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4 05:11: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管理經濟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運用管理經濟學進行企業經營決策的分析方法有多種,但是就整個學科來看,最具學科特色并貫穿于整個管理經濟學始終的是邊際分析法。但是到目前為止較少有研究者著力于系統分析和研究邊際分析法在管理經濟學中的具體運用,故本文主要從消費者行為分析、企業生產規模決策、產品價格策略、企業投入要素組合、企業產品結構等幾個方面對邊際分析法在管理經濟學中的運用進行研究、探討和總結,希望能給相關研究者及企業管理者帶來一定的參考和啟迪。
關鍵詞:邊際分析;研究;管理經濟學;運用
在西方經濟學中,把研究一種可變因素的量的變動會對其他可變因素的變動產生多大影響的方法,稱為邊際分析方法[1]。由此概念引出邊際效用、邊際替代率、邊際技術替代率、邊際產量、邊際收益、邊際成本等一系列相關的經濟學概念和理論[2]。依據這些概念和理論,企業可以進行一系列的生產經營決策。
管理經濟學所關注的是與企業資源合理優化配置有關的決策問題,亦即企業怎樣優化配置有限的經濟資源從而使企業成本最低、利潤最高的決策[3]。而在此決策過程中,都能運用到邊際分析法這一分析工具。可以說,邊際分析法貫穿于管理經濟學的始末。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和總結邊際分析法在管理經濟學中的運用,以便給相關研究者及企業管理者帶來一些啟示和提供一些參考與借鑒。
一、運用邊際分析法進行消費者購買行為分析
分析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有利于企業在規劃和安排生產經營活動時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而邊際分析法是分析消費者購買行為的一個常用理論框架。
首先,按照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原則,任何一個消費者在消費任何產品的過程中,其所獲得的消費滿足感都會隨著所消費的產品數量的增多而逐步遞減;其次,運用邊際分析法可以分析消費者對各種商品的購買組合決策。按照邊際分析理論,只要消費者將其有限的貨幣收入花費在購買各種商品數量上并使其對各種商品數量的消費所獲得的滿足感相等時,就可以實現消費者總的最大程度的消費滿足[4],即當購買的各種產品的邊際效用(MU)與其價格(P)之比通通相等的時候,消費者購買各種商品數量的組合所帶來的消費滿足最大化,結合效用的計算公式MU = ΔTU / ΔQ,可以理解消費者將會怎樣做出購買決策,從而把有限的收入分配到購買各種商品的數量組合。
二、運用邊際分析法確定企業生產規模
由于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必須確立恰到好處的生產規模才能使企業的利潤最大化。邊際分析法可以幫助企業確定使其利潤最大化的最佳生產規模,具體為:企業管理者可以預先分析和計算出本企業每增加一個單位的產出規模所帶來的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再根據公式π=MR-MC(其中,π代表邊際利潤,MR代表邊際收益,MC代表邊際成本)計算出邊際利潤,進而根據邊際利潤的情況來確定企業生產的最佳規模,即: 如果邊際利潤等于零(亦即π=0時),企業達到最佳生產規模,因為此時企業每一個單位的產品生產所獲得的邊際收益與其邊際成本都相等,故這種情況下的企業生產不需擴大生產規模也無需削減規模;如果邊際利潤大于零(亦即π>0),則企業可以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因為此時增加企業的產品生產所獲得的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故對企業而言應該擴大產量規模以獲得更多收益和利潤,并且產量規模的擴大直至邊際利潤等于零時為止(亦即π=0時)以實現最佳規模產量;而如果邊際利潤小于零(亦即π
三、運用邊際分析法進行企業產品價格決策
價格決策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競爭力及其盈利能力。而產品價格制定必須充分考慮到該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這實質上也是通過邊際分析理論進行的,具體如下:
首先,運用邊際分析法可以判定企業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即:將某種商品在一段時期內的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除以其價格變化的百分比(即Ed=(Q/Q)/(P/P),這里Q 表示某種商品的需求量,P 表示該商品的價格,Q表示該商品的需求量變動值,P表示該商品價格變動值,Ed表示價格彈性系數)。
其次,運用邊際分析法對商品的價格彈性進行分析,即可確立某種商品是否應當提價、降價或保持價格不變。即:如果某種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系數等于1(即Ed=1時),意味著此類商品的價格變動不會增加或減少市場總收益;而如果某種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系數大于1(即1
四、運用邊際分析法確定企業生產中合理的要素投入組合
企業的生產過程,是將各種生產要素進行投入和組合而共同起作用的過程。運用邊際分析法可以幫助企業管理者分析和確定生產過程中最佳要素投入組合。
從短期看,企業生產投入要素大致可分為不變要素和可變要素。根據邊際分析理論,某一種可變要素的最優投入量具體取決于其邊際收益(MR)和邊際成本(MC)的比較,當每增加一個單位的這種投入要素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時,這一要素的投入量達到最優化[5]。而如果每增加一個單位的某種投入要素的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即MR>MC時),則企業增加此要素的投入還可以增加收益;反之,如果每增加一個單位的某種投入要素的邊際收益小于邊際成本(即MR
從長期來看,企業生產的各種投入要素在較長的時間段內均是可以變動的。因此,當各種投入要素的邊際產量(MP)與其各自的價格(P)之比都紛紛相等的時候,即當MPx/Px=MPy/Py=……MPz/Pz時(這里的X、Y、Z代表不同種類的投入要素),各種投入要素之間的組合比例達到最優,收益可達到最大化。而如果邊際產量與某個要素相應的比值(MPz/Pz)大于其他要素的比值時,則企業應該增加這個要素的投入直到其比值等于其它要素的相應比值,從而獲得更大的收益。反之,如果邊際產量與某個要素(例如Z)相應的比值(MPz/Pz)小于其他要素的比值(例如MPy/Py)時,則企業應該減少這個要素的投入才會使各種投入要素比例最優化。
五、運用邊際分析法優化企業產品結構
在企業生產多種產品的情況下,各種產品的產量怎樣確定才能實現企業的利潤最大化?這就是各個產品的生產量比例問題,亦即產品結構問題。不同的產品結構將導致企業的總利潤也有所不同,運用邊際分析方法可以確定企業生產的最優產品結構決策,其原理是:企業產品結構合理的充分必要條件是使相同的資金增量投入到各個產品的生產時,所能產生的邊際效益相等,則這個企業的產品結構就是可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合理結構。而如果相同的資金增量投入到各個產品生產時所產生的邊際效益不相等,則其中必定有某種產品生產因其邊際效益大于其它產品的邊際效益而值得擴大這種產品的生產比例,或者必有某種產品生產因其邊際效益小于其它產品的邊際效益而值得縮減這種產品的生產比例,從而實現企業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確定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產品結構。
六、結論與展望
從以上幾個方面的闡述可知,邊際分析法的運用貫穿于管理經濟學的始末。以上的分析還帶來一些啟示:企業管理者如果本著利潤最大化的原則進行決策時,不能簡單地依據它的全部成本或全部收益進行測算,還應該更多地依據邊際分析理論這一管理經濟學的核心分析工具,才能制定出更為科學合理的決策。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經濟學的眾多理論流派和分析工具中,邊際分析理論作為一個理論流派當然不能全面反映和解釋世間經濟現象,而邊際分析法作為一種重要的分析工具也不可能獨立地全面解決管理經濟學中的所有經營管理決策問題,因此對邊際分析方法的學習、應用和研究自然也應該帶有一定的批判思考和選擇,并與其它經濟學理論相結合進行實踐和驗證,才會更有利于研究者和企業管理者進行開拓創新。
作者簡介:張貴祥,博士,貴州民族大學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創新管理,經營哲學。
【摘 要】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經營的主要目標就是獲取高額利潤,使企業價值最大化,因此也使得成本管理日益重要,但目前我國企業的成本管理工作還存在著許多弊端,成本管理的方法還相對比較落后。本文以管理經濟學的視角對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幫助企業解決其成本管理中的問題,建立戰略成本管理制度,從而在競爭中獲得優勢,使企業自身得到發展。
【關鍵詞】管理經濟;成本;成本管理
一、企業成本與成本管理
企業成本就是指企業為了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目的,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消耗,其實質是以貨幣表現的,為生產產品所消耗的物化勞動的轉移價值和活勞動的轉移價值之和。企業的成本管理是指將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費用,通過預測、決策、核算、分析、控制等一系列的科學管理工作,以使其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二、企業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現今的企業成本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的問題:(1)成本管理范疇過窄,只注重對產品的制造成本進行管理,忽視對企業整體經營成本的管理;(2)成本管理觀念落后,成本降低是有條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況下控制成本費用,可能會導致產品質量和企業效益的下降;(3)成本管理方法陳舊,目標成本法實施的效果仍停留在初始階段,目標成本管理的進一步改進和推廣任重道遠;(4)成本管理手段相對落后,企業成本管理水平能否隨形勢發展而提高,經營能否順利進行,很大程度上取決對成本的管理手段。(5)企業內部成本管理主體確立失誤,把成本管理作為財務人員、少數管理人員的專利,成本意識淡漠。
三、強化企業成本管理的對策
企業為了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進行成本管理的變革,變傳統的被動式成本核算管理為主動的戰略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貫穿于生產經營的整個過程。(1)成本管理范圍應由生產領域向企業整體價值鏈擴展。通過將成本管理范圍外延供應商層面和顧客層面進行價值鏈分析,可以有助于企業降低材料采購成本、提高供應商供貨的及時性,為企業實現零存貨和及時有效的進行生產(JIT)提供擔保,同時不定期的進行顧客調查,以發掘市場的潛在需求和顧客對企業產品的滿意程度,有助于實現企業的戰略目的。(2)樹立成本效益觀念。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經濟效益始終是企業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標,企業成本管理工作中也應該樹立成本效益觀念,實現由傳統的“節約、節省”觀念向現代效益觀念轉變。企業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動應以成本效益觀念作為支配思想,從“投入”與“產出”的對比分析來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盡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創造盡可能多的使用價值,為企業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3)現有成本管理方法的改進及先進管理方法的引入。標準成本管理作為一種先進的成本管理方法,其在成本差異分析上的優點是其他成本核算方法無法比擬的,同時用標準成本法進行業績評估和成本定價仍有一定效果的。只是企業必須根據公司價值最大化的目標精心設計標準成本制度。這方面,我們有必要借鑒西方企業“學習曲線”應用的實務經驗,來提高我們制定標準的質量和水平,真正發揮標準成本制度的積極作用。
四、結語
市場經濟下,企業只有采取措施是利潤最大化,才能獲得生存和發展,這就要求企業建立良好的現代企業制度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而良好的成本管理制度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獲取高額利潤的前提條件。只有持續地改進自己成本管理工作,以先進的成本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成本管理工作,建立戰略成本制度,企業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擁有優勢,獲取高額收益。
摘 要:管理經濟學的指導和啟示直接決定企業運作管理,企業負責人可以按照管理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來對企業發展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本篇文章直接敘述了管理經濟學在企業運作中的作用,探索和闡述管理經濟學對企業運作的啟示作用,同時還對管理經濟學理論知識在企業決策中的指導作用進行全面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企業;運作管理;管理經濟學;指導作用
管理經濟學中將廠商行為作為市場活動中主要研究對象,同時還將管理經濟學中的微觀經濟學理論應用在企業運作中,全面分析和探究市場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類問題。若是一個正在運作的企業能夠成功把管理經濟學理論應用在企業運作中,那么對于企業發展來講是十分必要的。該文就經濟管理學理論在企業運作中的啟示作用進行了全面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一、我國企業現在面臨的狀況
1.錯誤的決策
企業負責人不了解目前的企業經營情況,對企業組建結構不明確和獲取的信息不健全。
2.管理模式混亂
企業負責人為了個人的利益,違法公司的管理制度,直接跨部門管理,將企業的工作運行程序置于一種十分混亂的情況,影響工作人員的工作情緒和工作效率。
3.高層之間關系不和諧
企業合作者之間的職責權利劃分不明確,影響公司的最終決策,導致工作人員工作情緒不佳,工作效率降低。
4.企業管理者對企業員工不信任
企業管理者不能夠充分地信任工作人員,導致員工的工作情緒和對工作的熱情降低。
5.決策負責人不根據工作程序辦事決策
企業決策者違反企業制度進行企業管理,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發展。
二、管理經濟學在企業運作中出現的問題
1.生產對象
經濟學研究者追求的目標是利用最少的現有資源來生產人們需要的生活產品,實現最大利潤化。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成本資源來生產出最大量的生活產品,同時這些生活產品還能被消費者最大限度的應用和接受,這些都是經濟學研究者主要研究的問題。
2.生產方法
因為技術水平和生產結構不同,使得企業在生產方法上的選擇也不一樣,而生產方法的選擇會直接影響到資源在生產中的使用率。所以企業想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必須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生產方式,提升自身的科學管理技術。
3.生產計劃
根據具體的市場情況來制定企業生產計劃,生產的產品太少,會出現供不應求,滿足不了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生產的產品太多,容易出現產品堆積,造成企業現有資源浪費。所以,制定生產計劃應該以市場需求為基本核心。
4.產業的分配
產品的分配方式直接決定產品消費者的選擇,若是產品分配方式不好,不僅會無法滿足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還會導致產品堆積,造成現有企業資源閑置。
三、管理經濟學所面臨問題的解決措施
一是,為了徹底解決管理經濟學中出現的生產對象和生產計劃這兩方面的問題,企業一定要制定好合理的產品配置方式,在生產過程中合理配置現有資源,使得資源既不會過分浪費,也不會滿足不了消費者的使用需求。除此之外,資源配置還應該結合經濟市場需求,然后制定出科學合理的選擇方法。目前,在資源配置過程總,最先考慮的發展內容是充分利用現有的生產資源,提升資源在企業運作中的使用效率。
二是,企業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最先考慮自身的組織模式和生產方式,通過科學合理的分配,增強企業管理者和上下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全面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激情和利用資源的積極性。另外,企業還應該提高生產方式的科技水平,重視科技學術在生產中的應用。
四、管理經濟學對企業運作的啟示作用
企業發展追求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在實際的企業運作中,產品的設計工作和研發工作都需要立足于成本角度進行考慮,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同時努力降低生產成本,獲取產品在價格方面的最大優惠,讓產品在價格方面得到消費者的青睞。企業為了提高在經濟市場中的地位,不僅需要掌握產品價格在市場中的主動權,還應該重視產品生產成本,以低價的方式占領市場份額;另外,如何將管理經濟學運行到企業管理中是企業管理者必備的專業素質,企業管理者可以按照管理經濟學中的基本理論知識來促進產品銷售,從而實現產品利潤最大化。
利用降低產品成本來提高市場地位在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降低產品生產成本并不是說生產成本越低越好,而是以管理經濟學的企業作為為指導,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提高產品的研發效率和生產環節。經濟管理學對企業運作的啟示作用主要是指企業管理者在相同的條件下追求最高的產品利潤,或者是在利潤一樣的情況下,追求產品成本最低化。所以說,在企業具體運行過程中,通常將如何運行管理經濟學理論知識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促進企業在經濟市場中的發展,引起企業管理者對管理經濟學理論知識的重視。
五、管理經濟學在企業運作中的運用
管理經濟學的核心內容是提高企業管理者在企業經濟管理中的理性思維,使得企業管理者可以全面整體的分析問題,幫助企業管理者樹立以經濟概念和經濟發展規律為核心進行企業發展的思維方式。理性思維主要是指企業管理者以客觀的態度來思考和分析問題,幫助企業管理者在實際決策中樹立理性思維,同時還高效執行理性思維下的決策方式。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企業才可能在有效的決策中朝著正確的方向全面發展。培養企業管理者的理性思維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管理經濟學的啟示作用主要是指全面應用生產函數,通過利用生產函數來降低產品在企業中的生產成本,同時還提高企業的生產產量。短期生產函數:Q=f(L,K0),保證K0不變,產量會隨著L的增大而提高,例如某知名企業中實行的“勞動三人組”這種特殊的生產工作模式,最終結果表明這種工作模式的生產效率遠遠大于流水線,保證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每位員工的產量都提高了25%左右。
生產成本的降低可以通過邊際產量原理來表示,其主要是指在生產條件一樣的情況下,某種可變因素的變化會引起總產量的變化,表達式為MPL=Q/L,MPL是可變的,除此之外,從該公式中也可以看出,在總產量不發生變化的同時,減少勞動者數量會提高邊際產量數量。所以企業必須要重視管理經濟學理論的啟示作用,通過合理應用生產函數來降低產品生產成本。
(2)對產品價格進行合理定位。企業管理者通過正確的價格策略來實現產品利潤最大化,制定價格之前了解產品在市場中的價格彈性,按照價格彈性來確定產品的價格變化幅度,對產品價格彈性的預測是制定產品銷售方案最重要的步驟。通常情況下,企業在進行產品的定價過程中,首先制定較高的價位,然后根據市場產品的價格逐步減價,這種減價方式是產品銷售中經常使用的手段,因為產品最大利潤化一般出現在價格彈性充足的情況下。所以說,通過管理經濟學原理進行理性思維對企業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3)企業管理者除了要明確產品的價格彈性之外,還需要了解不同產品之間的交叉彈性,通常產品需求的交叉彈性值是正值,數值越大,其競爭關系越明顯;相反若是數值為復制,則表明產品是互補產品。只有全面了解產品之間的交叉彈性之后,才可能消除產品銷售市場上互補品和替代品對企業產品銷售的影響。除此之外,企業產品的生產計劃也與消費者的實際需求有關系,時刻關注消費者對產品的喜好變化,通過制定合理的措施來提升消費者對產品的價格需求量。
六、結論
由上可得,管理經濟學的運行原理對養成企業管理者的管理思維和做出正確決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經濟學理論對企業的運行起到指導和啟示作用。而企業負責人應該充分認識和利用這種企業指導作用,把管理經濟學中的理論知識全面應用到企業管理經營中去,同時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創建高效的發展策略,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摘要】“豐年傷農”這是在我國流傳已久的一種說法,它描述的是一種經濟現象:在豐收的年景,農民卻因為農產品的銷價低或者無適銷市場而苦惱。時至今日,仍然會從新聞上看到諸如“菜賤傷農”、“果賤傷農”等報道。
【關鍵詞】經濟學 農民
經濟學中的彈性理論和均衡理論可用來解釋“豐年傷農”。彈性指當經濟變量之間存在函數關系時,作為因變量的經濟變量的相對變化對于作為自變量的經濟變量的相對變化的反應程度。大多數農產品通常是缺乏需求價格彈性的商品,當供給增加時,供給曲線向右移動,均衡量增加但均衡價格下降,且價格下降幅度遠大于需求量增加的幅度,致使因價格下降造成的收益減少遠大于因銷量增加而帶來的收益增加,使農民處于增產不增收的尷尬境地。因為農產品生產周期較長,考慮時間因素,采用“蛛網模型”進一步解釋,通過對不同時期的需求量、供給量和價格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分析來摸清“豐年傷農”這一現象背后的意義。“蛛網模型”的前提是生產者總是根據上一期的價格來決定下一期的產量,上一期的價格成為生產者對下一期的預期價格,進而成為生產者預期收益下的產量決策依據。結合大多數農產品需求彈性較小、生產趨同、小規模經營及上市時間相對集中性等特點來看,屬于“發散型蛛網”。即當上一期價格較高時,農民會增加下一期的產量以增加預期收入,造成下一期供過于求,價格下跌,農民受損;理性地在下下期減產,結果引起供不應求,價格上漲,又會使生產規模擴大,跌入下一次價格下跌的怪圈,形成“種什么,什么跌;不種什么,什么漲”的尷尬局面。
農產品作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具有必要但需求相對穩定、風險大但回報低、易變質等特點。結合以上三大特點具體分析,造成“豐年傷農”的原因如下:
一、產銷信息不對稱,個體農戶“隨大流”
農戶生產農產品面臨的風險較大,如農藥化肥漲價風險,農產品銷售的市場風險,洪災、旱災、蟲災等自然風險。同時農產品市場供需矛盾轉化快,價格波動難以預測。而我國農戶居住分散、分布范圍廣,雖然我國初步形成了一個以農業部門為主,其他涉農部門和社會力量為補充的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但是由于缺乏信息資源共享機制,目前我國并沒有一個統一、全面的農產品信息平臺,因此農戶無法對行情做出準確判斷,加上農戶平均受教育程度較低,缺乏了解和把握全局信息的動力和欲望,使他們在生產行為的選擇上習慣按部就班,隨大流,不善于捕捉一些有利于農業生產與銷售的信息,由此導致的信息不對稱,產品價格上漲,銷售順利時,作為個體的農戶的理性選擇便會選擇來年增加要素投入,擴大生產規模,但是一旦多數的農戶對此做出同樣理性的選擇時,便會導致群體的非理性,供給總量增加,價格必然面臨下跌的趨勢。
二、農產品市場集中度低,沒有形成規模經濟
在我國,農產品基本都是由一家一戶式的傳統小農經濟生產,農戶零星分散、生產規模小、專業化和集約化程度低、同質性較強,沒有形成規模經濟來降低成本。農產品市場近乎是完全競爭市場,根據市場結構理論,完全競爭市場的商品價格由市場決定,每一個單個的生產者只能是市場價格的被動接受者,單個生產者的供給量變化難以影響整個市場的均衡價格。個體農戶既不能形成統一的品牌和技術標準,共享集中儲藏、運輸和銷售的低成本優勢;也不能在討價還價中發出強有力的議價聲音。在信息交換方面,單個農戶難以向有關機構反映現狀,相關機構也很難了解農戶的真正處境,因此難以制定針對小農戶的對口扶持政策,農戶也很難從中享受到優惠。
三、生產投入相對于收入水平高,政府相關政策的不健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農產品的安全和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農戶的生產投入變大,相對于收入水平太高。同時面臨較多的風險,卻不能得到相應的回報,而且這些風險一旦發生,將給農戶造成巨大的損失。農戶的投保意識不強,通過權衡成本較高的保險支出與增長并不太多的收入,他們大多只能選擇與風險博弈,低投保或不投保。在市場化的風險保障缺失后,政府并沒有制定相應完善的公共風險管理政策,也沒有利用及時引導農戶生產,制止跟風行為。由于相關的農業風險管理的法律法規不健全,資金、技術、人員投入不到位,使得農戶面臨風險后,致貧返貧的程度更加嚴重。
解決“豐年傷農”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實行規模化經營
