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4 06:23: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金融分析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全球經濟狀況向來是就業水平的晴雨表,金融危機在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會對大學生的就業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而2009屆畢業生面對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該何去何從?闡述當今大學生就業形勢和應對辦法。
關鍵詞:大學生;金融危機 ;就業
1金融危機下的大學生就業形勢
2008年的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創歷史紀錄的559萬,比2007年增加64萬人,而2009年將突破600萬人。與此同時,2008年我國GDP同比增長9%,這是中國經濟增速自2006年以來首次降至個位數,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必然會影響就業的增長空間。盡管如此,由于我國仍然保持著GDP的高增長水平,就業需求增長的基本環境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關鍵問題在于經濟增長的結構變化對就業需求的結構有很大影響。金融危機直接影響行業就業,并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就業沖擊。原本風光無比的投資銀行、證券公司、保險等金融機構,幾乎都大幅削減甚至取消了校園招聘計劃,而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的外資銀行也放緩了發展步伐,地產、汽車、廣告等實體經濟受到波及,石油石化、能源、礦產、出口貿易、物流類也前景不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2008年《社會藍皮書》顯示,2007年全國近500萬高校畢業生中,至今仍然有100萬沒有找到工作。與經濟增速的放緩相反,逐年增加的大學生人數,給今年應屆大學畢業生增加了許多就業壓力。
2金融危機下的就業前景
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其潛在的經濟需求是極大的。社會轉型、工業基礎設施與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都是最為關鍵的經濟發展平臺。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都將是吸引就業需求的一個重要渠道。特別重要的是,伴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發展對大學生的需求將會更大。全球競爭以及中國總體生活水平的提升導致中國不能永遠享受勞動力成本的優勢,產業結構升級是必然趨勢,對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員的需求應該有比較大的空間。一個突出的例子是國家創新戰略,這將使得我國21世紀的社會經濟發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賴于基于長期人力資本投資而形成的高端勞動力群體??梢哉f,我國的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初步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態,這為大學生就業需求的增長準備了廣闊的空間。
同時,政府就業政策的持續優化將會為大學生從學校到工作的轉換創造更好的就業環境。教育部門積極出臺七大舉措全力促進200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一是教育系統迅速行動,逐級落實責任,關心和幫助每一個學生的就業。二是千方百計為畢業生,特別是為受經濟形勢影響較大專業的畢業生收集崗位信息。三是舉辦系列招聘活動,全面提高就業信息服務水平。四是全面加大創業支持力度,大力推動畢業生自主創業。五是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服務,重點幫扶就業困難畢業生。六是廣泛組織實習實踐,進一步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七是要求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積極應對形勢變化,加強對畢業生的國際國內形勢教育,引導學生理性、辯證地認識就業形勢,幫助學生堅定信心,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就業觀,積極主動地就業;同時,大力倡導“行行可建功、處處能立業、勞動最光榮”的就業觀,積極鼓勵和引導畢業生到西部、到基層、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此外,國家就業激勵政策的實施也將會更有效地支持國家整體人力資源發展戰略,支持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的要求,最終實現個人、用人單位和國家“三贏”結果。
3金融危機下畢業生的應對之策
逐年增加的數以百萬計的高校畢業生與經濟增速放緩的局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金融危機下的就業壓力不言而喻。然而面對已成事實的嚴峻就業形勢,大學生們更要學會冷靜思考,積極行動,才能做出正確選擇。
3.1調整心態、理性分析
首先,大學畢業生要相信市場是公平的。職業化程度高、學習能力強、團隊合作好的大學生,永遠會被市場需要;要自信通過努力,是可以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其次,大學畢業生在畢業之前就應該多了解當前的宏觀經濟走勢和就業形勢,并提早規劃自己的職業,不要把自己關在學術的象牙塔里。最后,大學生要清醒客觀 地認識到現在的就業形勢很嚴峻,應該變壓力為動力,適當降低期望值,還要加強職業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要放低姿態,要懂得從基層做起,吃苦耐勞,這樣的態度更能獲得就業機會。
3.2積極行動、調整策略
俗話說,求人不如求己。要想比別人多點機會,就必須要增加自己的工作經驗,盡早到單位進行實習,以此增強就業競爭力。同時,應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就業觀,積極主動地就業。要多嘗試,不氣餒,善于總結,能客觀評價自己,避免高不就低不成,應根據自己的個性、能力,作出個性化的職業選擇,不要把求職的目光盯在傳統的“集中”的區域、行業、單位。盡管金融危機會給畢業生就業帶來不利影響,但我國政府出臺的大力度拉動內需政策,將帶來不少新增就業機會和崗位供畢業生選擇。同時,農村基層崗位和中西部地區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給就業開辟了新的途徑,只要畢業生能正確認識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并不困難。
在當前的金融危機中,一些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并不特別明朗,大學畢業生的求職應有長遠打算,寄希望在短期中就能找到合適工作是不現實的。
3.3掌握方法、輕松面試
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最直觀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份清晰的簡歷,所以求職的第一步是要學會制作個人簡歷。簡單明晰的簡歷更容易讓招聘方抓住重點。因此簡歷一般用A4紙打印一頁即可,最多不要超過2頁。簡歷內容應該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學習經歷、知識結構(所學專業及核心課程的列表)、實踐經歷、獲獎情況、技能證書以及與工作有關的興趣愛好。在“應聘職位”一欄,不要為了增加錄取可能而填寫過多的職位,一般填寫一個職位,最多不超過兩個職位。一般,招聘方接到求職簡歷后最關注的內容依次是:社會實踐和兼職經歷、所學專業、畢業院校、英語和計算機水平、性格及愛好特長、外在形象等。在面試中,企業最看重的首先是個人潛質,也就是應聘者與崗位的匹配度;其次是專業知識、談吐、個性特征和形象氣質。而在人的素養方面,最不能讓企業負責人接受的是“不誠實”。所以在面試中要盡量放松,恰如其分地展現自己的風采,切忌夸夸其談、虛假捏造。
遭遇金融風暴就業形勢可能較嚴峻,大學生對此要足夠重視,但也不必焦慮,目前受影響較大的往往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而且并非所有專業都“過冬”。調查顯示,不同的專業區別很大,外貿、房產、金融、物流等專業受沖擊最大,而受國家拉動內需的宏觀調控政策影響,基礎建設、能源電力等行業反而有些企業大幅吸納人才。
就業是民生之本,富民之路,安國之策。上有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有社會各界的熱心幫扶,無論就業形勢將如何嚴峻,我們大學生更應該積極面對,調整心態,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經濟歷史進程中,國際貿易的集中與金融業的集中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的相關性。北美和歐洲各國的大多數傳統金融中心同時也是貿易中心,這是由于在國際貿易中心營業的公司要進行大量的貨幣結算,非常適合成為地區間和國際間的清算中心;另一方面,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功能就在于它便于進行國際金融及國際貿易活動,這就要求它必須是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的城市。
一、金融發展有利于國際貿易的開展
(一)金融發展影響國際貿易模式
金融領域的發展給一個國家更依賴于外部融資的產業帶來比較優勢。RajanandZingales(1998)提出的金融發展比較優勢假說認為,在具備高度發達的金融體系的國家,對外部融資高度依存的部門具有較高的增長率。金融發展對國際貿易結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商品結構和地區結構兩個方面。從商品結構上看,金融發展可以促進國際貿易結構升級,進而促進進出口貿易結構的改善。從地區結構來看,容易出現“馬太效應”,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金融越發達的地區,貿易就越發達。
(二)金融發展影響企業國際貿易競爭力
國際貿易金融服務主要包括國際結算、國際貿易融資和國際貿易風險規避等。國際貿易金融服務業的發展,不僅可以促成企業的國際貿易業務,還有利于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減少風險和損失,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JuandWei(2005)和HolmstromandTirole(1998)的金融合同模型應用于Hechsch-er-Ohlin-Samuelson(HOS)框架,推出了企業均衡的內—外部資本結構,關于企業貿易的一般均衡理論。該理論認為,金融發展對提高企業競爭力起關鍵作用。
二、金融在國際貿易中心不同發展階段的作用
(一)推動市場拓展階段
在這個階段,流通貨幣不足以及海外市場不通暢成為突出的問題,這就必須通過海外市場的拓展,為商品尋找更廣大的市場。然而這種海外市場的拓展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風險極大。對于普通商人來講,很難單獨完成這種任務,必須借助資本的力量。于是,民間資本借貸形成風險融資,信用票據的合法化使得海外探險成為可能。所以說,這個階段金融促進了海外市場拓展,創造了巨大的商品需求,引起了繁榮的國際貿易。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和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先后成為世界貿易中心,正是金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531年,安特衛普就建立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交易所大廳,取代了傳統集市的貿易職能,更好地發揮出集聚的金融職能;17世紀初,阿姆斯特丹成立了全世界第一家股份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發揮了對外投資在貿易中的巨大作用。
(二)推動商品生產階段
這一時期,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發明創造不斷涌現,促成了工業革命,工業制成品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商品。所以,此時形成的國際貿易中心除了是優良海港以外,還必須是工業制造業基地。倫敦和紐約就是這期間逐漸壯大和成熟的,成為近代國際貿易中心。此時,推動鐵路建設、科技發明創造都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正是資本迎來了工業大生產時代,創造出巨大的商品供給。17世紀末,世界上第一家國家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在倫敦成立,隨著海外貿易的擴張,各類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相繼在倫敦設立,倫敦金融城初具規模。而紐約是美國獨立后最大的城市,主要金融區域在華爾街,設有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以及各類投資銀行。
(三)影響價格制定階段
“二戰”之后出現的一些新的國際貿易中心,如東京、香港、新加坡等都具有區域性的特點,是亞洲作為世界經濟重要崛起力量的直接結果。這一時期,貿易商品擴展到中間產品、信息產品、服務產品,甚至金融產品,據有關機構統計,現在全球90%以上的貿易活動都需要融資、擔保、保險或其它金融服務。無論是傳統的國際貿易中心倫敦、紐約,還是新興的貿易中心東京、新加坡等,它們的主要功能已經從貨物集散向全球市場話語權以及作為全球價格發現和資源配置的風向標轉換。紐約商業交易所的NYMEX能源指數、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CBOT農產品指數和倫敦金屬交易所的LME有色金屬指數牢牢控制著世界上大宗商品的定價權。
三、對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的啟示
(一)快速推進上海金融中心建設,改變“貿易大國、金融小國”局面建設一個與我國貿易相適應的金融市場,包括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金融從業人員等。要牢牢抓住貨幣大流量貿易,并使之成為貫穿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應該走實體金融優先的道路。實體金融和虛擬金融是金融中心各大功能中兩個必備的組成部分,但虛擬金融是要建立在實體金融基礎上的,離開實體金融的基礎片面發展虛擬金融的教訓,在這次美國金融危機中已暴露無遺。而且中國和上海大力發展虛擬金融的法規、知識、技能和人才等方面的準備也還未完善。
(二)完善大宗商品期貨市場,爭奪大宗商品定價權新型貿易中心應該具有大宗商品價格發現功能,即商品定價權。但現在大宗商品的定價權都集中在歐美國家手中,形成了NYMEX能源、CBOT農產品和LME有色金屬為主的幾大商品定價中心。從歷史經驗看,要成為真正的定價中心,必須做到:一是期貨市場價格波動能夠真正反映出國際市場需求的波動。這就要求市場是開放的,面向世界、全球參與的,因為一個封閉的市場只能是國內定價中心。二是交易量、庫存和保證的保有量都要達到一定的額度。只有相當的規模才有足夠頭寸,市場才會活躍。近年來,中國尤其是上海大宗商品期貨發展迅速。上海燃料油期貨價格成為亞洲地區現貨貿易定價的重要依據之一。在“上海價格”的帶動下“,中國標準”的影響力也不斷增強。
(三)打造貿易平臺,轉型交易方式在經濟全球化以及新科技革命帶來信息化、網絡化飛速發展的條件下,國際貿易呈現“去中心化”趨勢,電子商務平臺、網上貿易信息平臺、電子交易支付平臺快速成熟。相對于傳統國際貿易中心主要依賴實體貿易網絡,現代國際貿易中心以虛擬網絡來支撐實體貿易網 絡。一方面,上海要集聚交易量大、輻射面廣、功能完善、管理先進的專業交易市場或交易機構,依托上海已有資源或傳統優勢所形成的某些專業產品的中心交易市場,逐步凸顯實體貿易、網絡貿易基礎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貿易方式創新,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帶來的虛擬網絡。充分吸收電子商務企業在滬高度集聚,促進貿易營銷網絡從實體向虛擬發展,從市域向區域乃至全球延伸,拓展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廣度和深度。
(四)形成貿易數據中心,推出現貨貿易指數整合長三角資源,搭建平臺,在虹橋商務區成立貿易交易中心。對商品詢價、成交以及網上交易等進行數據記錄統計和建模分析,借鑒“義烏指數”,逐漸形成囊括范圍更廣的“虹橋指數”。“義烏?中國小商品指數”選擇一系列反映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運行狀況的指標,進行綜合處理,用以全面反映義烏小商品價格和市場景氣活躍程度的綜合指數,主要由小商品價格指數和小商品市場景氣指數及若干單獨監測指標指數構成。
當前,金融產業逐漸走向混業經營模式,證券、股票、保險、基金、銀行等均是金融市場的范疇,如何維持各個行業支構之間的協調性,這些是企業經營者繼續考慮的問題。因此,充分發揮辦公自動化軟件功能,對金融市場展開全面分析,可以促進金融業經營的可持續發展。
1 辦公自動化軟件特點
辦公自動化(OA)是信息化時代企業經營模式的特點,其不僅適應了科技化產業背景要求,也順應了我國經濟轉型期的相關要求,為行業經營:請記住我站域名創建了高科技平臺。
1.1 功能性
辦公軟件指可以進行文字處理、表格制作、幻燈片制作、簡單數據庫的處理等方面工作的軟件。企業走信息化改革之后,對計算機軟件功能要求越來越多,這是現實辦公事務處理所需要的。辦公自動化軟件可根據行業用戶提供對應的功能,滿足日常經營及市場分析等多方面的操作要求,具有廣泛的功能性特點。
1.2 多樣性
科學技術發展促進了計算機應用軟件的多樣性改造,辦公軟件產品形式也呈現了不同類別,滿足了辦公人員多方面的作業要求。例如,金融行業辦公軟件更加多元化,主要包括微軟Office系列、金山WPS系列、永中Office系列等。多樣性軟件用于行業分析,可減少人工參與金融事務處理的難度,建立了高科技經營模式。
