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7 04:50: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新聞寫作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在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以及互聯網運行開放性的大環境之下,新聞評論對人們的影響與日俱增。如何引導新聞評論朝著健康良好的方向發展,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課題。當網絡大V無法很好地引導評論的健康發展,網民對一些新聞事件爭議頻頻,新聞真相撲朔迷離之際,站在傳統文化的角度來分析這類紛爭和事件,另辟蹊徑,將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傳統文化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寶貴物質財富,在當今價值觀念重建的階段,使用好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更顯得迫切。
【關鍵詞】傳統文化;新聞評論;網絡時代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它的道德價值系統歷經上下5000年的歷史,早已成為十分成熟的系統,綱常倫理對整個中華民族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現如今互聯網技術發達的網絡時代,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互聯網的日新月異對網絡新聞評論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大,影響的深度也越來越廣。隨著國家對信息技術的扶持,基礎設施不斷地完備,網絡知識普及率不斷地提升,網絡評論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在網絡時代的大背景下,新聞評論如何引導社會輿論,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已經成為一個必須面對的課題。中國具有幾千年的歷史進程,文化積淀深厚。對于傳統文化而言,其主要源于整個民族的長期發展,是創造性的體現,彰顯鮮明的民族特征。在長遠的發展中,形成了不同時期的文化類型,如古詩詞、小說、散文等藝術形式,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寶庫。另外,在傳統文化中,形成了諸多門派,擁有不同的思想,構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基礎。也就是說,傳統文化彰顯一定的連續性與遺傳性。
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改變人們的行事方式,熏陶人們的行為,同時,實現對文化素養的培養,尤其是在文學和審美方面,優勢更加突出。傳統文化實現了與諸多地域文化的交融,在不同時期彰顯先進性,尤其是面對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人與人、人與社會等矛盾突出,因此,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強化對現實的指導。及時消除現實中的問題和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的實現。對于傳統文化與新聞評論寫作的關系,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首先,鑒于傳統文化的普世性的特征,經歷了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和方面都得以滲透和體現,尤其是在思想層次、社會文化等領域具有明顯的指導和約束的作用。正是這種作用的存在,需要新聞評論者具有較高的責任感,能夠以更加公平的態度對待形形色色的社會行為,促使其能夠發揮新聞評論者的責任,服務社會。其次,在新聞評論的應用下,能夠將文化進行有效傳承,發揮新聞媒體對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立足傳統文化,有效開展評論工作。另外,以身作則,發揮自身行為對大眾的影響作用,形成較好的社會效果。由此可見,傳統文化與新聞評論關系密切,相互影響,能夠實現彼此之間的互相促進。傳統文化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在社會各個方面發揮作用,對新聞評論工作的開展產生諸多方面的影響,尤其是對態度、責任和目標,直接影響工作質量。同時,在新聞評論工作的積極開展中,強化了對傳統文化的宣揚。網絡上吵得沸沸揚揚的電視劇——《武媚娘傳奇》,席卷微博、各大新聞網站的話題榜,從2014年年底停播到后來的遭剪輯,一度引起高度關注,連廣電總局對此劇都給予了高度重視。不少專家的觀點在于,這部劇女性服飾的開放性夸大了唐代婦女的大膽,唐朝女性的服飾情況可能只體現在該劇中一些宮女的服飾裝扮上,主角的裝扮并不代表唐朝的歷史。很多人認為,該劇大膽的改編,是一種冒犯歷史的行為。
撇開網絡的種種爭議不談,如果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唐朝是歷史上所有朝代中最為開放的朝代,也是女權意識和女性意識最為活躍的朝代。唐以前,甚至是之后的歷史,男性一直居于主導地位。“三綱五常”中,婦為夫綱這一金科玉律長期束縛著婦女的思想和行為。夫家就是天,就是婦女生活的全部。到了唐代,淳樸的民風、開放的氛圍影響著長期受到壓抑的女性,女人們似乎找到了母系時代的存在感。唐文化體現出來的便是一種兼容并包的大氣派。生活在這一時期的女性自然有別于中國封建社會其他朝代的女性。唐朝的女人們,在開放的文風之下,努力尋求著自身的變化。同南朝嬌柔的女性與兩漢溫良淑德的女性形象相比,唐朝的女人們更加自由開放。有了一定話語權的女性,在自身的服飾上大膽創新已經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觀念的改變是唐朝婦女的一大進步之一。就審美觀而言,唐朝的女人們深受胡文化的影響,崇尚健碩豐腴。這一改觀,從唐朝的藝術品中反映出來。現當代藝術品中展示的婦女騎馬擊劍的情景,透露出胡人女性驍勇,不受約束的開放性格。這一時期的唐代女性在傳統中國女性群體中,有其獨特的魅力。距今1000多年的唐朝,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開放性深刻影響著女權意識的覺醒。太宗的一紙寡婦再嫁政策,突破了傳統的貞操觀念對普通婦女的限制。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她的繼位在很大程度上撼動著千百年來男權的尊嚴。可以說,這時的唐朝社會,婦女的權利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中國的女權主義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充分的詮釋。中國的女權意識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很好的詮釋。所謂女權主義,指的是女性希望與男性擁有平等的地位,主要體現在話語言論權、參政議政的權利以及平等自由的女性思想。在爭取平等的過程中,女性還希望能夠實現自我的價值,在社會中展現屬于自己的獨特魅力,喚起更多的底層女性群體在思想、行為上的共鳴和覺醒。在1000多年的唐朝,女性在思想觀念上獲得了極大的寬松感,受到的束縛有所減輕,女權意識也空前高漲,最為直觀的改變就體現在日常生活的行為特征等方面。從這些歷史背景出發,對于電視劇《武媚娘傳奇》在服飾上的大膽改編和突破,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釋。在唐代,女性文化的一大特點在于:由于女權意識的復蘇,意味著被壓抑了千年的包袱終于可以大膽卸下,她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在“胡風”的影響下,女人們大膽地追求兩性的自由交往。婦女自古以來被束縛了太長太長的時間,為了反對男人們的獨斷統治,她們首先在服飾上下功夫,吸收外域的精華,努力地實現著自我存在感。女性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在遙遠的唐朝,尚能容忍女性開放的穿衣風格,何況是現如今這個包容的新時代。《武媚娘傳奇》刪減事件表面看來主要是圍繞劇中人物的服飾問題而展開的評論、爭議,其實質準則是主流文化與當下的娛樂文化之間的沖突、斗爭。如果我們站在繼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精髓的立場,對這場論戰中的是非曲直是完全可以做出明確的判斷的。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在網絡時代的當下,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將其運用于新聞評論領域,開拓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為新聞評論的健康發展確立嶄新的方向,讓今天的新聞評論深深地扎根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充分發揮評論的引導作用、監督作用、表態作用和深化作用。
作者:鄭塵 單位: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
摘要:電視各種新聞性內容、新聞報道形式等統稱為電視新聞,它是電視臺節目的主體、骨干,電視新聞寫作也因此占據關鍵地位。隨著新時期各種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電視新聞寫作不再是簡單的事情。本文從電視新聞寫作的重要性入手,討論新時期電視新聞寫作要領,旨在促進電視新聞寫作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新時期;電視新聞;寫作;重要性;要領
新媒體在新時期的快速發展體現了社會的進步,社會各行各業都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挑戰。新時期,人們對作為傳播新聞信息的主要途徑的電視新聞寫作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改革新聞寫作、掌握寫作要領對整個電視新聞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電視新聞寫作的重要性
電視新聞可以通過寫作的方式關聯出一個畫面,增強整個新聞的對比性和說服力。電視新聞自身是有選擇性的,但如何讓觀眾從很多可選擇了解的內容中直接理解新聞工作人員想要表達的意思呢?這不僅需要新聞制作者處理拍攝畫面,新聞寫作也要發揮關鍵作用。電視新聞寫作和播音語言、畫外音同時存在,它能讓新聞畫面變得更加具體生動,能關聯起整個新聞中的不同畫面。[1]電視新聞寫作并非只為聽而寫,它還必須體現為視而寫的特點,如果電視新聞只使用動態畫面而缺少語言文字的介入,那么它表達的意思是不確定、不清晰的,所以電視新聞寫作在電視新聞中的地位至關重要,亟待討論和研究。
二、新時期電視新聞寫作要領
(一)使用口語化的語言
鑒于電視新聞寫作為聽而寫的特征,要求寫作時必須使用口語化的語言。當然,此處的口語化并非是指對日常用語的完全照搬,而是要講究表達語言的技巧、藝術。為增強電視新聞報道的親切感,以方便觀眾接受,寫作時要將書面語言轉變成口語,如“意即”這一常見書面用語就不適宜在電視新聞寫作中出現,而應改成“意思是”這一口語表達形式。同時,可能出現于電視新聞寫作中的文言文也要轉化成白話文,如在電視新聞寫作中要盡可能少使用“之”“乎”“也”等詞。另外,電視新聞寫作要少使用單音節詞,多使用雙音節詞,確保報道有足夠強的音韻效果,原因在于雙音節詞有較長的音波,能讓觀眾聽得更加清晰、準確,如把“并”改成“并且”、“已”改成“已經”、“可”改成“可以”等。
(二)確保視覺邏輯合理
視覺邏輯具體是指電視新聞的畫面與文字是一致的,且文字受畫面的支配。在電視新聞寫作中,部分句子不但語言通順,且辭藻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但當把文字和畫面配合在一起時,就極易出現兩者不契合的情況。換言之,電視新聞的文字稿件會被視覺邏輯限制,且電視新聞的邏輯順序是不能隨意變動的,如白天的人物采訪不能和夜間的晚會配合在一起進行鏡頭的切換。對電視新聞而言,不能隨意切換時間、地點,這就要求寫作人員不但要具備扎實的寫作功底,還要具備豐富的觀察力、想象力,在寫作時確保文字與畫面的一致性,使文字的使用更為恰當。例如,在用文字解釋畫面時,應及時通過字幕或語音播報等形式加以解釋,不能留下大量的空白,也不能發生文字不符合畫面視覺邏輯的現象,避免發生邏輯錯誤,確保電視新聞寫作有合理的視覺邏輯。
(三)保證專業性的寫作
在當今的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寫作不僅要滿足不同的受眾人群、不同的傳播載體,還要保證新聞寫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同時確保所獲取的新聞信息的權威性。例如,電視新聞寫作的詞語、語言、配圖等要緊跟社會熱點及時展潮流,且不能為迎合部分大眾的口味而引用惡俗、低俗的詞語、語言、網絡用語等,要保證電視新聞的權威性;電視新聞傳播要把文字、聲音和圖片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讓觀眾獲得聽覺、視覺、感官的一體化享受;在寫作電視新聞文字稿件時,還應重視選擇不同的主持風格,尤其是嚴肅的新聞必須慎重選擇主持人,遵循寫作的基本規律,避免引起觀眾的不滿甚至抵觸情緒,從而保證電視新聞寫作的專業性,樹立其權威、專業的形象。
(四)科學運用新聞導語
新聞工作人員寫作的電視新聞的導語應傾注一定的情感,以強化電視新聞報道的感染力、誘惑力。為避免電視新聞導語寫作出現老一套、一般化等問題,新聞工作人員必須掌握一定的技巧,從而科學運用新聞導語。一是科學選擇寫作導語的角度。例如,針對同一個新聞事件,寫作角度不同,導語也會出現差異,報道某一個成就或某一個事件時,如果站在同一個角度寫作導語,就極易產生沉悶、枯燥之感,而能站在生活角度或群眾角度去寫作就大不相同。二是要注意尋找反差,用簡潔的語言將客觀事物的對立面表達出來,用強烈的反差吸引觀眾的注意。如在報道XX山區的荒山沒有綠化這一新聞時,就可將導語寫成“在鳥語花香的春天,記者在XX山區見不到新綠,只看到約半數的荒山”。在該導語中,鳥語花香的春天和見不到新綠、約半數的荒山之間有強烈的對比,形象反差鮮明,讓人產生一種不治荒山、難見春天的緊迫感,強化新聞消息的批評氣氛。
