地覆的改變,結合短平快為一體的微博新聞評論,使整個社會的輿論更加積極。縱觀各階層的名人評論,可謂一呼百應,數百字的語言表達在數小時內便可引發上千人的跟帖留言,后期加上網站、報紙、雜志的深入探究,各種問題、看法、見解都會更為清晰了然。但在引領輿論熱潮的同時,微博客的網絡新聞評論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假新聞的溫床,只要有網絡便可注冊一個微博賬號,強大的個人隨意性使輿論把控越發困難。為保證和諧社會的發展,人人都應該擔當起把關的責任,力求營造一個完善的輿論環境。
摘要:20世紀90年代,新聞娛樂化成為一股席卷世界媒體的潮流。同時伴隨著我國進入市場經濟體制,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受到強烈的市場競爭的沖擊,我國的媒體新聞娛樂化現象也開始出現。本文主要分析了網絡新聞娛樂化現象的成因、表現形式和一些對策。
關鍵詞:新聞娛樂化 網絡新聞 對策
隨著互聯網在世界范圍內的快速發展,又由于網絡傳播具有數字化、全球化、即時性、互動性、信息海量等優勢,網絡媒體已被公認為是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隨著我國進入市場經濟,市場競爭的壓力和注意力經濟時代的到來,使我國的媒體在操作方法、運營模式、編輯方針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商業化趨勢,也催生了我國的新聞娛樂化現象。
提起新聞娛樂化現象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一批在政治上、經濟上獨立的廉價報紙的出現,其內容主要是簡短、通俗,政治色彩弱,人情味、趣味性濃的社會生活內容,其中不少新聞還帶有故事情節。到了19世紀末,這種伴隨大眾化報紙的煽情之風達到了最高點,隨后是黃色新聞的泛濫。而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美國傳媒狂炒辛普森殺妻案、前英國王妃戴安娜之死、前美國總統克林頓的緋聞案,是新聞娛樂化的三大標志性作品。而我國新聞娛樂化現象始于1981年1月1日,《中國青年報》首創星期刊,將“軟手法”引入“硬新聞”中,此后,周末版、星期刊盛行,隨后90年代中后期的以社會新聞為主的都市報熱潮的出現將我國的新聞娛樂化推向了高潮,并不斷蔓延到各媒體,包括迅速發展的網絡。
新聞娛樂化的概念和網絡新聞娛樂化的表現形式
關于新聞娛樂化的定義,學界引用最多的是林暉博士于2001年2月在《市場經濟與新聞娛樂化》一文中對新聞娛樂化的定義:“綜合媒介新聞娛樂化的現象來看,就內容和形式可分為兩部分:一方面,娛樂化最突出的表現是軟新聞的流行。即減少嚴肅新聞的比例,將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帶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聞、暴力事件、災害事件、體育新聞、花邊新聞等軟性內容作為新聞的重點……娛樂化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媒介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盡力使硬新聞軟化。在內容上,新聞竭力從嚴肅的政治、經濟變動中挖掘其娛樂價值……在表現技巧上,強調故事性、情節性,從最初強調硬新聞寫作中適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強貼近性,衍變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強化事件的戲劇懸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聞故事化、新聞文學化道路。”從以上闡述中可以看到新聞娛樂化現象的三個特征:一是內容上以軟新聞為重點,二是挖掘硬新聞中的娛樂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強調故事與情節。隨著網絡新聞娛樂化現象日益顯現,其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方面:
網絡新聞標題的娛樂化。網絡新聞標題的娛樂化,主要是指網絡新聞標題以幽默、煽情、精練的詞語和巧用問號、雙引號、感嘆號等突出新奇性、趣味性,制造懸念,吸引讀者。我們在各大網站上可以看到這些新聞娛樂化標題,特別是社會新聞、娛樂新聞和體育新聞板塊更是比比皆是。如騰訊網的一些標題:《“天上人間”歇業 十萬小姐離京?》、《馬琳與神秘刺青女子約會 再陷感情糾葛》、《比賽變味失規則 北大清華百年賽艇賽“十歲夭折”》……由于互聯網與傳統媒體的線性傳播不同,網絡的新聞標題直接關系著點擊率和瀏覽量,網絡媒體為了吸引大多數受眾的眼球,其新聞標題的娛樂化趨勢已經勢在必行,網絡新聞標題的點擊率和網絡新聞的娛樂化存在密切的關系。
網絡新聞內容的娛樂化。網絡新聞內容更是環環相扣、吸引著讀者不斷地讀下去。如新華網的《廣州十年來“最殘忍黑團伙”過堂 黑老大歸罪手下》,新聞導語中先介紹了被稱為“廣州十年來最殘忍黑團伙”的伍志堅等人涉毒涉黑案在廣州市中院公開開庭審理。接下來以“到底有多殘忍?”為大標題;分列一些小標題:“藏槍販毒殺馬仔!登記身份證住址控制成員”,“購沖鋒榴彈‘武裝’組織”,“輾轉多處制毒販毒數十公斤”,“成員存異心者或殺或傷”,“用灌食方式殺手下”詳細介紹殘忍內容;最后是庭審直擊部分。以“伍志堅:登記身份證是為了增進了解”、“死人的事全推給馬仔”、“對弟弟竭力維護”、“馬仔:‘不聽話我就是明擺的例子!’”這些小標題展開追述,這樣一環接一環地吸引讀者讀下去。
網絡娛樂化的成因
受眾心理機制。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的使用與滿足理論,指出受眾面對大眾傳播并不是被動的,他們總是主動地選擇自己所偏愛和所需要的媒介內容,因此受眾面對海量信息往往是按照選擇性注意的心理機制來做選擇的,這就要求網絡新聞娛樂化,這樣才能有很強的吸引力。現今社會節奏快,生活快餐化,受眾每天都要面對緊張的工作學習,生存和競爭等壓力,導致很多人在選擇新聞時偏好娛樂性的新聞,從中獲得樂趣,使身心愉悅,因此從受眾尋求快樂、放松的心理機制來看,網絡新聞娛樂化是獲得注意力的必要條件。
追求經濟利益。我國實行市場經濟以來,媒體被推向市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追逐市場份額和利潤。目前我國媒體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廣告,網絡媒體主要是通過點擊率來招徠廣告商,因此網絡媒體編輯要對新聞標題和內容進行組織、加工,使之趣味化、娛樂化,以吸引受眾,提高新聞的點擊率,以此招徠更多的廣告商,獲得更多的利潤??梢哉f,網絡新聞的娛樂化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
網絡媒體自身因素。媒體是連接政府與大眾的紐帶,是社會的輿論機關,因為媒體自始至終要擔負引導社會輿論、增長知識和調節情趣,以及教化的功能。然而由于新興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有關網絡媒體的各種體制和制度不健全,政府對于網絡媒體的監管存在缺陷,因此網絡媒體一下子變得“輕松”起來,媒體從業人員的社會責任感也有所淡化。另外,媒體從業人員的價值觀也發生了悄然的變化,如從前以揭露社會丑惡、為人民服務為己任變成多掙點稿費,對傳統價值觀念的理解這些都直接影響到媒體對信息的采、編、寫。
針對網絡娛樂化采取的對策
樹立正確的新聞價值觀。真實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及時性、新鮮性等是新聞的基本要素。無論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時代,網絡媒體從業者都要遵循客觀性、真實性、社會責任論、塑造公眾輿論等新聞意識,應該牢記媒體是政府的喉舌,加強對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感。而且傳媒從業人員應該謹記自己的社會公德以及身上承擔的重任,恪守在新聞報道中的職業操守,樹立正確的新聞價值觀。
提高新聞從業人員及受眾的自身素質。對于網絡媒體從業人員來說,入行門檻高低不齊,人員素質也是參差不齊;由于網絡新聞的雙向互動性,受眾可以對一則新聞進行評論,因此有必要加強網絡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理論培訓和受眾的媒介素養。此外,網絡娛樂新聞從業人員要堅定自己的價值取向。在文化多元化的時代,任何多樣的文化始終以健康向上為主導方向,因此新聞從業人員要肩負起輿論導向與審美導向的職責。要不斷地學習相關的知識,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加強相關的職業能力培訓,加強自身的道德素質;通過對新聞的正確把關,積極有效地引導受眾。同時通過媒體正確的影響、教育和其他方面的引導,提高受眾的媒介素養,形成良好的網絡新聞輿論。
完善法規,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加強網絡新聞輿論的監督。雖然相關的新聞行業規定有很多,但我國至今未出臺《新聞法》,新興網絡媒體發展迅速,但相關的法規卻不是很健全。因此要不斷完善有關網絡媒體的法規,這樣才能使網絡新聞媒介生態環境更加法制化。另外,由于網絡的雙向互動性,網絡的大容量性,新聞信息的及時優于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實行新聞輿論監督代表的是公共利益,應用理性思維和批判精神去引導新聞的走向。因此有必要從宏觀上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加強對網絡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這樣不僅有利于防止因過度娛樂化而造成的理性缺位,更對提高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摘要:作為新生事物,網絡新聞發言人一出現就成為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和新時期中國政府新聞的一個新亮點。網絡新聞發言人及網絡新聞制度作為政府執政的一種新的實踐方式,迫切需要學界的反思。有鑒于此,本文對網絡新聞發言人現象進行了研究和總結,指出網絡新聞發言人的產生是政府應對網絡時代挑戰的必然產物;網絡新聞打破了傳統的新聞模式,標志著中國政府網絡執政時代的到來。
關鍵詞:網絡新聞發言人 網絡執政 網絡時代
2009年,廣東、貴州、江蘇、安徽等地政府紛紛設立網絡新聞發言人,出臺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作為新生事物,網絡新聞發言人一出現就成為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同時也成為新時期各級政府新聞的一個亮點。網絡新聞發言人及其制度作為政府執政的一種新的實踐方式,從其誕生到現在,走過的路程并不長,迫切需要學界的反思。有鑒于此,本文對網絡新聞發言人現象進行了研究和總結,指出網絡新聞發言人的產生是政府應對網絡時代挑戰的必然產物;網絡新聞打破了傳統的新聞模式,標志著中國政府網絡執政時代的到來。
網絡新聞發言人是政府應對網絡時代挑戰的必然產物
互聯網全面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各個領域產生了影響?;ヂ摼W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推動整個中國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容易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過去一段時間,一系列網絡輿論事件都對政府提出了重大挑戰,從“周老虎”事件到“躲貓貓”事件,從“天價煙”事件到“艾滋女”事件,從“最牛釘子戶”到“嫖宿幼女”事件,再到“局長香艷日記”事件、“獸獸門”事件,越來越多的熱點事件不再是通過傳統媒體而是通過網絡被迅速放大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互聯網已經成為公民表達利益訴求的重要渠道,成為公眾輿論生成的重要平臺。
網絡的正面社會影響和負面社會效應如影隨形,共存共生。網絡給媒體發展帶來新的空間,但也使傳統媒體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網絡有力地推動了信息公開,但也加大了新聞管理的難度;網絡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但也會成為人們情緒宣泄的場所;網絡加快了民主政治的進程,但也容易成為滋生民粹主義的溫床;網絡加強了對官員的社會監督,但也容易產生網絡暴力;網絡有利于先進文化的傳播,但也容易造成低俗落后文化的流行;網絡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便利,但也會出現侵犯公民權利的現象;網絡有利于向世界傳播中國的聲音,但也會給境外敵對勢力提供滲透的渠道。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應對網絡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成為加強黨和政府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①
在2009年11月第九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晨在講話中指出:“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關鍵期、社會矛盾凸顯期,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相互激蕩,網上輿論呈現多元多樣多變的特點。切實引導好網上輿論,是維護網上信息安全的重大舉措,事關事業興衰、社會和諧?!雹?