改變一家一戶的小規模農戶經濟,實行集約化、規模化生產,享受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降低等優勢,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比如說,可以通過租賃的方式把原來屬于每個農戶的土地集中起來,實行規模化生產與經營。出租土地的農戶就在農場就業,這樣既可以收到租金又可以領取工資,既規避了自己耕作所面臨的自然風險,同時又不用擔心農產品銷售的市場風險。
(二)發揮農產品差異化競爭優勢,發展特色經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市場需求的多樣化給農戶帶來了新的商機,我國各地農村的氣候、土壤等條件各不相同,農副產品的品種也有很大差異,發揮差異化生產的競爭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特色農業,實現“多贏”。
(三)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增加需求彈性
農副產品與原糧相比,其彈性要高得多。鑒于農副產品保鮮期短、易變質的特點,必須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增加需求彈性,延長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當然這是需要政府、農戶、技術人員多方配合,保證加工的農產品為市場所需。
(四)積極建立完善、統一的信息平臺,擴展銷售平臺
豐年傷農很大程度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對我國傳統農業進行信息化改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通過建立完善、統一的信息平臺,增強農戶的抗風險能力;利用網絡通訊技術,讓農民及時獲取信息,依據市場需求狀況來決定種植品種和數量,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農戶可以將線下銷售擴展為線上線下結合銷售,利于淘寶、微信等電商平臺,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樹立品牌,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力。
摘 要:盡管現在企、事業組織開始意識到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重要性,但是我國廣大企、事業組織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方面還是存在很大缺陷,提升企、事業組織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水平是關系到企、事業組織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離不開人事管理經濟學的思想作為支撐,但是我們國家現在很多中小企、事業組織缺少這種管理意識和理念,導致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水平落后,需要通過實踐進行進一步探索和提高。文章分析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以及人事管理經濟學的內涵,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活動中人事管理經濟學的作用與基于人事管理經濟學的視角提升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水平。
關鍵詞: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經濟學 勞動關系
一、人事管理經濟學概述
人事管理經濟學研究對象是勞動關系以及勞動經濟,人事管理經濟學不同于古典經濟學或者新經濟學派,更多的是接近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屬于一個交叉的學科范疇。當前在我們社會主義制度之下,人事管理經濟學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勞動力的再生產(包括勞動力的簡單再生產以及勞動力的擴大再生產)、勞動力就業(就業宏觀經濟目標、就業與生產率、就業的培訓)、勞動力結構、勞動力管理(宏觀的勞務市場體制以及勞動力合理流動的管理;微觀層面主要是勞動分工協作管理以及勞動環境和人體保護)、勞動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以及養老保險等等)。人事管理經濟學當前研究的范圍涉及了勞動力有關的方方面面,同時也關系到社會整體經濟的宏觀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與國際上相比,我國人事管理經濟學的研究起步比較晚,所以導致研究水平相對比較落后,國內專門從事人事管理經濟學研究的機構和個人不多,所以目前人事管理經濟學的發展還不夠成熟和完善。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我們需要不斷提升對于人事管理經濟學的研究投入,不斷地促進人事管理經濟學的研究發展。這對于我國勞動經濟市場具有重要作用。
二、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概述
現代化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體系由六個模塊組成,分別是人力資源的招聘、人力資源統籌規劃、人力資源績效管理、薪酬福利、人力資源培訓及開發、勞動關系管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是企、事業組織或者其他組織通過科學手段管理人力資源,促進其發揮最大潛能的管理,也是當前企、事業組織管理者,尤其是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必須要掌握的技能,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水平關系到企、事業組織的發展。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研究起步于上個世紀80年代,在不斷地實踐探索當中成熟,目前已經被廣大企、事業組織認同和接受,并且慢慢脫離于傳統的人事管理制度,尤其是最近興起的戰略性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更是成為現代化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理論的重要內容,推動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理論的深入發展。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組織、協調企、事業組織內部的各項資源,以保證使得員工人力資本最大化,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創造力。最基本的指導思想其實就是源自人事管理經濟學當中,以人為本,充分保障員工權益,并且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勞動環境,激發員工創造更多價值。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目標是需要滿足企、事業組織整體的戰略需要,并且保證組織整體以及員工個人目標都可以得到實現。
三、現代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當中人事管理經濟學的運用
現代企、事業組織發展過程中,人力資源作用不斷提升,現代化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將人力資本作為企、事業組織的核心,企、事業組織想要取得發展需要保持一定的競爭力,就需要不斷提高人力資源水平。但是目前我國企、事業組織,尤其是中小企、事業組織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存在很大的問題和缺陷,導致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效率十分低下,而且人力資源存在很大的浪費。企、事業組織不了解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方法以及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國廣大中小企、事業組織依舊處在產業鏈的低端。
1.人力資源雇傭當中的人事管理經濟學運用。人事管理經濟學的理論當中,每增加一個勞動力產生的費用(也就是該工人的工資以及福利的綜合值)稱作勞動力的邊際費用,將投入一個勞動力得到的收益稱之為邊際收益。企、事業組織生產周期當中,資本的投入一般相對固定,但是對于勞動力的投入就存在很大的流動性,企、事業組織需要獲得高的投資收益,就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改變工人的雇傭數量。如果勞動力的邊際費用超過了勞動力的邊際收益,那么企、事業組織就應該縮減勞動力規模,反之如果勞動力的邊際收益超過了勞動力的邊際費用,那么企、事業組織就應該擴大自身的勞動力規模。如果一個企、事業組織可以在一定的時期控制好自身的邊際成本以及收益的比例,不斷實現資本和勞動力的替代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和資本的不足,并且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
2.人力資源培訓開發當中人事管理經濟學的運用。人力資源培訓開發對于新入職員工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快速熟悉掌握業務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對于企、事業組織文化的認同和對企、事業組織的忠誠。因此,人力資源培訓和開發環節是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重點之一。人事管理經濟學的視角下,人力資源的培訓可以量化。人力資源培訓可以分為一般性的培訓以及特殊的培訓,一般的培訓只能等量的增加一個員工對于多家企、事業組織的產出,特殊培訓內容比較深入專業,僅僅是針對唯一一家企、事業組織員工業務的培訓,對于提高員工生產率有作用。所以企、事業組織為員工選擇培訓的方式也需要考慮很多的因素。如果企、事業組織給員工提供一般的培訓,培訓費用假設為300元一個人,培訓前員工邊際收益是1000元,培訓后邊際收益是1400元,培訓前假設員工工資等于邊際收益1000元,那么培訓之后員工工資應該達到1400元,但是由于企、事業組織花費了時間和費用,所以希望支付的工資僅僅是1300元,稍低于邊際收益。這個時候員工和企、事業組織會存在一個博弈關系,員工可能完成培訓之后,去其他企、事業組織尋找工資更高的工作。如果企、事業組織提供的是自身企、事業組織量身定制的培訓方案,那么無論是何種支付方式,企、事業組織最后都可以獲得利益。但是目前我們國內的勞動力流動性一直很強,主要原因就是企、事業組織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水平不高,而且缺乏自身特色。我們國內企、事業組織需要根據自身企、事業組織的文化以及特色打造一套獨一無二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以及員工培訓開發制度體系,同時利用人事管理經濟學的理論指導人力資源的培訓和開發,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減少員工的流失,增強企、事業組織內部的人員結構穩定性。
3.人力資源薪酬管理中人事管理經濟學的運用。薪酬管理也是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重要環節,一套有效的薪酬管理方案可以有效地激發員工熱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員工積極性和忠誠度。薪酬管理主要和人事管理經濟學當中的替代效應以及收入效應有關。人事管理經濟學當中提到的替代效應,員工收入不變,員工工資的上漲就會導致閑暇價格上升,這樣一來員工就會盡量減少自己的閑暇時間,增加工作時間。一個是收入效應,收入增加,工資保持不變,那么理想的工時數就會減少。所以企、事業組織在制定具體的薪酬管理方案時,需要強化替代效應,弱化收入效應,這樣可以進一步激發員工努力工作的主動性。
四、基于人事管理經濟學理念改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1.運用人事管理經濟學理論進行人力資源招聘和選拔。人力資源的招聘和選拔環節是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基礎,需要企、事業組織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部門給予充分重視。但是目前我國很多企、事業組織人力資源的招聘和選拔方式缺少足夠的科學性,尤其是中小企、事業組織體現得更加顯著。企、事業組織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思想沒有問題,但是具體的方案選擇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最為理想的就是降低成本,而工人的工資一般占據很多企、事業組織的成本支出的很大一部分,企、事業組織要想減少成本支出,就需要合理的進行員工招聘。按照人事管理經濟學的勞動力和資本的替代效應來分析,對于新興企、事業組織有很好的借鑒意義,但是我國中小企、事業組織沒有很好地利用這一點。
2.運用人事管理經濟學進行人力資源的培訓和開發。人力資源培訓和開發是企、事業組織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重要環節之一,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續性,人力資源培訓和開發包括新入職員工以及老員工。在一定程度上面都有助于提高新老員工對于企、事業組織文化和企、事業組織價值認同,并且不斷培養員工的忠誠度。企、事業組織在選擇員工培訓的方式和具體內容時,需要參考人事管理經濟學當中有關于培訓邊際效益和邊際成本的分析,并且通過分析員工和企、事業組織的博弈關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員工的流失。
3.運用人事管理經濟學進行薪酬福利制度的設計。薪酬福利管理是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六個模塊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最開始的人事管理經濟學對于人力資本投入研究基本上就簡化為研究勞動力的工資支付效率問題,但是在當前我國市場經濟日漸成熟的情況下,需要進一步完善對于薪酬福利內容的設計。企、事業組織在進行工資制定時,人事管理經濟學考慮的主要就是工資支付的效率,需要考慮工資變化的收入效應以及替代效應,這關系到企、事業組織的員工積極性。前文已經分析工資收入效應以及替代效應對于員工積極性的影響,因此工資水平直接影響到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企、事業組織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部門和財務部門設計員工薪酬福利時需要考慮企、事業組織的現狀,效率與平等是一種取舍關系。企、事業組織要想員工保持高水平的工作效率,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員工薪酬福利制度設計的科學性,這樣一來,就可以促進企、事業組織整體效率的提升。
結語
人事管理經濟學研究的是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市場相關的問題,而企、事業組織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則是企、事業組織對于勞動力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的過程,兩者密不可分、息息相關。企、事業組織需要不斷地運用人事管理經濟學的理論進行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活動,這樣可以有效地促進人力資源配置的優化,從而推動企、事業組織整體的發展,也可以滿足每一個勞動者的職業價值實現需要。
摘 要:網絡時代的到來,人們的消費方式由傳統的現實交易轉變為網絡交易。在眾多的網絡營銷中,淘寶“雙十一”的巨大成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本文基于管理經濟學的角度,分別從成本、需求和消費心理三個方面剖析了淘寶“雙十一”取得成功的內在原因。進一步闡述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管理經濟學對于現代企業管理者的啟示。
關鍵詞:管理經濟學;淘寶商城;雙十一
一、研究背景
淘寶“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始于2009年,此后的每年11月11號,都呈現一番全民狂歡的景象。從2011年到2014年,每年的11月11號的淘寶商城的交易金額分別是33.6億、191億、350億、571億,這個數字的激增可謂十分驚人。這一方面使廣大消費者得到實惠,另一方面也使淘寶商城得到飛速發展。
二、從管理經濟學角度分析“雙十一”成功的原因
1.成本分析
淘寶商品的低價格主要是原因是低成本導致的,主要體現在:
(1)商家無需繳納高昂的店鋪租金。商家每年只需要向淘寶網繳納一定的服務費,這跟實體店高昂的店鋪租金相比相當于是冰山一角。
(2)低廉的人工成本。淘寶商家只需要雇傭幾個網絡技術人員和客服人員就可以實現經營運作,人工成本低;而實體店鋪需要結賬、銷售、衛生、倉儲等人員,人工成本較高。
(3)稅收制度不完善。目前,電子商務的稅收問題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因此,在稅收方面可以節約一大筆成本支出。
2.需求分析
(1)收入提高,需求增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增強,導致了消費者對正常商品的需求增加。這是推動“雙十一”現象產生的客觀原因。
(2)電子商務的出現為快速消費提供契機。網絡的快速普及使得中國網民迅速增長,同時電子商務消費模式的出現架起了一座溝通網購消費者和商家交易的橋梁,促進了網絡營銷的快速發展。
(3)快遞物流業的飛速發展。近幾年來,由于電子商務的流行,快遞物流業也得到了共生發展。現代物流的業務需求量明顯增加,運作效率也顯著提高,為網絡營銷的健康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3.消費心理分析
(1)低價格吸引策略。前面的成本分析中提到了淘寶的商家具有低成本的優勢,使得淘寶的同質商品的價格絕大部分是低于實體店的價格的。因此,消費者趨向于選擇去淘寶購買。而在每年的11月11日,淘寶會推出一年當中最低的折扣,商品的價格只是平時的1/2或1/3。甚至有時候是采用0元、1元、9.9元秒殺的方式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這只是以犧牲小部分利益為誘餌,來賺取巨大的銷售量來獲得更多的盈利。
(2)消費從眾心理。在“雙十一”即將到來之際,淘寶商城通常通過網絡、電視等媒體多方面、全方位的宣傳促銷活動,刺激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在這種濃烈的購物氛圍中,淘寶的忠實消費群體十分容易沖動購買,不理智的消費者也會跟著盲目購買。這種從眾消費心理是每年淘寶“雙十一”巨大交易額形成的強力催化劑。
三、管理經濟學對現代企業管理者的啟示
1.降低經營成本,占據市場主動
經營成本的高低,是企業能否占據市場主動的一個關鍵因素。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是企業經營成本的兩大構成部分。如果企業能夠降低這兩部分的成本,那么其商品的單位成本就非常具有競爭力。通過低價首先占據市場份額,如果競爭對手無法做到價格跟進,那么企業就占據了市場主動權。前面我們分析過淘寶成功的成本原因,把較低的店鋪租金視為較低的固定成本,把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稅收的缺失視為較低的變動成本。這就使得淘寶商家可以采用低價格定價策略來吸引消費者,最終取得成功。
2.分析需求規律,抓住市場機遇
經濟學當中的需求規律為: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當價格上升時需求量下降;當價格下降時需求量上升。企業管理者還應該充分理解需求價格彈性和收益之間的關系。通常,對于需求價格彈性小于1的市場緊俏商品,企業可以大膽適當提價,這樣不僅不會降低需求量,反而能夠增加利潤。對于需求價格彈性大于1的商品,其替代性較強,企業應該降價銷售,以低價快銷、薄利多銷來爭取銷售量的增加。淘寶商城就是成功地利用了這一點。
3.把握消費心理,贏得市場先機
消費心理,即對消費者偏好的把握。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偏好越強,其對該商品的需求就越大。低價格策略就是抓住了消費者對低價商品偏好的心理,最終達成交易的促銷方式。因此,商家和企業應該注重分析和把握消費心理,才能在市場競爭中把握先機。
四、結束語
淘寶商城“雙十一”的巨大成功,以及實體商鋪經營環境的日漸惡化,我們找到了淘寶成功和實體店鋪失敗的原因。企業成敗的關鍵就在于能否透過經濟規律來分析和思考問題。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應該培養從整體、系統的角度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建立依據經濟規律來進行管理決策的思維方法。通過理性的思維來制定科學的計劃并有效實施。這樣才能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摘 要:素質教育倡導的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培養的結果可表現為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認識問題角度、一種解決問題方法或者一種做人做事的基本能力。文中結合反映經濟與社會的股票市場案例分析闡明了大學生如何選擇就業;論述了管理經濟學中的邊際分析法在理工大學生情感生活方面的應用;分析了對大學生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培養有助于他們畢業后實現自主創業;最后指出管理經濟學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可以提高每個人的生活品質。
關鍵詞:管理經濟學 綜合素質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b)-0220-02
對進入21世紀以后通過大學教育培養出來的理工大學生而言,雖然在專業知識及技能方面有較強優勢,但在理解和解決當前社會所面臨的一些實際問題,特別是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問題時表現出相當的局限性[1]。通常素質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礎上經過后天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由知識內化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素質教育是一個融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強烈生活責任感、人際交往能力及良好協作能力為一體的復雜系統工程,而素質教育的開展有助于大學生從多學科角度綜合解決自己學業或工作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2]。所以,深入探討素質教育選修課程學習對理工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地社會現實意義。
1 結合反映經濟與社會的股票市場案例談理工大學生如何選擇就業
眾所周知,規范運作的股票市場是一個接近完全競爭的市場,在這樣的市場里股票價格能比較充分地反映企業價值,它能夠對人們在國民經濟中有效地分配投資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3]。不過現實生活中股票市場里大戶的存在和不同程度的欺詐和操縱股價的行為也會損害到股民在股票市場中的正當競爭,削弱市場在配置資本資源方面應起的作用。一般來講,股民炒股的目的是為了通過股市交易使自己擁有的資金財富最大化,炒股手段會因人的性格及思維方式的不同而異,顯然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炒股成敗的關鍵;另外企業為了融資而上市,進而通過股市交易來實現經營的擴大再生產。
由于資源的稀缺性導致資源間有一定程度的可替代性,從而使人們的經濟選擇成為可能,當股民和上市企業面對股市進行各自具體的經濟選擇時,依靠的是價格信息,當供求平衡時也就實現了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政府允許股市的存在是為了把社會上閑散資金通過股市進行優化配置,從而進一步消除壟斷,真正地引導股市向健康方向蓬勃發展。
實際上若理工大學生畢業后發現自己不適合于在理工專業上發展,那么可以考慮選擇自己的特長方向發展,及時對自己的人生做慎重地調整。例如如果有志于做企業經營或金融投資方面的工作,不妨通過素質教育選修課“管理經濟學”的系統學習,充分將所學經濟分析方法運用于社會實踐中,并深入地了解以上所述的股市行情及經濟運作規律,以幫助自己進一步了解社會、適應社會、立足社會,為畢業后實現順利就業做好充分準備。
2 邊際分析法在理工大學生情感生活方面的應用
現在理工大學生在上大學青春期一般也面臨如何處理同學友誼、愛情等情感問題,當面臨一段新的戀情時,不妨應用管理經濟學中的“邊際分析法”可做出正確地人生情感選擇[4]。使用邊際分析法具體決策時,即把因決策引起的邊際收入與邊際成本相比較,看看利潤(凈效益)是增加了還是減少,這種分析方法的精髓在于判斷一個方案是否可行取決于采用方案前后凈效益的變化,而不管采用方案前成本或效益曾是多少,它體現了向前看的管理決策思想,并且很容易與數學上微分學相結合而成為解決相關最優化問題的方便工具[5]。據此我們的判斷是:過去自己所有的情感經歷都屬于沉沒成本,毫無疑問它的確是人生的一筆重要財富,但現在正確的情感決策是面向自己未來幸福人生的,所以只要自己與新戀情交往對象的愛情源自于兩個人內心深處的彼此欣賞、相互信任與相互理解,并且珍惜兩個人生命所賦予的不可替代的刻骨銘心的生活體驗,共同構建心靈深處的海市蜃樓,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那么就一定可以走出自己過去情感經歷的陰影,這樣的情感生活最終會步入婚姻殿堂,共同生活到永遠的!
