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1 06:35: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初中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民間美術在初中美術課堂上的應用現狀
經濟的迅猛發展帶動了中國的迅速崛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提高,民族文化的發展也得到了重視,在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重大歷史任務中,還有許多的工作要完成。民間藝術包含諸多內容,民間美術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我國初中的美術課堂上,文藝傳統和西方美術占據著很大的地位,民間美術沒有太多的位置,被遺忘在一旁。不僅如此,初中學校對美術教育投入的力度顯著偏低,很多美術老師把一些有關民間美術的內容定為自學內容,沒有重視其重要性。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學生的接受理解能力有限及初中學校不夠重視美術教學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大多數老師選擇直接向學生灌輸書本上的美術理論,并未對其所蘊含的文化精髓進行詳細講解,致使學生無法對自身周圍存在的藝術產生興趣,不懂得去發現、欣賞和享受那些文化精華,對自己身邊的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缺乏了解。
二、民間美術對當代初中美術教育的作用
初中生對美的感受正處于啟蒙的初級階段,通過接觸更多的民間美術作品,可提高自己對傳統民族藝術的鑒賞能力,對初中美術教學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具體的可劃分為以下幾種:
1.培養審美趣味,提高審美能力
中國民間美術因其在材料、色彩、結構等多個方面與別國的美術存在顯著的差異,由此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趣味。將民間美術融入初中課堂美術教育中,在培養學生民族審美趣味的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了解民間美術作品的內涵,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2.開啟發散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初中生正處于思維活躍期,許多偉大的發明都來自于孩童的設想,讓初中生通過學習民間美術進行思維啟蒙,發散思維,產生源源不斷的創新靈感和思路,進而開發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此外,將初中美術教育與民間美術相結合,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通過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民族凝聚力。
三、當前民間美術在初中課堂教育上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由于各方面原因,當前民間美術在初中課堂教育上遇到一些阻礙了民間美術的發揚的問題,大致有以下四點:
1.社會對民間美術的忽視
因為受到文化侵略,西方文化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青睞,傳統文化被逐漸忽視。在教育工作中,美術教材中很少有傳統的民間美術作品出現,缺少民間美術相關素材,導致學生接觸不到更多的優秀民間美術作品。
雖然國家倡導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然而由于來自社會和家長的各方面的壓力,學校不得不把教育的重點放在考試成績上,導致教學課時少,師資隊伍不夠雄厚,學生沒有太多的機會真正接觸到民間美術。
3.民間美術涉及內容廣泛,學生難以接受
因為初中生比高中生和成人的接受能力要弱,對所接觸的藝術難能真正消化,加上民間美術應用范圍很廣,且涉及到技巧、材質、用色等眾多學科,所以學生一時接受不了如此繁多的學識,無法對民間美術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4.教學形式單一
當前的初中美術教育主要是老師將書上的內容照本宣科讀出來,沒有更多的教學內容,學生接觸不到真正的民族文化,無法感受到民間美術的深刻內涵,對民間美術知之甚少。書本只能給學生提供一些理論技巧,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還需要教師通過有效途徑,更多地向學生展現出來。
針對目前民間美術在與初中美術教學相融合中出現的問題,擬給出以下應對策略:
1.豐富教材內容,開展文化活動在初中的美術教材中增加民間美術素材,并可通過舉辦互動活動、慶祝節日等,提高社會對傳統文化藝術的關注。
2.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師素質
教育部門應加大對初中生美術教育的投入,通過頒布相關條令,讓學校對美術教育工作重視起來,擴大師資隊伍,通過鼓勵美術教師進修等方式,讓教師有正確的教學認識,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提升教學修養,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3.考慮學生能力,選定合適內容
學校從學生能夠接受理解的藝術內容出發,圈定初中生可以接受的民間美術涉及的范圍,進行專一教學,讓學生能真正掌握民間美術的精華。
4.結合現代科技,豐富教學形式
要向學生展現更多的、更全面的民間美術作品,讓學生深切地領略到我國傳統民間美術的魅力,就不能只依靠教材內容。如果條件允許,教師可以邀請民間藝人到課堂上講學,或者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文化生態區等地方,給學生創造近距離接觸民間美術的機會。
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現更多的優秀的民間美術作品,還可通過網絡與其他學校之間進行教學交流探討,積累更多的教學經驗。美術課堂教學是傳承民間美術的重要途徑,民間美術融入到初中課堂中,也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加了教學趣味。在傳統文化逐漸消逝的今天,將民間美術加入到美術教育中去,不僅使學生領略到中國民間美術的魅力,也使中國傳統藝術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發展。因此,幫助初中學生了解并掌握民間美術的技巧與內涵,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美術教育工作者應從大局出發,認真做好民間美術教育工作,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做出一份貢獻。
現在,初中階段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倍受父母長輩的溺寵,很少與大自然與社會接觸,在真正的大自然中,在豐富的社會生活中顯得十分地無奈,問其牛耳在上,還是牛角在上?不知。問其如何待人接物,尊重他人?一片茫然。生存能力極差。由于對自然、對社會了解極為有限,學習起本應極為熟悉的語文卻感到吃力,寫起作文來更是漏洞百出,笑話迭起。甚至連就在身邊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常識都不了解。造成如此結果除了父母長輩們的溺寵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語文中考指揮棒的盲目導向,應試教育的機械灌輸。學生學習語文純粹是為了應試,至于課文中豐富的自然知識或無暇顧及或嗤之以鼻。認為與考題無關,以后再說吧!就連老師教學也忽略了這些內容,長此以往當然作文水平難以提高。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對語文感興趣呢?怎樣才能使學生掌握書本中豐富多彩的生活常識呢?怎樣才能提高初中學生的寫作水平呢?二十年來的語文教學告訴我:教學中,不但要注重字、詞、句、段,篇的指導練習,而且還要把書本中及生活中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社會人文知識教給學生。這才是素質教育與中學語文教學緊密結合的最佳方法。
一、知識貼近生活,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
課本中有許多生活常識,這些字里行間的生活常識也正是作家們豐富閱歷的結晶。作為語文教師怎樣才能把書本上豐富生活常識傳授給學生呢?讓學生對生活產生興趣,對語文產生興趣?這就要求語文教師也要有較豐富的生活閱歷,用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詮釋課本,教與學生。但這些生活常識在教學中常常會被教師忽略。例如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五課《同志的信任》中寫道“燈下,他鄭重地打開紙包,按照那封信里指明的記號,把右上角用墨筆點了兩點的一張毛邊紙撿出來,那是一張空白毛邊紙。魯迅先生用洗臉盆盛滿水,滴入一點碘酒,把紙平放到水面,紙上立刻現出了淡淡的字跡。這是同志生前從獄中用米湯寫給魯迅先生的一封信。”這一段話,按老規矩,教學中把幾個表示魯迅看信過程中的動詞做個交代就可以了。但我不滿足于這些,而是在預習中布置一道思考題:“當魯迅先生把空白毛邊紙平放入帶有一點碘酒的水里時為什么紙上立刻現出淡淡的字跡?”同時要求學生注意書中交代空毛邊紙是在獄中用米湯寫的信,并鼓勵學生弄清道理后,親手試試。第二天,我剛到教室就被學生給團團圍住,有幾個學生還拿出“試驗結果”表示他們實驗成功!幾個愛思考、愛動手的同學還大談起操作經驗來—什么米湯要濃點,字跡才清晰;什么寫完字,一定要晾干;什么不光米湯可以用,面糊也很好……這時一位眼尖的學生突然發現有兩份“試驗”的字色不同:一份字色淡藍,一份字色濃黑,就問我這是為什么?我沒有給他作直接的回答,只是讓他與親手做實驗的同學一起去探討,并希望他們上課時能給出正確答案。上課了,我根據學生的實驗結果指出:淀粉遇上碘酒會起化學反應,顯現出藍黑色。那為什么有時談藍,有時濃黑呢?我請課前做探討的三位學生補充回答。他們的結論是:用米湯寫的為淡藍色,用面糊寫的為濃黑色。我肯定他們的積極思考,同時指出并非米湯與面糊的淀粉有不同性質,而是米湯的淀粉濃度較面糊的淀粉濃度低。在碘酒濃度相同的情況下,淀粉濃度越高,反應后的顏色越深。說到這我又把問題轉到課本上來,問道:“為什么魯迅先生看到‘信’的字跡只是‘淡淡的’?”同學們馬上推理并得出結論——寫信的米湯很稀——可見他在獄中過著非人的生活——但他時刻沒有忘記為黨工作。至此一個偉大的共產黨員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的學習情緒空前高漲,我抓住時機要求學生都去完成“實驗”并讓他們寫下“實驗”的經過,強調寫作時注意動詞的運用。整段課文內容講解不到十分鐘,學生不但學到了課本知識,還學會了動手,學會了思考。
類似的例子還很多,例如《社戲》一課,文中有一段寫孩子頭雙喜帶領孩子們在船上“偷吃”完羅漢豆后,把“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里”的情節。這里寫的“豆莢”、“豆殼”有否區別?如果是同樣的東西,是否魯迅先生沒注意到,重復寫了呢?不!魯迅的文章歷來嚴謹,他沒寫錯!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知識,我簡單解釋道“羅漢豆即福州人俗稱的蠶豆。大家見過蠶豆嗎?”課堂上一陣哄笑“老師,你太小看我們了,蠶豆不就是我們常吃的,用來做怪味豆的,指節般大小的豆子嗎!”一個學生搶答。我見學生對蠶豆不甚了解,便想還是讓他們通過直接感官去獲得知識吧,于是不急于解釋,只說:“現在福州市場上正有新鮮蠶豆賣,希望有條件的同學明早能與家長一同上市場了解一下蠶豆的原始面目。”第二天我果然發現好幾個學生出現在早市上。其中一個男生見到我,立刻從他身邊母親自行車籃框中拿出蠶豆興奮地說:“原來蠶豆外面還有一層毛毛的‘外殼’呀!”我看到他對生活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增長了生活的知識,一種教育的成功感油然而生。為了讓所教的學生都能了解蠶豆的本來面目,我請這位男生上學時帶上一串蠶豆,讓大家都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早讀課前,教室里特別地熱鬧,幾個學生拿著帶莢的蠶豆在“講演”呢!我一了解大家對蠶豆都有了較清楚的認識。課堂上,我請昨天快語搶答的學生總結,他不好意思地說:“我以前見到的蠶豆原來是已經剝掉豆莢(殼)的,現在懂得了原來它外面還有一層毛毛的豆莢。”學生有了正確的認識,我補充說:“魯迅先生在這里寫的豆莢實際上是指豆莢殼,拋到河水里的當然也就是豆莢殼和蠶豆豆仁外層的豆殼了。正因為魯迅先生有豐富的生活知識,所以他的文章貼近生活,反映生活,讀起來極富生活氣息,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這也正是同學們學習、寫作的方向,”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比方楊朔寫的《荔枝蜜》中的“蜜蜂為什么一蜇人,它自己就耗盡了生命,也活不久了?”“蜂蜜為什么用‘割’,而不用‘取’?”等等。這樣的教學可以在極少的單位教學時間里,讓學生學到極為豐富的知識。目的當然是為了讓學生了解生活,誘發學習興趣,豐富知識,增強寫作素材積累的意識。
