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6 06:26: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生物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HPS教學模式
HPS教學模式的程序包括以下6個環節,如圖1所示。
1.演示現象
教師可以演示某一自然現象,播放一段視頻或講述一個科學史故事等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學習伴性遺傳時,教師先介紹英國科學家道爾頓發現色盲癥的故事,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同時激起學生利用科學史進行探究的欲望。
2.引出觀點
教師啟發學生就這一自然現象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解釋,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科學研究的熱情。
3.學習歷史
在這一環節,教師的做法是:(1)介紹早期科學家關于這一現象的思想與實例,作為學生研究的參照系;(2)舉例說明當時其他科學家所持的不同觀念;(3)引導學生討論或探索這些觀念產生的背景、條件,使學生認識到科學認識的時代制約性;(4)按日期和事件簡要地總結歷史上的研究。
4.設計實驗
學生分組討論由學生和科學家提出的各種觀點的正確性,并從中選擇某種觀點,設計實驗進行檢驗。這一環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使學生認識到:①對同一自然現象可能有不同的解釋;②可以用實驗檢驗這些觀點(假設)。
5.展示科學觀點和實驗檢驗
由教師講解當代的科學觀念,即介紹教科書上對這一自然現象的解釋,從而為學生實現觀念轉變提供思想基礎。這時,教師的講解增加了學生的認識,實現由原有的錯誤觀念向科學觀念的轉變。
6.總結評價
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活動進行總結和評價,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學探究的本質、歷史上科學家的探究過程和科學觀念。
二、HPS教學模式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我國《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注重生物科學史的學習”。科學史教育可以在加深知識理解的同時,讓學生領悟到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的人文性,領悟到科學的本質,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HPS教育模式即是科學史教育的一種模式。
教學案例分析:“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簡述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2)能力目標: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理解假說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需要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象,并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探討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的作用;探討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如何體現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2.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和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教學難點:嘗試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
3.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一節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分子與細胞》第四章“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的第二節,主要包括科學家探索細胞膜化學成分與結構的科學史和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兩部分內容。其中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和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是教學重點,嘗試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是教學難點。教材為學生提供大量充分有效而有序的素材,以問題的形式啟發引導學生做出假設、構建模型、設計實驗,讓學生感受科學家探索的歷程和探索過程的艱辛。
4.教學過程
(1)演示現象。
教師活動一:播放實驗錄像:①臺盼藍染色酵母菌,死的細胞會被染成藍色,活的細胞不著色;②顯微注射器將伊紅注入變形蟲體內,伊紅很快擴散到整個細胞,卻不能很快逸出。
學生活動一:明確細胞膜具有重要功能。
設計目的:滲透生物學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激發學生探究細胞膜結構的欲望。
(2)探究:循著科學家的足跡研究問題。過程是教師提供情境資料學生構建模型課件展示科學家的實驗過程。
教師活動二:19世紀末,歐文頓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上萬次的實驗,發現脂溶性物質比非脂溶性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這說明細胞膜的成分中有什么物質?
學生活動二:細胞膜中含有脂質分子。
設計目的:引入歐文頓以驚人的耐心進行上萬次的實驗,學生從中感受到科學工作者對真理的熱愛與鍥而不舍的追求,進而能從中領悟到科學精神的真諦。
教師活動三:科學家將細胞膜從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中分離出來,加入蛋白酶,細胞膜被分解。這說明膜中還有什么成分?
學生活動三:細胞膜中含有蛋白質分子。
教師活動四:1917年,朗姆瓦將磷脂溶于苯和水中,當苯揮發完以后,磷脂分子在空氣與水的界面上分布散亂,經過推擠排列成了單層,而且每個磷脂分子的頭部浸入水中,尾部浮于水面。
學生活動四:根據朗姆瓦的實驗構建磷脂分子在空氣與水界面上分布的模型。
教師活動五:圖片展示組織細胞生活的環境:內外都是以水為溶劑的液體。
學生活動五:根據磷脂分子的特點結合人體組織細胞內、外環境,猜想并構建磷脂分子的排布模型。
教師活動六:1959年,羅伯特森用電鏡觀察到了清晰的細胞膜照片,看到了暗—亮—暗的三層結構,并認為:生物膜為三層統一的靜態結構。
學生活動六:根據羅伯特森觀察的結果構建蛋白質在磷脂雙分子層中排布方式的模型。
教師活動七:冰凍蝕刻電子顯微法觀察到:蛋白質鑲在、嵌入、橫跨磷脂雙分子層的三種排布方式。
學生活動七:根據蛋白質的三種存在形式構建蛋白質分子在磷脂雙分子層中的排布模型。
教師活動八: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將人和鼠的細胞膜蛋白分別用紅、綠熒光標記后,讓兩種細胞融合,雜交細胞的一半發紅色熒光,另一半發綠色熒光,放置一段時間后發現兩種顏色的熒光均勻分布。這說明細胞膜的結構特點是什么?
學生活動八: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設計目的:上述活動的目的主要是滲透以下思想:①讓學生沿著科學家的探索思路,領悟科學家的思維過程,讓這些知識成為學生再發現和再創造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②現代技術對生物學的推動;③要勇于質疑,勇于向權威挑戰;④生物學每步前進都是以實驗為 基礎的;⑤實驗材料的正確選擇至關重要;⑥科學需要大膽想象與推理。
教師活動九:桑格和尼克森在繼承創新中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學生活動九:總結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設計目的: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理解科學理論的建立過程,是一個不斷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
(3)總結評價。
教師活動十: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無缺了呢?請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活動十:小組討論,發表見解: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永無止境,對膜的研究將更加細致入微……
設計目的:①培養學生交流能力和合作的能力;②培養學生不斷思考探究的熱情。
三、教師利用HPS教學模式的注意點
教師要利用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現象,為學生提供情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去探究,去發現生命世界的奧秘。
教師要考慮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和水平,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由淺處入手,層層深入,創設情境,開展教學。
HPS教學模式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較高,教師除了課前充分備課外,平時還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的培養,使課堂探究能有效、有序地進行。
在生物科學史上,一直存在著各種理論的激烈碰撞和斗爭,在教學中,教師應允許學生不同觀點的存在,尊重學生的各抒己見,鼓勵學生嘗試各種方式和方法,積極探索。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挑戰書本的權威和教師的權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對高中學生來說,生物實驗教學主要包括常見的儀器、器具、藥品的使用能力,還有對實驗程序的理解能力,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能力,對實驗中出現的異常情況的處理能力等。
一、讓學生明確儀器的原理和藥品的特性,是培養學生使用它們的能力的基礎
“知其然,應該知其所以然”。對儀器的原理、藥品的特性不了解,使用起來就會帶有盲目性,就不可能形成使用能力。例如,學生對低倍鏡和高倍鏡的選擇上,經常不能根據觀察對象的特點和觀察目的進行合理的選擇來使用,學生常常由于好奇心的驅使和對低倍鏡、高倍鏡特點的無知,總是一上來就用高倍鏡,認為高倍鏡總比低倍鏡觀察清楚。這種盲目性,是由于學生不了解顯微鏡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鏡放大倍數大,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實際面積小,即視野小。而且倍數越高,看到材料的厚度就越薄,高倍鏡適宜觀察局部和細節。低倍鏡所看到的面積大,適宜觀察材料的整體結構,以及尋找觀察目標。只要學生了解了這些基本原理,才能正確選用低、高倍鏡。由低倍鏡換高倍鏡時,如果圖像不太清晰,只需調節細準焦螺旋,就可以看清圖象了。至此學生只有了解了上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才能正確使用高倍鏡。另外,如果鏡中有污染的花斑或異物,就會影響對微細結構的觀察,清除花斑或異物,也是形成使用能力的一個方面。清除污染物,首先應確定污染物在目鏡、物鏡還是裝片(或切片)上。因此應讓學生了解目鏡在鏡筒上可用手做圓周轉動,裝片(或切片)在載物臺上可用手向任意一個方向移動或用移動器上下左右移動,如污染物在裝片(或切片)上,移動裝片(切片),污染物則隨之移動而反方向移動,否則,污染物就在物鏡上。在清除直鏡筒的顯微鏡目鏡和物鏡上的污染物時,還應讓學生了解先后順序,應先摘下物鏡,然后再摘下目鏡,試擦完畢裝上時,則應先裝目鏡后裝物鏡,因為這樣可以防止因摘裝目鏡時與鏡筒摩擦下來的塵渣沿鏡筒落入物鏡的內部。
在明確學生實驗中藥品的使用能力方面:例如,在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中,應讓學生了解龍膽紫或洋紅是與染色體結合的堿性染料,堿性染料是指有色離子是陽離子的染料,而不是染液的pH呈堿性。這樣就引出了一個問題,醋酸起什么作用?應讓學生了解2 %醋酸是染料的溶劑,在染色時增加了細胞的通透性,而不引起細胞膨脹,利于染液的離子進入細胞而使細胞核內的染色體著色。在觀察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交換吸附現象時,要讓學生了解自來水中有許多陽離子,可以將已交換吸附在根細胞表面的亞甲基藍陽離子交換下來,使藍色的根變淺,而影響實驗效果,從而使學生明確為什么用蒸餾水沖洗根上的浮色,并且知道整個過程中所用的蒸餾水不能被污染。在提取葉綠體色素中,要讓學生了解葉綠體色素是有機物,可以溶于有機溶劑。了解在葉綠素中的Mg易被葉子的細胞液內的有些有機酸的H取代而轉變成去Mg 的葉綠素,影響對色素的觀察,從而使學生明確為什么要用丙酮作提取劑,為什么一定不要讓層析液沒及濾紙上的濾液細線,為什么在研磨前要加入堿性鹽——少量的碳酸鈣。當然,也只是在這個基礎上學生才能靈活地運用它。
總而言之,教師要善于把實驗儀器及藥品性質、使用原理講清,這對提高學生使用它們的能力大有好處。
二、培養學生善于分析實驗程序
一個較為復雜的實驗過程是設計人員長期辛勤勞動的結晶,它往往是經過幾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復摸索。所以,學生實驗中,不能單純地用實驗指導進行“按方抓藥”出現結果就行了。而要指導學生去分析實驗中每一步驟的作用,每一個處理意義以及各步驟之間的聯系,從中學習解決問題、研究事物的方法。例如,在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過程中,大致為:培養10%HCI解離漂洗染色壓片。 要讓學生了解根尖放在10%HCI溶液中是為了溶解細胞間的果膠質, 使根尖細胞間變得松散,便于壓片,否則根尖細胞很難壓散,不利在鏡下觀察。另外,通過10%HCI的處理,使細胞迅速死亡, 讓細胞分別保留各自的分裂狀態。漂洗是為了沖洗解離液(10%HCI),否則影響染色效果。 又如用龍膽紫或醋酸洋紅溶液染色的目的是,這兩種染料易使細胞核內的染色體著色,從而增大細胞核與周圍部分的反差,便于觀察染色體分布和變化,壓片的目的是使細胞分散開,變成單層,否則光線無法透過會影響觀察。加清水是起潤滑劑和利于細胞分散的作用,壓片時,在蓋玻片上再加一片載玻片的目的是防止手指與蓋玻片直接觸壓,會將極薄的蓋玻片壓碎(在鏡下觀察前應將載玻片取下,并注意不要讓蓋玻片移位)。在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中,制備濾紙條時,應讓學生了解將濾紙剪成長10厘米是因為胡蘿卜素在紙條上擴散的距離約為9 厘米左右;寬1厘米是利于劃出齊而均勻的濾液細線, 去兩角為了使層析液在紙條上擴散速度均衡,后兩者都是為了擴散出四條平行的色帶。在距去兩角的一端1厘米處用鉛筆畫一橫線, 目的是為劃濾液細線提供參照線并且防止層析時在盛有3毫升層析液的燒杯(100毫升)中,濾液細線被層析液沒及。劃濾細線時還應讓學生知道干燥后重復劃2—3次,是為了增加色素的分子數,以便在紙條上走出四條明顯的色素帶來。如果在不干燥的情況下連續劃線,色素會隨濾液中的液體(如丙酮)在紙條上的擴散而擴散,劃出的濾液細線較寬,其結果是相鄰的兩條色帶會發生部分重疊。因此,在實驗中,應根據學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難易不同,由教師講清或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使學生既知道實驗應怎么做,也知道為什么這樣做。
三、培養學生善于分析實驗現象
在實驗中,經常存在著對實驗最后結果的記錄,而輕視對實驗過程中間出現某些現象的記錄,重視結果而不重視分析結果,重視對成功實驗的肯定,而不重視對實驗中的失敗查找原因等現象。這不利于學生實驗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觀察植物有絲分裂的實驗中,在顯微鏡的某個視野中,要讓學生了解為什么看到的細胞多數為間期的細胞。在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中要讓學生了解液泡的體積大小、顏色變化如何。在葉綠體中色素提取和分離實驗中四種色素彼此分離的原理是什么,這一原理單靠高中教科書中的知識還不夠,應讓學生了解濾紙是一種吸附劑,層析液是一種展開劑,四種色素的化學結構和性質不同,它們在濾紙上吸附能力不同,在層析液中(展開劑)溶解度不同,因此,四種色素隨著層析液在濾紙條上的擴散速度就不同,胡蘿卜素溶解度大而吸附力小,擴散速度快,葉綠素b溶解度小而吸附力大,擴散速度則慢。
在實驗中,因某種原因,個別學生的實驗結果不明顯或失敗,
老師應指導學生查找原因。如葉綠體中色素提取和分離的實驗結果四條色素帶部分或全部不明顯,老師可提示:(1)是否丙酮用量過多, 濾液太稀;(2)是否用的新鮮葉,是否用的全部是幼嫩的葉;(3)劃濾液細線時是否重復的次數少了一些;(4 )層析時濾紙條上的濾液細線是否被層析液沒及過。在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中,有的學生很快就觀察到質壁分離和復原現象。但有的學生雖然在步驟方法上都按要求進行了,但沒有發現質壁分離現象,教師應啟發學生尋找原因:取下的表皮是否是死亡的角質層細胞?是否由于未用蔗糖溶液浸泡材料?是否蔗糖溶液被原清水稀釋而造成濃度不夠?是否視野太亮,反差度小而未能看清?還有的學生雖然質壁分離了卻不能復原,教師也詢問一下,是否蔗糖溶液濃度自行加高了?是否質壁分離時間太久而造成細胞死亡?