3 對理工大學生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培養有助于他們畢業后實現人生自 主創業
現實中的企業運作涉及到多方面實際問題的解決,其中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的綜合利用及優化選擇,還有關于產品的技術創新突破,以及委托問題的處理等等。因此,下面想通過對企業基本運行機制及規律的分析談談對理工大學生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培養,以滿足他們畢業后有志實現自主創業的實際需求。
3.1 宏觀分析企業經營狀況
企業的經營與發展受到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內部主要解決綜合管理問題,外部需要考慮如何實施供應鏈管理,運用公共關系加強與其它企業的相互合作,充分利用企業所擁有的一切資源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以促進企業的長足發展。盡管企業實際面臨的管理問題復雜程度不同,但一般都遵循這樣一種基本模式:確定實現既定目標的不同方案,然后選出以最節省資源的方式實現目標的方案,同時要考慮到相互影響的競爭決策者的可能行動與反映。
3.2 企業虧損原因及扭虧為盈的解決途徑
例如:武漢重型機床廠屬于國家大型企業,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但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面對市場的激勵競爭,由于跟不上市場變化,所以武漢重型機床廠1996年至1999年期間出現了連年虧損,資產負債率達到92.41%,最終成為武漢市的嚴重虧損企業。企業扭虧為盈的解決途徑:(1)把企業在資本市場上賣掉,讓大企業兼并,大魚吃小魚;(2)宣布破產,其好處在于可逃脫一切債務,壞處是影響企業形象及品牌,以致于在重整企業經營時面臨更大困難,沒辦法找到更好的合作企業,自己的信譽受到影響;(3)利用減員增效來處理企業虧損問題,使企業留有的人員與機器設備保持最佳比例,這樣做符合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具體定量裁員可結合多種投入要素最優組合原理的計算來實現,即保證企業中各種員工的MPL/PL值相等,此時各種員工間的比例就達到了最優,從而為企業創造出更多地財富。
3.3 企業生產經營中面臨的規模經濟問題的解決
另外,企業的生產經營中還需要解決其他各種問題,例如規模經濟問題,當企業生產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降低了產品制造成本,這說明企業生產存在一個最優規模,即長期平均成本與短期平均成本線相切其切點對應的產量而形成,利用這一點可精明指導企業進行有效經營生產,以提高其經濟效益。
由此可見,管理經濟學的系統學習可幫助理工大學生通過分析反映經濟與社會的各種案例來了解社會,并培養其企業經營管理的實踐應用能力,這有助于理工大學生畢業后實現自主創業并成功立足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只有活學活用管理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并掌握以上所述的企業生產運作的基本管理與經濟規律,才可以幫助理工大學生實現自主創業的夢想。
4 管理經濟學知識在每個人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管理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概念指資源用于其他的、次好的用途所可能得到的凈收入,大學生生活中是否上網也是一種生活決策,是否上網選擇的依據之一就是上網的機會成本大小[6]。例如:大學生目前正在準備期末考試,此時學校可能會限制大學生上網,因為上網要占用學習時間,而時間是稀缺資源,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資源的用途要有所選擇,即資源配置優化問題―― 將有限資源使用在最有價值的地方,所以,雖說大學生可以把時間用于多種不同的用途上,但同一時間段內上了網就不能復習功課,從而導致學業成績下降,這就是上網的機會成本。另外,人們選擇上哪家網站還取決于所選網站資源內容的精彩程度,不同網站在同一時段內有新聞、娛樂、足球賽等不同的內容,并且被不斷地刷新,所以通常人們會選擇受益最大的網站內容瀏覽來愉悅地滿足自己學習與生活上的精神需求,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
又如一名本科畢業生如果準備報考研究生,他要考慮的成本不僅包括學費、生活費,而且還要考慮如果讀研究生就將放棄的直接就業會給他可能帶來的收入。實際上他應該將讀研究生視為一種人力資源投資,以長期人生規劃的觀點來進行個人生活決策。
綜上所述,機會成本可以較準確地從全社會角度來反映有限資源用于某種經濟活動或個人生活所實際付出的代價,從而迫使人們比較合理的分配和使用自己已經擁有的各類不同資源,真正學會選擇如何用最小的實際付出獲得最大的生活技能與財富積累,把所學經濟知識融入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以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5 對理工大學生人才培養而言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及實用性
素質教育選修課程開設的意義在于滿足大學生不同學習需求,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培養多種技術及生活技能,以培養和提高理工大學生的綜合素質[7]。所以,教師在素質教育選修課堂上需要有意識的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重在啟迪學生的心智,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其終極追求在于促進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能力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心靈世界的完善。
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既體現了學科交叉、相互滲透的發展趨勢,更體現了創新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把管理經濟學的基本內容和企業經營社會實踐相結合正確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而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管理經營問題的實際能力。對理工大學生而言,4年大學生活是人生經歷的一筆重要精神財富,只要大學深造期間能把心靈沉寂下來,專注地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并且珍惜已經擁有的大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自由天空,就可以走出實現自己完美人生的成功之路。
摘 要:管理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理論和方法在企業管理決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通過經濟分析的方式來處理企業的不同經營管理問題。
關鍵詞:管理經濟學;企業管理;決策;應用
一、引言
企業管理中牽涉的決策問題較多。例如,財務決策、銷售決策、組織決策、人事決策等等。管理經濟學關系到企業資源合理配置的經濟決策。管理經濟學是獨立的經濟學應用學科,雖然發展時間并不長,但是由于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被廣大管理者所接受,對未來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二、生命周期管理
生命周期管理源于產品的生命周期理論,包括定義、技術以及規程的較為靈活的綜合性結構,生命周期管理屬于產品的管理系統,目標是把一個組織的產品以及產品結合的所有生命周期以及價值鏈所引發的環境負荷及社會經濟影響的最低化。同時對企業的產品研發及投放周期有重大的參考價值,進而影響到企業的基業長青。
三、戰略管理(宏觀經濟)
戰略管理是指對企業戰略的管理,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這就要求高級管理層具備相關的能力及素養。宏觀經濟管理是政府將國計民生作為目標,透過不同的政策、制度、法律,對市場經濟運轉的總量與結構進行協調,把控活動的綜合。而外延包含了所有國民經濟、地區經濟、城市經濟、部門經濟、縣區經濟、鄉鎮經濟的結合。管理者對宏觀經濟的理解、把握決定著企業的生存環境和發展方向。
四、管理經濟學與企業管理決策之間的關聯
管理經濟學指的是對企業在一定宏觀及微觀環境下的研究可以發現,面臨如環境束縛等問題應當怎樣把有限的資源更加良好的進行運用,來實現既定企業目標。身為應用經濟學的一個分界點,管理經濟學主要包含了企業決策的經濟環境、研究決策最優化的問題。[1]可是,面對企業決策人員來講,大型繁瑣的理論系統可能并非具有實用價值,可通過理論里抽象的一些原則或方法,就能夠讓管理人員在企業決策里快速掌握重要的事件。只有將原則和方法進行滲透,才可以養成良好的管理習慣,而且把這樣的思維方式以及習慣的使用在企業生產、運營決策的考量當中,才可以完全感受到管理經濟學。
五、投入產出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
所有物質資料的生產,都需要將一定數量的勞動對象、勞動方法、勞動力融入生產過程當中,令其結合,從而就會生產出一定數量的物質產品。所有部門的產品通過用途能夠分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所有部門在投入和產出方面具有非常緊密的關聯。這樣的關聯還可以從實物形態和價值形態方面的聯系進行分析。因此,也被稱之為技術經濟性關聯。
六、管理經濟學在企業生產管理決策中的作用
首先,真正感受需求規律,有效運用企業產品統治市場。可是,企業只是依照以上方法來降低產品的固定成本和簡單掌握一般商品的需求規律是不充分的,應當對變動成本進行把控,令其產品單位的平均成本具有競爭力,如此就能夠緩解價格彈性及收益之間的關聯,并將其使用在需求規律中為企業提供應有的服務。
其次,透過管理經濟學里的科學成本分析,能夠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來提高生產的規模,加快生產處在規模報酬攀升的階段,以此來構成規模經濟的優勢,將低成本和推銷方法有效結合。
最后,運用管理經濟學原理進行理性的判斷。在系統方面,欠缺對企業經營的指導,進而令企業構成特有的經濟學理性思維的意識,對問題進行思考,并以此對企業的經營進行指導。
管理經濟學為經營決策提供了一種系統而又有邏輯的分析方法,這些經營決策既影響日常決策,也影響長期計劃決策的經濟力,是微觀經濟學在管理實踐中的應用,是溝通經濟學理論與企業管理決策的橋梁,它為企業決策和管理提供分析工具和方法,其主要理論在需求、生產、成本、市場等方面為決策提供重要指導作用。
七、設計管理經濟學的框架
(1)管理經濟學的重新界定體現出應用管理經濟學的技術、理論以及方法。企業必定是市場經濟里具備獨立且完整決策權的企業。社會經濟是現代市場經濟,企業是具備清晰產權的現代企業,政府行政干預應當壓縮到最低限度,企業、市場、政府經濟行為的法律基礎要非常完善。
(2)面對我國企業急需處理的規模不夠經濟、經營不是集約化的現實問題,將規模經濟、集約經濟的內涵進行闡述,并提出實際應用的方法,來處理我國企業的兩大問題。
(3)汲取了系統管理學特有的權變管理學派的理論精華,并提出系統權變決策的理論,進而以境遇權變決策來取代傳統管理經濟學。
(4)為了提升處理不同企業經濟決策問題的能力,新框架不斷涉及設備投資方案的決策、設備更新方案的決策、生產和庫存決策的方法、定價決策、人力資源配置、廣告決策等范疇。
八、管理經濟學在企業管理決策中的應用
(1)深刻感受需求規律,有效運用企業產品的需求價格空間,快速掌控市場。對于普通商品的需求規律而言,一切其他條件不變,價格降低,需求量提高。價格提高,需求量降低。可是,身為企業只是掌握普通商品需求規律是不充分的,應當對需求價格彈性以及收益的關系給予理解,并將其運用在企業的戰略服務當中。
(2)科學的成本分析能夠降低成本,提高生產和銷售,構成規模經濟的優勢。產品研發過程中,一旦可以有效運用標準技術來降低成本,對集中力量提高產品特色的整體設計十分有利,保證產品質量,對企業的組織結構進行分析,刪減多余勞動力,只要處理得當,就能夠較為明顯的提升企業效益。轉變勞動組建方式,有效運用設備、人才以及生產環境。
企業有效運用規模優勢,不但降低供貨商的進貨成本,還會由于規模的構成降低自身的生產產品部件的成本,令其生產的產品性能持續攀升,價格卻明顯降低,提高了競爭力,進而積極擴大生產,把長期平均成本掌握在U形的前半部分,令規模經濟的整體效應能夠達到最優。[2]
(3)企業領導應當有效運用管理經濟學原理進行理性判斷。企業在決策之前應當對市場進行透徹的分析。對市場的需求量、產品的價格彈性進行分析,來判斷產品的定價。企業的領導應當透過價格策略來轉變企業的境況,一定要了解產品的價格彈性,如果彈性不足就應當漲價,彈性充足就應當減價,不然,就是自取滅亡。價格彈性的預測成了制定營銷計劃的重中之重。企業的營銷部門應當透過價格促銷、交易折扣、兌獎券等不同形式,讓收益達到最大化,一定要了解不同顧客群的喜好以及商品的價格彈性。[3]掌握不同商品給企業戰略策略帶來的作用。并且企業應當通過成本原理,為企業的生產能力建立清晰的認識。
九、結束語
由于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市場機遇的不斷成熟,市場的不斷變化給企業管理人員的決策能力提出了挑戰。經營者只有把管理經濟學的精髓融入個人思想,建立積極的思維習慣,并不斷在實踐中進行應用,才可以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中掙得先機。
摘 要:電商興起對傳統商業的沖擊是無庸置疑的,本文從管理經濟學的角度辨證分析了電商對傳統商業沖擊,闡明企業之間要從非理性的競爭回歸到商業的本質。
關鍵詞:電商; 傳統商業; 沖擊
2012年,對于電商與傳統商業來說都是不平靜的一年,先是由8.15的電商大戰,后是“雙11”的網購,還有“雙12”電商促銷節。
本來,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模式、工具,傳統商業企業一樣可以使用,因為在美國,電子商務一開始都是由傳統商業企業發起的。無可否認,電子商務給傳統零售渠道帶來巨大的沖擊。
但是,不管是媒體、企業、消費者等,對于電商的認識似乎陷入了一種誤區,要么全盤否定電商模式,要么全盤否定傳統的商業模式。最明顯的就是馬云說的一句話“要么電子商務,要么無商可務”。他認為,就像獅子會吃掉羊,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模式將是“對于傳統商業生態系統的一次革命性的顛覆。”
一、問題的提出:電商模式是“猛師”嗎?
被策劃為“光棍節”的“雙11”,成了商家的又一次商機。而對于2012年的“雙11”卻又意義非同一般,因為這一天“光棍節”,倍感凄涼的不只是那些單身男女,還有那些門庭冷落的百貨公司,盡管不少商場在顯眼處也應景地打出了“迎雙11優惠”的海報,但與天貓商城“雙11”當日銷售額達132億元的戰績相比,人氣實在是天差地別。除了天貓,當當、蘇寧易購、國美網上商城等電商網站“雙11”促銷活動也成績裴然。似乎只要借到了“雙11”購物節的東風,電商網站都不愁沒有顧客,定能賺得盆滿缽滿。但事實是否如此美好?