二、融進生活,提高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力
有些詞語粗略看來并沒什么好講解,似乎普通極了,但細心一分析里面可蘊藏許多生活常識呢!例如一位學生在作文中寫道:“今天,是星期日,我們全家一早就來到鼓山腳下準備登山。望著曲折延伸的樓梯,我心里特別激動……”這位學生將“臺階”誤為“樓梯”了,叫人看了好別扭。為了讓全體學生分辯清楚,我結合初中語文第三冊《從宜賓到重 慶》中寫的“重慶的臺階特別多,好像是數不盡的鋼琴琴鍵。”及初中語文第四冊《理想的階梯》中寫的“奮斗,是實現理想的階梯。”讓學生查閱詞典、走進現實生活,分析“臺價”、“樓梯”、“梯子”、“階梯”的不同之處。并出了一道問答題:“重慶的臺階特別多,好像是數不盡的鋼琴琴鍵。”把“臺階”換成“階梯”“樓梯”、“梯子”行嗎?為什么?經過對比分析,同學們弄清了“臺價”、“樓梯”、“梯子”、“階梯”的細微區別,知道了“臺階”指的是用磚、石、混凝土等筑成的一級一級供人上下的建筑物,多在大門前或坡道上;“樓梯”指的是架設在樓房的兩層之間供人上下的設備;“梯子”指的是便于上下的用具,一般用兩根長的竹子或木頭并排做幫,中間橫穿若干根短的竹子或木頭制成;而“階梯”是臺階和梯子的統稱,一般用于書面語。自此,可以說學生已得到了較完整的書面知識。但是否滿足了呢?我以為不能就此滿足。因為書面的知識雖精辟,但往往缺少相應的比對。學生常常只注意每個詞的實際解釋,很少將詞加以比較,因此所得的知識只是單一的、片面的,缺少完整性、系統性。就拿“臺階”與“樓梯”來說吧,它們雖都是“供人上下的”建筑物,但在實際日常生活與寫作中的應用是有所區分的。經過細細比較可發現書本外的知識:“臺階”用于室外的建筑物,一般不用竹木制造。而“樓梯”用于室內的建筑物,可由磚、石、混凝土、竹、木等制造。根據對比分析同學們清楚地得出了明晰的結論:鼓山上的、重慶市內常見的上下設備是在戶外山間開鑿石頭砌成或水泥等制成,所以得用“臺階”。而“奮斗,是實現理想的階梯。”中的“階梯”雖指的也是向上登攀的工具,但明顯是書面語,所以還是用“階梯”準確。一般地說“臺價”、“樓梯”、“梯子”、“階梯”“臺階”各有所用,不可互換。學生弄清了這幾個詞語間的細微區別,分清了它們相應間的關系,因而在日后的語言表達與書面表達上就更加準確,少出笑話了。
現代文中的詞語有的還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即使某些詞語一時不理解還可以通過手邊現有的工具書查閱。但在古文教學中,特別是古詩詞的教學中就不那么簡單了,因為古詩詞中每一個字詞都是經過作者深思熟慮填上的。它在相應的詩詞環境中常根據詩詞的意境有更深層的含義,要讓學生理解這深層次的含義,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但如果讓詩詞形象化就有助于學生的理解。什么是詩詞形象化呢?也就是利用美術繪畫的原理,讓學生邊理解詩詞內容,邊在頭腦里構圖,畫面可以是一幅,也可以是連環畫形式。
畫面的內容隨著對詩詞的理解不斷修改,以至完美。要讓畫面準確地反映詩詞的意境,就要注意理解詩詞中的“詩眼”、“詞眼”。所謂的“詩眼”、“詞眼”就是詩詞中關鍵的字、詞。例如初中語文第四冊二十九課《古代詩詞五首》中杜甫的《春夜喜雨》,最后一句:“曉看紅濕區,花重錦官城”其中的“重”字,粗略一看只是“重量大”。而實際“重”寫出了成都一帶梅雨季節春花的特點——細細、密密久下不停的春雨蒙在花兒上,雨水慢慢聚集,久而久之匯成了小水珠,水珠滲入成瓢狀的花瓣內,待花瓣內盛滿了雨水,花就有了“沉甸甸”視感,因而顯得“重”。當然通觀全詩作者的用意很明顯,寫花的“重”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詩人對春雨的喜愛之情。
做為有一定生活閱歷的大人了解起這些似乎并不太難,但做為福州的初中生,雖然他們也年年見過梅雨,甚至也見過春雨中的花,可這時就很難將朦朧的生活經歷與詩中的意境串接起來。為了讓學生懂得怎樣將現實生活與詩的意境接軌。我利用福州正是梅雨季節的有利時機,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題“《春夜喜雨》中最后一句‘曉看紅濕區,花重錦官城。’的‘重’字用得太傳神了,結合你觀察到的春雨特點,試談‘重’寫得如何的妙?”出題之后我要求學生不要急于作答,鼓勵他們認真觀察梅雨及梅雨中花的特征,將現實的梅雨、花與本詩與朱自清《春》中寫春雨的語句“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結合起來思考、分析。
出題的目的是為了拉近學生有限的生活知識與充滿奧妙的書本知識的距離。用生活知識詮釋書本知識;用書本知識觀察生活知識。增加學生的生活樂趣,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過認真的觀察分析,學生初步了解春雨中花的特征。有的學生甚至點出:春雨是極細的、極密的,觸及到花上不應該用“滴”,而應該用“蒙”;花上聚集的雨水不應該用“流”到花瓣里,而應該用“滲”……思路打開了,興趣激起了,就連平時極少發言的學生也談起了自己的“高見”。最后同學們相互補充,圓滿地完成了答案:“杜甫在詩中所寫春雨是春天成都一帶的梅雨,它既細又密。眾所周知花是嬌嫩的,如果下的是大雨,花早就被打落了,而春雨是慢慢地蒙在花上,隨著時間的推移雨水越聚越多,慢慢地聚成水珠,滲入成瓢狀的花瓣中,由于無撞擊力,花瓣承受住了雨水的重量,加之輕風的作用,讓人覺得沉甸甸的,所以杜甫用‘重’字表達,足見其傳神之處了。”學生的準確回答是給我的最好回報,我從中看到了素質教育的無限生機。
實施素質教育要求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還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要做到這些教師就要深入生活,貼近學生,了解學生,消除代溝。素質教育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不那么簡單。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要提高教師的素質。然而我們堅信素質教育在我國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一定能夠取得輝煌的成果!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培養學生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是目前化學教學的主要任務,然而作為一名初中化學教師,既要完成教學任務,又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是新時期新的課程改革的理念,所以我們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有必要滲透德育教育。筆者近年來嘗試在化學教學中開發德育教育的新渠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下面把我自己的做法寫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求索化學學科發展的歷史進程,探求開發化學學科的德育因素
在人類化學學科的發展史上,發生了很多的化學事件,這些化學事件給我們化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如:為了給學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我通過給學生重點介紹中國是世界上對化學工藝發明和使用最早的國家之一,許多發明創造對推進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學進步是有卓越貢獻的。在近現代化學史上,我國的化學家也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特別是建國后,我國在化學工業上成果顯著。例如:我國化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學結構與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為人工合成生命物質邁出了新的一步;我國的化學家同生物學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島素。同時,在化學課堂上,化學教師也可以向學生講解國外的化學史實,使學生明白科學是沒有國界的,科學是相連的,希望學生明白自己肩負的重任和使命,通過學習化學知識,為自己的將來,也為了自己能在未來的化學發展史上多作貢獻。在國外化學發展史上,原子論的創始人、英國著名化學家道爾頓,在他的辛勤努力下,創立了原子說,原子說的創立對整個化學學科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瑞典化學家舍勒具有頑強的學習精神,求真理,頑強不屈,刻苦鉆研,結果合成了許多有機物同時發現了許多氣體。如氟單質的制取,其間有不少科學家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然而科學家們還是前赴后繼,毫不退縮,嚴肅認真,敢于創新。通過對化學學科歷史的介紹,教育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勇于探索、不畏困難、尊重知識、團結協作、大膽質疑、實事求是、堅持追求真理的信念。
二、學化學業界英豪,開發化學德育教育標桿
化學界有很多杰出的英豪人物,我們可以把這些化學界的英豪人物作為我們在化學教學過程中的滲透德育教育的介質。中國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從小學習勤奮,熱愛祖國。留美后,為報效祖國,以赤誠的愛國之心回到祖國,在當時建起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堿廠。“七·七”事變,天津淪陷,侯德榜態度堅決,不愿意和日本人合作,在他的努力下,經過多次的試驗和摸索,歷經多次的失敗后,終于發明了“侯氏制堿法”,震驚中外,為中華民族爭取了榮譽。1972年以后,侯德榜經常下廠調研,幫助解決技術問題,并討論小聯堿技術的完善與發展問題,嘔心瀝血,把自己的生命都獻給了制堿工業。
啟普是荷蘭的一名藥物商人,在中學時學過化學。他結合前人制作的氣體簡易裝置,自行設計可以隨時使反應發生或停止的氣體發生裝置,后人為紀念他,將他發明的裝置叫做啟普發生器。
化學老師向學生介紹這些著名的科學家的感人事跡,培養和熏陶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的優秀品質。這樣的方法很生動很具體,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結合現有規律、定律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化學老師如果根據學科的特點能結合化學的內容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科學世界觀的形成。學生如果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在學習中學生就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進行科學探究,掌握知識。如:在化學實驗中,我們要求學生應該持有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態度,對于在化學實驗中看到的各種現象要如實的反映,甚至是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不相符合的時候,學生應該認真分析、深入研究,實事求是的處理相關的數據,使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觀,掌握科學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培養創新能力。
如果形成了科學的世界觀,學生就會在學習生活中使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如:在講《質量守恒定律》時,學生通過學習知道化學反應不會生成新的元素,只是生成新物質,自然界中的每一個化學反應都不是任意主觀決定,而是客觀存在,在學習中,使學生認識到:使水變成燃料;使鐵生成銅,是不可能的事,是違反科學事實的。通過這樣的滲透,學生自覺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揭露偽科學的現象,將所學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四、把自然科學方法論的教育滲透在實驗過程中
我在指導學生進行化學實驗的探究的過程中,特別對學生進行引導,提醒學生注意,化學試驗是有一定的研究程序而不是盲目地亂撞,即整個科學的探究過程應該是:提出疑問,進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觀察記錄,數據處理,交流評價,得出結論。然后用得到的結論指導進一步的實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使他們覺得自己也是在研究,增強學生主動性、興趣性 。通過潛移默化,學生就會自覺地養成良好的、科學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化學是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觀察實驗的能力相當重要。我講到酸堿指示劑時,結合教學內容講了玻義耳發現了酸堿指示劑并不是偶然的的故事 ,這正是一貫認真觀察實驗的好習慣所帶來的,結果從而教育學生認識到,實驗是化學學習中的重要環節,但必須細致觀察,尊重事實,認真思考。
