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景觀設計論文

景觀設計論文

時間:2022-03-22 03:03: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景觀設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景觀設計論文

景觀設計論文:人性化的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

[摘要]居住環境是人類最為重要的生存空間。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以人為本”的居住環境逐漸走入生活。文章通過對小區空間景觀環境人性化的設計來探討人性化在景觀環境設計中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關鍵詞]人性化;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

一、目前小區園林景觀的現狀

園林景觀發展的歷史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適應現代園林景觀研究卻只有40多年。所以,很多人對園林景觀的認識很膚淺,認為園林只是種花種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改革開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國的機會,看到歐洲幾何對稱的園林,開闊的大草坪很壯觀,于是歐陸風、草坪風等風格的住宅小區不斷涌現。隨著房地產的蓬勃興起,中國園林風、歐陸風在居住小區中盛行,但這些園林景觀往往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功能,也沒有考慮到小區人性空間和功能性空間。

二、了解居住者的需求

當然,設計一個具有人性化空間的居住區首先必須了解居住者的行為需求,生活習慣。居住環境是為人而創造的,是為滿足人的需求而設計的。美國心理學會主席A·馬斯洛在《動機與個性》一書中提出了需求等級論,他認為人的需求由低級到高級、由物質到精神,有著不同的層次:生理的需要一安全的需要一歸屬與愛的需要一自尊的需要一自我實現的需要。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指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衣、食、住、行以及人身安全、勞動安全等需要;愛與歸屬及自尊的

需要是指人的心理需要,包話對社會交往、地位、傳統、文化的需要;自我實現則是人高層次的發展需要,包括對生命的意義、自我的滿足、個性風格的追求等等。當然,不同人需求的層次是不同的,并且這種需求隨著時間、地點和場所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現。在居住環境建設中,必須從滿足居民的各種需求出發,使環境具備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安全性

安全是人們生存的首要條件,沒有安全性也就談不到其他各方面的特征。居住環境的安全性表現在日常安全系統、防災系統、防盜系統等方面。

(二)健康性

居住環境健康性指標包括空氣、日照、噪聲和環境民事行政等與人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的內容。居住環境空氣要保持清新、自然,防止各種有害氣體和物質的深度超標。同時,健康性還要求通向健康身心的設施、空間配套齊全,滿足居民鍛煉身體的需求。

(三)舒適性

居住環境的舒適性指使用上和視覺上的感受。使用上的舒適,包括各種設施是否以人體工程學的原理創造使用的合理,是否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創造滿足人們活動的空間;視覺上的舒適,要滿足不同地區居民的傳統生活習慣和對環境景觀特點的認同。

(四)通達性

通達性保障著居住環境各種功能使用的效率和效果,通達的可選擇性體現了社會公平與實現多樣需求的目標。通達空間的層次決定了通路的性質和等級。私密性強的空間,通路的等級低,交通性弱,通達性也小。

(五)識別性

居民是居住環境的主體,居民要求所處的環境具有識別性,讓居民分辨出自己的住宅以及自身在空間環境中所處的位置、方向,進而掌握環境的構成模式和組織規律,以便按不同時間和場合需要,以最佳的方式到達自己想去的位置,參加自己想參加的活動。強化識別性,需要賦予外部空間以視覺上鮮明的個性。

(六)領域性

居住環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環境,它的領域性要求強烈,層次多樣。美國學者斯卡·紐曼提出的這個空間概念認為,人的各種活動都要求相適應的領域范圍。他把居住環境歸結為由公共性空間、半公共性空間、半私密性空間和私密性空間四個層次組成的空間環境占有與控制的要求,認為領域在空間上是固定的,不隨人的移動而移動。

(七)多樣性

多樣性的要求是基于不同人群的年齡、職業、喜好、修養、文化等要素而產生的,而且是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過程中。空間的創造、設施的設計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中國造園藝術謂之“造園無格、借景有因”,說的就是無需固定的格局、法式,要因地制宜地將景觀組織起來,各種景色皆可為我所用。

(八)和諧性

多樣的外部環境各要素之間做到和諧統一,避免不同形式、風格、色彩的要素產生沖突和對立。同時,環境構成要素作為實體來構成空間,空間才是主角,各要素需要以環境和諧的整體利益限制自身不適宜的夸張表現,使各自的先后、主次、從屬分明,共同構筑協調、統一的環境景觀。

(九)連續性

在居住環境景觀空間中,應注意居民在居住區內不同時間、空間、方位的視角和活動方式,進行全方位的景觀設計,努力創造步移景異、延綿不斷的效果,尤其要注重節奏、形式、色彩與空間的協調。

(十)文化性

居住環境的文化性體現在地方性和時代性當中。應當充分考慮傳統生活方式的特點,尋找與現代居住空間環境的契合點,以不同的方式,從空間形態、尺度、界面的色彩、細部表達對傳統與現代的理解,延續文化脈絡。

(十一)生態性

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是人的本性,引入自然界的山、水、綠化,模擬自然風光,也是居住環境的基本要求。具有生態性的居住環境能夠喚起居民美好的情感寄托,人與大自然共生共棲,才能體驗到永恒的真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美的最高境界。

三、重歸人性的場所。找回故事的地方

當滿足了環境的一些基本特征后,我們開始考慮何為人性化的居住區。當設計是為了生活、為了人內在的體驗,當設計師成為一個內在者而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當設計的對象具有功用和意義時,我們方可重歸人性的場所,找回那故事的地方。所以,進行景觀設計時,作為設計者應做到:

1.認識人性。人作為一個自然人和社會人,他們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獨;需要運動,需要坐下休息;人離不開水,人也愛玩火;愛采摘和捕獲;需要庇護和蔭涼,需要嘹望,看別人而不被別人看

到;人需要領地,需要適當尺度的空間;人需要安全,同時人需要挑戰;愛走平坦的道路,有時卻愛涉水、踏汀步、穿障礙、過橋梁。同時,人要交流、要戀愛、要被人關注、同時喜歡關注別人??因此,需要設計的場所能讓人性充分發揮。

2.閱讀大地。大自然的風、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動物的運動過程,災害的蔓延過程等等,都刻寫在大地上。因此大地會告訴我們什么地方可以有樹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瀆;大地也告訴我們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與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險和恐怖的,因而是兇煞的。同時,大地景觀是一部人文的書:大地上的足跡和道路,門和橋,墻和籬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講述著關于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愛和恨,人類的過去、現在甚至未來。因此,閱讀大地是在認識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認識人自己。

3.體驗生活。體驗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當地人的價值觀。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邊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為什么成都被認為是中國最悠閑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車,就不理解北京作為“政治中心”的含義;如果你不到溫州街頭走走。你就不知道“全民皆商”的意味。只有懂得當地人的生活,才會有符合當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間的設計。

4.聆聽故事。故事源于當地人的生活和場所的歷史,因此要聽未來場所使用者講述關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時要掘地三尺,閱讀關于這塊場地的自然及人文歷史,不管實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種源于當地的自然過程及人文過程的內在的力量,是設計形式背后的動力和原因,也是設計所表達和體現的場所的本質屬性。這樣的設計是屬于當地人的,屬于當地人的生活,當然也是屬于當地自然與歷史過程。

5.尋回童年的記憶。童年是絕大多數人一生中最美好、最快樂的時光,而且大多數人經歷過相同的童趣。在設計里融入一些童年記憶的痕跡,讓居住者憶起童年時光,這也是體現居住區園林景觀人性化設計的表現。

總而言之,營造人性化居住區景觀,要符合自然法則,遵循生態學原則,挖掘和賦予特定居住區特定景觀的獨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力求做到“天人合一”。

景觀設計論文:論我國目前景觀設計中的誤區

摘要: 文章通過分析景觀設計中存在的誤區指出設計師在做設計的同時應該注意對設計本身的理解和對地域性文化的理解,從而提高設計師的自身素質來帶動民眾對民族性設計的理解。

關鍵詞:民族性 理解 設計責任

目前的社會開始意識到民族性的重要,并且開始呼吁找到屬于自己的民族的東西,提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但是這些做的遠遠不夠,因為在從學校中就缺乏這樣的教育,使學生缺乏對民族文化價值系統及其對現代社會的新意義思想獲得較為全面的理解。我們應該呼吁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這種文化是有它的價值,就是這些傳統文化恰恰反映的是一種人文關懷和人性化的精神。不光學生的教育是要從小教育,還應該在對社會民眾有所指引。套用王受之先生說過的一句話:“在中國找不到中國的感覺、中國的氣氛,這對一個把中國放在骨子里的人來說,可能是最悲哀的事了,但是要改變這一切真的很難。”①

另外一點存在的問題就是對于失落文明精神氣質的把握上,也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反映民族的風格特征。就拿楚文化的設計而言,目前雖然有很多對其進行的研究和概括,也分析出楚文化的精神所在,但就設計這一方面來說還未抓住精髓。目前的很多設計方案都只限于表面的設計,大多是在出土的文物、葬器中尋找其中的符號元素進行融合設計。還有些設計甚至用錯元素符號,張冠李戴,并且還理直氣壯的告訴廣大市民這是楚文化的設計,這些設計都是在誤導群眾,其實這并不是民族風格的本質。尋找楚文化的精神特點就應該從認真閱讀那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例如屈原)及所能找到的文獻資料(各類考古發現等)尋找出楚地域所特有的宗教、文化品質、地域氣候特征及獨有的精神氣質,從而為設計風格的擬定奠定基礎。就像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或是美國的西部牛仔的精神,這些精神都是具有明顯的本土文化的特點,這就為他們的設計風格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對于景觀設計的設計風格也是存在地域差別,就拿最早的古典園林來比較,東西方就存在很大的差異。總結一下可以看成西方古典園林和建筑是在情趣和構圖上表現一致,東方古典園林和起建筑就是在情趣和構圖上存在強烈的對比關系,通過對比的關系求得整體的統一。再來看中國內部也有南北的區別,雖然在主體設計上有共同點就是都有追求“意境”。這是中國園林的最大特點,講究寫意。寫意和寫實的區別在于:寫實是對自然景色的一個真實寫照,而寫意就加入了一種主觀的情感。兩者對比起來后者就更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再回到國內的南北的區別是因為地域不同,生活習性不同,傳統文化也有不同,這樣就造成可南北園林的不同。總的來講,北方園林是以皇家園林作為代表,在整體的布局中就比較嚴謹。南方園林則以私家園林為主體,對于整體布局就比較自由活潑,更為注重的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由此做的對比就可以知道一個民族有自己的特點,一個地域也有當地的風俗習慣。只有認真仔細的對其地域的了解分析,才能做好具有地域特點的設計來,而且是從骨子里就透露出來的地域情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設計師們大量的吸收著外來生活文化,不管能否吸收,先吞下去再說。但就是這樣的“不消化”導致了設計和文化的脫節,導致很多設計師的觀念開始歪曲。特別是計算機對設計大力輔助,使得人們都過分的在鉆研電腦技術而忽視設計本身。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就在書中寫到“如果設計的用力之處總是停留在‘讓今天的東西明天看起來顯舊’以及給好奇的餐桌提供‘新奇果實’,那么它遵循的就無非是技術本身的形式。更關鍵的一點在于,設計的加入日益加強了這種傾向。”②大師對目前的這種傾向提出自己的憂慮,是應該值得我們注意的,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中,要不斷學習先進東西的同時不能忘記設計的本質。此外對設計師而言他的生活的外部世界對他所產生的影響并經過大腦加以總結形成自己對外部世界的認知,也是一點對設計的參考。參考點會經過提煉吸取成為設計過程的一部分,因此社會越是發展的快,我們就更應該腳踏實地的學習自己的文化,這樣才不會導致這個參考點過于的表面。這樣設計出的作品才符合自己的國情,同時才有自己的特色。在《貝隸銘談貝隸銘》一書中,他就說到:“我熱愛學習新事物,古人說‘學不可以已。’”③前不久在網上看到一則采訪意大利知名設計事務所Studio63(63號工作室)亞洲區項目經理薩姆的新聞。采訪的內容主要介紹意大利的設計團隊和國內設計團隊的主要差別,值得我們借鑒。

采訪內容主要是說薩姆領導的設計團隊是與國內的設計團隊有所不同。他的設計團隊有兩組,一組是非設計專業人士,由攝影師、畫家、雕塑師、記者組成的主創設計人員,而另一組則是專業設計師,他們相當于主創設計師的助手,負責把創意藝術落實到具體的方案中。而國內的設計團隊則全是專業設計師全權。

在作好設計的本身的同時時應該盡好自己的責任,設計師的責任是保護自然景觀的多樣化特征,自覺抵制各種利益驅動下對自然景觀的破壞性行為,并且為了維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應該是有必要樹立景觀多樣性的觀點來達到平衡和豐富物種。要做到這種多樣性,設計師就必須要培養和訓練自己對景觀多樣化的審美情趣和相關形式美知識。

景觀設計論文:淺談蘭花專業生態園景觀設計模式

摘要:本文以蘭花為主要,通過對同類型生態園的實地調查研究,試探討專業植物生態園的設計模式。

關鍵詞:蘭花;專業園;設計

1 設計原則

1.1生態性原則

生態園與一般公園的最大區別在于去除了后者只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而導致用地過度開發,忽視自身自然生態環境效益。最大化的致力于滿足民眾對生態景觀的時尚性和持久性的需求,同時將低碳環保、節能減排作為景觀設計的原則性之一,至始至終貫徹在生態園的設計理念之中。

1.2 人文性原則

生態園的總體規劃應該著重注意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上,雖然生態園的最基本的功能是為市民提供良好、高品質的可供休憩的景觀空間。應本著“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充分展現當地的自然地域特征和人文景觀特征,并應該選擇相適應的植物群落。

1.3 環境心理學原則

設計之中,設計景觀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往往比單一的景觀營造更加重要。景觀的營造不僅要考慮到它們的空間位置,還要考慮到與人的存在關系,同時通過對景觀的充分展示來吸引人的駐足,從而控制人對景觀的感知。所以要合理運用環境心理學來指導設計出人性化的植物景觀。

2 設計要點

2.1地形的處理與改造

對地貌的處理:平地地貌為公園中的平緩用地,適宜開展娛樂活動,在生態公園中,適宜將平地地貌稍作修整,構造出自然和緩的曲線。山地、丘陵地貌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一般不做過多的人工改造,僅在局部地區做人工階梯地形改造,這些地貌的坡度介于5%~10%,并對一些原有地貌進行切割整理,從而使其自然,便于游人觀賞。

2.2植物配置

在植物配置時,要充分考慮到各個種群的生態特征,選擇出合理的配置種類,從而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植物群落結構。植物群落的構成不僅由單一的植物組成,必須是多種植物的復合組成。構建復層植物群落結構不僅有助于豐富綠地的生物多樣性,還能充分利用空間,使葉面積指數增加,提高生態效益及環境質量。植物本身具有構成空間、分割空間、重組空間的功能。所以在植物配置時,應該充分了解各種不同植物的生態習性,借鑒這些植物在自然條件下的群落構成來設計,將植物進行科學而和諧的搭配,構成有序、穩定的多種類型的復層植物群落。

3 設計模式

3.1 蘭花專業園設計模式

3.1.1 自然山水式。自然山水模式中沒有明顯的對稱軸,所有的景觀元素均以自然、和諧的方式布置在園中。其中心思想就是效法自然,服從自然,同時又要高于自然。整個布局方式具有靈活、靈動的自然美。

3.1.2設計特點 。整個園區的植物配置是富于變化的,自然的植物群落顏色鮮明,讓園區環境更具活力;同時整個園區充滿蘭花的趣味和變化的蘭花景觀體驗。不同類型、品種、觀賞類型的蘭花創造出從不同角度有著不同觀賞樂趣、四季分明的觀賞效果。

3.1.3植物配置。這類園區中植物配置最好由抗逆性強的鄉土植物構成,這些植物容易與蘭花組成穩定的植物群落。如需營造四季花境景觀,應使用一些骨架植物、常綠灌木以及搭配在不同季節開放的蘭花品種,還可以結合各種盆栽植物,形成在不同季節展示不同景色的觀景特色。

3.2規則苗圃式

3.2.1設計特點。 應該根據園區的地形特點,將蘭花進行系統化分類:①按照蘭花的品種分類;②按照蘭花觀賞部位分類;③按照花期的季節分類;④按照蘭花生長習性進行分類。

3.2.2植物配置。此類蘭花園的植物配置,應該在滿足其功能性質要求的前提下,按照符合園區景觀藝術特點的形式,將整個園區布置成為集美觀、嚴謹、和諧為一體的生態園區。

3.3混合式

3.3.1 設計特點。混合式蘭花園對地形的依賴性較低,園區中平整地段可以用于來建造苗圃、展示廳等建筑物;自然地形較好的地方可以將其稍加改造,自然的分成不同習性蘭花的生長區域。

3.3.2植物配置。該種設計模式在植物的選擇上非常廣泛,除了適宜本土生長的蘭花種類之外,其他植物應該多采用鄉土植物,而在本地引種效果良好的引種植物也可以采用。全園植物以自然散落為主,還應該注意其他植物與蘭花所組成的空間效果。

4 結論

本文主要從專業蘭花園的地形改造及植物配置理論等角度出發,分別從自然山水式、規則苗圃式、混合式等設計模式來進行探討。提出以生態性、人文性、環境心里學為體驗型的袖珍花園景觀設計原則。地形的改造以因地制宜,適宜植物生長及協調性,來對地形進行改造。在植物的選擇上應該以鄉土植物為主,兼以選擇適宜園區生在的引種植物,以滿足植物之間形成穩定的群落的需求。

景觀設計論文:淺論以人居環境學的系統思維實踐景觀設計

研究當今各種城市環境景觀形態設計失敗的原因,多為設計脫離了人類作為環境的主人的行為感受和需求,或為忽略了當地環境的生態規律。21世紀的社會要求我們更加關注“人”,但又不能一味的滿足“人”的欲求,而是從人的需求出發,創造符合生態發展規律的生活方式。而“人居環境科學”(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正是一門以人類聚居(包括鄉村、集鎮、城市等)為研究對象,著重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它強調把人類聚居作為一個整體,了解、掌握人類聚居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更好地建設符合人類理想的聚居環境,這為景觀設計帶來了指導方法,使得對環境的理解更為人性化和合理化。

一、人居環境學發展原則

依據吳良鏞院士所著的《人居環境科學導論》,我們可以得知人居環境的概念及其構成。引用其書中觀點,人居環境,是人類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與人類生存活動密切相關的地表空間,是人類在大自然中賴以生存的基地,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而人居環境科學就是圍繞地區的開發、城鄉發展及諸多問題進行研究的學科群,它是聯貫一切與人類居住環境的形成與發展有關的,包括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新的學科體系,研究對象即是人居環境。

1、人居環境的框架及原則

人居環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環境研究以滿足“人類居住”的需要為目的。就內容而言,人居環境包括五大系統:自然系統、人類系統、社會系統、居住系統、支撐系統。其中,“人類系統”與“自然系統”是兩個基本系統,“居住系統”與“支撐系統”則是人工創造與建設的結果。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和諧與矛盾共生,人類必須面對現實,與自然和平共處,保護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決矛盾就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

對于人居環境的建設大概有幾個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態的意識;與經濟良性互動;發展科技;重視發展整體利益;與藝術的創造相結合等。

2、人居環境學的系統性

人居環境學是涉及人居環境的有關科學。與“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學”等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總的來說,它們都以環境為研究對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圍、內容、與側重點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涉及的是具體的科學技術問題,全球變暖、臭氧空洞的產生等,而人居環境科學關心的則不僅是如何把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的理論和方法引入人類聚居形態,對五大系統的各個層次的人工與自然環境的相關內容均應引入到規劃中去,用以提高環境質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圍。

人居環境科學是一個學科群,人居環境科學是發展的,永遠處于一個動態的過程中,其融合與發展離不開運用多種相關學科的成果,特別要借各自相鄰學科的滲透和展擴,來創造性的解決繁雜的實踐中的問題

二、景觀設計原則

景觀設計雖然是建立在環境藝術設計概念之上的設計門類,但它所蘊涵的內容卻涉及到美、建筑、園林和城市規劃四個方面。景觀設計最通俗的解釋就是美化環境景色,可以說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間的視覺形象為主要內容的藝術設計。這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環境系統設計,它的環境系統是以園林設計所涵蓋的內容為基礎,設計概念是以城市規劃設計總攬全局的思維方法為主導,其設計系統是以美術與建筑專業的構成要素為主體。

1、景觀設計的人性化原則

景觀設計要做到“以人為本”的人性化原則,就要求設計者必須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齡結構、職業、生活、工作習慣、生理要求的基礎上進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設計。目前我國許多居住區內園林綠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這一點。比如:有的樓盤用綠地做隔離帶,卻忽視了人們生活的方便,兩分鐘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幾分鐘,導致許多人直接從綠化帶穿過,破壞了綠化;有的居住區綠化設計沒有把殘疾人的行為考慮進去,給殘疾人的出行帶來不便;有的居住區沒有為老人和幼兒開辟專用活動場地;有的居住區景觀設計粗糙,沒能真正、準確地創造人們所需環境。

根據奧斯卡?紐曼所作的人們行為活動與城市形體環境關系的研究,認為人的各種行為活動要有相應的領域,他提出了由私密性空間、半私密性空間、半公共空間及公共空間構成的空間體系設想。運用在居住區園林環境設計中,就是要按照人們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活動內容,適當地進行區域的劃分,以適應不同年齡層、不同興趣群和不同文化層的人們開展社交和活動的需要,既要有綜合的集中空間,又要有適合集體和個人的分散性活動空間,空間類型盡可能豐富,以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

2、景觀設計的生態持續性原則

人居環境學是以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相結合的綜合構成,它是尺度不一、形式不一的綜合構成。人們的生活與人工環境之密切不難理解,但與自然環境的密切性卻往往受到忽視。上個世紀最后一位偉大的人文主義者——芒福德,指出:如果環境文化已經深入人心,我們的審美觀念就不會只停留在一些風景名勝震撼人心的地貌上,而應該同等對待大地的每一個角落,還必須強調綠色空間不僅是為了游憩和觀賞,更重要的是為了人作為自然的一貫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三、結語