正是在互聯網對政府執政提出了重大挑戰以及中國政府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雙重時代背景下,我國地方政府首先“觸網”,推出了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因此,網絡新聞發言人的設立可以說是中國各級政府順應網絡發展,應對網絡挑戰的必然產物。
網絡新聞打破了傳統的新聞模式
2003年非典之后,我國新聞發言人制度從無到有,并取得了長足進步。截至目前,我國政府三個層次的新聞體制已基本確立,即國務院新聞辦、國務院各部門和省級政府的新聞和發言人制度。③2009年,云南、貴州、南京、安徽、天津等地順應網絡時代要求,紛紛試點建立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從傳播模式來說,網絡新聞打破了傳統的新聞模式,實現了新聞傳播模式的創新:
從間接走向直接。傳統的新聞模式中,新聞者通過大眾媒體向受眾信息,模式是間接(mediated)。在這種模式中,者首先確定主題,然后召開新聞會向記者信息,最后通過記者的新聞稿件最終將信息傳達給受眾。同時,由于傳統媒體發稿周期較長,一般為24小時,甚至更長,新聞者根本無法實現與受眾的直接溝通。而網絡新聞則是由網民通過網絡平臺向發言人提出問題,新聞發言人直接回答,從而實現了者和受眾的直接傳播。
從單向傳播走向雙向溝通。從信息的流向來看,傳統的新聞模式中,公眾往往缺少或不能向發言人反饋信息,因此,信息流向是自上而下的單向傳播;而在網絡新聞模式中,公眾由于直接面對發言人,因此他們可以隨時進行溝通,正如兩個人之間直接面對面的對話,從而實現了信息的雙向溝通。同時,web2.0時代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互動性強,借助web2.0技術,通過qq、msn等即時通信工具以及論壇、博客、微博等媒介,發言人與受眾即時互動,網絡新聞實現了真正的雙向溝通。
從現實走向虛擬。傳統的新聞都是在現實中的新聞,而網絡新聞卻實現了在虛擬中的對接。無論是者還是網民都是通過虛擬的網絡平臺進行溝通。現實中的輿論管理我們早已不再陌生,而且深諳其道。然而,面對虛擬的網絡輿論,則需要者更高的輿論管理技巧。正如貴陽市市長袁周所說,網絡輿情的變化促使政府必須進行角色轉變,政府信息從傳統媒體向網絡媒體延伸,從單向信息向多點、動態傳遞信息轉變,從定時、定量傳播向互聯網上24小時隨時更新轉變。④
網絡新聞會打破了時間、空間和參與者數量的限制。傳統的新聞會如果沒有突發事件往往都是定期召開,而網絡新聞會基本沒有時間限制,網民可以隨時提問,新聞發言人可以隨時發言。例如,南京市設立的網絡新聞發言人明確規定網上意見24小時之內必須回復。更有專家指出,針對網絡輿情迅速及時的特點,網絡新聞應該力爭在黃金4小時之內得到回復。
除此之外,傳統的新聞還受到地域的限制,而網絡新聞則徹底打破了國別、地域的限制。因此,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省市的新聞記者、網民只要對主題感興趣,都可以參加。另外,網絡新聞會還打破了參與人數的限制。傳統的新聞會無論場地多大也只能由特定數量的記者參加,而網絡新聞會則為無窮盡的網民提供了可能。
網絡新聞發言人的意義:開啟政府網絡執政的新時代
美國學者timothy cook最早在《新聞執政:新聞媒體作為一個政治部門》(《governing with the news》)一書中曾提出“新聞執政”的理念,指出現代政府應當運用新聞來提高公共政策部門的執政形象、執政公信和執政的合法性。網絡時代給政府執政帶來了新的挑戰,中國政府順應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網絡對政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戰設立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開啟了政府網絡執政(governing with internet)的新時代。
2003年非典疫情初期,中國政府由于采取傳統的媒體管控方式,導致非典疫情假消息、小道消息泛濫,從而進一步加劇了社會恐慌,不利于非典疫情的防控。汲取非典的教訓,中國政府加強了新聞會的建設,權威新聞的,成功引導了社會輿論。
當前,網絡已成為民意表達最為集中的場所之一,已成為公眾參與政治的主流渠道?!熬W絡新聞發言人”的出現,是政府信息公開的新渠道和新方式,也是政府改進作風、促進勤政廉政建設,踐行執政為民理念的重要途徑之一。政府設立網絡新聞發言人直面網絡輿論,是中國政府順應網絡時代的必然產物。網絡新聞會打破了時間、空間和參與者數量的限制,實現了從過去的間接到現在的直接,從單向傳播到雙向溝通,從現實到虛擬的突破,開啟了中國政府網絡執政的新時代,是中國政府更加成熟和自信的表現,是中國政治更加透明和民主的表現。
網絡新聞發言人實踐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網絡新聞發言人開啟了中國政府網絡執政的新時代,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然而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仍然處于蹣跚起步階段。網絡新聞發言人的實踐和發展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網絡新聞發言人發展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網絡新聞模式的推廣。目前,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雖然僅在我國幾個省市試點,但它一出臺就引起了輿論的關注。從當前來說,整體輿論導向對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出臺表達了肯定態度。然而,如何將網絡新聞從試點到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網絡新聞依托的是網絡技術發展和網民的參與。不同地區網絡技術的普及程度和網民的成熟程度各不相同,如何根據各地、各部門不同的情況建立適合不同地區不同部門的網絡新聞制度,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網絡新聞發言人形式、內涵的拓展及其制度保障。其實,網絡新聞并非是一個新生的事物,不過最早的網絡新聞主體不是政府而是企業。早在2000年3月20日,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批準,北京藝百網絡就舉辦了“中國首次網上新聞會”⑤。網絡新聞是把傳統的新聞與先進的互聯網技術相結合,通過網絡形成虛擬會場,把新聞者和分散于不同地點的記者集中在一起,使信息在相當廣的范圍內實現有效傳播。
從目前我國幾個省市的政府網絡新聞發言人的實施來看,網絡新聞發言人更側重線上的網絡新聞形式。網絡新聞發言人的主要職責是在互聯網上信息,用發帖、跟帖等形式回復網絡輿論,形式極其簡單。其實網絡新聞形式可以更加豐富多樣,同時網絡新聞的內容也急需拓展。網絡新聞發言人不是網絡發言,而更應當是網絡服務的一種形式。
網絡新聞的理論指導。網絡新聞發言人從無到有,從試點到推廣的過程是我國政府在網絡執政時代的積極嘗試。任何一項社會實踐都需要相關理論的指導,中國政府網絡執政的新聞實踐同樣也需要網絡新聞等相關理論的指導。而且,相對于傳統的新聞來說,網絡新聞實現了傳統模式的多個突破。傳統的新聞理論在指導新型的網絡新聞的時候更顯捉襟見肘。
因此,加強對網絡新聞的理論及應用研究,對于提高網絡新聞水平,加強政府網絡執政水平大有裨益。伴隨著中國網絡新聞的蹣跚起步,網絡新聞的研究和理論化同樣也需要加強。
對于日漸興盛的網絡媒體來說,網絡信息表現出來的非線性特點注定了以前舊模式在網絡新聞信息傳播中的缺憾。構建網絡新聞信息傳播新模式能簡潔、直接、有效地給接受者展現網絡新聞信息傳播的交互性,能把具體操作過程中不能看到的信息傳遞以及接受者反饋展現出來,有利于其他相關網絡理論的形成。
為了較好地區別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在傳播新聞方面的異同,本文由二者的傳播特點著手,經過比較構建起網絡新聞信息傳播的新模式。
傳統的媒體新聞傳播模式
報紙、廣播、電視是日常生活中的主流媒體,盡管在新聞信息傳播方面有不一樣的工具、途徑與傳播形式,不過也有共同的傳播特點:1.傳播與接受關系明晰。也就是在新聞信息傳播之中,報社、電臺、電視臺通常掌控“發言權”,是唯一的新聞信息源頭,即新聞傳播的掌控權是在媒體之中,而普通民眾是信息的接受人。2.接受者之間互相孤立,聯系不緊密。報社、電臺以及電視臺表現出星之構造往外傳輸新聞信息。與此同時,所有接收到新聞信息的接受者正常情況下不會運用相同的途徑把新聞信息重新傳遞給別的人。并且,接受新聞的民眾是不會再運用媒體來再次傳播新聞信息,僅僅是運用談話和對話等方式來進行。3.傳統媒體把信息傳播給接受者,接受者卻不能運用相同的途徑來反饋信息。就是安排設置“讀者反饋”、“民眾熱線電話”甚至是邀請民眾親身參與到節目中來,都無法切實有效地變換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和接受者之間“我說你聽”的傳播模式。因此,接受者的反饋信息卻是時間晚的,或信息量少,或運用其他的工具展現出來,不能真正有效地達到那種“傳播”和“接受”之間的雙向互動交流,在新聞媒體與接受者之間樹立了一面隱形之墻。
根據以上觀點,能夠得出以下結論:在新聞信息資料的傳播中,傳統媒體的最大缺憾是不能給傳播者和接受者兩方都提供一個相互對等交流溝通的信息平臺,接受者對某個新聞信息的反饋情況與需求狀況都無法迅速傳遞到傳播者那里,傳播和接受之間沒有交互性。和傳統媒體來作比較的話,網絡媒體的新聞信息傳輸在交互性方面有傳統媒體不能比擬的優點。
網絡媒體新聞傳播模式
根據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觀點,每次技術層面上的創新都會推動新聞信息傳播方式向前大步跨越。網絡媒體傳播新聞信息是以因特網為基礎,運用現代先進的傳播技術,在新聞信息傳播的內容、形式和方便人們閱讀等方面全面做了改進,有很強的立體性信息傳播功效。和傳統的新聞傳播作比較,網絡新聞一是經過內容的設置、結構的取舍等方法,讓新聞報道有了“最好狀態”,方便人們獲取立體認知,能更清楚更深層次了解新聞信息;二是接受者的建議和態度能馬上傳遞給傳播者,傳輸與接受間有了某種互動關系,進而讓新聞立體傳播功效在網絡的氛圍中有更加深入的展現。
網絡新聞信息傳播的構造中無固定新聞信息發出者與接受者,傳播者和接受者無明顯界限,不管是傳播者還是接受者全部是網絡信息傳播中的一個環節,所有環節都能向其他環節傳輸信息,與此同時所有環節也都能向傳輸信息的環節傳輸所反饋的信息。全部網絡傳播展現出那種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的網狀構造,并且伴隨網絡覆蓋面的拓寬而持續拓寬。
在實際網絡傳播中,傳播者和接受者間有著一個信息互換平臺。此信息互換平臺包含計算機、終端機以及信息交換設備,它事實上是網絡新聞信息傳播的中樞。不管是傳播者還是接受者,都能運用這個途徑做傳播和接受的活動,傳播者把新聞信息匯總于此平臺之上,接受者能通過這個平臺隨意挑選相關新聞信息。
網絡傳播融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所有特點于一身,相互交流與雙向流動是它最突出的特征。伴隨網絡技術持續提升與完備,接受者的反饋信息慢慢變成網絡新聞信息傳播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和傳統媒體接受者的反饋信息不一樣的是,使用網絡的接受者對網絡新聞信息的反饋依然運用網絡來傳輸給傳播者;把自身的反饋信息傳輸給傳播者的時候,使用網絡的人還能運用信息互換平臺與其他客戶作建議、思想、觀念之碰撞,相互碰撞的結果一般會最終形成全新的信息與建議。
接受者運用網絡媒體看新聞的時候,他們反饋信息常常會與所閱讀的網頁一同進行,有多元性、時效性、同步性的特征。
大多數情況下,網絡新聞在頁面上僅僅展現出相關新聞的標題,把重要的、有可看性且可以吸引接受者的新聞標題留在第一層面上,把相關內容以及新聞報道、新聞背景留在第二或者第三層面。唯有第一層面的相關新聞標題牢牢吸引了普通民眾,人們才會慢慢深入去了解,并會不停地點擊相關的新聞信息鏈接,進而了解相關新聞信息的全部過程。民眾對新聞信息的反饋有下面一些形式:1.對新聞第一層面毫無興趣,不想點擊接著閱讀,和傳播者也無交流溝通。2.被新聞標題所深深吸引,慢慢去看新聞的所有內容,乃至去點擊相關鏈接看相關的新聞信息。例如在攻打伊拉克的海灣戰爭沒有開始之前,全世界都非常關注伊拉克局勢之時,新華網在其網頁的首版《最新播報》中專門開設了“伊拉克局勢二十四小時全天候報道”欄目。對伊拉克局勢有興趣的民眾能夠先進入“滾動新聞”,走進第二層次,且由“美軍動態”、“伊拉克時局”、“聯合國態度”、“核查行動”、“大家評論”、“相關時局圖片”等欄目上挑選自己喜歡看的內容進入,在第三層次上挑選其非常想知道的相關新聞信息。此種傳播和接受模式極大地強化了網絡客戶挑選新聞的自主和自由性,符合接受者接納相關新聞的內心需求,很大程度上吸引接受者運用網絡去看新聞信息。3.接受者能在閱讀新聞的時候運用電子郵件,把自己的想法、建議和要求很快反饋到傳播者那里,有利于傳播者迅速知曉新聞信息傳播狀況以及功效,改善與完備采訪、編輯等相關工作。4.接受者可把他對某個新聞或者某個事情的意見發表在網絡相關論壇上,和別的網絡客戶能馬上作一些討論,達到橫向建議的反饋目的。另外,人們還可以把自己覺得有價值的信息資料通過電子郵件推薦給朋友,也可以發到bbs上面。5.接受者能通過聊天的形式與網絡新聞的記者和編輯們相互交流對一些新聞事件的意見,或者是通過網絡與嘉賓們就一些新聞熱點和焦點問題作“面對面”的相互交流與溝通。
