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公共管理學論文

公共管理學論文

時間:2022-03-13 11:07: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公共管理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公共管理學論文

公共管理學論文:我國公共管理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初探

我國公共管理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初探

“肇始于伍德諾·威爾遜的古典行政學理論、密魯布諾克會議之后的新公共行政理念以及20世紀80年代后期新公共管理主義,共同構成了公共管理理論發展的軌跡,從而引發全球范圍的公共管理研究與改革。”就其背景而言,這種發展既是以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催生的結晶,也是政治學與管理科學成果全球共享的結果。

公共管理思潮的全球化蔓延并深深影響中國的學術研究。處于轉型期的中國是公共管理實踐和思想相對落后的國家,許多問題的解決都寄希望于公共管理理論的發展和成熟。公共管理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中國的發展方興未艾。中國的行政改革實踐和行政理論的發展,促使大批行政學、管理學方面的專家、學者對公共管理進行研究。但是我們現有的公共管理理論大都在西方歷史經驗基礎上形成,立足于多黨合作的政治體制,運用政治行政二分法和“三權分立”的思想進行的公共改革,其范疇、方法、分析框架在分析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它的解釋力與其存在的困難之間的緊張關系。另外,我國國內沒有統一的研究公共管理角度,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常常從自己的學科角度切入公共管理研究,由于哲學理念、思維方式和知識構成的不同,從而導致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差異,致使公共管理學在中國尚處于“理論引進與紛爭”階段。改革開放以后,西方公共管理理論的大量涌入,受到了學者們的普遍重視,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公共管理學的學科建設。經過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國公共管理學研究取得巨大的歷史性進步,逐步成長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同時縮小了與西方發達國家研究的差距。但總體來看,我國公共管理學的研究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較多問題:

1. 公共管理學研究陷入“西化”誤區

多數學者和研究成果以介紹國外研究現狀與評論國外研究成果為主,或者是試圖按照西方理論框架和基本觀點來解釋中國。我國公共管理學研究自覺不自覺地固化西方經驗,陷入“西化”誤區。在很多情況下是直接用西方話語系統來解釋中國公共管理實踐,理論研究過程充滿了直接移植和加工痕跡。在一份“行政管理學前沿與熱點問題研究綜述”在談到研究薄弱環節時認為,特別是在對國外政府管理經驗的研究方面,一般往往停留在介紹和引進層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對于如何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真正有效實現西方經驗與中國政府管理實踐的結合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

不可否認,引進和吸收是理論發展中必不可少的數量積累階段和創新準備時期。然而,不可忽視的一個基本事實是,西方公共管理理論暗含著一些包括意識形態和基本價值觀的當然前提條件,比如他們認為當然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以及多黨輪流執政的政治體制。這種結果形成其典型的畸形研究范式就是從西方現成的理論出發,依據西方最新流行理論,對照中國公共管理現實,指出實踐中不符合理論之處,把原因歸結為根本體制(暗指難以改變的基本制度)。于是,提出對策和得出結論就必然習慣性地陷入“體制無奈”,造成公共理論研究實踐中無為。盲目的尋找理論根據并生搬硬套的做法是非常有害的,它不僅容易導致學術上的坐享其成消極思想的養成,而且無法結合我們的現實國情,對我們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公共管理模式的建立都是一種誤導。

2. 公共管理學研究缺少實質性知識的增長

公共管理學研究熱衷于理論概念的“時尚”與研究成果表達方式的“語言陌生化”,偏離社會科學研究方向。有學者概括,社會科學領域存在發言最多但水平不一定更高的現象:觀點炒作多理論創新少,應景之作多,知識積累少;學風浮躁者多,治學嚴謹者少。在西方所謂“普世”理論與中國基本“制度現實”之間的矛盾沖突中,我國公共管理學研究出現了兩種傾向:

2.1西方公共管理學研究成果的盲目引進

我國過于追求理論時尚,對國外最新流行的公共管理理論采取“夾生飯”引進方式并加入個人喜好,專注于制造一些似是而非概念,以“西化洋化”的姿態出現。首先,表現為對外來知識和歷史知識消化能力不強。知識沒有國界,我國公共管理學科引進大量西方發達國家公共管理理論,彌補了國內這方面知識的空白與不足,非常必要。但其中讓人感到消化能力不強,如照抄照搬,很多理論僅停留在移植層面,和我國現實的結合還是兩張皮。

2.2公共管理學研究缺少反思

國內學界受到西方公共管理研究各種范式爭論的強烈影響,具有不同學術背景的專家學者常常從自己原來的學科角度切入公共管理學的研究,呈現出完全相同的理論觀點但卻各自表述的狀態,看似百家爭鳴,實則原地踏步,理論對話與爭論陷入缺乏反思的“自說自話”境地。西方公共管理學的發展史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爭論,正是在爭論的過程中,西方的公共管理學在逐漸的意識到自己在知識發展上存在的問題,并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地完善和改進研究,逐漸確立起自己的“身份”和學科地位,實現公共管理知識的有效增長。相比之下,我國的公共管理研究缺少必要的“聲音”與“反思’。

3. 公共管理學缺乏本土化問題研究

“公共管理學的本土化(或中國化)是指把產生于國外的公共管理學與我國的現實國情和公共管理的具體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進行理論及理論體系的創造性轉化,使其從概念工具到知識范式、從精神底蘊到具體方法,均符合我國公共管理實踐的客觀要求,符合中國人的思維習慣、認知方式、心理特征、交往行為、價值取向、情感訴求等,以便能夠最充分地體現和適應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公共管理學本土化研究,最核心本質的問題在于構建中國自己的公共管理理論。

因此,公共管理的機制主要不是政府的權威,而是合作網絡的權威。對于經濟和社會組織發展水平都較高的國家來說,這可能是一種具有歷史性突破的公共管理創新模式,而中國的現實顯然與此相去甚遠。還有如廢除科層制、實行扁平化的組織結構改革等主張也是如此。長期習慣于奉行西方“經典”理論,忽視了中國公共管理學最應有的對中國許多具體問題的研究。例如,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未曾有過的具體制度,毫無經驗可循,立足本土化研究才具有真正的價值意義。“中國理論界對于公共管理理論的研究成果已非常豐富。但是,關注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的公共管理研究卻仍處于起步階段。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性決定了有關民族自治地方的公共管理有許多不同于一般公共管理的特色。因此,需要有特殊的公共管理理論來為之服務,需要將公共管理的理論民族化”。再如,“領導者”難題。在任何公共管理改革運動中,領導者的作用都是至關重要的。他們的政治決斷力和能力決定著改革的命運,中國也不例外。但是,中國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公共部門的領導者是任命的,并且沒有嚴格執行任期制,變動較快。這一方面導致了諸多改革因為領導人的變動而終止,另一方面也使得新到任的領導人為了獲得任命部門的注意,突出自己的不同,頻繁地以“創新”的名義做出各種決定舉措。因此,公共管理改革也受困于“政績工程”之累。即使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改革強人”也會遇到“人走政息”的難題,也必須面對“過激”的改革措施,遭遇到公共管理部門內部既得利益的阻撓。

總之,借鑒西方國家理論的研究成果過多,結合我國具體國情進行本土化研究的文獻越少,對我國“真實世界的公共問題”的深入研究就越缺乏。

公共管理學論文:案例教學法在公共管理學科中的應用研究

摘要: 公共管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應用性學科,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公共管理人才的質量,而案例教學方法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對公共管理這樣的新興學科發展和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闡釋了案例教學方法的內涵、特征和意義,分析了實施案例教學方法存在的誤區,并在基礎上探討了完善案例教學方法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 公共管理學科案例教學完善

公共管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應用性學科,是培養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高級管理人才的主要陣地之一,其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公共管理人才的質量,而教學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教學方法的運用是否恰當。案例教學方法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在國外近幾年來已被廣泛應用于專業實踐的教育與培訓的諸多領域,如法律、醫學、商學、公共管理、教育,等等。這種教學方法在國內的應用仍然處于初始階段,尤其是對公共管理這樣的新興學科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科學地應用案例教學方法,就成為公共管理學科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案例教學方法的內涵、特征及意義

案例教學的起源可追溯到1910年的美國哈佛大學。如今,在哈佛商學院,所有課程都用到案例教學,學生兩年中要學習400-600個案例;肯尼迪政府學院60%的課程運用案例教學,學生兩年中學習100-140個案例。哈佛的案例教學極為注重啟發、討論與互動,強調把現實問題帶到課堂、把理論變成解決問題的公開討論、把教師的單向講授變為師生之間的教學相長、把個人的思路變為集體的智慧。哈佛大學商學院對“案例教學法”的成功運用和實施,使其成為一種風靡全球的、被認為是代表未來教學方法走向的成功教學模式。特別是在培養應用型、實戰型的管理人才方面,它具有獨到的功能和效果,受到管理界、教學界的重視、支持和歡迎。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課堂講授、案例研究、研討會等九種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分別在知識傳授、分析力培養、態度轉變、人際技巧提高、接受度和知識保留力等六個方面對各國專家做了廣泛調查,結果發現案例研究的教學方法綜合效果名列第一。那么,什么是案例教學方法呢?

關于案例教學方法,美國芝加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小勞倫斯·e.列恩下了一個簡明扼要的定義:“教師們以教學案例為基礎,在課堂中幫助學習者特定教學目的的一整套教學方法和技巧。”與傳統教學的單一講授方式、教師獨自選擇教學內容、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控制等方面不同,案例教學方法具備如下特點:1.教學以討論為基礎;2.學生知道得多,教師的知識并不是權威性的,學生們對自己的學識負責;3.知識和思想在教師與學生之間雙向流動,并在學生中間互相交流;4.通常學生是關注的中心,在論題選擇和討論方式上教師與學生共享控制權,而且教師經常作為輔助人員或資源提供者處于次要地位;5.總的目標是提高和增強學生的評論性的、分析性的思維和概括能力、辯論能力及說服力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

實施案例教學方法對于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公共管理隊伍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首先,案例教學能夠適應公共管理學科教學改革實效化的需要。作為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公共管理學基本理論并不晦澀難懂,難就難在如何權變的應用理論上,只有通過案例分析的方法,才能讓學生明白。所以引入案例教學對我國高校管理教育思想及教學方法的改革發展起到重要的啟發和推動作用。其次,案例教學能夠適應公務員考試與公共管理教育職業化的需要。隨著《公務員法》的頒布與實施,公務員考試與錄用進一步規范化,具有了更強的篩選與鑒別作用。此外,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有較強的進入公共生活的擇業訴求。為了適應這兩方面的需求,以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為契機的教學模式轉變必須關注公務員考試及公共管理專業學生基本職業能力和職業潛能的培養。再次,案例教學能夠促進公共管理學科發展,加強學界與政界的聯系。公共管理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它會隨著公共管理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和更新。透過案例,可以大致了解管理環境的變化趨勢,發現現有理論的薄弱和不足之處,從而推進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和完善。同時,通過學界與政界的交流與合作,既可以提高公共管理教師的實踐能力,又可以提高政府部門人員的理論水平。

二、實施案例教學方法存在的誤區

首先,教師思想認識上存在一定的誤區。有的教師沒有意識到案例教學是在教學觀念和方式上的一次深刻變革,他們認為,“案例”就是“例子”,舉例說明某個知識要點就是案例教學,而沒有真正轉換教學思維,也就不會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更不會使教學效果有明顯的改善。有的教師則認為“案例分析”是一個專門的課程,可以通過開設一門“行政案例學”課程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案例教學是可有可無的,不一定有效。他們認為案例教學無法替代社會實踐,學生們通過交流不成熟的意見不會學到任何東西。

其次,學生思想認識上存在一定的誤區。由于長期的傳統教育模式而形成的被動接受知識的依賴心理的影響,學生對案例教學的適應能力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養成了不愿主動學習、不愿參與討論的惰性。另外,我們在案例教學過程中也發現,學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征等因素都會影響到他們在課堂上的反應。尤其是受我國傳統文化的無形影響,很多學生即便對討論的問題有想法也羞于表達,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案例教學方法的有效實施。

再次,案例收集上存在一定的誤區。目前,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公共管理研究還不深入,我國多數高校的公共管理教學仍然采用老套的“灌輸式”教學,以“兩教(教師、教材)為主體,“耳提面命”式地向學生講授單純的概念和課程邏輯體系,而對案例教學教材的編寫工作滯后,尤其缺乏適用、規范、本土化、針對性強的公共管理類課程的教學案例,影響了案例教學的實際效果。具體而言,在公共管理的案例教學中存在“三多三少”現象,所謂“三多三少”,即:舊案例多,新案例少:第二手案例多,第一手案例少;西方案例多,本土案例少。

三、完善案例教學方法的對策

1.建立和不斷優化案例資源。開展案例教學首先要有足夠的、高質量的案例資源,建立一個各教學單位可以共享的案例庫是一項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因此,我們有必要成立案例搜集制作組,建立具有相應社會性的案例專門研究機構以形成穩定的案例工作隊伍,明確任務,專門負責對外的實際調查,搞好和政府及其他非政府公共組織的關系,以期比較容易地獲得高質量的第一手資料,構建全面而準確的專業案例庫,為公共管理案例教學提供案例源。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請一些公共組織的工作人員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幫助制作案例。這樣,既可以保證公共管理案例的真實性、及時性和指導性,又可以使學生接觸到更加貼近實際的素材。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學習國外的經驗,在全國范圍內整合公共管理的研究人員,形成穩定的力量,組成業務網絡,建立起各研究單位可以共享的公共管理案例庫。比如,美國早在1948年就由紐約卡內友公司資助,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撒拉克斯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等組成了公共行政案例編寫委員會,研究成果由各大學分享。

2.根據課程內容精心選擇教學案例。要有效地開展公共管理案例教學,其前提是要根據課程內容精心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在案例選擇過程中,為確保案例的典型價值,應堅持以下原則:首先,案例的選用要符合教學目的。要充分考慮到案例與理論教學內容的相關性,選取的案例要與教學理論知識相吻合,針對這些知識的重點、難點。比如在“政府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教學中,我國“大部制改革”就十分引人矚目;其次,選取的案例應具有典型性、真實性、時效性、針對性。所選案例必須是反映公共管理實踐某些或某類情形的代表性事例,最好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其內涵具有普遍意義,內容真實可靠,可信度高,通過對其分析可以獲得一般性的知識和技能,從而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比如在“公共危機處理”這一主題下,“911事件”、“抗擊非典”、“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出租車司機罷運”、“農民工上訪”等問題導向明確且較具代表性的個案就很易備受關注,具有典型意義。再次,教學案例應該具有開放性與挑戰性,能夠引發不同的觀點、思考和爭論,能夠對分析者的認知能力和決策能力形成一定的挑戰,使得這些能力經由不斷磨煉而得以加強。

3.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和手段配合案例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案例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就是在高度的擬真性和鮮明的教學目的中,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案例教學不僅在教學理念和方式上與傳統教學不同,而且要求與一定的物質安排相適應。采用現代技術手段配合案例教學必然是未來案例教學的發展趨勢,選用聲像結合的案例,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富于動漫色彩的課件,輔之以適當的背景音樂和短片,能夠創造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還能按超文本、超鏈接方式組織公共行政管理學科知識和公共行政管理教學信息。因而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展有很大幫助,可大大提升課堂的直觀性,讓學生身臨其境、深受啟發。現在國外甚至于已有學校嘗試租用衛星通道,進行遠距離乃至跨洲的案例討論與學習。這預示著,未來的案例教學將是“無縫式”的,案例教學傳統上被劃分為學習者先獨自對案例作分析,繼而以小組和全班的討論這樣一種學習環節的界線將逐漸消失,學習將成為一個連續的過程。

4.加強培訓,提高教師案例教學能力。案例教學是由教師、學生、案例三要素構成的一個動態過程,它要求教師具有很強的專業能力和高超的教學技能,教師教學方法的得當與否,直接關系到案例教學質量的好壞。因此高校應加大投入對教師進行系統的案例教學培訓,提高教師案例教學的能力。首先,教師必須轉換傳統的教學思維方式,發揮“引導者”的作用。所謂教師、學生和案例三者積極互動,就是強調教師以案例為主要素材,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和博大的情懷影響學生,以情帶學,以平等的姿態帶領學生一起進行案例的分析和研討。教師要做導演、主持人、組織者,而不要做演說員、評論員、仲裁員。其次,完善案例研究,加強案例寫作。案例教學法須以高質量的案例研究為基礎,唯此才能真正高效地展現“問題”中所涵的沖突,發掘更多的洞見,更好地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奔巴薩特等方法論學者指出,案例研究要注意的程序是:(1)研究主題與目的的確立;(2)分析單位的設計;(3)單一個案或多個案的研究設計;(4)選擇對象的研究設計;(5)資料研究方法的研究設計。[5]p396再次,借鑒國外做法,積極開展高校與社會公共管理部門的合作,聘請政府部門或公共機構中具有豐富的政府工作實踐經驗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高級管理人員擔任兼職老師,傳授公共管理中的實踐經驗。比如,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品牌教授、“大腕級”骨干教師多數有從政的經歷,有些人擔任過大型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還有一些人擔任過美國總統的經濟、公共政策和國際事務等方面的高級顧問或助理,大多是畢業于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學院等院校。他們從政經驗豐富,社會聲望高,學術功底扎實,影響力大,特別是在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國防與外交等方面見多識廣,研究成果豐富。

5.注重評估,建立案例教學效果測評系統。

課堂案例研討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案例教學的完成。因為與傳統課題教學相比,案例教學中開放式的討論雖然更能激發學生的智能和各種技能,但缺乏客觀的評價依據,增加了教師評估學生知識接受程度的難度。因此,跟蹤研究教學實踐,注重教學評估意見的收集和反饋,建立與案例教學方法配套的教學效果測評系統就顯得非常必要。每次課后,教師應及時召集學生針對本次課堂案例教學進行討論,征求意見和建議,聽取學生對案例教學效果的反映,以便為案例教學的改進奠定良好的基礎。譬如:對學生的負責和鼓勵程度、課堂上的主要觀點和看法的清晰程度、課堂講授與自由討論之間的平衡程度、教師的優缺點、案例及閱讀材料的質量等情況向每個學生分發征求意見表并及時收集整理反饋,督促有關教師做好改進工作,提高案例教學水平。

公共管理學論文: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戰略

摘要:公共管理學科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學科,但是因為發展時間較短,所以還存在許多弊端需要解決。以當前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戰略為基礎,結合近年來的工作經驗,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戰略及戰略應用方式,為日后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學院發展;公共管理;發展戰略

一、引言

公共管理學是一種綜合了政治學、經濟學以及管理學等多種學科理論是一種學科,對公共組織、政府組織等進行研究,明確各組織的學科群體系。國家近年來一直在強調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性,并且還在不斷的強化社會管理創新,對未來的發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下文將對相關問題進行闡述。

二、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戰略闡述

1.內部整合戰略的應用。充分的利用各大學院內部資源,對公共管理學科資源進行高度整合,并發揮出其應有的優勢,促進校內公共管理學科與地區之間公共管理實踐的相互結合,使二者可以深入互動,以此來提升公共管理的影響力。內部整合戰略的內容集中在打破當下校園內部不同學科專業隸屬界限,并對學科資源進行集中處理,全面實現專業整合。將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當成主要的學科集群來看待,結合一些強有力的工作模式,對政策進行調整,并將公共管理學科當成當下學院學科新增長點來看待,集中院內的資源促進其發展。當下學院公共管理學科一般都是集中于多學科基礎之上的一種應用型學科,所以教師必須要對各種力量進行整合,并通過共同承擔的形式,來做好項目研究以及跨學科培養,促進不同學科交叉融合。2.外部聯合戰略的應用。學院方面不但要抓住時代所賦予的各種機會,同時還要盡量多的挖掘各種資源,全面實現外部聯合。外部聯合戰略是一種比較全面的戰略,不僅要政府和其余的部門相互聯合,同時還要構建項目實訓中心,打造實訓基地,讓所有的教師都可以真正的步入到公共服務工作前線中去,提升教師對社會問題的認知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構建理論化的市場服務工作體系,通過各種形式來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學院的科研水平,促進其形成良性循環結構體系。學院方面還要和國外的一些著名院校或者是著名的科研機構相互結合,強化彼此之間的學術交流深度以及合作深度。在院校內部,選擇一些潛力比較大的學生或者是教師,將其送到國外來學習先進的經驗與學員公共管理學科的技巧。3.橫向發展戰略的應用。學院方面不僅要發揮出自身的優勢,同時也應當盡量的做到集思廣益,多吸納來自于社會的資源,促使校方可以真正的做到橫向發展,解決公共管理學科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學院橫向發展戰略包含了社會需求與校內實際需求這兩個方面,要積極的對學院所在地區優勢專業進行申報,并適當的拓寬公共管理學科范圍。4.縱深拓展戰略的應用。縱深拓展戰略是學院發展過程中比較關鍵的一個環節,需要全面綜合社會需求與校內的實際發展情況來開展相關工作。充分利用當下社會學術繁榮與崇尚科學技術的機遇,積極的對各種資源進行協調,并申報公共管理碩士點及MPA,實現縱向拓展,減少來自于外界的威脅。