(五)寫好電視新聞結尾
電視新聞結尾一般指的是文稿的結束語。當一則新聞的導語、正文都成功吸引了觀眾之后,還要有一個好的結尾,以增強整篇文稿的新聞傳播效果。好的結尾要做到緊扣導語、深化主題、加深印象、展示情感傾向,以此形成輿論。例如,電視新聞寫作中常見的總結式結尾,即在新聞報道的結尾用文字總結整篇內容,最終將整體內容歸納到一個點上,在強化電視新聞信息傳播效果的同時避免產生重復之感;還有一種結尾也是常用的,即懸念式結尾,因為新聞事件的發生、發展以及結果要經歷一定的過程,該過程有時會較長,為增強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就可階段性報道這一新聞事件,給觀眾留下懸念,促使觀眾關心新聞事件的進展,從而持續關注新聞報道。
三、結語
電視具備獨特的聲畫并茂、視聽兼備、便捷快速等傳播優勢。隨著新時期人們對電視新聞提出越來越高的需求,電視新聞對大眾產生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受眾對電視新聞的需求日益多樣化,這就要求電視新聞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寫作的重要性,深入理解并掌握電視新聞寫作要領,按照事件的性質進行客觀的報道,從而不斷提升寫作水平,助力電視新聞事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作者:林玉峰 單位: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
摘要:如今,電視依然是新聞傳播的主要途徑,這是由于電視圖文并茂、易于接受、便于理解,具有較大的優勢,所以通過電視傳播新聞不容忽視。這也對現代電視新聞寫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記者必須不斷加強文字的表現力,進一步提高寫作功底,在稍縱即逝的熒屏上向大眾傳遞大量有價值的信息,促使新聞報道收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力求在新聞傳播中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并占據一席之地。
關鍵詞:現代電視新聞;寫作技巧;探究
電視是現代傳播媒介之一,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直以來,大眾都通過電視這個重要窗口來了解國內外發生的大事,它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而在電視新聞的傳播過程中,文字語言具有決定性作用,所以探究電視新聞寫作技巧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一、寫作技巧在現代電視新聞報道中的重要性
電視的傳播方式具有聲畫并舉、生動形象、真實具體等特點,并且其為大眾提供了及時、翔實的各類資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各類新聞節目,因其客觀公正、迅速簡要地向大眾報道新聞事實,所以頗受人們的青睞。與別的傳播媒體不同,電視新聞為大眾呈現的是一場視聽盛宴。可想而知,一條電視新聞如果只有圖畫沒有文字解說,是很難被大眾理解的。由此可見,文字解說是對畫面的有力補充,不僅能深度挖掘畫面內涵,而且還增加了電視新聞的信息量。另外,精彩的文字解說還能增強電視新聞報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極易引起大眾的共鳴。因此,新聞寫作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其傳播效果。所以,合理運用寫作技巧會給畫面的文字解說增色不少,更能突出新聞的傳播效果,采取最通俗、最直接的方式向大眾傳遞信息,并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最大的信息量。
二、現代電視新聞寫作技巧探究
(一)新聞內容實事求是
新聞報道必須實事求是,為大眾提供真實的信息,不能弄虛作假,更不能誤導大眾。人們都說新聞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真實,因此新聞寫作也應秉承用事實說話的原則。用事實說話,既是報道的基本原則,也是實踐方法,同時更是寫作技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出電視新聞報道的價值:客觀、公正。所以在現代電視新聞寫作中,切忌說大話、講空話和假話,否則將會給社會帶來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造成極其嚴重的不良后果,不僅會使電視欄目失去民眾的信任,更會給社會穩定造成影響。實事求是就是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在描述事情的來龍去脈時要做到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夸大、縮小,更不能虛構,新聞發生的時間、地點、概況、始末等都要交代得一清二楚,既不能含糊其辭,也不能有任何違背客觀事物本質的歪曲或掩蓋現象。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深入人心,究其原因就是它在新聞報道中凸顯了“用事實說話”的原則,所以成了被大眾熟悉、青睞的電視欄目。
(二)寫作主題力求精練
電視新聞報道受到時間的限制,因此不能像報紙那樣長篇大論、語言華麗。現代電視新聞寫作要突出“短小、凝練”的特點,在最短的播報時間里,通過精練、準確、生動的語言,向觀眾傳達大量有效的信息,并使文字語言和電視畫面相結合,做到文字與畫面互為補充,達到較好的效果。所以新聞寫作要考慮觀眾的需求,必須集中表現主題,做到層次分明、主次清晰,讓觀眾能夠很容易就抓住新聞的要領,否則就會給觀眾留下模糊不清的印象。另外,進行電視新聞寫作時,文字語言要盡量精煉,不要繁冗啰嗦,不然會影響觀眾的收看效果。所以,新聞記者應該注重培養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斷力,要精心提煉客觀內容以揭示主題,達到以小見大的目的。在這方面,臺灣電視新聞的處理方法就非常值得學習。大部分的臺灣媒體要求其短新聞內容在一分半之內,并且在一分半的新聞內,要加入大量的同期聲以及足夠的信息,這就讓臺灣的短新聞非常緊湊,給電視觀眾帶來了不同的觀感。
(三)語言重視口語化
電視新聞寫作要做到口語化、通俗化,才能被多數的觀眾理解、接受,獲得廣泛受眾群體的認可。口語化并不是不加選擇地使用日常生活用語,仍然要講究技巧,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使觀眾更容易接受新聞播報。首先,新聞寫作時盡量不要出現書面語、文言文,要把其轉化為口語。貼近群眾生活的語言才能使觀眾不會產生難以理解的感受,同時又感到親切自然,通俗易懂的新聞語言能滿足大多數觀眾的需要。用老百姓熟悉的語言實話實說,向老百姓講述新聞事實,應避免使用讓人覺得深奧難懂的詞匯,特別是一些生造詞匯。另外,在現代電視新聞的寫作過程中應當注重樸實自然,如果一味地拐彎抹角就會使觀眾失去興趣,經常出現心不在焉、聽了下句忘了上句的情況。所以,在寫作時要注意文字的音韻效果,少用一些形容詞、虛詞,多用一些動詞、實詞,多使用雙音節詞,使表達效果更勝一籌。除此之外,語言還要富有節奏感。通常人們更容易接受節奏感強的語句,其有加深記憶、引起共鳴的作用。
(四)寫作內容新鮮準確
新聞要達到受眾注意、社會關注的目的,新聞內容必須做到準確生動和及時迅速這兩點。因為人們需要不斷了解社會上、世界上的新事物、新信息,在科技如此發達、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信息的傳遞速度快得驚人。這對新聞寫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寫作者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發現新聞,并選擇新穎的報道角度,把新聞報道寫得又快、又好,將有價值的新聞信息通過新鮮準確、簡潔生動的語言傳遞給觀眾,吸引觀眾的目光,讓觀眾把目光鎖定在新聞報道中。同時,新聞寫作不能啰嗦冗長,更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要有所側重,使觀眾明白新聞報道豐富的思想內涵,既耐人尋味,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寫作時要多挖掘新聞的思想深度。現在觀眾的需求不斷提高,不再滿足于僅僅了解發生了什么事,他們還要了解新聞事件的“意義”。這要求新聞采寫人員在寫作新聞稿件時要突出新聞的深度,這一點毋庸置疑。科學技術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們的需求日益增多,這對電視新聞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新聞報道越來越受大眾關注,電視新聞工作者應該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文字寫作水平,不斷創新與突破,力爭新聞報道更富特色和魅力,創作出優秀的新聞作品,帶給廣大觀眾全方位、多元化的信息享受,提高電視新聞報道的綜合傳播效應,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作者:鐘健 單位: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海峽電視臺
摘要:自“走轉改”活動實施5年以來,我國新聞行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同時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作為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寫作過程中,在文風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改進,但是一些新聞工作者在寫作時存在誤區,導致走轉改的初衷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踐行。而新聞故事化又是“走轉改”活動的核心所在,然而由于存在一定的寫作誤區,一些新聞與老百姓漸行漸遠。本文正是基于這一背景,從新聞故事化寫作的內涵入手,對新聞故事化寫作的誤區進行了分析,并以“走轉改”活動為例子,就如何加強新聞故事化的寫作提出了幾點寫作技巧。希望通過本文的探究,不斷地促進新聞故事化的寫作水平提升。
關鍵詞:新聞故事化;“走轉改”;寫作誤區;寫作技巧
新聞故事化的寫作是更好地將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與新聞宣傳實踐有機結合的重要表現,也是促進新聞寫作文風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時更是整個“走轉改”活動的內涵所在。但是就當前來看,一些新聞工作者在新聞故事化寫作中還存在一定的誤區,所以為了更好地將“走轉改”活動開展下去,寫作出更多接地氣的新聞,就必須在寫作技巧上不斷改進和優化。以下筆者就此展開幾點探究性的分析。
一、“走轉改”活動下新聞故事化寫作的內涵概述
隨著“走轉改”活動的不斷深入和實施,新聞故事化的進程也在不斷加快。所謂新聞故事化,主要是采取敘述故事的方式進行新聞寫作的一種技巧。所以在新聞實踐中,不管是方案策劃還是采訪過程以及寫作環節等,均需要確保素材挖掘的深度與廣度。并在新聞寫作時采取敘事的方式,在細化展示的同時達到深化主題的目的,最終促進新聞傳播效果的強化。與傳統的新聞寫作方式比較而言,新聞故事化寫作更具有趣味,故事情節更加曲折,故事內容更加具有情感,同時也能有效引發讀者的共鳴,因而其已經成為一種被新聞工作者所青睞的方式。這主要是因為新聞自身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且具有較強新聞價值的人和事,而這又是由于其具有時新性特點所決定。在“走轉改”活動中,大力發展新聞事業,必須從寫作方式和寫作內容上予以改進,從而更好地與觀眾的實際相貼切。每個新聞工作者都要思考的是,如何將新聞事件和人物故事寫作成生動鮮活而又不乏感染力與影響力的作品。而新聞故事化又是踐行“走轉改”活動的重要舉措,所以不僅要觀眾接受我們的新聞,還要以普通人的視角對中國好故事進行講述,使得新聞故事化的寫作方式在群眾形式和內容以及效果方面的呈現得到極致,推動“走轉改”活動得到持續高效的開展。[1]
二、“走轉改”活動下新聞故事化寫作的誤區
通過上文我們對“走轉改”活動下新聞故事化寫作的內涵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為了更好地實現新聞故事化的寫作,筆者接下來對近年來在“走轉改”活動中新聞故事化寫作的誤區進行總結。
(一)新聞內容庸俗
由于新聞故事化之后往往能得到更多觀眾的青睞,所以有的記者在新聞寫作過程中往往挖空心思地編撰細節和人物對話,盡可能地使其縮寫的新聞故事符合觀眾的口味,但是往往忽視了新聞真實性的特點,導致一些假新聞猖獗,尤其是一些新聞內容較為庸俗,導致失去了新聞自身的意義。
(二)報道偏離重心
新聞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其往往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尤其是一些社會新聞,具有的社會影響力較強,如市民的各種社會活動、文化活動等,采取故事化的方式,將其細節和情節報道出來,從而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并非所有的社會新聞都可以采取故事化的方式寫作。尤其是一些反映社會問題和事件為主的社會新聞,由于急需有關部門重視,往往又是熱點民生問題,所以通過故事化之后就會蒙上一層戲劇化的外衣,這樣報道的重心就會偏離,進而極大地影響報道效果。
三、“走轉改”活動下新聞故事化寫作的技巧分析
采取新聞故事化的寫作,為了更好地走出寫作的誤區,寫作技巧十分重要,所以以下筆者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就新聞故事化的寫作技巧作出以下幾點總結和分析。
(一)平民化的敘事技巧