構建新模式的過程以及相關分析
根據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在技術上以及運用上展現出來的特點,我們在構建模式時應重點考慮以下幾點:
1.怎樣展現傳播者和接受者、接受者和接受者間的新聞信息的相互傳遞、反饋、互相交流、結合、意見和建議相互碰撞?把現實生活中虛擬的信息資料交流平臺擺在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運用它的媒介作用展現網絡新聞傳播各個方面的信息互動是此模式非常特別的地方。2.怎樣把實際傳播中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溝通以及反饋途徑展現出來,表現出傳播者的主導性以及接受者的獨立自主?依照接受者的內心表現與閱讀方式,我們把接受者的反饋分為三種類型:不作反饋型、點擊閱讀型、相互交流探討型,將接受者通過相互交流的平臺與傳播者的互動一同構建起來。3.怎樣強化網絡新聞信息傳播的整體性和社會性?在剛開始構建此模式時,我們沒考慮到接受者與傳播者的個體要素,沒把二者放在整個社會大背景下去思考??墒菑男睦韺W視角來審視,所有傳播信息者在對新聞信息傳播時會或多或少受其自身因素的影響,且會受到自身價值觀與傾向性的束縛。與此同時,眾多社會因素也會影響傳播者與接受者,致使他們對有些新聞信息是不是有興趣,程度深不深,是不是展現出其興趣,他們的反饋展現到何種程度。在此模式最后成型的時候,我們專門考慮這些因素對傳播者與接受者的影響。
根據上面問題綜合考慮,綜合互動和互向交流性為一體的網絡新聞信息傳播模式的展現如下。以人民網對美國攻打伊拉克的戰爭時局的報道為例,來了解新聞信息怎樣在接受者與傳播者間相互產生互動。2003年4月12日頭版新聞大標題是《美國軍隊撲克牌通緝令:薩達姆是“黑桃a”》。普通民眾若對此條新聞不感冒,也就不可能點擊相關新聞,更不會對這個新聞發表任何評論,僅僅會在《最新報道》與《深入閱讀》中挑選其他戰爭新聞信息。有些接受者對此頭條新聞出現“心理忽視”,隔斷了反饋途徑;若接受者對這有興趣,則能點擊“深度報道”去進一步了解情況,且在子頁中還能夠點擊“相關評論”去了解別人對此新聞信息的一些看法,或者表達其本人意見,實現網絡交流溝通。與此同時,接受者還能夠在子頁中去看“其他新聞報道”,進入其有興趣的第三層、第四層信息;另外,接受者還能通過“人民論壇”在《戰爭結束后伊拉克建設誰買單?》中和學者、網友相互交流。
從接受者接受新聞信息的視角來審視,接受者每遇到一則新聞,大都會呈現出沒有實際反饋、閱讀新聞、相互討論等幾種情況。接受者不管選擇什么信息都會對別的信息造成短暫的內心忽視,對別的信息表現出不作反饋的態度。表現在實際生活中,就是接受者對那么多信息的一個綜合排隊的過程,排在第一位的新聞信息首先被接受者閱讀以及相互交流和探討,排在第二、第三位乃至后面的新聞信息唯有等下一次的接受者挑選——相互交流——反饋的過程。
現代網絡新聞信息傳播模式的特征和優點
綜上所述,此模式很好地處理了我們在剛開始建立時所考慮的因素,契合了具體應用過程中網絡新聞信息傳播的特點:凸顯了新聞信息交流平臺的重要性?,F代網絡新聞傳播能在接受者和傳播者乃至大眾傳媒等外部氛圍之間作自由連通與信息相互交流,不能離開信息交流平臺的橋梁作用。本模式將它的橋梁作用很好地展現了出來。注重信息的雙向相互交流。此模式把現代網絡媒體和原來的傳統媒體進行新聞信息傳播的最大不同——互動性運用不一樣的反饋類型展現了出來。注重現代網絡新聞信息傳播的綜合和社會性。
麥奎爾與溫德爾在《大眾傳播模式論》中指出:“適合所有目的與所有分析層次的模式肯定是沒有的?!币虼耍跇嫿ìF代網絡新聞信息傳播模式中,把研究難點放在接受者的反饋與傳播的互動方面,由實用視角去勾勒出新聞信息的相互交流,為更深層次的理論研究提供大致結構。我們有理由相信,伴隨網絡技術的持續提升,網絡新聞信息傳播的日臻成熟,網絡新聞信息傳播模式也會持續提升、創新與完備。
[論文關鍵詞]網絡新聞 新聞真實 社會資源
[論文摘要]在網絡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網絡新聞真實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在此之前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網絡上的信息都被看作為可信度較低的信息。而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網絡新聞經過受眾的不斷檢驗,其可信度逐漸被提升。因此,網絡新聞到底有什么樣的特點,以及網絡媒體如何利用豐富的社會資源,逐漸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本文闡述了網絡新聞的特點,并藉由這些特點,結合網絡新聞真實社會資源的特點,對網絡新聞真實如何產生進行分析,并就網絡媒體如何更加充分地利用社會資源提出見解。
一、網絡新聞的特點
1.速度快。由于節省了印刷、制作周期,網絡新聞的速度相比較于傳統媒體要快很多。網絡新聞一般在事件發生后的數小時之后就會在網絡上,并被迅速轉載。我們知道,時效性是新聞的生命,尤其是一些突發性,并且不斷處于變化中的事件,失去了時效性,其可讀性也就大大下降。
2.“能見度”高。網絡新聞轉載率高,轉載速度快,且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網絡新聞在公眾中的“能見度”比較高。這里的“能見度”定義為網絡新聞被公眾閱讀到的幾率。網絡新聞首先在作者所屬的新聞機構的網頁上,爾后被其他網站,個人博客,論壇等迅速轉載(通常是在信息后的數小時內),其出現頻率和出現速度大大高于傳統媒體。
3.引發受眾互動可能性比較大。網絡新聞比傳統媒體有更大的引發受眾互動的可能性。傳統媒體的受眾互動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讀編往來。報紙開辟讀者來信專欄,大量的讀者來信通過遴選,可能在報紙上進行登載。二是熱線選登。一些都市類報紙開辟了讀者熱線,讀者通過熱線反饋的信息,經過遴選和編輯,被登載于報紙上。三是廣播節目播出過程中,接入聽眾熱線,聽眾的聲音作為廣播節目的一部分播出。四是電視節目錄制過程中,邀請部分觀眾到達錄制現場參加節目錄制,并有可能進行發言,發言的內容有可能作為節目的一部分被播出。
傳統媒體的互動形式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受眾的反饋,通常是經過編輯,剪輯后才得以登載或播出,這就損害了受眾反饋信息的完整性,甚至原意都有可能被歪曲。二是有相當大一部分的受眾反饋意見被“打入冷宮”。由于媒體資源有限,媒體不可能把所有受眾的反饋意見都在媒體上有所呈現。三是在傳統媒體上信息的綜合成本比較高,打消了部分受眾意見的想法。四是前往電視節目錄制現場,會花費受眾大量的時間成本,在當前的快節奏生活狀態下,很少有人會為了僅僅一個意見,就前往電視節目錄制現場。更何況,并不是每一個到達節目錄制現場的觀眾,都有機會自己的意見。
而通過網絡意見,對于能夠使用論壇、電子郵件、博客、播客進行信息的網民來說,是非常便利的。只要打開電腦,連接網絡,只要打出一串文字,就可以自己所知道的信息和自己的意見,并且與此同時得到心理上的一些滿足(下文有具體敘述)。
4 .信息量大,來源多。網絡新聞的信息來源是所有網民,網民的身份構成非常復雜,涵蓋了社會的方方面面,三教九流,不同年齡,不同國家,不同身份,不同個性,不同利益集團的各類網民,在網絡上各種消息。無論是行業內幕,還是突發事件,都通過網民上傳到網絡上,為其他的眾多網民所見。
任何突發事件,如一場騷亂發生的時候,有專職記者在場的幾率不是很高。在傳統媒體傳播時代,通常是由線人通知報社、電臺、電視臺的記者,然后由這些記者對事件進行報道。在那個時代,普通人無法利用任何媒體資源,只有記者才能利用這些資源,向公眾信息。但是在網絡時代,任何掌握一定網絡知識的人都有可能成為信息者。
同樣一件事情,即使有再多的記者進行報道,其報道視角仍然局限在全體公民中很小的人群中。而且,由于新聞從業人士接受過相似的職業教育,且自身社會地位相近,他們的報道視角往往也帶有某種共性。而網絡時代到來后,信息的來源非常多,其傳遞者包括了社會的各種成員,也就從更多的角度被表述出來。
二、網絡新聞真實
1.網絡新聞真實是如何形成的
網絡時代之前,新聞的形成主要是以下一個過程:記者和編輯通過對事件本身進行調查,報道,選取某一個角度對事件進行描述,形成文字、廣播或者電視節目,在媒體上登載或播出。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合格的記者會比較全面地描述新聞事實,做到整體真實。但是,由于多種因素,新聞真實距離事件真實,仍然有很大的距離。
記者作為個體,有其自身無法擺脫的一些局限:如個性特征,個人興趣,利益相關的潛意識等。這類局限通過專業教育和培訓,其影響可以被降低,但是要想根除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由于新聞媒體是生存在各種利益相關方關系錯綜復雜的社會中,盡管它們一直在努力地標榜自己是不受利益驅使的,但是通過各方面的研究結果顯示,新聞媒體不受利益驅使只是一個美麗的神話而已。
而在網絡時代,大量的網民在網絡上自己所知道的消息,表述自己的觀點,網絡新聞的真實形成過程可能如下所述:記者在網絡上發表新聞,網民閱讀之后,依照自己對事件的了解程度,和記者所報道的新聞相同或者是不相同的信息,記者和網民從比較多的角度對事件的描述,就逐漸構成了較為接近事件全面真實的新聞真實。
2.網絡新聞真實和傳統新聞真實的區別
(1)傳統新聞真實主要是由新聞工作者,包括記者,編輯創建的;而網絡新聞真實是由新聞工作者和對事件有所了解的網民共同創建的。(2)傳統新聞真實的表述角度上較為單一,而網絡新聞真實的表述角度比較多。(3)傳統新聞真實包含的信息量較小,單一,清晰,網絡新聞真實包含的信息量較大,繁復,雜亂。
三、網絡新聞社會資源的模式
1.網友自發新聞資源的模式
網友在網絡上新聞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論壇,博客,資源網站,網民的個人網頁。
論壇的組織形式比較近似于討論:一個事件和一種觀點被在論壇上,網民閱讀后,跟貼討論,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事件的表述和有關事件的觀點。其特點是信息在一個頁面上發生大集成,不同的信息和觀點在不同的時間點在同一個頁面上,人們不需要尋找別的媒體,就可以了解到其他人對于這個事件的看法。
博客是一種“自媒體”,網民撰寫了對某個事件的描述和觀點,無論是自己親身經歷的還是來自其他信源的,直接在自己的博客上。越來越多的新聞事件,通過這樣的渠道出來。上個世紀,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和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的桃色新聞,就是由一個名叫德拉吉報道的個人博客首先的。自德拉吉報道以來,博客上的新聞,尤其是一部分能夠經歷某些受關注事件的名人在博客上對事件的直接撰寫,也得到了更大的關注。例如,當網民想要了解一部電視劇的拍攝花絮,并不一定要像以往,一定要等到電視劇播出后,電視臺制作一期演職員訪談時才能看到,而是在電視劇殺青不久,就可能從電視劇的某位演員的博客上了解到。
資源網站是一種任何人通過注冊的身份驗證之后,都可以把自己所擁有的資源上傳到網絡上的網站。當前最為典型的,也是最為著名的,就是各種視頻網站。在這些視頻網站上,網民自己收集或者是拍攝的視頻,傳遞了新聞事件的信息。3.14拉薩打砸搶暴力事件后,目擊者拍攝的視頻成為廣大網民了解事件的一個重要渠道。
個人建立網頁,新聞,這在廣大普通網民中是并不常見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類事情日漸較多。拉薩事件發生之后,清華大學的學生建立了反cnn網站,一些關于事件的真實情況,在網絡上引發了相當強烈的反響。
2.從傳統的線性模式到網狀模式
傳統的新聞模式是線性的:新聞記者了解事實——就事實撰寫新聞——新聞——接受來自讀者的郵件,電話的反饋。這種線性的模式,比較容易有斷裂的可能,每一個鏈條發生斷裂,都會導致消息傳播的不全面,進而影響新聞真實的呈現。