三、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戰略措施

1.提升學科隊伍綜合素質。所有的組織想要正常發展,都必須要有專業化的團隊,并不斷的提升團隊綜合素質,吸納來自于社會各界的人才,人才也是團隊組織最核心的資源之一,與組織核心競爭力相關聯。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發展離不開高水平的學科隊伍,如果沒有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必然會影響到公共管理學科的正常發展。相關工作人員要盡量的增加投入,利用外部引進結合自身培養的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培養出學科帶頭人,帶領團隊走向專業化。學院與公共管理學院要積極的相應國家公共管理學科相關專家學者的號召,吸納其先進的理念與公共管理方法。盡量為這些專家學者提供優厚的工作條件與待遇,從中尋找學科帶頭人。觀察教職員工,在員工中尋找最具潛力且個人能力比較強的在職教師,將這些教師送到國內外各種公共管理學科研究比較深入,或者是發展比較快的環境中進行培養,使其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為學科帶頭人。從外部引進高水平專家,可以帶動學科發展。讓學院內部的教職人員可以和領域內的專家零距離接觸,學習各種公共管理方面的知識。這種老帶新模式可以讓教師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但是成本比較高,聘請來的專家學者對學院的忠誠度也比較低。學院內部自主培養學科帶頭人,不僅需要耗費的成本比較低,同時這樣的帶頭人自身忠誠度也比較高,便于日后工作的開展。但是自主培養成長速度相對較慢,而且只能實現個人成長,如果教師轉業或者因為其他的原因離開崗位,還會出現師資流失的問題。所以需要將引進來理念和內部培養模式融入到一起,不僅可以帶動公共管理學科高速發展,同時還可以培養一些專業化的人才,營造出更加理想的學術氛圍,全面提升學院公共管理學科吸引力,避免出現師資流失等問題。高校是智力密集型行業之一,高校及相關學科想要正常發展,離不開教師隊伍的支撐,必須要做好教師隊伍培訓工作,才能保證高校的正常發展。教師工作強度比較大,需要承受來自于社會、家長、院方以及學生等諸多方面的壓力,所以心理壓力比較大。如果繼續沿用傳統的激勵方式來對教師進行激勵,而沒有充分考慮到員工需求差別方面的問題,會導致激勵手段出現短暫性缺失。所以要綜合地區文化以及學校教師特點等,構建更加完善的激勵工作機制,言出必行,進而調動學院內教職員公日常工作積極性,帶動教師的工作激情。2.對公共管理學科下的所有專業進行全方位整合。當下許多高校的公共管理學科下屬專業都呈現出分散化的趨勢,嚴重影響了學科的正常發展,所以需要對當下現有的專業隸屬進行整合,將其規劃到公共管理學院旗下。該處理方式優點比較明顯,不僅可以幫助院方對學科進行統一化管理,同時還可以實現充籌兼顧,保證資源配置的合理性。院方可以按照當下國內的實際發展形式,結合院校的實際情況,突出日常工作的重點,并加快相關專業的發展速度,借助專業化的力量來進行全方位推進。將所有隸屬于公共管理學科的專業都整合到一處,便于后期專業資源的利用,還可以強調學科群整體發展優勢,提升發展速度。

四、結語

上文首先從縱深拓展戰略的應用、橫向發展戰略的應用、外部聯合戰略的應用、內部整合戰略的應用四個方面,對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戰略進行了闡述。之后分別從對公共管理學科下的所有專業進行全方位整合、提升學科隊伍綜合素質兩個角度,提出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戰略措施。希望可以為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提供參考,促進相關產業鏈條的不斷完善,提升工作質量。

作者:王宇峰 單位: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公共管理學論文:公共管理學科情景模擬教學分析

摘要:

“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的目的是通過案例教學,讓大學生模擬面對實際問題時的感受,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思維能力。“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是公共管理學科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如何培養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掌握到管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要點,培養學生適應各種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提高學生處理復雜多變的現實問題的能力,這是人們一直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

“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重要性;實施

一、引言

近幾年,培養高校學生的實踐能力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關注,“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教學法,在理論知識和今后的工作實踐中搭建了一座橋梁,即在模擬過程中鞏固了專業知識,又增加了實際操作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的內涵

“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是案例教學法和情景模擬教學法的融合,是一種以教師提供實踐案例,學生對案例進行思考、分析、討論,對案例反應的問題作出判斷和結果,模擬自主解決問題的一種互動式教學方法。教師圍繞某一教學主題,提供一個實踐案例,創設情境并引導學生扮演角色,將整個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情景再現,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設身處地的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三、“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在公共管理學科中應用的重要性

第一,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是以演示法、教授法等為主要教學模式,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學習效率低。“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使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教師主要起到組織、引導的作用,大學生占主導地位,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題,從而可以讓學生高效率的學習知識要點。第二,目前大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嚴重缺乏,“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具有實際模擬性,用真實場景的管理實踐中的一些實例,真實地反映管理實踐活動的規律。也可以培養學生實操技能,增強學生對突變環境的分析能力、應變能力、組織能力,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讓學生更快地融入社會。第三,“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能充分的調動學生學習、運用公共管理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將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索,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習慣:首先,“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在實際教學中實施過程:其一,進行理論知識學習。學習基本的理論知識,是教學中實施“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的關鍵所在。教師應先根據教學目標選取基礎理論知識進行講授,使學生掌握公共管理學科的基礎知識。除此之外,還應學習模擬場景的基本理論知識,這也是在“案例+情景模擬”教學中順利進行的關鍵所以在;其二篩選合適的案例。案例的篩選至關重要。就目前“案例+情景模擬”教學法應用過程中采集案例的途徑比較單一,大部分只能采用國內其他高校教師編寫的案例,不能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現狀針對性的教學。在篩選案例的時候,人們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考慮這個案例能否在現有的教學條件下實施,能否通過情景模擬來達到教師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有就是要考慮到這個案例在最后是否容易進行評估反饋;其三編制方案。在實施“案例+情景模擬”教學中,由于受到課堂現實條件的制約,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設置的場景,要求模擬的情景接近現實。遵循模擬場景的基本原則,設定好時間、參與人數,角色的設計與分工,以及模擬的目的、預期效果等各個環節。在編制方案的時候,應該考慮到學生的自身學習狀況,進行不同的分工,也可以互換角色,鍛煉學生處理不同問題的能力;其四師生共同參與“案例+情景模擬”教學。在情景模擬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教師引導學生研究案情,分析各個角色的作用,同時也要維護好課堂秩序。教師與學生要注重對案例的分析討論,同時要遵守模擬場景應有的程序。參加案例情景模擬的學生要考慮現實眾多因素,進行討論并得出結論。當學生所扮演的角色在模擬過程中出現問題,教師應該立即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如果在模擬過程中出現不同觀點陷入困境時,教師應該及時補充一些專業信息,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待情景模擬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及時評估反思,對在模擬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要加以分析,找出解決的辦法。

四、結束語

總結“案例+情景模擬”教學通過符合教學內容的案例進行場景再現,讓學生通過親身體會來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可以增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做到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為今后走向社會更容易融入工作中打下基礎。

作者:朱輝 單位:安徽廣播電視大學黃山市分校

公共管理學論文:公共管理學課程建設思路改革研究

一、公共管理學精品課程建設現狀

1.國外現狀綜述

公共管理的學科前時期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對西方政府管理的研究,但當時公共管理學是附著于政治學之中沒有獨立出來(薛瀾,2002)。作為公共管理學的開創性文獻,伍德羅?威爾遜(1887)發表的《行政學研究》(TheStudyofAdministration)標志著公共管理學的正式誕生。在百余年的發展與演變歷程中,《公共管理學》作為公共管理學科的專業基礎課,在公共管理學科發展過程中貫穿始終,為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起到了有力的促進作用。國外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已有超過半個多世紀的歷史,源起于1924年美國希拉丘斯大學麥克斯韋爾公民與公共事務學院的成立。隨后,很多國家相繼成立了公共管理學科,公共管理學應運而生,逐漸成長為各國公共部門培養研究生的一門核心課程。美國作為最早開展MPA教育的國家,其MPA教育發展頗為成熟,其他各國在學習、仿效美國MPA教育的基礎上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MPA課程,但公共管理學始終為其核心課程。美國曾對218所MPA教育機構展開調查發現,公共管理學都是作為其最早的核心課程加以設置。由此可以看出,公共管理學作為美國MPA教育的首選核心課程,突顯其在MPA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地位。雖然西方并沒有“精品課程建設”相關說法,但從公共管理學被列為核心課程可以窺見西方國家對公共管理學的重視程度。

2.國內現狀綜述

我國的公共管理學科發展較晚,直到1986年,其前身——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和教育才得以恢復。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原國家教委頒布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設立了管理學門類,下設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學,農林經濟管理學,公共管理學,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學5個一級學科。自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1999年5月第17次會議上正式批準在我國設立公共管理碩士(MPA)學位教育,我國MPA教育已歷經1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2001年國務院首批MPA試點院校為24所,2003年新批MPA培養院校23個,截止2012年,我國已有102所MPA培養單位。《公共管理學》作為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的核心課程,已在所有MPA培養單位開設。與美國相同,《公共管理學》在我國MPA教學中也是首選的核心課程。筆者以“精品課程建設”和“公共管理學”作為主題詞,以中國學術期刊網全文數據庫作為檢索源進行文獻檢索,截止2014年12月30日,檢索到與此主題相關度較高的文獻只有1篇。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現狀,筆者又以“高校精品課程建設”作為主題詞進行檢索,檢索到相關度較高的文獻共有326篇。由此可見,自2003年教育開始建設精品課程以來,學者們對精品課程建設的研究逐年上升,到2010和2011年達到高峰,直到2012年才有所回落。由文獻檢索結果可以看出,精品課程建設的研究成果頗豐,但未達到深入的層次,這些研究大致集中在精品課程內涵、問題等的較為泛泛的基礎性研究上,研究視角較為單一,缺乏去專門課程的研究,由公共管理學精品課程建設的文獻可見一斑。由此,未來我們對精品課程建設的研究趨勢應聚集于對具體課程建設的關注上。

二、公共管理學精品課程建設要素解析

精品課程建設是一個結構嚴謹的系統工程,由若干要素構成。既包括一套適宜的教學方法、追蹤前沿動態的教學內容,一支優良專業的教師隊伍、一本優秀的教材,也包括教學管理建設。

1.教師隊伍建設

精良的教師隊伍是精品課程建設的主體,直接關系到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效果。教師隊伍建設與精品課程建設是相輔相承的。一方面可以通過精品課程建設促進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教學水平高的教師梯隊的形成,并保證這支隊伍成為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主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培養教學名師,不斷提升教學水平,保證精品課程建設順利的、可持續性的、高水平的完成。

2.教學內容建設

教學內容的創新性和前沿性是精品課程建設最突出的特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腳點,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精品課程的教學內容要保證創新性和前沿性,就必須廣泛吸收先進的教學經驗,學習優秀的教學成果。對于MPA學生來說,實踐性的教學內容應予以重視,因為MPA學生更多需要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因此,必須實現理論講授與實踐學習相結合。

3.教學方法與手段建設

恰當的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學內容必須更多依賴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得以體現。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會帶來不同的教學效果,對教學內容的把握也會起到不同的作用。同樣,對于MPA學生而言,教學方法也應更加契合實踐教學內容。案例分析、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和手段應在教學過程中多加以應用,貫穿始終。條件成熟后還可以考慮建立公共管理模擬實驗室進行實訓教學。

4.教材建設

教材是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的知識載體,也是從事教學的基本工具。是支撐和推動著精品課程的基礎和關鍵性環節,它的特色和創新對精品課程建設意義重大,它直接影響到精品課程建設的成敗。故而,我們應該重視精品課程教材的建設,一般來說,一本優秀教材應具有嚴密的理論體系,豐富的實用性,較強的前沿性,同時配以相關的案例,習題庫。5.教學管理建設對精品課程建設進行規范管理對于促進教學工作的整體改進和提高,保證教學質量和課程建設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可通過建立課程建設檔案來實現規范教學管理,課程建設檔案包括課程背景材料、教學團隊總體狀況和結構分析、教學大綱、教材、教學參考資料、課程建設報告,教學研究論文、教學成果與評價等資料。

三、公共管理學精品課程建設思路與改革路徑

課程建設應從前提、核心、特色、關鍵和保障五個方面探索課程的改革和建設。具體而言,前沿化的教學內容是精品課程建設的前提;精良的教師隊伍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創新的實踐教學內容是精品課程建設的特色;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關鍵;規范的教學管理是精品課程建設的保障。為此,我們為課程改革和建設精心準備了改革措施:

1.明確課程定位,精心組織教學內容

(1)選用優秀教材和教輔資料。我們選用在公共管理領域受到廣泛好評、適合MPA學生使用的《公共管理學——一種不同于傳統行政學的研究途徑》(陳振明,人大出版社,2009)一書作為教材。相比其他教材,這本教材設計的討論話題,有利于理論知識和現實問題相結合,啟發學生發散式思維,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同時結合所用教材將西方公共管理學的經典書目列為學生參考書目,并鼓勵學生討論閱讀心得,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2)追蹤學科前沿,展示最近研究成果。教學內容應根據理的相關理論知識與時事變化緊密結合起來。(3)精選和編寫公共管理案例集,理論與案例相得益彰。對于MPA學生而言,公共管理學的案例討論分析在公共管理學課程設計上應占有較大份量,因為MPA學生多為有實踐經驗的實務部門的工作人員,所以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將實際案例嵌入其中,使得兩者相得益彰,既加深了對理論的理解,又升華了對實際案例的分析。

2.加強師資梯隊建設,推進教學改革

(1)組建校內外教學梯隊,完善教師構成。積極組建由理論課教師和實踐課教師組成的教學團隊。本課程組由三名教師組成,一名教授,二名副教授,兩名副教授負責主講教學、輔導教學等作用,教授負責案例研究及案例庫構建。我們將聘請政府實務部門的負責人作為實踐導師,指導課程實踐教學,并逐步建立起實踐教學基地。(2)大力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精品課程建設的教學改革,不是一勞永逸,需要隨著知識的發展而不斷地與時俱進。顯然,作為主導課程教學改革的教師,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是其成功開展的關鍵的因素。”因此,課程團隊應圍繞精品課程建設大膽推進教學改革,不僅保障精品課程建設的順利推進,而且保障教學水平的大幅提高。

3.實踐教學內容、模式與考核的科學化

作為專業的核心課程,注重實踐教學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特色。實踐教學內容豐富,本課程初步設定3學分,48學時,其中實踐課時10學時。(1)實踐教學模式多樣。根據MPA教學特點,需要實施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首先是案例教學。按照公共管理學學科特點及前沿動態,將其劃分為多個專題,以專題為單元進行案例教學。針對不同專題準備不同的案例,案例緊緊圍繞專題內容展開。案例的準備應有針對性地從報刊、互聯網、電視、社會調查、專題研究等不同渠道精心搜集和制作案例,并根據教學實踐的反饋,對案例加以補充、修改和完善,同時要與時俱進的更新案例,強化學生對專題的理論和掌握。案例教學除了案例討論分析的形式外,還輔以情景模擬、角色扮演,視頻播放等,增加案例的生動性、新穎性,同時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性,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和效果。其次是實踐教學基地參觀學習。最后是進行社會調研。(2)實踐教學考核科學。與傳統考試考核不同,MPA公共管理學的考核應將實踐教學環節作為重要一環納入其中。在課程教學考核中,期末理論考試成績只占到總成績的50%,將學生的課堂討論、案例分析作為實踐教學的一部分加以考核,占到總成績的50%。這樣考核的初衷是基于MPA學生的特點而設置的,主要是出于強化實踐教學的考慮。校外課程實踐的成績可通過校內導師、校外導師和學生自主互評三方評價機制,即校內導師占總分的40%,校外導師評價占30%,學生自主與互評占30%。這種考核方法,既考察了學生對基礎理論的理解與把握,又考察了學生對基礎理論的實踐應用能力,同時也檢驗了教師的教學效果,富有成效地促進了課程的教學相長。

4.改進教學方法,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迎接慕課時代的到來

(1)實現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多媒體化。隨著慕課時代的到來,任何人都有機會接觸名校提供的優質教育資源,接近了普通人與名校的距離,因此,可以借鑒慕課優質資源的建設模式,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建設出優質的開放教育資源,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的目標。(2)組織學生進行科研創新活動,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學與科研互為支撐,密不可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組成研究小組進行研究性學習,對公共管理學的前沿知識和案例進行探討和研究,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創新能力。可以通過沙龍形式,研討會形式,學生授課和展示案例的形式,促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多樣化,在參與、討論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尋找研究興趣點和切入點。

5.規范教學管理,搭建課程、專業與學科共同發展的平臺

精品課程建設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通力支持。教學管理涉及課程建設的方方面面,能夠給精品課程建設提供必要的保障,因此,必須對教學管理加以規范,全面推進精品課程建設。這不僅要加強對精品課程建設的動態監控和管理,還要建立切實有效的激勵和評價機制。嚴格申請、評審程序,建立健全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實現監管過程和驗收指標的雙重動態管理,確保課程的精品性和示范性。

作者:郭蕾 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公共管理學論文:公共管理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研究

一、公共管理人才需求與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設置存在趨同現象

目前,黑龍江省本科院校中公共管理學科專業設置存在趨同現象。很多學校公共管理學科相關專業原來都是省內唯一,而隨著高校不斷擴容,開設相同專業的學校開始增多,其課程設置、專業培養目標等都很相似,結果就是雖然學校培養的人才數量增多,但由于各校的培養機制不能充分體現學科背景特色,導致畢業生缺少優勢和競爭力。由于新增專業的師資力量、培養條件等方面存在不足,使得畢業生在理論基礎、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

(二)學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匹配

目前,黑龍江省公共管理學科發展較快,開設公共管理的學校較多,專業設置較為齊全。但從專業對口的角度來看,供給遠遠大于需求,供給與需求不匹配,雖然此分析是針對黑龍江的公共管理畢業生就業情況,但從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映射出全國的情況。

(三)政府、學校、社會之間協同度低

政府的人才發展規劃及政策中對于人才的需求和培養要求是孤立的,與實際社會需求脫節。各級學校在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上也是各自為政,沒有考慮到全省的整體狀況,忽略了與其他學校的溝通,因此導致政府、社會和學校之間的協同度較低。

二、跨部門協同理論對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啟示

跨部門協同分為緊急狀態下的協同和常態管理中的協同,后者是核心所在。跨部門協同強調的是通過部門間的協作提高效率。跨部門協同理念給予公共管理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啟示:

(一)各部門間協調不夠是產生供需矛盾的根源

導致公共管理人才培養在地方政府人才開發規劃、社會需求、學校人才培養方面產生不匹配現象的原因是不同部門的出發點不同,都是圍繞本部門的發展和利益做出各種設計,各部門協調不夠導致供需矛盾。政府應結合地區發展需要擬定人才開發規劃,提出人才培養的數量要求。學校根據學科發展、專業設置以及綜合實力等方面制定招生和培養方案。企事業等用人單位依據年度用人計劃確定用人要求和數量。學生則根據自己的分數以及對學校的喜好程度、錄取的難易程度做出選擇。因此,不同組織間對于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與培養失衡,導致急需人才供不應求,而同時很多畢業生卻找不到工作的尷尬局面。

(二)通過跨部門協同形成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

公共管理類專業的總體培養目標是能夠有效勝任政府部門行政管理工作和非政府部門的公共事務管理工作的人才,因而必須梳理好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關系,做好與政府、社會組織之間的溝通,通過跨部門協同形成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

三、跨部門公共管理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對策

(一)重視協調學科申報與審批的關系

無論是新學科點的設立,還是重點學科的申報,各學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終目的就是讓學校的學科體系更龐大,增強學校的綜合實力。然而,任何學科和專業的建設都需要考慮學校的學科優勢以及社會需求,如果不能進行充分論證,即使通過了學科申報,未來的學科建設和發展也會遇到各種問題。而這不單單是學校一方的責任,學科審批部門不能宏觀把握學科發展的整體趨勢和充分了解社會需求,僅根據一般性的評價標準去設立和論證新學科的申報,應當負有重要責任。從跨部門協同的角度出發,需要處理好學科申報和審批的關系。政府主管部門與學校之間、用人單位與學校之間、社會組織與政府之間要充分協商溝通。對新學科以及專業的設立應充分采納不同部門的意見,在審批程序中要增加社會需求指標的比重,避免學科重復、專業雷同。