新聞故事化的寫作技巧根本就在于敘事技巧。只有在敘事技巧上下功夫,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新聞故事化的寫作質量。尤其是在當前的自媒體時代,由于新聞市場中所包含的數據信息較多,因而廣大受眾在信息接收方式和接收內容上更具有個性化的需求,其自主性的權利也更多,所以在新聞故事化的寫作過程中,不管是對敘事角度還是視角均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高的要求。采取傳統的寫作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實際需要。因為傳統的新聞寫作主要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對人和事都是客觀的采訪,所以在這樣的模式下,所寫出的新聞往往會導致寫作視角與新聞事件并不在同一平面,導致其真實情感較為缺乏,而缺乏人情味和真實情感會導致其傳播效果不如人意。雖然這一情況隨著“走轉改”的實施得到一定的改進,但是在敘事上的平民化還有待進一步提升。記者在深入基層的過程中,應從傳統的旁觀者逐步轉移到參與者的角色上來,這樣在敘事過程中就直接以參與者的角度將其續寫出來,通過記者的親身參與,在寫作過程中增加感情因素而使得其敘述變得更加平民化,從而通過平民化的敘事將新聞講述出來,就能有效促進其吸引力的提升。
(二)兩深一實的技巧
所謂兩深一實,主要是對基層新聞故事進行深挖,對寫作素材進行深層化,從而更加真實地將新聞事實展示出來。這就需要記者自身注重新聞寫作深度、厚度和廣度的提升,只有真實而又典型的素材才能成為新聞作品的根本。要將新聞故事寫好,就必須對新聞背后的故事深挖,且挖掘出具有新聞價值的素材,從而為新聞故事化的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就需要我們通過新聞寫作素材,將傳統的說教式新聞改成互動式和體驗式的新聞,這樣的新聞才能真正地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說百姓關心的話題,說百姓關心的事件。通過小人物和小故事折射出新時代背景下的新聞大事件,既兼顧了新聞性,又提升了主題,使得新聞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故事化的敘事技巧
除了上述敘事技巧外,還可以將新聞以故事化的形式敘述出來。這就需要我們在寫作過程中切實掌握新聞報道的切入角度。因為新聞報道無外乎寫人和記事,所以要想將事件寫得更具情節性,在敘事過程中,就需要準備掌握敘事的脈絡,同時還要將故事敘述得跌宕起伏,我們要找出其切入點,并以清晰的脈絡將故事敘述出來,使新聞故事清新而又獨特。而在此基礎上,應通過增加故事的懸念來提高其故事化,促進新聞吸引力的提升。懸念是新聞故事過程中經常采用的一種手法,可以利用設置的懸念將整個故事連接起來,將受眾注意力牢牢地結合故事發展情節,從而促進受眾對新聞接受的程度。通過懸念的設置、新聞事件的發生和發展以及高潮與結尾等保持緊張的心態,受眾也會成為新聞事件中的參與者,更加高度地關注新聞中的人或事件,從而更加直接和強烈地提高新聞報道效果。此外,在寫作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采取場景再現和強化細節的方式,將新聞自身的故事性進一步增強,同時也能促進其親和力的提升,把微觀的傳播效果轉移到宏觀的傳播效果上來,并緊密結合寫作的對象,通過對新聞場景再現的方式,將新聞中常見的典型情節放大,從而促進新聞的感染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根植在受眾的心里,從而通過細節展示促進新聞故事的敘述。[3]
四、走出新聞故事化寫作誤區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是新聞故事化的寫作不僅要真實,而且還要在寫作過程中注入情感因素,這不僅包含新聞事件中人物的情感,也包括了故事自身給觀眾帶來的情感體驗和新聞采訪者自身的情感。情感感染力的大小將直接決定著觀眾的影響力,情感的再現必須真實,同時還要對再現的度進行把握,不能隨意地將其夸大或者縮小。情感是新聞故事化的著眼點。在新聞故事化寫作過程中還應做到深入采訪,切實找出新聞故事的背景和原因,這樣在寫作時才能更好地將情感因素釋放出來,通過平凡的人體現不平凡的事,用真實而又典型的情節感動觀眾,促進新聞催化效應和認知態度以及接受影響作用等更好地體現出來。二是在寫作過程中不能為了追求新聞的故事化而變得淺薄化。在新聞故事化寫作過程中應深入生活和群眾,挖掘更多真實的素材,而并非人為地安排和設置情節,只有在真實和準確的前提下,將新聞事件真實地報道出來,在有情節的同時還要注重其的生動性,才能將新聞故事更加鮮活地呈現出來。[4]五、結語在新聞故事化過程中,我們應走出庸俗和偏離重心的誤區,以真實為前提,采取針對性的寫作技巧,從而更好地寫出真實、具有情感而又不乏活力的新聞故事,促進“走轉改”活動的深入持續推進,在改進文風的同時促進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
作者:林彥余 單位:吉林人民廣播電臺
1先說標題
標題是主題的凝練,人們不看新聞,僅僅掃一下題目,就已經基本知道了新聞的大概內容。對于報紙來說,標題有正題、引題、副題之分,還有實題、虛題,但對于電視新聞來說,標題是越簡單越好。標題原則上要求鮮明、新穎、扣題。現在中央臺已經發展到隨著新聞內容的變化,新聞標題也在變化,一條新聞在不同的內容段落有不同的標題,這個我們還做不到,但這絕對是未來發展趨勢。我們有很多記者都不重視標題的創作,標題不貼切、不準確、與正文不符是常出現的問題。舉個例子,如“某某新區多舉措激發企業發展原動力”,大家看這個標題表達的可能是新區出臺多項優惠政策措施促進企業發展。但問題是,這個標題一是繞嘴,二是讓人不明白這個原動力是什么。原動力是產生動力的力,如水力發電的水力。你說激發原動力,那么是什么激發的,動力是什么表述得都不清楚。其實莫不如直接寫成“某某新區多項新舉措推動企業發展”。另外,這篇新聞中的內容與標題也有很大出入,文章一開始寫了該新區內的企業產品供不應求,訂單不斷,然后讓企業負責人談生產形勢,大部分內容與新舉措都沒有關系。僅僅在最后一段點了一句話“某某新區陸續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為企業科學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就是文題不符、前后矛盾、不一致的問題。如果依照標題,就應該把著重點放在介紹這個新區出臺的舉措上。寫標題還應該注意要短而精,不要大而全。要抓住新聞最主要的特點。有的記者最開始寫了這樣一個標題“最大的肉雞屠宰加工項目投入試生產,我市畜牧業邁出綠色發展新步伐”,可能覺得太長,他又改為“注重生態文明,我市最大肉雞屠宰加工廠增添綠色發展后勁”。這位記者可能認為綠色和最大的都是新聞點,都舍不得丟掉。其實,標題過于全面,一是冗長,二是掩蓋了亮點,三是不生動,莫不如改為“綠色食品加工給企業增添后勁”更好一些。
2關于導語
導語是個引子,一是要抓住事物核心,二是引導觀眾。寫法上要簡明扼要,開門見山,抓住重點,引人入勝。這里舉三個例子,一是注意言簡意賅,避免重復。像“2011年10月,一支以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寶石花志愿者服務隊在某某公司寶石花志愿者服務公司成立”,一句話用了兩個寶石花志愿者服務的字樣,顯得有點啰嗦。二是導語中的幾句話要注意因果關系,因為導語主要是引導、鋪墊的作用,寥寥幾句話就是為了一個主題,應該有關聯。像“網絡時代,網上購物已經成為人們日常消費方式。而目前,新穎的網絡訂餐更吸引了不少餐飲企業和市民的關注。在全國上下厲行節儉的今天,這種餐飲形式給企業和消費者帶來了新的體驗”。記者想表達的東西我們都能理解,但這三句話,一句話一個意思,從網上購物到新穎的訂餐業務再到厲行節約,讓人覺得轉得太快,跳動較大。還不如這樣寫:“隨著網絡的普及,網上訂餐也在我市悄然興起并得到越來越多市民的關注。對于企業和消費者來說,這種形式給買賣雙方都提供了更多選擇和方便。”三是注意導語和正文的銜接。像這樣一個導語:“給草莓喝牛奶你聽說過嗎?在某某地記者就看到了這樣的新鮮事。”應該說導語還是比較吸引人的,但從正文看,第一段寫的是某個專業合作社坐落于某地的山坡上,某人2011年在廣州打工回鄉后,一眼看上了這片山坡地,在這里建大棚種蔬菜,沒啥效益,2012年經朋友介紹,引進韓國永熙草莓,吸引了省內外客商和市民前來采摘。然后接同期聲談了一些事,同期聲后又說由于這里草莓不施化肥,不打農藥,采用蜜蜂授粉,減少了畸果等等,基本上這一大段都沒有提及牛奶,這樣觀眾覺得好像與導語介紹的沒啥關系,也不知道牛奶和草莓的關系。文章只是在最后寫了為了提升口感,從草莓坐果開始,每十天給草莓喝一次牛奶、豆漿和中草藥調制的營養液。經過營養液的滋潤,草莓如何如何,這時,觀眾已經沒有興趣了。所以我們應該趁熱打鐵,接著導語直接把觀眾最感興趣的東西寫出來。
3關于正文
新聞寫作常說“鳳頭、熊肚、豹尾”,正文是新聞中最厚重的部分,對于正文,雖然要講究文采,但我想第一還是要實在,避免用長句子,這也是轉文風的具體體現。像“今年69歲的劉某,是望海鄉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家有9畝地,以前靠種大田為生,一年下來七八千元的收入勉強維持家用。自從三年前加入豐碩果蔬種植合作社,他建了大棚,種了香瓜,每年十多萬元的收入,讓老劉生活明顯改善了”。有點太長了,如改為“今年69歲的劉某在望海鄉種了幾十年的大田,但每年七八千元的收入也就勉強維持家用。自從三年前加入豐碩果蔬種植合作社開始扣棚種香瓜后,每年十多萬元的收入讓劉老漢的生活徹底改變了”。第二要嚴謹,用詞要經得起推敲。像“某部門從抓學習重程序入手,強化依法行政”,行政是行使國家權力,是需要正確行使、依法行使、按規章制度行使的,至于是需要強化行使,還是強化依法行政意識,值得我們商榷。還有像“與往年相比,今年參加海葬的人數多,海葬家屬來自全國各地”,海葬家屬是不是有歧義呢?第三要注意保持前后順暢一致,像前邊說“我市已經連續五年開展海葬活動,后邊的殯葬管理所所長在同期采訪中說,我們今年已經是第三年開展海葬活動了”,前后矛盾。第四句子要完整,像“海軍航空兵學院某場站常年照顧孤寡老人”,應該是場站官兵照顧老人。第五是盡量別說廢話,有這樣一個稿子,內東社區,是有近三千戶居民的大社區,鄰里糾紛、居民生活困難較多,開展社區工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機關干部在工作中總結出這樣一條經驗,平時不能坐在辦公室里,要常去居民家里轉轉,才能知道他們有哪些困難。其實,誰都知道社區工作不容易,誰也都知道坐在辦公室里不能了解實際情況,這些常識如果我們記者說出來,就顯得有點幼稚了。第六是一些行業用語要盡量通俗化,譬如污水處理廠的COD鉻指數,盡量變成大眾熟悉的語言,如果我們自己搞不清楚,原則上寧可不寫。
4最后說一說文風的問題
現在全國媒體界都在鼓勵走基層,轉文風,改作風,前不久,有記者送過來的一篇稿子,題目叫《暖春》,內容主要是:近日,電視臺走基層活動小組來到水泉村,看望那里的村民們,為他們送去了春天般的溫暖。村民鄧某有心臟病,一年前患上腦血栓,全家生活重擔落在妻子一個人身上,我臺記者及時伸出援手,聯合企業送去種子、化肥還有農業知識。(同期聲:村民:很感謝。謝謝記者的幫助。)我臺開展走基層活動以來,一直堅持聽百姓心聲,為百姓辦實事,這些行動就像縷縷清風,溫暖了村民們的心田。我感覺,這篇稿子有點說得過大、過度渲染氣氛,還有點自吹自擂。如果現在農民得點種子化肥就有春天般溫暖的感覺,是不是太容易滿足了。另外這個題目也有點不知所云,好像是電視劇的名字。我們要搞清楚,記者走基層,主體不是記者,而是基層群眾。要向百姓學習,像群眾靠攏,發現群眾的智慧和優點,不要把自己當成救世主和領導者。
作者:王睿 單位:葫蘆島廣播電視臺
一、理論講述前的案例導入
對于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生大多數都是死記硬背,這樣就容易造成一個困擾,不少學生能背誦出很多新聞概念,能準確地將新聞名詞與概念內容結合,可是在真正運用的環節中,卻對不上號導致抓不住重點,直接影響到動手能力。通過案例進行本課程理論知識的傳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述“新聞報道策劃”這一章節,對于“新聞策劃”這一概念可以通過門戶網站,如“新浪網”和中央電視臺“神舟八號”飛船的報道來講述,說明新聞報道策劃能給新聞報道增添色彩,有圖片有視頻資料的引入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引申出一系列的基本概念和知識。又如,在新聞傳播領域每年都會出現的假新聞系列,這些都是記者有意或無意為之的“策劃新聞”,可以從眾多的案例中分析其概念以及壞處等等,將“新聞策劃”和“策劃新聞”區別開來。通過案例的導入,能使學生深刻地記住基本概念,同時也能使課堂活躍氣氛。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教師為主導,但學生是主體,舉例是為了引發學生的思維擴展,使學生在領會了概念的內涵后能夠舉一反三。
二、鞏固知識的案例討論
在本課程的教學當中,每一章節的知識講述完畢之后都可以用案例討論的形式來進行鞏固。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羅?佛萊雷曾指出“:沒有對話就沒有交流,沒有交流就沒有教育。”[2]課堂的討論能進一步深化知識的理解,從而促進了學生知識能力的真正提高。為了加深學生的知識鞏固,教師組織學生對于某一案例進行討論,如在“記者修養”這一章節講述完后,我們可以討論相關案例,如對于公眾人物的采訪報道中,記者作為采訪者應該是秉承新聞傳播的報道原則進行常規報道,還是窺探其隱私挖掘八卦博取受眾眼球呢?諸如此類的案例分析及探討,那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判斷是非也要論證自己的觀點,更要接受來自于其他人的質疑和反駁,進而能在師生之間的討論中得出結論,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就不同的意見適時恰當地進行評析,加深學生對章節知識的認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實踐教學中的案例模仿