21世紀我們面對的將是一個全球性的生態意識覺醒,并開始進入積極行動的時代。在發揮景觀環境、景觀功能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住區的生態環境質量,滿足居民進行社會性活動的需要,保持和發展其地域文化傳統,共同營造人居環境的和諧美好。

景觀設計論文:探析人性化的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

摘要:居住環境是人類最為重要的生存空間。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以人為本”的居住環境逐漸走入生活。文章通過對小區空間景觀環境人性化的設計來探討人性化在景觀環境設計中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關鍵詞:人性化;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

一、目前小區園林景觀的現狀

園林景觀發展的歷史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適應現代園林景觀研究卻只有40多年。所以,很多人對園林景觀的認識很膚淺,認為園林只是種花種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改革開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國的機會,看到歐洲幾何對稱的園林,開闊的大草坪很壯觀,于是歐陸風、草坪風等風格的住宅小區不斷涌現。隨著房地產的蓬勃興起,中國園林風、歐陸風在居住小區中盛行,但這些園林景觀往往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功能,也沒有考慮到小區人性空間和功能性空間。

二、了解居住者的需求

當然,設計一個具有人性化空間的居住區首先必須了解居住者的行為需求,生活習慣。居住環境是為人而創造的,是為滿足人的需求而設計的。美國心理學會主席A·馬斯洛在《動機與個性》一書中提出了需求等級論,他認為人的需求由低級到高級、由物質到精神,有著不同的層次:生理的需要一安全的需要一歸屬與愛的需要一自尊的需要一自我實現的需要。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指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衣、食、住、行以及人身安全、勞動安全等需要;愛與歸屬及自尊的

需要是指人的心理需要,包話對社會交往、地位、傳統、文化的需要;自我實現則是人高層次的發展需要,包括對生命的意義、自我的滿足、個性風格的追求等等。當然,不同人需求的層次是不同的,并且這種需求隨著時間、地點和場所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現。在居住環境建設中,必須從滿足居民的各種需求出發,使環境具備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安全性

安全是人們生存的首要條件,沒有安全性也就談不到其他各方面的特征。居住環境的安全性表現在日常安全系統、防災系統、防盜系統等方面。

(二)健康性

居住環境健康性指標包括空氣、日照、噪聲和環境民事行政等與人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的內容。居住環境空氣要保持清新、自然,防止各種有害氣體和物質的深度超標。同時,健康性還要求通向健康身心的設施、空間配套齊全,滿足居民鍛煉身體的需求。

(三)舒適性

居住環境的舒適性指使用上和視覺上的感受。使用上的舒適,包括各種設施是否以人體工程學的原理創造使用的合理,是否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創造滿足人們活動的空間;視覺上的舒適,要滿足不同地區居民的傳統生活習慣和對環境景觀特點的認同。

(四)通達性

通達性保障著居住環境各種功能使用的效率和效果,通達的可選擇性體現了社會公平與實現多樣需求的目標。通達空間的層次決定了通路的性質和等級。私密性強的空間,通路的等級低,交通性弱,通達性也小。

(五)識別性

居民是居住環境的主體,居民要求所處的環境具有識別性,讓居民分辨出自己的住宅以及自身在空間環境中所處的位置、方向,進而掌握環境的構成模式和組織規律,以便按不同時間和場合需要,以最佳的方式到達自己想去的位置,參加自己想參加的活動。強化識別性,需要賦予外部空間以視覺上鮮明的個性。

(六)領域性

居住環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環境,它的領域性要求強烈,層次多樣。美國學者斯卡·紐曼提出的這個空間概念認為,人的各種活動都要求相適應的領域范圍。他把居住環境歸結為由公共性空間、半公共性空間、半私密性空間和私密性空間四個層次組成的空間環境占有與控制的要求,認為領域在空間上是固定的,不隨人的移動而移動。

(七)多樣性

多樣性的要求是基于不同人群的年齡、職業、喜好、修養、文化等要素而產生的,而且是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過程中。空間的創造、設施的設計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中國造園藝術謂之“造園無格、借景有因”,說的就是無需固定的格局、法式,要因地制宜地將景觀組織起來,各種景色皆可為我所用。

(八)和諧性

多樣的外部環境各要素之間做到和諧統一,避免不同形式、風格、色彩的要素產生沖突和對立。同時,環境構成要素作為實體來構成空間,空間才是主角,各要素需要以環境和諧的整體利益限制自身不適宜的夸張表現,使各自的先后、主次、從屬分明,共同構筑協調、統一的環境景觀。

(九)連續性

在居住環境景觀空間中,應注意居民在居住區內不同時間、空間、方位的視角和活動方式,進行全方位的景觀設計,努力創造步移景異、延綿不斷的效果,尤其要注重節奏、形式、色彩與空間的協調。(十)文化性

居住環境的文化性體現在地方性和時代性當中。應當充分考慮傳統生活方式的特點,尋找與現代居住空間環境的契合點,以不同的方式,從空間形態、尺度、界面的色彩、細部表達對傳統與現代的理解,延續文化脈絡。

(十一)生態性

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是人的本性,引入自然界的山、水、綠化,模擬自然風光,也是居住環境的基本要求。具有生態性的居住環境能夠喚起居民美好的情感寄托,人與大自然共生共棲,才能體驗到永恒的真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美的最高境界。

三、重歸人性的場所。找回故事的地方

當滿足了環境的一些基本特征后,我們開始考慮何為人性化的居住區。當設計是為了生活、為了人內在的體驗,當設計師成為一個內在者而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當設計的對象具有功用和意義時,我們方可重歸人性的場所,找回那故事的地方。所以,進行景觀設計時,作為設計者應做到:

1.認識人性。人作為一個自然人和社會人,他們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獨;需要運動,需要坐下休息;人離不開水,人也愛玩火;愛采摘和捕獲;需要庇護和蔭涼,需要嘹望,看別人而不被別人看到;人需要領地,需要適

當尺度的空間;人需要安全,同時人需要挑戰;愛走平坦的道路,有時卻愛涉水、踏汀步、穿障礙、過橋梁。同時,人要交流、要戀愛、要被人關注、同時喜歡關注別人??因此,需要設計的場所能讓人性充分發揮。

2.閱讀大地。大自然的風、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動物的運動過程,災害的蔓延過程等等,都刻寫在大地上。因此大地會告訴我們什么地方可以有樹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瀆;大地也告訴我們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與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險和恐怖的,因而是兇煞的。同時,大地景觀是一部人文的書:大地上的足跡和道路,門和橋,墻和籬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講述著關于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愛和恨,人類的過去、現在甚至未來。因此,閱讀大地是在認識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認識人自己。

3.體驗生活。體驗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當地人的價值觀。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邊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為什么成都被認為是中國最悠閑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車,就不理解北京作為“政治中心”的含義;如果你不到溫州街頭走走。你就不知道“全民皆商”的意味。只有懂得當地人的生活,才會有符合當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間的設計。

4.聆聽故事。故事源于當地人的生活和場所的歷史,因此要聽未來場所使用者講述關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時要掘地三尺,閱讀關于這塊場地的自然及人文歷史,不管實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種源于當地的自然過程及人文過程的內在的力量,是設計形式背后的動力和原因,也是設計所表達和體現的場所的本質屬性。這樣的設計是屬于當地人的,屬于當地人的生活,當然也是屬于當地自然與歷史過程。

5.尋回童年的記憶。童年是絕大多數人一生中最美好、最快樂的時光,而且大多數人經歷過相同的童趣。在設計里融入一些童年記憶的痕跡,讓居住者憶起童年時光,這也是體現居住區園林景觀人性化設計的表現。

總而言之,營造人性化居住區景觀,要符合自然法則,遵循生態學原則,挖掘和賦予特定居住區特定景觀的獨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力求做到“天人合一”。

景觀設計論文:城市居住區綠化景觀設計空間模式之構建

城市居住區綠化景觀設計空間模式之構建居住區環境模糊性空間設計一、對我國目前居住區模式的思考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的需求從基本生理需求的滿足逐步向心理與文化領域的更高層次推進,住區不單是居住的功能,同時也是人們思想與情感交流的地方。人們不但關注內部的居住空間,對居住的外部空間環境也越來越重視。縱觀我國目前的居住區模式,可以看出我國的居住區規劃大多是按照一種典型的理性思維的模式建立起來的。這也是現代主義創作的思維模式。居住區常常是功能分區明確,居住空間的功能被劃分為住宅、道路、綠化、服務設施,彼此功能劃分明確,空間互不交叉。住宅的高度、日照、間距、朝向、建筑密度等都經過精心的設計達到理性的結果。公共交通與居住分離,空間組織的秩序和空間結構的明晰條理,以良好的形體環境來塑造人的生活。然而,人的居住生活對應的是一種含混復雜的內在機理。簡單劃一的物質空間缺乏了生活的情趣,容易造成精神上對環境的空虛感和孤獨感。模糊性空間的設計正是要打破這種簡單劃一的物質空間,通過創造多元化、多層次、含混性的居住空間,來反映生活含混復雜的內在機理。

二、模糊性空間的含義

模糊性引司的設計包含二個方面的含義:空間界定的不確定性、空間的功能多義性、空間感受的含蓄性。傳統民居中的很多運用模糊性空間的手法,居民生活和公共交往混合交叉,使空間具行流動性、包容性和含蓄性,傳達出濃郁的生活氛圍和人情味。

(1)空間界定的不確定性:界面是限制建筑空間的物質實體,空間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界面的性質。如傳統民居中常用的寬挑檐所形成的廊道,街道與廊之間所形成的界面由若干柱形成,這種界面是不明確、不完整的,空間特性也模糊了,廊空間成為既非室內、又非室外的中介過渡空間,形成室內外空間的水平過渡和滲透,人們得到了一個伸展到街道上的公共宅間和內部私密空間之間的特殊聯系的體驗。柱、梁架等線性構件對空間說的極弱的界定并不影響到空間的滲透,因而空間具有了流動性。

(2)空間的功能多義性:空間的使用性質和功能要求由其中所容納的人的行為活動決定,這種行為活動是發展變化的,于是就導致了空間功能的含混多義。例如街道上交通與日常生活相混雜,私人生活與公共空間交融;廊空間中交易市場、人際交往、日常生活、茶館、酒樓等諸多功能容納于其中。在同一空間內功能多樣并存。功能的復雜性意味著它們之間聯系的多樣性,彼此之間并非完全獨立,體現了空間的廣泛適應性,最大限度的將人的行為活動融合其中,具有濃郁的人情味。

(3)空間感受的含蓄性:空間界定的不確定性及空間功能的含混多義性為空間承載大量的、復雜的信息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人對于這一空間的感受就不是可以明確描述的,而相應地表現出地是一種含蓄性,也可說是模糊性的特征。從認知活動的主體來說,人本身是一個復雜變化的有機系統,具有大量模糊性思維,很難用精確的語言來表達,語言本身就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抽象,往往是多義化、含糊不清的,豐富性正是由此而來。由于空間的模糊性以及人的認知能力的模糊性,使得人們對空間的感受成為一個具有大量模糊性的,含蓄的機理過程。例如傳統民居的老街空間,常常是在功能上和地域上沒有明確的界限,很難說它從何處開始,又在何處結束。空間由于是由空靈的木結構構架搭出來的,建筑實體似乎消融于其中,而空間似乎變成超越了物質的精神意象。傳統民居的院落空間是典型的模糊性空間。它對于住宅來說,是外部空間,對于城市和銜區來說,又是內部空間。院落空間是內外之間聯系過渡的空間。院落空間的功能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如宴會、典禮、游戲、納涼等等。院落空間可以認為是一個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間。在院落之內。人體會到的是內外模糊不定的空間特性。充分體現了模糊性空間的含蓄性。人感受到的是物質與非物質之間的過渡狀態,但卻是充滿復雜意義的空間

三、模糊性空間在現代居住區環境中的運用

丹麥城市設計家楊.蓋爾在《交注與空間》一書中將公共空間中的活動分為三種類型,即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在這三種類型當中,必要性活動是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的基礎,即當空間中包含了居民的必要性活動如上下班、買菜、做家務等日常生活行為時,其他兩種類型的活動如散步、曬太陽、攀談、打招呼等也就自然被引發了。空間自然地被生活賦予了豐富的含義,空間的功能是多元的,人在其中的感受也是含蓄的。

模糊性空間在居住區環境中表現的方面很多,下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1)道路:自從人車分流的方式被廣泛運用以來,這一方式證明是有效的,避免了大量私家車對居住生活環境的影響,保證了居住區的安全和安靜。但是車道上排斥了行人,成為單純的交通空間,街道上就缺乏的生活氣息,失去了活力。模糊性空間設計強調將交通空間和生活空間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通過阻止無關車輛的進入,并對街道的線形、寬度、鋪裝和小品等進行精心的設計、處理以降低車速,達到人車共存。以枝狀或環狀盡端式道路伸入小區或住宅組群內,結合網格式、多樣化的人行道和自行車道路系統,在空間形態特征上,枝狀或環狀盡端式道路設計時結合住宅樓的入口、停車位、廊道道和盡端回車場做拓撲變形,擴展出形態各車異的院落空間,同時結合綠化、鋪底劃分空間并提供人的尺度等,作為滿足多種功能的居住性公共場所,堵如作為鄰里交往、臨時停車、及兒童和老人活動場地,道路空間在這里變成了多義、含混的空間,道路上增加了人的活動,而顯得更富有活力。

(2)廊道:廊道被廣泛地運用在現代住宅的設計中,如廊式住宅的外地廊、外部環境的風雨廊、頂層或底層的綠化步道,棟與棟之間的連廊等等,廊道空間是一種有效地能促進形成人們日常生活經歷和交往樂趣的空間誘因。廊道空間的邊界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透空的柱形成的邊界使得廊空間與外部空間之間是流動的,相互滲透的。廊空間既是交往空間,又是交通字間,廊空間同時能夠有效地劃分出不同的空間領域,增加空間的層次感。廊空間的功能也具有不確定性,人們在此的活動可以是多樣的,攀談、曬太陽、家務、游戲等等,能夠最生動地反映人們生活的豐富多彩以及含混復雜的機理。由此引起人們對空間的感受超越純物質的狀態,而引發出人們對這一領域的有意識、有情感的精神意境。日本建筑師大野秀敏設計的茨城縣松代公寓在住宅樓的三層樓頂上增加了一條綠化步行道到上面的樓層,并與許多大尺度樓梯、踏步和平臺練成一體,由此作為樓上居民自由活動與通行的場地。被稱為“上面的街道”。深圳百仕達花園在小區內做了長長的風雨廊,使空間更富有人性化的特點。昆明西華小區規劃提出“綜合鄰里”的概念就是利用二層平臺或廊道將幾個住宅單元入口聯系起來,廊道形成了交往與交通的空間,下部則可以用作儲藏、自行車停放、值班、居民交往及服務用房或商店。廊道使建筑得到一個內外交接的過渡區域,建筑的實體感被削弱,空間顯示出整體獨立性和多義性,使空間具有流動性和廣泛的適應性。同 時在深居心理層面上保持著傳統與環境的連續性和繼承性,形成超越物質的精神意象,使人獲得心理上的認同感。

(3)底層架空:底層架空是居作區規劃的常用方式。尤其在亞熱帶地區采用底層架空有利于空氣對流,對通風更有利。底層架空也是一種模糊性空間的設計思想。一方面架空的空間可以做多種用途,如停車場、居民的休閑場地、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及環境景觀,加深圳的梅林一村社區,底層架空的中間成了一個多用途的空間,為居民提供了更多交往的機會。底層架空也可以將住宅設計與城市設計結合起來作—體化設計,起到聯系城市交通、居民生活以及城市發展的紐帶作用,如深圳的萬科城市花因。

(4)院落空間:現代意義上的院落空間與傳統民居的院落空間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已經不是一個家庭內部的空間,而是屬于一個集合體的公共空間。但是傳統民居院落的模糊性的特質仍是值得借鑒的有效方式。院落空間相對于城市和整個居住區而言,是內部空間。相對于組團內的住宅而言,是外部空間。是住宅與外部空間之間的過渡空間。院落空間對于組團內的居民來說,具有較強的歸屬感和領域感,環境心理學研究表明,領域空間對集體活動內聚力的形成至關重要,而集體內聚力又使場所得以維護,鄰里關系得以和諧的基礎。院落空間功能具有含混多義性,它既是老人聊天下棋的場所,也是兒童嬉戲的地方。它也可以是人們集會、娛樂的場所,還是臨時停本的地方。院落空間同時是重要的景觀要素。人們透過窗外,最直接的景觀就是院落景觀。院落空間有比較明確的空間界定,但空間并不是閉合,而是一種有效的圍合,空間是建筑的延伸,或作為前景,或作為襯托、或作為視覺焦點,每一個這樣的限定開放空間是一個完整的實體,僅它更是相鄰的空間和構筑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模糊性空間與空間的領域感和歸屬感

人具有要求界定自身活動范圍的本能,這就是空間的歸屬感和領域感。缺乏有效的圍合是許多不盡人意的空間或地段的關鍵所在。模糊性空間的設計思想與空間的領域感和歸屬感并不矛盾。模糊性空間屬于一種界定的開放空間,透空的梁、柱形成的是一種弱性的邊界,從而使空間具有了流動性,它所創造的一種更豐富的、更富有內涵的空間感受,是與含混復雜的生活相對應的。

五、結語

居住環境中的模糊性空間設計是對人們居家心理的一種回應,是人性化居住環境的必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功能主義、國際主義缺乏完善的公共性空間的批判,其本身的空間形態即可構成人們心中的認知圖式,是作為一種人性化的空間而存在的,并在住戶的參與下而最終完成向人性化空間的轉化,也就是說,只有當它被打上使用者的烙印之后,模糊性空間才真正成為人們共同擁有的富有詩意的家園的組成部分。

景觀設計論文:景觀設計需從本國的實情出發

景觀設計需從本國的實情出發

摘 要:優秀的設計不是對傳統的簡單模仿,而是將悠久的地方園林傳統和現代生活需要與美學價值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精煉提高的作品。與文化一樣,景觀的發展與變革,也是在伴隨著對過去的繼承與否定中進行的,一種新的景觀形式的產生,總是與其歷史上的園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然而,珍視傳統的價值,并不是要無視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一味地模仿過去。最好的模仿也只能產生贗品,而不是真跡。景觀是一個綜合的整體,系統的工程,它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實現的,必須滿足社會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規律,遵循生態原則,同時還屬于藝術的范疇,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方,設計就存在缺陷。

關鍵字:文化;繼承;本國實情;環境可持續發展

生活在當今的人們,其實很難評判現今所做作品的價值,畢竟離我們越來越近的事物,越難判斷哪些會是持續的輝煌,而哪些又僅僅是曇花一現。那些曾經被公認為“經典之作”在我們現在看來確是相當不完善的。相反一些遠離人們視線的作品,在經歷了時間的洗禮后,卻閃爍著迷人的光芒。當然這里應該排除一些脫離,違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事物。盡管我們很難全面、客觀地分析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但是無論過去還是將來,我們每一個設計師再實踐過程中都無法回避一些最基本的問題,對待這些問題的態度與方式,取決于不同時代背景下景觀設計師的觀念和思想,也就決定了作品的表現形式,進而影響著作品的生命力。無論環境設計的個性有多么的強,只要是好的,必然是有條理,有秩序,與其文化和自然有著必然的聯系的。也就是說,環境設計師不僅要有聰穎的頭腦,還要有寬廣的胸懷。

一、 對待本國傳統造園理念——取其精華

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已有相當漫長的歷史,并且形成了與世界其他國家迥然不同的造園理念和表現形式。

[ “園”字,最早出于《詩經-鄭風-將仲子》:“將仲兮,無榆我園,無折我樹檀。”毛傳云:“園所以樹木也。”實乃種植花果,蔬菜的地方,四周通常圍有垣籬;9]此“園”乃“圃”之性質。由于原始的山川的崇拜,帝王的封禪活動,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響,大自然在人們的心目中尚保持著一種濃重的神秘性。則宮苑布局出于法天象、仿仙境、通神明的目的,有的如上林

苑還兼具皇家莊園和皇家獵場的性質。我國園林中,最早的建筑——“囿”和“臺”;囿既是種植瓜果蔬菜的地方,又是狩獵的場地;臺則是帝王用于封禪、祭天的場所。

先秦、兩漢的園林從產生到發展,在時間上跨越了一千二百年左右,造園活動的規模十分龐大,園林演進變化卻是極其緩慢的,面對大自然山水風景,還未形成其審美意識——雖本于自然,但未必高于自然。在本于自然方面,如梁孝王的兔園和袁廣漢的北邙山園,都在內容和形式上效法帝王宮苑,只是在規模上不能與帝王宮苑攀比,故盡力模仿自然山水,從而開創了“模山范水”造園手法的先河。

[ 魏晉南北朝歷時369年的動亂時期,思想、文化、藝術活動十分活躍,是中國古典園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階段4 ] 在這一階段,游賞活動已成為主導的甚至唯一的功能,而狩獵、通神和求仙已存在逐步消亡的趨勢。與此同時,寺觀園林的出現則開拓了造園活動的新領域,對于風景名勝的開發起著主導性的作用。“一闡提人皆可成佛”賦予寺院園林公共性質。從此之后,中國古典園林形成了私家、皇家、寺觀三大類型并行發展的局面。總之,此階段園林的規劃由粗放轉變為較細致的、更自覺的設計經營,造園活動已完全升華到藝術創作的境界。