總之,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能力的培養,定會事半功倍,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思維能力是人的各種能力的核心,而創造性思維又是思維的最高形式,所以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人的最高層 次的能力。古今中外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在青少年時期大都已具有超常的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對人一 生成就的大小至關重要。人類社會正在進入高科技信息時代,在未來的社會里創造性勞動將成為重要的勞動形 式。這種勞動性質給學校的教育和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成為未來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 的任務。然而,當前學校教育的現狀,與這種形勢是很不適應的。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校長陳佳洱教授最近 指出:“獲得諾貝爾獎,需要積累,需要有很好的教育。我國的教育,從小學開始,就存在著嚴重的問題,除 教育的知識面太窄,缺乏基本素質的訓練等多種不足外,最根本的問題是缺乏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币?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應成為各學科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下面就談談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 維能力的一些途徑。
一、通過聯想訓練,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聯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關的事物的思維活動。聯想雖然并不能直接產生有創新價值的新的形 象,但它卻為能夠產生新形象的想象思維活動提供一定的基礎。通過自由想象可探索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通 過強制聯想可找到實現預期目標的途徑。聯想的主要類型有接近聯想、相似聯想、對比聯想和因果聯想。
1.接近聯想
接近聯想是指由于時間或空間上的接近而引起的不同事物間的聯想。例如提起有絲分裂中期的細胞特點( 紡錘體清晰可見,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細胞的赤道板上),就可能聯想到細胞分裂后期每一個著絲點一分為 二,兩個姐妹染色單體也隨著分開,紡錘絲不斷地收縮變短,牽引著分開的兩個染色體移向兩極。這就是一種 時間接近聯想。當看到根的結構的掛圖時,可能會起到莖的結構,甚至會想到葉的結構。這就是空間接近聯想 。
2.相似聯想
相似聯想是指由于外形或意義相似引起的聯想。比如,當看到油菜的花時,就會想到白菜的花和蘿卜的花 ,這就是外形相似聯想;當看到人身體上的血管時,就會想到植物的導管和篩管,這是意義相似聯想。
3.對比聯想
對比聯想是指由于事物間完全對立或存在某種差異而引起的聯想。比如,當看到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 碳+水有機物(儲存能量)+氧氣)時,立即會想到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 )。
4.因果聯想
因果聯想是指由于兩事物間存在的因果關系而引起的聯想。這種聯想往往是雙向的,既可以由原因想到結 果,也可以由結果想到原因。在科學研究中,得益于因果聯想的例子很多,我國植保專家李連昌發明微粒塑料 性誘芯就是典型一例。當李連昌手捏著一只棗粘蟲的雌蛾時,總有一群雄蛾追隨,這使他聯想到,一定是雌蛾 體內釋放了一種性信息素所致,由此他研制成功了棗粘蟲性信息素,并制成微粒塑料性誘芯,殺蟲效果甚佳, 被國家認定為重大發明。
二、通過想象訓練,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想象是人腦在原有形象的基礎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維過程。想象的具體類型主要有三種,即再造 想象、創造想象和幻想。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據一定的詞的描述(言語、文字)或圖樣(圖表、圖解符號、模型等)的示意在頭腦中形成 相應的新形象的想象。例如,生命起源的教學,由于生命起源過程學生無法直接感知,只有借助于教師的語言 和畫面給學生創造一個想象的情景和氣氛,使他們仿佛置身于遠古的地球,思維隨著畫面的變化而自由馳聘, 各種表象在大腦中變化、組合,學生在理解生命起源過程的同時,也完成了再造想象。
2.創造想象
創造想象是不依據現成的描述而獨立地創造出新形象的想象。例如,將DNA的結構模型拆卸成零件,再讓學 生動手組裝成結構模型, 恰如科學家當年創造這些模型一樣,啟發學生也重新來一次創造。再如讓學生自己設 計實驗方案來驗證某些生命現象和規律。有的學校在做完“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后,教師鼓勵學 生依據分離原理設計出其他方案。學生提出:①用汽油做層析液;②用毛細玻璃管沾些色素提取液立在園形濾 紙中心;③以粉筆取代濾紙條做實驗。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對這些設計進行分析討論,從中選出可行的方案 進行實驗,以檢驗是否成功。這樣學生在獨立地進行形象分析、實驗設計、結果預測、直到進行實驗的全過程 中,都必須經過自己的創造想象。
3.幻想
幻想是創造想象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一種與主觀意向相結合并指向未來的想象。由于幻想的結果超越現實 太遠,有的甚至很難實現,所以人們往往把幻想同不切實際等同起來。其實許多幻想并非是真的不能實現,而 只是受制于人的認識水平,才被人舍棄的。培養現實的幻想精神,對于開發智力確實是不可忽視的,在生物教 學中,應經常提出一些能激起學生幻想的問題。如講完新陳代謝以后可提出如下問題:對于大多數生物來說, 新陳代謝越緩慢其壽命越長,為了提高人的壽命,你能想出哪些方法?
三、通過發散思維訓練,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發散思維也稱擴散思維、輻射思維、求異思維,是指在思維過程中,不拘泥于一點或一條線索,而是從已 有信息出發,盡可能向各個方向擴展,不受已知的或現存的方式、方法、法規、范疇的約束,并且從這種擴散 、輻射和求異的思考中,求得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衍生出多種不同的結果。發散思維可以使人思路活躍、思 維敏捷、辦法多而新穎,能提出大量可供選擇的方案、辦法和建議,特別能提出一些別出心裁、完全出乎意料 的新鮮見解,使問題奇跡般的得到解決。在生物教學中發散思維訓練的主要內容有擴散列舉、同解變型和引申 發揮等。
1.擴散列舉
擴散列舉就是圍繞一個問題舉出多種可能相關的因素。例如在學完家兔的知識后,讓學生考慮有哪些因素 可以使家兔死亡。沒有食物可能餓死,沒有氧氣可能憋死,心臟壞了可
能死,神經受損可能死,失血過多可能 死,積毒過量也可能死,人殺可死,狗咬可死……。再如學了生物與環境的知識以后,可讓學生列舉有利于可 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一切可能措施,諸如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合理利用動植物資源;保護環境,防 治污染;綠化荒山,植樹造林;通過生物工程尋找新能源、改良新品種;農業生產工廠化等。經常進行擴散列 舉訓練,學生的思維會越來越活躍和開闊。
2.同解變型
同解變型就是對同一內容設計出多種形式的問題。通過變換方式求出答案能夠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從而達 到訓練發散思維的目的。例如,針對基因分離規律,圍繞減數分裂過程中等位基因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 離這個實質,可以變換成:在高莖DD和高莖Dd,哪一對是等位基因?為什么?基因型不同為什么表現型相同? 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等位基因是怎樣分離的?又如,針對自由組合規律,圍繞等位基因互相分離,非等位基因 之間自由組合這個實質,可以編寫多種習題:根據子代同一對相對性狀的表型比直接推知親代基因型;根據親 代基因型推知子代表型比和基因型;根據子代基因型組合數推知親代基因型等。
3.引申發揮
引伸發揮就是在思考問題時想到更深一層的相關內容。例如,講植物的根,教材上指出,由胚根直接發育 而成的根叫主根,從主根上依次生出的根叫側根。如果要學生引伸發揮的話,在講清概念的基礎上,可以發出 引伸性提問:是不是所有的根都是由胚根發育而來的呢?這樣就可以通過日常接觸的實物如玉米、甘薯、秋海 棠等植物的不定根,說明不是所有的根都是由胚根發育而成的。經常進行這樣的引申發揮就能提高學生的發散 思維。
四、通過逆向思維訓練,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逆向思維是為了達到某一目標,將通??紤]問題的思路反轉過來,以背逆常規、常理、常識的方式,出奇 制勝地找到解決問題的良策的一種思維方法。逆向思維的形式主要有逆向反轉、背逆常規和重點轉移等。
1.逆向反轉
逆向反轉包括功能性反轉、結構性反轉和因果關系反轉。下面僅以因果關系反轉為例來說明逆向反轉。因 果關系反轉是指通過改變已有事物的因果關系來引發新的設想和解決問題的新思想。例如,當生物學家研究了 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之后,認識到轉錄是指以DNA 的一條鏈為模板,按照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合成RNA的 過程。 有人就想既然能夠以DNA為模板來合成RNA,那么能不能以RNA為模板來合成DNA呢?1970年發現某些致癌 病毒中有一種酶,叫逆轉錄酶,在這種逆轉錄酶的作用下,能夠以RNA為模板合成DNA。
2.背逆常規
背逆常規就是用反常規的方法去思考問題。近年來比較流行的逆反健身就是背逆常規的一種表現。逆反健 身是指一種反人體正常狀態的鍛煉方法,如倒立、倒吊、倒走等。人們平常大都處于直立狀態,此時頭腦供血 受阻,氧氣、養分供應不足,以致于神經系統易疲勞;同時,長時間直立行走、正坐容易造成下肢靜脈曲張及 疝氣、痔瘡等疾病。有人通過練習倒立、倒吊,居然效果顯著。一方面,倒立使頭腦供血增多,新陳代謝加快 ,疲勞隨之消除;同時此舉還能強化胸腹腔內臟周圍的支持組織的功能,防止胃下垂、腎下垂、下肢靜脈曲張 、疝氣、痔瘡等因重力影響形成的疾病。
3.重點轉移
重點轉移就是把問題的重點從一方面轉換到另一方面。在科學研究或日常生活中,常會出現一些出乎所料 的現象,如能不為原有的思維所束縛,抓住偶然現象跟蹤追擊,則可能導致新奇的創造發明。英國細菌學家弗 來明為了深入研究葡萄球菌,便對葡萄球菌進行人工培養,但在培養的過程中,因青霉孢子的侵入,葡萄球菌 被殺傷,使培養失敗。這時弗來明便把注意力轉移到破壞他實驗的青霉孢子身上,最終發明了可以使人類平均 壽命延長10年的抗菌素。
以上從四個方面列舉了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一些途徑,還很不全面、很不完善。并且創造性思維能力僅 是創造能力的一部分,而培養創造能力也只是實施創造性教育的部分內容,在生物教學中,要全面實施創造性 教育,還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
1安排合理的實驗教學內容,培養創新人才
我們十分重視理論課與實驗課的銜接,努力使理論教學內容和實驗教學內容融會貫通[2]。酶的功能和活性測定是教學難點,僅課堂講授很難讓學生理解并接受新知識,我們將堿性磷酸酶的分離純化和活性測定研究課題分解成一些小課題,如堿性磷酸酶的概況,機械法分碎動物材料的方法,等電點沉淀、中性鹽沉淀和有機溶劑變性去除雜蛋白,透析法去除有機溶劑,分光光度法側提取蛋白含量,磷酸苯二鈉比色法側酶比活性,讓學生根據這些課題完成設計性實驗,在實驗課堂,以本組為單位對本組研究方案進行討論,對基本實驗方法進行實施,并對結果進行評價,從而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酶學知識點,解決學習中的難點。理論和實驗相結合,不僅培養學生獲得知識的能力,引領學生如何去思考,如何進行科研實驗設計,而且通過介紹重要的生物化學期刊、網站,擴展學習途徑,深刻領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和分析問題的方式,使學生學會如何查詢、收集、分析和綜合資料。
2緊跟科學發展前沿,豐富教學內容
針對教材的更新遠遠趕不上生物化學發展速度的現狀,除了介紹生物化學的基礎知識外,我們還將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科學前沿引入教學,根據教學內容設置問題。在引起學生好奇心和思考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3,4]。例如,在學習RNA的種類、分布和功能時,RNA包括rRNA,tR-NA,snRNA,snoRNA,scRNA和microRNA等多種已知功能的RNA,還包括未知功能的RNA。著重講述rRNA、mRNA和tRNA結構與功能時,還要介紹snmRNAs,從RNA的結構上多樣性,提出RNA的功能是不是也應該是多樣的?從而講述RNA在多樣性的功能,在這方面應該不亞于蛋白質[5],同時介紹在科研中經常應用RNAi技術。我們還以《核酶抗肝炎病毒的研究》和《RNA和腫瘤關系》為題目,引導學生在課外自行查閱文獻資料學習RNA的功能,并對學習效果進行考核,完善對RNA概念的認識。在講述DNA二級結構時,重點學習DNA的雙螺旋結構,又對DNA的雙螺旋多樣性、三鏈DNA分子、四鏈DNA分子進行介紹,了解為什么會選擇雙螺旋結構?什么是反基因技術?再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講解。科學前沿與教學相結合,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而且有利于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教學效果的提高。同時,緊跟科技前沿的發展動態,將新知識和新科技轉化到生化教學內容中,形成了理論水平高、實用性強、特色鮮明的日常課堂教學內容,取得了顯著效果。
3對七年制學生實施雙語教學
七年制醫學專業對外語的要求比較高,開展雙語教學是為了滿足這一要求,而語言能力的培養需要日積月累,在實踐中不斷提高。生物化學歷來是醫學院基礎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實施雙語教學,是為了讓學生用英語理解生物化學基礎知識,提高學生專業外語水平。對于老師和學生來說,老師要努力地開展教學,學生也應該認識到雙語教學的必要性,積極主動地學習。而對于生物化學這門較難學的課程,我們認為中英文的使用要適當,也不宜完全用全英文授課,一方面該課程開設較早,大多數學生的英文水平有限,另外該課程學習難度較大,如果不能很好理解所學內容,必將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和隨后課程的學習。同時,老師的英語運用和發音很難達到外國教師的水平。我們的方法是嚴格以查錫良主編的《生物化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為中文教材[6],將講授的內容分重點掌握、掌握、了解三部分,按教學大綱編寫英文概要,把要講授的內容按章、節標題,節以下的大小標題翻譯成英文,學生可以邊聽課邊參考概要。教學課件全部采用英文PPT,PPT制作緊扣教學大綱,重點內容力求詳盡,盡量采用圖表來闡述,圖的信息量既豐富又直觀,可以把生物化學抽象的問題變得生動易于理解,此外,還適當用一些3D和Flash動畫闡述復雜的化學結構和反應過程。對于重點內容或重點概念常常是用中文講一遍,再把中文內容用英文講解一遍,既深化了教學內容,又提高了學生的專業外語水平。對于采用這種雙語教學模式,學生調查問卷顯示:認為雙語教學對學習專業外語有幫助的占60%,覺得老師上課外語使用量適中的占75%,希望英語少一些的占15%,希望英語多一點的占20%,贊同雙語教學的占85%,感到學習有困難的15%,可見還有一部分學生對雙語教學不太認同。有的學生覺得開始學習時有一些吃力,隨著學習深入,反而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求知動力和敢于挑戰自我的探索精神,最終逐步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進,提高教學質量。