總之,德育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教育的方式靈活多變。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有其自身的德育教育優勢,教師在化學教學中因勢利導,結合學科知識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用潛移默化的手段教書育人,就一定能夠塑造出新一代既具有專業知識又具有高尚品德的合格中學生。
論文摘要: 隨著全球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我國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也緊跟計算機發展步伐,加入了諸多新內容。通過對初中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的整合進行探析,以期對初中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及培養復合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論文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育 藝術教育 整合
一、引言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信息技術成為一個現代人必須具備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術已滲透到了各個行業和領域,對我們的學習、生話、工作、思維等方式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信息技術是一種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學科得以充分應用,與其它學科完全結合的一門跨學科的課程科目,這種結合衍生出了許多新興的技術和職業。如電子美工、動漫設計,電腦譜曲等。教育應面向未來,面向社會實際需求,培養真正有用,有實用技能的人才,這也是素質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們應該在信息技術教育的啟蒙、基礎階段讓學生了解信息信息技術的社會性應用,認識到其與其它學科交融一體,讓學生形成這種意識,培養其適應未來需要,社會就業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術技能,有基于此,筆者力圖改觀過去單一的,單純化的信息技術教學方式和內容,根據初中課程學習和社會應用實際,探討信息技術與藝術整合的方式和內容。
二、整合的科目類別和初步設想
信息技術與美術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現今電腦美術的廣泛應用和盛行,及由此產生的對電腦美術人才的需求,包括電子美工,動漫設計,游戲場景制作和影視視覺電腦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內容體現于四個方面,電腦美術背景知識和應用領域介紹,電腦美術作品頎賞,信息技術與美術的嫁接和常用電腦美術工具軟件的學習使用。其中,前三者為基礎內容部分,重在將學生帶入電腦美術的世界,讓學生形成對電腦美術的基本認識,引發其興趣,最后者為基本技術也為整合學習的重點,將培養學生電腦美術制作的基本技能、技術,為以后的專業電腦美術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其作為一種啟蒙,就如畫畫對畫筆的使用一樣,主要包括電腦平面美工、三維制作基本工具軟件的認識,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電子美工工具軟件的認識和使用。
信息技術與音樂藝術的整合。初中信息技術與音樂藝術的教育整合,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電腦音樂背景知識傳授、音樂頎賞、音樂信息傳播工具和音樂信息制作工具認識與感受。其中,音樂頎賞包括傳統音樂能過信息技術的演繹表達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樂的頎賞;音樂信息傳播工具主要介紹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視頻播放工具,介紹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時介紹音頻文件的格式構成知識等,對于音樂信息制作工具的認識與感受,可通過對制作歌曲的軟件認識和操作予以實現,如國產軟件作曲大師V6.0將中國人常用的簡譜、五線譜進行同時處理,實現音樂電腦化。可實例介紹作曲大師V6.0歌譜制作過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國初中信息技術教育陷入了“教者無心,聽者無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教學積極性不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缺乏。在這種情形下,將初中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進行整合,既能增強初中信息技術教育的豐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造就適應社會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將初中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進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小學素質教育進一步發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級(包括初中一年級和初中二年級上半學年),學生們的學習負擔和壓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這段時間開展信息技術教育。因而說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進行整合在教學時間安排上是可行的。 同時,將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進行整合,可以為部分學生初中畢業后進入中專、職高進行相關專業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例如,近年來,大學生就業率不是十分理想。另一方面,社會對從事電子美工的專業人員的需求大增,導致了電子美工的人員異常缺乏(齊魯晚報等諸多報刊雜志都曾大篇幅報道),不少企業雖高薪求才,卻無才可用的。在我國,電子美工人員的培養數量有限,國內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水平也大幅低于國外,癥結在于電子美工需要雙向復合型技術(美術和計算機作圖相關知識),而我國在雙向復合型技術人才的培養上存在諸多問題。為了使進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電子美工的知識,可以在初中階段的信息技術的課程里面加入相關的美術知識,提升日后學習電子美工專業的效率。由此可見,將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進行整合,在促進初中生今后的發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整合的途徑
1.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現在的信息技術課不同于以往的計算機課,不單講計算機知識,練習計算機相關操作,現在的信息技術課比以往的計算機課更正規化了。信息技術在中學階段要以計算機技術為主,但絕不是以計算機科學知識為主,而是以應用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為主。所以,要實現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的整合,信息技術教師除了要掌握滿足教學所需的信息技術技能和知識,還要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和 文化底蘊,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掌握現代教學思想和模式,結合學科特點,具備教學組織、教學設計能力以及靈活的教學策略。
信息技術教師自身能將兩者整合好,具備新的素質教育理念和較高的教學水平,才能在教學中自覺將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進行有機整合,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2.精心設計,拓展思維
信息技術課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利用微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為了實現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整合,我們應當在原有課程基礎上,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資源,進行拓寬知識面的教學。例如,將網絡曲庫應用于音樂課中,達到音樂鑒賞的目的;將美術教學的相關內容融匯與信息技術課程之中,使學生在電腦上完成繪畫要求,教師將一些常用的繪圖軟件的使用方法傳授給學生,這樣既能兼顧美術教學的要求,又能增強吸學生們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從而實現了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的完美整合。
將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進行整合,不僅能鞏固學生們所學知識,還能促進學生們各種基本操作及適應能力的發展,將所學的知識與生話和社會更加緊密聯系起來,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動手操作能力,為學生以后進入社會,從事相關的職業打下了堅實的技能基礎。
五、結語
初中信息技術教育與藝術教育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融合的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筆者在此只是進行了簡單的探索,希望能對大家產生一定的借鑒和啟示作用。
論文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 文化差異 文化教育素材庫 文化意識培養策略
論文摘要:如果學生只掌握了語言的運用,而不了解語言所處的文化背景,有時非但達不到交際的目的,還可能會產生截然相反的效果。本文旨在探究初中英語課堂中,如何將知識與文化背景結合,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語言所處的環境,掌握與人交際的能力。
一、構建文化教育素材庫
索材生成分課前預設和課堂中生成兩種,下面列舉幾種素材生成的方法:
1.開發教材的文化教育價值
初中英語的教材是以中心功能話題來編排各個單元的。一般來講,一個中心話題,一個單元。每個話題都或多或少涉及到西方的文化。學生往往按中國的思維習慣,文化習俗去套,結果語用不得體。教師要有一定的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和知曉度。這樣在學生即將遇到或已經遇到的差異問題就可以很好地處理。讓學生能跨越這些障礙,實現跨文化交際。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除了闡釋課文的內容,教師還要猜測課文內容引申的意義。由點聯系到面,介紹英語的文化背景,盡量完整的把每單元所涉及的內容展示給學生。
2、收集有文化教育價值的好文章,好故事
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途徑,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完全局限于課本。教師應想盡一切辦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包括我們平常所用的一些練習)來拓展教材,延仲教材意義。文化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應該釗對不同素材認真備課,按照不同要求進行有機的文化滲透,必要的時候進行適當的文化補充拓展,使傳授文化背景知識盡可能具體化、形象化。
3、從教師的視角關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蘊藏的人情習俗教育價值
學習英語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而且還要知道說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要了解他們如何用他們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社會的思想、習慣、行為;要懂得他們的“心靈之語言”,即了解他們社會的人情習俗。
