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9 10:39: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語言藝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節成功的好課,是從新課開始的。研究表明,如果在新課開始時,就能以有效的方法,喚起學生注意,安定學生情緒,激起學生興趣,使學生以良好的心態投入課堂學習,那么整個課堂教學就成功了一半。我們知道,新課開始,學生大多精力分散,心神不集中。對此,除了通過神情暗示、動作提示外,可融組織教學于新課導入之中,依據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導語,以發揮導語“集中注意、激發興趣、突現目標”等多重功能。
描述情境,引發興趣
教材中的不少課文,或描寫了美妙的景色,或敘述了生動的故事,此類課文,可選其中精彩的畫面或精彩的情節,通過具體形象的描述,聲情并茂的表述,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桂林山水》可這樣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美麗的大花園,而桂林則是這個大花園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綠,那么靜;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險,那么秀。誰到了那兒,都會被那奇特的風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師就帶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這樣導入,學生就會被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同時也對桂林山水的主要特點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們就會全身心進入課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課文的閱讀和景色的欣賞中去。
創設矛盾,促其探究
由于學生知識積累有限,認識理解能力欠缺,他們對某些知識的了解和理解往往與課文內容存在明顯的差異。對此,新課導入可有機聯系,合理運用,創設矛盾,引發疑問,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如:《在仙臺》一課教師這樣導入:
師:同學們,知道魯迅嗎?誰能介紹他的有關情況?
生:我知道,他是紹興人,在三年級我們學過《三味書屋》,課文中介紹了他小時候讀書的情況,我們知道他是一個珍惜時間人。
生:我從課外書中知道,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我從課外書上知道,魯迅是對敵斗爭的勇士,他用他犀利的筆與敵人斗爭。
師:同學們知道得還真不少,但是你們聽說過魯迅學醫的故事嗎?(學生茫然)課文《在仙臺》寫的就是他為什么學醫,以及在日本仙臺學醫的經過。(介紹魯迅學醫的原因和他棄醫從文的故事)。下面我們來看看他是怎樣在仙臺跟藤野先生學醫的。
學生雖然對魯迅并不陌生,但對魯迅學醫以及放棄學醫,走文學救國之路的故事卻很少有人知道。諸如此類,教者充分運用學生知識上的缺陷,通過矛盾的創設,使學生產生疑問,從而為引導閱讀探究奠定了基礎。
剖析課題,明確目標
有不少課文,題目對課文內容和思路進行了暗示,這類課文,新課導入可引導分析課題,揣摩內容和思路,以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如《草船借箭》這樣導入:
師: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板書、學生讀題)誰說說題目的意思。
生:草船去向別人借箭。
師:喲,草船真神奇啊,它竟然能向別人借箭呢?
生:不是,用草船向別人借箭。
師:對了,由課題你想想課文可能寫些什么呢?
生:課文可能寫誰借箭,為什么借箭,如何借箭,結果怎樣。
師:是啊,誰用草船借箭呢?向誰借箭呢?為什么要借箭呢?是怎樣借箭的呢?結果怎樣呢?這是我們閱讀這篇課文需要搞清楚的問題。
這樣根據課文題目引導設問,教者適當提取梳理,使閱讀目標以問題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確定了課堂學習的方向。
一、《大話西游》臺詞的詼諧表現形式
修辭學家的楊鴻儒曾說過,詼諧幽默是一種修辭方式。這說明,詼諧幽默是語境中的一種常用表達方式,其影響力與效果和當時的環境、人物、畫面有關,不同的場景,效果也會不同。在嚴肅的語境中如果采用詼諧幽默的語言,有時是不合時宜的。特別是在電影藝術中,更要根據畫面與環境的不同而變化,這樣才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周星馳在《大話西游》中運作舊故事新詮釋的方式,講述至尊寶在還沒有成為孫悟空的時候,面對塵世與紫霞仙子、鐵扇公主、白晶晶的愛恨情仇。這部影片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詼諧幽默臺詞的運用。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說,這種詼諧幽默的語言在特定的語境中,通過夸大、修飾,能起到一種粘膠作用,占據人的心智,讓人潛意識中產生認同、模仿、傳播。如影片中紫霞仙子所說的:“上天既然安排他拔出我的紫青寶劍,他一定是個不平凡的人,錯不了!我知道有一天他會在一個萬眾囑目的情況下出現,身披金甲圣衣,腳踏七彩云來娶我!”
其實,這是少女對愛情的期待,如我們常說的“希望遇到白馬王子”意思一樣。如果在電影中還運用常規語言,就達不到喜劇化傳播的效果,也不會那么打動人心。而只有像周氏一樣,用夸張、戲謔、詼諧、幽默的語言,才能加深觀眾對于電影女主角愛情價值觀的印象。“民間廣場語言”的運用,加強了臺詞的喜劇與詼諧效果,如白晶晶對至尊寶所說的:“你把胡子剃光干什么?你不知道你少了胡子一點性格都沒有了……哎…文也不行武也不行,你不做山賊,你想做狀元啊?省省吧你!改變什么形象,好好的做你山賊這份很有前途的職業去吧!”完全世俗化的語言,加之顛覆性的人物造型,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讓觀眾捧腹大笑之余,也不忘思考回味。詼諧幽默的語言是周氏喜劇作品的精髓所在。正因為有了它,才讓“周氏電影”為人們所喜愛。
二、詼諧語言對電影的影響
突破傳統,是“周氏電影”深得人心的因素之一。在愛情的表現上,周氏也能用自己獨特的語言藝術來詮釋,從而營造出一種截然不同的喜劇效果。《大話西游》中有一段經典的臺詞:“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感情擺在我的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才追悔莫及,人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你的劍在我的咽喉上刺下去吧,不用再猶豫了!如果上天能給我一次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哪個女孩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這段臺詞成了愛情的最好詮釋,也是電影中最打動人心的情感表達。正是通過這種臺詞的渲染,觀眾體會到了主角感人肺腑的愛情告白,從而動容、動情。這種語言對于畫面的渲染與標注,能“于無聲處見有聲”。
周星馳電影夸張的藝術畫面、草根式的語言直白、看似荒唐但又隱喻現實的故事,讓觀眾既愛又憐,達到了“嬉笑怒罵皆文章,荒唐戲謔訴真情”的效果。其詼諧幽默語言的產生,不僅依賴于文字自身的內在規律,更依賴于當下存在的語境,讓人過目不忘,從而推動華語電影喜劇搞怪風格的蔓延和升華。
教學中的非語言因素是指教師在教學中為了達到教學目的而有意作出的表情、動作和姿勢的總和。也有人把非語言因素稱為體態語或體勢語。教學非語言因素是相對于教學語言的。教學非語言藝術是教師靈活巧妙地運用非語言進行表情達意,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種創造性的行為。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非語言因素傳達的信息占人的信息交流的60%以上。教學是師生信息交流活動,數學教學也是如此。可見,數學教師必須十分重視在教學中學會運用非語言藝術,以優化數學教學過程。
一、恰當運用非語言因素,激勵學生樂學情感在數學教學中起動力的作用。以情感人,充滿情感的教學,能使學生樂學不倦。課堂上數學教師的激勵行為指教師的語言、面部表情和體態,對學生有激勵作用。教師除善于使用激勵的語言之外,還要富有激勵的情感,通過贊許的點頭,期望、稱贊的目光、眼神,贊美的手勢,會心的微笑,增強情感的感染力,使學生愉快地學習數學。如,教“約數與倍數”的概念之后,設計聯想訓練。教師講一句話,學生說出意思相同的另一句話。教師說:“24能被2整除。”一個學生說:“24是2的倍數。”此時教師用贊許的點頭,會心的微笑,作出認知與情感上的反潰“還可以怎么說?”另一個學生搶著發言:“還可以說‘2是24的約數’”,教師又給學生一個贊許的點頭。課堂上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形成良好的教風與學風。
二、恰當運用非語言因素,輔助教學語言表達的效果非語言因素一般不能單獨構成意義表達,教學非語言因素伴隨輔助于教學語言,語言藝術在非語言藝術的輔助下,可以收到“言語不多道理深”的教學效果。
數學教學常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從具體形象入手,再引導學生進行抽象概括,經歷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機地把表情、動作、姿態與語言表達結合起來,可以增強教學效果。下面是一位教師上《年、月、日》的教學片斷紀實:師:怎樣才能記住大、小月呢?你能想出好辦法嗎?(評析:激勵的表情、姿態與巧妙的設問有機結合。)師:大家觀察,7前面的大月都是什么數(單數)?而7后面的大月都是什么數(雙數)?我們就說7前單月大,7后雙月大。(評析:在教鞭動作的引導下,學生的思路展開,獲得科學記憶大、小月的一種方法。)師:還有什么辦法可以記住大、小月呢?同學們看課本第65頁,握起左拳頭,像圖中那樣,在左拳頭上從一月數到七月,再從八月數到十二月,拳頭凸起來的地方表示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2月外)表示小月。我找個小朋友帶大家數。
(評析:教師動作示范,引導學生觀察,輔以教學語言,又讓學生學會科學記憶大、小月的另一種方法。)數學教學中的非語言表達是在真實自然的現實情境中進行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教材的非語言因素,引導學生觀察數學現象,思考數學問題,透徹領悟數學知識。如,《圓柱體側面積的計算》中底面周長和側面展開的長方形的長的關系是學習中的難點,為突破難點,課前師生都準備一張較厚的長方形紙板:長15厘米,寬10厘米。學生在教師的示范下做以下動作(操作):(1)把這一紙板卷成一個高10厘米的圓筒,把它握在左手,掌心向上;右手指在圓筒底劃圈。(啞語:這是圓柱底面周長)(2)手慢慢放松,認真觀察這個底面圓的形狀變化,右手指著正在變化的曲線。(啞語:這是圓柱的底面周長)(3)把這張紙完全展開成為一個平面,右手指在這個長方形的長邊上劃一 劃。(啞語:這是展開后的圓柱的底面周長)這一片斷,由于教師充分運用非語言藝術,創設教學中非語言情景,化靜為動,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形成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氣氛。
三、恰當運用非語言因素,促進學生內部言語的發展著名的教育家布魯納指出:“一旦兒童能使言語內化為認識工具,就比以前更能以有效而靈活的方式將經驗的規律表現出來,并加以系統的轉換。”內部言語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盲語活動,是人們在思維活動中所伴隨的一種不出產的言語。
內部言語的形成是學生頭腦里認知同化的過程,是實現知識內化的思維方式。數學教學恰當地運用非語言因素給學生以適時的暗示、啟發,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維納入合乎邏輯的軌道。
近代國內外小學采用“無聲教授法”。把例題教學編成“小步子”的程序,利用電化教學媒體,教師從學生的思維反饋信息中,及時地運用動作、表情、姿勢等非語言手段,讓小學生參與和暴露思維過程”,使枯燥的數學教學變得生動活潑、新穎有趣。
這種無聲的非語言教學藝術吸引了全班學生,個個聚精會神,引頸而望,學生計算能力、思維能力得到發展,許多教師皆稱贊“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學特色。
總之,數學教師必須創造和運用非語言藝術,遵循“一法為主、多法相助”的教學方法優化原則,使語言藝術與非語言藝術得到完美的結合,使非語言因素與多種教學媒體、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協調運用,那么,數學課堂教學藝術將展示它新的風華。
論文摘要:高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信息管理中心,是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學術性機構。加強高校圖書館建設是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從管理理念、館員角色、館藏渠道、技術運用和服務功能等方面提出了加強高校圖書館建設的建議。
論文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可持續發展;建設
一、高校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高校有三大職能:培養人才、發展科技、服務社會,圖書館也承擔著為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相應任務。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基本要素包括辦學思想、學生來源、師資力量和圖書資料等,構成了高校辦學體系的基本內涵,是共同組成高校可持續發展的有機整體。圖書館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高校圖書館的建設關系到學校的發展,圖書館的發展與學校的定位密不可分。加強高校圖書館建設是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
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強調與社會、經濟和環境相協調的一種發展。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的一個重要部門,其可持續發展同樣應當與學校的發展環境相協調。強調協調和持續發展是指圖書館的發展與學校發展環境、發展目標應形成一體化的互相適應、互為動力和協調共進的配合機制。隨著社會發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圖書館的傳統意義正在發生全新的改變,其地位和價值越來越重要。社會信息化、數字化和知識全球化環境下,高校對圖書館的建設和完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圖書館作為高校教學和科研的知識資源庫和信息資源庫,既面臨著挑戰,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因此,高校圖書館應抓好自身建設,創新管理理念、轉變館員角色、開拓館藏渠道、運用現代技術和完善服務功能,促進管理水平的提升,與高校同步實現可持續發展,全面落實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職能。