隋唐園林在魏晉南北朝所奠定的風景式園林藝術的基礎上,隨著封建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而臻于全盛局面。不僅發揚了秦漢的大氣磅礴的氣派,又在精致的藝術程度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從而出現了三大園林特色: 第一是皇家園林。 皇家園林作為帝王園居活動的頻繁的場所,其在隋唐三大園林類型中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獨具的特色則是“皇家氣派”,與魏晉南北朝時相比,顯得尤為的重要,出現了像西苑、華清宮、九成宮等這樣一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 第二是私家園林。 私家園林的藝術性較之上代又有所升華,則更著意于刻畫園林,詩人王維的詩作生動的描寫山野、田園的自然風光,使讀者悠然神往,他的畫亦具有同樣氣質而饒有

詩意。足見唐代文人已開始形成詩、畫互滲的自覺追求。文人如王維、白居易、杜甫等均有參與經營園林的經歷,從而反映出園林文化開始追求詩畫互滲的寫意山水園的建園風格。白居易曾云: ]“營園主旨并非僅僅為了生活上的享受,而在于以泉石養心,培育高尚情操,所謂高人樂丘園,中人慕官職。” 4 ] 寫意山水園最為典型的是唐朝眾多文人墨客建造的庭院、莊園,如王維的輞川山莊,裴度的綠野堂,白居易的園池、李德裕的平泉山莊等。在思想上,孔子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已成為造園家造園立意所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從《輞川集》對輞川別業的描述看來,也有把詩畫情趣賦予園林山水景物的情況,因畫成景,以詩入園的做法在唐代已見端倪。從而能通過山水景物誘發游賞者的聯想活動,意境的塑造亦已處于朦朧狀態。再者,儒家的現實生活情趣,道家的少私寡欲和神清氣朗,新興的佛教禪宗的園林觀。南方的湖石及花木以白居易為代表已向北方移植,作為北國江南景觀的材料。所有這些,都在一部分的私家園林的創作中注入了新鮮血液,成為宋、明文人園林興盛的啟蒙。 第三寺觀園林。 寺觀園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結果。城市寺觀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寺觀園林亦相應的發揮了城市公共園林的職能。郊野寺觀的園林把寺觀本身由宗教活動場地轉化為點綴風景的手段,吸引香客和游客,促進原始旅游業的發展。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護了生態環境。宗教建設與風景建筑在更高的層次上相結合,促成了風景名勝尤其是山岳風景名勝區普遍開發的局面。

從兩宋至雍正朝七百多年間,中國古典園林繼唐代全盛之后,持續發展而臻于完全成熟的境地。這是中國園林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個時期。[ 私家、皇家、寺觀園林類型都已完全具備中國風景式園林的四個特征。另外,文人園林經唐代的啟蒙,興起于兩宋,大盛于明代和清初。4 ]作為一種新興的園林風格,它的四個特征正是中國風景式園林的四個主要特點在某些方面的外延。正是由于文人園林的發展壯大,才使得這一時期的園林發展達到極盛的境地。

并且園林的創作方法主要向寫意轉化,北宋大體上仍然沿襲隋唐的寫實與寫意相結合的傳統,這從《艮岳記》和《洛陽名園記》的文字描述中也可看出。南宋文人畫出現于花壇,導致人們的審美觀傾向寫意的畫風,[再加上諸如:“小中見大、須彌介子、湖中天地”之類的美學觀念的影響,對寫意園林的興起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元、明文人畫盛極一時,幾成獨霸畫壇之勢,影響給予園林而相應地促成了寫意創作的主導地位。同時,精湛的疊石技藝,造園普遍運用疊石假山,也為寫意山水園的發展創設了更有利的技術條件。4 ]

[ 中國傳統園林從“壺中天地”轉向于“介子納須彌”,其空間顯得更為狹小。康熙、乾隆兩帝時期的皇家園林除紫禁城的宮苑外。多集中在西部一帶,相繼建成著名的“三山五園”,即暢春園、圓明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后便于承德興建規模更大的離宮御苑——避暑山莊。皇家園林的重點從前朝的大內御苑轉移到離宮御苑,造成皇家園林觀的變化——融合江南私家園林的風格,高揚皇家宮廷的氣派,突出大自然生態環境的美姿三者融合一體,比之宋、元、明御園來,大有創新,標志著我國造園藝術的發展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4 ]

在封建帝王的高度集權統治下,使中國園林長期處于一種逐步積累,相對穩定相當保守的漸進式發展過程。因此,使它可能創造出與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具有濃重的本民族特色的園林風格。從“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到“小中見大、須彌介子、壺中天地”;從“崇尚華麗、爭奇斗富(以官僚貴族為代表)”或表現隱逸,追求山林泉石之怡性暢情之傾向(以文人名士為代表)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多方勝景、咫尺山林”。如圖1至2所示,在空間格局規劃上,完全的自由靈活而不拘一格,著重在顯示純自然的天成之美,表現一種順乎大自然風景構成規律的縮移和模擬。

綜觀中國傳統園林的發展過程,可以概括為以下四點: 第一 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第二 自然美和人工美的完美結合。 第三 詩情畫意。 第四 意境深遠。

二、對待西方傳統造園理念——洋為中用

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功玉”縱觀西方園林的發展,無論從空中花園的隱語到伊斯蘭環境設計,從古希臘的中庭式建筑布局到法國的規整式布局. 如圖3. 西方造園藝術,身受數理主義美學思想的影響,講究規矩格律,對稱均齊,具有明確的軸線和幾何對位關系,甚至花木都加以修剪成型并納入幾何關系之中;力求體現出嚴謹的理性,一絲不茍地按照純粹的幾何結構和數學關系發展,追求園林布局的圖案化,表現一種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理性的自然,并迫切的尋求人類尊嚴的表達方式。同時也肯定了人工美高于自然美,在于變化統一,即園林地形和布局的多樣性,花木的品類、形狀和顏色的多樣性,但一切的多樣性都應井然有序,布置的均衡勻 稱,主張把園林當作整幅構圖,直線和方角的基本比例都要服從幾何比例。圖4所示

三、景觀設計的現狀和發展

從我國很多城市的現狀來看,不難發現一個問題:今天,看一下上海浦東現在的樣子,就會察覺:“西方國家是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和發展,而我們卻把它壓縮成十年的時間學完。從中值得我們思考的是:雖然“硬件”等這些東西可以迅速的上來,但是人的思想水平就不那么容易跟上時代的步伐了。”同樣,我們搞景觀規劃設計,很容易看到并學得國外景觀作品的外在表現形式,而難于真正扣住隱藏在景觀作品背后的精神。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結果呢?

1、文化在景觀設計中扮演的角色

在研究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必須弄清楚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本質和特征?從《辭海》一書中對“文化”的解釋,可分為廣義和狹義二種。[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有時又專指教育、科學、文學、藝術、衛生、體育等方面的知識與設施。作為一種歷史現象,文化的發展有歷史的繼承性;在階級社會中,有具有階級性,同時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放映,同時又給予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以巨大的影響。3 ]從中我們不難發現,文化具有一種傳承性、民族性、地域性,它的形成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千年之久,而且,各個民族之間又存在著文化差異,想一下……舉個極端的例子,“一個接受兩千多年傳統儒家思想教育的個體,讓他割下自身的思想,而去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這并非是一件易事。那么上面的問題從中不是可以引刃而解了嗎?讓我們進一步把問題闡述清楚。談及到文化——具有獨特傳承性的事物,就會自然而然的涉及與其密切相關的“歷史”。

歷史是一面鏡子,過去、現在、未來是溝通的,我們要認識中國的現在,就必須了解中國的歷史;同理,我們要認識西方發達國家的現在,也就必須要了解他們的過去。[ 縱觀人類的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中、外的古老城市都經歷許多社會、政治和經濟上的變化與制度上的更替,但每一座歷史名城依然以其獨特的形象存在著。政治、經濟的變化比城市結構形態變化要頻繁的多。城市的形象是在某一個歷史時期,由各種社會、經濟、 技術綜合因素形成的。然而,一旦形成之后,在形式上它就具有了自主性與連續性,成為一種文化的歷史表征。在城市中具有標志性的建筑,盡管在功能上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使用要求,但其形式仍然令人喜愛,留下難忘的印象,其歷史和文化價值遠遠超出其功能價值。它的存在增添了環境的歷史趣味與文化氛圍。如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6 ]

2、杜絕表面形式建造和保護,著手具有精神內涵和本國特色的區域性景觀的營造

從景觀設計到室內設計,我國經歷近30年的跟著國外新思潮的大學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有了一些被世界認同的相對較為優秀的設計大師或設計師。伴隨著各類建造師注冊制度的開始,促成該行業逐步走上正規化,但城市的自身的風格建設卻未從此得到良好改善和發展。 [ 經過了近30年的快速建設,至今我們還沒有走上一條建造與自然,地域相結合的中國景觀設計之路,取而代之的是全國范圍內的“歐式風格”或某某“歐式建筑”,從大城市到邊陲少數民族小鎮,從大型建筑到室內家具,一直存在著洋溢“歐陸之風”之病,并且簡單地將愛奧立克柱式與假山花墻代替了一切歐式風格。隨之而產生的景觀規劃設計也有了大量的“歐式”需求,從廣場到小區,從公園到工廠,從植栽形式到修剪方式……產生了許多不倫不類的產品。隨著時間的變遷,現今又產生了許多“地中海式”的需求,許多作品屢屢低級抄襲,毫無內涵,使得普通群眾在繁忙的工作后很難弄清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環境,更不明白自己可以在環境中做些什么。而房地產商卻急于將方案中設計的“歐式花園”效果圖展示給客戶,以尋求更大的炒作效益。6 ]

3、借保護古鎮,來倡導區域文脈

古鎮——具有特色的鎮市空間格局能夠自然而然的對鎮市居民產生歸宿感。

古鎮的空間格局是古鎮在特定時期受累積的社會文化歷史發展影響所表現出的與自然環境面貌的關系,及其建設構筑物的結構布局方式,包括古鎮地理狀況、空間輪廓、主要交通狀況和建筑布局形態。

空間格局是古鎮在外部形象上所具有的特殊性,使人由此而容易識別自己鎮與其他鎮的區別,具有審美價值。如圖5芙蓉村所示。其空間格局的重要作用還表現在空間與人的相互影響與塑造上,好的空間格局對居民產生的積極意義是無法估量的。

1976年11月,聯合國教育委員會舉行大會,歸納了世界各國關于歷史環境問題的五個共同觀點:“歷史環境是人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歷史是過去存在的表現;歷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多樣性;(正如文化的多樣性一樣);歷史能將文化、宗教、社會活動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最準確如實地傳給后人;保護、保存歷史環境與現代生活的統一,是景觀設計規劃、國土開發方面的基本要素”。

臨潭縣位于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帶,是高原牧業和農業文化的過渡地帶,也是伊斯蘭教西道堂教派的發源地,可以說是藏文化、漢文化以及回族文化融會之地。且臨潭自古為戍邊之地,特別是明初曾從江南大批移民到此,明文化也是其不可缺失的底蘊。冶力關景區規劃卻單純地就眼前資源論開發,忽略其區域整體文化特色,設計的西洋景球場與當地民俗和文化底蘊不和諧。

在美麗南溪江畔,散布著無數大大小小的古村落。這些古村落至今還留存著古代文化的印跡。村寨在規劃布局、建筑風貌、楹聯碑記、甚至村名、街名,無不顯示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特別是南溪江古村落在宋代就有規劃,且有明確的規劃思想,這對于研究我國的建筑史,規劃史具有很高的價值。這些村落都是珍貴的歷史遺存,我們只要對其進行觀察和研究,就可以使我們大體了解我國古代“耕讀社會”與“宗教文化”的梗概。(1)巖頭村 [ 巖頭鎮位于浙江省永嘉縣城北,是南溪江中游西畔一個古老的集鎮,距縣城38km。巖頭村坐落在巖頭鎮邊,村落坐西朝東,初建于元代(1314-1320),竣工于明代初年,占地面積18.5ha。 古村落住宅規劃獨具匠心,別有風格。 “三面石城開四門,護城湖中栽荷花,綠樹叢中隱古塔,楊柳紫薇落湖堤,上下花園紅間綠,橫巷直街行方便,三進兩院大住宅,房前屋后清泉水,亭臺樓閣巧安排。”從南門登十多級臺階就是麗水街,建有明嘉靖年間的橋、花亭、塔湖廟,沿麗水街而行過桂花街口至中央街南端,有建于明朝的水亭祠,至橫街東行北 向是花壇街。此街路面全系小鵝卵石所筑,砌成各種龍鳳,八卦金錢等圖案,獨具特色。村中的古水利設施布局更是巧妙,具有防旱抗澇,灌溉農田,便利生活,美化環境等綜合功能。 巖頭村村落布局為古色古香的街區式三進兩院四合圍式的建筑群,具有遠近總體規劃和詳細布局規劃,這在古代村落規劃中是難能可貴的典范。

(2)芙蓉村 芙蓉村位于巖頭鎮以南永仙公路西側。相傳村西南有座高山,山峰突起,色白透紅,狀若含苞待放的芙蓉,故取名為芙蓉峰。村中一大水池,每天傍晚芙蓉峰便倒映水中,村落便以此得名,見圖6。 芙蓉村是一座背靠“芙蓉三冠”,布局于平地上的大型村寨,坐北朝南,始建于唐代末年,元末明初重建,按“七星巴斗”的思想進行規劃設計。“星”指道路交匯處方形平臺,“斗”指水渠交匯處方形水池。道路、水系都是結合散布的“星”、“斗”而形成的,其規劃布局隱喻村寨可納天上之星宿,望子孫后代人才輩出如繁星。另一方面突出“利為戰”的目的,其星可作戰時指揮臺,其斗貯水,以利戰時防火攻,以水克火。 全村略呈正方形,圍以卵石砌成的寨墻。東面寨墻正中開一寨門,從寨門進內,是卵石筑成的主街,名“如意街”,寓意吉祥如意。主街中部南側,鑿一內湖,水色清冽。村內引溪水沿寨墻,道路溝通各“斗”形成流動水系,清流涓涓,迂回于宅邊、道旁、即可供村民洗滌、防火,又可謂調整小氣候。如圖7。[5]

4、從印度洋海瀟中得到的一些啟示——展現了文化遺產的價值

印度洋海嘯災難發生在一個文明時代的“天堂”里,美麗的花園、豪華的酒店,瞬間成為廢墟;奪走了近30萬人的生命,其中不乏受現代科學知識武裝的文明人群;相比之下,偏遠島嶼上孑遺的史前部落卻能在大難中安然無恙。有一點我們不可否認——文化遺產價值的再認識:史前部落在海嘯災難中的安然無恙,顯示了鄉土文化遺產的價值。

1999年世界建筑師大會上,吳良鏞教授在《北京憲章》中提道:[ 我 們的時代是個“大發展”和“大破壞”的時代。我們不但拋棄了祖先們彰顯和諧人地關系的遺產——充滿詩意的文化景觀,也沒有吸取西方國家城市發展的教訓,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梳理人與土地的關系。大地的自然系統——一個有生命的“女神”——在城市化過程中遭到徹底或不徹底的摧殘。1 ] 他還提到在過去二十年來,中國的城市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揮霍和犧牲自然系統的健康和安全的痛苦基礎之上,而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不可挽回的生態損失。

(1)大地破碎化:無序蔓延的城市、缺乏環境考慮的高速公路網,各種方式的土地開發和建設項目、水利工程等,都使原來連續的、完整的大地景觀基質日趨破碎化,自然過程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受到嚴重破壞。 (2)水系統癱瘓:作為文化景觀的、幾千年來人與自然過程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水網系統的癱瘓:自然河流水系的填埋、斷流和渠化;濕地系統的破壞。 (3)生物棲息地消失:自然地的消失、河流廊道植被帶被工程化的護堤和“美化”種植所代替;農田防護林和鄉間道路林帶由于道路拓寬而被砍伐;池塘、墳地、宅旁林地、“風水林”等鄉土棲息地及鄉土文化景觀大量消失。 而這些破壞本來是可以通過明智的規劃和設計來避免的。

5、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性這一概念是由生態學家首先提出來的,及所謂生態持續性,它旨在說明自然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程度間的平衡。 [ 1991年11月,國際生態學聯合會(INTECOL)和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IUBS)聯合舉行關于可持續發展問題專題研討會。該研討會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和更新能力”。[10 ]

自我國八十年代開放之后,至今二十多年來,在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業績。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上升,國家的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國防安全能力不斷加強……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于解決;尤其是環境問題。有些地方或企業為發展經濟而發展經濟,缺乏長遠的規劃和發展的理念,只顧滿足當前的利益,而大量的消耗資源,嚴重的污染生態環境最終形成高投入,低產出,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嚴重的惡性循環。為了擴大生產規模和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缺乏規劃的產房(用水泥空心磚隨意搭起)東一堆,西一堆,在數量上不斷地增加,不計其數的古民居被拆毀,基址移為平地用于建廠房;為了降低成本,他們不愿意把資金投入,用于購買污水處理設備,就把工廠生產出來的污水直接排出外界。昔日清澈見底的彎彎曲曲的小溪流水;魚兒、小蝦快活的在長滿青苔的鵝卵石上游來游去;碧綠的湖面上布滿了荷花、荷葉等水生植物的自然意趣已消失殆盡,留下了比黃河之水更甚一籌的黃水(含有各種大量重金屬致癌物質)和散發著惡臭的黑水;現在只能在用圍墻包圍著的人工痕跡明顯的公園里看到。昔日晴空萬里,碧藍的天空,雪白的棉花狀的云朵在空中緩緩地移動著,現在已被厚厚氣體、沙塵所掩蓋。先前人們不屑一顧,而今已成為一種難得一見的景觀;東部的人們為了目睹這種景觀,特地跋山涉水,來到西部的西藏等地。

位于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西北部的騰蛟古鎮,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閩人遷入定居。山川俊秀、歷史悠久、空間開敞、氣候宜人、田園風光濃郁,孕育了古老的文化,淳樸的民風,世家耕讀,好學不倦,使騰蛟一帶文風鼎盛,名人輩出。南宋時,平陽就有“東南小鄒魯”之稱。宋末著名愛國詩人林景熙,諫議大夫薛昌榮,駙馬都尉楊正臣,元代詩人鄭昂,清代儒家林鳳鳴,詩人白醉月,南雁會丈書院主持學者、詩人書尚珍,太平天國將領白承恩等。騰蛟一帶充滿了鄉土氣息和歷史底蘊。然而,受自然影響,同時也在受人為的破壞,隨著目前城市化,商品化浪潮的沖擊,受商品經濟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應的誘惑,騰蛟古鎮空間格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圖8向人們展現了由于人為的不慎,使的古建筑毀之一炬。

如果把騰蛟一帶的破壞因素看成十分的話,人為的因素可占七分。在當地由于新建筑在結構、體量、形式、色彩上與傳統建筑均有較大的差異,不甚協調,是影響整體傳統風貌的重要因素之一。騰蛟皮革、印刷、制版等工業的發展很快,帶來了經濟繁榮,但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部分村落原來的井水現在已無法使用;圖9所示:而鎮區人口的增加造成的大量生活垃圾堆積在自然界不能及時分解吸收,使貫穿鎮區的水系——帶溪的水質已大不如前。

設計中要盡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盡可能將場地上的材料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潛力,減少生產、加工、運輸材料而消耗的能源,減少施工中的廢棄物,并且保留當地的文化特點。德國魯爾區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IBA Emscher Park)就是很好的實例。 [ 如圖10所示。原先是重要的煤礦和鐵礦工業開采基地,而后不斷地走向衰落,最終無可挽回的倒閉,大量的質量很好的建筑也不再使用,地區人口減少,數十萬個就業崗位化為烏有。經過十年多的建造有效地改善了區域的生態環境,刺激了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并巧妙地將舊有的工業區改建成公眾休閑、娛樂的場所,不僅盡可能的保留了原有的工業設施,作為地區歷史的延續,并有效的節約了資源,同時又創造了獨特的工業景觀。這項環境和生態的整治工程,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地區由于產業衰落而帶來的環境、就業、居住和經濟發展等諸多方面的難題,從而賦予舊的工業基地以新的生機。(圖11)2 ]

城市擴張和基礎設施建設是必須的,土地也是有限的,但是,必須認識到,自然系統是有結構的。協調城市與自然系統的關系決不是一個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空間格局和質的問題,這意味著只要通過科學、謹慎的土地設計,城市和基礎設施建設對土地生命系統的干擾是可以大大減少的,許多破壞是可避免的。尊重自然發展過程,倡導能源和物質的循環利用和場地的自我維持,發展可持續的處理技術等思想貫穿于景觀設計、建造和管理的始終。

四、景觀設計所面臨的挑戰

1、以人為本,以民為本

人類對于美好生活環境的追求,是景觀(規劃設計)學學科專業存在的唯一理由。從伊甸園到盧浮宮,從建章宮到拙政園,人類歷史實現了從理想自然到現實自然的轉化,在傳統時代,景觀一直是理想、藝術、地位和權利的象征;而工業化和城市化催生了現代景觀——十九世紀末期紐約中央公園的出現,標志著現代景觀的真正開始―――景觀開始走上了平民大眾化之路。今天的景觀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現代的景觀是為了人的使用,這是它的功能主義目標。雖然為各種各樣的目的而設計,但景觀設計最終關系到為了人類的使用而創造室外場所。為普通人提供實用、舒適、精良的設計應該是景觀設計師追求的境界。

當人類第一次進入太空,從遙遠的天際看到我們生活的地球,名仿佛是綠、藍相間的水球,柔軟而晶透,而城市是其中的瑕斑,似乎有些缺憾,它們的成片發展更使得地球的皮膚顯得蒼老而脆弱。如果不處理好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關系,地球就會像被蟲蛀一般慢慢地被損壞。今天,景觀設計師面對的基址越來越多的是那些看來毫無價值的廢棄地、垃圾場、或其它被人類生產生活破壞了的區域,這與我們前輩的情況完全不同,他們有更多的機會選擇那些具有良好潛質的地塊,具有造圓價值的土地,進行錦上添花。因此,今天的景觀設計師更多的是在治療城市傷疤,用景觀的方式來修復城市的肌膚,促進城市各個系統的良性發展,為人類提供一個安全、潔凈、舒適、美麗的生活空間。同樣,景觀對社會的積極作用也許已經超過了歷史的任何時期。