教師在平常多留意日常生活中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課堂上展示課文內容的同時,適時適量的穿插相應的文化習俗。通過文化的對比使學生在接受語言知識訓練的同時也能慢慢了解一此英語國家的人們在行為舉止、待人接物、生活方式等方面與中國人的異同,培養世界意識。
4、挖掘節日、紀念日等特殊日子的文化教育價值
課堂是一個模擬的舞臺,學生要把所學的知識在課堂中表演出來,將來才能帶著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走向社會,投人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中去。教師要懂得把文化帶進課堂,盡可能多的介紹西方文化。在組織課堂活動時,可以設置一些特定的文化背景,讓學生在這個模擬的舞臺上盡情的展示自己的語言交際能力。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提高結合社會文化背景來參與人際交往的能力。
我們教師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充分利用這此材料,深挖其人情習俗并進行適當的拓展,增加學生對東西方人情習俗的理解。
二、初中英語課堂中英漢文化融合意識培養的策略
1,備課設計巧妙,做到“四維”融合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一項重要依據,而教學目標是我們教師在備課階段設定的。在備課階段,我們絕大多數英語老師在進行課時教學設計(備課)的時候,往往只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方法這三個維度去進行設計,卻往往忽略了文化教學目標。因此,在備課時候,我們應該將與所學材料相關的語言文化背景知識與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一項重要教學目標,并巧妙地融人我們備課的教案之中。要充分體現英漢語言文化之問的明顯差異,力爭集懸念、新意于一體,做到“四維”融合。
2、創設文化氛圍,做好又寸比分析
良好的英語文化氛圍可以促進學生英漢文化融合意識的培養。我們可以結合各單元的語言功能項目,在課堂內通過放錄像、顯示具有文化標志的圖片或實物,創設一定的社會文化氛圍。
進行英漢文化的對比分析是培養學生英漢文化融合意識的主要方法。通過對漢英兩種不同文化中交際規則及言語行為習慣的語用對比分析,有意識地展示兩種文化的共性和差異,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得體性與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結合Go for it七年級上冊Unit 1 "Good morning”的“介紹、問候”等語言功能項目,我告訴學生如何跟英語國家人士互致問候,向學生介紹英美等西方國家人士見面的禮節:多數講英語的人初次見面時要說I'm glad to meet you.以識你很高興。)分手時,他們會說It's nice meeting you.或Nice tomeet you.(能認識你很高興。)
3,重視第二課堂,用好互聯網絡
中西方文化涵蓋一個民族的方方面面,內容包羅萬象。培養英漢文化融合意識,僅靠有限的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該拓展課外第二課堂文化教學渠道,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外時間來擴大自己英漢文化差異知識。因此,可以借助課外活動讓學生欣賞或學唱英文歌曲;寒暑假閱讀幾本書蟲系列的英漢對照簡易本;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寓教于樂。也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英美國家的物品,如地圖、郵票、廣告、信函、錢幣以及其他物品等。
在多層次的英語教學中,系統引人和加強文化融合意識的培養,是中學英語教學所必需的。只有盡量消除英語教學中英漢民族的文化差異,克服文化交際中“文化休克”現象,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目的才能真正實。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人,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真正達到我們英語教學的目的。
教學對象在發展,時代在發展,教學內容也應順應時代而發展,《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設計思路中表示“為了適應高中教育發展的趨勢,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和學生對語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語文課程必須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語文課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學科,其中“人文”在《辭海》中的解釋為“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這里的“人”和“文化”兩個重要元素以人類社會為背景、文化為主要載體;而“工具”主要反映在使用層面上。先說“人”,教學活動是學生、教師雙邊作用的過程。近些年被大家普遍認可的是“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論,認為教學過程應注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起到積極引導的作用;另外由此引出一個較新的師生“雙主體”論,認為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過程,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雙邊互相依存。上述兩種理論都強調了語文課堂教學中“人”的重要地位。
中學語文教學對象是不斷發展著的青少年,他們渴望追求新鮮事物,如果語文教學內容在經典中穿插一些新鮮的時代元素必然能夠激發他們的興趣;再者,語文教學的施教者是引導學生或與學生共同發展的教師,其思想與時代同步才能與學生順利溝通,對教學內容的重組自然要常換常新,一篇課文在十年前教學內容與十年后的教學內容完全一樣便是停滯不前,自然也不會受到學生的認同,教師也覺得重復無味。再說“文化”,由于它的概念比較復雜,我們就采用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的狹義文化經典學說,“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而文化現象指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某種外部狀態和聯系,它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某段時期的智力程度、生存方式、生活習慣,以及文化的發展方向。從通俗層面上來說文化現象從一定程度上合理地反映了時代精神。語文教學內容所要表現的文化自然是符合當下時代需求的文化,與時俱進才能有被接納的可能性與實際應用性。
說到應用性,便不得不說到時代對語文教學內容“工具性”的要求。“工具性”即體現了語文的使用價值,經典的教材內容經過語文教師合理地重構,與時代同步,把陌生的知識與熟悉的元素結合起來,轉變為學生的“熟人”,那么這些知識被使用的準確度和頻度也就增加,語文知識的使用價值也會升高。利用時代元素重構語文教學內容需要教師捕捉以下幾點要素:1.抓準時代流行元素使教學內容“潮流化”在這個被流行元素沖擊的時代,電視、網絡、雜志等傳媒工具為我們帶來了海量信息,一些受大眾欣賞的流行元素集通俗和經典于一身,教師適當使用這些流行元素重組教學內容,老課新上,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bbs、博客、短信、通俗音樂、選秀節目、影視節目、娛樂信息中的一些經典段落都可以拿來為語文教學所用。2.尋找青少年喜歡的時代符號為教學內容增加亮點青少年談論最多的武俠、言情、漫畫、hiphop文化、歐美音樂、網絡文學中不乏優秀的作品可供教學使用。2009年北京高考作文“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正是由張韶涵《隱形的翅膀》作為話題來考查學生寫作水平,金庸作品《天龍八部》入選高中語文讀本,雖然引起了一些爭議,但是并沒有影響到學生對它的喜愛以及語文教學效果。3.精選現實生活大眾信息使教學內容“生活化”隨處可見的廣告語、招牌還有熱議新聞都是容易被忽視的對象,但是它們中相當一部分是與語文教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曾有一則房地產廣告語“離繁華不遠,距自然很近”,拿它訓練學生品味詞句的內涵十分貼切。還有蝶戀花、花想容、相見歡等引用詞或詞牌名的商店名也隨處可見。4.慎用流行元素以免擾亂教學內容前段時間紅遍網絡的“杜甫很忙”、“包拯很忙”也是十分流行的元素,這些元素放在網絡上供大家娛樂方可,但安排在語文課上便要三思。有一位實習教師講《登高》這首詩時先讓學生看了幾幅“杜甫很忙”的圖片,想以此來導入新課,可是在圖片播放完之后,學生的情感已經不是這節課所需要的,于是教師用了將近十分鐘的時間把學生的思想拉回到課上。這樣不合理地使用流行元素非但沒有成功地表現教學內容,反而弄巧成拙。綜上,使用時代元素需要教育工作者平時多積累,合理地使用時代元素重建語文教學內容還需要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實踐和研究。
一、解決好學生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真正意義上的興趣問題
我們都知道初中階段的信息技術教育具有著豐富的趣味性、課程的基礎性等諸多方面的特點,初中學生接受信息技術教育亦具有調節性、應用性等特點。究其調節性而言,初中學生的學習亦是十分緊張的,每周接受一定的信息技術教育,坐到電腦前,豈不較好地調節了心態。所以,作為老師我們必須努力讓學生去較為深刻地意識到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性。這樣的問題靠我們去講大道理是極不湊效的,信息技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我們還應當通過信息技術教育的課堂實踐來解決,這樣才既具有實在的意義,又能獲取一定的效果。所以在平時的信息技術課堂中,筆者總是利用課堂教學的契機去較科學地滲透信息技術教育的作用、意義等,如讓學生設置屏幕保護程序的密碼,學生的興趣都十分濃烈,但一開始就有不少學生出現了操作的失誤。在這個時候,教師利用在機房的契機,向學生發去了共同的信息: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技術,不是像游戲那樣簡單好玩兒,要想掌握好信息技術,必須潛下心來學習,要不剛才不是有學生在設置屏幕保護程序的密碼,改變windows的外觀顯示時出現了誤操作嗎?學生們豁然開朗,信息技術不能簡單地看作是打打游戲,它里面的學問可大著呢!我們必須踏踏實實地學習,才能去真正意義上掌握住信息技術。
二、解決好學生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真正意義上的能力問題
平時的信息技術教育的課堂中,我們總不難發現,學生一進機房,用蠢蠢欲動來形容且極不為過,但是學生操作的效果又如何呢?應當說達到目的的學生不多,因為我們諸多的學生還是在未能去真正掌握其要領的基礎上就去操作,往往是誤操作的現象比較多。這就充分地告訴我們:在信息技術教育的課堂上,不能被學生坐到電腦前所迷惑,要讓學生去真正意義上掌握住一定的要領,在充分具備能力的基礎上再去進行操作。這樣的教學如同我們其他學科的不去煮夾生飯、不去炒冷飯一樣。要想提高我們學生的學習能力,要使得我們的機房里能夠真正解決學生的學習能力問題,教師首先要樹立的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信息技術教育讓我們充分意識到的一點是,計算機學科的實踐性是相當強的,計算機的教學離開了實踐是萬萬行不通的。所以我們必須在以生為本的理念下邊講邊練,而教師則要少講,學生要去多練,更為主要的是教師不能老是坐在電腦前,要走近學生,才能發現我們的學生,也只有在發現了我們學生的基礎上,才會獲取以生為本進而幫助學生的第一手資料,那就是誰需要我們去幫助,我們對誰又要實施怎樣的幫助等。信息技術教育中也同樣會出現諸多的問題學生,對于這些學生我們尤其要去認認真真地考慮提高他們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興趣和能力的問題,應當充分地而又優先解決的問題是這類學生學習電腦的興趣問題,不是說他們對學習電腦沒有興趣,而是說他們學習電腦的興趣不夠穩定。我們要想方設法保持他們的興趣的穩定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信息技術教育的大面積的豐收。
三、解決好學生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問題