二、“雙11”網購沸騰的原因
1、電子商務的價格便宜、運輸快捷、選擇廣泛等因素帶來的優勢是明顯的,已吸引部分消費者改變其購買習慣,特別是年輕的一代消費者。
2、“雙11”電商的“5折”口號,更是將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集中釋放。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盡管“雙11”促銷活動的銷售紀錄是一天內創下的,卻并不能把這個銷量單純地看成是一個單日銷量,實際上是透支了后面兩個月乃至三個月的消費力達成的,因為顧客的預算就這么多,有可能這一次他們就把半年的預算用光了,一次消費完后,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再購買,這種規模不是常態,換句話說“雙11”并沒有更多地創造增量需求,它創造的是人為的銷售洪峰。這從隨后進行的“雙12”電商促銷節出現“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慘淡景象就可以看出。
三、從管理經濟學角度剖析電商對傳統商業的沖擊
(一)無論是傳統商業還是電商,都要以滿足消費者需求來創造利潤
所謂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和一定條件下愿意并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或勞務的數量。有許多的因素影響著人們的需求,如:商品的價格、相關商品的價格、消費者的收入、廣告支出、預期價格變化、市場消費者的人數等。從本次“雙11”電商促銷活動來看,消費者的需求是巨大的,根據阿里集團提供的數據顯示,在11月11日“光棍節”網購當日是,天貓和淘寶的支付寶的銷售額達到191億元,這不僅是中國單日零售的最高紀錄,中國也成為全球網購單日銷售紀錄擁有國,原因就在于:
1、商品的價格
(1)相對于傳統商業來說,電商企業的部分商品在價格上的優勢是明顯的
電商企業省卻了店面租金、壓貨積壓、人工費用等,避開了傳統零售業的通道費用、物業出租利潤、投資收益、預付卡沉淀等痼疾。所以在同樣的商品條件下,網購的價格優勢吸引著消費者的需求。有《羊城晚報》的記者在“光棍節”前進行體驗調查,比較網購與實體店購買哪個劃算?這位記者欲購的是某品牌的瑞士時尚腕表,此品牌在廣州各大商場都有連鎖店,標價統一。記者看中的那一款紅色腕表實體店標價810元,沒有折扣。而在淘寶某網店,此款手表也在售,價格600元不到且包郵。
(2)商品需求的價格彈性
不難發現,在本次“雙11”電商促銷戰中,銷售額最高的前兩名是鞋子和服裝、家電等商品。這些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是比較大的。所謂需求價格彈性是在一定時期內消費者對一種商品或服務的價格變化的反應程度。需求價格彈性越大,表明價格的下降對需求量的增加會加大,特別是在本次“5折”口號的促銷價格刺激下,消費者的需求被電商有效調動,造成銷售額的激增。
2、市場消費者的人數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電商的興起,離不開網商的迅速成長,到2011年,我國網商規模已經突破8300萬人,光是淘寶網賣家已經超過600萬家。而相對應的成為網購消費者的數量則更多,據阿里集團提供的數據顯示,在網絡參與人數中,支付系統共2.13億UV(獨立訪客),這也導致了網購市場需求量的上升。
(二)這是電商與傳統商業模式的一種博弈
8.15的電商大戰,主要是京東商城和蘇寧、國美等家電零售巨頭的一種競爭。目前,中國的家電零售行業已形成一種寡頭競爭市場結構,所謂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是指少數幾家企業控制整個市場的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的這樣一種市場組織。我們知道,形成寡頭壟斷市場結構的主要原因是企業的規模式經濟性,在家電零售行業,規模經濟性顯著,國美與蘇寧就是憑著連鎖經營的模式,通過規模經濟,用較低的價格,較低的成本,占領著較大的市場份額。在京東商城之前,國美與蘇寧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了線下的家電零售連鎖巨頭,逐漸取得了家電渠道控制權,兩大寡頭雖有競爭,但更多的是非價格方面進行競爭,也就是從廣告、產品質量、市場策略上進行競爭。隨著電商的發展,作為電商的家電零售巨頭京東商城不斷發展壯大,當然這種發展壯大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的,因為京東商城2011年虧損近12億元,毛利率僅為5%。由于寡頭壟斷市場企業之間的行為相互依存性,因此,一家企業在作決策時,必須考慮競爭對手對自己的決策可能做出的反應,具有一些博弈的特征。
而2012年的8.15電商大戰是京東商城自恃電商的低價優勢,向電商方面仍然較弱的蘇寧和國美兩家電零售巨頭發起價格大戰,想取代傳統的家電零售業,取得家電的渠道控制權,也即是對供應商的控制權。京東商城的CEO劉強東說,“沒耐心陪著蘇寧10元10元地降價了,上午11:00-12:00直接發放“滿2000減300”和“滿3000減500”的大家電優惠券,相當于每件便宜300-500元,一步到位!”由此引發蘇寧和國美均宣稱其線下門店加入促銷大戰,國美華南大區總經理高集群甚至喊出“奉陪到底,干掉京東”。電商的價格戰全面引入線下,國美宣稱從8月17日起,國美電器全國1700多家門店調整價格,直破網價;蘇寧廣州地區管理中心總經理范春燕也稱,蘇寧電器線下1700多家門店將于8月17日起啟動全國大規模促銷活動,最高降幅達到50%,承諾價格最低。不過,根據新浪微博發起的調查顯示,超過七成五的網友表示由京東發起的此次價格戰就是一次“純忽悠”。因為據第三方的報告顯示,京東、蘇寧、國美這幾家網站超過10萬件的商品中,直正價格下降的不足10%,京東大家電在廣州地區的庫存更是被爆平均缺貨率高達6成。京東商城沒有認清寡頭市場的共有特征,也即是它降價,它也不會獲得整個市場,在調整價格后,銷售量的增加或減少還取決于它的競爭方的反應。
本次電商大戰,還受到了供應商的強烈反彈。海爾與京東商城停止合作,海信電器營銷副總胡劍涌表示,堅決反對任何渠道單方面沒有原則地打價格戰。深康佳副總穆剛也質疑:“京東商城是在經營企業嗎?是在毀滅社會財富!中國企業家如果浮躁張狂而不尊重對手,在不久的將來必敗無疑!”
四、結論
(一)電商對傳統商業模式的沖擊是無庸置疑的,但電商應當放棄以價格戰為噱頭的非理性競爭
一是消費者不那么容易上當了,尤其擔心虛假促銷和售后服務;二是電商大佬們也開始反思價格戰這種非理性行為,開始回歸商業本質。不賺錢的生意是做不下去的,低價買入,高價賣出是永遠不變的法則。
(二)通過價格戰建立起來的用戶規模不過是曇花一現
因為消費者最終認可的并不是京東、蘇寧或天貓,他們認可的只是價格,萬一出現比你低的商家,他立刻跑掉了,這樣的規模有什么用?千古以來,商業的本質從來沒發生變化,電子商務不過是一個新的經營模式,并不構成核心本質,但愿未來的“雙11、雙12”不再只是拼價格,更多的應是拼品牌、拼創意、拼服務,拼品質。而傳統商業在體驗營銷、商品質量、銷售網點、配送能力、售后服務方面所具有的優勢也依然有自己的生存空間,當然最好的方式是,電商與傳統商業模式相結合,各取所長,協同發展。
摘要:通過我們長期研究,本文首先指出了資本主義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數理經濟學的理論嚴重不足,它們最終都成為“黑板經濟學”。本文從管理角度出發,首先提出了四要素的觀點,并對國際體育競賽效果進行簡單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三不依賴”的經濟管理思路,總結創新了《公平競賽辦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視角,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作和管理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思路。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資本主義經濟學;數理經濟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平競賽辦法》;管理四要素
一、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嚴重不足
資本主義經濟學(也稱西方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數理經濟學三大思想體系,各有其客觀性和合理性。它們各自的邏輯結構,從公理化方法看,也是自成一體,都能自圓其說。三大思想體系在實踐當中,之所以運用起來都不盡人意,原因主要在于各自要求的前提條件都有不切合實際的問題。
資本主義經濟學思想及其對應的辦法是市場經濟,用于實踐,其有效運轉需要“人人自由平等”的社會環境為前提。這就好比拳擊比賽,進場時的運動員只有同一重量級,通過自由擊打得出的結果才談得上公正合理。可是現實生活中,平等是少見和相對的,不平等則是常見的。因而西方經濟學及市場經濟的適用性就受到局限性。市場價格并非像西方經濟學所說的那樣,在大數定律的意義上公正合理、不偏不倚,這就是亞當?斯密所指“市場好比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的結果。
這只看不見的手到底是什么呢?馬克思主義者一般認為是價值規律在經濟生活中發生作用,我們認為更直接的原因是“資本追逐利潤的本性”在發揮作用。資本的本性是貪夢和自私,馬克思關于資本貪夢自私的描述揭露了資本的本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膽壯起來;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使用;有20%,就會活潑起來;有50%,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100%,它就會不顧人間的一切法律;有300%,它就敢冒絞首的風險”。
在商品經濟社會中,市場價格的形成,大多數情況下都偏向有錢有勢者,市場價格形成過程中也會“嫌貧愛富”,成為市場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我們稱之為“財富磁場效應”。認識不到這一點,盲目依賴市場機制,難免派生出種種匪夷所思的怪事和有悖常識的奇談。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思想及其對應的辦法是計劃經濟,用于實踐,其有效運轉需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覺悟”做前提。形象地說,其參與者或至少各級領導人員,應當具備矍魯巴、、、白求恩、焦裕祿那樣的覺悟,否則難免出現以權謀私、官僚主義、或懶、慢、差、費等現象。
現實中,具有“崇高覺悟”的人是稀缺的,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身利益訴求。即便在特殊時期和特殊歷史條件下,如斯大林同志講的那樣“我們共產黨人是具有特種性格的人,我們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也是難于持久的。計劃經濟在各國最初的實踐中之所以鼎盛輝煌,是因為長期革命戰爭造就的,一大批公而忘私的無產階級戰士是其重要支柱。若干年后,隨著“老領導”的逐步謝幕,新領導的逐步接班,和平時期個人利益漸成主宰,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運作中也就弊病迭出。日趨嚴重的官僚主義、不斷降低的工作效率,致使社會到了缺吃少穿、精神禁錮的地步。僅僅強行依靠思想教育或改造,反倒派生出種種很不正常的怪相和假話成風的奇觀。同時,計劃經濟最大問題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變化在拋棄計劃,這也成為計劃經濟的重要弊端之一。
數理經濟學的思想及其對應的辦法是數學模型。用于實踐,其有效運轉需要“具有特定要求的完備數據”作前提。形象地說,好比一頓盛宴,不僅取決于烹調技術和餐具,還需要各式精美的原料,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可是現實經濟生活中,既有的經濟統計數據,很不健全甚至誤差驚人。即便重要而又“成熟”的一些基本數據,不同權威機構算出結果差別之大也令人驚詫。雖說建立健全數據庫的工作各國政府和專家一直努力不懈,但時至今日仍談不上根本性的改進。深究其里,發現深層次的困難并不在統計工作本身。理論上看似相當美妙的數學模型,實踐起來作用就很有限。勉強借用現有統計資料運算,得出的結果常常帶有相當的游藝色彩。
理論上假設前提條件的欠缺,使得對應的辦法應用起來效果大打折扣。這就使我們理解了,為什么崇拜市場經濟的某些人喜歡多黨制,不厭其煩地呼吁所謂“民主”。與其說這是一種出于正義的呼聲,不如說面對市場失靈在作思想上的補漏之舉,或者企圖把出現紕漏的責任尋找一個替罪羊。這也使我們理解了,計劃經濟年代為什么要竭力宣講“大公無私”,不厭其煩地“改造思想”。與其說這是一種政治需要,不如說深層次的動因在于管理工作,在于不斷地落實和校正經濟運轉所需要的前提條件。同理,搞數理經濟學的人,最大的期盼和夢想,就是有朝一日統計部門能夠提供全面而可靠的統計數據。
為求得實踐有效,立足于經濟學三大理論體系,以往都在設法使各自所需要的前提條件盡可能完備。可是不遺余力的結果總是事倍功半。在經歷了無數次挫折和說不盡的焦慮后,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一種新的經濟學思想,使對應的辦法適應既有的社會現狀呢?
薩繆爾森在《經濟學》有一段話說得很坦率,“喜歡諷刺的人對于完全的市場經濟所說的話,可能正和蕭伯納對于基督教所說的一樣:唯一的毛病是從來沒有被實施過”。這就是說,完全的市場經濟其實只是一個烏托邦。由此聯想到,完全的計劃經濟也是一個烏托邦,也從來沒有實現過。只要不迷信以往的所謂經典理論,不難看到,實踐過的所謂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都是一種與理論描述有所不同的,或很不相同的變形體。所有的經濟實踐或淺或深地表明,對市場經濟的原教旨或計劃經濟的原教旨均不可過于依賴。無論哪一個,如用政權的力量強力推行,嚴格照辦,帶來的都是教訓甚至災難。反之,在變通實施的情況下,效果反而相對好些。在美國,這被說成是“混合經濟”(薩繆爾森)。在我們這一代人熟悉的語言中,這被表達為一句很巧妙的話:“把經濟理論同本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
二、經濟管理要素與管理結構探索
(一)管理四要素
無論是社會管理,還是經濟管理,無一例外是對人和物的管理。管理的過程也無一例外是由管理標準、管理決策、管理執行、管理監督組成,我們稱之為管理四要素。管理四要素通俗的講就是做什么、誰來做、怎么做、怎么樣。
管理標準是對管理對象提出要實現的目標或要實現的目的,與管理指標緊密聯系,又相互區別。管理標準的制定一般遵從國際、國內相關行業標準和管理對象的具體特點而制定。
管理決策是對實現管理對象既定目標的方案的選擇過程,我們也稱之為“信任推定”,信任推定又可以分為兩種:可信推定和不可信推定。類似于司法認定的有罪推定和無罪推定。有罪推定:若不能證明無罪,則推定為有罪。無罪推定:若不能證明有罪,則推定為無罪。
管理執行是在采納決策方案的基礎上,對管理對象進行相應的生產經營管理和社會活動。
管理監督是對管理對象在管理標準制定、決策、執行過程進行全程監督,而不至于管理偏離既定管理方向和目標。
管理四要素的有機結合就形成一個完備的管理框架,管理框架的每一個環節都置于陽光下運作,各司其職,而不會打著機密的旗號暗箱操作,弄虛作假。
(二)經濟管理結構發展創新
社會主義有兩個根本任務,一是發展生產力;二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簡單地說就是“公平與效率”問題,既要公平,又要效率。自改革開放以來,打破了公有制計劃經濟的藩籬,開啟了市場經濟的大門,但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公有制市場經濟,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有待于社會科學研究者通過研究和實踐相結合給出答案。
社會主義經濟的“公平與效率”的要求決定了社會主義最理想基本模式――公有制市場經濟。原因在于公有制會有效兼顧公平正義和統籌社會分配,能更好地引導社會實現公平正義,有效控制兩極分化,因為所有權決定分配權;市場經濟才能更有效調動社會資源的分配和調動社會積極性。傳統計劃經濟模式公有制所有權人沒有真正起到對宏觀經濟和企業經營實施有效管理和監督的作用。
第一,要實現社會主義公有制市場經濟,必須解決政經、政企分離問題,宏觀經濟管理必須在黨中央和人大領導下,獨立于政府之外,制定相關經濟管理政策,政府作為社會經濟的服務和執法機構,維護經濟秩序,服務經濟建設,為市場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第二,企業人才選拔必須由通過市場選拔,與傳統人才任免制劃清界限,不能任人唯親、行政派遣、行政任免,否則,違背市場經濟基本準則。
第三,形成嚴格企業管理模式:標準、決策、執行、監督相互配合與制約。
第四,明確公有產權與公共管理分配的關系,把經濟建設交給人民自己做主,黨和政府做好公共服務和依法管理,不要包辦。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方法的三不依賴構想
我們知道資本主義經濟學所依賴的是“人人平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所依賴的是“高度覺悟”,數理經濟學所依賴的是“精準數據”。三種經濟學理論都是在一定假設條件下,有其合理性,也能自成一體,自言其說,但是一旦走向實踐,假設條件并不成立,甚至大相徑庭,我們的理論都會變得千瘡百孔,不堪一擊。資本主義經濟理論從來就沒有擺脫過貧富分化和周期性經濟危機;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從來沒有在常規環境下真正實踐過;數理經濟學更是黑板經濟學,在實踐中根本沒有實踐上的意義。原因是市場從來就沒有“人人平等”,共產黨員也從來不是“人人具有高度覺悟”,統計數據也從來沒有精準過。
我們想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不依賴任何前提條件的經濟學方法呢?