在國際上,景觀規劃設計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 作為一門現代學科專業,也只有百年歷史,不可否認,景觀設計還處于初級階段。隨著景觀規劃設計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不斷地發展、完善以至成熟,以及景觀 設計實踐不斷的推進、開拓、創新;景觀設計這一科學領域將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財富。

2、社會性、藝術性、生態性的平衡

國家“十五”計劃中提出把結構調整作為經濟發展的主線。明確指出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積極主動,全方位地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的調整,堅持在經濟發展中進行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在經濟結構調整中快速發展。

宋時艮岳之營造,依照當時的水平已至相當高遠。 [ 這于徽宗本人精于書畫,是一位素養極高的藝術家有關;以及具體主持修建工程的宦官梁師成“博雅忠藎,思精志巧,多才可屬”。此二人珠聯璧合,實屬皇家園林的艮岳之具有濃郁的文人園極意趣,艮岳藝術性之造詣可謂首屈一指。但徽宗趙佶篤信道教,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于政和五年(1115年)于宮城之東北建道觀“上清寶箓宮,”于延福宮之東門相對。后又聽信道士之言,謂在京城內筑山則皇帝必多子嗣,乃于政和七年(1117年)“命戶部侍郎孟揆于” 于上清寶箓宮之東,筑山象余杭之鳳凰山,號曰萬歲山,既成更名曰艮岳。為了廣事搜求江南的石材和花木,特設專門的機構“應奉局”于平川(今杭州)。凡被選中的奇峰怪石,明花異卉“皆越海,渡江,鑿城郭而至。” 4 ] 此種營造手段,雖在藝術領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但是已遠遠超過了當時的經濟、社會、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 景觀設計涉及科學、藝術、社會、經濟等諸多方面因素,它們之間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功能合理、滿足了不同人廣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意味著是高效的,而一定的資源投入產生了最大的效益,也意味著符合一定的生態原則;人類的資源是有限的,最容易得到的資源就是通過高效利用現有資源而節約下來的那部分資源,所以生態主義已經從一種實驗或意識變為一種與經濟密切相關的因素;而藝術的作品,意味著具有引人注目的潛質,它可以改善一個地區的視覺環境,提升一個地塊的價值,這又與社會經濟聯系在一起。今天更多的景觀設計師追求的是這些因素之間的平衡,即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及高質量的藝術水準的景觀。

3、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統一

目前和今后人們生存方式的變革導致了新環境的出現,它應該是顯性物質環境和隱性精神環境的良好結合。環境——第一,從物質上講,是我們或其他生物種類賴以生活并能感受到的外部空間;第二,從精神上講,環境是人們因生活在一起相互溝通而產生的心理感應,也就是說,好的環境還是一種教育、交流的結果。因此,在不遠的將來,我們的生活應該會有大的變革,而這種生存方式的變革必然會引起全方位的設計革命。

景觀設計論文:景觀設計:講述人地關系

摘要:場所與文化是我們在景觀設計中經常要遇到的問題,本文介紹如何從人文地理學的角度去理解雅安市三雅園的文化內涵,以及三雅文化的表現方式。我們通過三雅園項目的成功嘗試得出一種新的場所與文化相互呼應的景觀設計構思方式。

關鍵詞:景觀設計;人地關系

荷裔美國作家和歷史學家,Hendricks. Willem Van loon在其著名的地理學著作《Van loon's Geography》中寫道:“歷史是地理的第四維,它將時間和意義賦予地理”,這句話在四川省雅安三雅園的景觀設計實踐中產生了影響。

1 四川省雅安市“三雅園”項目提出的挑戰

雅安市是四川省著名的旅游城市,人口不足200萬,是四川省西部生態旅游環線的過境地,與青城山、四姑娘山、海螺溝、西嶺雪山、天臺山等共同構成四川西部生態之旅黃金游線。雅安有成都后花園之稱,驅車到成都僅需一個小時的時間,每到夏季成渝兩地的人們把這里當作避暑休閑的勝地。在雅安的旅游資源中共有五大文化最具有影響力,第一個是三雅文化,第二個是茶文化(世界茶文化發源地),第三個是漢文化(高頤闕),第四個是熊貓文化(第一個熊貓發現地),第五個是紅軍文化(大渡河)。雅安市政府希望我們能將“三雅文化”(雅雨、雅魚、雅女)用園林的形式表達出來。擬建三雅園占地總面積6.7萬平米,位于雅安市青衣江北岸,雅安市南北旅游交通干線與318國道的交匯處。成都進入雅安的必經之地,一江三河的交匯口,是雅安市景觀格局中最為重要的位置。雅安市是一個山地城市,城市內的建設用地非常緊張,服務于市民的公共綠地均在城市周邊的山上,城市內部沒有一塊像樣的公園。三雅園的用地位置是城市自然風光最優美的地段,市政府將六公頃的場地從開發商那里買回,據說價值五千萬人民幣,所以市民們對這個項目寄予厚望,希望能夠建成為一處優秀的園林景觀。但是,對于設計方來說壓力并不在這里,而是通過什么形式來表達三雅文化這三個看起來風馬牛互不相關的文化主題。

1.1 曾經走過的彎路

由于對這個項目的背景和整個城市的情況了解不夠深入,我們首先給這個公園一個錯誤的定位,僅僅把它定位在服務于雨城區的滿足市民休閑的區級游園,對三雅文化的表達也流于形式,缺乏內涵。在第一次方案討論之后,雅安市市長給我們講了這個項目的背景以及他對這個公園的定位,他打了一個比方,三雅園的用地面積盡管只有6公頃,但對雅安人民來說其地位不亞于北京的頤和園。三雅園不僅是服務于雅安市人民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服務于全國來雅安旅游的人們,三雅園應該是整個雅安優美自然風光的縮寫,三雅文化實際上想表達的主題就是:雅安是一個最能體現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浪漫之城。

1.2 來自人文地理學的啟示

為什么三雅文化是體現人與自然共生的主題呢?帶著這個問題,設計人員游覽了雨城之心—蒙頂山,中國熊貓繁育中心—碧峰峽,夾金山藏寨等風光秀麗的風景區,大家終于悟出了一個道理:三雅文化不就是人文地理學中所要研究的人與自然的綜合關系嗎?(當地理學作為一門獨特的學科在19世紀傳播開以來,他就具有關于空間和地方這雙重興趣中心,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都存在著垂直和水平兩種關系;垂直關系把同一個地方的不同因素連接起來,而水平關系則把不同地方的各種因素聯接起來。在這一學術范圍內,人文地理學只研究某些關系,而把另一些關系留給自然地理學者。在垂直課題方面,人文地理學者們研究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在水平課題方面,他們研究地方之間的相互關系,把重點放在遍布地球表面的人類創造物和人類本身的流動上。整體或綜合的課題則把這兩方面揉合在一起,強調組成一特定地方的各種相互關系的總體)。

于是一個新的構思在腦中形成了,下面介紹對三雅文化的簡要研究過程和結論。

1.3 對三雅文化的表層認識與深層認識

1.3.1 雅雨文化

表層認識

降水量居內地第一,年降水日,夜雨量,日暴雨量均居國內首位。北東向和南北向兩列八字形山嶺利于兜攬東來海風,位于盆地升上高原的第一梯,背靠高原形成地形雨,是雅安多雨的地理學因素。巴山夜雨,雅安雨水以夜雨為主。

文化傳說

女媧補天“漏天”傳說:女媧補天時,由于精力耗盡,正好留下一道裂縫在雅安的上空,從此這里便陰雨連綿,據說這道裂縫就在世界茶文化發源地蒙頂山的頂上。

宋:陳與義《觀雨》“前江后嶺通云氣,萬壑千林送雨聲”

唐:杜甫《春夜喜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深層認識

獨一無二的地理條件造就雅安雨城的特色,雅雨是整個雅安生態環境特征的“待言人”。

溫暖濕潤夜雨多的氣候非常適合人類和其它生物的繁衍生息,孕育了古老的長江上游文明。

水資源豐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域景觀。全市除兩江五河外,支流小溪多達210多條適合魚類的繁衍。巴山夜雨多雅致,夜雨為雅安平添許多浪漫的因素。

1.3.2 雅魚文化

表層認識

雅魚:學名重口裂腹魚,古名"丙穴魚"(因孔坪鄉柏香村丙穴產魚較多),產地周公河,因周公河又稱雅安河,故俗稱雅魚。

川農大已有人工繁育雅魚的技術。雅魚作為經濟魚類歷史很悠久,為百姓喜聞樂見品種。

文化傳說

杜甫詩:魚知丙穴由來美。

宋:宋祁專門為雅魚的美味賦詩一首:二丙之穴,厥產嘉魚。鯉質鱒鱗,為味珍腴。

魚骨劍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周公河里出現了一河妖,聲稱必須選送一美女給他做妻子。一位美麗女孩站了出來,愿意犧牲自己拯救家人、鄉親和家園。最后女孩用寶劍智取河妖,自己也受傷墜入水底。河里的魚感念女孩的舍身精神,匯游到一起,托起女孩。從此人們發現,河里的魚頭上都多了一塊劍狀的骨頭。人們傳說,那就是女孩用過的寶劍。

雅魚進貢:雅州地方官員以雅魚進貢皇宮,相傳大約始于清乾隆年間,而猶以光緒帝、慈禧時代為甚。進貢時將魚放在圓形的木桶之中,由于道路遙遠,送到京城之時能有十分之一的魚活下來就算多了。

深層認識

雅魚因其味道鮮美而遠近馳名,曾經作為貢品,所以在民間地位很高。

因雨水多,河流密布,漁業成為雅安人們群眾

生活的支持產業之一,故因雨文化而生魚文化。

魚者,余也,裕也,魚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代表了人民對富裕生活的向往之情。

1.3.3 雅女文化

表層認識

雅安婦女普遍皮膚白嫩,身材嬌好,明眸善睞,美麗動人。是勤勞,善良,熱情的勞動人民形象。

文化傳說

夏代亡國之君的妃子-妹喜傳說即為古青衣羌國之人,可見雅女之美,古已有名。

在雅安民間故事中,關于女性的傳說并不多見,除了女媧的傳說和魚骨劍的傳說中的無名雅女外,還有一個蒙茶仙姑的傳說,故事中講的是茶祖吳理真在蒙頂種茶,多次失敗,羌江龍王之女愛上了這位勤勞的男子,于是在蒙頂甘露井旁化身為一位美麗的少女,幫助吳理真成功馴化了野生茶樹,后來兩者白頭偕老傳為佳話,人們把這為龍女稱為蒙茶仙姑,現在蒙頂山上還立有蒙茶仙姑的雕像。

深層認識

雅安是多民族混居的地區,血統復雜,口音和長相都有別于臨近區域,在人種學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地位。雅安多雨多云霧,空氣濕潤,自然女人們皮膚白嫩,明眸善睞。雅安多山,雅女的身材自然嬌小健美。雅女是雅安人民總體形象的代表,山美,水美,人更美,只有人的活動才令山水充滿靈性。古人多少詩詞贊美雅安的山水,其中點睛之筆無不落實在人的活動上。比如一首平羌渡(張祉滋)中說到:四面青山啟笑 ,興來不解新愁何?蒼坪繡障風光麗,蒙頂仙芽雨露多。鐵鎖橋頭人影亂,金華廟外櫓聲和。平傾歲歲沉秋月,對月幾人有廟歌。

雅女是浪漫的象征,也暗喻山水美如畫。

1.3.4 關于三雅文化思考的結論

通過對三雅文化的研究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三雅文化表達了雅安市勞動人民對哺育自己的這塊土地的熱愛和歌頌。

三雅的提法表現了雅安人民的智慧:他們先贊美蒼天,感謝上蒼帶給人間豐沛的雨水,而實際上雅安之雨完全得益于這里的地理特征--沒有這塊特殊的土地,蒼天不會送這么多雨水下來。因此感謝雨水也就是感激這片土地。然后贊美魚,贊美魚也就是感謝蒼天送給百姓豐富的物產。為什么選擇魚而沒有選擇水稻、茶葉、熊貓、飛鳥等物產呢?其原因很簡單:因為魚類的生產經營活動起于原始社會的狩獵時期,其他物產的利用起源于農業文明,時間稍晚;因此人類對魚的崇拜要早于其他農耕文明的物產,這在考古學上有充分的證明。另外,由于雅安雨水多,才有魚類的大量繁殖供給人類取食,因此其實質還是對土地的敬仰。最后,雅安人民贊美自己,因為作為長江文化的發源區域,雅安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公5000-6000年,每個雅安人都為擁有自己的悠久的歷史而自豪。那么,為什么會擁有如此悠久的歷史呢,還是要感謝這片最富特色的土地。

2 最后的解決方案

2.1 設計概念:山-水-田-神話

山:地理因素是雨城的成因,雅雨文化的根基。

水:雅魚文化的依托,山水城市的靈魂。

田:人類文明的符號,雅女文化的物質搖籃。

神話:浪漫城市的魅力源泉——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古人對雅安自然環境的浪漫解釋)。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2.2 景觀設計方案的四大特色

2.2.1 “神話——中軸文化廣場”

該廣場位于公園的中部,背倚青鼻嘴山,前臨青衣江,其設計內容包括:

公園的形象主入口:與318國道相連。

是青衣江,周公山觀景臺:廣場呈西北-東南走向,面向青衣江,可遠眺周公山迷霧,有人說只要周公山山頂上有霧,那么雅安今天一定有雨。這是體現雅雨文化的一個景觀節點。

女媧補天神話故事——雅雨文化核心故事:在廣場的中間設計了一條裂縫,裂縫中間布滿五彩卵石。本設計采用暗喻的手法,以地裂喻天裂,以五彩卵石比喻女媧煉石補天,同時在地裂的盡端設計一水火交融園林小品,以此來紀念女媧補天事業之偉大。

市民集會廣場:為滿足人們日常休閑以及特殊節日或演出等大型活動設計此廣場。

雅女雕像:在中軸廣場的濱江一側安排一雕像為雅女梳妝,雅女的形象倒映在江水中,充滿生活氣息。山光、水色、人影在此溶為一體,以此象征雅安是"天地人神"和諧統一的人間仙境。

2.2.2 “八字形山體——雅安地形的象征”

整個公園的地形設計采取臺地的形式,其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現場地形北高南低,延續青碧嘴山體的山形地勢,恢復已經破壞的山水格局

對雅雨起因的比喻:雅安市是山地城市,北東向和南北向兩列八字形山嶺利于兜攬東來海風,位于盆地升上高原的第一梯,背靠高原形成地形雨,是雅安多雨的地理學因素。八字形山體的谷地就是中軸文化廣場,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理想風水的格局。

2.2.3 “雅魚之溪-講述山泉的故事”

雅安市山多雨多溪流多,將這一特色引入到園林中來以形成濃郁的地域山水特色。在設計中溪流的水源地是現場內部的一條灌溉暗渠,水流常年不斷,水源來自碧峰峽,水質非常清洌。將這條暗渠改造成明渠,以卵石襯底,溪內放置雅魚浮雕石,由于碧峰峽的溪水水溫較低,或許可以放養一些冷水魚,以增加游客的雅興,這條主渠道定名為“雅魚之溪”,溪旁置石,上面浮雕雅魚進貢,杜甫詩詞。來自雅魚之溪的水流被分成八股,分別流淌到位于中軸文化廣場兩側的中央水系,泉水叮咚,使身居城市的人們感受到山林的親切。

2.2.4 “田間的風景-講述雅安的故事”

山林與溪流保育了雅安這片坡地,肥沃的土壤帶來勃勃的生機,人們不斷在這片土地上孕育神話,在公園內部山丘低地我們模仿當地的農田肌理來表達對山林土地的敬仰。人們在茶余飯后在田埂上休息聊天,和朋友們講述身邊的故事。

3 一種新的景觀構思方法的誕生?

對于景觀設計中的文化引入有很多種形式,最方便的情況就是在設計現場本身就有文化載體,最不方便的就是外來引入的文化(和場地自身沒有任何關系),如何恰當的表達這種外來引入的文化,三雅園的方案設計構思方法無疑是一種新的思路。人文地理學對景觀設計的啟發就是:場景(地理)與文化相融合,人們通過感受場景而領會文化及文化的來源。

景觀設計論文:景觀設計論文

摘要]人們對所處環境的氛圍的感知是通過特定的符號信息來傳遞的,本文以景觀設計中的符號傳達作為議題,舉例論證了在景觀設計中的幾種符號表達形式和對于整體氛圍的營造手段,對符號學對于景觀設計的指導意義作出分析和闡述,指出對符號學的研究將幫助設計者更好地處理人—環境—社會—自然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景觀符號文脈繼承

一、景觀設計是一種符號傳達

1.歷史文脈是景觀設計的基點

景觀是環境中典型的、集中的、優化的、活躍的構成要素,是滿足人類需求不可少的環境構件,而景觀設計則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障。景觀設計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體,當代對藝術的要求早已遠遠超出了它的物質功能,它要求一種貫穿歷史、體現時代文化、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精神產品,包括文化價值和道德的體現,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促進整體環境的文化發展。人文思想的體現已成為時代文化的核心。人文思想包括地域文化、民風民俗、宗教信仰等,這些都是經過歷史的積淀和文化發展的考究的,某個地區的整體印象就形成了這個環境的文脈。

正所謂“一葉而知秋”,景觀不是單純的東西,景觀能夠構成整個大環境整體的印象,首先要進行人文環境的分析,在景觀設計時依托于所在環境的文脈,創造一個能夠滿足人們心理、審美要求,且符合當地大環境的景致。脫離了當地地域環境和城市文脈的景觀設計是矯揉造作、不合適宜的。對于城市文脈的延續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必須立足于時代背景,盲目的仿古與復古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脈傳承,而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既尊重當地的地形地貌、氣候、植被以及審美文化,又有所創新,把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現代功能、材料、技術等活躍因素相結合,推陳出新。

3.符號與空間形式

符號這抽象的概念建構出我們的生活環境,很難用言語表示,但卻經常出現在我們生活周遭,作為表達或溝通的工具,甚至是一種表現及自我滿足。生活里的一切事物,都是符號的象征。

當我們看到一個事件時,我們不單單是指對這個產生反應,我們還對這個事件所賦有的符號或象征意義起了反應。符號是一個場所可識別性最直觀的表現,將已知的傳統形式語言做概括、抽象和提煉,甚至加以變形,形成一定的、能夠傳遞信息的符號,并運用在空間形式的創造中,可以加強空間形象的感染力以及場所的可識別性。符號的提取途徑很多,空間符號、色彩符號、裝飾符號等,將這些符號融合在現代室內設計中,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也體現了時代性、民族性或地方性的結合,景觀設計中符號的運用與室內設計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的地方,室內設計中以把符號轉換為裝飾構件為主,而在景觀設計中多是取其精神層面。

景觀的詮釋在于找出背后所隱藏的空間性,有人說過,“簡單的說,空間之文化形式,乃是承載意義之正文。意即,空間形式,是空間書寫與閱讀的文本。”羅蘭巴特晚期認為景觀作為一種文本,“能指”在一連串永無止境的隱喻中,變成了“所指”。文本可以是個空間,其中,符號交織組合后(這些符號或許在其它地方是廣為人所知的)創造出一個無法復歸的多重意義。從人文學的角度看:“景觀不僅是我們所見的這個世界,它是一種結構,一種世界的組合。景觀是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

二、景觀設計中的符號傳達形式

符號的內容有外延與內涵之分,外延是指使用語言表明語言說了什么,也就是明示意,內涵是指使用語言表明語言所說的東西之外的其他東西,內涵性意義是與符號和指稱事物所具有的屬性、特征之間的關系有關,它是一種感性的信息,更多的與事物形態的生成有關,是在文脈中不能直接表現的潛在關系,即由事物形象間接說明事物物質內容以外的方面。形態是內涵性意義的物化形態。由于內涵性意義的廣泛性和不確定性,它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淺表感覺、情緒的感性層;身份地位、個性、象征的表意層和社會、文化、歷史的脈絡性記憶的敘事層。具體表現在景觀設計中,三個層次都有所涉及,也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以下分別舉出中外景觀中的范例:

⒈表象的運用

在中國古代景觀環境中,牌樓以其讀有的藝術風格和獨特的個性,在景觀環境中有著重要位置。牌樓被防在建筑物正門的正前方,它不僅起到分隔空間的作用,同時也強化了建筑群的主題思想。在我國過去的傳統建筑中,牌樓常被作為一種入口的標志,布置于城市街道的起點與中斷,在坊的入口處、道路的交匯點起點綴作用。它以獨特的造型,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傳統景觀。

⒉意向的延伸

⑴從感性層渲染

南京梁蕭墓前的石材避邪鎮墓獸,體形高大,昂首張口吐吞,四腿粗壯有力,整個體態線條剛勁有力,神態威武雄壯,充分表現了守護者的雄姿,從而增強了景觀環境

中的表現力。

⑵從表意層表達

天安門前的華表具有獨特的感染力,表達一定的象征意義。如正面那對華表上朝南的石獅子,成為“盼君歸”,盼望君王安全的歸來,通過華表表現了國泰民安的愿望。后門那對華表頂上,朝北的獅子,被稱為“望君出”,反映了國王經常體察民情、了解大眾的疾苦,表現了能為民眾辦實事的好君王的愿望。

⑶從敘事層延展

馬里奧·梅烏斯在巴賽羅那海港的廣場上,運用了埋入式的霓虹燈箱造型,從“1”開始,講述了從基督誕生至發現美洲大陸的歷史事件,有節奏的燈箱排列,把人的視線引向遠方,引導人們隨著寶石一樣的燈箱一步步走向未來,這個別致的景觀不僅把人類相關的夢與歷史文明相結合,而且對環境具有烘托氣氛、強烈的感染作用。