多年的教育教學的實踐讓我們深諳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的深刻道理。民族需要創新,綜合國力的發展也需要創新,我們的教育教學是為綜合國力的發展去奠定人才基礎的,那么我們的教育教學則更需要其手段和流程的創新。初中學生信息技術教育之手段和流程去如何達到創新與創造的目的呢?筆者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力圖讓學生去充分地做到在學習的活動中得以充分的覺醒,我們的信息技術教育學科決定了計算機是一門應用廣泛的學科,它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電腦、MP3、手機、智能家電、網絡、游戲、動畫、未來參加工作的辦公處理,甚至于天氣預報……沒有能夠離開我們在接受信息技術學習活動中的創新學習的。其次,在具體的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中努力讓學生去進行一定意義上的動手操作的實踐,這實踐性的活動并不是簡單的在教師指導下的電腦方面的操作,而是一定意義上的相關制作性的東西。我們所教的學生從一定意義上講,他們還未能涉獵與社會相關的創新創造的內容,但不等于就不需要我們的學生在信息技術教育的學習活動中去進行一定意義上的創新和創造性的活動,教育教學中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對信息技術的實驗性的活動,讓我們的學生去增強實踐的能力,學生是能夠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提高自己的創新創作的能力的。教育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讓學生去進行循環往復的實驗,可以達到螺旋式深化的效果,為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創新品味去奠定良好的基礎。
我所于1989年2月參加由美國教育測試中心(ETS)組織的第二次國際教育成就評價課題,經過課題組全體成員三年多的緊張工作,完成了試卷分析和翻譯、取樣、預備性測試和正式測試、數據登錄和處理以及撰寫課題報告等項工作。現在這項課題已完成了全部工作。美國教育測試中心已于1993年2月在美國華盛頓召開記者招待會宣布了測試結果,美國各報都作了報道。部分參加本課題的國家和地區也分別公布了本課題各自的研究結果。
這項課題是對基礎教育階段數學和科學教學水平與教學環境的較全面的比較研究,是當今規模最大、測試技術最新的一項國際教育研究項目。參加的有我國、美、前蘇聯、英、法等19個國家的21個總體(我國臺灣作為一個測試總體參加此課題研究)。我國大陸僅參加對13歲學生數學和科學教學水平的研究。本課題的研究結果,對于我們了解國內外中小學數學和科學教育實際情況,考慮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學習和掌握國外教育科研的方法,特別是組織測試和問卷調查以及數據處理等定量化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們寫的課題研究報告很快就會出版。
測試結果表明,我國大陸13歲學生(主要是初中一二年級學生)數學答題正確率遠遠高于其他國家,比我國臺灣也高出7%。但是我國科學測試平均正確率為67%,在20個總體中居第15位,成績偏低。這同當前世界各國中小學科學教育改革注重聯系社會和生活,特別是向職業技術教育傾斜的發展方向不甚一致。
從數學和科學兩科教學內容平衡的角度考慮,韓國和我國臺灣的測試結果值得注意。韓國數學和科學測試成績分別是73%和78%,我國臺灣是73%和76%,兩科總平均正確率比我國大陸高。我們還注意到,除我國科學成績遠遠低于數學成績以外,其他所有總體的科學成績都高于數學成績。這說明我們的數學和科學課程教學內容和要求很不平衡,有必要調整科學教育課程的內容和要求,加強中小學的科學教育及其與社會和技術的聯系,以適應我國當前改革開放的形勢。
此外,本課題對于影響數學和科學教學水平的社會、家庭和教學環境因素作了較全面的研究,得出了許多比較符合實際的、可供我們參考的重要結論。例如,學生看電視時間的長短與學生的數學和科學教學水平成正相關;學生的兄弟姐妹人數與數學和科學教學水平成負相關(我國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的數學和科學測試正確率分別高出5.6%和7%);家庭藏書數量與數學和科學成績成正相關;等等。
這項研究歷時三年有余,我國課題抽樣和測試工作涉及20個省市,居住的8.7億人口的地區。測試地區廣,任務緊,經費和設備短缺,但課題組克服了各種困難,跋山涉水,深入農村山區進行測試,日以繼夜地工作,保證了各階段科研任務準時完成。在課題取樣和測試過程中,各地教育部門給予了大力支持,特別是各縣市協助本課題工作的同志以及測試學校的師生,付出了辛勤勞動。在此向他們表示感謝。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數學和科學教育同社會生產的聯系日益緊密。數學和科學教育不僅給學生以實際有用的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培養創造性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嚴謹的工作作風,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由于各國數學和科學教育有許多共同點,教學改革的成果往往會超越國界影響世界各地的教育改革和發展。出于這些原因,6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的教育科學研究人員組織了多次國際數學和科學教育的比較研究,這些研究的成果在各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1987年,美國教育測試中心同英國、加拿大、韓國、愛爾蘭、西班牙等國組織了第一次國際教育成就評價研究課題,對13歲學生數學和科學學習成績進行國際比較研究。1988年發表了研究報告《不同的世界--國際數學和科學教育評價》。
報告發表以后在美國引起很大反響,因為在12個總體中美國的數學成績最低,科學成績名列第九。
1989年,美國教育測試中心組織第二次國際教育成就評價課題研究(簡稱IAEP)。這項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較不同國家的學生學習數學和科學的成績,以及獲得優秀成績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教育環境。測試的學生分為兩個年齡組:9歲和13歲。歲學生測試數學和科學,13歲學生測試4個項目:數學,科學,操作,地理。先后有19個國家(包括我國和美、加、英、法、前蘇聯等)的21個總體參加這項研究。考慮到我國地大人多和交通不便等原因,只參加13歲學生數學和科學教育的研究。
這項課題是對基礎教育階段數學和科學教育水平與教學環境的較全面的比較研究,是當今規模最大、測試技術最新的一項國際教育研究項目。對于我們了解國外中小學數學和科學教育實際情況,考慮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學習和掌握國外教育科研的方法,特別是組織測試和問卷調查以及數據處理等定量化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第二次國際教育成就評價課題測試結果 第二次國際教育成就評價課題各總體于1991年3月完成正式測試和問卷調查。
第二次國際教育成就評價課題測試平均百分正確率數學科學總體 9歲13歲 9歲 13歲中國 80 67巴西福塔萊薩 32 46已西圣保羅 37 53加拿大 60 62 63 69英格蘭 59 61 63 69法國 64 69匈牙利 68 68 63 73愛爾蘭 60 61 57 63以色利 64 63 61 70意大利 68 64 67 70約旦 40 57韓國 73 73 68 78莫桑比克 28葡萄牙 55 48 55 63蘇格蘭 66 61 62 68斯洛文尼亞 56 57 58 70前蘇聯 66 70 62 71西班牙 62 55
62 68瑞士 71 74中國臺灣 68 73 67 76美國 58 55 65 67 IAEP全部學生平均正確率63 58 62 67數學測試成績最高的是中國。以下依次是韓國、中國臺灣、瑞士、前蘇聯、匈牙利、法國、意大利、以色列、加拿大、蘇格蘭、愛爾蘭和英格蘭。這些總體的平均成績都高于全部測試學生的平均正確率58.3%。測試成績低于58.3%的有斯洛文尼亞、美國、西班牙、葡萄牙和約旦,最低的是巴西圣保羅和福塔菜薩以及莫桑比克。
初中物理素質教育已推行多年,但依舊任重而道遠,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水準值得每個老師深思。老師們要提升研究能力,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初中物理教學水準持續、健康和穩步的提高。
一、自主學習法的演繹
自主學習應該建立在一個開放和動態的環境之中,這樣才能促使更多的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
1.有效的策略輔導
雖然倡導自主學習,但是教師仍然是學習的主導,同時也能緩解壓力。作者認為,進行自主學習的策略輔導,可以嘗試以下方法:分清重點、善于反思、善于總結等。并且,隨著課程的變化,教師還可以對理學習策略進行及時調整。總之,要提升初中物理的教學質量,不僅僅是通過考試成績來體現的,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上。
2.強化與學生的交流
加強交流主要是指教師和學生多進行思想上和語言上的溝通。經過有效的交流,都會讓教師和學生感受到自我提高。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異常豐富的時代,不善于交流就無法攝取新的養分,這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是大有弊病的。學生只要善于交流,便會主動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所以,教師要加強和學生的交流,一方面以自身的好學對學生加以熏陶,另一方面,通過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疑惑以便做到有的放矢。
二、積極培養學習興趣
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是以揭示自然規律為主旨,更能給人們帶來樂趣。因此,筆者認為,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濃厚興趣是學好物理的不二法門。
1.培養興趣的血脈
物理學的特點是實驗性特別強,諸多知識都要靠實驗來證明,然后得出結論,這樣學生易接受,更易聽懂,同時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幫助學生創設特定的觀察氛圍,讓學生自我觀察、自我分析和自我得出結論,然后老師再加以總結,一節課程輕而易舉地完成了,學生也樂不思蜀,而且通過特定的觀察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物理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妙不可言。從此,學生不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樹立了百折不撓的勇氣。
2.培養興趣的靈魂
有時,我們驚奇地發現,身邊的眾多生活現象都與物理知識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我們可以從身邊到課堂,再從課堂到生活,這樣既能使學生學起來游刃有余,又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學習物理的興趣。在團團的迷霧中,同學們的討論氛圍異常濃烈,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把一些抽象性的問題形象化和具體化,同學們爭先恐后地列舉實例。正是這種興趣的動力使物理學習邁上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三、實驗教學法的運用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本的自然科學,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國內的物理教學注重邏輯思維的訓練。實驗對物理學日后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目前實驗教學中仍然大量存在著實驗方法陳舊化、實驗過程簡單化、實驗結果唯一化的現象。結合學生實驗能力的掌握情況和中考的改革趨勢,作者認為初中物理教學的改革刻不容緩,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
1.注重物理實驗細節的把握
每一個實驗都有各自的設計思想,一個成功的實驗,其設計思想總包含著對已有知識的靈活運用和創造性構思。引導學生領會前人的實驗設計思想,是培養學生具有設計實驗能力的有效途徑。比如,在做“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實驗時,為什么要使長木板傾斜以平衡摩擦力?……借此來誘發學生積極思考,使之理解物理實驗的嚴謹性和科學性,避免養成學生的僥幸心理和懶惰心理,最大程度地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
2.夯實物理實驗的基本功