而通過網絡進行新聞,新聞是呈網狀的。新聞事實,通過不同的渠道和角度被表述出來,共同構成了新聞真實。這種新聞真實由于從到反饋,都有著大量的節點存在,所以其斷裂的可能性也就較低。如果把話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記者如果說錯了,那么還可能有當事人和目擊者來正確的信息,當事人或者目擊者沒有說清楚的事情,可能就是記者的信息。
因此,網絡新聞的網狀模式,給了新聞真實的呈現更多的機會,是一種可以充分利用網民所掌握信息的模式。
四、從人性看網絡新聞真實的形成
由于網絡新聞真實的形成過程中,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大量有信息意愿的網民,這種真實就無法順利形成。
1.人的正義沖動。人的正義沖動是網絡新聞真實所需要的事實真相的被出來的重要動力之一。由于正義沖動的存在,當網民在閱讀到和自己所認知的事實不同的新聞事實呈現時,就會產生“我要說出真相”或者是“這個作者說得不對,應該是這樣這樣的”想法,并付諸行動。這種正義沖動,是人在接受了大量的正義教育之后所產生的。
可以說,正義沖動,是一切新聞真實,包括傳統的新聞真實和網絡新聞真實產生的原動力。人們有說真話的欲望,認為說真話可以影響事實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是作為人的使命所在,是一種無法推卸的責任。
2.人的炫耀欲望。人的炫耀欲望,是另一種網絡新聞真實所需要的事實真相的被出來的重要動力。由于炫耀欲望的存在,同樣是閱讀到和自己所認知的事實不同的新聞事實呈現時,會產生“這個人其實不知道情況,純粹是瞎編”,“我才是真正明白事實的人”之類的想法。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人會盡其所能去描述他所了解的事實,以盡可能充分地炫耀自己在事情認知上的優勢地位。在博客和資源網站上,這種心態比較明顯。
3.人的交流欲望。人的交流欲望,也是事實被的重要動力之一。由于交流欲望的存在,人們會在閱讀到其他人的事實后,自己所知曉的事實,并把的信息表現為一種引發討論的狀態,以達到交流的目的。在論壇上,這種心態表現尤為明顯。
五、網絡媒體運作和社會資源利用
1.網絡新聞真實的監控難度。和傳統媒體一樣,網絡媒體的言論也要得到監控,才能正確地呈現新聞真實。而且,網絡媒體的一些特有特點,決定了網絡新聞真實的監控較之傳統媒體新聞真實來說,有更大的難度。
這些難度主要來自于:第一,網絡媒體的準入門檻比較低,較之傳統媒體來說,可以利用網絡作為媒介新聞的人數量非常大,且身份修養各異。這樣,處于各種目的,大量的非理智言論,編造的事實都有可能出現在網絡上,以混淆人們的視聽。第二,網絡信息可謂海量,要對所有的網絡新聞加以監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在不斷增長的網絡空間中,每時每刻都有著海量信息進入網絡并復制,監管滯后時有發生。第三,由于網絡新聞速度,更新速度都較快,對于監管部門來說,核實新聞事實的速度要求也就相應較高。
2.網絡新聞真實的引導。網絡新聞真實的影響力目前一直在上升,因此如果網絡新聞不能得到正確有效的引導,就無法有效發揮其作用,還可能導致一些負面效果。要有效運用網絡新聞的社會資源,需要注意以下兩個要點:
(1)必須要為網民提供合適的自由來進行新聞。自由度不高的情況下,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無論什么信息,只要被看作是有礙于某些目的,就會被刪除,無論這些信息是否正確,是否符合公理。如果網民長期處于這種狀況,新聞的積極性就會嚴重降低,新聞真實構成材料的提供者也就會越來越少。但自由度過高的話,就會無法控制信息,出現一些不適合于廣泛傳播,甚至是有害于公眾的信息。因此,如果能夠通過科學的研究,制定出一個合適的自由程度,就能夠有效地利用社會資源。
(2)監控和引導,都要盡其可能地化于無形。如果監控手段過于明顯,就會給網民造成明顯的被監管的感受,一旦出現這種感受,一般人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我上來說說話,也沒說什么不合適的,居然就不讓我說,真是過分。這樣的想法出現之后,網民的積極性也會被嚴重打擊。同理,引導手段過于明顯,就會使網民感到被當成了無知者,也會降低發表新聞與言論的積極性。
六、結論
網絡新聞真實切實存在,并且有效地在網絡媒體上構建了新聞真實。這種新聞真實,由于網絡媒體的特性,較之傳統新聞真實來說,更加接近事實的真相。網絡新聞真實的存在,和人性中的一些特點密切相關。和傳統新聞真實一樣,網絡新聞真實的產生,同樣需要有關部門對網絡媒體的監管和引導。有效的監管和引導,是網絡新聞真實得以維護和保證的重要手段。
網絡新聞色情化現象由來已久,一方面內容上選擇與“性”有關的新聞狂轟濫炸,另一方面對新聞色情化處理,或挖掘細節,或配以暴露性照片、視頻。新聞色情化研究對新聞色情化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有一定的批判意義,但大多以羅列現象為主附以臆斷式的結論,未對現象作深入的探究并缺乏方法論的指導。①本文就“艾滋女”事件的網絡報道(新聞報道和新聞評論)進行個案研究,在定量研究的基礎上,對樣本文本進行精神分析,以透視新聞色情化背后的真實。
“閆德利”網絡新聞報道表象描述
2009年10月12日,一個自稱“閆德利”的博主在新浪博客上自曝駭人身世引發了網絡地震。該女子稱其被繼父強暴后在北京做發廊小姐并染上艾滋病毒,隨后,其在博客公布了279個手機號碼以及大量不雅照片,并稱要報復社會。該博文迅速被天涯、開心網等網站轉載。10月16日,一篇被網站大量轉載的文章《艾滋女閆德利再自曝 公布“接觸者”只為尋夫》為本來很火爆的話題添油加醋。當天百度引擎中“閆德利”的搜索量達到19萬的峰值。17日,閆德利家人接受當地媒體采訪并聲稱自己遭人陷害。18日,閆德利經國家權威部門檢測,證明其未染艾滋病。19日,閆德利首次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相關文章是由其前男友楊某所為,并表示向其索要賠償。21日,容城縣公安局民警在北京將楊某抓獲,以涉嫌誹謗罪將其刑事拘留。據楊某交代,博客上所謂“嫖客”號碼大部分來自閆德利的通訊錄。
本文首先是用百度搜索截至2009年11月10日標題中含有“閆德利”的新聞文本。然后對搜索的結果進行了剔除,剔除以下三類文本:標題重復的;內容大同小異的;題目中含有“閆德利”字樣但內容和“閆德利事件”無關的,比如“四川版‘閆德利’下跪道歉”。經過篩選后,最后獲得的新聞文本一共是310條。
通過對文本進行逐一分析,發現文章的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四類:第一類集中對事情進展的關注(如在第一時間轉載閆德利的博文、公布的電話號碼和照片)以及對閆德利的批評、譴責甚至謾罵,此類文本占總量的68%;第二類是針對網絡媒介的批評和對大眾媒介素養缺乏的反思,占到總數的14%;第三類涉及制度方面的思索,一方面建議加強網絡監管,呼喚用立法的途徑解決類似事件,一方面對公權力的無作為進行了拷問,共占總數的7%;其他占11%,比如對閆德利的關愛和對事件法律解讀等。
迎合和刺激:本我文本、超我文本的泛濫和自我文本的缺乏
“潛意識”理論和“人格結構”理論是精神分析的理論核心。潛意識即無意識,包括人的原始沖動、各種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與本能有關的各種欲望,它是心理的深層基礎和人類行為的內驅力,決定著人類的其他心理活動,進而影響人的行為。榮格將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稱為個人無意識,除此之外,他也認為人類本身也有無意識,它是人類在以往歷史進化過程中的集體經驗,它為個人的行為提供了知覺和行為的選擇模式,即集體無意識。他認為,人類存在一些先天固有的“直覺”形式,即原始意象,它像本能一樣把一個人強行納入特定的生存模式,它們“把人的知覺和領悟方式強行納入特定的人類范型”②。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姆對以前的超驗無意識進行了修正,在他看來,無意識的產生不僅僅是由人生物性本能所決定,更含有社會基礎的社會無意識。在弗洛姆看來,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相類似的性格是所處社會環境的產物,社會性格源于人性對社會結構的動態適應,社會性格產生新的需求和焦慮,“新的需求產生新思想,并使人易于接受,這些新思想又反過來趨于穩定并強化新的社會性格,決定人的行為”③。弗洛姆將社會無意識和馬克思經濟基礎和意識形態的辯證關系有機地結合起來,從唯物的角度對無意識進行了創造性的闡述。
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構成。本我構成內心的欲望,自我形成個體與環境之間關系的功能,超我形成心靈的道德戒律與理想期望。本我是潛意識的、非道德欲望的體現者,它遵循“唯樂原則”,即追求無條件的滿足,規避各種痛苦。自我遵循“現實原則”,它從本我中發展而來,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間的中介。超我遵循“道德原則”,是一種外在約束的內在化。它的主要功能是按照至善原則指導自我,限制本我,以達到理想自我的實現。因此,自我就是一個可憐的仆人,要同時侍奉三位專制的主人: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④自我既要接受超我的規訓,又要滿足本我所需要的事物,同時不能違反超我的價值觀。通常情況下,這三者保持和諧的狀態,從而保證了人格的發展。如果三者關系失調甚至破壞,就會產生神經性疾病,危及人格健全。
精神分析是媒介分析的重要方法,可以通過新聞現象看到事情背后的真實。和人格結構相對應,新聞文本可以分為本我文本、自我文本和超我文本。⑤
本我文本:滿足本能需求,追求眼球經濟。本我文本以無條件滿足受眾的低級欲望為目的,大多以煽情性的話語和暴露的照片作為誘餌,以提高網站的點擊率,對事件的論述上以非理性為特征,在沒有核實事件真實性的情況下,對當事人口誅筆伐,甚至謾罵。而此類文本占文本總數的65%。
敏感詞匯充斥新聞標題。新聞標題中含有“艾滋女”、“性”、“裸(艷)照”等直接或間接與“性”有關的詞語的新聞達到229條,占文章總數的75%。文本中更是充斥著類似的詞語,極大地挑逗和滿足了受眾的各種欲望。
新聞寫作上,幾乎沒有一家網站媒體對當事人進行采訪,大多是以訛傳訛。很多網站第一時間轉載博文、轉發裸露照片,并迅速轉載“尋夫”博文,披露當事人的個人信息、個人資料,集體關注閆德利檢驗艾滋病毒直至將始作俑者的楊某抓獲。對事件形成的原因,大都演繹成各種猜測,故弄玄虛,背離了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新聞的編排上,大多配以暴露性的圖片。筆者統計中發現,幾乎所有關于閆德利的新聞都配有博客中轉載的圖片,從一幅、兩幅甚至更多,數量不等。即使在閆德利被確診未患艾滋病的第二天即10月19日,新民網等網站轉載一篇標題為《艾滋女閆德利博客裸照曝光》的文章,公布了博客中所有艷照的截圖,只是用紅筆畫去了敏感部位。網絡新聞本身就在進行著淫穢照片的傳播,極大地傷害了當事人。事件的評價上,絕大多數評論沒有對事件進行客觀的分析,在未知情的情況下,使用了一些侮辱性的語言,誤導了網民。
超我文本:居高臨下的道德宣判。以10月19日閆德利未檢測出艾滋病為分界線,閆德利事件的報道呈現出兩種截然相反的報道范式。19日之前,各網站新聞在未對事實核實的情況下,義正詞嚴地對閆德利進行譴責,以社會良知的維護者自居,更有甚者將事件和愛國主義扯上關系,題目是《閆德利丟人上了韓國門戶網站》。19日之后,網絡新聞除了對事件繼續追蹤報道之外,更多地體現對受害人閆德利的同情和關愛,比如號召網民和社會關心受害人,不要再去傷害她,并建議受害人用法律武器去維權,更多的是對網絡媒介的批評和媒介素養缺失的深深擔憂,還有報道質疑公權力在事件中的無作為,任憑事件自然發展,此時,網絡又變成悲天憫人、為受害人指點迷津的英雄形象。
在304條新聞當中,有208條是對事情本身的關注,描述事情的原委、披露當事人隱私和對當事人的批評和譴責。其中對當事人的批評譴責占到60條,而56條是19日之前刊載的。其他三類,即媒介和受眾媒介素養的批評占40條,其中只有3條是19日之前的,其余37條是在19日之后刊登的;制度方面的批評共有22篇,全是19日之后刊登的,以及法律解讀和對當事人的同情的34篇文章,有25篇是19日之后的。
統計數據表明,各個網站基本的核實工作沒有做到位,網絡報道把關缺位,在一定程度上,網絡媒體為事件的發展推波助瀾、添油加醋以致謬種流傳,完全違背了新聞道德。從開始的譴責、揭人隱私、謾罵到后來對當事人的關愛、對公權力和媒介以及公眾的批評,網絡新聞成功地實現了從本我文本到超我文本的構建。前者以滿足人們潛意識中的本能等低級趣味為目的,成功地支配了受眾的目光,提高了網站的點擊率和知名度,受眾“被自覺”地參與到網絡的狂歡中。后者是一種外部規約的內在化,也在無意識中發生作用,當出現有悖于社會道德的現象時,便開始激烈地譴責以及深深地自責,對錯誤的報道范式進行了及時的修正。而本我和超我大都屬于無意識的內容,受非理性力量的約束,對事實難以做出正確客觀的分析,從而誤導受眾。