(二)處理好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的關系

跨部門協同強調“目標——執行——效果”之間的相互促進。從公共管理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角度來說,就是處理好公共管理人才培養與需求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一切教育和社會資源,為社會各種組織培養和輸送公共管理人才。整合不同層次的學校、機構的培養目標以適應社會人才需求,緊緊圍繞著社會需求調整專業培養方案并有效執行,以達到預期效果。使學校及人才培養機構的專業設置更加科學化,轉變傳統的培養理念,樹立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增強學校之間的協調和溝通,避免因專業設置趨同而帶來的資源利用效率降低。

(三)建立“培養——使用——評價”長效機制

構建“培養——使用——評價”長效機制,建立組織間協同的標準、原則、機制,實現社會對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監督和反饋。通過在社會實踐中有效使用和評價人才來衡量人才培養的質量。建立人才評價機制,就需要學校與社會組織間進行必要的溝通;建立人才使用機制,就需要用人機構與學校間形成順暢的聯系通道,傳遞有效的人才需求和使用信息。

作者:劉西濤 王煒 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公共管理學論文:高校公共管理學科建設重點及方向

[摘要]盡管公共管理學科設置時間不長,但其在高校中的重要性有目共睹。因此,高校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的重點與發展方向成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公共管理學科建設關乎高校的穩固發展,因此,本文對高校公共管理學科的特征以及建設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希望這些建議能對推動公共管理學科的建設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校;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發展方向

自20世紀80年代起,公共管理學科在我國歷經了重建、發展和提升三個時期,且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其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良多。至2001年底,我國具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高校已有132所。2003年底,在北京舉辦的公共事業管理骨干教師培訓班吸引了來自全國150多所高校的200多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骨干教師參加培訓班。隨著時間的流逝,公共管理學科在我國有了新的發展趨勢,但其發展一直以來存在著許多問題,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不僅需要相關人員解決現在已有的問題,還需要其為它的發展提出若干建議。

1公共管理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其一,高校公共管理學科在課程的設置上會有避重就輕,主次不分的短板。調查研究發現,很多高校都只重視公共管理的學科性,而對其專業管理的職業性嚴重忽視,這完全是一種喧賓奪主的行為,不能突出專業特色的課程設置也忽視了獨特的專業性。這種重專業、輕能力的課程設置,致使大多數學生對公共管理的實際操作掌握較少,只是掌握了理論知識。一方面,這種避重就輕的課程設置方式,使公共管理專業的進步和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另一方面,也致使學生因其在校所學的知識與實際操作中所需的知識相矛盾,所以在擇業就業和工作過程中往往處于被制約的境況。更重要的是,這樣沒有特色性和系統性的專業課程設置更不會形成一個符合實際的、有著清晰明確的公共管理發展思路為指導的建設規劃。總的來說,這嚴重阻礙了公共管理學科的建設發展。其二,新興的公共管理學科還不曾被社會大眾廣泛接受,很多畢業的學生在就業中遇到了諸多問題,能力不被認可、行為不被重視也是屢見不鮮的。因其認可度不高,很多高校開設這樣的學科專業都不被大多企業所知曉,其專業內容更是不被了解,好多本專業的學生也面臨著就業困難等問題。再者說,不成熟的專業規范、模糊不清的專業課程設置、專業培養不定向,所導致的結果是學生,學校、社會三方之間互不了解。學生所學知識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無用武之地,學校所培養的人才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在很多企業和用人單位的招聘人才信息中他們沒有招聘公共管理學科專業學生的考慮。此外,在我國很多正在進行事業單位改革的地區,都會采取不再招聘新人的策略來使編制大大縮減,此種策略使那些就業困難、前景不好、又缺乏經驗的公共管理學科的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大大增加。其三,高校公共管理學科師資團隊的教學水平和學術素養需要進一步提高,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為實現教育大眾化的改革目標,高校要招收大量的公共管理學生,因學生數量迅速增多,原本的教師數量短時間內難以適應且根本滿足不了教育發展的需求,教師數量嚴重短缺問題在許多高校都存在。這說明較少的教師要承擔的教學任務是以前的好多倍,無形中加大了教師的壓力,致使教學質量受到了嚴重影響,難以進行創新來促進學科發展。除此之外,公共管理學科教師的基本素養也需要進一步提高。當今時代,很多高校都實行學科帶頭人負責制,其中,很多高校明確提出需要學科帶頭人要更好地進行學科建設工作,特地為此成立了專業人才工作小組。一般情況下,學科帶頭人工作主要是負責執行本學科一些具體的建設工作,例如主持設計本學科的建設發展規劃;負責對學科建設經費進行預算、利用、分配和管理;帶領、指導、培養一些青年教師組建學術團隊;進行學術研討交流活動等。因為學科帶頭人作用重大,并影響著一個學科的發展方向,所以近幾年來公共管理學科帶頭人的培養一直是各大高校十分重視的事情。盡管如此,學科帶頭人依然匱乏,其質量和數量遠遠滿足不了理想的狀態,以至于很多高校不能形成完整的教師梯隊。單從教師本身來說,他們中的很多人都不能及時接受新鮮事物、不懂得融會貫通、思維陳舊老套、創新能力不足、眼界不開闊、不能適應學科的發展要求等眾多問題,在各大高校屢見不鮮,這些問題使高校的公共管理學科建設長期原地踏步,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轉化為生產力。

2高校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的對策以及重點發展的方向

2.1完善高校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的方向

為了實施多方面、多層次發展方略,相關人員應該抓緊時間著手整理和完善公共管理學科專業課程設置。從實際的專業發展方向來說,其可以調整人才培養的規格,為了使公共管理學科積極培養本專業的研究型人才,相關人員可以在減少和控制本科專業規格的條件下,嘗試新模式,如進行公共管理專業本碩連讀。另外,相關人員還應該加強公共管理專業的教學科研管理,狠抓科研,切記不可掉以輕心,應以本校此專業的辦學特色為首要目標,快速建立本專業課程最為完整的題庫。

2.2改進課程設置的策略

一方面,課程框架體系的確定要求高校應根據人才培養的目標進行。筆者之所以覺得在專業課程中應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課程設置為理論知識的總體構架,用來培養廣大學生的政治素養,是因為公共管理學科展示著一定時期或一個國家的最基本的社會意識形態。另一方面,未來社會對公共管理學科人才人文素養的要求是高校現今應該做好的事情之一。高校公共管理學科的課程是為了學生綜合素質穩穩的提升。高校設置的人文素質基礎課程需要以綜合化和系統化為原則,所設定的專業培養目標之一是使學生擁有一個扎實的人文基礎。總的來說,高校應格外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2.3改進師資團隊的策略

師資團隊的結構建設應該引起高校的重視,每一所高校教師團隊的整體質量是由師資團隊的結構進行反應的,學校科研能力以及教學能力都受其影響。師資團隊結構大體上由年齡、職齡、經驗、學歷等幾個部分組成。作為一門剛剛開始發展起來的公共管理學科,師資團隊的結構建設就更應該被重視起來,一成不變的、保持原本的師資團隊結構、不引進新的“源泉”的陳舊模式終究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因此,源源不斷招聘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綜合發展的人才,是高校當前的首要任務之一,只有這樣,師資團隊的結構才會穩定,教師團隊才會被優化,為了適應當今時代的發展要求,高校必須這樣做,同時這也是使公共管理學科師資團隊不合理現狀得到有效改善的方法。高校應該采取定性、定量兩者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對教師進行績效考核。定性考核要求的主要考核內容是教師的品德和教學科研中的優秀表現,主要考核手段是以群眾積極參與和組織謹慎評價來確定的;定量考核要求的考核內容是以教學的業績和水平作為考核標準,其考核依據是指崗位的量化指標。為使高校公共管理專業學科課程設置更有規范性、更加成熟、更加完善、各有不一樣的專業特色,高校可以通過相互派優秀的高年級學生進行交叉培養,然后留校教學、相互派青年教師訪問講學等多種辦法,提高教師的能力,為形成新一批的優秀教師而努力。強化師資力量的辦法不止一種,強化師資培訓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要通過進行“人才引進”、積極地讓許多教師參加各種各樣有意義的學術研討會、專業培訓班以及向許多名牌高校輸送國內優秀的訪問學者等多種途徑,達到本校師資水平顯著提高的目的。另一方面,為了從全方面上提高全國的公共管理學科的教師教學水平,高校可以在校際間開展互相評課活動,多多增強學術交流,積極進行名牌教師、名牌課程、名牌教材的“三名工程”建設,培養出許多高質量、優秀、年輕且有一定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盡快與同類高校、省內高校和非名校三個層面建立起橫向的合作關系,這也是使教學科學研究橫向合作得到增強的重要步驟。促進成立全國分省分類高校專門學科指導委員會分會、一起合作編著相關主要課程的教材、開展科研課題的合作研究等方式,都可以有效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優秀人才,進而使優秀學生培養戰略可以得到很好的實施。此外,使學科專業的師資力量得到充實的方法也不止一種,高校可以選擇從政府部門或事業單位中挑選出一批文化學識水平高、辦事業務能力強、嫻熟掌握公共政策并有扎實理論基礎的領導、事業單位的干部或公務員,主辦專題講座或者是擔任本專業的課程導師。

2.4改進人才培養策略

為了方便在體育、文教、社保、環保等公共事業的行政部門開展管理工作,高校公共管理學科將具有當代管理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素養,具有可以將管理知識融會貫通、熟練應用到實際操作能力中的人才作為培養目標。因此,高校更應該在人才的培養上訓練學生基本的管理技巧和方法,并積極灌輸給學生現代管理學方面的知識。為了提高管理能力,高校應充分利用公共管理的辦法進行計劃、規劃、協調、組織和決策。在人才培養的大方向上,高校應轉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對以前只知道讀書而不注重創新的培養模式進行改變。根據我國的現實情況和社會的實際需求,借鑒國外的公共管理學科專業人才優秀的培養經驗,對專業所包含的知識和范圍,充分積累經驗,結合國情對人才進行培養。在人才培養的途徑上,高校應對人才培養的模式進行創新,使知識和能力相輔相成,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大量豐富的理論知識,提升專業能力也可以為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提供很大的助力。增加實習和實踐課在所有課時安排中的比重,調整原有的教學模式,明確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使學生成為公共管理專業的主動參與者,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靈活的教育模式在當代的中國是有發展前景的。高校應該采用靈活的教育模式,培訓并教育出公共管理領域所需要的綜合型、應用型的中高級專門人才,這也是公共管理學科高等教育的目標。在公共管理學科的課程建設中,運用靈活的教育模式,給在校生提供更多值得珍惜的學習機會、模擬真實的公共管理情景,提供更加方便的培訓途徑和提高自己業務能力的機會,以提供現在社會中真正需要的從事公共管理的工作人員。對所有學生而言,靈活地進行學習應是學習者個人的事情,而不是其他人的責任,學生進行學習行為應該是自己主動去做的事情,而不該是由他人支配去做的被動行為。高校應注重培養學生去主動學習,因此,高校應通過調查、體驗、參與、合作、探究等各種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增強實際的工作能力,在此過程中,還要使其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發現、解決、完善問題,通過虛擬化的實踐,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作者:艾政公 單位:云南經濟管理學院

公共管理學論文: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研究

摘要: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恢復和重建了公共管理學科,經過了差不多30年的建設與發展,該學科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推動了我們國家行政體制的改革,并為空額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和方法。可在公共管理學科不斷發展與完善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比如科學研究方法、學科建設,特別是建立有效的分析研判學科發展出現問題后的解決機制,準確判斷給學科以后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任務,來不斷適應新的環境與挑戰。

關鍵詞:

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研究

在20世紀90年代,公共管理學科在我國國務院學會委員會的調整下,才首次作為一門獨立的一級學科出現在高等學府中。因此,公共管理學科屬于新興學科,下設五個二級學科,分別為教育經濟與管理、行政管理、社會保障、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和土地資源管理。從改革開放至今,公共管理學科以爆炸式的發展速度趕超其他學科,到現階段,公共管理學科在各個不同層次的學校均有開設,學科體系已基本建立起來,并在逐步完善成熟。

一、關于公共管理學科的科學探索問題

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迅速,在保證學科發展的同時,更應加強科學研究,提升學術品質,豐富學科內涵,促進學科發展。第一,從方向上,應將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進一步結合。目前公共管理學科的理論框架是由學界的前輩在借鑒國外先進理論的基礎上,再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初步構建的。因為我國國情與國外不同,而符合我國國情的理論還在發展完善中。對公共管理學科來說,不同的二級專業,研究方向也各不相同。無論哪個專業,都一定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第二,從方法上,應該將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定性研究是本學科基礎,但與此同時應進一步加強定量研究方法在公共管理學科具體探索中的引入、學習和應用。第三,從地域上,應聯系實際,將公共管理理論研究本土化。一方面,應加強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理論建設,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由此可以與別國學者以平等的地位進行學科交流,共同探討在全球范圍內公共管理領域的差異與通性。另一方面,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與別國國情有所區別,所以應扎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出本土化理論。

二、公共管理學科的未來發展方向與主要任務

為培養出21世紀創新型公共管理人才,肩負起國家和社會賦予公共管理學科的使命,我們高等學校公共管理領域應找準目標定位、回應社會發展和人民需求,扛牢學科本土化的責任,切實解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加強科學研究,通過提升科研水平來促進教學質量發展。科學研究是學科建設的內涵所在,是教育質量的根本保證。我們初步建立的一套學科教育體系,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學科支撐平臺。未來學科的發展,應該轉向研究質量和研究水平,創造新理論。為此,需要我們必須規范學術研究,厘清研究方法,理順利于本土化理論創新的基本思路,及時把科學研究的創新內容轉化為教學,使中國的公共管理學發揮引領未來、適應發展需要、挑戰全球競爭的作用。第二,著力加強教學質量,不斷促進教學水平。要突出教學質量這個關鍵,凝心聚力加強教學質量建設,培養出符合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公共管理型人才。高校公共管理專業應調整專業和教學模式,創新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推動教學模式改革發展。現在,國家教育部實施了教學“質量工程”,這位改變公共管理學科教學模式提供了有利契機。我們要積極支持并參與“精品教材”“教學名師”“教學團隊”“精品課”“教學創新實驗區”等活動,加強、推動公共管理學科培訓模式體質增效。第三,學科應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筆者認為,公共管理學科近年來發展勢頭過猛,現有規模與學科實際內涵已存在不相配的為題。所以可以暫緩學科規模建設,根據教育規律及市場需求科學辦學,一面專業失衡,從而引發就業或其他危及社會穩定的問題。第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創新型師資隊伍。學科隊伍建設是學科發展的基本支撐,有一流的師資才有一流的科研和教學。公共管理學科是理論與實踐交叉較為典型的學科,這要求公共管理學科的教師,既要有多元化學科的知識背景,又要有敏銳的實踐洞察力,具有參與、指導學生實踐的能力。

作者:包文濤 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公共管理學論文:公共管理學下現代社會分層分析

摘要:社會分層現象并不是某一時代的產物,人類存在之初它就誕生了,并且它還隨著時代的變化而進化。剛開始的社會分層十分簡單的,有著明顯的特質。而如今,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讓社會分層變得越來越復雜。在公共管理學視野下,研究現代社會分層具有特殊的意義,它將幫助人們理解分層的原因以及分層標準。

關鍵詞:公共管理學現代社會分層研究意義變化

前言

社會分層現象并不是在特定的時期形成的,哪里有人類哪里就會有社會分層,哪怕是世界上最偏僻、最落后、人數最少的部落內部也存在分層現象。“分層”這個詞最早存在于地質學中,但社會學家發現這個詞語很適合用來形容人類社會的差異現象:因社會資源的分配以及占有程度,社會成員以及社會群體之間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差異。比如美國和中國。中美兩國的社會體制以及法律制度有著千差萬別,資源占有也有著很大的差別,因此兩國的層次結構、社會等級秩序等簡直沒有相同點。如今,美國是發達國家,而中國則是發展中國家,這些都體現著社會的不平等,這就是典型的社會分層現象。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把公共管理學和社會現狀結合在一起了,寄希望于用系統科學的理論知識把社會建設的更加美好。

1、社會分層的形成過程

現階段,中國社會的現代社會分層結構已慢慢顯現出來。我國當代的社會分層結構正在向著與現代經濟結構相適應的現代社會階層結構方向靠攏,而且這種結構也已經度過了最容易起伏的階段,逐漸地穩定下來。分析這種機制的形成過程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第一,社會制度和社會文化。社會資源的價值是由社會制度和社會文化來定義的,同一樣的事物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會被賦予不一樣的含義,不同社會制度下的同一事物所包含的價值也不相同,比如中西方的不同價值觀;第二,社會資源的分配。社會資源的分配規則是決定社會群體地位的關鍵因素,比如教育資源的分配。在我國,高考分數線的劃分以及錄取工作一直備受關注,很多人口大省如河南、山東考生和北京上海考生做同樣的試題,錄取分數能相差幾十分。有一個笑話曾嘲諷過這個現象:高考成績出來后,北京考生:“老爸,我考了530,比一本分數線高53分!”“兒子真有出息,走去上海旅游去!”河南考生:“爸,我530,跟一本線差了42分”“真沒出息,別上了,滾去上海打工吧!”上海考生:“爸,我530送我出國吧”“行,去學個工商管理回來幫我吧,今年又從河南招了不少農民工。”雖是笑話,但卻犀利的反映出了資源分配不均所造成的社會不公平現象;第三,社會流動。社會成員或社會群體會受到社會流動的影響,進而主動或被動的到達社會分配的、高低不同的層級位置上去,這就是所謂的“地位準入”機制。社會結構本來就是不公平的,只有消除了“地位差異”才有可能實現公平,才有可能消滅社會分層,但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2、研究現代社會分層的意義所在

“存在即合理。”馬克思揭示了階級產生的根源和階級的本質,這才建立了科學的階級和階層分析方法。他認為社會分工是階級產生和演變的基礎,而生產資料和勞動占有關系則掩蓋了社會分工的原生產基礎地位,共同的生活方式、階級利益和教育程度則成了劃分階級的必要條件。馬克思的階級理論為后輩們的研究提供了有實際意義的參考。韋伯的社會分層理論就是受到了馬克思的階級理論的啟發,隨后帕累托就在《普通社會學總論》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經營階級理論。作為社會學分層研究的先驅們,這三人都提到了研究社會分層的意義。研究現代社會分層學的意義就在于:第一,現代社會分層現象的研究涉及到對社會群體分類的根本問題。分層研究首先關注的就是人們社會地位的不同,造成這些不同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經濟方面;現代社會分層對于中國社會有著不一樣的意義。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非常講究等級制度的社會,封建制度下的王權大于天,人分三六九等。即使現在,中國人還是非常注意級別順序的。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社會結構也有著非常大的變化,社會處于一個相對不是很穩定的狀態,分層問題幾乎涉及到了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社會分層關系著中國社會的未來發展,因此研究現代社會分層現象對于中國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3、公共管理學視野下的現代社會分層有了不一樣的變化

公共管理學對現代社會的分層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社會分層受到社會管理體制的制約,而社會的管理體制又是公共管理體制的一種,這都屬于公共管理學的一部分。在公共管理學的視野下,社會管理體制在制度、組織和機制層面上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創新,具體表現為國人經濟價值觀、教育價值觀等方面的進步:當代國人經濟價值觀的變化。經濟利益是社會分層的根源。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層現象變得越來越嚴重,這引起了國人的重視。為了縮小不同階層之間的差別,人們想方設法地帶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力圖實現全國經濟均衡發展,而且人們不再“重義輕利”,而是盡量做到“義利統籌發展”。人們的經濟價值觀發生了改變,正視并重視金錢的作用,不再過度的“視金錢為糞土”,勤勞致富成為整個社會共同的經濟價值觀;國人教育觀上的改變。封建時代,人們通過科舉考試來實現自身的飛黃騰達,教育過度地被賦予功利的色彩。現如今,人們開始關注教育的實用功能,開始重視素質教育。雖然教育還是被看做改變命運的方式,希望通過教育來改變自身所處的社會地位,但人們已不再執著于通過教育獲得怎樣怎樣的成功,而是開始從提高個人修養和素質的方面來看待教育。“知識改變命運”的教育理念并不過時,人們認為教育就是一種投資,而且是一種十分劃算的投資。受過教育的人和沒有接受教育的人有著很大的差別,個人的談吐和修養都會不一樣。

4、結束語

公共管理學視野下,社會分層結構中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本文主要從公共管理學、現代社會分層、研究意義和變化四個方面展開分析,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作者:胡振忠 單位:河北省委黨校唐山工作站