物理實驗基本功主要包括實驗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實踐方法三部分內容。在教學實驗中,教師要注意實驗的的規范性,講究實驗的趣味性,注重實驗教學的啟發性。做分組實驗之前,教師應要求學生必須提前對本次實驗原理、各種器材名稱、實驗步驟等有所了解。實驗原理是物理實驗的關鍵所在,是實驗科學性的基本保證,是能否突破實驗難點的關鍵,是能否領會實驗設計思想的基本前提,是教學設計者的落腳點。實驗原理是物理實驗預習中最容易被忽視的一部分,因為原理是具備一定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知識,如果學生不善于挖掘其本質,很容易如墜云霧之中。教師要充分重視物理原理對物理實驗的指導性地位,使學生真正掌握實驗的關鍵、操作要點,合理地選擇實驗器材和實驗條件,正確地分析數據、得出結論,正確地進行試驗的改進。實驗器材是物理實驗的基本物質材料,是物理實驗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實驗器材的正確選擇,才能確保物理實驗的正常運行。實驗步驟是物理實驗成功與否的關鍵,一旦順序顛倒,輕則實驗成果毀于一旦,重則對學生的身體造成損害。所以,學生一定要夯實物理實驗的基本功,以正確的理論做指導,物理實驗才能持續開展。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一定要勇于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積極領悟新課改的精髓,在現有基礎上勇于開拓創新,進而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優化物理教學的雙重目標。
一、滲透的必要性
我國教育要培養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他們不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質,更需要有較高的思想素質。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思想教育工作應該同學校工作中最大量、最經常的教學活動融為一體。《中學德育大綱》明確指出:“各科教師均要教書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之中,把德育大綱的貫徹實施看成是各科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是化學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
二、滲透的可能性
現行化學教科書中蘊含著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是愛國主義教育、環境保護教育、意志品質與理想前途教育等思想教育的素材,只要教師努力挖掘,并積極地從其它書報上收集相關材料,適時地插入,就可以使化學教學與思想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滲透的內容
1.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通過化學研究的對象與具體物質及物質變化的教學,使學生逐步認識和形成世界是物質的,物質運動是永恒的觀點。在分子、原子、離子知識的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物質世界的層次結構,認識物質的基本性是無限可分的,但就其各個層次來說又是不可分的。這種可分與不可分,組成了千差萬別、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
2.愛國主義教育
我國燦爛的古代文明,在化學科學技術上的偉大成就及對世界文化產生的深刻影響,是使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
3.環境保護教育
環境問題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這是涉及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因此,世界各國已紛紛建立有權威性的國家環境保護機構,制訂環境保護法律和進行龐大的治害投資。我國與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環境保護事業已經走向了法律化。在眾多的環境污染因素中,由化學品所造成的污染最為嚴重。因此,在化學課上向學生介紹一些化學與環境污染知識,進行環境保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4.意志品質與理想前途教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通過介紹化學與振興家鄉經濟的關系,祖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及科學技術發展的美好前景等,以激發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并教育學生,這些美好的未來,必須依靠同學們扎扎實實地從現在做起,努力去開創,坐享其成是等不來的。使同學們明白自己肩負著重任,從而樹立起為振興家鄉經濟,為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而努力的遠大理想,以促使他們自覺并努力地學習。
化學實驗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優良品質的重要途徑。
一、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質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要培養學生成為理想遠大品德高尚有奉獻精神的人,首先要做到嚴于律已,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則,談吐優雅。要知道,教師的言行舉止,精神面貌,語言態度、思想作風都對學生具有滲透性,起到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珍重自己的形象,尊重自己的人格,用教師的職業道德約束自己,提升德育素質,使本身成為學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
二、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是理想之根,事業之本,我們都是社會中的人,應該熱愛自己的國家,竭盡全力為祖國服務,有了熾熱的愛國熱情,就一定能夠胸懷祖國,心系人民,在語文學科中蘊含著生動的、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如教授《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時,先讓學生閱讀課文體會到在朝鮮戰場上,志愿軍戰士那種為國家、為民族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進而啟發學生,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里,我們是否還需要這種精神,以及如何以實際行動去愛國,讓學生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體會,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
三、在教學中滲透集體主義教育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因此,學生要正確理解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聯系,讓學生樹立集體主義觀念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如講授《斑羚飛渡》這篇課文時,先讓學生整體感知內容,一群斑羚為了保證種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選擇死亡,讓年輕的斑羚獲得新生,通過這個事例,使學生感受到斑羚身上折射出來的團隊精神犧牲精神,從而教育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更需要這種集體主義精神。
四、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
當前,有少部分的初中生由于缺乏對生命的認識,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把生命當作兒戲,吸毒、泡網吧,輕生,打群架致傷,無視交通安全,闖紅燈的事故時有發生,常見于報端,針對這一情況,在學習《熱愛生命》一文時,教育學生不要因為生之本質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費,而是要充分利用時間,珍愛生命,做事三思而后行,切實做好每一件事,為祖國為人民作出應有的貢獻。
五、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
環保教育是新形勢下學校教育面臨的一大新課題,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被嚴重的生態平衡等環境問題已成為相當突出的社會問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如在學習《喂,出來》中讓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對人類帶來的危害及不良后果,再聯系近年來,西北地區發生的“沙塵暴”還有一些地區因工程開挖、堆載、爆破棄土等引發的地質禮災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給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災害,讓學生知道當下必須從身邊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保護好生活環境,實現天長藍、地長綠,水長青。
六、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法國藝術大師羅丹曾說過:“美到處都有,對于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現行的語文教材不乏有一些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在作家筆下有多姿多彩的世界,有豐富的情思,有精巧的構思,有優美的語言,教師在備課時,需要悉心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引導學生品味,感悟其中的魅力,如《蘇州園林》、《中國石拱橋》等作品也寫得很美,描繪性的文字,褒揚贊美的感情,極有吸引力的藝術情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評價美,從而達到陶冶情操,美化心靈的作用。
七、教學中滲透誠信教育
“人無信而不立。”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源遠流長,精神遺產洋洋大觀,就其精髓也可謂豐富而多彩,其中一點便是“誠信”也被奉為中華民族做人之根本,她一向是中國人引為自豪的美德。誠信缺乏不僅對我國經濟社會造成不利影響,而且也嚴重危及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在農村,初中學生的誠信狀況不容樂觀,說謊,抄同學作業甚至出錢雇同學完成作業,考試作弊,且花樣不斷翻新,長此下去后果不堪設想,作為教師,有必要在教學中加強誠信教育,如講授散文《信客》時,文中作者刻畫了一個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贊美他任勞任怨、誠信無私、正直善良的高尚品質,這種誠信是需要大力提倡的,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更應該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誠實守信者,奉行“君子戲言”“行必信,行必果”。
八、教學中滲透理想教育
理想是奮斗的目標,能給學生前進的動力,不斷引導和激勵他們去學習和工作,目前在學校中,有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得過且過,心里感到空虛和迷茫。為此就要把理想教育融入教學中,如鋼琴家貝多芬為了自己酷愛的事業,不畏艱苦、刻苦創作最終成為鋼琴家。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魯迅年輕是學醫的,可后來棄醫從文,最終于成為我國一大文豪,通過這個事例應教育學生,象魯迅那樣把個人的理想與祖國的需要結合起來無形中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理想教育的熏陶,并為理想去奮斗。
九、教學中滲透責任教育
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其背影于現在社會上責任意識缺乏的危機。當今的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太寵愛以致他們經不起坎坷,挫折,缺乏迎難而上的信心和勇氣,缺乏對自己、對父母、對學校、對社會應有的責任感,難以擔當起時代,國家賦予的責任。身為語文教師,應注意把學生的這種不良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如在學習課文《散步》時文中表現了作者肩上肩負的承上啟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感受到作者的高尚的品格和獨特的人格魅力,思想情操得到陶冶,增強對自己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感。