4以科研求發展,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生物化學課程是生命科學領域重要的基礎學科和前沿學科,也是大學醫學專業的主干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系統性地講述生物化學專業知識外,還要融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熱點科學問題,幫助同學們熟悉國內外科研進展的最新情況,引導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延伸。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支撐和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基礎[7]。尤其是近幾年,我們學校組織了一批資深和新近回國的青年學者為本科生授課,對學生進行科研思想和英語讀說滲透,通過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樂趣,挖掘了其創新、創造的潛能,這對學生的學習和就業都帶來不可低估的影響。以科研促教學,既促進了師資隊伍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又在創新性實踐人才培養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醫學類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直接提高了專業人才的社會競爭力。綜上所述,我們從教學內容精心準備,采用多種先進和有效的教學方法,如啟 發式、問題探究式、雙語教學等方面闡述我們在生物化學教學方面的初步改革和探討。作為一名好教師,我們覺得,我們應該具有高度的敬業精神,對生化內容有深入了解,細心引導和教導學生如何學習、研究和發展生化理論。還要有講課的藝術,講話要生動并具有感染力,也要講授深刻到位,為培養高素質科學人才做貢獻。
【論文摘要】實驗設計題能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有利于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鑒于當前學生對生物學實驗教學普遍重視不夠,學生缺乏對實驗設計基礎知識的學習和訓練,因此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較差。為盡快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生物實驗設計能力,應加強該方面的教學實踐。
1 拓展教學,明確實驗設計原理
著名教育學家布魯姆認為決定教學效果有三個主要因素:認知的前提能力(基礎知識)、情感的前提特性(參加學習的動機情感)、教學的質。它們對學習速度的影響分別是50%、25%、25%,雖然有了知識不等于就有了能力,但沒有知識則不可能提高能力,由此可見基礎知識的重要地位,因此實驗設計之前必須深諳實驗設計的原理。
1.1挖掘教材中的實驗設計理論知識在現行的教材中對生物學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等內容沒有專門的系統闡述,而是把它們隱含在教材的實驗內容和生物學史的內容之中,這就要教師應善于發現并挖掘出教材中的隱含信息,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學實驗設計的理論知識。例如復習“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實驗時,通過對實驗原理、操作步驟的細致分析,幫助學生形成科學、嚴謹的實驗設計思想;通過比較對照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學會運用實驗設計科學性原則――設立對照組;通過實驗內容的剖析,使學生掌握實驗設計準確性原則――設立多因子變量。通過分析生長素的發現歷程和孟德爾遺傳規律的揭示過程使學生了解實驗設計的基本方法和步驟。
1.2補充經典實驗,優化實驗設計理論知識分析教材中的實驗,發現實驗內容少且缺乏系統性的方法指導,這對于學生全面了解實驗設計的理論知識是不夠的。因此,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地補充生物學的經典實驗(如傘藻的嫁接實驗、童弟周培育單尾鰭金魚實驗等),著重讓學生了解實驗者的實驗意圖,認識實驗的形成過程,分析實驗設置的實驗條件的目的。這對于學生進一步理解實驗設計的原則,掌握實驗設計的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
2 強化實驗設計訓練,是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的必經之路
學生在明確了實驗設計的基本原理后,只有通過必要的實驗設計訓練,才能真正掌握實驗設計的方法,提高實驗設計能力。
2.1課本實驗的重新設計樹立實驗設計的信心進行實驗設計的初期,學生對實驗設計方案的思路模糊,存在畏懼心理。此時教師可采取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策略,幫助學生樹立實驗設計的自信心。課本實驗是學生既熟悉又親切的知識,教師在課本實驗的復習中可靈活地改變實驗的某個條件,讓學生模仿課本實驗的程序進行簡單的實驗設計,使學生從中獲得成功感,增強對實驗設計的興趣;同時在“模仿”過程中訓練學生實驗設計的思維方式,使學生初步形成實驗設計的正確思路,為實驗設計實施的可行性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2.2典型習題的剖析——理順實驗設計的思路加強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不但要重視分析和解釋實驗現象和結果,以及推導實驗結論能力的培養,更應重視培養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無論哪種類型的生物實驗設計,其本質都是根據實驗題目所提出的問題,運用已具備的生物知識或生物技能,有時甚至是根據實驗題目所給出的信息或提示,構思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綜全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實驗設計的能力,教師不但要讓學生明確實驗設計師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應讓學生掌握學生實驗設計的正確思路。實驗設計的基本思路為:①明確要求和目的②聯系理論原理③確定實驗思路④設計實驗步驟⑤實驗結果的預期、分析和討論。由于實驗設計題常常開放度較大,設計的實驗步驟甚至在方法上可能不統一,但只要是科學的、合理的、可行的,都應給予認可。
2.3專題訓練——深化實驗設計的理解“實踐出真知”,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只有將知識應用于實踐,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從而形成相應的技能。學生在明確了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思路之后,一定數量的設計練習是必要的,它可培養學生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等,提高實驗設計題的應答準確性。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實驗設計的方法,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按照實驗設計題的類型采用專題訓練的做法。專題訓練的內容有:①設計實驗方案:如觀察生長素或生長素類似物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這種題型要求學生根據題目的要求和給出的條件,確定跟書本相關的知識點涉及的實驗原理,構思相關的生物情景,而后再設計便于操作的實驗方案。這有利于培養學生想象能力、設計能力和創造能力。②設計實驗步驟:此類題目要求學生根據給定的器材和藥品以及實驗提出的目的,設計或補全實驗步驟。③設計實驗改進方法:此類題目主要檢查學生對實驗設計的嚴密性和科學性的把握,并以此為媒介,引導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實驗思維能力。
2.4交流點撥——提高實驗設計的能力由于實驗設計題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再加上每個學生自己獨特的思考方法和不同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得出的結果是多種多樣的,設計水平高低不同。所以,在進行了一定數量的設計訓練后,教師要及時給予點撥或引導學生交流設計成果,總結出生物實驗設計方案的基本思路和評價標準,從而使學生鞏固實驗設計方法,提高實驗設計的能力。另外,通過學生對實驗設計方案的討論,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完善設計方案,豐富設計內容。同學的啟示和教師點撥豐富了解題的思路,啟迪了思維,通過交流點撥使每個同學對問題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實驗設計能力從本質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生物學實驗是學生認識生物現象、理解生物概念和規律的基礎,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深受學生喜愛的課堂教學形式,但是由于在組織教學、結果控制等方面比較費神且占用時間較多,因此很多教師不大愿意進行生物實驗教學,特別是分組實驗教學。那么如何對生物學分組實驗進行有效的教學控制呢?下面筆者就十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的體會。
1程序控制
1.1 在分組實驗中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程序控制,首先要引導學生在熟識實驗目的、內容及注意事項的基礎上總結概括實驗操作程序。
例如:在《用顯微鏡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實驗中,把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步驟總結為“滴”、“刮”、“涂”、“蓋”、“染”;在《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的實驗中,把裝片的制作順序概括為“鹽酸解離”、“清水漂洗”、“龍膽染色”、“壓片制片”,這樣做既可以幫助學生按程序進行實驗,牢固掌握實驗步驟,又能夠節省實驗時間,提高觀察的效果。
1.2 在分組實驗中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程序控制,還要培養學生養成按順序觀察的習慣。實驗中要引導學生做到:
(1)從整體到局部,如在《觀察葫蘆蘚》及《觀察鐵線蕨》的實驗中,要先觀察整株植物的形態,再看它的根(或假根)、莖、葉;
(2)由表及里,如在《觀察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的實驗中,要求學生先看外部形態,再看內部結構;
(3)由粗到細,如在《觀察植物莖的結構》實驗中,要先用肉眼觀察,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再如在《觀察根毛和根尖的結構》的實驗中,要先用肉眼觀察根,再觀察根毛,找到根尖,然后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接著用低倍顯微鏡觀察根尖的永久切片,分清根尖的四個組成部分,最后用高倍顯微鏡識別每部分的細胞結構特點。當然,大多數動物學實驗則應該先觀察外部形態,再解剖內部結構。不僅要求觀察的順序如此,而且在復述和復習時也要按這樣的順序,長期堅持就會使生物學實驗課活而不亂,有條不紊地進行,培養學生實驗操作的條理性。
1.3 在分組實驗中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程序控制,還應該依據教材中試驗的目標要求層次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單位時間內的接受能力,適當控制信息量。一是要注意分散操作難度;二是要防止單位時間內的信息密度過大,使學生難以消化吸收。
2 結果控制
2.1為了最大限度、最大范圍的對實驗結果進行調控,首先要在實驗前“定點,抓預習”。
對每個實驗,筆者都堅持首先把重點、難點提前告訴學生,同時圍繞重點、難點提出思考題或應注意的關鍵問題,讓學生在預習時有明確的目的、有思考的內容、有議論的話題。在預習期間,筆者也經常參與學生們的討論,指導課外興趣小組對實驗內容進行預演,培養實驗課小骨干,從而為實驗課上減少盲目性,順利完成教學內容奠定了基礎。
2.2 為了最大限度、最大范圍的對實驗結果進行調控,其次要在實驗中“立標,重規范”。
每次在學生動手操作以前,筆者都要通過不同的形式為學生樹立標準,如:在《觀察和解剖鯽魚》等實驗材料較大的實驗中,就可以親手對解剖過程進行示范,讓學生對何處下剪、下剪深度、剪到何處、解剖剪的傾斜度有一個感性認識;在《觀察蚯蚓》等實驗材料軟小的實驗中,則可以利用課外興趣活動培訓骨干,讓他們在實驗課上帶動本組成員;在《觀察草履蟲》等實驗材料非常小的實驗中,則可以運用錄像片對學生進行前期的指導。
2.3 為了最大限度、最大范圍的對實驗的結果進行調控,也應該在實驗中“控速,促進程”。
由于學生自身能力、性格、知識水平的不同,在實驗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速度上的差距,另外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也難免“離標”。對待這種現象筆者的做法是:劃分實驗小組時要根據以往了解的情況進行合理搭配,在此基礎上對實驗速度特別慢的小組再進行強化指導,或把他們落下的個別次要步驟“演示”完成,以幫助他們在實驗結束后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為今后的學習樹立信心。對實驗過程中“離標”走樣的學生應在講清楚道理局嚴格要求,有時甚至手把手地教,以形成規范化操作。
2.4 為了最大限度、最大范圍的對實驗結果進行調換,還必須每時每刻“防偏,保方向”。
對每個實驗,筆者堅持可以允許各實驗小組在結果上出現一定的偏差,但實驗步驟非經允許不得更改(探性實驗除外)。當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錯誤操作并且會影響實驗結論時,應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找到補救辦法,以防學生一錯再錯,偏離正確方向,影響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形成相關知識的錯誤定勢。