二、基于可持續發展的高校圖書館建設的策略
1.創新管理理念
(1)創新館藏思路。館藏傳統意義上是指圖書館藏書,通常館藏是指包含人們記載、存貯、傳播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所創造的各類成果,并用文字、圖形、音頻、視頻等符號系統的在一定載體上記錄下來以供人們廣泛閱讀的精神產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高校圖書館建設發生了質的變化。因此,高校圖書館應創新館藏思路,一是要開拓館藏渠道,不斷豐富館藏資源,擴大和延伸收集、加工的內容和類型;二是要研究如何更大限度地開放和利用館藏資源,為讀者提供確切的、有價值的信息,更好地為讀者服務。
(2)創新服務觀念。讀者是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是圖書館存在的目的。沒有了讀者,即使有最豐富的館藏,充其量不過是一座藏書樓或博物館。高校圖書館要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正確認識和處理好館藏與利用的關系,從館藏導向過渡到以讀者為導向;從傳統的文獻借閱服務轉向多元化的信息服務轉變。
(3)創新人才機制。高校圖書館需要大批敬業、勤業、精業的圖書管理人才來保證高標準、高質量的開展工作。必須堅持人才管理創新,重視人才培養終身化、人才使用形式多樣化、人才發展特色化、人才激勵與考核制度化,造就一批既掌握傳統的圖書館工作方法,又能熟練運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外語進行工作;既懂得信息技術和現代圖書管理知識,又熟悉學科與專業發展需求;既能處理圖書館常規業務,又能應對圖書館復雜事務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4)創新經營理念。信息是一種無形商品,圖書館作為收集、整理和傳遞信息的重要機構,應隨著信息產業的升級與發展,逐步實現向社會全方位開放,實踐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高校圖書館要創新經營理念,拓展信息資源有償服務領域,培育與探索圖書館的信息產品和服務市場,使高校圖書館的功能不斷擴展和外延,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資源利用率,積極為社會上和地方上的讀者服務,增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轉變館員角色
館員是指圖書館工作人員,是圖書館各項工作的管理者和組織者。如果說館員被歷史賦予的第一個社會角色是“藏書保管者”、“知識守護者”,那么在信息化、網絡化的今天,館員不僅是文獻收集者、知識守護者,也是信息開發者、加工者,更是知識和信息的傳播者、借書育人者。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面對新形勢,館員要轉變角色,從圖書“館員”,逐步向信息領域的“專家”、“行家”、“信息領航員”、“網絡管理員”和“信息工程師”等角色轉變。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熟練掌握各種檢索工具和技術,提高信息技術綜合運用能力,努力去做一個優秀的“信息導航員”,以熱情的服務態度和嫻熟的服務技能服務廣大師生。
3.開拓館藏渠道
館藏是圖書館的物質基礎,也是圖書館的精神力量。圖書館的館藏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著圖書館的價值水平和實現程度。現代圖書館的收藏范圍越來越廣,館藏也從傳統意義上的文獻收藏向多方位收藏拓展。大凡與人類文明有關的一切記錄及其載體都可以納入現代圖書館藏品的范圍,除擁有各種形式的文字記錄外,收藏應向各種實物或博物資料延伸。諸如工程圖、照片、廣告、明信片、月份牌、書畫、年畫、掛歷、香煙牌子、商標牌、火花、郵票、錢幣、獎章、手工藝品、模型、玩具、地球儀、樂譜、服裝及玻璃器皿等實物資料也將成為十分珍貴的館藏資源。高校圖書館還應根據學校的學科建設與發展等實際情況,努力為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如浙江師范大學作為一所集文學、理學、工學、教育學、經濟、政法、藝術、體育等學科門類于一體的綜合性大學,其圖書館開拓館藏渠道,豐富各專業門類所需的館藏資源,將收藏現有的文獻資源向各種實物或博物資料延伸,可以為師生的教學與科研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服務。
4.運用現代技術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運用到圖書館工作的各個管理環節,高校圖書館建設已經向管 理自動化、載體數字化、服務網絡化發展。
(1)管理自動化。圖書館管理自動化主要包括圖書采訪、編目、借閱、流通、期刊管理、讀者管理、典藏管理、閱覽室管理、公共檢索等自動化;利用計算機實現藏書分類統計、流通統計等數據統計的自動化;讀者通過計算機實現檢索圖書資料的自動化;通過網絡實現圖書館信息的自動化,實現加工新書通報、超期催書單、卡片目錄、書標、書證等自動化。圖書館管理可以運用現代的集成管理系統和大型資源整合工具,為讀者利用圖書館資源提供便捷的平臺,充分發揮圖書館功能和效率,使讀者更加方便、高效地利用圖書館資源。
(2)載體數字化。隨著科技的進步,圖書的載體向高科技的數字化新型載體發展。圖書館數字化載體主要包括各種電子出版物、利用網絡實現共享的“網絡圖書”。目前,很多普通紙質圖書也有“圖書+光盤”的形式出版,體現了圖書的數字化趨勢。數字圖書館的館藏數字化,通過因特網將各Web服務器上的資源庫連接起來,為更多的人提供服務。網絡圖書以網絡形式傳輸,傳播速度快,成本低廉,時效性好,已經成為最有發展潛力的圖書載體形式。
(3)服務網絡化。互聯網的普及和管網的建設,使人們的閱讀方式正發生變化,傳統的閱讀方式正向數字化的閱讀方式轉變。高校師生可以在辦公室、學生寢室和家里通過上網就能獲取種種閱讀信息。直接來圖書館借閱的讀者,從表面看來似乎少了,其實不然,通過電子圖書館、數字圖書館電子閱覽、網絡閱覽的人越來越多,圖書館服務功能正向網絡服務方向拓展。圖書館的網絡服務體系包括數字化信息的存儲管理體系和信息的傳輸服務體系。數字化信息的存儲管理體系是指數字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的自動化;信息的傳輸服務體系是指通過圖書館的服務器與局域網、國際互聯網的高速連接提供優質的信息服務。網絡的普及性和便捷性,使圖書館有大量的信息提供給讀者,滿足了讀者的各種信息需求。
5.完善服務功能
(1)信息服務。根據學校的學科與專業發展情況,收集、整理、制作各類專業信息,編制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目錄索引、文摘、匯編、索引數據庫等。
(2)網絡服務。除為讀者提供傳統的借閱服務、參考咨詢、情報檢索等服務外,還可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對館藏文獻進行更深層次的開發,并為讀者提供網上服務、全文檢索、多媒體檢索、網絡咨詢等。
(3)培訓服務。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培訓等形式來普及網絡知識,培養讀者學會使用現代圖書館,提高讀者的知識加工能力,使讀者盡快掌握各種信息資源的存取方式,能快速收集所需信息資料等。
(4)增值服務。利用良好的圖書館信息技術設施設備,開設一些有償的增值服務,如出租演講廳、報告廳、音響廳等。
(5)延伸服務。提供便民設施方便讀者。如代借、代譯、復制、查新、書店、展覽等。
(6)社會服務。在服務本校教學、科研的同時,為社會提供信息咨詢和信息服務等。
加強高校圖書館建設是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社會信息化、數字化和知識全球化正改變著圖書館的性質,高校對圖書館的建設和完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圖書館機遇和挑戰并存,只有堅持館藏思路、服務觀念、人才機制和經營理念方面的創新,抓好自身建設,發揮自身優勢與特色,才能實現與學校發展的協調、和諧與共進,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錢鐘書的語言藝術中,諷刺是舉足輕重的一種語言手段。錢鐘書沒有用說教的方法來揭示他所看到的社會弊端,而是用諷刺對那些丑惡現象進行無情的嘲諷,在小說《圍城》中便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錢鐘書運用諷刺的手法是高超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多元化的。品味小說,回味無窮。 一、獨特的比喻藝術
1.比喻的多樣性和新穎性。
錢鐘書的比喻因其見識廣博,機趣睿智,在取材上具有多樣性,沒有重復雷同,選材也是從不同的角度去挖掘,新穎獨特,雅俗共賞,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錢鐘書常常采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事物做比喻,如“你們新回國的留學生,就像新出爐的燒餅,有小姐的人家都搶不勻呢。” “二奶奶三奶奶打扮得淋漓盡致,出了汗,像半融化的奶油喜字蛋糕。”等句中的喻體“新出爐的燒餅”、“半融化的奶油喜字蛋糕”都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事物,看似平淡無奇,用在這里卻顯得通俗易懂而又生動貼切。除了常聽、常見、常用的事物,他還能將典故和一些抽象、虛幻的觀念引用自如“狗為著追求水里肉骨頭的影子,喪失了到嘴的肉骨頭,跟愛人如愿以償結了婚,恐怕那時候肉骨頭下肚,倒要對水悵惜這不可再見的影子了。”“方鴻漸受到兩面夾攻,才知道留學文憑的重要,這一張文憑,仿佛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避丑;小小的一片紙可以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這兩個比喻句分別取材于《伊索寓言?河中肉影》和《圣經?創世紀》中的故事,用在這里讓人忍俊不禁,又能受到奇特的效果。
2.比喻的諷刺意義
我們知道,手段并非目的,比喻作為一種修辭手段,在小說《圍城》里,它的目的便是為整部作品的諷刺藝術服務,而這些另人拍案叫絕的比喻手法的運用,極大的增強了小說的諷刺效果。在這部小說中,錢鐘書用了數百個形式多樣的新穎的具有深刻意義的喜劇性的比喻并不是孤立的,諷刺是他語言的重要部分,而他所鐘情與的比喻邊式他諷刺語言的一大特色,運用起來靈活自如,得心應手,而又有深刻的諷刺意義,將比喻的諷刺意義和幽默意義完美融合。錢鐘書的筆尖如同針尖一樣的次如肌膚,用極其深刻的比喻進行無情的諷刺。正是用這些形象深刻的比喻使整部小說的諷刺意義更加鮮明突出,也使小說具有了更大的形象性與生動性。效果更強烈,主題更深刻。
二、針尖般的語言藝術
1.個性飽滿的人物刻畫
《圍城》這部小說中涉及到了大大小小幾十個人物,這些人物性格各式各樣,錢鐘書對選出的人物都做了富有個性的刻畫,足見其對語言有著駕輕就熟的能力。例如在寫第一次出場的“哲學家”楮慎明時,這樣寫的:“一個身背高額,大眼睛,蒼白臉,戴夾鼻金絲眼鏡,穿的西裝袖口遮沒手指,光光的臉,沒胡子也沒皺紋,看起來像個幼稚的老太婆或者上了年紀的小孩字。”以及后面的他最恨女人而不肯佩眼鏡為對蘇文紈打翻牛奶和吹噓自己與國外的哲學家羅素等常有聯系時,實際上也正揭露了楮慎明他自己的空虛無聊及無恥下流,肖像描寫生動形象。
除了生動的肖像描寫外,錢鐘書還能巧妙的運用英文和文言文等語言描寫塑造人物形象,并善于刻畫人物心理,通過其心理描寫展現性格特征,品位小說,便可以深深體會。
2.惟妙惟肖的心理描寫
心理描寫總是作者著重筆墨去描寫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很好諷刺機會。因為心靈的想法是人物最真實的感情,而人物的舉止,說話不一定會像心靈一樣真切,為了避免自己的迂腐被別人揭穿,書中的人物時常用不真實的行為來掩蓋自己的丑陋。
從這些心理描寫中,心理與行為舉止的反差給予了諷刺的資本,也讓讀者對這些角色產生厭惡。借此諷刺那些丑陋的心靈,由隱到現,由暗到明,慢慢的揭露了范懿的愛慕虛榮,最終諷刺的味道愈加強烈。
3.不可忽視的寫景映襯
《圍城》中的景物描寫是小說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雖然所占比例并不是很多,但能從錢鐘書對景物的描寫中仍能看到其藝術特色的表現,同樣具有很好的審美價值。《圍城》的第一部分,在寫方鴻漸吻了鮑小姐,而她里區撇下方鴻漸在甲板上后,有這樣一段描寫“天空早起了黑云,漏出疏疏幾顆星,風浪像饕餮吞吃的聲音,白天的**大海,這時候全消化在更廣大的昏夜里。襯了這背景,一個人身心的攪動也縮小以至于無,只心里一團明天的的希望,還未落入渺茫,在廣漠澎湃的黑暗深處,一點營火似的自照著”。所描寫的景物是與這時方鴻漸的心境想對應的,“廣大的昏夜里”的“疏疏幾顆星”猶如方鴻漸心中熒火似的那點希望,這也就暗示了方鴻漸追到鮑小姐的希望是幾乎沒有的。小說中的好多出的自然景物的描寫都有這樣的作用,因而成為不可缺少的部分。
結束語
《圍城》我們展示了一個豐厚獨特的新天地,在小說那對社會不容情面的蹊落、挖苦的背后,又蘊涵著作者那樣多的對人生的熱望,通過方鴻漸的命運,剖析當時灰暗社會的丑陋,更重要的是想喚醒在“圍城中徘徊、掙扎的人們,沖破圍城,去走自己的新路”。因此,錢鐘書獨特諷刺藝術,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論文關鍵詞:教師;教學語言;啟發性;關鍵;人才
論文摘要:語言是人類進行思維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學語言是教幣引導學生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不論是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還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等都離不開教學語言,而且教師教學語言水平的高低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師潛心探究教學語言至關重要。
教師在探究提高教學質量的問題時,往往注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試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卻忽視了課堂教學語言的運用問題。事實上,同樣的教學內容,因教師教學語言水平不同,其授課效果是不一樣的。那么,教師的教學語言在講臺上如何精心施工呢?筆者在搜集大量文獻、深人調研千名學生和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應從以下幾個層面上下功夫。
一、教學語言因學科不同而變化
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教師使用教學語言進行教學的過程是傳授知識開發學生智力的過程。但因學科性質的不同,教師的教學語言應有所不同。僅舉幾個例子:
例一,大學語文課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思路以及培養學生想象力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教師要用富有時代氣息的語言感染學生,善于進行恰如其分的描繪、夸張、形容和比喻等。出自語文教師之口的講授,應該是聲情并茂,妙趣橫生,瑯瑯上口,娓娓動聽的藝術杰作。這樣才能開拓思維,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增強內涵力,發展智力,培養創新能力。