自我文本:寥寥無幾的新聞遺憾。新聞文本是以大量采訪和對事實的核實為基礎,只有這樣,才會寫出客觀、公正、全面的新聞報道,才會寫出觀點正確、積極向上有益于健康輿論氛圍的評論,任何對采訪的忽視和對信息核實的疏忽都是有悖新聞精神的。因此,新聞文本應該是自我性質的,它是理性判斷的結果,是在激情和道德之間平衡基礎上的創作。而這次“艾滋女”事件的網絡報道不是嘩眾取寵、挑逗受眾,引發不良趣味,就是高高在上,道德宣判,前后報道截然相反,體現為采訪的膚淺化、報道的煽情化、評論的情緒化和自律、他律的漠視化。
結語
在“艾滋女”事件的報道中,網絡發揮自身迅速及時的優勢,跟蹤事件的整個發展過程,給予事件極大的關注,極大地滿足了受眾的知情權。與此同時,網絡關于事件的報道中本我文本和超我文本占絕大多數,很少有網站對事件進行客觀、公正的報道,缺乏建立在堅實采訪基礎上的較為理性的自我文本。精神分析根據動力學原理,認為心理能量的不均衡分布影響人們心理的健康發展。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超我控制,他的行為就很有道德;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自我所支配,他的行為就顯得很實際;如果能量還停留在本我,他的行為就具有沖動性。動力的不平衡分布,顧此失彼會產生較為嚴重的精神危機。網絡新聞對“艾滋女”事件的文本構建不適當引導了受眾,造成心理能量不適當的分布,將其局限于本我和超我的區域,使得自我力量缺乏的受眾處于焦慮狀態——關于外部世界的現實焦慮、關于超我的道德焦慮和關于本我中性欲力量的神經癥焦慮。隨著網民數量的急速上升和青少年網民的增多,網絡提供的關于事件的“擬態環境”極大地影響人們的社會無意識,有損人們對真理的追求和對人生價值的感悟,對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
摘要 本文以 網絡 新聞標題的傳播價值為切入點,考察分析了網絡新聞標題語言運用的六大策略,
關鍵詞 讀題時代 網絡新聞標題 傳播價值 語言策略
網絡新聞是指網絡媒體利用互聯網的對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
網絡新聞標題同傳統的新聞標題一樣,是新聞的“眼睛”和“廣告牌”,它以簡潔、靈動和具誘惑力的表現形式概括傳遞新聞的內容,引導讀者閱讀。同時。網絡新聞標題的作用遠遠超過了所有傳統的新聞標題,原因在于網絡新聞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標題的不斷引導和提示。網絡新聞標題在吸引受眾注意力,營造閱讀興奮點,爭奪受眾點擊率,從而實現新聞信息的有效傳播過程中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在這樣的大眾傳播環境下,關注和研究網絡新聞標題的傳播價值,并從技術層面透視網絡新聞標題的語言運用策略,對于網絡新聞理論及業務的創新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網絡新聞標題的傳播價值
網絡新聞的閱讀者最先接觸到的只是網絡新聞標題并且只能通過點擊標題鏈接才能進入到正文看到新聞內容。當幾十條甚至上百條網絡新聞標題集中到同一個頁面上時,人們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在這些標題中掃描,做出判斷,進而決定點擊哪一條標題進行閱讀。對網絡新聞的傳播來說,它的這種標題與正文首身分離的特點決定了網絡新聞標題在網絡新聞的傳播中具有獨特的價值。
1 導讀價值
導讀價值是網絡新聞標題最核心的傳播價值。網絡新聞標題將引導讀者從海量的新聞信息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新聞進行閱讀。
與傳統新聞媒體采用的“推”的方式相比,網絡新聞多是采用“拉”的方式,由閱讀者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同時網絡新聞具有在線閱讀的特征,那么考慮到新聞閱讀者上網的時間和費用,閱讀者總是希望能迅速地找到自己“期待閱讀”的標題和新聞信息。網絡新聞標題充當著閱讀者是否進一步閱讀網絡新聞正文的“門面”角色。由此可見,導讀價值彌足珍貴。
2 檢索價值
新聞標題通常被眾多的新聞網站設置為搜索引擎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它也是新聞使用者識別與查找相關新聞信息的最初標識。新聞標題的質量好壞直接關系到新聞在搜索引擎上呈現的面貌。
目前互聯網上的大型搜索引擎,一般是根據文章前幾十個字的關鍵詞語進行數據庫的收集與編錄,而如果不能嚴格遵守諸如“重要結論前置”、“重要關鍵詞前置”這類網絡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再重要的新聞也難以在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數據庫中嶄露頭角。而網絡新聞標題無疑就是“重要結論”、“重要關鍵詞”出現頻率最高的地方。因此對于網絡新聞信息的搜索來說,網絡新聞標題要比網絡新聞正文更能夠精確地搜索相關信息。
據筆者驗證,使用標題檢索,精確度達到80%,而使用新聞全文檢索,精確度只有20%。因此,對于網絡新聞的檢索來說,使用標題檢索的精確性要高于使用全文檢索。這也是網絡新聞標題的檢索價值所在。
二、網絡新聞標題的語言策略
標題在網絡新聞傳播過程中不僅可以起到導讀的作用,而且可以方便檢索。這就決定了網絡新聞標題在語言運用上應該獨具一格,不僅要勾起讀者的閱讀欲望,而且還要便于二次傳播。因此,除了新聞標題對語言運用的一般要求之外,如準確、精煉、規范等,網絡新聞標題在語言運用上還應該采取與傳統新聞標題不同的策略。
1 凸顯策略
對于新聞檢索而言,網絡新聞標題是“重要結論”、“重要關鍵詞”出現頻率最高的地方。因為標題直接反映出了新聞事件中網民最關心、最吸引人、最重要、最精彩的信息點。閱讀者即使不看新聞正文,只看標題,也大體知道新聞事實的主要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新聞的標題本身就是新聞。因此,在制作標題時,必須凸顯事實主體,把握核心信息。
2 對比策略:
對比策略就是將兩種相反或相對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相反相對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照的語言策略。網絡新聞標題運用對比策略,揭示事物或現象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巧妙配合詞語,可以加深讀者的印象,激發閱讀欲望。
(1)同體對比:將同一事物或現象的兩個相反相對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對比。如:
①男女網戀上午領結婚證下午簽離婚協議(網易新聞2009年3月30日)
(2)異體對比:將兩種相反相對的事物或現象放在一起加以比照。如:
②太陽客場遭慘敗生機渺茫開拓者輕松過關排名上升(新浪新聞2009年3月27日)
網絡新聞標題經常把相反相對的事物或現象加以對比,容易造成一種正反映照、正反相成的效果,能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3 變異策略
在 現代 漢語中。詞語之間有著一定的、固有的搭配方式。一般情形下,不能改變或破壞它們之間的這種搭配方式。不過 網絡 新聞標題為了表達的需要,有著許多改變或破壞它們之間的這種一定的、固有的搭配方式的現象存在。這些偏離常規的搭配似乎有悖常理,實際上卻是以事物內部包含的對立因素相互襯托來表達事物的微妙特質,不僅可以帶給讀者新鮮感,而且會使所表達的意思更加地生動。
摘要 本文論述了網絡新聞的藝術特征、受眾的心理預期、寫作藝術以及網絡新聞工作者的自身素養等
關鍵詞 網絡新聞 寫作 藝術
網絡新聞是指在網絡上傳播的原創新聞。網絡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獲取新聞的主流渠道,網絡新聞的影響力正在改變著傳統新聞傳播的技術格局、內容格局和市場格局。網絡新聞寫作比紙媒寫作更緊湊有力,比聲像寫作文字更細致。網絡新聞寫作的基礎是傳統的新聞學,但是網絡新聞傳播的層次化、實時化、多媒體化等特點,在其新聞報道與寫作上有著相應的體現。網絡新聞的寫作,要充分認識與利用傳統新聞寫作的規律,更要研究其發展變化的新規律。
目前網絡媒體上的新聞,根據來源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復制新聞和原創新聞。所謂復制新聞,是指從傳統媒體上復制來的新聞。各個新聞網站把傳統媒體的新聞搬上了網絡。原創新聞是指以下三種情況:一是獨家的、第一手的、網絡記者自己采訪寫作的新聞報道;二是通過重組新聞資源、重新編輯改寫的新聞報道;三是利用網絡傳播的特殊優勢,制作出適合網絡信息傳播規律,與傳統媒體的報道方式、方法在形式上有差別的新聞報道,原創網絡新聞寫作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一、網絡新聞的特征
網絡新聞的發展,與其特有的優勢特點是分不開的,網絡新聞是將網絡的特性與傳統媒體的優勢結合在一起,二者相得益彰。從新聞傳播的角度來看網絡新聞的特點有:
一是數字化。數字化是網絡的新聞存在的條件之一,有了數字化的技術才能將網絡新聞傳播出去,它將文字、圖象、聲音等數據進行壓縮、復制、傳遞,并在需要時將這些數字解壓縮提取出來。網絡新聞的數字化則將一些媒體要宣傳的信息、廣告等都進行數字化,再將信息通過互聯網傳播出去,大大節省了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成本。
二是多媒體。網絡新聞實現了文字、聲音、圖象的同期聲而且在表現形式上多種多樣,它借助網絡的技術將文字設計、動畫、圖象、聲音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以動態的形式展現在受眾的面前,有聲有色,圖文并茂,使得受眾能夠更加被吸引。
三是大容量。網絡新聞在空間能力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信息貯存與轉運的能力。網絡新聞的超鏈接方式使網絡新聞的內容具有無限的擴展性與豐富性。信息空間不受三維空間的限制,大量信息可以被重新組合,字詞可以當場給出定義,充分體現了網絡新聞承載超量信息的優越性。
四是全球性。網絡新聞的發行是全球性的,其受眾可能遍及四海。網絡新聞可以在幾乎任何地點間傳送發行。網絡新聞全球化的特征,有利于媒體的公平競爭,打破了傳統媒體新聞的地域局限性。
五是快時效。網絡新聞的時效性強是由網絡技術所決定的。網絡新聞的更新周期是以分鐘甚至秒來計算。網絡新聞的信息來源廣泛,制作過程比較簡單,網絡能夠在第一時間將新聞出去。同時,網絡能夠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新聞傳播,這樣的新聞傳播速度與時效性是傳統媒體新聞所不能比擬的。這種時效性極強的網絡新聞報道方式使受眾感受到了網絡新聞的極大威力。
六是高選擇性。在傳統媒體新聞傳播中受眾往往會受到各種限制,不能完全接受到全部的新聞,而網絡就沒那么多限制,只要受眾登陸到互聯網,就可以在任何一個網站收看他所想看的新聞,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選擇。
二、網絡新聞受眾的心理預期
網絡新聞寫作要把握網絡新聞傳播過程中受眾心理與行為方式特征,網絡新聞傳播,擁有高速度、多媒體、交互性、數據庫等諸多傳統媒體未曾具有的信息傳播上的性能優勢,也存在諸如網絡信息接收終端的物理特性所導致的屏幕的光刺激、頁面第一視覺區域的有限、上網費用的消耗等各種阻礙信息傳播的局限因素,受眾接受網絡信息傳播的心理預期呈現下列特征:一是快速獲取最新信息,網絡新聞的受眾,需要快速了解自己生存環境發生的最新變化,目前以計算機上網和手機新聞訂閱作為主流信息接收模式的受眾群,通過網絡高速獲取最新信息是他們的普遍需求;二是主動選擇有用信息,在網絡新聞傳播中,交互性信息傳播的特性得到最充分的體現,受眾因此對信息進行自主選擇的欲望更加強烈,并且希望在最短的時間里以最便捷的方式獲得自己最需要的信息;三是精確接近深度信息,深度信息已經成為廣大受眾索取新聞的普遍要求,網絡新聞由于信息的海量存儲、數據庫檢索、信息時間的多級梯度布列等全新技術手段的采用,網絡媒體擁有了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向受眾提供全方位深度新聞信息的特殊優勢,受眾渴望接近深度信息,希望了解主體新聞本身,而且渴望了解主體新聞背景、影響及主體新聞事件發展趨向。“用網絡媒體作新聞報道,求實效首選‘文字’,求直觀首選‘圖片’,人物訪談、講話首選‘音頻’,動態感強的場面和重大事件報道首選‘視頻’?!?