奧運會是全世界公認的公平的體育賽事活動,長期以來得到全世界一致認可。他們既不依賴人人平等,也不依賴高度覺悟,更不依賴精準數據,他們依靠的就是“公平競賽”。歷年的高考一樣,不依賴任何前提條件,標準統一,各顯神通,能者優先。從這兩個事例中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到一些啟發呢?經過長期研究思考,張敢明教授為首的研究組首先提出了《公平競賽辦法》的輪廓,后經不斷完善補充發展成為一套系統完整的經濟管理方法。
《公平競賽辦法》其要點為:一套管理標準、一項審核程序、兩個基礎概念、三大職能分設結構、五條基本原則,曾俗稱“一一二三五辦法”。
一是一套管理標準(效益標準)和一項審核程序(信任推定);二是兩個基本概念(效益標準和效益指標);三是大職能(決策、執行、監督)分設,五是五項基本原則(生產資料公共性、按勞分配、計劃管理、能者優先、分級調控)。其有效結合了歷史的和現代的多項優秀思想和優秀成果。比如,將管理四要素引進企業管理,形成企業“咨詢(顧問)、調節(決策)、執行、監督”的公開透明的管理機制;將法學中的無罪推定法引進到企業管理中來,形成企業管理信任推定規則;將招標投標工程中標的方案引進到企業人才選拔的競賽中,形成效益最優選擇規則。更有意義的是張敢明教授受物理學中的溫度與攝氏度的啟發,在企業管理中形成了“效益標準和效益指標”兩個基本概念,可以說這純粹是一項具有創造性的工作,正是這項創造性的工作,改變了企業管理中單一的計劃指標模式,可以有效地將企業效益標準和效益指標區分開來,將企業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有機結合,完成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換。
《公平競賽辦法》實施步驟可以優先小企業、大國企和事業單位,甚至國家基層行政機構人才選拔和考核,采取循序漸進的辦法逐步推廣到社會各個領域。
(作者單位:中國集體經濟雜志社)
摘要:人本管理經濟學順應后工業化及網絡數字化時代組織管理人本化大趨勢,立足于強調主體意義及價值理性的人本主義視界,遵循方法論的個人主義邏輯思維范式,借鑒利用現代經濟學有關人類行為的經典及最新理論和方法,以研究并回應組織管理中人的問題為基本宗旨和任務,特別聚焦于組織成員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的戰略性激勵相容問題主題,以“職場就業—戰略規劃—目標導向—投資開發—人際整合”人本管理運作主線,分別沿著競爭—合作(人本組織激勵管理基本矛盾)與規矩—方圓(組織人本激勵相容兩個層面)兩大人本管理經濟問題導向線索展開相關學術研究而形成的一門應用經濟學新分支。
關鍵詞:人本主義;人本價值論;組織人本激勵管理;人本管理經濟學
一、問題提出:直面歷史現實的理論演化脈絡及跨學科整合走勢
大而言之,主體欲求的無限性與環境資源的稀缺性,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基本矛盾、共同困境和永恒主題。為此,人類在長期歷史演化中自發形成兩種基本應對機制,即市場交換與組織管理;相應地,在學術上分別直面聚焦回應這樣兩大實踐的理論范式就是經濟學與管理學。
要緩解這個基本矛盾和困境,人力在主觀“用力”上無外乎兩個基本方向:一方面,依托“情商”(人文倫理及宗教信仰)努力節制欲求或抑制需求;另一方面,憑借“智商”(人類理性或科學技術)盡力有效利用既有資源并進一步開發利用新資源。其結果,以工業化為標志使人類歷史發生了一種“非對稱性突變”:工業化以前,人類情感在漫長演化的市場自然擴展秩序中占了上風;而市場運作和發展到一定閾值或拐點,引發了工業化革命性突變,結果使人類理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放或解放,發展到后來甚至達到登峰造極的無知之狂妄程度。
所謂現代社會,乃工業化及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而正是這種轟轟烈烈、聲勢浩大的現代社會經濟實踐活動,才孕育出了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學和管理學。正是基于大機器工業生產的需要,以及在此基礎上由發達市場機制鏈接而形成的社會化大生產體系,才使人們集結在一個個具有開放系統性、內在合作性和外在競爭性的命運(利益)共同體中;所謂組織,就是這些命運(利益)共同體隨著時間推移不斷穩固化、巨型化發展的結果,并隨著市場秩序不斷向外自然擴展而在空間上廣泛存在于社會各個領域。特別是進入20世紀,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完成工業化,其市場經濟進入高級發展階段以后,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被普遍地“扭結”在特定的社會組織中;同時,以工商企業組織、非營利性組織和政府公共組織多元鼎立為基本格局的現代組織網絡體系,逐漸演變成為每一個現代人時時刻刻生存其間、必須直接面對和積極適應的基本生存情景或社會生態環境。結果,市場與組織并肩而行、互動發展,不僅促成了無比繁榮昌盛的現代社會經濟實踐,而且促成了現代經濟學與管理學的大融合大發展。
雖然從現代社會經濟實踐源泉來看,關注市場的經濟學與聚焦組織的管理學可以算作孿生兄弟,但在啟蒙與集大成發展的時序節奏上,經濟學可以大致算作管理學的兄長。早在1776年,現代經濟學鼻祖斯密就在其開山大作《國富論》中,富有遠見地奠定了主導經濟學理論研究基本發展方向和主流趨勢的學科信條和理論范式,即建立在每個人追求自利基礎上的自由市場機制乃國民財富根本源泉及和諧社會賴以建立的基石。其后,經由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的集大成詮釋,以及凱恩斯主義的宏觀拓展,到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宏微觀新綜合,經濟學基本上是圍繞市場資源配置基礎功能主題一路拓展開來的。
相對于經濟學來說,管理學實現集大成并蓬勃發展步伐稍有滯后。雖然早在18世紀末英國工業革命所開創的工業化新時代,大規模、高密度、商業性和社會化的工業組織(企業)形成了對管理前所未有的特殊需要和要求,并激發了歐文等一大批工業管理專家及管理教育先驅相繼輩出,但尚未形成一組邏輯清晰的學科信條和一套完整成型的理論范式。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到巔峰的歐美工業化社會經濟、特別是企業制度化管理實踐,才孕育出以法約爾特別是以泰勒為代表的一代管理大師級人物,他們在其經典論著中《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1916年)和《科學管理原理》(1911年)正式提出并清晰闡釋了現代組織管理學的基本信條和理論范式,從而使管理學以科學的面目正式登上學術大雅之堂,并在其后近百年的歷史中衍生出蔥郁茂盛、五花八門的管理學派叢林[1]。
無論是經濟學還是管理學,最初的元問題都是屬于或為了回應人的問題,即:如何有效開發、配置和利用稀缺資源才能滿足個人、組織或社會等特定主體的目標和需要?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在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現代工業化大生產體系中,本來是主體、目的和本源意義的人,卻在自己所創造的器物工具中被異化,最終被淪落為器物、工具和手段。好在大自然自有自組織平衡協調機制,兩極輪回,物極必反,隨著后工業化時代的來臨,近百年來的經濟學與管理學研究主題都明顯地呈現出一種人本化的回歸趨勢(如圖1所示)。
圖1人本管理經濟學的實踐背景及學術源頭
按照傳統經濟學范式,市場是由廠商、居民戶、政府和國外四個主體之間進行產品和勞務及勞動力交換,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機制或方式,至于四個主體各自內部是什么狀況又如何運作則不屬于其研究的范圍。在這四個主體部門中,廠商是經濟學最原本、最主要的聚焦點,其他三個則相對有些輔助性或衍生性;也就是說,回答廠商內部組織管理問題,相對來說顯得更為迫切、更為重要、更可以縱深發掘,由此衍生出一門管理經濟學分支學科。傳統管理經濟學,由私人廠商拓展到公共及非營利組織,其實就是將微觀經濟學特別是市場與廠商理論基本原理運用于組織資源配置及管理決策而形成的一整套具有現實操作性的程式、技術和方法。例如,在國外眾多管理經濟學教科書中,由麥圭根、莫耶和哈里斯三位教授合著的《管理經濟學:應用、戰略與策略》以其內容豐富、結構清晰、緊跟前沿、貼近實際等具有顯著代表性。他們在最新的第8版中是這樣界定管理經濟學研究主題的:“管理經濟學研究的是在經濟中的私人、公共和非營利部門內,由分析人員、經理人員和咨詢人員所制定的資源配置戰略、戰術策略。管理經濟學的各種方法力求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實現組織的目標,同時考慮對實現目標的洼陷和內含約束條件。本書圍繞兩大主題組織內容:私人部門企業的產品線競爭和股東財富的最大化。此外,管理效率問題為所有組織做出資源配置決策提供了一個共同基礎”[2]。可見,管理經濟學總的理論基點、基調和著重點還是在強調工商企業、非營利性組織的市場邏輯及其對組織決策者的宏觀政策約束及技術經濟條件限制。
經濟學真正從市場偏在視界走出將企業等科層組織正面納入其研究視野,并將它看做與市場對等并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現實世界替代其發揮經濟職能的一種特殊資源配置方式,在期間發揮了轉折點或里程碑性關鍵作用的,是1937年科斯等發動關于“交易費用的概念革命”以及由此引發的“新制度經濟學”浪潮。由此開始,經濟學理論研究逐漸回歸人本軌道,一大批研究者越來越關注組織、組織中人的(契約與非契約)關系、組織制度架構及演化,特別是聚焦于組織中管理者(雇主)與員工(雇員)這個基本矛盾,借鑒心理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等學科研究新成果,將研究對象和重點逐漸指向組織(中人的)行為及其激勵問題,拓展衍生出行為經濟學、組織經濟學、實驗經濟學、契約經濟學和演化經濟學等諸多新分支,進而與當代組織管理學中的勞動關系學派、人事管理學派和人力資源管理學派漸次對接起來,以致在理論發展和學科建設上提出了構建人本管理經濟學的現實目標和任務。
近年來,作為傳統管理經濟學的理論變革和疆界延伸,英美等國一大批對組織經濟學問題感興趣的學院派學者開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工作,他們試圖在企業等組織層面以人的行為及激勵問題為焦點構建一套邏輯自洽的理論范式和框架。這方面具有集大成代表性的最新標志性著作,大致可以舉出如下幾部:一是2002年英國白金漢大學組織經濟學教授利科特的《企業經濟學》,該論著以科斯定理及企業的契約理論為立論基點,討論了企業及非營利組織的制度結構,以及企業管理者等利益相關者的激勵和環境約束問題[3];二是199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米爾格羅姆與羅伯茨所著《經濟學、組織與管理》,該論著對傳統管理經濟學范式進行了革命性變革,總結了半個世紀以來經濟學在組織合約、協調、驅動、雇傭、激勵管理及變革領域發展起來的新思想、新理論和新方法[4];三是2003年亨德里克斯所著《組織的經濟學與管理學:協調、激勵與策略》,該論著基于博弈論、科斯定理及信息經濟學最新研究成果,圍繞如何協調與激勵組織中策略互動著的人們這個核心主題,對組織中有關決策、匹配及商業策略問題進行了新的詮釋[5]。
與此同時,近百年來,隨著后工業化社會的來臨,特別是網絡數字化新技術革命的推動,組織管理學越來越呈現一種不斷軟化和人性化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關于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實踐領域的相關研究課題,迫切需要依托一套以組織中的人為中心、以既自成體系自圓其說又邏輯嚴密思路清晰的經濟學理論框架做支撐,為組織管理者特別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者提供一整套既可以證偽又易于操作的經濟學思想方法、思維方式和分析工具。為此,中外學者在學科建設上也做出了一系列相關努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拉奇爾教授在1998年出版的《人事管理經濟學》,該書圍繞招募與雇傭、人員流動、精簡、工作效率、團隊、年功報酬、考核、福利、職權和任務分派等人力資源管理主題,系統地介紹了一系列相關經濟分析技術和方法,其目的是為組織管理者及人力資源管理者權衡相關利益關系、提升決策水平和降低管理成本提供相應的經濟學理論支撐[6]。在該領域國內學者也做了有益探索,近年來國內圖書市場上也陸續出現了若干部有關人力資源經濟學或人力資源管理經濟分析[7]教科書,探索性地將經濟學、勞動經濟相關的原理與方法依照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模塊串聯成體系,試圖形成一個獨立學科。
但是,既有相關研究成果尚有不少缺憾及存疑之處,大致說來有三:一是沒有在人本主義意義上給出具有硬核性質的學科概念和核心理念,使相關經濟學分析方法缺乏堅實可靠而又邏輯自洽的理論根基。二是對有關經濟學概念、原理與方法的轉述,沒有從學科視角分歧、學術流派淵源及交叉整合脈絡上給出應有的清算梳理,使相關內容雖然圍繞組織管理或人力資源管理職能模塊組合在了一起,但在經濟學理論邏輯體系上顯得十分零碎零散,不能形成邏輯清晰、前后連貫的統一體系,往往研讀起來使人有些不得要領。三是由于在理論邏輯上不能自洽成體,相關問題研究沒有可支撐的對接點,因而在學科建設和發展上缺乏應有的成長性和可持續性。
筆者數十年來由宏觀而微觀、由經濟學而管理學,游走于國民經濟學、制度經濟學與企業管理學等多門學科教學與科研活動之間,但在研究方向和主線上萬變不離其宗,長期始終如一地聚焦于人本發展與管理問題。2006年,筆者將自己多年累積的相關成果匯集成著,以《人本發展經濟學》名字推出[8];經過又七年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學術累積,并基于現實咨詢管理和科研教學需要,特別是依托兩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資助,認為是該推出其姊妹篇人本管理經濟學(二者類似于宏微觀經濟學之的關系)的時候了。本文乃該著之導論,現將自己初步構思和粗略觀點先行公開發表,以求教于同行專家。
二、研究范式:人本管理經濟學的理論視界、方法論及主題基線
人本管理經濟學是立足于強調主體意義及價值理性的人本主義視界,嚴格遵循個人自由主義方法論的邏輯思維范式,借鑒利用現代經濟學有關人類行為的經典及最新理論和方法,以研究并回應組織管理中人的問題為基本宗旨和任務,特別聚焦于組織成員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的戰略性激勵相容問題的研究主題和主線,并由此形成的一門應用經濟學新分支。
1人本管理經濟學視界:強調主體意義及價值理性的人本主義
關于人本主義(Humanism),源于人如何實現自己的自由意志這個最基本的元哲學命題。雖然人是有自由意志的特殊物種,但人類畢竟也是大自然的造物,人類文明自從誕生的那天起就面臨著一個無法擺脫的現實困境,那就是18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所說的兩難悖論:自以為自由的人類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類到頭來往往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9]。
自然科學是人類理性超越自然束縛而客觀認識外部世界的產物,西方科學主義最初正是源自古希臘的理性主義文化傳統,那時的人們普遍崇尚用自己的智慧、勇敢和正義去觀察思考大自然奧秘的精神意志。但是,進入中世紀(公元500—1 500年),這種理性主義精神在大自然強大的力量壓迫下被扭曲為基于宗教信仰的神學,一開始一些傳教士還試圖運用古希臘理性主義文化去解說基督教義,隨后在經院哲學那里理性主義異化為論證基督教永恒真理的工具,這樣,西方理性主義文化傳統伴隨著日益盛行的基督教經院哲學而得以保留和傳承。后來,當傳教士墮落行為被揭穿、經院哲學越來越走向玄虛而逐漸遠離現實生活被人們所唾棄時,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啟蒙者們,將科學理性主義從傳統經院哲學中抽取出來,以人本主義面目出現而成為反對神本主義的有力武器,由此濫觴并迅速演化成為西方主流價值文化。
也就是說,人本主義作為一種西方價值觀和哲學思想文化傳統,是自歐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以后,經歷代思想家發展、完善逐步形成和傳播開來的。最初,人本主義是特指16—17世紀的一種文化思潮,即對古希臘羅馬文學、語言、科學及其他人文學科的熱衷,對宗教、神權和經院哲學的揚棄和批判,對個人主義、世俗主義、理性至上和科學實證精神以及人權和人的自由價值之復興或弘揚等;但是到了18—19世紀,以人本主義為表現形態的理性主義發展到極致,終于孕育出了工業革命和工業文明,在工業化的過程中理性主義逐漸走向現代科學理性主義極端,在這種理性主義思潮涌動下,導致德國哲學家尼采所說的上帝死了之象:科學技術開發出來的物質機器逐漸將人性異化,本來是生產目的和主體的人反而被異化為生產的工具和手段,物質享受幾乎侵蝕人們所有的心靈空間,物質性的工具理性代替了終極關懷意義上的價值理性。
20世紀,可以說是人類在社會變革特別是科技革命中涅槃重生的世紀。隨著大機器工業化的登峰造極和人類科學理性主義的泛濫成災,人們逐漸看清并感同身受地體驗到主體異化和工具理性帶來的一系列不快樂、不幸福乃至痛苦或災難,人們在大自然一場場懲罰性的災害面前越來越感到一種無可奈何的無力感,不得不生發出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敬畏感。于是,以人為本,回歸大自然、回歸人本性、回歸人的主體性和價值理性,成為從市場運作到組織管理、從經濟學到管理學研究的共同取向。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提人本主義就具有對立于科學理性主義的新意義,而回歸人性,反思科學價值、解構理性標準、呼喚終極關懷、重塑心靈美德,也就成為當代人本主義精神的基本內涵及主流傾向。這也是人本管理學應持有的認識論視野。
2人本管理經濟學方法論:遵循現代經濟學邏輯思維范式的“個人自由主義”
在方法論上,人文社會科學相對于自然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研究者本身就是參與其研究對象中的一分子,很難在“局外”用條件控制的試驗方法對社會活動或人類行為做觀察。盡管目前一些社會科學,例如經濟學在研究技術上已經發展到很像自然科學的狀態,對個體微觀行為也已開始用實驗方法進行研究,但就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總體狀況來看,這也僅是作為一種輔助性的經驗檢驗方法來使用,其主要研究方法還是以理論實證為基本特征的。
關于理論實證研究方法,其基本套路無外乎:從大量的客觀社會現象或人類行為中分析、歸納和概括出一些基本的理論假定,也就是借助理論思維將客觀對象抽象為韋伯所說的“理想模型”,以此作為邏輯分析的起點;然后,在這些基本假定基礎上進行邏輯演繹,推導出一系列理論結論,并通過逐步放松有關假定,把原來抽象掉的不同層次的非本質的東西追加進去,使理論聯系(契合)實際,以達到理論實證社會經濟現實的目的。這種社會科學方法,在馬克思那里就叫做抽象法,其前一過程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而后一過程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而奧地利經濟學派代表人物米塞斯則稱之為“假想結構法”,并認為“經濟學的獨特研究方法就是假想結構法”[10]。
經濟學對于人類行為的研究同樣或更需要依賴這樣的抽象法,但從與其他社會科學的分工協作關系來看,經濟學則有其獨特的角度和方法。其獨特之處就在于:任何人類個人的行為,在經濟學看來都是一種在稀缺資源環境約束下來追求個人自身預期收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行為。其中包括三層基本含義:一是自利動機,即追求自身利益是人類經濟行為的根本動機和基本目標。二是環境約束,即追求自利目標是在稀缺性資源條件和社會制度規則約束下進行的。三是理性選擇,即人們總會設身處地地權衡自己的處境和所追求目標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最終找到一條均衡的、恰如其分的最佳方式或路徑,使自己所費成本最小而獲得收益最大。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人,無論在家里,還是在政府或私人的辦公室里,無論在教堂里,還是在科學活動中,簡言之,無論在哪里,永遠是效用最大化者[11]。這就是所謂理性人假定,是經濟學方法論的硬核,是任何經濟學包括人本管理經濟學必須操守的。
自斯密以來,經濟學之所以成為市場主義的誓死捍衛者,按照米塞斯在《人類行為的經濟學分析》中的論述,就是因為它認定:“市場經濟是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基礎上進行勞動分工的社會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每個人都代表他自己的利益,但是每個人的行為都既是為了滿足他人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每個人在行為時都在為他人服務,另一方面每個人又都是在接受他人的服務,每個個體都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他自身的最終目的以及使他人獲得滿足的手段”[10]。也就是說,“市場將個體活動引向能最好地服務他人的渠道”[10]。“市場不會直接阻止某一個體隨意傷害其同伴,但市場會對這種行為進行處罰。”“市場上,強迫每個人都盡力服務他人并克制自己的隨意和惡意的,不是因為憲兵、劊子手和陪審團的高壓統治和強制政策,而是因為個人利益。契約社會的成員之所以自由,就是因為他服務別人就是服務自己。限制成員的只有不可避免的自然資源稀缺現象,至于其他部分,所有成員在市場范圍內都是完全自由的。”所以,“沒有一種自由可以與市場經濟所帶來的自由相媲美。在極權的霸權主義社會中,個體所應有的唯一自由,也是無法剝奪的自由,那就是自殺”[10]。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經濟學的任務主要是分析市場上交換的物品和服務的價格決定。”但現實中“人們總是同時面對‘物質的’和‘精神的’東西,他們要從不同的替代品中進行選擇,不管這些東西是被歸為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在價值的天平上,物質的和精神的東西是混合在一起的。即使我們能夠在物質的與精神的考慮之間劃出明確的界限,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每一個實際的行為要么是為了同時實現物質的與精神的目的,要么是物質與精神的東西之間選擇的結果。”因此,為了完成特定研究任務,經濟學“必須從人類行為的綜合理論開始研究”,其研究對象要超越有關利用貨幣進行交換的“市場現象”而涵蓋所有人類行為[10]。在米塞斯看來,市場中人與人的競爭是“想在合作的制度里取得更優秀、更杰出的成就。競爭的功能就是,給整個社會體系里的每一個成員都安排一個最適合他的位置,從而使他能夠最好地服務于整個社會,服務于社會里的其他成員。從這個角度來看,它就成為一種把最稱職的人安排在最適合的崗位上的有效方法”[10]。因此,由市場鏈接起來的社會是“聯合的行為和合作,其中的每一方看待對方的成功就像是自己的成就。”只有這樣的社會才是真正“偉大的社會”[10]。