例二,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思政課教師是學生的人生導師,是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至關重要,同時也是培養他們論說能力、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的一門主要課程。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有創造性,增強時效性,而且教師的教學語言還應該具有科學性、邏輯性、論證性,善于言辭,長于論辯,其教學語言應像一塊無形的“磁石”一樣,緊緊聚攏學生的思路,善于誘導學生從復雜的現象中抓住主要矛盾,認識事物的本質,以及培養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層面、全面地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三,英語課從某種意義講是一門實踐課。教師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聽說讀寫譯諸方面的基本功得到訓練和加強。因此,教師在組織英語教學時,特別要創造語言環境,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大量的練習,達到熟練掌握英語語言的能力乙同時在課堂上教師無論是檢查、講解、分析、總結,還是復習,應根據不同的授課內容,用生動的標準的口語啟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通過以上幾門課的實例說明,做為一名卓越的大學教師必須用語言學家的用語準確、數學家的邏輯嚴謹、演說家的論證雄辯和藝術家情感豐富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創新火花和創意亮點,給學生留下難忘的印象,這種印象不但不會隨著下課的鈴聲而消失,而且將會終身受益。
二、教學語言的精心施工
(一)富有啟發性
由于受傳統教學體系的影響,在很長的時間內注人式的教學方法在高校還占有一席之地。近幾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深人開展,雖然有所改變,但是這種狀況仍然存在。這就會導致束縛學生智力的拓展,阻礙學生創新能力的開發與培養。筆者認為,教師的教學語言應具有思想性、科學性、邏輯性、啟發性、探究性和互動性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啟發性。要做到這一點教師上課時就要使學生處于高度興奮狀態的同時,鼓勵學生具有質疑問難的精神,開闊思維,大膽想象,超常發揮。對于學生中的好奇心和勇于提問的精神給予呵護和積極引導。李政道教授曾對科技大學的學生說:“好奇心很重要,好奇才能敢問”。“最重要的是要提出問題,否則將來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所以,教師要特別注重啟發式教學,善于激起學生的疑問,鼓勵學生質疑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啟發他們發現問題和探討問題,久而久之逐漸形成習慣,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在我國科技發展、經濟騰飛、社會進步的過程中起到中流砒柱的作用。
(二)用語準確性
對教師的教學語言既要有嚴密的邏輯性,豐富的知識性,更要有其準確性。無論是人文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傳授知識的第一要義就是用語準確。否則,豈不是謬種流傳,誤人子弟!特別是對于那些重要的概念、定理、公式、原理、法則等表述,更是來不得半點失真和含糊。要花大力氣反復斟酌所用詞語、句子的意義、內涵等,切記用精當的教學語言,而不能拖泥帶水,哼哼嘰嘰,重復呷嗦,一是對有關內容講不清楚;二是容易產生歧義;三是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三)內涵創新性
據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科瓦列夫的一項研究資料表明:64.6%的大學生最器重的是教師的博學多識,才華橫溢。在我國,也有不少類似的調查研究數據佐證了這個結論。具體地說,內涵的創新性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第一層面,表現在教師能創造性地利用本身淵博的知識,精當地處理教學內容,并能深層次的拓展與延伸;第二層面,表現在教師教學時不僅傳授知識,旁征博引,更重要的是能把學生引導到更高層次的知識境界;第三層面,表現在教師能將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天衣無縫地融人到有關的教學內容中。從某種意義講,教師教學語言的理精辭美,對同學心靈的健康和成才至關重要,將會引導他們起航未來,揚帆夢想。
(四)聲調節奏性
說到教師上課語言應有節奏感和旋律美,用精湛的教學語言點燃學生的知識之光。
首先,教學的聲調要富于變化,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教師的教學語言應抑揚頓挫,分輕重緩急,有時如春風細雨,有時又需要嚴肅莊嚴地告訴學生某一事物的真諦或者斬釘截鐵地闡述某一學科的定理等。
其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根據其教學內容可以靈活發揮,有段落、句子、標點、情感等停頓;停頓的口氣、神態、時間是不同的,運用得當,對集中學生的思路、喚起學生的情趣、引起學生的注意和強化學生的記憶等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達到停頓的妙用。
第三,如果教師的教學語言能夠融播音員的清晰、相聲大師的幽默、評書演員的流利、“故事大王”的激情于一體,教師講的課才是生動的、形象的、感人至深的、富有魅力的,才能引導學生同教師一起遨游在知識的海洋中,使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成為最迷人的課。
(五)情感激勵性
以塑造靈魂為己任的教師,既要用知識教育人,也要用情感感染人。有人曾說,“情感語言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東西”,這就是說教學語言一旦飽含情感性,才能產生“聽語動容”“受言激情”的神奇效應。實踐證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是有著強烈的情感色彩的,特別是教師進人激情狀態后,情感語言能叩擊學生心弦,引起共鳴,獲得高質量的教學效果閻。進人激情狀態后,教師也會自然地運用輔助語言—手勢語言,上課時教師手勢語言的運用一定要善于用較少的手勢語言去襯托、強調關鍵話語,實現高精度、高效率的非教學語言信息的交流。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很強的敬業精神,熱愛自己的職業,喜愛三尺講臺,兢兢業業,辛勤耕耘,不計名利,甘為人梯,成功不必在我、奮斗當以身先的精神,成為有真知灼見的教學語言大師。
綜上所述,教學語言是一門藝術,表面上看是口才問題,實質上是教師學識與修養問題。正如著名教學名師所說:“教師的語言是鑰匙,能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高校教師一定要下功夫通過不斷地修煉,提高語言修養,根據不同的課程和學生的心里特點,運用豐富多彩的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而且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思維,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的同時,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在工作崗位上施展自己的語言魅力和學識魅力,才能落落大方、從容不迫、鎮定自若的演講,才能思維敏捷、條理清晰、口似懸河地答辯,才能成為口才出眾的創新型、實用型和復合型人才,才能為年輕一代架起心靈的彩虹,打造精彩的人生。
論文關鍵詞:《圍城》 語言藝術 移 廣度 深度 諷刺效果 局限性
論文摘要:本文所說的“移”是挪移、轉換的意思,它涵蓋了一些經典而不常見的修辭手法,如移就、移覺、移時、移序以及移義、移態、移碼等。《圍城》中語言的“移”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體現得非同一般,我們可以由此看到他那自由的審美風度、智慧和學識的廣度及深厚的人文情懷。當然,“移”為小說帶來強烈的諷刺效果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它的局限性。
錢鐘書是一座“文化昆侖”(舒展語),上山取寶,各有各的手眼。錢學包含了文辭、文章、文學、文藝、文明與文化,古今總攬,中西打通,博大精深,為各門學科提供了各需所能。后學疏淺,高山仰止,從“錢學”中讀中國語文的智慧與知識,我也只能“以管窺天”,僅從《圍城》這部著作中,談談我對其中語言“移”藝術的一些思考。所謂“取一勺飲”,這也是錢鐘書“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1]的開放性學術精神所包含的。
本文所說的“移”是挪移、轉換的意思,它概括了一些經典而不常見的修辭手法,如移就、移覺、移時、移序以及移義、移態、移碼等。《圍城》中語言的“移”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體現得非同一般,由此,我們似乎可以聽到錢鐘書的理想心聲“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他那自由的審美風度、智慧和學識的廣度及深厚的人文情懷。
一、“移”的廣度
《圍城》中“移”的廣度,主要體現在“移”的種類和形式的多樣性上,以下是對文中“移”類型的大致歸納和簡要分析。
1、移就
《辭海》中“移就”定義為:“甲乙兩項相連就把原屬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飾語移到屬于乙上”。這是一種超乎尋常的語言現象,也是詞語搭配的創造性運用,在《圍城》中筆者暫且總結出以下三種類型,例如:
辛楣和李梅亭吃了幾顆疲乏的花生,灌半壺冷淡的茶,同出門找本地的教育機關去了。P100
柔嘉打了個面積一方寸的呵欠。P169
李梅亭想不到他會這樣無抵抗,反有一拳打個空的驚慌 。p32
例一中移人于物,此類“移就”又稱“移用”。疲乏的花生米,冷淡的清茶,全是兩人心態的透露,“花生茶”是物,“悲哀冷淡”是人的七情之一,雖在寫物,實在寫倆人旅途中的疲軟。例二則為移物于物。“呵欠”是無形無狀,作者卻故意寫成有形之物,以“面積一方寸”加以形容,極言呵欠之大方,鴻漸在發表了長篇議論時,柔嘉只打呵欠,也暗暗諷刺了先前柔嘉對鴻漸的良苦用心。例三移人于人。“一拳打空”本指一個人的動作,“驚慌”則為一個人的心理,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諷刺了這一類定要在言語中占優勢而又失敗無趣的形象。
2、移覺
“移覺”在修辭上又稱“通感”。《莊子·人世間》“夫循耳目內通,而外于心知”為通感提供了哲學基礎,因錢鐘書一篇《通感》[2]的文章而正式被納入修辭學的新成員,錢鐘書認為“六根互為用”,所謂“感受之共產”,在圍城中移覺的運用也俯拾即是,體現在視覺、嗅覺、聽覺等方面的打通與交通。如:
大碟子里幾塊半生不熟的肥肉,原是紅燒,現在像紅人倒運又冷又黑。P90
心里想這真是法國新回的女人,把巴黎大菜的“臭味交響曲”都帶到中國來了。 P33
有時候這一條絲高上去,高上去,細得,細得像放足的風箏線要斷了,不知怎的要過一個峰尖,又降落安穩下來。P82
例一中屬視覺移植,又冷又黑的紅燒肉為眼前所見聯想到紅人倒運,那半熟不熟的既是肥肉,更是對那些投機取巧的所謂紅人的諷刺。例二屬嗅覺移植,這臭味如交響曲把人熏得反胃體現得淋漓盡致。例三屬聽覺移植,這是形容鴻漸鼾聲的一段,聽覺轉為眼前之景,形象可感,讓人不得不驚嘆于轉移之妙。
3、移時
《修辭通鑒》中“移時” 定義為:“把不同時代的事物扯在一起,以明顯的時空錯位,顯示特殊的語言情趣”。[3]《圍城》中的移時體現得尤為鮮明,其中古今打通,中西打通,使讀著縱橫百闔,馳騁于文化天空。例:
鮑小姐打她一下道:“你!蘇東坡的妹妹,才女!”——“蘇小妹”是同船男生為蘇小姐取的外號。“東坡”兩個字給鮑小姐的南洋口音念得好像法語里的“墳墓”(tombeau)p3
例句中鮑小姐簡短的一句加以精辟的議論,古今跨越東西,貫通中西。稱蘇小姐為蘇東坡的妹妹,造成特殊的語言情態,從而蘇小姐的形象讓人感覺滑稽可笑,加以法語使語言更加生動有味,從而強化了蘇小姐并非真正才女這一語意 。
4、移序
這里所稱的“移序”就是調整語序,即“為了表達上的需要,將前文中的詞或語速的順序做適當調整,組成新的詞,從而產生了新的意義或新的情趣”。漢語沒有明顯的形態上的變化,因此語序的轉換成了漢語中的最重要的語法手段。[4]在分析沈太太皮肉下垂像“圓殼的行軍熱水袋”時,有學者評價得很有特色,稱她年齡不大,正是“徐娘半老”[5],就是典型地運用了移序。如:
好幾個拿介紹信來見的人,履歷上寫在外國“講學”多次,高松年自己在一個小國里讀過,知道往往自以為講學,聽眾以為他在學講——講不來外國話借此學學。P114
“講學”意味著“有學問的人公開教授自己的學術理論”,這是一個具有很高水平的學術行為,而“學講”意味著“學習講話屬于最底層的言語行為”。語序上的差異導致了語義上的高低差別,而語義上的變化與合理思維產生偏離于是詼諧而生,表面上語序的轉移,卻深刻地諷刺了那些不學無術,自吹自擂的丑陋形象。
5、移義
在漢語中,詞語具有多義性,特定的詞語環境限定多義詞只能實現特定的某一意義。《圍城》中巧妙地利用了語言環境的不同,使得一詞的意義不露痕跡的轉為另一意義,給人一種錯覺之感,造成一種出其不意的效果。如:
后來跟中國并肩作戰的英美兩國,那時候只想保持中立,中既然不中立也根本立不住,結果這中立變成只求在中國有個立足之地。P178
高松年身為校長對學校三院十系的學問樣樣都通,這個通就像火車暢通腸道通暢的通幾句門面話從耳朵里進去通到嘴里出來一點不在大腦中停留。P138
“中立”一詞的拆分新解,深刻而辛辣地諷刺了當時帝國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的丑陋行徑。而“精通”取“穿過”之意,幽默真實地刻畫了高松年自耳朵進從嘴里出,不動聲色地對學識淺薄而又自命不凡的高松年進行有力的抨擊。
6、移碼
所謂“碼”即“語碼”,廣義上是指人們在交際中采用任何符號語言,可以是一種方言,語體或語域。筆者所指的“移碼”是指在同一部作品中語法的轉換,也就是指“兩種或多種語法成分在文中的并置”。[6]例 :
但唐小姐會欣賞會了解,這謊話要博她一笑,他又欣然寫下去,里面說什么:“昨天承示扇頭一詩,適意有所激,見名章雋句,竟出諸傖夫俗吏之手,驚極而恨,遂厚誣以必有藍本,有時取決,必實未安。叨在知愛,或勿深責 。”p45
蘇小姐勝利的微笑低聲說:“embrass-moi!” p56
正如方鴻漸所想的,用文言文比現代文妥當,詞意簡約含混,是文過是非輕描淡寫的好工具。在文中夾雜一段文言文足見方鴻漸的迂腐,極大地諷刺了他撒謊的本領以及想到唐小姐會欣賞時,他那欣欣然的丑態。當然在《圍城》中不僅有一段式的移植也有一詞式的移植;不但有文言文的加入更有法語英語的嵌入。一詞式移碼顯得文章靈活多變而外文又不會有文言那么生分,有白話那樣容易討人親熱,只有英語允許人坦白的講“我親愛的”“你的極虔誠的”。第二句中蘇小姐用法文表現了她大家閨秀的形象,即使受過西方文化的熏陶,還是說不出“吻我”二字。有意的移碼避免了肉麻及一些社會的尷尬。
二、“移”的深度
世界是無限豐富和千變萬化的,人的感覺也是如此,這就為人的感覺轉移的深度提供了可能。《圍城》中大幅度突破人類習慣性思維,通過語言或語言創造的意向挖掘事物的深隱特點。以下通過橫向和縱向兩方面談談《圍城》中語言轉移的深度。
1、對相鄰而又不同經驗的感覺轉移。
世界上的事物,人們關于世界上的經驗都是互相聯系的,絕對不相關聯的經驗可以說是不存在。兩個經驗之間的距離愈遠,差別愈大,區分越容易;而兩個經驗距離愈近,差別愈小,區分越難。而《圍城》中,錢鐘書善于對鄰近的感覺經驗進行游刃有余的切分與剝離,從而做到恰如其分的感覺上的轉移。可以從一個具體的例子說起:
方鴻漸看唐小姐不笑的時候臉上還依戀著笑意,像音樂停止后裊裊空中的余音。P28
他想這是唐小姐還自己的,將來跟他細細算賬,微笑從心底泡沫似的浮上臉來,痛也忘了。P32
曹元朗臉上一圈圈的笑痕,像投了石子的水面。P41