公共管理學論文:公共管理學科實踐教學創新研究

一、公共管理學科實踐教學內涵界定

(一)公共管理學科內涵界定

公共管理是一項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為實現和維護公共利益整合社會各種力量和資源,依法運用各種手段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活動。作為一門專門研究公共部門活動或公共事務實踐的學科,公共管理學正是一門綜合運用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等知識研究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如何活動以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學科。“單一學科不能解決的復雜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研究能力需要借助相鄰的學科,學科發生交叉與融合,打破了原有的方法和體制的界限,一個新的學科就此孵化,或者由潛學科逐漸演變為顯學科”,公共管理學科由此產生,根據教育部最新專業目錄的規定,公共管理作為一級學科,下設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五個二級學科。公共管理學科力求使學生掌握公共管理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具備較高分析和解決公共管理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旨在為公共部門和公共組織培養和輸送復合型、應用型和創新型高層次專門人才。

(二)公共管理學科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指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按照教學計劃的統一安排,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訓練,以提高實踐能力的各種教學形式的統稱。”公共管理的交叉學科屬性決定了在公共管理學科教學過程中,必須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使課堂教授與課外實踐互為補充,實現各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公共管理學科實踐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實踐操作為重點,通過各種形式的課程范式加強學生專業能力訓練,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公共管理涉及各種行業各種領域的公共事務活動,如以應急管理課程為例,可能涉及水庫安全、交通安全、電網安全等領域,只有根據交叉學科的特有屬性,廣泛開展案例研討、情景模擬、學科競賽、專業實習、暑期實踐、社會調查等活動,才能為學生提供將專業知識運用于實踐活動的平臺,使其在具體實踐中掌握和建構理論知識,深化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和綜合能力。

二、公共管理學科實踐教學的必要性分析

公共管理學跨越多個學科門類,廣泛涉及管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專業知識,涵蓋了文化、體育、民政、環保等眾多領域,學科知識體系龐雜且動態發展,涉獵內容寬泛,從而使得這個學科具有復合性的特質;同時,公共管理學旨在為公共部門和非政府組織培養應用型高層次公共管理人才,公共管理理論來源于實踐,又用于指導實踐,在實踐中深化和建構知識,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在當前社會改革和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以公共管理前沿問題為導向,不斷創新教學內容與形式以迎合時展的要求,培養與時俱進的交叉型綜合人才,又具有時代性的特征。公共管理學科的這些特質決定了實踐教學是公共管理學科教學的重要環節,積極探索實踐教學體系建構,創新多元實踐教學模式,規范實踐教學過程十分必要。

(一)實踐教學順應教育政策的要求

近年來,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對于高校的教學如何與時俱進提出了嚴峻的考驗,高校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摒棄傳統理論教學的思想,實踐教學逐漸被教育界所重視,在教育改革中更加突出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教育部2001年4號文件就明確指出實踐教學的重要意義,指出:“實踐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教育部2007年1號文件中也提出“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建設內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2010-2020年)》中提出“教育改革重點是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同時提出要“加強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基地、課程教材等基本建設”、“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這說明了國家對于實踐教學的重視,實踐教學順應教育政策的要求,也是實現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二)實踐教學適應社會需求的增長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于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服務型政府的建設,社會對于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大,并趨向于向應用型和技能型轉變,因此,公共管理學科必須加快學科建設,創新實踐教學模式,開發教學資源,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能力和水平,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專業人才,更好地滿足社會和時展對于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三)實踐教學促進交叉學科建設的發展

公共管理學科理論教學是基礎和核心,讓學生掌握公共管理基礎理論與公共部門管理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是要將理論用于實踐,實踐教學環節必不可少。面對公共管理學科交叉屬性的知識體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對知識的理性認識,掌握起來會有一定困難,尤其對于行業性的公共事務管理活動。因此,高校必須突出實踐教學的地位,使得學生在實踐教學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聯系實際,在具體的案例操作或社會實踐中形成自己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同時鍛煉其專業技能與創新能力。在公共管理學科教學過程中,整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各環節,將課堂教授與技能訓練有機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知識水平與實踐能力,真正實現學生學用結合從而推動整個學科建設的快速發展。

三、實踐教學中的失范現象

近十年來,公共管理學科發展迅速,學科建設成效顯著。然而,實踐教學在公共管理學科教學中仍然處于薄弱環節,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一些失范現象,制約了公共管理學科的進一步發展。

(一)實踐教學的交叉意識淡薄

“交叉學科研究本質上是借鑒多個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拓展研究領域和視野的思路和方式”,實踐教學交叉意識淡薄主要表現在多學科理念的滯后及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傳統教學觀念突出理論教學的重要地位,認為實踐教學依附于某理論教學而存在,忽視了實踐教學是實現學科交叉的重要平臺。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高校將理論知識學習和掌握的程度作為評估學生在校學習水平的重要標準,考試成績的高低成為衡量學生能力的關鍵因素,從而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難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交叉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制約著了實際教育質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學生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主要體現在重形式輕能力。在目前開展的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等實踐活動中,并未用認真嚴謹的態度去對待。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大多數是靠學校組織,學生很少自己聯系參加實踐活動。同時參與社會實踐的周期普遍較短,有的甚至并未進行任何實踐活動,而僅僅以一篇論文草草了事。另外,在專業實習中也缺乏能動性和創新性,只是機械的完成工作任務,缺乏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反思,難以把理論轉化為綜合實際技能。

(二)實踐教學動力不足

實踐教學動力不足主要包括資金缺乏及制度缺位兩個方面。“教學經費的構成由教學人員經費、課程建設經費、教學設備經費和實驗室建設經費、學生實驗實習經費、教學研究的經費、圖書資料經費共六部分組成。”目前,高校為了提升競爭實力,更側重于對科研經費支出,教學經費更主要目的是維持教學正常進行。在教學投入中,優先保障教學人員經費、課程建設經費及教學研究的經費投入,加之存在經費利用不合理、支出結構失衡等問題,因此,用于實踐教學的經費更加有限,以致對公共管理實驗室建設、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投入資金嚴重缺乏。另外,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及評價機制缺位也是制約實踐教學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在管理制度方面,高校對公共管理學科實踐教學缺乏規范化管理條款,即使制定實踐教學管理制度也存在流于形式的失范現象。同時,由于公共管理實踐教學評價機制不完善,對實踐教學的過程及質量難以進行科學評估,實踐教學過程缺乏有效規制。以上都導致實踐教學動力不足,制約著公共管理學科建設進程。

(三)實踐教學師資薄弱

在公共管理學科實踐教學中,學生是實踐活動的主體,而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因此,公共管理學科教師不僅要掌握交叉性質的多種專業理論知識,更要具備較強的公共管理實踐能力。然而目前,一些教師剛畢業就走上教學崗位,缺乏實踐操作技能和實踐經驗,難以為學生實踐提供有效指導。同時,多數高校未配備公共管理學科實踐教學專職教師,通常是由專業課老師兼任,實踐教學總體師資水平不高,學生缺乏專業化引導。另外,部分教師對于信息化設備運用水平較低,多媒體設備多用來展示課件內容,教學手段較為單一,沒有充分運用豐富的多媒體資源來增強與學生的互動,這就導致教學過程較為枯燥,也難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從實踐教學經費支出角度來看,根據一般高校的經費管理制度,在實踐教學經費支出中,側重于對學生本身的支持而忽視了對教師的支出補貼,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往往會自己付出相對于理論教學更高的經濟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

四、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策略

公共管理學科實踐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失范現象,往往是忽視了學科的交叉屬性,很難實現教學與實踐、多學科知識的銜接,這嚴重制約著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阻礙了整個學科建設的發展。因此,高校必須結合結合院校學科性質和特色,探索公共管理學科實踐教學的最佳途徑,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一)課程交叉科學化

公共管理學科是融合了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等多門學科知識的交叉學科,并且其目標是為政府及非政府組織培養應用型、創新型的高層次公共管理人才。因此,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龐雜的理論知識內容的教學過程較為枯燥,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并且學習質量不高,因而在課程體系中必須加入實踐課程的內容。在課堂理論教學過程中融合案例研討、情景模擬等內容加強與學生互動,讓學生適應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角色轉換;實驗室營造實踐創新氛圍,創造開放活躍的教學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有針對性的開展課外實踐課程,包括認知實習、專業實習及社會實踐等,為學生提供政府或企業實踐平臺,對其進行體驗式訓練,體驗公共管理活動及服務過程,使得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建構知識。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實現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

(二)管理制度規范化

科學化、規范化的管理制度和評價機制是實踐教學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管理制度的建立使得教學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評價機制的完善有利于實現對實踐教學的過程控制,從而保證教學質量。根據學科發展的實際需要制定管理制度,明確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以及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等,提高教師與學生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識;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改變單一理論教學模式,實現理論教學向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轉變。另外,評估機制是對教學成果進行考核和檢驗的重要標準,應包括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和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價。建立教學質量綜合評價體系,改變以考試成績為主的單一評價標準,將考試成績與課外實踐能力納入評價體系之中,對教學成果的評價綜合考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對教師教學過程進行監督和考核,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三)教學資源多樣化

教學資源是為保證正常教學有效開展的各種可利用資源的總稱。公共管理實踐教學資源應包括教師資源、實驗室資源、多媒體資源、實踐基地以及各種保證教學順利進行的資源等。首先,面對師資力量薄弱的現狀,高校應致力公共管理學科“雙師型”、“交叉型”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培訓、外聘等各種方式,協同校內校外優質資源,培養多學科理論與實踐能力兼備的復合型師資;其次,廣泛吸引政府及社會投資,拓寬多元化融資渠道,為實踐教學提供充足資金,加大實驗設備投入,建立公共管理教學實驗室,“為學生搭建校園內實驗場所,為學生提供教學設備、軟件和模擬場景”;最后,加強高校與政府、社會的合作,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校外實習基地及實訓基地,實現高校、政府及社會資源共享,構建以高校教學為主導、政府和社會資源為協同的教學模式。

作者:王守文 單位:三峽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公共管理學論文:公共管理學對圖書館學理論研究

1公共管理學的基本內涵

公共管理學的前身是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公共行政學。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后工業社會的來臨,西方公共管理的理論與實踐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涉及到公共管理的學科基礎、研究視野、理論主題、學科框架、知識體系、學科分支等多方面,出現了大量的新的理論成就。公共管理學的基本內涵是什么呢?也就是說,公共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目前,該領域的學者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一是將公共管理學堅定地等同于傳統的公共行政學,而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別是執行機關為公眾提供服務的活動。二是把公共管理學看作是公共行政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關于公共行政的項目設計、組織機構化、政策和管理計劃,經由預算系統的資源配置、財政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項目評估和審計的應用方法論方面的總的看法。而目前國內外更多的學者則持第三種看法,即把公共管理學看作是一種不同于傳統的公共行政學和政策分析的新途徑、新范式或新的學科框架。廈門大學陳振明教授認為,公共管理學研究作為公共事務管理主體的公共組織,特別是政府組織的結構、功能及其與環境的關系,研究公共管理活動的過程及其環節(如組織、決策、溝通、協調、監控、評估等);研究如何5應用人類所創造的各種科學知識及方法來解決公共事務的管理問題,以促進政府及其他公共組織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2公共管理學與圖書館學的關系

當今社會隨著信息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各種信息機構迅速崛起,互聯網的便捷性和豐富性為社會公眾提供了很多獲取信息的渠道,圖書館已經不再是唯一的提供信息的場所。現代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正面臨著社會的變革,充滿了機遇與挑戰,既然公共圖書館屬于公共事務,而公共管理的核心要素是管理好關乎國計民生的公共事務,那么,可以這么說,公共圖書館有條件并且有必要與公共管理學相結合。將公共管理學的某些理論運用于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中,不僅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并且能增加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提高圖書館的社會形象。

3公共管理學對圖書館理論的影響

近十年來,國內已經有一些學者和圖書館實踐者自覺學習和運用公共管理學理論,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比如,楊小玲,肖希明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為依托,研究了“新公共管理與圖書館管理”的基本問題,提出新公共管理對轉變圖書館管理理念、定位圖書館管理職能、調整圖書館管理方法和提升圖書館管理效能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介紹了新公共管理理論在圖書館管理中應注意的問題,比如:在圖書館管理中,必須合理處理分權與控制之間的關系,優化組織結構、保障圖書館控制、協調部門間的溝通,避免產生新公共管理理論在政府改革中出現的機制裂化問題。比如:公共圖書館作為公益性組織,首先推崇的是圖書館的公益性,所以應該對新公共管理中對經濟價值的過分強調,忽視公平和正義這一缺陷進行批判的借鑒。劉海新運用公共治理理論探討了“圖書館治理研究”的基本問題,認為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期,“我國圖書館界將完成從單一主體管理模式向多主體共同治理模式的轉變”。宋曉蓉也運用新公共管理理論探討了圖書館管理的新理論與新方法,提出適當分權,改善圖書館的管理模式,變“縱向管理為橫向型、矩陣式管理”,引入企業管理理念和市場經濟觀念,并重視人才的培養。筆者以為,公共管理理論可以影響到圖書館事業管理,而且完全可以影響到圖書館事業頂層制度設計(包括圖書館立法)、圖書館組織行為、服務規范和服務標準的制定、圖書館事業發展與政府等各種社會關系的調整、圖書館績效考評、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等各個方面。不僅可以影響到這些圖書館專門領域的實踐,而且也應該可以影響到圖書館專門領域的理論研究。比如,在全國政協第十二屆二次會議上某專家對記者提出“圖書館、博物館無條件開放是條歧路”。下文即以此為例進行簡要分析。首先,某專家通過記者公開傳播的這個觀點,是一個不科學、不正確的說法,文化部、財政部在2012年《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的原文是“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公共空間設施場地的免費開放,二是指與其職能相適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健全并免費向群眾提供”,是“基本服務健全并免費服務”,而非“無條件開放”。其次,國家相關行政部門正是在履行自身處理公共事務的職責,結合中國目前綜合國力、公民閱讀需求對美術館、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站)行為進行治理,制定符合現代社會公平理念和圖書館本質理念的免費開放政策,調整隨之而來的各種社會關系,符合中國國情,符合中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第三,“三館一站”免費開放,從公共政策層面確定了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物品屬性(目前條件下還屬于準公共物品狀態),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從這一點來看,公共圖書館免費向社會開放是正確的,旨在保障所有公民都公平使用公共圖書館資源的基本文化權利,滿足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物品屬性。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杭州圖書館允許拾荒者入館閱讀(實際上國內大部分公共圖書館都是這樣做的)的行為和理念。再比如近年來的熱點話題之一是高校圖書館是否應該免費向社會開放,在這一問題上無非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應該免費開放,支持這種觀點的人將高校圖書館當作了公共物品,認為應該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征,所以必須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第二種觀點是不應該免費開放,持這種觀點的人普遍認為高校圖書館的主要職責是服務本校教師及學生,主要任務是支持本校科研與教學工作,不應該和公共圖書館一樣,免費開放;第三觀點是持中立態度,認為高校圖書館可以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但是需要建立一種嚴格的準入制度,以此既能區別于公共圖書館,又能更好地服務周邊群眾。這里面,同樣有著公共管理學的理論做支撐,比如公共物品理論,比如公共財政理論,所以說上述問題究其根本原因也是公共管理學問題,主要是政府投入不足,導致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所以才有人提出高校圖書館免費開放的問題。

4公共管理學對圖書館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影響與拓展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與上一個問題緊密相關的。圖書館學專業教育,本身就是應該結合圖書館實踐需求培養適用人才。盡管在國家現行普通高校本科和碩士專業目錄中公共管理和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屬于兩個平行的一級學科,但既然公共管理學已經影響到了圖書館事業的實踐與理論研究兩個層面,那么,公共管理學同樣可以影響到圖書館學專業人才培養層面,拓展圖書館學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計、課程教學內容等諸多方面。

4.1人才培養目標層面

無論是本科階段還是研究生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基本上都是從知識學習、專業技能掌握及適于工作領域等幾個方面去設計。過去,由于專業研究思路過窄,以上幾個內容基本都僅僅從圖書館(頂多擴大到信息服務機構)角度進行設計。既然我們已經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公共管理學的影響,我們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也就要適當擴大,比如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方面就需要增加公共管理學的內容,專業技能方面也需要增加社會工作的能力要求,而在適于工作的領域,也可以適當增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其他部門。除了上面所說的幾個方面,在學生的專業人才職業素養方面,應該更多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和責任感。

4.2課程體系層面

除了中國大陸特有的公共課程以外,在學院平臺課程、學科平臺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實踐教學環節等方面,我們都可以添加適當的公共管理學及其相關的課程內容,比如“公共管理導論“”公共財政學“”社會調查方法”等。添加這些公共管理學的相關課程內容,旨在增加圖書館學專業學生的競爭力和思維靈活性,以圖書館學課程體系為基礎,適當地從公共管理學的角度設計圖書館學專業的課程體系,至少能使圖書館學更好地與公共管理這一實用性理論相結合,突出公共管理學對圖書館學的影響,在以后靈活地將公共管理學和圖書館學專業知識應運到工作實踐中,這也是突破狹窄的專業性的限制,開拓視野的一種教育改革方式。

4.3課程教學層面

教師在講授圖書館學專業課程的時候,特別是基礎理論方面的課程,完全可以在堅持圖書館學理論體系的同時,適當地運用公共管理理論分析和詮釋圖書館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比如,可以適當運用公共物品理論分析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屬性,運用公共行政、公共事務、公共管理等概念詮釋公共圖書館事業建設的基本問題,運用公共治理和制度研究理論分析圖書館事業存在問題和解決辦法。還可以運用公共管理學的相關方法來研究圖書館事業發展的相關問題,為解決圖書館所存在的問題提供方法上的支持。比如,案例分析,通過對熱門圖書館話題的討論及分析,了解圖書館的發展動態;比較分析法,通過對不同圖書館的橫向比較和同一圖書館的縱向比較,更全面地認識圖書館;案例調研法,其中提倡的文獻研究、訪談、座談、問卷調查、實地調查等材料收集方法對圖書館學專業學生在信息資源的開發與收集方面提供了指導,面對信息爆炸的信息時代,作為圖書館學專業的學生,信息資源的開發與搜索能力更是需要加強,而這些方法恰好是圖書館學專業學生做課題研究所需的方法。

作者:王茜 楊玉麟 單位: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公共管理學論文:管理學理念下公共管理學論文

一、從管理學演進到公共管理學:汲取及超越

(一)對于效率的追求

二者共同的價值取向資本主義國家在19世紀完成了自身的資本原始積累,在19世紀末進入了托拉斯等壟斷型資本主義階段。雖然資本主義在其發展中創造出了巨大的生產力,但是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嚴重的社會矛盾隨之產生。而管理學的發展主要就是解決這一方面的社會矛盾,關鍵是對社會生產提供更多的效率支持和解決思路。在這樣的過程中,以管理學家泰勒為主要代表的科學管理對于這一時期的工業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泰勒圍繞生產力效率提升的問題進行研究,從生產者的各個工作環節入手,從工作的時間、工作的環境等采取標準化的研究方式,進而提出了科學的工作定額方式,并且限定科學的標準工具。泰勒認為工人應該在標準化的作業環境當中開展,并且采取激勵性的薪酬制度,鼓勵員工在生產單位內發揮自身的生產潛力,提升勞動生產率。科學管理提出了一種標準化的觀點,并且對此后管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與標準化管理等觀點同時發展起來的還有關于公共管理的觀點。公共管理領域的研究者對于政府職能的專業化及其擴大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并圍繞政府的行政運行問題展開了管理學方面的考量。伴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政府的行政職能也逐漸復雜起來。過去的行政機構往往是少數人控制,但是隨著管理越來越復雜,大批人員進行主管已成為常態。因此,過去的行政管理理念已經無法滿足逐漸膨脹擴大的行政機關的實際。傳統的公共管理理念是樸素的、碎片化的,無法對不斷擴大的行政公共事務領域提出有益指導,因此,公共管理的系統化和科學化有重要的現實價值。科學管理提出了效率的分析方法,它是人類與組織結構之間的典型結合范式。公共管理也關注到這一方面,即是對于政治行為當中的不確定因素進行抽離,進一步追求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高效性。威爾森在其行政學著作中提出了對于獨立的公共行政學形成的思考,認為獨立的行政科學能夠促進行政和政治思維的分離,將行政管理作為一項技術性活動。這也是后期一些行政管理學的研究者提出“技術官僚”概念的原因。因為行政管理是具備通用性的,某一領域的承接工作需要一些人員提供公共服務,但是政治卻具備特殊性,政治本身是一些政治家提出個別政治主張的思想和行為活動,所以在威爾森的觀點中,行政管理的目標與執政黨的目標是一致的,但是政治不需要直接干預具體的行政行為,特別是在社會服務等方面,這能夠大大提升公共事務服務的水平。行政事務和政治事務的二元區分在威爾森之后得到了進一步的演繹。在很多政權模式中,國家的意志與政府的執行能力二者存在明顯的功能區別,這種功能區別可以理解為上層建筑的政治功能和行政功能。因此,依弗蘭克的觀點,行政本身就包含司法、商業引導行為等具體的工作,行政本身是為社會各個層面的人士提供公正的服務,這種服務也需要納入效率之中,這也就是行政效率的體現。被賦予效率概念的行政服務行為就進入到技術的衡量當中,也就是政治通過民主進行決策,而行政通過標準加以執行,二者在目標上是一致,但各自具備功能定位。這表明,公共管理學已經發展出效率的觀點。這一點和各種所有制企業的效率管理、標準化管理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