受眾在網絡新聞傳播過程中擁有心理預期,促使受眾獲取網絡新聞的行為特征有新的變化:一是對新聞標題的“第一依賴感”形成,標題是受眾識別新聞內容、判斷新聞價值的第一信號,成為受眾決定是否索取深層新聞信息的第一選擇關口,標題實際上也成為他們權衡自己獲取新聞所支付成本的第一判斷,標題在網絡新聞傳播中的重要性格外突出;二是掃描式閱讀已經成為網絡新聞閱讀的主要方式,受眾閱讀網絡新聞信息速度的加快,導致閱讀方式的改變。網絡新聞傳播開辟了人類信息傳播史上掃描式閱讀的時代。人們享受著五彩繽紛的多媒體信息的同時,也忍受著屏幕光對眼睛的刺激,開始在快速掃描的過程中去發現和感受對自己有用的信息。這種閱讀帶有極大的跳躍性、檢索性、忽略性;三是閱讀中自由選擇信息內容幾率的提高,互聯網新聞傳播為受眾獲取新聞提供了超越時空局限的便利,受眾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接收新聞的內容種類。決定瀏覽新聞的時間順序和時間長度,對接收新聞的過程實施全方位自由選擇和調配,受眾在獲取網絡新聞中擁有的這種極大的自由度,網絡媒體需要在內容的寫作編排上建立起更加合理的鏈接組合系統,以保證信息傳播的豐富度、深刻度。進而保證網絡媒體多元化傳播目標最大程度地實現。網絡新聞傳播過程中受眾接受信息的心理機制和行為機制發生了新的變化,認真研究網絡新聞寫作的特殊性,掌握網絡新聞寫作的特殊技巧,對于提高網絡新聞傳播的質量,增加網絡新聞傳播的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三、網絡新聞的寫作藝術
鑒于受眾在網絡新聞傳播過程中的心理要求及行為方式出現的新變化特點,網絡新聞寫作有其自己的特殊方法:
一要精心制作新聞標題。新聞標題往往最先被搜索引擎捕捉,新聞標題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新聞在搜索引擎上呈現的面貌。突出重點、強調新意、簡潔明快、描述準確和寓意深刻的新聞標題,會吸引、刺激、引導讀者點擊索取下一層新聞內容。新聞媒體網站為增大信息容量,一般采用新聞標題集中組合的引導式版面布局。呈現在受眾眼前的是由大量新聞標題組成的鏈動集群,每條新聞的深層內容往往需要通過點擊標題的鏈接才能索取。新聞標題已經成為受眾決定是否索取網站深層內容的第一引導力量。好的標題會吸引、刺激、引導讀者點擊鏈動索取下一層新聞內容。網絡媒體要想吸引受眾向網站的深層內容進入,就必須強化標題意識,在標題的制作上下大功夫,讓新聞標題對受眾具有引人入勝的吸引力。網絡新聞標題制作的標準:一是清晰準確地說明一個新聞事實;二是突出一條新聞中的最為重要的新聞因素;三是強調一條新聞中最新的變動;四是揭示新聞中最為本質的變動意義。在實際操作中,這四個要求或許不能同時在一個新聞標題中實現,但是。在一個新聞標題中,這四個要求被實現的成分越多,其新聞標題的質量就越高。 ,
網絡新聞標題制作應該注意:一是一則新聞需要有一個單獨一行的、一般不要超過25字的文字標題,以確保描述新聞的本質內容;二是標題第一個詞對于描述新聞或內容是非常重要的;三是新聞標題要善于標新立異;四是為了解新聞的前后關系服務:五是每一個獨立的網頁都必須用醒目的標題作為標識。另外,不要使用賣弄的、夸張的、過分渲染的詞匯制作標題,在快速閱讀中讀者難以準確地了解新聞的真實內容,甚至不得其解,也不要使用隱喻、暗喻、比喻,造成讀者理解上的障礙,甚至形成對讀者的誤導。
二要突出重點新聞要素。網上閱讀新聞的主要方式為掃描式閱讀,要保證讀者能夠準確、清晰地捕捉新聞內容,寫作時就要做到:將重要新聞要素用最清晰的文字方式合理排列并加以描述,寫作時需要特別注意:突顯關鍵詞語,避免強調整個句子或段落,因為掃描狀態中的眼睛一次只能掠視兩三個詞;用一個段落描述一個主要內容,增強讀者是跳躍著的注意力;用最重要的事實或結論作為這一頁新聞的開始,并寫簡短的新聞概要;要高度簡潔地表述最為重要的事實。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準確、完整地了解最重要的新聞因素,在網頁的第一視覺區域完成對最重要的新聞事實的概括與描述;將最重要的新聞要素置于最前面。遵循重要者為先的原則,要把最重要的信息置于最前端;要想方設法讓讀者感到你提供的信息有用。以“對讀者有用的”的方式寫作網絡新聞,讓讀者很快發現他們想要的信息。準確、簡潔、突出,在新聞主體的構造過程中需要同時完成。
三要分層展示新聞的深度信息。網絡新聞過程是一個逐層遞進的過程,讀者是分層去索取新聞信息的。在網絡新聞寫作中,要精確地判斷新聞價值的層次結構,按照讀者關注度、需求度,對紛繁復雜的新聞要素進行立體化的劃分排列,確定一個頁面里諸新聞要素的組合排列關系和多層頁面中的組合排列關系。分層展示一般不要超過四層鏈接。網絡新聞寫作需要立體分層表述。需要注意:一、對新聞重點因素進行精確分解,確定第1、2、3頁面呈現內容。如果傳達的新聞信息能在一個頁面上簡潔而完整地呈現,就不要使用超鏈接;二、保證每個頁面的內容相對獨立的完整性,并從側面更詳細更深刻地解釋主體新聞,通過信息群落深刻了解網絡媒體所要傳達的整體信息。實施鏈動的信息群落包括:新聞諸要素的詳細描述與解釋、支持結論的論據說明、直接背景資料、統計的表格與數據、問題的定義與專門機構的縮寫以及參考資料等等。
四要制作便于檢索的導語和概要。搜索引擎是人們檢索網上信息必須使用的重要工具,讓新聞更容易被受眾檢索和查尋,是擴大新聞傳播的影響范圍,增強新聞的再度利用率的重要條件。為了使新聞信息的內容能在搜索引擎上請晰顯現,一則新聞最前端的數十個字是新聞全部內容的簡明標示,受眾通過在搜索引擎上呈現的描述判斷新聞與自己的需求。其寫作方法如下:一是使用能引起人們注意的詞匯和簡潔的句式制作導語;二是制作新聞概要,將其置于頁面最前端,精心設計鏈動,將讀者引向報道的詳細內容;三是導語和概要描述必須準確反映新聞的內在聯系及本質。
五、滾動式、超文本、互動式寫作。從網絡新聞的類別來看,文字新聞是其基礎部分,大部分視頻和音頻新聞往往是在文字的支撐下再通過超鏈接技術來完成的。網絡新聞中,文字的寫作是其重要的基礎部分。網絡原創新聞的寫作更強調即時滾動式寫作,它是一種超文本寫作和互動式寫作。為滿足受眾快速獲取信息的需求,網絡新聞寫作無“截稿時間”的概念,一切均為“現在進行時”即全方位跟蹤新聞事件發展、即時滾動式的寫作。網絡新聞的一般寫作過程是:1、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發快訊;2、十多分鐘后寫詳細報道、多篇報道,以超文本的方式展開;3、接著附上背景資料和相關報道;4、最后寫出對此事件的評論。這種寫作方式,為保證捕捉最新動態,以快訊為主,然后跟進比較詳細的報道,如果有需要再跟進述評。其中快訊很重要,是即時滾動式寫作中的主角。隨著新聞事件的每一步進展,快訊都要爭取與此同步發出。如果發得頻率高、密度大,就成為即時滾動式寫作的另一種形式,即文字現場直播,它是實時寫作發展到極致時出現的一種報道方式,像電視一樣在事件發生的同時進行現場報道,采用的手段是文字而非視頻或聲音。
四、網絡新聞工作者的素養
受眾的閱讀需求和網絡新聞的迅猛發展,對網絡新聞工作者思想水平、寫作能力和新聞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樹立全新觀念。網絡媒體對新聞信息的要求越來越高,從業人員面對更快的節奏、更多的變化、更高的強度,促使從業人員必須有較全面的本領,必須樹立全新的新聞職業觀,新聞從業人員要不斷學習新觀念、新知識;要不斷強化競爭觀念。正確把握網上受眾對網絡新聞內容與形式的期望與要求,對自身網頁建設策略不斷進行調整;堅持創新觀念,網絡媒體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日新月異,不斷創新,網絡媒體要增強原創性;加強服務理念,擴大網絡新聞服務競爭的規模與層次,強化網絡新聞的服務品質;增強市場觀念,網絡媒體要開放搞活,吸引更多網民;培養務實觀念,充分利用網上新聞資源和各種背景資料,加強現場新聞采寫,以增強網絡新聞的新鮮感,促進網絡運作與交流。
提高理論技能。要又快又好地寫出網絡新聞,必須打好從事網絡新聞傳播工作的科學而堅實的理論與業務基礎。媒體是現代社會中重要公共資源,必須始終承擔起正確引導輿論、自覺維護社會穩定的責任。網絡新聞工作者要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包括政治理論和新聞傳播理論等。新聞的真實性、新聞的黨性原則在網絡媒體時代同樣適用,而且更要適應網絡傳播時代的需要,創造性地體現輿論引導能力。
熟練業務技能。網絡新聞工作者除必須具備扎實的新聞理論、新聞業務知識和較高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等基本功外,還必須具備較高的技術素質,即在網絡及計算機知識方面的素質,包括應用計算機局域網和國際互聯網技術、運用通信技術(通過電子郵件、在線聊天、電子論壇獲取各種最新的信息)、網絡新聞和網頁設計制作及傳遞、計算機輔助報道技術、稿件傳輸技術、多媒體應用等的能力。最好擁有自己的個人主頁,能熟練的編排文本、照片、圖表、音頻、視頻等材料。多媒體寫作和超文本結構空前提高了新聞記者、特別是報紙記者和大眾媒體客觀、真實、立體的報道新聞事件和反映現實生活的能力與質量,這既是信息時代提出的嶄新素質要求,也是新世紀面臨的嚴峻挑戰。
注重新聞實踐。網絡媒體在寫作風格、采訪工作節奏上表現出自己獨特優勢,使傳統新聞逐漸發生根本性變化:一是以文字新聞寫作方式為主將逐步轉變為以多媒體新聞寫作方式為主;二是以線性文本結構為主將逐步轉變為以超文本結構為主。當然,在學習和掌握多媒體寫作和超文本結構的同時,不能丟棄對文本寫作與能力的訓練,包括文字技能和攝影技能,新聞工作者主體素質的綜合思維能力、批判能力也是極為重要的。網絡新聞工作者應當緊密聯系、依托自己新聞采訪與寫作的工作實踐,加強網絡新聞采編實踐,牢固掌握網絡新聞采編實務的運作規律,認真總結實踐經驗與教訓,不斷彌補完善知識能力結構,真正成為適應網絡信息時代要求的新型復合型媒體工作者。
目前中國網絡媒體播發的新聞大都來自傳統媒體,網站一般是原文轉發,有時修改一下標題或對文字簡單刪節,很少對其進行適合網絡新聞寫作和傳播規律的結構性編改,致使新聞描述方式和內容結構布局陳舊、單一,給網絡新聞帶來了諸如信息承載過量、服務功能單調、技術依賴性強、新聞可信度降低等缺陷,對網絡新聞的傳播和發展產生了一些不良影響
但是,畢竟網絡新聞涵蓋了傳統媒體新聞的諸多優勢,從理論上說網絡新聞能夠替代傳統的媒體。它既滿足了受眾新聞信息的需求,也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傳統媒體新聞的不足,網絡新聞寫作作為一個全新新聞形式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摘要】網絡新聞傳播是科技發展的產物,它憑借先進的傳播方式、豐富的信息內容和廣泛的信息量受到人們的青睞。但是,網絡新聞傳播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所以必須采取相應措施加強網絡新聞傳播的輿論引導。本文從網絡新聞傳播輿論的特點出發,探討了加強網絡新聞傳播輿論引導的重要性,從而分析了加強網絡新聞傳播輿論引導的有效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網絡;新聞傳播;輿論;方便
伴隨著互聯網事業的迅猛發展,互聯網作為新興的“第四媒體”迅速崛起,并引發了新聞傳播領域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伴隨著網絡新聞的出現,網絡新聞輿論引導也成為各國政府的一項嶄新而又重要的工作。而互聯網作為一種全球化的網絡信息與新聞共享平臺,它的發展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捷[1]。但是加強網絡新聞傳播的輿論引導十分必要,本文探討網絡新聞傳播輿論引導的重要性及具體方法。
1網絡新聞傳播輿論的特點
1.1網絡傳播的優點
一是信息量巨大。網絡新聞傳播輿論克服傳統版面限制的障礙,使人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可以接收到海量的信息有效拓寬了人們的視野。二是信息傳播具有時效性。某事件發生后,新聞工作者只要把信息上傳,人們登錄網站就可立即了解新聞信息,具有很強的時效性。三是網絡結構的多樣化。作為一種新型科學技術,網絡傳播新聞運用多媒體將聲音、圖像、文字等元素有機結合起來,使當前的信息傳播更加生動,更好的吸引受眾。
1.2網絡傳播的缺點
一是網絡信息缺乏真實性。部分新聞媒體為了追求一己私利,將一些虛假信息到網上,不但損害了受眾個人的利益,還影響了網絡媒體的聲譽。二是網絡新聞重量輕質。當前互聯網為人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是多數信息空洞浮夸,缺少實質性的內容,受眾無法獲取有效信息。三是經常發生法律糾紛。當前我國關于網絡新聞規范的法律還不健全,很多網絡行為缺少罰款的約束。同時,不合理轉載損害原創新聞傳播者利益的的現象十分常見,還有個人信息的曝光。
2加強網絡新聞傳播輿論引導的重要性
網絡新聞是輿論的引導和傳播的重要途徑。傳統的在傳播途徑上存在單向性,且新聞傳播者的活動具有組織性和集體性,所以在輿論引導方面有較好的保證。但是網絡新聞傳播不同于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其輿論引導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首先,通過網絡新聞傳播的途徑,新聞傳播方的地位變得主動,人們具有廣泛的言論自由,他們積極在網上新聞和言論,并與其他人進行信息的交流與共享。并且這種交流采用的是匿名的形式,這使得很多人忽略社會責任,甚至肆意傳播一些不良言論,造成了社會的不安。其次,在當前發達的網絡環境下,網絡新聞的虛假性得不到保障。互聯網是一個龐大的信息系統,人們在單位時間內可以獲得海量的網絡新聞。但是信息的真實性無法保證。許多網絡媒體為了一己私利而職業道德缺失,將道聽途說的虛假言論在網上誤導受眾,給社會造成了負面影響。
3加強網絡新聞傳播輿論引導的措施
3.1避免虛假新聞的產生。
網絡新聞為一些虛假新聞的傳播提供了土壤。加強網絡新聞的輿論引導,首先要采取措施避免虛假新聞的產生。
3.1.1提高網絡新聞傳播者的責任心和專業素養
當前網絡新聞傳播的主體是年輕人,他們相對缺少相關的專業培訓,確保新聞真實性與可靠性的意識不夠強。所以在日常的新聞傳播活動中加強網絡新聞傳播職業道德和相關政策法規的宣傳,提高網絡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及責任心,為凈化網絡環境奠定基礎。
3.1.2建立嚴格的網絡新聞審稿制度