2 金融市場分析面臨的主要問題
金融業是我國新型行業的典型代表,近年來在國民經濟總收入中占有較大的比例。但是,受到經濟全球化大市場的影響,國內金融市場依舊面臨著不同的波動性,尤其是市場環境變化而擾亂了經營秩序,給企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金融市場分析是對行業變化的預測性評估,應用計算機軟件展開自動化分析活動,主要研究問題包括:
2.1 客觀性問題
強調調研活動必須運用科學的方法,符合科學的要求,以求金融市場分析活動中的各種偏差極小化,保證所獲信息的真實性。市場客觀性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具有無法人工預測的特性,市場分析失誤會對經營者決策造成了很大困境。
2.2 系統性問題
金融市場分析是一個計劃嚴密的系統過程,應該按照預定的計劃和要求去收集、分析和解釋有關資料。金融市場分析是為決策服務的管理工具,企業要積極選用自動化軟件輔助辦公,及時預測到金融市場可能發生的變化,做好市場決策應對工作。
2.3 營銷性問題
市場分析應向決策者提供信息,而非資料。資料是通過營銷調研活動所收集到的各種未經處理的事實和數據,它們是形成信息的原料。信息是通過對資料的分析而獲得的認識和結論,是對資料進行處理和加工后的產物。
3 辦公自動化軟件用于金融市場分析
計算機軟件是OA系統的核心構成,不同軟件可以發揮出多種操控功能,用其作為企業經營調度中心具有多方面優勢。筆者認為,辦公軟件用于金融市場分析必須發揮其功能,將軟件功能用于市場分析的多個方面。
3.1 遠程辦公
遠程調控主要是集成金融企業的各項信息,標準配置工資管理、考勤管理、人事管理等極具價值的模塊,為市場分析提供更大規模的數據中心。OA系統根據金融市場現狀收集相關數據,為軟件執行自動化程序提供真實參考,提升了辦公人員決策的科學性。
3.2 數據處理
Windows網站服務器與MSSQL數據庫的完美結合,使得軟件性能得以充分發揮,更可利用多臺計算機組成高性能應用集群,全面面向金融市場規模化應用。OA系統用于金融數據處理具有智能化優點,避免了人工參與數據處理的缺陷,使市場分析數據結果的準確性更高。
3.3 安全保護
基于OA系統的企業辦公軟件,在市場數據保護方面也有顯著的功能優勢。例如,金融數據存取集中控制,避免了數據泄漏的可能;提供數據備份工具,保護金融系統數據安全;這些可以防止商業競爭中數據庫資源丟失,影響到金融業經營發展的可持續性,加快了產業結構模式改革。
3.4 定期升級
OA軟件成熟度很高,可實施性很強,為市場分析提供了便捷性。在大量用戶實際使用的基礎上,OA軟件歷經多次版本升級,按照金融業經營改革要求進行調整。為了適應金融市場分析的自動化趨勢,企業要定期更新OA系統以輔助經營模式,為產業科技化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4 結論
總之,面對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金融行業開始創建現代化的經營調控模式,以計算機應用科技為中心實現自動化生產,這些有助于金融經濟體制深化改革。OA軟件用于金融市場分析,減小了人工參與市場數據處理的難度,提升了數據分析結果的準確性,適應了金融行業科技化發展要求。
電腦網絡信息的高速發展,為各行各業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不少行業和部門離開網絡信息系統就無法開展工作。但網絡侵權問題也隨之而來,而受害最深的單位莫過于金融會計等行業,其一旦受到侵權,往往就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如何建立起金融會計信息網絡系統安全體系,已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多年以來,人們往往依靠加密技術、數據備份、防病毒到近期網絡環境下的防火墻、入侵檢測、漏洞掃描、身份認證等等來保障信息系統的安全。但實踐證明,只有這些還是不夠的,還有不少多變的復雜的安全威脅和安全隱患讓你防不勝防。
據統計,我國公安機關自2000年至2009年,共破獲利用網絡犯罪案件16700余起,緝捕犯罪嫌疑人19300余人,涉案總價值近95億元。有統計報告稱,將受侵權案件進行歸類,發現屬于管理方面的原因比重高達60%以上,而這些安全問題中的95%是可以通過科學的信息安全管理來避免的。因此,加強安全管理已成為提高信息系統安全保障能力的可靠保證。在提高安全管理技術手段的同時,還要從制度和管理機制上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俗話說“三分技術,七分管理”,由于金融信息系統相對比較封閉,對于金融信息系統安全來說,業務邏輯和操作規范的嚴密程度是關鍵。加強金融信息系統的內部安全管理措施,層層建立起組織管理系統,制定和完善內控的各項規章制度,不斷改進和加強程序的操作與管理技術,是做好金融會計信息系統安全管理的根本。
一、金融會計網絡信息系統面臨的挑戰
目前,網絡信息和技術的廣泛使用,給金融會計網絡信息系統帶來了多方面的風險和隱患,金融會計網絡信息系統正面臨十分嚴峻的形勢和挑戰。
(一)金融行業的管理落后于金融網絡系統發展的需求
目前,我國金融業的網絡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還存有不少漏洞,從領導決策、內部安全制度管理到網絡技術的安全管理,都還需要直一步加強。曾有金融界專家根據我國金融網絡信息安全管理不佳的現狀指出:“信息資產風險監管是金融監管體系的核心理念?!边@里說的信息風險資產是指在網絡信息化進程中,信息資產的設計、規劃、服務、運用、監管以及操作等過程中產生的業務風險。從目前我國整體形勢來看,金融會計系統的安全管理制度都已比較完善,但從上級機構對下級機構的監管和指導上還處于一個較低級的階段。因為往往缺乏完整的認識,缺乏統一的監管目標,缺乏上下級之間監管的運作機制,從而造成上下級監管不到位,就不同程度地消弱了網絡信息安全管理的實際效果。
(二)核心設備和技術依賴國外,造成安全隱患
目前,我國的網絡信息系統所使用的操作系統、芯片、數據庫等大多數還是由外國生產和提供,其中有些人為設置的軟件陷井和系統漏洞,往往就會使我們防不勝防。有人在調查中發現,外國人生產設計的操作系統和數據庫及一些重要網絡系統中使用的信息技術產品等,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安全上的漏洞。這些漏洞其中有的是疏忽造成的,但也有的是有意設置的。在網絡運行中,這些安全上的漏洞就有可能被人利用實施入侵,被人破壞設備程序或從中竊取機密信息和數據,實施經濟犯罪。
(三)境內外網絡違法犯罪活動呈快速發展趨勢,金融會計網絡信息系統安全將面臨嚴峻的網絡技術挑戰
金融會計網絡信息系統和其它重要信息系統正成為國內外不法分子進行攻擊和破壞的重點目標,他們都是利用自己高尖端的網絡信息系統技術進行犯罪活動,只要我們一時的疏忽和松懈,就會讓壞人有機可乘,給國家和集體的財產造成很大的損失。目前,從全國的形勢來看,不法份子正在利用其所擁有的高科技,在整個金融界無孔不入地從事破壞活動,已有不少金融會計信息系統受到他們的攻擊,并給我們的金融業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所以說,我國目前金融會計網絡信息安全的形勢十分嚴峻。2009年國防科技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國與互聯網相連的網絡管理中心95%都遭到過境內外黑客的攻擊和侵入,其中以銀行、金融和證券機構為其攻擊的重點。
二、應對措施
(一)加強金融網絡信息系統安全管理的行業監管和制度建設
目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網絡信息安全工作也已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尤其是近幾年以來,黨和政府開始把金融信息系統安全工作提到了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國家安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并提出了“積極防御、綜合防范”的信息安全管理方針,同時,各級政府還專門成立了網絡與信息安全領導小組、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簡稱CNCERT/CC)、中國信息安全產品測評認證中心(簡稱CNITSEC)等,初步建成了國家信息安全組織保障體系,為金融會計系統網絡信息的安全管理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具體到一個行業和部門就更應自己對加強信息系統安全管理重大意義的認識,在國家高度重視并建立防護機構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安全管理組織,聯系本行業、本部門的工作實際,科學認真地制定出確保金融信息系統的安全管理措施。管理措施主要應包括領導責任、安全管理人員的職責劃定以及工作人員技術管理、操作程序上的具體要求和防護策略。同時應要求將各種安全策略規范化和實用化,加強其可操作性,以保證安全管理人員在工作中具有明確的依據或參照,并便其形成一種人人都嚴格實施的工作制度。
為了進一步從根本上強化金融網絡信息系統的安全管理,還應建立起跨部門的金融行業安全協調機制以及關鍵時期的安保工作機制,加強信息安全的檢測和準入制度,層層建立起信息資產 風險評估體系,切實提高信息系統安全管理水平,保證金融業的長期穩定和發展。上層金融機構要切實加強對下屬中、小金融機構的監管,并加強具體指導和提供各項服務。加強對下屬金融機構的業務、技術培訓,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識和防范技能,幫助中小金融機構規避各種風險,實現持續發展。各金融系統還應自上而下地成立行業網絡信息安全領導小組,并隨之建立起一系列的信息安全的報告制度、通報制度和聯席會議制度,真正建立健全運轉靈活的、反應靈敏的信息安全應急協調機制,及時消除隱患,快速有效地應對各類突發事件,從根本上降低和消除各類重大事故的發生,保障金融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二)強化網絡信息的安全機制建設
在網絡信息機構、制度建設的基礎上,必須加強行業、部門內部的安全機制建設。這就是說,機構和制度的建立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機構和制度的運作是否能夠形成一個科學有效的內部管理機制,沒有形成一個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機構和制度都將形同虛設。安全機制建設的內容應包括:一是層層建立崗位安全責任制,在防患于未然的前提下,一旦發生問題,責任十分明確,誰也無法推諉,以此增強每一個領導者和每一個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二是可進行安全區域劃分,重點加強重要地區和部位的防御力量。從人力到有針對性的安全設備部署和設置,都要向重要部位實施強化,以改進和加強對重要區域的分割防護;三是增加入侵檢測系統、漏洞掃描、違規外聯等安全管理工具,進行定時監控、事件管理和鑒定分析,發現問題及時向主管領導報告或立即報警,力爭將隱患和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以此來保證和提高自身的動態防御能力;四是完善已有的防病毒系統、增加內部信息系統的審計平臺,以便形成對內部安全狀況的長期跟蹤和防護能力。五是要強化“突發”與“應急”意識。由于災害事件的不確定性,應急管理與保障工作必須建立在高強度的實戰性基礎上,使災難應急管理真正適應“應急”的要求。六是要擴大應急預案本身的覆蓋范圍。應通過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定期組織信息安全非現場和現場檢查等方式,促進金融部門做好系統加固工作,充分利用各種安全產品強化網絡安全防范,加強移動存儲介質管理,做好安全日志分析、預警和監測工作,防止植入木馬導致信息泄漏和來自內部的安全威脅。
(三)組建網絡信息安全專業組織
因金融會計網絡系統安全問題事關重大,在已解決上述有關問題的前提下,組建起一支精干而專業的網絡信息安全的專業組織是大有必要的。專業安全保障人員應專門負責信息網絡方面安全保障、安全監管、安全應急和安全威懾等方面的工作。在此基礎上,要根據可能發生的安全問題,制定出關鍵設施或部位的應急預案,讓每一個人都牢記在心,防患于未然;同時還要對專業安全人員進行有目的的業務和技能培訓,讓其真正具備應急預案中所規定的專業安全保衛人員的思想素質和各項防范技能,隨時準備應對可能發生的突出事件。如上所述,多管齊下,多渠道實施綜合防范,真正建立起網絡信息系統的安全保障體系,實現對金融機構信息安全風險的及時、動態、全面、連續的監管,同時促進各家金融機構完善內控機制,保障運行安全?,F代金融業高度依賴信息技術,所以我們就必須充分認識到金融業信息安全對整體業務和金融體系,乃至體系的影響,牢固樹立風險防范意識,把不斷提高信息科技能力作為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
(四)積極應對挑戰,建成安全防范體系
隨著計算機網絡信息運用的日益普及,網絡系統侵權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并已經開始為此問題開展有益的廣泛的探討。在法制日益加強和完善的今天,國家應繼續加強對這一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的立法,比如,在適當的時機,由全國人大出臺“反網絡侵權法”,籌劃出臺“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以形成全國反網絡侵權的合力。盡管現在用于網絡安全的產品有很多,比如有防火墻、殺毒軟件、入侵檢測系統,但是仍然有很多黑客的非法入侵。根本原因是網絡自身的安全隱患無法根除,這就使得黑客進行入侵有機可乘。雖然如此,安全防護仍然必須是慎之又慎,提高防范意識,優化操作技術,加強技術管理,盡最大可能降低黑客入侵的可能,從而保護我們的網絡信息安全。金融會計網絡系統安全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實踐證明單方面的努力住住效果不太顯著,它需要領導階層、具體管理階層、網絡技術操作階層所有人的協調和配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要自始至終強化安全防范意識,采取全面、可行的安全防護措施,把安全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金融業信息安全事關經濟金融的穩定大局,責任重大,金融業要未雨綢繆,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信息安全的工作要求,加快建立完備的安全防護體系
摘要:離岸金融市場是全球金融一體化和自由化的產物,是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在回顧我國離岸金融市場發展的歷程上,指出目前我國離岸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完善我國離岸金融市場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離岸金融市場;存在問題;市場構建
離岸金融市場是全球金融一體化和金融自由化的產物,它突破了傳統金融市場的國民屬性,可謂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金融。早在1989年,我國就開始試辦離岸金融業務。雖然在隨后的20年中,離岸金融市場的建設一直在進行,但是還未發展到一定規模。與世界上成熟的離岸金融中心相比,我國離岸金融市場的建設還有很大差距。針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應積極尋找解決方案,加以改進,以促進我國離岸金融市場快速發展。
1 我國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歷程回顧
1.1 離岸金融業務的初創階段(1989—1994年)
這一階段,主要只有招商銀行一家銀行經營離岸金融業務,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1989—1991年招商銀行的離岸總資產從3073萬美元迅速上升到21012萬美元,離岸存款、貸款、業務利潤等指標都上升較快,離岸金融業務的發展獲得了良好的開端。1994年該行的離岸存款達到32283萬美元,比1991年上升312.52%,離岸貸款達到43766萬美元,比1991年上升222.56%,離岸業務利潤達到1346萬美元,比1991年上升395.88%。離岸業務占全行業務的比重在10%~15%。這一階段,離岸業務各種管理規章制度逐步健全起來,業務發展良好。
1.2 離岸金融業務的迅猛增長階段(1995—1998年)
1994年以后,中國工商銀行深圳市分行與中國農業銀行深圳市分行相繼獲準開辦離岸金融業務,1996年5月,深圳發展銀行和廣東發展銀行深圳市分行也獲準成為辦理離岸金融業務的規范試點銀行。至此,共有5家銀行經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經營離岸金融業務。1997年我國的離岸總資產、存款、貸款、利潤分別為26.85億美元、23.2億美元、20.6億美元、5747萬美元,其中招商銀行的離岸存款、貸款、利潤分別為13.5億美元、12.1億美元、3999萬美元,分別占全國離岸存款、貸款、利潤總額的58.19%、58.74%和69.58%。1998年我國的離岸金融業務保持慣性,離岸存款、貸款、利潤分別達到23.21億美元、21.32億美元和5157萬美元。我國的離岸金融業務初具規模。
1.3 離岸金融業務的清理整頓階段(1999—2002年6月)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對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影響很大,這對以香港為主要市場的我國離岸金融業務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加之此前一階段的盲目擴張和管理不善,離岸金融業務的風險立刻暴露出來,離岸資產質量不斷惡化。1999年年初,中國人民銀行不得不宣布暫停新的離岸資產業務,離岸業務進入了清理整頓階段,離岸業務的發展也步入了停滯和萎縮期。雖然離岸資產業務的清理整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是離岸資產質量問題仍然相當嚴重。
1.4 離岸金融業務在我國目前的發展(2002年6月至今)
中國人民銀行于2002年6月11日重新開放離岸金融,批準交通銀行、招商銀行、浦東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開辦離岸金融業務。自2002年10月開始,國家外匯管理局陸續批準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進行境外投資外匯管理改革試點,同年5月22日,又將試點擴大到全國。2005年8月,深圳發展銀行和招商銀行獲中國銀監會批準,成為我國第一批開辦離岸擔保業務的中資銀行,這也是我國政府有意推動離岸金融業務發展的一項有力措施。
2 我國離岸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
2.1 整體業務經營發展不全面