總之,在實驗中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程序控制和最大限度、最大范圍的對實驗結果進行調控,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引起教與學雙方的同步反應,實現實驗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教師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運用電教手段教學,是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途徑。在生物課堂電化教學中,教師應如何進行教學設什,從而正確合理地使用電教媒體,充分發揮不同電教媒體的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我們必須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課題。在以往的生物教學實踐過程中,有些生物教師在運用電教媒體時,往往帶有較大的隨意性,以致不能獲得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
如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重點不突出、教學方法不得當、不注重教學實效、為電教而電教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主要原因是教師對課堂電化教學的設計缺乏必要的研究。為此,筆者就生物課堂電化教學的設計問題談些粗淺的認識。
一、整體考慮課堂電化教學的總目標教學設計就是應用系統的方法研究教學問題和要求,確立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并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過程與操作程序。課堂電化教學設計從屬于教學設計,但與教學設計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課堂教學中介入了電教媒體,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著眼于從整體上考慮課堂電化教學最優化這個總目標。
課堂電化教學即借助于現代教學媒體并結合傳統教學媒體、應用系統的方法研究課堂教學最優化的一種教學形式。最優化教學其實是教師所期望的一個理想目標,生物教學實踐表明,教師進行課堂電化教學并不一定都能獲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這也是相對而言的。要實現課堂電化教學最優化的目標,是有一定條件的。首先,教師要具有較好的教學基本素質、教學能力等。因為課堂電化教學效果的優劣,主要取決于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否則就難以實現教學最優化的目標。
其次,課堂電化教學也不是每堂課都能進行的,因為中學生物學科配套的音像教材,并不是每個章節的內容都配有的。因此是否進行電化教學,這就要進行具體的分析與研究,根據教學實際需要而定。教師在進行課堂電化教學的設計時,無論選擇哪些教學媒體、采用何種教學方法,都應從整體上考慮教學最優化這個總目標。如果不從整體上去考慮,而是從局部去考慮,那么就較難取得最優教學的效果。
二、教學目標的分析與確定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師對學生達到的學習成果或最終行為的明確闡述。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和展開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備支配教學實踐活動的內在規定性,起著支配和指導教學過程的作用,也是教師進行課堂電化教學設計的基本依據。教學目標的分析與確定是教學設計的起點,它首先確定教學對學生學習內容所達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學有明確的方向;其次它給教學任務是否完成提供測量和評價的標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B.S.Bloom)等人把人類學習分為三個主要的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我國中學生物教學的教學目標的分類,主要是根據布魯姆等人的分類方法來分類的。生物學科也同樣包括這三個領域,由于《生物學科課程標準》里只規定了認知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因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意認知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比較忽視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那么在課堂電化教學設計時,教師如何來分析與確定教學目標呢?應從哪些方面去考慮呢?首先,教師應處理好《生物學科課程標準》里規定的學科教學目標與章節教學目標的關系。學科教學目標是宏觀的教學目標,它“統帥”章節教學目標;而章節教學目標是微觀的教學目標,它受宏觀教學目標的制約。生物教師在分析與確定教學目標(章節教學目標)時,既要考慮《生物學科課程標準》里規定的教學目標,又要考慮教學內容的深淺及學生原來的學習基矗其次,教師應處理好全體與個別的關系。教師確定教學目標的等級時,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考慮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生物學科課程標準》里規定的章節教學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所以教師在確定實際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認真加以分析,不能機械地照搬。教師在分析與確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如果能根據《生物學科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日標、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無疑為實現生物教學最優化的目標創造了可能的條件。
三、教學策略的制定與媒體的選擇教學策略是指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制定的教學的程序與方法、媒體的選擇與優化組合等。教學策略是根據教學目標來設計和確定的。教師制定的教學策略必須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所以教學策略的制定是課堂電化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之一。在制定教學策略與選擇教學媒體時,教師應重點考慮如何通過教學策略的制定,盡可能地發揮電教媒體的技術優勢,并與傳統教學媒體有機地結合,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在規定的時間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對于生物課堂教學的設計來說,教學策略的制定主要是指:對電教媒體實現教學目標的作用點的確定,對電教媒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時機的確定。例如,教師在設計初中生物《緒論》一課教學策略過程中,如果打算選擇傳統教學媒體,那么在確定教學方法時一般可能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講授法,其教學效果可能不一定理想:如果打算適當選用與教材內容有關的電教媒體,那么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對原來的講授法及教學程序就要作相應的改變。教師在初中生物《緒論》課中適當應用電教媒體,一般來說能夠獲得較滿意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生物教師在平時的課堂電化教學中,如果能從上述三方面去考慮,就有可能實現教學最優化的目標。當然,生物課堂電化教學設計的內容是很豐富的,不僅僅局限于上述三方面的內容,教師應針對不同年級、不同的教學內容來確定課堂電化教學設計的具體內容。
摘要:首先從思想上重視實驗教學,樹立研究性學習的觀念。加強實驗室的軟件建設,使實驗室管理人性化、制度化、規范化;充分利用實驗室的資源構建多元實驗模塊;加強實驗教學研究,探索實驗教學新模式。以適應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關鍵詞:實驗管理 探究實驗 模擬實驗 雙微實驗 網絡管理 實驗室開放
當前,以創新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正在深入展開,隨著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教育觀念、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學實驗室原有那套“中藥鋪”式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新課程實施的需求,如何構建適應新課程要求的實驗教學管理新模式?本文結合自已學校的實際情況談一談粗淺的看法。以示拋磚引玉。
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
思想是行動的靈魂。我們首先要轉變傳統思想,轉變生物實驗可有可無的觀念,樹立實驗是生物學教學的靈魂的觀念,樹立研究性學習的觀念,真正認識到生物實驗在生物教學中的作用,明白新課改在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的目的和意圖,重新定位生物學實驗的內涵和地位,了解新課改后生物實驗教學在各個方面的變化,把握新課改后生物實驗教學的要求。從思想上,觀念上重視實驗教學。
二、加強軟件建設,使實驗室管理人性化、制度化、規范化
(一)、營造實驗室文化氛圍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
實驗室的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搞好生物實驗室的文化建設,是新課標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實驗室的走廊倆傍擺放各種生機盎然的常綠植物。實驗室內,寬大的窗臺上分別建立“動物角”和“植物角”養上小魚、小蝦、小泥鍬、小蝌蚪之類的動物,含羞草、蘆葦、吊蘭、文竹之類的植物。既美化環境又能減輕實驗室有害氣體的污染,還能為生物實驗提供實驗材料。墻上懸掛科學家畫像、實驗指導語、各項規章制度等。功能實驗室的門上貼上相應的標簽牌,例如:顯微鏡實驗室門上標簽顯微鏡圖案;網絡實驗室門上標簽網絡圖案。實驗室清潔整齊的環境,擺放有序的儀器藥品,使學生進入實驗室有一種科學家在實驗的神圣感覺,培養他們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學作風。
實驗室的后墻上創建一個實驗園地,由師生共同主辦,欄目有:優秀實驗報告、實驗心得、小論文、有文有答、調社報告、生物沿前知識等。實驗樓的大廳把它布置成一個大展廳,周圍一圈常綠植物,中間多功能展柜,分別展示生物標本、動物模型、人體器官模型、DNA雙螺旋結構;動、植物亞細微結構模型、顯微鏡發展史等。定期展出學生收集的圖片、資料、制作的標本、模型、教具以及小發明、小創造的成果。通過展示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大廳的走廊傍設立“我為實驗室進一言”的進言箱或建議箱,讓學生對實驗室的使用、管理、建設提出意見或建議,教師可從中采納一些有益的建議來完善實驗室的管理和建設。通過這項活動培養學生的參預意識。
(二)、完善實驗室各項規章制度。
古人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建立和完善實驗室各項規章制度這是管理好實驗室的基本保證。
(三)、實驗室管理規范化:①學生行為習慣規范化;②儀器、藥品存放有序化;③準備實驗程序化;④維護儀器經常化。
三、充分利用現有實驗室資源構建多元實驗模塊
(一)、建“自主-—探究”實驗模塊
為了適應新課改的需要,實驗室建設應當關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活動的支持,這就需要建立“自主—探究”的實驗模塊,實驗室的座位可布置“討論式”幾個學生一組,共同圍著一張多邊形桌子,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交流與合作,更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驗室內設置櫥柜,放置常用器材和藥品供學生自主選擇。例如:在探究“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時,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設計方案,任課教師和實驗員對學生設計的方案做合理性、安全性、可行性指導。實驗室盡可能提供學生所需的實驗儀器、設備、藥品、材料。在教材要求的基礎上增加培養皿、園形濾紙、微型實驗器、蠶豆葉、小白菜葉、冬青樹葉等。把28組分成6(8人一組)大組,2人一小組,每小組做一種材料,用自已設計的方法進行實驗,根據實驗結果,推斷自已提出的假設,得出結論。小組之間交流討論,評定各自的設計方案是否科學?實驗方法是否合理?實驗操作是否嚴謹?有哪些心得和體會等等。通過親歷探究過程,學生在建構知識意義的同時,真正享受到了探究的樂趣,提高了探究的技能。
管理好探究實驗的關健在于:①盡可能提供學生所需的實驗儀器、設備、藥品、材料②對學生做設計合理性、安全性、可行性的指導;③加強多元實驗技術的研究和指導。
(二)、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建網絡實驗模塊
我們在傳統生物實驗室的基礎上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加工處理傳波技術,將生物實驗室中的各種資源進行處理后建起網絡實驗模塊。生物網絡實驗模塊是集網上實驗室管理、實驗室教務管理、實驗室儀器設備管理、實驗室資料管理為一體的實驗管理系統。網絡實驗模塊具有以下優點:①改變傳統實驗室繁雜的管理方法,引進現代化的管理手段,使實驗室達到自動化運行、信息化管理和無紙化辦公的目的。對實驗室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運行成本起到重要 的作用。②網絡實驗室建成生物實驗課件和課件庫,安裝仿真生物實驗室,與現代遠程生物實驗網站、生物教學網鏈接,使實驗教學內容得到擴充,給實驗教學本身以更大的自由度。③在網絡實驗模塊上實驗指導材料,如實驗錄象、掛圖、文字材料等,使學生在做實驗之前就對實驗設備和內容有深刻的了解,實現網上實驗預約。使學生了解實驗室現有儀器設備,給學生以更大的學習空間,同時也為教師的實驗教學帶來方便。
四、加強實驗教學研究,探索實驗教學新模式
(一)、“雙微整合”開發學生多元智能