這都是寫“笑”,且都是“微笑”,笑是一種肌體感覺,沒有實體,作為一種感覺能夠表現出來本來就不容易,更何況是將各種“微笑”的界限明顯的區分開來,那真叫困難。這里作者巧妙運用比喻,使其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第一種,那是方鴻漸對戀人的思戀,表現出心中的無比歡喜,其微笑余音繞梁,三日未絕。第二種,微笑可“浮”在臉上,是方鴻漸心中的自慰,也暗示了方唐兩人的關系如泡沫似的最終虛無。第三種是假意的微笑,諷刺了曹元朗那“詩有意義是詩的不幸”的“高見”。
2、對前后相鄰而又相近的經驗在情感和情緒上的轉移。
對于在某種情感和情緒上的變化,距離近,差異小,有時很容易被忽視,而這種細微的轉移最能體現作者感覺的敏銳以及思想的深度。例如:
他靠紗窗望出去。滿天的星又密又忙,它們聲息全無,而看來只覺得天上熱鬧。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長成的女孩子,但見人已不羞縮,光明和輪廓都清晰刻露,漸漸可烘襯夜景。小園草地上的小蟲瑣瑣屑屑地在夜談。不知哪里的蛙群齊心協力地干號,像聲浪給火煮得發沸。幾星螢火優游來去,不像飛行,像在厚密的空氣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陰黑處,一點螢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綠的小眼睛。P17
這是方鴻漸回國后,面對職業不容易找,戀愛不容易成就的現實,覺得自己渺小,懦弱的感情變化之景。整個景色從“動——靜——動”,從“天——地——天”地移動變化,正是方鴻漸心靈感情起伏的體現,“熱鬧”的滿天繁星表明內心的雜亂,而月亮漸漸地可烘托風景則表現了主人公心中漸漸趨于平靜而突然又覺得羞澀難以見人。而后“小蟲”“蛙群”瑣瑣屑屑又增添了心中的煩躁,漂泊不定的心靈覺得此時的螢火蟲也在“漂浮”,“夏夜中微綠的小眼睛”又使方鴻漸在絕望的陰黑中又似乎看到了一絲希望。簡短的一句在景物描寫上的轉移將心情的微妙變化描寫得淋漓盡致。
三、《圍城》的“移”所體現的諷刺效果及其局限性
錢鐘書著作中諷刺的筆法幾乎無所不在,無所不用,他就如同一個魔法師用其魔筆將社會、歷史政治、文化、人事、心理、心態繪就了一張豐富而又博大的諷刺畫面,又以其特有的功力使已有的圖形與色彩相互轉移,從而滲透、形成了廣、深、俏、奇的獨特風采。其在短篇小說《靈感》中解釋作家學到成功的秘訣是“深知中學生是他的好主顧”的原因的時候說:“只有學生,這些有頭腦而尚無思想喜歡聽演講,容易崇拜偉大,充滿少年維特的而非奇特的煩惱的大孩子,才肯買書,訂閱新雜志。”在這里“維特”與“奇特”一字的轉移,根據語義將其組合到一起,產生了強烈的諷刺意味。而《圍城》中運用語言移動技巧,更是形成了一幅比沈從文《八駿圖》更為荒誕的知識分子群落圖。在這里有“方頭鋼筆”蘇文紈;“局部的真理”鮑小姐;“寒暑表”方鴻漸;“空心大蘿卜”趙辛梅;“老科學家”高松年……小說通過對人物外貌、心理、生平履歷,行為方式用其極強的想像力加以移植,對其傳統文化觀念中的道德、倫理、宗教、哲學、文學藝術以及教育制度的種種弊端進行了猛烈的諷刺,在前文中評“移”之廣度和深度中便可得知,在此不再贅述。
在讀《圍城》時,我們一方面為《圍城》語言“移”的藝術所折服,然而一方面又覺得它缺少了些什么,至少沒有《紅樓夢》的渾茫感。筆者認為主要是這個轉移藝術是以作者的視覺在審視小說中的人物,而真正移動的地方卻忽略了,前文中的各種移動從未與小說主人公移疊在一起,并沒有與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相融。正如《圍城》所繪就的這張畫缺少了與所有圖形相融的底色,從而拉開了讀者與人物及其情節的距離。 另外,《圍城》中的有些聯想的轉移似乎過量,從而影響了整個畫面所要表達的效果。如:描寫一個不足兩歲的孩子說到“一個算不得人的孩子——至少船公司沒當他是人,沒要他父母為他補買船票”。他的相貌是“塌鼻子,眼睛兩條斜縫,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遠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對于一個未足世事的小孩,應該是天真無邪,什么都不懂,聯想到不是人、害相思病確實有些諷刺過了頭,從而缺乏畫面的真實與協調感。再如,鴻漸突然覺得“在這種家庭空氣里戰爭是不可相信的事,好比光天化日之下沒人想到有鬼”。《圍城》中的知識分子似乎都沒有一絲愛國之情,戰爭發生了置之不理不大可能,即便行動上沒有,在心里上也應該有所觸動,這種寫法我認為有些不合邏輯。
不過,總體而言,這種缺少及過度的轉移藝術的局限還是有限的,對整個《圍城》中心意向影響不大。
四、影響語言移藝術的主觀因素
錢鐘書是一個不能以現代科技范式來規范的智者,在這個講究分工明晰,思維條塊分割的科學時代,他有一個另類的思維,通過“移”藝術將自己各種思想表現得游刃有余。究其原因,筆者認為與他三個方面的主觀因素有關。
首先,錢鐘書有一種自由審美的風度。錢鐘書似乎站在圍城外看圍城,正如他在人生邊上看人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然而走得出此山又如何,“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錢鐘書站在這個高度自由地洞悉人世間的一切,從人世婚姻中看到圍城似的婚姻觀;從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隔離,看到孤獨者的圍城心境,于是使其作品上通于神而下達于人世間。
其次,他擁有智慧與學識的廣度。錢鐘書在國學西學外語方面無不精通,國學中經、史、子集,西學中的哲學、心理學、美學、文學無所不及,在外語方面除了精通英法外,還掌握了西班牙語、意大利語、德語、拉丁語等等,因此在《圍城》中文字便可達到東西貫通,包羅萬象。而在社科院曾流行這樣一句話“何其芳同志的理論素養+錢鐘書先生的豐富知識=治學的最高目標”[7]。這話筆者認為不妥,在錢鐘書豐富的知識背后無不灌注著浩瀚的思想與哲人的智慧,如“圍城”之喻,“人的缺點與猴子尾巴”之喻,無不表現出他對宇宙人生的認識及極高的智慧。“一切自傳都是別傳”[8],《圍城》中對哲學尤為瞧不起,實際上正表現了錢鐘書無不受莊子、尼采、叔本華等哲學大師的影響。
另外,也是錢鐘書深刻人文情懷的再現。從《圍城》我所看到的男女平等來說,正是因為他生活中也擁有這種情懷。錢鐘書一生只有一個女兒,他曾認真地對楊降說:“假如我們再生一個孩子,說不定比阿圓好,我們就喜歡那個孩子了,那我們怎么對得起阿圓呢?”在小說中多次體現了這種思想。如,移用西班牙諺語:“運氣好的人生孩子,第一胎準是女的”[9]。他還借用方鴻漸之口轉述自己的觀點:“女性解放還是新近的事實,可是已是這樣的顯著,我敢說,在不久的將來,男女兩性的分別要成為歷史的新名詞。”
“錢鐘書的文本是超越簡單文類語體的天人文本”,[10]在《圍城》中,本文僅從語言轉移的角度窺破九牛中的一毛。從語言轉移的深度和廣度中,我不得不折服于這位語言大師的鋒芒與涵養、散漫與嚴謹、肆端與博綜、精細與宏觀的語言技巧。正如錢鐘書自己所說:“隨你怎么把作品奉獻給別人作品總是自己的。”[11]《圍城》是一座語言寶庫,它有待于更多的讀者來“取一勺飲”,來發現更多的奧秘。
眾所周知,舞蹈是一門綜合藝術。它集人體動作、音樂、服裝、舞臺美術、色彩、燈光和情節于一體,主要依靠人體動作來塑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舞蹈與其它綜合藝術有許多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如,在歌劇、音樂劇、戲劇、合唱音樂等舞臺表演藝術中,語言因素是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而在舞蹈藝術中,語言藝術卻很少參與。
從藝術發展的規律看,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結合是一個自然的趨勢。我們知道,原始歌舞是詩詞、音樂和舞蹈的結合,現代的舞蹈藝術為什么不能有更多的語言因素參與呢?事實上,有許多理由可以把舞蹈動作與語言藝術結合起來。西方的現代舞蹈家們已經重新認識了語言的功能,他們大膽探索語言在舞蹈作品中的運用。在國內,除了歌舞結合中的歌詞之外,以較單純的語言形式參與舞蹈表現的作品還不多見,這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和開發。
在國內的舞蹈作品中,語言與舞蹈的結合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語言在舞蹈創作中的運用
1、歌編舞
以歌編舞,舞盡曲意。歌編舞是以歌曲的旋律、風格和歌詞的意境為基礎創編的舞蹈。語言在這里是以歌詞的形式出現。歌詞加上音樂的翅膀,使歌聲在所有樂聲中最富于表情和魅力。用歌聲作為舞蹈的伴奏最為自然、和諧。所以,用歌曲編舞這種形式極為多見,是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當然,其中自然少不了歌詞這個語言因素的作用。
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歌曲,往往成為舞蹈創編者選擇的對象。有的直接選用完整的歌曲,有的把歌曲作一些改變;有的選擇歌曲的一個片斷,有的則重新創作一首或一個歌曲片斷。
歌編舞的幾種創作形式。
(1)用完整歌曲編舞
選定一首歌曲,不加任何改變,以歌曲的旋律、歌詞和風格為依據來編舞。過去,人們常常選用《義勇軍進行曲》、《歌唱祖國》、《我們走在大路上》等傳統歌曲創編舞蹈。改革開放以來,《在希望的田野上》、《父老鄉親》、《春天的故事》、《辣妹子》、《中國娃》等一批優秀歌曲又成了主要對象。
選用完整歌曲編舞是比較常見的創作形式。其原因:一是流行的群眾歌曲較多,選擇范圍大;二是這些歌曲的旋律優美,適合舞蹈;三是音樂磁帶比較容易獲得,創編者不用為了請人創作或錄音花錢費力;四是流行的群眾歌曲大家都比較熟悉,用這樣的歌曲作為舞蹈音樂有助于觀眾對舞蹈作品內容的理解和產生共鳴。
這種創作形式比較適合基層群眾性的舞蹈創作。但采用完整歌曲編舞,在創作的自由和發揮上有一定的限制,因為創編者只能完全按照歌詞的內容和音樂的節奏特點來構思和設計舞蹈動作。
(2)用改編歌曲編舞
以某首歌曲為基礎,根據舞蹈表現的需要,重新組織和改編歌曲。
用改編歌曲創編舞蹈。編舞者可以根據舞蹈內容和表現的需要改變或重新創作新的音樂部分,使舞蹈音樂既容易理解和產生共鳴,又有一定的新鮮感,同時還給舞蹈創編者留下更多的自由創作空間。
不過,改編歌曲不象完整歌曲那樣容易獲取,它需要有作曲家、演唱家、演奏家和錄音師的一系列創作活動才能最終獲得滿意的結果。
(3)選用歌曲片斷
根據舞蹈內容表現的需要,從某首歌曲當中節選一個段落,安插于舞蹈音樂之中,起到烘托氣氛、畫龍點睛的作用。
這個歌曲片斷通常用在舞蹈作品的高潮或結束之處,一般作為主題歌出現。人們可以通過歌曲片斷的歌詞來聯想舞蹈表現的內容和情感,加深對舞蹈作品的理解。歌曲片斷的突然出現還可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把觀眾的情緒推向高潮。
歌曲片斷也可以放在舞蹈的開始部分,通過歌詞把觀眾帶入特定的環境和意境之中,起到點綴和烘托的作用。
戴愛蓮在六十年代創作的《荷花舞》,就選用了歌曲片斷,歌詞的內容加深了人們對舞蹈作品的理解,人聲的伴唱更是富于情感,把人們帶入美的境界。
(4)創作歌曲片斷
根據舞蹈內容表現的需要,創作獨唱或合唱的歌曲片斷,安插于舞蹈的某個部分,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表現效果。
舞蹈《飛奪瀘定橋》在表現紅軍戰士冒著烈火沖向敵人,舞蹈到達高潮的時候,只用舞蹈已無能為力,這時,采用了歌聲來代替真實生活中的口號和吶喊聲。當橋頭火起,紅軍戰士突然靜下來構成一幅持戈待發的畫面時,響起了高昂的人聲伴唱:“啊!熊熊的烈火,阻擋不了我們前進!沖上去!沖上去!沖上去!沖上去!把敵人消滅光!”雄壯的歌聲表達了紅軍戰士的決心。在這里,歌聲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舞之不足,以歌詠之。用舞蹈難以表現的東西,可以借助語言來表達。
二、語言在舞蹈表演中的運用
1、歌伴舞
歌伴舞是以演唱為主、舞蹈為輔的表演形式。它的特點是歌舞結合密切,歌詞比較樸實、通俗易懂,歌詞的語言音調和音樂曲調結合緊密。它的舞蹈動作比較簡單,只是為了烘托氣氛。這種形式以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手的表演為多。
2、說、唱、舞
這種表演形式在90年代越來越普及。表演者一邊舞蹈一邊用快速多變的節奏和抑揚高低的音調配合著音樂喊說出較長的語言段落,然后再以邊唱邊跳的形式把同一語言段落表演出來。
用詞大多表述簡單、具體的事物或直接表達情緒和感覺。重要的歌詞常處理為重音,并常以切分音的節奏出現。歌詞一般不用抽象、費解的文字,盡量選用易于快速理解的語言。
音樂一般根據語言本身的節奏和音調進行夸張和強調,大多采用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切分音的節奏組合搭配。
有時語言的選用并不是為了它的內涵,而是為了其動聽的節奏效果。如“咱們那個老百姓,今個兒真高興”。演員用切分音的節奏和著音樂說出,其結果不僅給聽覺增加了新穎的成分,也為內容的強調增加了份量。
這種表演形式一般是舞蹈演員自己演唱,是一種很有潛力的表演形式。
3、號子加吆喝
勞動號子在舞蹈中的使用較為多見,效果很好。它可以讓觀眾迅速理解舞蹈表現的內容,明確舞蹈動作的表現意義,通過號子聲還可以告訴觀眾關于舞蹈表現的地域和地方特色等等。號子很容易配合舞蹈動作,烘托氣氛,把情緒推向高潮。除了號子外,短短幾個字的吆喝聲對舞蹈表現也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如一聲“過年了!”可以馬上把你帶入春節的環境和氣氛當中。一聲具有地方特色的吆喝,可以讓觀眾知道這是哪個民族,是山區還是草原,是塞北還是江南;也可以告訴你是什么節日,或是什么樣的場面。這種聲音對烘托某些特別氣氛十分有效,頗引人入勝。
除以上所說的創作和表演形式外,還有一些尚待開發的新的創作方法。
三、語言參與舞蹈的新方式
1、配解說
利用解說詞介紹背景,貫穿劇情。語言在這里的功能是提供時間、地點、年代、人物及其目的等背景信息。
舞蹈藝術長于抒情,拙于敘事,所以解說詞中不要有評論感情的內容,把感情的表現留給舞蹈去發揮。有些敘事性的特定內容或環境,舞蹈難以說清,可以交給語言去表達。為了充分發揮舞蹈藝術的特點及其表現力,凡是動作性強的內容應一律留給舞蹈來完成。解說詞不必細說事情是怎樣做的,或人們是怎樣想的,只需介紹一下地點、人物和身份就足夠了。
利用解說詞還可以推動劇情的發展,把情緒推向高潮,或制造一種激動的氣氛。所以,解說不僅可以安排在開始,也可以用在結尾,或高潮部分。
使用解說詞一定要幫助觀眾加深理解背景材料。解說要簡明,不能壓倒舞蹈本身,或過分地凌駕于其他因素之上。
2、加吟誦
由單人或男女兩人有節奏地吟誦詩文,烘托氣氛,表達感情。可以根據舞蹈內容選擇或創作一節詩文,語言要易于理解,富有韻律感。要保證觀眾能夠聽清、聽懂。朗誦的配樂音量要弱或不配樂。
3、加對話
表演者利用對話直接交流,可以明晰地介紹人物關系和情緒,幫助觀眾了解舞蹈內容。這種形式在國外的舞蹈創作中已有嘗試,在國內還是一個尚待開發的領域,這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寶藏有待于我們去發現和挖掘。
4、插科打渾
使用幽默滑稽、妙趣橫生的語言,或富有地方特色的語言音調,配上相應的舞蹈動作,可使二者相得益彰,情趣盎然。二者的結合給觀眾帶來輕松愉快的美感。這種形式可用在群眾性的舞蹈表演中。
語言和舞蹈的結合方式還遠不只這些,有許多新的結合方式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和開發。我們在運用二者的結合時,必須充分了解和正確區分語言藝術與舞蹈藝術的異同,既要發揮各自的特長,又要使二者有機地結合,相得益彰。
語言和舞蹈最主要的差異就是時間拍節的不同。語言可以很快地把一些意象送到觀眾腦子里,而且嚴謹精確。而要求舞蹈演員在很短的時間內把這些概念和內涵傳達給觀眾卻是不可能的。所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一是要注重語言的易懂性,避開艱澀難懂的語言而尋求一些較為舒緩簡單的詞句;刪掉某些詞句或段落,改變語法結構,只保留最關鍵的詞句,這樣才易于觀眾理解。二是要仔細選擇最有特色的語言,以體現其易懂性。無論是說還是唱,傳進耳朵的聲音要清晰可辨,標準是讓聽眾毫不費力。編導不要受充滿想象力的優美詩篇的誘惑,把它們引入舞蹈藝術之中,以為越多的想象力便會產生越多的神奇力量。人們可以從書本中隨意地反復吟誦,最大限度地品味它的美妙。而在舞蹈過程中,當觀眾要想在嘈雜的音樂聲中抓住這些轉瞬即逝的詞句時,他們多半會茫然若失。所以,語言必須簡煉,刪去模糊的隱喻,力避華而不實。