首先,我國離岸金融經營的業務種類范圍較局限,不夠多樣化。按照我國離岸銀行業務管理辦法規定,我國離岸銀行可開辦的業務包括:外匯存款、外匯貸款、同業外匯拆借、國際結算。發行大額可轉讓憑證、外匯擔保和咨詢、見證業務等。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我國中資離岸銀行的業務階段還是停留在傳統的存款、貸款和國際結算上,仍然以發展國際結算和低風險的貿易融資為主,主要服務對象僅限于境外中資機構和港澳臺地區的境外企業等狹窄的范圍內,而歐、美、日等經濟發達地區客戶較少。
其次,我國離岸銀行的離岸業務這幾年的增長速度比較快,可是總體規模還是不夠大,與國外離岸銀行的業務規模相比甚有差距。2002年離岸銀行業務全面恢復以來,我國中資銀行的離岸業務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各中資銀行的離岸銀行業務資產總量、存款余額和國際結算業務量都增長很多,整體業務的增長速度比較快,其中,國際結算業務的增長最快。但與世界離岸金融中心看齊的時候,我們的中資銀行的離岸金融業務的整體規模還是較小。
2.2 政府主動建設離岸金融中心的積極性還不夠高,支持力度不夠
我國政府對離岸銀行經營離岸業務的政策優惠不夠。我國中資銀行在經營離岸業務時的整個外部環境不寬松,在跨國經營和跨境交易中沒有很多的政策優惠,沒有優惠的稅收制度。但是,任何一個國家的離岸銀行不可能在不良好的外部環境中得到很好的發展。所以我國應該積極為離岸銀行業務構造一個寬松優惠的外部經營環境。實踐證明,一個國家離岸金融中心的成功建立必須要有政府的積極支持。目前我國的銀行沒有得到足夠的政府金融政策的傾斜,利率和匯率額管制還較嚴格,政府對我國目前建立離岸金融中心的推動作用發揮的還不是很明顯。 2.3 我國沒有形成對離岸金融的完整監管體系,金融監管的力度不夠。
首先,在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方面,我們沒有做到與時俱進。自1989年我國部分銀行試辦離岸銀行業務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作為離岸業務的監管機構,先后頒布和下發一些辦法、細則和通知等。2002年我國離岸銀行業務恢復后,仍沿用1997年頒布的《離岸銀行業務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其中,部分條款已經明顯滯后,有些內容不完全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離岸銀行業務管理辦法》適用對象為中資銀行,而外資銀行開展離岸金融業務處于無章可循、無法可依的狀態,造成了內資和外資金融機構的不平等待遇。
其次,我國對離岸金融業務的監管政策之間相互矛盾,沒有形成統一的監管體系。1997年頒布的《離岸銀行業務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允許在岸與離岸銀行業務之間有10%的資金相互抵補,而在2002年的《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深圳發展銀行開辦離岸銀行業務的批復》中規定在岸與離岸資金不得相互抵補。1996年頒布的《境內機構對外擔保 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沒有禁止中資銀行離岸銀行業務接受境內居民擔保,但《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深圳發展銀行開辦離岸銀行業務的批復》中規定中資銀行離岸銀行業務都不得接受境內居民擔保。在我國,目前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構架下,監管主體及監管職責不明確,地區間的監管標準不統一,沒有形成統一的監管體系。
3 完善我國離岸金融市場構建的建議
3.1 擴大業務經營范圍,提高業務規模
在離岸中間業務方面,中資銀行應該在傳統的國際結算之外擴大經營范圍,大力發展諸如國際保理業務、離岸票據貼現業務等新業務,作為利潤的新增長點。此外,中資銀行應更加關注跨國企業的實際需求,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進行具有針對性的離岸金融創新。隨著中國經濟和財富的快速增長,離岸私人銀行業務將成為離岸金融的一大亮點。歐美商業銀行長期以來一直非常重視高利潤的離岸私人銀行業務。私人銀行可以通過離岸基金、環球財富保障計劃、家族信托基金等業務幫助富人進行全球化的投資和資產管理,在規避了國內單一市場投資風險的同時,節省納稅支出、減少投資成本、加強財務保密性,因而一直受到歐美各國富人的青睞。據招商銀行與貝恩管理顧問公司聯合調查的《200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2008年,中國可投資資產1000萬元人民幣(不包括房產和企業價值)以上的高凈值人群達到30萬人,共持有可投資資產8.8萬億元。預計2009—2013年的5年內,中國財富市場將以年均17.2%的速度增長,百萬美元資產家庭數量將從2008年的41.7萬戶增加到78.8萬戶。我國富豪的離岸投資主要目的是移民和子女留學,其投資的金額也將隨著移民和子女留學數量的增加而上漲。所以銀行開展我國富豪的離岸私人業務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通過增加私人銀行離岸業務,可以提升我國離岸金融業務的規模,也可以提升銀行離岸金融業務的收入。
3.2 政府要積極推動離岸金融市場的建設
我國政府要積極行動起來,逐漸放松金融管制,適度開放離岸客戶準入的資格范圍,降低存款準本金率,給予更多的金融政策傾斜。另外,建議國家稅務部門對離岸銀行業務稅收政策進行研究,參照國際通行做法,盡快制定離岸金融業的稅收法規,把稅收優惠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以吸引國外銀行來華設立離岸銀行機構,扶持我國商業銀行的離岸業務和離岸金融市場發展。在保證外匯資金外來外去的基本前提下給離岸銀行更多的自由度,把離岸金融市場當做我國的“國際金融自由區”,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實現人民幣的完全可自由兌換,這也會促進我國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
3.3 制定完善的離岸金融市場的金融監管法律
針對我國目前存在的離岸金融監管法律政策不統一的問題,那么我們很有必要建設一部統一的法律來規范離岸金融市場。從國際經驗來看,世界主要離岸金融中心的法律法規都很健全。健全的法律制度是離岸金融市場運行的重要保障。所以可以由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主持制定一部系統全面的離岸金融監管法律,將目前離岸金融市場遇到的新問題納入其中。完善原有的法律規章,構建一個統一的法律體系,盡量避免相關法律法規之間矛盾的規定。根據金融經濟發展的新形勢,適時補充法律法規,予以完善,以彌補法律空白。這樣通過建立一個基礎性的統一的法律,可以讓其他相關法律有一個法律基準,并且形成一個統一的離岸金融監管的框架,以此更好地對離岸金融市場進行監管。
金融的作用就是把資金積聚起來用于投資。能否高效率地吸收資金并合理地配置到不同的經濟領域直接影響到經濟的增長。就儲蓄與投資之間的關系而言,盡管宏觀經濟理論有不同的解釋,例如索洛模型就認為長期而言儲蓄只有水平效應沒有增長效應,但在資本流動存在障礙的情況下,高儲蓄率往往對應高投資率。生產函數中影響產出變量中的資本與勞動及知識(技能)一樣不可或缺。當然,這里的資本既與本國儲蓄相關,也與資本流動相關。這就涉及到金融的功能與效率。從這個角度出發,中國的金融戰略首先應研究金融如何有效地服務于實體經濟。
一、中國金融發展現狀
在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上,中國正處于一個金融壓抑與高速貨幣化并存的時期。解決好這兩個問題應是中國金融發展的首要戰略。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金融業的改革與發展,貨幣化不斷提高,gdp從1979年的4063億元到底的39.8萬億元人民幣,增長了97倍。m2從1979年的1363億元增加到的72.6萬億元,增長了532倍。m2占gdp的比例從1979年的34%上升到的接近200%。金融資產總額從1979年的億元到底突破100萬億元,增長了500多倍。股市市值從1990年占gdp的0.5%上升到的67%。債市總規模從1990年占gdp的1.2%上升到的49%。
可見中國金融發展,特別是貨幣化速度驚人,其中m2占gdp比例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的最高。但另一方面中國確實也存在金融資產單調、金融市場發展不均衡、金融效率不高、金融服務覆蓋不全等麥金農(ronald i. mckinnon)所說的金融壓抑(financial repression)問題。金融壓抑問題不僅影響到金融業本身的發展,也影響到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和水平。在金融資產方面,中國目前仍以銀行信貸資產為主,在金融業超過100萬億元資產中,銀行資產約占92%,而證券、基金、保險相對規模仍較小。
在金融產品方面,銀行、證券、保險企業提供的產品都不夠多元化,同時又相互分割,與成熟市場多元化產品下的一站式、全球化服務還有很大差距。在金融市場方面,債券市場仍然滯后,銀行間市場與交易所市場又相互分割,債券發行門檻高,二級市場流動性差,致使大量的融資需求仍不得不依賴銀行間接融資,而債券投資者很難通過二級市場進行配置。股票市場新興加轉軌的特征明顯,新股發行仍實行審批制,能夠在股市進行融資的企業只是少數,而股市的投資者、上市企業的股東都欠成熟,投資者熱衷于炒作小盤股,股東熱衷于市場融資,使市場估值和供求關系都出現不同程度扭曲。保險市場上部分保險企業熱衷于投資型產品,真正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品種(如農業保險、責任保險、傳統壽險等保障型產品)開發和銷售力度都不足,使市場需求與保險供給也出現一定程度脫節。
在金融效率方面,由于現在仍然存在較多的行政審批和管制,特別是在機構和產品準入及部分金融產品定價上。這一方面防范了部分風險,但另一方面也限制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不利于金融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金融效率。
在金融服務覆蓋面上,廣大的農村地區、邊遠地區金融服務嚴重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對實體經濟的服務,影響到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雖然貨幣供應量、信貸增速較快,但中小企業資金短缺、融資渠道單一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決。1-11月全國規模以上中小型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594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的67%,而末中國主要金融機構及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城市信用社和外資銀行大型企業人民幣貸款余額中,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占比約57%。私營小企業普遍存在貸款難的問題。
二、對中國金融戰略的六點思考
(一)處理好金融壓抑與過度貨幣化這一矛盾,使虛擬經濟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
過度貨幣化造成資產泡沫的風險(如房地產),埋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隱患,而金融壓抑又會制約經濟增長。因此,中國金融戰略首先就要處理好金融壓抑與過度貨幣化這一矛盾,使虛擬經濟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過度發展的風險在歷次金融危機中都有充分體現,而金融壓抑對經濟增長的制約在不少發展中國家也有深刻的教訓。處理好這一矛盾就要將推進國內金融自由化(包括加快直接融資的發展、推進利率市場化、加快產品創新、放松產品定價等方面的過度管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基礎作用等)與逐步優化金融業的融資結構結合起來,一方面提高金融運作和服務的效率,另一方面防范金融業自身脫離實體經濟過度膨脹的風險。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對于提高投融資效率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貸款利率市場化和完善社會信用管理體系建設,使貸款的信用利差充分反映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的信用差別,將從源頭上改變貸款利率管制下銀行信貸追捧優質大型企業的現象,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調節作用,通過信貸風險的市場化定價實現信貸資源在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之間的市場化配置。
(二)考慮金融脆弱性的特點,中國的金融戰略應著眼于防范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所謂的金融脆弱性既指金融業的高杠桿率特點,也指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融資中風險的積累。由于金融業在經濟領域的廣泛滲透,金融領域的風險即便是微觀的、個別的,最終也有可能演變成為宏觀的、系統性的風險。關于金融的脆弱性,已故華盛頓大學教授海曼 明斯基(hyman p. minsky)有過系統闡述,他把金融脆弱性直接與經濟周期中金融市場內生的投機性泡沫相聯系,在繁榮時期當企業現金流超出償債需求時,會產生投機性狂熱,不久就會使債務超出正常營業收入能償還的水平,引發金融危機。由于投機性借貸泡沫,銀行收縮信貸,使能夠償債的企業也難以獲得貸款,結果經濟收縮。這種金融體系從穩定到危機
的緩慢過程就被稱為“明斯基時刻”。關于金融脆弱性也有其他的解釋如“安全邊界說”、“信息不對稱性”等。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羅格夫(kenneth rogoff)與馬里蘭大學教授萊因哈特(carmer reinhart)合著的《這次不一樣?8金融荒唐史》充分揭示了金融脆弱性的存在及對宏觀經濟的系統性負面沖擊。許多經濟學家的研究發現在從金融壓抑到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更易引發金融脆弱性。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覺。因為中國“十二五”期間必將是國內逐步消除金融壓抑、金融自由化進一步推進的時期,利率市場化將加快推動,金融機構業務經營的行政管制也將放寬,民營資本的準入將放松,資本流動管制將進一步開放,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加快。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又與金融脆弱性相關。盡管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出現因金融脆弱性而導致的金融危機,但因個別金融機構的風險、個別市場風險帶來的局部沖擊還時有發生。因此,防范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守住系統性風險的底線要作為一個重要的國家戰略來考慮,要做到這一點,就是要在推進國內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堅持宏觀審慎管理。(三)中國的金融戰略要在堅持宏觀審慎原則的基礎上梳理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中的國家利益
全球金融危機后,通過的g20首爾峰會形成了“宏觀審慎管理”的基礎性框架。中國作為g20的一員需要遵守這一框架。如前所述,堅持宏觀審慎管理是防范金融脆弱性的內在需要,但各國在實施宏觀審慎管理時都會顧及自身的國家利益。宏觀審慎管理中有關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銀行資本充足率、保險償付能力、投資銀行的杠桿比率等)、會計準則(對金融資產的分類及計價方法直接影響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和金融市場的穩定)、信用評級(反映出信用風險的等級和借貸成本)、逆周期管理(涉及宏觀財政、貨幣政策)等看似是金融標準問題,實則涉及金融穩定和重大國家利益。因此,在這些標準醞釀過程中,歐美金融機構高度重視,從國家利益角度參與并力爭主導有關討論和規則制定。目前,基本框架雖已形成,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有緩沖過程,并有一定選擇性。對此,必須從中國金融長遠發展和中長期金融業發展與穩定的戰略角度來重視研究這一問題,并根據中國的國情和國家利益制定具體的宏觀審慎政策措施。
(四)中國的金融戰略要在把握外匯儲備規模的適度性的基礎上,完善國家外匯資產配置戰略,通過對規模龐大的外匯儲備的運用實現自己的國家利益
理論上一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可根據進口用匯、償還外債所需外匯、對外投資等因素確定,目前中國外匯儲備超過2.8萬億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比重近30%,應當說中國的外匯儲備已屬超適度規模,遠遠超過維護貨幣穩定的需要。自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美元成為國際本位貨幣之后,美元資產成為世界主要的儲備貨幣,中國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的比重超過60%,而且以收益率較低的債券為主。本質上,一國外匯儲備是本國居民的外匯儲蓄。而自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來,若以黃金價格計算,美元價值下跌超過97%;若以原油價格計算,美元價值下跌超過96%,外匯儲備貶值的風險不可謂不大,也使得此類外匯儲備失去了儲蓄的意義。因此,在外匯儲備管理上,一是要配合中國產業結構升級、進出口戰略和匯率改革進程,把握適度的外匯儲備規模。二是要通過外匯資產運用體現中國的戰略利益,參與和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利用全球金融危機暴露了當前國際貨幣體系根本性缺陷的契機,探討如何體現和保護債權國的應有利益,對債務國通過貨幣貶值、通貨膨脹等方式逃避債務施以約束。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數據,三季度末全球外匯儲備總額8.986萬億美元,其中美元資產占5.5萬億美元,但各債權國對美國財政、貨幣政策鮮有話語權。三是把握美元和歐元這兩個最主要的儲備貨幣的變化趨勢,加強外匯資產的戰略配置研究。當前尤其應把握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提供的戰略機遇,關注歐洲金融穩定基金發行債券以及歐洲市場的直接投資機會,加快推進外匯儲備的多元化,進一步建立與歐元區的戰略合作關系。但同時也要防范主權債務危機國家債務重組、違約的風險。四是拓寬外匯儲備的投資渠道,通過直接采購資源、參股并購境外資源類公司等多種方式,加強對能源、金屬、農產品等戰略資源的投資和儲備,這不僅有利于緩解制約經濟發展的能源和資源瓶頸問題,也有利于實現外匯資產的增值保值。