雙微整合是微機輔助教學和微型化學實驗(M。)兩種先進教學手段共同使用,相輔相成,有機整合的一種新型的實驗教學模式。微型實驗具有藥品用量少、儀器微型化、實驗時間短、現象明顯、環保等特點。微機輔助教學可以將教師之所想,教材之所需,充分體現出來,與教材和實踐完整地結合,它具有文字編輯功能,數據處理功能,圖文組合處理功能,以及二維三維動畫制作等多樣化功能的特點。這兩種方法有機整合用于生物學科的實驗教學,具有獨特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洋蔥根尖有絲分裂實驗的教學中,利用6孔井穴板,每人一組開展實驗。實驗所用的洋蔥根尖只有2—3mm長,放在培養皿中幾乎很難找到,而6孔井穴板每孔容積為5ml,只要用1ml 10%稀鹽酸解離即可。井穴板的其他幾孔可分別用于解離—漂洗—染色等過程,既方便實驗,又節約器材、藥品。接著用制好的多媒體課件,播放有絲分裂的動畫描述過程,并在每一分裂期的前、中、后、末期加以“定格”動畫顯示分裂期與分裂間期限的時間關系。顯示有絲分裂細胞變化的照片。學生結合實際事例,參照動畫描述,對有絲分裂這一重點概念自然而然地深深印在腦海中,牢固地建構起了什么是有絲分裂?有絲分裂每個階段的特點等知識重點。
再如:學生在學習生態系統知識后,可讓學生自已動手利用各種材料制作一個微型生態系統—生態球。用透明可樂瓶、玻璃瓶等裝上水和少量泥沙、水草等“生產者”和小魚、小蝦、小螺螄等“消費者”。分別放在不同的無機環境中作對照實驗。教師則用微機輔助制作多媒體課件,展示生物圈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的實物圖。動畫展示生態系統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微型實驗從實驗教學方面充實了課堂教學,提高了學生動手的“面”;而微機輔助教學有效地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雙微整合從根本上充實了現有的教學模式,推動了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開發了學生多元智能,拓展了素質教育的時空。
(二)、重視模擬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建模思維、批判性思維能力
模擬實驗是根據相似的理論,先設計與自然事物、自然現象及其發展變化過程相似的模型,然后通過對模型的實驗和研究,間接地去實驗和研究原型的性質和規律性,這種間接的實驗方法稱模擬實驗,又稱為模擬方法。
同直接實驗相比,模擬實驗具有如下特點:①模擬實驗直接作用于模型而非實際的研究對象(原型)。②模擬實驗根據的是相似性原理:模型和研究對象之間具有相似性,模型所處的實驗條件與研究對象所處的實際條件也是極為相似的。③要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將模擬實驗的結果類推到原型上去,以揭示研究對象的本質和規律。
生物學中的模擬實驗大致分為:計算機模擬實驗;模型模擬實驗。
計算機模擬實驗是一種虛擬實驗,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的優勢,把一些在課堂上無法完成的演示實驗或現象,以及在現有條件下無法完成的一些經典實驗,通過電腦模擬來實現,解決問題。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過程、噬茵體侵染細菌實驗、米勒實驗、人體內穩態的維持等,通過多媒體展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模型模擬實驗是指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原理替代的思想或通過小品的形式,借助某種模型實體來模擬一些生物學中的復雜現象。例如:把紅、黃、綠三種顏色的橡皮泥捏成小蟲形狀作為“模型”,隨機地分撒到一片草地中,以代表生存在綠地中的不同顏色的昆蟲等“原型”,然后讓學生們作為鳥的“模型”,在規定的時間內到草地中找回這些小蟲,最后統計那一種顏色的小蟲找回的多,從而說明保護色在自然選擇中的作用這一生物學原理。
模擬實驗是實驗教學的一種補充。重視模擬實驗,有利于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有利于學生形成生物學概念、原理和觀點;有助于學生對生物學理論作出科學的解釋。模擬實驗活動是幫助學生體驗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方法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徑。通過模擬實驗培養學生建模思維和批判性思維;通過模型的制作,培養學生建模能力和創新能力。因些實驗室應積極配合任課教師,充分利用現有儀器、設備、模型并利用身邊的細小物品進行自制教具,開足開好模擬實驗。
(三)、開放實驗室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不但要有扎實的科學理論基礎,而且要具備熟練的實驗操作技能和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因此實驗室要向全體學生開放,盡可能為學生提共實驗探究的條件和環境。
實驗室在保質保量完成教材要求的全部實驗任務的前提下,有計劃有組織地開放實驗室。實驗室建立實驗導學園地:
實驗基本操作區:高中生物實驗中,顯微鏡的使用,臨時裝片的制作,常用藥品的配制等內容都是要求學生必須熟練掌握的基本技能,而有些學生僅靠實驗課的時間達到實驗目的是不可能的。為此,基本操作這項內容對全體學生全年開放,隨到隨做,實驗室隨時提供顯微鏡、現成裝片、藥品以及實驗所需儀器。
必修實驗補做區:課本上的必修實驗,有的學生由于種種原因需要補做或提高??稍谙乱恢苎a做,學生可以完全按照上課時方法步驟做實驗,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改變方法對必修實驗重設計,給學生自主學習提供空間。
自主實驗設計區、小制作區:學生有了自已的設計思路,提出申請,由任課教師和實驗教師審核它的可行性,然后進實驗室完成自已設計的實驗。這樣把理論與實踐真正地結合起來,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也使理論知識掌握得更牢固。
研究性學習和實習區:學生自己或在教師的指導下,以課外活動的形式進行課外活動的區域。這一區域不受時空的限制,可以是校園、社區、動、植物園、愽物館等場所。
整個活動過程主要是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教師、實驗員只是學生實驗過程的啟發者、指導者和知識總結的升華者。開放實驗室可提高現有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率,并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靈活、科學的自由空間。學生到實驗室開展活動的過程,就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也是科學素質的培養過程。
綜上所述,探索生物實驗教學管理模式是搞好實驗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加強生物實驗教學的管理,發揮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益,是全面提高 教育教學質量,培養21世紀高素質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證
生物課程是高中階段重要的科學課程。在當代科學技術領域中,生物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尤為迅速,成果顯著,影響廣泛而深遠。自1978年起,我國高中生物課程歷經多次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為適應時展的需要,從1996年教育部醞釀進行第八次課程改革開始,經歷了4個階段,現在是高中新課程實驗推廣階段?,F從以下4方面來談談我對高中生物必修模塊教學方式方法的理解。
1 注意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的區別
教學大綱:更多地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內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體現了原則性、規定性、剛性。
課程標準:既關注教師的教學、更關注學生的學習。內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體現了指導性、啟發性、彈性。
分析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的區別,對于中老年教師尤其重要,在過去的2年教學中是按課標的基本要求,還是按高考要求進行教學?有沒有更多地關注學生通過本學科課程內容的學習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課標很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情況,教師在教學中對全體學生的關注度如何?是否存在關注教學進度勝于關注學生的情況?這些都值得反思。
2 強化對新課程教學策略的認識
生物課程涵蓋了生物學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在這些關于生命的基本特征和規律的內容中,有許多是較為抽象的內容。許多的事實和結論是很難利用中學實驗室的條件直接觀察和探究得到的。現在高中大班額(50位學生)、超大班額(超過60位學生)的班級存在,實驗室和實驗材料不足,制約了教師高頻度地組織學生的探究實驗或野外活動。講授策略則對于描述復雜的物質有其優越性,并且在解釋大量的事實、數據以及概念、傳播科學知識等方面是行之有效的?!爸v授—演示”的教學策略仍將是基本的教學策略,不要認為運用“講授—演示”的教學策略就沒有體現新課程的特點。
2.1 講授—演示策略要點
2.1.1 充分了解學生,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教師在備課階段要充分了解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生物學課程的情況,判斷他們已有的生物學素養,掌握他們所學習的其他課程的內容和水平,了解他們的認知能力?;谶@些內容,教師便可以更好地控制教學難度、教學要求,設計啟發式的教學活動。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歷,并在相應內容的教學中利用那些與生物學相關的體驗和感受,幫助學生領悟和掌握生物學的概念或原理。
2.1.2 授課思路要清晰
教師講授課程的思路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教師授課是否清晰、流暢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時,要有盡可能嚴密的學科邏輯和符合學生認知習慣的順序安排。授課中,不斷提出問題,并利用證據和邏輯推理與學生共同探討結論,使講授式教學帶有一定的主動學習的成分。
從問題的質量來看,開始可以是簡單、低層次認知水平的問題,但隨著討論的深入,教師要提出理解、運用、分析等高層次認知水平的問題,應該包括一定數量的開放性問題,如提出猜想、提出方案、討論計劃、分析數據等。教師也要安排機會,讓學生提出問題。
以“問題探討”引入每一節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的特色之一,對“問題探討”的討論結果就是本節的主要內容,教師在組織教學中開始的討論時,不宜占用過長時間,在學生暫時不能得出正確結果時,正好可引導學生進入課文內容學習,常常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產生學習動力。使用其他版本教材時,教師需要自己設置相關問題引入課題。
2.1.3 利用多種演示手段
利用直觀的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能使用直觀手段時教師要盡量使用。
在直接觀察無法實現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掛圖、投影片、幻燈、電腦動畫、錄像、模型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
直觀教具的運用技能與提問的水平,能明顯提高“講授—演示”教學策略的使用效果。
教師可利用開學前對自己上學年教學中采取講授—演示法教學的情況進行仔細反思,包括自己當時備課時對學生的了解程度、問題的設置、各種直觀手段的運用情況等。特別是學生的反饋情況,學生是否喜歡上自己的生物課?學生是否因為上生物課以后更熱愛自然及喜歡生物科學?動手實驗的能力是否得到加強?生物知識掌握的情況如何?不要僅僅以生物紙筆測驗的成績為衡量標準。
2.2 探究性學習教學策略
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可以學到各種技能,例如觀察、推論和實驗。讓學生參與探究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科學概念,理解科學本質,掌握對自然界進行獨立探究的必要技能,形成運用技能、能力和堅持科學態度的習慣。
在必修內容的學習中,不可能每課都采用探究性學習。生物科學發展到今天,學生應該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教師應該用多種方法努力實現課標規定的知識、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要求。所以在探究性學習方面,更重要的是強調“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方法”,注重培養創造力。
例如在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時,由于是高中的第一個探究實驗,教師可讓學生仔細閱讀參考案例,然后分組討論,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然后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分析結果和得出結論,特別注意安排進行各小組交流。由于學生情況不同,可能出現學生提出的是沒有探究價值的假設情況,但此時教師要注意既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適當引導。引導的時機不能過早,否則學生會出現怕出錯而產生依賴思想。
在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時,教師除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教材有關內容外,鼓勵學生大膽假設,思考改變實驗材料、改變實驗控制條件等,讓學生在小組內充分發表意見,但要求學生注意安全。
再例如在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時,教師可盡量讓學生講出與酵母菌有關的知識,如發面、釀酒、制作酒釀、制作啤酒等。然后鼓勵學生就其中既熟悉又存在想不通的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在討論中學生可能出現多種情況,教師注意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若出現自己一時不能確定的問題,可通過查詢資料后再回答。
還有在探究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時,注意當學生提出假設,設計實驗時,要提醒學生注意控制變量,保證單因素變量。由于中學生物實驗室對有些條件難以控制,所以要讓學生設計可行的實驗方案。例如啟發學生利用人教版教材第92頁的裝置和第79頁的方法,制造簡易測定二氧化碳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裝置。A組不斷排除空氣中二氧化碳,B組對照,光照3小時后,取下試管,用點燃的 衛生香放入試管內,觀察比較兩支試管內的燃燒情況。
對進一步探究可采取在課外活動小組中進行,或讓想進一步探究的學生中午到實驗室再做實驗。教師雖然有點辛苦,對學生可能產生終身難忘的記憶,甚至對學生將來選擇職業產生巨大影響。