有些適合語言表達的內容,單靠舞蹈不可能完成,那就要放手讓語言得到盡情發揮。
反之,有些內容用舞蹈表現反比語言更快。如人的外貌、性格、儀表,如果用語言來描述則需要幾頁紙方能說清,那就要用舞蹈來充分表現。
只要把握住這些基本原則,從效果出發,大膽創新,定會創作出大家喜聞樂見的舞蹈作品。
論文關鍵詞:圖書館員 道德修養 普通話 語言藝術
論文摘要:良好的道德修養是提高語言表達藝術的必要條件!流暢的普通話是提高語言表達藝術的前提,圖書館工作的特殊性要求館員語言表達具有針對性、節奏性和委婉性。
圖書館員不斷改善服務態度,在與讀者的言語交際中努力增強語言表達的藝術性,是提高服務水平、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的基木要求
1良好的道德修養是提高語言表達藝術的必要條件
道德修養是語言修養的基礎,道德修養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人語言修養的優劣。圖書館職業道德是在一般社會道德的基礎上,根據圖書館工作的性質、任務,以及圖書館所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對圖書館工作者提出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是圖書館員用以指導自己言行,調整館員與讀者、館員與圖書館之間關系,判斷自己和他人在圖書館工作實踐過程中行為之是非、善惡及榮辱的標準。而換一個角度講,一個人的語言是他的道德水準的外化,內心道德是通過語言表現出來的,“言為心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我們只有時時注意加強道德修養,努力做到待人以誠,臺一必鄭重而懇切,語必自然而準確,神情必溫和而親切,想讀者之所想,急讀者之所急,才可能收到較好的服務效果。比如,在開放式圖書館里,一位讀者因為不熟悉圖書分類法,查閱不到其所需之書是常見現象,他因此一臉茫然,甚至焦急不安,也是可能的。這時候,我們就要善于察言觀色,及時走過去,溫和地問他一句:“您在查找一本書,是嗎?”或“是否需要我幫您查找一本書?,此時一般讀者都會毫不保留地把他的困難告訴我們。我們一定要愉快地去尋找他所需要的書,并道一聲:“對不起,請稍候。”
也有的讀者不滿足于這一簡單服務,為了今后史好地利用圖書館資源,他們還會主動問我們圖書檢索法。這就需要我們給他們講一點圖書分類法。不能多講,但必須有針對性,而力求實用。
有時,我們還可以幫助讀者選擇較有參考價值的書,并讓讀者跟在后而,我們一邊幫助找書,一邊講解查找方法。比如,一位讀者要借論述當代語言學發展狀況的權威著作,我便告訴他:“館里新進《當代學術通觀》一書,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權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是2004年4月出版的。這部陣里而可能有您要查看的內容,要不要拿來看一看?”讀者當即請我拿來看。我順便告訴他該書的具體查找方法。這樣做,很容易使讀者舉一反二,學會檢索所需之書的方法。
2流暢的普通話是提高語言表達藝術的前提
語言是全民的交際工具,圖書館作為與讀者交流的窗口,運用規范的語言與讀者交流至關重要。圖書館員要做到優質服務,平時應努力加強語言訓練,盡可能地使用一口流暢的普通話。普通話高雅而文明,是與圖書工作的高雅情調相一致的。圖書館員要想提高其語言表達技巧,就必須自覺避免使用方言詞、方言語氣和方言語調。圖書館員對某些讀者可能不十分了解,這時就史需而帶微笑,用規范的普通話盡快拉近與讀者的距離。比如,我們要主動與他們打招呼,“您”字當先,“請”字隨口,盡可能地使用普通話敬語。須知:尊人抑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規范、社會心理和共秉文化規約,而語言的認同性是保證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條件。同時,與讀者交談時,還必須注意對方語言習慣、文化層次、地方風俗等各方而因素,盡可能地做出認同的努力。而不可不加區別,自行其事,甚至使用“喂,……”、“嘿,……”之類強勢話語。當讀者向我們道謝時,更應用普通話敬語表示謙遜,如“別客氣,這是我應該做的”、“能為您服務,我很高興”、“謝謝您的夸獎!歡迎下次再來”等,而不可置若周聞。實踐證明,只要我們這樣說了,也這樣做了,我們就可以同讀者建立起一種友好的關系,創造出一種和諧融洽的氣氛。
3圖書館員語言藝術的基本要求
圖書館工作的特殊性要求館員語言表達具有針對性、節奏性和委婉性。
3.1語言的針對性
館員接待讀者,語言表達力求正確,既不可詞不達意,也不能錯傳信息,。同樣一句話,讀者不同,理解各異,館員應根據不同的讀者對象區別對待;用不同的方式說話,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只有根據不同讀者的不同問題,用針對性的答復和懇切的語氣,才能贏得讀者信任,從而進一步把我們的工作做好。但也有一點是共同的,即不管對哪一位讀者,我們都不可措辭嚴厲,而使人尷尬;即使對個別不很文明的讀者,也應冷靜對待,切不可出言不遜,做出有損我們形象的事。
3.2語言的節奏性
節奏性是語言形式中最突出和常見的現象,我們講語言表達的節奏,主要是緊慢疏密、輕重緩急。語速加快時,保持吐字清晰,語意明確;語速放慢時,要字斷情不斷,音拖而情激。恰當運用各種語氣,準確把握聲音之強弱、高低、快慢,抑揚頓挫,還能使沒有表達作用的詞語得到一定程度的掩蓋,使語言提供的必要信息,史加突顯出來。一種有節奏有禮貌的語言,任何讀者都容易接受。反之,如果館員與讀者交談而語言缺乏節奏感,讀者就會產生一種受折磨的感覺,從而內心不快,有時甚至會產生這樣那樣的誤解。和讀者交流的柔和而有節奏的語言會讓讀者史加心悅誠服地遵守圖書館的規章制度,會營造圖書館不可或缺的文明氣氛。
3.3語言的委婉性
圖書館員在為讀者服務過程中,委婉的語氣是一種拉近雙方距離的有效“調和劑”。因此,我們要學會用符合禮貌要求的“軟句子”說話。如閉館時間到了,請人離開圖書館時,如果我們說:“別看了,該走了!”語氣不很客氣,讀者聽了會感到不舒服。如果說:“閉館了,您該體息了!”用詞較委婉,語氣也客氣一些了,就不至于引起讀者太多反感。而如果說:“對不起,閉館時間到了,請您明大再來,好嗎?”這時,即使看書入迷、極不愿離開圖書館的讀者,也會毫無怨言地離開圖書館。當然,語言的委婉.也有個“度”的問題.這就需要根據談話的內容、對象、場景不同而靈活掌握了。
4結束語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語言表達藝術性之要求也因讀者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圖書館員的語言行為反映了圖I}館的館風及館員的綜合素質,語言藝術在館員服務活動中將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圖I}館員在日常工作中而對千差別的讀者群體,理應不斷提高自己語言表達的藝術性,與讀者架起一座溝通思想認識的橋梁,讓讀者在良好的語言環境中感受到尊重,從而愉快地搞好自己的學習與科研。
論文關鍵詞:朱自清 語言藝術 時代性
論文摘要:朱自清散文的語言藝術成就顯著,其藝術化的口語技巧、生動傳神的字句修辭技藝及樸質清幽的語言風格,都深深地刻上了過渡文學的時代烙印。
朱自清的散文,“以美麗動人的文字”,為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注入了活力,其散文作品多將文學的大眾化特征與語言的藝術化追求很好地結合了起來,體現了時代語言的獨特魅力。
一、嫻熟生動的語言表達技巧
(一)“口語化”的語言特點
通俗淺近的“口語化”藝術是朱自清極為自覺的語言藝術追求之一。1929年,先生就在《說話》一文中首先提倡“用筆如舌”和“以說話論”的文風;并先后在《雅俗共賞》等篇章中提出了創造“口語化”語言的一些具體審美標準[1]。這一切為他散文的語言風格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朱自清的“口語”,主要以北京口語為基礎,兼融其方言和西歐語言的某些表達方式,形成了具有知識分子口語特點的語言風格。在他的散文中,言辭親切、隨和,語句清新、典雅。如:
(1)她和潤兒在一處玩兒,一大一小,不很合適,老是吵著笑著。但合適的時候也有:譬如這個往床底下躲,那個便鉆進去追著;這個鉆出來,那個也跟著——從這個床到那個床,只聽見笑著,嚷著,喘著,真如妻所說,像小狗似的。(《兒女》)
引文中的詞匯,多從口語中提煉而來,生動形象,簡潔自然。“玩兒”“合式”“老是”“那個”,盡是北京人的口頭語言。在“這個……那個……”的口語句式中,作者用簡潔恰當的動詞,生動流暢的短句,使孩子們生動和諧的玩耍場面躍然紙上。這樣感性的文字猶如一個個音符在歡快地跳躍,充滿了生活氣息。再如:
(2)你見過銜著橄欖的人嗎?腮幫子上凸出一塊,嘴里不時地滋兒滋兒的。(《談抽煙》)
作者通過“銜”“腮幫子”“凸出”“滋兒”這些形象的口頭語,準確而生動地描摹出了吃橄欖的人的情態,言雖簡,形卻肖,藝術效果極佳。
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主張在實踐中,有必要根據表達的需要,適度吸收并揉合富有生命力與表現力的文言成分和西歐語言的某些表達方式,使之“變為已有”[1],從而創造出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化口語。五四時期,他在努力打破白話文的艱澀難讀并自覺追求“口語化”語言藝術的同時,并不回避文言詞語及某些西歐語言的表達方式。
在樸質的敘事散文《背影》中,就含有不少文言詞匯,如“惟”“箸”“諸多”“情郁于中”“發之于外”等。這些詞,典雅傳神,蘊涵了作者懷念飽經滄桑的父親的深沉感情,凝練地表達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樸素自然中見精工”,收效甚奇。
朱自清對西歐語言的借用也是審慎的,少數的外來詞盡量音譯,如《荷塘月色》中的“梵阿鈴”;對西歐語言中用不同詞尾改變詞性方法的借鑒,是借助了漢語中動態助詞“著”“了”“過”放在非動詞類的后面,以利于表情達意。如
(3)她松松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地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少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梅雨潭》)
作者在形容詞“皺纈”“明亮”后面加上動態助詞“著”,使其動詞化,與中間一句的“擺弄著”結構一致,句式整齊,更顯露出梅雨潭的情態。
可見,朱自清巧妙地選用一些文言詞語及西歐語言,是對“口語化”藝術的有益補充,使他所追求的“口語化”語言成為了一種能雅俗共賞、具有大家風范的文學性語言;也是當時的文學語言在努力向前發展的過程中,與時代縱橫相聯的一種自然痕跡,體現了語言的時代性特征。
(二)遣詞造句的藝術
朱自清對字句的錘煉相當重視,他在《語文拾零·自序》里曾談到:“因為研究批評和詩,我應注意到語言文字的達意和表情作用。……我們說達意,指的是字面或話面;說表情,指的是字里行間或話里有話。”文如其言,朱自清散文用詞貼切、句式工整,用樸素的語言,表達出最真切的情意。
朱自清對字句的錘煉,首先表現在對動詞的選用及詞句的組織排列上。恰當的動詞,可使所寫之景活躍起來,給人以無限遐想與諸多啟發。在《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中,他寫道:“沿路聽見斷斷續續的歌聲,有從沿河的妓樓飄過來的,有從河上船里度來的。”這一“飄”一“度”,既與歌源“妓樓”“船里”相呼應,又呈現出斷續歌聲的絲縷之美,渲染出作者游秦淮河的迷離情思。
朱自清還十分擅長運用兒化詞與疊詞來表情達意,使文字既輕巧,又蘊含感情。北京話里的兒化詞常帶有很濃的感情色彩,也帶給朱自清的散文濃郁的生活氣息。如《春》中的“桃兒、杏兒、梨兒”就滿含了作者的喜愛之情,給人親近、活潑的感受。再如《回來雜記》中用了“小頑意兒”“地攤兒”“三輪兒”“街口兒”“馬蹄兒燒餅”“閑味兒”等兒化詞,字里行間更有醇香自然的生活質感,讓人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熱愛,讀來親切自然。
恰當地運用疊詞,不僅有言簡意賅、生動形象的表達效果,還特別能給人舒緩婉轉、輕柔真切之感,傳達出深遠的情意。如:
(4)人生若真如一場大夢,這個夢倒也很有趣的。在這個大夢里,一定還有長長短短、深深淺淺、肥肥瘦瘦、甜甜苦苦、無數無數的小夢。(《跋》)
文段中的幾個疊詞意象豐富、廣闊而形象,描繪出形態、情味、程度各異的人生夢想。這樣的疊詞在朱自清的各類文中都有,而寫景抒情類散文里尤多,帶給人獨特的情感體驗。
朱自清還十分注意句子排列的節奏感。他的文句總能散、整結合,長、短句式間隔有致,且行文的緩急、跳躍與停頓,都與內容的張弛和情感的起伏緊密相聯,句子之間有音樂的韻律美。在《冬天》里,有一段寫回家時情景的語句,就兼容了這種字詞與句式恰當組織的雙重美感:
(5)外邊雖老是冬天,家里卻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來的時候,樓下廚房的大方窗開著,并排地挨著她們母子三個;三張臉都帶著天真微笑向著我。似乎臺州空空的,只有我們四個;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們四人。(《冬天》)
先是對稱簡潔的轉折句式,兩個“老是”樸實傳神,家中的溫情便清晰地凸現在外面的凄冷之上。接著寫回家景象,全用短句,“開著”“挨著”“向著”幾個動詞令人回味無窮,一家人的團結友愛表露無遺。最后再用“似乎…只有…也只有…”的句式抒發感受,把作者對家的深情與家帶給作者的感動表現得自然流暢、形象空靈。
無論是動詞的傳神達意、兒化詞和疊詞的輕巧蘊藉,還是句式的跌宕有致,都表現了朱自清對語言技巧的深鉆細研和運用語言的純熟與機巧,反映出他對時代語言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三)表現手法的靈活
朱自清無論是生活還是寫作,用情均細膩深刻。他能把對平常景物的獨特感受寫出來,準確地傳達給讀者,主要是因為他善于聯想,并靈活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做到虛實結合,從而營造出各種幽美意境來。
朱自清喜歡設喻,將自己善感的情思寄托在一個個清新而完整的比喻意象之中,使文句優美傳神。在《荷塘月色》中,這樣的比喻就很突出。如:
(6)月光如流水一樣,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作者先將“月光”比作“流水”,化無形為有形,接著緊扣“流水”,寫出其完整的姿態動作“靜靜地瀉在……”,表現出月光的輕靈生動,月夜的靜謐和幽美。
再如《生命的價格——七毛錢》中,作者寫到一個五歲女孩只賣七毛錢時,把它喻為“正如九頭牛與一根牛毛一樣”,極言生命價格之賤。比喻貼切形象、內涵豐富,有力地喚起了讀者的聯想,引起他們感情的共鳴。
朱自清散文中的“通感”藝術是其語言的另一大特點。他善于以“移覺”的方式使各種感覺融會貫通,給人靈動漂渺之感,在傳情達意上收到了奇效。在《荷塘月色》中,作者這樣描寫“荷香”:
(7)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荷塘月色》)
花香本屬一種“嗅覺”,似與“歌聲”無甚關聯,但作者卻感受到“縷縷清香”與“高樓上歌聲”的相通之處——時斷時續,若有若無,給人以嗅覺兼聽覺的雙重藝術享受。
朱自清散文中的表現手法自由靈活。為了更細膩準確地傳達某種感觸,他常把幾種修辭串連在一起,而無堆砌之感:比喻常將比擬融合其中,使意象生動完整;通感事物之間的神似又借助了比喻的形式;有時將多個比喻或擬人形成排比,在層層遞進中表達出更深厚的情意;或順情引用文字,使文情更濃,意更切……
二、樸質清幽的語言風格
楊振聲曾說:“他文如其人,風華是從樸素中來,幽默是從忠厚中來,腴厚是從平淡中來。”[2]這“樸素”“平淡”之論,既符合其創作實情,又與其“談話風”口語特點相一致。朱自清的散文,語言自然流暢,情感真摯,簡約傳神,形成了一種“樸質清幽”的神態。