三、對于我國景觀設計前景的思索

1.繼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問題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傳統歷史的文明古國,但今天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正漸漸失去許多永遠無法復得的東西——歷史文脈和對于傳統文化的感知。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更應守護好傳統文化的根基,保持民族的特性。無以計數的民族文化遺存、民間文化遺產,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將它們完好地繼承下來、傳承下去,正是我們共同的目標和追求。也正是這些具有舒適性、愉悅性、文化性、生態性的城市公共活動空間的塑造和營建,才使得人們日益加強的交往需求得到了滿足。

同時,文化的時代性特征使得當代的文化背景與傳統出現差距,傳統園林的形式表達難以與當代文化的有機秩序相協調。從表面上看,當代城市景觀設計對于中國園林藝術因為缺乏同樣的土壤而無法體現文化上的延續。但是,中國園林藝術已經融會在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長河中,從園林蘊涵的內在精神——對人與自然和諧的追求到巧宜因借、以小見大的設計手法,到假山石、景窗、景洞等典型元素的“原型”化、“符號”化都是中國城市景觀設計的可接見因素,并由此成為連接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延續性因素。

2.符號學之于現代景觀設計的啟示

今天我們已生活在一個符號和形象的軟件時代,象征性生產已推翻一切其他商品生產形式,給客體對象附加的符號學價值比客體對象本身更有意義,個人被符號、外表和空間的費解的洪流所淹沒。在這樣一個因信息傳播而縮小的空間里,所有對于現代的進步信仰、理智和人類意識能力都已失落。人們對于類似絕對真理的信仰已表示質疑,或者說我們本身即被構成,并不斷受一系列的標志、象征和隱喻的影響。后現代主義者使用隱喻,使之可傳遞一種實在的看法,并使我們對世界有新的看法。由于后現代主義,使我們在新的領域運用新的概念來認識和解釋事物。

隨著時代的前進,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文化交流的頻繁,“詞匯”和“語法”在發展中趨于統一的態勢,但是環境中總會有一些特有的符號和排列方式。就如同口語中的方言一樣,設計者巧妙地注入這種“鄉音”,可以加強環境的歷史連續感和鄉土氣息,增強環境語言的感染力。今日我們所進行的景觀設計,必須洞察整個社會的文化背景,包括城市發展的歷史文脈及城市的政治環境、經濟狀況、工業化水平、人民的審美修養、國際交流等各方

面的發展狀況;在新的世紀伊始,審視未來的景觀設計發展趨勢,必須站在文化的發展趨勢基礎上,把對中華歷史文化深摯的熱愛,漸漸地從一種文化修養、文化情懷升華為文化責任感,加大對歷史文化的認識和對文化遺產繼承的同時,絕對不能忽略創造歷史文化的精神力量。我們在當代城市景觀建設的同時,還應該感到一種沉甸甸的責任,那就是要采取思索、吸收、借鑒的方式,創造新的適合現代人生活的文化藝術產品。一個失去歷史文化和記憶的城市,是一個令人悲哀的城市;一個失去傳統文化根基的民族,是一個膚淺的民族。在處理文化保護與發展的關系上,我們必須堅持開放與守護并重,傳統與現代兼容,開發與保護并存。

景觀設計論文:談濕地公園建設中植物景觀設計

1.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營造概述 在充分掌握當地濕地植物資源狀況的基礎上,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的營造,首先要理解總體規劃的意圖,明白設計的主題,選用適宜的種類,依照變化與統一、協調與對比、對稱與均衡、韻律與節奏等植物造景原理進行生態設計,充分展現植物個體美和群體美。 

2.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的分區設

2.1 濕地生態核心保護區及恢復區植物景觀

該區域以保護和恢復原有的濕地生態系統植被群系為主,以求滿足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并保留自然的原始風貌,植物景觀建設效果方面著重實現濕地的生態效益。該區域只允許公園工作人員與科研人員進入,避免游客的干預。

2.2 濕地緩沖區及濕地展示區植物景觀

該區域植物景觀的構建是在保留自然濕地風貌的基礎上,進行植物種類與數量的充實和完善,但要注意控制,避免引進植物種類的過度繁殖,造成生物入侵。公園游客主要是觀賞該區域優美的濕地風景,而不能過多的活動于其中,該區域的設立避免了游人活動對保護區及恢復區的影響,起著緩沖銜接的作用。

2.3 游憩活動區植物景觀

該區域以鄉土植物為背景植物材料,在滿足生態效益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景觀效果的表現,植物種類結合濕地類型應盡可能的豐富,合理配置觀賞價值比較高的陸生、沼生、濕生、水生植物,并結合公園旅游項目的開展,使游客能夠更多的參與活動其中。

2.4 服務設施區植物景觀

該區域人流活動最為集中,同時在景觀方面人工氣息也最為濃重,一般位于公園的入口處或是一些景觀節點附近,植物景觀結合游客服務設施,應以引導、圍合與創造開敞大氣的景觀特色為宜,注重喬、灌、草、地被不同層次植物的搭配,以豐富空間效果。

3.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設計

根據生境以及周邊環境的不同,劃分為以下幾種場地類型對濕地公園植物景觀進行設計方法的分析。

3.1 水體植物景觀

水體中的植物,可以擴大和豐富園林水景空間,增添情趣 。水面空間主要選用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浮水沉水、漂浮植物,依據不同的水質、水深與水域面積合理搭配。同時要注意不同類型水生植物凈化水質的能力,研究表明,一般沉水植物最強,漂浮與浮水植物次之,挺水植物最弱 。水面的植物種植與水岸距離應有近有遠,不宜等距,在種植量方面也應有疏有密,不宜均勻種植,以免呆板 一些觀賞價值較高的水生植物,應布置在游客視線較為集中的地方,以充分展現其形體。同一水面配置多種水生植物時,應注意種類的選擇與搭配,避免相互競爭與抑制生長。此外,考慮水體自然特征,筆者對水體中的植物配置做出以下分析:

(1)依據水體面積大小而言,在水面開闊處,主要考慮遠觀效果,營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觀,植物配置可整體大而連續,以量取勝,給人以壯觀之感。多種水生植物混合種植時,種類可適當豐富,配置應主次分明,以形成一定特色,其中每種植物的體形、體量、色彩等要有相似性,給人以統一的感覺。若水域面積不大,則應考慮近視,應注重植物的個體美,對植物的姿態、色彩、高度有較高的要求,種類應少,體量也不可過大,高度可矮些,配置手法要自然,水面鏡面效果也應考慮在內。

(2)依據水體深淺而言,在水體較淺的地方,可著重栽植挺水、浮水、漂浮類植物,以增加觀賞效果。在離岸較遠或是水體較深的地方可選用一些沉水、漂浮植物,以實現凈化水質的作用,但應注意數量控制,定期打撈或加以隔離,以免其生長過為迅猛,污染水體。

(3)依據水體流動狀態而言,靜水環境下可選擇沉水、漂浮、浮水與挺水植物,流水狀態下應主要使用挺水植物。

3.2 堤岸植物景觀

堤岸連接水面與陸地兩種不同的生境,起著銜接與過渡的作用,岸邊的喬灌木枝條垂向或平伸向水面,抑或是植株挺拔高聳,成為水景的組成部分,與平靜的水面形成強烈的對比,意趣叢生 。該地范圍內植物類型豐富,包括挺水植物、耐濕的喬灌木以及一些濕生草本植物。

植物配置方面,大多采用片植或群植的形式,可同種、亦可不同種,但都應做到有疏有密,留出一定的透景線,此外,林緣線與林冠線應柔美而舒展,岸邊植物與水面有近有遠而豎向上高低錯落,力求自然而完整。同種片植或群植體現了一種自然屬性,比較有氣勢,不同種的大量栽植宜注意種類、高低與觀賞特性的搭配,有主有輔,協調統一。同時,游客在游覽時,水體岸邊植物季相的變化最為直觀而深刻,配置時應盡量使岸邊四時有景,具有特色,可安 排不同花期、葉色的喬灌木分層種植,在最下層可配置草本花卉或地被植物,以延長、豐富木本植物的觀賞期。 3.4 園林建筑周邊植物景觀 園林建筑是濕地公園中不可或缺的景觀構成要素,包括亭、臺、廊、榭、塔、樓、橋、碼頭等建筑物或構筑物,它們結合功能需求與文化內涵有其自身的造型風格與色彩、尺度特征,但

為避免過于生硬,需利用體態柔和、富于變化,充滿生命氣息的植物材料,進行合理配置,柔化園林建筑的邊線并進一步烘托,豐富構圖。

植物選擇應結合建筑物或構筑物自身特點,控制好種類、數量以及體量與比例關系,使得園林建筑與植物相得益彰,通過藝術構圖,體現整體環境的和諧之美,人們在游賞時也能夠體會到其意境之美 。水域環境范圍內的園林建筑在植物種植設計時可適當留白處理,以使水面映照出主景的美麗倒影。

3.5 濕地公園陸生植物景觀

包括島嶼上的植物在內,濕地陸生植物處于濕地公園中內陸區域,但也應具有一定的耐水濕能力,根系能夠適應較高的地下水位,對所處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配置方面應綜合運用各種陸生植物,營造出自然、優美、和諧的植物群落景觀 。該區域植物種類的選擇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使植物能夠正常生長,發揮其觀賞特性。以植物的成片、成群栽植為主,不同位置的植物種類要有主次之分并且不盡雷同,以形成不同的風貌特色。同時,在豎向上還應盡量做到層次豐富,以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組成復層林,形成良好的群落景觀結構。

3.6 園路植物景觀

園路的主要功能為組織交通,引導游覽與劃分空間。濕地公園中不同層級的園路植物景觀應考慮起伏的地形變化,與水面距離的遠近,結合園林小品合理布置、搭配 。 公園中的園路基本上可以劃分為以下綠化類型:主路、支路、游步道、濱水路,以及道路節點 。主路兩側可適當采用規則行列式的種植方式,以增強氣勢;支路和游步道多蜿蜒曲折,應盡量采用自然式種植,靈活而宜人。濱水路的植物配置應考慮有聚有散,留出一定的水面透景線。道路節點處的園林植物應與眾不同,在體量、姿形與色彩方面有獨特的觀賞性,形成鮮明的對比與視覺沖擊。

4.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設計中其他注意事項

濕地公園植物景觀在人工建設 時應盡可能追尋自然美,以保護和恢復原始的或自然的濕地環境為前提,盡可能的滿足生態效益,并結合當地地域文化與一些美學手法,創造出生態系統完整的、富有特色而景色優美的濕地生態旅游景觀 。除以上談到的一些設計要點外,還應注意以下兩點:

(1)盡量創造多樣的濕地生境類型,以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建設不同的濕地植被群系,同時枯木腐葉也應盡可能的保留,以維持生態系統的自循環,提高生物多樣性。

(2)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的營建是一個長期過程,植物景觀是動態變化的,最終應將規劃設計延續到日常的維護中,做好養護管理工作 。

5.結 語

濕地公園中的植物景觀有別于其他類型公園的植物景觀。生境類型豐富,植物種類多樣,決定了其設計時自身的復雜性。在考慮生態設計的同時,作為游客觀賞活動之地,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設計還應結合游憩學、美學等思想,以增強公園的服務功能。基于此,筆者論述了以上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規劃與設計的方法,希望對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的設計理論有一定的完善作用。

景觀設計論文:試談濱水城的景觀設計

[論文關鍵詞]濱水城 景觀設計 生態規劃 原則

[論文摘要]城市濱水區是城市開發中的重要資源,在提高城市環境質量、豐富城市景觀、促進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近年來,城市濱水區的獨特地位正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世界各地掀起了濱水區開發與再開發的運動。我國濱水城的開發建設起步不久,很多項目由于建設周期短和缺乏合理有效的規劃指導,出現了一系列問題。針對性地提出我國城市濱水區景觀設計的原則。

濱水區是一個城市非常珍貴的資源,也是對城市發展富有挑戰性的一個機會,它是人們遠離擁擠的壓力鍋式的城市生活的機會,也是人們在城市生活中獲得呼吸清新空氣的機會。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與設計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現象,并受到越來越多的城市和人們的關注。

借鑒總結國內外濱水區景觀規劃與設計的理論和實踐,城市濱水區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應包括以下幾個原則:

一、整體優化原則

從濱水區自身來看,濱水區的設計在整體上應具有和諧感和整體感。雖然因各地塊屬性、自然環境的不同,濱水區內各部分在使用性質上會有所差異,但是整體來看,各地塊之間的設計風格、綠化形式應該統一。城市的濱水區與市區之間要加強聯系,防止將濱水地區孤立地規劃成一個獨立體。規劃濱水區時要時時想到整個城市,把市區的活動引向水邊,以開敞的綠化系統、便捷的公交系統把市區和濱水區連接起來,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的延續。另外,還要求設計者研究濱水空間對城市的影響,要從城市整體和區域空間來考慮城市濱水空間的構成形態和涵蓋功能,以促進城市的整體活力和繁榮。

二、景觀異質性原則

景觀異質性是指景觀內各要素之間或景觀要素內的差異性,是景觀復雜性的表現形式。異質性是景觀的最重要特性之一,景觀空間異質性的維持與發展應是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的重要原則。維持良好的景觀異質性,能夠提高景觀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有利于景觀的持續發展。

三、景觀多樣性原則

景觀多樣性是描述景觀中嵌塊體復雜性的指標。它包括斑塊多樣性、類型多樣性和格局多樣性。多樣性對于景觀的生存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既是景觀規劃與設計的準則,又是景觀管理的結果。由于城市景觀中自然生態系統少,應適當補充自然成分,協調城市景觀結構。在補充自然成分中要注意物種的多樣化,避免物種單調、結構簡單的狀況廊道、嵌塊體形式多樣,大小嵌塊體相結合,寬窄廊道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通過多樣化的景觀配置,提高景觀異質性。

四、景觀針對性原則即地域特色原則

每一景觀都有與其他景觀不同的個體特征,這些個體特征的差異又反映在景觀的結構與功能上。不論從生態還是地理、歷史、氣候、文化差異等角度看,每個城市的濱水空間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點,這些地域差別形成了紛繁多彩的風格與特色。城市濱水區景觀設計應該強調利用城市所在地域的區域環境特征,保持和維護特定區域環境及生態位的獨特性,因勢利導,選用地方材料,造就各具特色的城市濱水空間環境。自然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不一樣的,濱水空間要有特色,最根本的是要適應當地的自然和當地的條件仁。

五、遺留地保護原則

即對原始自然保留的和寶貴的歷史文化遺跡要實行絕對的保護。基于景觀生態學原理的景觀規劃設計,要求人類對自然的介入應約束在環境容量以內,不破壞生態系統的物流、能流的基本通道,創造既服務于人,又與自然環境相融洽的最佳場所。城市往往是沿河、沿江發展起來的,因此城市濱水區往往是城市中歷史文化比較豐富的地區,城市濱水區的開發和建設也越來越注重這種文化的挖掘和繼承,形成富有文化內涵的景觀,成為一個具有“記憶”的地區。

當今地球上絕大多數自然景觀都已經或多或少受到人類的干擾與影響,并在組成和結構上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真正原始的自然保留的己經極為稀少,有著極為珍貴的生態、科研、人文等方面的價值而寶貴的歷史文化遺跡記錄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足跡,具有不可補償、不可替代的多方面的價值。在進行景觀規劃時,應對這樣的區域加以絕對的保護。注重自然景觀的保護,尤其是環境敏感區的保護對不得不破壞的自然景觀應加以補償或修復。對水源地、名勝古跡、重要的城市森林綠地加以格外的保護。

六、人性化原則

在城市濱水區景觀設計中,設計師要注意一切設計都聯系人的生活與尺度。只有建立在對現代人的心理、行為分析的基礎上,才會使濱水景觀設計的內涵得到更大的延伸,遺失了這一點,濱水空間景觀設計就失去了它的靈魂,成為與城市環境良性循環相抵觸的消極因素,成為“為設計而設計”、與現代人需要相抵觸的東西。在城市濱水空間的營造上,一定要考慮人的多層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達到空間環境與人行為活動的有機統一。

七、安全性原則

確保城市堤防的穩固,防止因綠化植被或其他景觀設施破壞大堤結構,防止堤防在洪水來臨時發生管涌、潰堤等事故的發生,確保城市居民的生命和物質財產不受水災的侵擾是城市堤岸的首要職責,是綜合開發城市堤岸、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美化城市環境、創造多重經濟效益的前提和基礎。

八、親水性原則

所謂親水性是指人能夠觸摸到水的一種感受,或者說是一種很容易就能達到的物理現象,也可以說是手能觸及到的心理現象。濱水區設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能夠滿足人們親水的愿望,親水性幾乎是濱水區規劃建設能否成功的關鍵。

九、綜合性原則

城市濱水區的景觀規劃與設計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對濱水區的分析不是某單一學科所能解決,也不是某一專業人員所能完全理解并作出合理的決策。城市濱水區的景觀規劃與設計需要多學科合作,包括景觀規劃者、土地和水資源規劃者、景觀建筑師、景觀設計師、生態學家、地理學家等。

景觀設計論文:淺析當代文化對景觀設計的影響

摘要:“愛、交流、拒絕、憎恨——人類所有這些復雜的人性和需求被刻寫在某塊被稱作城市的地方,便成為城市景觀”。正因為如此,景觀首先是一種文化現象,其次才是自然現象。人類在構筑自己的生存居所時,不可避免地融入其作為生命的活力:熱情、感受、體驗和創造。

關鍵詞:景觀設計 藝術 文化 影響

自1858年奧姆斯特德設計的紐約中央公園建成,景觀建筑學走向普通人和獨立的學科道路以來,文化和藝術早已走出了精神貴族們的世襲領地,來到塵世中摸爬滾打,不斷影響甚至引領著世界景觀設計的發展。

從20世紀30年代末開始,歐洲和日本一些國家的景觀設計領域已開始持續而活躍地交流和融合,并反映出其受到20世紀藝術流派——從概念藝術到地景藝術和建筑——從包豪斯到紐約第五大道的影響。傳統風格不再是當代設計師為我們這個技術社會設計創作庭院的典范。設計師們可以從繪畫、雕塑、電影等一切領域中獲取靈感。二戰前后的現代藝術及現代建筑理論促進了現代主義建筑逐步得以形成。現代主義對景觀建筑學最積極的貢獻并不在于新材料的運用,而是認為功能應當是設計的起點這一理念。使得景觀設計從而擺脫了某種美麗的圖案或風景畫式的先驗主義,得以與場地和時代的現實狀況相適應。60年代以來年景觀設計則受到了環境藝術的影響及后現代主義的推動。此時的藝術懷著更為寬容的態度,賦予了景觀建筑適用的量性和更大的創作自由。藝術不再是先驗的形式主宰,而成為了設計的激勵力量。

在這一階段生態意識在景觀設計中也有所體現。設計師們從對形式美及優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對自然和自然與人的關系的關注,開始了解并懂得植物比人工大壩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學品更能持久地維持水體干凈;泥質護岸比水泥護岸更經濟持久;自然風比人工空調更有利于健康。設計師們找回和重視城市中的邊緣生態系統,通過種植天然草坪和耐旱植物來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和節約能源。

20世紀末的高、新、尖科學技術的不斷涌現也為這一時期的景觀設計提供了技術支持和新的靈感。科學思想本身作為當代文化的一部分,也在客觀上促成了未來派、風格派、解構主義、超現實主義等流派的形成。塑料制品、合成金屬、玻璃纖維、光線照明設備在設計公共景觀時被大量使用,極大地豐富和擴展了景觀設計的表達語言。

在當代文化思潮的影響下,景觀設計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現代藝術和后現代藝術對景觀設計的影響

現代藝術和后現代藝術雖然以激烈的對立態度先后出現,但這并不影響景觀設計作為一個獨立的系統對這兩者的吸收和容納。現代藝術把景觀設計從圖案和所謂的風景秩序中解放出來,引入到功能和社會尺度的角度,但也因其過分地追求純粹、自我中心和整體藝術語言的單調而迅速促成了后現代藝術的誕生。后現代藝術真正包容了不同文化傳統、不同藝術形式、不同標準和不同的表達語言,使得當代景觀設計在一個盡可能立體的舞臺上粉墨登場。其中一些全新的藝術活動開辟了當代景觀設計的新局面,他們主要是:大地藝術。

大地藝術可以看成是室內裝飾作品向戶外發展的結果,最早的樣式可追溯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和英國的斯通享治圓形石柱。大地藝術的作品都十分關作品的“場所感”,即作品與環境有機結合,通過設計來加強或削弱基地本身的如地形、地質、季節變化等特性,從而引導人們更為深入地感受自然。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品是史密森的《螺旋防波堤》。這個巨大的,由6500噸黑色玄武古石、石灰巖和泥士建造的螺旋形防波堤匐臥在美國尤他洲大鹽湖東北角的岸邊,盤旋伸入粉紅色的湖水中,被作者稱為是通往海底史前文明遺跡的通道。其它著名的作品有:德。瑪利亞的《閃電原野》,通過壯觀的不銹鋼陳列,通過閃電雷鳴等自然力量接近了天與地,把人類引導到對自然災難的體驗中;松非斯特的《時間風景》,則通過種植大片的松樹和毒胡蘿卜林,來營造一個都市中的先哥倫布時代的森林。這些大地藝術的作品大都介于雕塑和建筑之間,并逐漸在現代公共空間的設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們將風景融入到現代城市生活中,并接近了自然與人類的感受和距離。受到大地藝術的影響,奧地利藝術家拜耶和瑞士景觀設計師克拉墨設計了一系列從自然生態的角度出發,又具有神秘的藝術性的環境景觀藝術設計作品。如著名的西亞圖的米溪爾土地工作和亞斯本草原旅館的“土丘園”。