(二)公共管理學與管理學的學科演進

公共管理學顯然是從管理學的母體中產生的,但在公共管理學的發展中,二者有密切的聯系,又存在客觀的學科抽離狀況。公共管理學是針對公共事務管理進行研究的一門科學,因此,與管理學逐漸產生了區別。新公共行政學的研究者則是針對公共行政本身,缺乏一定的哲學框架,在具體的實現過程中也缺乏指導思想,認為新公共管理學應該從效率的層面轉移到對社會公平的重新關注,并且把社會的公平性作為考察公共事務部門的一項重要的根據。雖然這樣的一種發展能夠促進公共管理學逐漸形成哲學的框架,但實際上公共管理學仍然沒有實現理想的成長。特別是在20世紀60年代這一新公共行政學觀點提出后,更多傳統的公共管理學者仍然認為效率對于行政部門是至關重要的,而且認為公共行政管理的價值就在于高效地運轉,特別是美國的公共行政部門尤為重視效率,因此,在社會公平概念剛剛提出時,公共管理學并沒有和傳統的管理學產生真正的分野。公共管理學的社會公平價值觀,最終在官員的民選過程當中逐漸受到公共管理學研究者的關注。因為文官系統的職位任免,并不能夠用單純的行政命令來實現,雖然行政命令能夠讓文官系統任免更加高效,但實際上非公平選拔的文官其最后的行政效率是十分低下的,負責社會服務的技術型文官應該通過合理的形式進行選拔,這一點也正是社會公平的題中應有之義。即便如此,社會公平價值觀并沒有納入到公共管理學的哲學思想中,因為公共管理學在學科形成的過程中,仍然側重對政治倫理以及標準化問題的思考,因此,社會公平觀點并沒有形成一種具體的方法論,對公共管理學科的影響仍然是有限的。由此可以看出,公共管理學雖然已經發展出自我的學科意志,但這種學科意志并沒有完全蘇醒,尤其是在從管理學母體中抽離獨立的形式上,公共管理學還缺乏真正的獨立的核心,仍然對管理學的基礎存在一定的依賴。學者在批判公共管理學缺乏獨立性的同時,也認為企業的管理模式能夠對行政管理提供一些積極的幫助,特別是績效考核、層級控制等,能夠對權力均等化的現象進行反對,從而保障行政機關的高效率。

二、公共管理學的發展

公共管理學對管理學的揚棄行政機關并不是單純的低成本以及高效率產出的企業,因此,對于公共管理學而言,傳統管理學的理論必然被揚棄,公共管理學必須處理行政機關特有的技術問題。對于公共管理學當前所出現的管理主義傾向,實際上很多學者已經開始思考如何進行合理的揚棄,重新塑造科學的公共管理學學科體系,并且凸顯公共管理學的公共性質。因此,公共管理學對管理學的重新審視和批判,能夠讓公共管理學逐漸發展出獨立的學科意志,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對公共管理行為提出理論支撐。

(一)公共管理對公共利益的回歸

公共管理的服務對象應定位于公共事務,而公共事務的本質就是對公共利益的維護。當前,對于公共利益的定義從本質上仍然是不清晰的,這也就很難在公共管理學的科學范疇中對其進行具體化的操作。公共利益不同于企業營利,不具備標準化的特征。企業營利通常可以采用貨幣形式進行表現,例如,傳統的資產以及新興的品牌價值,都可以采用這種形式表達。而公共利益并不能夠進行直接的市場兌換,往往是一種無形的觀念,更會隨著行政區域的變更而產生變化。所以,公共利益并不是一種具體的服務項目,而是公共管理學的精神與價值追求,其本質的推動力是公共管理部門對于公共事務負責的態度。僅憑管理學的效率至上觀點,并不能完全解決公共管理問題。因此,公共管理學的價值評估尺度并不是純粹從效率高低進行出發,關鍵在于政府的服務對象以及服務定位等問題。因此,從新公共管理開始走向效率至上的觀點后,對公共利益價值觀的回歸是公共管理學重新找回使命的重要支點。

(二)公共管理的主客體塑造與定位

對于公共管理而言,實現公共利益的主體不僅是行政機關,而是一個復合型的治理網絡。這種治理網絡的主體塑造以及定位,是公共管理學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轉型。傳統的政府單一治理公共事務、實施公共管理的模式已經逐漸顯現出疲態,現今出現了公民、第三方的非政府組織以及企業等更多個體與組織的介入,從而呈現出公共管理的復合主體格局。一個互相之間可以分享權力以及進行功能補充的公共管理格局是公共管理發展的重要趨勢。產生這樣一種系統結構化的管理結構,也要求傳統的公共管理學不能純粹在管理學的基礎上停留,而應該有自身的學科意志。同時,公共管理的服務對象定位于社會公共事務,也對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提出了一些新的學科探索路徑。公共事務不能如同企業的事務一樣采用標準化進行管理,其在管理上的技術以及方式具備特殊性。公共事務所接觸的廣大人民群眾,其意識、情感以及文化程度不同,對于政策的自我理解能力不同,因此,公共事務管理相對于企業事務管理而言,不僅僅在內容上有所差異,在管理方法上也存在客觀的分野。公共管理在對公共事務介入的過程中,更需要采用柔性的手段,這也表明了公共管理必須發展獨特的管理藝術。

三、總結

綜上,雖然公共管理學已有較長的發展歷史,但對于公共管理學的獨立學科研究范式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基于公共管理學和傳統的公共行政學之間仍然存在繼承的聯系,公共管理學在可預期的發展過程中將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方法論和理論體系。從廣義的角度分析,實現科學公共治理的目標,需要公共管理學形成一個新的理論體系,需要其基于歷史任務與現實使命,對公平以及效率進行重新整合,并且鼓勵公共管理實踐圍繞實現公共利益社會價值觀的目標發展,這也是公共管理學科經世致用的重要社會使命。

作者:吳燕單位:西安財經學院陜西師范大學

公共管理學論文:公共部門界定和公共管理學范圍兼公共管理學和行政管理學關系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有關公共管理學的問題引起了行政管理學界的關注。其中一個基本問題是: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一種觀點認為,從國外的研究情況來看,公共管理學就是行政管理學,兩者的差別是由于翻譯的不同而造成的。另一種觀點認為,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是有區別的,二者不能等同。但這種差別何在?后者沒有做出有說服力的解釋。筆者認為,在今天的中國探討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關系,不能僅僅以西方學者的觀點為依據,而主要應根據中國目前的理論與實踐來探討。本文試圖首先通過對公共部門的科學界定來確定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范圍,然后在此基礎上探究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關系。

一、關于“純粹的”公共部門與“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之區別

人類社會是一個整體,然而這個整體又是由各個部分組成的。人們可以對這些不同的部分給予不同的稱謂,如社會團體、社會群體、社會部門等。其中,有關這些社會部門的分類,人們又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或運用不同的標準對之加以區分。例如,傳統社會科學一般將整個社會部門分為政治部門、經濟部門、文化教育部門、科學技術部門,等等。為了從更宏觀上對社會部門進行分類,并有助于研究不同社會部門管理的規律,當代一些社會科學家將整個社會部門區分為三大部門:第一部門為政府組織,這是純粹的公共部門;第二部門為工商企業,這是非公共部門,西方的一些學者將之稱為私人部門;第三部門是介于政府組織與工商企業之間的一些部門,這些部門非常復雜,有的更具有工商企業的特點但又不同于工商企業,往往被稱為公共企業或公益企業;有的則更類似于或依賴于政府組織,往往被稱為非政府公共機構。前者如在城市中由市政府投資興辦和經營的自來水公司、城市公共交通公司等;后者如由政府投資興辦和主管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社會福利機構、非營利性的公共醫療機構以及類似于中國青少年基金會的中介組織等等。

政府作為所謂“純粹的”公共部門,它具有以下基本特點:第一,政府組織的基本職能是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這里所說的公共事務包含了社會中除私人領域(按西方學者的觀點,競爭性的工商企業一般屬于私人投資領域,因而這方面的事務被劃歸于私人領域,屬私人事務)以外的所有事務。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有些事情固然可以通過私人或私人組織來進行處理,小到個人的談情說愛、結婚生子,大到組織生產、經營管理;但是,還有很多事情是無法由私人或私人組織來辦理的。例如,人口的控制和管理、社會治安、大江大河的治理和維護、社會公共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公民基本生活的社會保障、國民素質的提高和智力開發,等等。有關這些事務的管理,必須由一個超越私人或私人組織之外的公共組織來進行處理或加以管理。第二,政府組織用來從事公共管理的權力是一種公共權力。把這種權力稱之為公共權力,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的理由:一是這種權力就其性質而言,它總是表現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某一個階級的權力,而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私人權力。在中國的封建社會,盡管皇帝把皇權當成自己的一種家族權力,但它實際上是代表整個封建地主階級的,離開了它所代表的整個階級,這種權力就不會存在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政府組織的權力被宣稱為是一種來自于全體公民的權力,盡管它實際上仍然是有產階級的權力;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已經被寫入了共和國的憲法。一句話,自從政府產生以來,幾乎所有社會的政府組織的權力在性質上都是公共的,當然,由于社會性質的不同,在“公共”這一概念下所隱含的意義有所區別。第三,政府組織所掌握和運用的資源是一種公共資源。我們知道,政府要通過行使其權力來實現其職能,必須以掌握一定的資源為前提。沒有一定的人、財、物作基礎,整個政府組織就無法運轉起來。而在人、財、物等資源中,從政府控制的角度而言,對財源的控制又是非常基礎的。政府組織的財政來源于全體公民的稅收,因而其財政實質上是一種公共財政。此外,政府所控制的國土、礦山、水利等重要資源,也是一種公共資源。作為一種公共資源,就其本質而言,是為全民所共享的。第四,政府組織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是一種公共物品。這種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作為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的,它不能單獨提供給每一個人,而是自動提供給社會中的所有人。例如,國防作為一種公共物品便是如此。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保衛著該國的全體居民,而不需要每一個人單獨購買。因此,單個個人不會花錢也可能享受公共物品,即所謂的“搭便車”現象。這樣,單個個人一般不會自己花錢來購買公共物品,這種物品只能由政府來購買或提供。第五,政府組織行為的價值取向是公共利益。政府組織是一種公共服務組織,從理念上講,它應該把全體公民當成自己的服務對象,它不應該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對于政府組織來說,凡是追求自己本組織、本部門利益的行為都是錯誤的。因此,政府應該是一種“公益人”而不應該是一種“自利人”。它應該也只能把追求和維護公共利益作為本組織、本部門的行為目標。在這里,公共利益應該理解為全體公民的共同利益。當然,在一個存在著不同階級、不同團體的社會里面,由于不同階級之間、不同團體之間的利益是相互沖突的,而且這此不同階級、不同團體的利益與全體公民的共同利益也可能發生沖突,因此,在政府如何對待社會共同利益的問題上也有一個哪個階級、哪個團體的利益優先的問題,但這并不能因此否定政府組織行為以公共利益作為基本價值取向這一事實。

競爭性工商企業作為“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競爭性工商企業的基本投資主體,在西方國家主要是私人,因而其權益主要歸私人所有。這表明,這類組織所控制的資源,實際上歸企業的所有者所有,因而是一種非公共資源。當然,這里的私人不一定是某一個人,而可能是多個人的聯合,但其產權是非常明確的,因而每個人所享有的權益也是非常明確的;在我國,國有資產也將逐步從競爭性行業中退出。在有些競爭性企業,雖然國有資產還占有很大比例,但已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企業享有充分的自主經營權,實行自負盈虧,因而也正在逐步向真正的非公共部門過渡。第二,競爭性工商企業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一般屬私人物品而非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能夠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夠分別按競爭價格賣給不同的個人,而且一般不會對他人產生外部效應。因此,個人對私人物品的消費是可計價的,這樣的物品可以由私人自己購買,而不必由政府來提供;其價格完全可以通過市場競爭來加以確定,而不必由政府來加以控制。第三,競爭性工商企業的行為價值取向是本企業利益的最大化。競爭性工商企業活動所遵循的是“經濟人”原則,這種原則實際上是一種“自利人”原則,其目的是追求本企業利潤的最大化。盡管企業必須提供社會所需要的產品,并在這個過程中創造出有益于整個社會的價值,但就其基本動機而言,為社會提供產品只是手段,其目的是追求自身利潤的最大化。這種經濟人的實質正如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著名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我們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利己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自己有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利”[1](第14頁)。這就是經濟學家眼中的“經濟人”,這也是競爭性工商企業的基本特性。

以上分析表明,“純粹的”公共部門與“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之間至少存在以下三點區別:一是在它們所占有的資源問題上,作為“純粹的”公共部門的政府組織所占有的是一種公共資源,公共權力也可以看成是公共資源的一部分;而作為“純粹的”非公共部門的競爭性工商企業所占有的是一種產權明確的非公共資源。二是在它們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方面,政府組織所提供的是一種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包括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而競爭性的工商企業為社會所提供的則是一種私人化的產品。三是在它們的行為價值取向上,政府組織必須以公共利益作為其行為的價值取向,而工商企業則往往以其自身利潤的最大化作為其行為的價值取向。

二、關于第三部門及其與公共部門的關系

第三部門即公共企業或非政府公共機構既不同于競爭性工商企業,也不同于政府組織,但又既與競爭性工商企業相聯系,也與政府組織相聯系。在保羅?A薩繆爾森、威廉?D.諾德豪斯所著的《經濟學》一書中有這樣一道供討論的問題:“思考一下一種從純粹公共物品到純粹私人物品序列是有用的。在一張紙上畫出這種序列并用下面這些例子填上:純粹私人、大部分私人、一半私人一半公共、大部分公共、純粹公共。”[2](第1211頁)這個問題表明,從私人物品到公共物品之間存在一個鏈條,并且這個鏈條又存在著由細(私)到粗(公)的變化。同樣,在競爭性工商企業與政府組織之間也存在著一個鏈條,這個鏈條也是變化的,即第三部門由這樣一個鏈條構成:公益性企業、公共事業、非政府公共機構。第一類組織即公益性企業,如城市自來水公司、城市公共交通公司、城市公共工程公司等。其基本特征是:一般由政府投資或政府投資為主體,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或準公共物品,生產由政府壟斷,其服務或產品價格由政府定價;但實行企業化管理,自負盈虧,必要時由政府補貼。如果套用薩繆爾森等人的話來說,這類組織所生產的是大部分私人或一半私人一半公共的物品,其性質屬于(競爭性)企業化傾向比較明顯的準公共部門。第二類組織即公共事業,如公立幼兒園、小學、中學;公立高等院校;政府投資興辦的科學研究機構;政府興辦的社會福利機構,如老年人福利院、兒童福利院、殘疾人福利院等。這類機構的基本特征是:主要由政府投資,所需資金主要由財政提供,部分資金由其為社會服務所得收入予以補充;其基本功能是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或準公共產品,其服務或產品價格由政府定價;但一般不實行企業化管理,政府對這些組織實行必要的行政管制,要求這些組織的活動優先體現政府的意圖,甚至直接用來為實現政府的目標服務。這類組織所生產的物品或提供的服務,按薩繆爾森的說法,是大部分公共的。第三類組織即非政府公共機構,如中國婦女聯合會、青年聯合會、學生聯合會、中國青少年基金會等,這類組織活動所需的經費一般可能由政府或財政提供,如中國婦女聯合會等組織便是如此;也不一定由政府或財政提供,如中國青少年基金會便是如此。但無論其經費是否由政府或財政提供,它的職能在很大意義上與政府相似,承擔著很多有關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工作或公共服務工作。這類組織所提供的服務基本上是純粹公共的,至少也是大部分公共的。以上三類組織除了分別具有上述特征外,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特征,這就是非營利性。當然由于這三類組織所具有的“公共性”程度的不同,它們所具有的“非營利性”程度也不同。一般說來,第一類組織還具有一定的“贏利”,即“非營利性”程度較低;第二類組織基本無“贏利”或只有少量“微利”,“非營利性”程度較高;第三類組織就其實質而言屬于完全無“贏利”組織,因而是真正“非營利性”的。可見,從“營利性”這一特征來看,第三部門由從“少量贏利”組織到“微利”組織再到“無贏利”組織這一系列組織或部門構成。

人們通常所說的公共部門應該既包括“純粹的”公共部門即政府組織,也包括“準”公共部門即第三部門。第三部門之所以被歸入公共部門,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第三部門主要是一些從事公益事業的組織,其生產或活動的基本目標是公益性,即為公共利益服務,這與政府組織即“純粹的”公共部門的目標是一致的。第二,第三部門市場化程度較低或非市場化,其生產、活動的內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實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因此它與政府組織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甚至被當做政府組織用來實現其目標的一個重要工具。第三,第三部門為社會提供的產品也往往是一種公共物品或“準”公共物品,這與政府為社會所提供的物品是一致的,至少基本是一致的。第四,第三部門的投資主體或提供資源的主體也主要是政府。當然,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某些第三部門也應向私人資本開放,允許私人資本進入某些第三部門,毫無疑問這是對的,甚至是一種趨勢。但私人資本在這些領域的投資不可能是完全市場化的,它必須受政府的高度控制,其產品或服務價格必須接受政府的行政管制。第五,第三部門的“非營利性”與政府組織以“公共利益”作為行為價值取向的目標或原則是一致的,即都是以一種“公益人”而非“經濟人”的面貌出現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第三部門很難被歸入私人企業部門或競爭性工商部門,盡管它不屬于“純粹的”公共部門,將它稱之為“準”公共部門是合理的。

三、關于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范圍及其與行政管理學之同異

什么是公共管理學?簡單地說,就是研究公共部門管理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主要是研究公共部門如何高效率地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科學。既然公共部門既包括作為“純粹的”公共部門的政府組織,又包括作為“準”公共部門的第三部門,因此,公共管理學不僅僅要研究政府組織的管理問題,而且也要研究作為第三部門的公益企業和事業組織、非政府公共機構的管理問題。政府組織的管理問題與第三部門的管理問題共同構成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范圍。

從上述關于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范圍的觀點看,公共管理學與目前我國學界所公認的行政管理學至少在研究范圍上存在著明顯的區別。早在20世紀30年代,英語中的PublicAdministration一詞就被譯為“公共行政”,至80年代這一學科在我國恢復時,“公共行政”一詞廣泛地被“行政管理”所代替。在政府和學界的共同推動下,行政管理學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科被很快地發展起來。從那個時候起,我國的行政管理學就被定義為研究政府組織及其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規律的科學,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也就是說,從目前我國的實際狀況看,行政管理學的研究范圍僅僅是政府組織自身的管理以及政府組織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至于第三部門的管理問題,即公益企業與事業組織的管理問題、非政府公共機構的管理問題,則在行政管理學的視野之外。

據此,我們認為,僅就研究范圍而言,行政管理學與公共管理學在以下方面是共同的:無論是行政管理學還是公共管理學都必須研究“純粹的”公共部門即政府組織的管理問題,把探討政府組織如何高效率地運用公共資源為社會提供更有效的公共服務或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作為自己的重要研究內容。因此,政府部門的組織問題、領導問題、決策問題、執行問題、監督問題及其管理過程中的規律性問題,既是行政管理學關注的重要問題,也是公共管理學關注的重要問題。對這些問題的關注和探究,構成了行政管理學與公共管理學的共性問題,也就是二者之間的相同點。

但是,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著差別:

第一,公共管理學的研究領域不僅僅是作為“純粹的”公共部門的政府組織的管理及其規律問題,而且還應包括作為“準”公共部門的第三部門的管理及其規律性問題,而行政管理學的研究領域僅僅限于“純粹的”公共部門即政府組織的管理及其規律性問題。僅就這一點而言,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就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前者的研究范圍要大于后者的研究范圍,或者說,前者所探討的范圍是后者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研究范圍之間的關系可以看成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第二,公共管理學所研究的是“純粹的”公共部門與“準”公共部門管理過程中共有的規律性問題。在公共部門中,“純粹的”公共部門與“準”公共部門之間是存在著明顯區別的,既然二者之間存在著區別,它們各自的管理方式及其規律也是有所不同的,也就是說,它們各自都有特殊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規律。研究這些特殊的管理方式和規律并不是公共管理學的任務,而是行政管理學、公共事業管理學等學科的研究任務。同時,我們還應看到,“純粹的”公共部門和“準”公共部門既然都是公共部門,因此,它們除了具有各自特殊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規律外,還應有共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規律,研究各種公共部門所共有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規律才是公共管理學的任務。由此看來,公共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全部公共部門所共有的管理方式與管理規律,而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則僅僅是“純粹的”公共部門所特有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可以看成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

第三,公共管理學所關注的是公共部門如何高效率地利用現有公共資源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它在研究“純粹的”公共部門即政府組織時,也是把政府組織當成一個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機構的,研究的重點是如何把政府機構自身管理好,以便更有效地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在公共管理學看來,包括政府組織在內的所有公共部門都是管理的客體,至于政府機構作為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主體地位,公共管理學則關心不多,而這一點正是行政管理學所十分強調的。行政管理學把政府機構既看成是管理的客體,又看成是管理的主體。當它把政府機構看成是管理的客體時,它所強調的是要把政府機構自身管理好;當它把政府機構看成是管理的主體時,它所強調的是要求政府把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好。而在公共管理學的視野里,政府組織與工商企業一樣,只是性質以及方式不同罷了。因此,公共管理學更強調公共部門自身的管理,而行政管理學則更強調公共部門(“純粹的”公共部門)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這也是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區別。

公共管理學論文: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的研究分析

摘要:公共管理學科的興起和發展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大進步。從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現狀入手,概述了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歷程和必要性,并認為學科培養體系較為單一、人才培養不足、公共管理學科團隊建設有待加強、學科界限難以界定以及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有待強化是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難點所在。因此為了提高公共管理學科的整體發展水平,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建議應構建多樣化的公共管理學科體系、加強公共管理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提高研究團隊的合作創新、進一步提升公共管理學科的內涵研究,以推動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公共管理;學科建設;創新

一、引言

公共管理是一門綜合類的學科。縱觀公共管理學科的國內外發展,美國哈佛大學的肯尼迪政府管理學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共管理學院。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起步較晚,國內公共管理學科主要借鑒的是國外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我國政府多次派學者赴國外學習先進的公共管理知識,從而提高國內的公共管理學科建設水平。國內的著名大學,例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都設有公共管理學院。然而,我國公共管理學科起步的時間較短,公共管理學科建設面臨諸多問題,大部分高校對公共管理學科人才的培養需要提高和改善,國內學生對公共管理學科的認識還有待加強。因此,本文對公共管理學科建設進行研究,對于提高公共管理學科的整體教學水平,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促進公共管理學科的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國際上,關于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研究較為豐富。RendonandSenider(2010)、Halligan(2016)認為,公共管理學科的不斷發展能夠促進公共利益的有效實現,政府部門的公共決策需要大量的公共管理類人才的集體參與。公共管理學科應加大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政府應運用公共管理作為行政決策公益化的推動力。Cepiku(2013)以意大利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趨勢。其研究發現了意大利的公共管理學科類專業,已在管理類專業中占據主要位置,公共管理學科類專業在意大利的發展中已漸成規模,受歐洲政治與行政路徑的影響,其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必將更加迅速和擴展。JordanandGray(2014)、Jensen(2015)指出,公共管理學科不僅包括傳統的管理學內容,還應該包括研究方法的創新。公共管理學科在今后的研究中應注重問卷調研方法的運用,通過方法創新推動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隨著公共管理學科在國內的不斷發展,國內學者對公共管理學科的強化建設研究也越來越豐富。朱立言(2006)、楊卡(2011)、張志和龔健(2013)及劉西濤和王煒(2015)指出:加強公共管理學科建設是適應國家人才強國戰略發展的需要。公共管理學科的建設應加強創新,處理好公共管理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關系,注重實踐,加強師資教育和培養,以促進公共管理學科的健康發展。婁成武(2010)、肖茂盛(2014)和馬亮(2015)認為公共管理學科應強化對學生的實驗能力培養,注重研究方法的教育,鼓勵學生掌握定量和定性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將公共管理學科理論和實驗方法相結合,是公共管理學科今后發展的主要方向。王樂夫(2005)、陳振明和李德國(2009)、唐秋偉(2011)及徐玉佩和施向峰(2015)認為公共管理學科內容涉及多個交叉學科,加強公共管理學科的建設要深入分析其可能涉及的交叉領域的學科,通過多方向多維度的學科領域研究可以較好地促進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本文在借鑒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現狀的考察,研究目前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的難點所在,并據此提出政策建議,希望能夠對推動公共管理學科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二、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狀況

(一)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現狀

公共管理學科是培養商界、政界和社會名流的學科,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基本位于政府部門、企業人力資源部門以及事業單位等,公共管理的畢業生是引領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推動力量。據教育部公開數據顯示,我國開設社會保障專業、行政管理專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高校分別有143所、321所、82所、472所。我國公共管理學科在發展中,不斷擴大了專業范圍,目前公共管理學科范圍包括社會保障、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公共經濟學等17個本科專業。公共管理學科在發展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適應了我國加快培養高層次公共管理專業的人才需求。

(二)公共管理學科建設歷程

我國公共管理學科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的行政體制改革逐漸演化出各種公共管理研習班,是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最初發展形式。1988年中國公共管理學會成立,標志著我國公共管理學科正式形成了自己的學科體系。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的公共管理學科進入了相對平穩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專業的發展最為迅速,各高校也相繼開設了公共管理專業的二級學科。進入21世紀,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獲得了快速發展。公共管理學科體系日漸成熟,對公共管理學科建設也更加注重內涵培養。直至今日,我國公共管理學科在近30年的發展中,已逐步擴大并被各個高校所接受和推崇。

(三)建設公共管理學科較為緊迫

公共管理學科的快速發展,要求我們必須要加快公共管理學科建設。建設公共管理學科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培養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公共管理學科培養的多數是管理類的精英,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管理類人才的需求也逐漸擴大。公共管理學科的諸多二級學科,如行政管理、社會保障、教育經濟與管理其主要培養方向均為精英管理的培養。二是加快學科發展的需求。公共管理學科雖取得迅速發展,但同其他較為成熟的學科相比,仍處于發展劣勢。提升公共管理學科的知名度尚需加快學科建設的步伐。三是構建專業團隊建設的需求。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尚未完全成熟,這與缺乏專業的公共管理團隊有一定的關聯。國內公共管理學科較為著名的團隊建設是社會保障30人學術論壇,但其他學科卻很少有這樣常設的學術論壇,足見公共管理團隊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的難點

(一)學科培養體系較為單一

公共管理學科的培養體系較為單一。多數院校開設的專業不夠全面,以安徽財經大學為例,目前公共管理下設碩士二級學科僅有社會保障、行政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其他如土地資源管理、公共管理等均沒有碩士點。學科在培養中大多以教學為主,缺乏實地調研的經驗。對于公共管理學科的課程設置,并不能體現出培養的方向性。課程設置各專業之間具有重疊性,難以體現出本專業的特色。同時,公共管理學科各專業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難以將公共管理學科形成有效的合力。公共管理學科內容培養體系的單一性,也阻礙了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

(二)人才培養不足

公共管理學科的人才培養有待加強。限于專業的就業前景和培養方式,大多數學生在對專業的選擇中,往往都傾向于熱門專業,如金融、會計等。公共管理學科的學生來源往往并不是第一志愿招收,而是通過調劑的方式選拔,造成了公共管理學科人才來源渠道較為匱乏。對于公共管理學科人才的培養,還沒有一個較為系統的培養體系;同時,公共管理學科缺乏高層次人才,設立公共管理學科碩士點和博士點的高校,與其他學科相比還遠遠不足。以社會保障專業為例,全國設有社會保障專業碩士點的高校僅有69所,且限于招收規模和學生報考,培養的人才數量和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公共管理學科團隊建設有待加強

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缺乏團隊建設。設有公共管理學科的高校,相比較其他學科而言,公共管理學科屬于弱勢學科。高校內部以及高校外部之間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缺乏交流,高校對該學科也不夠重視,不利于研究團隊的組建。即便有相關專業的公共管理學科研究團隊,但團隊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積極性建設還有待加強。國內關于公共管理學科的相關學術論壇比較匱乏,難以通過學術交流會集公共管理的精英。許多高校嘗試組建公共管理學科團隊建設,但這一團隊建設方案還處于初步的探索中。

(四)學科界限難以界定

公共管理學科的界定難以體現出專業性。現階段開設的公共管理學科的相關課程,與工商管理、企業管理等課程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具體的公共管理課程的設計上也難以體現出公共性。而較多的體現公共性的課程則大多數與政治類課程相掛鉤,學科培養難以體現出公共管理學科自身的專業性。公共管理學科在發展過程中,對該學科的研究方法難以取得突破,多數教材的撰寫仍局限于引進西方傳統的邏輯和思維體系。在具體的培養方案設計上,公共管理學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其具體的課程沒有較多的改變,人才培養難以體現出層次性,培養的深度和難度有待進一步強化。

(五)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有待強化

公共管理學科的研究方法較為單一,在具體的科研創作中,限于所學專業的局限,鮮有獨到的具有創新的研究方法。現階段公共管理學科培養學生,其研究方法多數以定性研究為主。而目前國內主流的經濟和管理研究方法則以定量研究為主,公共管理學科與經濟學的課程有一定的交叉,但卻難以學到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計量經濟學等課程,很少有有關對于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學習和運用。此外,公共管理學科作為管理學類的分支,其具體的研究方法應與經濟管理的學科融合,不應該和主流管理學的思想相脫節,應以管理學的思維方式來設計具體的課程。

四、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的創新思考

(一)構建多樣化的公共管理學科體系

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需要構建多樣化的體系,公共管理學科建設應立足于高校的實踐探索。筆者通過對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的歸納和思考,認為公共管理學科建設可從提升學生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制度保障三個角度推行,以推動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提升學生素質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舉措,應將提升學生素質放在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的首要位置。加強教師的培養則是重點所在,教師起到的是育人教學的作用,對于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著導向的作用,公共管理學科的健康發展需要一支專業技能過硬的教師隊伍。而制度保障則是公共管理學科順利發展的基本前提,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離不開配套制度的完善。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需要構建較為完善的體制框架。傳統公共管理學科的制度框架較為單一,多局限于教學方面,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從提升素質、教師培養、制度保障三個方面加強公共管理學科體系構建,可以為今后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提供較好的借鑒。具體內容可包括以下方面,從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看,可以設立公共管理精英班、激活本科生導師制、設立公共管理名家大講堂、建立大學生公共管理學術沙龍;從加強教師隊伍角度看,應加強教材建設、強化教學團隊建設、加強科研團隊建設、加強研究生和MPA的培養教育;從制度保障看,應設立大學生公共管理學會、建立交流刊物、強化公共管理實驗室建設。

(二)建立多內容的公共管理學科培養方案

從公共管理學科具體培養方案的設計來看,公共管理精英班主要培養學生成為公共管理學科的精英人才,強化精英的選拔標準,綜合培養學生的學習和實踐能力。激活本科生導師制,主要是建立本科生——碩士生——導師“三點一線”的本科生導師制,以研究生作為交流的結點,通過研究生指導本科生、導師指導研究生的方式,提升本科生和碩士生的綜合能力,以提高導師制的運行效率。公共管理名家大講堂,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前來講學和指導,具體通過定期邀請學者講學、要求參會學生寫思想感悟、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要根據每期的內容進行學術思想創作的形式,來增強學生對公共管理學科的認識和了解。而公共管理學術沙龍則是思想交流的平臺,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學術沙龍活動中可以暢所欲言,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思想觀點,不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學術能力,還能鍛煉本科生的思維能力。加強教材建設是提升公共管理學科綜合實力的重要舉措。教材建設主要包括《公共經濟學》和《社會保障學》其中《公共經濟學》則是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涉及經濟、管理、法律等多學科兼具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特征;《社會保障學》則對于每個人的人生階段都具有重要影響,加強社會保障學的教育,能深化學生對社會保障的認知。教學團隊和科研團隊是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的基礎,優秀教師是公共管理學科成長的保障,應該強化專業團隊建設目標、選拔教學和科研團隊帶頭人、構建合理的評價體系以提升團隊運轉能力和效率。而研究生和MPA的培養則是培養公共管理學科高層次人才的保障,要強化專業學位和學術學位的綜合培養,加強應用型人才和學術型人才的雙向培養,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大學生公共管理學會是一個自我學習、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一個組織。能夠起到團結同學、增強學生團體的服務意識、提高學生辦事效率的作用。公共管理學科可分為辦公室、宣傳部、學術部和實踐部,通過公共管理學會各部門的分工合作,提升學生的集體意識、合作意識和團結意識,逐步鍛煉和培養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建立《大學生公共管理探索期刊》,可以為大學生搭建一個學術交流和寫作的平臺。其文章主要來源于全校師生,這不僅可以激勵全校師生積極投稿,而且方便大家資源共享、共同探討學術、交流心得。強化公共管理實驗室建設是公共管理學科定位的根本要求。公共管理實驗室主要承擔著《電子政務應用實驗》、《管理定量分析》、《社會調查與統計方法》、《公務員實務》和《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等多門實驗課程和開放項目的授課任務,公共管理實驗室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三)加強公共管理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

公共管理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匱乏,是阻礙該學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加強公共管理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應該以高校作為培養基地,在符合條件的所有高校開設公共管理學科,提高培養公共管理學科人才的基數。同時,還應將研究生作為重點培養的人群,對于碩士研究生,不僅應培養其科研創作能力,還應提高其實踐能力的培養。碩士研究生作為研究的主體,擴大公共管理學科在這一群體的覆蓋面是當務之急。對于博士研究生,則應該重點培養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升公共管理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學術研究水平。而對于有條件的專科院校,公共管理學科的設置應該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公共管理實驗室建設,讓大中專院校的公共管理學科畢業生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四)提高研究團隊的合作創新

公共管理學科科研團隊的建設,可以根據各個二級專業組建不同的科研團隊。每個科研團隊應該定期申報一定的課題項目,以強化團隊整體科研能力。加強對科研團隊教師隊伍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研究方法的創新性,可根據實際需要,組建跨學科的公共管理學科隊伍。引用經濟學和統計學方法來解決科研過程實際問題,此外,應鼓勵研究生和本科生加入科研團隊,建立起導師、研究生和本科生之間交流的結點,這樣不僅可以提升研究生的學術能力,強化研究生和導師之間的聯系,還能夠培養本科生的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科研團隊的各個成員應該充分合作,完成本職工作,以此提升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

(五)進一步提升公共管理學科的內涵研究

提升公共管理學科內涵研究,首先應界定公共管理的研究范圍。公共管理研究應培養學習者的綜合管理能力,而不是只局限于單一的公共事務管理。公共管理學科應與工商管理、企業管理等學科有關聯,但更應該注重自己的特色,培養公共領域的綜合管理人才。其次,應提高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公共管理學科應打造自己的特色研究模式,圍繞公共管理領域的重點課題進行特色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和實踐性。最后,應打造品牌特色專業。公共管理學科應強化特色專業研究,對于特色專業應該圍繞公共管理學科自身的特點進行,如社會保障學,應該圍繞社會保障學課程的特點,探討社會保障熱點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帶動公共管理學科的建設發展。

(六)推動公共管理學科的內外兼容性建設

公共管理學科應該是一門具有兼容性的學科。提高公共管理學科的兼容性建設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首先,應開設多類型的經濟和管理學課程。公共管理學科不應該只培養學生的公共管理能力,還有加強學科的滲透性培養,如開設《計量經濟學》、《統計學》、《電子商務》等具有實用性的課程。其次,提高公共管理學科研究方法的創新性。研究方法的創新應該借鑒其他學科的方法,將有益的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方法引用到本學科的建設中。最后,應注重學科自身體系的建設。公共管理學科的兼容性建設,其基礎是本學科具有一個完整的成規模的教學和研究體系,在自身發展完善的基礎上,加快各個科學之間的相互探索學習,可以有效地促進公共管理學科又好又快的發展。

作者:秦立建 周德水 單位: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公共管理學論文:公共管理學和行政管理學關系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有關公共管理學的問題引起了行政管理學界的關注。其中一個基本問題是: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一種觀點認為,從國外的研究情況來看,公共管理學就是行政管理學,兩者的差別是由于翻譯的不同而造成的。另一種觀點認為,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是有區別的,二者不能等同。但這種差別何在?后者沒有做出有說服力的解釋。筆者認為,在今天的中國探討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關系,不能僅僅以西方學者的觀點為依據,而主要應根據中國目前的理論與實踐來探討。本文試圖首先通過對公共部門的科學界定來確定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范圍,然后在此基礎上探究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關系。

一、關于“純粹的”公共部門與“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之區別

人類社會是一個整體,然而這個整體又是由各個部分組成的。人們可以對這些不同的部分給予不同的稱謂,如社會團體、社會群體、社會部門等。其中,有關這些社會部門的分類,人們又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或運用不同的標準對之加以區分。例如,傳統社會科學一般將整個社會部門分為政治部門、經濟部門、文化教育部門、科學技術部門,等等。為了從更宏觀上對社會部門進行分類,并有助于研究不同社會部門管理的規律,當代一些社會科學家將整個社會部門區分為三大部門:第一部門為政府組織,這是純粹的公共部門;第二部門為工商企業,這是非公共部門,西方的一些學者將之稱為私人部門;第三部門是介于政府組織與工商企業之間的一些部門,這些部門非常復雜,有的更具有工商企業的特點但又不同于工商企業,往往被稱為公共企業或公益企業;有的則更類似于或依賴于政府組織,往往被稱為非政府公共機構。前者如在城市中由市政府投資興辦和經營的自來水公司、城市公共交通公司等;后者如由政府投資興辦和主管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社會福利機構、非營利性的公共醫療機構以及類似于中國青少年基金會的中介組織等等。

政府作為所謂“純粹的”公共部門,它具有以下基本特點:第一,政府組織的基本職能是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這里所說的公共事務包含了社會中除私人領域(按西方學者的觀點,競爭性的工商企業一般屬于私人投資領域,因而這方面的事務被劃歸于私人領域,屬私人事務)以外的所有事務。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有些事情固然可以通過私人或私人組織來進行處理,小到個人的談情說愛、結婚生子,大到組織生產、經營管理;但是,還有很多事情是無法由私人或私人組織來辦理的。例如,人口的控制和管理、社會治安、大江大河的治理和維護、社會公共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公民基本生活的社會保障、國民素質的提高和智力開發,等等。有關這些事務的管理,必須由一個超越私人或私人組織之外的公共組織來進行處理或加以管理。第二,政府組織用來從事公共管理的權力是一種公共權力。把這種權力稱之為公共權力,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的理由:一是這種權力就其性質而言,它總是表現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某一個階級的權力,而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私人權力。在中國的封建社會,盡管皇帝把皇權當成自己的一種家族權力,但它實際上是代表整個封建地主階級的,離開了它所代表的整個階級,這種權力就不會存在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政府組織的權力被宣稱為是一種來自于全體公民的權力,盡管它實際上仍然是有產階級的權力;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已經被寫入了共和國的憲法。一句話,自從政府產生以來,幾乎所有社會的政府組織的權力在性質上都是公共的,當然,由于社會性質的不同,在“公共”這一概念下所隱含的意義有所區別。第三,政府組織所掌握和運用的資源是一種公共資源。我們知道,政府要通過行使其權力來實現其職能,必須以掌握一定的資源為前提。沒有一定的人、財、物作基礎,整個政府組織就無法運轉起來。而在人、財、物等資源中,從政府控制的角度而言,對財源的控制又是非常基礎的。政府組織的財政來源于全體公民的稅收,因而其財政實質上是一種公共財政。此外,政府所控制的國土、礦山、水利等重要資源,也是一種公共資源。作為一種公共資源,就其本質而言,是為全民所共享的。第四,政府組織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是一種公共物品。這種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作為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的,它不能單獨提供給每一個人,而是自動提供給社會中的所有人。例如,國防作為一種公共物品便是如此。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保衛著該國的全體居民,而不需要每一個人單獨購買。因此,單個個人不會花錢也可能享受公共物品,即所謂的“搭便車”現象。這樣,單個個人一般不會自己花錢來購買公共物品,這種物品只能由政府來購買或提供。第五,政府組織行為的價值取向是公共利益。政府組織是一種公共服務組織,從理念上講,它應該把全體公民當成自己的服務對象,它不應該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對于政府組織來說,凡是追求自己本組織、本部門利益的行為都是錯誤的。因此,政府應該是一種“公益人”而不應該是一種“自利人”。它應該也只能把追求和維護公共利益作為本組織、本部門的行為目標。在這里,公共利益應該理解為全體公民的共同利益。當然,在一個存在著不同階級、不同團體的社會里面,由于不同階級之間、不同團體之間的利益是相互沖突的,而且這此不同階級、不同團體的利益與全體公民的共同利益也可能發生沖突,因此,在政府如何對待社會共同利益的問題上也有一個哪個階級、哪個團體的利益優先的問題,但這并不能因此否定政府組織行為以公共利益作為基本價值取向這一事實。