在他的散文中,情或由事發,或由景生,自然地抒寫出其獨特的心眼觀感,深刻地展現了在那個變革的時代里,一個善感的愛國知識分子的真實情懷。讀者徜徉在其質樸的文字中,也似走入了他那片細膩的感情天地。這種風格,在其不同類的散文中,表現形式與內涵卻又各有特點:
(一)在敘事散文中,他能抓住平常人及事件中動情的細節,用質樸、簡明的白描式語言進行描摹、勾勒。一些看似淡然的、不經心的語言,卻正是作者的傳神之筆:不夸張、不雕飾,濃濃真情孕于質樸之中。在大家都熟悉的《背影》一文中,作者就全用了白描來記事,未作多余的修飾、渲染。全文主要表現的是父親對兒子的關愛與深情,兒子對父親的感激、懷念,但像“愛”“感激”“關心”等抽象概括的詞兒一個也沒有,更沒有華麗鋪陳的詞句,就憑著自己用心地觀察、感受和細致地描摹,將父子之間濃厚的真情寫得真切感人。如車站買票那一段:
(8)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背影》)
作者抓住父親動作——“揀定”“囑我”“又囑咐”,寫出父親不只操心“我”的位置、衣物,還擔心“我”的旅途生活,想方設法為“我”做極其精細、周密地考慮和安排。這些描寫,看似平常簡潔,卻恰到好處,使一個飽經滄桑的慈父形象躍然紙上。
再如他的《給亡婦》,也全是這種簡樸生動的語言。此文具體描摹“亡妻——謙”對孩子和“我”這兩方面的愛,表達“我”對妻的感激與緬懷。通篇無一夸張矯情的“愛”字,卻給人情真意切之感。如寫謙對孩子的惦念:
(9)“……但孩子跟老媽子睡,你就沒有放過心;夜里一聽見哭,就豎起耳朵聽,工夫一大就得過去看。”
“你病重的時候最放心不下孩子。病得只剩皮包骨頭了,總不信自己不會好,老說:我死了,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 (《給亡婦》)
這一個個細節描寫,細致入微地寫出了妻子的愛子之情,十分感人。
(二)在寫景抒情類散文中,朱自清尤其注意了情與景地緊密結合,寫景細膩清新、景中含情;抒情真切樸素、情中有景。
在《春》中,一幅幅春景圖形象生動,呼之欲出。無論是春草、春花,還是春風、春雨、春天的人們,都被寫得意味盎然。如寫春花時,有一句“閉上眼兒,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這種聯想,與上文連貫自然,不僅側面寫出了花的多與香的濃,更使人感到了這花兒帶來的希望與收獲。畫意與詩情,渾然天成。
另外,在以抒情為主的散文中,他的抒情感喟也不空洞,而是寫出了生活中的情景事理,是可觸摸、可感知的由衷之情。如《匆匆》第三段中寫對時光匆匆流逝的感嘆:
(10)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城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眾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匆匆》)
作者把對時光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融入了“太陽的挪移”“洗手”“吃飯”“默默”“遮挽”“躺著”“嘆息”等行為、場景之中。這些細小平常的生活情景,帶來了他對時光深深地思考。朱自清用多情的眼看天然的世界,把筆下的世界也變得多情、美麗。
無論何時,朱自清都善于捕捉細節,細膩刻畫對象,以有感的形象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這充分體現了他樸實真摯的寫實風格;而寫實不落窠臼,總是蘊含了作者的濃情真意,表現出樸中見巧的獨特風格。
摘 要:隨著傳媒行業的不斷發展,受眾對廣播電視節目的要求越來越高,精彩的廣電節目以什么樣的表現形式傳遞給受眾已經成為重要的議題,本文試從多個方面研究論述如何提升主持人在直播節目中的語言藝術,力求通過一些方法幫助主持人提高自己的主持技巧和文化素養。
關鍵詞:主持人;節目;語言;職稱論文
在廣播電視節目中,口語化環節不斷增加,交流內容日益豐富,溝通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這對主持人的語言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直播節目,主持人的話語直接呈現在受眾面前,主持人的語言藝術已成為節目流程和傳播的接力賽中舉足輕重的關鍵一錘,也是廣播電視品牌營銷和節目贏得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完善主持人的語言技巧,更好的拓展直播節目呢?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如何提升主持人在直播節目中的語言藝術。
一、主持人語言規范
主持人面對素質參差不齊的受眾,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組織好自己的語言,語言是主持人與受眾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更是表達思想傳遞情感的橋梁,信息傳遞是否通暢,表達的語句是否夠準確,都關系到直播節目的成敗,所以,主持人的語言一定要規范,嚴謹。
早在1994年,我國的廣播電影電視部聯合其他部委制定了“主持人播音員普通話等級標準”,明確指出主持人需要達到普通話一級水平,這是對主持人素質的規范,更是對從事廣電傳媒行業工作人員專業化、標準化的有力推動,主持人制作節目使用普通話是播音主持工作的基本原則,能讓廣播電視節目易于理解接受,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曾經指出:能用簡單、易懂、標準的普通話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意圖,是語言文化表達能力較高的一種表現。復雜的語言內容,特殊的語音語調都加大了受眾接受理解節目的難度,尤其是廣播電視直播節目,針對的人群不是特定的小部分群體,而是泛在式廣播電視受眾,具有人群廣、數量大、文化構成復雜等特點,要使節目達到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的效果就必須規范的使用語言。
此外,從社會責任感的角度來說,主持人對大眾人群規范化使用語言還起著重要的引導、示范的作用。
主持人語言的規范化甚至直接關系到下一代人的語言文化素質。特別是現在,直播節目越來越多,群眾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這都對主持人的語言規范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因此主持人提高自身的語言藝術首要任務就是要使自己的語言規范[1]。
二、語言準確,簡潔,靈活掌控節目
主持人創作節目,對節目的靈活掌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的運用。主持人的語言來源于節目,同時又是節目內容的一種升華。主持人只有真正的投入到節目的組織、創作中去,才能把握住節目的精髓,才能用最準確、簡潔的語言展現出節目的精華,語言的生動、形象決不是靠華麗的詞匯和文采的堆積,而是在于語言的邏輯性和縝密的思維。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是《東方時空》欄目的首任主持人,他所主持的節目深受大眾喜愛,成為播音主持領域的領軍人物,正是因為白巖松語言準確,簡潔,寓意深刻,將揭示節目主題作為工作的第一要務。
對于直播節目主持人而言,在把握節目進程的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嘉賓、現場觀眾的參與,要鼓勵嘉賓和觀眾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尤其是直播訪談類節目,主持人與嘉賓的地位是平等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觀眾更喜歡聆聽嘉賓講述,這就需要主持人靈活控制節目的節奏,適時提問,適時疏導,要善于靈活掌控節目中的每個環節,嘉賓和現場觀眾的充分溝通,會讓節目現場的氣氛更活躍,討論內容更深入,節目也就更具魅力。
例如我們十分熟悉的《實話實說》節目,崔永元經常在嘉賓一段陳述之后,與現場觀眾進行互動,“剛才先生的觀點,你是怎么看的,你有什么觀點與我們分享”。短短幾句,便把焦點轉向了現場觀眾,讓人感覺親切平和,自然流暢[2]。
三、融入情感,凝練意境美
情感是藝術的生命,更是主持人的靈魂,只有用飽含深情的語言,才能拉近與受眾的距離,讓受眾感動。要使自己主持的節目達到意境美效果,主持人首先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實感,要了解節目的內涵,挖掘節目主題的寓意,充分融入到節目內容當中,真實還原作者記錄的場景,只有主持人自己感受到震撼,才能使自己的語言藝術與節目內容融為一體,賦予節目以美感,讓受眾觀看節目時產生共鳴[3]。
此外,主持人要根據節目內容調節自己的節奏,不同的段落,是行云流水,文采飛揚,還是充滿激情,慷慨激昂,每個主持人說話的速度和語氣各不相同,因此需要不斷的磨練提高自己演播技巧,要通過節目帶喚起觀眾的思維,讓受眾在多重信息的交流過程中構筑起聯想的空間,只有讓觀眾體會到了藝術魅力,主持人才能成功地塑造出節目的意境美。
我們主持人要學會把思想和感情巧妙融入到節目中,讓語言表達中滲透著審美情趣,讓優美旋律中流淌著藝術氣息,這樣才會讓我們的廣播電視直播節目更具魅力,為廣大觀眾所喜愛[4]。知名主持人楊瀾曾經指出:綜藝節目主持人的成功,首要是看主持人的情緒控制是否到位,也就是說主持人的情緒、節目的氣氛、觀眾的感受是否能夠相得益彰。
著名的播音藝術家方明,無論是重大新聞,還是報刊摘要,經他播頌,讓人感覺洋洋灑灑,自然大方;對于犀利的雜文和諷刺小說,更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抑揚頓挫,起伏有致,讓人真實的感受到他飽滿的激情,被大家贊譽為雅俗共賞的播音藝術大家。
真誠自然,融入真情實感,飽含意境美的廣播電視節目才是大眾喜歡的節目,才能受到大眾的推崇。現在情感類節目成為一種新興的直播節目形式,對于這種構成元素多元化的節目,主持人不能急躁,要以一種平穩的心態去面對,要真誠熱情地與嘉賓和觀眾溝通交流,坦然細致對待每一個細節,只有這樣,主持人才能贏得受眾的認同,節目才會更加精彩。
四、樹立語言風格,增添藝術魅力
容貌代表了主持人的形象,語言風格則代表了主持人的鮮明個性,獨特的語言風格是主持人在長期的節目創作中形成的,是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需要主持人在自己的主持工作中不斷的去學習、探索。
一個優秀的節目主持人不能靠炫美的音樂,華麗的舞臺去吸引觀眾,必須靠自己鮮明獨特的語言風格去贏得觀眾。主持人富于個性的主持風格不僅是主持人的成熟標志,更是一個優秀節目的成功標志。
主持人是直播節目的核心,是整個舞臺的指揮者,是大家關注的焦點,鮮明的語言風格會給大家帶來耳目一新感受,會讓大家緊隨主持人的思路一步步深入,最終完全領悟主持人揭示的主題,主持人個性化的語言風格主要表現在,清晰的思維、鮮明的視角、獨到的見解、理性的構思、獨特的感受[5]。
對于主持人而言,只要我們全心的投入到廣播電視節目中去,深入社會生活,用心思索感悟,熱情服務大眾,我們就會逐漸形成特有的創作個性和語言風格。
當代廣播電視領域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主持人,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藝術風格。莊重、大方的趙忠祥讓人感覺親切、自然;真誠、睿智的方明讓人感覺流暢、自如,他們的成功就在于他們樹立了自己的語言風格,增添了節目的藝術魅力。
五、結 語
總而言之,語言作為溝通交流的工具,是主持人文化內涵的載體,體現了主持人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念,語言藝術是主持人駕馭節目的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文化素養,要想創作出優秀的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就必須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語言藝術修養,語言藝術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主持人在工作生活中不斷學習鍛煉,只有加強業務素質,提高語言能力,主持人的語言藝術才能不斷增強,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一名優秀的節目主持人。
摘要:語言是人類進行思維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學語言是教師引導學生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因此,教學語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教師必須潛心探究教學語言。
關鍵詞:物理教學;教學語言;啟發性
教師在探究提高教學質量的問題時,往往注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試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卻忽視了課堂教學語言的運用問題。事實上,同樣的教學內容因教師教學語言水平不同,其授課效果是不一樣的。那么,教師的教學語言在講臺上如何精心施工呢?這就要注意課堂教學藝術,而課堂教學藝術的重要方面就是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本文就物理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作一初步探討。
一、物理教學語言的特點
所有的教學語言都是為實現教育目的服務的,應有思想性、科學性、通俗易懂、準確、精煉、生動形象、富有趣味、富有啟發性。物理教學語言也不例外,具體有以下特點:
1.物理教學語言的主導性
物理教學的藝術就是懂得如何引導學生學習。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聯想什么,以及表達什么,關鍵在于教師怎樣利用教學語言進行引導。教學語言主導性的強弱,是教師主導作用發揮如何的一個重要標志。善于引導學生學習的教師的教學語言,總是能溝通師生的思維,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的共鳴,制造出良好的教學氣氛,調節教學節奏的張弛,從而帶領學生進入教學意境,探索未來世界的奧秘。提高教師教學語言的表達水平,是有效控制課堂的基礎條件。
2.物理教學語言的科學性
物理教學語言的科學性,應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用最簡練的語言表現最豐富的內容。”要求在語法上用詞恰當、簡潔明快、干凈利索。語言的準確性是物理教學語言科學性的核心。要求教師準確地掌握物理知識及其方法,說明物理現象及其本質。教師教學語言的精煉,是指教學的語言表述要做到言簡意賅。優秀物理教師準確、精煉的語言“像敲釘子——聲聲入耳”。在教學中應注意避免言不及義的廢話和不必要的重復,不說不著邊際的空話,不講套話,不說半截子話,不要口頭禪。有些學生把在教學中常用“這個”、“那個”、“也就是說”、“嗯”、“啊”、“是不是”等多余字詞的教師,稱為“哼哈先生”,這也反映了學生對教學語言的要求。物理教學語言的科學性,還要求推理富于邏輯性,論述問題富于系統性,要做到語言本身要準確,不能含糊其辭;要清晰,不能前言不搭后語、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物理教學系統性要求教學語言層次清楚,結構條理,抓住精華,突出重點,取舍有致,而不是掛一漏萬、以點代面。
二、物理教學語言藝術的功能
教學藝術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它是依靠其整體發揮其巨大教育作用的,教學藝術整體功能的發揮依靠其內部結構的最優化組合,教學藝術的整體功能的全面發揮,構成教學藝術神奇的綜合魅力,在學生心靈深處產生強烈的審美效應。