本課程以理論知識的灌輸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目標,那么在實踐教學這一模塊中,模擬案例教學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即根據上課內容的需要,通過模擬新聞事件,要求學生針對其或者熱點人物擬定新聞提綱,制定采訪方案,模擬現場。這有利于學生對于新聞采訪過程有一個全面而直觀的認知,也能對在采訪活動中需要注意的細節有更深的理解,從而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鞏固,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也能使得教學效果有質的突破。例如,在國內外或者校園內外有重大事情發生時,我們可以模擬新聞會,組織學生一部分模仿新聞會的發言人;另一部分模范新聞會的記者,這樣能使學生在案例中真正揣摩新聞會的流程和作為記者如何在新聞會中取得提問的機會等等,使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在以上的應用模式中,我們應當要注意些什么問題呢?作為新聞報道,客觀真實是第一位,本課程中所運用到的案例應該來源于我們的現實,同時也應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價值的案例,所以,在案例教學時,我們需注意以下幾點:首先,選擇案例講究時新性。新聞傳播類專業的時效性極強,我們在本課程中如果想要學生具備更好的業務能力,培養他們的新聞敏感性和新聞洞察力,那么我們在選擇案例的過程中一定要與時俱進,涉及最前沿的社會問題,選擇時下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比如在講解“會議新聞”這一章節,可以以每年兩會為例,但是應以最近年份的會議案例為主,否則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大打折扣。其次,精心組織案例討論。在安排案例討論之前,教師應該做好以下準備:(1)對要討論的案例全面深入的了解。(2)做好案例討論的過程安排及教學設計。(3)對于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如學生對于某一新聞觀點的分歧,有應對措施和解決辦法。(4)積極引導學生,激發靈感。這些都將決定著案例討論教學效果的好壞。最后,總結評價案例教學。不管是運用哪種方式進行案例教學都應該及時地給予總結評價,這是教學過程升華教學效果的一個關鍵環節。教師在講評案例時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理解程度入手來進行評析,盡量多角度多層面的闡述,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作者:潘嫻 單位:三亞學院 傳媒與文化產業學院
一、精心把好新聞質量關
對于一篇完整的新聞報道,記者和通訊員的原稿只是一個半成品,如果把播報的新聞比作一間房屋,那記者和通訊員的原稿只能算是“毛坯房”。只有在交給后期編輯后,經過編輯的后期加工整理和升華,才能成為可以公諸于眾的,有價值的或者價值比較高的“成品”。所以,一篇優秀的或者說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報道能否與大家見面,能否吸引受眾,獲得好評,從而提高新聞媒體的知名度,編輯起到了一個不可忽視的作用。他把握著整個新聞的質量關。在記者和通信員的稿件中,由于多種原因,總會經常性的存在一定的疏漏之處,比如說,有的原稿寫作比較枯燥,對讀者和受眾來說根本沒有吸引力,激發不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有的原稿可能有很大的新聞價值,但是可能表述不清或者是被輕描淡寫,浪費新聞資源,或者只有一條線索,沒有進行深入發掘;再比如有的原稿標題太死板,空洞乏味,缺少點睛之筆......這些問題都需要后期編輯來對此加以修改完善,優化升華,通過對原稿的刪減,增補,潤色,力求能夠真實、全面、客觀的反映事實。所以,在后期編輯上要嚴格把關在創作,是原稿的到真正意義上的優化和升華。
二、把好輿論導向關
無論到什么時候,新聞的價值都集中體現在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但是現在由于信息渠道的增加,每天都會有海量的信息鋪天蓋地的涌入人的眼球,這其中有真正關系到公眾利益的信息,也有供人們茶余飯后打發時間的信息,同樣也包含了低俗無聊的垃圾信息,可謂是泥沙俱下,真假難辨,其中垃圾信息會像病毒一樣在社會中蔓延和傳播,從而,我們的主流價值觀和主流意識形態被逐漸稀釋,擠壓和淡化。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政府都不可能對編輯活動放任自流,即便是在最為尊崇“言論自由”的美國也沒有多少人認可言論自由的絕對優先地位。對于新聞來說,現在已經不再僅僅是局限于對事實的報道,從事的輿論角度來審視,一個客觀存在或發生的事實,能否成為新聞,能否被大眾廣為傳播,要看它是否與人民大眾的利益相關聯,是否凝聚了人們的社會需求,新聞本身的價值是給社會和受眾以積極地影響,新聞報道應該流露出“正能量”,傳遞出主流價值觀。編輯平臺是一個話語平臺,在編輯的時候,同樣也擁有了話語權。新聞編輯應該是一個對國家,對民族負責人的“把關人”。在一個新聞編輯的工作中,應該始終把引導正確的輿論放在第一位,是輿論導向為工作的基礎和生命。在對某一新聞事件進行宣傳報道中,要準確地判斷出新聞的價值,看其能否“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同命運,與人民齊奮斗”,從而在新聞報道之后,能夠與民眾產生共鳴,凝聚力量,進一步激發社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社會更加充滿活力。所以編輯在選稿時,首先應確定新聞的真假,然后對稿件的政治、思想,價值等作出一個準確的評估,然后再進一步潤色加工,達到消除“雜音”,強化主流意識形態,弘揚主流價值觀的目。馬克思早年說過的:“人民的信任是報刊賴以生存的條件,沒有這種條件,報刊就會萎靡不振”。這一句話在今天也同樣適用于所有媒體。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們的新聞媒體一定要做到“用心體會,用心說話”和“用事實說話”,只有將新聞與廣大人民群眾聯系在一起,我們的新聞事業才能不斷的發展,才能在以后的發展中取得長足的進步。
作者:焦憲杰 單位:河南藝術職業學院
摘要:會議新聞一直是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對于一些政務類媒體來說。很多讀者對會議新聞不感興趣甚者有些抵觸情緒,他們認為會議新聞枯燥乏味且新聞價值相對較小。同時,很多記者也認為會議新聞報道非常簡單,只需要套用固定模版如出席領導、領導講話、會議材料,然后整理加工即可。事實上,要寫出讀者愛看的會議新聞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各種碎片化信息、標題黨新聞等更能吸引眼球。因此,如何借鑒新媒體寫作的優點改進傳統會議新聞的寫作模式,讓讀者燃起對會議新聞的興趣,是文章著重探討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新媒體;會議新聞;新聞寫作
1會議新聞的寫作特點及現狀
會議新聞就是會議上發生或與會議有關的新聞。通常可以理解成是報道會議的新聞。會議新聞是十分典型的“硬新聞”,它嚴肅而又程序化,給人冗長、枯燥、空洞的印象。目前的會議寫作,基本遵循著一定的模式,基本由出席領導、領導講話、會議材料等組成。從某種程度上說,會議新聞非常重要,它是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主渠道,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在新媒體時代,由于會議新聞自身的特點以及人們獲取信息方式的改變,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會議新聞的閱讀正逐漸減少。在這種情形下,會議新聞寫作迎來了新的挑戰,當然,也是新的發展機遇。
2新媒體時作的特點
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說“媒介即信息”。“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曰任何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1]他說,對于整個人類史而言,真正起作用的不是那些轉瞬即逝的信息,而是不斷發展和變革的媒介本身。這些媒介改變著我們傳播和接收信息的方法,造就了我們生活方式的本身。新媒體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媒體的形式也不斷地發生著變化。PC端、移動端等媒體介質的不同造就了媒體之間寫作特征的差別。當然,在各種媒體的信息中,新聞價值決定信息價值這一基本的原則不會發生改變,但是由于媒介終端的不同,造就了其受眾群體的不同,從而其寫作的特點也會產生明顯的差異。
1)沖擊性的標題和圖片。標題的寫作,在傳統媒體新聞寫作中也一樣重要。但由于新媒體具有更海量的信息和更高的時效性要求,因此標題寫作更是重中之重。特別是在微信文章中,標題和封面圖片是最先進入讀者視線的內容。因此標題和封面圖片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它們決定著讀者有無興趣繼續閱讀文章。所以在微信中,各種吸引注意力的標題和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圖片如雨后春筍一般,以至于“標題黨”幾乎成為新媒體的普遍現象。所以,在微信傳播中,封面圖片、各種形式的文章插圖、表情包大行其道,也吸引了更多受眾特別是年輕受眾的眼球。
2)個性化的語言表達。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網絡媒體、移動新媒體的發展,信息傳播的載體逐漸增多,新聞寫作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可以說,各種語言符號都能在新聞寫作中找到身影。這些新鮮的語言文字增加了新聞的可讀性、多樣性及表現力。新媒體的讀者年輕人居多,因此采用年輕人喜歡的語言風格是新媒體寫作的不二之選。由于新媒體特別是微博、微信等媒介本身平民化、碎片化等特點,其新聞寫作的語言青春化、趣味化、個性化的特征更為明顯。因此,個性化的語言、觀點在新媒體上更具傳播力和影響力。
3)新技術小功能表情包。新媒體的大力發展還伴隨著VR、直播、H5等媒介技術的發展,使得微博、微信的小功能、小程序不斷更新換代,各種熱點、熱圖、表情包大行其道。在新媒體的寫作中,熟練使用這些新技術新玩法,使得文章的表現形式更加新奇多樣、個性活潑的同時,讀者的體驗也更新鮮刺激有趣新奇。例如在微信已經實現了在線直播的功能,用戶可以進入直播室,公眾號與其粉絲之間還可以有自己的小型直播朋友圈。微信公眾號在平臺上推送文章,用戶可以通過點贊、評論等方式與作者進行實時互動。
3新媒體時代會議新聞寫作的思考
1)強化標題意識。標題是新聞的“眼睛”。在新聞中,標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好的標題可以吸引讀者,讓讀者產生閱讀新聞的欲望。會議新聞的標題寫作可以借鑒網絡媒體的經驗,把會議中最重要的新聞事實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因此,它要能概括新聞中的主要事實、新鮮事實、重要事實,在并在此基礎上盡量把標題做的生動且盡量不要用會議的名稱作為標題。當然,會議新聞相對嚴肅,不能“標題黨”。標題黨是以夸張、聳人聽聞為標志,而會議新聞的標題與會議內容、新聞事實相關。
2)打磨關鍵字、導語和摘要。導語就是以凝練的文句提示新聞要旨,吸引受眾閱讀新聞開頭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話。新聞中的導語,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介紹最重要的新聞事實,是整篇新聞的精華。關鍵字和摘要,是新聞在新媒體傳播中極其重要的內容,它關系到搜索引擎的收錄和檢索,決定新聞信息能否方便快捷的被讀者檢索到。因此,關鍵字、導語和摘要也是會議新聞寫作中的重要部分,它要求作者必須吃透會議精神,從中選擇最主要的、讀者關心的信息和關鍵字來落筆。
3)善于將會議新聞“寫活”。會議新聞寫作,程式化現象比較嚴重,讀者讀起來枯燥無味。在全媒體時代,記者既要追求快、準,更要追求深度和可讀(視)性。如何讓新聞報道具有可讀(視)性,惟有挖掘新聞中不平常的故事,惟有時刻保持一顆健康的獵奇心[2]。要選活的事實,用活的材料。除重大的會議外,一般情況下要力戒大段抄錄會議材料,堆砌“死”材料。記者在參加會議時,要善于捕捉會議過程中出現的生動而有趣的活材料。還可以改變通常的會議新聞寫作方法。不同的會議有不同的特色,跳出報道的所謂“常規”模式,在準確把握新聞價值的基礎上,選擇好新聞報道的角度,以寫作手法的特別之處吸引受眾,以最恰切的形式表現會議特色,這樣的會議新聞才不會落入俗套,容易被受眾所接受。
4)新聞語言通俗易懂簡潔明了。會議新聞的語言長期以來官腔十足,經常整篇文章讀下來,都是官話、大話、套話、空話。可以說,這樣的語言沒有多少活力和生命力,讓人感覺老氣橫秋、暮氣沉沉,讀者讀起來也生澀拗口,更別提喜歡了。在這一點上,新媒體就完全沒有這些問題。新聞讀者由于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不盡相同,對新聞的閱讀和理解方式也不一樣。使用通俗易懂的平民化語言來寫會議新聞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裝腔作勢,使用一些難以理解的艱澀文字,在這點上可以適當借鑒新媒體語言的風格,選用較活潑輕松簡潔明了的語言,通過使用流行語等方式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還可以結合熱點使消息更具吸引力,從而提升閱讀量。
5)善于利用新技術。會議新聞如果只寫會議內容會顯得嚴肅枯燥,很難引起讀者的興趣。因此,記者除了要用文字真實呈現現場情況外,還可以借鑒新媒體的技術手段,直播一些會議外和現場內的花絮、片段,展示一下會場的環境、氛圍,還可以將比較有亮點的細節單拎出來,增加新聞的豐富性和人情味。比如在黨的報道中,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推出的H5作品《報告中的“四個新”》,針對黨的報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提法、新舉措,對報告最新提出的四個重要判斷:新時代、新思想、新變化、新目標,進行了言簡意賅的展現。
6)靈活利用會議新聞的背景材料。新聞背景,就像電影或者小說中故事發生的環境一樣。電影中的背景有利于劇情發展,而新聞背景則有利于讀者弄清新聞事實的來龍去脈,有助于增加新聞的分量,有助于深化新聞主題,使之更鮮明更突出。因此,用巧當的方法使用好會議新聞的背景,就能增加會議新聞的厚度和深度,提高會議新聞的價值。因此,參加會議前,要提前了解會議的背景,這些背景材料往往蘊含著非常重要的信息。同時,這些背景材料可以幫助你把會議消息寫活寫生動。因此,適當借鑒新媒體的經驗,為會議配置合適的背景材料鏈接,可以給讀者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閱讀選擇,同時,還可以使報道的內容更為深厚,主題更為突出。
4結束語
總之,在新媒體時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傳媒行業更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隨著媒體形態的變化,人們獲取信息方式、閱讀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受眾越來越多的參與到了信息傳播活動中,他們更主動的選擇新聞的種類和自己需要的信息。在這種形勢下,媒體人員不斷學習新媒體的技術和寫作方式來適應時代的變化是十分必要的。會議新聞是媒體信息中重要的內容,本文關注的是新媒體時代會議新聞的寫作問題,希望可以給相關人員一些幫助。