3 正確理解新課程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人們最重視的問題之一,常常直接對教學產生影響。在前幾年學校實際也組織過研究性學習,但到了高三,研究性學習變成了考試的一種題型,形成了比較固定的答題模式,真正開展探究活動很少。而新課程改革就是要重視學習和活動的過程,不僅僅注重終結性評價,更關注過程性評價,重視學生的成長過程。
在必修課程的教學中面對的是全體學生,教師不要僅想到紙筆考試,更不能直接與高考掛鉤,在教學中要努力使學生感到學習生物學知識是有用的、有趣的,努力學習是可以學好的,不能讓學生望而生畏,或者出現厭學情緒,要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選修生物學,也能為高校生物系提供后備生源。
4 轉變觀念,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一直是主體,學生被動接受。而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師要轉變觀念,將教師角色定位于:
(1)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是領導者。
教學的主要任務是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以及靈活的知識遷移的能力,注重關心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掌握知識的方法。
這一項是教師最明顯直接、最富有時代特征的角色特征,是教師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不再把單純的知識傳遞當作主要的教學任務,對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的關心要甚于對他們掌握知識結果的關心;對學生掌握知識方法的關心要甚于對他們掌握知識的量的關心。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師生彼此形成“學習共同體”,創設出基于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
(2)教師是學習者,不是無所不能。
在新課程改革之下,教師在教學中應是一個協調人,是信息源的提供者,營造一個積極的學習的環境,讓學生自己健康地、和諧地發展。教師不能只是一桶水的擁有者,更不能是一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或自來水,要成為引導學生發掘泉水的人,讓學生這眼泉水噴涌而出。
(3)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合作者,不是孤立者。
教師要與學生合作,與其他教師合作,與家長合作,與其他社會成員合作。師生之間形成新型關系,成為平等中的首席,進行平等對話和共同探究,樂于面對學生提出的質疑,即使出現自己不能解釋的問題,更要鼓勵學生,與學生或其他教師共同探究。
(4)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而不能只成為研究成果的消費者。
在新課程中強調“教師即研究者”,教師有能力對自己的教育行動加以反思、研究、改進,有能力針對自己的實務情境加以批判改進、或是提出最貼切的改進建議。教師以研究者的身份進入課堂教學實踐,成為一個對自己實踐不斷反思的反思實踐者。
新課程實施給廣大教師提供了專業成長的平臺,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賦予教師進行第八次課程改革的使命。首先教師自己要更新理念,把握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所在,才有可能去實踐新課程,教師如果只是抓住新教材怎么上,很可能是穿新鞋,走老路,不能將教育部進行課程改革的要求貫徹下去。課程發展關鍵在教師,我們每個人要提高對課程改革的認識,自覺進行教學實踐和研究。正如特級教師鄭春和說的那樣:課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標準是實施課程的指南,教材是弘揚標準的奏章,教學是實現理念的主旋律。教師只有轉變觀念,明確課標的任務,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教學不可缺失了清晰的目標,初中生物教學亦不能例外。從初中生物課教學現狀來看,課上挺熱鬧的,尤其是公開課被實驗、視頻、圖片、模型、標本填得滿滿的,課上看上去輕松、有趣,但是課后效果低下,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筆者認為新課程背景下灌輸式教學有弊端,不過,生物課不是觀賞課,毫無目標地讓學生隨意去學顯然也是無效的。我們的教學必須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通過目標的制定讓學生找到知識學習的“相關性”,實現生物知識、能力和情感有效的、定向的發展。本文就該話題進行簡單的分析望能有助于教學實踐。
一、合理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1.正確理解
對于一個學生而言,知識和能力目標是否達成是顯性的,也是可以通過考試進行考量的,所以在傳統教學模式,教學僅重視知識與技能目標,教學目標處于單維度不利于學生全面的發展,很多學生在校成績很優秀,步入社會就什么都不會了。為此,新課程提出了三維教學目標的要求,即除了知識與技能目標外,教學目標還增加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兩個隱性的教學目標。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表明,三維教學目標相互之間有著很強的聯系,知識的獲得、技能的提升都需要經歷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離不開正確方法的指導,情感和態度又是學生能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在良好情緒的驅動下,學習過程才會變得輕松又有節奏,提高知識獲得的效率。我們在初中生物每節內容的課堂教學之前就必須正確地理解待學內容知識、過程、情感三維目標之間的聯系,確保課堂教學能夠有序施展。
2.準確定位
每節生物內容的教學,教學目標都應該各有不同,準確定位是教學有效的前提。那么如何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呢?筆者認為必須將教材、課程標準、學生的學情三者有機結合起來綜合的考慮。如“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這節內容,從其在教材中所處位置來看該節內容是“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的第一節,教學內容的重點有如下幾個:(1)制作洋蔥表皮臨時玻片標本;(2)正確使用顯微鏡對洋蔥表皮細胞結構進行觀察,通過自主觀察實現對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進行有效地識別;(3)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對細胞的功能有所了解;(4)理解細胞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結合這些教學重點內容,目標如何制定還要看看學生的具體學情,此前的生物課學習中,顯微鏡的使用和制作臨時玻片學生已經學過,基本方法已經掌握,可以作為本節課知識學習的基礎和技能發展的起點。具體的教學目標可以綜合上述幾塊分析進行科學的設置,確保教學目標簡明且可達成。
二、實施和達成教學目標的策略
1.“知識目標”問題化策略
每個知識內容都有不同的要求,分為了解、理解和應用等幾個層次目標。那么這些知識目標如何實施和達成呢?筆者在教學中采用問題教學法組織知識教授,將知識隱喻于具體的問題中,通過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發現、理解和內化。
在具體知識內容的教學中,將每個知識目標轉化為一個主問題,再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和能力水平將主問題拆解為若干個引導學生思考和學習的過程性問題,問題的設置必須與教學重點內容緊密聯系,問題的呈現形式簡潔、清晰,問題的難度立足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和能力的提升。
2.“能力目標”操作化策略
生物是一門自然科學,生物知識的獲得都經歷了一個觀察、實驗、總結的過程,“過程與方法”的能力目標應從學科特點出發,將目標投放在具體的操作中,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創設動手、動眼的機會,在操作中熟悉基本實驗器材的使用,掌握實驗操作要領和實驗探究的一般方法。
當然,也不是讓學生漫無目的的瞎操作,在學生實驗探究的過程中,我們教師首先應該幫助學生一起理順實驗步驟,適當地時候可以采用示范的方式確保學生的操作正確性,設置具體的觀察任務和問題引導學生有目的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提高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知識是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來的,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生物學習自信心和成就感。
3.“情感目標”過程化策略
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體驗式學習,不僅僅知識和能力的提升要讓學生自主體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也不可以采用說教的方式,而應該在具體的知識學習過程中進行滲透和浸潤。
(1)我們在課前備課時應該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多維度整合教學資源,精心設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知生物世界。
(2)倡導教學過程動態化,給學生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以學生為主體,任務和問題為載體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在解決問題——生成新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循環過程中培養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及創新意識。
(3)將課堂知識學習與生活有機聯系起來,在觀察和參與豐富多彩的“生物”活動中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沒有觀察和實驗手段的不斷更新,生物學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要提高生物教學,就需要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及教學手段要直觀、生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為生物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動力,也改變了生物教學。
一、 信息技術豐富了生物教學資源
信息技術具有保存信息和傳遞信息的功能,也給新的發現和新的信息宣傳提供了平臺。信息技術改變了原來以單一紙質資料(如:書本)為依托的教學,而成為以光碟,網絡信息為資源的教學。許多優秀的生物課件、試卷、教案,以及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先進的教育教學觀念,科學的學習方法等都可以在網絡中找到。教師教學中可利用的資料就更多,更精,更好。同時信息技術也為教師間交流經驗,教學研究成果等提供了平臺。這些豐富了生物教學資源,也優化了生物教學資源。信息技術為提高生物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創造了條件。
通過信息技術可查找到許多與生物教學有關的知識。要講解高中生物第一冊第二章 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時,可在網絡上找到許多細胞的課件及動、植物亞顯微結構模式圖,細胞膜的結構圖和動畫,細胞器的結構圖,相關練習及優秀教師的教案等。這些信息為制作好的課件,制定好的教學計劃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二、信息技術豐富了生物教學手段
信息技術集電腦、網絡和信息為一體,形成了以多媒體為核心的教學手段,使生物教學如虎添翼。
首先,信息技術使生物教學課堂形式多樣,提高課堂中生物知識傳遞效率。以往生物以講演課、實驗課為主,現在可以把講演和多媒體技術結合或把多媒體技術和實驗結合去上課。講解初中八年級下冊——傳染病及其預防這一節時,可邊講解課本知識,邊用多媒體呈現相關內容和圖像資料,如:病原體結合桿菌、HIV立體模式圖和蛔蟲的圖片,關于“非典”、“禽流感”等傳染疾病的知識。上實驗課時,可先播放優質實驗課的錄象,讓學生了解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實驗過程、操作要令,而導入實驗課。這樣課堂就豐富多樣,學生在最短時間能獲得更多的知識。
其次,信息技術改變生物教學中知識呈現。1、信息技術使生物教學的知識呈現不受時間的限制。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找到教師在課堂中講解的圖片和文字知識,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可將課堂中的信息來源告知學生,或把教案、課件通過學校網站或“博客”等在網上,學生可以隨時瀏覽。2、信息技術使知識呈現更直觀、更完整。應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Cais等軟件制作多媒體課件或下載課件,知識呈現時,讓學生能觀知識形,聽知識聲和看知識動。講解高中生物下冊人類遺傳病這節,人染色體變異遺傳病——貓叫綜合癥時,應用多媒體課件可讓學生聽嬰兒的啼哭聲、看嬰兒啼哭的動作,使知識形象、生動和直觀。同時,在講解無法用常規方法觀察到的生物現象時,可以制作動畫課件讓學生一目了然。比如呈現細胞膜的流動性時,可制作出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運動的flash動畫。講解植物種子萌發的過程和動物胚胎發育過程(受精卵胚泡囊胚原腸胚幼體)時,學生不可能通過觀察到連續的發育種子或動物胚胎發育過程,但可通過制作動畫課件讓學生在幾分鐘內觀察到完整的發育過程。使知識呈現更直觀、更完整。
二、 信息技術是實現因材施教的有效措施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原則,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盡其才,教師要多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之所想、學生之所思及學生的優、缺點,才能根據學生差異采取相應教學措施。信息技術為師生交流提供了新的平臺,教師和學生不需要面對面,可通過Email、QQ聊天或“博客”等方式交流。學生可向老師提問或與老師討論,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教師也可通過Email、QQ聊天、“博客”等方式輔導、關心和了解學生。這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會更容易根據學生的情況而因材施教。
信息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生物教學。它使教師教學更得心應手,學生學習更豐富多彩。