物理教學語言藝術是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物理教師要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物理教學語言藝術的陶冶功能、轉化功能、愉悅功能和啟智功能。
1.抑揚頓挫,感染力強——發揮教學語言藝術的陶冶功能
由于教學藝術情理交織的特點和感染力很強的審美形式,使之形成鮮明的情景性和非理性因素,具有不可忽視的全方位的潛在教育作用。“只有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的教育,才起了滴水穿石的作用”,這就是教學藝術陶冶功能。因此,物理教師的講解要抑揚頓挫,教學語言應該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富有節奏感。將表情、手勢、停頓、操作等無聲語言與聲調、輕重音等有聲語言恰當地配合起來,使教師的講解有聲有色,更能激發學生的智力活動,從而使課堂氣氛有節奏、有旋律、有起伏,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不斷地把學生的學習情緒推向高潮。
在教學過程中,重要之處,適當提高聲音,促其注意;關鍵之處,稍作停頓,使其感悟;需熟記的內容,不妨和以聲韻,以利記憶。這樣,就可以增強感染力,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效果。
2.生動形象,直觀性強——發揮教學語言藝術的轉化功能
教學的實質就是引導學生把人類已知的科學真理轉化學生的真知,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教學藝術高效率的轉化功能標志著教師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因為精湛的教學藝術,可以迅速高效地完成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智能的開發和品德的形成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要生動形象,既活潑、有趣、逼直,又深入淺出、易于接受。語言直觀最好的形式就是“打比喻”。教師能深入淺出地選用一些富有情趣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有味,降低學生思維的難度,就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進行“機械波的圖象”教學中,對于簡諧橫波的傳播方向與質點的振動方向之間的關系這一難點問題,筆者采用擬人化的方法,設想“一個小人順著波的傳播方向走去,在上坡的地方質點振動方向向下,在下坡的地方質點的振動方向向上”,進而得出“順坡走,上坡下,下坡上,莫回頭”的口訣,既符合客觀規律,又易于記憶和應用。這樣的教學語言藝術很受學生歡迎。
3.幽默可親,趣味性強——發揮教學藝術的愉悅功能
教學的趣味性乃是教學藝術的愉悅功能的重要因子。教學藝術的愉悅功能直接促進學生樂于學習,教學藝術的愉悅功能從多方面影響學生的學習。原蘇聯教育學家米?期洛特夫說過: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課堂講解中運用幽默,可以控制學生的注意;可以使講解的內容變得有趣,活躍課堂氣氛,消除師生間的隔閡,融洽師生間的關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規律的特征,解決教學的難點,還可以巧妙地處理偶發事件,使教學轉入正規。
如在講“照相機”時,筆者采用講故事的形式:某君照相時頭頂地、腳朝天,問他為何如此照相,答曰:“照相只能成倒立的像”。學生聽后發出笑聲,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牢牢地記住了成像的特點。物理中經常要用到圖形,如果把機械僵硬的物理圖形畫成幽默畫,把物理變化過程用幽默連環畫的形式展現,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物理情景的感悟和理解,又可以使物理學習變得生動有趣,還可以得到藝術的享受。其實,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搬到物理課堂上來,只要運用恰當,通過幽默的描述、生動的語言、聲情并茂的講解,學生興趣倍增、情緒高漲,容易進入一種最佳的學習意境。
4.巧于點撥,啟發性強——發揮教學藝術的啟智功能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它指明了教師要抓住恰當的時機進行啟發、點撥。啟發式教學的目的是要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其首要條件就是教師的教學語言具有啟發性。這要求教師的講課語言要跟當時學生的思想聯系起來,與學生的接受水平盡量貼近,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靈活機動地運用不同的教學語言形式,使學生接受所學的內容。巧妙設問,巧設導語,布設懸念,引導小結,師生互動,積極參與,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將學生引入知識的殿堂。
筆者在“摩擦力”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觀察有關摩擦力的實驗,再討論有關摩擦力基本概念和知識,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增大有益的摩擦,減小有害的摩擦。鞋底為什么有凹凸不平的花紋?氣墊船、磁懸浮列車有哪些力學特點?就這樣,寥寥數語,輕松地打開了學生們的話題,引出了學生們的思維之路,使學生學得更為積極主動。
【論文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語言 語言藝術 幽默風趣
【論文摘 要】小學數學語言是一門特定的語言,她作為一種表達科學思想的語言,在現代信息社會中已成為一種具有廣泛應用性的交流工具。從一定意義上說,教師數學課堂教學語言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學生小學數學學習水平的高低。數學教學中加強小學數學語言的教學,是現代數學教學不容忽視的問題。
小學數學教師的課堂語言作為一種表達科學思想的語言,在現代信息社會中已成為一種具有廣泛應用性的交流工具。語言應當被看成數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分,而小學數學語言是數學知識的載體,也是數學思維的工具。為數學交流提供了科學的保障,在發展學生數學思維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的運用。現實的問題是,數學教學不像語文教學那樣要單獨教小學數學語言,它一般不專門討論數學中的語言問題,常常是一帶而過,因此教師的課堂語言表達方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教師語言的情感引發著學生的情感,所以我們說小學數學教師的語言藝術是課堂教學藝術的核心。
一、小學數學語言要準確規范、嚴謹簡約
小學數學教學語言的準確性是指數學教學語言應該是嚴謹的、準確無誤的語言。數學中的概念、性質、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內涵和表達方法,有時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演變成概念性的錯誤,例如:“數位”和“位數”,“增加了”和“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著本質的區別,“位數不夠用0補足”就不能說成“數位不夠用0補足”。另外,讀音要準確,作為教師要堅持并且要用盡可能準確的普通話教學,避免在傳遞教學信息時因使用方言而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發生誤解。在教學中多音字也要讀準,方言和習慣讀音要改用標準音去讀。
教師的語言在準確的前提下,還要干凈利落,不拖泥帶水。有些剛走上講臺的教師之所以不能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學生聽不懂,返來復去、不厭其煩地講,使課堂中有限的時間在與講課內容無關的廢話中悄悄地溜走,結過使教學重點得不到突出,學生又產生厭煩情緒,影響了教學的效果,為了克服上面的問題,必須在備課時精心設計好問題,過渡語,盡量不說與講課內容無關的話。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自己教學語言的嚴密和準確,不能任意使用日常生活語言來解釋,表達數學知識,更不能出現含糊不清,模棱兩可,甚至于前后自相矛盾和錯誤的語言。
二、小學數學教學語言要啟發性強
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悱,這里指教師有意不說出結果、答案)在教學過程中,要變學生的被動接收信息為主動地獲取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啟發學生通過看、想、做等認識活動來掌握。如,教“圓的周長”一節時,老師拿出一個呼拉圈,問學生,你能計算出它的周長嗎?學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長(因學生沒學計算圓周長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樣量?(用皮尺繞一周)還能用什么量?(先用繩子繞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繩子長度)還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滾圈,然后量地上滾動一圈的長度)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象很豐富,然后接著問,如果給你們一個非常大的圓,還容易量周長嗎?有沒有簡單方法來計算圓的周長呢?通過老師做實驗得出:圓的周長和它的直徑密切相關,圓的周長總是它直徑的 3 倍多一些,在 3.1415926~3.1415927 之間,這個數是個固定的數,叫圓周率。現在同學們說說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圓的周長? 上例中,教師用了一系列啟發性提問,不斷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自主掌握知識。
三、小學數學教學語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小學數學教學語言既非書面用語,又非口頭用語,要通俗明白,使學生聽得有滋有味,教師應該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使深奧的知識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蘊教給學生豐富的數學素養,通過驅動學生的數學想象,來達到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時、分、秒的認識”時,為了揭示課題,教師先讓學生猜謎語:“兄弟三人來賽跑,個子有矮也有高,他們會走沒有腿,他們會說沒有嘴。會告訴我們在什么時候睡,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上學去。”當同學們猜對后,教師很自然的引出課題:“今年我們來認識鐘面”。這樣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學生學習動機、興趣吸引到新知識的學習上來。
四、小學數學教學語言要幽默風趣
幽默是一種較高的言語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長,小學數學教師的語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幽默可以激活課堂氣氛,調節學生情緒。學生心情舒暢地學習與惶恐畏懼地學習,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師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語言去創造有利于師生情感溝通的課堂氣氛,針對學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條件,忽略隱含條件而引發出錯誤的證題思路,結合當今中學生錯別字較多的情況,我分析題意后說:“這位同學的思想走到牙路上去了”,故意將“邪”讀成“牙”,引起學生轟堂大笑,這既提高了學生認真分析已知條件的重要性,又告訴了學生“重理輕文”的思想要不得。 幽默可以提高批評的效果,讓課堂違紀地同學心悅誠服,教師在課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況時,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和理智,動輟對學生發火訓斥,其弊端是眾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語言來處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樣。 幽默可以開啟學生的智慧,提高思維的質量,課堂教學的幽默,應和深刻的見解、新鮮的知識結伴而行,教給學生理智,學生會產生會心的微笑,獲得美感享受。
總之,當然教師的課堂語言藝術多種多樣,遠非上述幾點所包羅。教師的小學數學語言藝術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自己不斷的學習和長期的實踐,教師只有在數學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語言,達到數學教學語言的科學性、藝術性的辯證統一,若如此,我們的教學水平自然就會不斷地得以提高。
摘要:課堂教學是教師通過語言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的課堂語言必須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應該做到:一是飽含激情而具有號召力;二是形象生動而通俗易懂;三是趣味幽默而富有啟發;四是推理嚴密而環環可扣。
關鍵詞:課堂教學 語言藝術
眾所周知,課堂教學是教師通過語言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那么,這就要求教師的課堂語言要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聲聲入耳、句句感人、取喻貼切、出言有章。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用自己的"內部語言"迅速且準確地轉換成學生容易接受的"外部語言",就會"言在此,而意在彼"。這樣,就達不到預期效果和教學目的。如果教師不善言辭,講起課來吞吞吐吐、語無倫次,正像"茶壺倒餃子"一樣,那么即使是知識淵博,也很難完成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因此,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具有較強的號召力、飽滿的激情、嚴密的邏輯性,也應該通俗易懂、形象生動、趣味、幽默而富有啟發。
一、課堂語言應該飽含激情而具有號召力
古人說:"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可見富有激情的語言才能感人,才能廣泛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才能在課堂內產生一種強烈的號召力和凝聚力,使學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到黑板上、教師身上、書本上,而不致于使學生"身在在心在漢"。那么,怎樣做才能達到上述目的呢?