(五)中國的金融戰略還應在不斷完善有管理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基礎上,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發揮與中國實體經濟地位相符的金融影響力
首先要不斷完善有管理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發揮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的作用,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國際貨幣體系的不穩定性進一步加劇,各方因素決定了人民幣匯率調整需要更加靈活。隨著中國經濟總量躍升世界第二,過去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已不適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釘住美元不見得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外匯占款持續增長對國內貨幣供給和通貨膨脹都造成很大壓力,貨幣政策需要更強的自主性、針對性和靈活性,需要加快推進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改革。而且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國際社會要求中國更多參與國際事務、發揮大國作用的呼聲日益高漲,中國應以大國心態看待人民幣匯率改革問題,認識到人民幣匯率問題將日益成為中國參與全球化競爭的核心問題之一,也必然成為影響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變量。其次要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一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是一國經濟、政治實力的體現,是綜合國力的體現。人民幣國際化將帶來直接的鑄幣稅收益,并極大地增強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定價能力,對于增強中國實體經濟和金融行業的競爭力、拓寬金融體系的廣度和深度都具有重要意義。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要在堅持主動性、漸進性、可控性的前提下,逐步開放資本賬戶的可兌換。要加快本土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完善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定價機制,提高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要推動人民幣成為區域化貨幣,并將香港市場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橋梁。目前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境外人民幣優質債券利率較低,應把握歷史契機,鼓勵境內企業到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人民幣國際化的終極目標是使人民幣既成為結算、支付貨幣,也成為投資貨幣,更重要的是成為儲備貨幣。成為全球儲備貨幣之一才能使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在全球金融體系中更好地體現中國的利益。
(六)中國的金融戰略還應立足于建立與大國崛起相適應的大國金融
中國和平崛起主要體現為綜合國力的增強,體現為中國國家競爭力的上升。在實體經濟領域,中國的制造業特別是產業鏈的中低端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但產業鏈的高端(特別是高科技、戰略新興產業等方面)競爭力還與中國經濟及制造業的規模、地位不相稱,金融行業在推進中國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創新技術的市場化轉化等方面還亟待發揮更大的作用。在虛擬經濟領域,金融業的全球競爭力還有很大差距。盡管中國某些金融機構的市值在全球的同行業中排名靠前,受金融危機沖擊也不大,但這是以一定程度的壟斷、政策保護、國家力量支撐及市場保護為依托的。中國金融業整體的國際競爭力與西方還有差距,在金融的國際競爭中總體上處于守勢。由于競爭力上的差距,金融業的對等開放形成了對中國事實上的不對等:第一,中國金融機構的國際化程度整體上很低,國際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第二,中國在國際金融規則制訂中話語權少,基本上還是規則的遵守者而非制訂者,至今還常常以與國際接軌為榮;第三,
中國本幣還未國際化,長期積累的外匯儲備在安全性、收益性方面都處于被動地位;第四,中國還缺乏大批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高端金融人才。因此,要建立起與大國崛起相適應的大國金融不僅僅要在“大”上做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在“強”上做文章。為此,中國要逐步提高金融機構的國際化程度,不能滿足于關起門來做老大,同時要培養大批熟悉國際規則、熟悉國際市場運作、具有國際市場操作經驗的高端人才來引領中國的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國際金融規則的制訂,將中國的利益和聲音體現到這些規則中。在此基礎上,實實在在地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推動金融市場效率的提高,逐步淡化金融資源配置、金融市場運作、金融機構管理中的行政化色彩,更好地發揮市場的效率。所謂“強金融”就是“強人才、強貨幣、強機構、強市場”,大國金融就體現在這“四強”上,所以,中國的金融戰略要在“四強”上下大工夫、做大文章。
摘要:金融危機威脅著中國企業,人力資源是企業間競爭的核心資源,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成本控制尤顯重要,但操作不當會雪上加霜,嚴重的會造成群體性事件,產生嚴重后果。我國人力資源管理應該注意的問題主要有:講清形勢、樹立信心、穩定大局;為適時調整企業戰略提供支持、儲備人才;優化整合企業流程,降低人力資源管理成本;加強員工激勵與培訓,提升工作績效。
關鍵詞:金融危機;我國;人力資源管理;問題
盡管世界各國不斷采取措施,而且力度一次比一次大,由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的一場大規模的全球性金融海嘯,還是有增無減,并從虛擬經濟傳導至實體經濟,并有越演越烈之勢,至今尚未見底。中國對外出口的產品中,紡織品、服飾、生活用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如今歐美客戶大大減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對外的出口量。出口型企業首當其沖提前入冬,金融、地產、航空等緊隨其后。另外,由于這次金融危機帶來的美元疲軟和人民幣升值,使得中國企業的價格優勢不再,從而導致出口進一步受到抑制。歇業與倒閉的陰影正在像瘟疫一樣蔓延著,威脅著中國企業。人力資源是企業間競爭的核心資源,金融危機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成本控制尤顯重要,越來越多的企業因不堪重負或破產、或因不堪用工成本增加而選擇降薪裁員,對于籠罩在此大環境下的企業,將面臨更加嚴峻挑戰。但企業面臨著在新法環境下員工管理及裁員、減薪、解聘等方面的諸多限制,操作不當產生爭議會讓用人單位雪上加霜,嚴重的會造成群體性事件,產生嚴重后果。如何適時調整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戰略?如何科學規劃人力資源,規避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如何降低企業人力資源用工與管理成本,高經濟效益,使企業存活發展?本文從實務操作角度對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進行全方位解讀,引導用人單位制定嚴密的人事管理操作流程和實用的勞動關系管理策略,分析各企業人力資源成本管控的方式與方法,交流危機管理新經驗、新趨勢和新理念,共同面對人力資源管理難題,機遇與挑戰,把握企業人力資源走向,最大限度降低用工風險,幫助用人單位順利度過難關,推動企業和諧發展。金融危機下我國人力資源管理應該注意的問題主要有:
一、講清形勢,樹立信心,穩定大局
作為企業家,特別是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要清楚地意識到:金融危機只是外因,并不是決定因素。而自己的企業能否渡過難關,自身管理才是內因,才是決定性因素。有本事的人,在順境中賺錢,在逆境中也賺錢。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首先要明白:再大的困難也會過去。更何況,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受到的影響并不嚴重。而且世界各國都在采取應對措施,相信此次金融危機必將成為歷史。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要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與員工良好的溝通,使員工明白當前的形勢。溝通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管理的本質。管理離不開溝通,溝通滲透于管理的各個方面。良好的溝通有助于團隊文化建設、有助于改進管理者作出的決策,接納各級員工的合理化建議、促使員工協調有效地工作、有利于領導者激勵下屬,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組織氛圍,提高員工的士氣,鼓勵員工與企業共渡難關。穩定是大局,要及時掌握并分析員工的思想情緒。由于金融風暴、由于產能急劇下滑、由于裁員,公司肯定會出現不穩定的局面,甚至風雨飄搖都有可能。這個時候對企業來說,最大的發展就是穩定。人力資源管理者一定要做好員工管理工作。
二、為適時調整企業戰略提供支持,儲備人才
企業戰略代表著企業的宏觀發展方向。受金融危機影響嚴重的企業,特別是出口企業,必須適時調整企業戰略。人力資源部門作為企業執行層面的關鍵職能部門,必須要隨時關注世界各國的經濟形勢、外部經營環境變化、企業面對外部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必須為企業的戰略目標實現提供支撐作用。目前,很多制造型企業已經通過控制產量來減少損失;商業企業的營業額也不同程度的下滑。出口企業紛紛采取緊縮性的戰略,這種策略更多的是企業決策者對后市缺乏信心的表現,而隨著社會對經濟危機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入地認識之后,很多企業發現經濟危機為他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所以我們能夠欣喜的看見在冬天來臨的時候還有部分企業采取了擴張性的戰略。無論是擴張型、緊縮型還是穩定型的戰略,都是企業決策層面的選擇,而人力資源人力資源部門在任何時刻都應該隨時做好適應企業戰略調整地準備。同時,根據市場重心的遷移,結合企業轉型的發展趨勢,挖掘適合自己的人才。在金融風暴中,由于國內外公司的倒閉,一些華人精英踏上了歸國之路,形成大量優秀人才的回流,給企業招聘和補充技術性人員帶來很大的選擇性。尋找杰出人才不僅僅是個人或人力資源部門的事情,為了打贏爭奪人才的戰爭,招聘工作必須發動公司里的每一個人。鼓勵有天賦的創造型人才加盟企業,全面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
三、優化整合企業流程。降低人力資源管理成本
金融危機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應考慮通過優化整合企業流程來降低人力資源管理成本,流程就是一組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活動。企業流程是指為了完成企業的某一目標或任務而進行的一系列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邏輯相關活動的有序集合。企業流程主要指企業業務、企業組織管理、企業物流、企業信息、企業資金、企業市場以及企業供應鏈等方面的流程。而這其中企業業務流程關系到整個企業的運作。因而,它是整個企業的核心。企業業務流程管理是企業管理的基石。我國企業管理相對粗放,如崗位之間職責與任務交叉現象突出,責任缺乏明確,出現問題之后各部門或崗位之間相互推諉扯皮的事情時有發生。這就增加了企業運營與管理成本,而且維持了工作的低效率。透過業務流程的優化與整合能夠提升人力資源使用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我國企業應從客戶導向或質量導向出發,對當前的業務流程進行分析梳理,盡可能減少信息流轉的環節,以提升工作效率。業務流程梳理是真實地還原當前的工作次序,通過現狀還原發現能夠取消的環節,也是為了提高效率可以進行重新組合的環節。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應結合自身實際,與生產部門、銷售部門、 財務部門等一起,研究優化整合企業流程的方案,降低人力資源管理成本。
四、加強員工激勵與培訓,提升工作績效
縱觀中外企業,特別是世界500強企業,培訓與激勵成為企業發展壯大不可回避的話題?!肮芾硪簧?激勵一生,培訓一生”是成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的名言。而且越是困難的時候,激勵和培訓越重要,是最好的凝心聚力的方式。人力資源教科書中特別指出在生產的淡季讓我們別忘記培訓,這是經驗性的指導性意見,在企業處于困境時,激勵和培訓也是最好的方式。通過培訓將員工集中起來,至少可以讓大家覺得企業還在努力積極地應對困境,在心理上得到慰藉,也會增加他們對企業的信心。但培訓也有策略??扇サ舴顷P核心技能、屬于福利性質的培訓,還要特別加強培訓后的落實方案,讓人才培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長效型計劃。再者,還可將培訓的投資重心,放在表現優異的核心員工與專業技術人才身上,才會產生最佳的投資報酬率。所以,在金融危機事情,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要特別加強員工的激勵與培訓,提升工作績效。
一、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問題嚴重
一直以來,我國經濟金融的發展都深受城鄉金融發展失衡的影響,近年來,雖說有些緩解,但是仍未根本改善。這一現象主要表現在中、東部地區。在這些地區,小企業融資需求旺盛,其特點是“短、小、頻、急”,但是,目前,國有銀行的縣級區域網點和人員都在精簡,很多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業務也大多是集中在城市,因此,受限于體制因素,小企業的根本很難得到滿足;而對它們來說,僅憑自身力量尋求公開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也是不現實的。為了緩解這一矛盾,我國正在積極實行新型農村金融,金融機構也在逐漸興起中,但是同問題嚴重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相比,其作用微乎其微。
二、我國金融經濟發展的若干策略
1.促進轉變生產力。為根本改善現有居民,促進金融經濟的發展,筆者認為,金融業有必要積極調動要最優秀生產力的因素,并持續優化金融結構和資源配置。不妨在現有基礎上更加重視綜合素質高的金融人才的引進;繼續放開信貸政策,加大對創新企業以及創新人才的扶持和鼓勵;持續促進金融及其相關產業升級再造,積極拓展能源、環境戰略,促進國內經濟的有序發展。在此基礎上,加強金融產業政策支持、引導,使各地區的特有優勢發揮得更加充分,將知識技術充分融入其中,從而實現投資結構改善的根本目的。2.建立并完善金融宏觀審慎體系。首先,在金融領域中,央行的職責有很多,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一是維護宏觀經濟的協調發展,二是保持金融穩定。為促進經濟金融形勢的有序發展,應對央行的這一職能加以重申和強化,并特別強調其宏觀審慎作用。在加強宏觀審慎方面,歐盟就比較創新地成立了宏觀審慎管理委員會,其成員一是金融監管機構;二是財政部。我們也不妨對此進行效仿。可由央行扮演核心角色,下轄政、保、銀等監管機構,共同推進宏觀審慎體系的進程。其次,在充分選用審慎工具進行逆周期調控的同時,一是加強會計標準集中清算,二是加強會計衍生品交易集中清算。最好,該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強化監管核心金融機構,從而達到以點帶面,逐步加強金融監管的目的。3.逐步轉變宏觀金融管理模式。首先,平衡需求和供給二者之間的管理關系。未來,我國金融投入的核心將是生產力以及生活水平的持續提升。而解決我國經濟金融的瓶頸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而轉變宏觀金融管理模式。因此,有必要持續加強供給管理,以供給管理帶動信貸結構的優化,以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實現經濟發展的宏愿。其次,提升金融資源利用率。實際上,我國貨幣信貸正逐漸實現宏觀調控,然而,經濟金融環境相對復雜,世界經濟尚未完全復蘇。在此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的問題也頗多。2013年1月,商業銀行信貸額為1.04萬億元;次月即下降5100萬億元,可見信貸明顯緊縮。但隨之而來的通貨膨脹問題仍不容忽視。未來,推進經濟結構戰略調整步伐勢在必行,其核心應是穩定價格總水平,信貸資金應更多地投向“三農”、中小企業等實體經濟中。4.緩解城鄉二元金融,弱化城鄉差距。首先,針對城鄉二元金融結構進行優化,使其制度環境更適合經濟金融的和諧發展。我國城鄉金融結構發展的最終目標應是一元化,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通過轉變戰略先緩解二元金融結構,力求縮短城鄉偏斜轉為城鄉統籌發展的進程,爭取早日抹去城鄉界限。為此,應給予科學發展觀,著眼于長期戰略并立足于客觀實際,增強認識,制定不違背我國基本國情的可行性策略,腳踏實地地像城鄉金融一元化邁進。切忌盲目照搬照抄,切忌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視當前的發展實際。正確的做法應是按部就班地規劃和計劃,認真細致地推進。其次,緩解城鄉金融二元結構,首要及核心的任務是夯實經濟基礎。任何時候,金融的生成及其發展都離不開經濟基石,作為城市經濟的有效補充,農村經濟的積極作用不可謂不重要。而農村金融的發展必須依靠堅實的農村經濟的發展,根本豐富農村金融資源必須首先完善農村市場經濟體制;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的合理化發展必須首先壯大農村經濟。只有農村經濟和農村金融獲得了發展的有利條件,才能根本緩解并最終解決城鄉金融發展差距,以達成經濟金融發展的終極目標。