[ 摘要 ] : 中學生物教學根據生物知識的特點加以設計問題,從而引發學生探究的能力,通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來探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生物學能力。
[ 關鍵詞 ] : 引發、探究、方法
探究性教學是要求教師轉變角色,形成新的師生關系,即改變過去傳道“為導航”,灌輸知識為“問題探究”。在探究中,使學生親自經歷科學知識的獲得過程,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尋找問題的答案。那么,在生物教學中如何引發學生科學探究呢?
一、創設科學探究的情境,讓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對于中學生來說,能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主要依賴于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料要具有指向性和探究的可能性。特別是現實的背景資料最容易引起學生的認識心理沖突,動搖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學習心理平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嫁接”一課,在課本的實踐活動中卻有一草本植物的嫁接(以蟹爪蘭的嫁接為例)的方案,學生對此提出了疑問:蟹爪蘭是草本植物,沒有形成層,怎么可以嫁接呢?嫁接后是怎樣成活的呢?是不是教材出錯了?又如:在“生物的遺傳”課前,讓學生調查自己的父母的一些特征,如眼皮的單、雙,有無耳垂等,并試著加以解釋。上課伊始,學生匯報了自己的調查結果。但誰都無法正確解釋,學習的積極性因而空前高漲??茖W的生命力在于應用,應用學過的生物知識分析解決現實中的一系列問題,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提出問題的成就感,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養成動腦的習慣。
二、指導性分組實驗,獨立進行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以獲得探究的基本方法。
1 、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
啟發學生自行獲取知識,不能把實驗變成“一講、二看、三示范,按著課本做實驗?!边@種沖徒式實驗而應讓學生在充分觀察教師提供的材料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精心設問,引導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如:《呼吸》一課,要求學生用實驗研究吸入與呼出的氣體有什么不同,教師可以這樣啟發學生設計實驗。
( 1 )教師可先提出啟發性問題:要研究吸進和呼出的氣體有什么不同,現在我們沒有這兩種氣體,該怎樣做?然后啟發學生用化學上的知識來收集呼出的氣體。
( 2 )啟發學生回憶氧氣、二氧化碳的性質,讓學生根據它們的特性,觀察桌上的實驗材料,進行小組討論,啟發學生自己設計實驗。
( 3 )匯報實驗方法:
A 、向兩瓶氣體中倒入同樣多的石灰水,然后搖晃,觀察兩瓶中的石灰水有什么變化。
B 、向兩瓶氣體中各放入點燃的蠟燭一只。觀察哪支蠟燭熄滅。
2 、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加強分組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例如: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發現視野下有一較大的洋蔥表皮細胞結構圖,但在圖像上有一污點,影響了觀察。
( 1 )在不調換目鏡和物鏡的情況下,如何判斷污物在何處?寫出判斷的操作步驟。
( 2 )如果污物在裝片內部,在既不允許重新制作裝片,又不能揭開蓋玻片的情況下,如何清除污物?
( 3 )在顯微鏡不易找到細胞膜,要想看到細胞膜該怎樣做?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他們探索實驗、動手操作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總結規律,得出結論。
在生物教學中,通過探究獲取的知識,是按照人類認識的邏輯規律獲得的,這種能力是經過長期的培養和訓練逐漸形成的。學生只有具備了這種探究獲取知識的能力,才有助于他們總結規律,得出結論。例如:在做種子呼吸中吸收氧這一實驗時,兩個學生在匯總時結論出現了矛盾,其中一個學生的結論是在萌發的種子中蠟燭熄滅,在萌發的種子中蠟燭燃燒;另一個學生的結論是在萌發和未萌發的種子中蠟燭都燃燒,究竟哪個正確?針對這一情況,教師讓學生重新進行實驗驗證,并引導全班同學,共同討論,達成共識,最終獲得正確結論。
伊利諾大學薩其博士認為:“探究是人類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只要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探究知識,教會學生探究知識的方法,我們的學生才能在未來的生活中通過探究發現真理,才能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
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思考并在實踐中必須解決的問題。有效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它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自身教的效益,也要關注學生學的效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應該追求的永恒主題。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落實涉及的因素很多,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一些提高生物課堂有效性的方法。
一、師生共同參與,建立有效生物課堂
在新課程實施的背景下,我們要建立有效的生物課堂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節課的有效性應以學生的收獲為標準。新的教學任務對教師自身專業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自身的專業水平過低就會影響對知識的理解和挖掘,甚至出現錯誤,頻繁地出現這些情況必然影響教師的威信,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也是影響課堂教學的一大重要因素。過去完全由教師主宰的“滿堂灌”的方法扼殺了學生的能動性和學習興趣,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現成的結論,沒有知識生成的過程,沒有思考的空間。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對教學內容要吃透,對課程標準要清楚,對該知識點在高考中的要求必須做到心中有數,要特別注意避免出現受一些習題的影響過度增加難度的現象。另外教授新課和復習課時對同一知識點的分析角度是完全不一樣的,若在復習課上再將該節知識點照原樣講一遍,必然使復習課的效率降低。生物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二、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創新教學
生物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鍛煉學生思考、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就一定要抓住高中階段的學習時機。高中階段正是學生學習的黃金時期,學生的思維活躍但是缺乏一定嚴謹性,在學習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多思考、會思考。通過課本中的科學原理和科學實驗,讓學生通過探究性思考,對這些知識進行分析和總結,使學生們在思索中牢牢掌握到這些科學知識,激發出學生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和熱情。例如,講解《基因分離規律》這一節內容時,可按照從易到難的方式進行探究,先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開始,一步步引導學生對課題產生濃厚興趣,然后再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進而總結,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我們可以先向學生介紹孟德爾富有戲劇性的生平、遺傳實驗成功的例子等話題,引發學生的興趣,然后根據教學內容向學生們提出問題: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有何共同模式?這些性狀與染色體上的基因有關系嗎?再由學生探究回答,并以此引導學生掌握性狀分離、隱性性狀、顯性性狀、表現型、基因型等基本概念,深化學生的學習效果。生物教學中也可以嘗試新穎的教學模式,新穎的教學模式能使教師愉悅工作,學生快樂學習。為實施這一目標,我大膽的革新,其中,對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尤為明顯,即課堂教學“新的教學模式”的應用。例如學生座位由“插秧式”到“小組式”。許多教師對我開展的新的教學方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本人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的力度、創新精神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三、與時俱進的實施生物教學,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生物教學要適應新的教學任務,要與時俱進。傳統的教學往往把學生當成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老師教學生多少知識幾乎就要求學生掌握多少,這就造成學生所學的知識是死知識,學生掌握的技能是沒有創新的技能。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改變“滿堂灌”、“一言堂”的授課方式,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選擇地對學生進行目的教學,不要忽視學生的創造性學習,不要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不要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閃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學中有很多設計實驗的題目,教師要讓學生大膽去設計,大膽開拓自己的思路。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每位學生的設計思路進行分析比較,找出不足之處,進行改正,教師在整個的學習過程中是一個指導者,是一個輔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同時要培養學生的能力,不要只是教師一人唱獨臺戲,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四、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課標教學理念要求生物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以及創新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要求教師先有創新意識。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得教師養成滿堂灌的授課習慣,教學內容全都來自課本并回歸課本,在講解的過程中很少發現新的問題,這不僅不利于教師創新思維的培養,也阻礙了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面對課程改革教師要跟上改革的步伐,提高自身素質,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每個學生都是與眾不同的個體,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性,在面對知識時的反應也是有差別的,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學生的變化,并根據學生的變化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在講課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或想法,教師不應該打斷學生,不應該不論原因的就把學生批評一番,而是應該幫助學生解答疑問,哪怕這些問題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無關。教師具有創新意識才能通過平時的講課把創新意識慢慢傳授給學生,并懂得采取一些措施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養成。
因此,在新課程廣泛實施的今天,教師要樹立新理念,在生物教學中貫徹素質教育。在今后的生物教學工作中,希望廣大同行共同探索,不斷創新,走出一條在生物教學中實行素質教育的新路子。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使學生逐步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斷追求新知識的精神和合作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
有人說,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每個人最后的反思,不到最后一刻,誰也不知道。但是每個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幾十年,做到了這點,便有50%的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名了不起的人。我們的教學中,多一份反思,或許會多一份清醒,多一份進步。
生物教師,我一直以為是最難當的。作為科學學科,似乎誰都知道,都會理解,都可以說上一二。,多少老教師感嘆越教越不會教。我困惑、摸索,聽了幾位老師的言談,觀摩了幾堂優秀教師的公開課,偶有一些心得體驗,聊且作為反思。
首先,生物教師也需要過硬的基本功。在課堂上,我有時總是追求表面的流暢,當提出問題后,從內心希望回答問題的學生少出錯、不出錯,最好能直奔主題節省時間,遇到有人來看課,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學生回答不上來或有困難時,我們就不那么沉穩了,顯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換人回答,還有甚者自問自答,學生哪有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呢?精彩也就無處可現,如果我們再對學生多一些期待,多給一些時間思考、表現,再遲一些評判或將評判的權力交給學生,學生的表現是否更精彩,是否會有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呢?