作者:黃群 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
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國家的大環境為網絡媒體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相對寬松的良好環境。新聞評論是針對生活中近期發生的,具有普遍意義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議論,講道理以及直接發表意見的一種媒體,是政論性媒體的一種新聞載體,同時也是新聞宣傳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
一、研究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寫作的意義
跟隨著時展的潮流,新聞媒體已經成為當前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的手段,與其他的新聞媒體一樣,解決了生活中許多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新時期的報紙新聞評論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在研究報紙新聞評論的時候要換一個新的視角、新的形式去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地發揮報紙新聞評論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研究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寫作的意義在于,能夠傳播客觀正確的信息,尊重事實,并且針對事實進行說理,發表意見,充分地還原社會真實形態。研究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寫作的意義還在于明確新聞報道的思想政治意義,深化報道的主題,從更遠更高的角度來全面地評價社會客觀事實,對社會的發展有著積極、重要的發展意義和作用。
二、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寫作的轉變
(一)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專欄化的發展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寫作的轉變,首先就表現在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專欄化的發展。專欄發表評論的這種形式,其實在我國早期的報紙上就已經出現過,但是真正的報紙新聞評論專欄性發展是在七八十年代之后。專欄性的發展使得在報紙上有一種固定的新聞評論形式,并且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活躍報紙的內容,在新聞評論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時期新聞評論向專欄化發展,最明顯的一個特征就是穩定性。有著自己獨特的和穩定的風格,備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再加上新聞評論在報紙分布上有一個固定的位置,也有自己的特點,更便于群眾了解社會信息,關注社會動態。
(二)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在語言上的發展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在語言上的發展有了很大的突破。主要在語言風格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這是在新時期新社會條件下促成的。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在新時期語言方面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語言使用更加追求與形象生動相結合。雖然說,大部分的新聞評論是以政治輿論作為導向的,再加上新聞媒體本身具有嚴謹的語法修辭。但是在新時期,要使得一篇新聞評論有較強的合理性,并且質量還要高,就需要在新聞評論中加入一些生動的語言,讓生硬的語言變得更加的通俗,同時,也增加了說服力,讓人民群眾更加容易接受,從而達到新聞評論本身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在語言上的發展,還表現在要求一篇好的新聞評論不僅在語言上用得準確,而且在修辭手法上還要精煉,要講究一定的大眾化,這樣廣大人民群眾才會更加容易接受,讓新聞評論充分地發揮社會輿論的積極作用,客觀地反映社會現實。
(三)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工作者的要求對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工作者,是有一定要求的。首先,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學識淵博,業務精通。也就是說,新聞評論工作者在工作的時候要不斷地加強自己的思想政治修養以及自己對知識的積累,還有業務的訓練,做到不僅要精通政治,而且還要懂得經濟等,為新聞評論工作的質量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再加上新聞評論涉及的領域比較廣泛,需要新聞工作者有很高的見識,知識豐富。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應該豐富自己的想象力,涉獵更多的領域,獲取更多的知識,開拓自己的眼界。其次,要求新聞工作者還要有樸素的工作作風。新聞工作者要有樸素的工作作風,這樣寫出的新聞評論才具有一定的真實特點,能夠客觀地反映客觀事物,根據客觀的材料進行客觀的分析,從而得出客觀的結論,并且新聞工作者還應該深入實際,“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走群眾路線,進行實地調查,解決實際問題。最后,作為新聞工作評論者還應該具備艱苦奮斗的精神,科學嚴謹、清廉的工作態度和作風,去一些條件艱苦的地方,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質。
三、結語
總之,新聞評論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有了一定的突破與進展。報紙新聞評論作為一種重要的宣傳手段,其作用已經擴大到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其寫作方式以及語言風格,還有對寫作的要求是迥然不同的。在新時期,新聞媒體評論有了重大的突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積極地發揮了新聞評論在社會中的積極作用。在國家的進一步領導之下,新聞評論也隨著黨的政策,在內容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并且在選材上也更加的廣泛,還有在寫作上也更加的規范,對我國現代新時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作者:田文廣 單位:吉林日報
1論點或論斷的提出
1)落筆切題,亮出論點。一般重要的解說性和說明性的評論,常常采用這種立論方法。例如《光明日報》2006年1月11日刊登的本報評論員寫的《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自主創新——學習同志在全國科技大會上的講話系列評論之二》這篇評論,開篇就落筆切題,提出論點:建設創新型國家,就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大作用,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這是科學創新在當今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決定性力量。2)運用論據作由頭引出論點。這種方法是用新鮮吸引人的事實或寓意深刻的歷史典故、名人名言等,放在文章開篇作為“由頭”,從而引發議論,水到渠成地引出論點或結論。如:1981年5月1日《遼寧日報》的題目為《讓措施從墻上“走”下來》的評論。此文采取的是通過事實性由頭引出論點的立論方法。作者先敘述了這樣一件事:某商店在學先進活動中,制定了改進服務態度的“三個一樣”、“四個滿意”措施,并將它貼在墻上。文章接著寫道:可是,說是說,做歸做,服務態度并無起色。評論以此為由頭指出,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把它貼于墻上以督促自己,這完全應該。問題在于訂了措施并不行動,照樣是一紙空文。結論是“:應當讓它(措施)從墻上‘走’下來,走到我們的實際工作中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里靈巧地運用擬人化手法,使靜態之物轉化為動態之人,顯得俏皮、幽默、引人。由此可見,巧用由頭可達到理從事出、順理定論的目的。3)通過提問或設問的方式引出論斷。以提問的方式引出論斷,如《光明日報》1979年2月8日發表的《“文”“理”議》一文。文章采取開門見山揭露矛盾、提出論題,并輔以提問的方式進行立論:“當前,社會上流行著一股‘重理輕文’之風,高中以上學生和部分學校領導人尤甚。他們口頭上不這樣說,心里卻是這么想的,實際上也是這么做的。這種想法和作法對嗎?‘理’和‘文’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應當怎樣正確對待?很值得議一議”。提出論題后,論述分三個層次展開論證,進而引出結論。第一層說明我國古代是文理并重的;第二層分析論證文理不可分家;第三個層次是結論:應當重理不可輕文。很明顯,文中通過提問,順理成章地引發議論并作出結論。4)通過辯論得出結論。同一論題的評論可以采用多種立論方法,以適應不同的需要取得各自的效果。也可以采用通過由頭或通過辯論展開論證得出結論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有時效果會更好一些。例如:在上海市中學作文競賽中獲獎的《重理豈能輕文》這篇評論,就是采用通過辯論得出結論的立論方法,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此文特點是通過批駁重理輕文的錯誤思想進行立論,進而提出了也要重視文科、文理并重的結論。文章指出,“重理輕文”這一錯誤思想來自人們的思想偏見和社會上錯誤輿論的壓力。歸結起來有下列幾條:一曰“學文科無真才實學,學數理化才是真功夫,實現四個現代化少不了”;二曰“學文科政治風險太大”;三曰“學文科待遇差,獎金少”。然后,對此逐一展開批駁和說理。通過辯論,展開積極的思想交鋒,在明辨是非中堅持分析說理。最后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文理同等重要,不能重理輕文。有志于從事文科學習的青年要拿出勇氣頂住錯誤思想不要彷徨”。通過辯論得出結論的立論方法,有助于評論立論有的放矢,尖銳潑辣,贊成什么,反對什么,旗幟鮮明。在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過程中,以及實際生活中常常會出現各種矛盾、思想阻力甚至流言蜚語。作為新聞評論就要敢于正視矛盾,善于運用各種立論的方法尤其是通過辯論進行立論,以掃除思想障礙,扶正祛邪,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2把握邏輯關系
新聞評論,它的論證過程是一個推理過程,主要靠邏輯的力量說服讀者。邏輯學要求運用概念和判斷進行推理,評論要求合乎邏輯地進行說理論證。那么,怎樣才能把握好評論寫作的邏輯關系呢?1)依理定形,順理成章。評論是發議論、講道理的文章。它要求用簡明的語言講清楚某個道理。因此,評論的結構形式只能以理為中心,必須服從事理的發展邏輯,實事求是。所以在寫作前必須充分占有材料,按照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選取材料,理出思路。在寫作時,要緊緊抓住自己所要闡述的論點組織和使用材料,用嚴密的論證來說明和證實自己的論點。2)中心突出,層次分明。要使文章的中心突出,首先要確定論證的重點,然后在材料的安排方面下功夫,即先找出材料安排的順序,看看哪些材料該先用,放在什么地方最合適。如果材料屬于平行關系的,誰先誰后沒多大關系,即可采用分類法安排材料。如果是遞進關系,誰先誰后有順序要求,即可采用層遞法安排材料。此外,還有接續關系和對立關系等。總之,安排材料,要把握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用得恰到好處,層次清楚。層次分明還要求:段落之間的銜接要緊湊,文勢的曲折變化要自然。為了增強文章的邏輯性,要講究文章如何開頭,如何收尾。要考慮講哪幾層道理使文章連貫,氣通理順。有時要退一步講,有時要抓住關鍵性的字眼反復挖掘深意,有時需要間接證明,有時要用頓筆造成奇峰突起,使文章峰回路轉,波瀾起伏,等等。
3標題的確立
3.1新聞評論的命題新聞評論的標題應該把評論的精神表達出來,吸引讀者產生閱讀的興趣。太實、太露,或太虛、太玄的標題都不好,因為它很難抓住讀者。給一篇新聞評論命題,大致有以下三點提起注意:一是要貼切,二是要簡潔,三是要醒目。貼切就是指標題必須切合文章所寫的內容,兩者之間要恰如其分。恩格斯認為,標題“愈簡單,愈不費解,就愈好”。當然,簡潔并不完全等于字數少,它是對于文字量與質全面衡量的一個要求。標題是一篇文章的標幟、眉目,那就應當醒人耳目。例如《延邊大學報》1997年1月5日刊發的評論員文章《一個新的里程碑》,就比較貼切、簡潔、醒目,有一種誘人深入的力量。當讀者認真看內容時,就會將延邊大學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斗,終于完成了一次歷史性跨越——五校合并、進入“211工程”這兩件大事有新的認識。這對延邊大學來說,是一個嶄新的開端,永載史冊的豐碑,因而用《一個新的里程碑》作題,恰如其分。
3.2新聞評論標題的分類新聞評論的標題有如下種類:1)號召式:如《一定要把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抓好》。2)論斷式:如《黨的領導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3)論戰式:如《駁陳水扁的“兩國論”》、《斥……》、《評……》。4)告誡式:如《不能再吃大鍋飯》。5)贊頌式:如《贊余熱發光》、《贊家丑外揚》。6)褒貶式:如《堅持黨性,拒絕派性》。7)提問式:如《經濟政策的動力是一切“向錢看”嗎?》。8)并列式:如《井水與河水》、《“找米下鍋”與“找鍋下米”》。9)成語式:如《黔驢技窮》、《賊喊捉賊》。10)成語變換式:如《好事不要“磨”》《、“異想”定能“天開”》。11)散文式:如《別了,司徒雷登》。