三、結語
縱觀當前國內外的經濟金融發展形勢,可以預言,只要我們在做好前景預測的基礎上,制定出符合我國根本國情的戰略規劃,加強實施過程中的宏觀調控管理,就能在緩解城鄉經濟金融差距的前提下,逐步實現經濟金融的飛躍發展。
【論文關鍵詞】稅制改革;營業稅;增值稅;印花稅
【論文摘要】文章結合當前金融危機的大背景,從稅負過重方面具體分析了當前制約金融業發展的稅收制度存在問題,并結合近期公布的稅改方案分析其為我國金融機構發展帶來的影響。
改革開放三十年,金融,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宏觀調控的杠桿,正在邁向生機勃勃的春天。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金融市場的逐步放開,金融業也逐漸暴露出許多問題,特別是金融業的稅收制度,其長期存在的問題將制約我國金融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及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當前全球性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行業造成了負面影響。近期出臺的稅改方案會為金融機構帶來哪些利好消息呢?金融業稅收制度會因此完善而向前推進嗎?首先要明晰我國金融機構稅收制度的癥結。
1 金融機構稅收制度現狀以及主要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金融企業的納稅比重占總體稅負的65%—75%,由此可見金融業為國家稅收的巨大貢獻建立在金融機構沉重稅負的基礎之上。[1]
其中,在對金融機構征收的所有稅費中,尤以流轉稅稅負較為突出。目前,在現行稅制下,對銀行等金融機構征收的流轉稅主要包括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印花稅和具有稅收性質的教育費附加等。本文主要分析的稅種存在問題有以下幾類:
1.1 營業稅
首先,營業稅是對金融機構征收的主要稅種之一。中國銀行業營業稅稅率在1994年被定為5%,1997年提高為8%,自2001年起每年遞減一個百分點,到2003年降回至5%。雖然如此,金融業的營業稅仍然高于其他行業,也大大超出4%的營業稅平均水平。[2]同時,同營業稅緊密相關的還有按照營業稅稅額附征的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
1.2 印花稅
對于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還要繳納印花稅。印花稅按照涉及的交易額(如貸款合同金額)全額向交易雙方征收的稅種,盡管其稅率較低,但從貸方實現的營業收入和借方的貸款成本的角度來看,印花稅也構成一定的稅收負擔。[3]
而在國外,為減少稅收對金融業的負面影響,一般是少征營業稅或者征收登記稅 、印花稅等其他稅種,稅率很低。如韓國實行金融業0.5%的營業稅率;歐洲國家一般不征收流轉稅,而征收稅率較低的印花稅或登記稅;意大利、德國選擇部分業務征收營業稅。[4]在全球化進程加速的今天,國外對金融業的征稅模式值得我國借鑒。
2 稅制改革趨勢及其影響
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直至2008年8月份金融危機產生,為了有效發揮財政政策的宏觀調控作用,預防大規模經濟危機席卷全國,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稅費改革方案,這對在金融危機中首當其沖的金融機構可以說是一劑良藥,其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2.1 印花稅調整拉開救市序幕
2008年8月,以雷曼兄弟破產、美林證券被收購、AIG集團被美國政府接管為標志的華爾街的金融風暴升級,次貸危機正式進入第二階段。而此時,中國金融業拉開了應對次貸危機的自救行動序幕。9月16號,證券交易印花稅由原來的雙邊征稅改為單邊征稅,這是自1991年以來對印花稅的首次調整,而證券交易成本也因此次印花稅的下調降低了40%,這對于身處金融危機的金融市場無疑使一次重振信心和穩定資本市場的大好機會。盡管印花稅改為單邊征收,但是稅率的大幅下調比率使得銀行業的課稅負擔減輕,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金融機構業績在金融危機中所受到的負面影響。
2.2 增值稅改革為金融業帶來利好
此外,正值全球經濟衰退陰霾擴散之際,我國也欲通過對營業稅稅種的改革,為金融業注入新活力。財政部稅政司副司長鄭建新于12月9日表示,增值稅轉型改革完成后,該稅種下一步改革的主要任務是擴大增值稅征收范圍,將目前征收營業稅的行業納入增值稅征收范圍,消除重復征稅。盡管財政部的規劃藍圖不能在短期內實現,但是國家對于營業稅的調整趨向已經在近期金融股飆升的事實上體現出來。據報道稱,有關部門正在醞釀下調商業銀行營業稅稅率,在目前5%的基礎上降低2個百分點。如果此消息屬實,那么金融業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具體原因歸納為兩個:
(1)由于營業稅是對我國金融業影響較大,是我國金融業稅收負擔的主要來源,所以金融營業稅政策調整后,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將會大大降低,這利于盈利的增加。而且也使金融企業降低貸款利率成為可能,從而刺激生產性信貸和消費性信貸。隨著金融危機的擴散,許多行業,以房地產業為代表面臨著較高的破產倒閉的風險,而營業稅的下調還可增強國有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消化不良資產的能力,有利于逐步克服較高的壞帳比例。而營業稅的下調部分可用于補充資本金,加強盈利能力。
(2)2009年1月1號將成為增值稅改革的起始點,以東北地區為試點,將在全國范圍內逐漸掀起一番改革浪潮。從這次改革內容來看,增值稅制不僅要走“轉型”之路,更要實施“擴容”之舉,即目前沒有執行增值稅政策的金融等行業,在未來將被納入增值稅征收范疇。增值稅“擴容”將對金融行業產生一定影響,提升其利潤空間。同時,這也有助于金融機構避免重復征稅,卸載長期以來金融機構所背負的營業稅、增值稅雙重負擔。如果在長期內逐步取消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將大大降低其營業成本,有利于金融機構的長足發展,并加速與國際金融業接軌的進程。
如今的稅制改革在危機的大背景下剛剛拉開帷幕,中國金融業的稅制改革任務仍然任重而道遠。金融改革之路在三十年風雨兼程之后,再次成為熱點議題。金融稅制改革是金融改革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為金融業稅負減負成為金融稅制改革的重中之重。2009年施行的稅改新政將在國家的穩步推進中逐漸發揮其效,讓金融業在稅改中成為受益人,在國際金融市場競爭中提升其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分析,對策,選擇,現狀,風險,金融機構,治理,中國,
內部人控制表現為經營層決定金融機構的發展、經營、分配等重大決策,還會出現個人獨斷、短期化的經營行為、過分的在職消費以及工資、獎金收入過快、福利待遇改善幅度大等現象。又由于金融機構內部管理中存在許多薄弱環節,致使各種金融案件屢屢發生。如商業銀行經理人員和下級行員工事實上掌握著銀行資產的控制權和支配權,又無需承擔財產風險,所以,他們常利用職務之便,獨立作案、相互串通或內外勾結作案,為個人牟取利益。2007年銀監會對2006年的銀行業商業賄賂違法犯罪案件查處的情況通報結果是:2006年銀行業共發生商業賄賂案件113件,涉案金額2608萬元,涉案人員164人。
(二)信用風險
金融機構是巨額貨幣資金的集散地,容易滋生犯罪,如資金詐騙、貪污受賄等非法活動,存在著嚴重的犯罪風險和信用風險。而我國金融機構在公司治理過程中,對信用風險管理的認識不充分,信用風險管理理念很陳舊,不能適應復雜的風險環境。表現為:金融機構對近期利益與長遠目標的協調不到位,信用風險管理的意識在全體職員中和銀行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中貫徹得不充分等。在大量運用數理統計模型、金融工程等先進方法方面,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方法也遠遠落后于國際上先進銀行[3](P38)。
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是金融機構穩健經營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而我國的金融機構大都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使得合理的內控制度和嚴格的管理失效,進而加大信用風險發生的概率。比如,由于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存在的問題,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一直居高不下。1999年四大行剝離不良資產1,4萬億元,2008年農行準備上市獲得政策剝離8000億元。經過剝離的不良貸款事實上的回收率很低,資產回收率一般在30%、現金回收率在20%左右。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4549.1億元,雖然總數較年初減少424.2億元,但損失類不良貸款余額卻增加了21.2億元。如此持續下去,必定影響銀行的發展和金融的穩定。同樣,由于外部與內部的原因,非銀行金融機構公司治理不善,會出現經營虧損、信用風險、支付危機等,雖然數量上并不大,但更為顯性化[4](P98-100)。
(三)非公允關聯交易
關聯交易管理是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的重要內容,提高關聯交易管理水平對保護利益相關者利益、促進金融機構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5](P26-27)。目前,絕大多數金融機構已按照有關規定建立了關聯交易控制委員會,由獨立董事擔任委員會主席,但仍然存在不規范的問題。由于關聯交易存在的這些問題,金融機構與其關聯方常常有不公允的關聯交易。這種不公允的關聯交易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嚴重影響了金融機構的安全、穩健運行,因此迫切需要對金融機構的關聯交易行為進行嚴格規范。從近幾年銀行業監督管理的情況來看,不公允的關聯交易給商業銀行帶來了巨大的信用風險,造成大量信貸資產損失。不公允關聯交易是形成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少數商業銀行、信用社倒閉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國金融機構治理風險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金融機構股本結構方面
1.股權集中度方面
聶堂波(2008)指出,我國證券公司第一大股東平均持股比例為25.11%,前五大股東持股平均比例為56.23%。而美國十大投資銀行最大股東持股平均比例為7.5%,前五大股東持股平均比例為16.7%,可見我國證券公司股權集中度水平遠遠高于美國(1720)。過分集中的股權給公司治理帶來一些不利影響,中小股東難以在股東大會上通過“用手投票”來保護自身利益。又由于股份有限,也很難在董事會里安排自身的利益代表。而大股東則會濫用控制權,如為了執行政府的經濟政策,不惜損害金融機構以及中小股東的權益。
當然金融機構也有股權相對分散的情況,如民生銀行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為15.26%。股權分散本是良好公司治理的基礎,可以避免“一股獨大”的現象發生。但在我國的實際情況下,如果股權太過分散,所有的股東都不愿對公司的運營進行監督,都希望“搭便車”,導致股東大會行使權利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沒有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致使董事會出現越權行為,但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2.股權結構不合理,產權不明晰
以我國商業銀行為例,盡管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都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且上市發行股票,但是與上市前相比,國有股比重變化并不大[7](P19—22)。如農業銀行上市前,匯金公司和財政部分別控股50%,上市后匯金公司仍然是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44.48%。名義
上國家是商業銀行的產權主體,但是實際上占有、使用、支配銀行財產權利的是政府的機關(中國人民銀行、國資委、財政部等),但是銀行的所有權無法在這些部門之間進行具體劃分,也無法清晰界定這些部門的權利與責任邊界[8](P118-119)。同時,銀行的經營者沒有辦法真正享有財產權力,實現自主經營。這使得商業銀行產權主體模糊,所有者缺位。如果金融機構產權主體不明晰,就難以實現有效的監督,經營過程中,管理者存在的道德風險就難以避免。
金融機構存在著股權結構不合理,產權不明晰。所有者缺位的情況,嚴重制約著金融機構的發展[9](P89)。例如,國家給國有控股銀行出資,政府卻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這就避免不了行政干預和行政照顧。這不僅影響銀行業市場的競爭性,也會淡化其他商業銀行、銀行經營者的競爭意識以及經營管理效率,造成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經營的政策化,銀行機構組織的行政化等問題的出現。另外,我國商業銀行目前 仍承擔的政策性業務使得銀行的經營目標變得多元化,弱化了股東利益最大化、公司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很難實現真正的自主經營。
(二)金融機構內部治理方面
1.股東大會形同虛設
我國金融機構的股權多由國有股和法人股集中控制,其他法人多是小股東。所以股東大會的參與者多是國有股和法人股的代表,小股東的參與程度很低。另外,金融機構股東大會選舉產生的董事會,常常與政府和主管部門提名任選結果一致,所以股東大會根本不能反映小股東的意愿和要求。股東大會形同虛設,對金融機構公司的治理作用非常微弱。
2.董事會功能弱化,獨立董事不獨立
由于股權結構的失衡性和國有性,我國金融機構的董事會存在重大缺陷,董事會職能弱化,無法實現董事會的決策權和對經理人的監督。在我國大部分證券公司中,一年召開l~2次董事會,其主要內容只是聽取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使得董事會流于形式[10](P97)。并且,金融機構的董事應當具有金融、證券專業知識和管理經驗,但我國金融機構的董事基本上由其股東選任,而其股東多數是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法人,作為生產性企業,他們缺乏管理金融機構所必須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所以董事會成員不能經常、專業、深入地了解金融機構的狀況,不能發現金融機構運營過程中存在的潛在風險,加大了銀行信用風險的發生。另外,我國金融機構的董事會由大股東控制,而獨立董事大多由關聯股東人員擔任。在大股東持股比例較高的情況下,這些獨立董事很難真正獨立起來。并且獨立的外部董事中,與關聯股東有聯系的占多數,他們也難以真正發揮獨立董事的作用。
3.監事會無法發揮監督作用
我國金融機構雖然在組織上大都擁有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以及管理層的完整設置,但由于對金融機構治理結構各個部分的權利、義務缺乏清晰的理解,對各個主體之間相互制約關系沒有給予嚴格、強制性的界定,更由于從國有企業演變而來的金融機構中的國有資產所有者缺位,我國相繼實行的銀證、信證分業造成金融機構復雜的產權結構,導致大部分金融機構的監事會形同虛設,根本起不到分權和制衡的作用。
4.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
在金融機構公司治理過程中,有效的激勵制度非常重要。我國的金融機構始于計劃經濟體制,由于歷史背景的影響,我國金融機構的激勵機制大多數都是短期激勵,并且以簡單的物質激勵手段為主。實際上,管理者過分地關注權力與地位的激勵。與國外銀行相比。金融機構的經濟激勵落后于行政激勵,而行政激勵標準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結果使很多經理人員不敢創新,不思進取,積極性不高。對我國商業銀行經理層而言,由上一級銀行來任命下一級銀行的行長以及領導。選拔考核的辦法基本上是按照選拔官員的方法。另外,國有銀行內部并沒有建立分部門考核制度,經理層的收入和銀行經營的業績沒有直接的聯系,對個人的考核也沒有量化,考核結果與個人的職位晉升和福利報酬相關性不大。對員工而言,收入基本上都是相對固定的,與職務、工齡有關,大家努力的目的就是為了升職,以獲得各種各樣的優惠和福利,卻不會去考慮銀行的長遠利益。
(三)金融機構外部治理方面
1.外部制度環境存在的問題
外部制度環境主要是指金融機構公司治理所處的法律、政策環境。目前,國家對金融機構制定的各種法律、法規產生沖突,造成了司法效率落后和公司治理的混亂。例如,我國國有控股商業銀行業具有金融監管機關的角色與獨立經濟產業的角色,是兼具有宏觀調控責任的金融企業,這種定位的偏差使得商業銀行經營目標產生混亂。在法律監管環節上,我國的金融機構同時受到多重制約,并且法律法規體系還存在許多漏洞,即便是法律、法規、條例所規定的內容,在實施的時候也經常有落實不到位、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出現,對金融機構及其管理人員的制度約束還不夠明確、嚴厲。