當前我國的網絡新聞傳播過程缺少嚴格的審稿制度,許多媒體為了爭得發稿先機,對所獲的的稿件沒有進行嚴格的審核就發表出來,這就為虛假網絡新聞的產生提供了溫床。所以在實際新聞傳播時要建立嚴格的審稿制度,記者、編輯充分把握新聞真實性的原則,從源頭行杜絕虛假新聞的產生,為受眾提供真實可靠的新聞。
3.2用合理的評論方式引導輿論
3.2.1利用網絡新聞評價實現現在潛在輿論的健康轉化
所謂潛在輿論,是指在相當數量的受眾中形成的一種情緒性意見,它決定了新聞受眾的預存態度或立場。網絡新聞作為一種廣泛的傳播途徑,利用利用網絡新聞評價實現現在潛在輿論的健康轉化,能起到較好的輿論引導作用。網絡新聞評價是一種人們普遍愿意接受的傳播方式,通過這種評價方式,及時將某些良好的情緒轉變為鮮明的間接,逐漸把人們的潛在輿論引向健康的發展方向,對網絡新聞的輿論引導起到積極作用。
3.2.2利用網絡新聞評論的平臺形成輿論主流
網絡新聞評論多數是個人見解和意見的表達,夾雜了個人的情緒,所以經常無法形成輿論共鳴。要合理利用網絡新聞評論的平臺,把網絡新聞評論與傳統的媒體評論相結合,并形成對接和互動,使社會主流觀念在這個平臺上得到宣揚。當然還要注意從人們感興趣的內容和角度入手,保證輿論引導的可信性,這樣才能形成輿論主流。
3.3提高人們的媒介素養。
受眾媒介素養決定了其對新聞信息的鑒別能力只有掌握正確使用媒介知識和技巧,提高個人信息免疫力,才能抵制虛假信息的不利影響。在當前的網絡時代里,人們不能一味追求個人的感官刺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自覺汲取有用的信息。
3.4提高網絡新聞傳播的監控技術
網絡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進步。目前要抵制錯誤輿論和虛假信息,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在進行網絡傳播時,加強對互聯網的監控,有效預防網絡詐騙、網絡暴力、網絡攻擊等不良網絡事件的發生,從而為網絡信息的傳播創造一個健康有序的環境。
4結語
網絡新聞傳播中加強輿論引導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既要立新,又不能廢舊。從現實的實踐來看,一些傳統的輿論引導還是有效的,既要務虛又要務實,既要有明確的對策,更要有開拓創新的精神。總之,在當前的網絡時代了,我們要充分認識網絡新聞傳播輿論的兩面性,采取相應的措施網絡新聞傳播的輿論引導,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作者:康煒 單位: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
網絡媒體有著傳統媒體難以比肩的優勢。網絡新聞借助網絡媒體的先天優勢,能夠及時、迅速地把最新發生的事件傳播出來。它不僅將傳統媒體的優點有機地結合到一起,還綜合運用文字、聲音、圖像等多種表現形式,使受眾能夠更直觀、更全面地了解事件內容。受眾只要登錄到互聯網,就可以自由地選擇想看的新聞。然而,在網絡新聞的傳播過程中,引發了假新聞、新聞侵權等道德失范的倫理問題。這些問題擾亂了網絡社會的正常秩序,阻礙了網絡新聞的健康發展,值得我們關注。
一、虛假新聞泛濫,破壞新聞真實性
新聞傳播引發的諸多倫理問題中,假新聞問題愈演愈烈。當今新聞媒體的競爭愈發激烈,各種假新聞屢禁不止。這不僅破壞了新聞的真實性,也大大降低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在每年《新聞記者》雜志的假新聞評選活動中,網絡假新聞都占有一定比例,網絡媒體從轉載假新聞的輔助地位,逐漸變為獨立制造、傳播假新聞的主體。
(一)追求時效,把關不嚴,轉載未經核實的虛假信息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網站之間的爭奪戰甚至以秒而論。當媒體過度追求時效性時,對新聞內容的把關就會減弱,新聞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便很難得到保證。部分采編人員素質不高,容易產生造假行為。在點擊率就是生命的今天,為了吸引更多讀者,不少采編人員不惜有意忽略一些細節,甚至添油加醋,使新聞變得“好看”。有的人甚至由于惰性和截稿壓力,采訪環節偷工減料,造成新聞失實。隨著網絡技術和自媒體的普及,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者,網絡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一些傳統媒體通過網絡獲取信息,不經核實便輕易發稿,引起網絡媒體的大量轉載。此時,網絡媒體充當了放大鏡的作用,擴大了虛假信息的傳播范圍。如《新快報》陳永洲連續發表十余篇詆毀中聯重工的新聞稿,很多網站未經核實便爭相轉載。
(二)媒體追逐名利,炮制假新聞以求利益最大化
提高點擊率是每個網站竭力追求的目標。一些網站為了迎合受眾口味,重點獵奇、低俗的新聞。在利益的驅動下,新聞媒體忙于搶新聞、爭獨家,以揭露、批評負面新聞擴大知名度。在急功近利心理的驅使下,部分網絡新聞媒體不得不炮制聳人聽聞的“奇異”事件博取受眾眼球。除了由新聞媒介炮制的假新聞,一些網絡推手和公關公司有意制造駭人聽聞的網絡事件,騙取點擊率和關注度,以達到炒作目的。在自媒體普及的今天,一些博主、自由撰稿人,充分利用低俗、獵奇的事件吸引受眾,使假新聞現象屢禁不止。
二、違背新聞職業道德,侵犯公民權利
網絡為信息傳播提供了一個分散、寬泛的渠道,其龐大的信息承載量加快了信息交流,言論自由得到增強,隨之帶來的是大量網絡新聞侵權問題。由于網絡新聞數量龐大,網絡新聞侵權的表現是多樣的。
(一)侵權名譽權
名譽權,是指公民或法人保持并維護自己名譽的權利,是一項重要的人格權。網絡新聞對公民名譽權的侵害,主要指網絡媒體發表失實的報道、評論,或者網民發表的侮辱、貶低他人人格的語言。由于網絡新聞的傳播速度快、范圍廣,侵害名譽權產生的后果比傳統媒體更嚴重。除了侵犯公民個人名譽權,部分媒體對“法人”名譽侵害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一些網絡媒體,由于采訪環節的疏忽造成失誤,或者故意捏造事實,詆毀報道對象。2013年6月,中國商報記者帶領非本報人員赴青海都蘭縣采訪。隨行人員途中向多家單位索要錢財。索要未成后,中國商報記者及其隨行人員將不實報道登載在網絡上,給被采訪單位的名譽權造成了損失。
(二)侵犯個人隱私權
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在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網絡新聞傳播中保護個人隱私更加困難,保護網絡中的個人隱私成為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在網絡新聞報道中,由于一些新聞工作者的疏忽,無意中將報道對象的身份信息、住址、電話等涉及隱私的信息報道出來,給報道對象正常的生活帶來不便和隱患。還有一些新聞工作者視職業道德而不顧,為了爭奪點擊率,不惜故意暴露新聞主人公的個人隱私。如某網站報道深圳福田掃黃的新聞,將失足婦女日記拍照公之于眾,故意使用“女”“日記”等誘惑性的關鍵詞討好受眾,踐踏了失足婦女日的隱私權。侵犯他人隱私的現象,更多地出現在娛樂新聞中。為了滿足受眾的好奇心,娛樂媒體挖掘明星隱私幾乎到了無底線的程度。娛樂記者為獲取所謂的獨家新聞,采取暗訪、跟蹤、偷拍等不光明甚至違法的方式。報道內容從明星電話QQ號,到男女星出雙入對、共同出游,再到女星到醫院孕檢,娛樂記者深入到明星生活的方方面面,費盡千辛萬苦地爆料。這種報道不僅真假難辨,也侵犯了明星的個人隱私,會對其正常生活造成困擾。
(三)侵犯著作權
著作權也稱版權,是指作者及其他權利人對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享有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的總稱。在網絡新聞傳播中,因特網是新聞傳播的載體,數字化和虛擬性使新聞作品極易被復制、改編和傳播,這對于原作者的著作權是一個極大的威脅。網絡新聞侵犯著作權有多種形式:剽竊他人作品,利用他人作品拼湊、編造新聞作品;將在網絡上傳輸的作品下載并刻制成光盤,公開傳閱;未經許可將他人作品的原件或復制品,提供到網絡上進公開交易或傳播等。一些網站在非法轉載新聞的過程中,改變或隱藏被轉載新聞作品的作者、出處,直接侵害了版權人的著作權。如2014年1月,財新網連續發表獨家報道,揭露前解放軍總后勤部副部長谷俊山的貪腐問題。由于題材的重大性,報道一經刊發,引起媒體的大量轉載。然而在轉載過程中,多家媒體篡改了報道來源,使付出巨大財力、人力報道此事的財新網權益盡失。為此,財新網發出了侵權公告,維護自身著作權。
三、低俗化價值取向,造成信息污染
隨著網絡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普遍應用,部分網絡新聞在市場化競爭和受眾對娛樂的需求中逐漸顯現出低俗化傾向。網絡新聞報道過度煽情,追求強烈的感官刺激,使拳頭、枕頭、噱頭,逐漸成為嘩眾取寵的法寶。低俗化主要有以下表現:
(一)極度渲染暴力、血腥
長久以來,網絡社會新聞津津樂道于兇殺、搶劫等犯罪案件。一些媒體在報道中不反思事件原因,不宣傳法制,反而詳細描寫作案過程,描寫夸張、富有戲劇化,甚至貼出作案工具和犯罪現場的血腥圖片,給受眾帶來強烈的感官刺激。這樣的報道會對受眾造成心理危害,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甚至引起模仿,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二)漠視生命,缺乏人文關懷
在網絡社會新聞中,時常出現死亡、疾病和災難報道。一些報道似乎將死亡看作家常便飯,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漠視苦難,輕薄死者,缺少同情心和人文關懷,甚至將死亡娛樂化。將他人的痛苦作為賣點,是網絡媒體的一大特點。如“病房里的婚禮”題材的新聞,報道者將身患絕癥的主人公推向受眾,對這種報道可能給其帶來的傷害不以為然。在災難報道中,網絡媒體仍缺少人文主義關懷。如某汽車網站為盤點幾款汽車的安全性,網站首頁登載的標題為“這里有你最想看到的”,配圖是一輛越野車撞在樹干上,車頭嚴重變形的照片。以車禍作為吸引受眾的噱頭,是對生命的不敬,也是職業道德缺失的表現。在一些網絡報道中,死亡人數只是冷冰冰的數字,而追蹤大小官員的救災行程,才是報道的重點。災難給人們帶來的“悲劇”,卻成為救援搶險的“頌歌”。
(三)忽視傳統美德,宣揚拜金主義
隨著網絡報道影響力的擴大,網絡新聞產生的后果不容忽視。當前,物質條件大幅度提升,社會生活中浮夸風、拜金主義泛濫,人們的行為和思想需要傳統美德的規范。一些網絡媒體帶著艷羨的眼光炒作“土豪”們揮金如土的奢靡生活,甚至作出奢華婚禮的專題報道,吸引著人們的眼球。一些報道言語中帶有對浮華生活的羨慕和向往,這樣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放縱生活推波助瀾,只會誤導受眾,助長社會的不正之風。
(四)“色情新聞”大行其道
現實生活中,“豐乳”“翹臀”是美的表現,但將其作為新聞吸引受眾的噱頭,則有悖于道德。為了博取眼球和點擊率,多數網絡新聞對受眾的挑逗并不是赤裸裸的,而是與“性”打擦邊球。這類報道往往與女性的“身材”相關,文字露骨、挑逗,配圖火辣、暴露,如車展上某某模特“真空上陣”、某某明星“走光”“露點”。在版面安排上,這種露骨新聞常與挑逗性的圖片編排在一起,以便增加點擊率。有些網站甚至將其置于嚴肅的政治新聞一側,以提供娛樂為由,行嘩眾取寵之實。
(五)追異獵奇,使用“標題黨”制造噱頭
許多網絡媒體充分利用受眾的獵奇心理,制造并傳播八卦新聞。同時,為獲取點擊率,利用受眾的“審丑心理”伺機炒作。從以丑為美的鳳姐、小月月,到以衣著暴露、言辭粗俗的干露露母女,賣弄丑態的所謂明星在網絡新聞的炒作下,一次次沖擊著大眾的審美標準,使社會主流價值觀受到一定程度的動搖。同時,在標題制作上,許多網絡媒體語言過于媚,一些網站為了吸引受眾,通過文學手法加工出夸張、煽情的“標題黨”。網絡新聞傳播為受眾帶來了諸多便利,卻也引發了諸多倫理問題。在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環境下,如何建立一個健康有序的網絡傳播秩序,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亟待解決的課題。
作者:韓文
一、網絡新聞傳播輿論現狀
1.輿論借助于網絡新聞傳播成為主流。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網絡新聞傳播輿論已經成為了傳播的重要手段,輿論借助于網絡新聞進行傳播依然成為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人們陪伴互聯網的時間已經遠遠超過了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傳統媒體已經從一家獨大的時代過渡到與網絡媒體平分天下的時代。更甚者,網絡媒體在有些方面的傳播力已經遠遠超過傳統媒體。由于受到發行量、廣告利潤等方面的影響,有很多報紙都已經停止發行紙質版,轉而發行網絡版。可見,網絡傳播手段在當今新聞行業發展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將來的新聞傳媒行業必定會有更大的使用空間。
2.網絡新聞傳播輿論成為大眾的心理需求。
網絡新聞傳播輿論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社會大眾的需求心理,就一般傳統的傳播手段而言,由于更新速度較慢、新聞形式過于陳舊,畫面感、聲音等各個方面都較為欠缺,無法滿足社會大眾的需求心理。而網絡傳播則大大彌補了這些缺陷,豐富多彩的新聞信息和多渠道的新聞獲取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大眾對于新聞的獲取,聲音、視頻、畫面等極具視覺效果的媒介方式讓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找到各種信息。這極大地滿足了社會大眾的審美趨勢和心理需要,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網絡新聞的受體數量,長此以往,新型的網絡傳播方式必定會進一步革新,這樣使用網絡獲取新聞信息的大眾越來越多,而傳統媒體的使用人數則大大減少。可以說網絡傳媒和受體數量這是一個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過程,它們之間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這是新媒體時代必然出現的結果。