競爭性工商企業作為“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競爭性工商企業的基本投資主體,在西方國家主要是私人,因而其權益主要歸私人所有。這表明,這類組織所控制的資源,實際上歸企業的所有者所有,因而是一種非公共資源。當然,這里的私人不一定是某一個人,而可能是多個人的聯合,但其產權是非常明確的,因而每個人所享有的權益也是非常明確的;在我國,國有資產也將逐步從競爭性行業中退出。在有些競爭性企業,雖然國有資產還占有很大比例,但已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企業享有充分的自主經營權,實行自負盈虧,因而也正在逐步向真正的非公共部門過渡。第二,競爭性工商企業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一般屬私人物品而非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能夠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夠分別按競爭價格賣給不同的個人,而且一般不會對他人產生外部效應。因此,個人對私人物品的消費是可計價的,這樣的物品可以由私人自己購買,而不必由政府來提供;其價格完全可以通過市場競爭來加以確定,而不必由政府來加以控制。第三,競爭性工商企業的行為價值取向是本企業利益的最大化。競爭性工商企業活動所遵循的是“經濟人”原則,這種原則實際上是一種“自利人”原則,其目的是追求本企業利潤的最大化。盡管企業必須提供社會所需要的產品,并在這個過程中創造出有益于整個社會的價值,但就其基本動機而言,為社會提供產品只是手段,其目的是追求自身利潤的最大化。這種經濟人的實質正如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著名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我們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利己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自己有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利”[1](第14頁)。這就是經濟學家眼中的“經濟人”,這也是競爭性工商企業的基本特性。

以上分析表明,“純粹的”公共部門與“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之間至少存在以下三點區別:一是在它們所占有的資源問題上,作為“純粹的”公共部門的政府組織所占有的是一種公共資源,公共權力也可以看成是公共資源的一部分;而作為“純粹的”非公共部門的競爭性工商企業所占有的是一種產權明確的非公共資源。二是在它們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方面,政府組織所提供的是一種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包括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而競爭性的工商企業為社會所提供的則是一種私人化的產品。三是在它們的行為價值取向上,政府組織必須以公共利益作為其行為的價值取向,而工商企業則往往以其自身利潤的最大化作為其行為的價值取向。

二、關于第三部門及其與公共部門的關系

第三部門即公共企業或非政府公共機構既不同于競爭性工商企業,也不同于政府組織,但又既與競爭性工商企業相聯系,也與政府組織相聯系。在保羅·A薩繆爾森、威廉·D.諾德豪斯所著的《經濟學》一書中有這樣一道供討論的問題:“思考一下一種從純粹公共物品到純粹私人物品序列是有用的。在一張紙上畫出這種序列并用下面這些例子填上:純粹私人、大部分私人、一半私人一半公共、大部分公共、純粹公共。”[2](第1211頁)這個問題表明,從私人物品到公共物品之間存在一個鏈條,并且這個鏈條又存在著由細(私)到粗(公)的變化。同樣,在競爭性工商企業與政府組織之間也存在著一個鏈條,這個鏈條也是變化的,即第三部門由這樣一個鏈條構成:公益性企業、公共事業、非政府公共機構。第一類組織即公益性企業,如城市自來水公司、城市公共交通公司、城市公共工程公司等。其基本特征是:一般由政府投資或政府投資為主體,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或準公共物品,生產由政府壟斷,其服務或產品價格由政府定價;但實行企業化管理,自負盈虧,必要時由政府補貼。如果套用薩繆爾森等人的話來說,這類組織所生產的是大部分私人或一半私人一半公共的物品,其性質屬于(競爭性)企業化傾向比較明顯的準公共部門。第二類組織即公共事業,如公立幼兒園、小學、中學;公立高等院校;政府投資興辦的科學研究機構;政府興辦的社會福利機構,如老年人福利院、兒童福利院、殘疾人福利院等。這類機構的基本特征是:主要由政府投資,所需資金主要由財政提供,部分資金由其為社會服務所得收入予以補充;其基本功能是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或準公共產品,其服務或產品價格由政府定價;但一般不實行企業化管理,政府對這些組織實行必要的行政管制,要求這些組織的活動優先體現政府的意圖,甚至直接用來為實現政府的目標服務。這類組織所生產的物品或提供的服務,按薩繆爾森的說法,是大部分公共的。第三類組織即非政府公共機構,如中國婦女聯合會、青年聯合會、學生聯合會、中國青少年基金會等,這類組織活動所需的經費一般可能由政府或財政提供,如中國婦女聯合會等組織便是如此;也不一定由政府或財政提供,如中國青少年基金會便是如此。但無論其經費是否由政府或財政提供,它的職能在很大意義上與政府相似,承擔著很多有關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工作或公共服務工作。這類組織所提供的服務基本上是純粹公共的,至少也是大部分公共的。以上三類組織除了分別具有上述特征外,它們還有一個共同特征,這就是非營利性。當然由于這三類組織所具有的“公共性”程度的不同,它們所具有的“非營利性”程度也不同。一般說來,第一類組織還具有一定的“贏利”,即“非營利性”程度較低;第二類組織基本無“贏利”或只有少量“微利”,“非營利性”程度較高;第三類組織就其實質而言屬于完全無“贏利”組織,因而是真正“非營利性”的。可見,從“營利性”這一特征來看,第三部門由從“少量贏利”組織到“微利”組織再到“無贏利”組織這一系列組織或部門構成。

人們通常所說的公共部門應該既包括“純粹的”公共部門即政府組織,也包括“準”公共部門即第三部門。第三部門之所以被歸入公共部門,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第三部門主要是一些從事公益事業的組織,其生產或活動的基本目標是公益性,即為公共利益服務,這與政府組織即“純粹的”公共部門的目標是一致的。第二,第三部門市場化程度較低或非市場化,其生產、活動的內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實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因此它與政府組織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甚至被當做政府組織用來實現其目標的一個重要工具。第三,第三部門為社會提供的產品也往往是一種公共物品或“準”公共物品,這與政府為社會所提供的物品是一致的,至少基本是一致的。第四,第三部門的投資主體或提供資源的主體也主要是政府。當然,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某些第三部門也應向私人資本開放,允許私人資本進入某些第三部門,毫無疑問這是對的,甚至是一種趨勢。但私人資本在這些領域的投資不可能是完全市場化的,它必須受政府的高度控制,其產品或服務價格必須接受政府的行政管制。第五,第三部門的“非營利性”與政府組織以“公共利益”作為行為價值取向的目標或原則是一致的,即都是以一種“公益人”而非“經濟人”的面貌出現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第三部門很難被歸入私人企業部門或競爭性工商部門,盡管它不屬于“純粹的”公共部門,將它稱之為“準”公共部門是合理的。

三、關于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范圍及其與行政管理學之同異

什么是公共管理學?簡單地說,就是研究公共部門管理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主要是研究公共部門如何高效率地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科學。既然公共部門既包括作為“純粹的”公共部門的政府組織,又包括作為“準”公共部門的第三部門,因此,公共管理學不僅僅要研究政府組織的管理問題,而且也要研究作為第三部門的公益企業和事業組織、非政府公共機構的管理問題。政府組織的管理問題與第三部門的管理問題共同構成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范圍。

從上述關于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范圍的觀點看,公共管理學與目前我國學界所公認的行政管理學至少在研究范圍上存在著明顯的區別。早在20世紀30年代,英語中的PublicAdministration一詞就被譯為“公共行政”,至80年代這一學科在我國恢復時,“公共行政”一詞廣泛地被“行政管理”所代替。在政府和學界的共同推動下,行政管理學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科被很快地發展起來。從那個時候起,我國的行政管理學就被定義為研究政府組織及其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規律的科學,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也就是說,從目前我國的實際狀況看,行政管理學的研究范圍僅僅是政府組織自身的管理以及政府組織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至于第三部門的管理問題,即公益企業與事業組織的管理問題、非政府公共機構的管理問題,則在行政管理學的視野之外。

據此,我們認為,僅就研究范圍而言,行政管理學與公共管理學在以下方面是共同的:無論是行政管理學還是公共管理學都必須研究“純粹的”公共部門即政府組織的管理問題,把探討政府組織如何高效率地運用公共資源為社會提供更有效的公共服務或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作為自己的重要研究內容。因此,政府部門的組織問題、領導問題、決策問題、執行問題、監督問題及其管理過程中的規律性問題,既是行政管理學關注的重要問題,也是公共管理學關注的重要問題。對這些問題的關注和探究,構成了行政管理學與公共管理學的共性問題,也就是二者之間的相同點。

但是,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著差別:

第一,公共管理學的研究領域不僅僅是作為“純粹的”公共部門的政府組織的管理及其規律問題,而且還應包括作為“準”公共部門的第三部門的管理及其規律性問題,而行政管理學的研究領域僅僅限于“純粹的”公共部門即政府組織的管理及其規律性問題。僅就這一點而言,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就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前者的研究范圍要大于后者的研究范圍,或者說,前者所探討的范圍是后者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研究范圍之間的關系可以看成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第二,公共管理學所研究的是“純粹的”公共部門與“準”公共部門管理過程中共有的規律性問題。在公共部門中,“純粹的”公共部門與“準”公共部門之間是存在著明顯區別的,既然二者之間存在著區別,它們各自的管理方式及其規律也是有所不同的,也就是說,它們各自都有特殊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規律。研究這些特殊的管理方式和規律并不是公共管理學的任務,而是行政管理學、公共事業管理學等學科的研究任務。同時,我們還應看到,“純粹的”公共部門和“準”公共部門既然都是公共部門,因此,它們除了具有各自特殊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規律外,還應有共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規律,研究各種公共部門所共有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規律才是公共管理學的任務。由此看來,公共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全部公共部門所共有的管理方式與管理規律,而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則僅僅是“純粹的”公共部門所特有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可以看成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

第三,公共管理學所關注的是公共部門如何高效率地利用現有公共資源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它在研究“純粹的”公共部門即政府組織時,也是把政府組織當成一個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機構的,研究的重點是如何把政府機構自身管理好,以便更有效地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在公共管理學看來,包括政府組織在內的所有公共部門都是管理的客體,至于政府機構作為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主體地位,公共管理學則關心不多,而這一點正是行政管理學所十分強調的。行政管理學把政府機構既看成是管理的客體,又看成是管理的主體。當它把政府機構看成是管理的客體時,它所強調的是要把政府機構自身管理好;當它把政府機構看成是管理的主體時,它所強調的是要求政府把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好。而在公共管理學的視野里,政府組織與工商企業一樣,只是性質以及方式不同罷了。因此,公共管理學更強調公共部門自身的管理,而行政管理學則更強調公共部門(“純粹的”公共部門)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這也是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區別。

公共管理學論文:公共管理學科辯論式案例教學研究

陳振明認為:“公共管理學既是實證的(重視經驗研究,從經驗中汲取出知識),又是規范的(提倡研究‘應該不應該’的問題,用以規范公共管理行為)。因此,案例分析成為公共管理的一種核心研究方法。”在公共管理活動過程和環節的研究中,案例分析成為一種核心研究方法,那么在公共管理學科的教學中,案例分析同樣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多數課程中的案例教學部分所占比重超過40%,有的達50%以上,期末考試也常采用案例分析方式出題,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案例教學在公共管理學科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我國公共管理類學科的教學中引入了許多的案例教學方法,但也出現了“案例選用不當、選擇質量不高,盲目引入案例教學、忽視案例教學方法的研究,案例教學的效果不盡如人意”等問題。近年來,筆者在燕山大學公共管理研究生和行政管理本科生課堂教學中引入了辯論式案例教學,進行了試點教學。因此,本文將根據筆者的辯論式案例教學經驗來研究辯論式案例教學在公共管理學科教學中的應用,以期豐富我國目前案例教學方式,改善公共管理類學科的教學效果。

1辯論式案例教學的概念

辯論式案例教學的歷史悠久,其雛形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蘇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法”,蘇格拉底從現實中的案例開始,通過提問和回答的方式與學生展開辯論,將真理蘊含在辯論中,通過在辯論中取勝讓學生信服,將所辯論的問題及其真理傳授給學生。通過這種方式,蘇格拉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批判思維及辯論能力,也使得自己成為赫赫有名的雄辯家。本文所研究的辯論式案例教學發展了蘇格拉底的辯論教學,更具有系統性與教學針對性。“當人們使用一個含義過于寬泛、內容沒有精確界定的術語卻未對其中包含的不同意思加以區分時,混淆就產生了,大多數爭論皆源于此。”需要界定辯論式案例教學的概念,同時將其與傳統教學和一般案例教學區分開來。筆者認為,辯論式案例教學是在一般性案例教學的基礎上采用辯論的方式,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用所學專業知識去辯析案例中的問題,通過教師、正方學生與反方學生的互動來提升能力的教學方式。在辯論式案例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都是參與者,圍繞著案例展開活動,教師擔任主持人,學生分為正方和反方,三個主體以案例為基礎形成互動關系。辯論式案例教學活動中三者以案例為基礎展開辯論的互動關系使其獨特于一般案例教學,通過教師主持與總結、學生展開辯論的方式,增強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系統性思考的能力和辯論能力,其效果超越傳統教學與一般案例教學。現將傳統教學、一般案例教學和辯論式案例教學進行比較分析,如表1。根據對比分析可以總結出,辯論式案例教學相對于傳統教學和一般案例教學,學生的參與度增大,參與主體增多;課堂的教學及學習方式變得多樣化,更加具有靈活性;學生以案例為基礎展開辯論,提高了思辯能力。辯論式案例教學在辯論與案例教學的基礎之上,將其二者相結合,很好地發揮出了各自的優勢,達到了“1+1>2”的效果。“案例辯論式教學法經過一年多來的實踐研究,不斷補充完善,可以說在大多數經管類專業課程中能夠正常應用,而且反應效果非常好。”貴州大學伍國勇將辯論式案例教學法應用到經管類課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筆者相信辯論式案例教學應用到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中也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

2辯論式案例教學在公共管理學科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分析

辯論式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相對于傳統教學與一般案例教學具有一定的優越性,筆者將從教學目標、教師能力、學科特性和課程教學4個維度探討辯論式案例教學在公共管理學科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1)教學目標:有助于提高學生積極性和綜合能力。在辯論開始前告知賽后評出優勝隊一個和最佳辯手一名,以此調動辯論隊和選手的積極性,并對辯論賽全程多角度錄像,以提高學生的興奮度和參與精神。在課堂辯論中,學生之間的論辯唇槍舌劍、針鋒相對,鍛煉了學生的睿智、思辯能力,能在緊張的環境中快速應變是公共管理型人才的應有之義。

2)教師能力:有助于豐富教師的教學經驗、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在辯論式案例教學中,教師扮演著教學活動設計者、主持人、仲裁者三種角色。教師策劃整個教學活動的能力,主持整個辯論、控制辯論進程與場面的能力,駕馭辯論、應對學生提問的能力都能夠在案例教學中得到提升。在辯論式案例教學中注重知識的多維度傳輸,辯論中沒有唯一的答案,而是知識、觀點的多元化融合。在辯論中產生的思想擴展了教師的思想視野,豐富了教師的教學經驗,辯論式案例教學成為了教師授課的一張“王牌”。

3)學科特性:推動我國公共管理學的發展。公共管理學強調的實踐性、應用性和它相關理論來源的外來性,要求公共管理學科教學模式的創新必須滿足這些特點。辯論式案例教學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公共管理需要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概括出公共管理理論,同時也要用公共管理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羅伯特?達爾說過:“從某一個國家的行政環境歸納出來的概論,不能夠立刻予以普遍化或被應用到另一個不同環境的行政管理上去。一個理論是否適用于另一個不同的場合,必須先把那個特殊場合加以研究之后才可以判定。”因此,對于公共管理學也要本土化,辯論式案例教學要著眼于我國實際本土案例,通過案例辯論概括、總結出管理經驗,推動我國公共管理學的發展。

4)課程教學:優化公共管理學科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文化。辯論式案例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加強學生之間的協作,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團隊精神。“使用案例教學法不只是對教育模式的改變,更是對大學校園中教與學文化的優化。”教學文化可以理解為在教學情境中,師生基于教與學的接觸、交流、對話等活動過程而呈現出來的文化形態,如師生地位、師生互動的文化意蘊,學習方式、思維范式的文化透視等。”辯論式案例教學改善了公共管理學科中的教學文化。從師生地位角度看,將師生對立文化變為參與伙伴文化;從師生互動角度看,將師生孤立文化變為師生合作文化;從學習方式上看,將應試教育文化變為學生思辯文化;在辯論式案例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教師扮演著主持人與仲裁者的角色,與學生共同參與到辯論中,形成伙伴交流關系。

3辯論式案例教學在公共管理學科教學中的應用過程

辯論式案例教學將辯論法引入到了案例教學中,結合了辯論與案例教學的優勢,讓學生成為正反兩方,基于案例展開辯論。近3年筆者在燕山大學公共管理研究生和行政管理本科生的課堂中進行了試點教學,選擇的題目有“高薪是否養廉”、“小崗村土地的分與合”(本案例為中國專業學位教學案例中心入庫案例,案例編號201512520050)、“‘周口平墳’奈若何?”(本案例為中國專業學位教學案例中心首批直接入庫案例,案例編號201412520226)、“南街村與華西村的發展之路”等,根據筆者個人的辯論式案例教學經驗,從教師與學生兩個橫向維度,從準備、總結、反饋三個縱向階段論述辯論式案例教學在公共管理學科教學中的應用過程。

3.1準備階段

首先是做好教學準備。教學準備就是教與學的準備,教師與學生都要做好準備。在辯論式案例教學中,教師要選擇一個好的案例,并結合所講課程為學生確定一個辯題。“哈佛人認為,一個好的教學案例有五大因素:在教學上的用處;引發沖突;強制性的決定;案例的綜合性;教學案例要簡潔。”教師在選擇案例之前還必須對學生進行需求調查分析。教師應該調查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點和知識的掌握程度,來確定辯論式案例教學的次數以及重點。教師應該在學生感興趣和知識掌握較差的范圍實施辯論式案例教學,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其次做好配套措施。不應當把辯論式案例教學當做一個小的教學活動,而應當做一種教學方式制度化,要有一定的配套措施給予支持、提供條件與環境,包括學校政策、教師評分以及教學環境。在學校政策方面,主要體現在教務處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應當結合學生的平時成績,提高學生參加辯論式案例教學積極性。辯論式案例教學除了在相關政策,即“軟”的條件上準備外,還需要一些“硬”件設施的輔助。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發現需要以下幾個輔助設施:(1)寬敞的教室及可移動的桌椅,學生在進行辯論時可以挪動桌椅分成正反兩方;(2)一個清楚的投影儀。播放案例,進行電子記錄,學生也可播放文件、視頻、圖片幫助其展開論證;(3)小卡片,方便學生記錄語言、陳述觀點。

3.2實施階段

辯論式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新穎的案例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師生的單一角色,教師既是參與者,又是展開辯論的主席,學生不僅聽教師講授理論,還擔任正反方辯論的角色。因此,在辯論活動實施時必須研究參與人員的角色扮演問題。

1)人員角色。在辯論式案例教學中,“教師不再是課堂的操縱者,而是案例討論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和仲裁者”。因此,任課教師充當著活動設計者、主持人、仲裁者三種角色。(1)活動設計者是任課教師從宏觀上把握整個課程教學,并對辯論式案例教學的整體流程進行設計;(2)主持人主要體現在控制和引導兩個方面。任課教師主持辯論的整體活動,控制時間;從內容上掌握方向,引導學生朝著所討論問題的方向辯論;(3)仲裁者是任課教師在辯論結束時對辯論的整體情況進行評價,并對正反雙方的觀點在方向上有一個引導,得出一個結論。任課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充當著這三種角色,學生也相對應地充當著活動主要參與者、辯論的正反方辯手、活動效果的反饋者。(1)活動主要參與者是指在任課教師的活動設計下,學生積極參與到辯論式案例教學中來,選擇辯題,展開辯論;(2)正反方辯手是指學生在辯論式案例教學中充當對陣雙方辯手的角色,在實施中為自己所贊同的觀點積極辯論,試圖說服對方;(3)活動效果的反饋者。任何一個教學活動的開展,其效果如何都是從學生身上體現出來的。在活動的實施中,只有明確了參與者所扮演的角色才能根據參與者的情況開展教學活動。