3.3新聞評論標題的“立意”立意,即確定中心思想。立意的核心是一個“新”字。刻意求新,應該是評論員的追求。立意新,首先是要求觀點的新。能“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寫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筆下皆無”的意思來。其次是角度要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要努力去尋找新的角度,找出新的突破口,給受眾以新的啟迪。再次是材料要新。新聞評論就是根據新聞(材料)發表的評論,材料是新聞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新聞評論不同于一般政治評論或思想評論的明顯特征。
作者:盧國文單位:四平廣播電視臺
一、現場短新聞,篇幅要短而精、主題突出
現場短新聞的難點在于,用600至800字左右的篇幅就要解決問題,既要有生動形象、烘托氣氛和主題的現場環境描述,又要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描寫,準確、鮮明地反映新聞事實,把新聞事實的來龍去脈說清楚。做到短而精不等于舍棄事實的五要素,任何一篇現場短新聞,都要準確無誤地交待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缺其一或打馬虎眼用“近日”、“某人”“、在某地”都是不允許的。這就需要在描寫敘述上做到以一當十,把與主題不相關的枝枝杈杈全部去掉,留下最能說明問題的敘述和細節描述。這樣才可能使現場短新聞真正短小活潑,清爽利落,主旨突出起來。要達到這個目的,我的主要體會有兩點:一是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把主要的新聞事實及其來龍去脈理清楚,以便于采訪注意力的集中,有的放矢,把最需要和最能說明問題的材料及時抓到手,把最鮮活的“菜”收獲到籃子里。這樣在寫作時就可以胸有全篇,圍繞主題,自如布局,干凈利落。二是文字務必準確、簡潔、凝練。形象地說,現場短新聞異于通訊,特別是長篇通訊。通訊是一座大山,可以大開大合、任意揮灑,即使有些亂石雜樹,也無傷大雅;現場短新聞則宛如一方精巧秀美的小園林,其間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鳥,都得清爽得體,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容不得一絲冗雜紛亂,任何的粗疏失當都會很扎眼,影響整體效果。具體來說,現場短新聞的敘述忌諱枝蔓橫生,須用最干凈、最簡潔的文字把事實說清楚,要最大限度地避免用虛詞。還有一個有效的辦法是,巧妙地運用群眾生動形象的語言可以收到以少勝多的效果。
二、現場短新聞,要及時快捷、鮮活
先進的電子技術手段為新聞報道的快捷提供了可靠與方便。現場短新聞及時性的特點,要求記者永遠追逐正在發生或發展著的事件。報道時間距事件發生的時間越近,新聞價值越高,影響也就越大。鮮活,應該說是對現場短新聞的更高一級的要求。這不僅要求作者要有敏銳的善于捕捉新聞的獨特視角和觀察分析能力,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字功底。具體來說,要使一篇現場短新聞鮮活,必須使構成它的現場、事實、人物,甚至文章的結構都要盡可能地鮮活起來,一篇僅數百字的新聞作品,無疑應該是一個非常精密的有機結合體,任何一個部分的粗糙呆板,都會造成刺耳的不和諧音,直接影響整個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鮮活的關鍵是,首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新鮮的預示事物發展方向的事實,善于從紛繁的現象中,發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并為群眾所關心的問題。這是使現場短新聞鮮活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鮮活就無從談起。其次應該在描寫敘述的語言上下功夫,因為說到底,新聞作品要靠文字語言來完成。同樣的新聞事實,作品出自不同的手筆,其深度分量、情采韻致、感染力會高下不同,究其原因,恐怕關鍵就在于語言的運用。
提倡現場短新聞的意義不可低估。提倡現場短新聞是一種返璞歸真,返新聞事實之質樸,歸新聞本源之真實。報道真切的事實,宣傳事實蘊涵的真理,以增強新聞報道的說明力、感染力、戰斗力。具體來說,提倡現場短新聞是推進新聞改革的一個實際步驟和突破口。提倡現場短新聞說明新聞改革要堅持下去,也說明新聞改革是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方向發展;提倡現場短新聞是提高宣傳報道質量的重要舉措。來自第一線的新聞,真切感人,能夠提高新聞質量,豐富新聞質量;提倡現場短新聞是改進記者作風的重要途徑。要采寫現場短新聞,記者必須下基層、到現場,深入采訪,細心觀察。由此可見,加強現場短新聞的報道,對探索新聞改革,發展新聞事業大有益處。
作者:張巍巍單位:阜新廣播電視臺
(一)網絡新聞標題的情感因素
網絡新聞主要采取超鏈接的方式,因此在新聞頁面是由大量標題組成的候選集群,受眾在對標題進行閱讀后,再決定是否點擊進入正文。在這種模式下,網絡新聞的標題是否能吸引受眾點擊閱讀,成了整個新聞寫作是否成功的關鍵。除了能夠惜字如金地概括新聞內容,網絡新聞標題還必須對受眾的心靈產生震動,使得其情感上愿意主動接近該條新聞。①以新浪和網易兩大門戶網站體育頻道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尾聲期間同時推出的“奧運盤點”系列報道為例,在新聞素材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傾注不同感情的標題帶來了不同的傳播效果。新浪體育頻道的新聞標題制作采取了數字歸納式總結的形式,通過“十大改判”、“十大逆轉”、“十大爭議”等標題展示新聞素材,同時又以帶有情感色彩的關鍵詞來獲得受眾共鳴。
這樣的標題在情感的宣泄上較為含蓄,較好地堅持了新聞客觀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受眾的吸引力。網易體育頻道則采取了立場鮮明充滿激情的寫作方式,《奧運好聲音之奇跡之歌葉詩文:愛我就別懷疑我》、《奧運好聲音之憤怒之歌陳一冰:為什么受傷的是我》、《奧運好聲音之超越之歌孫楊:我是為游泳而生》是較有代表性的三篇報道。這三篇新聞的標題一方面巧妙地與當時國內知名的娛樂節目《中國好聲音》聯系起來,顯得輕松俏皮,另一方面又毫不掩飾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傾向———“奇跡”與“超越”表示對葉詩文和孫楊的贊賞,“憤怒”則表示對陳一冰的支持和對裁判的不滿。這樣的標題言語不多卻極有特色,容易得到受眾的喜愛與接受。
(二)網絡新聞寫作的情感因素
在新聞寫作中,對情感的運用主要有借景抒情、借議論抒情和借細節抒情等。對網絡新聞而言,如何使得這些方法與其自身的特性有機結合起來,是一個需要新聞工作者仔細思考的問題。
對網絡新聞寫作情感因素最大的助力是網絡新聞的全媒體寫作方式。網絡新聞是文、聲、圖結合的多媒體形式傳播,在其寫作中可以利用音視頻對文字進行輔助,增強傳播效果。這樣的傳播方式,可以使記者對新聞人物和新聞事件所產生的強烈感情,以多種感官的刺激來進行全方位表達,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②此外,網絡新聞中習慣對關鍵字句加黑或者改變字體,這也有利于情感因素的有效運用。在網絡新聞的寫作中,記者可以對抒情的地方進行加黑或者改變字體處理,這樣就讓讀者在網頁的第一視覺區域內被吸引,不僅停留住瀏覽的目光,還會進行進一步閱讀。
對網絡新聞而言,在寫作中適當地對情感因素加以運用,不僅會對新聞本身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更能在深化新聞主題的基礎上得到受眾認可。不過,更值得網絡新聞工作者們注意的是,對情感因素的運用應該是有感而發,因情而動,無病呻吟或故弄玄虛只會招致讀者的反感與排斥,久而久之連其媒體一起失去讀者的信任,最終消失于網絡時代新聞媒體競爭的浪潮之中。
作者:賴欣單位: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美國馬克大學新聞學院在組織學生進行模擬采訪訓練時,曾鬧出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學院請來一位“能源利用專家”講課,這位專家說他與另外兩位教授一同發明了一種“微型信息處理機”,只要家庭安裝上這種機器,就可以強制節能。他介紹完自己的“發明”之后,學院的教授要求學生們按照記者工作的程序,每人寫一篇新聞稿件。結果,當學生們的作業交上來后,讓這位教授很失望。這些作業多是在談此項“發明”的重大意義,沒有一個人對事實提出疑義并進行核實。教授很生氣,他給所有作業都打了“0”分,并寫了同樣的評語:“那人講的是假的,你核對過事實真相嗎?”原來,這是學校里有意提醒學生們采訪時必須認真核對事實,才讓一位別的系的老師來扮演“能源利用專家”,炮制了一條假新聞素材,沒想到學生們全部“中彈”。馬克大學的這次模擬訓練,讓許多學生們都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作為新聞記者,你搜集素材與寫作的本領再大,如果不會核對事實,所寫出的稿件是建立在虛假事實基礎之上的,這樣的“新聞”又有什么意義呢?
既然新聞寫作核對事實如此重要,我們在采訪時就要有“質疑”精神,絕不輕信任何新聞素材,要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對讀者負責的精神,不怕麻煩,對已掌握的素材逐一進行核對,直到確認所有新聞素材都是真實可靠以后,才可以寫作成文。那么,怎樣核對事實才能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呢?筆者認為,下述幾種方法可供參考:現場核實。寫社會新聞,記者自然要經常深入第一現場采訪。有的記者認為,只要到了現場,親眼目睹了事件發生的過程,就能確保寫出的新聞稿件不失實,正所謂“眼見為實”!其實,問題并不那么簡單“,眼見為虛”的情況也時常發生。上世紀60年代,剛果發生了內戰,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哈馬舍爾德決定親自飛往北羅得西亞調停。消息傳出后,各國記者都涌向北羅得西亞的恩多拉機場等候秘書長的降臨。黃昏時分,站在警戒線以外的記者們看見一架飛機降落后,從機艙里走出了一位男子,便推斷哈馬舍爾德來了,便紛紛發出電訊。第二天,很多報紙都報道說秘書長已到達北羅得西亞。
而事實上是,哈馬舍爾德已在中途遭遇空難喪生。這次失實報道的教訓告訴我們,記者的觀察力固然重要,但當僅靠觀察不能確定新聞素材的準確性時,絕不能用“推論法”去判斷事件的真實性,而應該在現場就進行核實。實際上,采訪的過程,也是求證的過程,因為新聞當事人都在現場,邊采訪邊核對事實,既可省去事后核對事實的諸多麻煩,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新聞失實!向主管部門核實。當對某一事件采訪結束后,為確保新聞的真實性,還應向有關部門求證。因為社會新聞所涉及的內容與人物,大都可以找到相應的主管部門,這些部門不僅能提供更加真實權威的材料,而且對所管轄范圍發生的事件有更全面的認識,找他們核實新聞素材,既能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又很容易全面掌握情況,還可以請他們幫助參謀一下,你所采訪到的素材從哪個角度報道效果更好。可以說,向相關部門求證,是“一箭三雕”的好辦法,在采訪中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向當事人核實。社會新聞記者在實踐中經常會遇到,所采訪到的新聞事件找不到相關部門核實。有些新聞事件雖然能找到主管部門,但由于種種原因,主管部門不愿承擔審查、核對的責任,拒絕介入此事。這時,記者可以另辟蹊徑,直接找當事人、知情者核實。這種求證法應特別注意,不能只聽個別人的介紹,對于重要事實既要向當事人求證,又要找盡可能多的知情者核實。必要時,還可以從側面去印證。只要記者的采訪作風扎實,不怕吃苦,同樣也能達到求證之目的。運用資料核實。
因受記憶力所限,有的當事人在向記者講述新聞事件經過時,也很難保證百分之百準確。特別是口述的一些數字,更不能輕易相信,應通過查閱相關權威資料進行核對。對于采訪到的某些細節不太了解或拿不準時,就更應查閱相關資料進行求證,否則很容易鬧出笑話。現代芭蕾舞劇《沂蒙頌》上演時,美國的一位記者由于對劇中涉及的歷史事件并不了解,也看不懂舞劇,他又不肯仔細查閱相關資料,結果錯誤地理解了劇情,寫出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報道“:這是一個關于共產黨士兵同一位美麗的農婦相愛的浪漫故事。她把他藏在山洞里,給他吃,給他喝,還給他生了一個孩子。”(見《中外新聞采寫借鑒集成》)試想,只要他看過《沂蒙頌》之后能查閱一下相關資料,是絕對不會出現如此差錯的,正是缺乏這個環節才弄出了笑話。由此可見,運用資料核實所采訪來的新聞素材是何等重要!
總之,核對事實是社會新聞寫作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步驟,應該引起記者的高度重視。只要我們能認真做好新聞事實的核對,在采寫時慎之又慎,就能把失實之處消滅在見報之前,確保見睹媒介的社會新聞都真實可靠、經得起讀者的推敲!
作者:靖海汀單位:沂蒙晚報傳媒有限公司
【論文關鍵詞】:經濟新聞遐邇;專業性;指導性;實用性
【論文摘要】:經濟新聞作為新聞的一個重要分支,由于與經濟工作、經濟生活密切相關,所以除具備新聞的時新性、公開性、真實性等共性特征外,還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
1.經濟新聞的含義
經濟活動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活動,每一個社會成員都生活在經濟之中。從個體到集體,整個社會都十分關心經濟,重視經濟。而傳播經濟知識,幫助人們將零星、個別的經濟體驗整合提升為理性的東西,則要數經濟新聞最為有效。這就是為什么近年來經濟新聞越來越被公眾關注的現實背景。
那么,究竟什么是經濟新聞?對經濟新聞的內涵到底應該如何界定?由于審視的角度不同,說法也就各種各樣。例如:"經濟新聞是報道人類一切經濟活動的新聞,或以經濟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新聞。經濟活動包括經濟建設、經濟政策、經濟生活等。"經濟新聞就是對受眾欲知而未知的,經濟事實最新狀態和發展趨向及時、公開傳播的非指令性經濟信息。""經濟新聞就是人類社會最新經濟關系、經濟活動和最新自然、經濟現象及其發展趨勢信息的報道。"