3.過量的網絡輿論沖擊了人們的價值觀。
網絡信息具有較強的視覺感和畫面感,借助于聲音、視頻等形式來呈現,盡管在一定程度上給大眾帶來了感官上的放松,但是過量的網絡輿論沖擊了人們的價值觀,讓人們在網絡新聞面前幾乎無所適從,變得被動。盡管網絡新聞滿足了社會大眾的心理需求,但是過渡依賴于網絡新聞,人們開始迷失自我,對于人生價值的實現幾乎淡化,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娛樂至死”現象的產生,人們只是一味地追逐感官的刺激,造成人生觀、價值觀偏頗的現象。同時,大量假新聞的出現,在社會大眾中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危害了社會的穩定和進步。總而言之,過量的網絡輿論不應該是網絡傳播的初衷,必須要通過多種方式來改變這一局面,不斷營造健康的網絡新聞環境,為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提供真實、可靠的新聞信息。
二、網絡新聞傳播輿論的特點分析
1.網絡新聞傳播輿論的優點分析。
網絡新聞傳播的最大優點就是時效性、無限性、可儲存性和互動性。網絡新聞是以網絡為載體的新聞,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體、互動等特點。突破了傳統的新聞傳播概念,在視、聽、感方面給受眾全新的體驗。網絡新聞將不再受傳統新聞者的限制,受眾可以自己的新聞,并在短時間內獲得更快的傳播,而且新聞將成為人們互動交流的平臺。網絡新聞傳播極大地方面了人們對于新聞的需求,人們可以從中獲取想要的信息和資源,節省了不必要的時間,對于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有極為有利的影響。
2.網絡新聞傳播輿論的缺點分析。
在網絡化時代,過多的網絡新聞傳播輿論在很大程度上對社會產生了負面的作用。網絡新聞傳播渠道的去中心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網絡輿論的復雜性,各種信息良莠不齊,造成“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現象。各種各樣的網絡假新聞隨之出現,網絡新聞的惡俗化傾向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媒介素養??觳突€性化、私秘化、獵奇化的閱讀方式讓人們的心態趨于浮躁,人們不再重視個人素質、文化水平的提高,甚至出現道德滑坡現象,這些都是網絡新聞傳播輿論的負面影響。網絡新聞傳播輿論的過渡泛濫,讓人們曲解了對于新聞的認識,不利于提升他們的新聞素質。因此,只有大力發揮網絡新聞傳播的優點,克服其缺點,才能夠讓網絡新聞傳播輿論呈現出健康的狀態,這正是新聞行業的目標所在。
三、網絡新聞傳播輿論對策分析
1.相關工作者要提高新聞的可信度。
對于網絡新聞傳播輿論而言,要想實現健康化的發展,就首先要求相關工作者提高新聞的可信度和科學性。這對相關的新聞工作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讓他們在工作中不斷強化個人的責任心和判斷力,學會辨別和處理相關的新聞信息。新聞工作者的工作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網絡新聞傳播輿論的發展。在新聞的之前,要對這些內容進行有效地分析和整合,考慮到新聞信息的可信度,對虛假信息進行篩選,盡可能給大眾提供科學、真實的信息,這是至關重要的。要考慮它們在社會大眾之間有可能產生的輿論心理,如何有效地避免這些不良現象的產生,這都是需要注意的問題??傊?,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必須要提高工作的自覺性和責任意識,從媒體的源頭來對新聞信息進行把控,只有這樣才能夠鞏固新聞秩序,為網絡新聞的傳播打造良好的環境基礎。
2.加強對于網絡新聞的監督力度。
要想實現真實、可靠的網絡新聞傳播輿論,就要加強對于網絡新聞的監督力度。要完善立法,制定并完善網絡新聞傳播的法律法規,并給出相關的處理和解決辦法,通過法律來約束網絡新聞的傳播。在這個基礎之上,還要進一步細化工作步驟。首先,必須要對網絡傳播環境進行監控和凈化,對不良信息、虛假信息的網站、論壇及個人進行警告和處理;在網絡新聞傳播輿論時,相關的工作人員應該加大監督力度,整治不良的謠言散布者,提高網絡新聞的質量。提倡大家真實、可靠、科學的新聞信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對于網絡新聞加強監督不僅僅是網絡傳播的需要,同時也是社會大眾的內心需求,只有不斷加強對于網絡新聞的監督力度,才能夠從整體上優化網絡傳播質量,提供給大眾積極向上的可靠信息,這對于整個社會的進步及和諧發展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3.提高社會大眾的媒介素養。
實現真正健康的網絡新聞傳播輿論,還要不斷地提高社會大眾的媒介素質。對于社會大眾而言,媒介素質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線,從根本上決定了大眾對于新聞信息的鑒別力和吸收能力。相關的媒體工作者應該花一定的時間和精力,鼓勵并建議大眾了解基礎的媒介知識以及怎么正確使用媒介;在使用媒介的過程中,還應該學會相關的技巧和知識,有力抵制錯誤、虛假信息對自己有可能造成的損失。作為媒體的受眾,應該準確鑒別和分析媒介信息,提高個人的信息防護能力和信息免疫力。更重要的是,媒介受眾要提高個人的文化內涵,在網絡時代不應該隨波逐流,一味地去尋找感官的刺激,最后成為“娛樂至死”的犧牲者。而應該自覺提高自我媒介素養,同時還應該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合理地利用網絡傳播信息.只有這樣才能夠重新客觀、全面地認識自我,不至于迷失自我,在網絡化時代下更好地生存。
四、結束語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網絡新聞傳播已經成為新聞傳播的重點。網絡新聞在帶給社會大眾海量信息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諸如輿論化明顯、快餐化等現象,這對于社會輿論而言,是極為不利的。在認清網絡新聞傳播輿論的兩面性之后,要對之采取一定的措施:相關工作者要提高新聞的可信度、加強對于網絡新聞的監督力度、提高社會大眾的媒介素養,只有如此才能夠在網絡新聞傳播背景下,實現輿論的合理性,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作者:金春郊 單位:湖北工程學院
一、網絡新聞的特點
(1)網絡新聞傳播速度較快。
網絡新聞的信息傳播和傳統新聞的新聞傳播有著本質的區別,網絡新聞的傳播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進行信息傳播的,這樣的信息傳播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有和互聯網進行連接,就能夠在任何地方進行信息的傳播,這樣就極大地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和網絡新聞更新速度,使得網絡新聞的傳播速度能夠快到以分秒計算。
(2)網絡新聞的成本低。
網絡新聞和傳統新聞在制度和傳播上花費的成本都較低,因為網絡新聞在傳播上擺脫了傳統新聞的印刷和發放的過程,這一環節的減少,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人力,也就降低了新聞傳播的成本。網絡新聞的完成和傳播的過程只需要一臺計算機和一個服務器,人們就能夠通過互聯網完成新聞信息的國內外傳播和。而傳統媒體海外版的報紙需要更大的成本和工作難度,網絡新聞在傳播上完全不用考慮這些問題。
(3)網絡新聞檢索更加便捷。
傳統新聞媒介進行新聞檢索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在很多方面還不能夠得到有效的回報,人們為了縮短信息查找的時間也只能將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新聞提前剪下來進行保存,盡管這樣的方式也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而網絡新聞的出現就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這一問題,人們在查找所需的網絡新聞時只有需要點擊電腦的搜索功能,便能夠在眾多的信息中快速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這樣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新聞檢索的效率。
(4)網絡新聞內容豐富、信息量大。
傳統的新聞,如報紙,由于版面的影響和有限,這樣就使得新聞內容受到了限制,除了報紙外,像電視新聞也會由于新聞播放時長的限制造成新聞內容大打折扣,電視臺新聞工作者只能進行新聞的剪輯,挑選那些相對重要的新聞進行播出。但是網絡新聞就完全不用擔心這一問題,由于電腦本身具有儲存量大的優勢,使得網絡新聞在進行排版時,完全不用擔心,不用考慮新聞篇幅,只有與人們生活相關的新聞就能夠進行報道。這樣就是能夠充分地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
二、網絡新聞傳播的現狀
(1)網絡新聞傳播范圍廣導致監管不到位。
網絡的飛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人民的距離,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福利。但是在帶給人們福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不利的地方,假新聞的傳播就是其中一個重要部分,造成假新聞蔓延的重要原因就是新聞監管不到位。由于互聯網的傳播很多都是跨國界傳播,這樣就給新聞監管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很難實現統一有效的監管。這樣就給假新聞的傳播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想要改變這種現狀就需要我國新聞監管的相關部門充分發揮他們自身的職能,制定出更加有力和有操作性的監管手段來進行網絡媒體的監管,實現文明有序的新聞傳播。
(2)語言障礙影響網絡新聞的傳播。
語言是影響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各國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都代表著該國的文化內涵,當前網絡新聞傳播過程中出現的文化沖突中語言沖突占據很大的一部分。從全球的網絡新聞傳播上看還主要是以英語作為最主要的語言,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網絡新聞傳播的意識形態主體還是西方國家,而在我國以漢語為語言,以東方意識形態為主的網絡新聞傳播構成中,就容易因語言轉換和意識形態的差異造成新聞傳播受阻。因此,想要改變當前我國網絡新聞傳播現狀的主要舉措就是要普及中文在實際生活中的傳播,全面提升中文在世界的影響力。
(3)網絡新聞法律法規的不健全。
當前我國還沒有建立對網絡新聞進行約束和管理的法律法規,明確沒有互聯網使用者的范圍和權利等細節問題,這樣就是使得開放性和自主性極強的網絡新聞受到了阻礙。我國很多互聯網網站中的新聞都通過轉載和復制其他網站的新聞獲得的,這樣就容易造成新聞網站和網站之間的作品糾紛,給網絡新聞的傳播帶來嚴重的影響。
三、做好網絡新聞傳播的有效手段
(1)完善網絡新聞的法律法規。
法律法規是維護一個行業活動的根本準則和道德底線,特別是作為新媒體時代的產物網絡新聞,為了確保網絡新聞傳播的順暢就需要健全網絡新聞法律和制度,利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進行網絡新聞傳播的維護。當前我國針對網絡新聞的發展狀況,提升了利用經濟調控手段的方式進行新聞媒體的監管,并在行政部門的積極參與和維護下確保新聞工作的有序發展。另一方面就是做好網絡新聞的立法工作,彌補當前我國網絡新聞法律的空白,規范網絡新聞傳播資格的認證、新聞采訪權和新聞傳播內容等,保證網絡新聞的有序發展。
(2)做好網絡新聞輿論導向工作。
由于網絡本身就是具有輿論導向引導的功能,在網絡技術條件的支持和專業新聞機構的幫助上,能夠有效地減少和降低很多虛假新聞和無價值新聞的傳播,這時候新聞機構和媒體就扮演起了“把關人”的角色,并在我國政策和資金的幫助下利用自身的權威進行信息導向,這樣才能全面地提升網絡新聞在公眾中的形象。
(3)加強網絡新聞傳播工作者的素質,完善新聞傳播形式。
網絡新聞工作對于網絡新聞的傳播具有很大的影響,只有充分明確網絡新聞工作者的職業定位和工作范圍,充分尊重新聞的真實性。這樣才能全面提升網絡新聞的質量。網絡新聞除了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外,還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升和完善自己。在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不管是任何行業來說,對于工作者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職業道德都有更高的要求。只有成熟和完善的新聞工作者才能做好新聞傳播工作,改變傳統新聞內容和形式單一的現狀,充分有效地利用新技術和新功能做好新聞傳播。
四、小結
經濟的發展,網絡已經成了人們交流溝通的重要手段,網絡新聞的傳播速度也在不斷提升,但是在網絡新聞傳播的過程中也出現很多假新聞和不良風氣的新聞資源充斥著整個網絡,嚴重影響了網絡新聞環境。因此,做好網絡新聞的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的建立以及網絡新聞工作者人員的培訓工作變得更加重要。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網絡新聞更好更快的發展,為人們傳播更加有效的信息。
作者:楊潔 單位:北京迦南銳奕廣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