首先,教師應該把握住感情閾值及感情流量。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客觀外界信號刺激人的大腦便引起大腦皮層的興奮,這種信號達到一定"強度"時,感情才能開始發出。這個一定的"強度"即為閾值。因此,要以情動人,就必須有超越閾值的刺激信號,不然感情就難以發出。其實,教師講課如同相聲演員說相聲一樣,必須高度進入角色,才能達到"情自肺腑出,方能入肺腑"的境界。那么,這就要求教師很熟練地掌握所講內容,才能輕松自如地進行講解,才能充分地發揮語言技巧,從而達到"情見于辭、情發于聲、情觸于理"之效果。然而,教師還應該恰到好處地把握感情的流量,應以觸發激起學生的求知欲為標準。以自己"灼人"的力量,收到感人的效果。
其次,教師應該把握住感情色彩,使學生產生心理共鳴。上課時,教師應該通過自己語言的抑、揚、頓、挫和面部表情的變化及恰當的手式等等,體現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同時,根據授課內容的發展,時而低聲細語、時而大聲疾呼、忽而聲色俱厲、忽而婉轉動聽。這樣,以表情、語調作為課堂語言的輔助工具,就使授課內容與講課激情高度和諧統一,從而達到引人入勝的目的。
二、課堂語言應該形象生動而通俗易懂
課堂中,教師必須對自己的語言進行精心組織,應該選擇確切、精辟、通俗、常用的字、詞、句,應極力避免使用令人費解的、罕見的方言詞和文言詞等。這樣,才能達到課堂語言形象生動而通俗易懂的目的。其次,課堂語言還應講究語法規則,且言簡意賅。竭力使字、詞、句等各級語言單位符合約定俗成的語法規則。不說半截句,不含糊其辭,也不拖泥帶水。不然,就會主次不分明,就有點"荒草多了,苗就看不清"的味道。再次,教師在課堂中舉例、取喻都應是學生易于接受且是喜聞樂見的東西。否則,就達不到通過舉例、取喻來進一步說明問題的目的。當然,舉什么例子,取什么比喻,都應在課前深思熟慮一番,絕不可臨場靠靈感信手拈來,這樣往往會使自己陷入被動境地。
三、課堂語言應該趣味、幽默而富有啟發
趣味和幽默可以說是課堂語言的雙臂。它們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啟迪學生的智慧等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們也就好像課堂的"味精"一樣,如果投放適量的話,一定會使課堂"這鍋菜"其味無窮,充滿活力。
古人說:"啟其蒙而引其趣"。這就是說經過啟發引導,可以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例如:語文老師解釋成語"欲蓋彌彰"時,就可以巧妙地用另一富有趣味的成語典故"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不曾偷"來說明其意義。這樣,學生就在笑聲中很自然地記住這個成語的意思。再如,物理老師可以由一隊步兵正步過橋導致橋塌的故事來講解"共振"的原理。化學老師可以由"墳山鬼火"來解釋磷燃燒的道理。這樣就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了,把枯燥的東西變得富有趣味。從而使學生不把記憶東
西當成一種負擔,反而在快樂的氣氛中記住了東西。當然,我們提倡課堂語言應該富有趣味性,而不是要教師專門講笑話,嘩眾取寵,來迎合學生。否則,就會使學生覺得課堂語言過于輕佻、庸俗、油滑。這樣不僅大大地偏離了主題,而且也達不到教學目的。
有位名人這樣說過:"幽默是智慧的閃現",這就說明了老師如能恰當地運用幽默語言,可以大大地開發學生智力,很好地陶冶學生的情操。幽默的語言也好像一串鞭炮,一點就響,一講就笑,在笑聲中綻開了智慧的花朵。因此,幽默的課堂語言,不僅使學生在發笑的同時領會了其中蘊含的智慧和哲理,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消除了緊張和疲勞,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老師傳授的知識。
四、課堂語言應該推理嚴密而環環相扣
課堂上,教師應該準確地表達所講內容和嚴密地論證論點,用邏輯的力量去吸引學生,去一步接一步、一環扣一環地"征服"學生。因此,教師的課堂的語言應該條理清楚、推理嚴密、不凌亂。不然就會使所講內容尤如一堆沙子,沒有一點粘性,前后內容連貫不起來。同時,教師的課堂語言也應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教師要抓綱張目,準確地把授課內容的重點、難點全面概括出來,使整個一堂課的內容好像一串有大有小的葡萄一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課堂內容有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記憶。
綜上所述,具有較高的課堂語言藝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件"高不可攀"不能辦到的事,這是我們教師一直需要探討的問題。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才能逐漸走向完善、走向成功。俗話說:"從血管里噴出的是血,從噴泉里噴出的是水。"是的,在教學中,教師花一份心血,就會有一份收獲。教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作為教師,真可謂任重道遠。
意大利詩人但丁說過:“語言作為工具,對我們之重要,正如駿馬對于騎士的重要。” 所謂課堂教學語言,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的語言。研究發現,課堂教學語言對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思維的開發都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教師具有良好的語言藝術,能使一堂課饒有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聽課興趣,教學效果也將事半功倍。但教學中教師語言還存在一些問題,達不到語言藝術的境界,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致力于提高自身的語言藝術。
首先來談一下課堂教學語言的國語口語化的問題。課堂教學語言既要口語化,又要科學性和準確性,這與日常語言不同。然而,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存在著主觀隨意性,句式松散,話語不流暢等問題。而教師在教學中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教學語言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課堂教學語言往往要求比較嚴謹,語言流暢,詞語規范等。再者,教學中日常口語現象還存在著語言表達的隨意性,發音、吐字、語調等的不準確性,沒有抑揚頓挫的語調變化。而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語言既要激昂,又要委婉,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
然后來關注一下教師課堂語言生硬呆板的問題。課堂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栩栩如生,飽含激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人”。受歡迎的教師,不僅能繪聲繪色地再現教材、描述事實、還能用生動的語言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善于運用機智風趣、詼諧幽默的語言增強教學的表現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有理,掌握分寸,恰到好處,寥寥數語,妙趣橫生,既活躍課堂氣氛,又使學生在笑聲中接受教育,印象深刻。然而許多教師的語言枯燥乏味,顛三倒四,夸夸其談,不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影響教學質量。
我們再一起來討論一下教師課堂語言缺乏藝術性的問題。教師語言的運用是一種藝術活動。教師的教學語言藝術水平綜合反映著教師的全部教學素養。著名美學家朱光歉先生說:“話說得好就會如實地達意,使聽者感到舒適,發生美感,這樣的說話,就成了藝術了”。 但有些教師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傳授知識,只要能把知識傳授出去,學生能聽清楚就萬事大吉了,還談什么語言藝術。在實際工作中,許多課堂教學的失敗,并不都是教師知識貧乏或資歷短淺造成的,大多是講授缺乏應有的語言藝術。
在課堂教學中,還有一個問題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那就是教師普遍不善于應用肢體語言。教師每天上課時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會對學員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教學除了語言外,還應配合使用肢體語言,肢體語言是對課堂有聲語言的重要補充。
針對以上種種問題,我們應該認真分析研究其產生因素,從而提出有針對性的、行之有效的化解策略。
孔子云:“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要想讓整個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師就必須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力求句句有用,字字精確。因此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苦練課堂語言基本功。在課堂語言藝術上,教師的好口才,好課堂語言主要來自于系統的專業知識,縝密的邏輯思維,嫻熟的講授技巧,爐火純青和標準的普通話及大眾化的群眾語言。這樣的教師勝似演員而深受學生歡迎,教師不僅平時要多注意自己的語言,潛心鉆研,掌握規律,學點語法修辭和邏輯學知識,提高自身素質,打好堅實的語素基礎,還要苦練語言基本功,如語言的節奏和韻律問題等,那么教師的課堂語言就會得到改善。
二、自我反省,明確問題所在。教師要深刻認識到課堂語言藝術的重要性,并對自己的課堂語言進行反思,更好的認識到自己的教學口語方面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圍繞著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對照,明確問題所在,對課堂語言的訓練和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三、從讀書中豐富自己的語言藝術。讀萬卷書,知識豐富,思維活躍,語言靈活。教師從讀書中學習語言,應從經典作家的論著和著名的文藝著作中吸取語言藝術的精華。如果一個語文老師閱讀了莎士比亞的大量戲劇,那他的課堂語言必然不會呆板生硬,枯燥單調;如他熟知屠格涅夫的作品,他的語言就可能明凈和諧,優美寧靜起來。又如歷史老師在講述法國大革命前熟讀了雨果的《九三年》和狄更斯的《雙城記》,那講起來可能就不會簡單地講解教材,而是更多一分情感投入和歷史背景的深入分析。
四、從課堂實踐中提高語言藝術水平。教師,要真正提高自身的課堂語言藝術水平,首先要學習,再就是實踐,二者結合起來才會收到更好的效果。教師把平時向老教師、學生、媒體等學到的語言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有計劃地設計不同的語言形式,從語句、修辭、音量、語調等方面都做出精心的準備,而后在課堂教學中予以落實再根據落實的課堂反饋予以及時的調整和豐富,必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注重肢體語言在教學中的應用。課堂教學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解答疑惑的主要途徑,除使用語言外,非語言交流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肢體語言就是其中之一。肢體語言的運用恰當不僅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也會加深學生的印象,這樣,學生就會更好的理解教師的意圖。因此,肢體語言的使用是一種藝術,更是一門科學。教師應該充分掌握并不斷練習,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相信如果能夠恰當的運用這一技巧,又會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學課堂語言是科學和藝術的統一。一個稱職的教師,需要在語言的藝術性上多下工夫,要“做語言美的楷模”,努力提高自己語言的藝術水平。堅持課堂語言訓練,教師應成為語言學習的有心人,要刻意把每節課作為鍛煉和提高教學語言的機會,最終必定會使自己的語言得到豐富和發展,語言藝術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為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每個教師都應當努力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掌握語言藝術,增強語言的表現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物理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怎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最優化呢?怎樣才能在課堂上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怎樣才能啟開學生的心扉,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呢?我認為這不僅需要妥善處理教材,安排內容,更要注意課堂教學藝術,而課堂教學藝術的重要方面就是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和舉例藝術。
一、課堂語言的藝術
1. 語言的形象性
物理教學語言的特點是形象化。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富有力度,能使學生感到驚訝、感到不同凡響,使學生情緒興奮,對認識產生興趣,體驗獲得知識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注意運用形象化的語言,并非基于活躍課堂氣氛,逗逗風趣。而是教師運用形象化語言施教,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本身。
2. 語言符合科學性、思想性
所謂科學性,就是要用準確無誤、合乎邏輯的語言。我們要講教學語言的科學性,但又不能片面地、一味追求什么概念都要嚴格地科學定義,而應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漸進,不斷完善深化。例如,在講力的概念時,首先只是敘述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接下來在高中講授牛頓第三定律,對力的概念加深一步,指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相互作用,直到講授牛頓第二定律后,又從力的作用效果來敘述,力是使物體產生形變和加速度的原因。這樣對力的概念就逐步深化和完善了。
所謂思想性就是教學語言的教育性。語言是思維的表現形式,任何語言都反映一定的思想內容,教師應緊密結合教材內容,通過自己的教學語言有目的地、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3. 語言注意嚴謹性、針對性
物理教材中用來表達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等的語言都是十分確切和精煉的,常常是少一個字不行,多一個字不好,前后顛倒也不行。例如,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光線在入射光線和法線所決定的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就不能將“所”字漏掉,也不能將“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位置互換,更不能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這是物理語言的嚴謹性和邏輯性的要求。
教師的語言應該是精辟的,但必須考慮針對性,物理教學語言的針對性首先應受教學內容的限制,不同的教學內容要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其次還要受學生年齡的制約,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師必須用不同的語言形式,否則會失去對學生的吸引力;再次是受課堂上學生接受知識的情緒制約,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要有靈敏性、隨機性,也就是因材施教。
4. 語言技巧需要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無止境的。豐富的想象力,理智的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物理學的進步,推動著社會的發展。之所以說想象力是物理教學語言技巧的源泉,原因是教師可以想象知識的演化,想象實驗的結果,想象課堂教學過程的情景,借助于想象提高語言技巧。從想象中采集,由造化中迸發,語言的技巧性,不是造作而得,恰是自然形成的。
5. 語言幽默可親,有較強的趣味性
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課堂講解中運用幽默,可以控制學生的注意;可以使講解的內容變得有趣,活躍課堂氣氛,融洽師生間的關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規律的特征,解決教學的難點。例如,在講“照相機”時,我采用講故事的形式:某游客照相時頭頂地、腳朝天,問他為何如此照相,答曰,照相只能成倒立的像。
學生聽后發出笑聲,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牢牢地記住了成像的特點。
其實,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遷移到物理課堂上,只要運用恰當,通過幽默的描述,生動的語言,聲情并茂的講解,學生興趣倍增,容易進入一種最佳的學習意境。
6. 語言的直觀性
在物理教學中,還要注意語言的直觀性,要運用語言藝術,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書面文字口語化,枯燥知識趣味化,這就是說教學語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深入淺出,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例如,學生對如何區別電磁感應中的左手定則和右手定則,不難看出感應電動勢的“感”字有個“口”字,右手的“右”字也有個“口”字,“口”字對“口”字判定感應電動勢方向用右手;左手的“左”字下面有個“工”字,做工就要用力,故左手定則是用來判定通電直導線在磁場中的受力方向,這種擬人化的語言使學生注意力得到了集中。
二、課堂舉例的藝術
在物理教學中恰到好處的舉例,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思維,加深理解,發展學生的智力。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探索出課堂舉例的四個特色,即“近、趣、妙、變”。
1. 近舉例
近舉例就是應多舉學生平時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事例。讓學生感到自己生活在自然科學之中,增強親近感、現實感。例如,講光的反射定律時,許多學生對“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因果關系弄不清,認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也不錯。為此,課堂上我舉了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小明的相貌很像他的父親,但如果說成小明父親的相貌很像小明行不行?”結果全班學生都笑了。我就因勢利導說明了“先有老子、后有兒子”,“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顛倒的道理。
2. 趣味舉例
趣味是吸引學生積極探究某種事物和愛好的動力。列舉有趣的例子,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例如,講“蒸發”內容前,我用水彩筆在投影膠片上畫了一只烈日下的黃狗,張大嘴伸出鮮紅的長舌頭。當用投影儀放出這一彩色圖像時,學生不約而同地思考著同一問題:在炎熱的夏日里,狗為什么要張口伸舌?我立即指出,要想知道為什么,請認真學習有關“蒸發”的知識。用生動、有趣的例子引入新課,可促使學生萌發強烈的求知欲,產生了積極的學習動機,潛移默化地從“苦學”過渡到“樂學”,從“難學”過渡到“易學”。
3. 舉例要妙
妙就是指在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處、疑難處,起架橋鋪路、有效點撥的作用。例如,在講熱水和冷水混合時,學生容易忽視“質量未知”而誤認為“冷水升高的溫度等于熱水降低的溫度”。為此我舉一實例:在0 ℃的池塘水中,滴一滴100 ℃的開水與池水混合,池水溫度能升高50 ℃嗎?學生一聽恍然大悟。
4. 舉例要變通
在課堂教學中要“教活”,變則靈。變才會使課堂45分鐘不枯燥、不乏味,愈變愈新,愈變愈活,深入其理,曲盡其然。
總之,教師怎樣站、怎樣坐、怎樣說在教育上都不是“細微末節”,很多時候對教師工作的成敗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教學語言,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