概念藝術

概念藝術來源于20年代早期的達達藝術,認為藝術沒有什么神圣和持久的價值,它的本質是思想或者概念,物理形態的具體作品并不重要,所以也叫思想藝術、后物體藝術或無物體藝術。用來記錄思想的照相實錄或者對一個事件的文字材料,是概念藝術的常見形態。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馬塞爾。杜尚。概念藝術家探詢藝術與思想或藝術與知識的關系,這種作品實際上并不是用來觀賞的,所以在美術館以及其他場合展出的往往是一些臨時性的裝置。海澤的《雙重否定》和克里斯托的一系列包裹作品都可以看作是概念藝術與地景藝術的奇妙結合。這些作品透露出某種哲學意味并且隨著作品本身的消失加強了人們對這些觀念的記憶。代表的藝術家還有依夫斯。克萊恩,皮埃爾。曼佐尼和美籍猶太藝術家施瓦次。施瓦次的景觀設計作品融合了多元的藝術風格,除了受到概念藝術的影響,直接把實物復制應用到公共環境中,她還以極簡藝術和波譜藝術的手法來表達其對景觀環境中藝術氣氛和文脈的理解。

二、生態論理對景觀設計的影響

70年代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受到關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景觀建筑教授麥克哈格提出了將景觀作為一個包括地質、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動物和氣候等決定性要素相互取得聯系的整體來看待的觀點。西蒙。凡。得。瑞恩曾提出其定義:“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這種協調意味著設計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植物環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景觀設計是人類生態系統的設計,一種基于自然系統自我有機更新能力的再生設計。在這一期間,麥克哈格提出了“千層餅模式”,完善了以因子分層和地圖疊加技術為核心的生態主義規劃方法。這些理論和方法賦予了景觀學以某種程度上的科學院性質。景觀建筑學也不再僅僅是藝術化地布置植物和地形,而是可以經歷種種客觀分析和歸納的,有著清晰界定的學科。

三、科學技術對于景觀設計的影響

藝術設計和創作是一個有規律可循的造物過程,特別是60年代以來西方藝術擺脫了架上繪畫和雕塑,利用機器批量生產藝術品后,景觀設計領域也突破了沙、石、水、樹木等天然材料的限制,開始大量地使用塑料制品、光導纖維、合成金屬等新型材料來制作景觀作品。其中廣泛應用的新興材料和技術主要是:

人造霧

人造霧是采用設備處理后的凈化水,以直徑極小的微粒在空氣中漂浮,形成白色自然物的奇特景觀,頗似自然霧氣的濃縮,給人一種回歸自然的體驗。人造霧可按設計想要的效果及實際應用的要求隨意控制。因而廣泛地應用于現代園林建筑及特色造景當中。

塑料制品及聚合物

塑料制品聚合物給景觀設計師提供了方便、經濟、適用范圍極廣的造景材料。塑料制品現在已經普遍地應用于公共雕塑,景觀設施甚至建筑設計等領域中,而各種聚合物則使輕質的、大跨度的室外遮蔽設計更加易于實現。

玻璃纖維和光纖

玻璃纖維摻入水泥和一些輕型膜網中大大提高了材料的抗拉性能。另外玻璃纖維和光纖技術的結合使得室外景觀照明更加靈活多樣。目前已有一些設計甚至單獨使用光纖和霓紅燈來表達其景觀作品的文化內涵。

經過將近一個世紀在藝術、科學、人文等文化領域的延伸與發展,現代景觀建筑學在不斷的拓展和變化中已經成為多元價值的實踐專業。作為人類感知自然的媒介,景觀建筑學的三個潛在關懷——美學、環境、社會越來越清晰地成為構成其價值體系的基石。任何一個優秀的設計都須是三者的平衡與綜合,而不僅僅是圖案化的形式或功能的簡單滿足。這也是現代文化豐富了景觀建筑學的內涵,同時給我們帶來的課題。

今天,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設計以及景觀設計與實踐進入了一個空前的高速上升時期。然而全國各地大量雜亂而分立的景觀實踐中充斥了淺薄形式化的、缺乏對人與環境真實關懷的武斷設計。缺乏對現代文化融入景觀設計領域這一過程的了解,或許是造成這一現狀的諸多因素之一。我們應該明確:景觀首先是文化現象,其次才是自然現象。這就要求設計師首先必須充分關注人、人的活動和需求。在這里,本文引用美國現代景觀建筑學創始人之一的奧姆斯特德的話與同行共勉——“創造可持續的,為人生活的和公共的景觀,并給予這一清晰的理念以理想的形式,是我們所堅持的主旨。”

景觀設計論文:淺談湘銀三期環境景觀設計

內容摘要 湘銀房地產公司通過六年的開發建設,現已成功地開發了"湘銀小區"、"湘銀世紀花園"、"湘江四季花園"等園林式住宅小區。其中湘銀世紀花園規劃總用地面積14.1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9.1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5.46萬平方米,公建面積1.6萬平方米,綠地面積占總用地的約40%,社區建筑風格具有澳洲風情特色,抓住現代人對居住環境要求的特點熱點,以景觀環境綠化為特色,展示了居住區生活的無窮樂趣......

1.概況

湘銀房地產公司通過六年的開發建設,現已成功地開發了"湘銀小區"、"湘銀世紀花園"、"湘江四季花園"等園林式住宅小區。其中湘銀世紀花園規劃總用地面積14.1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9.1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5.46萬平方米,公建面積1.6萬平方米,綠地面積占總用地的約40%,社區建筑風格具有澳洲風情特色,抓住現代人對居住環境要求的特點熱點,以景觀環境綠化為特色,展示了居住區生活的無窮樂趣。

2.景觀設計的特點

2.1總體布局

世紀花園環境景觀設計在總體布局中突出鐘樓廣場的功能以及景觀效果,合理利用宅前屋后的零散用地,形成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格局,分區明確,主題突出,充分滿足居民生活與游憩的需要。總體布局分為4個功能區:

1)入口廣場區

世紀花園的規劃共設有三個出入口,東入口與北入口為小區的主要出入口,南入口為次入口,東入口設計了一個凹入式半圓形小廣場,通過植物、景石造景作為對景,盡端為商業步行街,北連小區內3米寬的消防車道,東臨湘銀路。北入口緊靠湘江風光帶,并可遠眺神農公園之景色,兼得遠山之色,近水之韻。穿過住宅樓間的道路,過渡到鐘樓廣場,從而完成了主入口的廣場序列。

2)商業步行街區

該區為照顧景觀的需要和商業的氛圍,采取規則對稱式的布局。在其中設置了旱噴、水池等多種形式,池邊綠樹掩映,不僅可以休閑購物,更使環境增色許多。

3)鐘樓廣場區

水是萬物之源,生態環境的靈魂;有了水,環境才會顯得空靈,才有生動的氣韻。為此,鐘樓廣場區圍繞鐘樓布置了“水”這一主題

設計了一個水景,自鐘樓水池內向東延伸通過步行街旱噴和海豚水景相連。

廣場是活動交往的場所,廣場中心的鐘樓形成中心庭園的視覺交點,實施“大樹引入城市計劃”,在廣場周圍栽植了五棵大樹,讓小區居民提早享受到大規格的喬木帶來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

4)安靜休閑區

每個居民從自家的單元門口出發到達小區出入口,都有一個宜人的環境,并在可能的地方設置可停歇的小塊綠地,為整個小區創造了一個綠色的廊道系統。小區的道路蜿蜒曲折,沒有兩邊的行道樹站崗,只在布局上活躍的布置了遮蔭的喬木,適當的拉大株間距,中間穿插種植花灌木,并在適宜的地方設置了座椅和花壇,營造了一個“以人為本”的居住空間。

5)架空休閑區

利用住宅首層架空部分開辟休閑活動區,通過綠化向架空層的滲透,形成半室內的休息空間,這種半開放的空間與室外的景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增強了園林空間的多重性和可變性。架空層內布置了壁山、水景、字畫、小型游戲設施等,使之成為可休息娛樂或小型展廊,為居民提供了可遮風擋雨的活動場所,也使小區環境更富有透氣感。

2.2園林小品設施

小品設施是環境景觀中的點綴,是景觀特色的細部表現,對居民也極具吸引力。西頭的景墻有效的分隔了空間,很好的形成了障景;預制廊架的布置巧妙的處理了15棟與13棟樓間距的過渡;爬滿紫藤的木質花架、現代的四方亭處于住宅區最僻靜的一角,是小區居民閑談、奕棋的小天地。

2.3植物配置

在植物的選材上充分考慮了植物四季季相更替和色彩搭配,以便在不同的季節形成不同的景致。整個小區綠化多采用充滿亞熱帶風情的棕櫚科植物為基調,營造充滿南國特色的亞熱帶海濱情調,突出了陽光棕櫚園這一主題。

在整個小區的綠化環境設計中,根據各區域的不同位置及使用功能的差異,在植物選擇上也加以側重。在小區主要入口,采用再生喬木如桂花、香樟等,配以灌木和低矮地被植物及景石,形成立體感強、層次豐富的植物組景作為主入口對景。宅間大面積綠化區,通過孤植或組團式配置喬木、小喬木作主景,借鑒西方園林的模紋,結合園林大色塊、大線條的特點,采用植物色帶作底,形成景觀特色鮮明的綠化庭院。安靜休閑區,則以綠色植物為基調,選擇有香味的桂花、梔子等,形成靜謐閑適的空間。行道樹則選用一些常綠鄉土樹種遮蔭,體現植物在造園中的功能特性。常綠和落葉、喬木和灌木、花卉和草坪相互穿插,交相輝映,居民穿行其中,能夠感受到賞心悅目,心情放松。

3.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3.1因地制宜

小區環境廣場化趨勢,考慮到湖南夏季氣候炎熱的特點,小區的廣場應“小型化”、“隱形化”,讓居民一年四季都可以瀏覽其中;充分利用地形處理景觀,小區內的地形變化,大多顯得很突兀,地形的處理都很被動,人工造作感很強,缺少自然氣息及與人的親和性。

3.2空間的營造應適合人的尺度

環境景觀必須是“實用性親近環境”,是用戶實在感受與使用。小區中的細部處理不是很完善,如對架空層內不規則柱的處理,休息設施和運動設施缺乏,水景的營造、鋪裝的布置等。

3.3綠化環境不再是一塊綠地,而是一個連續的系統,綠化植物在小區應用很廣,植物也較豐富,但疏密不恰當,由于沒有設計者的前期整體規劃,只是場地出來了現場布置,加上開發商的各種意見,所以不能保障小區園林綠化的整體效果。

4.關于小區景觀設計的思考

4.1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沒有創新的作品,是一個沒有個性的作品,就會缺少風格、靈魂和內涵。其次在設計中應盡量避免“克隆”已有的成功范例,不要盲目追求某一類風格。

4.2強調人性化意識

在小區的設計、建設中要強調人性化意識,考慮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與觀賞的心理需要相吻合,做到景為人用。其園林景觀環境必須同時兼備觀賞性和實用性,在綠地系統布局中形成開放性格局,布置文化娛樂設施,使休閑、運動、交流等人性化的空間與設施融合在園林景觀中,營造有利于發展人際關系的公共空間,使人輕松自如地融入“家園”群體。讓每一個居民隨時隨地都享受新鮮空氣、陽光、綠色與和諧的人際關系,成為居民理想中的樂園。

4.3注重自然意識和生態意識

人是自然的產物,自然的東西容易在人的腦中產生和諧與美好的感覺。因此不要把家園搞成廣場和公園,片面地追求高檔和豪華,使住戶聞不到自然的氣息和泥土的芳香。盡量模擬自然生態進行布置,少種植那些過于嬌貴的植物,這樣通過植物的自然生長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而不會給后期的養護帶來負擔。

4.4用現代科技武裝園林

小區中應該運用新技術創造讓居民能參與活動的新內容,如在水池汀步中設踏泉,居民腳踏即會噴水,饒有情趣;采用新建材,不僅可以采用粉墻黛瓦建設,同樣也可以運用玻璃和不銹鋼等現代材料來表現。考慮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時代的進程、環境景觀的深化留有發展余地,在設計上技術應適當超前,充分利用高科技、高智慧型設施,如光控、聲控及電子技術等,使環境景觀向智慧型發展。

4.5設計與施工密切配合

一個優秀的景觀作品必然是設計與施工密切配合的結果。如樹種的配置,從選苗到現場施工、自然山水園的放樣、施工、地形的塑造等。設計人員應該勤下工地,多與施工隊伍溝通并不斷地思考、自省,接受社會各方面的評判。

本文試圖對環境景觀設計進行淺析,通過對湘銀世紀花園住宅小區環境景觀設計的實踐進行探索,并將在今后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以獲得更好的效果。

景觀設計論文:法國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理念及其啟示

內容摘要 在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在一個充滿變數的社會,在一個追求個性的時代,就整個行業而言,任何單一化的、片面強調某一方面的設計理念或設計方法,最終都將遭到社會的拋棄。但就個體而言,面對激烈的競爭,每一個設計師又不得不追求個性化、專門化的工作方式......

法國現代園林景觀的設計理念

在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在一個充滿變數的社會,在一個追求個性的時代,就整個行業而言,任何單一化的、片面強調某一方面的設計理念或設計方法,最終都將遭到社會的拋棄。但就個體而言,面對激烈的競爭,每一個設計師又不得不追求個性化、專門化的工作方式。因此,就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法而言,我們只能“就人論人,就事論事”,絕不能以偏概全,用幾句口號來概括現代園林景觀的整體設計理念。對于同樣的理念,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同一個人,當他面對不同的場地或項目時,也可能會提出不同的設計理念來。此外,隨著現代園林景觀從業人員構成的日趨復雜,各種設計理念層出不窮,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那些主流設計師的理論與實踐,而不要片面地追隨“先鋒”、“前衛”的設計理論,或者只留意那些具有很強視覺沖擊力的作品。

總的來說,法國現代園林景觀的設計理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注重場地的設計理念

尊重場地、因地制宜,尋求與場地和周邊環境密切聯系、形成整體的設計理念,已成為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風景園林師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創新,更多的在于發現,在于用專業的眼光去觀察、去認識場地原有的特性,發現它積極的方面并加以引導。其中,發現與認識的過程也是設計的過程。因此說,最好的設計看上去就像沒有經過設計一樣,只是對場地景觀資源的充分發掘、利用而已。這就要求設計師在對場地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概括出場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為設計的基本出發點。就像“潛能布朗”所說的,每一個場地都有巨大的潛能,要善于發現場地的靈魂。

2 注重空間的設計理念

園林景觀是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由一些景觀元素構成的實體,一是由實體構成的空間。實體比較容易受到關注,而空間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我們目前的設計方法,常常只注重那些硬質實體景物,對軟質實體景物相對忽視,對空間的形態、外延,以及鄰里空間的聯系等等注重不夠,形成各種堆砌景物的設計方法。因此,注重空間結構和景觀格局的塑造,強調空間勝于實體的設計理念,針對視覺空間領域進行整體設計的方法,對我們來說顯得尤其重要。老子在《道德經》中的第十一章說:“……故有之以有利,無之以為用。”也就是說,實體“有”之所以給人帶來物質功利,是因為空虛處“無”起著重要的配合作用。

3 注重時效的設計理念

園林景觀設計與建筑設計最大的區別在于,園林景觀是隨季節和時間變化的,是有生命的,是處在不斷地生長、運動、變化之中的。因此,設計師提出將運動中的花園作為自然持久的作品。所以風景園林師必須認真研究時間性和時效性因素,注重園林景觀隨時間變化的效果,以塑造隨時間延續而可以更新的、穩定的園林景觀。一個園林景觀作品的誕生,就像一個嬰兒出世一樣,他本身的生長、變化過程就能給人們帶來極大的愉悅和滿足。不要期望園林景觀作品一次完成、一步到位,那樣將會失去很多樂趣。

4 注重地域景觀的再現

所謂“地域性”景觀,就是指一個地區自然景觀與歷史文脈的總和,包括它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動植物資源以及歷史、文化資源和人們的各種活動、行為方式等等。我們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觀類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與其周圍區域的發展演變相聯系的。園林景觀設計應針對大到一個區域、小到場地周圍的景觀類型和人文條件,營建具有當地特色的園林景觀類型和滿足當地人們活動需求的空間場所。

5 注重簡約的設計理念

“少即是多”,簡約并不是簡單,相反卻是對本質的深度挖掘和坦誠表現。高度概括設計方法和惜墨如金的表現手段,是簡約設計理念的基本要求。簡約的設計理念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設計方法的簡約,要求對設計對象進行認真研究、分析,從而抓住其關鍵性因素,減少細枝末節過多的糾纏,以求少走彎路,以最小的改變取得最大的成效,即事半功倍;二是表現手法的簡約,要求簡明和概括,以最少的元素、景物,表現景觀最主要的特征;三是設計目標的簡約,要求充分了解并順應場地的文脈、肌理、特性,盡量減少對原有景觀的人為干擾,也就是“最小干預”的原則。簡約的理念實際上是要求有的放矢,反對閉門造車的設計方法。

6 注重生態的設計理念

近幾年來,隨著全球保護生態環境的呼聲日益高漲,以及在近鄰德國的影響之下,法國風景園林師逐漸開始注重生態理念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運用。關于生態,有幾點需要進一步闡述。首先,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問題,不是光靠風景園林師就能夠解決的,園林景觀作品中體現出來的生態理念,更多的是呼吁政府、公眾的關注生態環境,更多的是表明一種姿態;其次,風景園林師提出的生態理念與生態學家、環保組織提出的生態理念還有一定的差別,他們所關注的內容雖有著一定的交叉和融合,但根本上卻具有不同的層面,否則社會就不需要風景園林行業了;最后,如若完全從生態原理出發,設計師往往會陷于極端而難以被社會接納。

法國風景園林師并沒有天天把“生態”掛在嘴邊,呼喊各種“生態”口號,而是努力把生態理念落實在一些具體的設計方法上。生態學的本意,是要求風景園林師要更多地了解生物,認識到所有生物互相依賴的生存方式,將各個生物的生存環境彼此連接在一起。這實際上要求我們具有整體的意識,小心謹慎地對待生物、環境,反對孤立的、盲目的整治行為。不能把生態理念簡單地理解為大量種樹、提高綠量。此外,生態學原理要求我們尊重自然,以自然為師,研究自然的演變規律;要順應自然,減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環境,減低園林景觀的養護管理成本;要根據區域的自然環境特點,營建園林景觀類型,避免對原有環境的徹底破壞;要尊重場地中的其他生物的需求;要保護和利用好自然資源,減少能源消耗等等。因此,荒地、原野、廢墟、滲水、再生、節能、野生植物、廢物利用等等,構成園林景觀生態設計理念中的關鍵詞匯。

7 對立統一的設計理念

自然與人工,是貫穿整個園林景觀發展史中的對立統一體,是“以人為本”,還是“以自然為本”,是改造自然,還是順應自然,既是某種園林景觀形式、風格、類型的衡量準則,也是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因地制宜,根據場地狀況和使用要求來決定的,不能片面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一般來說,在城市環境中,應較多地考慮到人工與自然結合,考慮到自然的人工性手法,而隨著離城市環境的遠去,自然的作用在逐漸增強。

園林景觀設計實際上反映出設計者對自然的認識、理解,并通過設計手段加以表現。在各種園林景觀形式中,自然始終是設計的源泉。風景園林師對自然的認識、理解的程度,如何處理自然與人工的關系,是其設計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8 注重科學的設計理念

園林景觀設計是一門涉及面廣、錯綜復雜的邊緣性學科,與多門學科交叉并受到它們的影響,如生物學、生態學、土壤學、植物學、美學等等。因此,風景園林師應采取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充分研究和了解各個學科特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強調科學的設計方法。

但是,園林景觀設計又是統籌和綜合的技藝,任何一門單一的學科都取代不了園林景觀設計。因此,就某一個項目而言,我們可以重點突出某一學科的特點,但是就整體而言,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特性并不可取。在一個復雜而充滿變動的社會,單一性的景觀設計趨向是難以為繼的。現在這種不分場地、不分環境的強調綠廊、濕地的做法,實際是對生態學的誤解,是在破壞生態環境,也造成園林景觀的單一性和趨同性,最終必將像國際建筑那樣遭到拋棄。

9 注重個性的設計理念

在一個越來越強調個性發展和個人價值的社會,個性體驗、個人理解和個人情感的投入,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也是園林景觀設計多樣性和豐富性的保證。注重個性的設計理念,并非鼓勵個人剛愎自負或脫離實際的閉門造車,而是強調個人對自然、對社會、對生態、對藝術、對歷史等等的獨特理解、在旅行中的獨特體驗、以及個性化的設計表現手法,強調個人對園林景觀內涵與本質的獨特認識。

對中國現代園林景觀發展的啟示

近10年來,中國的園林景觀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然而,面對開放度越來越高的中國市場,面對各行各業、尤其是境外設計師的激烈競爭,中國的風景園林師如何提高行業的門檻,并確立自身在行業發展中的地位?如何抵御外來文化的全面入侵與占領,并在全球化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如何在研究借鑒西方先進理念與設計方法的同時,加深對本土園林景觀文化內涵的研究與認識,營造既符合“全球一體化”趨勢、又具有本國地域性文化特色的現代園林景觀,避免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完全喪失自我,以致被世界文化所淘汰,是每一個中國風景園林從業人員必須認真面對的重大課題。

大量的園林景觀建設項目和低劣的設計施工水準,造成中國現代園林景觀整體行業欣欣向榮,設計作品卻粗制濫造的矛盾局面,長此以往,將嚴重阻礙園林景觀行業的健康發展。學習、研究西方現代園林景觀的成功經驗和先進的設計理念,對推動中國現代園林景觀的發展,無疑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然而,無論是學習西方經驗,還是繼承中國傳統,都應以科學、嚴謹、全面的治學態度,注重其內涵與本質的研究,反對各種形式的斷章取義、惟我所用。因此,法國現代園林景觀的發展歷程與設計理念,對我們有著巨大的啟示意義。

1 規范行業管理,完善競爭機制

只有在一個規范有序、公開透明、公平競爭的環境中,才會有好的從業人員和好的作品出現。在國外嚴肅的設計師看來,中國還沒有形成出“作品”、出“精品”的氛圍;在國內設計師眼中,缺乏公平競爭機制、混亂無序的市場也不利于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因此,走規范化、市場化之路,完善競爭機制,是中國現代園林景觀行業得以健康發展的基本保證。