其次課堂的成功,備課必須充分,要帶有自己的思考見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生物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很有個性的,能緊密聯系生活的。陸游教孩子:“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所以生物教師是半個“科學家”,必須不斷地讀書,不斷地思考。學生如果會認為自己的生物老師知識廣闊,上課能有一些新見解,就成功了一半。
教學中講究一定的教學藝術。試看這樣一個教學片段:同學們暢所欲言,對合理的食譜進行分析,我也加入他們行列,我說其中同學們感到很合理的一個就是正常人所需要的,但是我現在認為我現在有點胖了,我就選擇第二個了。教學藝術是需要學結的。只有將課堂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加以分析,歸納種各樣的應對方法,在課堂上才能游刃有余。而我們往往還憑經驗駕御課堂,有時感覺很不錯,有時感覺很失敗。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痹谛乱惠喺n程改革的大潮下,我們要不斷反思,與時俱進。
由于各個學生的先天素質、教育影響、主觀努力程度和基礎等的不同,同一個年級的班與班之間,同一個班級的各學生之間在學習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如何減小學生之間的差異?高二年級段提出 “分層教學”的設想,根據這個設想,將學生分到不同類型的班級,劃分成不同層次的教育對象,分別因材施教,使全體學生經過兩年的分層學習,知識水平基本上發展到同一個高的層次,滿足上大學的需要。下面就談談我們生物備課組實施分層教學的探討和實踐的過程:
1認真分析教材
高二生物課是學生完成初中的生物學習,間隔兩年后又重新開設的一門學科。在初中階段,學生學習過植物學、動物學和生理衛生等方面的知識,主要側重于生命現象的描述,缺乏橫的聯系。到了高二年級,知識的安排是按照橫的方向來概括介紹生物的共同特征,并且進一步探討生命問題的本質。教材內容既涉及了整個自然界,又涉及了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幫助學生認識自然界和人類自己本身,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問題。因此,知識的安排是從分述上升到了概述階段,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過程;另外更注重知識的運用,要求能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釋一些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和自然現象。
2按學生和知識結構實施分層分組
對于高二的每一位學生來說,學習的起點和學習效果差異明顯,目前高二年級段教學的分層主要是按照語、數、英和理化成績分為實驗班和普通班:一班 ---三班為成績優秀的學生,四班---十五班為成績一般的學生,每班按好、中、差分A層、B層、C層三個層次,生物是按照化學的分層進行教學,也基本上反映出了他們在本學科上的差異。這種情況不是一成不變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測試,如果發現A組中的某些學生成績下降,還不如B組中的有些學生,就把A組中成績下降的學生調換到B組,而將B組中成績進步的學生調換到A組。同樣,C組學生經過努力成績進步了,也可以調換到B組,B組學生成績退步的學生也可以調換到C組,同樣各層次也進行適當的更換學生。分層和分組后有利于教師上課組織教學,有利于教師上課輔導,有利于批改作業,有利于學生信息的反饋,充分調動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無論如何分層,我們認為學生在高二學習生物學的知識起點差別是不大的,可能有些同學別的學科不好分在了 C層和普通班,但生物可能好一些,或對生物的學習更有興趣,為了鼓勵他們,從一開始就強調只要認真學習,普通班班也能超過實驗班,雖然在教學中有分班級和分層次的做法,但現在是站在知識的同一起跑線上,從而消除學生的自卑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幾次作業后,特別是9月份的月考后,生物還是和其它學科一樣,各層差異明顯,深感學生出現差異不僅有基礎方面的原因,而且還有學習的自信心、積極性、學習興趣、學習方法、重視程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特別是在目前理綜情況下,生物比理化分數少20--30分,學生對生物的學習動力和重視程度更是大打折扣,這將是我們在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3確定分層教學對策
找到問題的癥結后,對癥下藥,進行有目標有計劃的分層教育教學,我們采取了以下幾方面的措施:
3.1明確教學思想:
本學期一開始我們就制定了明確的教學思想:對普通班和 C層采取“低起點、小步子、多活動、快反饋”;實驗班和A層、B層采取“高起點、重能力、多聯系、重課堂”的措施,承認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僅存在差異而且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他們的困難是暫時的、可以克服的,成績最差的學生也有獲得進步的愿望和需要,堅信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成才。
3.2強化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學習成敗的原因,不僅與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反應能力有關,而且與個人對學習的重視程度和學習方法有重要的關系;讓學生樹立只要努力就可能超過他人的成功思想。讓學生明白在會考和高考的理綜試卷中生物是和物理、化學等科目同等重要的,啟發學生正確處理好語數外的學習與生物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生物課的積極性。如趙明明同學剛開始,對生物不重視,月考只考 55分,但經過科 任 老師和班主任的工作以及自己的努力,期中考試考了 86分,等等。因此老師經常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給學生以這方面的引導,特別是對B層\、\C層和普通班的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談話教育次數更多,而且確實引起了部分學生的對生物的重視,鉆研學習方法和探討學習問題的學生多了,他們的成績逐步得到提高,作業的正確率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也不斷提高了。并且認識到要想出好成績,平時必須在保證重點的同時,搞好各科平衡。
3.3明確分層目標
有明確的教學目標,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可避免事倍功半。在教學中,我們把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結合這幾年的會考和高考的考綱以及教學大綱,按照不同的層次制定學生要達到的目標:對實驗班和 A層的一部分同學著眼于會考及高三高考綜合能力課的考試,讓他們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能更多了解生物學的發展動態,對B層的少部分同學同時著眼于高考和會考;對于C層的一部分同學、B層和A層的大部分同學、則著眼于會考,對課本知 識不做太多的延伸和擴展。教學目標明確后,有針對性的進行學法指導,如對實驗班不僅要學好課本知識,而且還應該拓寬知識面和加深知識難度,要求選做我們設計的綜合性較強的能力題以滿足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對普通班則立足于弄懂課本上的內容,多看書本和學習卷,然后慢慢融會貫通,不斷提高要求,充分保護他們對生物學習的積極性。
3.4優化教學環節,實施“分層教學”
3.4.1備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是進行分層教學的關鍵。教師按不同層次學生實際情況,分層次備課。備課時認真鉆研大綱、教材、確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分清哪些屬于共同的目標,哪些不屬于共同的目標。要把握教學目標同時,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各層次學生的不同要求,對學有學余力的 A層和實驗班學生要求他們做一些綜合性較強的習題,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求掌握教學要求中最基礎的內容。如:在備“減數分裂”一節時,要求普通班和C層會分析精子、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及異同;染色體和DNA的變化規律等,不要求會畫圖說明卵細胞和精子的染色體變化,B層、A層和實驗班則要求掌握這些內容的同時,還要結合數學知識把變化規律繪制成曲線,能畫出細胞分裂各個時期的染色體圖,以適應高考的需要。安排教學時間時,要巧妙地設計教學程序,選擇靈活多樣,綜合適當的教學方法。做到心中有數,一目了然。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時,舊知識導入課題時的深淺程度,重難點知識講解時坡度減緩程度,要以中等程度組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基準,但也要激發其他組學生的求知欲。
在設計問題及練習時,問題的難度要與學生的層次相一致。設計較易問題讓 A組學生能回答能分析,使他們能體會到成功的愉悅。設計較難題,讓A層同學分析回答,增加他們的成功感。
這樣的教案設計,既能保證完成大綱要求的教學內容、教學任務的完成,也能做到 “培優、輔差”和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
3.4.2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分層教學的實施的主要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對優生以 “放”為主,“放”中有“扶”,重在引導學生學習;對中等生和后進生以“扶”為主,“扶”中有“放”,重在帶領學生學習。這樣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發展區”前進,后進生必須基本上達到大綱的要求,優生盡其所能拔尖提高。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全體學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如:在“細胞膜的結構”一節的教學時,進行了如下的分層教學,對實驗班和B、A層可以直接結合教師的課件進行自學,自我發現問題“細胞膜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點分別是什么?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是怎樣適應的?等”,解決問題“細胞膜主動吸收鉀離子的過程、白細胞吞噬病菌的過程”等。對中等生B層可根據教師課件中的自學提綱進行自學或采取分組討論,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對A組可在教師的直接指導下,啟發他們學會思考,掌握學習方法,完成學習任務。
課堂練習的設計要根據大綱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盡量做到全體學生都有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同一練習分層要求。如課本上的習題都是要求全部學生掌握,做這類題時實驗班和 B、A層沒困難,教師要求他們獨立完成,而C層和普通班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必須加強個別輔導,使他們通過努力也能完成。練習時還可以從數量上進行分層要求,不同的層次作業的數量有區別。這樣,在同一時間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 能完成 老師交給他們的學習任務,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對實驗班和 A層除了課本的復習題外,適當做一些這幾年的市統考和高考中的題目,對普通班班則不做要求,對一課一練進行篩選,結合不同的班級進行布置,結合每個同學的實際可以做臨時的調整,作到班級內的分層,達到粗分層和細分層的目的。
給學生布置不同層次的練習的同時,根據學生的興趣,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習題讓學生練習,可以不寫在作業本上,作為課后思考,培養創新的意識,如學了 “物質代謝”一節時讓學生思考如何看待減肥,如何防止貧血?糖尿病人如何飲食?等問題。為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這樣就沒有把全部學生框在一起,增大了思維量,拓寬了思路,調動了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但由于學生的個別差異,單靠集體指導還不夠,教學中還要根據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實際有針對地進行個別指導。一般說,優生基礎知識扎實,有很好的學習習慣,正確的學習方法,所以優生的指導著重在以下兩個方面:一、讓他多做一些思維難度較大的題目,如課外作業中的 A組題、研究性學習等。二、讓他們積極參加幫助同學的活動。中等生基本能夠掌握基本知識,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但缺乏勤奮好學的精神和獨立思考的習慣,所以對他們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普通班和C層的部分學生缺乏自信心,知識欠缺多,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對他們要重點輔導。創造一切機會,有重點地進行輔導。同時,對同一個層次的班級內,讓C組做到四優先:優先發言、優先表演、優先輔導、優先批改。
3.4.3作業與評價
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對后進生采用表揚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中等生采用激勵性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優生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己。
從半個學期的實踐看,實施分組、分層教學可以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使后進生堂堂學有所得,提高了學習生物的興趣,優生堂堂都能吃的飽,增強了自學能力和吸取知識的獨立性。有利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適應社會需要的新型的創造型人才的培養。
4分層教
經過一段時間的分層教學的探討和實踐,總結出以下幾點: 1、摸清學生的實際,把起點和目標放在學生努力一下就可以達到的水平,讓他們在經常性小小的進步中樹立自信心,增強學習的動力掌握更好的方法;2、按照不同的標準評價學生的進步,不同的班級采用不同的練習習題和作業量;3、進行學法指導和思想教育,讓他們既重視生物課的學習又不影響語數英的學習,提高課堂效率;4、有計劃地進行個別學生的課外輔導。5、通過期中考試成績表明,只要抓好適合各班的分層教學研究和實踐,學生的成績和能力會逐步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