2.經濟新聞的特點
2.1較強的專業性
經濟新聞報道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報道。在對經濟領域發生的情況進行報道時,往往要涉及到一些業務性問題,而經濟述評等深度報道,不僅要求介紹較豐富的專業知識,還須具有一定的理論色彩,因為在許多經濟觀察的背后,往往是一系列的經濟政策問題和經濟理論問題。比如,經濟評論《回答緊縮銀根是否過度了》,就涉及到金融學、經濟學以及國家金融政策等多方面的知識,如果記者缺乏這些知識,就無法構筑這樣一篇談金融操作、市場狀況及其發展的文章。
但是應當指出,經濟新聞不同于經濟工作總結,也不同于專門的學術論文,它不像需要詳盡展示經濟工作的全過程,也不要求把業務問題說得很深,其著眼點在于,通過經濟業務問題,來揭示其所具有的新聞價值,給受眾以政策方面的引導或思想方面的啟迪。也就是說,在業務性與新聞性這對矛盾中,新聞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業務性服務于新聞性。
目前新聞界流行一種說法:經濟新聞報道往往寫得"內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實際上反映了經濟新聞專業化的特點,經濟新聞在所有的新聞報道中,被認為是比較難駕馭的一種,原因也在于此。
2.2政策指導性
許多經濟新聞,旨在配合黨和政府一個時期內的經濟政策,進行解釋和宣傳,其內容本身帶有很強的政策性。一些報道經濟工作動態、經濟戰線新人新事的經濟新聞,雖然不直接闡明政策條文,但也滲透著政策精神,具體體現著政策。比如關于農村稅費改革的報道,關于寧波、杭州等地率先取消農業稅的報道,關于總理許諾5年內取消農業稅的報道,無不顯示著國家對"三農問題"政策的變化。因此,吃透國家、政府的經濟政策,正確地反映經濟政策,是經濟新聞寫作一項重要要求。
此外,高水平的經濟新聞還善于從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經濟現象入手,以辨證科學的分析、通俗化的語言來透視現象,揭示本質,預測其發展趨向,幫助人們認清形勢,明確方向。比如對當前中國股市的分析與報道,對今年推行的國有銀行改革試點的政策分析,可以有效地幫助人們洞察國家的金融市場動態,滿足人們在經濟工作中的更高需求。
2.3服務實用性
經濟新聞的服務性,主要體現在信息的服務上。既包括市場行情、物資供求狀況和生產狀況,也包括經濟決策、法規、管理狀況等,還包括自然資源狀況、科技發展和規劃狀況、不同地區人們的消費心理及習慣等。這些豐富生動的經濟信息,不僅是國家、企業參與經濟競爭的"眼睛",也是引導群眾生產消費,反映群眾呼聲的重要渠道。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經濟新聞中的許多宏觀信息己成為決策者的重要參考資料,一些微觀信息己經或正在幫助企業經營者擺脫困境。1998年《中國鄉鎮企業報》上的文章《農村市場:農民富裕是前提》就分三個部分為農村市場把脈開方:要從戰略高度看待農村市場的開拓;要深入農村作市場調查,了解農民的需求;要健全農村市場購銷網絡,嚴把質量關。這則新聞實際上就很好地體現了經濟新聞服務廠商的特點,具有一定的經濟實用性。
2.4相對保密性
有些經濟信息由于直接關系到國家進出口計劃、新技術新工藝,不到一定的時候不宜報道,因此,經濟新聞必須注意保密,注意做到內外有別,重大問題在報道前一定要請示有關主管部門。比如,我國或我方的進口計劃一經制定,就要堅決執行,即使國際行情看漲,也要兌現。這種進口計劃如果泄露,外商就會借機抬價,使我方蒙受損失。同樣,如果外商了解了我國出口商品的庫存積壓情況,就會借機降價,使我國在外貿中處于不利地位。
又比如,有的國家或外商由于與我國較友好,在出售給我國某一商品時價格較低,而出售給他國時價格高些。如果把成交價格公布出去,會使對方難堪。還比如,一些敏感問題的報道,如勞改產品出口問題。西方認為,勞改產品出口屬于不等價交換,不能出口。如果記者不了解這點,專門報道我國勞改產品出口創匯的成績,就會帶來嚴重的負作用。正是由于經濟新聞具有相對保密性,所以在報與不報,何時報道,從什么角度報道時,都要格外慎重和警惕。
結束語
今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日益完善,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明顯,經濟新聞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然而,在今天的新聞界,無論是綜合性的經濟報道,還是專業性的財經新聞,仍然有很多得不到讀者的廣泛青睞。在這種情況下,研究經濟新聞寫作的特點和規律,不僅有利于我們總結新聞實踐的成果,充分發揮經濟新聞社會啟蒙和社會設計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探尋經濟新聞規律,更好地追求經濟新聞的本質特色。
摘要: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各種社會問題紛繁復雜,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多變、復雜的社會問題現實給我們的社會問題新聞寫作提出了新的課題。本文在詳細介紹了社會問題新聞特性之后,從三個方面詳細探討了新形勢下社會問題新聞寫作的宏觀把握。
關鍵字:社會問題社會問題新聞寫作宏觀把握
一、引言
社會問題是社會學上的一個特定稱謂。社會問題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問題,泛指一切與社會生活有關的問題,狹義的社會問題特指社會的病態或失調現象。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問題一般取其狹義所指。
二、社會問題新聞的特性
社會問題新聞的特性是和社會問題的特征和新聞特性的有機疊加。社會問題具有普遍性和變異性,復合性和周期性以及破壞性和集群性等特征,而社會問題信息一旦通過大眾傳媒傳播開去,新聞的表征便會顯現出來,使社會問題新聞呈現出自己獨特的個性。
(1)社會性
新聞是社會生活的記錄,所有的新聞信息傳播一定程度上都帶有社會的印記,無論這種社會性是強還是弱,是顯在的或是隱藏的。但社會問題新聞與一般的新聞相比,其顯示的社會性無疑更加強烈、明顯和昭然若是。
(2)負向性
盡管某些社會問題終極意義上對社會進步具有積極作用,如下崗職工問題,農民工問題,但大多數社會問題具有破壞性的特征。所謂破壞性是指“社會問題對社會運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具有威脅、損害的破壞性作用。”如犯罪問題危害了人們的正常生活,破壞了社會的正常秩序。量多面廣的社會問題的破壞性作用,正是引起社會多數成員普遍關注的主要原因。
(3)震撼性
社會問題新聞以負面、消極信息為主,具有天然吸引受眾注意力的新聞價值要素:反常性、刺激性、煽情性。更為重要的是社會問題新聞有著與受眾心理與情感上的接近性。
三、新形勢下社會問題新聞寫作的宏觀把握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的現實對社會問題新聞傳播提出了新的課題,新形勢下的社會問題新聞寫作要力求從宏觀上著眼,從我國社會總體上,社會問題的現狀走勢上把握社會問題新聞寫作的要求,正確地引導公眾輿論,在黨性原則和現有法律法規框架內促進社會問題解決。
1、正確引導原則
社會轉型期是社會問題的多發期。各種新現象、新矛盾、新動向層出不窮,往往是得失并存,利弊共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諸多社會問題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面對此起彼伏的社會問題,一方面,新聞媒介不能回避,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介入,積極捕捉;另一方面,要冷靜思考,要從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出發,對社會報道進行理性思考,周密部署,切不可頭腦發熱、草率從事。
2、促進解決社會問題原則
我國媒體是黨和政府和耳目喉舌,既是社會問題的監測者,又是促進解決社會問題的鼓動者,因此社會問題新聞寫作不但要遵循客觀性理念,使受眾正確認識社會問題,更要遵循有助于社會問題解決的原則,聯系政府和公眾共同解決社會問題。這里筆者將運用社會學上關于社會問題解決的若干原則來分析。
一是社會規律性原則。認識解決社會問題要以遵循社會規律為原則。首先,規律是事物內在的屬性,是事物之間固定的聯系,它不是可觀察、可感知的表面現象本身,而是隱藏于表面現象之后,把握和遵循社會規律,不僅僅是感知、觀察社會現象本身,而是發現、認識社會現象內在或背后的聯系。因此,社會問題新聞不能僅僅滿足于現象式的描摹某一個社會問題,而是要透過社會問題表層的簾幕,去探究其實質性的內在,也就是說,社會問題新聞的意義不只停留在使受眾感知這個層面上,而且還要通過解釋分析幫助受眾了解并理解社會問題的來龍去脈、意義、影響,以便做出正確的決策。其次,社會問題新聞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報道最終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而解決社會問題將會涉及其自身的規律性,解決條件中的規律性及對策措施中的規律性,因此,社會問題新聞需要正確把握和運用這三方面的規律性來引導受眾確定解決對策。
二是社會規范性原則。報道社會問題時必須遵循解決社會問題的一定的社會規范。社會規范是人們解決社會問題的準則,是消除不和諧現象,達到社會有秩序狀態的基礎。堅持這一原則,社會問題新聞寫作必須:第一,分析待解決的社會問題與現存社會規范之間的關系。許多社會問題現象的產生、內容、表現與存在的社會規范的狀況有關,認識要解決的社會問題與有關的現存社會規范之間的關系,有利于認識社會問題現象達到本質,而且是研究這一社會問題解決對策的規范性的基礎。第二,確定解決社會問題中的社會規范。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破除、廢除、修正、調整與待解決社會問題有關的現存的那些不合理的社會規范;另一方面是制定、建立與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有關的新的社會規范,包括明確規范的內容與選擇規范的形式。確定社會規范即保證了社會問題解決對策及實施對策全部活動的規則性、合理性、協調性和有效性。
三是遵循社會公眾性原則。社會公眾利益,表現為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
四是堅持社會進步性原則。這是指報道社會問題必須以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為根本目的。新聞媒體報道社會問題,為報道而報道,不考慮自己的報道是否有利于社會進步,這樣的話,往往會有礙社會的穩定、進步與發展。這樣教訓也是不少的。
一句話,受眾的渴求、現實的需要和媒介的責任所系都對媒體社會問題新聞報道提出了新的要求。理論不能脫離現實而存在,亦不能沉酒于自說自話的虛妄滿足,因此學界理應對社會問題新聞傳播投以關注的目光,追蹤其發展,針砭其利弊,預測其走向。
【內容摘要】:本文以美國報刊為主,從本質、內容、形式等方面對西方報刊經濟新聞寫作和報道的特點作了闡述,并將這些特點與中國經濟新聞寫作和報道的特點進行比較分析,以期我國經濟報道能從中得到啟發,進而更快的提高。
【關鍵詞】:中西方、報刊、經濟新聞、比較
21世紀正在沖破舊有的時空藩籬,把全球一體化的歷史大趨勢演進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科學現實。作為這一劃時代進程的顯著標志,傳播國際化不可估量的起著推進的作用。各個國家和民族的資訊傳播,涵蓋其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變革,都將突破地域的限制,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圍內接受檢驗和評價。這或許正是近幾年業內人士熱衷比較中西新聞事業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這個傳媒的時代,經濟新聞是目前報刊的必備“佳肴”。經濟新聞是對受眾欲知而未知的、經濟事實的最新狀態和發展趨向及時、公開傳播的非指令性經濟信息。隨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體制,經濟新聞在21世紀呈現急速發展的態勢。
鑒于此,本文將以美國報刊為主,從本質、內容、形式等方面對西方報刊經濟新聞寫作和報道的特點作出闡述,并將這些特點與中國經濟新聞寫作和報道的特點進行比較分析。本文所引用的文章都是有代表性和較大影響力的,其中許多獲諸如普利策新聞獎這樣的大獎,這些報道對我國的新聞界應當能產生一點啟發作用。
西方的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了幾百年,西方新聞界對經濟新聞的寫作和報道有著豐富的經驗,盡管中西方政治體制、根本經濟制度、文化等各方面千差萬別,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和深化的現階段,借鑒西方報刊經濟報道的經驗,改進我國的經濟報道,可以更好的服務于我國的經濟建設。
從體裁上講,西方報刊經濟報道的主要品種有消息、深度報道、特稿、服務性報道、社論、來信等,與我國經濟報道的基本體裁沒有很大區別,但在其他方面與我國經濟報道卻有很大的差別,具體表現在:
1.本質上,西方經濟新聞客觀性與虛偽性并存
對西方經濟新聞進行本質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經濟新聞的階級性和虛偽性。西方經濟報道是資產階級經濟利益的反映,有其虛偽的一面。美國的麥克爾.帕倫迪在他所著的《美國的新聞自由》中說:“任何一個在美國新聞界干過幾個月的人都可以舉出大量的例子說明由于來自出版商、老板和廣告商的直接或間接壓力,編輯部要不斷作出妥協”的實情。當然,盡管西方新聞界標榜的“客觀性”有虛假的一面,但西方經濟新聞也大有與市場經濟相適應,作為傳媒符合新聞規律,盡量做到“客觀”,以爭取讀者的一面。如美國《未來學家》在2001年第一期發表《私有化過程重的七種錯誤做法》即對社會主義國家、發展中國家急于“私有潮”的種種問題而寫,可讀性強,也較為客觀。又如1994年初中國開始金融體制改革,此事對香港影響如何,法新社1月27日從香港發回報道《中國金融制度改革對香港有利》,所寫內容也符合實際,西方各大報轉載了這篇文章。又如《美國總統掩蓋其朋友可疑的金錢交易》、《富裕國土的窮人吃不飽飯》、《美國大兵比卡尼克和他的妻子成了住房短缺的犧牲品》等文章也體現了這一點。