2 深入理論研究,反對形式主義

應加強對東、西方園林景觀歷史與文化內涵的研究,尤其是要深入研究其理論、理念,力求抓住園林景觀本質性的內容,反對各種不求甚解的簡單抄襲和形式主義風氣。當中國人還在表面化地研究老子的學說時,外國同行則將其奉為研究空間理論的鼻祖,深度挖掘其理論的精華和實質。我們的園林設計不應一提到中國本土文化,就是仿古建筑,就是風水圖形,就是金木水火土、陰陽八卦等等;一提到西方文化,就是歐式建筑、機械的平面構成,就是各種圖案、色塊,就是各種“風格”、“風情”等等。要提倡腳踏實地的研究作風,反對不求甚解的商業炒作。

3 借鑒西方方法,研究本土問題

學習、研究西方現代園林景觀,首先要了解西方園林景觀的發展歷程,尤其是要了解其歷史背景、文化內涵,以及適用的范圍、場所。不能盲目照搬,表面化地將各種各樣的風格特征都弄到自己的花園里來。我們應注重借鑒西方先進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法,并借此來研究中國的問題。要注重在觀念上的學習和研究,反對粗淺的模仿和抄襲。

4 提倡未雨綢繆,杜絕急功近利

盡管目前我們的園林景觀市場表面上看來是一片“欣欣向榮”,熱火朝天,但是,我們應該捫心自問,經過近10年的發展,我們的園林景觀行業給我們、給后人留下哪些東西?現在看來,留下來更多的是遺憾,是若干年后人們不齒于面對的園林景觀垃圾,是對園林景觀資源與文化的糟蹋和破壞。如此急功近利、東拼西湊下去,中國的園林景觀行業將走向沒落,甚至遭到全人類的唾棄。

結語

大篇幅的比較和研究,最終目的都是希望從中得到一些啟示,通過踏實的工作在我國出現一些好的園林景觀作品。到底何謂好的園林景觀作品?一個好的作品,是不能憑空臆想出來的,而是應該從場地中“生長”出來的。正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景觀。許多有識之士,許多境外嚴肅的設計師,都在強調對中國現代園林景觀的本土化研究,都在探索營建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園林景觀之路。現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風景園林師的作用就像園丁一樣,要充分了解自己腳下的這片熱土,要精心選育適合這片“水土”的種子,并加以精耕細作、悉心呵護,使其健康成長。

景觀設計論文:橋梁景觀設計的新方法與新趨勢

內容摘要 橋梁一般位于城市中結構要害,這使橋梁成為城市景觀的重要構成。橋梁景觀與城市景觀有伴生關系,城市中與"橋"有關的地名便是這種伴生的歷史作用。這便是橋梁景觀設計中需要特別給予關注的環境景觀問題。此外,橋梁景觀設計出現了一些新的景觀設計要求,如橋梁夜景觀;還有新的橋梁景觀設計組織方法,如橋梁景觀CI。上述三點為橋梁景觀設計領域近幾年來出現的新方法與新趨勢。由于橋梁工程設計行業的"胖"結構、"瘦"景觀現象,使我國橋梁景觀方面的設計研究偏于沉寂,為此對橋梁景觀學的意義、橋梁景觀的特點、國內外橋梁景觀設計的現狀與發展有必要進行了解。

本文為中國城市景觀規劃建設研討會交流論文

1. 橋梁景觀學研究的意義

1.1 推動景觀設計在橋梁建設中的深化與體制化

改革開放二十年,我國建成了22.4萬座公路橋梁,但橋梁景觀設計還停留在五、六十年代便發展成熟的以橋梁形式美為主導原則的水平。這完全不能適應物質文明大踏步前進的祖國對環境品質的更高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國家早在1994年便確定重大工程的環境一票否決制策略,而橋梁景觀設計對此無策應。

第二:橋梁景觀總是與地景、城市景觀相伴生,有時其復合景觀意義更大。如悉尼大橋與悉尼歌劇院的景觀伴生成為悉尼甚至澳大利亞的標志;武漢長江大橋與與龜蛇兩山的景觀伴生一直為武漢城市的驕傲等。注重本體景觀的傳統使我們忽視了景觀伴生。

第三:橋梁在城市格局中的戰略性地位使其夜景觀成為城市亮化的一重要組成。橋梁所處的濱水區域,其廣闊的視域是城市景觀的表達重點,橋梁夜景觀對于表現城市夜景觀的景深與空間層次有重要作用。這為傳統橋梁景觀設計所不包容。

第四:橋梁設計領域的"胖"結構、"瘦"景觀現象,不僅使橋梁景觀設計的研究偏于沉寂,且有關學科中的一些新方法也得不到結合。

第五:由于橋梁結構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新橋型不斷產生,這為橋梁景觀學不斷注入新鮮血液,也為景觀設計創造新的舞臺。探索新橋型的景觀表達,并使之與地域特色結合,成為橋梁景觀學研究的重要方面。

這些均為橋梁景觀學研究需要深化的方面,也是橋梁景觀設計需體制化的動因。

1.2 滿足社會對橋梁景觀的更高要求

橋梁景觀設計跟不上社會的要求,這是因為:

一 橋梁的大規模建設不僅意味著要耗費巨額社會資金,還反映出社會物質的頻繁互動對空間跨越的要求。橋梁已成為遍布城鄉的一道風景線,其景觀面貌作為一種現象便與物質文明掛鉤,使橋梁景觀有物質文明特性。

二 橋梁景觀因其巨大的體量及獨特的造型成為城市居民的驕傲,在蘊涵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同時還表達出一種對社會制度、人類力量的謳歌。此外橋梁景觀還有一種作為地理溝通的意味,亦即所謂"紐帶"的戰略意義,這使橋梁景觀往往成為城市文化的聚焦及城市形象的窗口。也使橋梁景觀有精神文明寓意。

三 橋梁景觀除以其流暢的形態、簡約的造型、大空間的跨越產生巨大物質景觀的震撼外,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介入或其表現出的人類自我價值的實現又使橋梁橫生出文化景觀的韻味。

上述諸點使各地政府或投資商對橋梁景觀的營造更為傾情,也是社會意識超前的原因。這是橋梁景觀設計研究的壓力,也是橋梁景觀學發展的動力!

1.3 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景觀意義

我國不少城市、鄉鎮因橋而名。大多城市幾乎都有與橋有關的地點、街區或行政區劃稱謂。這里既有橋梁景觀的歷史沉積也有現代橋梁景觀的功勞。這是橋梁景觀對城市的地標作用。無論江河湖海上的水橋、城市立交之旱橋或高速公路互通,他們一般均處在城市或區域的結構要害,這使橋梁對城市或區域形象的塑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國的橋梁之橋型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如50年代木橋,60一70年代拱橋,80年代梁橋,90年代斜拉橋,20世紀末懸索橋、立交橋。每個時代的橋型高潮均是其結構技術突飛猛進的結果。橋梁結構技術的科技特征及結構技術的不斷更新使橋梁景觀有深刻的時代烙印。由于橋梁在城市中的戰略性地位,其時代特征又會感染城市,從而產生以點擊面,一倆撥千斤的作用。

橋梁所跨之處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間環境均有其特指性,與特指的周邊空間環境的配合使橋梁景觀有機地溶于環境,也使為人熟知的環境空間與有發展寓意的橋梁景觀間蘊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觀伴生。橋梁與城市的伴生使其復合景觀成為標榜城市獨特性、唯一性的象征,同時也是橋梁景觀地域性的表現。

1.4 對橋梁建設提供景觀方面的理性決策參考

我國橋梁景觀設計還無相應的技術規范,這使橋梁景觀的思考缺乏科學依據。在橋梁設計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中景觀僅為結構后的包裝或結構關系的美學調整。橋梁景觀學研究除力圖揭示更多的橋梁景觀發展的新趨勢,還從政治、經濟、技術、環保等方面綜合考量以便整理出景觀設計原則,使決策或方案深化有據可依。

2. 橋梁景觀的特點

2.1橋梁景觀的技術美學特性

橋梁不能為絕對的美學而景觀。其首先是解決通行功能并在技術可能與經濟之間優化。這是橋梁設計規范的基本要求。因此橋梁景觀設計必須符合橋梁功能、技術、經濟要求,并以此為原則對景觀構成元素進行美學調整。如橋型的美學比選,橋體結構部件的比例調整,橋梁選線與城市或大地景觀尺度的和諧,橋梁的防護涂裝與城市整體色彩中的聯系等。橋梁景觀的這種以功用與技術為重的特點即為其技術美學特性。但當景觀價值有明顯優勢而功能得以滿足、技術也可行的情況下,有時經濟因素還可向后靠。如風景區的橋梁或城市結構要害之橋梁等。因此橋梁景觀設計的某些關聯域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其位次會有不同。

2.2橋梁景觀的時代性

如前所述,我國的橋梁之橋型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時代性有一層重要含義既是"新",如新事物、新發展、新現象、新景觀、新知識、新文化、新科技等均可表達出時代寓意。橋梁結構技術的科技特征及結構技術的不斷更新是使橋梁景觀產生深刻時代烙印的主導因素。由于橋梁在城市中的戰略性地位,使橋梁景觀成為城市中的視覺識別要點,這就使橋梁景觀對時代的表述延伸至城市。因此把握好橋梁景觀的這種特點并恰如其分在城市中發揮是我們在橋梁景觀設計中需要重視的問題。

2.3橋梁景觀的地域性

橋梁的空間跨越使交通立體化,而橋梁所跨之處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間環境均有其特指性,橋梁與特定地點的地形、地貌配合成為橋梁景觀設計需重點考慮的方面。與特指的周邊空間環境的配合使橋梁景觀有機地溶于環境,也使為人熟知的環境空間與有發展寓意的橋梁景觀間蘊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觀更新意義,景觀更新中的繼承與發展是其地標作用的深層次原因。橋梁與城市的伴生使其復合景觀成為標榜城市獨特性、唯一性的象征,象延安大橋與寶塔山、布魯克林橋與曼哈頓,這也是橋梁景觀地域性的表現。

3. 國內外發展狀況

我國橋梁景觀設計歷來受到政府及老一輩橋梁學家的關注。早在五十年代,圍繞武漢長江大橋的景觀建設就曾發動建筑師、藝術家與橋梁工程師為一體的設計專班對其橋型、橋塔、橋兩側觀景臺以及硬質景觀元素如橋欄、燈具、雕塑等進行反復比較設計,直至今天武漢長江大橋還以其獨特的景觀、耐人尋味的細部、完整優美的橋姿成為武漢的一大景觀與城市標志。

自改革開放至本世紀初的20年,我國建成永久性公路橋梁22.4萬座。如此眾多的橋梁,理應為景觀設計提供廣闊舞臺。然而橋梁建設的功用傳統使人們忽視了景觀或是對景觀心有余而力不足。九十年代末,廈門高格路橋景觀設計研究中心設計的廈門海滄大橋被認為是橋梁全面引入景觀及環境美化設計的先驅。其后該公司又相續承擔了武漢軍山大橋、京珠高速公路的湖北段橋梁及互通,宜昌夷陵長江大橋,寧波杭州灣大橋等的景觀規劃與設計工作。從建成橋梁的總體效果看,經景觀設計后的橋梁確實是有更好的觀感,更少的遺憾。廈門高格路橋景觀設計研究中心對推動我國橋梁景觀設計的發展功不可沒。

我國橋梁設計部門的建筑師在五、六十年代曾為橋梁的景觀建設發揮重要作用。改革開放后,橋梁建設活動急劇增加,橋梁設計部門的建筑師由于數量不足,使景觀設計工作受到制約,也使橋梁景觀跟不上社會的要求。橋梁的地標意義,橋梁對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的影響及橋梁作為基礎設施配套對經濟的作用使各地政府或投資商對橋梁景觀的營造更為傾情,這是社會意識超前的主要原因。

國外或我國的港澳地區其橋梁設計一般均有工程師與建筑師協同參與,象前兩年香港特區路政署為征集昂船洲大橋設計方案而舉辦的國際性橋梁設計比賽,有十六支設計隊伍踴躍參加,其中便有多位世界知名的橋梁工程師及建筑師。世界級建筑大師巴西尼邁耶就對橋梁藝術獨有情鐘,其晚年曾積極參與亞馬遜河流的橋梁景觀設計。我國的路、橋設計與管理部門應完善機制,鼓勵專業設計部門與景觀設計單位的聯合,以吸納更多的建筑師、地景師、環境藝術師、雕塑師介入,使橋梁在決策伊始便體現景觀與技術、經濟、功能的和諧、優化,從而提高景觀本體的內在"素質"。

橋梁景觀設計還存在一些誤區。其一是橋梁景觀"包裝"式設計方法。在社會或橋梁設計界有這幺一種傳統認識,景觀設計僅僅是對橋梁設計后的包裝。這種將橋梁設計與橋梁景觀設計脫節的做法是一種誤區。橋梁景觀設計要早期介入,建筑師應在橋位的勘測階段便介入到設計工作中,并對橋梁、調治構造物、引道路堤、引道線型進行綜合思量使之成為有機整體。另外建筑師還應對橋位方案從政治、經濟、技術、環保上進行多方面比較,從景觀高度提出橋型設想,或對結構專業提出的橋型方案進行景觀論證,以便作為決策或方案深化的依據。

其二是橋梁景觀設計上的"偽橋型"現象。這里有建設、管理部門對"時代風尚"的盲目追求,也有橋梁設計者無原則的阿奉。如將梁板結構的橋附加上懸索或拱,使橋梁形式與結構完全不符。這種違背橋梁設計基本原則的設計方法是橋梁景觀設計上的另一種誤區。

其三是將橋梁景觀設計當作橋梁工程的設計表達工具。橋梁景觀設計在某些設計單位眼里僅僅是工程效果圖或三維模擬,是工程投標的包裝。工程中標后就將景觀忘之九霄,這對業主、對人民是一種不負責的態度,也反映某些設計部門對橋梁景觀設計的膚淺認識。橋梁景觀的實施有很多技術配合,它存在著實施的可行性問題,還存在著實施的經濟性與目標、效果的優選問題。橋梁景觀學的設計研究不僅要"關心自己",還要"關心別人",這便是我們上文提及的環境景觀問題,這里更需要城市規劃學科、環境學科的相關知識與技術。

現代的橋梁已不純粹以滿足功能為目的,橋梁巨大的跨度、強烈的形體表現力、超凡的尺度均對城市或大地景觀產生影響。橋梁景觀設計既要保持對功能、構造技術、形態美學、材料肌理研究的傳統,還應針對隨社會發展而產生的新景觀問題保持敏銳的跟蹤,這樣才能與朝氣蓬勃的祖國對環境品質的更高要求相適應。

橋梁景觀英文為Bridgescape,該詞最早出現于美國橋梁景觀設計師Frederick Gottemoeller的《Bridgescape--The art of designing bridges》一書中。Gottemoeller將橋梁景觀分解成線型設計、造型設計、平面布局設計、色彩設計、肌理設計、裝飾設計等六大部分。Gottemoeller還對橋梁景觀設計中符號學運用、歷史文化表達、及技術美學特性等方面的設計創作進行了闡述,力圖使橋梁功能、美學、文化與技術達到統一。

Gottemoeller有關橋梁景觀設計及其內容的研究著重于橋梁的本體景觀。這既是西方發達國家橋梁設計的傳統,也與我國橋梁界、建筑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發展成熟的橋梁建筑設計的認識一致。然而橋梁不是孤立于環境,其景觀總是與地景、城市景觀相伴生,有時其復合景觀意義更大。因此橋梁的環境景觀理應成為橋梁景觀設計與研究的重要方面。注重橋梁與周邊的文化及自然環境的和諧是橋梁景觀設計與傳統的橋梁建筑設計的本質不同。

二十世紀末是我國環境意識覺醒的時代。隨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土地的漠化、黃河斷流、水源污染、長江洪水及城市建設對歷史文化環境的破壞等一系列問題使我們認識到人類在自我價值實現的同時還應與環境和諧。1999年第二十屆世界建筑師大會發表的《北京憲章》明確提出了對環境的和諧與尊重應該成為一切建設行為的基本原則。在橋梁景觀設計中強調環境景觀即是對此大背景的呼應,同時也是保持景觀可持續發展的一重要舉措。反映到橋梁景觀設計中便是橋梁景觀與大地或城市景觀尺度的和諧研究,橋梁景觀對地形、地貌的適合,橋梁景觀對文化環境的尊重與共生及橋梁建設對建設地點的自然原生景觀的保護等。這些內容均為傳統的橋梁建筑學所不包容。

西方發達國家的橋梁設計在橋梁決策過程中受環保及文化尊重的相關法規嚴格制約,并通過市政管理及建筑師、景觀師的參與而得以落實。這使自然環境中的橋梁景觀與地景有更多默契,而文化環境中的橋梁景觀與城市有更多的和諧。

與我國的橋梁工程界一樣,西方國家的橋梁建筑更多認為是結構工程師的杰作,建筑師在其中處于一種默默無聞的地位,這使橋梁景觀設計的理論研究與我國一樣偏于沉寂。但這并不能否定建筑師對橋梁景觀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建筑師的參與才使橋梁景觀有更優美的形象,更少的遺憾。

4.橋梁景觀設計的新趨勢與新方法

2.1 橋梁的環境景觀

橋梁景觀英文為Bridgescape,按美國橋梁景觀學家Frederick Gottemoeller的定義為設計橋梁的藝術(The art of designing bridges)。Gottemoeller將橋梁景觀分解成線型設計、造型設計、平面布局設計、色彩設計、肌理設計、裝飾設計等六大部分。Gottemoeller還對橋梁景觀設計中符號學運用、歷史文化表達、及技術美學特性等方面的設計創作進行了闡述,力圖使橋梁功能、美學、文化與技術達到統一。

Gottemoeller有關橋梁景觀設計及其內容的研究著重于橋梁的本體景觀。這也代表了我國橋梁界、建筑界對橋梁景觀設計的傳統認識。

二十世紀末是我國環境意識覺醒的時代。隨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土地的漠化、黃河斷流、水源污染、長江洪水及城市建設對歷史文化環境的破壞等一系列問題使我們認識到人類在自我價值實現的同時還應與環境和諧。1999年第二十屆世界建筑師大會發表的《北京憲章》明確提出了對環境的和諧與尊重應該成為一切建設行為的基本原則。在橋梁景觀設計中強調環境景觀即是對此大背景的呼應,同時也是保持景觀可持續發展的一重要舉措。反映到橋梁景觀設計中便是橋梁景觀與大地或城市景觀尺度的和諧研究,橋梁景觀對地形、地貌的適合,橋梁景觀對文化環境的尊重與共生及橋梁建設對建設地點的自然原生景觀的保護等。這些內容均為傳統的橋梁景觀學所不包容。

2.2 橋梁的夜景觀

橋梁夜景觀與橋梁交通照明有本質區別,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功能照明對夜景觀有一定作用。可以說橋梁夜景觀是照明科學與橋梁藝術的有機結合,是社會物質文明達到一定高度后,人們對城市景觀多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綜合體現。橋梁夜景觀拓展了橋梁的景觀表達,全天候展示了橋梁魅力,是橋梁空間與時間的延伸。

橋梁夜景觀的提出有兩個大背景,其一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我國電力資源由"貧困"向"富裕"的發展,這是其物質基礎。其二是橋梁在城市格局中的戰略性地位使橋梁夜景觀成為城市亮化的一重要組成。橋梁所處的濱水區域,其廣闊的視域是城市景觀的表達重點,橋梁夜景觀對于表現城市夜景觀的景深與空間層次有重要作用。這是橋梁夜景觀被注重的社會原因。

橋梁夜景觀的設計雖然與建筑夜景觀設計有相通之處,但其巨大的體量及帶狀的格局使夜景觀有一些自身的規律。如橋梁夜景觀更趨向為一亮帶,而橋型藝術高潮處象橋塔、橋臺、橋墩等則可形成亮點。這種點、線結合的夜景觀格局更能體現橋梁個性與本質美。筆者見過不少橋梁其橋體通亮,光照均勻配置,這不僅消蝕了橋梁鮮明的空間、體積,同時還浪費了能源。

橋梁夜景觀其燈光、燈色不僅有軟質景觀特點,其燈具還是橋面重要的硬質景觀構成,燈具造型所傳達的信息還可能是橋梁景觀理念表達的一重要方面。如具有地域風格的燈具造型,可反映橋梁景觀中對文化的追求等。現代的建筑夜景觀設計提出了建筑與燈具一體化的概念,橋梁夜景觀亦應如此。無論是觀賞型的燈具如路燈,還是隱蔽型的如泛光燈均應在橋梁設計之始便有所考慮,并與橋梁景觀成為一整體,以避免橋梁完成后燈具成為景觀的負擔。

2.3 橋梁景觀CI

CI是Corporate Identity 的縮寫,意即是企業形象識別系統。該概念于1905年由德意志制造聯盟貝倫斯率先發軔;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傳入中國。CI有MI(理念識別--Mind Identity)、BI(行為識別--Behaviour Identity)、VI(視覺識別--Visual Identity)三方面組成。狹義的CI即指VI,它以各種視覺傳播為媒體將企業活動的規范等抽象的語意轉換為標志、標準字、標準色等視覺符號,塑造企業獨特的視覺形象。在CI中視覺識別系統設計是最有傳播和感染力的,也易為公眾所接受,且具有新奇和整體等特點。CI發展至今已形成了完備的理論與實踐系統,并有許多成功的范例。