總而言之,德育的內容相當豐富,滲透的方法多種多樣,語文教師在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同時,要注重德育滲透,善于挖掘教材,聯系實際,不斷發展并增添新的內容,因勢利導,常抓不懈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使“文”與“道”兩方面獲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在新形勢的大語文背景下譜寫嶄新的一頁,全面提高民族的素質教育。
一、分析教學誤區,改變教學方法
進行政治教學改革,認清政治教學的主要目標,即教育、培養學生,為他們指明前進的方向。教學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改革教育方法,我們要用現代的道德標準去要求學生,要把政治教育與社會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并在教學中適當地使用一些真實的生活案例,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政治教育的內涵,感受政治教育的魅力,學會理智地面對、解決問題。一名初中生的社會經驗并不多,也沒有完全形成正確的是非觀,所以很容易被一些不正確的觀點所誤導,從而走上錯誤的道路。因此,在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讓學生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教會他們判斷是非曲直的方法。同時,教師還要盡可能地尋找機會讓學生走進社會,在實踐中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通過實踐中的實例教會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除此以外,我們還應該改進傳統的考試模式,書本知識固然重要,但是能夠讓學生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才是我們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傳統的考試并不能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轉化為他們自己的東西,我們可以適當地在考試中增加一部分實踐題。例如,我們可以讓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或者讓他們把學到的知識用小故事或其他形式展示給大家等。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考核,不僅可以改變學生傳統的考試觀念,還可以使政治教育變得更加實用,這才是我們政治教育所期望達到的效果。
二、注重案例分析,提高學生素質
在初中政治教育過程中,我們應該不斷地為學生展示新題型,讓學生通過練習各種題型來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收集一些適合鍛煉與發展學生能力的案例,讓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并發表自己的觀點。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有獨立思考問題的空間,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科知識,還可以讓學生學會從容地應對和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通過不斷地交流與分析,學生從案例中吸取了經驗知識,擁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而且,學生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不但不會感到政治課像以前那樣枯燥乏味,大大增加了學習政治的興趣,而且學生還可以通過案例分析來認識自身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正,從而使自己不斷地得到完善。由此可見,將案例分析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的一種新形式。
三、評價標準科學化,政治教育完善化
目前,我國課堂教育的目的還是以應試為主,政治教育也不例外,這就大大降低了政治教育的效果。有些學生為了取得優異的考試成績,每天都抱著書本學習,不愿踏入社會與外界進行交流,這就導致一部分學生的生活與外界社會脫軌。為了鼓勵這些學生走入社會,我們應該改進考試評定的方法,綜合多種方式進行成績的考核,形成客觀的評定結果。例如,我們可以將學生的課堂表現、同學及家長的評價都作為對學生考核的一部分,并對積極回答問題、闡述自己觀點的學生進行加分鼓勵,這樣就會使學生積極踴躍地回答問題,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
四、開卷考試有利有弊,推陳出新再創佳績
目前,我們的初中政治開卷考試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比較高,簡單地抄寫書本上的內容并不能取得理想的考試成績。開卷考試的考試題目較為綜合,涉及的知識面更加寬廣,不僅僅局限于書本知識,需要學生擁有大量的背景知識,并注重將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此外,考試題目中還經常涉及一些時事熱點話題,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積極地通過各種方式了解社會、關注社會,把觀看新聞、收集新聞當成一種愛好。但是開卷考試同樣也存在弊端,一些學生把開卷考試看得極其容易,再加上其他學科的課業繁重,許多學生就開始不重視政治課程的學習,把時間留給其他科目,從而使初中政治教育得不到保障。而且,大部分學生在答題時都沒有創新意識,只會循規蹈矩,按照教師所教的應試方法進行答題,在案例分析中所用的案例、闡述的觀點也基本相似,以至于政治教育變得僵化,使我們看不到政治教育的成效。如今,在政治教育改革的引領下,我們的政治教育方式及政治考試形式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教學的新突破。要想讓政治開卷考試更持久地進行下去,我們需要堅定自己的目標及方向,突破舊思想對教育改革的束縛,勇敢地面對開卷考試存在的問題,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我們要明白,開卷考試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讓學生放下考試的包袱,積極地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用實踐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他們在政治課堂中學到的知識。總之,要想確保初中政治教育質量,我們就要去除舊思想舊觀念,用新時代的理念引導和教育學生,并把課堂與社會聯合起來,通過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高尚的道德觀,從而為學生今后步入社會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介紹如何正確選擇初中化學教學方法。
一、結合學科實際選擇教學方法
化學課程在初中義務教育中,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是必須要學好的學科。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基礎的化學知識與技能。身為中學化學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中,將學科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并讓學生直接參與到各項教學活動中,讓其主動去發現、分析并努力去解決問題。如可以從學生們最熟悉的電、酒、醋等生活用品入手,并在研究這些物品的過程中引入物質概念,讓學生能夠掌握物質的性質、變化規律和成分等知識。學生們也會因為這些內容是他們所熟悉的,進而對其產生學習興趣。
二、結合教學實際選擇教學方法
通常來說,完備的教學設備及優良的硬件設施系統,不但反映了一個學校的實力,同時對開展教學活動也更有利,這一點在化學教學上是格外突出的。所以,在進行化學教學時,應按照學校教學設備方面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方法。由于化學是一門需要不斷進行實驗的科學,所以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化學實驗,對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行培養,讓學生通過實驗對物質的變化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能夠從實驗中發現、分析并科學地解決問題。這不但讓學生的實驗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也能使學生對學習化學更感興趣。
三、結合學生實際選擇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占據的是主體地位,教師則是引導者,而真正成功的教學,就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能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所以,教師在選擇化學教學方法時,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必須要考慮的,最起碼要對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這其中包括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體特點。年齡、生活環境、所處地域、家庭條件等因素都使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有所差異。針對這些差異,教師應該讓教學方法更具有時效性與靈活性,要保證學生的參與,引導學生積極同他人進行交流與合作,讓其在相互幫助、共同努力的氛圍中獲得知識、鍛煉能力。
綜上所述,初中化學教學是一個十分復雜而重要的過程,教師應認真對待,積極努力去探索合適的教學方法,并在實踐中加以應用,讓初中化學的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與生物圈”中,在學習生態系統的概念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對一片草地、一個池塘、一塊農田等生態環境的研究,學習調查和觀察的方法,加深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認識。生物與環境關系的知識,對于學生形成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的情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以及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十分重要。
一、關注熱點,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動態信息
在電視、報紙和網絡上,隨時可見有關環境、生態的新聞。教師在平時應注意收集相關信息,特別是熱點信息,在教學中適當的引入,引發學生思考。如: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第一節“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中,向學生提出了一些問題:“什么是PM2.5?這項指標的監測有什么意義?“”你知道2012年年底至2013年年初發生在我國京、津、冀地區的霧霾天氣的成因嗎?它給當地人民帶來什么危害?”等。將這些有關環境的動態信息引入教學過程,從而引發學生思考,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開展活動,讓環保意識滲透在學生的習慣中
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是我們進行環境教育的最終目的。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環境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教育。因此,除了在課堂上滲透知識和關注動態外,還需要創造機會,讓學生貼近生活、貼近自然,讓環保意識滲透在他們的習慣中,在不自覺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可以嘗試組織以下類別的活動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這些意識和習慣。
1.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1)在各種紀念日,如“地球日”“植樹節”等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如,組織學生投校園廣播稿,辦相關黑板報,開辦小型展覽會,為學校樹木掛牌等。(2)開展各種調查活動,如,調查校園、小區內的植被種類和分布,調查本地水污染、空氣污染情況等。(3)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與環保相關的公益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公意識。