2.內容上,西方經濟新聞比較重視信息性、服務性和實用性
西方經濟新聞幾乎沒有諸如“某某市調整產業結構見成效”、“某某企業瞄準市場開發新品種效益大增”之類的經驗報道,而是側重于有新聞價值的消息、要聞、動態性信息,如《美考慮改變對日本的貿易政策》、《美國冬小麥減產》、《福特公司在越南投資設廠》等這樣的文章,或者深度報道,諸如《日本正成為制成品進口大國》、《中國——世界發展最快的廣告市場》等等,獲普利策獎的《城市新問題需要新辦法解決》深入報道了美國城市發展引出的用地、交通、住房等經濟、社會問題,是這種深度報道的代表。另外,企業報道數量很少,并且極少介紹老板政績,而主要報道該企業對經濟活動產生較大影響的最新動態,如公司易人,重大投資,公司裁員、擴員,效益、盈虧等,企業人物報道很少,只在任命、卸任時才作簡單介紹,幾乎沒有介紹某某老板如何扭虧為盈等等的報道。
西方經濟新聞經驗報道少,是因為西方新聞界認為:市場經濟的活力在于創新和多元化,任何一個經濟組織面臨的都是復雜的環境、人、財、物因素,經驗在某時某地可能會有用,而換了地點時間也許會完全失敗甚至有害,每一種個性化經營方法可能帶來成功,但若每個企業都采取這種方法則必定意味著失敗,況且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哪個經濟組織會把真正有用的經驗、商業秘密介紹出去?我國經驗報道一向較多,主要是出于經驗的“指導性”、“工作性”。另外,西方經濟報道服務性內容很多,服務性很強,經濟報道的價值標準取決于讀者。介紹性、服務性、實用性的經濟報道特別多,這在美國俗稱“菜籃子新聞”,如生活報道《節約取暖材料》(刊于《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從“選擇木材”、“小改小革”、“改造壁爐”等方面非常實用的介紹如何節約取暖材料,并在最后告訴讀者最近如何向能源部所取免費的節能小冊子。生活報道《“權利法案”保證你能領到養老金》十分詳盡并有操作性的介紹了如何領取養老金的方法。又如解惑性報道《專家認為:“股災”系投資者自己造成》向讀者娓娓道出“股災”的原因。保護性的報道也很多,如華盛頓《明星晚報》發表的針對商業詐騙的系列報道《買主小心謹慎,車販騙術更強》詳盡介紹車販騙術,督促讀者小心,并促使了全面取締舊車交易活動,還為作者贏得了普利策獎。為經濟界服務的報道也很多,如《華盛頓郵報》在2003年12月10日編輯了20個版面的中國特輯,集中介紹了中國經濟、沿海開放城市,具體投資項目,列舉了中國公司名稱,負責人,電話,當日報紙一槍而空。無論為個人,為經濟界,西方報刊經濟報道均力求強調信息功能,講究服務性、操作性。服務性今年來自在我國經濟報道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但尚待加強。
3.形式上,西方經濟新聞生動活潑、不拘一格
大量運用各種各樣的照片和圖表。以《華盛頓郵報》的經濟報道為例,《華盛頓郵報》的經濟報道很活潑,版面風格也不那么凝重。例如,2003年12月1日其經濟版頭版的重點是一篇關于零售業發展趨勢的報道,配了高達1/3版的電腦制作的彩色畫面,非常搶眼。12月3日經濟版頭版的視覺中心部位也是同樣,報道“漸進的演化(肩題)本地電話公司超越長途電話公司”,配了一組人類演化的圖片(從猿到人逐漸直立行走),相當引人注目。事實上,照片和圖片在郵報的經濟報道中大量使用,而且一般很少四平八穩的照片,往往是非大即小。另外,西方經濟新聞還大量運用圖表。如示意圖,《紐約時報》描述2003年全球發展時,引入一張立體世界地圖,東亞凸出很高,俄羅斯、東歐則深陷,以示全球各地經濟發展的差異;餡餅圖,用來描述1993年世界貿易各國份額;表格圖,2000年4月22日《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亞洲地區重大工程”對工程內容、投資、完工時間等以表格形式刊出;曲線圖,用于展示物價波動,就業形式等;其他還有條柱圖等,不勝枚舉。
在描述以示日美貿易摩擦時,《紐約時報》用克林頓、細川拳擊場上對峙這樣一副漫畫,讓人忍俊不禁。圖片、圖表、漫畫等的大量運用反映了圖表化新聞的傾向,體現出現代美國人作為“電視的一代”的形象化手段的依賴。美國發行量作大的報紙之一《今日美國》的老板紐哈斯十分欣賞這種“革命性方式”。數字的運用除了以圖標等形象的手段體現外,或用得“少而精”,或分開多處處理,以免給人以枯燥感。在《每日新聞》上刊登得《鋼鐵價格上漲》把工業產品的價格上漲與讀者的經濟利益直接掛鉤,它這樣寫道“用來制造一臺家用煤氣爐的鋼材將漲價三十二美分,一臺洗衣機所用的鋼材將漲價二十三美分,冰箱為二十美分……因為制造冰箱的機器是鋼鐵的,機器自然也提價……實際上,冰箱將漲價二十到三十美分……”,很生動耐讀。另外,經濟新聞大量使用“你”或“你的”這樣形式的談話體,如《一些股票發行人發誓讓你發財,但這次肯定不行》,《醒來吧,你們這些沉湎于股市上漲想大撈一把的人》等文章,很有親和力。
我國經濟新聞運用圖表等方式雖然得到加強,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仍大有潛力可挖。
4.采訪客體,西方經濟新聞以市場為主
西方經濟報道采訪的客體以跑市場為主,跑政府為輔,美國市場完善,《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以股票、債券、基金、利率、匯率、期貨、商品、房地產市場等若干個市場分成幾十個非固定或固定的欄目,提供大量信息,顯示了以市場為基準報道對象的特征。《華爾街日報》有3500員工,其中記者600個,政府采訪任務有華盛頓記者站承擔,僅有10多個人,其它眼睛向下,跑市場。因為美國是小政府、大市場、大社會運作模式,主要負責經濟事務的部門僅有美聯儲,商務部、財政部、農業部,白宮,國會,市場是鏡子,是寒暑表,是指揮棒小政府容納不了眾多記者。當然,隨著西方國家對經濟宏觀調控的加強,西方新聞界對政府經濟政策、經濟行為等的報道也會有所加強。中國的經濟生活越來越以市場為基準乃是大勢所趨,因此習慣于跑政府、淘材料的一些記者也要改進作風了。
5.會議報道,西方經濟報道往往跳出會議,抓信息,抓實質
在西方,會議報道往往跳出會議,抓信息、抓觀點、抓實質內容。如2004年1月4日美國經濟協會召開年會,討論上年經濟形勢,當年政府政策及經濟走向。5日,《紐約時報》發表消息,標題為《經濟學家對惡化的經濟政策諷刺有加》,導語為:沒有一屆年會不是在達成對現行經濟政策一致評價后才結束的,但是今年召開的本屆年會卻爆發惡劣不尋常的火花。正文分三部分介紹了支持、反對總統的不同意見。又如,同年4月24日七國財長在華盛頓召開七國集團經濟討論會,當日,美聯社對此事報道的導語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七個工業國家的財政官員今天對全球經濟發展表示了樂觀態度,認為今年的發展速度會更快,盡管最近長期利率上升。導語中無“會議”字樣全文僅在第三段極簡短的介紹了會議的名稱,人在會議中出于次要地位,引述某人觀點才帶出某人,會議報道很少雷同,無固定模式。在我國經濟會議報道程式化、空洞化等弊病還較多的存在,亟待改進。
6.經濟類社論,西方報道分量重、影響大
享有8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社論作家”之稱的R..L巴特里是《華爾街日報》的著名記者,他通過連篇累牘的報道和社論,呼吁大幅減稅,終于讓里根采納了這一政策,里根還采納了他關于限制貨幣發行、緊縮銀根、控制通貨膨脹等許多建議。社論的角度、利益、語氣均較貼近讀者,少空話、套話、官話,讀者來信、專欄文章等也常在社論版刊登,基本反映報社傾向,影響力較大,獲普利策獎的社論《麥金尼備忘錄》則無情抨擊了蓋恩斯維爾市市長在公眾住房問題上的不力,直接推動了該市社區居住條件的改善。
在這一點上,我國經濟類社論與西方存在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
其他小的方面,西方經濟報道也較有特點。比如,西方經濟新聞有較多的預測性報道。這源于讀者的需要,每逢新年、新季度的開始或有反常現象,便有大量預測性報道。2004年1月3日《紐約時報》的《每日經濟》專欄完全打破了平常的版面安排,從頭到尾幾乎全是“Outlook2004”報道經濟、金融、國際問題專家的預測,《華爾街日報》更是幾乎每天都有一些預測性報道,滿足讀者“我怎么辦”的需求,觀點性強,我國對經濟預測性報道也可多加嘗試,可滿足讀者對未來的一種知曉欲望,而這是一種普遍的心態。
又如,西方經濟報道重視揭露性的報道。它們經常發現一件事就扭住不放,作連續、深入的報道——就像當年《華盛頓郵報》報道水門事件一樣。12月1日該報經濟版頭版就美國的一起共同基金交易丑聞作了報道,在隨后的一周內,每天都對這一事件的進展進行跟蹤報道,而且每天都放在頭版的醒目位置,這樣的深入調查正是世界級大報的風范。從總體來看,郵報更青睞負面性的報道,其經濟版的頭版常常把黃金位置留給揭露性報道。除前面提到的基金丑聞外,還有對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專家成員構成提出質疑的報道,以及“出售克萊斯勒公司存在不公平交易”、“感恩節市場沒有給零售商帶來預期收入”等許多報道。從讀者心理學來講,負面報道要比正面報道更能滿足讀者的好奇心。美國媒體因為走的是純市場化的道路,看重揭露性、調查性的報道自然不難理解。同時,美國讀者對負面新聞的承受能力也遠高于中國讀者。
在西方的經濟報道范圍內,技術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都專門有一個技術版。美國的報紙把技術和經濟緊密結合,而且將科技報道劃為經濟報道的一個分支,這是和美國技術成果產業化的高度發達密切相關的。事實上,大多數重要的技術突破都出自大公司,技術和經濟早已融為一體。IBM、英特爾、GE、AT&T等大公司都是技術報道的重點對象。而我們現有的經濟報道中,技術仍然是一個相當弱的角色,這和我們整個體制上的分割有關,科研和經濟脫節的現象仍然在相當程度上存在著。
在對中西報刊經濟新聞的觀照和比較中,可以看出我國經濟類報道與西方的差距;在反思和總結中,更可以轉換話語,架構開放的平臺。但愿我們在認識自身不足、吸收西方精華的沖撞與交融中,能夠始終風帆高揚,直濟滄海!
在金融業競爭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許多銀行加大了對金融新聞的重視力度,有的還建起了自己的寫作隊伍,以期通過給媒體提供新聞,在更大的范圍內宣傳本單位的業務和經營方式,從而樹立其形象。但我們在編輯工作中發現,各銀行部門的來稿存在一個共性的問題:在金融新聞寫作上定位不準,造成稿件內容概念化。
應景式稿件:這類稿件往往根據銀行部門的一些活動寫成。例如,上街宣傳反假幣、哪家營業部門開張等等。
表揚式稿件:這類稿件往往是寫優質服務方面的內容。其中最常的稿件不是寫這位營業員技術比武受到表彰,就是寫那位營業員不怕辛苦兌換殘幣。
匯報式稿件。這類稿件的特點是事無巨細,只要與銀行有關,都要寫到稿子里去,唯恐少寫一條,就會沖淡主題。這類稿件多取材于半年總結、年終總結或對某件事情的匯報。
專業式稿件。寫這類稿件的人,確實對金融業務很在行,因此,稿子中出現了許多行話和專業術語。特別是在專業術語方面,什么存貸余額、銀行承兌、貼水貼現等等,不一而足。
上述四類稿件,媒體很難采用,因為,它犯了新聞的大忌。
一是新聞不新。應景式和表揚式稿件,從時效上看,是近期的,但僅憑這一點并不能認為它就是新聞。這兩類稿件所涉及到的事,有的是例行公事,比如反假幣宣傳,每年人民銀行都要下來搞這個活動,早已不是新聞。有的是銀行的基本工作,像兌換殘幣、說文明用語、對客戶優質服務。這還用得著寫稿子表揚?
二是主題模糊。像匯報式稿件,一二三四五,樣樣都想寫清楚,從班子建設到抓職工素質提高,從開拓業務到兩個文明建設,從各項管理到嚴格考核,事情確實不少,但是哪條也沒寫明白,導致重點不突出,主題難現。
三是有礙解讀。像專業式稿件,且不說其水平高低,就憑那一句句行話和一組組專業名詞,就不符合媒體對金融新聞的要求。作為媒體,不只是面對銀行部門的業內人士,在更大的范圍內面對的是其它層面的讀者,若發表這類專業式稿件,就有礙于他們解讀,同時也不能達到宣傳銀行的目的。
就銀行寫銀行,是定位不準的癥結所在
在銀行部門寫金融新聞的人,總是以為,我就是寫銀行的事,這還存在定位問題?其實,這是種錯覺。
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對金融新聞來講,它首先是供媒體傳播的新聞。這就是說它不能僅僅局限于銀行系統認可,關鍵是要向社會上,要讓銀行系統以外的讀者能明白,從而理解和支持金融部門的工作。如果社會上的讀者不認可,你寫的即便是銀行發生的事,但也違背了事實的“新聞性”這一基本要求,這種金融新聞寫得再長再多,也沒有實際意義。
再從閱讀效果上看,金融新聞必須有其通俗性。可是銀行部門的人寫金融新聞,在這方面考慮欠妥當。他們把金融新聞等同于本部門、本系統的匯報材料和工作簡報,只求自己和領導看得懂,卻忘記了金融新聞的真正讀者大多數是外行這一特殊性,因此,對些名詞術語不做解釋,對一些新聞事件的背景不作交待,這就背離了金融新聞的初衷。因為,你的本意是要讓更多的人去讀它,而更多的人卻看不懂,這不是白耗費自己的精力嗎?
從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看出,銀行部門的人寫金融新聞時,在定位上存在著一個最大癥結,這就是沒有站在讀者的角度去對金融新聞定位,因此,他們所寫的金融新聞就很概念化,大多失去了新聞性。
社會價值是新聞定位的重要標準
要走出金融新聞的定位誤區,筆者認為,銀行部門的人必須跳出本系統的圈子,站在更廣的社會層面,像一般讀者那樣,去分析金融現象,目的就是從中挖掘出金融新聞的社會價值。達到了這個目的,金融新聞定位的問題就可得到基本解決。
在具體操作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寫本系統的金融新聞,要認準其新意所在,除把握好時效性以外,最關鍵的是內容要出新。這倒不是說,一些原來的題材不能用,而是要看它的社會價值。例如,寫金融部門的管理問題,如果站在銀行角度,就管理論管理,可能會覺得總是這一套,了無新意,但是若把它按社會價值定位,就會發現常寫常新。這是因為,站在了客戶的角度看銀行管理,站在了競爭的角度看銀行管理。這方面會對銀行管理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寫金融新聞的人通過比較后,就可找到寫作的突破口。
要根據社會價值定位,必須下功夫研究金融與社會各層面的關系。這樣做的好處是,有助于寫出有深度有影響的金融新聞。就目前來講,這方面可寫的內容就很多。比如,現在利息根低,老百姓和企業有什么反應?將來市場過熱若要加息,他們又是什么態度?像這類題材還很多,可以從深度和廣度上挖掘、剖析,如此將極大地提高金融新聞的社會影響力。
要在不違背原意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對金融新聞涉及的銀行界行話特別是名詞術語進行“轉換”,把它們變成大多數人能看得懂的通俗語言。例如,“商業承兌”這個術語,可以轉換成“用商業匯票到銀行進行有期限的抵押貸款”。這樣轉換,不懂這個銀行術語的讀者也會明白其含義,這就大大增強了金融新聞的可理解性,從而有助于深化金融新聞的宣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