2)課堂辯論。(1)辯論首先選定正反辯手各4名,采取報名方式,由于思想工作準備到位,學生積極性很高;正反辯手入座后,其他同學自由選擇支持的辯論隊,并坐在自己支持辯論隊的后方,以示支持。主持人(任課教師)介紹辯題相關背景資料,簡單介紹比賽流程和規則;(2)開篇陳詞,正反方代表先后發言,并在3分鐘之內做完本方的立論陳詞;(3)雙方展開攻辯:正方二辯對反方二辯或三辯提問;正方三辯針對反方二辯或三辯提問;反方二辯針對正方二辯或三辯提問;反方三辯針對正方二辯或三辯提問。每一階段時間為2分鐘,提問時間不超過30秒;(4)雙方進入攻辯小結環節,限時2分鐘。小結結束后進入小組討論或休息環節,小組在此時可以商量剩余環節的對策,教師分別對正反雙方進行指導,對前幾階段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并提出自己對兩方辯論策略的建議,指導學生用專業理論知識去辯論說服對方;(5)自由辯論環節,雙方輪流站起來自主發言,既可以陳述本方觀點,也可以指出對方辯手觀點上的錯誤,或者提出問題讓對方辯手回答。每一方限時5分鐘,時間用完則不能辯論,雙方共計10分鐘。自由辯論環節是最能鍛煉和體現學生反應能力、辯論能力的,教師也可以在此環節向學生拋出更有價值的問題,由學生回答,此環節教師的參與有利于引導雙方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因為自由辯環節學生辯論很容易偏題;(6)總結環節,雙方代表綜合各自意見做此次案例辯論的最終結論陳述,時間限制為5分鐘。這一環節是學生總結能力、概括能力的體現,教師應當認真聽取雙方的總結,對學生能力的改進進行指導。

3)總結反饋。在總結陳詞結束之后,辯論式案例教學并未結束,而是進入了總結反饋階段,包括三個方面:(1)活動總結。在辯論結束后學生應當做總結,一是對自己所持觀點的總結,二是對本團隊以及個人在辯論中的表現做總結,為自己的表現打分。教師也應當進行案例本身總結和學生表現情況總結;(2)效果反饋。教師應當聽取學生關于辯論式案例教學的意見,學生談自己的感悟和能力的增長,通過學生的話語來判定其效果如何;(3)成果體現。每一次的辯論式案例教學都應有一定的成果體現,教師應將辯論的整個過程及學生陳述的總結記錄在案,形成一份案例教學報告,并將學生的感悟也納入其中,形成辯論式案例教學的教學案例,為之后案例教學的開展提供參考。辯論式案例教學的開展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雙向配合,教師需要調查需求、選擇案例、確定辯題、主持辯論、總結評價,學生需要熟悉案例、選擇辯題、確定團隊、展開辯論、感受反饋,最終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的配合,二者都能從中有所得,如圖1。綜上所述,辯論式案例教學在公共管理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結合了公共管理學科教學實踐性、案例性的特點,針對其關注社會管理、公共問題的特征,將現實社會中的真實案例結合辯論的方式引入到課堂教學中,有效地改善了公共管理學科的教學質量。

4辯論式案例教學在公共管理學科教學應用中的策略優化

成功的辯論式案例教學離不開一個好的、適合公共管理學科的案例,離不開明確的教學目的和圍繞公共管理案例展開的辯論,同時還要規避辯論式案例教學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要使得辯論式案例教學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在選擇案例、辯論環節以及規避問題三個方面實現最優。

4.1案例選擇:堅持爭辯性、針對性、全面性、本土性

從教學應用性上來看,小勞倫斯認為教學的案例是“一個描述或基于真實事件和情景而創作的故事,它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學習者經過認真的研究和分析后從中有所收獲”。教師在做案例選擇的時候必須明白什么是一個好的、適合公共管理學科的案例。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認為應該包含以下幾個因素:(1)案例中問題的爭辯性。從兩個方面辯論都各有道理,這樣才易于引發學生的爭辯,要讓學生像在進行軍事戰爭的敵我雙方一樣用自己的思想去“戰斗”;(2)案例有針對性。案例的選擇應針對所學課程的專業知識;(3)案例論述的全面性。這樣學生在展開辯論的時候就能有所依據,利用案例提供的線索展開辯論;(4)案例并不只是故事,而是以現實為基礎。“案例反映的情況要與中國行政管理改革及實踐緊密結合,使其具有中國特色,易于理解和分析。”用案例對學生進行培訓,目的是使學生能夠解決現實中的公共管理問題。

4.2案例辯論:堅持專業化、理論化、開放性、效果性

學生在課堂辯論過程中經常出現偏離主題、生活化語言辯論、混合辯論甚至爭論的情況。因此,在課堂辯論中教師要向學生們明確案例辯論專業化、理論化、開放性、效果性的原則。公共管理學科的教學課堂中更強調的是公共性和管理性的問題,所以,學生在課堂中應當更多地用公共行政、公共政策、管理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去理解案例、參與辯論,辯論的目的本身就是為了提高學生們的公共管理專業知識與能力。在課堂辯論中不僅要保證專業化,還要使得辯論觀點上升到理論分析的高度,既要用理論去分析案例,又要將案例中總結的觀點上升到理論高度。

4.3規避問題:堅持效率性、控制性、協調性、重點評價性

在筆者實施辯論式案例教學過程中,發現可能出現的問題有效率低、時間耗費較長,課堂辯論秩序混亂、過于開放,辯論雙方僵持不下、無法得出案例問題解決結論。因此辯論過程中要在教師的指揮下堅持效率最大化原則,學生盡可能地簡化語言。教師需要按照辯論規則在時間節點上有效地去控制辯論秩序,指揮正反雙方進行辯論,對于辯論混亂的情況要及時制止,讓辯論有序進行。對于正反雙方僵持不下的局面,教師要發揮仲裁者的角色,協調好雙方。教師在評價時由于所評學生較多、標準也是多樣的,很難給出準確的評價,因此,教師要堅持重點評價原則,對于所考核項目中重點的項目給予評分,突出學生優勢和長處。

5結束語

我國公共管理學實踐性、應用性和理論外來性的特征要求在公共管理教學過程中,關注中國公共管理、政府改革和社會公共問題等具有前沿性、實踐性的案例,要將案例引進公共管理學的教學中。我國公共管理學的理論大多是引進國外的公共管理理論,這種理論外來性的特征要求在其教學過程中必須要結合中國實際案例,將其本土化,就要求我國公共管理學科教學中學生應當具備批判性思維、多元化分析問題的能力、應用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辯論式案例教學將辯論法與案例教學相結合,以案例為基礎展開辯論,在辯論中激發學生批判性思維與多元化的思想。實踐證明,辯論式案例教學是公共管理學科教學的有效方式,其將案例、辯論和公共管理專業相結合,滿足了公共管理學科教學的要求,改善了教學效果,對于公共管理學科教學的意義重大,不僅有利于學生和教師能力的增強,而且對于公共管理學的本土化以及教學方式和文化的改善都有很大的作用,并且對于其他學科也具有很大的推廣性。

作者:韓兆柱 翟文康 單位:燕山大學文法學院

公共管理學論文:公共管理學科案例教學問題淺析

一、公共管理學科特色

1、綜合性。

公共管理學科一門綜合運用政治學、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研究方法研究公共管理主體管理公共組織及其行為的規律的科學體系,其不僅擁有厚重的理論背景,而且具有極強的社會實踐性。公共管理學科研究所涉獵的內容也更為多樣化,有基于此也就要求所有運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更具有綜合性。

2、實用性。

公共管理學科實際上就是一門運用公共權力實現公共利益的應用性科學,一般來說公共管理學研究多以問題為導向,研究如何解決某類公共問題方法或手段的內在規律,并進行具有普遍性意義的歸納總結。

3、交叉性。

公共管理學科的交叉性是基于其學科理論基礎和研究的問題內容而言的。公共管理學科以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理論為基礎,對某一公共管理問題的研究都必定涉及到多學科的相關理論知識。

二、公共管理學科案例教學的重要性及案例選取存在的問題

(一)公共管理學科案例教學的重要性

1、理論與現實結合,完善知識體系。

公共管理學科案例教學就是一種理論與現實的結合,它不僅僅是教師講某一理論和相匹配的案例結合起來的一起分析,更是一種學科理論知識與社會的接軌。

2、豐富教學形式,活躍課堂氣氛。

一般來說,社科類學科教學總是顯得比較呆板,學生會認為理論性太強,課堂缺乏一個活躍的氣氛。然而案例教學正是破解這一困境的好方法,現實性的案例總能給學生一些可觸感,尤其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公共管理案例更是讓學生感同身受,這樣案例教學不僅是對教學形式的一種豐富,更是能很好地帶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自覺地參與到教學中來。

3、實現教學相長,促進教學工作接地氣。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如若把教學簡單地理解為只是老師單向將只是傳輸給學生,總難免有些狹隘之疑。實際上,教學也是老師學習一個很好的形式,這種學習體現在老師對知識的熟練程度提高上,也更體現在老師對知識的再思考和更跟新上。公共管理學科案例教學能夠幫助教師盡可能接觸更多的公共管理領域的社會性問題,并且這些問題都是很具有實時性的,在案例對認識收集、認知、分析、講授系列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幫助教師學習到了更多的新知識,并使得教學工作接地氣,不歸屬空中樓閣。

(二)公共管理學科案例教學中關于案例選取的一些問題。

公共管理學科案例教學早已不是一個新的研究問題,在理論研究上已然有很多成果,在實際的教學中案例教學也已是相當普及,但存在的問題也依然是很多,尤其是在案例選取上。本文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對案例選取存在的一些問題小作闡述。

1、難離理論式講授,案例少。

雖然公共管理學科領域在教學中長期以來都在極力推崇案例教學,但或許是出于社科類學科的通病,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依然還是難以走出思辨的窘境,難離理論式的講授,選取案例很少,甚至是以老僧讀經般的精神去不厭其煩地帶領學生咀嚼無味的理論。

2、陳年舊事,缺乏時效性。

不容否認公共管理學科領域存在很多經典的案例。但公共管理學科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總具有的時代性又決定了其研究內容的時效性,如此說來,公共管理學科中的案例也就必然不存在永世的經典。

3、不具典型意義,缺少代表性。

案例作為個案來分析研究,更多的時候是為了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或為了找出解決這問題的具有普適性的方法,無論基于哪個原因都無疑要求所選取的案例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意義。而現實總會有不少教學案例的選取過于隨性,不能代表某一類問題或說不具備典型性。4、過于高大全,脫離實際。當知識也有了統一的標準,總難免會出現一些高大全的東西,公共管理學科教學不外于此。在標榜了公共管理學科教學標準化后,不少教師容易在教學中緊扣標準要求,在選取案例過程中一味地追求所謂的模范案例,而忽然了現實環境,嚴重脫離實際。

三、關于案例選取的想法

1、穿插講授,突破理論化的枯燥。

公共管理學科教學中案例的選取不僅要考慮數量和質量,還應對案例出現的時機予以考量。案例扎堆出現容易偏離中心理論主題,理論過于集中又容易讓學生反感理論的枯燥,所以選擇在合適的時機穿插進去案例顯得尤為重要。

2、結合最新時事,注重案例的時效性。

前文我們已經對案例時效性的重要做了相關闡述,新的時事總會具有很強吸引眼球的功能。教學過程中選取新時事作為案例來講解,不僅能加強學生對案例相關理論學習的興趣,也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學會用更多理論知識去分析時刻發生在身邊的事物。

3、講典型,注重案例的代表性。

典型性案例不僅有很強的代表性,也很能加強人們對它的興趣。公共管理學科教學中典型性案例的一般都是一時間在一定范圍內廣為人知的事情,選擇這類案例來結合理論講解,能很好地帶動大家參與到課堂的案例分析中來。并且,由于大家都案例有一定的了解,在參與分析中也會有更多的同學能夠有較好的思考和發言,這也是案例教學中極為難得的。

4、案例接地氣重生活,解析要通俗易懂。

案例選取應該接地氣,即應多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來。如教師跟學生講國家治理霧霾來作為環境治理的案例,肯定就不比與學生分析其家庭所在社區對公共衛生環境的處理更讓他們有親切感和參與較為強烈的參與愿望。在案例的解析中,也應該盡可能地通俗易懂,動輒就跟學生講大家們的公共管理理論多會讓課堂變得更為陌生和沉寂。

作者:郭恒 單位:河池學院

公共管理學論文:公共管理學科課程優化思路

一、公共管理學科課程體系優化的必要性

所謂課程體系就是將課程按照一定的原則經過選擇和組織而形成的供傳授用的系統。一個專業所設置的課程相互間的分工與配合,構成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高等學校課程體系主要反映在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及其之間的比例關系上。課程體系一方面是根據培養目標和要求來設置的,另一方面它又將培養目標和要求具體化,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環節中,從而對人才的培養產生現實的定向和規范作用。

(一)公共管理學科課程體系的構建要適應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由于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科技的快速發展,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要求課程體系必須適時調整或更新。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及時將課程進行整體優化,各課程之問就可能會因為內容發生沖突而無法彼此協調。公共管理學科作為一個發展迅速,需求旺盛且很有前景的新興學科,其課程體系尚處在建立和探索之中,課程體系的優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一個專業的課程體系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質量的高低,影響到人才的培養質量。大學教育的整個過程,主要是圍繞課程教學而展開的,課程教學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實現專業培養目標,不是靠.-tl或幾門課程所能奏效,而是靠整個課程體系的協調來實現。課程體系的優化,是課程設計中很重要的內容,同時,在專業的課程設計中,還必然涉及列課程體系內部各門課程的有關教學內容、教學條件以及教學方法等。合理的公共管理學科課程體系,應該有一個長遠的教學計劃,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課程的整體優化設計。

二、目標導向理論與課程體系

目標導向理論是管理學的重要理論之一。目標導向,指任何行為都以是否對目標完成有幫助來考核成果,所有動作都以完成目標作為指導原則。目標導向理論認為,要達到任何一個目標必須經過目標行為(實現過程),而要進入目標行為又必須先經過目標導向行為(設計、選擇和尋找目標)。高等學校的專業課程體系作為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內容,其設計要符合目標導向理論。以清晰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綜合考慮學生所需的知識、能力結構,進行課程設計。美國課程論專家舒伯特(wHSchubert)將典型的課程目標導向分成四種:一是普遍性目標導向一~基于經驗、哲學或倫理觀、意識形態或社會政治需求而引出的一般的課程目標導向,從而成為了某一課程領域的一般性、規范性的共性目標導向;二是行為性目標導向——具體的、可操作的行為加以陳述的課程目標,它的特點是具體性和可操作性;三是生成性目標導向—_二.在教育環境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四是表現性目標導向——在教育情景中不斷出現的,在教師的創造需求和學生的個性需求中得以強烈表現的。目前國內部分高校構建課程體系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以預期學習成果為本的課程體系構建模式,以能力為本的課程體系構建模式,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構建模式,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模式,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動態課程體系的構建模式,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的構建模式,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高職課程體系構建模式,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課程體系構建模式。

三、基于目標導向的公共管理學科課程體系優化應注意的問題

(一)公共管理學科課程體系的優化要符合大學的定位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大學的類型必然是多元的。大學的定位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每個學校都應科學定位,安于其位,爭做每個類型和層次上的一流。課程體系的構建要與之相對應。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課程體系中通識課課程比例最高,學科基礎課次之,專業課更次之。教學為主型大學培養應用型人才,注重學生的專業課程,基礎課以夠用為度。職業大學培養職業型人才,注重專業課程和職業技能,專業課程的比重最高。

(二)公共管理學科課程體系的優化要符舍人才培養目標

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綜合性大學人才培養目標是多層次、多類型的,分為高層次、厚基礎、少而精的基礎性人才;復合型、創新性拔尖人才;知識面廣、能力強的應用性人才;實用型、技能型人才。公共管理辦學和培養人才的目的在于要為公眾服務,捍衛和提倡公共利益。所以,公共管理學科的課程體系設置要圍繞是否有利予培養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來進行。還要遵循科學性原則即要培養具有現代管理知識的科學管理人才。要遵循應用性原則,即以課程學習為主的同時,也重視案例教學,做到教學、科研、社會實踐三方面并重。要遵循針對性原則,即要充分考慮和關注社會需要、專業需求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課程的設置。此外,還要強化基礎,多科滲透,拓寬知識面。

(三)公共管理學科課程體系的優化要動態滿足社會的需要

應建立動態的、開放的課程設置體系。以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我國公共管理學科開辦的社會基礎是不斷變革的社會環境,與此相適應,我國公共管理學科應該建立動態的、開放的課程設置體系,不斷根據社會變革對公共管理學科的課程體系加以修訂。以河南大學為例,每年都要根據社會的需要對教學計劃進行調整,結合實際情況增設了公共經濟與公共政策方向模塊、電子政務方向模塊、企業行政管理方向模塊、社會工作方向模塊社會保障方向模塊、勞動關系方向模塊、人力資源管理方向模塊、教育經濟與管理方向模塊、社會醫學與公共衛生管理方向模塊、城市管理方向模塊、公共信息資源管理方向模塊,增開政府電子文件管理、電子政務、小組溝通、個案工作、公務員制度、談判與溝通、管理創新思維、醫院管理學、流行病學、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教育投資與項目管理、社區工作、政務禮儀、績效管理等一系列課程。公共管理學科的課程體系通過這一系列的調節獲得了優化,培養的學生獲得了社會的一致認可。

(四)公共管理學科課程體系的優化要符合科學規律

所謂科學是指課程設計的基本理念都是圍繞著如何培養學生的分析、管理和倡導三種核心技能展開的。學科基礎課、專業課以及模塊課的設置應該符合學科發展規律,具有層次性,注意先修后繼關系。學科基礎課是為了確保基礎學科知識與專業學科知識之間的有序銜接、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而設置的,學科基礎課的學習是學生能夠更深入、細化地研究專業問題、提煉出獨特觀點的前提條件。在保證知識系統性的前提下,學科基礎課應在內容和時間安排上滿足專業課教學的需要,顯現出專業特色,加深學生對專業的感性認識,使其熱愛專業,學好專業,以至開拓專業,創新專業,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的比例要合適。在限制與自由,共性與個性之間尋找平衡點,促使通識教育自身達到實現價值的目的,能夠對學生個性發展給予充分的尊重。采用系統學方法優化與構建課程體系,使之成為一個既開放、又封閉的體系,兼顧自由和秩序、靈活性和規范性、多樣化和專門化、寬度和深度,兼顧個人興趣和學校指導。科學地處理好各教學環節之間的關系,注重課程設置和內容的有機聯系,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教學活動形成有機的整體。注重各專業間課程的整合,科學合理地構建融會貫通、緊密結合、有機聯系的課程體系,避免簡單設課和重復設課現象。鼓勵開設新興學科、邊緣學科和普及性課程,文理交叉課程和藝術類課程,以使學生掌握新知識、新技能,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五)公共管理學科課程體系的優化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強化實踐能力培養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課程體系優化要明確各實踐教學環節在總體培養目標中的作用,加強實驗教學的創新與改革,加強實踐教學與實踐訓練,將實驗教學、實習、社會考察等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步形成完善的實驗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要求學生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學會動手動腦,學會做人,學會做事,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課程體系優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是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我國正在進行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各級政府越來越重視管理科學的重要性,為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隨著我國各高校教學條件的改善、教學基地建設的完備、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科學研究和管理實踐與管理理論相結合的日益密切等內部環境的優化,我國公共管理學科必將取得更大的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少妇激情作爱视频| 欧美群妇大交群| 老熟女五十路乱子交尾中出一区| 搡老熟女老女人一区二区| 97se亚洲综合在线| 中文字幕v亚洲ⅴv天堂|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www|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在线|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人妻| 欧美成人aaa片一区国产精品| 特黄a级毛片免费视频| 岳毛多又紧做起爽| 国产精品vⅰdeoxxxx国产|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网www在线|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n鬼沢| 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69风韵老熟女口爆吞精| 嫩草伊人久久精品少妇av| 精品午夜福利1000在线观看| av午夜久久蜜桃传媒软件| 黄又色又污又爽又高潮动态图 | 吃奶呻吟打开双腿做受在线视频| 男人扒开添女人下部免费视频 | 欧美性生交活xxxxxdddd| 国产精品天天在线午夜更新| 好大好湿好硬顶到了好爽视频| 中国熟妇xxxx| 大胆gogo高清在线观看| 华人少妇被黑人粗大的猛烈进 | 我要看a级毛片| 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互换| 国产熟女高潮视频| 亚洲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 三年片大全电影| 亚洲va韩国va欧美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