1995年在長沙舉行的"首屆中國C I 戰略高級研討會"上,"城市C I "即城市形象工程戰略的概念由經濟學家孟憲忠、中國型CI學者賀懋華兩位先生提出。其目標在于發動城市的一切積極有效資源,設定和傳播完整的城市形象[1]。我國CI戰略倡導者鐘健夫先生隨后提出CI之C,不只是企業 Corporate,同時應代表國家 Country,城市 City,社區 Community 等。該概念延伸到城市景觀元素的組織即為"城市CI"。城市CI是將CI的一整套方法與理論嫁接于城市規劃與設計中,全稱為城市形象識別系統。筆者以為橋梁景觀元素也可運用城市CI的景觀組織與設計方法,以形成完整統一的視覺形象。

橋梁景觀CI與城市CI一樣需有以下幾個步驟。首先是慎重處理橋梁形象的定位;第二步就是依據形象定位及分析得出的概念進行圖式化處理;第三對橋梁的標志性組件依據上述結果進行設計;第四確定橋梁景觀的標志色;第五橋梁景觀元素的CI設計。下面給予簡述。

形象定位:包括城市精神、市民行為準則、城市發展戰略目標等,從中形成橋梁景觀理念。

標志物與標志圖案:包括標志物與標志圖案的多樣化比較設計;根據橋梁尺度確定的標志物及圖案的尺寸要求;標志物與標志圖案的適合紋樣設計等(可考慮方形適合、圓形適合甚至橢圓形等不同的類型)。橋梁標志物可以是橋塔、橋臺、橋頭堡或其他對橋梁有景觀制高作用的構件。

標志色:可沿用城市標志色,也可根據城市的環境、文化確定標志色,選用的色彩應有一個量化標準,并要與標志物與圖案紋樣的色彩設計配合,同時還應與橋梁防腐涂裝結合。

橋梁景觀元素的CI設計:包括橋梁附屬的花壇、座椅、欄桿、廣告牌、電話亭、公交車站、人行天橋、垃圾桶、指示標牌及燈具等元素,也包含地面鋪裝、窖井蓋板、建筑小品等。其設計要以標志色為統一,以標志圖案為特征。城市景觀元素可采用舉證式的設計方法。

綠化:包括骨干樹種的選取、綠化造型圖案設計;

亮化:包括燈色的分區以及亮點分級。

橋梁景觀CI所涉及的內容基本為橋梁學、建筑學、城市設計涵蓋,只不過這些內容分散于各專業工種之中。橋梁景觀CI卻將分散于各處的影響形象的因素提取、整理并作統一的設計組織,這是其創新之處。因此橋梁景觀CI提出的整合橋梁形象組件的思想對塑造橋梁總體形象具有方法論意義;雖然橋梁景觀CI的操作與實施是橋梁建設與管理中的新課題,但橋梁景觀CI的成果中包含很多可以定型化與量化的因素,這將有助于橋梁景觀的管理與實施。

景觀設計論文:我國橋梁景觀設計的現狀與發展

內容摘要 橋梁景觀設計在我國越來越被重視。伴隨其成長過程,還存在一些如建設管理機制、建筑師素質及設計風格等方面的問題。橋梁景觀設計也出現了一些新方法及新趨勢如橋梁環境景觀、橋梁夜景觀、橋梁景觀CI等,這是現代橋梁景觀設計與傳統的不同。

[摘 要]橋梁景觀設計在我國越來越被重視。伴隨其成長過程,還存在一些如建設管理機制、建筑師素質及設計風格等方面的問題。橋梁景觀設計也出現了一些新方法及新趨勢如橋梁環境景觀、橋梁夜景觀、橋梁景觀CI等,這是現代橋梁景觀設計與傳統的不同。

[關鍵詞]橋梁景觀 橋梁設計 城市景觀

1.我國橋梁景觀設計的現狀及問題

我國橋梁景觀設計歷來受到政府及老一輩橋梁學家的關注。早在五十年代,圍繞武漢長江大橋的景觀建設就曾發動建筑師、藝術家與橋梁工程師為一體的設計專班對其橋型、橋塔、橋兩側觀景臺以及硬質景觀元素如橋欄、燈具、雕塑等進行反復比較設計,直至今天武漢長江大橋還以其獨特的景觀、耐人尋味的細部、完整優美的橋姿成為武漢的一大景觀與城市標志。

自改革開放至本世紀初的20年,我國建成永久性公路橋梁22.4萬座。如此眾多的橋梁,理應為景觀設計提供廣闊舞臺。然而橋梁建設的功用傳統使人們忽視了景觀或是對景觀心有余而力不足。九十年代末,廈門高格路橋景觀設計研究中心設計的廈門海滄大橋被認為是橋梁全面引入景觀及環境美化設計的先驅。我們在欣慰的同時也覺得來勢稍晚。其后該公司又相續承擔了武漢軍山大橋、京珠高速公路的湖北段橋梁及互通,宜昌夷陵長江大橋,寧波杭州灣大橋等的景觀規劃與設計工作。從建成橋梁的總體效果看,經景觀設計后的橋梁確實是有更好的觀感,更少的遺憾。廈門高格路橋景觀設計研究中心對推動我國橋梁景觀設計的發展功不可沒。

我國橋梁設計部門的建筑師在五、六十年代曾為橋梁的景觀建設發揮重要作用。改革開放后,橋梁建設活動急劇增加,橋梁設計部門的建筑師由于數量不足,使景觀設計工作受到制約,也使橋梁景觀跟不上社會的要求。橋梁的地標意義,橋梁對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的影響及橋梁作為基礎設施配套對經濟的作用使各地政府或投資商對橋梁景觀的營造更為傾情,這是社會意識超前的主要原因。

國外或我國的港澳地區其橋梁設計一般均有工程師與建筑師協同參與,象前兩年香港特區路政署為征集昂船洲大橋設計方案而舉辦的國際性橋梁設計比賽,有十六支設計隊伍踴躍參加,其中便有多位世界知名的橋梁工程師及建筑師。我國的路、橋設計與管理部門應完善機制,鼓勵專業設計部門與景觀設計單位的聯合,以吸納更多的建筑師、地景師、環境藝術師、雕塑師介入,使橋梁在決策伊始便體現景觀與技術、經濟、功能的和諧、優化,從而提高景觀本體的內在“素質”。

橋梁景觀設計還存在一些誤區。其一是橋梁景觀“包裝”式設計方法。在社會或橋梁設計界有這么一種傳統認識,景觀設計僅僅是對橋梁設計后的包裝。這種將橋梁設計與橋梁景觀設計脫節的做法是一種誤區。橋梁景觀設計要早期介入,建筑師應在橋位的勘測階段便介入到設計工作中,并對橋梁、調治構造物、引道路堤、引道線型進行綜合思量使之成為有機整體。另外建筑師還應對橋位方案從政治、經濟、技術、環保上進行多方面比較,從景觀高度提出橋型設想,或對結構專業提出的橋型方案進行景觀論證,以便作為決策或方案深化的依據。

其二是橋梁景觀設計上的“偽橋型”現象。這里有建設、管理部門對“時代風尚”的盲目追求,也有橋梁設計者無原則的阿奉。如將梁板結構的橋附加上懸索或拱,使橋梁形式與結構完全不符。這種違背橋梁設計基本原則的設計方法是橋梁景觀設計上的另一種誤區。

現代的橋梁已不純粹以滿足功能為目的,橋梁巨大的跨度、強烈的形體表現力、超凡的尺度均對城市或大地景觀產生影響。橋梁景觀設計既要保持對功能、構造技術、形態美學、材料肌理研究的傳統,還應針對隨社會發展而產生的新景觀問題保持敏銳的跟蹤,這樣才能與朝氣蓬勃的祖國對環境品質的更高要求相適應。

2.橋梁景觀設計的新趨勢與新方法

2.1 橋梁的環境景觀

橋梁景觀英文為Bridgescape,按美國橋梁景觀學家Frederick Gottemoeller的定義為設計橋梁的藝術(The art of designing bridges)。Gottemoeller將橋梁景觀分解成線型設計、造型設計、平面布局設計、色彩設計、肌理設計、裝飾設計等六大部分。Gottemoeller還對橋梁景觀設計中符號學運用、歷史文化表達、及技術美學特性等方面的設計創作進行了闡述,力圖使橋梁功能、美學、文化與技術達到統一。[注1]

Gottemoeller有關橋梁景觀設計及其內容的研究著重于橋梁的本體景觀。這也代表了 我國橋梁界、建筑界對橋梁景觀設計的傳統認識。然而橋梁不是孤立于環境,其景觀總是與地景(Landscape)、城市景觀(Urbanscape)相伴生,有時其復合景觀意義更大。如悉尼大橋與悉尼歌劇院的景觀伴生成為悉尼甚至澳大利亞的標志;武漢長江大橋與與龜蛇兩山的景觀伴生一直為武漢城市的驕傲等。景觀的伴生效果實質為環境中的景觀和諧與有機,這里的環境既包含自然環境因素又包含人文環境因素。因此橋梁的環境景觀理應成為橋梁景觀設計與研究的重要方面。

二十世紀末是我國環境意識覺醒的時代。隨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土地的漠化、黃河斷流、水源污染、長江洪水及城市建設對歷史文化環境的破壞等一系列問題使我們認識到人類在自我價值實現的同時還應與環境和諧。1999年第二十屆世界建筑師大會發表的《北京憲章》明確提出了對環境的和諧與尊重應該成為一切建設行為的基本原則。在橋梁景觀設計中強調環境景觀即是對此大背景的呼應,同時也是保持景觀可持續發展的一重要舉措。反映到橋梁景觀設計中便是橋梁景觀與大地或城市景觀尺度的和諧研究,橋梁景觀對地形、地貌的適合,橋梁景觀對文化環境的尊重與共生及橋梁建設對建設地點的自然原生景觀的保護等。這些內容均為傳統的橋梁景觀學所不包容。

2.2 橋梁的夜景觀

橋梁夜景觀與橋梁交通照明有本質區別,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功能照明對夜景觀有一定作用。可以說橋梁夜景觀是照明科學與橋梁藝術的有機結合,是社會物質文明達到一定高度后,人們對城市景觀多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綜合體現。橋梁夜景觀拓展了橋梁的景觀表達,全天候展示了橋梁魅力,是橋梁空間與時間的延伸。

橋梁夜景觀的提出有兩個大背景,其一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我國電力資源由“貧困”向“富裕”的發展,這是其物質基礎。其二是橋梁在城市格局中的戰略性地位使橋梁夜景觀成為城市亮化的一重要組成。橋梁所處的濱水區域,其廣闊的視域是城市景觀的表達重點,橋梁夜景觀對于表現城市夜景觀的景深與空間層次有重要作用。這是橋梁夜景觀被注重的社會原因。

橋梁夜景觀的設計雖然與建筑夜景觀設計有相通之處,但其巨大的體量及帶狀的格局使夜景觀有一些自身的規律。如橋梁夜景觀更趨向為一亮帶,而橋型藝術高潮處象橋塔、橋臺、橋墩等則可形成亮點。這種點、線結合的夜景觀格局更能體現橋梁個性與本質美。筆者見過不少橋梁其橋體通亮,光照均勻配置,這不僅消蝕了橋梁鮮明的空間、體積,同時還浪費了能源。

橋梁夜景觀其燈光、燈色不僅有軟質景觀特點,其燈具還是橋面重要的硬質景觀構成,燈具造型所傳達的信息還可能是橋梁景觀理念表達的一重要方面。如具有地域風格的燈具造型,可反映橋梁景觀中對文化的追求等。現代的建筑夜景觀設計提出了建筑與燈具一體化的概念[注2],橋梁夜景觀亦應如此。無論是觀賞型的燈具如路燈,還是隱蔽型的如泛光燈均應在橋梁設計之始便有所考慮,并與橋梁景觀成為一整體,以避免橋梁完成后燈具成為景觀的負擔。

2.3 橋梁景觀CI

CI是Corporate Identity 的縮寫,意即是企業形象識別系統。該概念于1905年由德意志制造聯盟貝倫斯率先發軔;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傳入中國。CI的主要含義是指將企業文化與經營理念統一設計,利用整體表現體系(尤其是視覺表達系統),傳達企業營銷概念與公眾,使其對企業產生一致的認同,以形成良好的企業形象。 CI有MI(理念識別——Mind Identity)、BI(行為識別——Behaviour Identity)、VI(視覺識別——Visual Identity)三方面組成。狹義的CI即指VI,它以各種視覺傳播為媒體將企業活動的規范等抽象的語意轉換為標志、標準字、標準色等視覺符號,塑造企業獨特的視覺形象。在CI中視覺識別系統設計是最有傳播和感染力的,也易為公眾所接受,且具有新奇和整體等特點。CI發展至今已形成了完備的理論與實踐系統,并有許多成功的范例。該概念延伸到城市景觀元素的組織即為“城市CI”[注3]。城市CI是將CI的一整套方法與理論嫁接于城市規劃與設計中,全稱為城市形象識別系統。筆者以為橋梁景觀元素也可運用城市CI的景觀組織與設計方法,以形成完整統一的視覺形象。

橋梁景觀CI與城市CI一樣需有以下幾個步驟。首先是慎重處理橋梁形象的定位;第二步就是依據形象定位及分析得出的概念進行圖式化處理;第三對橋梁的標志性組件依據上述結果進行設計;第四確定橋梁景觀的標志色;第五橋梁景觀元素的CI設計。下面給予簡述。

形象定位:包括城市精神、市民行為準則、城市發展戰略目標等,從中形成橋梁景觀理念。

標志物與標志圖案:包括標志物與標志圖案的多樣化比較設計;根據橋梁尺度確定的標志物及圖案的尺寸要求;標志物與標志圖案的適合紋樣設計等(可考慮方形適合、圓形適合甚至橢圓形等不同的類型)。橋梁標志物可以是橋塔、橋臺、橋頭堡或其他對橋梁有景觀制高作用的構件。

標志色:可沿用城市標志色,也可根據城市的環境、文化確定標志色,選用的色彩應有一個量化標準,并要與標志物與圖案紋樣的色彩設計配合,同時還應與橋梁防腐涂裝結合。

橋梁景觀元素的CI設計:包括橋梁附屬的花壇、座椅、欄桿、廣告牌、電話亭、公交車站、人行天橋、垃圾桶、指示標牌及燈具等元素,也包含地面鋪裝、窖井蓋板、建筑小品等。其設計要以標志色為統一,以標志圖案為特征。橋梁景觀元素可采用舉證式的設計方法。

橋梁景觀CI所涉及的內容基本為橋梁學、建筑學、城市設計涵蓋,只不過這些內容分散于各專業工種之中。橋梁景觀CI卻將分散于各處的影響形象的因素提取、整理并作統一的設計組織,這是其創新之處。因此橋梁景觀CI提出的整合橋梁形象組件的思想對塑造橋梁總體形象具有方法論意義;雖然橋梁景觀CI的操作與實施是橋梁建設與管理中的新課題,但橋梁景觀CI的成果中包含很多可以定型化與量化的因素,這將有助于橋梁景觀的管理與實施。

3.結語

橋梁景觀設計是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條件下對橋梁環境品質提出的更高要求,究其實質則是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所引發的精神追求。因此各級政府均將橋梁景觀的建設作為一種反映城市特色、體現地域文化、展示時代風貌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加以倡導與推崇,這為橋梁景觀設計提供了廣闊空間,同時也對橋梁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橋梁設計部門應加強景觀方面的人才與技術準備,一則為順應時代潮流,另外也是為與國際接軌使我們的橋梁設計走向世界。

景觀設計論文:以土地的名義:對景觀設計的理解

內容摘要 1.景觀,景觀(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所構成的綜合體。它是復雜的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觀(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所構成的綜合體。它是復雜的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觀是多種功能(過程)的載體,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現為:

風景:視覺審美過程的對象

棲居地:人類生活其中的空間和環境

生態系統:一個具有結構和功能、具有內在和外在聯系的有機系統

符號:一種記載人類過去、表達希望與理想,賴以認同和寄托的語言和精神空間(俞孔堅,2002)

2.景觀設計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

景觀設計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關于景觀的分析、規劃布局、設計、改造、管理、保護和恢復的科學和藝術。

景觀設計學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與藝術學科基礎上的應用學科。尤其強調土地的設計,即:通過對有關土地及一切人類戶外空間的問題進行科學理性的分析,設計問題的解決方案和解決途徑,并監理設計的實現。

根據解決問題的性質、內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觀設計學包含兩個專業方向,即:景觀規劃(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觀的設計(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較大尺度范圍內,基于對自然和人文過程的認識,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過程,具體說是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適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當的土地利用;而對這個特定地方的設計就是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學與建筑學、城市規劃、環境藝術、市政工程設計等學科有緊密的聯系,而景觀設計學所關注的問題是土地和人類戶外空間的問題(僅這一點就有別于建筑學)。

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城市規劃的主要區別在于景觀設計學是物質空間的規劃和設計,包括城市與區域的物質空間規劃設計,而城市規劃更主要關注社會經濟和城市總體發展計劃。盡管中國目前的城市規劃專業仍在主要承擔城市的物質空間規劃設計,那是因為中國景觀設計發展滯后的結果。因為,只有同時經過掌握關于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雙方面知識、懂得如何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景觀設計師,才有可能設計人地關系和諧的城市。

與市政工程設計不同,景觀設計學更善于綜合地、多目標地解決問題,而不是單一目標地解決工程問題,當然,綜合解決問題的過程有賴于各個市政工程設計專業的參與。

與環境藝術(甚至大地藝術)的主要區別在與景觀設計學的關注點在于用綜合的途徑解決問題,關注一個物質空間的整體設計,解決問題的途徑是建立在科學理性的分析基礎上的,而不僅僅依賴設計師的藝術靈感和藝術創造。

3.景觀設計師(Landscape Architect)

景觀設計師是以景觀的規劃設計為職業的專業人員,他的終身目標是將建筑、城市和人的一切活動與生命的地球和諧相處(西蒙茲,2000 )。

景觀設計師的稱謂由美國景觀設計之父Olmsted于1858年非正式使用,1863年被正式作為職業稱號(Newton, 1971)。Olmsted堅持用景觀設計師不用在當時盛行的風景花園師(或曰風景園林師)(Landscape gardener),不僅僅是職業稱謂上的創新,而是對該職業內涵和外延的一次意義深遠的擴充和革新。

景觀設計師有別于傳統造園師和園丁(Gardener,對應于Gardening),風景花園師(或稱風景園林師)(Landscape Gardener對應與Landscape gardening)的根本之處在于:景觀設計職業是大工業、城市化和社會化背景下的產物,是在現代科學與技術(而不僅僅是經驗)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景觀設計師所要處理的對象是土地綜合體的復雜的綜合問題,決不是某個層面(如視覺審美意義上的風景問題);景觀設計師的所面臨的問題是土地、人類、城市、及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與健康、及可持續的問題。他是以土地的名義、以人類和其他生命的名義,以及以人類歷史與文化遺產的名義,來監護、合理地利用、設計腳下的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

4.發展中的景觀設計專業

與建筑學一樣,景觀設計職業先于景觀設計學的形成,在大量景觀設計師的實踐基礎上,發展和完善了景觀設計的理論和方法,這便是景觀設計學。

農業時代中西方文化中的造園藝術,前科學時代的地理思想和占地術(在中國稱為風水),農業及園藝技術,不同尺度上的水利和交通工程經驗,風景審美藝術,居住及城市營建技術和思想,等等,是寶貴的技術與文化的遺產,它們都是現代意義上的景觀設計學的創新與發展的源泉。但景觀設計學決不能等同于已有了約定俗成的內涵與外延的造園藝術,或園林藝術,也不能等同于風景園(林)藝術(Landscape gardening)。

正如算術之于數學,中國的針灸之于現代醫學,不能同日而語一樣,任何一門源于農業時代的經驗科學或技藝,都必須經歷一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理論方法進行脫胎換骨的過程,才能更好地解決大工業時代的問題,特別是城鎮化帶來的人地關系問題。早在1858年, 美國景觀設計之父Olmsted就認識到了這一點,而堅持將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成為景觀設計(Landscape architecture),而非當時普遍采用的Landscape gardening(風景造園,或譯為風景園林),從而為景觀設計專業和學科的發展開辟的一個廣闊的空間,綿延100多年。

同樣的理由,Olmsted給這個專業和學科定義的空間決不應是景觀設計學科當今發展的界限。早在上世紀60年代,另一位美國景觀設計學科的領袖人物McHarg就是針對當時景觀設計學科無能應對城市問題和土地利用及環境問題,而扛起生態規劃的大旗,使景觀設計學科再次走到了拯救城市、拯救人類和地球的前沿。又有半個世紀過去了,城鎮化的深入和蔓延,信息與網絡技術帶來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全球化趨勢,都將提出新的問題和挑戰,都將要求重新定義景觀設計學科的內涵和外延。可持續理論、生態科學、信息技術、現代藝術理論和思潮又都將為新的問題和挑戰提供新的解決途徑和對策。我們既沒有必要用新瓶子去賣老酒,更不應該用老瓶子去裝新醋。

但無論學科如何發展,景觀設計學科的一些根本的東西是不變的,那就是熱愛土地與自然的倫理(天地)、人文的關懷(人)和對待地方文化與歷史的尊重(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超碰97| 亚洲成熟女人毛毛耸耸多|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亚洲精品无码av片| 国产绳艺sm调教室论坛| 后进式无遮挡啪啪摇乳动态图| 久久精品国产网红主播| av无码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免费a∨| 亚洲小说图片|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不卡| 妓院一钑片免看黄大片| 精品人妻av区乱码|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 久久发布国产伦子伦精品| 久久久久夜夜夜精品国产 | 亚洲av成人无码一二三在线观看 | 2014av手机天堂网免费| 亚洲第一av导航av尤物| 黄色毛片黄色毛片| 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 爱情岛论坛亚洲永久入口口| 人妻无码αv中文字幕久久琪琪布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久熟女老人 | 久久婷婷激情综合色综合俺也去| 免费人成年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麻豆md0077饥渴少妇|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口述他用舌头给我添高潮|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高雅人妻被迫沦为玩物电影bd| 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天天综合网网欲色|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果冻传媒 | 粗一硬一长一进一爽一a级| 无码日韩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