尊重并弘揚每個人的個性和自由,由他們各自為了自身利益而自主自由地做選擇,整個組織或社會才能和諧發展。這是經濟學在認識論上不可更變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也是無論什么經濟學(流派或分支)都必須傳承和操守的價值判斷和學術信念。基于此認識論立場,將研究視野從市場運作拓展到組織管理層面而且特別強調主體意義及價值理性的人本管理經濟學,在方法論上必然要嚴格堅持個人自由主義立場,即不承認一個超越個人之上的所謂公共利益或集體利益,一切選擇和決策歸根結底都是源于組織成員或利益相關者的個人理性行為。正如美國學者博蘭指出:“方法論的個人主義是這樣一種觀點,在社會現象的任何解釋中,它認為只有個人才能成為決策者”[12]。 從此觀點出發,將個人(及其利益和行為)看做是任何社會活動的基本單元和基礎,并且認為一切集體的行動、群體的互動、社會的活動以及政治的程序或過程都是一種個人追求自身利益的總結果,而任何超越或凌駕于個人利益之上的所謂集體利益是不存在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定,分析人類行為或研究社會活動(包括我們所關注的組織管理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觀察個人基于理性的選擇行為表現來達成,這應該成為人本管理經濟學最恰當或最有效的方法論。
基于方法論的個人自由主義原則,人本管理經濟學在研究組織中人的行為及其管理問題,自然離不開經濟計算、在約束條件下求極值以及基于邊際的成本—收益分析等新古典經濟學分析方法,但鑒于傳統新古典主義濫用數學的惡劣傾向,而現實組織中的人不是物理原子式的無生命個體,而是有自由意志并由此支配其行為的主體人,而且隨著社會進步人的自由意志及其表現行為越來越個性化、多元化和非線性化,因而人本管理學研究不能沉溺于基于大數定律的統計學方法去尋找所謂規律,必須對傳統經濟學計量分析方法在揚棄中有所發展。
關于經濟學分析濫用數學的傾向,正如米塞斯所批評的那樣:由于數學家的自覺不自覺誤導,“本可以用幾句話和平凡的語言來表達的意思卻用一種大多數人不熟悉的術語來表達,因此這種語言很快得到了人們的尊敬。人們甚至認為這些令人迷惑的公式有著某種未被傳授以隱藏起來的很重要的啟示,認為存在一種賭博的科學方法,而數學的神秘學習可以教會人們贏得勝利的鑰匙”[10]。應該清楚:“無論用哪種定量的方法去分析經濟學的問題,都存在一個基本的缺陷,那就是:我們忽視了一個事實,即在我們說的經濟變量之間沒有常數的關系。在各種商品交換比率的形成和評估中也沒有任何的不變性和持續性可言,每一個新的數據都會導致整個價格體系的重新組合。相反,理解,通過力圖抓住事件所涉及的人的頭腦中的所思所想,可以很好地預測未來情況的變化。我們可以說這個方法不是令人滿意的,而且實證主義者們也鄙視這種方法,但是這種武斷的判斷根本不會、也不可能會遮蓋一個事實,即理解是唯一一種用以處理未來不確定因素的恰當的方法”[10]。近年來,這種故弄玄虛、自娛自樂的研究傾向在管理學界也司空見慣,一些學者不直面回應現實問題,而是沉迷于數學的精細美妙,甚至喜歡“用玄妙深奧的理論辭藻來粉飾論文”,例如“一頭會說話的豬”用晦澀的學術語言表達成“家畜與人這兩類不同物種成員發出的聽覺信號之異質同形性”,但這并不能解決“憑常識顯而易見”的現實問題[13]。對此,人本管理經濟學研究必須力戒之。
3人本管理經濟學主題:組織管理中“人”的戰略性激勵問題
百余年來,現代組織管理呈現出“人性漸凸現”的歷史趨勢,大致可以分為幾大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基于古典管理(特別是泰勒科學管理)理論的勞工管理時代;20世紀中葉,基于組織行為與人際關系理論的人事管理時代;20世紀末21世紀初,基于人力資本和戰略管理理論的人力資源管理時代。近年來,在技術網絡數字化、市場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發展人本化的新時代背景下,以人為本,戰略性激勵成為當今世界各類經濟社會組織為獲取并保持戰略競爭優勢、實現長程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指向和必然選擇。這也應該成為人本管理經濟學研究并回應的核心問題。
關于以人為本,在歷史的與邏輯的相統一的方法論意義上,大致有兩個層級的提升:一是從把組織中的人看做人力成本,到把人看做能夠創造價值的人力資源、人力資產或人力資本;二是在此基礎上,將人從手段或工具意義上剝離開來,進一步提升到將組織中的人看做是具有生命終極價值目標意義的主體,即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現實人。基于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現代組織管理的基本目標和核心任務,就是戰略性激勵,即通過人力資源戰略管理以獲取和保持核心競爭力和比較優勢。以人為本,戰略性激勵是組織管理特別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任務,也是人本管理經濟學關注和研究組織經濟問題的基線。
簡言之,以人為中心,緊緊圍繞以人為本的兩級提升,以及組織激勵基本矛盾在理念、機制和方法上的互補辯證平衡關系,為組織獲取可持續發展的比較戰略優勢為基本目標和任務,逐漸展開相關經濟學理論和實際問題的研究,就構成人本管理經濟學的主題主線。
三、初步構想:人本管理經濟學的理論基點、主體架構和內容體系
在組織管理問題的研究中,始終以人為中心,將人作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活生生的主體在價值理性意義上來看待,而不是僅將人視作客體(勞動要素、勞工成本、人力資源、資產或資本)在工具理性層面打轉轉,此乃人本管理經濟學獨特的理論視野和基點。
價值論是經濟學的理論基石。正如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基石,效用價值論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基石,人本價值論是人本管理經濟學的理論基石。沿著新古典主義聚焦于市場的學術傳統,勞動經濟學主要關注與產品(或服務)市場相對應的要素市場中不同于(物質)資本市場的勞動(力)市場運行及其結果[14],其隱含的基本假定就是勞動(力)是一種生產要素、一種稀缺資源,它在由雇主作為需求者與雇員作為供給者構成的勞動(力)市場上借助工資這種價格信號引導實現有效配置,由此展開并形成整個學科主線、理論體系及政策含義。同樣,傳統組織管理學及管理經濟學,包括與人事管理及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直接相關的經濟分析,往往也主要是將員工的勞動力或知識技能視作生產要素在成本管理、資源配置和價值增值層面打轉轉,而無意忽視或有意漠視組織成員(管理者及員工)的主體價值和工作本身的內在激勵意義。與傳統價值論有所不同,人本價值論不僅關注人作為勞動力、作為人力資源、人力資產或人力資本在生產要素意義上的外在價值,而且更加關注人作為組織成員在主體、主人翁意義上的主觀能動性和內在驅動力,以及如何通過工作本身的內在價值激勵去實現組織及其成員個人的成長和可持續發展目標。
人本管理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和內容體系應該搭建在這樣的人本價值論基石之上,沿著“人本價值論:從勞動價值論到工作價值論”—“組織人本激勵管理基本矛盾:個人競爭目標與組織合作目標”—“組織人本激勵相容兩層面:制度契約激勵與管理策略激勵”的邏輯層次循序展開。
1人本價值論:從勞動價值論到工作價值論
如果說,勞動是描述前工業社會以及所有不發達或發展中狀態下每日掙扎在生存死亡線上的勞苦大眾群體生態的過時語;那么,工作就是關于工業化乃至后工業化的現代社會組織中職場人士特別是白(領)骨(干)精(英)群體生態狀況的流行詞。關于勞動的外在謀生手段意義,從普通百姓到學術精英,似乎都能感同身受。例如,古典經濟學特別是傳統勞動經濟學乃至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都想當然地認為,勞動對人來說意味著一種外在的苦難,因而假定勞動是一種給人帶來負效用的東西,人們都是為了謀生而不得不勞動。應該承認,如果歷史地看問題,這是有其合理性乃至科學性的;但邏輯地瞻前顧后辨析問題,可能會發現這是一種局限于特定歷史條件和物本功利觀點而形成的極其表象化、非常膚淺的偏見,即使用勞動價值論和歷史唯物論的觀點來看,也是一種很不實事求是的看法;如果從正在走向后工業化、已經步入網絡數字化時代的當今社會經濟實際情況出發來前瞻性地審視問題,那么,這種觀點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極端不合時宜、不負責任的想當然假定。總之,基于人本主義觀點,關于勞動價值或工作意義的一個精確表達就是:煩人的苦工是工作意義的結果而不是工作本身帶來的結果。技術永遠不能消除苦工,但正確的社會關系卻能辦到[15]。為此,人本管理經濟學應該本著馬克思歷史的與邏輯的相統一的方法論,條分縷析地梳理經濟學如何從工業化背景下的勞動價值論,逐漸擺脫人被異化為手段和工具意義上的勞動要素、人工成本或人力資源之理論局限,走到當今以后工業化為時代大背景的工作價值論,直面現實討論關于作為主體的人在組織中通過工作實現自我價值和組織目標的內在激勵意義,以及由此引致的現代組織學習型變革趨勢及革命性意義。
2組織人本激勵管理基本矛盾:個人競爭目標與組織合作目標
從組織角度來看,所謂激勵意味著一個簡單而復雜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開發、調動、鼓勵或強化與組織目標相契合的個人行為。任何組織都是由人組成的。一些各有目標和行為動機的個人,最初可能來自五湖四海,但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走到一起來了。他們之所以要加入組織,成為組織一員去干事,就是因為想干那些他們自己單個干不了的事情,這種事情就構成了他們的共同目標,這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個組織之所以存在并進一步發展下去的基本使命和戰略目標。但是,加入組織的個人成員其最初動機和最終目標,可能并非就是為了達成組織目標,他們可能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特殊利益和目的,因而在實際工作中可能有種種行為表現。這些行為有些與組織目標相一致、相融合,有些可能與組織目標不一致、不協調,有的甚至相矛盾、相對立。針對組織合作目標與個人競爭行為這種錯綜復雜的關系,組織人本激勵管理的核心意義和基本任務就是,要強化、鼓勵、獎勵那些與組織合作目標相契合的競爭行為,弱化、調和、協同那些與組織合作目標不一致的競爭行為,矯正、規制、懲戒那些與組織合作目標相矛盾、相對立的競爭行為,使每個組織成員的個人競爭行為與組織合作目標契合在一起。在實際中,這個基本矛盾的兩個方面即組織合作目標與個人競爭目標具體體現為績效與薪酬兩個焦點職能之間的關聯。績效體現的是組織合作目標,薪酬體現的是組成成員的個人競爭目標,組織目標與個人行為的一致協同要求,就表現為績效與薪酬在制度設計理念和具體制度安排上的相容性,以及二者在運作管理機制層面的契合性。這正是人本管理經濟學所特別關注和著力研究的焦點問題,其他管理模塊相關的經濟學問題都可以由此向外展開并涵蓋其中。
3組織人本激勵相容兩層面:制度契約激勵與管理策略激勵
組織人本激勵機制的設計和運作,必須立足于這一基本事實,即組織成員都是在既定的外在環境條件約束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但是,面對這樣一個基本事實,經濟學和管理學各有其側重的抽象視角、理論解說和政策含義。經濟學看重環境條件對人們行為的限制和影響,因此側重從制度層面研究激勵機制設計問題,由此可以引申出相關的組織激勵原理,我們稱之為制度契約激勵;而管理學則更加關注人們追求自身利益的特定動機和具體情景,因而注重從日常管理策略上研究有效激勵實現問題,因此可以引申出相關的組織激勵原理,我們稱之為管理策略激勵。制度形成及變革,更加強調基于組織成員自主選擇權利的民主互動,一旦形成和確立,則要求所有成員必須嚴格操守;而制度的具體實施和執行,又往往需要組織管理者以某種科層性的、行政性的、非對等性的程序和方式,來策略性地、變通性地體現進而實現制度所內含的民主性質及人本化要求。相對而言,制度契約激勵就是“立規矩”,管理策略激勵就是“尋變通”。制度契約激勵是組織需要建立的一種長期穩定的根本性激勵機制,它是管理策略激勵的基礎或前提;而管理策略激勵則是一種動態權變的日常性管理策略,它是制度契約激勵的具體實現形式。二者一體兩面,合起來才能完整解說組織激勵相容的基本原理及現實運作機制。這樣,可以將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新制度及契約經濟學理論、人力資本產權變革、公司治理及股權激勵理論、經濟激勵機制設計理論、心理學、組織行為及行為經濟學等領域有關研究的最新成果[16]-[19],一一經過適當改造納入并有機整合在人本管理經濟學之中,形成一種具有全新視野、邏輯自洽、問題聚焦且內容完整的學科體系。
總之,人本管理經濟學以人本價值論為理論基石,以“職場就業—戰略規劃—目標導向—投資開發—人際整合”人本管理運作主線,分別沿著“競爭—合作”(人本組織激勵管理基本矛盾)與“規矩—方圓”(組織人本激勵相容兩個層面)兩大人本管理經濟問題導向線索,形成自成體系的研究主題、內容、原理及方法。當然,人本管理經濟學要真正屹立于管理學及經濟學叢林,尚需國內外學界同仁合作協力做出一系列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摘要 本文通過對普研學生的基礎不同與實踐性缺乏特點的研究,提出管理經濟學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必要性。在分析原有教學內容體系的缺陷下,突破傳統,用情景扮演的形式重新構建管理經濟學的教學內容體系。
關鍵詞 管理經濟學 普通全日制研究生 教學內容體系 再構建
0 引言
管理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應用學科,產生于西方,其誕生的標志是1951年美國學者喬爾·迪安教授的著作《管理經濟學》的問世。在我國,作為管理學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程,國內知名高校的商學院和管理學院均開設了這門課程。但管理經濟學目前在我國依然處于引進吸收階段,因此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如教學體系導向偏差,理論框架和內容體系陳舊,教學觀念滯后、教學手段單一,多形式的實踐教學不足,中國本土的教學案例缺乏。
1 面向普研的管理經濟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授課對象的不同專業背景導致教師無法掌握基本知識講授程度
一般來說,管理經濟學面向的教學對象主要為管理類的普通全日制研究生(以下簡稱普研)和MBA學生。作為管理類的普研學生,其本科來自不同專業,一部分學生本科就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這些學生對微觀經濟學十分了解,另一部分學生則來自其他專業,如數學專業、電子信息專業,這些學生大部分沒有系統學過微觀經濟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總處于兩難的境地,如果照顧本科來自其他專業的學生,必定要補充很多微觀經濟學的知識,由于課時所限,不可能大量補充講解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同時,對于那些本科是經濟管理類的學生來說,他們也不愿意再學習一遍原本很熟知的知識。
1.2 普研學生缺乏工作實踐性,使得管理經濟學的教授缺乏實踐依托性
管理經濟學是將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經濟學分析方法用于企業管理決策實踐的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需要受眾學生有一定的企業管理實踐基礎,至少能夠了解企業管理決策的流程及模式。但是,普研學生大部分直接從本科升入,不具備企業管理實踐的基礎,因此對課程中與實踐的結合部分內容往往感覺無從下手。
2 面向普研的管理經濟學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必要性
(1)管理經濟學是連接經濟學和管理學的重要橋梁學科,能充分培養學生從經濟理論到管理實踐研究的轉換能力。眾所周知,經濟學是管理學的基礎,任何管理課程都應該有經濟學理論指導,但現在很多管理學的研究生對經濟學不太了解,或是孤立的去了解經濟學理論,缺乏把經濟學理論應用到管理學的能力。翻遍管理學科的所有課程,能夠把經濟學與管理學聯系在一起的課程非常少,管理經濟學是其中結合管理學和經濟學最為顯性的課程。它可以培養學生案例分析能力,數學分析能力和整合分析能力。
(2)管理經濟學課程建設能提升學校管理大學科的發展層次。管理經濟學是專屬于研究生層面的特色課程,是融合三門基礎課程的綜合性高端課程,是所有985院校經濟管理類研究生必選的課程,該課程建設可以提升學校管理大學科發展的層次。
(3)管理經濟學課程建設受益學生多,輻射范圍大,影響面大。管理經濟學的受眾面較廣,不僅面向企業管理和管理科學與工程的學生,還面向MBA,應用數學、工業工程等其他學院學生,該課程建設的效果面大,輻射范圍廣,受益學生較多。
3 面向普研的管理經濟學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
縱觀各種管理經濟學經典著作,發現大部分管理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和內容體系都在重復西方經濟學,它幾乎被經濟學壓得透不過氣來,只在需求估計、成本估計、廣告決策等幾個小小的領域顯示出管理經濟學與經濟學有不同的色彩。同時,企業管理決策實踐是豐富的、多彩的, 但管理經濟學卻過多地偏向或者說更靠近經濟學原理, 而不是貼近管理決策實踐,在教學內容體系上往往與經濟學相似,只是在每章最后結合管理實踐講一些案例。許多管理經濟學的書(如克里斯多弗·R·托馬斯和S·卡利斯·莫瑞斯合著的《管理經濟學》),其內容體系如圖1所示,其內容主要包括原理部分和數理分析部分,原理部分的內容體系與微觀經濟學相似,而且有的比微觀經濟學內容還要多和難,數理分析就是將預測、運籌學、計量經濟學的內容應用在經濟學中。這樣的體系使得學過經濟學的學生沒有新鮮感,而沒學過經濟學的學生面對經濟學理論又感到很難理解。
在這里,本文突破傳統,用情景扮演的形式重新構建管理經濟學的教學內容體系。《管理經濟學》面向的對象實際上是企業中的高層及中層經理們,是教授經理們如何用經濟學的工具解決企業決策問題。因此,本文就以經理們所關注的視角來構建《管理經濟學》的教學內容體系(見圖2)。經理們關注的維度是對外——產品定位、投融資問題,對內——成本核算問題以及對上、對下的委托問題。該教學體系是由問題引出相關經濟學理論和理論指導下的決策,比如經理們要知道企業產品的定位,首先要了解產品所在的市場結構是什么,不同市場結構就會有不同的管理決策,然后是在該市場結構下產品該如何定價等等。除了這些一一對應的決策,還有一些決策是涉及到多個維度的,如物資采購與供應決策,不僅涉及到對外也涉及到對內。在新的教學內容下,原來那一套“如果……就要……”下的“目的——手段”教學模式要改變,改為“境遇——手段——目的”的新教學模式。
盡管普研學生不是經理們,但是這樣的視角會讓他們覺得既新鮮又有實踐感。并且在教學中要緊貼實際,切忌把管理經濟學中經濟學理論講得過深,這樣會使毫無經濟學基礎的學生學習起來相當吃力,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理論內容只講最簡單,最重要的部分,更多的教學時間安排在該理論下的管理實踐。
摘要:管理經濟學是企業經營決策的有效工具,但其學科體系構建是建立在對現實經濟世界的簡化和抽象基礎之上的,結合案例教學能極大提高學員的學習質量。文章結合哈佛的案例教學模式,提出在管理經濟學教學中加強案例教學效果的一些個人方法。
關鍵詞:管理經濟學、案例教學、互動教學
《管理經濟學》是MBA教育指導委員會所規定的十門核心課程之一,也是許多高校MBA教育的必修核心課程。由于管理經濟學是一門工具類的理論課程,它主要以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為基礎,借助決策科學、數理統計等學科的各種方法和工具,制定和實施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經濟決策。目前大多數MBA學員為工科背景,如何提高工科背景的MBA學員對管理經濟學的理解和學以致用的能力,一直是本人授課時思考的重點。2007年我參與哈佛大學案例教學項目(PCMPCL)后,結合哈佛的教學經驗,嘗試結合《管理經濟學》課程特點,在教學中對原有的授課方法作大的修改。
一、哈佛案例教學模式的特點
哈佛大學的PCMPCL項目(全稱:Program on Case Method and Participant-Centered Learning)是哈佛商學院針對中國內地、香港、臺灣、新加坡等地商學院舉辦的高級師資培訓項目,旨在推廣哈佛商學院以學生為中心的案例教學方法。哈佛的教學模式是以案例教學為中心以及學員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這種案例教學模式不死板的灌輸相關理論,入學的第一堂課以案例研討開始,課程結束仍以案例研討終結。每次上課之前,每位學生都要精心準備自己的案例,以備講解及回答教師、同學的發問。在哈佛,每門課程至少備有二三十個案例。學生每人每天要分析二三個案例。在為期兩年的學習期間,須分析和研討800個案例。哈佛案例庫有約5萬個案例供學生使用。