2.外部市場環境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我國的發展情況看,影響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相關市場的發展很不完善。首先,股票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很不完善,股東投機的行為傾向大。我國還沒有形成通過股票價格對金融機構進行約束的機制。其次,由于金融產品比其他行業能更快地改變其資產的風險構成,投資者很難對其發出的信息判斷金融機構的真實價值和其風險程度。另外,政府的管制影響金融機構間的競爭程度。由于政府管制的存在,金融機構的產品市場很難達到規范和公平競爭,從而弱化了產品市場的公司治理功能,使金融機構外部市場治理機制的作用發揮減弱。最后,經理人市場。我國金融機構的高管幾乎都是政府任命的,且我國的經理人市場處于初級階段,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進行完善。外部市場的失靈使得銀行業的外部治理基本處于失靈狀態,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3.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從行業特性來看,金融機構是高風險行業,需要通過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來實現對內部風險的有效監控。但從我國金融機構的管理實踐來看,除了上市的金融機構需要履行規范的信息披露義務外,其他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還十分欠缺,金融機構治理過程中的風險監督和風險控制的信息披露有待于建立和完善。同時,金融機構本身也缺乏進行充分信息披露的意識,在披露信息時存在年報內容、格式以及方式不規范,對會計報表附注不重視,對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披露較少等問題。大部分金融機構披露的都是正面信息,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權威性無法得到保障。另外,金融機構向社會披露信息的范圍也較窄。由于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使得內部與外部信息不對稱,嚴重削弱了外部關聯者的監督,加重了內部人控制現象。
三、中國金融機構治理風險的對策選擇
在以上兩部分現狀及原因分析的基礎上,我們探討中國金融機構治理風險的對策選擇,這里我們主要從金融機構公司治理風險預警方面談對策選擇。具體又可分解為兩個層面:
(一)中國金融機構治理風險預警機制重構的總體思路
首先,要建立金融機構治理風險宏觀預警監管機制,完善早期報警功能。建立金融機構治理風險宏觀預警機制組織網絡,應本著“統一組織領導,統一管理,統一監督內容,統一監測指標,分級監控”原則,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建立宏觀預警組織系統。具體負責對全國性和區域金融機構的監測預警,對中觀和微觀預警機制實行管理和領導,并及時接收來自中觀預警機制和微觀預警機制的各種信 息,處理防范銀行風險的各種決策和措施的及時傳輸。
其次,建立金融機構治理中觀風險預警機制,發揮中期監測作用。金融機構治理中觀風險預警信息,是接收和反饋金融宏觀、微觀雙向預警信息,并是宏觀、微觀監測系統的結合部。金融中觀預警機制將各種手段、方式合理搭配與協調使用,為實現金融宏觀預警機制,通過中觀預警機制加以具體化,然后傳導金融微觀預警機制運行中去,從而發揮中期監測作用。
最后,要建立微觀金融機構治理風險預警機制,降低風險程度。金融機構治理微觀風險預警機制是宏觀、中觀風險預警機制的最終傳導系統,是對微觀風險的監管,把風險降到最低程度,是促進金融機構安全穩健經營的關鍵環節。
(二)中國金融機構治理風險預警機制重構的具體做法
1.股權結構方面
(1)優化股權結構
我國金融機構的股權過于集中,常出現大股東侵害小股東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利益的現象。為了避免大股東操縱,金融機構可以建立分散的股權結構。但是,股權過于分散時,又會使股東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因成本高于收益過多而減弱。理論上,可以通過股權適度多元化來解決這一矛盾,從而提高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的效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多元化投資主體主要包括:境外戰略投資者、國內股份制企業、民營企業、外部自然人、員工、經營者、基金等金融機構,要積極鼓勵這些主體參股。特別是,要吸引境外戰略投資金融機構,因為這些投資者除了能帶來大規模的資本金外,還能帶來先進的管理機制、風險控制能力、創新產品的機制。在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同時,也應當注意和防范可能會出現的一些問題。例如,股權轉讓價格問題、戰略投資者的套利變現和惡意收購問題等。充分考慮戰略投資的穩定性、獨立性以及實力和信譽,不能盲目引入戰略投資者。在股權多元化的基礎上,加強對大股東實際控制人的監管,報告金融機構的資金和業務往來情況,通過資格核準和監控,掌握其復雜股權結構中隱藏的風險。
(2)明晰產權
明晰的產權是金融機構資源優化配置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長期以來,我國金融機構缺乏真正的所有者對管理者進行監管,委托問題嚴重。采取多元化的股權結構,將使金融機構產權關系更加清晰,產權界定更加明確。產權明確不僅能解決所有者缺位問題,而且也可以解決金融機構對國有資產管理無效的問題,可防止因投資主體不明和無人負責引起的國有資產流失。
2.內部治理方面
(1)董事會
建立一個權責分明、有效的董事會是金融機構改進內部治理的關鍵。在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中,董事會的作用更加重要。金融機構在建立董事會事時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董事必須具備相關的知識水平和素質特征,要嚴格按照獨立性、專業化的標準選任。其次,合理安排董事會中董事的構成比例,優化董事會結構,強化對大股東和高管的制衡能力,以維護中小股東和利益者相關者的權益。最后,健全專業委員會,合理確定各委員會的目標、職責、權限和成員結構,提高董事會決策的效率和科學性。
大力推行獨立董事制度,適當提高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的比例,而不是象征性地設立1~2名獨立董事。獨立董事實現獨立性的前提是選拔機制,要選擇與控股股東無任何關系、誠信、盡責的專業人士作為獨立董事,通過法定程序進入董事會,并擁有相應的權利。金融機構監管部門要出臺有關法規,詳細規定金融機構獨立董事的任職資格和對專業知識水平的要求。
(2)監事會
明確金融機構監事會的職責,加強其監督權力的中心地位。增強監事的業務能力,確保知情權、禁止不善經營管理易位性、榮譽性任職、養老性任職。同時應制定規章制度確保監事會的知情權,金融機構的經營狀況、財務報表、統計報表、重大活動的法律文本等文件在報送董事會時,必須同時報送監事會。建立監事會風險控制制度,通過強化監督職能,有效控制金融機構的治理風險。
另外,在監事會中引人利益相關者,賦予監事會新的內容。在我國金融機構公司治理體系中,缺少對利益相關者權益的保護,但他們的利益常常與公司的相關性最大,監事會應集中代表他們的利益。在引入利益相關者時,要考慮利益相關者以何種科學合理、有效、可操作的形式參與監事會,在多大程度上參與,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安排。
(3)健全激勵約束機制
在建立明確的、市場化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建立對董事、監事和高管的履職評價體系。根據他們不同的工作性質,制定不同的考核標準。其薪酬應與金融機構的盈利情況、實力發展情況、為股東帶來的紅利掛鉤。適度增加與長期績效有關的薪酬比例,將激勵機制與金融機構的長期發展聯系起來。比如,建立高管股票期權和員工持股等長期激勵機制,將高管和員工的報酬與金融機構的長期發展目標聯系起來,解決所有者與經營者利益不一致的問題。
其次,建立問責制。在對金融機構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管科學考評的基礎上,實行嚴格問責。界定董事、監事和高管的履職要求。明確規定其違反法律或不盡職的處罰措施。要徹底取消金融機構高管的行政級別,改變選拔的方式,將聘任高管的權力歸還董事會,使高管成為真正對董事會負責的管理人員。董事會要拓寬選擇高管的渠道,按照市場化原則選拔高管,理順董事會和高管層、董事長和高管之間的關系,便于董事會、監事會對高管實施有效監督。
(4)完善金融機構的內部監督
加強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力度,將內部審計作為金融機構內部監督的核心。內部審計要為金融機構提供獨立、客觀的評價和咨詢活動,從而增加其價值,改善經營狀況。
加快金融機構流程改革,優化業務操作過程,建立聯動的業務管理機制,全面改造內部業務流程。適當削弱金融機構基層負責人的權利,減輕管理信息嚴重減少的現象。強調集中控制,用制度手段提升執行力、提高經營戰略決策的執行力,防范各種風險,解決基層內部人控制的問題。
3.外部治理方面
(1)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應實行信息透明化,建立金融機構信息披露制度。這里所說的信息透明不僅要對外部透明,還要對內透明。通過建立定期的信息通報制度及時地將有關公司工作動態、市場動態、政策動態和風險狀況反饋給公司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實現公司經營的透明化。對于不向股東通報經營情況和風險情況的金融機構,監管部門有權進行督促。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準則,對
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盈利等進行詳細、準確、及時的信息披露,發揮市場的監督約束作用,提高金融機構經營管理的透明度。信息披露過程中,除了要強調金融機構的內部審計監督外,還要強調外部的獨立審計監督。通過“外人”的審計,披露的信息會比較客觀、公正,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共謀”問題。
(2)規范金融和金融產品市場
構建會融機構公司治理所需良好外部環境。首先,促進金融業的良性競爭,循序漸進地對外開放我國金融業。要建立公平競爭的環境,減少政府對國有金融機構具體業務的干預,強化政府出資人的身份,用市場化的手段管理金融機構。落實國有金融機構的經營自主權,鼓勵他們相互競爭。其次,進一步推動金融創新。鼓勵金融機構進行產品創新及機制創新,使合規經營得到及時的支持。最后,應該大力發展經理人市場,促進金融機構管理人員之間的競爭。總之,政府須從微觀方面退出金融市場,放棄對金融機構的干預,使金融機構以追求利潤為經營目標、規范其經營行為,并采用市場化的激勵機制,通過競爭來選聘高管和通過商業化方式來進行資產管理等。
(3)加強外部監管
我國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的外部環境相當不健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金融機構想建立起良好的公司治理框架,就需要外部的強制力量,需要外部監管、法律環境、金融市場等多種因素的配 合。監管部門要強化對金融機構的股東的監管,鼓勵資本實力強、誠信記錄良好的機構參股金融機構。同時加強對高管人員的監管,保護遵規守法、堅持原則的高管,淘汰不稱職、不合規的高管,處罰違法、違規的高管人員,培育合格的證券業職業經理群體。由于經營管理的特殊性,金融機構無法像一般企業一樣,依靠公司治理機制來確保正常的運營。在這種狀況下,金融機構需要監管部門加入公司治理,來彌補其治理機制的缺陷。有效的監管活動,有助于控制金融機構進行高風險的業務,可以減少股東和經理層對其他利益相關者權益的損害。另外,要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對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狀況進行評價,有利于督促金融機構規范運作、提升其公司治理水平。
四、結論
總之,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由于中國金融市場發展還不完善,中國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體系必將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因此,我們尤其需要注意和防范公司治理風險,要通過不斷加強對金融機構的內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不斷完善信息披露機制,逐步推進公司治理評價和治理風險預警機制建設。
論文關鍵詞:商業銀行;創新;動因; 對策
論文摘要:金融創新作為金融領域各種要素的重新優化組合和各種資源的重新配置,已成為目前金融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金融業的逐步開放、人民幣的國際化、以及國際金融市場風險全球化,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對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動因的分析,并結合我國商業銀行的實際情況,對我國商業銀行目前的金融創新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對策與建議。
金融創新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一直受到全球銀行業的大力追捧,并逐步發展成為各銀行集團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商業銀行。他們通過對金融制度、金融產品、交易方式、金融組織、金融市場等的創新和變革,以重新優化組合金融領域各種要素,同時實現各種資源的重新配置,金融創新亦已成為金融體系促進實體經濟運行的“引擎”。我國商業銀行不僅需要面對國內外激烈的市場競爭,在國際化過程中同時還要應對國際金融全球化的巨大風險,所以深入分析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動因,結合我國商業銀行目前金融創新的現狀,找到金融創新的突破口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金融創新的動因分析
當代金融創新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到80年代形成高潮,到了90年代,金融創新理論基本上形成了體系,并成為金融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金融創新從微觀角度來看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場格局的創新及其定價機制方面;而宏觀角度來看,則主要集中在金融創新對金融制度的影響。而金融創新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動因理論、運行(傳導)機制、經濟效應分析三個方面。其中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動因分析則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根本動因:追逐利潤
如果金融機構沒有逐利的動機,那么商業銀行就可能進行金融創新。例如: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銀行設立的目的是為經濟發展籌集和分配資金,所有的資金運用都是按照行政命令的方式制定和執行,充其量就是政府的出納,絲毫沒有按照市場的需求來合理配置資金。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時,由于其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獨立的經濟實體,還帶有部分計劃經濟的色彩,金融創新的欲望也不足。但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特別是入世5年保護期的結束,金融機構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大,利益性的經營模式也逐步成為銀行金融業發展決策重要目標。
(二)規避金融管制
無論在哪個國家,金融業一般要較其他行業受到更為嚴格的管理,當政府的金融管制妨礙了金融業務活動和金融業的進一步發展,造成金融機構利潤下降和經營困難時,金融機構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就會千方百計地通過金融創新,繞過金融管理當局的法規限制,努力把約束以及由此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以便贏得競爭優勢。比如:具代表性的金融創新產品有歐洲美元(1958,國際銀行機構)、歐洲債券(1959,國際銀行機構)、平行貸款(1959,國際銀行機構)、自動轉賬(1961,英國)和混合賬戶(60年代末,英國)。這些金融創新都能夠較好解釋該時期商業銀行與市場拓展相關聯的金融產品創新和商業銀行的“逆境創新”、快速增長的財富對金融資產創新需求所引致的金融創新、以及金融市場管制措施越多的國家往往更容易成為金融創新的集中地等現象。
(三)轉嫁風險和高科技的應用
具有代表性的是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完全崩潰與兩次石油危機所促成的為防范和轉嫁風險的金融創新。其中電子計算機技術進步以及在金融行業迅速推廣也構成該時期的背景的一部分。這個時期金融創新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轉嫁市場風險,具有代表性的金融產品創新有浮動利率票據(1970,國際銀行機構)、聯邦住宅抵押貸款(1970,美國)、外匯期貨(1972,美國)、外匯遠期(1973,國際銀行機構)、浮動利率債券(1974,美國)和利率期貨(1975,美國)等。20世紀70年代的通貨膨脹和匯率、利率反復無常的波動,使投資回報率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從而激勵各商業銀行不斷創造出能夠降低利率風險的新的金融工具。
另外一個重要的動因就是高科技的應用。尤其是現代通訊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在金融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并引發金融領域內一場改變歷史的“技術革命”,使得以往無法實現的交融服務得以實現,并大幅度降低了成本費用,使得金融機構提高了擴張區域性業務的功能。這也是一個推動金融創新的重要因素。
(四)金融自由化