2.規范日常行為
(1)通過日常教學,讓學生了解哪些是環保行為,這些行為雖然不起眼,但如果人人做到,卻能改變我們的環境和生活。(2)倡議學生力行“節約”,從一滴水、一度電、一粒米飯等小事做起,讓學生針對各種環保行為自制每日達標表格,并采用監督評議機制,一周一小節,評出“環保標兵”。總之,環保教育與可持續發展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生物學科對學生進行學科素質教育的主要著眼點。青少年是未來社會的主宰者。生物教師要努力發揮自己的學科優勢,為培養21世紀的合格公民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初中化學素質教育的目的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教育,必須貫徹“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針。通過對學生進行部分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等化學基礎知識的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為學生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進一步學習打好初步基礎。
二、初中化學素質教育的要求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近代史和現代史教育,國情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環境保護意識教育,破除迷信教育,艱苦奮斗、立志建設家鄉的教育,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
(1)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崇高的品德,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推動力。在化學教學中大力宣傳我國古代在化學工藝方面對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貢獻,介紹新中國在化學工業、科學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如課本第4頁介紹我國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的國家之一;第111頁介紹我國在1800多年前就發現了石油;第118頁介紹我國1992年的鋼產量居世界第四位;第172頁介紹我國著名化學家侯德榜和他的制堿法等。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思想感情。
(2)國情教育 在化學教學中讓學生了解我國雖是世界悠久文明古國,但解放前連煤油、火柴、燒堿都要從外國進口,解放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石油、化學工業和科技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還應介紹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前景。從而使學生樹立為繁榮祖國科技,發展經濟而刻苦學習的信心。
(3)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是研究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我們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理論進行初中化學教學。利用燃燒、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等知識,教育學生了解內因是物質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能通過內因起作用。運用物理變化、化學變化、質量守恒定律等知識,讓學生了解量變和質變、對立統一規律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4)環境保護意識 教育科學技術的發展改善了人類的物質生活條件,也對環境造成了污染。學習化學的目的之一,是要用化學知識進行環境治理。在教學中可以結合空氣、水的污染和防治,水與人類的關系等內容的講授,讓學生了解環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污染的知識。此外,在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過程中,教育學生正確處理廢水、廢氣、廢渣,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同時應讓學生走出課堂,了解我們生活的環境狀況,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積極參與治理環境的活動,培養學生關心自然、關心社會的情感。教學中還要結合化學反應產生的現象、反應的本質等知識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破除迷信的教育,對學生進行文明行為的養成教育。
2.全面培養學生能力,提高科學文化素質 初中化學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技能和能力的關系。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形成能力的基礎,而能力是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必要條件,是提高學生科學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教學中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要重視化學基本概念的教學,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學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階段性,引導學生不斷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要加強化學用語的教學,重視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引導學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了解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質、制法和用途間的聯系,加強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對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的指導作用。學習一些化學實驗和化學計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認識化學在實際中的應用,并能引導學生初步運用化學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現象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
3.教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身體心理素質 在化學教學中,教育學生要樹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勇于戰勝困難,樹立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要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勤奮善學、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作風,遵紀守法、勤儉節約、團結互助的品德。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點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關心學生的體質和健康,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提高身體心理素質,讓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方面全面發展。
4.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提高勞動技能素質 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運用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獲得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的能力,引導學生設計、組裝實驗,啟發學生的思維。實驗中要嚴格要求,操作要規范,科學合理,注意安全。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學習方法。鼓勵和
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做一些家庭化學小實驗,幫助和支持學生適當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激勵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探索研究的精神。三、素質教育的方法和途徑1.認真學習教育理論,提高教師素質教師要認真學習《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學習和研究教學大綱,真正認識到九年義務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實施素質教育,使初中化學教學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樹立素質教育觀點。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體心理和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教育目的。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熱愛教育事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積極參加教育改革,精心組織教學,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
2.研究教學大綱,用好化學教材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化學教學大綱規定了初中化學教學目的、內容和注意事項,新教材體現“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精神,妥善處理傳統知識同現代科學知識的關系,充實學生能夠接受的現代科學知識,新教材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選擇教學內容,適當降低了理論概念的難度,刪去了繁雜的化學計算,加強了實驗教學。在教學評價方面列出了“常識性介紹”,“了解”,“理解”和“掌握”四個層次的基本要求。只有認真學習新的教學大綱,研究新教材,明確和掌握教學內容的深廣度,使之難易適度,減輕學生不必要的負擔,真正用好教材,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提高民族素質奠定良好的基礎。
3.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教育的出路在教改。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學習并借鑒一些先進、行之有效的國內外中學化學教學經驗,積極參加教學改革,精心組織教學,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真正、徹底改變“滿堂灌”、“題海戰”、“黑板上做實驗”的落后教學方法。教師應由勤奮型向科研型發展,要走:學習—思考—實踐—總結的道路,用啟發式教學思想為指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將來能夠終身不斷繼續學習,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4.加強實驗教學,開展課外活動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教師要認真做好演示實驗,創造條件完成學生實驗,可以把一些知識改為學生實驗,提高實驗質量。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化學實驗課外活動,提高學習興趣,開闊視野,培養和發展學生能力,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