哈佛商學院的這種案例教學模式,通常其案例基于具體的企業運作實例,有人物有情節,其中隱含有待解決的問題,學習者在案例教學中能達到“親歷其境,感同自受”,化間接經驗為直接經驗,化死知識為“活知識”。其宗旨在于:“把通常需要多年工作實踐方能獲得到的經驗濃縮到兩年的課
程里。”
當然這種案例教學的中心環節是案例研討,PCMPCL項目中,哈佛商學院請來了教學質量好、能調動學員情緒的教師來給我們作授課示范。哈佛的老師特別注重教學過程中的互動,要求我們這些教師身份的學員也提前預習案例材料、準備發言提問,課程問不停的有討論提問環節和小組辯論環節,課堂氣氛特別熱烈。這種互動教學很容易達到“激發思考,集思廣益”之效。對學生來說,要當好“演員”,即根據案例提供的事實,置身“現場”,進入角色,踴躍發言,提出分析和處理意見。以教師而論,好比“導演”或稱“導游”要善于組織和引導,巧加評論和指點。這種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個人準備;小組準備和觀點驗證;全班就話題和材料展開討論;個人思考并將新的知識整合到個人的框架內。事實上,作為相關課程的授課老師,我們知道這種教學模式既要求討論熱烈,鼓勵學生的參與,又要求突出需教授的知識點,其實對教師的引導能力、討論話題的駕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管理經濟學的課程特點
管理經濟學這門課程的學科定位,是以微觀經濟學基本原理為基礎,以數理分析為工具,將實際問題簡化成一個個有最優解的數學問題,通過求解這些數學問題,實現最佳經濟效果的。具體說來就是:首先,管理經濟學利用邊際分析、需求彈性、最佳組合等經濟學原理,對企業在需求預測、生產分析、成本決策、市場分析、風險分析等領域展開分析,指導企業決策,以尋求最佳經濟效果。其次,管理經濟學試圖將企業在生產經營各領域內與決策有關的問題抽象成為一個個數學問題,以便利用數理分析的辦法求得最優解。
這樣管理經濟學的學科體系構建便是建立在對現實經濟世界的簡化和抽象基礎之上的,但這種過于簡化和抽象給我們講授時帶來很多難題:如何與微觀經濟學這門課程區分開來;大量的數學公式及其推導,讓學生很難接受;管理經濟學教科書中的內容,如生產函數、成本函數這類概念,離現實的企業實踐
太遠。
這導致管理經濟學的課堂上,教師在講臺上講得雖頭頭是道,學生聽得卻索然無味。因為從教師而言,是從理論到理論,對學生而言,既無親身體驗,對教學又缺乏參與熱情,整個教學過程完全是“空對空”。造成目前的學生對管理經濟學的課程內容不感興趣,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和質量。
三、對管理經濟學課程中案例教學問題的思考
哈佛大學商學院的MBA課程設置中并沒有管理經濟學這門課程(20世紀90年代還有這門課,但后來取消了),通過咨詢哈佛商學院的教務人員了解到,管理經濟學作為基礎課程,哈佛是要求學生自學或要求入學前就掌握的,還有一個原因是哈佛的課程都以案例教學形式展開,管理經濟學里面有較多的理論,不可能單純以案例教學的形式來講授。事實上哈佛的案例教學模式并不是所有的課程都適用,也不是所有美國知名高校都在采納,比如與哈佛一河之隔的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就仍開設管理經濟學課程,也并沒有所有的課程都完全以案例講授的形式展開。
結合管理經濟學的學科特點,以及大多數學員都是工科背景,并沒有經濟學基礎的特點,有必要強調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理論,這部分理論知識只能通過課堂講授和課后的習題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雖然管理經濟學不能完全以案例授課的方式展開,但為提高課程的生動性,提升教學質量,仍需要加入案例的要素,除了在課堂教學中結合相關章節,在彈性理論、定價理論、博弈論、成本理論中都穿插了大量案例之外,我們在多輪教學實踐后,采用了如下方法:
(一)分組作案例報告,調動學員的積極性,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
管理經濟學較多的章節內容與企業決策密切相關,通過課程學習要求學生思考相關理論對企業決策的指導意義。在近幾屆的管理經濟學教學中,我將學員分成小組,要求他們結合課程講授的彈性理論、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定價理論、市場結構理論,博弈論等相關理論,通過小組討論,以PPT匯報的形式講述相關理論在所在企業的應用,老師和其他學員都參與提問和討論。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方式極大提高學員學以致用的能力,也讓學員了解到其他行業的應用經驗。一些好的案例甚至可以直接作為下屆學員講授相關理論的教學案例。
(二)重視案例報告中的互動討論
每次的小組案例討論之前,我都要求學員提前通讀其他小組的PPT報告,圍繞案例中的問題,每位成員提供各自的分析,當然組內各成員對某一問題分析的角度、方法甚至結論可能不相一致,由于不同學員的文化背景、知識結構等各不相同,在對共同問題的討論中實現相互間知識與能力的互補,這是傳統教學方式所無法達到的效果,而這正是案例教學的誘人之處。在討論過程中,每位學員不僅是知識的接受者,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還須扮演知識提供者的角色。為了強化這一特色,我在課程總成績中,賦予課堂參與情況相當大比重,這部分被我形象地稱為“課內
貢獻”。
(三)走出去、引進來,加強對管理經濟學相關理論的感性認知
管理經濟學是一門研究怎樣作利潤最大化經營決策的學科,理論教學中強調成本函數、生產函數等量化的概念,但目前國內的很多中小企業決策仍缺乏數據支撐,拍腦袋的主觀決策居多。為扭轉學生這種理論和實踐脫節的感知,我們在授課時我們邀請企業管理人員參與到課程教學中,講授企業成本數據收集對企業生產決策的影響,講授彈性在企業定價決策實踐的應用,極大的提高了學員對成本理論、定價理論等相關知識的感性認識。以后的教學中,我們會繼續發掘相關企業資源并引入到教學實踐中,提升教學效果。
當然,保證案例教學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有足夠的所需案例,目前國內商學院并沒有將案例寫作提升到與科研同等的高度,我們也期待伴隨哈佛案例教學理念的推廣,國內商學院能制定相關的晉升與教職標準,承認并獎勵可用來開展學員中心式教學的,原創和創新的課程材料,在對教師的業績考核中將高水平案例與其他科研論文同等對待,這樣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師從事案例創作的積極性。
摘 要:如何提高管理經濟學課程教學的效果和效率是各校EMBA教學中普遍面對的一個難題,迄今為止國內外大學教學研究對此尚缺乏專門探討。本文基于校企知識轉移這一新的理論視角,重新審視和分析了EMBA“管理經濟學”課程教學,指出其實質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校企間高效的知識轉移,并構建概念框架,據此提出了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與效率的四種基本策略及其具體措施。
關鍵詞:EMBA教育;管理經濟學;教學;效率
EMBA是英文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縮寫,特指針對企業中高層高級經理人員的工商管理碩士教育[1],當今世界上幾乎所有EMBA項目均十分重視“管理經濟學”教學,普遍將“管理經濟學”設置為一門不可或缺的核心必修課程。新近,全國工商管理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對EMBA畢業學員的調查顯示:“管理經濟學”是EMBA畢業生認為最有幫助和最應該開設的課程之一,排名第五[2]。然而,多年來“管理經濟學”實際教學中,EMBA學員普遍反映這門課程是最難學的,同時任課教師們也普遍感覺教學難度較大。事實上,“管理經濟學”是以西方經濟學中的微觀經濟理論為基礎,結合決策科學中的某些工具和方法,指導企業經理人員進行決策的一門應用經濟學,它涵蓋和整合了經濟理論、優化方法和管理決策三大部分內容[3]。而如此廣泛、艱深的內容目前卻限定在4天EMBA教學活動中加以展開,教學效果與教學效率時常并不理想。那么,在4天教授一門課程的現有教學體制下,如何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與效率呢?
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國內外大學教學研究中探討EMBA教學的文獻尚十分稀少,即使是相關文獻也完全忽視了對這一問題的探討。例如,學者王英雖然專門探討了怎樣提高MBA“管理經濟學”案例教學效果[4],但并沒有觸及EMBA教學;又如,劉延平、郭雪萌和郭婧娟等三位學者雖然提出并系統論述了EMBA課程整合式教學模式[5],但這一模式并非針對“管理經濟學”教學;再如,李國津教授雖然較早就系統地論述了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改革,明確提出要正確定位、合理選擇內容、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等等[3],但尚未建立一個理論框架更深入地剖析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實質;譚宏和唐朝莉等學者雖然正確指出知識轉移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核心,提出了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知識轉移的研究框架[6],但是這一框架也未觸及EMBA教學。
本文試圖以EMBA的管理經濟學為例,專門探討EMBA教學效果和效率提高問題,從而為現有大學教學研究中尚顯薄弱的EMBA教學文獻做出一些補充和拓展:第一,利用校企知識轉移這一新的理論視角,剖析EMBA 管理經濟學教學實質,構建一個提高EMBA的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與效率的概念框架;第二,在此基礎上,提出提高EMBA的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的四種基本策略及具體措施。
一、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的實質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校企間高效知識轉移
什么是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的實質?現有的研究并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相關的研究主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展開討論。宏觀層面主要是探討EMBA教育的實質,有代表性的觀點有:EMBA是針對已經擔任中層以上管理工作、具備承擔更多管理責任的企業中高層經理人員的工商管理教育[1];EMBA教育是商學院如何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優秀企業家[7];EMBA教育在于向企業高級行政人員提供管理的基本知識與技巧,以增進學員的分析力與判斷力來適應全球競爭時代的要求[8]。微觀層面主要是從EMBA課程教學的不同側面透析教學的實質,有代表性的觀點有:EMBA課程教學是一個由模塊化知識體系、遞進式案例分析、對立式情境模擬、獨立式專題講座和組團式師資隊伍等多種教學元素系統集成的整合式教學模式[5];EMBA課程教學活動是由教師和學生雙主體所構成的“師生契合”教學模式,具體視不同教學情境可采用灌輸式、咨詢式、啟發式和參與式等教學方式[9]。
仔細閱讀以上文獻,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對EMBA教育教學探討主要是基于高等教育學的分析。不同于這些傳統分析,本文采用知識管理學中校企知識轉移理論這一新的理論透鏡,以“管理經濟學”為例,重新審視和探討了EMBA課程教學的本質屬性和具體的教學策略。我們認為,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的實質是以高校教師為代表的知識發送者通過各種知識轉移渠道、在一定的情境下向以企業高管人員為代表的知識接受者轉移管理經濟學科學知識體系的一種特殊類型的校企間高效知識轉移活動,其最終目的是提高企業高管人員的個人競爭力和企業整體的自主創新能力。
我們提出以上論點的論據是:首先,現有EMBA教育教學文獻已經提出了諸如“向企業高級行政人員提供管理的基本知識”、“模塊化知識體系”、“由教師和學生雙主體所構成”、“視不同教學情境”、“培養出創新型優秀企業家”等EMBA關鍵教學要素,我們的論點繼承、發展和整合了這些關鍵要素;其次,按照校企知識轉移理論,校企知識轉移是一個由知識發送方高校、知識接受方企業、知識轉移渠道、知識轉移情境和要轉移的知識構成的一個有機系統,是企業通過與大學的互動獲得所需要的知識并加以判斷、吸收、應用與創新的過程,是高校所創造的知識、技術、成果轉移到社會與商業上,完成高校知識的流動與應用并實現其市場價值[10][11]。我們的論點正是建立在這些科學的理論之上;再次,目前國內外學術界主要集中研討校企間技術轉移及其效率提升問題 [12],認為高校通過技術許可、合作研究、人員交換、技術咨詢關系、技術創業等校企合作形式和渠道向企業轉移技術知識[11]。顯然,校企合作除了技術創新以外更常見的是合作教育,而合作教育中的知識轉移已開始被我國學者探析[6]。我們認為,EMBA教育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校企合作,“管理經濟學”教學實際上不是高校技術創新成果轉移而是經濟學科學知識及其分析思維方法的轉移。正如清華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著名經濟學家錢穎一教授所言:“在我的(EMBA)課程中……你們將學到的是一種思維方式——獲取對中國當前問題及未來挑戰的認識,運用現代經濟學的視角和方法思考中國!” [13]。最后,校企知識轉移的關鍵與核心是知識轉移效果與效率提升[10][11][14][15],我國現有EMBA的4天一門課程教學體制是比MBA教學更短的研究生學位教育,而MBA“管理經濟學”特別要求提高教學效果與效率[3],由此EMBA管理經濟學課程教學必須是更加有效的和高效率的;另外,我國EMBA教育的基本任務是提高現有企業家的素質與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素質的企業家[7],EMBA學員作為我國新一代企業家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核心和靈魂。我們的觀點涵蓋了這兩個反映我國EMBA教育現實國情特點。
如果說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的實質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校企間高效知識轉移,那么,提高其效果與效率的概念框架應該是怎樣的呢?按照組織間知識轉移效果和效率理論框架[16]:(1)高效知識轉移包括四個維度:理解程度、有用性、速度和經濟性,其中,理解程度指知識接受方理解被轉移的知識的程度;有用性是指轉移的知識對知識接收方工作的重要性和相關性;速度是指轉移知識的快慢程度;經濟性是指因轉移知識所耗費的資源較少、成本較低。(2)知識轉移效果和知識轉移效率是兩個不同的專業術語,知識轉移效果(Knowledge Transfer Effectiveness )是指知識轉移實現轉移目的的程度,包括兩個維度:理解程度和有用性;知識轉移效率(Knowledge Transfer Efficiency)是指知識轉移過程的投入與產出之比,也包括兩個維度:速度和經濟性。我們認為,既然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校企間高效知識轉移,屬于組織間知識轉移,理應滿足以上知識轉移效果和效率的理論框架。結合本文前面提到的“校企知識轉移是一個由知識發送方高校、知識接受方企業、知識轉移渠道、知識轉移情境和要轉移的知識構成的一個有機系統”的構架,我們提出了一個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的概念框架,見圖1。
圖1 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與教學效率的概念框架
圖1的概念框架突破了傳統大學教學的傳統框架,抓住了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活動限定在4天完成這個根本特點,凸現了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轉移“管理經濟學”系統知識的客觀要求。圖1深化了以往EMBA教學對教師、學生、師生教學關系的研討[9],集中并明確地反映了本文的新觀點: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的實質是高效轉移經濟科學知識體系,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就是高效轉移知識,高效與否是通過轉移知識的被理解程度、轉移知識的有用性、知識轉移的速度、知識轉移的經濟性等四個維度加以衡量,這四個方面同時也構成了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和教學效果的四種基本策略,而實現每一種基本策略的著力點應該是組成知識轉移系統的五個基本要素:教師(知識發送者)、學員(知識接受者)、要轉移的知識、知識轉移渠道和知識轉移的具體情境。我們提出的這一框架,不僅為解決現實中教學效果與教學效率時常并不理想的問題提供了一個概念框架,而且也能從更一般的視角和層面提煉出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與教學效率的基本策略及其具體措施。
二、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與效率的四種基本策略及其具體措施
依據圖1的概念框架,借鑒和繼承學者們的相關學術觀點,以及結合我們多年EMBA“管理經濟學”的實際教學成功經驗,我們在此提出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與效率的四種基本策略及其具體措施,具體如下:
1.提高管理經濟學知識被理解程度的策略
按照圖1,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就是努力提高知識轉移效果,其中提高管理經濟學知識被EMBA學員理解的程度是一種基本策略。針對目前EMBA教學時數太少、教學內容太多、學員背景差異較大的現狀下學員普遍對管理經濟學知識理解不全、不深和不透等突出問題,我們特提出如下主要措施與建議:(1)任課教師首先應受過嚴格的經濟學專業訓練并具有優秀的教學素質,熟悉管理學院(商學院)教學體系、教學風格和教學要求,在管理經濟學知識體系的講授中能夠做到居高臨下、游刃有余、深入淺出和通俗易懂。(2)要正確定位管理經濟學的知識體系。教師在課程第1講中就應明確提出“管理經濟學”是專門針對管理學院開設的一門應用微觀經濟學[3],明確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員們系統學習經濟學的理論知識、分析方法和思維方式去輔助分析求解企業面臨的各種管理問題,并按企業運行過程將管理經濟學知識體系明確劃分為需求、生產、成本、市場結構、政府管制(含政府與企業關系)等基本理論,使得EMBA學員在課程一開始就對管理經濟學的知識體系有一個很好地整體理解與把握。(3)要給每位EMBA學員配備世界上著名的管理經濟學教材(國內市場上已有很多流行版本),以及其他等文字、影像等的配套教參材料,便于EMBA學員能夠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反復學習和正確理解這些顯性知識(也稱編碼知識,是可以通過語言、書籍、文字、數據庫等編碼方式傳播并容易被人們學習的知識)。至于管理經濟學隱性知識(指那種我們知道但難以言述的知識),學員可以通過問題求解、案例分析、情境模擬等“干中學”的方式獲得認知、理解和掌握(如經濟分析工具在管理決策問題上的運用技巧)。(4)在教學組織上要指定課程組長、構建教師教學團隊,同時在課堂中組建學員討論小組。教師教學團隊可以按同校、跨校兩種方式組建,如組建由理論主講教師、案例引導教師、專題講座教師構成的師資團隊[5],實現講授知識體系的互補、深化與擴展。學員通過課堂小組討論、教師點評可以加深知識理解。(5)在EMBA學員較為繁忙的現實情況下,應嚴格學員課堂考勤,不斷增強學員的知識學習意愿和知識吸收能力,可將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點融入課程考試題,可以將最后一天的課程考試改為課后大作業,讓學員課后通過通讀教材、閱覽報刊、查閱資料和小組研討來完成這份大作業,不但能節約出最后一個下午的時間,而且能幫助學員更加深入地理解、更加全面地掌握管理經濟學知識。(6)采用模塊化的課程知識體系設計[5],將管理經濟學知識體系分成需求理論及其應用、生產與成本理論及其應用、市場結構理論及其應用、政府管制理論及其應用等四大知識模塊分別布置在四天的課程教學活動中,每一天的完成一個知識模塊,每個模塊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知識教學單元。(7)依據不同教學內容和要求,分別選用最適用的知識轉移渠道。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每天上午師生精神飽滿,宜采用灌輸教學方式著力教授各模塊的基本理論與分析工具;而當天下午師生較為困乏,宜安排案例討論、情境模擬、教師點評來復習、加深上午所學的理論,提高學員運用經濟分析工具解決實際管理問題的能力。教師理論講授應做到概念準確、層次分明、邏輯清晰和理論聯系實際。反之,教師全天“唱獨角戲”、滿足于灌輸教育,學員過度疲乏和困惑,都會嚴重影響知識理解和教學效果。(8)鑒于目前EMBA教學普遍使用學校、賓館的多媒體教室或會議室,要努力營造有利于知識學習與理解的氛圍,應避免發生幻燈片模糊、白板上字跡太小看不清楚、音響時斷時續、教室燈光昏暗等問題。鑒于近年EMBA“全英文教學”中學員普遍存在理解障礙、教學效果差,今后應慎用“全英文教學”。
2.提高管理經濟學知識有用性的策略