上個世紀8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債務危機的爆發,西歐各國普遍放松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顯著增強。此階段金融創新產品大多以銀行表外業務的形式出現,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創新產品有貨幣互換(1980,美國)、利率互換(1981,美國)、票據發行便利(1981,美國)、期權交易(1982,美國)、期貨交易(1982,美國)、可變期限債券(1985,美國)、汽車貸款證券化(1985,美國)等。由于金融管制部門對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的限制,迫使商業銀行在資產負債業務以外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使得這一時期的銀行表外業務得到空前創新和發展。同時各國對商業銀行的準備金提出了相應要求,使得銀行采用諸如貸款出售(證券化)、備用信用證、互換交易等表外業務形式將資產轉移至表外,以減輕資本充足性的壓力并獲得較高收入。
二、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品種單一
消費信貸、網上銀行、租賃、個人理財業務等只是少量開辦,仍處于初級的探索階段,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國際金融和衍生金融工具業務等方面,尚有可觀的發展空間?,F階段,我國商業銀行新業務的發展規模仍然較小,在銀行的整體業務規模中占的比重仍然較低。從整體情況來看,中國的銀行整體規模還十分小。
(二)金融創新數量擴張快、質量低
由于金融創新主體素質不高,創新的內容顯得比較膚淺。同時我國金融創新的科技含量較小,深度不夠。我國金融所依托的硬件設施和軟件技術還很落后與西方國家的銀行業務電腦化、專業化、經營管理的信息化還相距甚遠。而且,我國網絡技術水平整體上還比較落后,也限制了我國金融創新水平的提高。
(三)業務創新不均衡
資產業務是指運用貨幣資本來獲得利潤的業務,主要由部分組成,即現金資產、放款、證券投資和其他資產。從金融創新的動因來看,我國金融創新的動因有所偏差,金融機構創新的微觀動機則偏向于在無序競爭中搶占市場份額,出現了許多不計成本甚至負效益的金融創新。中間業務主要是指那些銀行不需動用或較少動用自己的資金僅以中間人的身份代客戶辦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項提供各類金融服務并收取服務費和傭金的業務它具有風險低、盈利高、服務性強等特征。近年來,中間業務是一個發展很快的業務,其發展速度已大大超過了傳統業務。與國外商業銀行相比我國銀行經營的中間業務主要是匯兌、結算等業務。
(四)金融創新環境約束
一方面,作為經營主體來看,在很大的程度上,我國的金融體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壟斷,四大國有銀行無論在機構數量、從
業人員以及資產負債規模等方面都占有壟斷地位,這種行業的壟斷,不利于金融創新。另外,金融管制仍相當嚴格,過多的金融管制抑制了金融創新。
另一方面,作為商業銀行金融產品的消費主體來看,社會公眾是商業銀行最大的客戶群。目前的情況是:我國城鄉居民儲蓄意識強但消費意識、投資理財意識較弱通過商業銀行這個中介來投資理財、消費的意識淡薄。目前全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達萬億元民間手持資金約萬億元。但長期以來國人根深蒂固的消費觀念使得消費信貸、個人理財等業務至今仍不能像西方那樣成為銀行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社會公眾金融意識淡薄不僅影響了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也助長了銀行業務經營的惰性從而沒有也不可能向消費者提供全面、優質、高效的零售業務。
三、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對策
(一)立足市場及客戶
金融創新是增強自身實力,提高自身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因此每一項金融品種的創新,都要與客戶緊密聯系起來,同時需與追求經營效益最大化結合起來。這就從客觀上要求我們在創新時,既要考慮實際情況,又要符合市場需求和消費者的需要。
(二)堅持原創和高起點
在確定金融創新主攻方向時,商業銀行應選擇技術原創型創新為突破口。其依據是:第一,技術原創型創新代表著當今國際潮流,以此為突破口,可以發揮我國商業銀行的后發優勢,保持技術上的高起點。第二,在我國還存在比較嚴格的金融管制的情況下,技術原創型創新受金融管制的程度相對較小,因此比較切實可行。
(三)加強創新科技含量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金融創新的范圍進一步擴大,金融創新的進程進一步加快。提高金融產品的科技含量,延伸金融的服務觸角,是商業銀行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四)平衡業務間創新比重
加大存款業務創新。首要的任務是進行存款產品和業務手段的創新,要大力發展個人銀行、企業銀行和網上銀行,推出高品位、多功能的金融產品,為客戶提供方便快捷的全方位服務,穩定現有的客戶群。一是要提高匯兌、結算業務的服務效率,保住已有的市場份額。二是要迅速增加業務的服務種類,擴展業務范圍。三是要大力發展租賃業務,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回租租賃、經營租賃、杠桿租賃業務等。四是要積極開展各種咨詢業務,利用專業優勢和不斷發展的信息網絡對企業和個人開展有關資產管理、負債管理、風險控制、投資組合設計和家庭理財等多種咨詢服務。
摘 要:決定股價的短期波動的因素是所有參與的投資者的心理因素的綜合,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因素。決定投資者是否購買股票的直接因素就是其當下的心理狀態。非理性是人類難以克服的弱點,個體的非理性的累加造成了整體市場的非理性波動。文章運用行為金融學從個體和群體的心理角度分析資產價格的波動和發展。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保守主義;隔離效應;反應過度;反應不足;自我歸因;非理性波動
一、行為金融學簡介
西方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行為金融學之前的經濟學和金融學的理論多假設:個體在決策過程中會全面考慮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進行投資決策。然而,研究者們在投資領域中發現了大量非理性的投資行為。西方的許多經濟學家在研究投資活動過程中發現,金融學的許多數學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釋和預測現實中的投資活動,對投資活動中人的行為與心理的研究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行為金融學就是試圖去解釋投資者在決策過程中,情緒和認知錯誤是如何對其投資產生作用的一門學科。著名的行為金融學理論包括背景依賴(Context Dependence)、保守主義(Conservation)、隔離效應(DisjunctionEffect)、反應過度(Over-reaction)、反應不足(Under-reaction)等。
二、資產價格非理性波動與非理性人假設
傳統的經濟學和金融學的理論均假設:個體在投資決策過程中會全面考慮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進行投資決策。但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發現在投資領域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的投資行為,個體和群體的決策往往并不會以理性利益最優化來決定其行事的策略。行為金融學是在傳統金融理論出現一些異?,F象時候發展起來的。行為金融學認為人類具有一定的理性,但人類的行為卻不盡是理性的,行為金融學在對人類行為進行了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的基本預設假定之后,把人類的感情因素和心理活動等融入投資決策過程之中并加以分析,認為這些因素都在人類的決策過程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行為金融學有兩個重要的理論基礎:
有限套利(limits to arbitrage)和投資者心態分析(inverstor sentiment)。有限套利就是基于人的非理性假設,在噪聲交易和市場交易規則限制的影響下,再完美的套利也只能部分發揮作用。投資者心態分析就是解釋投資者在決策過程中,情緒和認知錯誤是如何對其投資產生作用的。對心理學的研究能對金融市場的許多現象解釋帶來很大的幫助,也能解釋很多股票市場的異?,F象,比如市場泡沫和崩盤現象。行為金融學的觀點認為人類的許多弱點是一致的,可在一定程度上預測的,可以被利用在市場上獲取利潤的?!靶袨榻鹑趯W首先并不完全肯定人類理性的普遍性。而認為人類行為當中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時也存在著許多非理性的因素?!?
決定股價的短期波動或者說直接影響股價的因素是所有參與的投資者的心理因素的綜合,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因素。購買股票的每一分錢背后都有個活生生的人,而決定其是否購買股票的直接因素就是其當下的心理狀態。所有的外部的因素諸如最新的公開信息,歷史的走勢,某人打聽到的小道消息等等都只是影響其心理的多種因素之一罷了。進而,一個股票乃至一個證券市場的趨勢就是有所有的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及其發展而決定和推動的。因而進一步的可以認定證券市場和其他市場上往往存在著情緒周期,《洛杉磯時報》曾載文將其總結為輕視、謹慎、自信、深信、安心、關注和投降7 個過程。這7個過程構成了一輪資產價格的完整波動過程。
股價是對股市總體心理狀態的客觀反應,任何一個時點上的股價走勢發展,向上或是向下,都是由過去發生的事件和將要發生的事件共同造成的。過去的事件譜寫出了過去的K 線走勢,過去的K 走勢或者說是過去發生的事件決定了某一時刻市場參與者的總體心理和財務狀態。而這決定了未來基本面和消息面發生變化時參與者的反映,每個投資者的反應總合則決定了未來股市的走勢。因此,同一事件發生在不同的時間,在不同的市場,面對市場中投資者的不同原有心理狀態時,結果會完全不同的。比如提升存款準備金,在牛市瘋狂時,存款準備金率的提升會被認為是利空兌現,股市會更加的上揚,這在2007年的中國股市屢次可見。
三、非理性在股市上升中的表現
非理性因素發生在股市波動的每一個階段,具體來說,在一個周期的開始,股市在經歷一段長期的調整之后,股票價格的處于歷史低位,而此時經濟基本面開始好轉,股價開始處于上升的初級階段,顯然此時股價合理甚至是低估,基本面開始向好的方面發展,至少是最壞的情形已經過去,此時從長期而言應該是很好的購入股票的時機,但大多數的投資者在熊市的慘跌中已經心有余悸,根據卡尼曼的回憶效用理論,此時投資者對于上一資產價格周期期末的暴跌經歷具有強烈的回憶效應,恐懼造成了投資者的悲觀情緒,難以對當前的市場有準確客觀的分析,當利好的趨勢不斷顯現之時,股價反而波瀾不驚,多以小的震蕩為主,這可以用行為金融學中的“反應不足”和“隔離效應”來解釋,“反應不足”又可稱為“保守主義”其表現形式有兩點:一是人們習慣于對不確定的事物先設定一個初值,然后根據信息的反饋對這一初值進行修正,而前期的下跌走勢就在此形成了一個悲觀的初值;二是人們總有對信息進行篩選的本能,對新信息進行選擇性識別,對有利于保持原有觀點的信息加以重點確認。以上兩點使得當基本面開始改變時人們的反應滯后。
“隔離效應”,即人們總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或預期徹底實現時再做出決策的傾向,也使得一輪資產價格上升行情在初期總是緩慢而猶豫,唯有在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徘徊后,人們才能從“輕視”和“謹慎”轉變為“自信”的狀態,慢慢地才會有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進入市場,股市成交量不斷增加。
當資產價格上升波段發展到后期,此時資產的價格已遠沒有原先那么有吸引力了,甚至已經遠遠高于其價值,但上升的趨勢,使得“過度自信”現象很容易發生。人們經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機會,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運氣和機會在其中的作用。當行情發展到高潮階段,市場上總是樂觀的情緒蔓延,長期的上漲行情使得參與者的自信不斷得到正強化,因而操作上更加的主觀和激進。同時長期高揚的股價會讓人產生價格偏移,產生對當前股價的認同的傾向。信息竄流和“羊群效應”現象使得在一輪行情末期的投資者總體的樂觀情緒很難被扭轉,人們通過相互間的循環反應刺激,情緒逐漸高漲。于是人們很難想象股價會突然的暴跌,即使有所下跌,由于見過更高的價格,而認為其實也在歷史高位的價格很便宜,而大舉買入,當有很多人這么做時,群體的非理性就產生了,這就是股價在達到通常的估值上限后還會波浪式上升的原因。
四、非理性在股市下跌中的表現
當一個周期進入下跌階段時基本面開始變化,人們過于樂觀的預期被突然打破,股市開始下跌,同樣的由于之前股市上漲時期,許多利空的因素出現以后并未改變股市上揚的趨勢,人們產生了僥幸心理,在“保守主義”配合下,往往不會去考
慮量變到質變的可能。在經過長期的牛市行情后人們會產生“賭場資金效應”,賭場資金效應是指在賭博產生收益效應后,人們傾向于接受以前不接受的賭博,再次的賭博后失敗所產生的痛苦往往較小,因為損失被前期的收益緩沖了。因此繼續投資的沖動不會立即消除。對于新近的頭寸帶來的損失,也會因為“后悔厭惡”而不會隨基本面的改變而輕易賣出。以上種種人們心理上產生的作用使得總會產生這樣的一種情形,即雖然股價已脫離價值,趨勢似乎也已轉變,但在股市的一波大回調之后總會有一波有規模的反彈,幾乎每次的股市逆轉的形態總是以M頭出現。
伴隨著股市下行的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市場絕非原先認為的那么樂觀,阻礙經濟發展中的負面因素開始不斷出現。當到了在下跌的后期,長期的下跌使得人們產生了趨勢持續的預期,使得即使股價在下跌之后突顯出了價值,但場外資金依然不敢進入,同時籌碼持有者由于巨大的賬面虧損,對股價的定位產生巨大的改變,用驚弓之鳥來形容比較貼切,當股價由于抄底資金的介入而有所回升時,成本較低的投資者傾向于在略有虧損時出局,而不會在意此時股價是否匹配股票的價值,長期的下跌同樣的改變了人們的思維定式,“保守主義”在此再次發揮效應,隨著股價的上升,不斷有接近其成本區的投資者選擇拋售,反彈很快就被無法控制的拋盤鎮壓下去了。這也是下跌時會出現波浪式下跌,高點越來越低,低點也越來越低的原因。
在下跌的趨勢之中,慢慢地人們開始認為下跌時常態而上漲只是偶然,市場的總體悲觀情緒又會通過“羊群效應”在群體中的投資者間進一步加強,這就造成了嚴重的惜買現象,造成資產價格啟穩的困難。此時絕大多數的人都開始從“安心”,“關注”轉變為“投降”。
市場的大底是由長線的價值投資者造就的,唯有當有較大的一批資金開始不在乎短期的波動而進入股市時才可能結束綿綿的下跌趨勢。一個特定市場中堅定地價值投資者的數量是不確定的和難以估計的,并且只有這批價值觀相同的人在較集中的時點上共同進入股市,才能對趨勢產生作用,這就造成了大盤暴跌時的下跌幅度和節奏難以估計。在一個趨勢投資盛行的市場,在長期下跌之后,很少有人會脫離“羊群”敢于逆勢而為,其結果就是股市往往會下跌到一個離譜的點位。如格雷厄姆1929 年美國股市泡沫破滅后在1931年抄底,結果破產。費雪已經預見29年股市泡沫破滅,但是還是買入自認為是便宜的股票,結果幾天之中損失了幾百萬美元。股神巴菲特也曾在買入股票后賬面損失達到50%。他們都是著名的投資家,但在非理性面前,任何理性分析都難以預測非理性造成的沖擊和波動。
五、結論
非理性是人類難以克服的弱點,個體的非理性的累加造成了整體市場的非理性波動,貪婪與恐懼的存在使得價格和價值會產生巨大的偏差,而具體時代背景,人文環境等的不同造成了市場總體心理狀態的不同,故而對于即便相似的基本面市場總體的反映也不盡相同。流行的技術分析就其根本是對過去發生事件的統計總結,并試圖通過概率指導投資。但參與者在不斷變化,參與者的數量和市場中交易的股票也在不斷變化,此外不同股票可能吸引不同的具有特定行為特征的投資者,這使得在另一個股票上的數據分析變得鈍化。資本市場是由無數投資者和投機者共同構成的博弈場所,因而對于資本市場脫離基本面因素的非理性波動唯有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來研究和審視。行為金融學無法精確地為投資預測價格的波動和走勢,但卻可以在分析投資者心理和大眾預期的基礎上來研判資產價格波動的發展階段。從投資的戰略角度來把握一輪行情的發展,發現機會,規避風險。
一、金融危機下金融監管缺失分析
1.對次貸過程監管缺失。通過住房貸款經紀人的推銷,房貸銀行(MortgageBank)的信用審查和審批,一筆住房貸款往往就這樣完成了。但是本應在此過程中發揮指引作用的美國金融監管當局并沒有對次級貸款的發放機構、發放標準進行監管,危機發生前,依然沒有對其引起高度的重視,因此美國金融監管當局對次貸過程的監管存在缺失。
2.二級市場監管缺失。商業銀行通常會把貸款賣給證券公司和投資銀行,而后者通常會利用一些金融工具把這些資產重新打包,變成以貸款的債權做擔保的證券,然后把這種已經放大了收益的金融產品賣給相關的投資機構,從中或許手續費等收益。在這種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由于杠桿作用,使得資產的實際價值已經被防范,而同時由于資產證券化的過程是較為復雜,就進一步掩蓋了其真實的風險信息,并將這種帶到了市場中,而美國的金融監管機構對于這種金融產品創新和衍生品的泛濫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也沒有對其進行干涉,同時由于金融衍生品的信息公布是不需要在資產負債表中顯示,因此監管當局也無法得到準確的產品信息。
3.信用評級公司監管缺失。從金融危機的發展過程來看,信用評級機構也成為了推手,危機前,其把大部分的次級住房貸款都給予很高的評級級別,而其后又迅速降低所有次級貸款的評級,加劇了市場的恐慌,存在著“利益相反”的問題,這嚴重影響了信用評級的“公正性和嚴正性”。
二、金融危機后美國、英國金融監管改革方案分析
1.美國“傘+雙峰”式改革的制度分析。金融危機后,美國政府也對金融監管體系進行了改革,此次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最終模式是在“傘”的基礎上吸收了“雙峰”的結構特點。新的監管體系具備了以下三個職能:一是從穩定整個金融市場出發進行的市場穩定監管;二是從加強市場規范的審慎金融監管;三是從投資雙方出發的商業行為監管。在這其中,市場穩定監管者(美聯儲)充當“傘+雙峰”的“傘骨”,兩個監管機構充當“雙峰”來執行目標型監管職能。
2.英國的金融監管政策改革分析。為了修改完善現行金融管理體系,英國了《反思全球銀行系統危機,重建國際監管體系》的報告,大膽地提出了全球金融監管系統重建建議。報告主要提出了如下建議:(1)加強國際協作以增強跨境監管的效率。(2)提高針對大型企業的監管標準。(3)提高跨國企業集團的監管效率。(4)重建國際監管體系。金融監管局為了解決國際監管準則的制定者和監管機構監管效率的差異和跨境監管力度的差距,希望通過在早期預警系統(EWS)、執行已達成的國際監管標準、國際協作監管、危機管理四個獨立而相互關聯的領域的國際協力合作來推動國際監管體制的重建。(5)國際分支和準入。
三、后危機時代美英經驗對我國金融監管創新的啟示
1.大力推進功能監管模式。當前,我國“一行二會”的監管制度盡管為我國金融市場監管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也顯示出其固有的一些不足。在混業經營的時代,金融機構之間的界限也沒有那么清晰,以往由由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對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外匯市場分類監管的模式已經不適合,要實現在混業經營模式下有效的金融監管,就必須大力推動當前金融監管模式改革,逐步把適用于混業經營的功能監管模式推出,從而更能有效防范風險,實現金融安全。
2.加強對系統性風險的防范。盡管我國金融市場還沒呈現出系統性分析,但隨著我國經濟的加速發展,系統性風險是存在的。因此,在金融監管的過程中,要對風險有充足的認識,并建立系統性風險的方法體系,時刻關注宏觀經濟政策、金融市場利率變化等預兆風險的因素變化,從而能夠對風險有足夠的防范措施。
3.推動國際間金融監管交流與合作。隨著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我國與國外金融金融市場的聯系也原來越緊,因此就必須要我國金融監管機構及時推動與國外監管當局及國際組織的合作與交流,不斷學習和吸收好的監管經驗,使我國金融監管實踐與國際標準接軌,從而在國內建立有效的金融監管體系。
模型、變量與數據
為了檢驗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和環境下政府能力和金融發展之家的關系,變量的定義和與測定現有的研究中,一般用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額或者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額來測度經濟增長狀況,但是單純用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額難以反映區域內生產效率的增長情況,因此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額來測度生產效率的更為合適,為了消除通貨膨脹的影響,用1978年作為基年的CPI數值進行調整,模型中用本年的GDP對數減去上年的GDP對數進行測量。區域金融發展指數的測度指標主要參考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關率測度方法,用各地區本年度的存貸款總量與本地區當年的GDP的比值加以衡量,政府干預經濟能力的指數測定用各個地區當年的財政支出水平與當年的GDP的比值加以衡量。對于控制變量的選取主要參考柯布-道格拉斯生產方程,在人力資本總量和資本投入增加總量上進行測度。因為各個地區的人口具有流動性,特別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所以用各個地區的教育投入來指代人力資本的增加額更為合適。另外在控制變量中還要加上區域勞動力人口的變動情況。在外部資本流入上,因為缺少各個地區利用國內外部資金的數據,因此只能用各個地區歷年實際利用外資情況加以計量。數據來源本文重點考察區域金融因素和政府因素在不同區域發展階段和不同類型經濟體中所起作用,因此選擇河南省18個直轄市的面板數據作為分析樣本,考慮到區域經濟的組團式發展,以2004-2010年數據作為時間節點。因為不同時間段的樣本數據采集中存在著單位的不一致,所以本文統一了不同年度數據的單位值。外資投入以美元計價,為了能在分析中與人民幣的計價方式一致,用各個年度美元兌換人民幣的中間價對外資投入量值進行換算。并且按照價格指數對歷年的數據進行了換算,以保證比較的真實性。
實證結果與分析
隨機效應估計是假設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效應不隨個體和時間變化,無法觀測到的地區效應構成的殘差隨機分布,與解釋變量嚴格不相關,因此將模型看成有隨機截距項的回歸方程,使用廣義最小二乘法解決誤差項中的序列相關問題。是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則依賴hausman檢驗統計,如果統計結果在10%的置信水平下顯著,則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否則選擇隨機效應模型。為了減少變量的內生性導致的估計誤差,需要選取若干工具變量來減少隨機擾動項和解釋變量的相關性,所以采用的估計方法為兩階段最小二乘法(TSLS)。為了預防模型中可能存在異方差,需要用面板數據的加權最小二乘法進行估計。估計結果顯示,添加工具變量后的估計結果與未添加工具變量之前估計結果差別不大,表明原估計結果較為穩健。通過對估計結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根據方程1的估計結果表明,區域金融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短期推動作用為負值,長期作用可能為正值。這說明目前區域金融對經濟的推動力作用不顯著,也可以認為區域金融的發展不僅沒有推動地方經濟的增長,并且還引起了資金的外流,這與地方推動區域金融深化的目標背道而馳。金融發展和地方能力的交叉項指標為正值,但是估計的回歸系數很小,這表明政府對金融機構的存貸款行為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但是這種影響力對區域經濟增長所起的作用非常微弱。在控制變量中,雖然所有的控制變量的估計結果都顯著,但是還是可以看出,勞動力變量對經濟增長的推動更為重要,這也反映了區域經濟增長還是依靠生產要素投入的粗放生產特征。在截距項中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城市中,除了濟源和開封,其余的截距項都為正值,表明此經濟區的大部分城市區域金融的發展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增長,而且效果較為顯著。豫北經濟區城市中,截距項也為正值,但是回歸系數較小,說明區域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不強。豫西和豫西南經濟區中,三門峽的截距項為正值,但是南陽為負值,說明此經濟區的內部差異較大,區域內部城市的經濟聯系不強。但是黃淮經濟區的所有城市截距項均為負值,而且效果較為顯著,說明此區域金融的發展不僅沒有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而且造成了區域資金的流出,抑制了區域經濟增長。(2)根據方程2的估計結果表明,總體上地方政府對區域經濟的控制力增強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不明顯,回歸的結果結果既不顯著,回歸系數的量值也很小,這說明區域經濟增長總體上還是市場經濟作用的結果,強勢政府對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有限。但是政府能力和金融發展的交叉項為負值,而且檢驗結果顯著,這表明政府對金融機構的行為還是施加了一定的控制,而且對區域經濟增長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控制變量回歸參數與方程1的結果相差不大,進一步表明區域經濟增長的粗放性質和有限開放的特征。截距項中,中原城市群城市中,除了濟源和開封,其余城市的截距項都為正值,而且系數較大,表明政府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力較強,而且政府掌控區域經濟資源的能力也較強。豫北經濟區所有城市的截距項都為正值,但是數值較小,表明政府在區域經濟增長中所起作用較弱。豫西和豫西南經濟區中兩個城市的截距項差異較大,表明此經濟區個體差異較大,內部聯系不強。黃淮經濟區中所有城市的截距項都為負值,說明此區域政府過于強勢抑制了經濟增長的動力。(3)根據方程3的回歸結果表明,短期內金融發展水平和政府控制經濟的能力都不能顯著的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不僅如此,還有可能會抑制經濟增長的潛力,這說明區域經濟的增長會受到區域金融發展和政府干預經濟能力的共同影響,結合方程1和方程2的回歸結果,可以表明政府對區域金融的發展具有顯著的影響,同時區域金融的發展對政府能力也有顯著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是負面的。
結論與政策建議
如果要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不同的發展階段應當采用不同的措施。(1)在地方經濟發展滯后的階段,盲目的推動地方金融水平的發展,不僅不能提高地方的經濟增長,而且可能會引起區域資金的外流,因此經濟發展落后應當根據本地實際決定自己的金融發展政策,重點是提高本地區投融資水平,暢通本地區的投融資渠道,優化投融資環境,而不是追求本地區金融機構的數量指標,并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推動本地區的金融深化水平。對于經濟發達地區,區域金融發展水平應當繼續深化,因為區域經濟的增長更多的依靠區域金融產品數量的增長。(2)政府干預經濟的能力也要隨著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進行相應的調整。在經濟發展滯后階段,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干預將會影響經濟的增長,此時的經濟發展更對的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來推動。但隨著經濟的增長,地方政府應當逐漸提升自身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力,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將會起到更大的作用。(3)應當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特別是對區域性金融機構及地方政府控制的融資平臺嚴格控制,杜絕地方政府對區域金融政策的干預,同時也要控制區域金融機構對地方政府的脅迫和綁架。在地方經濟發展的不同方面,金融機構和政府起著不同作用,提供不同的產品,才能更好的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4)區域經濟的增長要更多的依靠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及技術水平的提升,繼續擴大外部資金的引入并由此形成技術的溢出,提升區域自身的技術創新水平。繼續加大區域的教育投入,提高區域的人力資本水平,特別要注意根據區域經濟的發展特點實施不同的教育投入方式。
《金融規劃》中“雙中心”的打造,發揮金融資源集聚功能,側重于資金的來源層面,而《海洋經濟規劃》預示著海洋經濟建設需要大量資金,解決了資金的去向問題。兩者合力對接,就是要構筑浙江大量資本,尤其是民間資金向海洋經濟傾斜的渠道和路徑。這種發展的舉措上的交點為浙江金融業支持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切實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浙江金融發展與海洋經濟發展的時間相一致“十二五”時期是浙江經濟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有望突破1萬美元大關。屆時,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將迎來全面轉型和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督鹑谝巹潯访鞔_指出,其規劃的時間范圍是“十二五”期間,其總體目標、具體目標的節點都在“十二五”末,戰略任務的時間范圍也定格于“十二五”期間。而《海洋經濟規劃》指出,“規劃期為2011—2020年,重點為“十二五”時期”,具體表現為在發展目標層面,重點規劃的是到2015年主要發展目標,包括海洋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港航服務水平大幅提高、海洋經濟轉型升級成效顯著、海洋科教文化全國領先以及海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等方面,涉及到具體量化指標多達11個,而2020年的量化指標僅為3個。
由此可見,兩個規劃總體上在時間維度是銜接一致的,而這一時間又與浙江經濟總體上轉型的關鍵時期相一致。這種時間上的一致性為浙江地方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展在政策支持和引導以及金融業總量調控和結構優化在動態最優和統籌管理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浙江金融發展與海洋經濟發展的空間有疊合《金融規劃》明確指出戰略重點是“兩個中心,三極空間,六大平臺”,其中“三極空間”具體是指構建起以杭州、寧波、溫州三個區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為增長極,打造臺州、紹興、嘉興和義烏等若干金融特色城市為亮點,重點培育一批金融創新示范縣(區)為支撐,推進其他地區加快發展的浙江省多層次金融空間布局?!逗Q蠼洕巹潯访鞔_指出要構建“一核兩翼三圈九區多島”的海洋經濟總體發展格局。即要加快寧波-舟山港海域、海島及其依托城市的核心區建設,盡快提升環杭州灣產業帶及其近岸海域為北翼和以溫州、臺州沿海產業帶及其近岸海域為南翼的兩翼發展水平,并做強杭州、寧波、溫州這三大沿海都市圈。同時還將在整合提升現有沿海和海島產業園區基礎上,重點建設杭州、寧波、嘉興、紹興、舟山、臺州、溫州等九大產業集聚區,并重點推進舟山本島、岱山、泗礁、玉環、洞頭、梅山等重要海島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杭州、寧波、溫州作為“三極空間”或“三大沿海都市圈”完全一致,嘉興、紹興、臺州作為重要城市在兩個規劃里也都被提及。除了內部區域疊合,兩個規劃還在接軌“長三角”等外部對接區域也有共同的觸點??梢?兩個規劃在空間布局上有相當比例的重合交匯,這就為浙江金融業支持海洋經濟發展在金融資源的空間集聚層面提供了平臺和基礎。3五大舉措、三大保障:護航經濟金融協調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的約束下,資金總量的投入并不是越大越好,尤其是信貸規??偭康耐度胄枰幸粋€統觀全局的規劃。為此,要統籌規劃,合理調控社會融資規??偭?支持浙江海洋經濟持續科學發展。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結構要優化浙江地方金融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間接融資規模大、效益好,直接融資相對弱勢;銀行業發展強勢,非銀行業,尤其是小金融機構、類金融結構發展相對滯后。因此,抓住海洋經濟發展的契機,切合海洋經濟的特點,鼓勵發展直接融資和非銀行尤其是創新型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優化浙江金融業整體的結構。為此,要加強研究,區分海洋金融與大陸金融的差異性,利用發展海洋經濟的契機,優化浙江金融結構,提升金融發展水平。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展業務要創新在發達經濟體,與海洋經濟相關的金融業務十分廣泛,因此需要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積極發展船舶融資、航運融資、物流金融、海上保險、航運保險與再保險、航運資金匯兌與結算等航運金融服務。為此,要大膽創新,尤其是要創新非銀行業務,構建海洋金融、航運金融和與臨港大工業配套的口岸金融服務等現代海洋金融服務體系。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展風險要監控海洋經濟的發展具有投資規模較大、不確定性高的特點。一方面資金投入量十分巨大,對區域流動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另一方面伴隨著金融創新,資金集聚和流動方式、渠道可能較以往有較大程度的差異,可能會在特定試點和局部區域集聚金融風險,這對浙江區域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為此要協調監管,建立政府監管當局、行業自律和內部風控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同時也要創新監管方式,及時預警金融風險。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展資源要整合在經典的經濟金融互動關系中,金融的發展有兩種基本動力,一種是需求拉動,一種是供給推動。一方面海洋經濟的發展顯然對浙江地方金融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體現了需求拉動,另一方面,在發展海洋經濟戰略的過程中,地方政府扮演了積極引導和推動的角色,在金融支持領域也積極推動。因此,地方金融與海洋經濟協調發展需要需求拉動和供給推動兩種力量合力的合力推動。
為此,要整合金融資源,發揮市場的基礎作用,同時也要加大政府引導力度,合力推進海洋經濟發展。浙江金融業與海洋經濟協調發展的保障體系金融與海洋經濟協調發展需要政策大力支持一是在宏觀層面的統籌發展上需要政府協調兼顧,在保證資金支持的同時,也要防止一哄而上,重復建設;二是在總體的優惠政策的制定、實施層面,通過制定相關實施細則,對金融支持海洋經濟建設要有傾斜;三是在具體的業務層面加大支持力度,例如對設立海洋經濟產業基金、政策性海洋保險等予以積極的財政稅收支持。金融與海洋經濟協調發展需要體制不斷創新一是要創新金融準入和管理體制,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要素配置上的作用,適當放寬民間資本準入的條件,引導民間資本支持海洋經濟建設;二是創新金融業務監管體制,監管部門對于適應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型金融業務要密切跟蹤,同時也要借鑒西方發達經濟體的監管經驗,三是創新金融運行體制,尤其是現代金融在業務多元化、國際化的趨勢下,通過搭建信息平臺和綜合服務平臺,提高金融運行效率。金融與海洋經濟協調發展需要人才培養引進一是要建立立體化的金融人才培養體系,包括高端人才,一般管理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大力開展系統性、國際化的金融管理和專業人才培養機制;二是健全金融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機制,創新金融人才引進政策和模式,大力引進各類金融高端人才服務于浙江金融業;三是搭建金融人才合作交流平臺,尤其是要與海洋經濟和海洋金融高端的國家和地區加強合作交流,培養和引進既懂金融、又懂海洋經濟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