按照圖1,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的另一種基本策略就是提高轉移知識的有用性。針對目前EMBA學員往往感覺管理經濟學理論高深、難學、缺乏實用性等常見問題,我們特提出如下主要措施與建議:(1)對于教師,應該將管理經濟學教學與微觀經濟學教學加以區別對待,時刻牢記EMBA學員學習管理經濟學是為了運用經濟學的視角和方法思考中國現實、能夠利用經濟學理論及其分析工具解決實際管理問題、不斷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教師應該注重所教授的知識對學員現實需求的滿足,一方面,課堂講授應集中在管理經濟學的核心知識上,不應將有限的時間耗費在與課程無關無用的知識上,諸如名人趣事、社會雜談等;另一方面,也要避免過于理論化的講授而導致曲高和寡。每次教學,應該給學員提供經濟學原理對應的最新經濟管理新聞報道材料,使學員理解經濟學原理與現實之間的緊密關聯。(2)對于學員,應該帶著管理問題上課,在學習各種管理經濟學基本理論及其分析工具的同時不斷尋求和嘗試求解手頭上困擾自己的實際管理難題,并且在求解中親身體驗經濟分析的有用性,明白其局限性。(3)要對管理經濟學知識進行合理篩選,突出那些對EMBA學員最有用的管理經濟學基礎知識。例如,課堂上集中教授需求、生產、成本、市場結構、產品定價、政府管制等主要理論要點,對于需求函數估計、生產函數估計、成本函數分析、線性規劃等統計和最優化定量分析技術僅用Excel加以演示、點到為止即可,不必花時間闡述需求法則背后的效用理論(無差異曲線分析);又如,更多引入一些當前中國轉軌經濟條件下的熱點問題及其經濟分析,諸如公司治理問題、食品安全問題、房地產價格走勢問題、人民幣升值與企業進出口銷售問題、歐美經濟衰退對中國企業影響問題、中國通脹下企業管理問題等等;再如,應不斷拓展傳統管理經濟學理論知識邊界,可以穿插介紹時下新興的“新管理經濟學”中一些前沿理論成果,諸如組織經濟學、行為經濟學、人事經濟學、企業倫理、公司社會績效、制度經濟學等方面的有用知識[17]。(4)要善于組合各種知識轉移渠道與方式更有成效地轉移管理經濟學有用知識,實實在在展示經濟理論有用性,提高學員滿意度。例如,在教授供求決定價格的理論時,可以首先放映中國房地產價格調控的新聞報道材料、引發學員的思考,接著采用灌輸方式講解需求、供給和均衡價格決定理論,然后采用啟發式教學讓學員分組對中國房地產價格調控案例(文字資料)展開討論、從供求兩個方面找出影響房地產價格水平的各種因素、預測未來幾個月房地產價格走勢,利用咨詢式教學引導學員給出房地產價格調控難題的解決方案,最后通過幻燈片展示中央政府歷次出臺的房地產調控“國十一條”、“新國十條”、“新國八條”背后存在一個共同的框架——供求決定價格理論,解開中國房地產價格之“謎”。(5)教師可以有意營造一種增強管理經濟學知識有用性的教學情境。例如,首先選取新近發生的雙匯集團“瘦肉精”危機作為分析案例,然后讓學員分組分別扮演雙匯“瘦肉精”危機中各個利益相關組織對案例文字資料展開情境模擬討論,引導學員對中國轉型時期企業目標的探究,最后通過學員分組匯報、教師介紹廠商目標理論、總結等教學過程,促使學員眼見為實地了解到轉型經濟下豬肉產業鏈上養殖戶、豬販子、屠宰企業、大型肉制品企業、商場、檢疫部門、地方政府等組織的現實目標,幫助學員切身體會到廠商利潤最大化目標理論在分析中國當前食品安全問題上的理論作用和實用價值。
3.提高管理經濟學知識轉移速度的策略
按照圖1,高效知識轉移是知識轉移效果與效率的統一體,在不斷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果的同時,也要持續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率。按我們的觀點就是首先要努力實現單位時間最大數量地轉移管理經濟學有用的科學知識,由此一種基本策略就是提高知識轉移速度。針對目前EMBA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拖堂、教師言它而偏離了管理經濟學知識傳授、教學時間利用效率不夠高等問題,我們特提出如下主要措施與建議:(1)教師應精心而周詳地安排講課進度、講課內容和其他教學活動,設計詳細的教學活動時間表,在課前詳細編寫并打印出課程教學講義、對應的幻燈片、案例及其討論方案、影視文字材料、課外讀物、考試試題及其參考答案等,在課前就應該把學員分組并組織起來,將全部相關教學材料提前分發給每一位學員,課堂教學活動應遵循教學計劃,控制各項教學活動的進度、節奏與時間(特別是討論及其發言時間),避免“跑題”與“脫軌”。(2)EMBA學員應該提前預習上課的教學材料,按時到課并積極參與各項課堂教學活動,認真進行小組討論,撰寫言簡意賅的發言稿,控制發言時間。(3)盡量將管理經濟學分析方面的隱性知識顯性化,提高知識的可傳播性。因為,顯性知識便于師生相互交流,可以縮短知識轉移時間。例如,聘請領域專家學者、政府官員等來課堂上開展專題講座,請他們對中國當代熱點管理經濟問題進行專業剖析與獨特解讀,促使他們原本高度個人化的經濟分析隱性知識,諸如分析問題的經驗、視角與觀念、洞察力、分析等,通過學術交流而最大限度地轉化成顯性知識而被EMBA學員學習吸收。(4)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節省教學時間,加速知識轉移。例如,把管理經濟學的重點和難點內容,特別是各種圖形、表格和公式,做成PowerPoint幻燈片,不但能夠提高教學效果還能大量節約在板書、畫圖和說明上花費的時間[3];又如,運用Excel軟件編寫管理經濟學模型,展示與說明決策問題求解過程與動態模擬結果[3];再如,通過剪輯電視新聞、專題經濟報道、著名經濟報刊網站上文章,制作文字和視頻教學材料,讓學員能夠迅速了解中國新近經濟熱點問題分析、把握經濟大勢。(5)講究管理經濟學知識交流的時效性,避免因高校與企業文化差異而產生的沖突,建立師生雙方在教學活動中互相學習、真誠互動的伙伴關系,創造知識共享、加速知識相互交流的文化氛圍。
4. 提高管理經濟學知識轉移經濟性的策略
按照圖1,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效率另一種基本策略就是提高知識轉移經濟性,即在保證轉移知識容易吸收理解、有用性高和轉移速度高的前提下,要適當減低知識轉移所耗費的各種相關資源的耗費。鑒于此方面目前尚缺乏學術探討而教學實踐上又很重要,我們特提出如下主要措施與建議:(1)根據學校EMBA學費收費的水平及其增長狀況,不斷優化教師教學團隊。在選擇國內外、校內外專家學者授課時,在同等教學水平和質量下,可以少聘請國外學者和校外專家,搭建以國內教師為主、本校教師為主的教學團隊。當然,如果本校教師教學陣容超強,也可以完全由本校教師構成教學團隊。(2)對于學員學習,在眾多國內外著名的管理經濟學主流教材中,應該選擇那些質量上乘而又價格不貴的教材[18] [19] [20]。(3)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基礎設施與資源。在同等條件下,盡量利用本校教室、會議廳開展教學活動,可以聘請恰好正在本校訪問交流的經濟學者為學員專題講座,也可以聘請那些為本校博士生授課的海內外校外著名經濟學學者在教學規定課時之外為EMBA“管理經濟學”授課。(4)在一些特定的情境和條件下(比如開展班級間集體交流活動),可以考慮并班上課。但一定要確保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教學服務滿意度。(5)要樹立高效轉移管理經濟學科學知識、分析思維方法的理念,處處講究費用節約,并將節約的費用全部用于不斷改善教學條件和教學設施上,持續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教學水平和服務質量,實現教學資源最佳配置。
摘 要:基于多年對管理經濟學的教學經驗,介紹了關于管理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改革的內容主要包括:編寫適合的講義與教材,改革作業、考試與成績評定的方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改革案例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改革教學手段,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管理經濟學;教學實踐;改革
管理經濟學是以西方經濟學中的微觀經濟理論為基礎,結合決策科學中的某些工具和方法,指導企業經理人員進行決策的一門應用經濟學。這門課程對于培養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經營理念,掌握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經濟決策的過程與方法是非常有用的。因此,在國外經濟學院或管理學院和商學院中,管理經濟學是一門不可或缺的必修課程。目前,管理經濟學是我校精品課程,也是我校經濟學、管理學相關專業、MBA專業的主干課程。
一、問題的提出
管理經濟學作為一門應用經濟學,其教學目的,一是為企業的管理決策實踐提供經濟理論和經濟分析的思維框架;二是使學生了解企業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的地位與市場配置資源的基本規律,使企業的經營決策能夠更好地適應于市場體系。管理經濟學的總體教學目標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核心,通過課堂教學和實踐訓練,使學生把握經濟活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能夠應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分析工具,實現管理活動的理性思考與理性創新。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一)教材內容趨同于微觀經濟學,考核評價方式落后
在多年的教學中我們發現,國內出版的《管理經濟學》教材絕大部分內容與《微觀經濟學》教材的內容重復,從而導致兩個問題:一是對已具有微觀經濟學基礎的我校經濟管理類學生,再學習管理經濟學已難以使其知識增進;二是對實踐問題,限于篇幅又幾乎沒有涉及,使其難以更好地成為分析企業經營決策的工具。學生作業、考試與成績評定的方式比較古板,多數為按時完成課后作業,期末閉卷考試為主,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
(二)教學方法比較固定,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
大多數教師采用課堂講授+啟發式教學+案例的教學模式。一般先從經濟和管理現實中提出問題、定義問題、開發解決思路、推導解決理論和方法,最后講明其實際作用,并應用案例來結束。雖然這種教學方式相對于以前按照教材順序逐一講解概念、定義的教師以講授為主、學生以聽為主的教學方式有了很大的改進,但是在與學生討論和溝通交流、課程的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提高、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性方面還顯得不夠。
(三)部分教學案例陳舊,案例教學方式不夠靈活
管理經濟學以課堂講授和案例教學相結合,管理經濟學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和管理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一點已為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所證實。因此,在管理經濟學教學中注重講授和案例教學相結合,以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學生的經驗,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但在管理經濟學教材中出現的案例有些較為陳舊,需要老師在講課過程中不斷補充新的案例。
(四)多媒體教學手段大量運用,有時效果欠佳
進入2l世紀以來,伴隨著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高校教學模式不斷改革和創新。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憑借廣泛的集成性、靈活的控制性和信息的多維化等特色,改變了傳統教學中陳舊的、缺乏創新的教學觀念和僵化模式,使傳統教學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但是要做出一份和教學內容吻合,信息豐富的多媒體課件也非易事。此外,過多使用多媒體教學有時也會分散學生注意力,教學效果反而不佳。
二、教改實踐與總結
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教學必須面向新的人才培養要求。在分析了該課程的教學在經濟與管理類院校的特殊性、存在的難點及其原因的基礎上,我們從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提出對該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包括對管理經濟學課程給予正確的定位;根據管理經濟學學科的最新發展與中國實際情況對課程內容進行合理的選擇;采取恰當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加強案例分析、討論與寫作,突出理論聯系實際等。總之,對我校的管理經濟學課程在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進行全面的更新和改造。
(一)編寫適合的講義與教材,改革作業、考試與成績評定的方式,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綜合提高
首先,我們組織富有管理經濟學教學經驗的老師編寫了適合我校特點的《管理經濟學》講義,提高教學水平和質量,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綜合提高,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該教材突破了以往對管理經濟學研究教學的某些局限性,拓寬了管理經濟學研究教學的領域,特別是吸收了戰略管理、市場營銷和產業組織學等方面的知識,豐富了管理經濟學研究教學的內容。教材中精心選編大量現實案例。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突出管理經濟學的應用性質,用實例說明如何在管理決策實踐中運用經濟學原理,提高讀者分析實際問題和從事管理決策的能力,充分體現了管理經濟學作為決策工具的真正價值。
其次,堅持進行作業、考試與成績評定的改革。(1)在作業改革方面。主要根據課堂教學的重點問題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課堂專題研究討論,學生不但有充分的機會各抒己見,而且可以與老師直接對話和探討問題,在此基礎上形成各組對同一問題各具特色的看法和結論,再由全組同學共同參與在課堂上進行的公開演示與交流。(2)在考試改革方面。堅持教考分離,建立了較完備的練習庫和試題庫。試題質量高,成績呈正態分布,及時進行成績分析和教學總結,積極探索考試內容、方法改革。采用開卷和閉卷相結合、平時小測驗和期末考試相結合、學生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考核方法。
(二)改革教學方法,靈活采用多種方法,加強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教學方法就是在教學中為完成一定的教學目的、任務所采取的教學途經或教學程序,是以解決教學任務為目的的師生間共同進行認識和實踐的方法體系。我們在管理經濟學的教學中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的局限,引入了“案例研究法”、“實地考察法”與“模擬訓練法”。
1.“案例研究法”強調案例分析和決策理論。教師負責編選真實公司的案例,印發給學生。學生在課下閱讀材料和參考資料。教師在課堂上不講課,只簡單介紹情況,主要讓學生發言討論。教師對學生發言的見解、風度、能力等作記分考核。討論案例時,盡量爭取有關實際部門也派代表參加,由此可以讓學生徹底擺脫書本的局限性,而真實了解到經濟生活的實際運作流程。
2.“實地考察法”是一種通過實地考察促進學習的方法。每一次實地考察都由一名教師領導,學生積極參加,提出研究報告。所需費用或由學院負擔,或由目標企業負擔。這種實地考察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未來的工作很有幫助。
3.“模擬訓練法” 通過模擬現實經濟生活中各類問題的解決方式,使學生學到書本上不易學到或根本學不到的技能。通過這種演習,學生們能夠學會如何將那些似乎大得無邊的問題分成可以處理的小問題,如何分別處理后再將其重新組合起來。通過這種演習,學生們可以直接感受世界的復雜性,弄清理論與實踐的差別,懂得學者的弱點,增長實干家的才能。我們還經常向學生作個別調查和召開學生座談會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傾聽學生意見和建議,檢查教學效果,以便及時改進教學方法。
通過在實際教學中應用以上改革的教學方法,避免學生們的恐懼厭煩心理,減小了學習的壓力,學習興趣被極大的激發起來,能夠積極參與案例討論、資料查詢、小組討論及各種課堂與實踐環節,學生的感性認識經過提煉上升到理性認識,滿足了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大大加強,有效縮小書本知識與企業實際的距離。
(三)改革案例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是一種“經驗式”的教學方式。案例將企業帶入課堂,讓學生走入市場,投身競爭。學生自己通過對案例的閱讀與分析,以及在小組中的共同討論,促使學生進入特定的管理情景和管理過程,建立真實的管理感受和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通過案例教學,學生不僅向教師學習,而且也向同學們學習,甚至教師也能從學生中學到或獲得一定的知識和信息。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更像是“導演”或“指揮”,學生的基本素質、對案例的熟悉程度、參與度以及教師的作用,一起構成了教學質量的要素,而不是傳統的教師單向傳授。案例教學的主要功能就是培養學生創造性地思考問題的能力、嚴密的推理能力、判斷能力、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能力、領導才能和企業家精神。案例教學極大地豐富了學生關于各行各業的背景知識,強化了課堂教學知識的運用和掌握。
引入案例教學的基本原則是:第一,以管理經濟學專業教科書為主干,在重點講授基本理論的同時,每章節配備相關典型案例;第二,案例的選擇兼顧典型示范、應用實戰、現實新穎、適合國情,并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第三,提供案例重在討論、思考和學生的積極參與,案例本身可能并無統一答案,教師對每個案例只作簡單提示性思考建議,將討論和參與的空間留給課堂教學。
對于案例教學的組織與實施,我們的做法是:第一,明確教學目標,即學生通過案例學習所應達到的能力水平及對學生進行測驗的手段和標準。第二,選擇好教學案例,即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要選擇適度、適用的教學案例。第三,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一是需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二是需要學生外在的學習激勵。第四,把握好案例教學的4個環節。案例教學的4個環節指的是:閱讀案例,個人分析;小組討論,形成共識;課堂發言,全班交流;總結歸納,消化提升。
本課程組教師常常及時地介紹與分析當前國內外經濟理論與經濟實踐中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這樣做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經濟學的興趣,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改革教學手段,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以計算機技術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遠程教育、多媒體教學等教育技術更多地進入并深刻地影響著教學過程。現代教育技術的手段通過直觀、形象地再現客觀事物,有助于在具體的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其求知欲;有助于在教學中突出教學的重點、難點,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技能等。因此,積極探索教學手段的改革,更多地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的成果,促進教學手段現代化是人才培養質量上臺階的必由之路。我們在講授管理經濟學時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從而節省了教師在黑板書寫的時間,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加了信息量,清晰的圖形,鮮明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動畫,動靜結合,生動有趣,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也認識到雖然應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具有很多的優越性,但在應用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由于信息量大、信息呈現速度快,學生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而且長時間觀看屏幕眼睛容易感到疲勞,從而影響了聽課效果等。所以,我們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組織好教學的內容與節奏,除了常和學生交流之外,還必須輔以傳統的教學手段。我們采用的現代化的教學工具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